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创新

2024-09-09

人才创新(共12篇)

人才创新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国家竞争与较量中制胜的核心战略资源。党中央明确提出要“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已成为搞好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

一、识才尊贤——完善人才使用的环境机制

良好的环境机制所渲染出的环境氛围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达到科学用人目标的必备条件。人才的使用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保障。要创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营造“选贤任能、不拘一格”的舆论氛围,通过引入人力资源观念和理论,逐步在全社会输入、确立这种观念,并在实践中采取种种措施、手段加以强化,使其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当前,人才兴国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应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国家关于人才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增强人才兴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人才意识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充分激发人民的创业勇气、创新锐气、创优志气和创造胆气,这是经济赶超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区在认真贯彻无锡市委、市政府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东方硅谷”决策部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经济社会转型,深入推进人才优先战略,紧紧抓住“无锡千人计划”实施的有利契机,确立“科教兴区、人才强区、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区”主战略,通过创新政策体系,大力实施“锡山百人计划”,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让人才创新的智慧充分涌流。

二、用养并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人才使用应遵循客观规律,不能一味讲贡献,否则可能会使人才精力、体力、智力透支严重。为了使人才保持并不断增加其工作能量,人才使用应该有后蓄补充,遵循边开发使用边培养提高的原则,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及时不断地给人才蓄量储能, 这样不仅能够保持人才的活力, 而且能使人才积聚更多的使用潜力,永远保持最佳产出状态,形成人才使用的良性循环。因此,领导者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用养并重,重视人才的才能输入,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人才的知识继承和积累,忽视知识创新和能力开发的做法。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针对不同人才的成长规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除了有计划地组织人才进行系统的进修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以多种形式对人才进行培养和锻炼,构筑人才终身教育机制,不断地增强其适应形势发展的创新能力。反之,若只用不养,那无异于竭泽而渔。

三、公平至上——建立公平的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创新 篇2

使得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公司发展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

1 从“小”引发“磁场效应”

为打破发明创造的神秘化、专业化, 营造“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创新氛围, 国网郑州供电公司给出的方法是一份每年年初都需要班组成员填写的 “创新需求调研表”, 通过这一渠道收集班组成员在一线工作中发现的技术难题, 再由公司选题进行科技攻关。

该公司计量室员工任晓菲建议研制一种能够在小电流情况下准确实现用电检查的用电检查仪。 说起这个建议的由来, 任晓菲说, 就是在工作中无意中听到有人抱怨:“现在的用电检查仪根本没办法测量到这么小的电流, 真不好用! ”该建议一经提出, 就得到高度重视。 任晓菲和她所在的计量室QC小组成员一起, 利用业余时间收集资料开始初步设计。 从现场试验到数据采集, 一步步摸索、完善。 历时9 个月, 终于顺利研制出新一代用电检查仪, 将现场工作中通过测量计量表计的电压、 电流等参数, 对表计的接线情况进行判断, 找出错误接线种类的时间由20 分钟降低为3.8 分钟。 这项创新成果先后获得郑州供电公司和河南省电力公司QC成果一等奖。

在该公司, 这样来源于工作又最终回归于工作的创新成果绝不仅此一例。 仅在1 年时间内, 该公司就收到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项目916 项、论文104 篇, 其中“蓄电池全自动核对性充放电智能仪”“运维一体化班组工作信息式指导装置”“GW5 型刀闸检修机械手”等看似“小”的创新, 却解决了工作中的大问题。

2 组“团”激发“共振效应”

高峰是郑州供电公司小有名气的创新能手, 他参与研制的“铝合金导线自锁保护钩”在全国得到推广使用, “输电线路防外破警示灯”有效减少线路跳闸率, 已被河南省内多个地市应用及推广。 但在科技创新中高峰还是有困惑:“参加工作后就一直从事输电运检专业的工作, 对公司其他专业的工作流程了解很少, 也就没办法从电网整体上把握创新的方向和思路。 ”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该公司把像高峰这样身处基层, 有精力、学历高、基础好、干劲高的青年员工吸收到公司科研团队中, 全程参与河南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的申报、研发, 以“实战化”的历练帮助他们扩宽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在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过程中, 该公司不仅有这种“自上而下”的培训, 更主动“走出去”, 邀请科研院所、电力设备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的教授老师深入一线班组, 结合科技项目和生产实际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新技术讲座和创新讨论会, 开拓和丰富了基层员工的创新思路及知识储量。

3 搭“台”迸发“聚变效应”

对于郑州供电公司基层班组员工来说, 一年一度的QC成果发布会是他们展示智慧的盛会, 也是一次集中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研发人员互相取长补短, 争相把握快速“充电”的好机会。 通过初评、网上公示和现场发布等多个环节, 最终获奖的小组将得到公司的科研基金。

QC成果的发布只是一个展示的平台, 要想达到科技创新的聚变效应, 还需要鼓励不同专业的员工进行合作创新。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创新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跨专业、跨部门的创新实体在该公司成立。 这其中最突出的, 就是2013 年5 月成立的青年“i创”工作室, 它以团支部为单位建立, 吸收青年员工为成员, 是一个供青年学习交流、创新创效和岗位建功的平台。

青年“i创”工作室这么一个中西合璧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吗? “i”是创新的英文innovation的首字母, 同时英文“i”代表我, 谐音为爱, “创”寓意创新, 代表“我爱创新”。

人才战略支撑创新人才 篇3

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人才战略越来越重视,从2000年开始,逐步开始国家人才战略部署。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

2001年发布的“十五”规划中,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我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

2003年,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力量,研究和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中组部成立人才工作局。12月份,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

2006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首次写入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这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小康大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从2008年开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

2011年全国人代会批准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人才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石,是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

创新人才的难题

2008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近1.14亿人。其中,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4600万人,居世界第一。我国是个科技人才大国,但并不是强国,匮乏学术技术领军式的创新人才。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已在逐渐减弱,但同时也应看到新的优势正在形成,这就是我国的人力资源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说:“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我们已经由一般的低成本制造的优势,转变为低成本智力劳动的优势。”现在我国一些企业,比如华为、腾讯、迈瑞等,实际上都是依靠了廉价的聪明的工程师所创造的优势,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拥有一支结构更加合理、创新活力更强的科技创新队伍。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科技创新队伍建设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青年人才相对不足,队伍出现新断层的潜在危机依然存在;对35岁以下、有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造成西部研究所青年人才流失严重。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0年6月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未来十年人才发展目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

去年,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创新2020”人才战略,力争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动态优化、充满活力的一流科技创新创业队伍。这为我国进一步引进和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优秀的创新型青年人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它的实施也有利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整体推进。

创新人才的培养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将创新型人才的特质总结为三条:想象力、好奇心、批判性思维。他说:“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创新首先需要无限的想象。好奇心是创新创业的原动力。而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理性反思过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未来中国人才问题仍然是解决数量不足、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的问题,应该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创新力,要提高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实现人才价值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在引进创新型人才的同时,用国际化的标准带动、培养本土人才创新素质。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认为,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提供优质的培养机制和管理,需要培养专家学者担任专业导师、聘请海外学者担任教学。有条件学校需要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这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来的。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型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组织。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为员工学习、提高构建一个好的基础平台,员工之间可实现知识共享。在学习型组织中的每个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引导员工畅所欲言,自由交流。员工在开放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也可促进显性知识的集成,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尤其隐性知识是组织极其宝贵的财富,但现实中难以挖掘,通过交流平台的搭建,员工在交流中相互传递知识,思想的碰撞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因而促使员工素质不断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是培养人才的捷径。

创新人才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各项重大改革正在逐步深入,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总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智力准备,而且在为社会发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努力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学必须大力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同时培养善于创新的人才。当前人们更加关注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这就要求大学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将自己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各级各类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任务,尤其与大学的发展和改革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大学具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荟萃、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国际合作交流广泛等优势,特别是大学通过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优秀青年才俊,这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重要领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因此,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对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近几年来,许多大学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等方面,又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但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制度、人事与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很不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例如人才培养规格过于单一、专业和知识面比较狭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制度不够灵活等等。大学在整体上还没有能够很好形成有利于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因此加强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于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工厂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建议高校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二是建议老师能尽可能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四是鼓励批判性思维,这在科技创新领域尤其重要;五是建议完善课程设置,避免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人才创新 篇4

中科院一位人文专家近日把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形象地分为四类:第一种是“一”字型人才,这种人才知识面虽比较宽,但缺乏深入地研究和创新。第二种是“1”字型人才。这种人才在某一项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深,非常可贵,但知识面太窄,很难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创造性研究。第三种是“T”字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知识面比较宽,而且在某一点上还有较深入地研究。但他们的弱点是不能冒尖,没有创新,

第四种是“十”字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点上有较深入地研究,更重要的是敢于出头、冒尖,有创新。

“十”字型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创新型人才。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取得发展和进步,需要更多的“十”字型人才。如何培养“十”字型人才应在人文社会科学队伍中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气氛。宽松的学术气氛,起码应该包括以下内容:要百家争鸣,不要内耗;要积极开展学术评论和学术批评,不要打棍子、戴帽子: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团结,不要文人相轻和相互拆台。具有“君子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也应该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素养之一,

创新人才理念 篇5

党管人才原则,是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保证。我们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尚存在一些短板和差距,如不同性质企业对党管人才的思想认识不同,各企业党委对人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一,因此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与企业管理者共同商榷。

1.适位适时,根据岗位需求和员工自身特点配置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事以才兴。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何为人才,不同层面的人对人才的认识却各不相同,企业中车间主任可能认为能勤恳工作,超额完成工作量就是人才,职能业务部门觉得能攻克技术难关才是人才,而人力资源部门认为有一定的学习背景、有研究能力才是人才,工人最为直白,他们觉得能把一日三餐做得可口的厨师就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人才。这几种想法看似大相径庭,其实并不矛盾,过去我们习惯以能力、功绩、学历等等做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标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视野的开阔,大家意识到各个层面工作任务不同,需要也不一样,有的岗位需要勤劳型员工,有的需要专业技能型,有的需要复合型,有的需要研究开发型人才等等,而共同点就是适合岗位需要、能完成岗位赋予任务的人皆为人才,人人皆可成才,反之,一个人要想成才,就要站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我们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时要做好沟通,不同年龄阶段的员工,其精力、学识、经验等各不相同,在了解了员工的发展情况后,合理配置员工,将其安排在适合的环境中发展,否则,“不让猴子爬树,叫它游泳;不让鸭子游泳,叫它爬树”,按一种固化的既有标准要求所有的人,只会造成人才大量浪费。有研究表明:如果有浓厚的兴趣可以使人在工作时发挥自己全部才能的80-90%;而对缺乏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在此基础上统观全局,把握重点,培养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核心人才,使各岗位人才各司其职,各尽其才,才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谐调发展。

2. 合理流动,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组合改革开放前,人们的任职状况几乎是终身制,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近于固化,这样一种人才体制大大压抑了用人单位和人才的积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市场法则的调控下,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在各个岗位间实现了交流,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仅靠市场调节的人才流动,势必造成人才分布的不平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发达国家,强势企业必定能招揽到大量强势人才,而处在发展中阶段的国家、企业则要承担生死存亡的严重后果。电气有些企业在为人才培养付出了极大的投入后,也遭遇人才流失,无奈有人报怨人才忘恩负义,没有道德观念。有些企业则能正视这一现实,在企业出现了不合理、不正常的人才流动后,反观自己的人才管理机制,查漏补缺,从而形成稳定有效的用人机制。

在以市场为主调控经济运行的社会中,我们国企的技术力量、资本实力没有外资企业更能吸引人才,在对人才的激励、培养方面我们缺乏足够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可以发挥政治优势,除了完善引进、培养、晋升、激励、考核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高效培养人才 篇6

1. 强烈的事业心。

我国的知识分子热爱本专业的工作, 把追求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作为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 他们勤奋学习、刻苦攻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甘心情愿地献出青春年华。

2. 重视职称、荣誉。

我国知识分子特别强调精神需求的满足, 非常重视专业技术职称、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工程设计等奖励以及各种社会的荣誉称号。

3. 珍惜研究成果。

知识分子从事的脑力劳动, 是一种非常艰苦复杂的劳动, 一项研究成果的获得, 往往要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呕心沥血和不懈的努力, 所以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研究成果, 不惜一切代价加以保护。

4. 追求情感需求的满足。

我国知识分子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他们热爱祖国、眷恋故土、追求爱国、思乡等情感需求的满足。他们往往不为优厚的物质待遇所诱惑, 却愿为祖国、民族、家乡效力乃至献身。

二、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高效培养人才

高效的人才培育机制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 是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基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是解决好以人为本、人才强企的现实需要。

当今时代, 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抢占了人才的制高点, 谁就拥有竞争的主动权。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这个目标, 充分发挥我国企业界人才资源优势, 以提升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 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 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 着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人才问题的关键是人才机制问题, 创新人才机制是实现人才战略工程的关键环节。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适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 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育机制, 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企业人才机制创新必须紧紧围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来进行,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抓紧建立和完善具有企业特色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工作机制, 努力使人才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人才工作机制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高素质的企业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1. 建立合理的人才选用机制。

正确选人、用人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合理的人才选用机制是造就人才群体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人才选用机制。但仍需要进一步优化选用条件, 规范选用程序, 强化选用责任, 以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选用机制。要制定用人失察、失误的追究制度, 既要兴举才之风, 又要明确用才之责。把对企业发展有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大胆地推荐到关键岗位。在事业发展中培养人才, 在事业建设中造就人才。

2. 要在发展的实践中培养人才。

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鼓励人才有理想、有激情, 在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服务于企业、奉献于企业。坚持抓人才工作与抓事业发展相结合, 让人才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使事业发展与人才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围绕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规划、队伍建设规划和工厂规划建设, 确立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 制订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 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要充分发挥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技师在生产经营方面的主导作用, 使他们真正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尤其是产品开发的重要力量。要坚持依法治企、科学决策、民主办企, 让人才在参与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享受事业发展的乐趣, 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 要带着深厚的感情抓人才管理。

对人才极端的热忱, 对人才工作积极负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把人才放在适当的岗位, 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不拘一格, 坚决打破部门、地域的界限, 破除门户之见和文人相轻的陈旧观念,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选才和用才。要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 确立“德才兼备、重在实绩”的选才标准, 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 作为发现和识别人才的根本途径。要信任和爱护人才,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对人才不能以偏概全, 求全责备。要坚持唯才是举, 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 扬其所长, 避其所短。

4.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要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团队建设发展的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子。按照“按需设岗、公平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原则, 加快推进以职工聘任制为核心的全员聘任制改革, 形成职工能出能进、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局面。要进一步完善职工考核评价机制, 鼓励进取、激励创新。要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从注重提高个人待遇向更加重视支持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转变, 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摘要:文章简述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特点, 论述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N].温州日报, 2003.12.21

[2].余世仁.西部开发人才先行[J].经济论坛, 2000 (12)

创新人才培养须“创新” 篇7

培养创新人才观念需更新,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无论是创新人才还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都应包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文化是指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只有这样的教育文化,才能超越眼前功利,才能让人获得健全人格,也才有可能将创新的种子播向每一寸土地,当春风吹来的时候,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新幼苗才有可能破土而出。

培养创新人才视角需革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有赖于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这种自由不仅仅指让学生拥有各种选择的自由,其根本还在于给予学生思想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小抓起,要贯穿教育全过程,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勇气与创新思维习惯。

培养创新人才需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考试评价制度导向培养什么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导向怎样培养人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重在改革高考招生制度,要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制度,多给学生一些选择机会,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原创性思考能力应予以重点考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在改进教学管理制度,要以教学为中心,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总之,培养创新人才要贯穿教育全过程,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都应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同时又必须明晰各自的侧重点,通过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途径,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責任编辑/闫益佳

创新成就人才随笔 篇8

《礼记》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成就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置身拥挤的人群中,不论是随波逐流,还是乱走捷径,都无法成功。只有开辟出一条独特又距离主道不远的小路,才能快人一步通向成功。向日葵改变自己的生长方向,一心向阳,所以得到了最充足的阳光;小溪来回曲折,一曲一弯中,汇聚了更多水滴。我们更应当细心大胆,开辟出独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创新之路。

且看商鞅变法。当时的秦国并不强大,赋重税繁,法律更是混乱一片,实力落后于其他六国。商鞅在考察了秦国国情后提出了变法,效果奇好,使秦成为超越魏、赵的`强国,也为后来秦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这便是创新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

弗雷·奥托,这位“用轻型反对野蛮”的建筑大师,一生都致力于轻型建筑的研究,利用最少的材料和最小的能量来建筑屋顶。他奇特的构想成功运用于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的主体育场。建筑中大量运用半透明顶棚结构,以缆索网栅格为基础,覆盖有机玻璃质地的膜构成屋顶,将轻巧与力量完美结合。他率先探索轻型建筑材料,并致力于保护自然。他成功实现了“做建筑可以创造更美好的世界”的理想。

最近,選择用“临终短信”告别人世的日本人越来越多。其实,眼花缭乱的仪式不仅占用了祭奠者大量的时间,也冲淡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思。所以,我们不要那样的葬礼,选择“临终短信”这种简洁又有新意的方式,何尝不是对逝者更大的尊重?

梁思成说:“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约束,但在它之下仍有极大的变通性。”学会创新,像商鞅,像弗雷·奥托,像日本人选择“临终短信”一样,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篇9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7、关爱人才,激发动力。适时举行人才座谈会、节日联欢会、丰富其文化娱乐生活,增进其相互间的交流,增强他们对局的归属感,激发广大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对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本局引进的急需人才,积极征得领导同意,本着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好事快办原则,办理好个人档案入档工作。

自主创新与培养创新型人才 篇10

关键词:自主创新 创新型人才 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52-01

1 健全创新机制,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制度建设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起着基础性、导向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硕果累累,不是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和行政命令能催生出来的,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物。不同生存环境的大学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构建适应新科技创新模式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保障和激励创新。

2 完善教学体制,强化创新意识

高校肩负着科技创新的重任,高校既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排头兵,又是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创新必须肩负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一切工作时,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独特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对现成的结论和传统观点敢于提出大胆的质疑,对前人未揭示的事物,能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别出心裁。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创作中,指导教师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启发引导,对于合理而有价值的观点,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并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发现问题的关键,揭示出符合科学理论的结论。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就可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精神和能力。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3 优化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

人才创新 篇11

1. 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前提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1.1 确立创新的办学思路。

办学思路是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 有了明确的办学思路, 学校的教育理念才能变为现实, 才能给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出:“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 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就是最好地满足当地的需要。”各医学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要结合本校的实际, 围绕办学目标, 转变观念, 确立适合本校发展和能够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路。

卫生部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的数据显示为:每千人平均拥有执业医生数为1.49人, 城市为2.8人, 农村仅为0.95人。在基层农村, 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工作条件相对艰苦, 医疗人才的流失现象极其严重。因此, 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医疗人才应是高等医学院校予以重视的问题。早在1990年11月22日, 江泽民、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人在与右江民族医学院师生座谈时, 即对其坚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

1.2 树立“以人为本”的医学教育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之一。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

医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相比有明显的特殊性, 医学的学科门类多、学时长、环节复杂、实践性强。然而, 多数从事医学教育教学的大学教师普遍使用的仍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造成学生思维钝化、想象力贫乏、丧失怀疑和批判精神, 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受到严重的桎梏, 抑制了医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针对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右江民族医学院先后开展了“倡导人文精神, 培育新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办学特色”、“加强管理, 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四种能力”等为主题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对医疗人才的需求,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并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与临床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凸显办学特色。

右江民族医学院精神的内涵, 集中体现在长期坚持“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上。“大医精诚”的校训, 更是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努力成为精于医术、诚于人品, 德才兼备、德艺双馨, 把做人与做事完美结合的人间大医。

2.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 是在创造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活动。作为创造力的核心, 创新思维始终具有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2.1 创新思维是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必备能力。

对科学而言, 创新思维的价值在于敢于提出新思想和新见解。创新型医学人才首先应具备合理的医学知识结构, 既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理论与相关知识, 又要有熟练的医学基本技能及获取知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其次应具有创造性思维, 即思维活跃, 善于想象, 积极创新, 既遵循科学规律, 又不为传统所束缚;最后要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和良好的聚合思维能力, 即能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 获取大量独特新颖的观念, 并能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因此, 创新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及思维的最高形式应该是创新型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

2.2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必由之路。

创新思维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永恒动力。当今医学研究往往是大科学的研究, 学科涉及面广, 分支复杂, 没有众多学科的人员、理论和技术支持是无法进行的。21世纪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更应建立以医学科学知识为核心、充分融合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完整知识结构, 注意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 在做学问中学“做人”。只有这样, 才拥有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才能把握创新的方向进行创新思维。

右江民族医学院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规范管理, 严格执行各主要环节质量标准, 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培养临床思维和科研意识。

同时, 为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现代医学发展要求出发, 坚持医学与人文相交融, 注重人文素质对人才成长的奠基和促进作用。一是加强人文课程教育;为人文社科部优先引进高学历人才, 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二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经过五年时间的建设, 以“大医精诚”为核心的“争先创优、追求卓越”的主流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三是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 以活动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文化艺术类社团在各类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自治区级奖励近50项;大学生通讯社成为院报、时珍网站、校园广播电台宣传报道工作的主力军, 定期举办“杏林风”文学征文比赛, 出版优秀作品文集《凯风自南》;集邮协会被评为“广西集邮先进集体”, 其参展邮品集获国家级奖励、自治区级奖励、市级奖励40余项, 学院成为首批“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 全方位保障营造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

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 创新更重要的在于创建一种适宜的环境。

3.1 建立适宜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首先, 改变教师管理制度。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 没有创新性的教师就没有创新性的学生, 学校应容纳不同个性特征、不同教学风格、不同学术观点的教师。其次, 在对学生的管理中,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其有自由的发展空间, 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在课堂内外创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同时, 承认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和潜能差异。

右江民族医学院在教师管理过程中, 坚持“封闭式“管理”与“开放式”管理相结合, 封闭式管理即制定《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学工作规范》等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规范执行, 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 实现对教学各环节的立体监控, 促进教师自觉规范教学行为, 为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有力保障。开放式管理即在教师参加进修、培训, 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和改革, 参与学生管理, 举办讲座等方面予以鼓励, 接受不同思想的碰撞。

在学生管理方面, 以教育为先导, 从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入手, 构建形式多样、涵盖全程的思想教育体系。实施阶段性教育, 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促使学生自觉将校纪校规的要求内化为自身行为, 树立行为文明意识。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分制教学管理, 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3.2 建设富于创造的、和谐的校园环境, 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

创新教育需要一个创造性的校园环境。学校应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 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树立创新思想, 不断创新, 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创新感受;在学术上鼓励学术自由, 允许师生之间进行平等、自由的学术交流, 并形成浓厚的创造氛围;褒奖敢于冒险、敢于向权威和传统挑战、勇于创造的学生, 包容学生的各种观点和意见, 宽容学生的失败, 鼓励学生的个性,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构建和谐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 右江民族医学院形成了以本科生导师制为龙头, 以学术科技讲座和学科知识竞赛为支撑的合理体系。制定了《右江民族医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管理办法》, 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纳入综合测评体系。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以文艺表演活动、文化类竞赛活动、文化讲座、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 学校团委、学生会主导, 学生社团和班级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制定了《右江民族医学院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办法》、《右江民族医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办法》等制度, 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通过举办具有示范性、导向性、艺术性的各类晚会、校园歌手大赛、健美操大赛等系列校园文艺表演精品活动, 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搭建平台。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广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3.3 创建适合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创建富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探索创新性自主学习环境的创建方面, 右江民族医学院立足自身实际, 为保证临床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建立了集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口腔医学和护理学实验与模拟实训为一体的模拟医院, 为学生的早期临床实践教学及基本技能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制定了《右江民族医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规范 (试行) 》等文件, 并制定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目前, 医学类专业均开设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其中基础医学机能类实验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率达到87.1%。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开放实验室, 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度, 规范实验室开放管理, 调动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实验室的开放。目前, 有10个实验室和1个科学实验中心面向学生开放, 开放时间长, 开放范围覆盖所有专业, 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 使学生拥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为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接受科研训练、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保证。

总之, 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必须注重教育理念的创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环境的创建,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和能力素质, 唯有如此,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我国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wsbwstjxxzx/s9092/201206/55044.htm

[3]蒲勇, 易联树.高校校园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职教论坛, 2012, (14) :68-69.

[4]肖坚, 桂艳.医学人才培养与创新思维[J].甘肃科技, 2006, VOL22, (1) :158.

[5]张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S1) :168-170.

[6]钱怡, 周增桓, 文民刚.高校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4) :655-656.

创新人才工作总结 篇12

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创新人才工作总结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县经济总量中占据了“大半河山”。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县,发展民营经济是关键环节。近年来,**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始终把人事人才工作纳入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不断创新人事人才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措施,优化人才结构,做到人事人才工作与全县经济发展同频共振,通过优质高效的人事人才服务,为全县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事人才保障。截至2012年12月,全县民营经济累计实现总收入元,提供就业岗位达个。

一、提高思想认识,自觉地把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作为人事部门重要工作来抓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决定行动。要把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近几年来,我局针对人事干部对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一些模糊认识,有的放矢地组织大家学习邓小平理论、十七大精神,开展专题讨论,引导大家做到“三个克服”、“三个增强”。一是克服“无关论”,增强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克服“无能论”,增强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勇气和信心;三是克服“吃亏论”,增强全力抓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决心和力度。

上一篇:聚美优品周年庆下一篇:高一作文军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