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陈列展览体系的策划

2024-07-06

博物馆陈列展览体系的策划(精选10篇)

博物馆陈列展览体系的策划 篇1

一、陈列元素简单、表现手法单调且常年不变的老面孔,而是追求主题多样化、内容学术文化含量高、形式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观众与展陈实现有效互动与交流。换言之,就是努力使陈列展览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二是由于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的多元化,常常导致一些选题新颖独到的展览仅靠一馆之力难以实现,需要国内馆际及相关文化机构的强强联合,一些引进外展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由双方或多方联手共同打造。而上述一切的实现,仅仅依靠一时的灵感、即兴化的点子,或长期以来形成的简单规划、一般组织的思维与运行模式显然是难以奏效的,这需要博物馆领导和专家借助科学方法、系统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对陈列展览所涉及到的诸多层面和环节事先进行富有创意且具有可行性的运筹谋划,以及对策划方案的狠抓落实———这种综合性的创造活动就是陈列展览策划。

如今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单个展陈带给观众的独特视听感受和心灵启迪,还体现在由一系列陈列展览即展陈体系所产生的系列性、规模化的综合展示效应带给观众的持久文化吸引和多元文化享受。

重视陈列展览体系的建构, 是博物馆保持持久力和后续效应的必然要求,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公众的博物馆意识,推动公众由很少接触博物馆到愿意亲近博物馆、再到有效利用博物馆的转化,有着积极作用。

对一系列展陈的选题、运作方式、筹展周期、展出时间等进行整体策划

由上述不难看出,将“策划”这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应用到陈列展览工作中,是博物馆在公众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多元化的新形势下谋发展的需要,是博物馆人伴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主体性和能动性日趋增强的表现.全面提升和倾力打造陈列展览文化品牌,是新形势下博物馆彰显其文化价值,实践文化惠民的主要任务。重视陈列展览策划并不断增强策划的创新力度,是陈列展览水平实现大跨度提升的关键环节。唯此,才能使庞大的陈列展览工程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才能确保单个展陈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数个展陈呈系列化、规模化,使参观陈列展览真正成为观众的一次与历史对话的精神之旅、一次高雅的艺术之旅和一次身心愉悦的休闲之旅。

博物馆陈列展览体系的策划 篇2

关键词:陈列展览策划,博物馆建设,核心竞争力,策展人

如今,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要想提升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策划能力和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博物馆来讲, 陈列展览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对文于文化和征集与传播的社会职能以及其博物馆自身的品牌建设和社会形象。而且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水平直接决定了其在文化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那到底什么是陈列展览策划呢?

一、陈列展览策划的涵义

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 对于“策划”的解释是众说纷纭, 但是有一点可以达成其识的, 就是策划本身不同于一般的建议或者计划, 而是一种充满了智慧的活动, 即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或举措。那陈列展览策划, 在笔者看来, 指的是为了实现博物馆预期的陈列展览目标, 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 通过设定目标、采取一系列的步骤, 以及运用相关的手段或者策略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行动。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可能需要进行调查研究, 也需要分析、制定一些方案, 而且这些方案中不仅有某个单项的策划案, 也会有总体的策划, 除此之外, 还包括内容和形式的策划, 以及对于策划案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而陈列展览策划是提升博物馆陈列的必备手段和方法, 因此, 提升陈列展览策划水平是提升博物馆工作的有效手段。

二、陈列展览策划能力是博物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 要想在信息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让博物馆的信息价值拥有其特殊的地位, 博物馆必须从本质上提升其产品的质量, 提高其服务的水平, 加强自身的形象建设。博物馆作为其一种提供永久性和公益性服务的文化及教育机构, 要想在文化市场保持其特有的地位, 必须要加强其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即提升博物馆有价值的文物的收藏、加强对文化的保管工作, 同时, 对其现有文物进行研发, 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和服务的职能, 从而让博物馆拥有自身的文化品牌, 这样, 才能保证博物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文化市场拥有自身的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 是指企业所拥有独特的的竞争优势和资源, 而对于博物馆来讲, 是其拥有的可以在文化市场持续竞争的优势和能力。博物馆作为展示人类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 除了要对文化进行收集、保护外, 还担负着开发和传播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同时,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综合体, 其存在的最大意义应是对文物或文化遗产的展示及供人参观, 所以, 对文物的保管水平、研发水平和展示水平都是展现博物馆工作的重要体现, 这是由博物馆所特有的社会使命所决定的。而对于博物馆的竞争力来讲, 主要是通过让人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某个时期的文化, 从而达到吸引参观者或者震撼人心的目的, 而实现这种效果的往往是博物馆文化本身的知识性和内涵。但是要想达到这种目的, 高水平的谋划运作展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优秀的陈列展览策划能力能让博物馆的效益达到最佳水平, 所以, 对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策划来讲, 信息传播的角度和方式对于完成博物馆的文化使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的核心, 策划展览能力的内涵是指从事策划展览的人或者是团队所拥有的一种创造性的意识和能力。而这种创造性的意识正好就是进行策划工作的基础和灵魂。也许有人会说, 创意有时不就是来自灵感吗?其实仔细想来, 灵感就是基于策划者丰厚的知识积淀之上的灵光一现, 是建立在对陈列展览的行业知识和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既要拥有对文化的高度欣赏和鉴别力, 也是展览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预测力的展现, 而且, 对于博物馆来讲, 要想实现策划方案的目标, 必须要通过对文物的陈列和展览来实现, 因此, 将博物馆的文物如何进行组织和落实, 本身也对策划展览者执行能力的考验。

策划展览者的素质对于博物馆的工作具有如此大的影响, 那谁来担任博物馆的策划展览者呢?据了解, 在西方国家, 一般都是聘清艺术研究专家来担任“策展人”, 而在我国则多是由博物馆的相关领导与馆内的专家人员来担任, 或者是由馆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团队来担任“策展人”的角色。这样的方式, 不仅有效地吸收了国外在策划展览方面的精华, 同时, 也是对我国的传统陈列经验的传承, 无论是在文物的陈列、保管还是研发方面都充分发挥了馆领导和高级专家人员集体的智慧。这样, 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保证策划的选题对于文物本身的文化价值的挖掘, 另一方面, 也能让策划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而保证其可操作性, 此外, 还很好地将策划创意的完整性保存了下来。

结束语

从上可知, 对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来讲, 不管是最初的创意的产生, 还是将策划的方案进行很好的执行, 都是策展人智慧的体现。这种智慧不仅表现为策展人的思想内容、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其专业素养和对文化市场的洞察力以及对整个博物馆工作的控制力。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讲, 策展人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对于博物馆来讲, 要想在如今文化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保持其核心竞争力, 必须在博物馆的管理中,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竞争机制, 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博物馆中的正能量集中起来, 因此, 博物馆一定要注重对博馆物里的策展人或者策展团队的智慧进行有效地挖掘, 同时, 建立适应博物馆文化定位、市场定位和可持续发展的策展机制, 这样, 才能提升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真正让博物馆的文物资源转化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文化价值, 从而实现博物馆服务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琦.关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体系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 2009, (02) .

[2]陈蜀园.试论图书馆的核心竟争力[J].图书馆学刊, 2003, (01) .

[3]苏东海.本博物馆陈列的好书[J].中国文物报, 2010, (11) .

浅谈县级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 篇3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64-02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博物馆与社会及大众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因此,博物馆要在做好文物收藏管理等工作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展览,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陈列展览是体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博物馆与社会及公众联系的重要渠道。陈列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传播信息、提供审美欣赏和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服务的主要工作方式,也是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特殊精神产品 。①陈列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它集中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类型,体现了博物馆藏品、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成果,也是衡量博物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②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博物馆进行宣传教育的主要手段。

县级博物馆大多数属综合性博物馆,各个馆规模大小不等,藏品数量有多有少,但每个馆都应有能够体现出该馆性质和任务、较为稳定主题的基本陈列,并且要注重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的策划来丰富展览内容,增加展览的知识含量,补充基本陈列的不足。下文以会宁县博物馆为例,谈谈县级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

一、基本陈列展览要凸显馆藏特色,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一个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必须要有自身的定位,立足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策划体现藏品特色的陈列展览,谨防“千馆一面”。县级博物馆要注重研究藏品本身所蕴含的内在价值,策划体现本馆藏品特色的展览。既能突出博物馆的特色,又能使特色藏品释放出特有的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真正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发挥出藏品的特殊教育作用。会宁县博物馆馆藏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铜器、书画、化石等各类文物1093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2件(套),二级文物73件(套),三级文物678件(套)。书画藏品为该馆特色藏品,共有明末清初50多位书画名家的近200幅书画作品。2008年,该馆依托书画藏品特色,策划了“会宁县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展览分清代宫廷绘画、明末及清代名家书画、陇上名家书画三个单元,清代宫廷绘画单元展出余省、金廷标、方琮等著名宫廷画师作品,明末及清代名家书画单元展出朱耷、翁同龢、康有为等名家作品,陇上名家书画单元则展出王了望、唐琏、范振绪等甘肃著名书画家和柳迈祖、杨思、刘庆笃等会宁籍进士的书画作品。整个展览共展出书画藏品100多件。让观众在欣赏先辈们精心创作的艺术佳品的同时,深切感受书画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所在。通过展览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从而达到砥砺意志、陶冶心灵、洗涤灵魂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会宁自古就是一个崇文修德、文风昌盛和崇尚书画艺术的地方。会宁先辈们罄尽资财,精心收藏,传承保存书画作品,这本身就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展览自开展以来,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它不仅是人们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的场所,更是享受书画艺术魅力的殿堂,已成为会宁县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二课堂。2011年6月,该展览在甘肃省首届陈列展览精品奖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社会效益奖”。

二、基本陈列展览要体现本县文化特色

县级博物馆要注重本县范围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区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中蕴含着浓厚文化意义并带有个性色彩的特质,是当地人文精神自古至今的集中反映。③ 精准把握本县历史文化的特点,将地方特色融于陈列展览,使博物馆真正成为留住县域文化根脉、传承县域文明的主阵地,这是社会对县级博物馆的要求,也是县级博物馆的出路所在。会宁是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资源丰富,现已登记的文物点共4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已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8处。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等。史前文化是会宁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内已发现的史前遗址和史前墓葬共50多处,出土史前文物数量较多,现馆藏各类史前文物1000多件,因此史前文物是会宁文化资源的一大特色。会宁县博物馆于2009年策划了“会宁史前文物精品展”,展览共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青铜时代诸文化三个单元,展出史前精品文物150余件,通过展览再现了远古时期的会宁历经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时期,延续了3000多年的沧桑岁月。展览以史前彩陶文物为主,彩陶不仅反映当时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形态,而且折射出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表现出彩陶主人们的信仰和美学观念,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会宁出土的彩陶形体较大、打磨光滑、彩绘精美,堪称甘肃彩陶精品,而甘肃彩陶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璀璨明珠。④ 该展览还展出了石器、骨器、玉器等史前文物,这些文物是史前先民们创造历史、征服自然的重要见证,也是我们探索研究华夏文明起源的珍贵实物资料。通过展览也展示出会宁先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体现了他们征服自然、创造历史的拼搏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了会宁人民团结协作、勤劳拼搏、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三、注重专题陈列策划,增加展览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专题展览是内容专一、小型多样、短期展出、可以经常更换的展览。县级博物馆的专题展览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县域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的民俗民风等。也可以展示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成就和城市建设、乡村发展变化的丰硕成果,真正使县级博物馆成为当地群众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重要窗口。会宁县博物馆猛犸象头骨化石于2008年5月发现于会宁县新庄乡泉坪村后沟社,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家鉴定为中国发现的第一具较为完整的早期猛犸象头骨化石,属上新世(距今约300~500万年),该化石为研究猛犸象类群在欧亚大陆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材料,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2011年12月,该化石出土点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会宁县博物馆根据化石的发现、发掘和研究过程,2013年策划了“会宁泉坪猛犸象化石展”,整个展览分为猛犸象属的家族成员及演化历史和中国猛犸象化石及会宁泉坪猛犸象化石两个单元,以复原的泉坪猛犸象骨架和馆藏象类化石标本为主,辅以图文资料,全面展示了猛犸象属的诞生、演化、迁徙、灭绝的历史和会宁泉坪猛犸象化石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情况。展览以图片的形式模拟出猛犸象生存时代的生态环境——气候温润、水草丰沛、林木茂盛、生物种类繁多,同时展出化石出土点现如今生态环境图片,两相对比,直观展示出生态环境的巨大演变,从而唤起人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该展览以科普性的图文资料为主,复原的猛犸象骨架的展示又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四、经常举办临时展览,丰富展览内容,增加观众的参观兴趣

临时展览一般小型多样,展品选择比较自由,陈列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比较灵活。临时展览既可以发掘本馆、本地的文化资源,还可以采取馆际交流合作,特别是与县外、省外的其他博物馆进行交流与合作,让观众领略到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文化内容,开阔观众的视野。经常举办临时展览是活跃博物馆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方面需求,激发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欲望,使公众在博物馆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享受,更大限度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会宁县博物馆根据业务工作开展和藏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先后举办了“会宁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图文展”、“会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展”、“会宁古城址图片展”、“会宁烽火台图片展”、“会宁古堡图片展”、“会宁历史名人图文展”等展览,又联合县文化馆举办了“会宁皮影展”,联合长征胜利纪念馆举办了“将帅题词展”,联合会宁县书法家协会、会宁县美术协会举办了“会宁名家书画展”等展览,联合榆中县、永登县博物馆举办了“榆中、永登、会宁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图片展”。通过举办一系列临时展览,丰富了展览内容,开阔了观众视野,激发了参观兴趣,更起到宣传会宁、推介会宁的作用。

陈列展览是一个博物馆工作质量和宣传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陈列展览是县级博物馆生存的第一要素,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标志,它直接决定着观众人数,决定着博物馆的生存。⑤ 因此,县级博物馆首先要对馆藏文物进行全面掌握和深入研究,精准把握藏品的数量、种类及价值。其次要注重县域文化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发掘县域文化特质。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在内容方面策划出体现藏品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基本陈列展览。当然,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仅仅是一个方面,一个好的陈列展览,还必须根据陈列的主题和内容,通过对特定的展出空间的研究,运用形象思维,对展品进行必要的取舍、补充和组合,运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博物馆陈列语言,并合理使用现代化图文处理技术以及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陈展内容,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展出和参观环境。同时,把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作为基本陈列的有力补充,使县级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更具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

[注  释]

①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页。

②傅振伦:《博物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③滕悦:《如何开展博物馆宣传教育》,《黑龙江史志》,2012年第3期,第47页。

④郎树德:《甘肃彩陶研究与鉴赏》,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博物馆陈列展览体系的策划 篇4

关键词: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设计

社会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各方面的功能得到扩大并且不断发生着功能转移。其中,博物馆等地方开始分担学校一部分压力,承载着教育功能,具有教育人民群众的重要责任。然而,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这个大环境中,尽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人们还是赞同将学生放在学校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对博物馆一点也不重视。即便是去博物馆参观展览,也是带着一种放松的心情,秉持着走马观花的心态,对展品的文化底蕴丝毫不关心。这一社会现状就对博物馆提出了十分严峻的要求,即对文物的展览环境进行设计规划,从而能在大环境中就对参观者产生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深入到展览文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之中。

展厅的空间设计

1.1 空间格局清楚明快

展厅对于博物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文化展品来说,展厅就是它的舞台,是它发光发热的场所。因此,这就要求博物馆在安排展厅时,必须要为展品提供一个可以紧紧抓住参观者注意力的空间场所。并且对于设计来说,空间的设计是要讲控件停留者的感受同空间的流动性相互结合起来。因此,博物馆的展厅对于参观者来说,是一个流动的空间。这就要求博物馆在进行展厅设计时,必须要将参观者的感受融入设计中去,从而给参观者提供一个最适宜他们深入其中的环境。这就要求博物馆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必须要有一个清楚明快的空间格局,能够对于参观者产生一种吸引力,引导着他们全须全尾的参观完整个展厅,与文物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更好地帮助文物来唤起参观者灵魂上的共鸣。因此,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给参观者提供一个可以很好诱发他们情感的空间,从而唤起渴望,引发共鸣。

1.2 富含多样的展厅

千篇一律容易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疲惫和视觉上的厌倦。笔者在参观哈尔滨“七三一”纪念馆时,曾有导游介绍说,这个馆是在15年重新进行建立的。之所以进行翻新,其中最关键原因就是这里曾经的展馆都一样,让参观者出去又进来,以为自己进错了展馆,久而久之觉得视觉上十分疲惫,从而不愿继续参观。这就告诉我们,博物馆的站定在设计方面一定要具有自己展品的特色,切忌千篇一律给参观者带来重复的参观体验,从而使参观者在心理上产生疲惫,得到不好的参观体验而不会再一次进行参观。同时,展厅在展览过程中一定要照顾参观者的运动轨迹和路线,保证每一件展品都得到参观者的视线关注。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选择最合理的动线设计来规划整个参观路线,保证参观者重视每一件展品,不漏看错看任何一件展品。

1.3 营造良好的参观氛围

商场有着让一踏进去的顾客就想花钱这样的气氛,这就要求博物馆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给参观者提供一种最好的参观氛围,让他们一进博物馆就想继续参观下去,就想感受展品所蕴含的文化情感和历史底蕴。这就需要设计师通过不同的灯光颜色和灯管射线角度等,设计出最符合展品文化气质的气氛,在这个设计环节中,需要设计师同专门的藏品介绍人进行沟通。这样可以让参观者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中吸收文化知识,体会文物传递出来的情感。

灯光的安排

博物馆以人工灯光为主,自然光线为辅。灯光是吸引参观者实现的关键性要素,也是博物馆进行展品展览能够利用的最基本的条件。我们可以认为,光为参观者提供了可以发现展品中美得眼睛。现阶段我国的博物馆多是以多年的建筑物作为依靠,充满年代感的博物馆具有极强的时代印记,能够将人带进那个时代,非常符合博物馆的初衷。但却在自然光线的利用方面不够充足,目前我国博物馆大多是全封闭式建筑物,无法提供自然光线。因此,在一些现代化的博物馆中,建筑物就有开放性的特点,能够将一些自然光线引入到参观的环境中去。这时就要求设计师好好把握整个环境空间,综合利用自然光线和人工灯光,对二者进行融合设计,从而实现最好的光线照明。

视觉设计

博物馆陈列设计师实质上是要解决展示的信息与人之间的关系。设计师的工作可以理解为根据不同的内容与目的的展示活动,使用不同的信息符号与媒介进行的信息处理及编排程序的过程。

不一样的参观者对于博物馆展示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兴趣,怎样合理安排博物馆展示的内容,应该尽最大的办法把参观者感兴趣的展品安排在展厅的中心位置,并且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参观空间。如果受到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制约,在狭小的序厅或者是通道里安排少量的展品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因此,博物馆的空间通道和参观通道,是设计师首先给予关注的,只有确定了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和参观通道的设计才能充分考虑其他方面的设计,展品的色彩和灯光的设计要适当控制参观者的关注点。

为了确保在展示展品的过程中能够达到视觉容量的正常值,要采用明确的信息符号、明确的信息形态和承认度高的形态,以此加快视觉知觉的认识速度。设计者要有意识地加大信息的面积,减少单位面积中信息量,采用明暗、大小和疏密的对比手法,以此求得视觉上认知度的提高;充分利用色彩和造型的视觉因素在空间的排列组合中做到整齐有序,达到通过缩短参观时间达到增加获得信息量的目的;要在设计中考虑到视野和视力的原因,安排图片、展品和文字的时候,需要观众仔细参观的信息要离观众的距离近一些,还要在照明这一要素上充分体现和保证视觉的效果。

在博物馆的设计中要考虑博物馆的整体造型和整体的设计,力争展现立体的参观形态作为每个局部形态的设计依据。例如在以标准的三角、或者方形的基本造型的点、线、面甚至折线、曲线等,在标准的空间位置左右、前后、上下或者是对称点的空间方向;其次要把视觉对象的构成规律和基本的面貌作为帮助快速视觉的依据,来达到满足视觉的简化功能所要达到的快速认知信息的需要。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系统化工作,是由空间、色彩、展品、文字、图片、灯光等多种因素综合构成的。面对这么多的视觉对象,只有把各种因素统一起来,展示的形式才能变化有序,保证展示和传达的信息完整。给观众一个深刻的整体印象。

结束语

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 篇5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工程中既是策划和管理者,也是设计和实施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陈列展览工程逐步走向社会化,也丰富了博物馆陈列语言和表现形式。

主要问题及专家学者的对策

综观近年来的陈列展览,在质量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内容设计、形式设计和施工制作相互脱节;陈列展览的学术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抛开了学术支撑和传播目的;艺术形式雷同,缺少个性和特点;资金浪费,滥用高科技手段,制作一些与陈列展览主题关联不大的造型;忽视文物安全。

对此,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一是确立科学合理的陈列展览工程管理制度。加强对深化设计方案和施工设计方案审查、论证。二是对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施工资质提出要求,以鼓励和培育陈列展览设计和施工企业发展。三是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等标准规范,从技术层面科学规范陈列展览工程的实施。四是采用陈列展览设计与制作施工一体化,以保障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水平。五是博物馆要与企业充分沟通,使之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六是设置专家组、艺术总监,以保证形式表现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保证工艺技术的可靠性和施工造价的合理。七是博物馆行业要建立自己的队伍,以保障陈列展览工程的专业化。以上这些意见,对于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探索新途径

笔者认为,陈列展览质量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而有些企业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专业化方面的先天不足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一是博物馆学理论知识匮乏。博物馆学与造型艺术原理是陈列艺术设计的基础学科知识。对于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来说,两者缺一不可。二是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特征和规律掌握不足。陈列艺术是以博物馆藏品为物质基础,以博物馆学理论为指导,以造型艺术法则原理为组织手段,通过对展厅建筑环境的空间处理,展品组合的艺术构思,用工艺施工的技术,创造展示的空间艺术。三是对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理解不深。形式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内容,因此要围绕陈列展览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客观、真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进行整体、形象的设计构思,做出与内容相一致的形式构成方案。四是文物保护意识和知识比较欠缺。由于一些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以致一些陈列展览在形式表现上缺少科学依据,在设计风格上没有独特个性,在传播目的和功能上缺乏准确把握,在文物展品保护上缺少安全保障。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质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形式设计的水平,而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设计者的理念和专业素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博物馆行业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着力培养、整合陈列展览设计人才。同时,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陈列展览设计人才与企业更有效地结合,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

博物馆要培养自己的设计人才,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发挥作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可以依靠社会力量,实施各项设计方案。但是,博物馆仍然需要自己的设计人才。首先,与社会力量相比,博物馆的设计人才不论在陈列艺术理念的把握、对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的了解,还是在文物保护知识和陈列展览实践经验上,都有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次,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博物馆要“以我为主”,要有精炼的、有主见和想法的形式设计人员,以指导社会力量完成工作,而不是可有可无、任人摆布。

目前,我国博物馆形式设计人才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状态。其主要原因:一是设计人员被边缘化。由于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社会化,以及办展数量不多等原因,许多形式设计人员多年无事可做,缺少发挥专长的平台和机会。二是博物馆没有及时输入新鲜血液。有的馆十几年没有引进形式设计人员,没有形成人才成长、更替的良性循环。三是设计人员专业知识落后。一些设计人员无法适应现代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工作的需要。四是管理体制老化。人才管得过死,不能合理流动。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观念问题。如果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没有长远眼光,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最后只能被动地在社会化大潮中随波逐流。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博物馆要培养自己的设计人才队伍,除了要有计划地引进人才、加强培训等,还要更新观念,改革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创造合适的土壤。一个合格的陈列展览设计师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培养出来的,是长期磨练的结果,因此要给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通过时间与实践的磨砺,造就一批博物馆专业设计人才。

在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个体要通过一定的群体来发挥作用,合理的群体组织结构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及高效地发挥作用;不合理的群体组织结构则会给个体造成压抑。博物馆可以通过改革旧的体制机制,建立一种科学的、新型的人事管理方式,推动陈列展览设计人才的合理流动。比如,允许设计人才有双重身份,在做好本馆工作的同时,可以走向社会,实现其自身价值。

实际上,陈列展览设计的市场需求很大。目前,我国博物馆为数不多的陈列展览设计专家,其工作范围已经不局限于本馆和本地区。为了提高陈列展览质量,许多博物馆聘请资深专家担纲设计或参与把关。这种做法是现实可行的。如何将人才有效地整合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探索的问题。比如,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人才库,并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发布,等等。同时,应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

鉴于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社会化存在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呼吁,博物馆要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品牌资源等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以保障陈列展览工程质量。近年来,我国一些博物馆为适应陈列展览发展的需要,做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例如,南京博物院几年前成立的陈列艺术研究所,以自己的广告艺术公司为平台对外承接展览,发挥人才优势、专业优势,进行市场化运作,为文博事业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普遍而言,博物馆自己的队伍并未形成规模。

设立招投标门槛,推动设计和制作公司引入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专家。

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要求。现在,大多数公司、专业化企业发展到了“战略合作”阶段,在自己的薄弱处利用少数能力更强的合作伙伴,把行业价值链上的一些主要功能交由外部专家完成,以保证企业的专业化。专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专业化的核心是技术,技术的根本是人才。

虽然国内有些企业的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造型艺术素养,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高科技展示技术,但他们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专业化方面大多存在欠缺。这些企业如果能引进陈列展览设计专家,彼此就可以取长补短,使企业人才结构优化升级。博物馆专业人员的供求不仅是博物馆,那些欲将触角伸向博物馆相关领域的企业,亦需聘用对博物馆专业训练有素的人才。

目前,国内有些企业鉴于自身的缺陷和市场需求,开始聘请博物馆设计专家担任顾问,以应对自身人力与专业的不足。这种思路和做法是很睿智的。博物馆设计专家加入企业,就有权利和义务参与企业事务,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发挥作用,从而保证陈列展览工程有一个较高的起点,降低陈列展览工程中人员、时间和资金成本,确保陈列展览工程质量,达到博物馆的预期目标,使博物馆与企业实现双赢。

作为博物馆主管部门,如果能从制度上提供保障,将极大地推动博物馆行业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整合与协作。在这方面,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拍卖企业的管理办法值得借鉴。《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的,应当有5名以上取得高级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并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文物拍卖许可证。”这是出于保护文物和提高文物拍卖从业人员素质的考虑。

笔者以为,博物馆主管部门可参照此办法,对参加陈列展览工程竞标的企业设立门槛。考虑到目前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从实际出发,给企业留出相应的过渡期。

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 李文儒

在学术研究领域,有些学科的范围是需要越来越专、越来越细的,有些学科的范围则是需要越来越宽、越来越大的。博物馆学属于后者,这是由博物馆的性质、特色和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博物馆本来就是社会变革、发展的产物,博物馆最鲜明突出的特色就是它的社会性、公众性。法国大革命与罗浮宫博物馆,俄国十月革命与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中国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世界上三座著名的博物馆与世界上更为著名的三大革命的直接因果关系,是博物馆与社会、与公众关系的最清晰的证明。从博物馆自身发展看,走过了并指示着一条同样清晰的路——从重视和研究收藏、征集、展览到重视和研究收藏、展示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近年来,中国政府将博物馆事业明确定位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实行公立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把博物馆建设和管理纳入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体系中予以高度重视,这种推进博物馆彻底转型、转向的力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大的。这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的动因,也是国际博物馆协会2010年第22届国际博协代表大会选择在中国召开的重要原因。此届大会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将这一主题与这些年来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联通起来看,博物馆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需求的自我发展的趋向表达得非常鲜明。2000年以来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依次为:致力于社会和谐与和平的博物馆;博物馆与建设社区;博物馆与全球化;博物馆与朋友;博物馆与无形遗产;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博物馆和青少年;博物馆与共同的遗产;博物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博物馆与旅游。

2009年“博物馆与旅游”的主题更将博物馆推进到更大范围的公众活动之中了,推进到更大范围并且极大影响国计民生的经济因素之中了。这是我思考和提出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建立大博物馆学体系的背景。大博物馆学理念建立在博物馆地位与社会、与公众关系的发展、改变、调整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博物馆适应社会公众的需求而发展自我的实践之中。

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工作在社会与自身双重需求下的转型、创新,要求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要求博物馆学学术研究的创新,要求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方法对待和研究面临的实践活动,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提出“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这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固然缘于我们的博物馆事业越来越大,但这个大,自然不是某座博物馆的体量之大,是博物馆整体的成长。大博物馆学的大,当然也不是物质形态上的大小之大,而是观念形态上的大小之大,学术视野的大小之大。大在何处?大在博物馆学外延的扩大和内涵的深化扩展。

要不要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起决定作用、处于指导地位的是对博物馆核心价值的重新定位和再认识。虽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国际博协第9届大会主题为标志,第一次提出了博物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紧接着第10届大会通过的新章程规定了“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的新定义,但公众性,尤其是公益性的指向还不够十分清晰。经过近些年来的持续强化、细化,特别是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导向,提醒我们必须从学理上重新认识、明确定位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价值。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作过这样的阐述:“从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理解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作为公民终生教育的博物馆,其必须与必要的公益性核心价值最为突出。作为博物馆人,要真正认识到、自觉意识到并要把此种观念牢牢地树立在内心深处——任何一座博物馆都是公众共同享有的文化资产。博物馆事业发展到现在,国有博物馆自不必说,任何想创办也有能力创办博物馆的个人与团体,必须以认同此种理念为前提。博物馆人,从领导者到普通员工,都是受国家、团体或公民委托,遵照国家、团体、公民的意愿管理博物馆,基本的目标是促使博物馆公益性核心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必须转化为博物馆人——所有参与博物馆管理与服务的人员——真正认同的核心价值和实践目的,博物馆的文化价值才能落到实处。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大博物馆学的基础理念,基本理念,是大博物馆学的出发点与归宿;面向社会的全方位开放与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是大博物馆学的灵魂;建立以适应、满足、引导社会需求、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学科体系是大博物馆学的任务。

因此,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学术研究的路线和方向上,需要有一个重大的调整——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型,即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都要从重在对博物馆内部的研究,转向重在对博物馆的整体研究,重在对博物馆外部的研究,重在博物馆与外部关系的研究。即便是较为纯粹的内部研究,也要有一个鲜明的外部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研究目标一旦准确锁定,必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博物馆学所有的指向、重心也都会因此而转移。以博物馆管理学为例,由内向外转型,重点由内部管理研究转向对外关系的研究,研究与政府、与社会、与公众的关系,研究国际交流、馆际交流,尤其要开拓研究公众、研究观众的新领域,吸引更多的观众,做好特色服务,满足和提升观众的文化需求。内部管理研究重点相应变化,由传统的以“物”为主的藏品管理转向以“人”为主的服务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由与“物”关系密切的专业人员优先,转向与策划、公关、宣教人员并重甚至后者优先,并从机制机构上加强、保证与社会、公众关系密切的部门的职能与专业人员配置。再如对藏品、对展览的研究,是为自己,为同行,为专业人员,还是为公众?目标对象不一样,研究内容、重点、方法,包括表述、展示、传播、推广、服务的手段和方法都不一样。

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由内向外,由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由相对单一到综合丰富,由相对狭小到开阔博大,由比较熟悉到进入和开拓新的领域,决不等于大而无当,不等于不专不深,不等于不强调、不注重、不突出自身特色与优势,不等于不重视学术研究或降低学术研究水平;相反,更能体现博物馆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更具特色,更专业,更深入,更能把很专业很学术很特色的内容社会化、公众化、普及化,从而达到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以更丰富的文化内容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目的。所以,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博物馆学的研究分量不是轻了而是重了,不是淡化了专业特色而是强化了专业特色,不是远离了实际而是贴近了实际。并且,随着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提升,研究范围会更加扩展,研究内容会更加丰富,研究任务会更加繁重,研究难度会更加增大。

从大博物馆学的理念出发,研究范围至少包括四大层面。一是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公民文化权益保障等国家文化政策方面的研究,为有关博物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学术依据和支持。二是对社会,对公众、观众等主体服务对象的需求研究。三是对博物馆文化的研究,即博物馆文化整体研究和博物馆个体管理研究。四是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和博物馆宣传推广研究。应该说,前两个层面是以往重视不够,或只是归于一般的工作程序而没有纳入学术研究范畴。如果不从学术的角度,不以学术的心态、科学的方法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实际上造成在重要环节上实践与理论的脱节。缺乏对部门工作、行业工作在总体社会结构中定位及应当发挥什么作用的的理论研究、理性认识和深刻理解,必然影响执行政策、决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工作方式方法。这两个方面是大博物馆学首要重视和扩展、开拓的研究领域。第三、第四层面虽然是一直关注一直研究的内容,但仍然需要深化更需要扩展。在博物馆管理研究方面,与第一、二层面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往往只作为日常工作对待而没有自觉地纳入管理研究的层面。作为博物馆业务主体的收藏展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内部视角,就藏论藏,就藏论展,忽视从社会、时代、公众需求的视角展开研究,甚至存在与这些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至于博物馆及其藏品、展览、活动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推广,既有主观上的滞后,又有客观上种种困难的困扰。更有一些本应纳入而还未纳入研究视野的问题,一些正在发生的并成为社会热点的问题没有及时作为研究对象,如文化、自然遗产,包括远古的、考古的遗产遗址和近现代工业遗址、农业区域与博物馆的关系,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与博物馆的关系,文物学、收藏学与博物馆学的关系,收藏热与博物馆的关系,数字信息化、网络化与博物馆的关系,文化产业与博物馆的关系,等等。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与深入,研究方法也要求扩展更新,跨领域跨学科研究,多元多样化研究,宏观微观结合,个案实证剖析梳理,等等。凡此种种,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建立大博物馆学体系之必要与困难并存。

博物馆收藏文物,但博物馆不是文物;博物馆收藏历史,但博物馆更要创造历史。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从以博物馆自身为主到以社会、公众为主,从以收藏为主到以向社会、公众展示为主,从以物为主到以人为主,对于博物馆学来说,甚至可以看作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

博物馆与旅游

——从湖南省博物馆的旅游服务探索说起 陈建明 刘宇驰

国际博协(ICOM)与世界博物馆之友协会(WFFM)把2009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与旅游”,国际博协主席Cummins阐述道:“博物馆与旅游”这一主题,鼓励博物馆专家、义工与参观者、旅游者一起,以一种与当地社区互动的方式体验博物馆内外的自然文化遗产。

当代社会,博物馆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在博物馆参观者中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博物馆,这一比例已经远远超过50%。因此,秉持着“服务公众”之宗旨,博物馆必须更好地研究旅游者、旅游行为,以及博物馆与旅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不是旅游学方面的专家,更没有从事过与旅游相关的研究,关于“博物馆与旅游”的专题研究自然有待来者。但笔者近年来在博物馆工作中,或多或少地注意和留意到了旅游及旅游者与博物馆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践,忝附报端,就教于业内专家与同仁。发展中的博物馆与旅游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博物馆界在还未完成自身嬗变之时就被卷入旅游洪潮之中。一时间,有言机遇者,有谈冲击者,莫衷一是。纷纭十几载,当年争论的声音已渐渐微小,而博物馆应当注重为旅游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已成共识。当前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服务旅游者则是博物馆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自1956年正式开放起,就一直是受外地来湖南旅游者青睐的参观点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湖南省博物馆又发掘了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举办了马王堆汉墓陈列,日益成为世界各地旅游者来湖南的必经之地。随着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旅游者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参观者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2003年,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在正式对外开放之前,我们邀请了一批旅行社负责人、导游、旅游专家到博物馆进行参观与座谈,听取他们对陈列与服务的意见,并随之改进。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湖南省博物馆对旅游者这一参观群体的重视,向外界传达出良好的信息。

正式开馆后,湖南省博物馆又不断地跟踪调查旅游者的参观意愿与感受,根据旅游者的反馈来改进服务。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对团队旅游者来说,导游对参观的质量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因此,湖南省博物馆为导游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让他们了解博物馆陈列,帮助观众看懂看好展览。同时,又积极向旅游主管部门争取,把湖南省博物馆的陈列讲解列入导游资格考核的必考项,使每一名导游都能掌握相关的知识,保证参观者得到良好的导览服务。

除此之外,湖南省博物馆更是把服务贯彻到每一个细节当中,例如,每一个导游进入博物馆,都能得到博物馆为他们准备的水和纸巾,甚至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如家人般热情地直呼他们的名字,因为在湖南省博物馆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负责开放接待的员工,都应该认识导游。因此,在通往工作人员休息室的过道上,曾张贴着导游的照片与名字,上面写着“你认识他们吗?”有了这些人性化的措施,导游来到博物馆便有了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更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一份难得的感动和愉悦,而我们相信,这种感动和愉悦是可以传递的,它将最终让每一位来博物馆参观的旅游者感受到同样的愉悦。诚然,博物馆有义务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身处旅游热潮中的博物馆也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谨防一味迎合旅游者而可能造成的泛娱乐化倾向。

旅游促进交流与发展

在博物馆为旅游赋予更多意义的同时,旅游也为博物馆及其社区、城市带来互动式的发展,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重塑旅游者与目的地人民之间的彼此认同。

湖南省博物馆自新馆建成开馆以后,就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观众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60%,2008年观众数达到了159万人次。这其中,仅团队旅游者就占到了60%以上,旅游者是湖南博物馆观众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据统计,全馆每年仅接待韩国游客就超过10万人以上。

一方面,湖南省博物馆通过不断推介马王堆汉墓品牌和提供高品质的历史艺术展览,为促进湖南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已经成为湖南的一张亮丽名片和文化标志,成为海内外游客认识湖南、了解湖湘文化的主要窗口。

另一方面,旅游为博物馆和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免费开放前,2007年湖南省博物馆门票收入达到2800万元,按照门票收入与旅游消费1:10的比例计算,拉动湖南旅游消费2.8亿元。免费开放后,旅游虽不能直接给博物馆带来门票收入,但是依然可为博物馆其他销售、经营项目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博物馆与旅游:内在的联系

旅游可以使人类摆脱日常例行生活,将日常体验中结构化的必然性转变为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全新的体验中追寻自身和世界的本源。大规模的旅游始于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末,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物质生活上摆脱匮乏后,逐渐转向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建构。因此,人类社会愈是发达,对旅游的需求就愈加强烈。

我国自古即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旅游传统,从穆天子到徐霞客,从“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太白到“悄然频动壮游念”的陆放翁,无不钟情于山河大地的自然、文化遗产,留下数不尽的诗赋名篇。随着交通的日益便捷、通信的迅速发展,旅游也成为普通人都可以获取的一种生存体验,像康德那样终生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1989年国际博协16届大会通过的章程将此前博物馆定义中的“为社区服务”修订为“为社会服务”,这一修订无疑表明博物馆已经意识到旅游者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旅游者为何如此青睐博物馆,博物馆在何种意义上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呢?窃以为,博物馆作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展示场所,通过它所展示的人类及环境的物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追溯以往的思维路径,营造了脱离日常生活与当下语境的时空环境,从而使旅游者能够以他者的目光审视自身、审视历史,完成其对自身和世界本原的叩问。也许,这就是博物馆与旅游之间建立起来的内在联系。

西湖博物馆的陈列设计 篇6

展览主题

集陈列展示中心、西湖文献资料中心、西湖学研究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国内第一座湖泊类专题博物馆。该馆的展厅由序厅和四个主展区组成,分别介绍西湖的山水、人文、浚治以及西湖的人文历史影响等,充分利用实物、图片、触摸屏和影院向游客全方位的介绍西湖。

陈列设计

西湖博物馆展厅涵括了序厅、西湖概况、西湖历代浚治与景观的形成、西湖题名景观、西湖文化、精神家园等六大篇章。走进西湖博物馆,不仅能看到西湖独创的山水景观组合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更能用全新的视角去体会景观背后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与世人分享西湖唤起的审美共鸣。

序厅:

通过西湖全景沙盘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整体格局直观呈现,巨大的西湖雨丝幕帘营造了西湖烟雨朦胧的唯美意境。第一展厅:天开画图——西湖概况

概括介绍西湖的地理位置,从西湖的山、水、生态和整体格局等方面展示了西湖文化景观存在的物质基础。

第二展厅:浚治之功——西湖历代浚治与景观的形成 书写了杭州城居民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持续开展对西湖的清淤维护和人工改造的历史,表现了杭州城市与西湖不可分割的关联,生动展示了延续至今、持续不断的人湖互动关系。第三展厅:诗情画意——西湖题名景观

如诗如画地展示了中国古代风景名胜景观设计手法 “题名景观”的代表之作“西湖十景”的缘起与传承,为这一西湖景观的精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第四展厅:人文渊薮——西湖文化史迹

从宗教、忠孝、隐逸、藏书、文学艺术等方面阐释了西湖景观的人文内涵,体现了其在“精神家园”角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五展厅(二楼):精神家园——诗画西湖

千百年来,西湖一直是人们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栖息的圣地。二楼展厅用大量历代西湖诗词书画充分印证了西湖景观是自古至今中国文化阶层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是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

现代博物馆陈列的基本类型

陈列是博物馆三大职能之一,是展示历史遗存和研究成果的窗口,也是衡量博物馆质量的重要标准。当前的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就是要在展现艺术和表现手法上寻求新的探索和突破,注重高新技术和材料的合理应用,实现理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

现代博物馆的理念也正从“以物为本”朝着“以人为本”发生时代性的转变。过去博物馆的工作是以藏品为核心,以藏品的研究为重点,而现代博物馆的一切中心是观众,“如何用古老的收藏讲述最现代的故事”是博物馆面向社会、服务社会,面向市场、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博物馆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注重展览效果、努力常伴精品展览的今天,那些缺乏创意、没有特色、题材类同、布置平淡的展览已经不能吸引观众。

而注重展览的设计、策划,重视展览的视觉艺术效果,重视展览全过程的推广介绍,以及从展览举办环境到展厅内外的不知以至展览宣传的相关资料,都按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制作的展览,才能受到和关注和欢迎。如何使博物馆陈列设计跟上时代,做出创意、有特色的展览,所以我认为,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陈列展览题材的选择组织,筹备一个展览,首要环节是展览题材的选择,它在乎展览的定向,是陈列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每个博物馆都有自身的性质、任务及特点,不同地域的博物馆,其社会环境不同,性质任务也不尽相同,所以要筹办一个能体现本地特色,并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基本陈列,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最佳选择。首先,陈列展览的选题应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观众。陈列设计基本类型(陈列对象及内容)社会历史类

·历史文物或当代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展示历史文化、记录人类社会的重大事件 自然历史类

·标本、化石、自然资源

·展示自然规律、揭示自然界的现象和原理 科学技术类

·科技产品与技术

·展示人类科技水平、阐释科学现象及原理 造型艺术类

·艺术品

·展示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培养观众审美意识 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特点 ·建筑空间的充分利用

·“沉浸式”的展示环境的营造

·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

博物馆陈列展览体系的策划 篇7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陈列方式;受众群体;互动性

一、当前博物馆展览与陈列存在的问题

(一)展品与观众之间存在距离感

中国的历史悠久而厚重,现代考古界也发掘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国内博物馆的展品也以历史文物为主。由于文物的历史价值,博物馆在陈列这类展品时主要以文物年代进行排列展览,在表达对厚重历史的尊重与敬畏的同时,也降低了展览的新意与创造力。而在对这类珍贵文物进行介绍时,通常是以文物年代为主要线索,对文物的名称、年代背景、出土位置进行叙述,文物在古代的实际应用、文物的制作方式等等由于资料不清晰或博物馆接收信息不全面等原因,无法展现在观众眼前。这就导致了文物与观众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感,不熟悉文物相关历史的观众则会直接失去参观的兴趣。

(二)展览的布置流于形式

当前博物馆展览与陈列存在的优势在于氛围与环境的营造,博物馆工作人员会通过灯光调节、突出独立展品等方式来凸显展品厚重的文化价值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观众在精心营造的气氛之中能够最直观的感受到展品所带来的视觉震撼与精神冲击。但这种对观众感官的刺激却无疑是淡化了展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追求视觉效果与布局陈列所带来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忽略了文物展品本身的背景、展示内容方面的深刻介绍,造成“买椟还珠”的不良效应。

(三)观众参与度不高

“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争取观众、组织观众、满足观众的需要,是博物馆工作的基本任务”[1]。目前博物馆展览中,展品一方面在空间上与观众存在距离,另一方面与博物馆整体也没有最大程度的融为一体,导致了观众无法感受到展品价值,参观成为了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其原因在于大型博物馆中展览的展品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及历史研究价值,对这类展品的保护与维护是无可厚非且是必要的工作,因此无法将展品开放式的供观众接触与把玩。在有效降低文物管理风险的同时也弱化了观众互动体验的效果。

二、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陈列展品的价值挖掘

“博物馆陈列展览要真正惠及观众,实现其最大价值,就要充分挖掘其蕴含的信息并有效表达给观众。这要求展览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人员不仅对展品和观众要有深入研究,能有效提取展品信息,而且要密切配合,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使观众能顺畅地接受这些信息”[2]。展品是展览的内容所在和价值核心。博物馆应加强与考古业界进行全面配合,由负责具体展品类型或者文物鉴定专家对展品进行详细鉴定,推测出展品的年代、制作方法、制作背景以及实际的应用价值,建立文物台账。另外针对本馆研究较为深入的现有文物进行策展时,由于该类展品相关资料比较齐全,可以开展以这类展品为主的主题式展览与陈列,将该类展品作为展览的中心,从视觉震撼与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满足观众的精神层次,使展品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且长久的印象。

(二)不断丰富展览形式提高观众参与性

在展览形式上,可策划以还原历史背景为主的多样性展览形式,结合当前现代科技力量,对历史背景及历史文化进行还原,并以“场景复原,超写实雕塑,3D影像以至于视频动漫,计算机模拟等陈列技术语言”[3],丰富展品的表现形式,同时缩短观众与历史空间的距离感。另外可以根据展品的大小、颜色、材质等进行陈列,突破历史年代对展品展览的束缚,通过统一的灯光、底座及展柜类型来突出不同展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增加整体参观的创造性与趣味性。

(三)不断提升展览的趣味性,强化观众参与互动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知识和思想传播的载体,追求陈列展览艺术与陈列展览技术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地传播展览的知识信息,从而实现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更好地发挥传播与教育职能”[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以计算机、3D技术模拟等方式模拟展品的整体形态变得可能。此外,以场景模拟技术还原和营造实际的文化情境,通过情境营造的方式加深观众的体验程度,在实际的场景中获得与展品相关的历史知识与艺术文化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观众参观趣味性。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追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终生教育”成为当下人们时尚追求的今天,博物馆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教育平台。“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观众进行宣传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博物馆工作的业务重点,也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可从文物类别、展览形式等方面进行策划设计,利用优质的陈列展览吸引观众,通过增强陈列展览的知识性、鉴赏性和互动性,满足社会观众的精神需求”[5]。因此需要积极应对和解决当前博物馆展览与陈列中存在的问题,从提加强陈列展品的价值挖掘、丰富展览形式、增加观众体验程度等多个方面来提升博物馆的展览水平,确保博物馆运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浅谈革命纪念馆的观众服务[J].金色年华:下,2012(10).

[2]周彩玲.浅析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信息表达[J].博物馆研究,2013(01).

[3]程乾宁.一种新的感受力——博物馆展览与陈列的再思考[J].文博,2010(05).

[4]单霁翔.浅析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学术性与趣味性[J].东南文化,2013(02).

[5]罗军.关于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与陈列设计的思考[J].沧桑,2014(04).

博物馆陈列区的设计规范有哪些? 篇8

1.陈列区应由陈列室、美术制作室、陈列装具贮藏室、进厅、观众休息处、报告厅、接待室、管理办公室、警卫值班室、厕所等部分组成,

2.陈列室应布置在陈列区内通行便捷的部分,并远离工程机房。陈列室之间的空间组织应保证陈列的系统性、顺序性、灵活性和参观的可选择性。

3.陈列室的面积、分间应符合灵活布置展品的要求,每一陈列主题的展线长度不宜大于300m。

4.陈列室单跨时的跨度不宜小于8m,多跨时的柱距不宜小于7m。室内应考虑在布置陈列装具时有灵活组合和调整互换的可能性。

5.陈列室的室内净高除工艺、空间、视距等有特殊要求外,应为3.5~5m,

6.除特殊要求采用全部人工照明外,普通陈列室应根据展品的特征和陈列设计的要求确定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合理分布和组合。

7.陈列室应防止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并防止阳光直射展品。展品面的照度通常应高于室内一般照度,并根据展品特征,确定光线投射角。

8.当陈列室面积较大时,室内宜有相应的吸声处理。

9.陈列室的地面应采用耐磨、防滑、易清洁的材料。有条件时可选用有利于减轻观众步行噪声的铺地材料。

10.大、中型馆内陈列室的每层楼面应配置男女厕所各一间,若该层的陈列室面积之和超过1000,则应再适当增加厕所的数量。男女厕所内至少应各设2只大便器,并配有污水池。

11.大、中型馆宜设置报告厅,位置应与陈列室较为接近,并便于独立对外开放。

12.报告厅宜按1~2 /座设计,室内应设置电化教育设施。当规模大于或等于300座时,室内应作吸声处理。有条件时可设置空气调节。

博物馆石器展览大纲 篇9

史前文明之光

——xxx博物馆藏石器陈列展

前言

石器——人类最初的工具制造,艺术起源的园点坐标,人的标志。古有女娲补天,今有点石为金;先祖以石穴为居;今人以石为大厦之基;帝王以石印为权,富贵以玉石为尊;僧以石塑金身,道以石筑观宇。可见石头始终伴随着人类从蛮荒时代,逐步走向现代文明,也必将直至久远的未来。

第一单元 石器简介 单元说明:

石器(stone implements)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大约在250万年前,原始人掌握了用石头碰击起火的方法。人类的祖先在旧石器时代就利用天然石块为工具、当武器。后来逐渐利用尖锐的石块削剥树枝,新石器时代又出现了打制石器,自此不起眼的岩石成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具。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 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

第二单元 石器的发展过程:

一般说来,石器作为开发环境的工具,同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可利用的资源密切相关,而不同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导致不同的经济类型的产生。故石器的制作技术、形体大小及类别方面的差异,往往是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文化类型的反映。

(以下为展板内容)

旧石器时代早期:这时的石器比较简陋,一般将天然砾石加以敲击,然后再稍作加工。形状不规则,一件石器有很多用途。

旧石器时代中期:这时的石器比较复杂,打制技术有很大提高,加工也比较精细。

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的石器已经出现了穿孔和磨光技术,新石器时代:这时出现了磨制石器。配图:

第三单元 石器的类别和器形

石器主要分为打制和磨制两大类。石器的制法和形状也常常作为判断遗迹年代和文化性质的主要标志。

(一)打制石器大致可分为砾石石器、石片石器、细石器。砾石石器 也称石核石器。从砾石或石材上打下石片,以剩下的石核作为工具来使用。习惯上把两面刃的砾石石器称为敲砸器,单面刃的称为砍斫器,在砾石周缘加工的,称为盘状器。砍砸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形体较大的工具,器身厚重,有钝厚曲折的刃口,用于砍树、做木棒、挖植物块根、砸坚果等工作。

展示实物如下:

1、旧石器时代石核

2、旧石器时代石核

3、旧石器时代石核

4、旧石器时代石核

5、旧石器时代石核

6、旧石器时代石核

7、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8、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9、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10、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11、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12、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石片石器 系用石片或石叶加工而成,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几类器形,延续使用的时间比较长。刮削器是在石片的一边

或多边加工,用来刮削兽皮或木、骨一类工具。尖状器是沿石片相邻的边加工成锐尖,以利于刺割。雕刻器系在石片的尖端,打成垂直的短刃,可用来雕刻骨角器及其艺术品。

展示实物如下: 刮削器

1、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2、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3、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4、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5、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6、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7、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8、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9、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10、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11、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12、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13、旧石器时代刮削器

尖状器

1、旧石器时代尖状器

2、旧石器时代尖状器

3、旧石器时代尖状器

石片

1、旧石器时代石片

2、旧石器时代石片

3、旧石器时代石片

4、旧石器时代打击石片

5、旧石器时代打击石片

6、旧石器时代打击石片

细石器

是形状细小的一种打制石器,一般都是以间接打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细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在某些地区,甚至到新石器时代或更晚仍在继续使用。

(二)磨制石器

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途分工的愈加明确,磨制石器的器形比其他各类石器更为复杂。从用途上大体包括以下各类:

①砍伐工具。最常见的有斧、锛、凿,主要用于加工木材。斧身一般作长方形,厚薄不等,主要特征为两面刃。锛与斧相似,不过刃部为单面刃。凿身狭长,具有单面刃或双面刃。以上的各器都附着木柄使用,今天的金属工具仍然保持其基本形态。

②农耕工具。有铲、穿孔砾石、刀、镰和磨盘等。铲身扁薄狭长,附木后可用来翻土播种。穿孔砾石可能是套在带尖的木棒上,以供脚踏掘土之用。刀有长方形和半月形两种,前者多穿一孔,后者多为两孔,可系绳套在手上,以摘取粟穗,今天的铁□镰仍然保持其形状。

镰是附着木柄的收割工具,磨盘和磨棒是加工谷物的工具。

③兵器。有镞、矛头、钺、戈、剑、锤斧和弹丸等。镞和矛头是最常用的狩猎工具。

④仪仗。穿孔的石球和齿轮状的环形石斧,属于权杖上的头饰。

⑤装饰品。多以精致美观的石材制成,有珠、管、坠、环、璜、□等,大都属于佩饰,成为商周礼器的前身。

1、新石器时代石铲

2、新石器时代石凿

3、旧石器时代切割器

4、新石器时代石镐

5、新石器时代石凿

6、新石器时代穿孔石斧

7、新石器时代石斧

8、新石器时代石丸

9、新石器时代石斧

10、新石器时代石铲

11、新石器时代石钺

12、新石器时代研磨石器

13、新石器时代石钺

14、新石器时代研磨石器

15、新石器时代石斧

16、新石器时代石钺

17、新石器时代石凿

18、新石器时代石犁铲

结语

博物馆陈列展览体系的策划 篇10

【关键词】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

博物馆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社会功能,陈列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也是博物馆特殊的表达语言。博物馆陈列既包括相对稳定的长期展出类,也涉及经常更换的短期展出类。国内对于前者在习惯上普遍称之为陈列,而对于后者则称为临时展览或者展览。从根本上来说,二者并无明显差异。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各地纷纷建立革命博物馆,以缅怀和纪念革命先烈,并通过陈列来展示无产阶级革命烈士的崇高精神,成为新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平台。笔者由此浅谈革命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工作,希望对新时期革命博物馆的发展有所指导和帮助。

一、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应确保形式与内容的相互统一

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工作可视为文艺创作的一种,陈列过程是对形式与内容向结合的充分体现,其中形式以内容为服务目标,而内容则决定了形式,彼此相互促进且互相依存。无论何种陈列均应与内容相结合,这既是艺术的再加工,又是对革命崇高精神与英雄事迹的具体体现;而在合理的手段展示以及艺术形象的塑造下,各类英雄事迹以及历史事件再现于观众们面前。所以博物馆陈列应做到艺术形象与展品的充分结合,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相互统一,务必将陈列主题思想与内容予以鲜明、生动和准确的反映,以确保陈列展览应有的感染力,充分激发观众想象力。

然而在当前实际的陈列展览工作中,仍有不少革命历史博物馆对于陈列实质内容过于重视,而对形式表现则缺乏关注。一部分工作人员认为陈列展示的手段与形式无足轻重,只要能够反映纪念事实即可,这是不合理的,也是过于片面的看法。以复原陈列为例,其通过恢复遗址类或者实物类史实或者革命事迹的原貌,通过艺术化表现以及直观、生动的原貌再现进一步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增强教育意义。倘若不重视陈列效果,单纯依靠语言讲解以及文字说明,或者仅附上若干照片,观众同样可了解史实,但在艺术感染力以及感官刺激方面却显得苍白无力,由此可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陈列对于革命博物馆的重要性。而工作人员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剖析陈列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以推动纪念內容宣传工作以及传播教育的开展。

二、革命博物馆陈列工作应讲求真实、科学原则

1、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应遵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在陈列战士烈士事迹时应秉承严谨治史、求实存真的工作作风与态度,将真实性视为陈列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对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理论加以充分运用,应竭力对客观事实以及历史原貌做出真实反映,而非随波逐流乃至随意猜测。通过真实可靠的陈列内容来反映深刻鲜明的主题,才能真正激励人心。

2、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手段,陈列工作应始终坚持科学性为指导。博物馆陈列是实用科学的有效普及而非理论研究,因此陈列既要体现出科学性,又要确保通俗易懂。从设计层面来看,现代陈列的内涵极其丰富,其综合了多个学科。通常来说,博物馆陈列应包括建筑、舞美以及观众理解三个要素,并且应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乃至各类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其中多媒体技术以高度模拟和直观生动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历史原貌再现、影音资料制作以及音效场景设计等领域,其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在博物馆陈列工作中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有利于观众迅速转化自身角色,进而融入历史,其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三、博物馆陈列应适应市场需求,面向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革命历史博物馆既要保证发挥社会功能,创造社会效益,又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也应贴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真正做到面向社会。倘若不遵从市场发展规律,不重视市场需求而一味地闭门造车,其结果则是惨淡经营而参观者寥寥无几,制作出来的陈列展览无人问津,也就无法创造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因此,革命李四博物馆首先应扩大与其他博物馆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引入外来展览,拓宽革命传统教育的手段与功能,为群众展示出更丰富的精神产品;其次应善于观察和分析市场,掌握市场热点律动,组织流动展览。对于博物馆自身以外的展览内容,但凡英雄事迹、先进榜样、模范任务等等均可作为陈列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创造更多社会效益,又吸引了更多观众,经济收入也得以提高;此外还应善于运用先进的市场产品,创新性利用科技成果,并确保所用技术手段与展览内容之间的有机结合。例如可通过网络资源、电、声、光以及多媒体等新兴技术拓展陈列形式,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基础上提高博物馆知名度。

在“贴近实际、走进群众、融入生活”以及免费开放的新形势下,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与展览工作越来越受到相关专业人员的重视,我们应积极组织各类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陈列展览,以有效吸引群众并最终服务于群众,为博物馆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对于当前革命历史博物馆而言,缅怀先烈,彰显其革命奋斗精神是一项重要的历史职责。革命历史博物馆要想提高自身陈列水平,不仅需要广泛征集纪念对象的相关史料(如照片、文献记录以及相关实物等),还应深入研究,通过不同途径与渠道搜集整理革命史料与英雄事迹,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避免盲目性,对革命先烈的革命作风、道德品质以及所创造的历史功绩予以合理评价;通过深入研究获取真正的发言权,然后通过陈列来表现研究成果与感受,这样的博物馆陈列才有扎实的基础与强大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李芹.博物馆藏品陈列研究与艺术史阐释——以江苏省美术馆所藏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新山水画研究为例[J].艺术百家,2012,(z1):10-14,45.

[2]雷虹霁.中国国家博物馆体育文物陈列简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146-148,155.

上一篇:2022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网报流程下一篇:公司年中总结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