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散文诗

2024-05-14

情感散文诗(共14篇)

情感散文诗 篇1

耳机里面总是在唱,

爱情为什么会那么难。

书本里面写着,

相爱会敌不过时间。

我不言不语,

只是看他们说中了我们的结局。

找意外也要遇到你,

然后像霸道虫一样对你,

这只是以前的我。

在你的.身边我再也做不到不卑微,

没有你我还不够习惯。

性格内向却不乖张,

懦弱的不够勇敢,

总是不敢问你我在你心里占哪一块,

我不敢知道有没有我那一块,

只好一个人往死了坚强。

离开我之后你还习惯吗,

有她在应该不会孤单,

照顾好她和自己,

别让她孤单,

也别老是厌倦。

现在我还足够好,

哪怕娇情的不像话,

总是要去习惯一个人,

偶尔把自己落在过去里。

还是不会唱《好心分手》,

一定是自己音乐细胞不够,

也不能够画出你眉眼里的温柔。

如果你回来,

如果我还在,

如果你回来,

但愿我还在。

玩累了就回回头。

情感散文诗 篇2

青岛新闻网讯,“首届全国情感主题散文大赛颁奖典礼”近日在青岛举行。大赛由《散文选刊》主办,自2011年1月征稿起,得到了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响应,收到海内外的应征稿件2万余篇,按照“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四类严格评审,共评出获奖作品230余篇。会议期间,《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作家报》等文学报刊代表应邀莅临大会,并举办了文学报刊编辑与作者见面会暨文学讲座活动。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负责人向获奖代表颁发文学艺术支持项目荣誉证书。著名作家、翻译家张守仁为与会的获奖者作了有关“语言与情感”的主题演讲。

写人散文的情感态度 篇3

再如《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是作者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个学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更是一个为国牺牲的爱国青年。至于写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则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另一面,本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却惨遭杀害,更能揭露反动当局的凶残。文中写到的人物不止刘和珍一个,但显然是群体中的一个代表。与此相似的篇章还有《为了忘却的纪念》,“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五个青年作家中,着墨较多的是白莽与柔石。比如写柔石,特地说到他的硬与迂,其硬体现于做事的努力,也创作也翻译,迂则是不通世故。后来,“他的迂也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两相比照,可见他的厚道,这是硬与迂的结合。这两篇纪念文章,交织着悲愤之情,即缅怀死难者的悲伤以及对反动当局的愤怒,而对学生及后辈,却多有尊敬,还不无自谦。

又如《忆刘半农君》,作者笔下的刘半农,先是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但也有近于草率、失之无谋的地方。此种性格分析,点明了人物的长处及不足。至于与作者的关系,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可以在一起谈闲天。从谈天中,刘半农给人的印象是“浅”。“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用清澈的小溪来比这种浅,可见仍有其好处。至于后来的变化是没能与时俱进,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不再是同道中人了。但即使如此,还点明其为人的忠厚。行文至此,作者便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憎。“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不用说,作者的爱憎是很分明的。还有《范爱农》,写的是同乡及学友。“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就这肖像来看,颇见其愤世嫉俗。留学回国后,又碰面了。“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和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这里讲了别后经历,觉得气闷,仍是那种愤激使然,但与作者的了解却增进了,便一起喝酒聊天。辛亥革命时,有了一些起色,一起在故乡做教员,但也只是一时之事,过后就因失望而颓唐了。此后再难振作,后来便醉酒落水淹死。作者的态度是同情的,但这不只是个人的境遇问题,还对世道多有针砭。

且看《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她生得黄胖而矮,长相不好,更不好的还在于背地里说人长短。“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些小动作,将其性格活灵活现地形容出来。再就是睡相不好,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大约是偏蛮横一类的。此外其还懂得许多作者所不耐烦的规矩。按理,这样一个保姆是不讨人喜欢的,但有一件事改变了作者的看法,那就是她为作者买来了《山海经》,而这正是作者想看的图画。“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一词,使长妈妈在作者的眼里大为改观,变得高大起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因为书,或者说一种精神上的关爱,使作者消除了内心的反感。结尾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原本是不无揶揄的,却变成一种赞美。

那年的初中情感散文诗 篇4

我还记得初中那年,我们一起上课的画面。

我还记得初中那年,我们一起偷偷旷课去上网。

我还记得初中那年,我们很晚没睡,在一起讨论那个女孩漂亮。

我还记得初中那年,我们还一起被老师罚跑步。

我还记得初中那年,我们一起在教室传纸条给那个女生。

我记得初中那年,我们一起几个人战略想一张情书怎么追到自己心目中的女生。

我还记得我们一起在那所学校;流过汗;流过泪;

我也记得我把第一次初恋留在那所学校。

毕业了,也不要忘了,那所我们

一起努力过;

一起伤心过;

一起罚跑过;

一起逃课过;

一起扫地过。

太多的`回忆;

太多的往事;毕业了,也常常想起心中的母校;

心中的兄弟;

心中的姐妹;

我们曾有过梦想哪里。

我的同桌,你还好吗?

向心中母校…

一生的情感债的情感散文 篇5

也许为了让她过的更好你选择了逃避,可是真正的内心是无法逃的。爱情的劫是逃脱不了,正如你的叹息。放弃的时候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么淡定从容,也不是你所希望的那么伟大,其实这是你的懦弱无能。心爱的女人不能长相厮守,心爱的人不能朝夕相处,这样的处境是对你的挑战,这样的境遇是对你的挑衅,需要你能给她一个港湾,需要你给她一个承诺。

王宝钏首寒窑一十八载,薛平贵辜负她的不是青春,还有承诺,到头来她要与她人共同分享自己的丈夫。这样的结局不是她所期待,也许她宁愿选择没有锦衣玉食,没有华床软锦,她要的只是一种最本真的幸福,要的只是一种相濡以沫的守望。薛平贵亏欠她的,这份情感的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也不可能偿还的清。欠下的感情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衡量,这种债也不会消失,更不会消逝在岁月的洪流。

当你想要找寻过去时,有时候往往物是人非。亏欠的人注定是一生,偿还的却是一世,情感的债沉重而庸杂,带着永远的遗恨和汗颜。胡兰成对张爱玲何尝不是亏欠,不仅仅是感情,更是一辈子。张爱玲这位文坛常青树在情感面前也不免变得世俗,她没有想太多,只是希望心爱的人好,可是对她的情感亏欠胡兰成自己也无法偿还说清。

多角度领略散文的情感美 篇6

一、体会意境, 感知情感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 又有诗一般的意境。古人云:“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散文亦然, 此所谓境界即意境, 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 必须有所寄托, 或借景以抒情, 或托物以言志, 或因事以明理, 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

当代散文家刘亮程先生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提到“一个人内心的生存”, 作家把这种抽象的生存外化为具体的物、具体的场景来表现。因此, 《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 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强烈的个人感觉。比如第四节关于“我”的过去生活场景的描写:

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 更猛, 朝着相反的方向, 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 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 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 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 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

作家把自己的感情外化于自己所创造的意境中, 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贫穷、空旷荒凉的意境, 而这个意境又和作家内心的沉重与沧桑形成完美的呼应。文中作家真切的情感和恰当的选景达到了完美统一, 使读者从物我交融的境界中运用再创造思维重新认识到了主体意识的存在。

可见, 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 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 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 是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 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二、品味语言, 理解情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散文亦如此。作者的自我意识和情绪直接通过语言的表情达意构成文章独特的抒情色彩。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这样评价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诗藻开着花, 发着光, 它们时而像草叶一样簌簌滴雨, 时而像泉水一样叮咚有声, 时而像鸟一样啼啭, 时而像最初的冰一样发出细碎的声音, 也像星移一般排列缓缓的行列, 落在我们的记忆里。”

散文大家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充满汉语魅力、文字几近奢华的散文。“直接用文字的雨珠, 声色光影, 密密麻麻, 纵横交织而成” (柯灵语) , 需要读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享受。这样准确传神、生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优美之景, 也抒发了作者的无比热爱之情, 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了情景交融的魅力。其中, “温柔的灰美人来了, 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 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这句话, 我们可以观察到作家在表达上的特点。灰美人和钢琴这两个意象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 还有上一句中的“敲击音滑音”, 学生由此可以猜出作家有在西方国家求学生活的经历, 他的语言表达表现出西化的特征。

朱熹先生说过:“读书之能, 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好, 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好。”通过对语言这一外面皮壳的品味, 就领略了文章里骨髓的妙处——文字背后所蕴藏作家独特的情感。

三、研究构思, 把握情感

散文, 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 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 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 构思是关键。一篇散文能不能写好, 最为关键的一点, 是能不能构思好。作品的构思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它包括选材和提炼题材、酝酿和确定主题思想、考虑情节安排和结构处理、选择适当的表现形式等, 这些方面都是在构思过程中解决的。所谓“散文易写难工”说的就是这一点, 不把构思处理好, 想把散文写好是不可能的。

曹文轩先生的《前方》由离家, 谈到离家的原因, 再谈到路上的表现, 由起初的激动到“早已认识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而产生的惶惑、茫然、不安, 而从“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 谈及“人生的悲剧性实质”, 层层深入, 一步一步上升到哲理思索的层面。如果能从作家的写作思路挖掘, 就更容易探究文章背后蕴藏的感情。

阅读散文, 并不是从上述角度中的一个角度切入来领略散文蕴藏的美, 而是应该多角度解读, 这样才会读懂散文中的景色、人、事、物, 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与作品产生共鸣, 才会欣赏和领略到作者真正的情感和隐藏在散文背后的大美, 汲取对人生有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途径.中学语文教学, 2011 (1) .

[2]郑桂华.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语文学习, 2008 (5) .

让情感流淌于初中散文教学中 篇7

一、教师要提高散文感悟能力

学生对一篇散文情感的认识和把握与教师的鉴赏能力息息相关。教师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鉴赏水平。文学感悟能力是鉴赏能力的重要部分。感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首要条件是爱好文学,善于阅读,唯有如此方有机会做一名善教者。散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若远离文本,对动人的文字熟视无睹,就不会有贴切的感受,只会见识浅陋,以致文本解读错误,而永远不会有融会贯通的从容。如此,学生更会无精打采,精神涣散,良好的教学效果便无从谈起。

二、激发兴趣,体会情感

现代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大比例,对初中生来说是进行审美观、情感、教育的好教材。不仅如此,对初中生来说,散文阅读还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但是,散文教学中如果背离了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整个课堂几乎都是是字、词、句、段落的肢解分析,散文理论知识的满堂灌,就不但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和散文之美,而且被动地接受知识更会使学生产生厌恶逆反之情,再无兴趣多读散文。初中教师应设置情景,引导想象,引发思考。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某一方面对散文进行体悟、分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主体会作者的深厚情感、散文的语言之美和表达的独具匠心,让情感流淌于初中散文教学中。

三、寻路探情,还原情境

散文不同于小说,我们品读小说,可以完全抛开作者个人生活之类的境遇,然而现代优秀散文中任何感情的表达不但离不开社会历史环境,更与作者自身境遇息息相关。要想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情感,就必须强调写作的社会背景,作者的个人心境,还原情境。作者的行文暗藏着内在情感,这里面也包括了散文的意蕴,因此也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意蕴。

以《背影》为例,文章写于1925年,民不聊生,知识分子奔波劳碌。作者朱自清28岁,当时在清华任教。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动机就是父亲的来信,其中写道:“唯独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回忆时说过,当时真是泪如泉涌,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便重现眼前。了解了这一背景,我们就明白了这篇文章为何饱含思念与哀伤。教学中还要寻路探情,引导学生关注四次背影的出现、送别中父亲的所作所为和贯穿始终的细致却又质朴的描写,了解作者思路,把握情感意蕴。

散文语言具有优美、自然、生动、形象、活泼、丰富、凝练、准确的特点。如果没有对语言的咂摸,没有入境的体味,那就不是散文教学。如教学《伟大的悲剧》,我们可以分以下几步来还原情境。第一,斯科特的日记本上有一句话:“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然而,“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的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再现情境,体悟这个心理历程,感悟悲剧的过程。第二,抓住关键词还原所描摹之事物的情态。如关于风———“凛冽”、“呼啸不停”、“狂吼怒号”、“凶猛”;关于探险人———“坚持不懈”、“风餐露宿”、“精疲力竭”、“羸弱”、“蹒跚”、“疲惫不堪”等等。通过这些词还原情境,体味探险之艰难。第三,还原以斯科特为首的人们最终登上南极极点成就的非凡意义,在这个过程中领悟“伟大”。引导学生通过琢磨细节词语,深入体验情境,让作者的感情准确地映入学生内心。

四、课尾延伸,出乎其外

到课尾之时,学生或沉浸在散文情感中,或结合自身经历重新思考着过往,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出乎其外。“出乎于其外”,指读者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基本能够形成自己的审美情操和价值取向。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散文的教学和其他体裁课文的教学一样不能仅囿于文本,这就要求教师拓展内容空间,使课堂有张力。

如,在《白杨礼赞》一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可链接其姊妹篇《风景谈》,两篇文章写于同一时期,同是歌颂了北方敌后军民团结一致,在艰难环境中不屈不挠抗敌斗争的崇高精神,歌颂了延安人的新生活、新风貌,歌颂延安精神。由此,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视野,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并把这种情感升华。

曾经情感散文 篇8

在感情方面,忽然想要个人来陪,想找一个人来叙叙,说说内心的感受,不为别的,就是想放泄一把。

我也只不过是一颗小星星,在广袤的夜空虽不耀眼,尽管努力在发着点点光亮,照亮人世间里那一个给过我关怀的人的心灵,使我们的生活不论是平坦还是曲折的轨迹,都能有始有终。

都说有一种爱,用心去埋葬,用一生来珍藏。而活在爱的梦里的人,纵然茕茕落寞,纵然一辈子的孤单,也心甘情愿徜徉在梦幻的殿堂。有一种只属于自已的幸福就是永不抛弃,永不放弃,紧紧把爱抱住。

耀眼的爱情光芒,谁不想拥抱?燃烧出激情的爱情火焰,是每一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一首风景线。那是生命的火花闪烁在跳跃,那是一份爱在热烈召唤,那是青春奔放之歌,那是阳春白雪的梦境,奈何岁月将风干娇羞奔放的青春年华,花谢花飞花离枝。终究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终究是自古薄情多离别,终究还是有缘无份的叹息与无奈。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生命是悲怆的,生活是残酷的,也许、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离开了爱情,生命就象一口干固的水井,寂静沉闷得生活没有一圈涟漪泛起,没有一丝亮丽润泽的风景。没有爱情的心灵,宛若沧桑沙漠中的一棵红柳枯树,风干得寻觅不到一点生命跳动的迹象,整个世界将被黑暗笼罩吞噬,生活中满目的溃烂疮疥。爱不是一味的索取和占有,爱就意味着付出,意味着无时无刻细心的疼爱与宽容体谅,爱情的情愫,是信任、理解和责任。爱情中,没有完全绝对的对错和输赢,相依相恋心心相印才是爱情之歌的主旋律。对于我来说,懂得宽容,愿意奉献,懂得感恩,愿意珍惜,纵然没有了爱情,可生活还得继续。

爱情并非永恒,永恒的只是在岁月中磨砺中两个人相知相伴不厌倦的那份情。爱有多深,情就有多长。执子之手,就会与子偕老,无怨无悔地选择当初的那个人,陪自己到地老天荒,这就是爱情的圆满,人生没有遗憾的完美归宿。微微太息,也许、圆满的爱情与我无缘,我真心过,付出过,也得到过,拥有过,也可以无憾了。经过爱情的洗礼,我但愿我己涅磐成蝶,心静如水,人淡如菊,我拈花微笑,遗憾本身也是爱情的一部分,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苦有甜,有得有失,懂得坚守与放弃,这才是懂得爱的意义。有一种爱,因为放开手了,所以才永恒地美丽。

一个人沉静下来,那模糊忧伤的侧影,我见犹怜,爱过方知心痛,可这种痛,却能够让人甘于回味。有一种爱,平淡的时刻化已化为神奇,不用刻意去想起,也不会永远的忘记。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爱又如妨?恨又如何?我选择要爱,我热爱生命,爱给予我的一切,无论是忧愁还是快乐。我忘记了恨,恨会让我失去善良,失去爱心,失去理智,所以、我拒绝去悔。人生若只如初见只是寂寥和怀念,如果不能拥有,可以选择不再相见,却永远在心底久久地怀念,幸福的时光,我希望能长久停留在那段最深最长的记忆里,又何必言悔?从何悔起?又如何能悔?

不再迷失情感散文 篇9

当世界变得陌生,当一切都变得不再熟悉,当我去极力挽留却又力不从心,这是怎样一种悲凉。我们为什么要相信爱情,既然一切都会改变,既然生命终究会化作尘埃,能够执着坚持的只有我一个。因为爱你,我才相信爱情,因为你能够让我为你而定,能够让我为你洗尽铅华。

岁月是一首悲歌,还是一曲赞歌,生命总是会在这个季节凋零,又会在我们相识的春天萌发。你给了我生命的活力,让我每一天都过得精彩,走着走着就丢了一些东西,露出了自私的本质。我会不会凋零,在这个即将到来的冬季,会是一寒冬,还是一个暖冬?

一条小路由陌生走到熟悉,又由熟悉走到陌生,由迷路变得柳暗花明,又由柳暗花明退到无路可走。我不想就这样迷失,我不甘心认输,现实就像是洪水来袭,无法阻挡。哭到泪流满面,却只能自己去哄好自己,沉醉在自己编织的童话故事里,不愿意醒来。

有的时候好想关掉手机,离开有网络的世界,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人沉睡永远都不要醒来。如果我离开,会不会有人想我,会不会有人能想起我,会不会有人偶尔能想起我?生命终究会化作烟飘散,时间会让每一个人遗忘,忘掉痛楚,也忘掉曾经刻骨铭心的爱。

可是我忘不掉,无法忘掉,也不想忘掉,我还在努力唤回你的爱。我学会了变得不再自私,我学会了去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去爱你,只是你变得好冷漠,我还在努力去找回曾经的默契。乱了的思绪不清楚自己敲打出了怎样的文字,会不会增加负担给你,我不确定,我不想再去增加你的负担。

天空没有阳光,世界灰蒙蒙的阴冷,你在做什么,有没有冷?你已经越来越不需要我的关心,也许我的关心早已是你的负担了,我想我真的迷路了,我不知道该拿什么去爱你。看着心形的餐盒发呆,已经好久没有用这个餐盒给你送爱心便当了,我好像失去了什么,又剩下了什么?

因为深爱,才会害怕失去,因为在意,才会草木皆兵。在我没有自信的时候,在我不知道该进退的时候,在我迷路的时候,你不会挽留。我终于明白,你不懂得挽留,是因为你知道我不会离开你,是因为你知道我会害怕你害怕,是因为你知道我会害怕你难过,是的我就是这样疼你的。

我终于懂了,就算是不懂我也不会离开,因为我害怕你会害怕,因为我害怕你难过。我终于懂了,你不懂得挽留,是因为你懂了我的爱,我不会让你失望。爱总是在经历风雨后更加坚实,爱总是在经历考验后得到升华,尽管爱情很稀少,我会给你最完美的诠释。

爱在深秋,多么深刻的主题,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在踉踉跄跄中懂得。在秋叶飘落成堆的最完美时刻,这个世界到达了美丽的极限,我们的爱也在这一刻升华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用心为你谱写这曲爱的赞歌。你就是我的最爱,你就是我的赞歌,我爱你,一生最爱的人。

浅谈回忆性散文教学的情感探索法 篇10

《背影》问世数十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但是它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这一阅读效果?难道仅仅是因为文中的父子情深吗?很显然,推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朱自清和他父亲常年失和,即使是父亲送他坐火车时,他对父亲依然是淡漠的,“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一个“暗笑”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朱自清对他父亲的不屑与调侃,在他心里,父亲的思想是落伍的,和他是格格不入的。难道仅仅因为父亲后来给他买了橘子,作者的感情就立马发生变化,长期失和的父子关系就一下缓和了吗?很显然不是的。这篇文章是作者时隔八年之后才写的,这八年里,他日渐感受到背井离乡的苦楚,思乡念亲之情日浓。更重要的是,他也已经为人父,充分地体会到了做父亲的艰辛和父亲对儿女的深情。所以,他再写那段往事时,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带着对父亲的理解和同情。八年后的“我”再去审视过去那个不成熟的“我”,多了一份追悔,多了一份对父亲的愧疚,“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一反语的运用,充分表达出了作者的自责和懊悔。试想,我们小的时候谁没有顶撞过父母?谁不认为父母的叮咛嘱咐都是无谓的啰嗦?但是等到我们慢慢长大,在外漂泊无依时再回想父母,心里满满的都是暖意,同时也夹杂着无尽的愧疚,现在再来分析文章,文中那一次次的流泪,究竟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还是“现在我”在泪眼朦胧中写作《背影》时勾引出来的?恐怕这才是这篇文章引起大家共鸣的真正原因。

《老王》中,杨绛对善良却不幸的老王的感情也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文革时期的杨绛认为老王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压迫、生活艰辛的孤独者。“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老王只有一只眼”、“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这一连串“只”字的运用充分地表现了老王的孤苦无依、生活艰辛,这个时候的杨绛对老王是同情的。随着和老王接触增多,杨绛又被老王的忠厚善良所感动,“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一个“压根儿”就可以看出她对老王人品的充分肯定,没有任何的犹豫和顾虑,老王就是那样一个善良纯朴的人。这种同情、尊敬一直持续到老王临死前,垂死的老王因为心系杨绛一家,挣扎着去给他们送了他仅有的鸡蛋和香油,这是一个穷苦人所能拿出的最大善意。但是杨绛一开始没能彻底领悟,面对垂死的老王她感到害怕和吃惊,“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直到听说老王去世,杨绛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但她还是没能明白那到底是为什么。为此她一直在思索,很多年过去了,她终于明白,原来那是愧怍。杨绛通过“愧怍”一词,表达了她对老王的内疚之情,内疚她之前没有理解一个善良人对她及她家人的关心、照顾。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善,她逐渐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错误,于是在文章末尾写到“愧怍”二字。至此,作者的整个情感线索便梳理清楚了,学生也能清晰地明白,现在的“我”写这篇文章是对过去的“我”的一种反思和批判。这样分析,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和体会作者的情感都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鲁迅的《风筝》一文也表现了写作时的“我”对过去的“我”进行批判。他批判自己扼杀了弟弟童年游戏的天性,这种对过去自己的批判隐含在作者所叙故事的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变化也是随着这种批判的深入而逐渐清晰。“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儿。”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一开始对风筝的态度是嫌恶的,尤其是对于小弟弟热爱风筝的行为,在他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这种厌恶的感情由于发现小弟弟偷偷制作风筝而发展到极致,“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折”、“掷”、“踏”,一系列动词的运用表现出了作者的愤怒之情,“傲然”、“绝望”这两个词的对比又把我和小弟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场较量中,作者以为他得到了完全的胜利,因而“傲然走出”。然而,没想到,二十年后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一本书,“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他为年幼时毁坏弟弟的风筝,虐杀他游戏的天性感到愧疚,想要“补过”,然而他清晰地认识到,这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于是,他又想到另一个方法,去讨弟弟的宽恕,不幸的是,弟弟已经“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事已至此,“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从嫌恶,到愧疚,到沉重,再到最后的悲哀,作者整个的情感线索就清晰地浮现出来,有了这样的引导和铺垫,学生能深刻地明白两个“我”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从这三篇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优秀的散文作品都是在写“我”,回忆性散文更是如此,不仅写现在的“我”,还写过去的“我”,更重要的是写现在的“我”对过去的“我”的看法。因此,要想教好此类散文,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去理清两个“我”之间的情感关系,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回归文本,通过文本细读,实现言意互转,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因言求意,缘意释言,只有这样,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细腻处,体会他的感情,分享他独特的内心体验。

情感散文诗 篇11

一、微课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和内涵

情感化设计(Affective Design/Emotional Design)理念最初源自产品设计领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哲学。[2]唐纳德·A·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中阐述了情感在商业产品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倡导在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情感,使产品能够促发消费者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促使购买行为的产生。情感化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情绪和情感,以及它们与产品要素的对应关系。[3]

微课情感化设计隶属于教学设计的范畴,基于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在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等环节中以情感为切入点设计能够激发学习者积极情感的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微课的应用效果。

在某种程度上,微课是一种教育产品。微课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新的微课设计理念的兴起,侧重于对学习者情感体验和学习过程中积极情感的激发和保持。微课面向的学习者具有丰富情感并且渴望收获情感,如果在微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情感,设计学习者在学习微课过程中的情感历程,那么,微课便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因此,运用情感化设计来指导微课设计必会产生积极作用。

二、诗歌散文类微课的特点

目前,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微课的界定多是从不同角度提出,但在微课的特点上达成了一定共识,主要包括:主题明确突出;内容短小精悍;资源丰富多样;结构相对独立。而以诗歌散文类为主题的微课在贯通微课具有的特点之上,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1.意境化强意境化强,情感体验丰富

诗歌散文多是以作者欲表达的情感为中心,应让学习者置身其中,体验文章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2.画面优美画面优美,多维感官审美

诗歌散文本身具有特有的音律和文体美感,因此,画面应该达到声音、图片的身临其境,达到多维感官的审美。

3.文字领悟文字领悟,内容思想开放

诗歌文字凝练,散文文体形散而神不散,读者皆可结合自身实际,从不同角度去鉴赏体会其中的思想。

4.陶冶情操陶冶情操,文化底蕴深厚

诗歌和散文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的抱负,因此,欣赏诗歌和散文也重在领悟当时的文化气息。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散文类微课在设计时应遵循微课原有的特点,尤其要融合诗歌散文固有的特点。因此,此类微课需注重情感化设计,这样学习者方能在学习微课时融入真实的情感,达到此类微课学习的真正用意。

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的情感化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此书的编写意在适应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注重从鉴赏角度引导学习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4]

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此达到学习效果。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提到设计存在三个层面:本能水平(visceral level)、行为水平(behavioral level)和反思水 平(reflective level)。[4]有学者也根据人脑处理信息存在的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个层面的加工水平将微课的情感化设计分为本能层设计、行为层设计和反思层设计[5](如图1)。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的情感化设计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的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本能层的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行为层的设计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反思层的设计。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

学习者在学习微课时通过感官接收信息,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主要关注给予学习者丰富的、多维的感官体验,使学习者产生情感共鸣,身临其境。

对古诗《登岳阳楼》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中,首先要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做简单的了解。本诗抒写了诗人在飘泊途中登上岳阳楼,对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水发出礼赞,进而联想自身漂泊、国家动荡而感慨万千的情感。根据诗人的情感轨迹,制作微课视频时应多采集古诗中的意象,如失意漂泊的杜甫、烟波浩渺的岳阳楼畔,等等;采集声势浩荡的背景音乐和忧愁凄凉背景音乐加入微课的设计之中,使得微课情感的张力娓娓道来;在微课视频的总体风格设计中宜采用浓墨淡彩的风格,渲染出诗人悲苦沉郁的情感。

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

学习者行为的改变多是受到外界刺激产生的应激性变化,体现在主体行为的调整和改变。学习是大脑支配的一种行为,学习行为的发生也伴随着情感体验的产生。行为层的满足感来自顺利完成任务或某事做得很好时所产生的直接感受。因此,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应该注重能够使学习者顺利、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对劝酒诗《将进酒》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中,对诗歌内容学习的设计采用突出情感主线的方式,例如:先在奔放豪迈的音乐背景下让学习者朗诵“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使得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为“慷慨激昂”。然后引入题目“对诗句的理解”使得学习者的情感状态转为“冷静”、“兴趣”,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者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也有利于对诗歌感情的领悟。

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

本能层是情感加工的起点,在本能层基础上产生行为层行为的出现和调整,本能层又受行为层的加强或抑制。学习者在本能层和行为层上是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而反思层是人脑信息加工的最高水平。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意在使学习者对知识进行迁移,促使新的思考活动。因此,反思层注重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的设计。

对赋《阿房宫赋》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中,在线测试、练习、辅助资源等各种辅助资源均可以启发学习者智慧,使得学习者建立知识关联网络,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深化。设置题目“《阿房宫赋》意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学习者读此题目后便会对赋再做细致的赏析,了解到诗人写秦朝覆灭,以六国衰亡为铺垫,而六国衰亡是因其不爱民,而秦不吸取教训而步六国后尘,这样起到提醒时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意味深长。学习者答题完毕后给予及时鼓励,使得学习变得积极。

四、结束语

诗歌散文类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创设了选修课学习的新型环境,深化了教学内容方式改革。基于情感化设计的诗歌散文类微课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流露积极情感,身临其境学习微课,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学习让学习者领悟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也突出了文言文的重要性。

摘要:关于微课的具体化设计是未来微课开发的重点领域,也是微课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理清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和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诗歌散文类微课应有的特点,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对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进行情感化设计探析。

关键词:微课,具体化设计,情感化设计,诗歌散文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9):79.

[2]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102.

[3]李婷.网络课程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0.

[4]袁行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迷醉的情感散文 篇12

一些字,那小小的东西让我如此不安,有时让我热情奔放,有时像迷宫一样,迷失在文字的路口,不停地寻找出口。迷醉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再清醒,忙碌不停,可自己也在问自己,为何这样痴痴,迷醉在文字里,寻不到回家的路,欣赏那一个个蝌蚪似的文字,爱的痴迷,在看他们不停地跳跃,一步一步走向知识的海洋,有一种贪念。

情感散文:伤 篇13

也有人得知你受伤,寥寥的几个字,是敷衍,是羞涩,是无所谓,是不在乎,是不痛不痒。如果他们是普通朋友,那是自然不过的,可奇怪的是你把他们当作生命并非属于过客的人,你把他们的位置排在一个较为显眼的地方。可此时,你还能说什么?言不由衷的和他们客套几句话,拖着自己受伤疲惫的身体,带着阅尽人世沧桑的心,行走在夜幕苍凉中。不是我们太做作的希望有人大表关心,只是你的寥寥数语,除了“哦”“嗯”,就再也无其他回应的话语,所以,我们的内心,把这简单的话语拒之门外,也从此对你关闭了一扇门,或许,我们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可以原谅这种情况,因为或许此时他也正遭受同样的痛苦,无心再顾及其他的。或许在以后中,他们依然是生命那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值得庆幸的是,前两者至少还会回应你,有那么一种人,你受伤疼痛无关紧要,你还能带给未利益才是王道。这种人,是有些让我们害怕的。他得知你受伤,但他对你伤势不在乎,他在乎的是他自己此刻的感受。好比你和他一起在野外被野兽追,你摔了一跤他还给你压块石头。然后郑重其事的告别人,他是为了让你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成就常人所不能成就。但其实,你早就被野兽吃了。我也有些郁闷,为何我的人生中会遇到这种人?一个只想着自己的人,一个不顾你的处境和安危的人。对于此种人,我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理由原谅他了。我们不能保证我们不会遇到这种人,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拒绝自己成为这种人。

是人们肮脏的自尊,让人们在危难时看见肮脏的人性。拿肮脏的东西,看肮脏的东西,我想,这才是所谓的公平。无论谁关心你,无论谁不关心你,都已经很明了。我们不能使所有的人都围着我们转,但我们可以看见,谁在努力围着我们转。你可以说我这是小事化大,可以说我是故作矫情,可以说我是庸人自扰,但,我想我看清一些,也看轻了一些。关心自己的人,不会因为是否受伤而变化;无所谓的人,最多只是在此时一表礼仪;可悲的人,在这时还在寻求利益。

重视情感因素 激励学习情感 篇14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人们的感受、理解、记忆、思考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情感活动的参与。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在研究中强调指出,如果伴随学习和思考而带来的是兴奋、激动、对真理的诧异、惊讶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那么这种情感便能强化人的学习活动,促进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可见情感的功能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再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作者在根据现实生活构思艺术形象时,是倾注了自己的感情的,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句句是作者的心曲,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教材本身就是丰富的情感传播的载体,艺术形象是情感力量的负荷者。

如《最后一课》、《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等,洋溢着一种民族自豪感,一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敬畏生命》、《白蝴蝶之恋》等则是歌颂生命,珍爱生命;《背影》、《父子情》等洋溢着一种感人肺腑的父子深情;《我的老师》、《藤野先生》等反映了师生情;《散步》、《我儿子一家》等,则反映了家庭和谐、其乐融融;《驿路梨花》、《小橘灯》等反映了人物的心灵美等等。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必须要进行情感的传递和教育。

二、激励学习情感,发挥情感因素的功能

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文章、激发学生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内心感情体验的素质和水平时,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真情实感,要把作品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以情传情。

语文教材、篇篇都有特定的感情,可谓是字字句句皆有情,因为任何文章皆系有感而作,只有教师入境入情,上课才能富有激情,才能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揣摩、品味、欣赏,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心息相通。教师应以自身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作家沙叶新在回忆高中时的语文教师讲课情形时说:这位教师“每讲到精彩处,总是喜形于色;说到激动时,总是情动于衷,这种充满感情形象生动的讲授方法本身就是艺术,使听课者深受感染,觉得是种享受”。

下面请看一位老师教读《七根火柴》是怎样运用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的。上课伊始,他先满怀激情地导入。当学生被吸引,全神贯注之时,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具体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有关主人公的嘱托、牺牲、丰碑等连续不断的感人场景的描述,随着情节分析一步步推向高潮,使课堂教学感情氛围的创造一浪浪推向顶峰。他又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绘,剖析渲染,掀起感情波澜。如他运用文中描述的“抖抖索索的手”、“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等词语,引发学生想象,胸中构成如火焰般跳动的形象,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火花。他利用表情朗读,拨动学生的心弦,渲染气氛,反复朗读无名战士留给人间最后的话:“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以及无名战士离开人世最后的动作“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鲜明的形象、激动人心的言行时时扣击着学生的心扉,让矗立在草地上的烈士丰碑移到了学生心中。老师用对烈士满怀崇敬的情感之火,营造了浓厚的革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的心潮随着主人公的感情激流澎湃。由于学生情感高涨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所以,教师感情的感染作用,能够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激情点,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相碰撞而产生共鸣。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学中的演示、操作、直观教学、电化教学等教学手段,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趣盎然,使学生入情入境。

重视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发挥情感功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信息源,创造情感教学氛围,才能促进学生心怀的情感之核,“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叶圣陶语)

摘要:修订后的中学语文新教材,不论是优美的文学作品,还是富有情趣的说明文,都饱含着作者的深厚情感,充满了人间的喜怒哀乐。作者写作时,乃是运用优美的语言,塑造艺术的形象,抒发求真、向善、爱美的快感,以表达深邃的道理。因此,我们在讲读中就要透过语言文字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逐步达到真、善、美的心理结构的目的。

上一篇:态度改变命运作文下一篇:幸福快乐的美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