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集控系统方案

2024-06-21

电力集控系统方案(通用7篇)

电力集控系统方案 篇1

走进电力*供电公司输变电工区集控站运行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前后两排装得满满的资料柜,现场规程、运行日记、巡视记录、设备定级、五防闭锁,各种仪表记录、反演记录、缺陷管理、载流元件表、电压检测记录、许可票等近300多个资料盒,变电站运行的各种基础资料,应有尽有。大家说,在这些资

料背后,不知包含着站长高联生同志多少的辛勤劳动和汗水。为了这些资料,几年前不善于使用计算机的他,现在被称为站里计算机操作“能手”。

***在变电工区已经干了20多年,任站长6年多来,变电运行未发生任何事故。

***是运行专业的高级工,对变电站上百种设备的运行状况了如指掌,只要出了问题,他很快就能判断出原因,并迅速制定解决方法,被大家称为“活字典”。

***说,如今设备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必须适应客观变化的需要。在变电站改造过程中,每当厂家技术人员到现场的时候,他总是在一旁跟着学习,不时地提出问题求教,回到家后,还要对着书本从理论上力求把问题真正搞清楚。他说:“没有知识的深度,就不会有工作的高度。”

***平时总是穿行在各个变电站之间,不是查资料,就是查设备,看各类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端子箱是否潮湿,甚至老鼠药是否过期他都要检查到,回来之后,不管多晚,都要将查出的问题一一写出来,贴在班里小黑板上,督促有关人员尽快解决。有时因工作任务重,他一连几天都不能回家。

2006年***公司有4个红旗站建设和3个110千伏站改造任务,连续几个月他都泡在变电站,白天察看资料是否齐全,设备有什么缺陷,协调工作,晚上编写变电站现场规程,其间很少能回家,3个站改造下来,他共制作变电站二次设备标识牌1500多个,打印压板名称标识及空开标识600多条。

***在站里年龄最大,懂得照顾人,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只要他看到、听到或想到的,都会尽力给予帮助。平时有人因公或因私不能当班,他二话不说就去替班。2006年7月15日夜,他带领大家出去倒负荷,回来时天色已亮。可7点时分,南口站有一路10千伏开关要停电操作,这时,他想大家都很累了,就悄悄带着一位值长去了。

电力集控系统方案 篇2

对于电力系统集控中心的故障诊断,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较少,其原因主要是电网公司更多的是将集控中心作为一个监控和执行中心,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诊断、决策中心[1]。但随着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增加,变电站监控、测量信息量呈现几何数量的增长。因此,研究基于集控中心的故障诊断成为新热点[2]。

2 总体结构

系统主要由3个一体化平台构成,即变电站综合信息一体化平台(实现变电站运行工况、在线监测、二次设备信息、网络信息等转换成统一的基于对象的数据)、网络传输一体化平台(统一传输协议,避免不同系统分别上传造成的重复投资和建设,提高传输平台的可靠性和传输能力)、应用集成一体化平台[构建监视工作站,实现对变电站各种信息(设备状态、视频、气象环境、保护动作、录波数据)进行信息融合]。在集中的平台和数据库上进行集中监视,形成监控、安全监测和预警等功能一体化平台。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 功能模块

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变电站综合监测功能、建模管理功能、事件与告警功能、高级分析功能、数据采集和转发、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建模和维护功能七大部分。

3.1 子站端功能

(1)数据显示:实时显示各监测单元的工作运行状态和各监测数据曲线等。

(2)数据存储:保存各就地监测单元的监测数据。站内数据存储和初步预警。

(3)远程通信:自动定时与远方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通信。

3.2 集控端功能

(1)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数据通信服务一体化平台接收和处理子站的各种数据。

(2)历史数据存储:记录历史数据以备检验事件报警前后的系统状态。

(3)监视功能:对主要的一次电气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和设备状态进行全程监视。

(4)报警功能:当所采集的系统电压、电流等模拟量超越阈值,自诊断出现故障时,自动进行报警处理。

(5)警报处理、故障诊断模块:对系统故障后子站报送上来的信号进行分层、分类处理,对系统故障进行诊断,并将分析得出的结果返回浏览器端显示。

(6)详细诊断模块:在警报处理、故障诊断模块发出警报并诊断出故障设备和区域后,根据诊断结果对设备进行详细诊断。

4故障诊断的软件框架

按照上文所述的故障诊断的功能要求、信息类型、信息特征等构造出集控中心故障诊断软件的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诊断分2个步骤:第一步利用断路器和保护的动作信息,采用基于节点可信度的故障诊断模型快速诊断出故障设备和故障类型,同时对告警信号进行漏报误报的判断[3]。第二步根据第一步诊断出的结果,定位到故障设备进行具体诊断。

4.1 变压器综合诊断

通过对变压器油中的溶解气体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设备的现状,分析异常和发生故障的原因,对设备的未来状态进行预测,以便转变设备的维修方式,由定期预防性维修变为设备状态检测维修。分析变压器色谱数据可以得到:变压器是否存在故障、变压器的故障类型、变压器的故障状况及故障发展趋势等。

4.2 断路器综合诊断思路

通过对从通信一体化平台获得断路器的基本状态量、运行和动作电流的波形采样数据等进行分析,得到特征参量。例如,通过提取断路器合闸线圈电流采样数据,可得到合闸线圈的电流出现时刻、消失时刻、最大值、出现最大值的时刻、线圈电流有效值等基特征参量信息。结合系统构建的专家知识库,根据Dempster合成原理,对断路器故障作出综合诊断分析。

4.3 基于故障录波的线路诊断

当故障诊断系统判断发生线路故障时调用该模块。一方面,通道信号易受干扰,基于保护断路器动作信息的基于节点可信度的故障诊断系统并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地给出完备的故障结果,不能达到100%的可信度,而通过该模块的辅助可弥补此缺点。另一方面,借助该模块详细的故障分析,可辅助工作人员正确判断故障性质,从而快速地作出事故处理决策。

5 结语

随着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增多,集控中心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研究了基于集控中心的故障诊断的总体框架,构筑了软件流程,并对诊断各部分的设计思路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天阳,郭剑虹.集控中心告警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22).

[2]葛敏辉,陈建民,盛豪奇.等.500 kV集中监控系统保护信息分层分类规范与实现[J].华东电力,2008,36(1).

电力集控系统方案 篇3

1设备设施集控系统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1.1基础设施条件

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集控系统集成多个数字集控一体化系统,对码头自身条件和技术应用的要求较高。宁波港吉码头位于自然条件极好的北仑深水港区,拥有5个大型专业集装箱深水泊位以及世界先进的集装箱码头计算机实时管理系统和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码头配备现代化专业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包括20台超巴拿马型岸桥、60台轮胎式龙门吊、4台正面吊、10台堆高机、130辆拖车、72座灯塔及11座变电所,因此,亟待建设便于统一管理的设备设施集控系统。

宁波港吉码头于2011年下半年完成地理信息电子地图测绘,并逐步完成 无线网络扩容、和5.8 GHz无线网络搭建、全球定位系统安装等基础平台建设,为设备设施集控系统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1.2监控技术发展情况

大型起重机远程监控系统是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监控管理的核心,此类系统在国内外港口码头的应用已趋于成熟[2],可实现设备监控及一体化管理的功能。该系统融合先进的人机界面技术和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构成具有设备监控、维护、保养、预防、管理等多重功能的管理平台,满足大型起重设备监控管理的信息要求,能协助码头企业实现设备的高效信息化管理。

此外,生产过程可视化管理系统为码头生产作业提供有力支持。该系统利用电子数码技术,实现生产作业过程的可控化和可视化,满足操作层、调度层、管理层和决策层对作业现场数据的需求,可实现对码头生产要素(如堆场、集装箱、装卸机械等)的精确定位、动态跟踪、过程控制及可视化管理,从而提高码头装卸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目前,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多个集装箱码头,并取得良好效果。

在当前码头生产作业过程中,节能降耗的任务越来越紧迫。照明控制系统借助不同的智能控制方式和控制元件,对不同时间、不同环境的光照度进行精确设置和管理,以获得最佳节能效果。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技术通过将自动化、电子、网络等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将配电网监测、控制、计量和工作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改善供电质量,实现供电安全、可靠、方便、灵活、经济。[3]变电所是码头动力的重要保障,该技术的应用能确保码头生产作业的可靠性。

上述监控技术的发展为集装箱码头生产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不仅有助于码头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而且可为码头设备设施集控系统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1.3辅助系统建设情况

宁波港吉码头使用集装箱码头计算机实时管理系统和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已有多年,为码头安全、高效运营提供有力支撑。此外,视频监控系统覆盖整个港区,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监控码头生产作业和设备维修情况。这些辅助系统可为设备设施管理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是设备设施集控系统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设备设施集控系统技术方案的实施过程

2.1技术方案的目标

设备设施集控系统集成大型起重机远程监控系统、生产过程和设备可视化管理系统、码头生产操作系统、港区视频监控系统、照明控制系统、变电所监控系统等六大系统,以实现对码头生产设备的精确定位、动态跟踪、过程管理和可视化管理,以及对码头电力设施(如照明设施、变电所等)的远程实时监控和管理,从而为集装箱码头提供信息化、数字化、迅捷化管理平台。

2.2技术方案的内容

(1)搭建集装箱码头区域无线网络;

(2)实现对岸吊、场桥等大型起重机的远程监控,形成融合设备监控、维护、保养、预防、管理于一体的管理平台;

(3)实现对集装箱码头部分电力设施的远程实时监控和管理;

(4)实现对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和生产过程的视频监控;

(5)实现对集装箱码头岸吊、场桥、集卡、正面吊、堆高机等生产设备的精确定位、动态跟踪、过程管理和可视化管理;

(6)建设监控中心,集成六大主要系统;

(7)制定设备设施监控中心管理制度、操作手册和应急预案等。

2.3技术方案的实施过程

(1)完成港区地理信息电子地图测绘和无线网络扩容,搭建和无线网络,安装全球定位系统装备。

(2)大型起重机远程监控系统的建设方案为:第一阶段完成20台桥吊的改造,第二阶段完成60台场桥的改造。该系统能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时采集控制和状态信息,并利用先进的动态模拟仿真技术,同步显示设备工作状态和操作过程,实时获取机构的工作状态信息(如位置、负载、速度、电压、电流、频率、运行方向、电机温升、 故障状态、驱动器工况、限位开关状态等),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实时监控。此外,该系统还具备故障报警、处理和跟踪分析以及状态回放、维护保养、数据统计等功能。

(3)成立设备设施监控中心,完成监控室建设和装备投入,其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设备设施监控中心的主要设备包括液晶墙(由8块55英寸窄边高亮屏组成)、光端机(传输4路监控信号)、联网矩阵、录像存储设备(存储时间为3个月以上)、控制设备(三维控制键盘)、画面分割器和画面分配器等。

(4)集成大型起重机远程监控系统、生产过程和设备可视化管理系统、码头生产操作系统、港区视频监控系统、照明控制系统、变电所监控系统等六大系统。

3设备设施集控系统技术方案的效益

3.1管理效益

设备设施集控系统满足集装箱码头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实现对设备设施运行和维护状态的管控,实时获取其运行位置和状态、作业故障和保养信息,从而使管理人员可以从全局掌握码头设备设施情况,统一调配生产及设备设施维护保养资源,提升码头的生产保障能力、生产组织能力及综合竞争力。

3.2作业效益

设备设施集控系统建成后,工作人员可以在设备设施监控中心查看设备设施故障,查找和判断故障发生原因和位置,从而提高故障诊断和修复响应速度,提升故障修复率;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设备设施集控系统收录典型故障及其处理办法,从而使典型故障修复时间缩减约75%;此外,设备设施集控系统能自动记录损耗组件、用品及其周期性维护保养的使用时间,并与各自的预防更换间隔和维护周期相比较,然后依据比较结果自动提醒用户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有针对性地开展设备设施故障预防和维修保养工作,从而减少设备设施故障次数,提升设备设施故障防御能力。某桥吊使用设备设施集控系统前后的作业数据比较见表1,使用设备设施集控系统后,该桥吊的作业效益显著提升。

3.3经济效益

宁波港吉码头使用设备设施集控系统后,设备设施的安全性提高,码头因安全事故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减少;由于设备设施使用安排合理,对船期的影响明显下降,船期不稳定对码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减少;远程排除设备设施故障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使维修车辆的出车次数降低20%;通过推广设备设施集控系统操作方法,设备设施操作人员的操作习惯得到改善,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4结束语

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集控系统的投入使用能推动我国集装箱码头设备设施管理水平与国际一流集装箱码头管理水平接轨,不仅有利于提升设备设施的保障能力和生产服务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码头服务形象,增强码头发展源动力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唐一之. 国内外港口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特征[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84-86.

[2] 魏秋新. OPC Server在桥机RCMS开发中的应用[J]. 港口科技,2009(5):26-28.

[3] 甄海燕.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0):28.

电力通信系统雷电防护解决方案 篇4

1前言

当今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了高度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信息化建设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卫星通信、保护监控、计算机系统和测量等电子设备产品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电力行业中,尤其在电力变电站这样设备高度集中的地方,含有大量的微电子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大大提高了我国电力行业整体的自动化水平,对国计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另一方面,这些微电子仪器设备普遍存在着绝缘强度低,过电压耐受能力差等致命弱点,一旦遭受雷击过压的冲击,轻则造成这些电子系统的运行中断,设备永久性损坏,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所承负的那些须实时运行的后续工作的中断和瘫痪,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和巨大经济损失,尤其是对于电力这类国家重要关键部门,更为重要。

为此,我们认为对关键的系统和设备进行防雷害和过电压保护,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实施的。

通过我们为电力通信机房及二次变电系统防范雷害、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等工作方面所做出的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根据贵处防护现场的实际基础环境情况,及进行保护的工艺设备情况的要求,本着“经济、实用、高标准、高起点、高可靠性”的原则,为贵处做出设计方案,供各位领导和专家评审。

2设计说明 2.1项目的提出

根据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领导指示,由市供电分公司通信公司提出,对通信机房及电力变电站进行防雷和整改工作。

对通信机房和变电站内设备供电系统进行雷电防护加固对通信改造机房增加防雷型双电源自动切换配电柜对机房接地与变电站接地实施等电位隔离和地线优化等措施增设雷电环境在线监测记录装置对通信机房平面布置图、机柜正面、背面图、机房外部接线图、电源接线图、机房接地图等资料进行编制、存档对机房内线缆、光缆等制作标识进行区分整理通过防雷改造、机房整改确保通信设备和电气设备运行更安全、更可靠,为日后维护工作的顺利、快速、方便奠定基础。2.2设计原则

由于雷电防护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防雷工程的系统设计、电涌保护器选型、安装、维护对所保护的设备关系重大,对业务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防雷保护系统设计应具有先进性、可靠性、易维护性和经济合理性。防雷工程设计及防雷器件的选择应遵从以下的原则:(1)客户利益原则

无论防护工程的大小,防护设备数量选用多少都应以用户对安全期望值为原则,以用户需求为宗旨。本着务实,实用有效的思想,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充分考虑用户设备的可扩展性,通过相互间深层次的技术交流和沟通,达到目标的一致性,取得双赢。(2)安全、可靠性原则

防雷工程的设计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在防雷工程的设计中防护产品应是成熟可靠的产品。

电力通信设备是电力调度与电网控制的关键设备,对人民生活与生产息息相关,任何时刻的系统故障都有可能给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以及相关的社会影响。这就要求系统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如何提高系统可靠性是防雷工程师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因此,防雷产品满足以下要求: a)满足系统正常运行,系统传输无损耗和衰减,不出现“乱套”或“暂乱套”;

b)满足在规定的技术条件下的防感应雷、防浪涌过电压的冲击,且能自动复位; c)防护器件失效或损坏时,产品具有声光报警或遥讯接口、自动脱扣装置; d)防护器件失效或损坏时,可在线热维护(热插拔),故障处理无须停机;(3)先进性原则

采用当今国内、国际上最先进和成熟的工业设计技术,使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今后技术发展变化和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从国家电力及电力通信发展来看,系统总体设计的先进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防雷系统的设计考虑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及装备特点,对高压输变电网、电力调度控制网和电力通信网开放的体系结构中的强电设备、弱电设备的安全接地系统的兼容性和协调性;防护设计中的梯度性;

采用产品技术应当是有效的,可扩充的,能满足今后日益扩充的需要。(4)实用性原则

本着安全最大化原则,配置防雷保护系统的投入与安全的期望值成正比,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能减少每年的运行维护费用、提高和延长设备工作时间、避免雷电灾害或重大事故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为用户的系统设备增值,有效的保护用户的投资,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实用性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个性能更加重要。

(5)开放性,可扩充、可维护性原则

防雷保护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保证用户的投资,所选产品必须满足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符合国家或国际有关标准。这样才能对电力网络的未来发展提供保证。

因为系统雷电防护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从系统论的角度上讲,系统结构越合理,系统的各个部份(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就越合理,相互之间的作用就越协调,从而才能使整个系统在总体上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2.3设计依据

SDJ2-92《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

GB/T15153-1994《远动设备及系统工作条件环境条件及电源》 GB/T13729-1992《远动终端通用技术条件》

GB501269-1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57-94(2000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18802.1-2002《低压配电系统用的电涌保护器》 GB18802.2-2003《电信和信号网络的冲击保护装置》 GA173-2002《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

GA267-2003《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电电磁脉冲安全保护规程》 IEC1024-1∶1990《建筑防雷》

IE1312-1∶1995《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通则》

2.4电力通信及变电站建筑物防雷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分类

依据GB50057-94(2000版)建筑物分类

变电站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建筑物内的电源设备、远动控制设备、通信设备防雷应划为A级防雷保护。

其防护措施应有:直击雷防护、侧击雷防护、雷电浪涌入侵的防护、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和等电位联接的措施。3雷击的分类和危害

防护雷电灾害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首先应确认雷害侵入所保护系统的各种途径,在这个基础上,依据系统防雷的科学理论和我们丰富的防雷设计安装经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从而达到在雷电入侵时能够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目的。

为此,首先对于电力变电站的雷电入侵和危害,我们分别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3.1电力线是雷电入侵的重要渠道 3.1.1雷电远点袭击电力线

我国电力线输电方式是由发电厂通过升压变压器升压后,输电至低压变压器,经低压变压器的输出给用户。由于我国的电压基本波形是每秒50Hz的正弦波形曲线,在电力线上形成每秒50次的交变磁场。如遇雷害发生时,在雷电未击穿大气时,将呈现出高压电场形式。根据电学基本原理,磁场与电场之间是相互共存可逆变化的,那么,雷击高压电场通过静电吸收原理,向大地方向运动。雷电首先击在电力线上,并从电力线的负载保护地线入地释放,这样就击穿了设备。在高压线上的表现为击穿变压器的绝缘,在变压器低压端与负载的连线上遭雷击,损失的是用电设备。为此,在选择防雷器时,首先考虑远点雷击。3.1.2雷电近点电力线的侵入

所谓雷电近点袭击电力线,实际上是雷电袭击被保护设备所在的建筑物避雷针或金属屋面(区域管制中心主楼为金属屋面),从而引起的雷电电磁脉冲的保护问题。雷电打在建筑物避雷装置上,按照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定义建筑物接闪电能力为波形10′350mS三角波,雷击电流为150KA。避雷针引下线由于线路电感的作用,IEC61312定义最多只能将50%的电流引入大地。也就是说,10′350mS直击雷引下线只能引下50%的电流,余下的电流将通过电力线屏蔽槽、水管、暖气管、金属门窗等与地面有连接的金属物质联合引雷,但也只引下少部分雷电流,余下总电流的25%在大楼流窜至UPS输入输出负载的电源线、局域网线、各类信号线等。结果将击穿UPS输出对地线和输入对地线、终端设备电源对逻辑地线、网口对逻辑地线等。3.1.3错相位雷害

美国空军电磁兼容手册中,描述雷电发生时用肉眼可识别闪电为一组雷击,每次不少于26个雷,它有大小和发生先后的区别,如果一个高能量雷打在一条火线上,而另一个低能量雷打在另一条火线上,线线之间就会产生一个电压差,侵入设备。这种侵害设备的现象,称错相位雷击,又称雷电的二次破坏。

小结:堵死雷电由电力线入侵电子设备,应该从远点雷击、近点雷击和错相位雷击三种雷击现象入手,实施全方位的保护,才能在发生雷击时,实施有效的保护设备。3.2建筑物内感应雷害

雷电击在建筑物避雷针或金属屋面上,由避雷针或金属屋面通过引下线,将雷电流泄放大地,引下线自上而下产生一个变化旋转快速运动磁场,建筑物内的电源线、网络线等相对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高压并沿线路传输击毁设备。建筑物内感应雷击对微电子设备,特别是通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危害最大,据统计资料显示,微电子设备遭雷击损坏,80%以上是由感应雷击引起的。

以变电站为例,避雷针引下线或主钢筋距机房约10米,假设机房为7′7m2。di=75KAdt=10mS

则感应高压U=2′10-7′7′Ln=5571V

由此可知由雷电产生的感应电压无孔不入,它可以危及机房内所有的用电设备,感应雷的能量虽小,但电压较高。所以,对感应雷害的防护,应该是全面的防护。3.3雷电作用下的网络雷害 3.3.1广域网络

一般讲,广域网络通常不遭受直击雷的破坏,1mm2的铜线遭受10KA的雷电袭击,它自身就断了。所以,广域网的雷害主要是感应雷害,击穿方式为线对线和线对机壳(地)。在GA173-1998《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标准中,广域网保护的最大雷电流为5KA,连接广域网一般有以下几类,一类是DDN专线,一类是ISDN专线,一类是帧中继以及微波通讯方式。对于专线的接收端口,它的耐压应为5倍工作电压,即Vdc25V,传输速率小于等于2M,插入防雷器,使之在雷电作用下,短路保护5KA电流,而端口残压小于25V;

而对于话线备份来说,它的工作电压为48V加93V振铃电压共计175V,插入防雷器,防雷器的启动电压185V,残留电压小于Vdc330V,因为调制解调器的耐压为Vdc330V。保护模式为线对地和线对线,广域网遭受雷击的概率较大,一般在28%左右。3.3.2局域网

在局域网的传输电缆中,常常采用UTP电缆,UTP电缆的4对线中两对线(1-2,3-6线对)一对线接收一线发送,采用RJ45接口方式。既然局域网电缆采用RJ45型是一收一发,那么,就应按两对线进行雷电保护。

我们做过一次试验,在一条连接服务器的网线旁边,约距网线0.5米处,采用雷击发生器对网线0.5米处一条金属线发射雷电流。由小到大,发射电流为10KA,周边磁场污染了网线,瞬间服务器端口、芯片被击穿,这时,示波器记忆感应高压为100V。

在变电站的综合布线中,施工人员为了布线工程的美观漂亮,把很多网线放在墙壁内,没有考虑对UTP电缆的屏蔽处理,一旦建筑物某些钢筋泄放雷击电流都将引起感应高压,从而击毁设备。

另外,对于网络系统,由于雷电引起的电磁脉冲,在机房内产生3Gs(高斯)的变化电磁场,必然引起网卡端口芯片的烧毁。3.3.3综合布线

从防雷角度上考虑,布线一定要明确表示:

a)电源线不要与网络线同槽架设,数据插座与电源插座保持一定距离; b)广域网线缆不要与局域网线缆同槽架设; c)网线与墙壁布置时,有条件应远距离安装; d)屏蔽槽有厚度要求,并要求两点接地.3.4雷电高压反击(又称地电位反击)

雷电袭击建筑物避雷针、金属顶面、女儿墙的避雷带,由引下线将雷电流引入大地,由于大地电阻的存在,雷电电荷不能快速全部的与大地负电荷中和,必然引起局部地电位升高,这种反击电压少则数千伏,多则数万伏,直接烧坏用电器的绝缘部分。

另外一点值得非常注意的是:防雷的概念不仅仅是对雷电灾害的防护,还有由于大型设备起停,切投等引起的电网波动,而产生的浪涌过电压是目前电子系统最大的威胁,其危害的比例绝对高于自然雷击的比例。雷电过电压,浪涌过电压,均归于瞬态过电压(瞬态浪涌电流)的范畴之内。

在通过具体分析了雷害入侵被保护系统的各种途径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防雷保护设计工作不是简单的避雷设施的安装和堆砌,而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为此我们的设计指导思想的主旨是,本着“经济、实用、高标准,严要求、高起点、高可靠性”的原则,在遵照执行国际有关标准,国家有关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还参考和引入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有关防雷技术标准要求,以期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4设计具体说明

经过对多个变电站的实地勘察,当前变电站中所采用的防雷措施(外部避雷)是比较可靠的,但是,随着电力网容量的增大,电压等级的提高,综合自动化水平的需求,单靠传统的避雷针、避雷带等外部避雷设施已不足以防护雷电或开关过电压对微电子设备的冲击,进行内部系统的雷击浪涌防护和加装SPD(电涌保护器)是迫切的和必须的。

本设计主要内容为:(1)所有通信机设备线缆整理、打标签、平面图、走线图、设备明细表等设计绘图(2)110KVA变电站:

电源系统雷电浪涌防护、远动信号端口浪涌防护(3)110KVB变电站:

更换电源柜、增加接地铜排、电源系统雷电浪涌防护、串口信号端浪涌防护(4)农电所总站:

接地改造、设置地线铜排、配线箱改造、增加防雷保安单元、电源系统雷电浪涌防护(5)生产综合楼客服中心:

增加直流电源配电柜、接地改造、增设接地铜排(6)220KV变电站:

交流配电系统设计及改造,电源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数据线防雷(7)110KV变电站:

电源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数据线防雷(8)220KVC变电站:

交直流配电柜的设计制造、接地线的引入、电源系统雷电浪涌防护、串口信号端浪涌防护

(9)110KVD变电站:

增加交流配电柜、引上接地铜排、电源系统雷电浪涌防护、信号端浪涌防护(10)110KVE变电站:

交流电源系统雷电防护、信号端浪涌防护、接地均压环处理.(11)旧供电局:

地线引入、增设接地铜排、电源系统雷电浪涌防护、信号端浪涌防护(12)供电所:

电源系统雷电浪涌防护、信号端浪涌防护(13)供电大厦15楼交换机房:

交流电源系统雷电防护、接地均压环处理(14)供电大厦16楼通信主机房:

地线引入、增设接地铜排、电源系统雷电浪涌防护、信号端浪涌防护 4.1建筑物防雷、二次弱电设备系统防雷及电气安全设计指标 4.1.1电气安全技术指标

(1)供电方式(采用TN或TN-C-S系统)及电网要求

电源电压:380V/220V波动不大于±5%

电源频率:50Hz波动不大于±0.5%

波形失真率:应小于±5%

集控系统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篇5

关键词:集控,防误闭锁,集成,无功补偿,智能

0 引言

集控站站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所管辖变电所进行“集中监控、无人值班”模式的管理。这样就将电网生产调度和电网监控功能分开,按照各自的工作特点,把电网的数据分流、分类处理。同时两套系统相互备用,保证一套系统故障的情况下,对电网的监视不中断。

1 集控系统需求发展趋势

集控系统本身是变电运行管理方式的创新,而这种创新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各地区电网规模和技术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针对实际需求出现了多种变电站集控运行管理模式。包括:(1)调度集中控制,该模式适合电网调度规模较小。该模式运行数据集中于调度中心,容易造成信息繁杂、责任不明和影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2)分级集控,采用低电压等级变电站-集控(一般设置在高电压等级变电站)-调度的两级管理模式。该模式由于各个集控站之间相互孤立,没能共享信息,缺乏整体协调和运行优化。(3)分层分区集控[1],采用变电站-集控分区-总集控站-调度的三级管理模式,其实质是集中管理、分区控制的策略来建设集控系统,总集控站和调度系统在信息和功能上实现有效互补。其总体结构如图1。

随着电网规模再扩大和通信设备的更新以及更多应用功能体系的建设需求,分层分区的集控模式是发展趋势,下面针对这一趋势分析集控系统需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

(1)针对无人值班站的防误闭锁与操作票系统

在集控分区设置专用的防误闭锁与操作票系统,总集控站不设置,系统可采用规约集成的方式与SCADA系统通信,向SCADA系统提供操作闭锁检查服务、调用SCADA系统提供的遥控服务和实时状态数据。

在无人值班变电站原则上不再配置除机械或电子编码锁外的任何防误设备,在重要的变电站可考虑配置电脑钥匙通信终端或防误闭锁子站(需要独立开票)与集控分区形成主子站系统。

(2)针对无人值班站的视频监控

在无人值班变电站配置系列视频采集和安防装置,这些装置针对变电站的门禁、中央控制屏、开关室设备、主变及其风扇、室外周边、重要的设备及出线间隔、火灾等进行监视和报警,视频数据通过视频专线上送到集控分区。

在集控分区设置视频监控终端,实时监视各变电站视频情况。当受控站发生事故跳闸或烟感报警时所在站相关间隔、监控室、开关室、门禁等视频自动推到最前并闪烁,视频设备开始自动录像并存储。当监控操作进行时,对应设备或开关室监控视频应自动推到最前并闪烁。

(3)针对无人值班站的继保信息管理

针对无人值班集控分区应包括完整的变电站一二次设备运行信息以及对设备的控制和设定操作,包括一次设备信息及其控制、保护及测控装置信息及其控制、保护整定信息及其设定和动作信号及报告信息等。对220 k V及以上变电站应考虑配置独立的继保信息管理系统,对110 k V以下变电站根据需要可在其集控主站配置独立的继保信息管理工作站,类似于站内监控系统的继保工程师站,负责对低电压等级变电站的继保信息进行远方集中管理。

(4)电压无功控制系统

在总集控站设置电压无功控制系统,系统可采用规约集成的方式与SCADA系统通信,向SCADA系统发送自动调节与控制命令、从SCADA系统获取实时运行参数及状态信息。

集控分区原则上不再设置电压无功控制系统,但在变电站应配置独立的站内VQC装置或软件,以实现电压和无功的局部优化控制。

2 应用集成思路

图2为电网调度和变电运行环节的主要自动化系统。

所有系统针对电网运行的不同侧重点,专业划分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但各系统本身不应过于孤立,应共享各种数据、资源和服务,使得任何一个专业在面对问题处理的时候都能够获得足够多的信息,确保给出最客观的结论。而面向服务(SOA)的信息技术正是信息系统集成的高阶接口技术,它以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简单对象访问接口(SOAP)和业务流程执行语言(BPEL)等标准来建立应用之间的集成,适合面向最终用户服务的应用体系,如全系统建立统一的SCADA实时画面浏览服务;而CORBA、DCOM等软件集成中阶接口技术基于静态IDL信息进行服务访问,适合实时处理或对响应速度有要求的业务的集成,如全系统建立统一的权限认证服务;采用标准或自定义规约、离线XML文本等集成方式是软件集成中最低阶的接口,也是响应性能和灵活度最高的接口方式,如各种软件之间的应用规约和CIM模型和SVG图形的共享。

实际系统集成实现的时候,应该按实际需求和特性,综合利用协议与文本接口技术、对象接口技术和面向服务接口技术在不同层次上实现系统的最优集成。

3 智能概念的几点想法

智能电网规划的出台,必将逐步驱动电力系统的技术进步,在输电网领域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将以集成稳态、暂态和广域数据作为基础,充分挖掘出广域动态监测、电能质量监测、状态估计与动态监视、暂态稳定预测与控制、电压稳定分析和继电保护及故障定位等综合应用。在变电站集控运行系统中,本文探讨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与应用。

(1)在变电站集控运行系统中,集控站对各变电站集中管理,站与站之间可以通过集控站进行通信,这对在站间形成了电源线备用[2,3]关系的电网系统,将可在集控站层面对电网运行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作出最优化的动态选择。

(2)电网规模的扩大必然伴随电网结构的复杂化,电网将呈现更多的运行方式,集成了继保信息管理系统的大集控系统可对电网各运行方式下的整定信息进行智能检验,或者根据知识库智能地给出整定参考信息。

(3)随着数字化变电站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变电站与集控中心的通信也将逐步采用61850标准,集控中心的实时数据模型将可与数字化变电站当地监控系统一样地完全自动建模。这一变化最大的意义是点与点的映射关系完全按照规范的语义标识来进行,而不再是传统的数据库记录之间的人工映射,这可免去繁杂的上下对点工作,非常可观地缩短系统建设时间。

4结束语

针对集控站系统,无论是从需求发展趋势、还是自动化系统的大集成角度或者智能化功能挖掘角度的分析,本文都只是浅尝辄止,有待深入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缪欣,黄海悦.集控站分层分控管理模式研究[J].信息技术,2006,9:105-108.MIAO Xin,HUANG Hai-yue.Research on a new management pattern based on an automation mode of masters-station[J].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6,9:105-108.

[2]王锐,李钊,许元戎.高压电网自适应式站间实时自控备自投装置的研制[J].继电器,2007,35(19):45-49.WANG Rui,LI Zhao,XU Yuan-rong.Development of real-time self-controlling automatic throw-in instrument in HV system[J].Relay,2007,35(19):45-49.

电力集控系统方案 篇6

[关键词]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方案分析;解决方案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程序是电力系统中进行负荷预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通过计算程序自动采集、分析历史数据,通过精密计算得到预测数据和曲线,能够使负荷预测准确度有大幅度提高。但是,在程序中提供了多种预测方法中,选取最准确、最恰当的方法呈提高负荷预测准确率的重要的手段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比较、探索,使预测的负荷更加精确。负荷特性分析是负荷预测的基础,它要对目标区域的负荷性质、结构、分类、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调度、实时控制、运行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前提。其准确度关乎企业计划用电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企业的一种基础管理考量。

一、负荷预测

1.负荷预测的内容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包括最大负荷功率、负荷电量及负荷曲线的预测。负荷功率预测对于确定电力系统发电设备及输变电设备的容量是非常重要的。

2.预测的基本过程

调查和选择历史负荷数据资料,并对历史资料的进行整理。由于正常情况下地区负荷的峰谷差,最大、最小负荷出现的时间变化不大,所以在选取需要的历史资料时要就近选取。对所收集的与负荷有关的统计资料进行审核和必要的加工整理,并对所用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和预处理,(即对历史资料中的异常值的平稳化以及缺失数据的补遗)来保证资料的质量,从而为保证预测质量打下基础,即要注意资料的完整无缺,数字准确无误,并对不可靠的资料加以核实调整。进行人工事件设置。查找预测日是否有计划检修和非计划检修,天气状况是否有巨大变化,然后对相应项目进行人工设置。预测程序在进行预测时自动考虑这些事件对预测负荷的影响,可以达到提高预测准确度的目的。运用各种预测方法建立负荷预测模型,对负荷进行科学预测。摸清规律,综合分析。负荷变化在每一个地区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了基础负荷的掌控,加之对不同大用户的生产计划规律、节假日负荷历史变化规律的比对、节令气象变化等规律综合分析,加大对负荷预测的综合考量。

3.预测的基本步骤

在进行负荷预测时可按一下六步进行,“一步”细化全天时区,将日负荷曲线划分为凌晨、早高峰、下午、晚高峰四个时段预测,扩充曲线参考范围;“二步”结合停电计划、量化停电负荷,细致记录特殊事件;“三步”评估天气预报,敏感天气关联负荷,建立天气负荷数据库;“四步”分析假日特性、定性定量分析特殊日曲线,把握特殊曲线规律;“五步”做好日周月年总结,建立负荷数据库;“六步”每日自我评价、跟进负荷预测准确率变化曲线,及时发现近期准确率的异常情况,积极反馈,调整提高。

4.预测的基本原则

因事制宜,对策到位。对各类偶发事件影响因素的对策,电网事故、检修变化等情况,尽量缩短其持续时间,降低负荷变化对预测的影响。对节假日负荷变化较大的情况,分析历史五年节假日负荷曲线,进行统计分析,按不同节假日制定不同的预测对策。对恶劣天气影响因素,与气象部门联系,签订协议,按时获取详细的天气预报信息,及时对预测曲线进行修正。对大用户负荷波动影响因素的对策,建立联系机制,做好生产情况调查,尽量把大用户负荷波动对负荷预测的影响降到最低。

实际加经验,科学研判。发挥经验,准确研判不同时期负荷变化规律,制定对策措施。日常的短期预测遵循“远小近大”的原则,优先参考近几日历史曲线,同时参考同类型历史实测曲线。节假日短期预测遵循“远大近小”的原则,优先参考同类型历史实测曲线,确定预测曲线的基本形状,同时参考近几日历史曲线来确定预测负荷。实时掌握方式安排、“峰谷”点负荷变化等,加以调整,确保工作有的放矢。

三、电力负荷预测的影响因素

1.气象因素的影响

很多负荷预测数学模型都引入了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预报信息,包括温湿度、雨量等在内的气象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负荷波动,尤其在居民负荷占据较高比例的地区,这种影响更大。由于天气变化大,负荷大幅波动,造成负荷预测的难度加大。

2.节假日及特殊条件的影响

较之正常工作日,一般节假日的负荷都会明显降低,以春节为例,春节期间的负荷曲线一般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变形,而其变化周期也大致与假日周期吻合。在和正常工作日的横向比较中,节假日期间可供研究的负荷数据较少,各种随机波动因素都会干扰符合。不过就同一节假日的纵向比较来说,每年的负荷曲线都呈现出比较相似的变化趋势。这也能为节假日负荷预测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3.大工业用户突发事件的影响

对于大工业用户装接容量占用电负荷较高的地区,大工业用户在负荷预测偏差中起到的影响作用也比较大。一般情况下,大工业用户连续生产情况下日常用电负荷相对稳定。不过自身的设备原因或外部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偏差出现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比如设备发生临时故障或天然气来量不足等现象都可能造成用电负荷突变,影响负荷预测准确率。

4.负荷特性分析和预测方法的影响

目前,由于很多地区在负荷种类结构以及变化因素上的统计分析工作不够深入系统,导致在需要历史数据进行对照时无法展开工作,对于负荷特性和相关变化规律的总结也就无从谈起。而现实当中,不少电网的调度机构预测曲线的制作时仅凭预测人员的经验办事,科学使用的预测软件应用率比较低。而人工经验为主要手段预测由于数据性不强、方式单一,其预测结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5.管理与政策的影响

负荷预测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然而负荷预测工作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基础工作薄弱,考核标准过于宽松,与大用户的信息沟通不畅,大用户的用电缺乏计划性和有序性;预测人员缺乏良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分析能力和丰富的运行经验,不适应高标准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振,路洋.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方式综述.黑龙江电力,2005,27(4):260-262

电力集控系统方案 篇7

关键词:加强;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综合管理

中图分类号:TM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118-02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促进行业发展发挥了主要作用,在火电厂生产过程中,将集控系统运行技术运用在火电厂,对发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期间,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火电厂运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难以保证,对火电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加强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综合管理对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 火电厂集控运行的内涵

通常情况下,火电厂的机组在运行期间,如果采取的是母管制,在对电、机和炉等进行管理时,采用的是分开管理模式,但这种运行方式不便于管理,因而火电厂机组运行的效率较低,对火电厂的高效运行产生了不良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促进火电厂机组的运行效率有明显提升,需要对机组的运行方式加以完善和优化,通过将集控运行技术合理的运用在发电机组中,从而使得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期间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

当前,在火电厂在生产过程中,集控运行被广泛的运用在发电机组中,与以往不同,每台发电机都会配备一个锅炉与汽轮机,通过构建集控运行系统,对电与机等实施集中控制和管理,继而极大的提升了机组的运行效率,也为增强机组运行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总之,火电厂集控运行提高了机器的自动化运行程度,也便于工作人员对集控机器运行时的状态进行监督与检查。统一在集散控制系统中予以操作,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了火电厂的发电效率。

2 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的主要模式分析

2.1 通讯传输控制模式

对于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而言,其主要包含了很多的模式。其中,通讯传输控制模式是比较主要的一种,该模式的构成借助于通讯技术,进而实现对信息的传输,火电厂通讯传输控制模式能够对电力机组进行管控,从而达到理想的发电效果。

通讯传输控制模式的构建运用了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在该模式的作用下,有利于对火电厂运营数据的处理与管理。

总而言之,通讯传输控制模式作为一种比较完善的集控系统运行技术模式,对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提供了有利保障。

然而,通讯传输控制模式具有局限性,在将该模式应用在火电厂予以大范围应用时,需要依靠于较为健全的信息技术,并且在将通讯传输控制模式运用在火电厂过程中,使得火电厂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在将该模式应用在火电厂期间,成本有了明显提高。

同时,对于有关系统接口来讲,有了更为统一的规定,继而为通讯传输控制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保证,也将火电厂的发电机组有机的连接在一起。但是,在市场上并不存在该标准化的统一接口,因而火电厂只能是根据自身具体状况进行选择,那么,对后期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分散控制模式

从传统的火电厂管理模式可以看出,比较重要的模式是集中控制模式,导致采用该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不够畅通,针对此情况,将分散控制模式运用在火电厂中,需要对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因素加以控制,但有效解决信息交流不畅通和其他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火电厂机组运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受到机组控制模式的影响,比较存在着工作环境差和管理不便利等多方面问题,那么,为了提高集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在将集控系统运行技术运用在火电厂期间,利用分散控制模式来管理发电机组,由于分散控制模式与集中管理模式相比具有很多的优势,最为主要的优势是在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对负荷、风向和功能等实施分散管理,进而最大程度的避免在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时存在着危险事故集中发生的状况,从而降低了风险的存在。

2.3 等级化的控制模式

目前,从火电厂运行技术管理模式来看,拥有着等级化的典型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在将集控系统运行技术运用在火电厂过程中,采取的等级化控制模式,在利用该模式对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进行管理期间,分层若干个环节与控制层次,通过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进而对火电厂电力机组进行集约化管理。

等级化控制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有当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时存在运行问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对存在问题的部位予以定位,并且找到导致该问题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最大程度的提升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加强对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进行综合管理的措施

3.1 对控制系统的硬件设施予以完善

在对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进行综合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进而为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的提升发挥主要作用。

在对期间进行综合管理期间,要对控制系统的硬件设施予以完善,主要原因是火电厂的集控系统在运行时,要有硬件设施为保障。为了促进火电厂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要不断健全控制室与电子工作室的设施,将计算机控制系统予以接地,并保证电源系统在24小时内都能够持续供电,仪用电源处于安全和稳定的状态。

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硬件的质量,需要充分考虑到电子工作室内的湿度和温度的调节问题,控制室与电子工作室都要配备空调。当然,不能只是考慮到温度的问题,温度一定要适宜,保证不能对仪器的运行产生影响,若温度不符合标准,将对仪器产生影响。如果空气比较干燥,会造成仪器产生静电;若空气比较湿润,会使得仪器表面凝结了很多的水汽,因而降低了仪器的精准度,严重的会引发火灾。

因此,必须保证控制系统硬件的质量。在对集控系统的电源问题进行控制时,要确保集控系统与大地相互联通,并且设置电子屏障,进而将外界信号予以屏蔽,从而避免在接受与发送新号时存在错误的几率。为了促进电源供电可以满足硬件的需求,在切换电源时,要符合设备运行时的需求,因而有利于达到对相关问题的解决与改善。

同时,仪器在运行时,会面临着环境问题,尤其是受到物理环境的影响,仪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影响其准确度与灵敏度。为了确保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综合管理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对控制系统的硬件设施予以完善,从而对有关问题予以控制,继而降低损失,促进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2 加大软件设施建设的力度

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对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集控系统运行能够更加稳定和可靠,需要加大软件设施建设的力度,为集控系统运行向智能化与自动化等方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信息系统可以提升监控信号的强度,所以需要將监控技术运用在软件设施建设中,通过构建健全的软件设施,可以改变人工监控的方式,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的同时,降低误差的存在几率。

总而言之,在对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综合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集约化与全智能化的监控管理效率,需要加大软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因而有助于提升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的整体效果,保证集控系统运行更为规范,为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保障。

3.3 优化集控系统的安全运行

在对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进行综合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加强对软件和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而且需要优化集控系统的安全运行,从而为提升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打下坚实基础。火电厂工作人员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和严密的监管系统,即热机保护系统。

对于热机保护系统而言,其能够对热机保护系统运行时的温度予以实时监测,将温度控制在安全与规范范围之内。如果超出了安全范围,必须阻止机组的运行,开启报警系统,维修人员一定要最短时间内找到机组运行期间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因而有利于避免机组存在故障时对工作人员造成损伤,也减少了火电厂的经济损失。

3.4 提升火电厂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对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进行综合管理期间,工作人员占据主导地位。那么,为了最大程度的提升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的综合管理效果,必须将提升火电厂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因此,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向工作人员介绍发电机原理、电子工程学和热力学等专业知识,并介绍如何维护发电机组、火电厂锅炉和电力调配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从而为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的综合管理工作开展发挥主要作用。

4 结 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火电厂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在市场上占有一定地位,在保证发电效率基础上,降低火电厂的运营成本,并且最大程度的提升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的效率。因此,必须对火电厂集控系统运行的综合管理进行分析,从而在整合火电厂资源期间,确保火电厂集控系统运动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上一篇:板材购销合同下一篇:季度党委宣传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