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c、ch》第二课时教案

2024-05-04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c、ch》第二课时教案(通用9篇)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c、ch》第二课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拼读带有c、ch的`音节。

2.能借助找读音节区分平翘舌音,帮助学习普通话。

重点难点

区分平翘舌音。

教学准备

拼音示教板,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8)

1.出示卡片c、ci、ch、chi,抽读、指名读。

2.指名读儿歌。

二、学习新课(22)

1.学习拼拼读读

(1)出示音节。把这些音节都贴在苹果道具上面,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棵大苹果树,把这些带音节的苹果贴上。

(2)让学生主讲台摘自己会拼读的苹果,并读给同学们听。

(3)重点指导三拼音节。

2.学习读读连连。

(1)自由读读连连。

(2)小组交流,用音节词说话。

(3)全班交流。练习音节词。

三、课堂练习(8)

1.复习z、zi、zh、zhi、c、ci、ch、chi,听音取片。

2.做组合音节练习。

3.抄写音节。

四、布置作业(7)

1.拼读学过的音节。

2.抄写音节。

板书设计

cɑcecuc-u-o→cuo

chɑchechuch-u-o→chuo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c、ch》第二课时教案 篇2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准备

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平事迹的介绍。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

教材简析

《匆匆》写于 1922 年 3 月,当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之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作者对

虚度时光感到苦闷,又为看不到前途而彷徨。但作者虽苦闷但不颓唐,虽彷徨但不消沉。本文抓住人们日 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寄情述怀,感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告诉人们需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 所作为。

本文运用排比、对比、拟人、比喻、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展示出作者的内心世界。文章开头,作者以“燕子来去”“杨柳青枯”“桃花开谢”三个排比句来描写春景,用自然界的事物与时间作对比,点出题眼“日子一去不复返”。然后,在第 2、3 段,作者把自己过去生命时间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 “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两相对比,抒发了伤时而又惜时的感喟。再以拟人化手法叙述时光 来去匆匆,说“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日子从“水盆”“饭碗”“双眼”“手边”“跨过” “飞去”,饶有情味地刻画了日子来去匆匆的样子,深化题旨。最后在第 4 段,作者全用反问句来追寻自 己过去生命“像游丝样的痕迹”,显示了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并以“我们的日子 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结,与开头呼应,表现了难以平静的心情,引人深思,启示人们要珍惜时间,有 所作为。

本文以“匆匆”为题,抒写时间易失难得,蕴理于情,意蕴深厚。全文篇幅短小,结构单纯,“燕子”“杨柳”“轻烟”“微风”“薄雾”“初阳”等事物飘忽灵动,给人营造出一种清隽淡远的意境。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在 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在读中积累语言。

建议本课教学 1~2 课时。

解读与提示身体健康 * 文章起首,作者描绘了一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

了,有再开的时候”的动物迁徙、植物荣枯的画面,和时间作对比,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呢”,看似在问,实际上是暗示时光流逝,一去不回。由此牵发作者的想象,想起自己“八千多个日子” “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这样无影无踪消逝,“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接着,作者用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从“吃饭”“洗衣”“凝视”“上床”,乃至“叹息”的瞬间,日子就此“逃去如飞”,如“轻烟”,似“薄雾”那样消逝。为此,作者深感既然 “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题旨。

*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释题“匆匆”入手,让学生根据题目提问:什么匆匆?怎样匆匆?带

着问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学生很容易在课文第 2、3 段找到相关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第 3 段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具体形象地刻画出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在不

经意间,已经从“水盆”“饭碗”“双眼”“手边”“床上”“叹息”中“跨过”“飞去”“闪过”。教 学时要抓住这些重点语句和词语的理解,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仿照课文的写法,从看得见摸得着的 生活现象与事物中感受时间的来去匆匆。

* 第 4 段用一连串的问句,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教学时,可结合介绍朱自清的生平事迹

和当时社会背景。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 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最后,抓住课文首尾问句“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体会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想想课文开头提出的问题,作者在文中回答了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最后以此问题 结尾,有什么作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从不同角度想想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又是怎样过的,你了解的名人的日子又是怎样过的……另外,还可以结合介绍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或者让学生交流搜集的珍惜时间的名言、典故等。

* 课后第 2 题第一句用拟人化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时间来去匆匆;第二句告诉我们日子稍

纵即逝,要珍惜时间,不能枉度此生。教学时,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要让学生多读,从朗读中体会,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设计参考

一、释题导入,质疑导学

1.出示课题,释题。“匆匆”是什么意思?

2.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课文中讲的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匆?等等。3.把课题“匆匆”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2.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三、品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

1.学习第 1 段。

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2.学习第 2 段。身体健康 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

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思考:在这句话中,“一滴水”和“大海”分别比喻什么?如果去掉“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

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可以吗?为什么?

“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学习第 3 段。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

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你读懂了些什么?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能照样子补充上几句? 全班交流。感受时间来去匆匆。4.学习第 4 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料展示:朱自清生平事迹以及“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

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些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

做,什么贡献也没有”来说体会,谈感受。)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有所作为。)

5.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学完课文的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6.同学之间交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在品读课文时,除了读懂课文内容外,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从阅读内容想开去,联系自

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

五、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2.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3.仿照课文写法,写写你对时间的感觉。

(古庆书)

参考资料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 年入高等小学,1916 年中学毕 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 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 年 8 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31 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身体健康 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 年 9 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 年由昆明返 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前夕,患胃病辞世。

朱自清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

文学道路。1919 年 2 月发表了他的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1922 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

朱自清有著作 27 种,共约 190 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 1953

年开明书店出版的 4 卷《朱自清文集》。1988 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收集、整理,出版了 6 册《朱自清全集》。

2.关于珍惜时间。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 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 己的财产。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 谋财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 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 室里从来不放坐椅。76 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 时的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当代青少年多数都很羡慕美国、日本富裕的生活,然而,你知道他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吗?早在

200 多年前美国还没独立的时候,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富兰 克林就在他编撰的《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入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格言:“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金钱”。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辽宁青年参观团在日本出席一个会议,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 厚一叠发言稿,可到时日方官员递上的会序表却写着:“中方发言时间:10 点 17 分 20 秒至 18 分 20 秒。” 发言时间仅为一分钟。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而在日 本却是极为平常的。日本从工人到学者,时间观念都非常强。他们考核岗位工人称不称职的基本标准就是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单位时间的劳动量,时间一般精确到秒。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c、ch》第二课时教案 篇3

教学例题时,重点是让学生观察、交流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分成几部分,以及这样摆放的好处是什么。感受分类的作用。

试一试学生大部分是按照颜色进行分类,一小部分按照形状进行分类。但是在表达的时候,形状两字说不好,只会说胖的、细的、手掌的。往往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量和他本生具有的是不成比例的,知道这个意思找不到准确地词表达,想写出来却不会写字,这是一年级目前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这道题,有个别学生分类标准不明确,既按颜色分了,又按形状分了。老师一定要强调只能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

书上想想做做第四题实际上是实际操作题,一来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来将分类运用到实际中,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题目往往在很多时候被忽视,可以弄个比赛促进一下,也让孩子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4

1、学习本课6个一类生字,会认12个二类生字。学习新的笔画横钩,学习三个部首:宝盖儿、月字旁、单人旁。

2、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3、大概了解课文蕴涵的道理:朋友之间应该多看别人的优点,才能相处融洽,感到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会写6个一类字。学习新的笔画横钩。学习三个部首:宝盖儿、月字旁、单人旁。

2、背诵课文:领悟文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课文,学习三个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8版块——《伙伴》,谁知道伙伴是什么意思呢?在班级里你和谁是伙伴?今天,我们的课堂里来了两组小动物——猫和狗,鸭和鹅,哪一组小动物是伙伴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新课:

1、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指读,齐读,男女生分句读。

2、学习生字。

它:上下结构,共5画,它们。

学习新笔画:横钩。领读, 书空。

学习新部首:宝盖儿。领读,书空。

们:左右结构,共6画,我们、他们、你们。

单人旁儿是人字的变形,一般都表示与人有关的。如:你、他。“们”是个形声字,左表意,右表声。课文中“它们”指的是谁?(猫和狗)

朋:左右结构,共8画。朋友。谜语:两个月。

3、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指读、齐读一、二类生字。

(2)、猜字游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后三个生字,大概了解课文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部首、笔画。

二、学习生字。

友:独体字,共4画,朋友、友谊、友好、友爱。书空

齐:上下结构,共6画,书空

巴:尾巴、巴掌、巴士。书空

三、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朗读。

1、拍手背诵课文。齐读课文。

2、你喜欢猫和狗,还是鸭和鹅?为什么?

3、为什么猫和狗不是好朋友?

4、小结:猫和狗只看到了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所以才会吵起来。而同学们也是一样,应该多看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象小白鸭和小白鹅一样,成为好朋友。

四、齐读生字、指导书写。

作业:把课文读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它 朋 友 齐 们 巴

(它们)(朋友) (尾巴)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c、ch》第二课时教案 篇5

课本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介绍教室

(一)创设情景

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学习,一定对教室很熟悉,今天淘气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和我们一起学习,谁愿意给淘气介绍一下我们的教室?

(二)介绍教室

1.学生介绍教室中有什么物品.

2.这样介绍淘气只知道我们的教室中有什么东西,你能用我们所学过知识来介绍吗?

3.谁愿意到前面给淘气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

4.刚才两位同学介绍的一样吗?为什么?

5.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6.小结:你们面对面坐着,因为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在叙述中前、后、左、右的位置也就正好相反.

二、活动二:介绍去学校各个教室的路线。

1.淘气现在想到我们的各个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怎么才能到各个教室吗?

2.出示图片:学校示意图

3.学生介绍教室的所在位置.

4.淘气想到自然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应该怎样走才能到那吗?

5.学生选择任意一个专业教室说路线.

三、活动三:游戏

1.淘气:同学们,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来做游戏吗?全班一起做“文明操”.

2.看卡片指方向.

学生看卡片做动作.(卡片为:前、后、上、下、左、右、空白7张.学生看到卡片后将手指指向相应的位置.速度由快到慢.)

3.听口令反指方向.

规则:手指指向与淘气的口令相反的位置.

四、活动四:介绍自己的房间

1.我已经了解了你们的学校,还没有了解你的房间呢?请你介绍一下.

2.学生任意介绍自己房间物品所摆放的位置.

五、课堂小结:

西师大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1、学习黄继光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2、联系上下文和学生生活实际,体会重点句子是如何歌颂黄继光大无畏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课文讲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二、讲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

(1) 指名读第1段,边读边思考: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情况下,接到上级的什么命令?学生读课文后,找出重点句回答上述问题。

(2)投影出示重点句,讨论。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课堂讨论:“黎明”是什么时间?通过讨论知道黎明是天快亮或刚要亮的时候。”命令”是上级给下级的指示。

从接受任务到完成任务大约是多长时间?战士们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这一任务的?从哪些词看出?说明了什么?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

总结过渡:这样激烈的一次阵地战,时间又是这样紧迫,夺取597.9高地可不是一件易事,可黄继光为什么还要主动请求任务呢?

三、学习第二段。(3—6)自然段,出示思考题:

师:进攻开始后,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主动请战的?又是怎么请战的?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3—6自然段,可以用抓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方法学习,一会汇报你的学习结果。

生:汇报交流:理解重点句子

1:理解重点句子:

(1) 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屡次”上什么意思?去掉这个词行不行?“屡次突击”都没有成功?

“屡次”是多次的意思,去掉这个词就成了一次突击了,有了这个词更能说明任务艰巨。

指导朗读这句话。敌人火力凶猛,进攻受阻,突出黄继光在完成任务中所面临的困难是很大的。

(2):“愤怒”“坚定”

请根据“愤怒”“坚定”等词语,同桌读黄继光和指导员的话,想象一下黄继光的愤怒来自什么?

2、哪位同学能勇敢地站起来,像黄继光那样坚定地向我——指导员请战。师握生手。

师:敌人的火力那么凶猛,黄继光要完成任务,那份艰难可想而知。

四、下面同学们重点研读7—11自然段,结合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都要积极发

言,一会全班交流。

学习提示:1、黄继光处境如何艰难?用_____标在书上。

2、找出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表现,用﹋标在书上。

A:生自主学习后,小组讨论。

B:全班交流:(1)先说处境如何艰难。

(2)再现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表现。

师相机指导读:表现(1)慢表现出难。

表现(2)慢、有力,数字和省略号说明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惊人的毅力。

表现(3)这位年轻的战士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作者怎样表现他的惊讶与赞叹?(!!!啊)这是惊人的勇敢与顽强,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敬佩与赞叹朗读。(第9自然段)

表现(4)晕倒了

表现(5)又站起来了。(在什么情况下又站起来了?战斗的激烈。天快亮了,情况紧急自身处境。)

表现(6)“张开、猛扑、堵住”,抓住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堵枪的壮举,用尽全身力量,身负重伤,尽全力扑远一些。

C:讨论:同学们,要摧毁敌人的火力点,除了用胸膛堵枪口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武器没了,时间到了,情况严峻。)

在枪林弹雨中,黄继光拖着重伤的身体,两次顽强地站起,在没有任何武器的时候,他用自己宽阔的胸膛挡住了敌人罪恶的枪眼!同学们,那不是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没有感觉的铁板呀!那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难道他不珍视生命吗?是什么力量让他置生命于不顾?是物质的奖励吗?(生)是什么?(生)对!是精神,为了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他英勇顽强的形象,闪耀着国际主义精神的灿烂光辉。

五、学习第四段(12)

年轻的战士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战友们的心怎能平静,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带着你的感受,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归纳段意:占领阵地。

师:展开想象表达情感:同学们,假如你就是黄继光的战友,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的一幕,你会怎么想?把你内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以“黄继光啊,你是我的好战友——”开头说几句话(生)

五、以情激情

1、黄继光用生命铺就了一条胜利之路,战友们冲上阵地后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仍然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腿已被打断,身后是一道十多米长的血印,卫生员整理遗体时,用热毛巾捂他的手臂,捂到第三天,那高高举起的手臂才放下来。课文学完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被深深地震撼了,黄继光没有照过一次相,这尊塑像是根据连长的回忆塑成的。此时此刻,面对英雄的塑像,你想说点什么吗?

师:同学们,这是一座经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黄继光就是这些英灵中的一位.这是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2、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黄继光纪念馆

同学们,这就是黄继光纪念馆,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永远继承和发扬下去。

读:黄继光,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业: 1.把《黄继光》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c、ch》第二课时教案 篇7

教学内容:83页例3~例4,84页课堂活动第4题,85页~87页4~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制9加几的卡片,初步感悟有规律的排列;

3、进一步巩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计算方法(主要是凑十法)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下课都喜欢做游戏,看,图上的小朋友玩的多开心啊!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例3图

学生口述图的意思

怎样列算式?7+9

想:7+9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你觉得那种方法好?为什么?

指名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完成书上的算一算:

4+9=9+9=8+9=

2、教学例4

指导理解题意:

图上的小朋友在数蚂蚁,洞里有9只,洞外有6只,你能帮他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只吗?

学生自己独立列式计算,

指名汇报。

三、课堂练习

1、84页第4题。

把自制的口算卡片有规律的排列起来,指名展示自己的排列情况。

计算出卡片上的题,观察每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两组算式及结果,引导观察

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练习十3、4、5、7、8、9题。

(1)、第3题

指导看图,学生独立填空。

集体讲评。

(2)、第4题

学生填空,集体讲评。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6题。

板书设计

9加几

例3、7+9=16例4、一共有多少只蚂蚁?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3. 继续加强言语交际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她的家人的。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1. 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她的家人的。

2. 体会木兰当时的英雄壮举。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小朋友,请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伟大的名字——木兰。(板书:木兰)木兰姓花,人们又叫她花木兰。

2. 看,这位就是花木兰,(课本插图)说说你看到的花木兰。

课文中人们称花木兰是一位-------?(板书:女英雄)

3. 小朋友,说到“英雄”,感觉怎样?你知道哪些英雄?英雄是很了不起的,女英雄就更了不起了,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第一自然段:“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4. 过渡:为什么称木兰是英雄呢?这还得从木兰从军说起,(补充板书:从军)齐读课题。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学习第二节

1. 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第二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多读几遍,努力体会一下木兰的心情。

2. 木兰此刻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1)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那你一定能读出焦急来,试试看。

(2)什么情况下,你也曾“焦急万分”过?想象说话。

(3)那木兰是在什么情况下焦急万分的?读出有关的语句。

(4)什么是“紧急征兵的文书”呢?(出示草拟的征兵通告)

(5)指导读句(你能带着这份焦急读好这句话吗?)

3. 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木兰焦急万分,想到的是什么?请大家自己读读,细细品味,看能体会到什么?

引导交流

(1)如果父亲去出征,会怎样?(想象说)再焦急地读这句话。(指读后评读再齐读)

(2)如果弟弟去出征呢,也许会怎样?再焦急地读这句话。(齐读)

(3)谁愿意扮演木兰,连起来读读,读出你的担心和焦急。

(4)从这份担心与焦急中,你已经看出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尊老爱幼)

4. 父亲去不得,弟弟也不能去,那就去跟官府说,我们不去当兵行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再回到“文书”中寻找答案)

(敌人侵入,国土不保,人民受尽敌人欺侮,过着痛苦的生活。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

5. 呀,真是国难当头!木兰想到这些时,觉得出示“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同学们,这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花木兰?(板书:为国为家 )

想到这里时,木兰的决心是------(坚定)指名读句,(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她的从容和坚定)齐读。

6. 读这一节,体会木兰的焦急,感受她为父亲、弟弟着想的表现吧。(分男女生读)

7. 就在国家危急,家庭着急的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木兰毅然决定。

出示读 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8. 可是,古时候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家人又怎会同意一个女孩去出征呢?可是木兰却用诚意说服了家人,假如你就是木兰,你会怎样说服家人呢?(两人合作,一人演木兰,一人演其中的一位家人,练习说服。)

9. 课堂表演。

(1)学生展示表演。

(2)现在老师来做木兰的家人,你们是一个个木兰,谁来说服我。

10. 此时此刻,你认为花木兰是英雄吗?[指板书答:花木兰是英雄,因为她( )。]

11. 过渡:就这样,木兰告别了家乡和亲人,踏上了漫漫从军之路。从军的路上会一帆风顺吗?

三、学习第三节

1. 齐读第三自然段。

2.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语文,看到语言文字,就应该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画面。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感悟文章的学习方法。

3. 自由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 想象:木兰在渡黄河,过燕山时,会一帆风顺吗?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引导交流。

(渴了------饿了------天黑了--------她真是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

尽管木兰这样,木兰还是勇敢地来到了前线。

5. 是啊,多么不容易呀!再读读句子。(边读边想象她跋山涉水的画面)

6.同学们,此时你觉得木兰怎样?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男子汉的英姿勃勃、潇洒)

7.谁来把木兰的英雄气概读出来?

(指生读,男女生赛读,集体齐读。)

8. 是呀,木兰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来到了前线。那么,战场上的木兰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和木兰来个近距离的接触。

师述情景:(略)

(1)谁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此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花木兰?(板书:英勇善战)

9. 范读:“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1)什么是“赫赫战功 ”?在这里“赫”是很大很突出的意思,两个赫呢?很大很大很了不起的战功。

(2)谁能读出战功之大?

10. 此时此刻,你能说木兰不是英雄吗?

11. 过渡:木兰从军整整,终于胜利回乡了。轻轻捧起书没,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节

1. 战士们看到了什么?表现怎样?

2. 采访: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名将士,你会说些什么?

3. 读到这儿,作为女生的你想说些什么?作为男生的你想说些什么?(是啊,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4. 这是个曲折离奇的故事,让我们再朗读来体会木兰的英雄壮举吧!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请小朋友搜集有关女英雄的故事,开展女英雄介绍会。

2.喜欢讲故事的你: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2、木兰从军

女英雄 爱国爱家

尊老爱幼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c、ch》第二课时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1

2.出示图片:练一练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板书设计:

上一篇:三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下一篇:小学六年级班主任个人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