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中国民主同盟

2024-06-28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中国民主同盟(共8篇)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中国民主同盟 篇1

纵观中国最近几年周边形势,大多是与日本,与菲律宾之间的领海主权和岛礁主权的争议问题,与印度之间的领土争议问题,具体表现在钓鱼岛、黄岩岛、与印度的西南边界之争,其中争斗比较激烈的是中印边境问题,两国还曾为此发生战争,中国的周边形势可谓不容乐观,近来以领海争端比较突出。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与军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应的,中国的周围国家都会感到一丝的不安,尤其是日本,在美国的撑腰下,到处散布中国威胁论的言谈,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对于此,中国政府还曾多次警告。其实,我觉得,中国有没有对世界的其他国家构成威胁,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国家并没有在任何时候去侵略一个国家。相反的是日本,近几年来不停地参拜靖国神社,其行径严重伤害亚洲人民的感情,我们都知道,靖国神社是用来祭拜在二战中牺牲的日本军官,对于这样一个侵略行径,日本不仅到现在还没有彻底醒悟过来,反而鼓动全日本对这样的所谓“英雄”祭拜,二战之后,日本一直都没有反省他们自己所犯的罪行。如今,当钓鱼岛问题再次被提出来之后,日本政府却又否认了搁置论,我个人是比较赞同当时在7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搁置论,当时是从中国的国民情况考虑的,中国还没有实力去和一个海上强国去抗衡,但是在现在,中国完全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国家主权不受到侵害,我们的海上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拥有了自己的航母,建立了自己庞大的海军战队,对于一切侵略行径,我们有能力去阻止,不仅是日本,对于南海的岛礁,南亚好多国家已经窥探好久,如果我们再不出手的话,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南海国家卷进来,到时候南海问题将会更加的复杂化,是时候去做一件杀鸡儆猴的事情去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对于中国和菲律宾之间的黄岩岛问题,可以说是菲律宾自己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本来黄岩岛就没有任何的争议,上世纪九十年代菲还承认黄岩岛是中国的领土,09年菲才通过立法加紧对黄岩岛的实际控制,其目的非常的明显,黄岩岛附近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而国际法规定的专属经济区,远远大于岛礁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其实在黄岩岛问题上可以说菲是丑态百出,几年前的菲律宾国家地图中并没有将黄岩岛划归自己的国家,现在又说黄岩岛属于自己国家,这纯粹是子虚乌有,最近又发生了菲政府官员枪击中国渔民事件,其目的就是给中国政府发出警告,但是又自认为自己不是中国的对手,只得在渔民身上出出气,之后又向中国政府赔礼道歉,其蓄意挑衅行为是完全无视中国政府,还有很多中间人士,比如马英九,认为可以对中日争议区域的资源实现共享,这点我是完全不赞同的,实现资源共享,这完全就是弃国家主权于不顾,如果中国要与其他国家去资源共享,实际上就是间接承认了这些岛礁存在争议问题,我们要坚决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否定任何关于分裂国家的主张。要想实际控制中国的南海区域,我觉得最切实的办法还是加大南海资源开发战略,只有在这块土地上形成实际的管控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示主权,并不是今天把自己的国旗插在这块土地上,这块土地就是自己的,或许这种方法只有在拿破仑时代才会有用。还要加强南海的军事力量,这无疑是最好的威慑方法,如果可以再南海的岛礁上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就能有效及时的控制南海局面。

在我们保卫国家领土不受侵犯的时候,就会发现,为何所有与中国有关的事情都会有美国去插手,事实上,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再加上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国要想继续维持自己的大国地位,就要不断地找机会削弱中国的力量,而钓鱼岛、黄岩岛正是这样的机会,众所周知,日本自从二战之后,就一直依附于美国,并且经济在此前也一直居于世界的前列,但是,论军事实力,日本并不是中国的对手,所以他必须借助于外来的强大势力,想必菲律宾也是如此。实际上,通过中国的形势分析就可以发现,中国正在一步一步处在美国的三面甚至是四面环围之中,东有日韩,南有各南海诸国,西有印度、阿富汗,北有外蒙古,美国已在这些国家建立了不少的军事基地,其战略就是遏制中国、俄罗斯,再有印度,一直以来就将中国视为对手,中印边境问题也是相对比较突出,前两天就发生了两军在边境对峙的事情,而且又有不少的国际反华势力不断地挑拨国内分裂势力,中国可以说是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形势不容乐观,再有调查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一直在下滑,所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将会是持久存在的,中国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同时,要积极发展周边关系,贯彻落实“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应该制定妥善的战略,强大国防力量,对于周边的不确定因素,要联合周边国家力量去削弱,扩大自身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作用,进而逆转中国的周边不利形势。但是对于那些严重侵害中国主权的行径,中国政府应该积极予以还击,保卫国家主权完整。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中国民主同盟 篇2

一、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中国经济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比较显著:一是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 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二是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三是新增就业人数增多;四是内需有所不足。

(一) 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 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

相对来说, 我国整个工业、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 而房建市场交易比较活跃。通过对比可以看到, 消费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 2013年全年上涨2.6%, 工业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下降。因此, 结构上体现的一些运行状况特点, 带来了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问题的一些争论, 这种争论年终前后较多。中国现在增长率是否偏低?当然, 和以往的增长率相比, 显然偏低。但现在整个经济处于一个换挡期, 不太可能维持过去接近10% 左右的高速增长。 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当前形势, 参考意义已经不是太大。但是, 根据近两年经济形势的变化, 笔者仍坚持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还在8% 或更高一些的水平。2013年7.7% 的经济增长, 包括2012年这两年的增长速度可能还略微低于潜在增长率。受需求扩张步伐不足够快的影响, 还略微有一些偏低。这也反映在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不是很大。 如, 消费价格全年上涨2% 以上, 工业品生产价格和供应价格, 实际上就是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 这两个价格全年还是延续了2012年一季度同比下降的态势, 这更多反映的是对于工业品、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还不够旺盛。

(二) 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

1995年我国开始有工业品的生产价格和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历史上曾出现三次下降的情况。 2012年二季度开始至今已是第四次下降。这对于判断我国是否出现总需求不足,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因为此处有一个重要的、明显的对比。我国从2012年二季度开始至今, 将近两年时间的两种主要产品价格指数均处于下降的情况。而其他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日本、欧洲, 欧洲形势在同期两个价格指数都没有出现下降的情况。因此, 价格出现下降的情况, 更多的可能需要从国内去找原因, 主要原因是对于实体经济方面的需求不足。当然, 还有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大方面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判断是比较重要的依据, 是判断国内经济形势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 新增就业人数增多

从就业方面来看, 我国整个就业指标统计不是全口径的。如登记失业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等, 均不是全口径指标。因此, 从数据上看, 2013年较早地超额完成了新增就业人数的年度目标。但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就业形势, 这还要看就业指标背后所反映的情况。就业形势的好转并不能完全说明现在增长态势很好。一些经济学家依据我国现在的新增就业人数超额完成的指标说明现在经济增长情况与经济增长的指标是相对应的。但是, 笔者认为, 近两年新增就业人数增加较多的原因如下。 一是我国近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更多的人进入退休年龄阶段, 实际新增就业人口弥补了原来到龄的退休人员工作岗位。二是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有关。过去都是工业部门增长最快, 服务部门增长慢于GDP增长, 这两年服务业增长往往快于GDP增长。 可以说, 增长结构变化对于就业形势的好转起到了支撑作用。

(四) 内需有所不足

内需还有所不足与我国贸易顺差变化有关系。 近两年, 整个经济都是在8% 以下的区间运行, 但是2012年和2013年每年贸易顺差增长几百亿美元, 2012年比2011年增长700多亿美元, 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400亿~ 500亿美元的规模。现在全球经济还十分不景气, 我国出口也面临比较严重的困难。顺差明显扩大,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贸易顺差是由于国内需求不足造成的, 这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逢经济处于周期性谷底的时候外贸顺差增加的规律相符。因此, 2013年我国经济外部环境不确定, 国内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实现7.7% 的增长, 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大, 就业形势按照统计指标来看, 还有所好转, 成绩是来之不易。当然, 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整个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经济增速下滑, 一是与产业增长率下降有关, 另一方面即使是增长率下滑, 但笔者认为仍应该维持在8% 甚至略高一些。7.7% 的经济增长率略微低于潜在增长率, 这主要和需求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二、经济需求不足与金融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2013年经济需求不足, 与金融方面的变化有较为明显的关系。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但全年股市波动的幅度比较大。出现了几次起伏, 年初上涨, 年中下滑, 三季度又出现一波上涨, 四季度出现一波下滑。 2013年总体上呈现一个小幅下降的情况。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所计算的人民币有效汇率, 2013年12月份和2012年12月相比较, 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一年期间升值了7% 以上。变化幅度较大。2013年年内两次出现的“钱荒”现象不仅和金融市场波动有关系, 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小幅波动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013年年初, 公众更多地还在在讨论中国流动性泛滥问题。2012年底, 中国货币与美国货币相比较, 中国M2规模是美国的1.5倍。但是, 2013年中期, 中国出现了“钱荒”现象。经中国人民银行采取措施后, 有几个月出现了缓解情况, 但是年底又一次出现了“钱荒”现象。对于这个现象怎么看?在这种形势下货币供应是宽松还是紧张?

(一) 钱荒与货币供应是否充足的讨论

中国人民银行与一些金融机构认为, 现在整个货币供应增长态势包括信贷投放量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额和信贷投放的规模都是比较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 不应该出现货币供应紧张而导致“钱荒”的现象。但是, 有一些情况仍可反映目前投资规模和信贷情况并不充足, 至少在某些时段上不充足。比如, 过去通常会依据一个经验公式, 在GDP的名义增长率上略加几个点考虑货币化进程。因此, 将GDP名义增长率再加上2 ~ 3个百分点与货币M2的增长率做比较, 如果差不多相等, 一般即可以满足整个经济运行的需要。2013年名义GDP增长率是10% 或略微多一些, 加上三个百分点, 即全年M2是13.6%。从经验角度来看, 不应该造成货币供应紧张而屡屡出现“钱荒”的现象。

(二) M2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导致经验估算发生偏差

笔者认为, 以上述经验来判断我国整个金融形势发生了变化, 认为M2达到13.6% 的增长表明货币供应量宽松并能够满足当前经济运行需要, 存在问题。2011年下半年开始, 中国人民银行将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 开始将住房准备金、 公积金、一些微存款金融机构和存款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M2的统计口径中。M2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 将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的M2代入上述原有的经验公式中, 不能客观的反映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 6月由于“钱荒”的出现, 由于同业存款的下降, 使得当时的M2的增长率有15.8% 降到12% 左右, 在报告里显示同业存款下降是造成M2增速下降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三) 同业存款变化是M2波动的主要因素

近两年, 同业存款的增长对M2的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资产信贷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到, 从2011年底至今, 中小金融机构同业资金量从三万多亿增加到七万多亿, 约翻了一番。这部分增长的数据纳入M2的统计口径中, 成为带动M2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根据经验估算, 目前同业存款增长对M2的影响至少达到2%。如果将中国人民银行13.6% 左右的M2增长率减去2%, 实际上M2的增长率在11% 左右。 从这个角度分析, 货币供应量并不宽松, 甚至有一些紧张。

在整个货币供应略为紧张的情况下, 企业的贷款需求相对旺盛, 造成从中小银行贷款资金量增大。 近年来, 中小型银行资产运用增长快, 但自身吸收存款的能力很弱, 必须通过其他途径来吸收资金, 否则无法符合相关政策的要求。 (如存贷比) 。因此, 吸收资金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吸收同业存款将其存款规模扩大, 才能放贷, 使得同业资金的需求比过去旺盛很多, 而同业资金的供给方主要是大银行。 大银行没有明显的增加或者说增加并不明显, 使得整个货币市场资金供求非常紧张, 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遇到一些短期因素, “钱荒”现象就出现了。

2013年中发生钱荒时, 金融结构变化剧烈。 2013年1 ~ 5月我国全国性的中小型银行新增存款是2.2万多亿, 比国家大型商业银行新增规模大; 另一方面, 中小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的增长也很快, 而且在结构上变化也很明显。中小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向有价证券, 甚至比贷款数量都大, 比2012年同期增长超过2倍。另外, 中小银行股权投资增加了7000多亿元, 也是2012年全期的5倍。来源方与资金运用方同时发生变化, 使整个金融机构由大银行向中小银行转移, 而同业存款是最重要的转移渠道。

近两年, “工 (中国工商银行) 、农 (中国农业银行) 、中 (中国银行) 、建 (中国建设银行) 、交 (中国交通银行) ”加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这六大银行给其他银行提供的同业资金, 实际上增加并不多。但是, 中小银行同业资金来源由3万亿增加到7万亿, 资金源主要是过去的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等一些小型金融机构与信托机构等等。将这些资金通过同业市场聚拢后, 从事贷款和投资等。这样, 就出现了前文所述的整个同业市场资金供应量增加不大, 处于紧绷的状态。

(四) 资金拆借减少导致中小银行资金短缺

2013年下半年的情况比上半年有了好转。虽然增长势头不及上半年快, 但是, 存、贷、资金运用、资金来源等各方面向中小银行转移的趋势仍在延续, 全年来看, 全国性中小银行吸收存款超过3.7万亿元, 6家大银行4.8万亿元。全国性中小银行新增贷款2.8万亿, 大型商业银行新增贷款4万亿元。 2013年两次“钱荒”的出现, 第一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银行要上交半年度税收和外部监管加强, 且有一些虚假的外汇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入到国内。为了防止外资以虚假贸易的形式流入, 加强了外汇贷款监管。使原来作为一个资金重要牵头方的大型商业银行减少了资金拆借。2013年6月拆借成交量不足正常月的40%, 不足3万亿元。7月份之后有所恢复, 达到4万亿元左右, 但仍没有恢复到以往正常状况。以往的拆借资金量约为8万亿元/月。此时, 整个货币市场需求很旺盛, 供给不足, 造成拆借利率、回购利率比利率水平高的状况, 年底再一次出现了飙升。

(五) 其他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除结构性变化是2013年金融市场趋势性的主要因素之外, 国际因素、国内资金供求也对金融市场产生了影响。由于上半年存在虚假贸易数据, 由于外贸顺差、外汇占款渠道增加资金少, 而中国人民银行未能及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 造成资金明显短缺。2013年年底, 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观察到货币市场上资金短缺、利率明显上升的问题, 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增加了货币市场的供给, 缓解钱荒状态。到目前为止, 应该说虽然情况比2013年6月底和2013年年底有所缓解, 但是一周的拆借利率或者更长期的拆借利率, 以及回购利率等等一些指标, 实际上与往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仍高, 紧张状况仍未完全缓解。

三、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2013年经济运行趋势和金融市场变化对于判断未来走势提供参考。一是外部经济环境可能有所好转;二是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将影响出口;三是投资规模下降将影响经济增长;四是消费增长将保持平衡;五是通胀压力有所减轻;六是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一)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新兴经济体发展的不确定性

外部经济环境可能有所好转, 主要是因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 美国、日本经济增长加快, 欧洲从衰退转为复苏。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教授认为, 目前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状况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有很多地方类似。印度尼西亚原来就长期存在资本收支和贸易收支逆差现象。而前两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状况整体不好, 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 使资金进入印度尼西亚、印度、巴西、土耳其、南非等等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但是现在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体形势有所好转, 并且开始缩减量化宽松的规模, 信贷资金开始撤出。因此, 原来靠吸引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逆差的做法较难维持, 整个国际收支情况开始恶化,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典型代表。主要表现在股市和汇市上。股市还未完全止住下降的势头, 汇率市场从2013年初至今均有波动。2013年9月份有一轮回升, 但最近一段时间一直贬值, 且贬值的幅度很大。贸易逆差的情况整体没有扭转, 资本流入开始减少, 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汇率和股市继续下跌的话, 信心越来越脆弱, 情况是很危险的。新兴经济体对于我国经济有比较大的影响。我国近年对东盟的出口增长较快, 印度尼西亚是东盟的龙头, 其经济恶化将对2014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这是从外部环境来看造成2014年中国经济不确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影响之下, 人民币汇率还将有大幅度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将经历较长时间约半年至一年的滞后期, 影响到2014年中国的出口。因此, 2014年上半年甚至下半年, 尽管我国的出口受发达国家需求递增的影响而可能有所增加, 但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大, 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需求增加。因此, 虽然国外需求形势可能有所好转, 但是对整个出口形势来说, 改善的幅度并不大。

(三) 投资规模下降

影响2014年经济运行情况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投资。2014年投资有可能略有下降。一是观察现有的在建规模。从刚刚公布的数据来看, 2013年底在建项目规模比2012年同期约增长16% 左右, 新建项目投资规模比2012年同期增长14% 左右。这两个规模都比现在投资增长的规模要慢, 投资增长为16.8%。在建项目规模小, 后续的投资增长潜力就小。 当然, 这并不绝对。因为现在大概在建的规模是年度投资完成规模的2倍左右, 如果资金供应好, 短期内有可能维持较快的增长。但是,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贷款收得比较紧, 且到目前为止, 虽然贷款相对2012年四季度情况好, 但是好转的情况并不太明显。如, 房贷的投放仍比较紧张。

1. 贷款收紧影响投资增长

贷款收紧对于整个经济运行尤其对于投资的增长会产生比较不利的影响。从2013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来看, 整个贷款增长不到10%, 比所有投资性来源增长慢 (所有资金来源投资增长20% 左右) , 贷款增长放慢, 还将逐渐影响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 大多数企业自筹资金也是通过贷款转化的。因此, 贷款增长放放慢对未来总的投资增长会产生影响。

2. 利率上升致使贷款收紧

对投资增速有可能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信贷的收紧, 因为信贷收紧产生的影响就是利率的上升。 据调研, 很多地方企业贷款的利率超过10%, 大企业可能利率偏低一些:7% ~ 8%。高利率致使盈利预期如果并非十分好的项目, 推迟投资甚至取消投资。因此, 对未来的投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从目前情况来看, 预计2014年投资增长应该将慢于2014年的投资增长。

(四) 消费增长保持平衡

消费的增长将大体保持平稳。首先, 消费在三大需求中是最稳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近期也没有比较明显的刺激政策出台。2013年曾出台一些对消费有短期影响的措施, 持续一段时间以后, 就产生与2012年基数对比的情况。消费的增长大体保持平稳, 许会略微有所加快。综合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形势变化情况, 2014年整个经济增长的情况与2013年差不多, 大概全年还是在7.5% 左右的增长。总体来看可能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201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有可能保持大体平稳的情况, 与2013年四季度7.7% 左右的增速相近。

(五) 通胀压力有所减轻

通胀的压力仍然不大, 而且有可能通胀的压力还有所减轻, 这整个信贷收紧是直接关联的, 与整个需求扩张的步伐不够快有直接关系。短时期内CPI的涨幅有可能略微下降。1月份和2月份有可能不发生变化。工业品降幅收窄, 而且环比折年度也在收窄, 这对工业部门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从工业品购进情况来看, 环比由下降转换为轻微的上涨, 但还不足以扭转工业品购进价格下降的态势。 整个外围的形势还有一些不利的因素, 大宗商品价格下降, 即便有短期的回升, 力度也不强, 对国内有影响, 但扭转不了国内整体下降的态势。

(六) 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2014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金融部门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目前整个金融体系运行中出现了期限错配的问题。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往往用短期资金做长期的投资, 使得长短期的利率出现倒挂。本来正常的情况下长期利率应该高于短期利率的规律被打乱了。目前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如, 2013年我国两次出现“钱荒”, 每次出现“钱荒”的时候都出现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不正常的现象, 这种情况需要警觉。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6次倒置的情况, 几乎每次都出现了经济衰退的情况。在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很多国家的历史都可验证。欧债危机国家如, 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一些国家都出现了长短期利率倒置的情况。 我国目前只能找到1997年以来的数据, 在1997年、 1998年经济减速时, 也出现了长短利率倒置的情况。 我国在2013年两次出现“钱荒”, 两次出现长短期利率倒置的不正常情况, 这揭示着金融系统蕴藏着期限错配等一些金融风险, 值得警惕。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预防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

四、政策建议

对未来宏观调控的政策的取向有如下建议。一是挖掘经济增长的潜力;二是加大财税政策力度, 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三是适当放慢人民币增值步伐;四是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

(一) 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一是现在经济增长的态势需求略微不足, 进入四季度之后, 尤其是更近的12月份和1月的情况来看, 好像经济略微又出现了回落的态势, 说明需求不足的态势还在延续, 而且略微加重了。在这种情况下, 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与微调政策, 把需求扩张步伐保持在较为适度的水平上, 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2013年以来国内很多人一直主张应该增强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 认为下降至7% 左右也是可以容忍的。笔者认为, 还是应该抓住现在经济有较快增长的潜力的时机, 尽可能挖掘这个潜力, 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

(二) 加大财税政策力度, 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

2014年财税政策上还是应该适度加大政策力度, 一方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 另一方面应当适当加大赤字规模。一方面是支持结构性减税的改革, 另一方面是对于经济运行、对于扩大需求起一定的支撑作用。目前的货币政策略微偏紧, 应该把握好力度。目前的情况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该更好地把握好力度和结构变化对货币运行的影响。在考虑结构变化的同时, 应该将外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 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较为稳定, 避免对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 放慢人民币升值步伐

2013年整个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偏快。印度尼西亚、印度等一些我国有一定程度竞争的国家, 其货币在贬值, 而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率仍在升值。汇率的升值步伐太快将使很多传统产品的优势丧失过快。 因此, 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不应该那么快。笔者根据人民币汇率、各国汇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的水平之间的经验关系做过相应的研究, 认为实际人民币现在升值的已经有一些略高。因此, 建议人民币升值的步伐略微可以放慢一些, 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双向波动, 出现一定时间的贬值的态势。

(四) 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

对于国际上的“热钱”还是要继续保持加大审查力度。2013年一季度, 一些外资通过虚假贸易的渠道进入国内, 相关机构采取措施后, 规模减少。 但是这种现象仍然存在。2013年整个贸易数据月度之间波动非常大, 有的月度出现了负增长, 有的月度出现了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相邻月在正常的情况下, 不应当出现如此大的波动。这表明, 监管措施严格一些, 资金就不进入, 监管措施放松一些又可能进入。虚假贸易有时候多、有时候少, 致使贸易数据忽上忽下。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贸易波动, 而是国际“热钱”的流入流出导致的波动。对于“热钱” 流入流出还是应当采取措施, 加大监管力度, 包括必要的时候采取对于资金的流出入征收一些税费的措施。

(五) 调控目标至合理区间

2014年调控目标的合理区间应该在7% ~ 8%之间, 如果更接近8% 的话可能更为合理。现在有很多省市区都在下调经济预期的调控目标。我们国家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 而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 对换挡期的认识还没有现在这么明确, 那个时候很多地区制定了“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 认为处于一个高增长期, 增长潜力比较高, 所以当时各地制定的目标都还是比较高的。而现在对于换挡期的认识更加明确之后, 已经认识到原来制定的增长目标过高, 因此, 很多地方纷纷将增长目标下调了, 这是一个更为符合实际做法, 符合目前我国增速换挡期、经济转型期的实际情况。当然, 各个省的具体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个别省市区没有下调增长目标, 甚至不排除有个别省相对2013年还要略微上调增长目标, 这都是根据本省的经济情况而进行的。比如, 有的产业增长比较快, 有新投产的大的项目等。

摘要:2013年中国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 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新增就业人数增多;内需有所不足。认为经济需求不足与金融结构变化密切相关。对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新兴经济体发展的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将影响出口、投资规模下降将、消费增长将保持平衡、通胀压力有所减轻、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等。建议应该抓住现在经济有较快增长的潜力的时机, 尽可能挖掘这个潜力, 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同时加大财税政策力度, 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适当放慢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调控目标至合理区间等。

关键词:宏观经济,人民币升值,金融风险,合理的调控目标

参考文献

[1] (美) 索洛 (R.M.Solow) , 等.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M].胡汝根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9.

[2] (美) 迈克尔·佩蒂斯中国经济存在软肋吗:国家资本结构陷阱与金融危机[M].沈超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张曙光.中国经济态势、问题与发展方向探究[J].中国市场, 2013 (47) .

[4]张斌.论经济下行的逻辑[J].中国市场, 2013 (47) .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中国民主同盟 篇3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3-0037-05

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经济增长高位回调,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整体上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中国经济已根本好转,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物价水平开始上涨,资产泡沫化风险与日俱增,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加大。这就使中国2011年的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的经济工作、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实施“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正确认识和把握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风险和压力,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在防泡沫、抑通胀的基础上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逐步实现经济政策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争取“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实现开门红。

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总的来看,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回调后逐步趋于平稳,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从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来看,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尚处在略高于10%的位势,而到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则分别下降到9%和6.8%,到2009年第一季度更下降到6.2%的谷底。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扭转了下滑趋势并逐季回升,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7.9%、9.1%和10.7%。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继续走高,第一季度达到11.9%的高位,之后开始持续回落,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10.3%、9.6%和9.8%,全年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态势,但仍达10.3%的较高增长水平(见图1)。

从季度调整GDP环比增长率来看,2010年第三季度增长率为9.1%,显著高于第二季度7.8%的增长率,这也改变了GDP环比增长5个季度连续下滑的局面。从2009年第二季度到2010年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从14.1%降至7.8%。第三季度的环比增长率止降回升虽然不能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走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经济运行开始出现了趋势性变化。从2011年来看,短期内经济增长虽然可能出现小幅波动,但全年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经济增长率预计可保持在9.5%左右,较去年略有回调,但仍处于稳定增长水平。这一增长率水平也与中国目前潜在增长水平基本相适应。

(二)消费持续增长,投资、出口增长放缓,三大需求趋向协调

如图2所示,2010年,消费增长保持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 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 689亿元,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 865亿元,增长16.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 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 415亿元,增长24.5%,回落5.9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 725亿元,增长19.7%,回落7.6个百分点。全年进出口总额29 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15 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 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1 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

从2010年全年来看,需求结构与上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投资贡献率较上年大幅下降;出口的贡献率则由负转正,对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消费的贡献率较为稳定,比上年略有下降。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在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重点的5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一大批重大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成功,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二、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管理通货膨胀的任务艰巨

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2009年9.6万亿元和2010年前9个月6.3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使M1、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和CPI上涨率,形成了相当强的通胀压力,突出表现在房地产价格的飚升上,2009年房价上涨率达25.1%,2010年以来同比上涨也一直在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与此同时,CPI涨幅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逐月提高,7月份上涨3.3%后,8月份上涨3.5%,9月份上涨3.6%,10月份上涨4.4%,11月份上涨5.1%,12月份上涨4.6%(见图3)。预计2011年上半年仍可能维持在5%左右的高位。尽管这还属于温和通货膨胀的范围,但因当前居民收入差距很大,3%以上的CPI上涨率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比过去会更大,因此反应会比以前强烈得多。

这轮物价上涨和过去一样,主要是由食品类价格上涨推动的,当然也同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升、能源资源产品在改革过程中价格上涨有关,而这些都是在今后一段时期一直会起作用的因素。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通货膨胀的发展势头也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重大影响。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2011年中国仍将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二)就业形势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2010年,中国就业形势逐步向好,岗位供求回升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受总量和结构因素的影响,预计2011年就业形势将在总体向好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将继续存在。一是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继续加大。“十一五”时期已经开始凸显的城市化加速、产业转型等因素,将会在2011年表现得更加突出。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还有1.2亿人需要转移就业,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会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按照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 000万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转移出来还需12年时间。同时,人口的城市化并不等于城镇就业的充分与稳定,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目前,中国约有60%的新增就业岗位由非规范性就业领域提供,很不稳定,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就业结构性问题将更加突出。由于相当数量的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春季农民工招工难与秋季大学生就业难、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仍将继续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会加剧,解决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目前,中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在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尚不到10%。由于中国出口产品中的相当部分是贴牌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导致利润大量流失。据统计,在中国出口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中,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高达90%以上。目前,中国还仅是“制造大国”而远非“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尚需付出巨大努力。与此同时,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据悉,目前中国24个工业行业中已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其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6个行业是重点。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经济决定财政,受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影响,2011年中国财政形势也比较复杂。与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基本态势相一致,预计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也将在继续回调中逐步趋于平稳,但财政支出将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收入方面来看,由于2010年收入基数较高,加上外贸进出口形势严峻、车市将逐步降温等,对2010年财政增收贡献较大的税种收入增长会明显放缓。同时,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增值税征收范围、继续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都会减少收入。因此,2011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有所回落。从支出方面来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完成在建项目,加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之2010年财政支出基数较高,导致2011年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很大,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同时,财政风险不容忽视。中国2009年财政赤字安排9 500亿元,已经接近3%的国际警戒线,国债发行余额占GDP的20%;2010年财政赤字预算安排为8 500亿元。另外,地方债务问题也不容忽视。2009年初,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此文件一出台,各地的地方融资呈几何级数的爆发式增长。由于政府融资平台是政府为了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发起设立的,所以贷款的偿还还需要依靠地方财政,即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偿还的关键。资料显示,2009年末的7.38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中的50%有足额土地抵押,其余均为无抵押担保或资本金不足的项目。银监会最近披露,目前占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额27%的约2万亿元的贷款项目,可以偿还本息;约占50%的4万亿元左右地方贷款存在第一还款源不足问题,属于可疑类贷款;占23%比重的地方负债存在严重风险隐患,简易匡算其风险敞口达1.76万亿元,即大约70%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2009年底,有统计数据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山西、河南、贵州、宁夏的平台贷款债务率低于60%,有10个省市超过了100%,一些地方高达150%,个别县市甚至超过400%。

(五)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增强

在“十一五”高速发展后,目前各地普遍面临着建设用地不足、污染排放高、环境损害严重等资源环境屏障。预计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和污染排放标准,限制排放的污染物种也会增加。因此,一些地区的发展空间和排放空间将进一步受到压缩。

三、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一)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应该相辅相成。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不是为了替代市场机制,而是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依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无论是政府公共投资还是政府公共消费,其政策设计着力点都应当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民间消费的跟进,而不是“挤出”民间投资与民间消费。当前,中国之所以对直接的行政性调控倚重较深,主要是因为一些体制性障碍使得间接的市场化调控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所致:第一,由于微观经济基础改革不到位,仍以大量的国有企业为主,无法自觉接受政策信号的反馈;第二,由于商业银行改革滞后,无法完全自主决定贷款方向和价格来有效传导政策信号;第三,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从而无法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提供有效的政策信号。上述体制性障碍如果与行政性调控相互强化,可能使宏观调控长期锁定在低效率状态。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快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宏观调控的基础,特别是减弱经济增长与波动中的政府性驱动,降低对行政调控的依赖,更多发挥市场化调控的作用。要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非公有制经济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慎防出现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名不断扩大国有经济比重的趋势。

(二)宏观调控要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供给管理为主,正确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

多年来,中国宏观调控一直面临着两难选择:是为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牺牲结构调整的目标,还是为了未来增长的协调、可持续而宁愿容忍较低的经济增速。换句话说,是创造新的经济结构来适应较低的增长率,还是推高经济增长率来迁就不平衡的、扭曲的经济结构。面对两难所作的抉择,将最终决定未来宏观调控的方向。笔者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结构调整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应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宏观调控不变的主线。

从目前来看,中国结构性失衡问题非常突出,需求管理局限性已明显显现,亟需通过供给面的管理推进结构调整。例如,扩大内需仅仅依靠需求是不够的。扩大内需的核心是扩大消费需求,而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调整,产业结构与要素投入结构不转变,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也就是说,扩大内需不单纯是需求管理,还要依靠供给管理。因此,政府应降低微观主体对需求扩张政策的严重依赖,积极发挥供给政策的激励,着眼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时下的重点是:第一,调整结构应该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进而带动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调整。第二,推进价格和财税改革,提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激励机制。结构调整尽管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依赖市场机制,特别是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因为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只有稳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才会使地方彻底改变只注重规模扩张与工业发展的状况,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移。第三,打破垄断,增加有效供给。当前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供应短缺。因此,要彻底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有效供给。

(三)2011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

1.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新增4万亿元“一揽子刺激计划”经过两年的实施2011年已接近尾声,在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依然不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较为缓慢的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次性彻底退出,而应把握好退出的节奏和力度。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仍要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一是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应重点增加对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以及生态方面的投入。二是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特别是保障性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减轻城乡居民负担,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即期消费能力。三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是改革和完善财税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

2. 加快财税改革步伐,推进自主创新,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当前,中国是以间接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在内的流转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在城市化率将近50%时,税收结构调整是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应积极向直接税、间接税共同发展的体制转变,通过增加直接税把居民纳税(个人所得税、不动产税等)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支出相联系,而不能把所有的社会保障支出都压在企业身上。因此,要加快推进财税改革,增加直接税,对企业适当减税,为企业创新、节能减排、加速折旧和更新改造减轻负担,鼓励企业创新和激励企业向绿色方向发展。同时,要着眼于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减轻不合理的税费负担,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加大对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加大对再分配领域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健全财产税体系,对不同收入群体实行差别化的消费政策,加大对公共服务和公共消费领域投入力度,完善流通体系,拓展消费实现渠道,培育以政府消费带动居民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

3. 调整货币政策,激发经济活力,调节通胀预期。2011年,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稳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灵活操作调节货币流动性,适应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二是鉴于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货币政策要积极发挥调控作用,在价格水平上升超出预期时,适时调整利率,以调节通胀预期,缓解价格上涨压力。三是在稳步推进原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的同时,探索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以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式,切实发挥政府支持、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李爽,顾严.2010年就业与居民收入形势分析及2011年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2).

[3]刘树成.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3).

[4]欧明刚,高宾.全球财政干预政策退出战略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6).

[5]王海峰,曲凤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走势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6]王辉.世界银行专家展望未来全球经济走势[J].经济学动态,2010,(4).

[7]于长革.中国财政分权的演进与创新[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张平.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10,(11).

责任编辑:王岩云

责任校对:马 斌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Policy Proposals

Yu Changge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in 2011 will take on the typical "double-face" features. Though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short term may fluctuate at small ranges, the economy during the whole year will get more stable and the growth rate is expected to be at about 9.5%, a stable growt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conflicts in the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macroeconomic policies. Firstly, the market reform has to be put forward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macro control. Secondly, the macro control shall shift from demand management to supply management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Finally, the financial policies need to maintain some stimulation and the focu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shall be on how to help enterprises to recover and enhance the productivity, bring about the economic vigor and guide the expected inflation.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中国民主同盟 篇4

只为一次考上研

19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四部分 中国的对外战略 第一节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简而言之,就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根本依据在于中国自身的国情和面临的世情。

第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依据。第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第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依据。

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

第一,强调发展的和平性。第二,强调发展的自主性。第三,强调发展的科学性。第四,强调发展的合作性。

三、中国发展起来后也不会在世界上争霸

一是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关系。二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三是坚持以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分歧。

四、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第二, 正确处理合作与斗争的关系。第三,正确处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

第二节 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天任启航考研 http://

天任启航考研

只为一次考上研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依据

三、和谐世界理念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特点,新变化,审时度势,对我国外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外交的新主张,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第一,外交理念有重大创新。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二,宣示维护领土主权坚定信心。

第三,凸显对外政策主动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第四,首提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第五,高度关切非传统安全。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天任启航考研 http://

天任启航考研

只为一次考上研

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第六,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四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增)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说:“达个世界,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工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首次在外交场合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通过一系列出访,宣传介绍了中国发展中非、中阿、中拉关系的政策主张以及全球性问题国际治理的中国主张,习近平首访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在这篇讲话中,习近平闻明了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建设共赢共享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交流互鉴、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也指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期性和限巨性,认为这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

天任启航考研 http://

天任启航考研

只为一次考上研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1)时代主题观和国际格局观是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现实依据,是中国国际战略的环境基础。

(2)“地球村”理念是建设共同体大厦的软实力(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方略和总目标

习近平在2015年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论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方路。即政治上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安全上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经济上要课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文化上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的文明交流,生态上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些措施为共同体建设添砖加瓦, 促进共同体的成长,最终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4)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是共同体大厦的框架结构。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是推倒重来, 也不是另起炉,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我们欢迎各国搭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意义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化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天任启航考研 http://

天任启航考研

只为一次考上研

第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开创了中国外交实践新局面

第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治理的中国方案 服下证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

对《形势与政策》之愚见 篇5

对于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我的个人观点是应该以抓住同学们的兴趣点为第一要务。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固然十分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并不感兴趣,甚至觉得厌烦。

学生在大一这一年的时间中,一定会学习思修、马哲、毛概和近代史等思想素质基础课程。学校不如将两者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将形势与政治的知识点、重要性有机的融入在课堂中,为同学们扫除学习的入门障碍。

二、在形势与政策课正式开课前1-2周,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小型调研,收集同学们希望了解的知识点。既能为讲师备课知名方向,提高效率,又能确保讲课内容贴近学生,确保出勤率。

三、在形势与政策课结课后,除了要求学生上交小论文外,以班级或者专业类为单位上交意见书,由校方统一收集整理归纳,为下学期课程开展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形势与政策之国家安全 篇6

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所以本文就从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入手分析。

日本

2009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7周年。中日关系显现出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却有存在着许多隐患。人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日本的存在如芒在背,让我们不得不时时警惕,当然,和谐是我们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只是现在看着日本打着各种幌子、喊着各种口号而我们还是一再忍让无动于衷时,感触颇多。

俄罗斯

中俄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高层交往密切并已实现机制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发展迅速不断深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与配合。在中俄关系中,经济领域的合作一直滞后于政治和军事合作,这与其他大国双边关系的发展轨迹呈反向形状。其中,能源合作进展不畅是重要原因。只有这方面加快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能走向全面化。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及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双方已经商定,要努力使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与历史上的两国关系不同,目前的中俄关系既没有强烈的针对性,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既有现实的互利考量,也有缔造长久和平的长远打算。两国共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国家关系,因此有理由相信,这种关系将得到长久的发展.。中俄应共同努力打造理性国家关系,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两国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化和发展,已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希望双方加倍努力,密切配合,推动中俄战略协作在今后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菲律宾

中菲历来是友好邻国,明朝时统治菲律宾的苏禄国国王甚至跟随郑和的船队到北京去朝见永乐皇帝,国王在中国待了很长时间最后在中国去世,现在山东德州还有苏禄国国王墓。菲律宾自宋朝以来就有华人移民,大部分时间都与当地人和平共处,曾经一起抗击西班牙,美国和日本侵略者。不过近期就不同了,70年代以后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海诸岛问题上相持不下,中国虽然一再忍让,不断把国界向北迁移。但是菲律宾人心不足,经常趁中国需要和平之际不断非法占领南海诸岛。邓小平还曾经和菲律宾总统有直接冲突-菲律宾总统说争议岛屿离菲律宾更近,而邓小平却反击说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导致不欢而散。中国现今国力不足,邓小平死后一心专著经济发展。所以有许多岛屿都被菲律宾占领了,最近菲律宾又攻占了几个中国岛屿,两国关系比较紧张,还需要以后慢慢解决。利益使人熏心,果不其然。

朝鲜、韩国

而一直被外界称为中国友好邦联的朝鲜,走上了与世界对抗的局面。关闭的核设施又重新启动,并不断试射导弹。更放出狠话,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其内政,明确的表示出“谁惹我就打谁”的备战状态。最近又进行了一次地下核爆。谁也不希望邻国具有威慑自己的核弹。中国极力反对朝鲜进行核活动。并劝其继续参加六方会谈。另外联合国安理会也采取了对朝鲜的强硬措施。战备充足的美国更是虎视眈眈。朝核问题产生的国际影响极其重大。

同样与朝鲜一个半岛,一个民族的韩国,却对中国抱有不小的敌意,因为自古他就是中国的属国,所以说我们侵略他们;因为抗美援朝我们的正义之举,说我们居心叵测阻碍他统一。韩国人自尊心很强,因为老受欺负,别人碰不得;别人的东西,老说是自己的,因为他们没有。

印度

中国的处境已经难堪,但与第三世界的千年老二,印度也是纠缠不清。中国不是一个暴力的国家,但不意味着不懂暴力;当初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国向从不存在的麦克马洪线那边推进了30万平方公里,初步显示了自己的武力,其中一些战役令人咂舌,竟有一个战士击溃印军一个炮连,缴获四门大炮;八个战士俘虏180印度士兵;半个紧急凑起来的连在邦迪拉外阻击了装备齐全的3000印军,我们的军队一直打到距离新德里只有数百里的地方。把印度人打得吓破了胆,留下了心理阴影,所以一直对中国畏之如虎,也许印度到目前都没有全国统一计划生育,是想以人数取胜,只是如果还是那种作战能力的话,就是把国土堆满人也是不够的。其实从本质上,中印都是从数百年压迫下解放出来的有着同样庞大国土与人口基数的发展中国家。可谓是难兄难弟,欧美资本国家更倾向支持印度只是想利用它牵制住中国的脚步。而同样的,中国的强大也为印度的发展提供了荫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成为众矢之的感觉可不怎么好。中国不存,印度焉附?这个道理并不是太难懂,所以中印之间和平发展将会是未来的主流趋向。当然,如果印度想搞非主流,后果自负。

巴基斯坦

对于邻邦小国巴基斯坦,中国在第二次印巴战争时除了为巴基斯坦提供了飞机,坦克大炮外,毛主席几乎决定派兵增援巴基斯坦,挽救了巴基斯坦,帮巴基斯坦保住了巴占克什米尔地区,第三次印巴战争发生于197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之中,除了做外交和道义上的对巴基斯坦支持外,以无力对巴基斯坦做军事上的支持,导致巴基斯坦失败,失去东巴基斯坦也就是说,巴基斯坦能保住自己当前的领土完整和对巴占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是与中国的支持紧密联系的,巴基斯坦人民都知道这一点,绝大多数巴基斯坦人,从上到下对中国都心怀感激,对中国友好这是中巴友好的原因。再者,去年的奥运火炬传递,在巴基斯坦境内得到了十分严密的保护和极高的待遇,甚至国家元首级人物出席传递仪式,这就毋庸置疑的说明了一点:中巴友好。

尼泊尔

中尼之间有着上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曾到过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位于尼泊尔南部)。唐朝时,尼泊尔公主尺真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元朝时,尼著名工艺家阿尼哥曾来华监造北京白塔寺。在尼看来,中国一直是强大的,而且又相邻,对待中国要保持着足够的亲和力,但另一方面就得罪藏独分子,尼是个小国,面临着被其颠覆的危险,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彻底反藏独分子,中国也会考虑到利害关系,支持尼方,并与之加强联系。尼泊尔,缅甸,柬埔寨这些国家是中国可以信赖的伙伴。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中国民主同盟 篇7

一、以“中国梦”来统领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非常强的课程,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历史等多个学科和领域, 均以专题的形式出现, 而且这些内容都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年引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保持严格一致, 比如《中日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南海问题面面观》、《中国周边经济外交》、《飞跃发展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的精神追求》等。这些专题不仅有很强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而且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完全一致的。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可以根据“中国梦”的内涵对《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一) 国家富强

“中国梦”是在对近代170多年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进行深刻总结后提出来的,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历史文明的, 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梦”的第一要义, 就是发展经济, 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 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 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由于人口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 人民的收入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强民才富, 民富国安定”, 只有老百姓生活幸福安康, 国家才能繁荣稳定, 所以在十八大报告中我党确立的2020年宏伟目标明确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此部分可以结合课本专题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来对学生进行讲解。经济上除了加强自身建设外, 还要加强和其他国家和经济体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我国本着“大国是关键, 周边是首要, 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战略, 依据“睦邻、富临、安临”的政策, 与周边国家相互关系不断加深, 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塑造出极为有利的区域环境。此问题可以结合课本专题五《中国周边经济外交相联系》。通过对这些专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的领会到经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重要作用。

其次从政治建设上来看。一个富强的国家, 要有完备的政治制度、健全的法治、充分的民主。中国17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必须继续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要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要时刻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在坚持民主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此部分内容也可结合专题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学生进行讲解。

再次, 从文化建设来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4]。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中华文化的复兴。实现文化强国, 关键要增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此部分在课本专题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六《我国文化产业的实践与思考》中有详细的介绍。

(二) 民族振兴

“中国梦”记录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饱受凌辱到赢得解放的历史, 记录着华夏儿女从“东亚病夫”到翻身当家做主的历史, 更记录着炎黄子孙从逃避战乱、居无定所到重新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历史。中国梦记录的不仅是历史, 更多地承载着希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 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整个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民族振兴, 并不是简单地重寻昔日的荣光, 而是要让曾经饱受列强欺侮, 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在本世纪内成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政治昌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民族振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无论你身处哪个国家、何种政治制度下都要讲爱国主义。通过对专题七《南海问题面面观》、专题九《中日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的讲解可以让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专题八《飞跃发展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通过对民族振兴相关专题的讲解, 要使青年学生树立并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三) 人民幸福

当前, 我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我党提出“中国梦”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解决这个矛盾, 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在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就业、老百姓收入、社保体系问题都有明确的论述, 特别是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了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不仅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 更为中国老百姓的“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现“中国梦”

以“中国梦”指导《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就必须依据《形势与政策》的课程特点, 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 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 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采集和解读中国梦, 认同中国梦, 真正将将实现个人梦与实现中国梦相结合, 将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相结合。

(一)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凸显“中国梦”

将情景教学法引入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凸显“中国梦”对《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启示。比如讲授专题《中日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与钓鱼岛相关的视频, 既可以包括日本提出购岛计划以来中国政府和民众的的反应, 比如老百姓抵制日货运动、中国政府派遣海监船、巡洋舰和飞机到钓鱼岛海域进行巡航等;我们可以利用电教课让学生观看电影《一八九四中日甲午大海战》了解钓鱼岛纷争的始末, 通过这段屈辱不堪的历史让学生深刻理解“落后就是挨打”的道理, 要真正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坚定信念。

(二) 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

梦想变为现实需要持之以恒信念, 更需要在切实的行动。因此, 将“中国梦”融入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 不仅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对“中国梦”有正确的理解, 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强化, 实践教学就是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绝佳途径。现就我的工作单位安阳工学院为例进行介绍:

1. 将实残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

学校结合安阳的文化特色, 提出“用安阳特色文化打造安阳工学院校园文化”的思路, 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比如《形势与政策》的主讲教师每人都有一个既符合《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要求, 又要和安阳历史文化相关的专题讲座, 比如《尽忠报国话岳飞》、《幸福之渠——红旗渠》等, 通过这些专题让学生们深刻地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要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实现“中国梦”, 就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2. 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 是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同样以安阳工学院为例, 我们带领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如岳飞庙、袁林、红旗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到农村进行农民生活和医保状况的调查;到社会福利院做志愿者奉献爱心等。实践教学结束后,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的实践活动撰写实践报告。通过接触不通的人群, 让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 感悟由千万个“个人梦”组成的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让他们真切地感知到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让他们坚信“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三、结语

“中国梦”是党和国家在深刻总结中国170多年历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既包括了先辈们不懈奋斗、追求光明的历程, 又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因此他对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让当代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形势的课程对于大学生的人生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梦”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启示意义, 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要树立和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目标, 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圆梦中国!

摘要:作为以我国当前所处国内、国际形势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形势与政策》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时事、深入理解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的“中国梦”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必须积极进行改革, 恰当地整合教学内容凸显中国梦, 通过教学专题来阐释中国梦,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凝聚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习总书记深情阐释“中国梦”[N].人民日报, 2012-11-30.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3-18.

[3]李宏:《形势与政策》[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版。此版本为教育部指定教材, 本文中各专题均出自本教材.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中国民主同盟 篇8

一、关于政策性金融的理论探讨

(一)政策性金融的有关概念

对于政策性金融的基本概念,目前的探讨主要在国内理论界进行,并且存在描述上的差异,这也反映了对于政策性金融研究的假设前提与出发点还存在较大争议。在此,我们所定义的政策性金融的一般概念为:充分体现政府特定政策意图,而且不单纯以市场化商业机制作为运营基础的金融活动,该类金融活动的参与者,往往直接或间接担负了部分公共性的金融政策职能,它们或者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单一目标,或者由政府承担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部分成本。

应该说,政策性金融的背后,总是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政府对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职责。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按照不同的内涵和边界,对于政策性金融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政府作为运作主体或者委托人,为达到特定政策目标,而直接或间接展开的、组织和运用金融资源的过程。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政策性金融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了现有各种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某些政策导向的金融活动,而且涵盖了围绕政府信用进行的投融资活动。

第二,由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主体,政府通过立法来规定该类机构的基本行为,并在金融监管和融资方面提供特殊政策,围绕该类机构来实现政府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政策性金融的概念。

第三,由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运作主体,政府为了达到特定政策性目标,通过具体手段来指导或影响这些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过程。在此,政府通过优惠或惩罚性措施,来引导金融机构的行为,使之符合自己的特定目标,并以此对整个金融运行产生影响。

(二)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与作用

1.政策性金融的一般功能

(1)体现政府的“政策性”意图。这是政策性金融区别于一般商业金融的根本特点,也是对这种金融运作形式展开研究和分析的基础。所谓政策性,就是指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本运作和经营活动中,或者商业性机构承担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中,总是隐含着政府特定的价值判断和具体目标。这种政策性通常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政策性金融活动的资金来源方面,二是在政策性金融活动的资金运用方面。

对于前者,我们知道政策性金融机构除了具有普通商业金融机构所拥有的市场融资手段之外,通常还会得到政府的某些特别支持,例如补充资本、给予特殊的债务融资权、短期信贷支持等措施,这正是政府对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优惠性融资政策的表现。同时,商业性金融机构在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时,也往往会获得政府在税收、再融资等方面的间接支持。

对于后者,我们看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日常业务通常会受到特别法令的限定,其掌握的资金主要被运用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准公共领域”,特别是商业金融机制难以完全发挥作用的“市场失灵”的领域,这更直接反映了政府应有的、增进市场经济效率的政策职能。而对于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商业金融机构来说,在获得政府相关支持后,其特定业务也往往通过法律或法规的形式被明确下来。

(2)联系不同的金融范畴。由于政策性金融又必须是某一经济体系中金融活动的组成部份,因此应当体现出现代金融的基本特征,也是一般金融机构市场行为的特征。在此,如果我们把金融结构分为公共金融和私人金融两个层面,则政策性金融应作为联系这两个层面的中间部分。

所谓公共金融,实际上是公共财政的核心内容。财政学理论告诉我们,公共财政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活动,公共财政的行为对象主要是经济资源。而对于公共金融,则是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掌握和运用金融资源的过程,因此是公共财政的必要环节。从本质上说,公共金融是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之上,并由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作为主体来运行,而且是以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比较作为运行原则。也正是基于此,公共金融活动具有了非盈利性的外生特征,也必须通过某种公共选择过程、以强制性的形式来获取金融资源。

所谓私人金融,则是指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层面的、以市场竞争机制为基础的、以商业性运作方式为基本原则的、由私人组织或机构来运用金融资源的过程。私人金融的商业化运作方式,就是要充分考虑任何经营行为的经济成本和经济收益,亦即能够直接用货币进行计量的成本和收益。私人金融的性质,决定了其运行目标必然是以私人金融机构的利润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除非能够有利于其利润或市场价值目标,否则私人金融的范围绝对不可能涵盖非盈利性的公共领域。

虽然从概念上来看,公共金融与私人金融是截然不同的,但在现实经济中,二者并没有泾渭分明的边界,也是难以进行严格划分的。事实上,公共金融与私人金融的划分,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即:在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存在既具有满足公共需要的特点、又具有私人竞争性需求特点的金融资源的组织与运用活动,政策性金融恰恰是在这一方面把公共金融和私人金融联系在一起。

2.政策性金融的具体作用

根据各国的政策性金融发展实践,可以看到其在现实中主要发挥如下具体作用。

(1)支持农业发展。支持农业发展,这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政策性金融最为基本的目标。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由于其内在的特殊性,都是必须得到政府关注的弱势产业。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保障农业从业人员的福利水平、实现农业基础产业的社会稳定作用,各国政府都主导或参与建立各种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支持农业的发展。

(2)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由于其公共性或准公共性特征,也往往成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对象。健全的基础设施是一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而由于基础设施通常具有非盈利性或盈利周期长的特征,商业性金融难以成为支持其发展的主体。在各国的工业化中期以前,政府往往都利用政策性金融来支持基础设施的投资。

(3)影响国家进出口业务。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利益差别,使得各国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金融手段来影响自己的进出口情况。虽然国际合作是当今世界贸易的主流,但也要看到,目前并未形成公平合理的国家贸易秩序,贸易保护主义还处处存在。在此情况下,政府往往通过政策性金融来对进出口业务产生金融影响,从而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国利益。

(4)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地位与其融资的困难,使其经常成为政府特殊政策所关注的对象,这也是政府出于促进风险产业成长、增加就业、优化经济结构、维护市场竞争等目标的考虑。鉴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背后隐含着众多的政府特定目标,因此政策性金融在这方面经常大有作为。

(5)增进社会福利水平。经济发展不仅要求总量的扩张,而且要求一国居民社会福利水平的普遍提高,这也是像我国这样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国家所必须注意的。政府把增进社会福利水平的目标落实到金融体系建设上,就表现为运用政策性金融来有针对性地对关系居民福利的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尤其表现在住房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

(6)优化经济结构。鉴于私人部门通常认为政策性金融活动的背后隐含着特定的政府意图,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活动来引导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在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中,政府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主要政策手段还是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如果政府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政策性金融活动来传递调控者的意图,协调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二、关于各国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实践考察

(一)国外政策性金融发展的三种模式

从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实践来看,有三种基本发展模式。

第一,美国模式。即由政府发起建立一些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的运作是市场化方式,依靠专门法律来确定机构的业务经营。在美国,早期基本上由政府来保障这类机构的盈亏,而到上世纪中后期,这些机构普遍实行了私有化改革,在组织结构上趋同于商业性金融机构,最后保留的是政府信用和政府的政策目标,主要通过法律和法规的形式来保障政策性意图的实现。

第二,日本模式。即是由政府发起设立、并长期保留政府控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与商业性金融严格分离。如日本的“两行九库”,以及这之外的三个开发性金融机构。作为长期金融资源的主要提供者,这套政策性金融体系曾对日本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过度管制和经济金融危机冲击,在上世纪末出现了严重问题。

第三,德国模式。实际上是取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的中间形式,即在政府目标与商业运行之间达到最大限度平衡,代表性的是德国复兴开发银行。相对于美国模式来说,德国模式中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政府的关系更加密切一些;而相对于日本模式来讲,则其运作方式显得更偏重市场一些。

(二)国外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

当前,国外政策性金融发展突出表现出三大趋势性特点。

第一,根据前面的三类概念区分,当前发达国家政策性金融发展的阶段,已经先后渡过了以第一类和第二类政策性金融活动为主的阶段,而进入第三类政策性金融为主的时期,即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来完成政府政策意图。

第二,从发展模式来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外政策性金融发展的主流逐渐成为美国模式,即市场主导完成政府政策性金融目标的模式。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一趋势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方面,美国模式本身在不断调整,开始向增加政府干预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回归,呈现出强化传统政策性金融的特点;另一方面,各国都对政府主导或特殊政策性金融机构主导的政策性金融有所强化,类似于德国模式的中间模式逐渐被各国所接受。

第三,未来的国外政策性金融在三方面将体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一是在房地产政策性金融领域。由于各国的经济金融危机都与房地产市场动荡结合在一起,这对于各国的居民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产生较大冲击,因此,危机之后各国普遍重视强化房地产政策性金融支持。二是在进出口政策性金融领域。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重新拾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各国都试图使自己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因此传统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手段得到更广泛地运用。三是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领域。危机爆发时,许多国家的中小企业都大批倒闭,使得这些国家的失业率急剧上升,这使得通过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变得更加引人关注。

(三)国外政策性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分析国外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状况,对于我国有四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一,国外政策性金融发展模式与特点的演变,都是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相适应的,也是与其金融基础条件的变化相应的。国外政策性金融的最新变化,很多是基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前提下进行的,对于处于工业化中前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能照搬其市场化改革模式。

第二,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要兼顾政府与市场,达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在此过程中要避免政策性金融发展走向极端,否则就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例如,日本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就是一度走向了过度依靠政府、忽视市场原则的极端,因此产生了巨大的风险;再比如,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简称“两房”)这两大传统政策性金融机构,却一度走上过度依靠市场的另一极端。“两房”正是由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走向私有化,因此与其承担的政策性目标产生了内在冲突,导致在本轮美国次贷危机中出现严重问题,最终在2008年被政府“接管”,重新回到了传统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地位,这也充分体现了“过犹不及”的问题。

第三,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趋势存在反复性和多元性。一方面,发达国家政策性金融的总体趋势虽然是转向市场化、依靠商业金融机构,但金融危机后依靠传统政策性金融机构、非市场化的情况却重新加强。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众多,仍然需要依靠政府主导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主导的相关金融支持。

第四,对于健全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来说,需要协调发展政府主导、政策性金融机构主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主导这三种类型的政策性金融,区别在于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对这三种类型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三、中国政策性金融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一)对政策性银行改革现状的反思

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1994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分别为“两基一支”、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粮棉油收购等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应该说,自成立以来,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也日益体现出某些问题。例如:职能定位不清,导致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与商业性金融竞争的态势日益明显;缺乏负债规模约束机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大,导致负债规模与资金本比例不相称;不良资产率高,风险准备金严重不足。

进入21世纪,改革政策性银行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开行也通过有效引入商业化运行模式,成为三家政策性银行中最成功的典范。经过长期争论,2007年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原则和思路。目前,开行的商业化转型已经初步完成,进出口行将在兼顾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农发行将继续保留政策性业务为主。

在此阶段,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反思政策性银行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要避免政策性金融改革思路走向极端。对此,我们有三方面判断。

第一,政策性金融机构全面商业化的时机尚未成熟。根据国际经验来看,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市场化转型,都是建立在一国金融不断深化、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基础上。这样政策性银行才可能在特定政策目标约束下,游刃有余地进行资金运用和风险控制。

第二,政策性金融业务全面商业化的时机尚未成熟。政策性金融业务涉及的往往是商业金融难以自发解决的领域,多是市场失灵领域。各国经验表明,政府采取招标等市场化手段来实行政策性金融目标,通常是基于两种考虑,一是超出了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容纳能力,二是完全市场化运行更有效率。而从国内情况来看,包括农业发展在内的很多领域还需要大量以非盈利、甚至亏损目标的金融资源投入,也缺乏依靠市场商业化运行的成功模式。在此情况下,脱离特殊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全面实行业务市场化是不现实的。

第三,某些领域仍迫切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但在商业化转型的呼声中容易被忽视。如中小企业、住房等方面从未建立起有效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而这是多数国家所不可或缺的。

应该说,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转型虽是长期趋势,但却不要操之过急。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仍然是处于应不断强化政策性金融功能的时期。对此,在以条件相对成熟的开行作为商业化转型的试点对象基础上,在其他领域的改革则要更加慎重。例如在农业方面应保持甚至扩大非盈利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建立包括纯政策性、政策性与商业性结合、纯商业性的、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此外,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住房市场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也是当前历史阶段所需要的。

(二)未来中国政策性金融改革的重点

我们认为,未来我国政策性金融改革的重点,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完善和发展传统政策性金融机构主导的活动,避免片面追求其市场化、商业化的极端倾向,在某些领域,反而需要加强和创新传统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农村政策性金融领域、住房政策性金融领域、进出口政策性金融领域。

第二,完善和创新政策性金融业务与产品,探索通过商业性金融机构来实现政策性金融目标的模式。主要包括: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中长期信用支持领域等。

第三,继续保留政府主导的政策性金融活动,主要是在农村政策性金融领域。因为,各国政策性金融发展历史表明,在其工业化中前期,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大部分成本必然是应当由政府承担的,片面脱离发展阶段,要求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商业化转型,会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之,结合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阶段,借鉴国外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经验,我国的政策性金融发展应该是:以传统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主导作为政策性金融发展的两条并行主线,以政府主导、政府买单的政策性金融活动为重要补充。

[1]杨 涛.关于改革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思考[J].中国社科院要报领导参阅,2004,(15).

[2]杨 涛.政策性金融改革要避免走极端[N].上海证券报 ,2007-03-27(A05).

[3]白钦先,郭纲.关于我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再探索[J].

财贸经济,2000,(10):21-26.

[4]陈 元.中国政策性理论与实践[J].金融科学,2000,(3):1-12.

[5]龚明华.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分析与框架设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1):85-89.

[6]谢 锋.政策性金融与经济发展[J].西南金融,2001,(11):31-34.

[7]陶玲琴.论金融发展与政策性金融的变革[J].兰州学刊,2003,(4):77-79.

[8]曹文炼.德日韩政策性银行透视[J].中国投资,2001,(9):76-79.

[9]刘 波.浅析政策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J].武汉金融,2002,(7):28-29.

[10]张桂华,尹桦.中国政策性金融: 问题与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0,(1):22-24.

[11]李 扬.中国金融改革三十年[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Reflection on China’s Policy-oriented Financial Refor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Yang Tao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Banking,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100732, China)

Abstract: The separating of policy-oriented finance and business finance has been the important reform of Chinese financial system. When the financial reform comes up against difficulties, the optimizing of financial system becomes a thorny problem agai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to reposition policy-oriented finance will be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of promoting financial reform and financial efficiency. In this thesis, we discuss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policy based finance, make a deep study of different countries’ policy based finance, review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policy-oriented finance reform, and try to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views based on China’s history and reality.

上一篇:送给高考生的毕业赠言下一篇:2023年“质量月”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