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备考计划

2024-07-20

复习备考计划(精选8篇)

复习备考计划 篇1

墩头初中备课组

本学期初三思品备课组的全体老师将在学校各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学校的各项工作计划,努力工作,团结拼搏,认真搞好中考复习备考工作,现规定计划如下:

(一)一轮复习(2月至4月):全面复习

首先,备课组老师坚持集体备课,在仔细琢磨课标和分析考试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完成“将书变薄”的任务,精编精选复习资料,结合课本分单元复习所有中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同时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督促学生落实,甚至利用课余时间狠抓后进生的笔记落实情况,抓好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的掌握,中期进行月考,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复习方法:老师精讲,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学生做好笔记,每日学生当堂进行练习巩固;老师讲评练习,学生针对错题复习重点基础知识。

1、七年级基础知识的复习、补充笔记、练习巩固4个课时

2、八年级基础知识的复习、补充笔记、练习巩固6个课时

3、九年级基础知识的复习、补充笔记、练习巩固8个课时

4、针对一轮复习的知识点,进行一次测验,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补差,共4个课时

(二)二轮复习(四月到五月下旬):专题复习

多渠道收集中备考消息,同时备课组加强备考研究,结合时政热点和教材知识,引导学生简历知识体系,通过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1、“资源、环境”专题复习、练习巩固及讲评共3个课时

2、“科技、创新”专题复习、练习巩固及讲评共3个课时

3、“民生、和谐”专题复习、练习巩固及讲评共3个课时

4、“文化、发展”专题复习、练习巩固及讲评共3个课时

5、“权利、义务”专题复习、练习巩固及讲评共3个课时

(三)三轮复习(五月下旬至六月初):综合提升

考前复习主要是查漏补缺,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对优生的巩固和对后进生的督促,将读书熟记与理解掌握有机结合。

1、熟读基础笔记,针对重要考点,精编选择题综合训练,在过程中复习回顾相关理论知识点

2、复习巩固专题笔记,进行中考模拟训练及讲评

3、做好心理抚慰工作,考前激励学生调整状态,准备迎考

补差措施:

1、有时间多找后进生交流沟通,从一个思品老师角度给予他们关爱和理解,使他们对思品课产生内心的认同感

2、备课组经常进行交流,对发现的后进生的通病进行探讨,并及时加以提醒

3、在发现后进生学习时的陋习时,帮助他们及时纠正;在理论知识点掌握不足时,及时加以释疑和巩固

复习备考计划 篇2

一、应关注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联词构句、勾连上下文意的作用。

例1.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再”是表示重复连续的频度副词,用在此处动作含义不清楚,可删去“再”或将“再”移至“用”字前,上下文意就贯通了。

例2.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不是……而是”否定一项肯定一项,表并列关系,“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关系,根据文意,只有选择“不仅是……而且是”才能勾连上下文。

例3.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进而”强调在前一行动基础上采取进一步行动,是表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例3全句前后分句应是因果关系,应改为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从而”。

复习时要善将此类虚词的基本用法弄清楚,再放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去比较,联系上下文意去类推方可避免误用。如:关于、不止、尽管、进而、以及、何况、对于、不只、不管、从而、及其、况且等。

二、应关注虚词从修辞角度通过修饰、限制、形容等手法作用于词语和短语来锤炼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

例4.下列各句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是()

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的”是结构助词。②句推断出来的结果是“存在”这一现象,“的”字限制“它们”作“存在”的定语,构成偏正短语作主语。强调“存在”,去掉“的”,“它们()存在”就成了主谓短语作主语,而不是指一种现象了。④句去掉“的”字,就不能准确说明他的这一特点是最大障碍;限制对象是“欧亚高手”,因而表意就不够全面。

复习时应将表对象的、表目的的、表程度的、表动态的、表时态的等虚词分类进行归纳,以免张冠李戴。

三、应关注从词义角度把握虚词。有些虚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成,本身具有一定的动态化,有一定语义和表意功能,并且和原动词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例5.下列各句中(A、B、D三句省略),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C.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得以”在这里是“可以、能够”之意,与前面的“不能”中“能”重复。

复习时应注意一些类似的词语,如:必须、以免、诸、给、逐渐、并非、必需、不免、焉、拿、逐步、无非等。

四、应关注虚词结构,虚词结构的用法一般是固定的,使用不当会造成表意混乱。

例6.《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所+动词=名词短语,含有“……的”意思,这样原句就变成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一是“广大消费者”不能修饰“欢迎”,二是“深受”后要带动词或主谓短语,所以应删去“所”,全句才通。

五、应关注同义虚词在表情达意时因数量、程度、范围、时间、主次、关涉对象的区别而应有不同的选择。

例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①中美关系______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______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______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

B.再三多少常常

C.一再稍微常常

D.再三稍微往往

“一再”和“再三”是副词,都有“一次又一次”之意,而“一再”多强调人的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①句应选“一再”。“多少”和“稍微”都有“数量不多”之意,但“稍微”比“多少”程度上要轻些;②句强调的是“两人不相上下”,只能选“稍微”。“往往”和“常常”都有“事情不止一次发生”之意,但“常常”更强调时间相隔不久;③句选“常常”为佳。

化学复习备考策略 篇3

一、考生答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审题不够仔细。化学用语,如元素名称和符号、化学式(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等是高考化学考查的重要内容,考生往往因没有看清题目要求而失分。2008年高考非选择题中涉及此类问题的分数达40分,其中因审题错误而失分的情况非常多。

(二)基础不够扎实。如第26题中,有的考生不会正确书写和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第27题中,有的不能正确写出Ca(OH)2与CO2反应后生成Ca(HCO3)2的化学方程式和CaC2电子式;第28题中,有的不能正确判断尾气的成分和尾气中CO的处理方法等。

(三)思维不够灵活。如第27题,题目中出现了CaC2与O2反应,这是学生没有学过的信息,很难对物质作出正确判断,而事实上,低价态的碳的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可燃性;第28题,MZ与碳混合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Z是氧,但由于不能判断M是什么而误写出其它答案。

(四)答题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化学符号的书写方面,如元素符号的大小写、上下标、不写或错写化学反应条件、答非所问或废话多等,如第28⑷题,只要求回答尾气的处理方法,不必判断尾气成分,有些学生画蛇添足,将尾气成分判断错误而失分。

(五)书写不够认真。有的考生字迹潦草,导致阅卷老师无法辨认,还有的化学专有名词出现错别字等。

(六)计算不准确。2008年高考非选择题有两处要求计算,学生得分率普遍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与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计算器而未实际动手计算,以致削弱了计算能力有关。

二、化学复习备考建议

针对学生考试中出现的以上问题,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我们应着力强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加强对答题规范性和准确性的训练,不断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和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高考化学考什么

第一,理科综合化学部分108分,12道题,受题量限制,所考知识点较少,因此考查的知识必然是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

第二,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从中学实际来看,中学化学重点学习物质的性质及与之相关的化学基本原理。

第三,化学12道题中,有机化学一般是两道题,其它题目基本上可以归为无机化学内容。

因此,高三化学复习的重点应该是物质性质,特别是无机物性质。应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加强对化学基本原理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以及有关物质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的复习。

(二)化学重点知识

1.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⑴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运用得失电子守恒原理进行计算;

⑵物质(酸、碱、盐和氧化物)在溶液中的反应规律及应用;

⑶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热与物质能量和稳定性的关系;

⑷物质的量、气体定律(气体状态方程)、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有关计算;

⑸典型元素(如H、C、N、O、Na、S、Cl等)的原子、分子(如稀有气体、N2、H2O、NH3、CH4、CO2等)、晶体(如碱金属、卤素单质、金刚石、NaCl等)的结构特点;

⑹物质性质(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物质的熔沸点、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变化规律,运用周期律知识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

⑺平衡移动原理(包括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的应用;

⑻原电池和电解原理。

2.无机化学知识

⑴重要无机物(教材中以章节形式讲解的物质)的重要性质;

⑵重要无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加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⑶重要无机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实验原理(化学方程式),实验所用仪器,实验药品的用途和实验安全问题;

⑷重要无机物和离子的检验方法,包括实验药品,如何防止其它物质的干扰,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结论;

⑸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和平衡理论解释物质的相关性质。

3.有机化学知识

⑴重要有机物的性质,主要是烯烃、卤代烃、醇、醛、羧酸和酯的性质;

⑵重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主要是醇、醛、羧酸和酯的转化关系,并能合成和推断有机物的结构;

⑶熟练书写有机物的化学式(分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掌握有机反应的条件并正确判断反应类型;

⑷有机物同分异构体书写的方法和技巧;

⑸有机物的制备和分离提纯方法。

(三)备考策略

1.对物质性质的复习可按下列方式进行:性质本身→性质应用(包括推断、实验、计算等)→性质解释

对物质性质的复习可按下列方式进行总结:从物质组成和分类角度;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

如对NaOH溶液复习的设计如下:

(1)性质本身

NaOH具有碱的通性,包括与指示剂反应、与酸性氧化物反应、与酸反应、与盐溶液反应。

(2)性质应用

一类是推断题。

如生成NaOH的重要反应有:Na与水、Na2O2与水、电解饱和食盐水。而与NaOH反应的重要反应物有:Cl2、Al、CO2、SO2等氧化物、HCl、H2SO4等酸、NH4+、Fe3+等金属阳离子;有机化学中,卤代烃、酯。

一类是实验题。

与指示剂反应可用于检验碱的存在;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溶液的酸碱性;与金属阳离子反应可用于检验阳离子或除去溶液中的某些阳离子;气体实验中,当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位于装置中间时,作用是除去气体中的酸性杂质;位于装置最后时,作用是吸收多余的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一类是计算题。

与CO2、AlCl3溶液反应的计算;与酸混合时,pH的计算和讨论;对物质性质的解释包括从组成和结构方面进行解释以及利用平衡原理进行解释。如对氧族元素氢化物熔沸点的高低,可以从晶体类型、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作用力的相对大小等方面来解释。再如对氯水久置后的变化,以平衡移动原理进行解释。

2.加强答题的规范性锻炼

化学试题中涉及化学用语的较多,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尤其要重视。

首先,对简答题的回答,一般可按照化学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改变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反应发生变化后对有关物质的影响来回答。

其次,对实验题中装置用途的回答,要能明确试剂的性质和位置。如浓H2SO4在装置中间,一般是用作干燥气体(也可以答吸收水)或为了除掉气体中的NH3;在装置最后面,一般是为了吸收多余的NH3,防止环境污染或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装置内影响实验结果。

最后是计算题,要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并列出计算式进行计算。

对于有多种可能答案的问题尽量选择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回答。

3.熟记典型题目的典型解法

每一部分知识都有一些相应的经典习题,熟记这些习题的经典解法,对提高解题能力和速度是有好处的。

高三备考复习计划 篇4

第一轮,全面梳理,查缺补漏。在第一轮复习中,按着老师的统一安排,会根据课本将高中的所有知识全面、细致的重新温习一遍。这次复习的面应该铺得很广,原来没有掌握的内容,感觉生疏的知识,甚至一些较冷较偏的知识点都应当覆盖到。对于复习中的盲点和做题暴露出来的错误,一定还要一丝不苟的解决。第一轮复习是高考成败的关键。有很多高一高二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在第一轮复习中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稳扎稳打,在最终的高考中一鸣惊人,而有些原本基础不错的同学,却因为好高骛远,在积累实力的一轮复习中盲目追求技巧,虽然赢得一时的高分,却由于根基没有打稳,在冲刺的最后全面崩塌。

第二轮,系统整合,融会贯通。第二轮复习就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散布在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搞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在做题上,则主要是针对考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做一些较为综合的题目,提高自己全面深入解题的能力。

第三轮,考前模拟,强化训练。经过前两轮的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掌握的比较娴熟,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就应该进入高强度的高考仿真训练了,在这段时间里,要模拟高考的气氛和模式,把练习当成正式考试,认真对待。规定答卷的时间,把握自己的解题节奏,锤炼应试心理,积累临场经验;事后多作总结,找出自己的弱点所在,再做一些友针对性的强化练习。比如,如果你的数学试题中的选择、填空等客观的解题时间和准确性还有待改进,就可以集中精力强攻一下这部分。这样你就会在实践中摸索出来:应用特殊值法、回代法、排除法等提高解题速度;抓住细节和概念,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高考物理复习备考计划 篇5

文 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高考物理复习备考计划2010年广东省高考考试科目发生重大变化,理科考生考3+理科综合,而理科综合中物理学科相应的高考考试时间和分值跟原来的X科中物理科相比将发生变化,因此物理考试内容、题型、题量、难度和高考备考要求都发生较大的变化,高考物理复习备考计划。作为高三物理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考验。为了能在2010年高考中,物理能取得好的成绩,我们制定了如下复习备考计划: 1、2009年9月1日——2010年3月中下旬,进行第一轮全面复习。2、2010年3月下旬——5月底,专题复习,综合考练,查漏补缺,工作计划范文《高考物理复习备考计划》。

高三英语复习备考计划 篇6

为了有效地进行高三复习备考,根据我所上班级高三(4)、高三(8)两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学第一学期高三英语复习计划,目的是使自己在复习进程中能把握好阶段性教学任务和一些具体方法,从而避免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一、备考须做的五件事:

1、对照教学大纲、围绕考纲,把握高考的整体要求;

2、深度分析近X年的高考真题;

3、全面了解所执教班的学生情况;

4、依据本计划再为各班制订更具体、更详尽的班计划;

5、收集新信息,了解新动向。二、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教材知识复习,包括语法项目复习;第二轮,高考题型分项复习;第三轮,高考综合冲刺复习。本学期完成第一轮复习。

三、第一轮复习的具体安排(因各班的具体情况不同请参照执行):

时间为:本学期

复习建议1:

1、搞好学生单词的记忆与巩固,建议通过听写的方式督促学生背单词,先完成初高中课本单词,然后是高考词汇表,可两天听写一次,每次一个单元。

2、根据我们的情况,可用24节课的时间先讲解三维设计上的高考考点,即上面的专题语法(共14个专题),讲解时注重与高考考点相结合,以便让学生尽快构建高考考点的知识网络。完成这一步之后才进入每一个单元的系统复习。

3、每天完成“三个一”即完形、阅读、改错各一篇,以便保持做题的状态。

4、每周至少写两篇作文,教师可以详细批改一篇。

5、除了学校的月考外,建议每两周考试一次,通过考试发现问题,教师和学生均要作好反思与总结。复习建议2: 1.不能放弃高三教材只用资料,高三的教材应处理为阅读与欣赏课,重在扩大词汇量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在10月下旬之前完成教材的学习。

2.完成了教材之后可参照高三补习班的复习方法进行总复习,但应届班的复习更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普通班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

梳理整合知识有效复习备考 篇7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虽大量引用课外材料创设情境, 但考查的内容仍落实在学科知识之中;立意虽转向能力, 但能力的考查仍要以知识为载体。复习中, 考生若不善于梳理知识、整合知识, 将知识放在整个体系中去理解, 考试就可能常常“卡壳”, 甚至陷入“一听就会, 一做就错”的境地。政治学科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大模块, 考点众多、内容繁杂, 梳理、整合知识, 以突出主干、构建体系, 使零散的知识串成串、连成线、结成网, 不仅有利于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认识深化, 也有利于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提高我们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梳理知识———理清知识脉络

(一) 必要性

1. 复习备考要学会梳理知识, 因为新教材

偏重生活逻辑, 编写者利用各种生活材料创设情境, 虽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 但因淡化学科逻辑, 知识的表述相对零乱, 不利于以条理化的形式存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

如经济生活第五课阐述“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这一内容, 教材先在第一段阐述“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为什么) , 然后话语一转, 说明党和国家为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所采取的措施 (怎么样) ;第二段先阐述国家用法律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怎么样) , 接着又说明保护的意义 (为什么) ;第三段阐述劳动者的权利 (是什么) ;第四、五段又阐述劳动者如何自我保护 (怎么样) 。这种安排不仅使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前后颠倒, 混杂重叠, 而且在阐述怎样保护时, 又插入保护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权利, 将“国家保护”与“劳动者自我保护”两个紧密联系的内容分割开来, 使前后内容衔接不畅, 结构混乱, 支离破碎。这样的内容就需要考生在复习中通过知识梳理, 将其结构重新理顺。

2. 复习不同于学习新知。

学习新知重在获取知识, 教材注重“生活化”也是从有利于我们获取新知的角度来考虑的。而复习应对的是高考, 高考注重学科逻辑, 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不能零乱无序。因此, 复习时就应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与重组,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与网络化, 这样, 才能有效应对教材偏重生活逻辑, 高考注重学科逻辑这一矛盾, 才能优化认知结构, 提高复习效果。

3. 从三轮复习的特点与要求来看, 一轮复

习偏重对“点”的分析, 要求对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 将教材由薄变厚;二轮复习注重“线”的勾连与“网”的构建, 要求通过知识的梳理与整合, 连“点”成“线”, 使教材由厚变薄;三轮复习重在结合热点, 对知识进行分析运用。在二轮复习中, 我们应根据本轮复习的特点与要求, 分清轻重, 突出主干, 建构体系, 使繁杂的知识条分缕析、一目了然。如复习经济生活, 就可抓住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梳理知识;对文化生活, 可抓住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先从一般意义明确文化是什么、如何发展, 再明确中华文化是什么, 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由此联系相关知识。梳理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由课题、节题、框题、问题、要点, 将知识分为五个层次, 层层深入, 纵横相连, 使知识要点化、条理化、层次化, 结构化。

(二) 方法

1. 以“点”带“线”法。

即围绕教材中具有基础性、关联性的核心概念, 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思路梳理知识, 使相关知识围绕各个核心概念形成一条条脉络清晰的知识线索。如政治生活中的国家、民主、公民、政府、人大、政党、宗教、民族、国际关系等概念就是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围绕它们梳理知识, 既凸显了主干知识, 又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板块, 在解题时, 就有利于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对号入座, 提高答题的针对性与准确性。

2. 脉络梳理法。

即依据知识的逻辑联系将繁杂的知识梳理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线索。如可将生活与哲学分为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等板块, 再依据逻辑关系梳理每个板块的线索。如唯物论由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展开, 联系相关内容就构成物质与意识、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大关系。辩证法则围绕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梳理知识, 形成知识链。

3. 表格法。

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 明确其区别和联系, 也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关联。如政治生活中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在学习中, 考生既容易混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也难清晰揭示其内在联系, 通过表格加以比较, 就有利于明确其区别, 揭示其联系。

通过上述内容的比较不难看出,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经济调节是要通过国家的政策信号, 引导企业调节生产, 促进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市场监管是要为市场提供规则, 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监管;社会管理是要为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提供平台, 协调关系, 并对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进行管理;公共服务是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四个方面都围绕经济活动展开, 分别从宏观到微观, 从企业的生产前、生产中到生产后, 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服务, 虽侧重点不同, 但目的相同, 都是要促进社会的经济活动顺利进行, 促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4. 图示法。

即通过符号、线条、三角形、螺旋线等清晰地表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其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矛盾的观点则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利用图示法, 就能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地把它们的关系表现出来。

二、整合知识———促进知识生成

如果说梳理知识是依据教材原有的逻辑顺序, 通过知识的纵横梳理, 理清知识脉络, 揭示知识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 使知识网络化、序列化;整合知识则要求根据学习需要, 打破教材的原有框架和编排体系, 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围绕某个中心点, 将有关知识整合为一个个新的有机整体, 使知识专题化、板块化, 以实现知识的重组与生成。

1.围绕知识的联系重组知识, 将知识结构理顺。教材出于编写的需要, 把一些知识拆分开来, 使知识显得零乱, 不利于认知结构优化, 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重组。在整合重组中, 要注意弄清各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使建立的知识网络逻辑严密, 脉络清晰。这有利于解题时准确判断考查的知识属哪个板块, 与哪些知识相关, 便于提取知识。

如经济生活中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都属于市场。教材出于编排的需要, 将它们放在不同板块, 容易使我们忽视其内在联系, 在运用时就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复习中, 我们要抓住其内在联系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如国内市场商品交换是以本国发行的纸币作为交换媒介, 在国际市场, 不同国家的纸币含金量不同, 需要兑换, 从而产生外汇与汇率。国内市场依靠国家的法律来维护市场秩序, 有很强的约束力, 公平与平等能得到较好的保证。而国际市场的交易规则是由国际组织制定的, 其强制性就大打折扣, 故而国际市场不等价交换大量存在, 市场交易原则得不到有效维护, 市场的消极作用就容易放大, 不正当竞争就容易泛滥, 商品倾销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就到处存在。我们在积极开放的同时, 要注意维护自身权益, 保护民族工业。这种前后知识内在联系的揭示既有利于知识整合, 又有助于深化认识, 实现知识的生成, 还有利于我们优化认知结构,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2.围绕核心概念辐射知识, 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科知识主要由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构成。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正确认识概念间的关系是培养逻辑思维, 进行判断推理的内在要求。而在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中认识和掌握概念, 既有利于真正理解其内涵, 也有利于以概念为起点, 连“点”成“线”, 连“线”成“面”, 构建知识体系, 并有利于在概念的深化和知识的联系中获得新的认识, 动态生成知识。在二轮复习中, 我们应抓住学科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核心概念, 以其为支点辐射相关知识, 将其组成概念群, 形成以某个概念为核心的知识板块。

如政治生活中的“公民”, 围绕它可向公民的权利、公民的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等知识辐射, 形成一个以“公民”为核心的板块。这样, 我们在回答有关公民的问题时, 就能迅速调动相关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甚至还能从中获得新的发现。如我们明确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在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时, 就知道应坚持什么原则, 要注意什么要求, 使知识从一般到个别迁移;在迁移运用中, 还可以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点, 深化认识, 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学习的规律与方法。

运用概念或关键词辐射法, 还能将一些看起来没什么关联的知识整合到一起, 提示其内在联系, 获得新的认识。如围绕“性质”这一关键词, 我们可以将国家性质, 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政府的性质, 人大、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人民政协的性质等知识联系到一起, 通过比较, 揭示其共同点和内在联系。这既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各种性质的内涵, 将它们区别开来, 在运用中能更准确、更规范地表达, 也有利于我们在对知识的比较中获得新的认识。通过国家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比较可以明确, 国家性质与执政党的性质应该要一致, 否则就不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巩固。因而在我国, 既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也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围绕中心线索串联知识, 将相关知识整合。政治学科不仅有核心概念, 还有作为知识骨架的中心线索, 围绕某条中心线索, 可以对知识进行整合重组, 建构新的知识板块。

如经济生活中的商品生产与交换, 价值与使用价值, 市场与价值规律, 所有制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国家的内容与形式, 国家与政党的关系, 民族、宗教等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的关系, 都可以成为重组知识的中心线索。在复习中, 我们要抓住知识的中心线索, 打破教材的编排体例, 将相关知识重新组合。如“国家的宏观调控”, 我们先纵向把教材中有关宏观调控的知识梳理出来, 如宏观调控的原因、内涵、目标、手段等;再横向将其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起来, 如经济结构的优化, 市场秩序的监管, 诚信体系的建立, 税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进出口贸易的平衡等等, 通过揭示它们之间的纵横联系, 就构建一个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中心线索的知识模块。在知识模块构建中, 我们对宏观调控的内容、目的、方式与手段等, 也会有新的认识与发现。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整合中要将其加以区别, 使我们明确它们各以什么方式引导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在什么时候该运用什么政策, 这就有利于实现知识的生成。

4.围绕某个问题整合知识, 将相关知识重组。整合知识还可以将教材内容归纳为一个个具体问题, 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围绕问题整合知识, 还有利于通过问题的引领去探究问题, 使知识得到重组与运用。

如经济生活讲“影响消费的因素”, 教材的编排有点乱, 它先在第三课第一框题说明消费水平主要受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的影响, 此外还受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因素影响, 然后阐述“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结构”;在第二个框题又阐述消费受人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在第四课第一个框题, 再阐述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水平及动力都由生产决定。这种编排就使“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内容被分割肢解, 分置于两个单元、两课的三个框题中, 零乱无序, 没有清晰的层次关系。在复习中, 我们就可以围绕“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问题, 将相关知识整合到一起, 既优化知识结构, 也使我们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把握。

5.围绕某种现象分析知识, 将知识综合运用。关注重大时政与社会热点是政治高考的一大特色, 高考对知识的综合考查要依托热点或生活素材, 因而围绕某种现象来整合知识, 更符合高考的要求, 也有利于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社会现象或热点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 关注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 还要将其与教材知识挂钩, “对号入座”, 既揭示它们之间的显性联系, 又发掘其背后的隐性联系。对热点问题, 既要熟悉其时代背景、来龙去脉, 作用后果等, 还要思考可从哪些角度入题, 把握命题的切入点, 并围绕切入点整合知识。在第二和第三轮复习中, 更要结合热点专题整合知识。整合可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宏观视野, 包括学科内综合与学科间综合。学科内综合即围绕某一热点, 从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等角度进行分析, 把相关知识整合为专题化的知识板块;学科间综合即围绕某一热点, 变换视角, 分别从政治、历史、地理等角度对热点材料进行分析, 既实现三个学科知识的迁移与重组, 还能发挥各学科的优势与特点。如政治学科注重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分析材料, 在事物的联系、变化中揭示本质, 历史学科则长于在繁杂的信息中分析整理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地理学科则在对事物的立体分析方面具有特色。若我们用政治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热点事件的现象与本质, 从地理的角度理解事件的发生空间, 从历史的角度把握其历史背景、来龙去脉, 不仅有利于我们将各学科的优势迁移到学习中去, 实现学科间的知识整合, 还能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微观切入, 即结合热点中某个具体材料或问题, 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等不同角度进行更具体的知识分析, 围绕问题形成小的知识板块。这两种模式在运用中不能截然分开, 往往是结合起来交替使用。

6.围绕某种关系比较知识, 将相关知识沟通。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看似关联不大, 实际却有着紧密的关联。它们有的构成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个别,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如文化与中华文化,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有的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如经济与文化、物质与意识, 实践与认识;有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如主、次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有的是区别与联系的关系, 如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等。在复习中, 我们采取横向沟通法或比较法, 也可以将相关知识有机整合。

有效复习、科学备考 篇8

【关键词】有效复习;科学备考;命题特点;复习策略

高三教学是整个高中教学的关键,若在教学中处理草率,或者偏离高考,都将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进入高三后,不少学生一方面急切地想把成绩提高,但另一方面却存在着对政治这门课不知道怎么学习,更有甚者还产生了畏惧情绪,心理压力很大。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焦虑,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效益?在高三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全国卷命题的特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立足“双基”、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高考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都没有变化。全国卷高考政治命题具有明显的“试题既关注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又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的特点。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个很严峻的问题。我在复习中采取了如下做法:

以2015年考纲中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联系观考点知识的教学复习为例,我是用如下方式给学生归纳和展示的,教学中特别强调原理有哪些?观点是什么?对应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课堂板书设计以原理名称、原理内容、方法论三部分逐一展现,给学生以清晰完整的认知。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原理名称】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名称】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1)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具体地分析事物间的联系。

【原理名称】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名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3)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原理名称】系统优化方法的原理。

【原理内容】(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构建知识网络图,便于揭示单元内各考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课时系统讲解相关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整合高频考点。

二、贴近生活、关注热点、培养人文精神

“身在校园,心系天下”是青年学生的高尚情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一名即将成年的高中生,他们有着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热情。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分析问题又能保护他们的热情。为此在教学中我结合“全国卷高考政治试题命制以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立意,强调了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学科性和综合性相渗透,寓能力考查于知识考查之中”这一命题特点,在班级布置一项作业,【即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记录本,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新闻30分”或上政府网站,留意国际、国内时事,边看边动手摘抄记录重大事件,每节课安排一名学生用2-3分钟作新闻播报及事件分析。】

布置前我还担心学生会以时间紧为由拒绝,但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非常乐意地接受了这项作业。近半年的教学实践也有力的证明了,课前2分钟左右的时事分析环节的设置既锻炼了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组织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实际,了解省情、国情的人文意识。

三、研究真题、精讲精练、提升解题能力

高考真题卷由专家命题,科学性强,如客观题:难度适中,规范性强,主观题,设问角度巧妙、设问间联系密切,答案紧扣题意,应用双基分析问题既全面又突出重点、逻辑性强,特别是到了第三轮复习阶段(高考前一个月左右),应告诫学生慎选或不再做新的模拟题,但应该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以便最后的复习巩固。

高考是备受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是每位高三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一线教师,如何将教科研软任务硬做?我始终认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勤于动脑动手,勇于乐于进行教学研究,“有效复习、科学备考”一文就是我教学实践不成熟的心得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201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

上一篇:懂得的近义词下一篇:“4050”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认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