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集

2024-05-07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集(精选8篇)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集 篇1

七年级上册(13)1《次北固山下》 2《赤壁》 3《浣溪沙》 4《十五夜望月》 5《水调歌头》

七年级下册(19)

14《题破山寺后禅院》 15《登岳阳楼》 16《蝉》 17《孤雁》 18《鹧鸪》 19《采莲曲》 20《莲叶》

八年级上册(12)

33《长征》 34《春望》 35《泊秦淮》

3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八年级下册(14)

45《闻雁》 46《池鹤》 47《迎雁》

48《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49《渔家傲》

九年级上册(13)

59《塞下曲六首(其一)》 60《塞下曲》 61《凉州词》

6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63《木兰花》

九年级下册(7)

72《饮酒(其一)》 73《行路难》 74《游山西村》 7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对联六副》

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9《秋词》 10《论语八则》

21《赠荷花》 22《白莲》 23《莲》 24《沁园春 雪》 25《卜算子 咏梅》1 26《卜算子 咏梅》2 27《木兰诗》

37《过零丁洋》 38《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9《己亥杂诗》 40《望岳》

50《天净沙·秋思》

5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2《无题》

53《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54《题红叶》

64《蝶恋花》 65《关雎》 66《蒹葭》 67《成功》引用 68《相见欢》

76《观沧海》

77《江城子·密州出猎》 78《山坡羊 潼关怀古》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3【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七年级下册

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2【登岳阳楼】(杜甫〃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蝉】(虞世南〃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4【孤雁】(杜甫〃唐)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5【鹧鸪】(郑谷〃唐)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6【采莲曲】(王昌龄〃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7【莲叶】(郑谷〃唐)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8【赠荷花】(李商隐〃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9【白莲】(陆龟蒙〃唐)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10【莲】(苏轼〃宋)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11【沁园春 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2【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3【卜算子 咏梅】(陆游〃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4【木兰诗】(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观刈麦】(白居易〃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13【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4【论诗】(赵翼〃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九年级上册

1【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唐)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2【塞下曲】(卢纶〃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3【凉州词】(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5【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6【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7【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8【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9《成功》引用: 1【进学解】(韩愈)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2【进学解】(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蝶恋花】(晏殊〃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4【凤栖梧】(刘永〃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5【青玉案】(辛弃疾〃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0【相见欢】(李煜〃五代南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1【浣溪沙】(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2【龟虽寿】(曹操〃三国)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九年级下册

1【饮酒(其一)】(陶渊明〃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行路难】(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游山西村】(陆游〃南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观沧海】(曹操〃三国)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6【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北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7【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集 篇2

一、情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十分地生硬, 而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强调“具体交际情境”[1]。 毕竟, “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所获得的知觉决定的”[2], 口语交际应注重情境。 关于情境模拟法, 我将其分为仿古模拟法、穿越模拟法和梦境模拟法。

(一) 仿古模拟法

行为主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注重模仿和练习。 对此, 可模仿古人, 让学生着古装, 佩古饰, 言古语。 结合夏完淳的《别云间》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 (八年级上册) , 首先要让夏完淳穿上古代的囚服, 以及加上囚犯特有的“装饰”。 然后学生或者教师来问或答。问题可为:这位仁兄, 时至今日, 你作何感想?回答可为:鄙人三年为明奔走羁旅, 如今又成南冠, 无限河山泪沾衣, 无颜敢言天地宽。 还可继续发问:黄泉路近, 你还有何牵绊? 回答可能是这样的:魂魄毅兮为鬼雄, 身即死兮魂归故。魂幡引兮召来者, 扶摇直上兮我大明旗。

新课标要求课程与生活的连续性, 并且强调场合, 这在之前都是被忽视的。 仿古模拟法也应具有生活气息。 此外, 建构主义也主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及“接触社会”和“社会实践”[2]。 由此, 针对杜甫的《登岳阳楼》 (七年级上册) , 可以带学生登岳阳楼, 或是与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的气势相匹敌的楼阁。 然后, 因势利导, 让学生充分想象, 融入诗境, 互谈感受。 若是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八年级下册) 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八年级上册) , 则可先导入“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或者“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关于景物的古诗, 作一简介后, 问学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以小组互派“信使”的方法交流, 最后再总结归纳。

(二) 穿越模拟法

关于穿越模拟, 可分为两种, 一是古代穿越到古代, 二是古代穿越到现代。

古代穿越到古代, 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与认知能力, 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自己的假设”[3]。 结合《古诗十九首》 (七年级上册) 中“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的诗句, 假设这名女子穿越到交通十分便利的现代, 然后模拟她与现代人的谈话。 例如这名女子可能会问:这 (某交通工具) 是什么东西? 它有什么用处? 如果她要到某处去大约什么时间可以到, 等等。结合“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的诗句, 看到大型织布机她可能会问现代人:这个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它一天可以织多少匹布? 怎么使用它? 等等。 只要将双方的口语交际展现出来即可。 这样的方法迎合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

语文教法往往忽视兴趣。 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兴趣性”[4]。 为增强趣味性, 古代穿越到现代可融入现代科技。杜甫的《春望》 (八年级上册) 表明其经历了“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的时代。 他思念家人, 但通信却十分不便。 为此, 可让学生模拟杜甫给家人或者是亲戚朋友打电话的场景, 谈谈近况及家长里短。 或者在小组中多次选人分别代替“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的杜甫及其家人, 将两方的视频通话呈现出来。 再如进行《钱塘湖春行》 (八年级上册) 的教学时, 可模拟韩愈在电视机前看到钱塘湖的景色后与好友之间的谈话。 针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 (八年级上册) 或者 《无题 》 (八年级下册) , 则可表现他在看到先进的照明和交通工具时, 与周围人的交谈情境。 这就是新课标中所讲的,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三) 梦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培养了太多的考试机器。 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 它与联想能力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 而梦境模拟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王勃有诗《山中》。 结合此诗可联想其梦回故乡与亲朋好友推心置腹的交谈。 在梦境亲朋好友可能会问他:“在外可好? ”王勃可能会回答:“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在梦中, 他们还会问他曾经的一些经历, 等等。 这样, 采用问答的形式, 以问题促进交际, 以凸显口语交际的互动性。 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八年级上册) 一诗中吟“铁马冰河入梦来”, 对此, 可以模拟其上阵杀敌的血腥梦境, 写好开场白, 导入切题的图片及音乐, 找诵读好的同学演绎舞台剧, 或者一人一句即席诵读。 当然, 也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大风雨夜中的梦境。

以前的口语交际的教法过于单一, 教师往往因循守旧, 照本宣科, 学生更是故步自封。 新课标意在通过多种评价方式, 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课型的多元化”[3], 二者都主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 教师应该鼓励并逐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 充分表达观点。 结合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八年级上册) , 可引导学生联想在梦境中登上飞来峰的感受, 然后问他们身处高处的感觉。 比如教授杜牧的《赤壁》 (七年级上册) 时可问学生他们联想到了什么?由赵翼的《论诗》 (八年级上册) , 让学生充分联想梦到“才人”辈出的场面, 问他们自己心中的“才人”形象是怎样的。 此法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又分为艺术表现法和调查走访法。

(一) 艺术表现法

角色扮演法可以用比较艺术、文雅的手法展示出来, 比如采用戏剧表演或者记者采访。

运用戏剧法需要使用道具来呈现诗意, 还要布置好场地。 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年级上册) , 要使用道具造呼啸的北风, 造飞雪与“梨花”, 准备好白草, 弓、铁衣、红旗、马匹, 还要准备好胡琴, 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 此外, 写好剧本分好幕, 对好台词等工作皆要做。 一切准备就绪后, 再将相关主题的口语交际用话剧或者戏曲呈现出来。例如可以呈现岑参和武判官双方在喝酒时的谈话, 以及岑参在武判官上马之前的饯别之语, 等等。

关于记者采访, 结合虞世南的《蝉》 (七年级下册) , 杨巨源的《城东早春》 (八年级下册) ,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 (七年级上册) 和崔颢的《黄鹤楼》 (七年级下册) , 可以一人拿话筒扮演记者, 一人扮演作者, 由记者问其创作感受。

新课标中初中口语交际强调口语交际的表情、语气、表达方式、表达内容。 这种艺术性的角色扮演很好地突出了这些, 避免了“一刀切”。 对话语言可“文”可“质”, 十分灵活, 并且这种形式的口语交际对于提高语言、审美能力的作用极大。

(二) 调查走访法

相比之下, 调查之法具有更多的泥土气息。 调查之法可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

结合孟浩然《过故人庄》 (七年级上册) , 陶渊明《饮酒》 (九年级下册) 中“无为”的思想, 杜甫《望岳》 (八年级上册) , 曹操《龟虽寿》 (九年级上册) , 文天祥《过零丁洋》 (八年级上册) 中“有为”的思想, 可以做一次问卷调查, 问题为:你认为人生应该“无为”还是“有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八年级下册) 和《秋词》 (七年级上册) 中表现的是刘禹锡的乐观, 宣宗宫人的《题红叶 (八年级下册) 》, 杜牧的《泊秦淮》 (八年级上册) 中所流露出的却是哀伤。 为此, 则可以做一次关于人生态度的问卷调查, 题为:你当下的人生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

自有科举考试以来, 评价机制往往用考试来衡量人才, 以文取胜, 轻视口语交际。 这种长期的功利性, 使得古诗口语交际教学先天不足。 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标准的缺失和模糊, 给具体的教学实施带来诸多困难, 使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缺少了一个有效的依据, 加大了教学难度。 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 可让学生承担实际的交际任务, 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技巧”[5]就不会那么生硬, 教学难度也可减轻。 这样有助于增强新课标中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内容中强调学生的理解力、沟通力、表达力。 而且此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有助于综合考察学生的真实口语交际水平, 解决以往教法造成的学生能力与成绩的脱节问题。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口语交际的 “社会化”与现实资讯[2]。 钱威和徐越化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提到了一种“交往式语境”[6], 主张学生和各种人进行交际。 因此, 实地走访, 进行口语交际是十分可取的。 例如结合白居易的《观刈麦》 (七年级下册) , 可与真正的农民聊天, 问他们一些关于耕种、收获的问题。结合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八年级上册) , 可让去边远地区, 走访军民, 问他们关于气候、国事的看法, 等等。

三、双向互立法

此法中又融入了滚雪球法、辩论赛法。

(一) 滚雪球法

新课标中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整体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以发散思维必不可少。 首先要分设两方, 开设多组, 专人记录, 采用双向“滚雪球”法吸纳各组的观点。如可让多位学生分别暂代李白的叔父李云和李白。 由李云, 也就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书云》 (八年级下册) 中的“校叔书云”来劝慰忧愁, 以及想要退隐的另一方李白, 然后记录者将劝慰者和劝慰对象所持的观点列出, 照此模式滚动, 组组交流, 最后两方观点汇成两个大“雪球”。 学生可从双方观点中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实际上则为一个生成性的过程。 对此, 教师应该在教学可控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做到 “因材施教”“文道统一”。针对李白《行路难》 (九年级下册) 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 则可以由一同学扮演君王, 另一同学扮演认识姜太公, 或者尹伊的人, 或者路人, 以其之口说姜太公或者尹伊得遇明主之事, 将二方描述要点列出, 照此模式进行, 组组交流, 最后让学生讨论比较两方的观点, 深入体会文意。杜甫的《孤雁》 (七年级下册) , 同样可采用此法, 一方扮演孤雁, 一方扮演其同伴, 以其之口, 互诉情感。 组组再交流, 双向滚动, 形成双方想法的大“雪球”。然后让学生由孤雁同伴的情感展开讨论, 这样更能体味孤雁哀思之深重。

(二) 辩论赛法

新课标主张要“建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要求学生能够“即席讲话”, 并能“积极发表看法”, “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辩论法无疑是较好的选择。 陶渊明《归园田居》 (七年级下册) 中“种豆南山下”, “载月荷锄归”尤为突出。 曹操《观沧海 》 (七年级上册) 中的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也撼动人心。 对此, 围绕“人应该出世还是入世”这一主题举行辩论。 这种辩论的形式, 能使学生越辩越明, 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另外, 此法有助于突破注入式教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寓教于言, 理、乐。 但是, 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及兴趣, 因材施教。

总之, 关于新课标视野下, 初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 是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有待发展的重要一环。 加强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必须重视初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 并探索关于此方面的新教法, 以谋求新课标视野下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方面教学的新突破与新发展。 教学方法是无法穷尽的, 所以, 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摘要:口语交际是新课标视野下初中语文课堂中五个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口语交际教学法之一:情境模拟法包含仿古模拟法、穿越模拟法、梦境模拟法;口语交际教学法之二:角色扮演法包含艺术表现法和调查走访法;口语交际教学法之三:双向互立法包含滚雪球法, 辩论赛法。作者用以上三种方法表现口语交际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口语交际,古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倪文锦, 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3, 23, 193.

[3]樊曼莉.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中学语文[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10) :15, 21.

[4]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246.

[5]陈怀.对现行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的思考[J].中国教师, 291-292.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集 篇3

初中生处于教育的中间阶段.在这一阶段,初中生的知识结构、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心理的塑造都会随着年龄、时间、阅历、环境和兴趣的更改而变化。而他们对古代的文化晓之甚微。古代文化往往凝聚在精简、经典的古诗词中,所以古诗词教学能够弥补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寡闻”,是一条十分便捷的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途径。

古诗词中涉及古代文化的词句经常有深远的意蕴。学生只有在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认知能力之后才能理解,古人通常通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心理状况。

现在笔者具体说说这两个注解。

一、“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西窗”一词

在古诗词中,“西窗”一词经常被使用。如白居易《对琴酒》里的“西窗明且暖”,再比如,陆游《西窗》中的“西窗偏受夕阳明”。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本文要着重说明的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么多诗词作家都喜欢在诗句中使用“西窗”一词,说明“西窗”寄托着古人的某一种感情。

在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共剪“西窗”而不是东窗、北窗呢?教材和教参上都没有对这一被大家普遍疑惑的问题做出解释。为了给学生释疑,我多方查阅,并最终得出结论:“西窗”这一说法的来历有两种,第一种是古代将士为了抗击住在长城西北方向的匈奴而远离亲属,奔赴沙场,父母、妻子、儿女对远赴西北抗战的亲人用“西窗”一词寄托哀思。第二种是,古代老百姓的房屋建筑通常都是三间房,而古代礼制规定主位在东,所以西屋一般是子女居住。当时李商隐和妻子居住在西屋,所以是共剪“西窗”烛。

在“西窗”的引导下,我们还可以说说“东窗”的来历。大家经常使用“东窗事发”来形容阴谋已经败露。这个成语出自明代田汝成的《西游游览志余》,其中记载了南宋奸臣秦桧同妻子在自家朝东方向的窗户下密谋害死岳飞的故事。但是,除了这一记载,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宋代曾撙在《信笔录》中记载的是秦桧和妻子在西窗下密谋害死岳飞。因此,从这一说法出发,“东窗事发”原本应该是“西窗事发”。如果岳飞遇害时秦桧的父母健在,那么秦桧必定是在西窗下与妻子共谋事宜。

古诗词中的词语看似简单,却也涉及古代文化和历史故事。如果老师在讲解“西窗”时随口带过或者根本不提,那么学生就失去了一次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机会。

二、“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玉龙”一词

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有“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其中的“玉龙”一词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注解是“宝剑”。但是学生会产生“为什么宝剑被称作玉龙呢”的疑问,教参上也没有做出任何解释。从字面上来理解,“玉”象征着高洁,“龙”象征着尊贵,所以“玉龙”一定十分珍贵稀有。

在古代,“龙泉剑”很有名气,所以我猜想诗中的玉龙剑应该跟龙泉剑有关联。春秋时期,伍子胥被奸臣陷害,一路逃亡到长江之滨,最后无路可逃。此时从上游刚好驶来一艘小船。他被渔夫安全送上岸,还获赠美酒美食。伍子胥担心渔夫泄露自己的行踪,将腰间的龙泉剑赠予渔夫。渔夫因为伍子胥的这一行为,感到他羞辱了自己的人格,于是拔剑自刎,以示自己高洁的灵魂。《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刻画的是报效国家、战死沙场的英雄形象,刚好与龙泉剑的故事相吻合,所以诗中的“玉龙”指的是宝剑。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凝聚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心血,但上文所举的两个例子在教材和教参中都没有注解。对古诗词认真探究学习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因此,希望编者和相关的专家能够注意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为孩子创造更完善的教学条件。■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诗 篇4

一、专题 鸟 ①古代咏鸟诗三首

1、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2、池鹤【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 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 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 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3、迎燕【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二、诵读欣赏 ②诗词曲三首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2、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3、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③古诗二首1

1、酬乐天杨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2、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专题 叶 ④古诗四首

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2、题红叶 流水何太急 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 好去到人间

3、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4、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四、诵读欣赏 ⑤古诗二首2

1、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2、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集 篇5

1.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基础题】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和概括。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高阶题】(5)“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6)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 净 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基础题】(1)《天净沙 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天净沙”是。(2)《天净沙 秋思》作者,是 代著名 家、家。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高阶题】

(4)全曲表达了旅途中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3分)(5)“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分)(6)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句子是:。(2分)3.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渔 家 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⑴星河:银河。⑵谩有,空有。⑶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基础题】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高阶题】

(2)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3分)(3)下阕哪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4.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基础题】

(1)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2分)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高阶题】

(3)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3分)

(4)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5)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5分)5.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基础题】

(1)标题中的“乐天”是,写出一首他的诗歌《 》(2分)(2)用“/”划分下面的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分)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高阶题】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3分)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居室中领悟到了什么?(2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基础题】

(1)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2)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和至死不变的思念的句子:。(3)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的诗句是:。(4)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表达思慕的诗句是:。【高阶题】

(5)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6)“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7.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基础题】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和 则有“小李杜”之称。(2)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3)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4)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5)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高阶题】

(6)本诗共28个字,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就占据了8个字。后人对重复使用“巴山夜雨”评价极高,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第一个表现的是,第二个表现的是。(7)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8)“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9)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10)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小练习(课内古诗)答案 1.(1)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D

(4)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5)天冷,声杂,城孤

(6)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7)慨叹功业未立;思念家乡。其他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想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可以。

2.(1)小令 曲牌名(2)马致远

戏曲

散曲(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表达了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游子心境。

(5)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1)B

(2)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4.(1)C 别号是鉴湖女侠

(2)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4)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2分)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1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5.(1)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等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3)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4)示例供参考: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6.(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6)“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7.(1)杜牧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B

(6)第一个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的愁苦感受,第二个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突出思亲念归。

(7)“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8)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

(9)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古诗词复习 篇6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描绘战争爆发前为鼓舞人心而犒劳将士,演奏乐曲

沙场秋点兵。 点明战争爆发的季节,并为战士出征增添肃杀气氛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描写战场激烈而壮观的场面的句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悲愤心情的句子

诗旨: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词人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11)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实写塞上秋景,以篷雁自比,引起乡思之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千古名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写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诗解:本篇叙事写景相结合,但重点笔墨在于写景,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12)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以神话开端,为黄鹤楼蒙上了神奇色彩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人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登楼所见的实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思乡之情

诗旨:表现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13) 归园田居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表达诗人宁可隐居躬耕,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刍议 篇7

1.何谓助读系统?倪文锦先生认为所谓助读系统, “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 包括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课文提示、注释, 题解、作者介绍, 等等。”

2.助读系统的作用。笔者认为助读内容在教科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具体地说, 助读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提示教法, 指点学法;历练语文能力, 发展智慧结构;拓展语文知识, 沟通课堂内外;彰明编辑意图, 凸显教科书的整体性。

二、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思考

甘其勋先生在他的《巨大的进步不小的缺憾———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用书简评》中对三套语文教材 (人教版、苏教版、语文S版) 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指出各自的优点, 其中苏教版的优点如下:

1.主题单元, 突显人文。在目录中即标明各单元的主题;还有少数单元不是依据内容而是依据体裁命名的。

2.综合学习, 强调实践。苏教版的综合实践系统由合成单元、专题和名著推荐与阅读三个板块组成;七、八年级的合成单元除四五篇阅读课文外, 还有诵读欣赏 (诗词、对联、古文等) 、写作和口语交际 (或语文实践活动) 。

3.开发课文, 建设先进文化。开发了许多新课文,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创造精神)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航天探索) 、《多一些宽容》 (宽容理解) , 体现出对世界多样文化前所未有的重视, 人类共同的文化观念融入了教科书。

4.“名著推荐与阅读”篇幅较长, 指导具体。苏教版的“名著推荐与阅读”安排在两个单元之间, 六册共6部, 其中文章作品1部———《朝花夕拾》。每部名著设“推荐·阅读”、“思考·交流” (附节选精彩片断和有关资料) 、“写作·活动”三项活动内容, 节选的篇幅较长, 指导也较具体。

然而, 要编写一部完美的语文教科书绝非易事, 些许瑕疵在所难免。下文笔者拟就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中的单元导语、注释、作者介绍、练习系统、旁批评点文字作一些思考, 以期求教于大方之家。

1.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单元导语是编者直接向读者说明学习内容, 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些什么, 以及如何学习, 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苏教版的单元主题词则显现出泛人文性的倾向, “品位”、“体验”、“感悟”、“领悟”、“体悟”等词随处可见, 把学好语文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长期的熏陶、浸染上, 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良好的心境、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高度的自主、专一的学习态度。笔者以为助学内容要切实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编者语、单元主题词要在熏陶感染的同时, 也要提出严格认真的训练要求。课文导读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多重关系中实现“导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要“授人以渔”, 在放手阅读中让学生尝试成功的乐趣和失败的苦恼, 从而在自主阅读中学会读书。

2.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作者介绍。云南师范大学文新学院成巧云曾撰文《初中语文教材所存问题分析》, 她就“教材是否有助于预习和复习”这一项做过调查:人教版本有61.3%和6.6%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 苏教版本有50%和13.2%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 语文S版有20.7%和4.7%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可见, 在预习和复习环节中, 教材的助读系统尚未发挥应有功效。

教材编者洪宗礼先生认为“实验教科书……只在题注中对作品出处、重要作者和必要背景作画龙点睛的介绍。这并非无目标教学, 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 以及对阅读物独特的体悟、感受, 自行寻找学习目标……”编者有其苦心, 但据笔者2009年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 有很多学生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 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作者情况、作品风格, 在理解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感情方面也存在阻碍, 觉得作者的语言晦涩难懂。

3.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练习系统是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语文教科书编写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细观苏教版教材的习题, 我们发现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是有些练习在现有条件下完成有困难。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探究·练习”第一题:“毕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学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须先有关于我国及世界科技史的知识, 如果没有, 则势难回答。

4.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旁批评点文字。如九年级下册课文《出师表》“感悟·品味·欣赏”的评点文字 (略) 。显然, 编者的旁批评点文字用意似乎并不在指示学生“学会读书”这一单元学习重点。具体说, 并不准备提示学生如何通过“知人论世”走进经典, 哪怕是提供较为丰富的写作背景抑或是关于作者的较为完整的介绍, 相反编者却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各段段意, 倒让人莫名其妙, 不知何意。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集 篇8

关键词:苏教版语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1

新课改的推进,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就如同平静的水面,犹如一股秋风轻轻拂过,就会荡起波纹,并缓缓流淌着。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很多的弊端,例如,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词,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或者让学生凭空想象古诗词中的情景,并以此做题。而教师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失去兴趣,又怎能让学生去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为了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更好的吸收和掌握古诗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探索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特点

苏教版古诗词拥有多样的教学内容,收录了许多经典素材,在教学上也突破了语文的局限性,根据新课标要求,对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作品进行编录,为学生提供了开阔的独立学习空间,使学生学习能力增强,语文素养得以提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语文教材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苏教版古诗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包括文本研习方面、积累与应用方面和写作实践方面,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掌握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和内容思想,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扩展。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的内容了解到其中思维模式与作者的价值观念,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古诗词与历史背景搭配

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瑰宝的古诗词,大部分都是诗人因为政治抱负、切身遭遇等情感寄托在诗词中,只有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有感情的进行阅读,才能深刻体会到当时作者内心情感,从而领悟到诗词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如李密给晋武帝—司马炎上书所写《陈情表》,它的历史背景是:李密原为蜀汉重臣,后司马昭灭蜀,作者沦为亡国臣子。为求国家安稳,极力笼络蜀汉旧臣,李密就是其中之一。作者为保名节,以当时晋朝的政策为原由,以一篇《陈情表》进行推脱,既可以为祖母尽孝,又可以为蜀汉尽忠。这就结合了这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对学生教学。使得学生既可以对历史有所了解,又可以带动同学的积极性,使得枯燥无味的教学,得以改变。

(二)古诗词与歌曲搭配

古诗词距离我们毕竟年代久远,学生们就算死记硬背也不见起效,但歌词却朗朗上口,很多教师认为歌词没有多大用处,却不曾想过如今科技发达,信息多元化,學生们接触文学不一定完全靠书本,歌曲、电影等都可以接触到文学。如《三国演义》插曲《滚滚东逝水》,就是从三国演义中的诗词中提取升华而来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也可以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古诗词。如《独上西楼》就源自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还有好些歌曲都与古诗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古诗词与歌曲搭配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开启学生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达到对古诗词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角度的切入式教学

要打破古诗词的原有教学模式,突破局限性,在素材的选取上不仅要收录经典古诗词,也要根据新教程的需要对那些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创新作品进行收录,更要提供学生开阔自主的学习空间,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增强。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节奏进行变化,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古诗词的精髓所在。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并真正的弄懂一篇古诗词,而不是强制性的去理解。古诗词中要加强学生对词的诵读涵咏,引导学生获得精神陶冶、审美感受以及心声共鸣。古诗词教学还应该引用典范,使学生的诵读具有多样性,更好的体会古人的情态、领悟其意。当学生进行古诗词吟诵时,教师应进行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关键细节。苏教版古诗词教学应当具有个性化,更要对学生采用针对性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古诗词修养的培养,使阅读古诗词形成学生学习习惯,才能实现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结语

原有的教学模式,只是老师按部就班的进行讲解和对学生不懂得地方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学生根本不能融入所学的古诗词当中,只会使得学生一知半解,不能深入的去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在新课改下,想要提升高中语文古诗的教学质量,就要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教师只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更加主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俊杰.多读多感多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

学之友,2012(08).

[2] 施茂枝.疏言显象悟意化言——古诗词的基本思路[J].语文建

设,2012(01).

[3] 孔繁珍.浅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谈古论

上一篇:记忆的芬芳作文下一篇:学生特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