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与规划

2024-06-19

景观生态与规划(通用9篇)

景观生态与规划 篇1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要求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当前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管理环境,并实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有机结合。

以下就是对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达到规范化管理目标。

一、生态旅游含义

对生态旅游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旅游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即为一种旅游活动项目,但其要求旅游者在对自然景观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秉承生态保护原则,即应避免环境破坏行为的出现影响生态环。第二,从旅游供给方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项旅游销售品,其可吸引游客购买当地的纪念商品,最终达成销售目的。为此,在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应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继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达到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此外,当代生态旅游发展对生态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鼓励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改善环境保护意识。

二、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策略

(一)加强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

景观生态学中,不仅强调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二者异质性,且关注二者整体性。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过程中,应从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引导旅游开发者立足生态保护角度,在具体开发中,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兼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能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要求,相关部门应结合理论知识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能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对自身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同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重视对开发者及旅游者的监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逐渐构建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二)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科学规划生态旅游也非常有必要,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发展现状来设定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原则,并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设计其发展结构及发展特征,继而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严格遵从其设计内容,达到最佳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目的。第二,在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过程中应注重对其功能与生态加以区分,继而有序开展旅游活动,并推动其旅游资源实现合理优化及配置。第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旅游管理对其结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依据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来对其生态功能进行适当调整,以此达到科学化的生态规划管理目标。

(三)规范生态旅游资源管理。

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实施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对策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景观生态学的稳定性及异质性展开深入研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析结果以结构上的动态变化展现出来,继而为相关工作人员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此外,为取得良好的资源管理效果,要求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整合自身资源的方式构建长期的旅游监测系统,继而全面掌控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且采集相应的生态旅游发展信息,达到最佳的资源管理目的。此外,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制定生态风险分析计划也非常重要,因而应将其落到实处。

三、结论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当代旅游管理者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关注度,且应通过规范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科学规划生态旅游及加强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等途径来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并达到科学化管理目标。

景观生态与规划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建设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还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建设对促进人们生产、生活快速发展, 提高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但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现已成为了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从我国目前城市发展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入手, 许多设计规划人员、建设人员和研究人员已经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这些研究大多表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都与早期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有关。

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概述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充分建立在园林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基础上, 并和土地规划、自然资源保护、旅游开发等活动紧密相连, 并深深扎根于景观生态学, 它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而发展。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和管理是景观生态建设的重要方面。城市生态景观规划应充分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 系统、合理的规划景观空间布局, 将路、桥、基质等景观要素合理的分布于空间, 从而使得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畅通, 这样不仅使得景观符合生态学观点, 还具备了美的价值, 更加适合人类居住。城市景观生态设计主要是对前期生态规划的细化和深入, 主要从具体的建设工程和生态技术来配置整体的生态系统, 出发点较小, 一般是一个小区、公园或者休闲地方的设计。

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框架

城市景观是城市经济和自然的统一, 主要拥有两套生态系统。其一主要是以自然景观作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 例如:空气、植物、环境等;其二是将人作为主体的人文生态系统, 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个社会相类似, 也就是经济亚系统。根据我国目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的特点, 所有规划工作大致分为以下步骤。

2.1 确立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是整个规划工作的导向, 因此, 在开展具体规划工作前一定要确立好工作目标。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根据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和城市的实际情况。整体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目标应该从改善城市景观结构、功能,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安全、舒适和便捷。通常我们将规划目标分为三种:首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其次要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 最后, 针对目前景观格局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景观结构的调整。

2.2 现场考察

规划设计人员应根据前期目标要求, 进行城市现状调查, 收集影响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的基础性资料。这个阶段是规划工作的开始, 也是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现场考察获取资料的方法主要包括:查阅历史资料、现场考察、社会调查和遥感技术等, 通常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等。

2.3 景观分析与评价

(1) 景观格局和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有对规划区景观正确掌握和理解才能成功规划, 这主要由于景观生态规划的任务是通过组合或者引进新的景观要素来调整或者是构建新的景观结构, 来加强景观的稳定性和异质性, 因此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这一工作。

(2) 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度是整个景观生态规划和管理的基础。我们要认真分析生态分类的结果, 综合的反映规划区域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和比例关系, 这也就是景观生态图, 更是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图件。

(3) 适宜性分析是生态规划的核心, 主要把景观的生态类型作为评价单位, 并根据区域范围内景观的资源和环境特征、需求以及资源利用要求, 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 从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和美学价值入手, 分析特定景观的类型的资源质量以及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 确定景观类型的适宜性和局限性, 从而划分等级。

2.4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根据早期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对策, 综合分析, 制定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总体方案。主要有:环境敏感区保护、生态绿地空间规划和建筑规划等

(1) 环境敏感区是人类生存过程中有着特殊价值或者潜在自然灾害的区域, 主要表现为生态的脆弱地区。

(2) 绿地规划。城市绿地主要包括:公用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和交通绿地。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 生态绿地不仅要数量多, 还应该均匀分布。主要根据景观的分散和集中式的格局规划, 通过合理、集中利用土地, 保留小的自然植被和廊桥, 同时还要在人们活动区域沿自然植被和廊桥周围设计居住区和农业小斑块等。此外, 城市内的绿地廊道应于道路廊道相结合, 也就是应在道路两边规划出一定宽度和不同形态的绿色植被带, 起到减少噪声和废气的作用。

(3) 建筑规划。一座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要创造出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创造好的城市景观。所以, 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还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外貌和布局。根据城市的性质和实际的条件, 对城市的基本建设布局进行总体构思, 确定城市建设艺术的骨架, 从而体现城市的美。

2.5 规划方案的实施与调整

规划方案暂定以后, 要由当地方面的专家、研究人员以及政府人员, 对此方案进行评估和评审。规划人员应根据评审意见进行认真修改, 最终形成规划文件。在实施规划设计方案时, 要不断检查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际效益, 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 及时修正。

3. 基本原则

3.1 自然原则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距离大自然越来越远,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大自然东西越来越少。所以, 我们必须重现彰显大自然的美, 让城市中的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3.2 多样原则

多样性可以保证稳定性。首先, 应根据城市景观自然生态系统缺少的现状补充自然成分, 协调城市景观结构;其次, 补充过程中要注意五中的多样性, 避免由于建设过程中的单调和结构简单;最后, 要坚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3.3 综合性原则

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景观的整体和全局原则。城市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的组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所以, 城市景观规划应当把景观看成一个整体来分析和管理, 从而达到最佳, 实现优化利用。

3.4 以人为本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最终目的是运用社会、经济、科技和政治手段, 来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需要。人是城市的主体, 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该以人为根本出发点,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结束语: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点内容, 应当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对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合理的城市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从目前我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现状分析, 仍存在许多问题, 尚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带来了大量的城市人口聚集, 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人们现已逐步认识到人类应与自然最大限度的协调和统一, 才能保护我们周边的生态环境。本文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生态理论来指导城市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宋治清, 王仰麟.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及其规划的生态学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5 (08) .

[2]李伟峰, 欧阳志云, 王如松, 王效科.城市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及形成机制[J].生态学杂志.2005 (04) .

农林生态景观的设计与规划 篇3

关键词:农林生态;景观;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S7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66

1农林生态景观的发展现状

目前,各国的生态景观园区发展势头强劲。生态景观园区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例如,德国的“乡村旅游”、“市民农园”,意大利的“农业旅游”,英国的“田园城市”,法国的“城郊农业”,波兰的“果菜园”,美国的“广田城市”,加拿大的“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公园”,马来西亚的“国家级农业公园”,这些都是农林生态观光园区发展的典范国家。通过最新的农业科技把农、林、牧、渔、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新型农林生态观光园区,从而改善和丰富人们生活居住休闲的环境。通过对各国农林生态景观园区发展和建设的分析,针对目前我国农林生态景观的实际情况总结了一些实际经验。

2城市郊区建设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可行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生态观光和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了热点话题。使用现今的高科技手段改造原有大自然环境特征,为人们展现一种新的自然环境,做出一种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的生活环境是现今人类所追求和向往的。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农林旅游、高科技农业林业园区都在不断建立和崛起。观光农林业生态园区作为我国农林业的转型升级,把城乡园林和农林业现代化融为一体,达到尽快与国际接轨的目的。

3观光园区的种类

3.1农业主题公园

我们通过对主题公园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其大多数园区都是利用当地农业景观为基础。建立和规划起综合观光旅游景区,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以及休闲娱乐集中整合为主题公园。它的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旅游、度假、休闲、农产品、娱乐等设施。在园区内可展示名优产品,并且可以组织举行各类节日庆典活动。农业主题公园一般划分为森林区、花卉区、水果区、景观区、服务区和生活区等等。

3.2农业观光园

在接近城区或者城市近郊建立特色农业园区,例如:花卉园区、养殖场、果树园区、蔬菜种植区、自由采摘区等,为人们提供入园采摘服务使人们更加亲近大自然。

3.3农业田园化

农业田园化地区主要建立在城市的近郊,以城市为依托发展田园化农业产业。该地区主要以园艺农业为主体,配合瓜果的种植、花卉的培养、蔬菜的种植,果实和水产养殖。同时,结合城市近郊的村镇环境美化,集菜地、水面、农田、果园、房舍于一体,建设一系列与实习、实验以及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

3.4休闲农场

主要建立以农业为主的休闲娱乐区。园区内可实现观光、体验农作、采果,让城市化的人们体验到农村的生活,充分体验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休闲农场也可以提供短期的住宿度假服务,这样可以使游客体验到更多的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生活,为非农业者提供调剂性劳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科普和实习劳动的机会和场所,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周边无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3.5现代化科技园区

现代农林科技园区是通过对科技旅游和农林业旅游结合出现的新型园区类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农林新型科技的优势,引进和使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农林技术,建立起农林业科技研究、推广、试验、生产、示范和经营等活动场所。

3.6森林公园

主要以林木为主的大型农业复合生态群,拥有多变的地形和辽阔的林地。森林公园内主要景观由林区、河流、小溪、草地、山石等组成,为游览者提供观赏性、游览性较强的科普教育活动场所,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生态自然环境。

3.7 植物园

在城市郊区建设综合性植物园,引进国内外优良的植物种类,结合本地实际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种植,实现林草优美景观相间的布局。成为种质资源丰富、园林景观优美、具有观赏、游览、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场所。

4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规划

农林生态园区规划主要分为四步进行:第一,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农林业相关信息,划定规划范围和规划区域的用地情况,确定该区域的特点以及公园的主题等;第二,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细致分析,规划出园区的主体框架,明确相关规划内容,初步规划出整个园区用地规划情况;第三,方案制定阶段,完成草图和文字方案,形成初步文字方案,进行反复讨论和论证,修订初稿后形成正式文件;第四,最终形成成果文本和图形文件,文件中包括规划园区框架、布局、绿化、水电、经济区域、分区规划等文字内容和相应规划图纸文件,园区规划全部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开发和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爽,王进,詹志勇.生态景观与城市形态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4,(05).

[2]彭少麟.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主要生态学理论与应用[J].广东林业科技,2012,(03).

[3]秦春林.对旅游景区中生态景观设计的思考[J].北方园艺,2011,(24).

[4]郑晓芹.浅谈生态景观林建设与新农村可持续发展[J].陕西林业科技,2014,(06).

景观生态与规划 篇4

研究所及其所在的国家级生态学重点学科拥有50余台高性能计算机和设备齐全的现代化3S实验室,已配备了A0数字化仪、A0绘图仪和A0扫描仪以及PhotoShop、AutoCAD、3DS MAX、CorelDRAW、Mapinfo、Citystar、Arcview、ERDAS IMAGINE等设备和系统软件。

研究所技术力量雄厚,现有生态规划与评价、城市规划、建筑学、旅游学、策划学、生态经济、生态模型、生态工程、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化学生态、草坪生态、生理生态、景观生态、微生物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地产、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保护生物学、农学、动物学、植物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果树、茶叶、土地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兼职专家70人,其中教授等正高级职称29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21人,讲师等中级职称20人。有生态规划、生态旅游、景观设计、旅游策划、旅游地产、农业生态等方向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人。近几年来,已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生物多样性》、《生物数学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系统仿真学报》和《浙江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生态旅游学》、《生态规划学》、《生态学概论》、《乡村景观规划》、《中国生态农业》等专著20余部、教材3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浙江省优秀论文奖等奖项15项。曾主持或正在主持的规划项目有:浙江省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四川省罗江县“中国幸福家园”建设总体规划、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安徽碧云湖生态旅游国际度假区策划规划设计、云南侏罗纪世界公园详细规划、中国人民解放军73011部队吴江农副业基地总体规划、云南珠江源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世界休闲农业博览城概念规划、安吉县溪龙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浦江县盆地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嵊州市黄泽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仙居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四川省罗江县太液芙蓉国际温泉小镇总体规划、四川省罗江县万家灯火示范片区总体规划、安吉美丽乡村建设评估、江苏省赣榆县信德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诸暨市东白湖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金华市白鹭生态园建设总体规划、安吉县溪龙乡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浦江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贵州中烟贵烟品牌威宁县秀水烟叶原料基地单元2010年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江西共青城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南浔农业博览园总体规划、宁波奉化富硒谷休闲养生度假区总体规划、仙居县台湾农民创业园总体规划、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幸福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绍兴钱清镇大钱门现代农业园概念规划、苏州藏书羊文化产业园概念性规划、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园总体规划、浙江温岭东浦农场总体规划、温岭东浦农业观光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上虞建发家园绿化设计方案、上虞千秋滨海假日绿化设计方案、上虞千秋锦绣新城绿化设计方案、山西阳城蟒河生态旅游区卧龙湾度假村策划方案、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昌南生态园)总体规划、安徽省全椒县南屏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南屏山森林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山东邹城生态邹东建设规划、京杭大运河(杭州主城区段)旅游实施规划、青岛海都生态园规划设计、山东省临沂市华东野战军诞生地概念性规划、上虞市舜龙生态农业示范园规划设计、上虞市污泥处置专项规划、广州市九佛农业高新示范园区规划、江苏省宿迁市顺河镇林苗圃生态农业示范园详细规划、宁波天湖旅游度假村修建性详规、台州市“358”绿色行动总体规划、安吉县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安吉县

生态人居名县规划、安吉县溪龙乡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上虞市城乡环境卫生专项规划、长兴县城市总体规划、嘉兴市绿洲生态农业科技园概念性规划、苍南县生态产业带建设规划、德清县杨墩生态园总体规划、长兴县仙山湖生态基地总体规划、安吉县中南百草原二期总体规划、苍南县五凤乡乡村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宁波市东吴镇休闲观光农业总体规划、诸暨市弟兄生态农庄详细规划、安吉县报福山庄景观设计、金华市万象农业科教休闲基地详细规划、诸暨市珍珠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详细规划、杭州市富春明园生态养生度假区策划等。

景观生态规划调查指标哪些 篇5

景观规划调查指标可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生态指标 1.气候条件

1.1大气条件

大气组分、大气污染程度、辐射强度、日照天数 1.2温度

年平均温度、最高温最低温、年际变化 1.3降水量

年均降水、季节分配、年变率 1.4气象灾害

风沙、暴雨、冰雹、干旱、霜冻等

2.土壤条件

2.1土壤肥力

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有效氮磷钾 2.2土壤结构

孔隙度、透水性、持水性 2.3土壤污染

有害微生物种类、土壤有机污染物(面积、强度、趋势)、重金属污染(面积、强度、趋势)、固体废弃物处理率 2.4土壤侵蚀

侵蚀面积、侵蚀强度、变化趋势 2.5土壤退化

土壤沙漠化、盐碱化(面积、强度、过程)

3.地质地形

3.1地貌特征

地貌类型、坡度坡向

4.水文条件

4.1水资源量

水域面积、水资源总量、年季变化、供需平衡 4.2水质

浑浊度、重金属含量、溶解氧、水化学特征

5.生物资源

5.1动物

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动物个数、出生率、死亡率、存活率、自然增长率、灭绝率、分布密度、人为传播的病虫害 5.2植被

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植被覆盖率、生物量、优势种类、生长率、人工/天然植被组成、密度、盖度、频度、高度、外来种 5.3生物组成

生物种类、受威胁程度、生物年龄结构、空间结构、生物数量分布

6.景观

6.1景观异质性

景观类型多样性、经管的独特性、景观的破碎度、景观的敏感度、自然景观分离度、人造景观与自然及民族习俗的协调度 6.2景观稳定性

自然灾害发生率、人为灾害发生率、人均栖息面积、景观功效性、宜人性、景观美学价值、社会认同度、空间统一性

二、经济指标 1.基础设施

1.1交通设施

停车场、码头、道路、科技投入、便捷度、安全度 1.2生活游乐

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住宿、文化、娱乐、通讯、空间环境协调度、固体废物处理率、餐饮便捷度、科技投入 1.3安全卫生

安全标志、治安管理、危险动物危害频率、植物危害率、生活娱乐污水处理率

2.经济资源

2.1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来源、劳动力季节变化 2.2资金来源

资金信贷方式、资金回收 2.3智力资源

文盲率、教育普及率

3.经济环境

3.1生产成本

投入水平、生产风险、生产成本季节性变化 3.2信贷环境

信贷可获取程度、使用方式 3.3人口环境

人口密度、人口流动、人口变化

4.综合效益

4.1经济收入

总收入、人均收入 4.2消耗

总消耗、消耗分配比例

三、社会指标 1.人文环境

地方文化习俗、民族文化多样性、民族习俗、宗教文化、历史人文景观

2.心理环境

居民心理、民族心理、宗教心理

3.人类环境影响

3.1公众参与

人员性别比、年龄比、参与程度、参与的多样性 3.2环境意识

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环境的预期行为 3.3流域保护

污染排放控制、水资源利用、管理行动 3.4土地利用及分布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资源动态变化、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社会效益 3.5法制完善程度

4.宏观社会政治环境

4.1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区域政策、专项政策、部门调理法规 4.2总体规划

国家区域中长期规划、近期规划、部门规划 4.3政策保障

政策的有效性、持续性

5.社会接受能力

5.1个人接受能力

直接影响者、间接影响者 5.2团体接受能力

文化、宗教、部门、区域团体 5.3美学价值

景观生态规划模式在国外 篇6

中华建筑报·城市周刊

中古世纪城市景观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城市,是美国殖民地时期许多城镇和广场仿效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经过了修改,但至今仍可明显看出一些痕迹。这些公共绿地和广场用于放牧、游行及自卫队操练,或作为观赏、教堂和市政活动的空间。

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城市急剧膨胀,但城市中心绿色空间并未随之大幅增加。许多城市都因为缺乏舒缓的空间而显得非常拥挤。1893年的芝加哥博览会曾提出一个拥有宽广街道和许多广场的城市梦想,而这个梦想也多半未能实现。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城市规划实行区划奖励来鼓励私人开发公共广场,这也使人们付出沉重的代价:高大的建筑物遮挡住街道阳光,开放空间分布不协调,广场通常只考虑到私人而不顾及大众利益等。

60年代以后,城市景观得到极大改善,城市中心更美丽,也更适合居住。这主要得益于在修建摩天办公大楼的同时,修建了许多富有人情味、符合现代生活的广场。广场成为地方性的开放空间,不仅是市民活动的场所,也是年轻的上班族午餐时聚集的地方。旧金山、波士顿等地都在城市中心地区设立有露天购物广场,它们使工作和购物更富有乐趣。

80年代以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以及对多种文化的保护。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即由人类

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千层饼模式”景观理论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其次“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

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篇7

关键词:生态规划,园林景观,设计

1 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

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强调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人类居住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运用生态学理论基础和原则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尊重生态自然机理的同时满足人们对于景观和使用的需求。

2 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构成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要素共有3个: (1) 社会方面的要素; (2) 艺术方面的要素; (3) 科学方面的要素。当然, 每一位景观设计师在规划景观作品的时候对这三方面的要素有各自的侧重点, 所以, 每一个成型的景观作品在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上各具特色, 但是园林景观的设计必须具备这三种要素, 缺一不可, 否则就被视为不完美的设计。因此, 在生态理念下对园林景观进行规划与设计就应当始终将其贯穿其中。对于现代化的景观设计师来说, 其工作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为人类居住环境的园林景观进行规划与设计, 而是要在尊重自然机理的前提下帮助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并为其创造更舒适的活动空间[1]。

3 生态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

3.1 强调以人为本

不论是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还是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其根本要素就是人, 因此, 园林景观的设计强调的就是以人为本。生态规划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运用生态学理论基础和原则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于景观和使用的需求。除此之外, 还应当注重人文生态系统, 这就要求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规划不仅要重视社会环境方面的要素, 而且也要重视文化环境方面的要素。人文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复合系统, 其中所涵盖的各种要素循环往复, 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 共同发挥社会文化的作用。将人文生态系统应用到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 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 而且能够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3.2 尊重自然机理

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强调的是尊重自然机理, 要从自然逐渐演化的这一视角来进行规划与设计, 这也是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的核心内容。比如说针对所设计的某一区域, 要保证其地形地貌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对其进行复原;再比如说对临水区域的设计就需要考虑到沿岸带的过滤和拦截问题, 还需要在规划设计时在这一区域内多种植一些有利于分解吸收污染物的易于成活的植物, 一方面可以强化水体的净化能力, 另一方面为人类居住的环境营造一种自然生态的美。

4 生态系统与园林景观之间的关系

从目前城市园林景观的外在表象来看, 大部分的景观设计中多多少少都体现出了绿色, 并不是每一个体现出绿色的园林景观设计就能被称之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现在许多景观设计都是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基础上才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但是这并不能称之为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我们运用生态理念所规划设计的园林景观更强调尊重自然机理, 是要在设计中尊重当地的自然再生植被, 将名贵的植被都以乡土植物来取代, 以它自然的演变规律来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 而且从成活率来看, 人工群落的成活率远不如自然群落的成活率高。意识到这一点, 并且为了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 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对基址展开设计时认真分析了当地原有的植被, 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为其建立一个能够自然再生的环境。从小的方面来说, 园林景观内的一草一木、池塘河流都可以看作一个流动的生态系统;从较大的方面来看, 一片湿地、森林、水域都可以看作一个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水域生态系统。不论是对较小方面的生态系统进行设计规划, 还是对较大方面的生态系统进行设计规划, 都必须要根据生态学原理来进行, 通过这一手段可以使得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 并且相邻之间的生态系统也能在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下保持一定的联系[2]。

5 结语

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就是要有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形势下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需要园林景观设计师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不仅要满足人类对于聚居环境的要求, 而且还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金长明.基于园林景观设计在生态规划理念下的相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2 (5)

[2] 王冉, 钱瑜, 张炜, 肖微炜.景观生态评价法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4)

景观生态与规划 篇8

关键词:土地整理; 土地综合整治;景观生

2009年以来,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保护和补充耕地、满足城乡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各地普遍推广实施。然而多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面积、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而忽略了项目区自然环境保护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而引发了耕作层破坏、水土流失、农村景观格局破碎等一系列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土地综合整治”缘于“土地整理”,但相比土地整理来说,土地综合整治具有更为全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 土地整理与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最早源于欧洲,1886 年德国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土地整理。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1999年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和巩固了土地整理的法律地位。2000 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行业标准》,对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编制、土地整理开发设计、土地整理开发项目验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2 年先后颁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加强和规范了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对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土地综合整治由土地整理演变而来,是针对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并由土地整理升华的,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深入实施,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大规模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农村土地管理的重大任务。2011年在《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一文中,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要推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中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国家已把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万村土地整治”等示范工程作为推进各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力图破解土地管理中的一系列难题和障碍。

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系统工程。而土地综合整治的概念要比土地整理更为广泛,其包括了土地整理在内的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目标不仅仅是补充耕地、提高土地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包括提髙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整合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土地综合整治的施展空间与开展平台也更大,其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紧密结合,成为了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与以往传统的土地整理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具有“五多”的特征。①多规划协调。就土地综合整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来看,其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以及产业集聚区规划等相衔接、相协调。②多目标设计。土地综合整治成果一方面应有利于完成地方耕地保护目标,弥补各类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另一方面则能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不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政府和群众期望的多个目标。③多资金整合。土地综合整治既要聚合土地各类专项资金,同时又要引导其他涉农资金的投入,还可以利用有关指标转让所得的收益,充分发挥各类资金的“叠加效应”。④多部门联动。国土、财政、农业、交通、水利、建设、林业等部门要遵照分工,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⑤多项成果。主要是增加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富余土地可通过增减挂钩有偿调剂到城镇使用等,破解了地方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多个难题。

2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异同

一般来讲,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基本思路相同,主要包括:①分析区域的背景与规划开展的条件;②确立规划的目标与基本任务;③选择合理的土地整治模式與路径;④测算区域土地整治潜力;⑤划分土地整治区域和重点整治区域,统筹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工程与项目;⑥分析土地整治成本和综合效益;⑦针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制订实施保障措施与对策。

与土地整理规划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更强调综合性和效益性,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标更多。土地整理规划主要围绕如何增加耕地面积这一主要目标进行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农业经营规模扩大,把田块合并、沟渠修好、道路修通,而是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达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土地综合整治也不是简单地增加和补充耕地,而是要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各个地块要素的作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综合整治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是更加注重与地方实际、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相衔接,容易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必须体现这些目标,所以其比土地整理规划需要更先进的规划理念、更多的基础资料、更丰富的内容、更先进的方法。

(2)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需要与更多的规划相协调。通常情况下,土地整理规划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协调,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除此之外,还需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相结合,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全方位、多角度融合和衔接各种规划。

3传统型规划与景观生态型规划的比较

土地整理是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干扰,整理过程会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产生影响,规划方案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但是我国当前开展的土地整理规划(以下称为“传统型规划”)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为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并将新增耕地率作为刚性指标指导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对项目区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考虑,致使大量生态问题出现。因此,景观生态型规划取代传统型规划势在必行。景观生态型规划是在传承传统型规划的优点之上提出的,主要从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等多个功能的实现为基本出发点,运用景观指数等方法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定量描述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实施措施。它与传统型规划在规划理念、规划目标、规划方法及规划效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3.1规划理念

就自然生态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再调整和再优化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改变了项目区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整治缺乏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和重视,势必将对区域内土壤、水、植被、大气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应立足于改善而不是改变。而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经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对自然环境的恢复与调整, 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技术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作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征途上的工程手段,按理不应随意改变其自然生态,更不应该凭借现代机械之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系统和谐。因此,我们理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在土地整治工作的始终。

传统型规划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规划时只简单地考虑增加耕地,而忽视土地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整个系统的不利影响,结果使得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单一和脆弱,影响系统中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生态的稳定和平衡,是不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而新型的景观生态型规划则以景观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和可持续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区域特定的问题,引入新的景观元素完善景观结构、功能,在具体的工程上进行生态设计,在以生态系统为基质的景觀中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斑块、廊道的高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使经济生产与生态环境相适应,降低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2 规划目标

在理论上,土地整治规划的具体目标应该包括:一是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增加耕地数量,实现耕地数量动态平衡,保障地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三是通过实施废弃地整治、零散地归并、节水工程建设等系列工程,促进区域资源节约利用,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四是通过土地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环境友好”社会的建设目标;五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六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乡村地区经济,维护乡村特色景观和文化以及土地利用的伦理和道德规范。

在上述六个目标中,传统型规划更加侧重于第一、第二个,尤其是第一个。我国土地整治起初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弥补因建设所导致的耕地减少,将其作为获得耕地增量的主要措施。现实中许多地方开展的土地整治,主要是为了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来获取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因此,在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时也主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增加耕地、获取建设用地指标,而很少考虑土地整治的其他目标。而景观生态型规划则更加突出第四、六个目标,注重保护和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高景观的价值。新型景观生态型规划追求的是实现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3 规划方法

传统型规划编制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即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然后进行各种数据的预测。

目前有关景观生态型规划方法主要有:McHarg的方法、E.P.Odum的分析模型、德国的分析土地利用系统模型、城乡融合系统设计模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规划模型、捷克的LANDEP模型、荷兰的通用生态学模型、美国的大城市景观规划模型、澳大利亚的南海岸研究模型等等。

从具体的技术路线看,景观生态型规划与传统型规划一样,都包括项目区的现状分析、具体规划布局和单项工程的设计三个主要环节。而存在不同的是:

(1)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的现状分析,除了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常规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外,还应包括景观资源的现状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重点对项目区典型的地貌遗产、乡土植被群落、稀缺物种栖息地和独特水文关系等自然特征,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风水林、自然村落布局以及典型土地利用功能组合模式等人文元素、结构进行识别和评估,同时对乡村空间景色具有支配作用的特殊场所予以关注,如独特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别致的农田地块结构、孤植的老树等,用以指导工程规划布局和工程设计。

(2)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布局等四大工程规划布局之前,还应先进行项目区景观整体意象规划、景观分区和关键地段识别等工作,并将其作为土地整理工程规划布局的指导依据,使项目区土地整治规划总体布局上更具备景观整体性与和谐性。

(3)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中的单项工程设计需综合考虑工程的整体性、实用性和生态性,将各类工程设施的景观生态功能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土地整治与项目区乡村景观风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3.4 规划效果

由于传统型规划片面地追求增加和补充耕地,过分强调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虽然其实施可以增加部分耕地面积、改善部分耕地质量,但是也造成:

一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传统型规划指导下,往往缺乏对项目区景观、物种、生态方面的综合考虑,而广泛采用高品位、高规格的工程建设措施,不但难以获取预期的生态效益,反而破坏了项目区生物生境,影响系统内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而难以实现长远的综合效益。如在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时,大面积平整农地、硬化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挖低丘、筑坑塘等以提高土地垦殖率,这些都会导致项目区原生、次生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的减少和退化,而不利于项目区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村景观千篇一律。传统型规划往往专注于项目区农地的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再加上管理和建设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导致孕育不同地域文化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乡土景观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部分农民安置点俨然城市小区,高层、多层兵营式分布,文化、体量和色彩嚴重不协调。

景观生态型规划正是为了解决传统型规划损害生态环境与景观这一问题而产生的,其以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重视项目区景观特征的研究,注重提高生态景观服务功能,通过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的规划合理调整、景观单元的生态设计,实现整个系统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最大化。这不仅能够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为项目区居民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实现其气候调节、气体调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和作为旅游观光资源美学效益的提高,符合人与自然的长远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1-16.

[2] 张勇,汪应宏,陈发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工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6):65-69.

[3] 李志明.抓好土地综合整治平台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J].资源导刊,2009 (08):13-15.

[4] 陈勇,曾向阳.土地整理项目的景观生态途径——以房县军店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4):56-60.

[5] 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10):136-140.

[6] 王军.土地整治: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的平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J].中国土地,2012 (12):10-11.

生态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的论文 篇9

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协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越来越严重,人们都渴望在生活的地方有一片绿色空间,因此,目前,生态设计原则成为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可以精心挑选出具有环保功能的植物,并充分利用这些植物使其生态环保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除此之外,设计师们应该从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出发,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要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另外,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还要尽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利用现代园林景观工艺建设一个美丽舒适的城市(镇)。

1.2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不能把重点仅仅放在生态上,也不能把重点仅仅放在设计上,应该放在结合上,要考虑怎样才能使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例如,在设计中,应该尽可能的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充分利用原有的有利条件,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高效率的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因此,有些景观的设计,可以利用大自然中的雨水,还可以回收雨水,用于景观水的营造,灌溉绿地,还可以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1.2.1园林景观设计中突出生态种植目前,很多的园林景观从表面来看,大多数都体现出了绿色,但是那些绿色并不一定都是绿色的,很多都只是发挥着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而且还要花费很多的物力、财力来保持它们的效果。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师们,应该充分体现生态的原则,尽可能的利用本土植物,多种植本土植物和能自然再生的植被,降低园林建设对外地树种的依赖,选择具有良好遗传特性以及适应性的本土植物。与外地植物相比,本土植物无论是遗传、生理、形态以及自然环境等条件的适应性都更强。因此可以选择本土适应性比较好的植物进行培养,并在培养后选择具有强抗逆性与适应性的植物进行广泛种植与合理配置,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还可以有效的降低管理、养护以及种植等方面的成本投入。在园林景观中,一片树林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生态园林景观中,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很重要,在植物的选择上,还要尽可能的运用植物相生相克、生态原理营造园林植物群落,不过园林植物群落要与园林的景观相统一,最大程度的实现园林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大范围的园林景观的种植规划可以借鉴白塔山风景区的种植规划:古建园林景观区、生态保护林景观区、山体彩化色叶林景观区、风景林景观区四个植物特色分区。通过植物群落整体季相、小块面的节奏变化、色彩变化,既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又可以提高游赏价值。植物的种植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在一些小范围的园林景观中,一般没有种植分区,就可以采用多种种植方式相结合。可以孤植,在一些草坪中或者花坛中,可以选择一些生态性比较好的常绿植物或者彩叶植物进行种植,不但可以吸引人的眼球,而且由于树的生态作用比花草的生态作用要大,还可以提高生态效益。也可以选择丛植。丛植的方式相较而言,更能实现生态效益,例如,在池塘旁种植一小片竹林,种植一小片樟树林或者荣会书林等,竹林、树林基本都能健康的生长。还可以选择群植。群植是指将众多不同的植物在一个范围内进行种植,不同的植物其发挥的作用也会有差异,众多不同的植物在一个大范围内种植,通过合理的布置形成一个整体景观,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且利用不同植物的特点,也能提高生态效益。

1.2.2建立城市绿化隔离带。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城市在扩建、河岸整治、人造景观或道路拓宽的过程中,将一些沿河或沿路的防护林带毁掉,有些地方的防护林也被人们乱伐滥砍而消失,或者被人们用作其他的用途,从而破坏了防护林的功能,也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系统,因此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的园林设计中,要种植大量的树木,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隔离带,绿化隔离带不仅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实现生态效益。

2结束语

上一篇:启发人的小故事下一篇:八一建军节退伍军人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