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合伙人有感

2024-07-14

观中国合伙人有感(通用11篇)

观中国合伙人有感 篇1

不经意间,近两小时的就业指导课在《中国合伙人》里三个大学生同学的艰辛创业历程与成功逐梦中,慢慢结束。

呆呆地看着那电影中的一幕幕艰辛创业场面,我不禁思考,梦想是什么,新梦想成功在哪里,新梦想培训机构培训的不只只是英语,而是梦想,是奋斗的精神力量。梦想改变世界,而唯一途径是改变自己,成、王、孟他们都成功了,都完善了自我。而我们的梦想呢?

时间也许早已安排了我的人生,当我还在以为就业这一问题离我很远的时候,它已悄悄来到我的身边。也许是以后,也许就是现在。

就业是什么?我不禁问。就业是决定一个人以后要干什么,要从事什么行业,要走什么样的道路的事,所以它是一个人一生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想,我们最开始意识到就业之难是在高考志愿的取舍中。众多的高校、各种各样的专业,一大堆的志愿,一大堆的选择,一股脑而全摆在眼前,无从下手、无从选择。脑海里浮想着多年以后的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工作,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经过深思熟虑,工工整整、虔诚的填写好志愿,那应该是人生就业指导的第一部分了。进入到学后,渐渐褪去了来时的一腔热血、踌躇满志。心绪开始慢慢沉淀,也开始认认真真的替自己未来考虑了。那些不着边际的理想、空想也从我身上慢慢蒸发。我们所关心的不再是乌托邦,而是现实的世界。

大学,一个从理想世界到残酷社会的翘板,让我们有幸生在理想之中,又可以目睹社会现实的残酷的一面。

社会竞争是异常残酷的,要好好准备,使自己在学习上有紧张感,激励自己在这三年里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勇于拼搏。要立足当今如此竞争激烈之世,唯有自强才是唯一出路,唯一自强才能闯出一片天地。

就业,是一种人生转折的决择,没有回头路可走。唯有自信、自强、有准备的上路才能走的轻轻松松、走的很远。

面对现实,不说大道理,自己的前途,自己来把握。当我们追求理想时,当然不能忽略了实际问题。最完美的是能将理想和现实相结合,找一份自己最爱的工作。如若不行,就想找份工作积累资金,再去自主创业。当理想与现实发生

分歧时,要分三步走。(1)面对现实,只要能得温饱,有一定的收入,你能从中得倒物质的享受:(2)从实际出发,做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把不爱做的工作做得足够好,然后再说去追逐什么理想;(3)逐步实现理想,做不喜欢的工作,在不喜欢的工作上拼命,赚够了钱,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再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或去创业。理想与现实是可以兼得的。但是我必须有计划,必须付出,必须执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不能说什么工作不好什么工作好。只有从小事做起,兢兢业业,然后才取得成功。一个工作只要你喜欢,而且这个工作又特别适合你,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那么,这就是好工作。但是,在现今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很难在就业的同时实现择业。在这种情况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再创业,同时积累社会经验,积累职业技能。之所以创业前去就业,是因为创业需要经验,所以先积累经验,方便以后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和创建自己的工作。

或许有人认为,找到工作了,有固定工资了,为何还要放弃了去自主创业了?而我认为人活一世,最重要的第一选项就是,而创业恰好就是事业中最为关键的那一个点。

人作为一种社会生物,天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成为领袖。然现实终究不会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万人之上的那个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而把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获取回报在我眼里这就是创业。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这都是一种创业,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公司,拥有一份完全自主的事业这就是通俗意义的创业吧。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对自己的个人所得期许都远没有上限,不管是否好高骛远。不断攀高的物价房价、不断耀人眼球的物质生活、繁重的工作压力加上不甚科学管理方式。使得不论是刚毕业的学生还是工作岗位上的职工、甚至是企业的中管高管。每个人都有着一颗无比燥热的心、都有着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渴望金钱的心。但是创业真的那么容易吗?

有太多人只看到了创业成功者的光辉,看到了他们的成功经历,羡慕他们的事业生活。但人们往往会忽视或者说看轻他们曾今的艰难困苦,甚至会在不经意间忽视那些无数失败的人。人类在决定与自然战斗的那天就注定我们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有着极其盲目的自信。在所有的想象中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但现实的有些困难往往就会像飓风那样无法避免,甚至无法战胜。有时成功真的是种运气。没有一种创业会一帆风顺,几乎所有都要历尽坎坷,不管是准备的是多么的充分。在这阵阵飓风之中,无数的人就这样没落了。天命使然的同时,大多数我想还是自己最终没能坚持下来。

在大学曾经听到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说的极其有理,先就业再择业,择业尚且如此更何况创业。走出校门的我们还有工作不得志的我们,我想每一个人都渴望自主创业,并且相信自己终会成功。但我想我们在有这个想法之时首先应该冷静甚至悲观的想想自己是否是在好高骛远,自己是否仅仅只是建立了一栋虚幻的空中楼阁。要知道想与做终究天壤之别。把每一种困难的去无限扩大,把每一个问题都追求完美,尽可能的想到一切,把握细节。如果这时你还认为你可以成功。那么我想你只剩下坚定的走下去,那样你终究会取得成功,也许结果不会是你当年的设想,但我想这种结果也终将美艳多姿。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真的冷静的看透了自己。

但仅以那些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我想创业这个词或许言之尚早。先去就业也许是更好的选择。让社会的风霜磨去自己天真稚嫩的思想,让现实的残酷磨砺我们的心胸,更让那无数这样那样的琐事去培养我们人脉、眼光和智慧。如果这一切没能磨灭你那颗渴望胜利的心、渴望自己去征服人生的时候,那么成熟而勇敢的你将会如一只雄鹰般在世界这片广阔的天空中翱翔、拼搏。

创业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是否用一颗足够冷静的心去创业,永远不要去感慨机遇怎样,每时每刻永远都不会缺乏成功者。既然有人能成为成功者,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成功者。

创业成功者往往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甚至他们大多数都遭受过极其惨痛的失败。但他们最终走到了成功彼岸。这是为什么。除了坚持,除了思维上的闪光点。我们也许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更多。。当我们能看到多少学到多少时,我们的成功也许就会有多大吧。

观中国合伙人有感 篇2

“土鳖”逆袭

诸多网友盛赞演员邓超的表演,而我却更青睐于“土鳖”的扮演者黄晓明,他饰演剧中人物成东青。之所以认为他演得好,就是觉得他突破了以往所扮角色的影子在他身上,我看到的,仅仅是“土鳖”成东青。

黄晓明曾表示,在成东青的身上,他处处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从小到大都自卑、放不开,到了大学还不敢演戏,到现在也没有摆脱“改变不了自己”的土鳖心理;刚出去接戏的时候,因为人傻,又好说话,酬劳永远会被压得很低,在剧组能吃上方便面就是最幸福的事;他的英文和身高曾被沦为笑柄,但他坚持下来,并成功做到了“逆袭”

不管是影片中的成东青还是现实中的黄晓明,他们的“逆袭”足够励志当成东青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征服对手时,所有人看到了黄晓明对于梦想的坚持及人生的戮力而为请记住,这是成东青的“中国梦”,亦是黄晓明的“电影梦”

“似曾相识”

这部影片中,有成功、有泪水、有喜悦,友情与梦想成为主旋律。说实话,我并没有关注过该片上映后的票房,因为那并非有感而发的源头。恰恰是片中的一种似曾相识吸引着我。

尽管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公开宣称成东青跟他自己是不同的,但观者都不自觉地将电影中的“新梦想”当作现实中的“新东方”,成东青也就成了俞敏洪的写照。

当年,很多有梦想的年轻人知晓并接触过新东方,并通过在新东方的学习进而追逐个人梦想,踏上出国深造与外语学习之路。听过新东方课程的人都知道,他们的授课方式富有激情并使人“心潮澎湃”这在电影中都有相应写照,这样的教学方法一度受到追捧。

最初办学时,他们在肯德基授课、在废旧工厂讲学,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几个年轻人坚持梦想的信念。创业的路上,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这部影片无异于为今天社会的“浮躁”之风注入了一股“强心剂”

看完这部电影,很多人都流泪了徐小平先后发布了13条微博力挺《中国合伙人》,更自曝“流了最多眼泪”,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全程冷静,出来泪湿双眼”,因为“带着记忆成长心潮翻涌,影帝级的演技难掩自身的成熟”。有合伙经历的商界大佬们更难掩激动,潘石屹微博称“崔健的歌声一响,我的眼泪哗哗的就流下来了”。

观《赢在中国》有感 篇3

关键词:创业;梦想

一、前言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梦想有能够实现的一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有许多的有志青年,他们满怀创业的希望与梦想,他们也具有创业的能力与才华,但是却因为缺乏创业资金而使自己的梦想被搁置,才华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赢在中国》给那些满怀理想的,充满创业激情而又缺乏创业资金的有才华的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让他们通过创业改变自己命运的梦想得以实现,《赢在中国》这档节目既是一个经济类的电视真人秀,也是一个挖掘具有商业潜能的人才激励年轻人进行主动创业的节目,在节目中有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参与的选手,商家们更是通过此次节目的参与扩大了自己品牌的影响力,这档节目通过多阶段的筛选最终确定了最后的优胜者。《赢在中国》这档栏目的播出也为其他想自己做出一番事业的年轻人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很多年轻人都非常喜欢自己创业,但是他们之中成功创业的几率只有百分之二至三左右,相信那些想要自己进行创业的人看了这档栏目以后会有很多的收获。这档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之所已取得这样的成就有,原因有两个:第一,适应了年轻人的需求是时代精神的凸显;第二,参与方实现了共赢。

二、时代精神的体现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成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赢在中国》在节目内容的设置上正符合了年轻人对成功创业的期待,与中华民族发展的潮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准确的把握住了当前时代发展的脉搏。从目前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上看,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大批的真人秀节目涌现荧屏。如《梦想中国》、《超级女声》等真人秀节目播出后都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而在播出的真人秀节目中其类型大多属于娱乐类的,在带给人们欢笑与愉快的同时,这些类型的节目也使人产生了审美方面的疲劳,使观众渐渐地失去了对此类节目的关注兴趣。《赢在中国》的播出使原本对娱乐节目产生审美疲劳的观众们耳目一新,节目的内容大大刺激了人们理性思维,如一缕清新的空气给电视荧屏带来不一样的感觉,给电视前的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感觉。使人们产生一种成为这个时代大潮中的弄潮儿的激情。而目前中国所处的这个阶段也为人们实现创业理想提供了可能。创业梦想的实现不仅是创业者的人生价值得到肯定,而且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社会的闲置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对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对于选秀节目只是使某些个人迅速蹿红来说《赢在中国》对社会起到了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作用。通过节目的播出让人感受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与一种奋发向上的热情,让人感受到脚踏实地的工作,通过勤奋与努力获得成功企业人士比那些歌星、影星更值得崇拜。同时也让年轻人了解到创业的艰辛,从而更加审慎的对待创业活动,最终实现自己的抱负起到了積极的促进作用。

三、参与的各方都获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赢在中国》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工具,真人秀的表现形式,充分的调动了企业、媒体以及个人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准确的定位了三方在节目中的作用,利用三者的优势,使这档节目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与喜爱。最终实现了参与方的共赢。

对于个人来说通过参与节目获得了自己需要的创业基金,与自己的梦想更为接近了,为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在参与节目中的过程中他们在层层考验中锻炼了自己,在评委的点评中重新认识了自己,因而少走了不少弯路,虽然参与节目的过程中充满了考验,但是选手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举办这档节目的媒体通过收视率的逐渐增加,节目的影响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人们在看完这档节目后自主创业的热情更加的高涨起来,获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同时由于收视率的增加举办单位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与节目的企业通过这档节目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向社会展示了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档节目先进的节目理念吸引了很多知名的企业家参与到节目中,如史玉柱、马云、柳传志等,这些成功人物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企业文化,他们创业的的过程对参与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而节目播出过程中植入的广告,成功地将企业形象印入观众的脑海中,起到了其他广告宣传所不能达到的作用。

四、结束语

《赢在中国》这档节目,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采用当今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形式,在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支持下,为那些怀揣创业梦想的而又缺乏必要资金的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也使电视机前那些与参赛者具有相同梦想的年轻人从参赛者的成功中吸取了成功创业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观《中国合伙人》有感 篇4

近看了部励志电影,我同样知道大多数同学都看过了,我就发下我的感受。

《中国合伙人》电影的背景是在大时代即20世纪80年代的时间,《中国合伙人》电影讲述的人物是三个为梦想而奋斗的年轻人,《中国合伙人》电影讲述的.故事是在大时代背景下三个年轻人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的青春励志故事。

电影《中国合伙人》是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的作品,而出演三个年轻的人的分别为邓超、黄晓明、佟大为。电影内容大体是:大时代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有同样的梦想至一起打拼事业,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后功成名就实现梦想。

而三个实力演员又因一个女人而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女人就是大家熟悉的后宫大戏《甄嬛传》中熹贵妃的扮演者孙俪。有人曾这样总结过,她虽然没有现身影片任何画面,却是《中国合伙人》背后的女人。黄晓明+孙俪=新上海滩,佟大为+孙俪=玉观音,邓超+孙俪=幸福像花儿一样。

都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霸气的女人。而这个不仅霸气而又成功的女人后的男人们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将更上一层楼。

观电影中国合伙人有感500字 篇5

第一遍是在网上看的抢先版,第二遍是是之前公司在端午节以福利的方式发放的电影票,虽说影院小了点,不过丝毫没有影响到这部影片在情节,台词,音乐,情感上煽动和灵魂上的冲击。第三次是在前些天突然感到些许迷茫的时刻,特意翻出来回味一下前两次带给我的激励和震荡。

整体感觉就是,中国人的出国梦很残酷,面临社会剧变,改革下人们的出路也很残酷,很多失败和尊严的丧失逼出了成功,而这些成功者也总在回顾、反省、时刻警醒着自己,为了自己过去的屈辱而奋斗着。说得出口的、说不出口和最终说出来的都一样残酷和让人激动。电影的细节让我动容,成东青在功成名就后依然拿着老式的诺基亚手机拨电话,说明他还是保有内心那份淳朴和厚重,这是生活不曾改变的,虽然他已经从一个很传统腼腆的普通人,变成了很会讲笑话,很会推销、演讲和讲课的大老板。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让我想起了我的过去,成东青在学校教书时,死气八咧得追着主任的儿子教英语,餐桌上当他婉转甚者是很卑微羞愧的想向主任要一点补课费时,主任那一派自命清高、瞧不起人又觉得对别人是很大恩惠的样子,不但讲了一堆不给钱又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还侮辱性的给了几个吃剩的饺子作为最实惠的回报,不免让人看了心酸。这种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但我想这种愚蠢又可笑的做法可能至今还沿用在那些有点权力和身份的人身上。这种让接受者感到莫大痛苦和侮辱的行为,确实能给人很重的打击,能改变人们对这个阶层、地位乃至周围社会的看法,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价值观,这更残酷。

中国合伙人有感 篇6

“青春”现在是网络上最热的两个字,因为有两部青春的电影,同是青春电影,友人说《致青春》是作业,《中国合伙人》是作品,陈可辛给赵薇上了一课。看完以后,我觉得它们是两类电影,除了在校园里有短暂的交集外,其余没什么可比性。《致青春》把青春当做主题,爱情作为主线,细致展现了从校园到职场各种成长记忆,因为展示了多数70后80初的青春痕迹,所以牵扯出了青春逝去的离愁别绪;《中国合伙人》的立意要远一些,它讲的是年轻人从失败到成功的逐梦过程,也可以说是一部民营企业的成长史血泪史,青春没有被刻意强调,它只不过是其中一小段必经过程,因为注定谁都要献出青春的,就看你为的是什么?而且青春是个多义词,它经常与梦想、友情、浪漫、爱情、校园密不可分,单纯、天真都是它的代名词。青春除了友情、爱情,除了洒热血,洒狗血之外,我想应该还有点什么其他的。或许是挫折,迷茫,或许是努力,奋斗?我想更重要的是应有一份担当和责任,它应该是一种内心的对美好的一种坚持,一种追求。”如果说《致青春》是关于校园的魂牵梦萦篇,那么《中国合伙人》就是关于青春的努力、奋斗篇,他们就像是一部描述青春电影的上下部。梦想、友情、爱情、校园、青春的乐曲是串起他们影片的共同关键字。

正如我在《致青春》中提到的;人们说离开校园,女生的青春故事就意味着即将结束,而对于男生,青春那才刚刚开始。当《致青春》的精彩在告别校园校生活后戛然而止,而《中国合伙人》的励志传奇却刚刚开幕。《致青春》片尾朱小北华丽转身为培训机构刘老师的简单交待,正是《中国合伙人》要着力重点铺开剧情的环节,同期两部类似题材电影竟意外地无缝对接了。青春不应该仅有回忆,青春不是只拿来挥霍,不是只有做傻事甚至做错事这才叫青春。两部电影立意主题的高度和宽度自见分晓,似乎奋斗比憧憬的过程看起来总是会高级那么一点点。当然,现状亦是如此,赵薇童鞋的青涩的处女作毕竟老练不过已经发如雪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陈大导。但影片被诟病的是大量借鉴了大卫·芬奇的奥斯卡获奖作《社交网络》的叙事模式与框架,让人似曾相似。不管是抄袭,山寨,还是致敬,至少陈导的移花接木还不至于令人有反感与厌恶的感觉。

当扎尔伯克、盖茨、乔布斯这些近年励志传奇的“美国梦”故事被广为人知时,我们似乎还拿不出一些比较硬气的可以被时代标签的传奇人物财富故事。电影《下一个奇迹》里秦昊饰演的亚洲首席超级演说家梁凯恩的真实个人经历,由于更像传销洗脑式的成功学布道,所以部分观众天然对其有抵触心理。《中国合伙人》片尾要致意的中国当代创业传奇人物,估计也只有柳传志,王石,马云,张朝阳等几人还较为

被大众熟知,除了马云现在可以说是功成身退,标榜史册,其余一干人等的个人经历还显得不那么有底气,可以用来歌功颂德。《中国合伙人》以新东方英语教育机构的三个创始人的故事为蓝本,进行再创作,这个切入点还是颇为讨巧,新东方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它已经培训过1500万人次怀有“美国梦”想学好英语的上进青年,这使得电影本身先天就已经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合伙人》影片的成功与观众的情感共鸣,要归功于四个男人的本色演绎。黄晓明饰演的“土鳖”成东青,该角色人物由最初的自卑不自信到华丽转身为高富帅,留学教父,包括成东青身上那种执拗不服输的个性,这都与黄晓明的星路历程及自身性格特征十分吻合。佟大为饰演的玩世不恭的“愤青”王阳,简直就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的角色“方言”的成功版,角色依旧吊儿郎当,义字当先,游戏人生。值得一提的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饰演冯裤子(有些许冯小刚的原型)的佟磊,也在《合伙人》里客串露了两回脸,幽默与喜感依在。邓超饰演的“海龟”孟晓骏无疑是三个合伙人的精神导师和“新梦想”公司的幕后推手,他性格自信,有极高极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从小怀揣“美国梦”并在美国遭遇人生低潮,才能突出,但事业与成长经历颇为坎坷,这其实就是陈可辛导演的人生及性格缩影。因此,戏中三个人物

角色折射的是戏外的四个男人,他们首先感动了自己,于是乎也感动了观众。

成功的案例总是惊人的相似,失败的理由却各有各的不同。成东青、王阳、孟晓骏三人若单打独斗,必将成就不了如此大事,但三个臭皮匠的性格互补的合体,却能发生惊奇的核聚变,产生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这似乎再次验证了一个真理: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不但至少要有一个伟大的女人(给予平凡的幸福其实也是一种伟大,就像戏中王阳娶的太太李萍或者是让你受尽伤害后令你奋发图强的女人,比如苏梅),而王阳婚宴上的“三不忠告”:千万别跟丈母娘打麻将,千万别跟想法比你多的女人上床,千万别跟好朋友合伙开公司。更高度概括了处理家庭,爱情,事业三者关系的警世恒言。

观中国合伙人有感 篇7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美食类纪录片,对各地主要美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食材的采摘和选取、佐料的配比和调制、菜肴的制作工序都颇为细致、一览无遗地予以了展示说明;除此之外,还附带介绍了跟美食相关的历史文化,图文并茂、绘声绘色。观众不禁叹服美食制作者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感慨他们对美食的热衷和真诚,也佩服他们细腻的用心和勉力的坚持。一道或简单或繁复的美食,我们了解了它的制作过程,知悉了它的制作原理,也明白了它的来之不易;这让我们在对美食垂涎三尺的同时,也对相关劳动者肃然起敬。纪录片向我们郑重介绍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增强了我们对中华美食的爱慕之心,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华民俗简图。我们不但知晓了中国人的饮食嗜好,还得以洞悉中国人的性格品质特征。该片并没有停留在平铺直叙的层面上,而是将镜头对准了美食、人物和环境的诸多细节,伴着或婉转或昂扬的音乐和娓娓道来、不瘟不火的解说,用美食带出人物,以人物引发故事,睹物生情、情景交融,不动声色间实现了些许诗意的转化和几丝哲思的阐发,悄然拨动了观众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达到了较为完满的视听效果。

二、朴实无华的世界观

本片主角与其说是千变万化的中华美食,不如说是跟美食息息相关的中国人——那些淳朴善良、不辞辛苦的劳动者(即美食的提供者、制作者)和心系家园、奉献社会的工作者(即美食的享用者、敬畏者),二者紧密相连,很多时候又有交集。“民以食为天”,华夏这片广袤的热土用她的博大与宽厚源源不断地给予芸芸众生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亿万苍生的“衣食父母”。当舌尖触到中国,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奥妙关联恐怕唯有中国人能够参悟读懂吧。

(一)由美食看人与自然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开宗明义,明确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的主旨。松茸、笋、诺邓火腿、藕、鱼等珍贵食材的采集、制作与获取,都是人类汲取自然馈赠的结果。松茸出土后,藏民用松针把菌坑盖好以保护菌丝,这种习惯正是尊重自然的表现。诺邓火腿用天然盐井出产的盐腌制,将自制的诺邓盐抹在亲自挑选的火腿上,为保护纤维,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之后悬挂风干,三年以上的可生吃。同样的,职业挖藕人会竭力保持莲藕的完整;渔民捕捞时渔网的网眼尺寸有严格规定,为的是漏过小鱼……这些都是人类回馈自然的体现。人们渴望自然的慷慨,而面对自然的馈赠,只有胸怀感恩,维持生态平衡,才可能有所收获。

从香格里拉、大理到遂昌、嘉鱼县,再到查干湖以及海南远洋捕捞队,巨大的地理跨度伴随着丰富迥异的自然景观,不同的自然条件深刻影响着不同地域居民截然的生存方式。而无一例外的是:在自然面前,只有付出辛劳、默默耕耘,摒弃贪得无厌、急功近利,才能活得更为充实;自然的馈赠并不总是遂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如高跷捕鱼)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就是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相辅相成。人类不能只顾索取,只有敬畏自然,在此基础上利用客观规律改造自然方能服务自身、促进自然良性发展。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作为纪录片的结束篇,进一步点明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诀窍: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农耕民族对自然有着天生的热爱,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所以中国人能够与自然友好相处、互惠互利。自然赋予中国食物以无穷的魅力,中国人通过舌尖品尝生活百味,咂摸人生百态。

(二)由美食看人与社会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将黄馍馍、馕、肉夹馍、泡馍、臊子面、拉面、竹升面、汤米粉、干炒牛河、粽子、年糕、焖面、饺子等全国范围内的重要主食展示给观众,对这些主食出现的背景(自然条件、地理特征、农耕传统等)和主食的制作方法进行了介绍,让观众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俭朴劳苦、尊重劳动的光荣传统不能丢。该集最后选取了南方的宁宁和北方的白波所在的两个家庭,提炼出“主食凝聚了中国人极为重视的家庭观念”的主旨,到这里,主食的故事已然超越了食物(经济基础)本身,升华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上层建筑)层面,这样的跳跃腾挪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一—在工业化流水线盛行的今天,主食所承载的家庭味道将镌刻于一辈辈中国人的记忆之中,中国人骨子里对家的深沉眷念、对团圆的赤诚向往将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注重风味的中国人在升华食物的智慧中,悟出并养成了善于创造、安贫乐道、恬淡闲适、睦邻友好的气质与习惯。千百年来,独特的饮食文化单靠口传心授是不够的,必须反复动手、亲自摸索方能传承。中国人如此对待传统饮食,就像对待其他文化载体一样:在保守中尝试创新,在创新中实现继承。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解密厨房时,我们看到:尼西乡人做午餐犒劳帮忙施肥的邻居们,年轻人到小学教授制陶这种传统工艺;客居他乡的中餐厨师年老时回国寻根;技校厨师欣享女儿在自家厨房制作的“业余”菜肴;村宴厨师在重阳节用美味守护尊老敬老的传统……厨房的秘密不再局限于专业技巧,它体现了中国人所推崇的对人与天地万物之和谐关系的朴素哲学,厨房承载了他们的生活点滴、质朴情感与人生记忆。

(三)由美食看人与自身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时间不仅是保存食物、改良品质的标尺,它在影响、积淀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同时,更滋养了中国人对世道人心的别样情愫:时间在金顺姬、阿添、苗家人、叶师傅、侯师傅、林仁灼、郭少芬那里,不仅是泡菜、腊味品、腌鱼腊肉、农家火腿、金华火腿、紫菜、虾膏虾酱的味道,更是眷恋故土、勤苦守业、岁月与记忆、热爱家乡、纪念与怀旧、坚忍与磨砺、守护与缅怀的味道。由美食之味提炼出时间之味,由时间之味提炼出人情之味,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叙述带着中国人“顺其自然”的味道,情理相生,巧妙妥帖,入情入味。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一—重点将中国饮食中的五味“甜、苦、咸、酸、辣”结合具体人与事一一道来,将不同的人生况味逐个点化出来,可谓妙哉。而更为精彩之处为:“调和”——生活不正是由这五味杂糅而成吗?只有吃苦耐劳、含辛茹苦,饱尝了酸涩与艰辛,用泼辣热情的朝天干劲努力经营,才能苦尽甘来,获取甜蜜踏实的幸福感和新鲜美好的生活体验。五味的终极指向“鲜”——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深刻体会并解释清楚的特殊味觉体验,也是一种洗去铅华、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结尾处画龙点睛:“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调和以及平衡,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事、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句结束语出自“舌尖”又超越了“舌尖”,为本片呈献了又一道新鲜“佳肴”—以调和与平衡为核心的中庸之道,中国人在味觉上偏好它,而在生活中亦一心追求此境界。

无论是时间还是五味,流转之间、变幻之时,都烘托出个人的价值观,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藏着曲折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站着不凡的主人公。一个人生存于社会,其目的不止于舌尖,还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调适自我,以积极健康的态度迎接生活、面对万物;只有心存感激、舍得付出,自觉接受美德的感召和懿行的感染,真诚有爱,才能将美好的味道从舌尖传递到心尖吧。

三、时空的穿越与交叉

《舌尖上的中国》共七集,每集50分钟左右,大致循着总—分一总的方式展开,信息密度大,容量可观,制作精良,值得学习。这首先表现在时间的跨度上:时令涵盖了春夏秋冬,而每道美食制作的流程和始末虽是通过特技来表现,但若在采风过程中没有跟踪记录,不严格遵循时间的实际流程,特技再炫,恐怕村宴也完成不了,毛豆腐也做不出来,芋头也收获不成,酱和醋也酿不好吧。其次表现在地理位置的跨度上:该片选取了我国东西南北中诸多食材出产地和美食制作地,上山下地入水,光顾了平原、高原、山林、丘陵、湖泊、大海等各种自然景观,流连于北京、上海、重庆、澳门、香港、台湾等大城市和不同省份,驻足于都市大饭店和乡野长街宴,既有民俗风味小吃,又有平头百姓家常菜,跨越多个省份、城镇和山村,撷取多个民族的生活片段,实地跟随拍摄了厨师、美食家、家庭主妇、技师、餐馆老板、作坊主、农民、渔民、牧民、游子等诸多行业、诸多领域、不同身份的人,真实展示他们跟美食有关的生活,倾听他们不同味道的故事,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本色。随着平行交叉而流畅紧凑的剪辑,纪录片如一幅中华美食全景图徐徐展开,比较考究的解说词结合全片张弛有致的节奏,使得观众在这种内敛而不张扬、浓郁而不渲染的文化氛围中静心去感受和品评。上述种种不俗表现都归功于纪录片编创队伍的独具匠心、持之以恒和他们深切的人文情怀。

四、解说词瑕不掩瑜

该片的特殊性对解说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刨除时空的屡次大幅度跨越,单从食到人到事到理,就需要在过渡衔接方面苦下工夫。像“对于专业的厨师来说,厨房的秘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和他们的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在品尝生活的甘甜之时,似乎也很善于欣赏苦。”“中国的烹饪,手段千变万化,滋味层出不穷,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等,都可见编创人员做足了功课,不再赘述。这里,笔者且从读音方面挑一些刺儿,供参考查证:第一集——“潜(在的食物和原材料)”将二声误读为三声,“(大雨让原始森林里的各种野生)菌”将四声误读为一声,“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将四声误读为三声,“析(出的盐分增多)”将一声误读为四声;第五集——“载(体)”将四声误读为三声;第六集——“(鸭)脯”将“葡”音误读为“普”音,“咄咄(逼人)”将一声误读为二声,“喷(香)”将四声误读为一声,“撩(拨)”将二声误读为一声;第七集——“(糌)粑”将轻声误读为一声。必须承认,本片解说词总体来说恰切得体,在起承转合方面颇为讲究,可圈可点。

摘要: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由中国各色美食铺陈开来,大跨度空间和时间将地理、历史、人文等内容融为一体,既具浓厚的科普色彩,又有较强的可看性,并在浑然天成的讲述中润物细无声地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七集连播从不同的角度撩拨着观众的味蕾,全面冲击着他们的感官,带给他们美妙平实、不带一丝造作和浮华的视听享受,这是一场美食荟萃、回味无穷的饕餮盛宴。

中国合伙人 篇8

@建材行者:看过中国合伙人,给我一些思索,我的关注点有三点:1.平衡的艺术。话说得直,有时是直爽,有时是幼稚。是否上市不是关键,关键是何时上市,这就是玩平衡的结果。2.领导者的风范。不是只会提钱袋子的人,而是关键的时候总是能担责的人。3.生活是创业之后的冷静思考。

@徐小平:新东方三驾马车的事业与友谊,尽管不像童话那样纯情无忧,但在现实人生中已经是功德圆满的一个传说,值得迷恋。事实上,三驾马车从来没有“分道扬镳”,我和王强在上市后,在新东方做讲座和形象宣传长达五六年。现在我和王强做真格基金,就是我们新东方之梦的延续——你可以迷恋哥,哥不仅是一个传说。

@潘石屹:合伙人最重要的是互补。找公司合伙人,不要一个班的同学,你会的他会,你不会的他也不会,这是败笔。做合伙人最重要的是要互补,这才是一个好的合作基础。我老婆是海归,我是土鳖,她从西方来,我从西北来,所以,完全不一样,我们就互相看对方的长处。

@景素奇:创业选合伙人,有四选,一选善良的好人,可以远离牢狱和生命危险的威胁;二选君子,保证和平分手,还能再见面;三选大度之人,避免很多无谓的烦恼,确保精力用在做事上;四选深刻了解的人,要了解到一定深度,不能仅仅停留在熟识的层面上,要有过利益合作和至少长达一年的相对密切接触。

#豫商微博#

@好想你石聚彬:一个创业团队需要五种人:震山的虎,远见的鹰,善战的狼,敏捷的豹,看门的狗。成功人士:一.跟定一位智慧领导,解决路线问题;二.培养一批能干下属,解决业绩问题;三.选择一群铁杆兄弟,合作解决经济水平问题;四.教育一个懂事家属,确保后方不出问题;五.制定一个目标,解决思想定位问题。

@胖东来于东来:生活中充满了无穷的希望,看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创造快乐的生活!我在规划让员工实现一年有四周的休假,可连休,也可拆开。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很幸福。我在不停地创造生活,因我有无穷的梦想。

@Hankai韩恺:一个团队领导者的价值,不在于我我我,而在于如何让你的团队,赢!

@麦草动漫黄涛:用更多的时间研究用户需求,持续不段的致力于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来解决人们的需求与问题,才会在如履薄冰的创业旅行中赢得生存、发展空间,也赢得看风景的权利与心情。

观看《中国合伙人》有感 篇9

影片中印有“中国”字样的运动服特别引人注目。三个就读燕京大学的年轻人,怀着一个“美国人民需要我”的梦想,努力攻克英语,考托福,求签证。佟大为饰演的王阳为了女朋友放弃签证,黄晓明饰演的成东青反复被拒签,邓超饰演的孟晓骏则一签即过,成为三兄弟中唯一一个赴美留过学的人。

九十年代,孟在国外由一个喂小白鼠的助教沦为一个杂工,而王、成兄弟二人下岗被逼去开设了英语培训学校。教室从一个美国大叔开的卖鸡腿堡的餐厅里开到了一个废弃厂房,学生二千余人,渐具规模,“新梦想”成为中国首个大规模的英语培训机构。

在一个美国老太太给孟晓骏二十美元小费,并告诉他“年轻人你不会永远留在这里,而餐馆的老板娘却永远留在这里”后,孟回国了,此事却导致他患上了演讲恐惧症。不过这一点却不妨碍他成为一名优秀的签证咨询师,一对一的服务,咨询他的人排到了马路上。

西装革履,开奥迪,学生五万,一掷千金,他们成功了。“新梦想”要不要上市成为兄弟三个分开的导火线。EES控诉新梦想盗窃教材,认为中国留学生存在不正当的考托福优势,要求罚款1500万美金和一系列补偿,这让兄弟三人又重新走到了一起。面对美国EES公司和律师的控诉,兄弟三人头头是道,完整的背出美国的有关法律,让控诉者无言以对,达成协议并助新梦想上市。

中国第一支教育培训股——新梦想上市了,市值310亿美金。兄弟三人意气风发的走在美国的道路上,全片完。

励志电影中国合伙人有感800字 篇10

单说邓超演绎的孟晓俊,当初三人同校时,孟晓俊品学兼优,他父亲和爷爷都曾远赴美国留学,他自然也很容易申请到出国留学,显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孟晓俊是作为天之骄子而存在的。他的朋友王*顾着泡妞,成冬青忙着解决生活起居和恋爱问题,比起孟晓俊真是差的太远了。

影片中孟晓俊的人生转折就是出现在美国,他到美国并没有什么优势,在餐厅当服务员还是BUSBOY那个级别,就是餐厅里专门收盘子的,小费都没有资格拿。这段历史看起来尤为心酸,邓超表演时从眼神到动作都在流露出一种无奈的辛苦,但为了梦想,孟晓俊不得不坚持下去。这段戏之所以这么丰满,是因为导演陈可辛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编入电影,孟晓俊这个人物有他的人生一部分。

《中国合伙人》没有把电影拍成温情励志向上的风格,影片中三个好友在企业发展上的意见分歧很大,甚至还要分道扬镳,这种处理手法比较难得,也显得更为真实。利益其实最容易暴露人的本性,所以生意场的有一句忠告就是:“不要和好友做生意。”可能几十年的朋友,一次生意就能闹得决裂,人的情感很容易被巨大的利益所左右。孟晓俊、成冬青、王*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最终还能够联手打造新梦想公司,这样的友情也显得弥足珍贵。

邓超这次饰演的角色孟晓俊很有趣,因为这个人物的性格是有明显变化的,最初是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后来又变成有苦难言的留学生,再后来是发展受阻的企业高层,邓超通过富有层次的情绪和状态演绎出孟晓俊这个人物的变化,可以说,他把这个人物演活了。

围观中国合伙人 篇11

他们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迥异。而这种迥异不仅仅是对一部电影的态度,从更深层次上说,甚至可以看做三人价值观的截然不同,以至于外界看来,曾经的新东方“三驾马车”早已分崩离析。

的确是明星,的确是屌丝

俞敏洪不愿评价这部电影,但仍忍不住对某些细节提出批评,“有几个场景还是挺委屈我的”。这些场景包括他在创业成功后提议给自己分51%的股份。“这样两个合伙人当场就会走人,完全不符合企业家的逻辑”,以及为了阻止上市一个人增持30%的股份,“你拢卿阿,商业中间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永远不可能的,当场拿刀子把你给捅了”。

反之,徐小平和王强都声称这部电影很了不起。作为《中国合伙人》最初剧本的创作者,徐小平一次次借用别人的好话来评价这部电影。至于王强,5月31日早上6点多,他一个人溜进电影院又看了一遍,“一边看一边回想往事,想着我们当年是怎么一步步过来的”。到第二天,他仍然沉浸在当年意气风发的友谊回忆里,淡化了那些因为利益和观点不同而导致的痛苦争吵。

友谊的确真实存在。俞敏洪当年邀请徐小平、王强二人加盟新东方的创业故事,曾广为流传。1996年,俞敏洪创办的新东方学校收入已经在2000万元左右,利润数百万元。当初他准备出国拜访已经几年失去联系的徐小平和王强时,脑子里想着的是两人的才华和耀眼光芒。

当年在北大,王强与徐小平都处在舞台的中央,是耀眼的主角。俞敏洪则与他们不同,他的故事是一个苦孩子奋发图强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徐小平和王强出国,王强甚至“立志不回国了”。然而毕业十几年,等俞敏洪再一次出现在王强面前,王强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在普林斯顿,我看学生都能认出他来,觉得很受刺激,他是有名气了。”王强说,“在北大的时候,哪有ASA识俞敏洪,但是到美国没有人认出我来,只认出老俞,这反差太大了。”

而当俞敏洪到加拿大时,徐小平处于失业状态。关于二人在加拿大的重新相聚,徐小平讲述的版本是“我哭着喊着求他带我回来一起做新东方”。

后来,王强告诉俞敏洪:我决定回去跟着你一起干了。王强描述,俞敏洪当时既兴奋又迟疑:“喝完酒以后我说咱们严肃地谈谈这个事。一开始他展示新东方非常兴奋,等到严肃谈,他反而沉闷了,因为他心里也没准备,把我们这样的人物叫回来,他的人生将面临什么?”

为打消俞敏洪的疑虑,王强在俞临上回国飞机前一刻直截了当地向这位老同学“明志”:“当时我也是刺激他,我说老俞你要考虑,你一定要让我去新东方,咱们3个做,如果你不答应,我现在直率地告诉你,半年以后我一定会在你的校门对面建立一个学校,做的是和你一模一样的东西,这个学校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叫新西方,校长叫王强。老俞一听,沉默片刻,他说算了,大家一起回去吧,就在新东方3个字下做吧。”

徐小平几乎是紧跟着俞敏洪回到了国内。友谊和事业在这个时候达到了蜜月般的融合。

监管俞敏洪

事实上,俞敏洪曾经的疑虑并非多余。如他所说,“尽管电影的情节很精彩,但现实中的故事更加精彩,朋友之间的纷争更加残酷,但友情也更加浓厚。”

三人不约而同对记者讲述了同一个细节,当年俞敏洪和先期回国的徐小平带着一束花去机场接王强,就在从机场回俞敏洪家的出租车上,王强突然严肃地问俞敏洪:“你现在是我们的老板,如果将来我们比你赚得多,你能接受吗?”

在俞敏洪看来,这意味着信心的宣讲。而在王强和徐小平看来,这更像是一种姿态展示:他们不会是俯首听命的打工者,仍然是大学时代不假辞色、充满质疑和拷问的挚友。

大学时代的交往习惯顽强地保留下来。“可能老俞的痛苦就在于此,他始终无法建立起绝对的领导权。”王强说,“我很难想象突然毕恭毕敬地叫他‘俞总’。我们摆脱不了大学时对他的印象。我宁可自杀,或者他杀。别人有可能完成这种职能(身份)转换,但我们3个从来没这习惯。”

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经常将彼此的性格不同称作“互补”。徐小平充满激情,他喜欢战略;王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则显得冷静,他“喜欢务虚”;相比之下,俞敏洪并不是那类让人惊艳的精神领袖。他生性温和。坚韧,更加现实和谨慎。一个例子是,他“至今不懂得拒绝”。他承认自己“软弱”、“优柔寡断”。并且知道这对企业管理有害。

但这只是事实的一面。另一面是,徐小平和王强一直希望俞敏洪变成一个“正确朋友”——从善如流、忍耐、伟大。“你不仅要成为柳传志,还要成为蔡元培。”

徐小平曾将对俞敏洪的批评与国家政治中的监督相类比,“一个国家的活力是靠不同观点的交锋和辩论来实现的”。

与他一样,王强也自如地在3个合伙人的朋友关系与政治博弈中的关系间来回切换。他表示自己“痛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哥们儿义气”,因为那是中国人情中虚伪而无实质的东西。他表示,自己在治理企业上不如俞敏洪。“我对权力真的没有欲望,但是我对监管权力有巨大的欲望,我的乐趣更在于监管。”

王强在新东方的会议室里推动了两件事,一是要求手机关机,一是禁烟。

起初,新东方很多工作人员抽烟。开董事会时“看不见对方,云山雾罩”。第一次发难引发了争吵,王强使用了他此前此后多次使用的摊牌术。他要求董事会投票,要么禁烟,要么他离开会场。俞敏洪也使用了他的惯常方法解决这一争论,用王强的话说,“各打三十大板”,既肯定了王强的意见,又说这次会议并不正式,抽一抽也可以。

后来王强制定了禁烟措施。第一个罚款对象是俞敏洪的母亲。在新东方初创时,这名早年的万元户、自小对俞敏洪严加教育的农村妇女进入新东方协助儿子。王强因俞母在走廊抽烟,罚了她两百多元钱,然后马上作为典型在全公司推广。

nlc202309021939

可以说,徐小平和王强在对俞敏洪的批评上几乎是不遗余力和不留情面的。他们分别多次强调自己批评的正当性与必要性,用徐小平的话说,批评建议“我会发很多条短信反复说,那些把他折磨死的建议,我连续几年一如既往地提”。

沉默寡言、“从没爆发过”的俞敏洪,努力在言辞中淡化这种苦恼:“我对人的批评很快就会忘掉,也没有说有多严厉的批评,大不了就是他们天天骂我土鳖,农民意识。完了没有眼光,对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这应该是算比较严重的。”

然而他也会流露出一丝懊恼,“把朋友请回来,完了本来是一起干事业的,结果到最后事业干不成了,还天天吵架”。后来这种情况严重到一度还出现新东方“三驾马车”俞敏洪、王强、徐小平,同时提出辞职的独特企业景观。

中国合伙人

当然,和电影中的故事一样,2006年,他们三人还是把新东方带上了纽交所上市公司的道路。财富似乎有了完美结局,友谊呢?新东方上市后,徐小平和王强逐步退出了新东方管理层,仅保留股东身份。新东方“三驾马车”再次聚首的最后一次努力,是2009年3月5日,离开新东方3年的徐小平已经53岁,他流着眼泪对俞敏洪讲了他经常做的一个梦。

“我说我天天夜里梦见你,梦见新东方这帮人在玩,我想跟你一起玩。醒来枕头湿了一大片。”他用“梦魂萦绕”表述自己对新东方的热爱,并两次强调:“俞敏洪没有回应我。”据他说,第二天,他又去新东方见了俞敏洪,后者脸上明显写着拒绝。几个月后,徐小平写信给俞敏洪,“收回了我当时的请求”。

对友情和企业来说,这也许是一个两全的保全。

直到2010年,俞敏洪还曾以一贯开玩笑的口吻谈到跟徐小平和王强的关系:“那是没有上下级的关系的。完全是他们凌驾于我之上的关系”。

徐小平没有如愿回到新东方,王强则拒绝再走回头路。徐小平曾向俞敏洪推荐让王强重新回新东方董事会,但王强在电话里直接拒绝了俞敏洪的好意,他甚至逼迫徐小平,“如果你还想着回新东方董事会,我就不跟你一起做‘真格基金’了”。

2010年,徐小平成立“真格基金”,并邀请王强成为联合创始人,两人都感觉重新找到了方向。俞敏洪也参与了对“真格基金”的投资。他将此视为3人友谊延续的证明之一。

王强和徐小平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新东方和俞敏洪。王强在离开管理层之后的4年为新东方开了几百场免费讲座,“你想除了友情还有什么解释呢?我要以一种问心无愧的方式离开这个舞台。”

2012年7月,做空机构浑水公司唱衰新东方,许多大投资人询问徐小平,“半夜两点钟给我打电话,我不知道真相,但是我说,买!买!绝对没问题!事实上,听我话买的人都赚钱了。”

在俞敏洪看来,跟以前相比,徐小平和王强对他的批评与之前变化不大,“王强比较含蓄,徐小平比较直白,因为徐小平他就一直是以批评我为他的乐趣”。但现在这些批评听起来更容易接受,一方面“会更客气一点,因为没有了现实中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也不再夹杂很多个人情绪。

而对徐小平来说,“我在微博上发了很多话,关于那么多知名企业因为战略失误错失了发展机遇,都是给‘那个人’看的。”他后来又说,有些话“只要那一个人听懂就行了”。

这3个人仍然不时强调已维持了30年的情谊是多么重要,话语风格各异,意思如出一辙。“结果是好的,过去的争执就不重要了。”这是俞敏洪的说法。王强形容3人的友谊,“就像一个少女通过结婚变成一个少妇一样。她失去了少女的那种单纯的美,她可能获得了少妇的这种成熟的美”。徐小平则以特有的激情洋溢的言辞称俞敏洪是“我尊敬的企业家,我热爱的朋友”。他说,友谊是“建立在打造新东方的烈火真金的锤炼之上”。

也许正如王强所说,“友情跟荷尔蒙一样。特点是野性、没有原则,友情的野性需要与公司治理所要求的游戏规则,与强大、冰冷甚至残酷的理性碰撞。被程序正义的理性驯化。否则,友情不足以支撑一个企业的正规化治理,一定会分崩离析。如果友情能在这个前提下接受驯服,它就会变成冷冰冰的理性之外的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

事实上,这段关于友谊的富有文采的总结,远不如他另一句话动人,“想想老俞也挺心疼的。”王强说。他强调,这句话,自己一辈子也不会当面告诉俞敏洪。

上一篇:自我介绍的俄语作文下一篇:销售部开展“关注质量增效益”劳动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