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论文————中国共产党产生

2024-07-10

中国近代史论文————中国共产党产生(精选8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中国共产党产生 篇1

摘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取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为奋斗纲领。它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是无数革命者奋斗的结果,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苏俄的帮助则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

关键字:革命的奋斗 明确思想 苏俄帮助 社会背景

一.无数革命者的奋斗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华民族遭受外国列强侵略和欺凌沦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之后,近代中国出现了众多仁人志 士、很多思想解放和新生革命力量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他们不畏困难与生死,英勇斗争。中 国 出现各 派 爱 国 的 政 治 力 量 和 无 数 仁 人 志 士 为 之 苦 苦 求 索。有的先 是 选 择 了 资 本 主 义。像在太平天国时期洪 秀 全 的 《 资 政 新 篇 》 纲 领 与康 有 为、梁 启 超 的 “ 君 主 立 宪 ” 设 想,直 到 孙 中 山 的 “ 民 主 共 和 ” 尝 试,他 们 的 最 终结 果 都 是 以 失 败 而 告 终,而且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后引发“五四”爱国运动之后,使 中国思想文化界开始出现一股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热潮,正是许多的思想青年、知识精

英在走投无路情况下决定走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最 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二.正确的思想

而正在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中不知道寻求那一种救国之道的时候,俄的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希望。当时马列主义认为 ,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必须与本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正是具备了这些条件才于1921年诞生的。

中国共产党最 终选 择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作 为 救 国 救 民 的 理 论 武 器。是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有 较 多 的 悟 性 和 修 养,加 上 中 国 的 特 殊 国 情 : 资 本 主 义 未 得 到 充 分 发 展,农 民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忠 实 的 同 盟 军,又 经 历 了 社资本主义革 命的风 风 雨 雨,最只能够选择共产主义。因为它恰好适应了国人对民族独立和民族平等的强烈渴望。自创立以来就在为推翻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后来产生的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而斗争。这个思想吸引了无数革命家为其奔走。

三.苏俄的支持

五四运动期间,苏俄政府发布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北南政府的宣言》。它公开宣告:苏俄红军越过乌拉尔山向东部进发,不是为了横行霸道,奴役人民,而为了“使人民摆脱外国刺刀和外国金钱的桎梏”,同时也愿意“帮助中国人民”。为此,苏维埃政府愿意“沙皇政府独立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中国人民”。包括无偿交还中东铁路及其所有租让的矿山、森林、金矿与他种产业;放弃庚子赔款;“废弃一切特权,废弃俄国商人在中国境内的一切商店”;放弃领事裁判权,等等。

苏俄的对华宣言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一举扭转了国人对苏俄革命的恐惧,不少人迅速开始把目光从过去瞩目欧美,转向了苏俄。

四.当时的社会背景

1917年 ,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只有推翻资主义制度 ,工农才能当家做主;只有打倒帝国主义 ,被压迫人民和民族才能得到解放;只有马克思主义 ,才是指导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惟一正确的思想武器。这使在历次斗争中屡遭失败、于绝望状态的中国先进分子受到深刻的影响和强烈的鼓励。他们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察国家的命运。第一个把十月革命的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真义告诉给中国人民的 ,是民主义者李大钊。他在1918年7月、11月发表的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和 《布尔什主义的胜利》 文章中 ,论述了十月革命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 ,以及十月革命的性质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新的革命斗争方向。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 ,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型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开辟了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有了可靠的保证。

中国近代史论文————中国共产党产生 篇2

从科学社会学角度出发, 李约瑟分析了中国在科技方面与西方的差距, 认为该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原因造成的。西方所经历的封建主义完全不同于中国式的封建主义, 西方的封建主义是军事和贵族统治的, 中国的封建主义确是官僚封建主义;西方的军事封建主义远远不如中国的官僚封建主义强大, 在防止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方面, 中国的官僚封建主义, 作用巨大。但是, 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是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资产阶级获得领导地位的同时, 科学技术也就随之而生。

本文重点从中国当时的国家、社会制度及封建生产方式、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入手, 内在地分析科学技术没能在中国产生的一些根本原因。

1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缺乏的社会根源

古时中国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所以, 重视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战国时期就有商鞅变法:是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小农私有制发展的限制;西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继续推行。随着社会的发展, 朝代的更替“重农抑商”逐渐被“农桑为本, 工商为末”代替手工业也不被人重视。于是, 重农桑、轻工商的思想成为君王统治者所推行的政策根深蒂固。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也日益凸显, 它不但维护了传统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而且还进一步阻碍了农民的分化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影响了资本主义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和用作原始积累的资本, 极大地压制工商业的发展, 使得弱小的手工业资本难以快速积累, 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的产生的发展, 使中国封建社会陷于长期停滞的局面。具体表现如下。

1.1 历代统治者采取措施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统治者采取更多的措施对工商业进行限制。这主要是因为封建帝王害怕“末”强“本”伤。统治者的这种封建顽固思想必然要导致对工商业的的压制。明代时期对商业就实施重税、低收、借用、任意派索等残暴的剥削和摧残手段。除此之外, 还颁布禁令, 如矿禁、禁盐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1.2 自然就经济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虽然明朝中期, 资本主义萌芽就已经出现, 但是到清末, 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始终没有发展。没有给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虽然, 随着工商业的缓慢发展, 农产品中开始出现商品化, 但最终没有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 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依旧是主体。农民分化的局面没有形成, 这充分证明了当时中国的自然经济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虽有部分地区的商品经济会相对发达, 但仍不能起到主要作用。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很少进行商品的交换, 同时又加上政府的压制使得工商业发展的脚步异常沉重、迟缓。

1.3 农本思想的影响

由于受传统农本思想的影响, 一些开化的工商业在富裕之后, 不是集资继续扩大经营, 而是购田置产, 这也就相应地影响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得不到发展, 在其基础上产生的科学技术就难以发展。

2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缺乏的思想根源

2.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功利性特点

对中国思想文化有重要影响的主要流派有儒、道、释三派。在这三大流派中, 儒家是占据主要地位的, 中国经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一直以来封建统治者奉行的都是儒家的思想, 儒家思想讲的是入世, 所谓入世, 就是“经世为用”, 儒家追求的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个人追求的境界则是“达则兼济天下, 不达则独善其身”, 也就是说主要儒家思想本身的观念, 加上封建统治者的选择, 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2.2“功利性”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以“功利性”为主的思想文化对科学进行了片面的取舍, 从炼金术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化学, 则是借鉴了我国古代炼丹家的化学实验, 但是西方人用实验的结果去发明现代化学, 而中国的炼丹家却企图点石成金;同样, 古代中国人率先发明了火药, 西方人用火药制造枪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而中国却用自己先人的发明来驱邪避凶;中国古代许多优秀的数学家, 天文学家也有向功利性发展的痕迹, 例如数学主要用于器物的统计及土地的丈量, 很少会向纯理论发展等等。如此例子不胜枚举。可见“功利性”的科学价值观是近代导致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阻碍。所以, 科学技术要发展, 就必须要摒除中国人头脑中存在了几千年的“功利思想”, 彻底抛弃功利主义的值观, 转向真正意义上的追求事物的真理的科学价值观, 只有抛开一切封建思想枷锁, 科学才能飞速发展。

3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缺乏的政治根源

3.1 封建科举制的禁锢

通过科举选拔制封建统治者可以为封建王朝征召有用人才, 为封建统治服务。因此, 儒家学说一度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宋元后, 程朱理学占据了主要地位, 科举考试的内容就演变成为朱熹的批注, 禁止考生自己观点的阐述, 这种教育的实质是奴化教育。奴化教育最终导致人们思想, 对封建王朝拥有绝对的忠诚, 人们的思想处于僵死状态, 除了儒家经学说, 封建社会的饱学之士头脑中再也不会有其他任何的思想火花。

3.2 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闭关锁国

历代封建统治者自视为天子, 将其所管理的国家视为天朝, 古时中国实力的强大, 更是增长了封建统帝王自满的思想。盛唐时期, 日本、高丽等国均派使者来唐学习, 把中国的许多先进文化、制度都带回自己的国家, 促进了本国的发展, 但中国却很少有去外国学习、考察的, 盲目的自大隔断了中国与外国的交流。当世界各国不断交流, 相互汲取成果, 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时候, 故步自封的中国终于落后了。

摘要: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的论点后, 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世界所瞩目。然而, 17世纪前后由于当时国家、社会制度以及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值观念阻碍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近代科学技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英) 李约瑟.中国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5.

[2]崔建林, 黄华.科技文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

[3]王玉仓.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王鸿生.中国科技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篇3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正在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中国。他们给中国带来了各样的商品,也带来了多样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近代报刊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中国。

取道马六甲,首份近代中文报刊曲折诞生

1807年9月8日,广州城里来了一位叫马礼逊的英国传教士。他此行的目的是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华传教。可是当时的清政府反对传教活动,来华的外国人除非是英属东印度公司的雇员才能进入广州。不得已他只好用美国商馆“客人”的身份做掩护,在广州居留,学习汉语。次年他赴澳门,翌年被聘为英属东印度公司的翻译,遂以英国商人的名义公开活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传教的任务,一边着手翻译《圣经》,一边秘密吸收教徒,先后招收蔡高、梁发等教徒10人。

1813年,伦敦教会又派遣米怜前来协助马礼逊传教。米怜到达后,因没有合法身份根本不能在广州传教,于是米怜携带2000册《新约》前往南洋群岛的爪哇、马六甲等华人聚集地传教。米怜回到广州后随即建议马礼逊在马六甲成立一个对华传教基地,并初步设想编发一本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小册子。马礼逊闻后,当即同意了米怜的建议。1815年米怜雇请已成为基督教徒的印刷工人蔡高和梁发前往马六甲。当年5月,米怜携妻子及蔡、梁二人到达马六甲。随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印刷所和一家免费学校。8月5日,米怜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察世俗》)出刊。它成为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察世俗》的办刊初衷是为了阐发基督教教义。所以它把宣传“神理”放在了首要地位,大部分文章都是介绍教义和《圣经》。此外,它还刊登介绍世界各国情况以及天文地理方面知识的文章。

为了让《察世俗》更易为华人接受,米怜将它和中国的孔孟之道结合起来。在封面上,他引用了《论语》中“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办刊者自称自己为“博爱者”,文章则采用带有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可谓是费尽心机。

《察世俗》为雕版印刷,每月一期,在南洋地区华人聚居地免费赠阅,也有少量流入中国境内。起初每期印500本,后来增至1000本。每年还出版合订本,印数少则500本,多则2000本。1821,年因米怜病重,《察世俗》停刊。

立足广州,中国本土首家近代中文报刊诞生

《察世俗》停刊以后,对中国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是1833年在广州创刊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东西洋考》)

1831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来到中国。郭士立来华后努力寻求和中国自由交往的有效措施。《察世俗》以及之后的几家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使他逐渐认识到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无非是武装入侵和文字宣传。作为一个传教士,他选择了用文字宣传,并认为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式。

1833年8月,郭士立创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在广州出版。《东西洋考》是在清政府三令五申严禁洋入印刷书籍的情况下秘密创刊的,但它居然公开出版而未遭查禁长达两年之久。

《东西洋考》名义上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实际上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位置。郭士立曾在一家英文刊物上公开宣称:“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创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观念。”正是出于这种目的,《东西洋考》刊登了大量用来宣传中外人士行为准则的文章,如中国人不要称外国人为蛮夷,与外国人做生意要公平、诚实,要学习外国人的长处等等。有的文章是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目的是要中国人学习这些国家的做法,打开国门,不要闭关自守。较之《察世俗》刊登的文章,《东西洋考》还增加了一些新闻性的内容,文章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是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的《东西洋考》还多次刊登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直接为中外贸易活动服务。

《东西洋考》在特点上更加接近现代报刊的形式。文字通俗,文章简短。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较固定。为了方面发行,《东西洋考》在宣传策略上学习《察世俗》,处处附会儒学。封面上印有一句中国传统格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为“爱汉者”。

自1833年8月出版之后,《东西洋考》时起时落,维持了近两年。1835年休刊后直至1837年又在新加坡复刊,次年4月最终停刊。

水到渠成,首家国人自办中文报刊应运而生

郭士立创办的《东西洋考》将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且使得中国人对西方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有了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1834年3月,《东西洋考》曾发表了《新闻纸略述》一文。全文虽然只有短短300字,却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刊的文章。通过它,中国人第一次大致了解西方报刊的历史和现状。在郭士立之后,外国人办的各种中文、外文报刊层出不穷。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人在华办报迅速掀起了一个高潮,香港、上海先后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重要基地。这些外国人办的报纸上也有不少是介绍西方报界情况的文章。而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实践也更加具体地回答了什么是近代报刊,它有何功能以及如何办报等问题。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认识并掌握了这一从国外传入的新事物,并开始积极主张自行办报。

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干王洪仁轩就开始重视报纸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他的《资政新篇》里就曾提出设立新闻馆的主张,后因太平天国覆灭,这一构想未能实现。在中国民间一些有识之士也感到了报刊的重要作用,他们尖锐地提出:不能“坐视敌国怀觊觎之志,外人操笔削之权”,“国之利器,不可假人”。他们大多是在外国报馆工作,其中的利害更有切身的体会。王韬、陈蔼廷就是其中著名的中国报人。陈蔼廷有志于办一家“主笔出自华人,替华人说话”的中文报纸。他主编英文《德臣报》中文专页——《中外新闻七日报》时就曾刊发评论文章对清政府和港英当局的政策提出批评。

中国近代史 篇4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学号:1051410042 姓名:管春娇

中国近代史之中美关系史

历史文化学院 管春娇 学号1051410042 【内容提要】阅读陶文钊的《中美关系史》,了解到从1840年到1949年是中国的近代史阶段,她经历了一系列屈辱的打击,渐渐地从愚昧落后走向独立自主,其中美国从自身利益考虑,利用不同的手段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中获取自己的利益,最终打造美国大国的形象,一度幻想中国成为其在亚洲的代言人。本文着重讲述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美复杂的关系,从中剖析中美微妙的利益链条,有助于更加深入的了解近代中美关系史。【关键词】中国近代史 中美关系 利益复杂

一、武力胁迫下的不平等关系的开始

早期中美关系较和谐,经济上互利、政治上平等是中美关系的主流,但是因为美国商人的鸦片走私,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经济的冲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间的冲突,已经孕育着改变这种互利关系的因素,鸦片战争正好给美国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以武力威胁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取特权,开始了中美近代的不平等关系的历史。

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的签订,给美国入侵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美国紧紧抓住这次机会派出以顾盛为代表的使团出使中国,顾盛紧紧抓住清政府惧怕美国人进京的弱点讨价还价,最终强迫清正府签订了《望厦条约》。通过该条约美国毫不费力的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给以后中美关系的发展蒙上浓重中的阴影。《望厦条约》可以说是早期中美关系的终结,近代中美关系的开始。

经历了美国的欺压,清政府不但没有与之决裂,反而更加依赖美国,对美国使者蒲安臣的合作政策大为赞赏,并使其成为对清政府的代言人出访各国。这是一个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一个维护美国在华利益的外国公使,竟然受到如此重用,可以看出清政府闭目塞听,对国际事务、国家主权的淡薄。而所谓的合作政策的实质是列强通过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来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利益,偌大的官僚体系都没有人警醒,真实让人痛惜!而蒲安臣获得权力后,就抛弃了清政府,单方面与美国签订《蒲安臣条约》,使华工大量涌入美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以后中国华工在美国的屈辱史奠定了基础。

二、背信弃义的依赖关系

随着美国实力的增强,对作为列强侵华的配角的角色感到不满,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地与众列强周旋,进而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承认列强在华特权和既得利益为基础,要求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对美国敞开。门户开放政策,表面上承认中国领土完整,但实际上是把中国问题国际化,使中国成为列强瓜分的蛋糕,而美国恰恰是切蛋糕的刀子,尽力的维护自身利益。但这一政策从另一角度看也有利于抑制沙俄和日本在中国的领土侵夺,同时也成为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的阻碍,避免了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悲剧。

因为门户开放政策,清政府对美国印象极好,进一步的幻想联美制日,并幻想从美国那里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帮助,这真的是一种历史的怪想象。而美国为了更加便利的获取在华利益总是给以承诺,让清政府报以幻想,然后再秘密的让这一幻想彻底毁灭,可见美国的外交手段是非常狡猾的。

例如日俄战争后,面对日本的独霸行动,美国承诺要联合清政府利用门户开放政策抵制日本,但实际上美国为了确保其对菲律宾的统治,却与日本签订《罗脱-高平会议》,把清政府耍弄了。

当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日本利用其称帝的野心,抛出“二十一条”企图独霸中国,这与门户开放政策是背道而驰的。日政府希望条约保密,而袁政府却故意泄露给美国,希望美国出面干涉,争取国际舆论。美国的前后态度有所变化,它的总原则是不因中国的问题而卷入国际纷争,所以它再次抛弃了中国。这是美国想借此调整美日关系和维护在华利益,所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是必然的,但当时的高层却从没注意到这一点。

一战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就山东问题多次与威尔逊协商,威尔逊言不由衷的说,他将在和会上尽力支持中国,但在英国施加压力的背景下,威尔逊还是对日本做出让步。美国背信弃义的做法,出卖了中国利益。这是一种丑恶的行为作出的重大的决策,使人们对国联丧失了信心,也使美国的威信扫地,而受损害的中国只能靠不签字来诉说最后的一点无奈。

总之,中国生活在美国的幻想里,寄希望于帝国主义,这本来就是一个错误,但当时的众人却没有看清帝国主义的嘴脸,以至于多次失望。帝国主义是以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他不会管殖民地国家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的,而且这也反映出在近代弱国无外交,只能承受被侵略的侮辱,而不能做出一些实质性的反击来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痕迹,就算是在被美国背信弃义后,也只能忍气吞声了,这是软弱的政府的无能表现,真的是非常悲哀的。

三、战时盟友,联合抗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美国采取消极态度,推卸责任;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美国发表“不承认主义”声明。美国受严重的经济危机影响,再加上美日贸易在美国对外贸易中占第三位,若果对日本采取强硬措施,这对美国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美国坚持反苏主义,一度指望把祸水引向北方,指望日本进攻苏联,这就进一步坚定了消极态度。

罗斯福上任后,对中国的态度有所转变,相继实施了棉麦借款、白银协定等措施,美国逐渐向援华制日转变。最终,珍珠港事件爆发,中美结盟抗日正式形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一面进行战争,一面勾画战后世界的蓝图。罗斯福认为美国的远东政策应以中美两国政策的紧密合作为基础,所以决定向国会提出对华贷款议案,遵守国民政府需要的无担保、无利息、无年限的三无原则,签订协定。为了进一步支持中国抗日,拖住日本的侵略步伐,最大程度的减少欧洲战场的压力,美国又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中美新约》和废除《排华法》,尽力的满足国民政府的要求联合抗日。《中美新约》和废除《排华法》,废止了领事裁判权,改变了华工在在美国的处境,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利益,受到了国民的欢迎。美国极力扶持中国,在国际上提升中国地位,在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中与中国密切合作,中美特殊关系形成。美国敦促国民政府与中共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放弃两党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美国考虑日本的威胁,及战后的规划,把中国作为自己的听话的盟国积极密切合作,幻想对苏联形成攻势,壮大资本主义的阵营,削弱社会主义阵营,达到资本主义掌控世界的目的。所以美国才以近乎疯狂的态度帮助中国抗日,维护自己的利益。

四、渗透中国政治,联合打击中国革命

面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屈辱的历史,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革命的重要性,从辛亥革命,到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中国人不断地努力的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但是前进的路上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阻碍,受到国内外势力的联合打击,中国的近代革命路途非常艰险。

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但最后的革命成果却被袁世凯抢夺了。原因就是清政府垮台了,美国等国家急于寻找代理人,以武力和经济关税为要挟,再加上革命党人内部的矛盾,使充满活力的革命失败了。而袁世凯政府为了最高统治权,也乐于与帝国主义同流合污来镇压和扼杀辛亥革命,这是中国复杂的国情,深深打上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烙印。

二战结束后,美国实力大增,野心家的梦想暴露出来。它想以中国为跳板控制整个亚洲,形成太平洋防护圈,实现自己独霸世界的梦想。于是他积极培植蒋介石的势力,相继派出军事顾问团和经济顾问团,并提供大量贷款和武器装备,又出台了《援华法》,全力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打击中国无产积极的革命。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插手别国事务,妨碍中国广大人民的解放,阻碍历史的进步。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对其进行封杀,全力支持台湾与新中国处于对立面,阻碍中国的统一。美国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是中国的领土不完整,美国要负很大的责任。

五、总结

中国近代史 篇5

(1)中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我国文字出现很早,还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陶器上已经有了刻划符号。商朝的“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文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始于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

(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公元前21世纪,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利用已得的权势,杀死禹的继承人伯益,继承禹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秦始皇为第一个皇帝。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

(6)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7)战国时期变法最彻底的是商鞅。

(8)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的老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的孔子;墨家思想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的墨子。

(9)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0)中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汉武帝时制定的“太初历”。

(11)中国现存最早的医书——西汉时编定的《黄帝内经》。

(12)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

(13)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14)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东汉班固著。

(15)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16)中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西晋太医王叔和著的《脉经》。

(17)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著的《茶经》。

(18)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

(19)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初的《水浒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

(20)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江浙一带。

(21)元代来中国最著名的外国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22)明朝末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传教士——意大利的利马窦。

(23)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1689年签订。

(2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签订。

(25)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一句话——简述中国历史各主要朝代

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由一位绝对尚武的君主所创造。虽然国祚甚短,仅15年,但由于秦朝在文化道德上的强制统一,使后世之中国不

至于象今日之欧洲一般星国林立;

汉——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强大王朝,汉军之强大令后来的各个王朝不敢望其项背,使中国的领土除了中原之外,还多了一个漠北、一个西域、一个岭南、一个西南。大汉帝国曾是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最多和最富有的国家。一个暴戾的君主却创造了王朝的最辉煌时期,也奠定了王朝覆灭的基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人的多元化思想从此被一种学术所禁锢,汉民族亦就此抛弃

尚武传统,百家争鸣的局面直到现在也没有再次出现。

唐——与胡服一起传入中原的还有葡萄酒、琵琶、马球„„,这就是大唐的特色,也是大唐的胸怀!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亚洲最辉煌的时代!这一切全都由一位贤明的君主所创造,李世民有着在今日看来亦不过时的民主辨证主义思维,这在两千年前实属难能可贵。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够忍受当面指责自己过失的君主,被周边民族尊为“上天派来的领导人(天可汗)”。大唐的军队由二十几个民族的兵团所组成,势力直达阿尔泰山脉。那时侯,东至扶桑(日

本)、西至大食(阿拉伯┑娜嗣瘢家缘焦ぐ参伲?

宋——这是一个奇怪的朝代,无论是在汴京还是杭州,大宋的社会文化和和国民经济都属于高度的发达阶段,宋朝的汝窑至今仍无人能够仿制。然而,极度的繁荣没有为国家带来强大,反而成为苦寒地带游牧部落眼中的肥肉,朝廷和官员的腐败此起彼伏,程朱理学的出现犹如锁链,再次锁紧了中国人的身躯,任人宰割!军队里,3000士兵中善拉弓骑马者不足5人,军队的统帅也一律由文弱的文官所担任。于是,靖康之耻不足为怪。

金——一个曾经骁勇无比,却在短短50年里迅速汉化的朝代,除了一座卢沟桥,便没有为后人留下任何文化上的遗迹,从皇帝到平民,疯狂的模仿南边那个曾经最令自己瞧不起的宋朝,连五国城里那个囚徒宋徽宗创造的瘦金体,也成了大金宫廷传抄的佳本。女真人的特征在中都城的繁华中消失的一干二净!以至于蒙古人称之为“汉人国”。难怪蒙古人在居庸关一口气斩杀了金军四十万军队

后,连铁木真都感到吃惊无比,这就是阿骨打的后代吗?

元——对于蒙古统治者来说,汉人的经史子集都是下贱的东西,没有蒙古人的弯刀悍马和色目人钱袋子来得实在。这是一个极度鄙视文化,拒绝中原文明的时代,蒙古皇帝没有一位能够流利的使用汉语。优越了上千年的儒学者和读书人

被驱逐出了统治阶层,由此意外的促成了元曲的辉煌。

明——300年的特务和宦官政治,使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和最令人作呕的朝代,明朝的整个社会经济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崩溃边缘,整个明朝,无论是民变、顺贼、倭寇、后金,历次战乱,无一不是因为朝廷和官员的腐败所引起。明朝也是历史上昏君辈出的朝代,写到明朝,便没有了提笔的兴趣。

清——世居东北的游牧民族,为明朝的腐败民族政策所逼而建立政权,却意外的为中国带来了第三个大黄金时代,这亦因几代杰出的帝王所带来,中国的疆土也因次猛然扩张到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康熙皇帝集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书法家、自然科学家为一体,一生兢兢业业治理国家,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

清朝为中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满洲军队强加给汉人的马褂鞭子至今仍被人切齿痛恨!清朝把理学的糟粕发展到了及至,也为

中国近代史纲要 篇6

——观《辛亥革命》有感

摘要:本文通过对观看《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后对其内容进行概述,同时进行了以史论相结合的评说,阐述了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充分的论证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历史性事件,它是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关键词:辛亥革命 孙中山 民族解放 反帝反封建

《辛亥革命》主要讲述的是: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存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公和体制,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经过这次起义,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

《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很好的描述了当年革命史的前因后果以及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而且影片中对于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予了很详细的描述,如黄花岗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很好的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影片中孙中山先生最打动我的地方有两点:

一、孙中山先生的无私精神。孙中山先生的无私表现在他对革命的义无反顾,回顾孙中山先生救国图存的一生,他将精力全部放在了推翻封建帝制这一漫长的历史道路上,以自身行动全是了“天下为公”这一词的真正含义。劳其一生,只为了推翻满清,为了这一点,他连大总统的位置都可以退让,他除了达成了这一愿望外,并没有渴求私人的利益,这在政治家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孙中山先生的大无畏精神。孙中山先生多次只身奔赴外国,为四国银行像清政府借贷之事调停,他并没有考虑他将自己处于怎样的险境,他心中只存有救国的信念。纵使屡屡失败也没有放弃这一切,这不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大无畏,也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他的无私精神。

在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清末新政的失败和清王朝的破产同样加剧了民族的危机,同时,赴外国留学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自发的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而将辛亥革命推向高潮的则是武昌起义。它迅速的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在1912年2月12日,终于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在起义和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但其在革命过程中暴露的软弱性和妥协态度也是不容忽视的,正是由于这一不可小视的问题,导致了虽然很多地方成功的革命了,却很快蜕变成为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这意味着,革命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并没有牢固的基础,内外都潜伏这深刻的危机。

1911年底,随着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并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就于1912年建立了,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不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2000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有革命性、民主性。

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表现在: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姐姐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些变化不但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精神解放。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仍以失败告终。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从此,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却给了我们很深的反思,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但是他并没有找到中国真正的出路。而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并不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它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额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广为流传,人民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

辛亥革命的失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的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这场革命的失败,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意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

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了新军和会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是在清政府被推翻后他们就把群众抛弃了。正如“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所以革命的根基就相当单薄。

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的失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2.政党内部不够团结3.没有提出明确的指导性纲领。

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都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一切。辛亥革命的成功主要在于其环境因素,在清王朝的最后几年里,一次有一次的增加各种苛捐杂税,只是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当时的清王朝处于动荡变革的年代,统治日益腐朽没落,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全国人民在斗争的失败中看到了革命是唯一的出路,辛亥革命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同时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即三民主义)作为基础,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禁锢,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致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意识到,想要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求救亡图存的新方法,通过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充分的发动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并在内部加强团结,而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更是所有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于是,在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日子。

参考文献: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出版地: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 页码:57~74页

中国传统建筑到中国近代建筑 篇7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 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 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 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 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 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 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 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 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 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 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 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 隋唐达到高峰, 明清更加精致。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 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 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 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 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异采, 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藏族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 虽吸收了汉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 而自成体系, 非常富于特色, 规模宏大, 色彩鲜明, 性格粗犷巨丽, 其代表性杰作, 不愧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 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 造型浑朴含韵, 性格静穆沉思, 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 建筑受同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区的泰、缅等国影响较大, 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 以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侗族建筑虽受汉族影响较大, 仍以其特有的鼓楼和风雨桥闻名中外, 艺术性格质朴古拙。此外, 如回族伊斯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 也都各具异采。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 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 与汉族建筑一起, 共同组成为中华建筑的灿烂。

到了中国近代, 一大批前所未有的建筑类型出现了, 诸如工厂、车站、银行、医院、学校、会堂、教堂、领事馆和新式住宅大量涌现, 以及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新的建筑材料及与之相应的新的结构方式、施工技术、建筑设备等的应用, 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以木结构和手工业施工为主的建筑方式;另一方面, 传统的建筑类型如宫殿、坛庙、帝王陵墓、古典园林和庙宇等都停止了建造。这一切, 都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客观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 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人们的审美情趣等也发生的变化。总之, 总体上已发展到终点的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在近代以来已逐渐淡出, 新建筑已成了中国建筑的主导方向。

随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后, 一大批西方式样的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及以后的“摩登建筑”的“洋房”, 首先在各大城市的租界出现。早在明代, 中国就出现了西式教堂, 清初在圆明园还建造了“西洋楼”, 由在清廷供职的西洋画师设计, 水平并不高, 基本采取西方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巴洛克风格。这一时期的建筑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为本世纪20年代以前, 先是流行古典主义, 更多模仿西方文艺复兴建筑形式, 然后是集仿主义, 拚凑西方各种古代建筑形式于一身, 代表作如上海外滩英商汇丰银行、北京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大礼堂等。第二时期是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 建筑形式大多已向现代“摩登建筑”的方向转化, 代表作如上海外滩江海关、沙逊大厦和24层的国际大厦。第三个时期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以后, 即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建立以前, 除东北伪满时期由日本人促成的仍属西方折衷主义的所谓“兴亚式”建筑外, 建筑活动不多。

近代中国建筑艺术处在一个大转折的过程当中。一方面, 新的功能要求, 新的建造条件和手段, 以及在中国土地上建造的包括西方现代建筑在内的西式建筑, 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就近学习的机会, 对于促进中国建筑的发展, 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 新一代受过现代教育的中国建筑师并不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 也在探索多种民族化的途径。虽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 但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 近代中国建筑毕竟是新中国建筑赖以发展直接基础, 是中国古典建筑与新中国之间的过渡。

中国近代史知识梳理 篇8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人民在中国近代史上面临的两大任务即中国近代史的两大时代主题是:反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反封建,实现民主富强。

革命的任务决定了革命的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决定了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抗争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领导阶级不同,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两大时期: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中国近代史的三条主要线索是:外国侵华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现代化)史。

一、外国侵华史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对华正当贸易和鸦片走私先后受挫后,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英法不满足于既得权益,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火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美也趁火打劫,尤其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蚕食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年代,英俄支持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

1894-1895年,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日本对华发动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的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为攫取更多的利益,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于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至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列强通过扶植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维护并扩大它们在中国的利益。最初是清政府,接着是袁世凯。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混战局面,列强对中国实行扶植各自代理人、“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主要成为英美尤其是美国利益的代言人。所以,在蒋介石当政时期,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不断膨胀。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是“扶蒋反共”。

日本一直没有放弃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一战期间,它独霸中国。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朝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向上升。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这也成为中国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主要原因。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华期间,日本对中国犯下了如发动细菌战、进行南京大屠杀等诸多令人发指的罪行。

列强在侵华过程中,侵略手段不断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五口通商”的条款体现了列强商品输出的经济侵略手段;甲午中日战争后的《马关条约》中割地和开办工厂的条款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分割世界和资本输出的侵略手段;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中对镇压反帝运动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内容则反映了列强对中国“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以华制华”政策的使用体现了除日本外,其他国家基本上放弃了灭亡中国、直接统治中国的计划。

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领土、贸易、领海、关税等主权不断丧失,中国的统治者日益成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秩序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控制和奴役的国家或地区。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1.地主阶级的抗争和探索。

地主阶级的抗争主要表现在反抗外来侵略方面。我们应重点关注民族英雄,像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关天培,收复新疆的将领左宗棠和外交官曾纪泽,甲午中日战争时在黄海大战中为国捐躯的邓世昌等。地主阶级的探索主要有开眼看世界和开展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等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导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他们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创建了三支近代化海军,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尤其是经济的近代化,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由于近代中国落后的两大根源是外国的侵略和腐朽的封建统治,而地主阶级不可能改变封建制度,故地主阶级不能挽救中国。

2.农民阶级的抗争和探索。

农民阶级的抗争和探索主要表现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这两大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抗清政府的统治,但也开始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侵略者,幻想扶持清政府一起抵抗外来侵略。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无法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这两场运动都失败了,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但是,这两场运动,尤其是义和团运动,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成为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针、中国没有走向亡国的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旧式农民运动的终结,新式农民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

3.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主要表现为进行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翻译《天演论》,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论证维新变法的道理)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主张通过维新方式确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随着民族矛盾的不断加深和清政府反动面目的进一步暴露,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主张通过革命方式确立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推动了社会习俗的文明化。随着民主共和与尊孔复古逆流矛盾的激化,陈独秀、李大钊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除了上述三场运动外,资产阶级还在经济领域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希望通过积极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目的。由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和束缚,发展很不充分,这就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具有妥协性,也最终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挽救中国。endprint

4.无产阶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918年,李大钊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f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使命,因此,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完成创建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领导工人运动当作党工作的重心,在192l一1922年领导了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遭到北洋军阀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必须与其他革命阶级合作开展武装斗争。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高潮是北伐)。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最终由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等原因走向失败。国民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的教训是必须坚持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开展武装斗争。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十年对峙,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由于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通过政治谈判,后通过解放战争争取和平、民主的光明前途,最终通过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在抗争与探索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日益深化的过程:学习主体上由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学习对象上由英日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到美法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再到俄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内容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学习方式由照搬外国模式到与中国国情结合,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三、中国的近代化史

近代化(又称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还包括思想科学化、生活习俗文明化等。中国各阶级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

“工业化”的主要含义就是使用机器生产。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自己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我国的近代民族工业萌芽;一战期间,主要由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民族工业日益凋谢、萎缩。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工业总体水平低,主要发展的是轻工业,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2.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主张通过维新方式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大提出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二大提出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七大提出把中国建设为独立、自由、民主、统~、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解放战争推翻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为民主制度的真正建立开辟了道路。

3.思想科学化。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又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被认为是思想近代化的开端。五四运动后,弘扬科学精神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使命。《狂人日记》、《孔乙己》、《屈原》、《小二黑结婚》等作品对封建专制、愚昧思想进行了抨击。《愚公移山》、《奔马》(徐悲鸿画)、《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则表达了抗日的主题。

4.生活习俗文明化。

生活习俗文明化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新式的称谓和礼节受到推崇。生活近代化还包括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报、电话成为人们加强联系的重要工具,报纸、杂志、电影、照相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等内容。

其他方面的近代化成就还有:科技近代化的主要成就有京张铁路和侯氏制碱法;教育近代化的主要成就有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期间的京师大学堂、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等;军事近代化的成就有洋务运动时期创建的三支近代海军,北伐期间建立的国民革命军等。

上一篇:刻骨铭心的教训六年级作文下一篇:村镇工作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