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

2024-09-11

流动党员(精选14篇)

流动党员 篇1

吐鲁番市利用元旦、春节前后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陆续返乡回家探亲的有利时机,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社区(村)、企业和集贸市场等建立24个“流动党员关爱站点”,开通了24部党员服务咨询电话,配备了办公设施,抽调70余名党务干部到关爱站点专职或兼职做好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关爱站点”服务项目办理程序、各类咨询服务、求助登记、电化教育等7项制度,修改完善了《流动党员管理办法》,明确了开展各类政策、法规咨询、党内宣传教育、接待来信来访、帮助解决党员群众实际困难、指导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等职责。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以及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形式,在全面摸清342名流入、流出党员底数,建立管理台帐,实行流动党员一人一档,进一步规范流动党员的组织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向党员、群众介绍“流动党员关爱站点”的工作职责、服务项目,十八大精神等内容,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

流动党员 篇2

一、流动党员内涵及特点

(一) 流动党员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 流动党员群体也在不断壮大, 目前, 流动党员所指的就是这样一个党员群体, 即因务工、经商、求学、居住等自身原因, 或因原单位改制等外部原因, 离开本人组织关系所在地, 其组织身份游离于流出、流入两个地区之间, 原单位党组织已无法对他们行使有效的管理的党员。为此流动党员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流动党员的特点。

(二) 流动党员特点

从目前的形势来分析, 流动党员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个体差异较大。根据相关调查发现, 与传统形式下的党员相比, 流动党员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个体差异性较大。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党员的身份性来划分, 主要包括了城市社会流动党员、大中专流动党员、农村流动党员以及部分转业军人流动党员等等, 在这些流动党员中, 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各有不同, 另外, 再加上组织教育管理的不同和个人素质文化的区别, 进而造成了流动党员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其次, 认识存在偏差。流动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 由于其脱离党组织, 缺乏足够的党性观念, 造成其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比如:对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一些流动党员根本不愿意参加, 甚至于一些人认为, 参加不参加都无所谓;在组织生活中, 缺乏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尤其是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一些流动党员受其负面影响, 其社会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 对于自身要求也逐渐地放松下来。第三, 流动性大, 分布范围广。目前, 我国流动党员遍布全国各地, 一些甚至走出了国门, 走向了世界。一方面, 是由于流动党员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在流动党员工作中, 由于其所从事的工作流动性较强, 而所从事工作涉及范围也比较广, 有金融、运输、建筑等等。另一方面, 一些企业由于不愿意建立长期的雇佣关系, 所以, 流动党员无论是在数量上, 还是在分布上, 都极易发生变化。第三方面, 由于人性本身存在着人往高处走的特点, 因此, 使得流动党员在分布上呈现高度分散的形势, 进而造成其组织关系的频繁变动, 所以, 从总体上讲, 在流动党员的管理上, 其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二、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困境

1) 缺乏对党组织的足够重视。某些党组织不够重视对于流动党员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 其教育工作一般都流于号召, 并且倾向于使用老办法和老思路, 没有创新意识。而且, 少数的组织人员还存在着畏难的情绪, 这些组织人员面对流动党员的复杂情况, 对管好流动党员的信心不足, 便索性不作为, 放任流动的党员自行活动。2) 管理方法不到位。管理工作不到位, 部分的流动党员已经游离在组织之外。这些流动党员由于自身的工作地点不固定, 便长期不与党组织进行联系, 成为挂名的党员。而另外还有部分党员在流出或者是流入某个党组织时, 得不到相关组织的有效管理甚至是被拒绝接管。例如某些退休的党员在去外地居住时, 外地的某些组织单位就会以不便管理的原因将这些党员拒绝在组织门外。3) 组织观念和意识过于薄弱。某些流动的党员缺乏必要的组织观念以及理想信念, 在离开某地时不辞而别, 从不主动与党组织或者是原工作单位进行联系。而且这部分党员在某地工作时, 也倾向于隐藏自己的党员身份, 为了经济利益而逃避党员的职责。4) 组织管理难度大。某些具备外部发展需求的企业, 会将部分党员派遣到外地进行长期工作, 而这部分党员则在远离党组织的状况下, 不能够正常的参与党组织的各种活动, 从而不利于组织进行管理。5) 流动党员的缴费难度大。流动党员的党费缴纳工作较为困难, 虽然党章对于党费的缴纳具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依然存在着部分党员不能够按时、定期缴纳党费的问题。

三、强化流动党员管理的路径与方法

(一) 强化认识和观念, 增强流动党员的责任感

首先, 要重视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党政领导干部要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流动党员的观念和认识, 加强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 强化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 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流动党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使得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其次, 在新时期下, 重视党建工作, 重视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各个部门要加强高度配合, 做到对流动党员的齐抓共管, 并且要在此基础上, 加强目标责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落实责任。第三, 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定期考核, 坚持可行、实用、有效的管理原则, 使得流动党员的作用充分发挥。通过以上方法, 切实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到实处。

(二)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管理机制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要想保证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必须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确保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在实践中, 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 建立完善的登记、汇报制度。在流动党员外出时, 要对其所外出的时间及时向党组织进行汇报, 并且要说明其去向及其原因, 与此同时, 不论流动党员走到哪里, 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 将自己的情况及时向组织上报, 包括其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思想情况, 通过电话或者是书信的方式, 传达到管理部门, 与此同时, 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递书信当中向党支部作出陈述。其次, 规范流动党员活动制度, 在流动党员的活动制度中, 其主要就是针对流动党员的所有活动情况进行如实记录, 在进行考核过程中, 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第三, 加强联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流动党员管理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双向管理的方式, 一方面, 既要与所在支部进行有效联系, 另一方面, 还要与所在地的党小组取得联系, 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 降低对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第四, 加强动态机制管理制度, 由于流动党员存在着流动性大的特点, 因此, 需要为流动党员建立动态档案,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下流动党员的管理, 通过动态管理, 对于流动党员的外出情况和思想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另外, 还要完善考核机制, 针对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 从各个方面, 各个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

(三) 创新管理观念和思路,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

在新社会形势下, 传统形式上的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思路, 已经完全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因此, 需要加强探索, 寻找流动党员管理新思路, 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比如可以通过登门走访的形式, 深入基层, 加强与流动党员的交流与沟通, 将党的政策方针正确及时传达给流动党员, 同时, 也可以通过电话联络、发信函、网络、邮箱等等, 加强与流动党员的交流, 并且在第一时间, 将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材料传送给流动党员。

四、总结

流动党员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G6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14-01

引言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流动生党员管理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程度相差很大,因此流动生党员管理工作开展起来,也有很多困难,全面分析存在于学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所谓的流动性党员就是指因为一些原因从而导致的学生党组织没有随着学生一同转移,而这些党组织会被暂时保存在学校学生党员群体中,那么针对一部分特殊的党关系,如何进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明确学生流动党员是如何形成的。

1、顶岗实习或者是单位实习

目前,很多高校都会有顶岗实习的计划,因此,一部分的党员学生会在毕业之间,进入工厂或者企业进行实习工作,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党员就变成了流动党员,但是因为还没有正式毕业,因此,其党员关系,还需要被暂时保留在学校。

2、待就业学生党员

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在正式毕业后,无法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党员关系也不能及时被接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这些毕业生的党员关系可以暂时被保管在学校一段时间。

3、已经毕业但组织关系还没有转出

有些高职学生虽已毕业,但因选择了非公有制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就业单位或是党的组织建设不完善或是根本就无党组织,因此,毕业生党员就无法把组织关系转移。只能依靠在学校的党组织。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具有年龄偏低,整体素质较高,但是党员意识薄弱,可塑性强等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其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二、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实习时期一般在大三阶段,这个时候,学生会陆续进入各个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企业种类多,地区分散,因此,党员管理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一些细节容易被忽视。

2、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

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由于他们的工作变动频繁,不稳定,所面临的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因此,对于一些党组织活动,也很难积极的参与,这样一来,流动党员的管理,就会越来越缺少组织性,学校管理困难大,但是不管也不行的局面非常普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流动管理困难的现象。

3、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在我国,还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一部分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管理问题非常严重。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切实得到解决,必然会导致流动党员党组织混乱或者丢失的现象,这不利于我国党员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全面分析这些问题,掌握基本情况,是目前党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1、要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

强化申请入党人员的筛选,提供学生素质,建立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从实际的经验来看,综合素质高,在校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的学生,在其成为流动党员之后,也能够积极与党组保持联系,管理起来较为容易,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要健全相关教育管理制度,建立专门负责流动学生党员的机构,规范党员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要增强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责任意识,实行学校与学生党员联系制度,重视对学生流动党员的信息收集工作,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情况,对他们面临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3、创新模式在流动毕业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

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要创新流动学生党员的党组织设置模式,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多途径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网络平台将流动学生党员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结束语:

强化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是维护流动党员利益,推进我国党组织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措施,从目前存在于我国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新模式,保证流动党员的党员本色。

参考文献:

[1] 虞剑英.创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报.2011:26.

流动党员管理 篇4

运河街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的新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对于确保党员先进性。

一是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员流动性越来越大,一些基层党组织在教育管理上却存在着“五不管”现象,即流动性大、不好管;认识不清,不想管;模式老化、不会管;党员思想复杂、不服管;两地缺乏沟通、互不管。这种情况的存在,势必使党员失去管理和监督,无法保证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对此,街道党委坚持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则,按照“条地结合、内外结合”的模式,先后制订了流动党员和离退休职工党员管理办法,实行由流入、流出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双向管理”,变“两不管、两头松”为“两地管、双落实”,激发了落实组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坚持因地制宜,健全基层组织。针对流动党员大多集中在“两新”组织、社区、企业和离退休干部中的分布特点,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确保科学管理。做到了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清、流动方向清、联系方式清、参加组织生活情况清。截止目前,全街所有流动党员落实了“双找”制度,将那些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重新凝聚到党组织周围。

流动党员联系制度 篇5

联 系 责 任 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则,特制定本制度。

一、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登记管理卡,记载流动党员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入党时间、流入地工作单位及联系电话等。

二、流动党员要自觉与党总支保持联系,采取电话联系、信函邮寄、发送电子邮件等灵活方式,每月向总支汇报一次本人的思想和工作情况,按时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其它各项任务。

三、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变更时,要及时向所在党总支汇报,总支要及时登记情况。流动党员要按照组织要求,积极主动地为家乡经济发展提供信息,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

四、总支对在流入地表现突出并对家乡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流动党员,予以表彰奖励;对违法乱纪的流动党员,报镇党委按照党纪党规进行处理。

五、每个党员都有一至二名支委联系员。每个支委每月与流动党员联系一次,总支每季度组织流动党员开展一次学习活动。总支建立流动党员思想状况调查汇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状况,及时汇报上级党委,党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个别谈心、批评教育等方式做好党员的思想转化工作。

六、利用节日走访返乡流动党员,并组织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

七、每个联系员都要与流动党员保持经常性的、双向的联系与沟通,采取电话联系、信函邮寄、发送电子邮件等灵活方式,协助党组织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他们的外出表现并如实向党组织报告。

流动党员须知 篇6

流动党员须知

一、如何办理组织关系转入手续

1、党员转入组织关系须持按规定的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在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办理档案委托管理手续后,直接到人才开发服务中心流动支部办理转入手续;

2、转入组织关系时需填写《流动党员基本情况登记表》。

二、流动党员转入组织关系后的注意事项

1、积极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因故不能参加的,应事先向组织请假;

2、按时交纳党费;

3、服从党组织的领导,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4、党员的单位、电话、地址等如有变更,及时来电告知;

5、年终向党支部递交党员个人书面思想工作汇报一份。

三、如何办理党员组织关系转出手续

1、组织关系在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流动党支部的党员,其人事档案要调出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的,应同时转出党员组织关系;

2、转出程序:先到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流动党支部开具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再到市人社局党委办公室开“转出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

3、转出组织关系的党员,务必在介绍信有效期内,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入所去党组织。

四、党员预备期满,本人是否要提出转正预备申请

流动党员 篇7

一是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归属问题。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分散, 有的在原企业, 有的在社区, 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 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

二是流动党员组织纪律性问题。有些流动党员因长期不参加党组织学习, 组织纪律性意识淡薄, 不接受所在单位党组织教育管理。

三是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问题。一些流动党员因企业破产或下岗等原因脱离原单位, 情绪低下, 抵触心强, 对派遣单位党组织工作不关心、不支持、不参与、不尽力,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不愿主动履行党员义务,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是无从体现。

怎样使流动党员和在职党员一样关心企业、爱护企业, 一言一行都符合中储粮人的要求, 使企业党建形成一个共性的整体呢?我们认为, 单纯用经济手段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不能只关注工作本身, 而忽略了彼此之间的尊重, 企业更应以人文关怀为基础, 以流动党员的需求为出发点, 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积极引导他们端正态度, 让流动党员充分体会到企业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 而他们就会愿意与企业融为一体, 也会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骄傲, 更愿意为企业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通过摸底调查了解到, 流动党员中, 有的在原有单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为了加强对这些流动党员的管理, 切实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我们请示上级党委, 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 在组织管理上把他们纳入到各支部, 与在职党员遵守同一规章、执行同一制度、工作同一标准, 共同参加组织生活,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 企业的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针对流动党员的优势和特点, 我们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路和措施, 不断积累流动党员服务党建工作的经验和措施。

一是重视选举, 以德当先。选配好有能力、愿奉献、敢负责的人带队伍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关键。我们通过公开选举的方式产生支部书记, 党委不定调子, 充分相信流动党员的参政能力。在选举过程中严格按照《党章》要求去做, 召开流动党员大会, 投票选举产生具有高度责任心、群众拥护、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党员为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流动党员党支部的建立, 在开展党建基础工作、推动企业生产经营、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建章立制, 规范管理。党委先后制定了《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流动党员登记制度》、《流动党员联系沟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健全完善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台帐, 设立了《流动党员工作簿》, 如实记录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以及经营活动等情况, 对如何确定党员身份和交纳党费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同时, 要求党委成员和支部书记定期与流动党员联系沟通, 要求每名流动党员定期参加党组织活动, 每季度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动态, 以此作为党员总结评比的依据, 并对学习时间、方式、内容、解决问题及效果等情况做好记录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 拓宽形式。针对流动党员的自身特点, 定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和学习, 做到“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提高认识、自觉整改”, 按照“时间短、内容精、方式活、效率高”的思路, 采取谈心、座谈会、观看电教片、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培训, 寓教于乐, 提高实效。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 使流动党员充分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树立流动党员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四是共同参与, 凝心聚力。在参与流动党员党支部活动中, 我们一视同仁, 与其他支部同部署、同考核, 将流动党员管理纳入到企业员工百分考核与支部考核工作中, 对党费的缴纳、参加学习、创新工作等内容也做了具体的要求, 并与年终奖励相挂钩, 对表现比较突出的流动党员给予表彰。

五是营造氛围, 感受温暖。党委本着“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 立足在工作和生活中关心、关注、关怀流动党员, 营造尊重、服务、凝聚流动党员的良好氛围;流动党员把支部当做自己的家, 心里有话愿与支部讲, 有建议愿给支部提, 很多派遣员工在流动党员的带领下, 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 主动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企业每年开展两次“走近困难党员送温暖”活动, 组织党员和员工对家庭困难的流动党员进行家访, 切实解决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 如妻子医疗费、孩子教育费等, 党委还从“困难党员救助基金”中提取专项款帮助解决困难党员的日常生活, 在慰问的同时带去组织上的关心, 使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中储粮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六是树立典型, 发挥作用。自从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后, 流动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 无私奉献, 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不辞辛苦、不计报酬,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羸得了全体员工的尊重, 企业党委因势利导、树立标杆, 一方面号召全体党员、员工向他们学习, 另一方面组织党员参加“郭明义雷锋精神小分队”,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树立更多的社会榜样, 无数的流动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身体力行, 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广大员工, 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 为实现中储粮“两个确保”和“三个维护”的企业宗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梁园区: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 篇8

无论身在何处,家都是一个温暖的港湾。而对于党员来说,党支部无疑与家一样,是可以寄托情感的地方。

“我们在北京听到了省委领导的问候,倍感亲切,我们在京创业务工人员党支部向党组织保证,我们始终没有离开组织的怀抱,时刻牢记我们是共产党员,为家乡父老添光彩,为首都建设作贡献!”2015年11月29日,对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在京创业务工人员党支部负责人田浩玉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他通过视频,向在梁园区调研基层党建工作的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杰许下诺言。

像田浩玉一样,如今,梁园区在外务工的1037名流动党员,不论身在何地,都能感受到党支部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有“家”的感觉真好

2015年12月24日,在梁园区便民服务监控中心,虽然时隔将近一月,但说起田浩玉和夏杰视频的情景,仍让人精神振奋。

“就是在这里,田浩玉向夏部长汇报的。通过QQ群,全区流动党员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工作,我们都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指着屏幕,工作人员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是梁园区的党员群,这是各乡镇街道办的,这是各个村的,在群里,党员可以随时进行视频对话、工作交流,还可以缴纳党费等。”

“有‘家的感觉真好,远在他乡不寂寞,共话发展有去处,联络交流有平台。”长期在福建打工的党员门焕新,用这句略带诗情画意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加入党组织后的幸福心情。

在梁园区,和在外创业务工的流动党员心情一样兴奋的,还有商丘大学生创业园的青年才俊们。

商丘大学生创业园成立于2013年,一栋称不上气派但安静宽敞的楼房里,容纳了21家公司、200多名创业者。这些创业者大多是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

“我们这个群体,都是年轻人,党员很多,特别是每个公司的法人或者骨干,大多是党员,我们公司就有党员六七名。”商丘大学生创业园党支部书记、商丘三力教育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哲介绍,“许多大学生一离开校园就和党支部脱离了联系,园区成立党支部后,党员们又找到了组织。”

李飞岐毕业于商丘师范学院,30岁出头的他,是某设计事务所的设计总监,也是商丘大学生创业园党支部组织委员。

“我在大学时入了党,毕业后自己创业时,发现党组织关系没地方放,虽然自己是一名党员,但有一段时间处于无组织的游离状态。还好,进入大学生创业园区后,很快就成立了党支部。”李飞岐说。现在,他经常和其他党员一起组织一些活动,比如组织大家外出考察学习、邀请企业家来园区传授管理经验等,以此让大家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上学的时候以学习为主,毕业后找不到组织,现在我们有了组织,一定要把作为党员的使命感发挥出来,让自己在工作中做到思想引领、作风引领、创业引领。”李飞岐表示。

流动党员的“组织”期盼

作为商丘市梁园区在京创业务工人员党支部的主要发起人,孙福集乡党委书记曹兴军对外出党员有“家”可归的幸福感,感同身受。

“那天,北京的太阳火辣辣的,揭牌仪式现场没有任何遮阳的地方,但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大家聚精会神,没人交头接耳,没人接打电话,更无人随意离场。仪式结束后,他们把我围得水泄不通,纷纷要求加入党支部。”2014年6月28日,商丘市梁园区在京创业务工人员党支部成立时的情景,曹兴军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在外漂泊10多年,可找到家的感觉了,我们在外务工,今天能得到家乡党委的重视,这是人生当中最幸福的时刻。”

“明天我就要写入党申请书,我要加入党组织。”

看着大家欢呼雀跃的高兴样,曹兴军深受感动,“我没有想到,那些在外创业务工的党员,对组织竟是如此期盼。”

在北京成立外出创业务工人员党支部,缘起于一起上访案件。

几年前,孙福集乡一个村因“一事一议”修路的事儿闹得矛盾重重,有意见的村民不断上访。刚刚接任该乡党委书记的曹兴军认真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向村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

“你说的挺有道理,让我问问北京那边是否同意。”村民的回答让曹兴军感到莫名其妙,“修路的事是你们村的,你问北京干啥?”

曹兴军后来得知,在这个村,有许多在京创业务工者,他们中的一些人见识广、能力强,村里有啥情况,沾亲带故的村民总会向他们求助。

“这可是一股非同寻常的力量,如果能把他们聚集起来为家乡服务,那该多好。”而后曹兴军发现,这些人当中好多都是党员,既然是党员,就要服从党组织管理,就这样,成立“在京创业务工人员党支部”的想法在他心里油然而生。

经过慎重考虑、多次谈话、认真考察,曹兴军最终确定了合适的人选,其中田浩玉担任支部书记。“在北京成立外出创业务工人员党支部,我们没有经验可循,必须慎之又慎。我们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要党组织切实发挥出‘战斗堡垒的作用。”曹兴军说,“支部委员特别是支部书记,首先必须有足够的号召力,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并有办公场所。”

在京创业务工人员党支部成立后,其发挥的作用让曹兴军喜出望外。

“之前,孙福集乡是梁园区最穷、最偏僻,信访问题最多的乡。现在你看,我们成了和谐稳定的先进乡镇。”曹兴军高兴地说。不仅如此,在京创业务工人员党支部的成立,也极大地激发了支部党员“热爱家乡、关爱家乡”的热情:他们特意聘请专家对全乡老师进行培训,并出资让家乡100名优秀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更让人感动的是,仅2015年,他们就为家乡修路助学捐资40多万元。

让党组织充满活力

“如果说党组织是一颗细胞,党员就是细胞的一个分子,党员管好了,细胞才有活力。基层党建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是对党员的管理,如果党员作用发挥不出来,党组织发挥作用就无从谈起。”梁园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崔振华向记者表达了该区基层党建工作的要义所在。他同时表示,抓党建的形式也要与时俱进,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党建”,使党建工作更便捷高效、科学规范。

近年来,梁园区针对“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的“四难”现状,从外出流动党员的服务、教育、联系、帮扶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创新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流动党员管理新路子。

动态管理不“断线”,双向管理不“漏管”,跟踪管理不“失联”,是梁园区走好流动党员管理的三步棋。

目前,梁园区在每个乡镇确定1名专兼职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员,主要负责流动党员的关系转接、登记调查、教育引导等工作;在每个村、社区“两委”班子中明确1名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员,及时掌握流动党员信息,上报流动党员台账,切实做到流动党员去向清、底数清、结构清、职业清和思想清。

崔振华告诉记者:“针对外出务工流动党员,我们以地籍为纽带建立‘家庭,以流动特征制定‘家规,以解难题办实事服务‘家人,让流动党员身在异地有‘家可归。”

为此,梁园区坚持对外出务工创业党员实行跟进服务,在流出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梁园区在外务工创业人员党支部,模范带动外出务工人员他乡就业、返乡创业。目前,梁园区已先后在北京、郑州、银川等地组建了5个流动党支部和21个党小组,形成了区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和党支部的三级联合管理模式。

针对流动党员从事行业不同的情况,梁园区还通过单位管、行业管、社区管等方式,对流动党员实行分类管理,确保实现流动党员监管有力。同时,为了及时解决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梁园区注重关注流动党员家庭的生产生活状况,让他们轻装上阵,安心创业。

党员流动规定 篇9

一、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正当职业,有固定地点,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党员所在党组织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至所去地方单位或组织;时间在3至6个月的,应出具党员证明信,由所去地方或单位党组织负责安排其参加党的有关活动。党员应及时主动与所去地方或单位党组织联系,转递党员组织关系。

二、党员短期外出3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无固定地点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应通过适当方式与原党组织保持联系,汇报外出活动情况,按时交纳党费。

三、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地点相对集中的原所在党组织应在他们中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对外出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应同时出具有关证明,委托所去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负责管理这些党员,原所在党组织应继续与他们保持联系。

四、外来经商党员较多的集贸市场,应在这部分党员中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根据不同情况,这些党支部或党小组,可由乡镇、街道党组织领导,也可由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党组织或个体劳动者协会党组织领导。

五、党员要求流动应向所在单位及党组织提出申请,凡符合人员流动的有关规定的,党组织应予以同意并及时为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所去单位尚未建立组织关系的,应将党员关系转移到所去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党组织,或转移去所在单位的地方街道、乡镇党组织。

六、县以上政府人事(劳动)部门所属的人才(劳动)流动服务机构党组织,具备管理条件并经同级地方政府党委同意,可以接受在人员流动过程中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或因某些原因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并根据不通情况,组织这些党员过组织生活,收缴党费。

七、在人员流动问题上,因单位与单位或单位与个人发生争议,而提交仲裁机构或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仲裁的,有关单位党组织应根据仲裁结论确定是否办理转移党组织关系手续。

八、党员擅自离职,党组织应给予批评教育;本人坚持不改的,可区别不同情况作必要的处理。涉及党籍处理的,应慎重对待。

九、在党员流动中,没有转来党员组织关系或没有出具党员证明信的,所去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不得承认其党员身份和安排其参加党组织生活。

十、凡是按照规定转来党组织关系的,有关地方和单位党组织应予接纳,不应拒绝接受。

十一、本规定原则上适用与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中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党员组织关系管理。

流动党员活动证

外出6个月以内或长期外出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加盖基层党委印章后登记发放。

问题摘录:

1、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组织关系介绍信:转移和接收正式组织关系或外出6个月以上;

2、党员证明信:党员外出6个月及6个月以内的;

3、党员活动证:党员外出地点时间不确定。

4、如何填写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党员证明信: 字迹清晰、不得涂改,加盖公章、骑缝章,有效期不得超过3个月。

5、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6个月以内或长期外出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加盖基层党委印章后登记发放。

6、什么情况下党员外出可以不开具党员组织关系证明:党员外出时间在3个月及3个月以内,无需证明党员身份的,可不开具党组织关系凭证。

7、介绍信、证明信、活动证丢失怎么办:及时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或最后办理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委组织部门报告,党组织审查后交原党组织补办,并通知接收单位原介绍信或证件作废,对丢东西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严重的予以适当的党纪处分。

流动党员学习心得 篇10

2、流出地(单位)党支部负责填写党员的基本信息。

3、流入地(单位)党支部栏、流入时间栏、党支部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栏,一般由流入地(单位)党支部接收流动党员时查验填写。

4、党员参加党的活动和交纳党费情况栏,一般由流入地(单位)党支部在持证党员离开时查验、填写。主要填写该党员在流入地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情况。

5、年审(查验)栏由年审时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组织生活所在党支部负责填写,年审应结合党员民主评议进行,每年一次,一般在当年12月底前完成。

习水县驻遵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 篇11

目前,习水县在遵义市两城区长期居住的离退休干部党员达41名,这个数字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为进一步落实他们的政治待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习水县根据上级党组织关于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在遵义市率先行动,成立了习水县驻遵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该党支部直属于县直机关党工委,由县离退局具体负责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并明确一名联络员,确保工作不断线。不延误。

在活动经费上,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县管党费拨付一点,党支部交纳党费返还一点,县财政争取一点,有关部门(单位)支付一点”。

在活动场地上,先采取租用或挂靠在方便离退休老同志学习活动的地方,由县委和县离退局负责协调解决。在适当时候,县委还将出钱购置固定活动场所,以满足老同志学习活动的需要。

党支部所需学习资料,如党报、党刊等由县直机关党工委按规定给予配备。

流动党员 篇12

一、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发展的现状

非公有制企业包括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当具有党员身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被改制或破产或重组或下岗在家或大零工的原公有企业党员、自主就业的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和军队复退人员受雇于非公有制企业后, 他们就成为了非公有制企业的流动党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流动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统计, 到2005年年底, 全国非公有制企业中共党员达286.3万人, 还有81万名中共党员来自个体工商户。到2007年, 全国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党员已有318万名。其中, 由公有制企业干部变为私有制企业主党员的占43.4%, 由非企业党员下海创业的流动党员占35.2%;由私有制企业主发展成为党员的占21.4%。二是非公企业流动党员素质结构在变化。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流向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主要是原一线工人、城镇待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那么, 进入本世纪后到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大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党员在增加。如果说以前流动党员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 (男性流动党员为绝大多数, 女性流动党员很少;青壮年党员多, 老党员很少;文化层次低的多, 文化层次高的少) , 那么, 近年来随着流动党员来源的日趋复杂, 其“三多三少”的现象也在发生变化。据调查, 近年来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女性党员选择到非公企业就业的人数在增加, 且有不少女性党员表现不俗对流动党员结构比例的改写起了积极的作用。三是非公企业流动党员流向分布在变化。流动范围从省内或周边省内流动扩大到全国范围内流动, 且流动越来越频繁。即使在青海等欠发达的省份, 党员的年均流动增长率也达到了10.15%。从流动党员的流入地与流出地来看, 其流动范围广, 流向分布高度分散。同时, 党员的流动具有“双向性”, 具有“扎堆性”。四是非公企业流动党员流动的成因具有明显的就业因素。从流动党员的现实就业状况来看, 绝大部分农村党员的流动是为了谋生的需要, 主要有企业、建筑工地务工人员、个体工商户、企业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等四大类。五是流动党员流动时间在加长。部分流动党员呈现出时间、地点、居住地相对固定的特点, 大部分流动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市场经商、打工, 有相当一部分从“游牧型”转为较长期的固定的工商户。目前, 劳务人员也由较短的几个月发展到半年乃至一年以上。

二、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发展的原因

一是非公有制企业蓬勃发展需要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据统计, 从1990—2005年这15年中, 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本从不足100亿元增加到6.1万多亿元;年营业收入从1万亿元增加到20.2万亿元;从不足10万户增加到了430万户;所雇用的人数从不足150万增加到了14 000多万。2005年和2006年, 到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人数依然占上风。公私企业就业的人数比重分别是38.75%∶61.25%和32%∶68%。

二是不断开放的户籍管理政策和灵活的就业政策为党员流动提供了便利。国家和地方对取得城市户口和暂住证的限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放松,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限制进一步放松。1997年, 国务院允许农村流动人口在指定的小城镇获得当地户口。2001年, 流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小镇和城市。2003年, 国家废除了用来拘押未经登记的流动人口的强制性收容遣返制度。2004年12月, 又废除了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近年来, 一些城市如成都等地规定, 在当地购买了新房, 或进行生产性投资, 租房暂住满一定年限, 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就能拥有常住户口。还规定, 在中心城区工作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 可在本人产权房屋、单位集体户、亲友处办理本人入户;而此前, 只有大学本科生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这些新户籍政策的出台, 对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 打破人口流动壁垒, 降低农民进入城镇的风险和成本, 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聚集, 加快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合理的人口流动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人才交流和劳动力资源配置。2000年以后, 国家不仅逐步取消对农民就业的不合理限制, 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与再就业工作, 而且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了“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同时, 还积极推进就业、保障、户籍、教育、住房、小城镇建设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 使城乡劳动力就业进入“公平流动期”。由于允许人们的居住地和职业可以自由选择, 故在外资企业和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对象经常变化。

三是高收入的吸引和市场要素的刺激。近年来, 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既已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充分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外来流动党员。同时伴随这些地方市场、资本的向外扩张和对外技术交流的加大等, 也造成了大批党员的“外流”, 出现了流动党员“双向对流”的现象。

四是产业集群效应提供了创业空间。流动党员的聚集能带来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 区域块状经济特色明显, 产业链长。产业集群明显的地方, 为各类高素质的务工经商人员的创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或经商办厂。

三、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管理与研究的意义

从目前对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管理与研究来看, 其成果是显著的, 增进了人们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进一步增强了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基本解决了在非公有制企业要不要建立党组织, 如何建立党组织等问题。同时, 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材料基础。当然, 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一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地位确定以及如何使其真正发挥作用等方面的论述还较模糊。二是对流动党员管理的研究相当薄弱。即使涉及到流动党员的管理, 也基本上是蜻蜓点水, 且大多局限于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对大中专毕业后成为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下岗转岗后成为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等层面的流动党员管理缺乏专题研究。三是对流动党员流入地与流出地管理还没有纳入一体化范畴进行研究。四是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管理对策缺乏强有力的理论分析, 缺乏因“企”制宜、分类组建、灵活管理, 往往生搬硬套, 嫁接公有制企业党建管理办法。

基于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存在以上突出问题, 因此, 我们加强其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

1. 学术理论意义。

目前, 学术界关于非公制企业流动党员管理的专门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本课题抓住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已往常被人忽视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作为研究对象, 不仅有助于深层次挖掘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力量薄弱的原因, 探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毕业生就业管理、下岗职工再就业管理与党建工作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而且有助于贯彻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精神, 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流而不散, 流而不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丰富新时期党建理论, 填补这一领域学术理论研究的不足。

2. 时代政治意义。

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既是非公有制企业主的“雇员”, 又是党在非公有制企业拓展党的建设、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载体。因此, 本课题研究具有增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政治意义。

3. 实践借鉴意义。

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一项基本工作, 也是目前企业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通过研究, 如果探索出流入地党组织与流出地党组织管理的择优方案, 就能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全程动态管理;如果对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管理、监督、服务等, 就能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全面管理。可见, 加强本课题研究具有践行人本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迈上新的台阶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7:10.

[2]傅桃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张德江.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设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J].党建研究, 2000, (4) .

[4]中共渝水区委组织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研究报告[J].企业党建, 2003, (10) .

[5]郑法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EB/OL].泗阳县木业商会网站, 2007-11.

[6]郑科杨.姚林海重庆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调整[J].党建研究, 2007, (10) .

[7]马智勇.姜村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考教育, 2004, (1) .

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篇13

1、做到“七摸清”,即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外出时间,流入地,联系方式,劳动技能,培训需求,实际困难,做到三知即知现状、知想法、知去向;

2、确定定期联系人,定期或有特殊工作随时联系沟通,确保工作信息及时传达;

3、实行“持证”管理,做好查验审核,对长期外出的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

4、每季度党员大会结束后,把党支部的工作重点、活动开展情况、对党员的要求及时通报流动党员;

5、流动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情况;

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篇14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西山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一般应包括:

(一)短期外出在六个月以上,外出地点不确定的党员;

(二)长期外出在六个月以上,无法转移正式组织关系 的党员;

(三)在集团公司内临时借调、短期工作,未与集团公 司建立正式劳动关系的外来党员。

第三条 下列党员不属于流动党员,应按有关规定进行 管理。

(一)因公出差、学习、考察,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党员,开具党员证明信,由原单位党组织管理;

(二)因公外派承担施工生产、经营管理任务,党员达到3人的,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员不到3人的,外出时间超过6个月则转移正式组织关系,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开具党员证明信。

(三)自费出国留学的党员,在学成回国之前,其组织关系在原单位保留;在其学成回国后,由本人提出恢复其组织生活的申请,经所在单位党委审查,如证明其在国外期间确无问题,可以恢复其党员组织生活。

第四条 流动党员的管理应遵循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管理的原则,区别情况、动态管理的原则,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集团公司党委的管理责任

(一)制定流动党员管理的相关制度;

(二)研究部署和指导基层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第六条 基层党委的管理责任

(一)掌握本单位流动党员的分布情况,建立有关台账、底薄;

(二)检查督导所属党(总)支部的工作落实情况。第七条 党(总)支部的管理责任

(一)党员外出前,与本人谈话,提出要求,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二)党员外出后,掌握其流动去向、联系方式、就业情况,通报党内重大事项,通知参加组织生活;

(三)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第八条 对外出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外出前,党员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及联系方式,并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

外出后,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

外出期间,党员要主动与原单位党组织保持联系,就业地点、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原单位党组织报告。

返回后,党员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原单位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第九条 外出党员的管理制度

(一)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根据中央有关规定,《流动党员活动证》是流动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凭证。党员可持证在外出所在地(就业单位)的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但不享有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

《流动党员活动证》由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统一编号,基层党委加盖印章,由党支部负责登记、填写、发放。

《流动党员活动证》年审(查验)栏由年审时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组织生活所在党支部负责填写。年审应结合党员民主评议进行,每年一次。

(二)建立外出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制度

基层党委要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对外出党员的姓名、年龄、职业、时间、流向、通讯地址、联系方式以及邮寄学习资料情况等进行登记,保证党员信息及时、可靠、完整。

(三)建立外出流动党员联系汇报制度

外出党员所在党支部要通过电话、信函、网络等形式,每年至少联系外出党员两到三次,并将有关学习资料及时传递到党员手中。

外出党员应定期以信件或电话向所在地党组织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和参加当地党组织的活动情况,每年至少一次。

第十条 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权限

参加党员大会、党课、政治学习、交纳党费,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

参加民主评议,参加党内选举,以原单位党组织管理为主。统计报表,仍在原单位党组织在册。

表彰和处理,主要由原单位党组织根据所掌握情况,作出决定。

第十一条 外出预备党员的管理

原单位党支部必须严肃认真地填写《预备党员考察写实表》。当预备党员外出流动时,党支部将《预备党员考察写实表》密封,加盖党委组织部公章,由本人带到流入地党组织,由流入地党组织培养、教育、管理。

预备期满,预备党员本人要及时向原单位党支部写出书面转正申请。原单位党支部在向流入地党组织了解情况后,召开党员大会,决定预备党员是否转正。预备党员本人应回原单位参加党员大会。

第十二条 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

(一)外来党员在集团公司短期借调、临时工作期间,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报到。所在单位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好外来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并将他们及时编入党支部及党小组,组织他们参加党的活动。

(二)外来党员参加所在单位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大会、党课、政治学习等活动,按规定交纳党费,但不参加党内选举、民主评议等活动,不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外来党员离开集团公司时,所在党支部要认真填写《流动党员活动证》,是预备党员的,所在党支部还应写出书面鉴定,邮寄至原单位党组织。

(四)外来当眼如不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所在单位党组织应及时予以批评教育。如经教育不改,应按管理权限,向原单位提出组织处理建议。

第十三条 各级党组织要把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集团公司流动党员管理机构设在党委组织部,基层党委也要明确机构职责,切实加强组织指导。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的,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帮助,情节严重的,要作出必要的组织处理。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每年组织一次抽查。

第十四条 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要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上一篇:小仓鼠逃跑记作文400字下一篇:我为创城做贡献争做文明好先锋征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