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农村小学音乐课

2024-08-06

浅谈如何上好农村小学音乐课(共14篇)

浅谈如何上好农村小学音乐课 篇1

在乡村小学,由于专业教师欠缺,教学设备不全,小学音乐课几乎就是“唱歌课”,也就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达到教学目的。大多是教师起头由学生唱,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能把握好旋律、节奏、音高,时间久了,学生也感到单调,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这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真正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学目的。我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器乐伴奏、运用现代化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们听着优美的音乐旋律,不由自主的跟唱起来。这样,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唱歌。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在舞动中体验快乐,我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导入,拉近音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好的课,兴趣是关键,是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例如我在教学《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时,我先给学生讲雷锋的故事,学生们都听得很认真,我在故事讲完后问:“你们觉得雷锋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回答之后,我又问:“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颂雷锋叔叔的歌,好不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这样,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对雷锋叔叔的崇敬之心进行学习,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学会“听”音乐。

一—三年级小学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给学生多听的机会,教学中多选择适合于低年级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主题鲜明的音乐作品,把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另外,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在听乐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把表演融入教学,增加课堂情趣,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目的。在音乐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观活动和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打破死气沉沉的氛围。例如,《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我让学生听录音跟着我一起做动作,很快同学们就记住了,课堂里欢乐一片,热闹非凡。

四、多媒体渗透直观感受性强。根据小学生好奇性强。对生动、形象的材料感受性强,在感知时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声、光、图、色俱佳的优点新授,有时可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例如在《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教学时,学生听了两遍录音范唱便会了,但绝大多数是面无表情地唱。我便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启发他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你们骑过马吗?谁说说骑马时的心情?”小朋友一下子来劲了,骑过马的同学纷纷举手回答,我又说:“老师今天带大家去大草原旅行!”于是我扮导游,小朋友扮游客、当小骑兵,在教室里扬起马鞭骑着“大马”,边玩边唱刚学过的歌曲,同学们个个情绪饱满,兴奋异常。歌声中充满了情感,洋溢着美的色彩。

五、打击乐器进课堂。

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喜爱,要加强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简单的乐器,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我感觉使用打击乐器很简单,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要想运用自如并不是很简单的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使学生一步步的提高。例如可以用打击乐器表现风声、雨声、小鸟叫声、走路声等等,提高对打击乐器的认识,再根椐歌曲的情绪选择常见的乐器:碰铃、木鱼、三角板等,创编简单的伴奏。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创制乐器的乐趣。有一次,我布置了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制乐器,后来我发现学生制作的真不少:有用易拉罐装进少许沙做成的“沙槌”;有用自行车车铃做成的“碰铃”;有哄婴幼儿买来玩的小铃铛挂起来的“串铃”;有用柳枝制做的“柳笛”;有用竹竿做成的“笛子”等等。当同学们有板有眼地用这些“乐器”为歌曲伴奏时,我想起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对学生须进行的几大解放: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

浅谈如何上好农村小学音乐课 篇2

(1) 整体感受法。指导儿童欣赏音乐, 首先应从整体感受入手, 这在欣赏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具有一般不直接描绘形象的特点, 但它能通过对情感的表现来体现形象。音乐作品中音乐形象的塑造, 是通过音的高低、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要素的对比反映出来, 所以从整体上去感受, 即听音乐是怎样开始的, 如何进行, 什么旋律先出现, 有几个主题音调, 在哪儿过渡的等等, 才能使儿童初步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整体感受法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2) 视听结合法。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 电化教学手段已经大量进入了小学音乐课堂, 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 提高了音乐教学效率。多媒体的使用, 便于小学音乐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适宜的情境, 能够极大地加强音乐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可使学生在试听结合中产生正确的主观体验。如在学习《西部放歌》这一课时, 教师首先用电脑课件播放西部风光片, 让学生感受高远、辽阔的黄土高原, 听听高亢、嘹亮的船工号子, 这样就会很自然地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在轻松愉悦、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学习, 从而提高了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

(3) 联想想象法。不无夸张地说, 音乐是最具想象力的一门艺术, 能使我们开启记忆与想象的闸门, 各种生动的意识总是随着音乐的进行在我们头脑中不由自主地涌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的联想发挥想象能力, 加深美感体验, 从而提高其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例如, 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狮子、天鹅、大象等动物的形象, 让学生创造一些形象鲜明、律动性强的音乐, 并进行表演, 将想象的内容用语言或形体表现出来, 在激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4) 小组评议法。“小组评议法”是指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对所欣赏的乐曲提问题,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中、高年级。例如, 在欣赏《瑶族舞曲》时, 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 再播放音乐, 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 教师将学生分组, 并将需要讨论一一出示, 让学生在《瑶族舞曲》的音乐声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 各组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解答和总结。“小组评议法”能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学生喜欢, 效果极佳。

(5) 情感体验法。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 通过赏析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 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时, 教师让学生通过音乐体验两段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学生说出了第一段音乐表现了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情绪;另一段音乐则表现了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焦急的情绪, 因为第一段音乐慢而且优美, 第二段音乐很紧张。在这段音乐欣赏中, 通过学生对乐曲舒展与紧张情绪的比较, 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法的优越之处。

(6) 生活联系法。由于儿童的生活接触面比较小, 因此, 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作品, 儿童往往不易理解。这时, 音乐欣赏应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始, 充分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例如, 在引导学生欣赏五年级《还乡记》时,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回乡的所见、所闻、感受。学生有家乡的真实生活经历, 会说看到家乡的田野、花草、树木以及家乡的人。然后我播放音乐让学生听, 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这种方法对学生理解乐曲的表达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7) 乐器伴奏法。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情绪及不同的音乐形象选择恰当的打击乐器, 为欣赏的歌 (乐) 曲伴奏, 不仅使学生动了起来, 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音乐, 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鸭子拌嘴》时, 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手里都拿支笔在铅笔盒上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来敲击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境, 想象鸭子走路、喝水、捉鱼、拌嘴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 再由小组合作表现群鸭戏水、吵闹时的情景。孩子们对这样的学习方式很有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之中, 既感受了音乐的情绪, 又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浅谈如何上好农村小学音乐课 篇3

关键词:农村学校 / 音乐 / 游戏教学 / 律动教学/ 学习兴趣 / 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人们理解的狭义的教教孩子唱歌,而是在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音乐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敏感,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且不稳定,很容易被转移。如果课堂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或运用不当,他们极易被其它事物干扰和分散,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农村的孩子们在音乐的殿堂中展翅翱翔呢?我根据自己这几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游戏教学法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景,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既能让他们感到轻松愉悦,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把音乐节奏融入游戏,自然渗透。

把节奏训练用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创设一个让学生能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节奏”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将会很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生怎样分辨声音的长短时,先播放火车汽笛声、汽车喇叭声,寺庙的钟声、敲木鱼的声音,让学生听后自己判断哪种声音长,那种声音短;然后让学生模仿小鸡、小鸭的叫声和小牛、小猫的叫声,使学生对声音的长短得到直观的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再用拍手、跺脚等方式把听到的声音模仿出来,从而把声音感知转化为动作感知,实现抽象概念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

(二)把音高训练融入游戏,生动有趣。

常规模式的练耳训练对小学生而言是相对枯燥的,学生很难接受这种枯燥乏味的训练模式,训练效果也不理想。对于小学生,完全可以将练耳训练当成游戏来玩,在游戏中有效锻炼学生对于音高的辨识,进而培养他们具备更好的音乐素养。例如:在教学自然音阶时,把自然音阶的行进比喻为爬楼梯,以此展开教学,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自然音阶相互之间的音高位置关系,更利于学生对自然音階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时,老师弹奏音阶,学生用双手上下交替进行模仿。教学上行音阶时学生模仿上楼梯,教学下行音阶时学生模仿下楼梯。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自然音阶,轻松愉快不枯燥,学生更愿意参与。

对于不同音程的音阶训练运用游戏的方式展开,效果也很显著。

(三)把唱歌融入游戏,寓教于乐。

小学音乐课本中很多歌曲都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无论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美好的声音,还是各种不同动物的歌唱甚或有些歌曲内容本身就是学生喜欢的游戏场景。这些教学内容都能够在认识不同声音的同时,使学生的基本乐理知识得到积累。在培养学生对于各种不同的声音感知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我们可以将捉迷藏、丢手绢、放风筝等游戏活动结合《找朋友》、《丢手绢》、《放风筝》这些歌曲,让他们边玩边唱,寓教于乐,使音乐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音乐律动教学法

音乐律动教学是指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同时通过节奏运动这种教育手段,可以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简单音乐,简单“律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低中段的学生,“律动”教学应该选择简单易懂的音乐进行引导,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边唱边表演,随着音乐做各种律动,培养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如欣赏管弦乐曲《快乐的小熊猫》时,让学生两人配合,手搭肩作抬水状,伴着乐曲和小熊猫一起欢快地抬水去,学生和小猫熊渐渐重合……“律动”教学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产生美,感觉美,欣赏美,更容易得到美的享受和更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

(二)音乐教学结合“律动”。

在音乐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律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和美的熏陶。在律动活动中,学生首先需要欣赏音乐作品,了解音乐性质,引起共鸣,激发情感,才能在此基础上创编动作。为此,我们采用多种音乐律动教学形式,通过欣赏、舞蹈、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引导,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创编环节,让学生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和发出的声音如: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弹舌…进行节奏的组合律动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律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三)用律动展现音乐情景。

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主动为学生创设音乐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将自己的肢体、声音以及技能尽情展现出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激发学习潜能,开拓学生思维。例如《三个和尚》、《龟兔赛跑》、《甜甜的秘密》等歌曲,极具故事情节,都可以通过制作一些道具,改编成一个个情景剧。或全班集体创编表演,或学生自己分组创编,再进行表演比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尽情演绎自我的风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更好地表现音乐,让学生在感受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抒发心灵,陶冶情操。

浅谈如何上好农村小学美术课 篇4

裕民第二小学—杨勇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自然条件、教学问题

摘要: 现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学生准备材料不齐,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以最大的努力缩小教育差距。其实,农村寄宿小学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给我们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把学生引向绘画殿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在许多人看来,上小学美术课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教师不用多想、不用多钻研,上课出示示范作品,学生照着画就是了,教师在教室里走一走、看一看,没事可做,要说的也少,也就是说上美术课是重复的机械运动,每节课都是一样,老师少说一点,然后示范,学生跟着画,没有太大的意义,没有创新,这些都是不成熟片面的观点。我认为上好一节美术课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作为一名农村寄宿小学的美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形成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可是由于学生寄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的美术教学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课在许多地方没有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农村寄宿小学往往因为班级多教师少,教师忙而开不了美术课。也往往因为学校家长的不重视忽略了这门艺术。那么,如何教好每个学生,教好每一节美术课,就成了摆在我们美术教师面前必须思考的题目了。

其一、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现在农村寄宿学校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美术课中教师干巴巴地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美感。记得那是2006年,我刚分到老裕民学校,看着孩子们对美术课的渴望和喜爱,我由衷的感到高兴,但由于上课资料和学生用具材料的缺乏,使我又感到无比的失落。因此,在教学上我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特别是 孩子格外喜欢美术课,学校的美术教师也由于和孩子们接触的多,帮忙事务多而独享殊荣。孩子们的创作要求指导,孩子们的板报要求参谋,孩子们的演出要求道具,美术老师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忙人。孩子喜欢美术课,爱屋及乌,美术教师也成了孩子们心目中最喜欢的教师之一了。每逢一周的开始,孩子们就会 围着美术教师问这问那:这一周我们班的那节美术课上不上呀?带什么工具呀?我上周的美术作业画得好不好呀?我画的巴什拜羊像还是不像呀?我画的田野风景美不美呀?等等,面对孩子们一个个天真又可爱的问话,实在让美术教师心生快意。而当孩子们那怕是只得到教师的一句表扬时,他们纯朴的小脸上就会浮现出那令人欣慰的笑容。这些孩子喜欢美术课,给我们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作风当然要不得。孩子们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少了些。从电影、电视、展览中接受美学教育的机会也少了些。因此,农村寄宿学校孩子一旦能被安排上美术课,他们更加珍惜那每周来之不易的美术课时间。在农村寄宿学校几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孩子们的心情

我颇有体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在校的小学生,他们的探索、想象、跃跃欲试的欲望非常强烈。每当他们从课文中学到一点新东西,就想以自己的手法表现出来。他们有时用蜡笔涂抹课本里的插图。有时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涂抹和影印,便会悄悄的搞起自己的创作。经过一番工夫,他们的丑小鸭出笼了,得到了小伙伴们的啧啧称赞。这时,他们又会把自己亲手画出的丑小鸭羞涩的递向美术老师,以便得到“美术教师”的评价和认可。这时候我们就得给他们加油,给他们打气。鼓励他们继续自己的想象创造。其

二、利用和挖掘农村现有美术素材。

农村寄宿小学远离县城,各种教学设施不齐全,进行现代电化教育有困难,但是不能因此置之不管,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以最大的努力缩小农村和城镇教育差距,促进学生的文明健康和谐发展,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美术来源于生活,所以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挖掘利用。农村寄宿学校虽然没有城市里的游乐场、公园、少年宫、旅游景点等,但是蓝天白云、山川河流、红花绿叶,飞鸟游鱼等也不失为我们得之即来的一些素材,我们只需加工整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获得审美视觉享受,感受大自然中的美;美丽清新的农村风貌也是一个广阔的素材库,田野溪流、村舍、树木是极好的表现题材和值得发掘的因素;特有的乡俗之趣、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农家风情、丰富多彩的乡俗文化更能陶冶人的性情,更具有潜在的挖掘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农村的教学资源远比城市丰富,农村中美的东西远比城市里多。美术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育出一个个艺术家,艺术教育是否成功,不是取决于学生是否把握了绘画技能。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发现美,欣赏美,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能创造美的人才。

结合新教材,某些课题在农村寄宿学校无法开展的情况下,充分挖掘本地的资源,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寄宿学校美术教育的新路子,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古街道建筑、老房子、山林风光,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我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经常组织学生去操场上或校外上美术课,在一些泥塑课上,我就布置学生星期天从家里带一些面粉来上课,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不出书本上的动物,那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做自己熟悉的牛、养、鸭子„„,目的一样,效果更好,何乐不为呢?如《卵石动物造型》一课我就带着学生到村子里去找各种材质不同的石头,各种石头的用处,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人们怎样利用各种不同材质的美感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在上《认识身边的树》这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去看村子里的各种树。看看人们怎样利用这些树的,让学生感受这些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分析树的生长特征。如《新疆舞》一课,我让班上的哈族学生自编自导哈萨克舞蹈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感受新疆舞。

总之,广阔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只要能合理利用这些优势,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对这些富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挖掘,引导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并

以此来激发学生感受美术的活力与趣味,农村寄宿小学的美术课同样精彩万分!

其三、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条件上好工艺美术课

教学中,我们的美术教师常常因为 设备等各方面条件不够对工艺美术课无可奈何。其实,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给我们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提供了绝好的条件。

1.利用石子、树叶进行贴画造型艺术教学。在农村的小河旁、小山上,石子随处可见,在如“卵石动物造型”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按教学要求选择不同形状的石子,结合造型,设计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动物。在老师的帮助前提下,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比。树叶贴画也是小学美术课的内容。教师课前可指导学生收集各种形状的树叶,压平、阴干备用。上课时按“想”、“摆”、“贴” 的顺序去完成。这些做法既生动了美术课堂,又培养了学生概括事物形象及综合处理材料的能力,有利于启发学生发现利用自然之美去创造生活美的思维方式。

2.利用高粱、麦草杆、树枝进行造型教学。也可以像贴画一样进行拼、摆、贴成各种图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也 使农村美术课内容得以充实和丰富。

小学美术教学,有着自身的特色。它并不像中学美术教学那样,有着明确培养学生技巧的目的性,相反,缘于其培养兴趣、开发思维的功能,相关教学则可以根据各地自身特色,进行灵活深入的教学变向和再挖掘。

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条件,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就一定会带给农村孩子一片更美的蓝天。

怎样上好农村小学音乐课 篇5

小河口镇小学教师李丽

音乐课是情感的艺术节,是创新的艺术,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以及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和对音乐的审美力,通过艺术形式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高尚情操的优良品格,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活泼乐观情绪和丰富的感情,但是,在当前进的农村音乐课中,由于各种原因,受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束缚,课堂教学中还经常是老师教,学生跟着唱,往往把音乐课上成了“唱歌课”,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枯燥的教学中“沉睡”,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上好农村音乐课呢,本人结合农村办学教学的条件的实际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重视节奏的训练与创作

万物之始,先有节奏。音乐家奥尔夫提出“节奏第一”的观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应首先培养他们的节奏意识,让他们感觉音乐是很美好的。但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是有一定的“约束节奏”,我在教学中,对初学者用了下面的两种方法:

1、教学生拍节奏

(教师示范)2/4××∣×× ×∣×× ×∣×——∣∣

(学生跟学)1/4××∣×× ×∣×× ×∣×——∣∣

这样的课前练习,学生会感到很有趣,因而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又能使学生很愉快开始新的学习。

二、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学生感兴趣的教具

农村小学音乐的条件是有限,但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其实在我的生活环境中有很多更贴切的、鲜活的,适应于我们农村学生学习的材料,例如:在教学生认识音的高低时,我们准备七只透明的玻璃杯,杯子里分别放入不同容量的水,(用筷子敲打时能发出不周的音调),上课时我们在桌子上把七只杯子一字排开,再拿上一根筷子,对学生说“我们来找音乐,音乐就在这七只杯子里,谁来找一找”,学生觉得很新奇,都争着来找音乐,当几个学生用筷子敲击杯子后,马上有学生告诉我:“老师,杯子的音乐怎么都不一样呀?”我因势利导说:“对呀,这七只杯子里住着不同的七个音符,它们的音高都不同”,然后拿出写好的音符唱音名的卡片,边唱出音名,边贴在杯子上,再从低到高的顺序唱一唱,学生跟我唱一唱,就这样利用身边最常见的物品却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到了音乐知识,可见只要我们用心寻找,生活中可以利用的资源还是很多的。

三、挖掘音乐创造的教育因素

浅谈如何上好农村小学音乐课 篇6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给人以美的感受。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之一,音乐欣赏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培养人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他们接受音乐的熏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音乐并不是单纯的音乐知识理论传授,而是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等一系列技能的训练。但对于乡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种种限制,无法完成这一系列教学任务。如何才能上好乡村小学的音乐课呢?在此,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几点认识。

一、故事导入,把学生带入歌词意境中。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好的课,兴趣是关键。音乐不只是教学生唱歌,重要的是在教唱歌的同时要让学生的感知、感情等方面得到培养。要使学生在唱歌时做到入情入境,就要让学生理解歌词的内涵。在教学之初,我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只是采用“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的简单教学方法来教学,开始一两节课学生还比较乐意跟唱,但几节课下来,学生慢慢变得不想开口唱了,相反,学生在底下相互说话、吵闹,于是我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性,采用了故事导入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小胖胖》一课时,我结合歌词内容,先给学生们讲故事:“有这么一个小朋友,大家都喜欢叫他小胖胖„„”原来喧哗的教室变得安静了,学生们都在静静地听故事,而且听得很入神,我在讲完故事后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小胖胖是的怎样表现呢?”“想!”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回答。就这样,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整节课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将范唱、伴奏相结合。

在唱歌教学过程中,前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具有定调,提示速度等重要作用。由于教学设备不全,教师往往是起头由学生唱,这种教学方法,既不能使学生把握好旋律、节奏、音高,时间久了,学生也会感到单调,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远程控教育的实施,使我们的教学有了很大改善。例如,我在教学《咏鹅》一课时,结合CD光盘,播放“优秀课例”,随着钢琴的伴奏,学生们被优美的音乐旋律陶醉了,不由地跟着唱起来。一堂课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使学生在听、唱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教学过程中,结合肢体语言把课堂变活。

音乐并不单是音乐,它是和一定的肢体语言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唱,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音乐打动自己,配合一定的肢体语言,然后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激起学生的律动,唤起学生表现的欲望,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音乐世界,从而打破死气沉沉的氛围。例如,在教学《幸福拍手歌》一课时,我将每一句歌词都配上一个动作,为学生全情地表演,学生们也跟随着模仿起来,甚至有一位学生配上自己的动作,整个教室变得热闹起来,学生们都在尽情地表演。

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篇7

1. 抓好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 良好的导入能点燃学生倾听音乐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如在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时, 在缓缓流畅的琴声伴奏下, 我讲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和一个热爱音乐的盲女相遇的故事, 讲了这首曲名的来历。以此为契机, 引出贝多芬的生平和成长经历, 从多角度认识这位伟大的音乐巨人。通过有趣的故事,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为欣赏乐曲创造一个美丽和谐的环境。

2. 引起共鸣

音乐欣赏情感体验的核心就是情感共鸣。欣赏者的情感达到了共鸣就等于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似乎融为一体。《快乐的小熊猫》是一首很能被学生接受的乐曲, 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 在引子引出的一段优美无比的旋律时, 让学生想象非常静谧、安详, 阳光洒落的森林的初晨, 小鸟展翅飞翔之后, 活泼的旋律跳出, 欢快的音乐牵动了他们的心, 注入了学生的心里, 不自觉地也跟着快乐起来, 兴奋起来。虽然小熊猫的形象不是很明显, 但是音乐已经引起了他们的心理共鸣, 在音乐中得到了快乐情绪的迸发。

3. 创设意境

简单的讲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在音乐中意境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感情与想象画面的相互碰撞所产生的微妙变化。在音乐欣赏课中, 我认为老师的作用主要就是引导学生产生与作品创作意图相一致的意境。现在的教学最可利用, 也最能创设意境的就是多媒体了。听赏时, 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形、有相的展示下, 很快就能进入紧扣教材的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例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 我精心剪辑了一组电影电视镜头: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简陋的斗室里, 在昏暗的灯光下, 创作《义勇军进行曲》, 随着聂耳搞音乐创作的脸部特写镜头渐渐拉近, 叠印出抗日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 同时响起了冲锋的号角, 强劲的军号声激发了聂耳的创作灵感, 激励着聂耳奋笔疾书, 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由弱到强, 又叠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 万人注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这一组影视镜头的播放, 具有整体上的跌宕起伏、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 使学生既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 又很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意境, 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4. 展开想象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听赏音乐时, 只有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才能把抽象的音乐导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把自己的情感、意志、思想、意识等作为内容投入进去, 在“我”的想象里复活了, 再现了, 于是引起共鸣, 产生审美感动。例如:二年级欣赏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 乐曲是用小镲、大镲、大锣、串铃、木鱼等六件打击乐器演奏的, 因此, 没有旋律, 只有节奏要求学生理解是比较难的。欣赏时, 我设计了简单的情节:如鸭子走出鸭舍时的情景以及在池塘里嬉水的情景。初听一遍后, 学生开始想象:有的学生模仿鸭子走路摇摇摆摆, 有的学生模仿鸭子的叫声, 有的模仿鸭子之间的打闹、拌嘴、拍翅膀。第二个情节, 学生们设计出了鸭子在池塘里游泳戏水、捉鱼、捉虫等动作, 个个憨态可掬, 生动地表现了鸭子的形象。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表现, 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想象力给音乐插上了翅膀, 同时也给音乐欣赏增加了无穷的魅力。

5. 音乐游戏

孩子们在任何时候对游戏都是情有独钟。在欣赏教学中, 运用音乐游戏有利于孩子们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例如:听赏《火车波尔卡》时, 我他们边听边跟着音乐做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火车的鲜明形象和欢快的音乐情绪。形式多样的游戏是培养儿童认识音乐世界, 提高音乐素养的良好途径。

浅谈如何上好农村小学音乐课 篇8

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在小学接受的音乐类型有限,比较单一,对音乐作品的体会也较肤浅,不能准确的用语言表述心中所想。对音乐的欣赏,有相当大部分初中生仅限于流行音乐,这样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欣赏课当中,如果不从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进行变革,中学生的欣赏水平就会停滞不前,与高中音乐课无法接轨,就会顾此失彼,事与愿违。对于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欣赏教学来说,不可能每节都上多媒体课,是不现实的。

那么,怎样在音乐欣赏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来感受音乐,不要让音乐作品在中学生心目中成为古董。因而加强引导,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是刻不容缓的。

一、培养学生“听”的习惯,提高鉴赏力。

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听”,听的能力是靠时间积淀,否则欣赏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面对农村音乐教学的现状,我们只能从基本做起,逐漸培养学生“听”的习惯。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养成的。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首先要向学生阐明这些音乐作品是从古今中外挑选出的音乐珍品。通过感受理解这些作品,能够很好的陶冶情操,使学生们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放松娱乐,更是为了树立高尚的人格。

音乐教育离不开“听”。唱歌、演奏乐器、识谱等等均离不开听觉的主导,因此,音乐教育必须立足于听,在此基础上学习音乐其它方面的技能。就是说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听音乐的方法。训练与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的方法与过程,不仅对于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

初中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从而才能引导学生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

在音乐欣赏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我挑选了一首贴近农村生活的民乐合奏曲《丰收锣鼓》,以此作为欣赏课的突破口。从“听”入手,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听;听的懂的听。由于农村学生前期接受音乐知识较少,首先让学生联想听后的场景,再分段聆听,每聆听完一段,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表演把该段欣赏内容呈示给大家,之后其他同学点评,以此类推达到欣赏效果。在本节课中我把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现放在首位,让他们在听、想、说、做、评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力求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主要通过“听”“演”等要素,让学生从中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本节课我依据乐曲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感知规律来设计这节课,主要环节是:

音乐导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聆听乐曲——小组讨论、表现,活跃气氛——同学点评,参与表现——教师小结,教学评价

二、引导想象

在音乐欣赏课中,可以运用想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创造性的进行音乐欣赏,激发学生的自由想象力。我们知道,想象就是一种创造过程,而音乐欣赏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就要靠想象力去再创造。想象在音乐欣赏中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想象,听完一首乐曲也不会有什么收获,所以没有想象就谈不上什么欣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呢?首先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可能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要选择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的作品,这一环节至关关键。在选择作品的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展开想像。例如曲目《百鸟朝凤》、《天鹅》等,这些曲子都伴随着很多的场所,我们要吧想象在那样的场景中,是多么欢快与轻松,如果我们没有想象,不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情感,那这首音乐曲子对你来说也便没有了味道。

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的基础上,遵循中学生年龄、心里特点及审美、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欣赏,将经典、通俗作品进行对比欣赏,体验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力,从而感悟音乐内在情感,激发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基于农村中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所以在选取音乐欣赏作品时,应选浅显、贴近生活、容易被接受的音乐作品,不要让学生在欣赏时感觉摸不到头脑,听不懂,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去接受。

同时要与时代相结合,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中获得情感体验。选择的乐曲可最初是通俗、流行音乐,逐渐过渡到其它音乐类型。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课上找一点时间、机会给学生们自己,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间的良好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已自由的发挥,但是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给出大致的方向。

如何上好农村小学生的美术课 篇9

一、通过国培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上好农村小学生的美术课

我教书十年有余,一直教美术,在这些年的美术课教学中困扰我的是怎样上好学生的美术了。原因是,缺教具、缺的东西太多了!这次有幸参加国培,本人倍感荣幸。我希望通过这次国培能帮我解决这十几年的教学心病------如何上好学生美术课。

二、浅谈我的美术课

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小学任教,小学教学模式是非常单调的,在美术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老师对题目的分析、老师的引导,然后就让学生创作,总之是老师自己打磨出来的流程。只是这简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美术水平很难得到很好的提高,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平常的美术课教学,请专家指正。

1.欣赏,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与课程有关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作品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及求知的欲望。在欣赏的同时引入新课,我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材的内容编成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欣赏。这里图文结合,充分利用教材。

2、示范,示范是小学教美术课的重要环节,教师范示使技法、操作过程一一呈现,使学生能清楚辩论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等基础技法知识。运用范示的教法应是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教学内容中的基础技法,而不应被视为学生完成作业效果的规定和示范。但是,也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的教学。

3、讨论,在以上的过程中已经给学生脑子里留下里本节课的内容知识。然后进行讨论,讨论是对欣赏取得的感性知识和教师范示给予的理性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和质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把欣赏作品和观看教师范示的的感受讲出来,并且通过讨论使不同的学生得到相互的互补,培养了学生的胆量与口才,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全面理解课堂内容。

4、训练,这是最难的完成的环节,因为小学缺少教具,不能用多媒体教学,是学听课还是感觉很抽象的。所以就出现“说谎作品”。这也很难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这也很老师头痛的问题。

5、讲评,美术学科同其它学科不同,其评价标准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所以我要慎重地处理好学生作品的量化。面对学生作品,我从来不简单地以优与差来区分,以免人为地造成学生心理的障碍,扼杀学生的自信心。总之,这个环节我花的时间最多。我觉得作品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品进行表扬,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 篇10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课。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课型之一,约占总学时的五分之三。同时,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数学技能、技巧的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观念的建立,以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练习课。如何上好一堂练习课呢?如何达到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呢?下面就小学数学练习课谈谈我个人的心得:

一、练习课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要深入钻研课标,确定本阶段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计划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练习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练习内容,并对练习进行科学的设计。如教学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后,首先要安排巩固性练习,然后是发展性练习,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是综合练习,沟通新知与其他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练习课课堂教学要优化教学设计。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篇11

【关键词】 小学音乐;欣赏;聆听;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2.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音乐欣赏教学时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以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是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味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达到让学生在能够掌握音乐知识的基础上,同时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那么,怎样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我认为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如:用懂音乐的耳朵来聆听世界万物之声;用聪慧的眼睛来捕捉人类、大自然乃至宇宙的美的瞬间;用稚嫩的双手描绘出心中充满童真的音乐的蓝图),从而引导出学生丰富的敏感性。

一、合理选用欣赏教材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唱片、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实际上,现在的中学生每天从家里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因此,这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拓展音乐时空,正确选择课本外合适的教材,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拓展选择哪些音乐作品呢?

1.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学生能有生动、形象感受的作品。

2.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学生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3.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这样学生在课外所选择的音乐在课堂上有了及时的反馈,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作了解,以防止不良音乐作品的侵入。

在教学时,适当地选择活泼动听、健康向上的课外歌曲,如奥运歌曲《站起来》,《明天会更好》,励志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感恩的心》,《让世界充满爱》等许多的题材,这个不同题材的歌曲,一方面朗朗上口,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很好了让学生感受了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更加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进行了熏陶和教育。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在音乐欣赏的课堂上,切忌音乐教师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政治理论课,应该让“乐、情”始终贯穿整个音乐课堂。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环节来配合教学。

1.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的空间。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2.游戏形式。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如:听赏《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时,光凭讲解劳动号子的及音乐形式,同学们是无法透彻的理解,但是如果让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后,在来让含义,以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效果就截然不同,可以让三五个学生一起搬动大钢琴,或者准备一根绳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场小型的拔河比赛,通过游戏后,学生们就能够明白号子是如何产生的了,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目的也完成了,何乐而不为呢?

3.讲故事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形式。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时候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史故。例如在《中国民歌》这一单元欣赏课的教学中,通过阐述中国民歌几千年来历经各个朝代发展演变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歌是民族艺术遗产中的瑰宝。从古至今,民歌记录着历史,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作为中华儿女,应掌握了解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并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艺术,使民族艺术的光辉永存。这样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会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学生们此时热切盼望着我对具体的作品作进一步的分析,作为引导者我第二个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已得以达到----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再下一步,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

论如何上好一节小学生音乐唱歌课 篇12

一、唱歌课中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在某些情况下, 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 有些时候重点未必是难点, 难点也未必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教学重难点就是这一节音乐唱歌课里面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些知识和这一节课里面有哪些知识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要设计好用哪些方式去表述这些重点难点, 让学生能直接的去接受这些重难点, 理解这些重难点。

在音乐课堂上, 重点是指为了完成音乐教学目标,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花重点的功夫进行教学讲解和深入的部分。在小学的唱歌课教学中, 重点一般为旋律的模唱和歌词。当然不排除有些有特定意义的歌曲音乐教师应当以歌曲的表达意义和风格作为教学重点。

而教学难点通常指教学中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探索这些难点。在小学唱歌课中, 教学难点一般来自音乐中的节奏问题。一些特殊的节奏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容易掌握, 例如前十六后八节奏、前八后十六节奏和三连音节奏型, 学生都比较容易混淆。另外, 一首曲目的节拍变化也是小学唱歌课中比较难的问题, 如《同座小竹排》这一曲目, 从前面的三拍子到后面二拍子的转换。教师应该在这一点多下功夫, 利用一些趣味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积极地参与到难点教学中。

二、歌曲的导入部分

(一) 如何组织新歌曲导入。一个好的开始等于事情成功了一半, 怎样才会有好的开始?那得靠教师好好去准备了。一节成功的音乐唱歌课, 肢体语言将会深深的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让所有学生的精神都往老师身上集中, 老师要慢慢引导学生不知不觉的把学生带入情景当中。而导入的方法也是各有不同的, 根据不同的歌曲来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从而效果会更好。

导入部分是教师在新的课程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教师通常会用到以下几种导入法:第一种, 以音乐导入, 在上课前播放或者由教师亲自演奏一段优美的旋律, 当然, 最好是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 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二种也就是最简单的导入方法, 直接导入, 教师开门见山地说出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 提示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们都有一个心理准备, 引起重视;第三种是以新形式导入, 以一个全新的形式导入将会出人意料, 举个例子吧, 以一个舞蹈导入, 学生上台演唱或演奏导入, 以名人或作者所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导入等等都是可以的。总而言之, 一节音乐唱歌课的导入部分必须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 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 为这节音乐课设计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开端。

三、新歌曲的范唱

(一) 新歌曲的范唱方法。歌曲的成功导入已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老师的一举一动上面, 那接下来的教师范唱新歌是否顺利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进度, 范唱的目的和作用是运用歌声直接感染学生, 使学生对新歌的内容、思想感情和风格等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从而引起学生对歌曲的喜爱, 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范唱后, 应让学生简明地发表各自对歌曲的印象, 并进行交流和补充, 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认识, 培养其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新歌曲的范唱, 老师可以选择清唱、带伴奏唱和用钢琴伴奏自弹自唱。

(二) 歌词教学注意演唱细节。因小学生识字的情况不一样, 那么学习歌词也就非常有必要了, 学习歌词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内容、感情和总的表现要求, 从而为练唱歌曲奠定思想和情感的基础;教师在教唱的学习和实践当中, 一定要让小学生的歌唱方法紧跟新编制的小学生音乐课堂标准, 要求专业, 声音要统一、要流畅, 要把歌词唱准了, 做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小学生通过准确清晰的咬字, 恰当的语气、语调和语言色彩, 唱出的歌曲才能真切动听。教师在范唱歌曲之后, 如果直接让学生朗诵歌词, 会有点枯燥无味, 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 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歌词教学这一环节必须有所设计, 在教学内容上要形象化、趣味化、律动化, 为下一步的歌曲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三) 节奏节拍的教学。上文提到, 小学唱歌课的大部分难点都是来自于节奏和节拍。那么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在唱歌课课堂中, 就要着重针对这一难点下一番功夫。首先, 面对教学难点不能一带而过。有些教师不去理会节奏难点, 认为学生唱不准难度大的节奏是正常的, 只要基本节拍正确就行了, 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解决这一问题。其次, 在节奏问题上, 教师应当从基础的节拍给学生讲, 再分析较难的节奏型是如何变化而来的。例如讲到前八后十六节奏型, 可以给学生分析是由两个八分音符变形而来, 两个八分音符中的前面一个并没有改变, 而后面的一个八分音符则平均分成了两个十六分音符, 那么它就有了新的形态, 就是前八后十六节奏型。最后, 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小游戏,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 参与到难点教学中。利用游戏进行难点教学,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容易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难点问题。

(四) 课后复习重要性。课堂教学结束之后, 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和课堂小结时也要有所准备, 首先是布置作业, 这是一节课的延续性环节, 它带有强化教学成果的性质, 布置作业的目的性要强、量要适当、范围要具体、要求要明确。在下一节课中, 可以让一些学生主动表演演唱上一节课学习的曲目, 分为自觉表演和点名表演。这样既能照顾到想表演的孩子的情绪, 也能给全部同学以小小的压力, 让课后作业真正落到实处而非空谈。而课堂小结的目的就是:概括教学内容, 总结本课的优缺点, 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和班风, 教师在课堂小结时, 一定要简明扼要。对学生的表现, 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表扬全班同学或某些学生的优良表现, 指出集体存在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四、结语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既然站上了这三尺讲台, 那就必须肩负起你的责任, 把音乐普及到学生的生命里面去, 虽然说可能没那么伟大, 但是起码也要让学生感受一些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各个国家的不同的音乐元素, 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 培养他们的审美标准, 启发他们的智力, 让他们觉得这不仅仅是一节音乐课, 还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师范院校音乐教材编委会编.小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精读课 篇13

“精读课”是指对教材中一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就是凭借这一篇篇课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是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过程。精读课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具有打基础的作用。

精读课如何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由于课文类型、体裁、题材的不同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不同,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们一般不对教学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讲究实效的教学过程。但是,考虑到许多教师设计教学时把握不好,因此,还是提出了一些精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的程序供参考。

一、精读课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安排上,突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诱导;在教学程序上,体现简化实效。

二、低年级一篇课文精读教学的程序

低年级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课文内容浅显,篇幅短小。一般来说,学生只要能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也就大体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古诗内容较深,学生只要能读会背,对内容的理解不作硬性要求。这样看来,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读,特别是朗读。在反复、逐步深入的朗读中强化识字,积累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一篇低年级课文的教学顺序可以安排为:“初读──读正确;熟读──读流利;理解地读──读出感情”。

“初读”: 要求是读正确,即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读清楚,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顿读、不唱读。这一环节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可以用生动的导语或创设情境等手段。第二,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上几遍,达到读正确。拼音不熟练,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第三,检查、指导学生认读生字,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一般不要分析字形、讲解字义。第四,检查、指精读课文,让几名学生(最好选中下等的学生)读一读课文,看全班大部分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读正确的要求。

“熟读”:要求是读流利,即读得通顺、流畅,比较熟练。这一环节,一般应做的几项工作是:第一,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读课文的兴趣经久不衰。第二,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课文,读的遍数越多越好。第三,通过各种方式,检查学生是否读熟了课文,比如,指名读、句段填空、复述课文内容。

“理解地读”:就是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语调、重音、速度和停顿。这个环节,应把指导学生朗读和理解词句、体会感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一般应做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让学生提出自己反复阅读之后仍不懂的问题。对不需要结合深读课文就能理解的问题,大多数可让学生相互讨论解决;少数问题可由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个别问题可由教师作简明扼要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讲解。需要结合深读课文才能理解的问题,要放在指导深入读课文时解决。第二,指导学生个人试读感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第三,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可采取分段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方式。对课文景美、情真的重点段重点处理。先通过读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感情,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可以辅之以教师或学生的范读,可以通过评读探讨如何读好重点句段。以上三步,不要截然分开,而要穿插进行。第四,当大多数学生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可以进行生字的字形分析和写字指导。读一读字音,分析一下字形,不好写或容易写错的字,要认真示范书写,让学生用课后提供的范字描红,先描后写,把字写好。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安排足够的时间。

低年级“三读式”教学程序,体现了“以读为主,寓讲于读”的精神,符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经验。同时又加强了识字和朗读训练,利于为语文学习打好基础。这一教学程序如果用两课时的话,第一课时就是“熟读、识字”,第二课时就是“理解地读、写字”。

三、中高年级一篇课文精读教学的程序

中、高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应更加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在自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一篇课文的教学顺序大致可以安排为:“自读自悟──读通、读懂;汇报交流──深化、提升;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自读自悟”环节的要求是: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本上读懂课文,并能提出通过自己阅读思考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个环节应约占一篇课文教学时间的一半。教师在这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第一,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有激发阅读本课兴趣的导语,提出阅读要求,提示阅读步骤和方法。第二,指导学生读课文(中年级可以出声读,高年级可以先出声后默读),读的遍数可以从实际出发,但必须做到读得正确、流利,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程度。初读课文时要注意认识、读准生字,扫除读文障碍。第三,让学生逐段细读,着重理解课文的词句、内容,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第四,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自读自悟”关键在于“读文”和“感悟”。一悟词句,通过充分的读理解词句的意思;二悟内容,知道文章写什么;三悟思路,了解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四悟写法,发现表达上的特点。必须指出的是,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悟”,悟出的可能不全面不正确,这不要紧,关键是引导学生经历这个在读中自悟的过程。在开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时,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可以“小步前进”,即把自读自悟的环节分成几步,每一步都提出明确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读读悟悟,画画批批,以便使学生逐渐掌握自读自悟的步骤和方法。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干什么?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学生。其实这个环节,正是因材施教、帮助个别学生的良好时机。

“汇报交流”环节的要求是:交流读书心得,突破重点、难点,进行语感训练。这一环节对教师来说,正是顺学而导、实现教学预设和生成的重要时机。主要做以下几件事:第一,引导学生交流自读自悟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交流可先小组再全班)。第二,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引导、点拨。引导,要兼顾内容理解、情感体会和表达形式,要抓住重点和难点。点拨,要对好的见解恰如其分地肯定和鼓励,对感悟不深或错误之处,要策略地指出并指导矫正。第三,指导品读重点段,深化理解和体验,提升人文精神,加强语感训练。学生汇报不出反映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段,教师应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向学生提出,展开重点、难点教学。第四,教师要善于在讨论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时,巧妙地把教学引导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经验证明,“汇报交流”这一环节进行的好坏,关键在学生是否能充分地“自读自悟”。不充分地读书,或只读不思考,就让学生讨论交流,很可能离开课文乱说一通,谈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读背说写”环节的基本要求是:拓展学习,积累运用。主要工作有:第一,拓展阅读,从课文的相关内容拓展开去,一篇带多篇。第二,指导语言积累,背诵全文或典型段落。第三,说写训练,结合课文内容情节或表达特点,联系学生已有经验或生活实际,进行说话或小练笔。第四,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五,让学生听写、抄写或默写自己喜欢的,或指定的段落、语句。第六,指导分析字形和写字等。这些工作除了识字、写字、抄写词句,每篇精读课文必须安排外,其他各项可根据课文内容、形式特点和教学需要,选择一两项即可,不必每篇精读课文面面俱到。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小学美术课 篇14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小学美术课

日照街道中心小学 郑丽丽

内容摘要:为儿童创造开放的教学空间,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体验快乐、获得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快乐,培养了孩子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

关键词:美术课堂 情感魅力 创新培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自主发展 “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也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特有的魅力,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以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有计划地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景, 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教师共同面对问题情景,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创造者。美术教学也必须在一种氛围中,一种文化中才可能进行。如果学生由头至尾都不能走进你的思路,那么美术教学就难以继续开展下去。

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

我在上《家乡的桥和塔》一课时,先是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首“我们的家乡”歌曲,让学生感受那无边的田野、美丽的土地、蓝色的群山、飞翔的雄鹰等带来得美感。听完后,学生们都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看到了金黄金黄的麦穗了”、“老师,我闻到了花香”、“老师,我看到我的爷爷正在田里干活”„„ 这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超大表现田野的背景图,告诉学生我们要把刚才你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景物和人物都画出来,然后用剪刀剪下粘贴到黑板上的田野中。这时的学生们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愉悦心情急着想把自己的作品第一个贴在前面。毫无疑问,对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甚至比渊博的学识更为重要。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着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画纸转转转》一课中,采用了集体无主题的绘画方式:每组第一位学生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到了规定时间后,无论完成与否,把自己的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拿到前一位作品的同学观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继续完成作业;同样在规定时间里,在把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如此循环,直到作业完成。学生对集体完成的形象和突出的色彩感到兴奋和愉悦。采用这种接力游戏不仅给学生创设了自由、活泼的创作空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分享了学习成果的快乐,提高了学习效率。

《灵巧的手》一课,在进行手偶游戏时,在学生已按捺不住自己可以创造奇妙的手偶形象的激动心情时,我便让学生上台表演,有的学生做出了各种小动物的形象,如:穿裙子的小女孩,鸵鸟,蜗牛,长颈鹿,大灰狼„„还有的学生积极思维,做出了各种“百花齐放”的形象,真让人赞叹不已,我也及时地参与其中,教师的一句肯定话语,同时让学生们的创造力有了进一步地发挥,有理由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学会自己运用创造的策略进行更高水平的创造。

二、沟通情感,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

沟通情感,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一般来说,微笑可以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作用。

(2)缩短师生距离。实验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3)给予学生安全感。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回答问题不论对错,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回答错误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儿童们年龄虽小也都有自尊,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图,才能恰当地提出建议和给予合适的帮助。

(4)教师应避免以个人的好恶进行作业评价,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使自己眼界开阔、知识渊博,掌握多元文化艺术知识,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更大的包容心,帮助各色各样的学生发展自己。

三、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表现形式空间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我在美术教学的表现形式上突出了选择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都能突出自己的闪光点,都能获得成功。如在《前前后后》的教学中,我把制作立体场景作为重点,因此为使学生对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挡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和表现遮挡关系。我在导入上直接切入遮挡现象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出自己直观的感受,老师点出这种现象在美术中叫遮挡关系。启发学生说出身边的遮挡现象。在制作中,我让学生说出可以用几种形式表现主题。学生说出可用绘画、纸工、泥工等形式去表现。学生准备了不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形式,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使学生在选择中有了兴趣,在选择中有了自信,在选择中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从学生画出的、剪贴出的、泥捏出的合理有遮挡关系的景象,你就会发现学生对生活的创作热情,展示自我的激情,创作美好未来的豪情。因此,开放性、选择性的学习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在教学中我通过电脑网络、收集资料、参观访问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大量接触美术作品,拓展其艺术视野。

《邮票设计》、《贺卡设计》、《重复与组合》这几节设计课,我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的优势,使之成为学生美术欣赏、获得视觉资料的得力工具。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充分,吸收了当代大量的崭新信息,拓展了艺术视野,学生的设计思路开拓、思维活跃,而且学生还能在电脑上进行创作。如在电脑上设计的邮票《奇妙世界》、《奥运会》,利用电脑的特殊功能设计的重复与组合的作品《乡村》、《美丽的白天鹅》等他们设计的作品都呈现出表现内容、手法、形势、风格的丰富与多样的效果。

五、为学生创设自由评价自我表现的舞台培养学生能力

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课。这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上会有一定差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更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学生的作品。在教学中,画得特别好的学生,最大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某些技法差的,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落。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时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画得差的要表现他的“闪光点”,表扬他“用色大胆”、“想法好”等等其它方面,去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创作,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结论也就不同。在每次下课前给孩子评价自我,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等方面的能力,并且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了宽容还能经常听到“他的颜色涂得好”、“他画的比以前进步了”、“我要学”等。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课堂才会因此变得多彩并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读书 我充实 我快乐下一篇:《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