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024-06-19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通用4篇)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科学知识:

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教学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1.植物的身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资料查阅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体各个器官的作用。2. 能设计实验验证资料内容的正确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2.学会与同学合作,体会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3.不迷信资料内容,培养合理质疑、积极验证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

1. 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教学重点:查阅资料的方法。教学难点:提炼资料。教学用具:课件。

学习用具:各种课外书、资料卡。一.复习导入:

1.体问: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是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3.植物的各个器官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二.活动 了解植物的器官(一.)查阅搜集资料的方法 1.你打算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实验、观察、请教别人、查书、看电视或报纸、上网等等。

3.教师小结:上述方法都是值得一试的方法,今天我们就采用其中的一种——查阅书籍,收集资料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4.怎样查找呢?老师将其过程制成了录像,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了解这个过程吧。5.视频播放,学生观看。6.提问:老师怎样查阅资料的?

7.学生汇报:书的类别——书名——目录——文章——段落——摘抄。(二.)制作资料卡

1.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料后,我们如何处理这些资料? 2.学生回答:将资料摘抄下来。

3.摘抄时我们要注意一些什么?(简洁,篇幅较长的进行概括)

4.怎样保管好我们的资料,能让我们一目了然?我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方法——制作资料卡。5.教师讲解怎样制作资料卡。

(三.)布置任务:查找资料,制作资料卡。

1.活动要求:全班分12个组,每两个组负责一种器官的作用的查找,注意方法,分工合作并制作好资料卡。2.学生活动。3.活动总结。(四.)活动延伸

思考:资料卡上的内容都正确吗?我们能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吗?下节课就这个问题我们再研究。根和茎的奥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2. 实验时懂得运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观察。

3. 培养学生制定、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茎运输水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探究植物奥秘的科学兴趣。

2. 认真的进行实验,学会细致的观察,促进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科学知识

4. 认识直根和须根。

5. 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6. 知道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教学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用锥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置。2.分组:把芹菜或常见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装有红水的容器中。(以上准备需提前一天,保证课堂上有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器材:刀片、放大镜。

3. 一颗盆栽植物——凤仙花,提前1~2小时浇足水。学生准备:学生准备豆苗、葱等植物的根。一.教学导入

小朋友,我这里有一截植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这是我近段精心培养的芹菜宝宝,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我呀,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粉红女郎,你们知道绿绿的芹菜是如何变成粉红女郎的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秘密,让我们从观察植物的根开始吧!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根

1.(出示示两种不同植物,豆苗、葱)老师这儿有两种植物,请小朋友看看他的根。2.学生仔细观察:

3.提问:这些根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认识直根和须根)三.活动 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1.我们认识了根的种类,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猜测)2.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3.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5.组装实验装置。

6.教师出示预先组装的装置,观察结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四.植物怎样运输水

1.引发矛盾:根吸上来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内,根怎么没胀大,水到哪去了? 2.学生猜测。

3.教师出示提前2个小时浇水的盆栽植物,观察茎的截面有什么现象? 4.设计实验: 5.交流、完善设计方案。6.回家做实验。

7.教师出示红芹菜,指导学生观察:(学会横切、纵切)认识导管,明白植物茎能运输水。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验证了植物的根有吸水,茎有运输水份的作用。

3.神奇的叶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进行实验探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探究植物秘密的科学兴趣。

2.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向科学家学习设计实验的智慧,学习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在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能坚持观察和记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一.教学导入

动物和人类的生活都离不开食物,那么植物的“食物”从哪里来?(学生回答)

你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已经知道,可科学家们确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解开这个秘密,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历史。

二.学习科技史(接受式探究)

1.出示的课件讲述海尔蒙的实验。(接受式探究)分析: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来自哪里?

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一定是从雨水中获得的„ 2.课件讲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分析:小老鼠的生存与什么有关?

结论: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污浊之气,使空气变新鲜,“污浊之气”是二氧化碳(讨论得出:查资料知道变新鲜的是氧气,氧气可使小老鼠生存。)3.小结:从这两个实验中你学到了什么?

从上述两个实验中学到了科学设计实验的智慧,也懂得了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三.活动1植物与阳光

1.过渡:植物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 2.观察树木向阳面与背限面的长势 3.提出猜测:植物生长可能与阳光有关?

4.设计实验:选两盆同样的豆科植物。一盆放阳光下,一盆放黑暗中,观察一周,每天测好高度,作好记载。

5.课后或回家做实验,下周同一时间将植物带来比较,交流。(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按要求摆放在相应位置。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每天做好记录。交待记录注意事项。)

3.神奇的叶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懂得植物的生活离不开阳光。2.探究植物吸收的水分在植物体内发挥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2.进一步培养探究植物秘密的科学兴趣。3.学会依据事实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猜想。

4.在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能坚持观察和记录。5.懂得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重要意义,珍爱那一片绿。科学知识

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2.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3.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趣味事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卷尺、资料卡。

课前准备:用一个透明塑料袋罩在一棵盆栽植物上,用线把下面的袋口扎紧,把植物放在阳光下。一.学教导入

上周我们进行了植物与阳光实验的探究,现在,我们看看探究的结果。

二、植物与阳光实验探究的结果。1.交流:

2.实验的结果与我们的猜测一致吗?

3.课件补充:英根泰斯发现植物生长需要光的实验。

4.学生了解光合作用这个过程需要什么,产物是什么。(见书第7页倒数第二段)5.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动物和人类有什么意义?

三.活动:叶的蒸腾作用 1.回顾植物体内水的运行过程。

2.提问:植物吸收的水分全部被用于光合作用了吗? 3.指导设计实验(课后观察)

4.观察教师课前的准备实验,说说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并解释?

5.借助课件认识叶的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叶蒸发水分的作用叫蒸腾作用,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意义:降温、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溶解在水中的养料的运输。四.布置作业:搜集植物器官的趣事。(在单元复习课前进行交流)

第2单元 多种多样的动物 动物的特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动物有关特征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方面来进行研究。

3.能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体验“不同的动物却具有相同点,同是动物或同类动物却又有不同点”的辩证的观点。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构造特征是与它的运动、生活环境相适应的。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课件,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课件。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身体结构方面的资料。一.教学导入

1.请学生看单元页思考:美丽的大自然除了多恣多彩的植物外,还有大量形形色色的动物。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看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课件,提问:你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么? 3.要对动物运动的特点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从下面的游戏开始吧!二.活动1 模仿动物的运动

1、说一说,动物的运动各有什么特色?

2、模仿动物的运动。要求:选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进行模仿。方法:每四大组,每组派一名代表,然后评比。

3、思考: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它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对动物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的关系稍作阐述。4.将课前查的资料和大家进行交流,补充动物趣事的表格。

三、活动2 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

1、学生观看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课件。要求:请说出它们各自生活环境,并比较其不同。

2、交流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的关系。

以禽鸟类为例启发学生将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之间联系起来分析,出示:鸭足、鸡足、鹰足、鹤足,讲出它们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它们的足,从中发现规律。扩展至更多动物,请学生根据习性简说它们的形态构造和特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动物,通过游戏和看课件,了解到了动物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是为了动物更好地生存。放学后,请同学们去搜集动物捕食方面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

动物的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动物有关特征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获取食物的适应性方面来进行研究。

3.能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体验“不同的动物却具有相同点,同是动物或同类动物却又有不同点”的辩证的观点。

2.能意识到动物器官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构造特征是与它的捕食方式相适应的。

2.认识动物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老虎、兔子和人的牙齿的图片的课件;分别写有动物名称的卡片、动物相应食物的卡片若干张。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动物捕食方面的资料。一.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动物的食性。

二.活动3 认识动物的食性

1.游戏:把一些写着动物,植物名称的卡片发给大家,看谁能更快地为卡片上的动物搜到食物。

2.交流:结合搜集的资料,向同学表达动物怎样吃食的?

引导学生找共同点: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3.分类: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动物食性的分类 植食动物 肉食动物 杂食动物

腐食动物

4.应用:课件出示动物中虎和植食动物兔子牙齿进行观察,再一次证实动物捕食器官的构造是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三.拓展活动:爱护自己的牙齿。1.观察动物牙齿过渡到观察自己的牙齿。2.阅读教材P13最后一段,了解牙齿。3.强调牙齿卫生保健的重要性

4.使学生意识到身体各部分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四.小结

1.知识小结: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构造特征与运动生活环境,捕食方式相适应的。2.学习情况小结: 活动出色的小组:

搜集资料较好,交流得好的小组: 注:此教案是借鉴田老师的。

2、水族的公民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认识鱼的外形特征,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描述。

2.能通过实验(或资料查询)探究鱼的身体结构是否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珍爱小生命。科学知识

1.认识常见的鱼及鱼类的外形特征。

2.认识到鱼类的身体构造是与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的。3.知道我国人民对鱼类的观察、认识和利用的有关知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各种鱼的生活习性和相应特点的资料(文字、图片、影像等)并进行加工。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鲫鱼、玻璃水槽、毛巾、红墨水、滴瓶、注射器。一.活动1 观察鱼

1.观察鲫鱼,找外表特征。2.观看视频,找鱼类特征。3.讨论特征与水中生活的作用。鱼鳍:游泳 鱼鳃:呼吸 鱼鳞:保护 二.活动2 研究鱼 1.再次观察,自主提问。

引出问题:鲫鱼的嘴一张一合,是在喝水吗? 2.讨论实验设计。3.江报实验设计方案。

4.交流、完善你们准备研究什么?需要什么材料?打算怎么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要求:实验的时候请把实骤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研究报告上。5.进行实验 6.汇报实验发现

7.补充资料,加深理解,鱼鳃可以过滤水中的氧气。当水经过鱼鳃时,水中的氧气就渗入到了鱼体内,而二氧化碳就和水一起排出了体外!三.拓展部分: 1.欣赏金鱼

2.拓展作业:搜集其其它水生动物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吃奶长大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自主探究哺乳动物与哺乳方式相适应的器官特征。

2.能细致、敏锐地进行观察,能结合自己的观察提出问题,并据此开展更为深入地观察。3.能根据观察记录和搜集的资料归纳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并据此判别其他动物是否为哺乳动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通过细心和深入观察获得发现所带来的乐趣。2.意识到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科学知识

1.认识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它们的共同特征。2.认识到乳头是与哺乳方式相适应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哺乳期的母兔和需要吃奶的小兔。

2.搜集更多的凸显哺乳或胎生特征的影像资料、情境图片制成课件。学生准备:课前分组查阅关于哺乳动物的资料。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兔子吗?谁来说说? 2.兔子是否吃奶长大? 二.活动1 观察兔子

1.为了解决兔子是否吃奶长大这个问题,老师将哺乳期的母兔和需要吃奶的小兔带进了课堂,让我们来观察吧。提出观察的要求:保持教室安静,边观察边记录,观察两个方面:兔子的外型;兔子的乳头和吃奶的过程。2.观察后的情况交流。

3.归纳:兔子是由兔妈妈生下来,吃兔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4.还有那些动物也具有兔子这样的特点呢?(学生看课件)

5.归纳特征并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像兔子、牛、熊猫这样由兔妈妈生下来,吃兔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我们叫它哺乳动物。: 三.活动

2、哪些是哺乳动物

1.下面的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为什么?(学生根据资料回答)海豹 蝙蝠 犀牛 青蛙 锷鱼 海豚

2、找生活中的哺乳动物?并说理由。

飞翔的精灵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飞翔的动物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集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2.通过对比观察,能发现鸽子、蜻蜓、蝙蝠等飞行动物翅膀的特点。

3.能设计实验探究鸟类羽毛的奥秘,能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证实它们更擅于空中飞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自主求证过程中的乐趣,增强自信心。2.意识到证据充分才有说服力。科学知识

1.知道翅膀是动物飞翔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

2.知道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知道羽轴根是中空的,知道羽毛的功能和种类。3.认识到鸟类除翅膀外,还有许多适于空中飞翔的特点。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鸽子(活体实物)、张开翅膀的蜻蜓和蝙蝠的标本、鸽子的羽毛和骨骼。2.学生研究羽毛所需的放大镜、剪刀等工具。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鸟的适合飞行的形态特征的资料并做成资料卡片。一.教学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水中游的,地上走的和跑的,今天一起来研究天上飞的。(板书:飞翔的精灵)

讨论:什么动物可以称为“飞翔的精灵”? 二.活动1 观察翅膀

1.(出示鸽子、张开翅膀的蜻蜓和蝙蝠的标本。)观察鸽子、蜻蜓、蝙蝠翅膀,找出各自翅膀的特点。

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鸽子翅膀:面积大,正羽形成结构繁密的平面,下面有密密麻麻的绒羽。蜻蜓翅膀:狭长,膜质,前后翅长短相等,体表没有羽毛。

蝙蝠翅膀:由连前肢,后肢,尾部之间的皮膜构成的,体表也没有羽毛。2.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羽毛的秘密。3.研究鸽子的羽毛

学生设计实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羽毛问题。教师发放器材和羽毛,学生研究。汇报、交流后教师小结。

三、活动2 搜集鸟的适合飞行的形态特征的资料

1、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

2、课堂上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3、教师在交流中适时出示鸽子骨骼和其他材料,补充、丰富学生的证据。

四、总结

动物的飞翔,离不开与它运动方式相适应的身体构造。

珍稀动物的保护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引下自主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搜集关于珍稀动物及已有保护措施的资料。

2.在交流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简洁、明了地表述,能认真倾听、客观评议。3.能应用搜集的资料制作简报并进行动物保护的宣传。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反思人类的过错,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2.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我国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动物的名称及特点。2.初步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并分组分派任务,教师亦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资料的准备。2.张贴学生简报的展板。

学生准备: 以组为单位,围绕同一个主题既分工又合作进行资料搜集。一.教学导入

今天我们这节课让我们来开一个交流会,了解珍稀动物的保护。二.活动1 搜集珍稀动物的资料 1.初步了解我国濒临变绝或已经灭绝动物的名称及特点。2.讨论动物减少的后果

3.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活动2 保护动物 1.了解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狩猎„„

2.阅读指南车信箱: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没川县境内,是保护大熊猫的。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3.制作保护动物的简报。4.张贴简报。第3单元声音 1辨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的声音分类,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2. 通过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获取提出声音与物体相关的假设的事实。3. 观察并简单的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体验不同声音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2.认识声音在了解事物、相互交流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动机。科学知识

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锣和鼓,二胡、口琴、笛子等乐器,大小不同杯子、材料的不同或用于辨声的其它物品。一.教学导入

歌声、琴声、雷声、机器声„ 有的让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声音世界丰富多彩!声音世界奥秘无穷!„„

声音我们都很熟悉,可是我们都知道声间产生的奥秘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声音王国,交流我们听到过的声音,分辨这些声音差异,找出发出声音的对象。二.分辨声音

1.学生倾听不同大小的锣声,高低不同的鼓声和锣声,同一强琴弹奏出结由高到低的音符,使他们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大小和高低之间的差异。

2.让部分学生想出办法让乐器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注意要求先让学生对比同一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再对比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要求将信息按教材要求填入记录表。

大小 高低

3.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建构“音量”、“音调”概念。)

4.用其他物体发出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三.猜一猜发声物体的名称

我们来做一个猜声游戏,先展示放在讲台上的物品,再要求全班学生背向讲台,教师分别敲击讲台上的物品让其发怕同学们猜发声的物品的名称。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观察发声物体的实验; 2.能通过对不同的发声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3、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结果其他组交流; 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科学知识

1.能发现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口空瓶或饮料瓶、水、水槽、幻灯机。

学生准备:锣、鼓、音叉、皮筋、钢尺、文具盒、米粒、橡皮筋等。一.教学导入

今天老师为每一小组带来了一件礼物,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是什么东西?猜对了才准睁开眼哟,(敲鼓)大家一下就猜到了,说明大家对鼓声很熟悉,除小鼓声,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做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使物体发声

1、要研究声音,就得制造声音,把老师给你们的小鼓拿上来,就鼓和你们身边的器材(尺子、文具、鼓)让它发出声音,并观察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2、交流:你让什么发声了,看到了什么现象?

3、猜测:这些物体发声了,我们也看到了它们都动了,你认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三.观察发声的物体

1.同学们都说声音的产生与动有关,让橡筋发声,看看它是不是在动?如果动,仔细观察,它的动有什么特点?

2.橡筋发声了,它动了,它的动我们看得很清楚,但是有一些物体发声时现象不十分明显,如我们先前的鼓,再如音叉,你能否有办法让他们发声时的现象体现得更明显,让我们观察得更清楚一些。

3.小组讨论,交流后完善方案。4.学生动手探究。5.汇报、交流。

6.归纳小结:固体振动产生声音。四.探究液体、气体发声

1.教师演示液体发声实验: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2.气体发声实验。五.归纳概括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课时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皮筋、纸巾盒、空盒子(或铅笔盒)、水、水杯若干个、小口空瓶或饮料瓶、吸管、图钉等。(课前布置学生带好相应的东西)一.复习导入

1.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古人利用声音产生的原因制作了许多乐器。二.指南车信箱:科技史阅读材料—编钟

1.了解编钟: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课件,向学生介绍。

2.让学生说一说钟声是怎样产生的?想一想,怎样才能敲出由高到低的钟声? 三.活动 自制小乐器。1.准备:

在制作小乐器前,将全班学生分成9个实验小组,每组为一个乐队。按所做内容命名。2.设计:

请学生说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什么样的小乐器; 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引导学生确定初步的制作计划。3.制作修改: 制作小乐器;

交流介绍各自制作的小乐器,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4.展示评价:

开一个自制乐器演奏会,让每小组派代表用自制乐器在班上独奏,然后各小组合奏,其他同学评价。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观察事实,对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作出猜想与假设。2.通过探究声音传播的活动,发现空气、水、一些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科学知识

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教学准备:

水、水槽、音乐贺卡或小收音机、玻璃钟罩、闹钟、两用气筒等。一.导入

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入我们耳朵的呢? 二.活动1 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依据生活中的现象,你认为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 2.学生猜想: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气体、液体物体传播。3.对每类猜想进行实验设计:汇报、交流、完善。4.学生进行实验。

具体每类实验可以分别按以下探究方式进行。

(1.)固体:范例引领(可用教材P32第一幅实验场景图:桌面和空气传声情况的对比实验作为范例)→选定探究材料→按小组制定实验计划→小组合作实验→小组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物体中传播)→全班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归纳总结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2.)水或液体:第一个过程:教师出示材料直观启发学生(石子、铃铛、水、水槽等)→学生讨论实验计划→发放实验材料→实验→汇报交流→得出初步实验。第二个过程:教师出示音乐贺卡(或收音机)和塑料袋→提出探究问题→假设→师生共同制订对比实验计划(音乐贺卡在水中和空气中传出的声音对比)→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空气:提出探究问题→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师生共同制订对比实验计划(对比玻璃罩中的闹钟在抽气前后抽气后传出的铃声)→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小结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听诊器的发明”科技史的学习,学习科学家客观严密、求真唯实的科学科学精神。

2.通过制作听诊器的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后探究不同物体传播声音本领的兴趣。教学准备:

漏斗、胶管每组一套。一.导入

我们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有人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制作了能听到人体内声音的听诊器。二.阅读听诊器的知识 1.学生阅读。2.教师讲解:

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3.学生谈体会,培养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求真唯实等科学精神。三.制作听诊器

1.我们也学学林奈克制作一个听诊器。材料:漏斗、胶管 2.用胶管试听心跳声音。

3.用普通的漏斗接上胶管做成听诊器。4.用制作的听诊器听自己(或他人)的心跳。

5.交流问题:心跳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自己的耳朵中的?我们制作的听诊器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控制声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提出自己在控制声音方面的想法。2.尝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声音的控制(放大和减小)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环保的意识,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性。2.感悟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可以被控制。

2.能够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教学准备

自制弦乐器、音叉及共鸣箱、减少噪声标识的图片或实物或减少噪音危害的录像或投影等、耳朵结构挂图。课前搜集的各种减少噪声的资料。一.谈话导入

声音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美妙的声音让人感到舒服,而有些声音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有些声音我们要使它变大,有些声音我们要尽可能使它减弱,那么我们怎样来控制声音呢?

二.活动1 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1、哪些情况下,我们要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2、带着问题阅读教材34页中的4幅放大音量的场景图,启发学生寻找放大音量的主要办法:与声源、传播途径、传播距离、人耳处等因素有关。

3、交流方法:学生交流使听到的声音变大的设想和办法。

4、亲身体验: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用对比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想。

5、总结提升;交流活动中的发现,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使声音变大的方法。三.阅读材料:噪声 1.阅读

2.哪些声音是噪声,噪声有哪些危害,控制噪声的意义。3.激发学生产生自觉保护声音环境的动机。四.活动2 控制噪声

1.教材35页的5幅图中,用到了哪些办法来减少噪声? 2.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3.学生交流分析结果

4.师生共同归归纳减少噪声的途径或方法

5.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办法减少噪声。4. 控制声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比赛的形式探究隔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小组之间的合作意识。科学知识

1.了解一些隔音材料。2.保护听力的知识。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隔音比赛的材料:鞋盒、棉衣、废纸、毛巾、保温桶、泡沫塑料、玻璃瓶、小闹钟或音乐贺卡等。一.复习导入

哪些声音是噪声?生活中有哪些办法减少噪声?

对于噪声,我们进行一次阻隔噪声的比赛。二.隔音比赛

1.怎样使用闹钟传出来的声音更小?用什么材料? 2.明确比赛要求:

制定评价标准

制定初步隔音方案:(用什么材料,怎样组装)

制定实验方案:(展示、介绍各小组的设计方案)3.教师提供实验材料 4.学生分组实验: 三.拓展活动:保护听觉 1.课前搜集损伤听觉的资料。2.课堂上交流。3.做保护听觉的游戏。

4.教师小结:保护听觉的方法:(1)避免各种噪声。

(2)预防耳道感染。

(3)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

第四单元 信息的传递 1.信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够搜集有关信息传递史的资料。2. 能够制作资料卡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科学知识

1. 了解信息的作用。

2. 知道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教学准备

课件、与信息传递方式有关的书籍、空白资料卡。一.教学导入:

1.谈话: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与外界沟通,互相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思。2.课件中出示生活中几种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的图片,提问:图片中是怎样传递信息的。3.我们还不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让我们通过搜集资料来了解吧!二.活动1 搜集信息传递史的资料

1.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分发给每组相应书籍,让每组学生查找,信息传递方式。2.进行资料的汇报:你们组都搜集了哪些资料?

3,交流:这么多传递信息的方式,你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分类吧?

4.课后完善:除了刚才大家搜集到的这几类方式,还有一些我们没有找到,请同学们回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搜集。(在课堂上没搜集到的或搜集不具体的由老师作详细交待,提供相关网络或书籍名)5.指导制作资料卡:

教师出示空白资料卡,指出资料卡内容要点应突出此种传递方式存在的时间,具体操作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具备条件最好配以图片。6.布置任务:

组内分工,对各类信息传递方式的资料进行补充并制成资料卡。

信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制作资料卡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2. 体验一些残疾人的不便,并能关心、帮助他们。科学知识

1.知道传递信息的常用方式。学生准备

资料卡、耳塞、布条。一.教学导入:

课前,我们让大家制作信息传递的资料卡,现在,让我们进行交流交流。二.活动2 制作信息传递的资料卡 1.将搜集资料制成的资料卡出示出来。

2.展示评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釆用全班交流与小组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个学生有展示交流的机会。

3.交流讨论: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种方式按照年代排列顺序分析,讨论资料卡呈现的信息传递的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优点和缺陷,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4.讨论:信息传递的历史可分为哪几大阶段。

5.阅读指南车信箱:指导学生用指南车信箱中的内容对学生的划分结果进行规范。三.拓展活动,隔绝信息

1.过渡:同学们表现很好,我想奖励你们,让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分组做塞耳朵、捉迷藏的游戏)

2.讨论:游戏中你有什么体会?

3.可见听觉、视觉上的信息对我们很重要,而有一些人—盲人、聋哑人他们都无法接收外界这方面的信息,你会怎样帮助他们呢?

书信和标志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单的方法书写密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在写密信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教学准备

课件、写密信的材料。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简单的传递信息的视频。(一段是远古人类用语言交流而成功狩猎的视频;另一段是古时候快马加鞭送军情的视频。)2.能说说这两幅场景中传递信息的情形吗? 3.你能说出他们传递信息方法各自的优劣吗?

4.教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的简单方式传递信息。这些简单的方式容量小,传递距离短而且不能长期保存,而书信可将信息传递的范围更大,信息传递的量更多,信息传递的距离更远。二.活动1 写密信

1.过渡:教师提问:假若视频中送信员携带的军情十分重要,要防止泄露,你有什么好法子? 2.古人很聪明,他们发明了一个好方法—写密信(课件出示古人写密信的过程)3.你们想不想也学古人的方法,在课堂上来写写密信? 4.学生领取材料进行活动。(以小组为单位)

5.活动基本完成时,教师问:我们的活动有趣吗,此时你最想弄明白什么? 6.教师简单讲解写密信的原理。

7.小结:从写密信的活动中,我们知道这种方式可以用文字传递信息,而且信息的内容可以保密。三.指南车信箱 1.阅读。

2.了解用明凡写密信的方法。四.搜集资料 1.过渡:其实,古人很聪明,除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还有很多其他写密信的方法,你想知道吗?

2.布置任务,课后搜集资料并交流。

书信和标志牌 第二课时 活动 认识常见的标志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并制作标志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在制作标志牌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2.乐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标志牌的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标志牌、要用标志牌的几处场景。一.认识常见的标志

1.这节课我们学习标志牌,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播放有各种标志牌的录像)2.提问:你见到了几个标志牌?

3.每个标志牌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课件打出刚才所看到的标志牌)你都明白吗?(由学生一一讲解出每个标志牌代表的信息,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补充)二.标志牌的特点

1.出示禁止烟火、禁止吸烟两个标志牌提问:这两个标志牌有何不同?

2.通过比较,总结标志牌的特点:简洁、醒目、美观。并体会颜色传递的信息。三.设计标志牌

1.看课件:要用标志牌的几处场景。想想应该用什么标志牌。2.你能否为学校当中的小草设计一个标志牌。

3.讨论设计方案:设计时你应该注意什么,你准备用什么颜色?图案或文字。4.学生设计标志牌 5.作品展示、评价 四.拓展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还需做一个标志牌,自己设计做后,并放在相应处。

电报与电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搜集电信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学习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科学知识

1. 知道电信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教学准备

课件:亨利、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一.导入

电报和电话的出现可以使人们远距离,快速地传递信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了解电报和电话的历史。

二.活动1 搜集电报和电话资料

1.出示“信息”一课中学生制作的资料卡,按照时间整理出与电抱、电话有关的资料。2.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出示亨利、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3.科学是发展的,只有短短100来年,电话就有如此快速的更新换代,你能回家再查查资料,了解现在最新颖的移动电话有什么特点吗?(第二节课时进行简单汇报)三.了解专用电话号码。

1.了解专用电话号码,及其使用的情形。

2.教师讲解随意拨打专用电话号码造成的影响,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电话。

电报与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简单的电报译码本,会与同学们做发电报的游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学习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不断探索的精神。科学知识

1.知道摩尔斯电码。2.了解发电报的基本流程。一.导入

还记得发明电报的故事吗?今天让我们一做做”科学家”,也来发一发电报吧!二.活动 发电报 1.学会发电报:

(1)了解“莫尔斯电码”:发电报最早用的电码,它是1844年由美国的一位画家莫尔斯设计出的著名且简单的电码。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隔时间组成的:短促的点信号“.”读“滴”;长信号“一”,读“哒”,时间长度约为“.”的3倍。

(2)了解译码本:游戏中的译码是用2个数字表示,实际的用4个数字表示。(3)掌握电报的流程:编码—发送—接收—解码(4)学生游戏(按45页的译码本练习发电报)。a.先按“莫尔斯电码”进行“滴”“哒“的时间把握 b.训练0—9 10个数字的把握。

C.训练译码本中的单个字。用译码本中的字组成句子,将它发给你的伙伴。2.用其他方式发“电报”

(1)用握拳表示“.”,伸手掌表示“一”。(2)用手电筒亮表“.”,灭代表“—”(3)讨论用其他方式发电报,拓展学生思维。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渗透现代数字通讯工作原理。

信息时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搜集有关信息应用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2. 能合理想象并描绘未来通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互联网,避免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科学知识

1. 能举例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2.知道正确地使用互联网络。教学准备 课件。一.谈话导入:

1.讨论:信息传递的技术在工作、军事、生活、科技等方面的应用。(课件出示相应场景)2.现在,信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

二.活动1 搜集现代信息资料

1.课件出示P47的图片,提问:这些信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2.让学生出示前段搜集的资料,交流:你认为现代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3.教师补充介绍较有趣味性的信息传递方式。4.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称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 5.布置任务:课下搜集你还不知道的现代信息方面的知识。三.活动2 正确使用互联网 1.交流讨论互联网的作用:

自己曾经利用互联网做过哪些事情,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还希望互联网能发挥哪些作用?

2.正确使用互联网:

(1.)带学生进入电脑教室进行方法指导。

(2.)讲非法网站对青少年的危害,提高学生道德上的警惕性。四.活动3 畅想未来通信。

1.课件出示:烽火站传军情、快马传军、电话传信息、互联网传递信息等几种方式。讨论你通过比较这几种方式,感受到了什么?

2.随着科技发展信息传递方式势必不断更新,未来的人们将怎样传递信息? 3.学生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水的变化

1.不翼而飞的水—烧开水

科学研究

1.会做水沸腾的实验。

2.通过观察测量记录获取沸腾实验中的信息,经过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科学知识

1.认识沸腾现象。

2.知道水的沸点及沸腾时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汽。情感态度价值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使学生意识到通过多次实验才能做出实验的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水沸腾时的主要变化。教学难点: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水、档记条、记录表、一次性纸杯。一.导入

我们天天喝开水,烧开水在家熟悉吗?请大家回想一下在烧开水的过程中水有哪些变化? 指名让学生回答。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可是只有这样一些变化吗?在烧开水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开时会产生什么现象?今天老师为各组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也来烧一次开水,好不好?(板书:烧开水)二.活动 烧开水 1.定性观察。(1)明确实验目的(2)认识实验装置

(3)动手前的提示 :

1、静静观察记录变化。

2、注意安全(4)学生实验(5)根据记录汇报 2.定量观察

(1)提出问题:水沸腾后温度是多少?温度会继续升高吗?水会少吗?(2)设计实验方案

(3)交待实验目的:观察水沸腾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沸腾时的度数,水有没有变化,注意安全。

(4)学生实验

(5)停止实验:水少了吗?少了的水哪儿去了?是不是真的不翼而飞了呢? 三.分析析整理: 1.教给学生分析方法 2.学生讨论,交流

3.总结:今天,我们烧了两次开水,知道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汽,同时,我们也认识了沸腾这一现象,知道水沸腾后尽管再加热,温度也不会上升。四.拓展: 回家用纸杯烧开水

第二课时 不翼而飞的水

科学探究

能设计简单实验来研究水的蒸发,能进行因果关系的判断得到通风、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作风。科学知识

1.知道水能通过蒸发跑到空气中去 2.知道通风、加热等方法能加快水的蒸发。学生准备

水 无盖玻璃瓶与有盖玻璃瓶、记录笔。一.导入

在自然状态下,晾晒的湿衣物会慢慢变干,池塘里的水会慢慢减少。我们能解释这种现象? 二.活动2 悄悄逃跑的水

1。学生解释在常温下水慢慢干的现象:

沸腾时水少了是水变成水蒸汽跑到空气中去了,水慢慢地干了,水是不是也变成水蒸汔跑到空气中去了呢?

2.设计实验来检验学生的解释是否正确

实验器材:水(水槽)无盖的玻璃瓶与带盖的玻璃瓶及记录笔

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让学生将实验方法填在P52的实验记录表中):在一样大小的玻璃瓶内注入同样多的水,做好水位记号,一个敞口另一个加盖,摆放在同一地点,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个玻璃瓶内水的变化。

3、学生组装实验,然后将装置摆放在教室的一个固定的地方,要求学生定时观察并做好记录,下周再在课堂上来做实验总结。

4.总结:在常温下水会变成水蒸汽,这种现象叫蒸发。(补充填好实验记录表)5.填表:

相同点 沸腾 蒸发

水 水蒸汽

不同点

1、加热到某一温度才发生

1、在常温下发生

2、水迅速变成水蒸汽

2、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汽

三.拓展活动:怎样加快水的蒸发

1.同一件湿衣物,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干得比较快?(学生看P52的图)明确:毛巾挂在打开的窗口干得比较快,因为打开的窗口通风。晴天的裙子比多云天干得快,因为晴天太阳大 2.想一想,怎样做能加速水的蒸发?请说理由。3.要减少水的蒸发,你又将怎样做?

飞回来的小水珠

科学探究

1.能制定较规范的研究计划来指导研究杯盖内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2.学习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会控制实验变量。

3.会分析对比实验的因果关系,得到水蒸汽遇冷凝结的结论。4.能用实验来探究云、雾的成因。情感、态度价值观

针对杯盖内出现和小水珠的事实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与大家合作进行研究。科学知识

1.认识水蒸汽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 知道云、雾、雨、露是水蒸汽遇冷凝结形成的。3.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实验变量。云雾的成因的探究。一.实验导入

实验:教师在杯子里倒入开水,让学生观察杯盖后,再将杯盖盖在杯子上,1-2分钟后再打开杯盖,让学生观察杯盖内的小水珠,提问:你能猜想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活动1 研究小水珠的由来

1.教师引导:水被加热时,水可以变成水蒸汽,那么水蒸汽遇冷后,会变成水吗? 2.学生猜测:小水珠是水蒸汽变的。3.设计实验方案: 4.讨论、交流、完善:

明确: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培养器内的水的温度有不同,其他条件都一样。5.学生实验 6.交流实验结果:

1号培养器倒入热水没有水珠。2号培养器倒入冷水有水珠。

7.结论: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8.进一步明确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若让对比的实验的条件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最后我们能顺利地得到实验结论吗? 三.拓展活动:自然界中水的凝结现象

1.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会形成云、雾、雨、露等常见的自然现象。2.我们来造“雾”

根据P55方法教师演示。3.认识雾的成因。

4.雾的形成与云的形成相似,只是云飘浮在高空 四.布置作业:

课后探究露的形成。

结冰了

科学探究

1.会测量水凝固成冰时的温度(冰点)0℃。2.能用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霜的成因。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取于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与大家合作进行研究。科学知识

1.知道冰、雪、霜、雾淞等都是水的固体形态。2.认识水在0℃时会凝固成冰。

3.知道霜是水蒸汽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变成的冰。教学重点:水的冰点。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霜的成因。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大烧杯、试管、水、温度计、金属筒、碎冰块、食盐、湿毛巾。课件:冰、雪、霜、雾淞的图像资料。一.导入

1.课件出示:冰、雪、霜、淞的图像资料。提问:你能对这几种结冰现象进行描述吗? 2.我们还知道自然界有哪些结冰现象? 3.学生交流。二.活动1 我们来造冰 1.水结冰需要什么条件?

(1)提问:从图像资料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明白水结冰需要寒冷的条件)(2)继续提问:寒冷到什么程度水才会结冰?(学生回答说0℃会结冰时,教师反问:是这样吗?让我们用实验说明问题)

37(3)自由讨论:我们怎样模拟这种环境?(让学生明白模拟实验是在模拟自然条件下获取的现象重现)

2.按P57方法做实验,看一看水在什么温度下才会结冰。(1)在杯内放入冰块,并测量冰的温度。

(2)在杯内加入食盐,测量冰、盐混合后的温度。

(3)将盐有少量水的试管插入冰,盐混合物中,当试管里出现冰时测量试管里的温度。要求:实验过程中填写好实验的记录表 3.汇报实验中测得的温度。4.结论:水在0℃会凝固成冰。三.拓展活动:探究霜的成因

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寒冷夜晚,有时会出现霜。这是怎样形成的? 1.猜测:可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汽变成的。2.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

4.实验结论:知道霜是水蒸汽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变成的冰。四.阅读指南车信箱

地球上的冰雪世界—南极与北极。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自然变化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界里是不断变化和运动的,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科学知识

通过分析水的三种状态互相转化以及有关的自然现象,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

学习用具:“朋友”对对碰的游戏道具。一.导入

在自然界中,水的形态有哪些变化? 二.活动一 “朋友”对对碰 1.活动前人员组织

全班60人,分为12组 每组有冰、水、云雾、露5种角色,每人按其中的一种角色。2.游戏奖惩规则:

做对每人奖一颗星,做错罚一颗星,看哪组星最多,评为最优活动小组。

3.游戏过程: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互相找“朋友”在找的过程中,要说出找“朋友”的理由来;第二过程是找“家”,在地面上画三个圆圈,分别写上“气态”“液态”“固态”最后由持“条件”板的同学找到自己站的位置,并说明理由。4.学生游戏。

5.小结:把游戏用图示的方法记录下来:

水蒸汽

(气态)

(加热)(受热)(遇冷0℃以下)

(遇冷)

(遇冷0℃以下)

水(受热)冰

(液态)(固态)

三.活动二: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说一说:哪一些地方有水? 2.思考:江河湖海里的水从哪里来? 地下的水从哪里来? 天空中的水从哪里来? 植物的水从哪里来?

3.学生观察图:你能说一说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吗?

第6单元 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

1. 我们这样搜集信息 科学探究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研究活动,总结提炼“搜集、整理信息”的经验,使学生能相对系统地认识“搜集信息”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效促进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2.知道搜集信息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意见。

2.意识到信息搜集和处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能正确使用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不迷信权威的质疑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白纸(各组一张)

学生准备:学生把本学期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大致分类的整理。一.教学导入

交流:本学期来你们搜集到了哪些资料?说一说这些资料获取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二活动 搜集信息经验交流会

1.从刚才大家的发言中知道本期来,我们在搜集信息方面收获不少,下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交流。小黑板出示交流的方面:

(1)我们曾经搜集到哪些方面的信息?(2)我们通过哪些途径获取这些信息的?(3)这些信息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帮助?

(4)我们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要求:请按小黑板上的要求,小组内交流,然后,请你们把小组的经验都写在一张大总结记录表上。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概括和整理,并评出搜集信息最多的小组和经验丰富的小组。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和汇报我们知道:

(1)搜集信息是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一种有效途径。

(2)搜集到的信息可以给我们的研究以帮助和启迪,但并不是都可靠的,有些需要我们再次通过实验等手段去验证。

(3)搜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有釆访、查阅图书资、实验、现场观察等等,根据途径的不同,可靠程度也不一样。

2.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科学研究

1.能根据相应的研究主题,选择和运用搜集资料的各种方法展开相对自主的研究。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科学知识

知道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了解科学对恐龙灭绝原因的各种猜想,意识到生物的生

存,包括人类的生存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教学准备:各种有关恐龙的图片或资料。一.激趣导入

1.(播放恐龙的视频动画)。你认识这一种动物吗?

2.很久很久以前的时期,恐龙是地球上的霸主,但是后来却灭绝了„„ 二.活动1 搜集恐龙的资料

1.看了刚来的动画和老师的讲述,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2.刚才大家提了许多的的问题,我们就来通过查找资料研究,“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的问题。3.讨论:你可以到哪些地方通过哪些方式搜集到恐龙的资料? 4.展开资料搜集活动:带学生去电脑室从因特网上查找资料。5.召开辩论会;

(1)课件播放科学家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所作的猜测。

(2.)刚才大家搜集了资料,就你们组掌握的资料,请你说一说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注意,理由要充分哟。

3.各组对自己的发点发表看法,并适时对其他小组观点提出质疑。三.布置作业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 学 设 计

应城市杨岭镇中心小学徐敏

第一课 《教室一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书籍推介设计、队角布置设计与制作、课程图标设计与组合应用的方法,了解班队活动角的设计、制作与布置的各种方式及表现形式。

技能目标: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参与班级活动的自信心,养成有序地进行设计与制作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增强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参与班级活动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能力。教学准备:吹塑纸、彩纸、图片等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队角是我们少先队的活动阵地,用文字、图画、实物、照片、图书及相应的制作等来宣传一个中心内容,供我们经常参观和利用。今天我们一起来策划一个有创新意味的队角布置方案。那如何设计布置方案,又如何实施方案呢?

二、了解队角

1.队角一般都有一个主题,我们来看看这个队角是什么主题的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主题)2.为了表现这个主题,队角的教育与宣传内容有哪些? 3.队角还有咨询箱、工具箱、小队日志、中队日志等项目内容。4.这个队角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吹塑纸、彩纸、图片等)

三、探究设计方法

1.我们教室原来的队角是什么主题?你准备用一个什么主题来创意我们的队角?(学生表达创意)2.比较队角你觉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分析,小结:构图散乱、颜色灰暗的不好,层次分明的好。

3.说一说教材上设计方案草图的特点。

4.你想设计一个怎样的布置方案?我们来试试用草图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尝试草图设计训练)5.反馈与指导布置方案的设计。

四、分工设计

1.根据座位分布,分出8个小组,组内自选小组长。小组成员合作,每组选定和完善出一个队角布置方案。对分工提出建议:

3人设计队角教育与宣传内容,l一2人设计小队或中队日志封面,l一2人设计医药箱等物品的外观。

2.学生分工设计。

五、展示评述

每组派代表来介绍本组的设计方案,说说分工情况,将准备用一些什么材料来制作。其他同学说说,觉得最有特色、最好看实用的队角设计是哪个?对设计有特色的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

第二课时

一、任务导入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队角布置的设计,今天,我们就要大显身手,将队角制作和布置出来,大家有信心吗?

二、学习制作方法

1.根据所带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及上节课的设计进行排版。排版注意疏密变化、均衡协调。

2.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吹塑纸,皮纹纸等可用来给图片或文字衬底框边。提问:还可以怎样有效利用你们带来的工具材料? 3.队角刊头的制作可以剪贴,也可以绘画。

4.应同时进行队角周围的咨询箱、医药箱等的制作。

三、分工制作

学生分工合作进行队角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评价

1.分小组布置队角,展示于教室角落。

2.说一说,自己组队角的特色。评出最优秀的队角布置,师生共同贴到教室的队角处。

第三课时

一、欣赏导入

1.上节课我们齐心协力美化了教室的那一角(指向队角等),这节课我们用集体的智慧再来美化教室里的一件东西,它是我们学习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的好朋友,猜猜是什么呢? 怎样把普通的课程表美化成充满创意又美观有趣的课程表呢? 2.我们来看看这张表有什么特点?(课程用形象的图形来表示)3.揭示课题——课程图标设计

二、认知了解

1.借助学科活动的工具材料、活动形式、特有符号、象征图形等进行设计,以突出各门课程的特点。

2.用最简练的图案(形象或文字)表明课程的特征。

三、探究设计方法

1.想一想我们的美术课可用什么图形表示呢?板书:工具材料。看看这三幅草图,哪一幅最适合做课程图标呢?为什么? 第一幅罗列太多内容,不精练。第三幅外形散乱,不美观。板书: “简洁”。

看到它你会想到什么课呢? 还有什么课也可以用工具材料表示?(科学课、信息课、数学课)2.数学课还可以用什么表示?板书:特有符号。还有什么课具有很典型的符号?(音乐)3.同学们看这个是什么课程的活动形式?板书:活动形式。怎样把这样的场景图案化成代表课程的图标呢?

学生上台绘出草稿,大家进行评选。

老师指导:精简到2—3个内容并进行排版。

4.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图标,看看它精选哪些内容?是怎样排版的?想想它是代表什么课呢?(思想品德课)板书:象征图形为什么它也是用了象征图形呢?师生互动交流。

5.讲一讲它是怎样进行综合运用的。

6.看看这个课程表上周二第三节课是什么课。怎么看出来的?老师再指几节课,让学生判断。

7.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图标,为什么?你想设计哪一科的图标?

四、分工设计

1.六人一组分配工作纸,每人按组内分配完成一课的图标设计。2.图案设计大小合适、简洁美观、色彩鲜艳、富有创意。3.剪下图标,插入课程表底纸,准备参加“精彩二选一”。

五、集体组合、展示评述

1.学生将完成的图标设计参加“精彩二选一”的游戏,通过互评被选为优秀者即可组合进入大课程表。

2.将完成的课程表贴在教室一角,为我们大家的杰作鼓掌。

通过这一课我们运用集体的力量美化了教室,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呢?

第二课 《花手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染缬工艺的特点和历史,以及图案的基本知识。技能目标、“掌握染缬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染缬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l、教师出示浸染纸手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提问:它们与我们甲时用的手帕有什么不同?它有何特点?(图形的对称美、色彩的浸润美)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制作一方浸染纸手帕。

3、板书课题:花手帕(一)纸手帕

二、方法指导

1.请一名学生上台将折叠好的宣纸随意染上不同的颜色。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说制

作纸手帕需要哪些步骤吗?(小结板书:折纸,染纸)2.折法启示:

①教师提问:你能折出不同形状来吗? ②学生尝试后,教师小结:田字格、米字格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稍有变化。折出的形状影响到染的纹样的形成,辐射状、折扇形折叠法、任意折叠、揉纸团法等也可以尝试。3.染法示范:

①教师示范:点染、漫染纸张,展开形成纹样。②师生共同分析、小结染制纸手帕的要点:

A.注意画面色彩的控制,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度要有深浅的变化。

B.染色时要注意时间的控制,浸在彩色水中的时间长则吸色多、染色的面积大,反之则少、染色的面积小。

4.教师示范打开作品,进行展示。提示:纸吸水后十分脆弱,稍不小心就会揭破,前功尽弃,可以用吸水性强的纸或其他材料将水分基本吸干,再小心翼翼地展开。

三、观察分析

1.欣赏纸手帕作品(优劣对比)。提问:你喜欢哪块纸手帕? 为什么? 2.学生开书欣赏书中作品。

四、自主表现

I.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纸手帕,将作业纸采用不同的方法折叠,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2._4块美丽奇特的纸手帕。

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请注意,浸染得好的应叫学生适可而止。

五、展示评价

I.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2.提问:

①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你的理由? ②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第二课时

一、尝试表现

1.欣赏上节课优秀作业,回顾基本制作方法和步骤。

2.导人新课,提问引导思考:制作纸手帕染前要先折。那么,制作布手帕在染前,你准备将布料做怎样的处理? 3.学生讨论、尝试。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仿效民间艺人的手法,制作扎染手帕。5.板书课题:花手帕(二)布手帕

二、方法指导

1.观看短片,了解民间扎染的发展、制作过程、方法,以及民间扎染作品欣赏,画面配讲:

①扎染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之一,主要盛产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其制作方法是把布料用绳线捆扎后,再用染料煮染。凡是扎了的部分染料进不去,这样就保留了布料原有颜色的面貌而形成图案,因此叫扎染。

②在机器印染术出现之前,人们的服饰花纹、家居用品等就是用这种手工工艺制作而成,至今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扎染作坊,如湘西凤凰、云南大理、贵州等。③扎染作品色彩朴实、自然、大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味。

2.教师模拟民间扎染作坊师傅的身份,示范、讲解课堂制作扎染花手帕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①捆扎布料。②浸染布料。③展开呈现。

三、观察分析 1.将扎法图示和染出的图案两两对比欣赏,从中明了制作扎染手帕的关键所在:扎的方法、位置、松紧等直接影响扎染纹样的样式,扎、染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进行设计。2.学生开书欣赏书中作品。

四、创作表现

1.学生动手制作扎染手帕。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

五、评析交流

1.将学生的扎染作品悬挂在教师课前牵扯的铁丝或绳线上,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2.提问:

①你是如何做出扎染手帕的?有小窍门吗? ②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你的理由。

③再给你一块白布,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制作成花手帕?

第三课 《纸品乐陶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纸团、纸绳粘贴画的方法技能,能制作一幅装饰画。

2、了解单个物体组拼成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及浅显的艺术规律。

技能目标:能运用卷、折、压、扭等基本方法、技能,制作一件纸条工艺品。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纸团、纸绳粘贴画的方法技能,能制作一幅装饰画。教学难点:了解单个物体组拼成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及浅显的艺术规律。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欣赏导入、反馈交流

欣赏运用纸团、纸绳制作好的作品。

思考: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翻作的?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二、方法指导

1、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纸品乐陶陶

2、学生尝试将皱纹纸制作成纸绳或纸团。

3、师生交流解决捌作问题:(1)怎样使纸团的大小基本一致?(2)怎样搓纸绳不易松敢?

4、教师规定时间,学生合作准备材科。

5、教师示范制作方法步骤

(1)构思画草图:内容可以是简单的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简洁鲜明。(2)涂胶:用胶水或胶棒均匀地涂在所画图形的线上。

(3)粘贴:将纸绳或纸团牯贴在所涂胶的部位,并将其轻压粘牢,示范时结合采用单线贴和团线贴法。

6、学生根据出示的草图讨论,什么地方可用纸团,什么地方可用纸绳。

7、学生为两幅作品提出评价。(1)纸团排列松散,形象不突出。

(2)未注意纸团、纸绳与底纸的色彩搭配。

8、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创作的设想。

三、自主表现

两人合用材科,各自用纸绳、纸团制作一幅粘贴画。

四、体验感受厚纸条的性能

出示厚、薄两张纸条让学生用力拉扯或折制,并谈感受. 教师总结厚纸条的性能特点:有弹性、易成形。

五、尝试探究纸条成形方法

1、学生尝试将纸条折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2、评析作业,了解纸条成形的多种方法:折、卷、压、扭等。

3、小组合作将尝试制作的纸条小零件进行组合拼摆。教师适当提供技术指导。

六、作品赏析

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抽象、具象作品,半立体、全立体作品)

七、归纳制作步骤和方法

1、教师示范,小结纸条工艺品的制作步骤和方法。(1)将卡纸裁成等宽纸条。

(2)构思:要求将实物变形.运用概括、夸张、添加、想像等方法,使之变得适合于用纸条制作。(出示动、植物变形图辅助讲解)(3)制作:运用卷、折、压、扭等方法进行想像创造。(4)粘贴组合成形。

2、出示一朵花的草图及相关的纸条工艺品,让学生感受同一内容由于制作方法、组织形式不同,可产生很大变化。

八、创作表现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作业,老师指导粘贴固定纸条的方法。

九、评析交流

以自评或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第四课 《时间告诉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钟的历史和文化,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时钟、手表。技能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回忆想像相同时刻不同的人物或一天中不同的时刻相同的人物所做的事情,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情感目标: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钟的历史和文化,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时钟,手表。教学难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欣赏感受各种风格的钟表.聊一聊钟表的特征及每种风格的钟表给人的独特感受。

2、学生拿出从自己家带来的钟表,与同学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

二、认知了解

通过观察自己带的钟表.引导学生认识钟的外形结构。

三、自主表现

1、师生讨论,考虑钟表设计方法及要求,设计体现创意。从整个钟表外形的设计及指针、刻度和数字的设计等方面考虑。

2、欣赏钟表,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钟表?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分出适合做钟面的材料、适合做刻度的材料、适合做指针的材料。

3、通过展示各种设计不够完美的钟表.使学生巩固钟表设计的特点与方法,避免学生制作中出现类似的问题。如:钟面太过复杂看不清指针、指针太过相似、时间不明确、钟表外形阻碍指针行走等等。

4、自学纸手表的折法,师生共同探讨指正。

四、自主探究

2—3位同学为一组,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一只精美别致的钟表。也可折叠一只纸手表,设计添画完整。与同学一起玩一玩时间游戏。

五、展示评价

开展“我的红星送给谁”的评价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相互看看同学们设计的钟表外形,相互提提改进意见,说一说你喜欢的设计,在自己最喜爱的钟表作品上贴上一个红星。最后,比比谁的红星最多。

六、知识迁移

1、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时间的?

2、欣赏历史上最早的计时器(日晷、沙漏等)。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钟的历史文化。

3、课后通过上网找资料或去图书馆等方式了解更多的有关时间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

“报时”小游戏:

1、讲台前面摆着一个大钟表模型,请一名学生根据播音员的报时拨动指针,设置时间。

2、请学生上台,模拟电台播音员进行报时游戏,拨动大钟表指针。其他学生_在座位上用

上节课制作的钟表一起拨动指针。

二、方法探索

1、师生互动:

教师拨动大钟表指针,并报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学生们在座位上(可在座位旁)做动作表演这个时间自己在于什么。

2、教师依次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a.这三幅画各画了什么?这三幅画有什么联系? b.你能将这三幅画按顺序排一排吗?为什么这样排?(按时间顺序)

3、相同的时间里,不同的人都忙着做些什么呢?

4、游戏表演:

请一名学生上台拨动大钟表报时,三名同学为一组,上台分别从纸盒里抽出一张纸条,扮演纸条上不同角色(如:工人、农民、医生等).表演在这个时间各自在做什么。

5、讨论:了解有“时差”的现象——世界各地时间不一样。

6、说说这些绘画作品的特点,与前面的作画方式有什么不同?

三、创作训练

1、出示作画要求。

2、学生任选一种作画形式独立创作。

3、教师巡同辅导。

四、展示评价

将自己的画贴在教室四周的展示板上。与同学互相介绍自己的画,并进行简短的评价。

五、拓展延伸

1、听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谈谈感受。

2、课后自己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第五课 《蔬果的联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简单的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奇妙、独特的想像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欣赏导入

学生欣赏、感受由蔬果引发联想而带来的奇妙世界。

二、感知联想

1、提出思考:你认为南瓜变青蛙妙不妙?为什么?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联想

形体(圆鼓鼓)南瓜 色彩(黄绿色)青蛙 纹理(黄绿相间的条状花纹)

4、观察自己带的蔬果和教材第14页小训练中的白萝卜,分组展开联想,然后集体交流一下想法。

三、自主探究

1、教师指导一名学生根据联想的形象在蔬果的基本形体上用刀切、割或挖出作品的大致造型。

2、教师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垫板和刀具,注意安全。

3、要求学生自学教材,阅读说明文字,进一步了解塑造作品的方法:镂、刻、组合、插接等。

四、赏析作品,创造表现

1、作品赏析。

2、分组自由创作。

五、教学评价与延伸

1、自由欣赏,自由交流。

2、集体评议最佳创意奖。

第六课《玻璃水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技能目标:感受水色的浸润、渗化、流动、变化,增进对色彩美的审美体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形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性使美的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欣赏导入

1、学生欣赏一组图片。①张家界风光②一块奇石③一个树根

2、师问:这是什么? 师问:像什么? 小结:对,像老人,像“山峰”,从“山峰”到像“老人”是同学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去想像的结果,使人信服.从这里让我们认识到: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想像。在我们的绘画中,有时没有用往常的方法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和创造美的形象。

二、认知了解

1、请同学们再看一张图片,听老师作简要介绍。

这是在一块玻璃板上涂的色,灰紫色浓淡相间,略有变化,然后将画纸覆盖上,轻抹,揭起来,玻璃上的彩色转印到了纸上。

2、师问:请同学们思考,画面上有什么具体形象或者说经过稍微加工后,可以成为一张什么图画?学生讨论:„„

小结: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请看第六课加工后的作品《春山》。树干挺拔,枝叶斑驳,湿雾缭绕,小鹿乖张,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这种运用玻璃板(塑料片或有机玻璃)抹印色彩,制造纹理的绘画方法,又好看,又好玩,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玻璃水彩”。(板书课题)

三、方法指导

教师演示,请学生发现形象或命题。(师生共同完成)

1、在玻璃上涂色,稍浓。

2、点水渗化开来。

3、覆盖纸张,轻抹。

4、揭纸(运用不同的方法揭纸,会产生不同效果,如一张纸分几次揭起,边拖边揭起,改变揭纸方向都会出现不同效果)。

5、发现形象:①揭纸后,教师改变纸的方向展示,师生共同发现纸上偶然出现的形象,如果需要可稍作点染加工。②如果无任何具体形象出现,这是常有的事,可以趁湿采用补救措施制造形象。向学生介绍几种方法:a.用剪刀背刮色;h.弹水;c.撒盐。

6、学生为老师演示的作业命题。

四、创作训练

1、作业要求:

(1)请每位同学按教师提供的方法完成l一2张玻璃水彩作业。

(2)转印揭纸后同座两人可以共同讨论捕捉形象和命题,相互合作,相互帮助。

2、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

1.请自认作业成功的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自我评价作业。2.其他同学欣赏台前学生作业,学会欣赏评价他人作品。3.教师总结。

第七课 《窗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关于“窗”的常识以及文化内涵。

2、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制作出造型独特的“窗”。技能目标;渗透取景构图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和创造美的生活的欲望。教学重点: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去认识与表现窗口。教学难点:发现窗口的美,从申提炼组织画面,使画面层次清楚。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展示窗口图片,了解窗的作用。

2、揭示课题——《窗口》

二、了解认识

认识不同时期的窗户形式,了解窗的历史。

三、自主探究

1、你家的窗户是什么样的?透过窗口可以看到什么?你喜欢自己家的窗户吗?为什么?

2、展示欣赏造型多变、风格各异的窗户。

3、讨论分析窗的结构。(窗户分为外框、窗格及装饰等)

4、变一变:窗框有哪些形状的变化?窗格可以怎样变化?

四、尝试表现

尝试设计一个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窗框造型,并画出相称的窗格。

五、欣赏评价

1、同学互评:每组评出最佳设计方案粘贴在展板上,并介绍其设计构想。

2、教师点评,学生进一步完善设计。

六、初步制作

1、分析材料:哪种材料适合做窗框或窗格?

2、教师指导帮助,全组同学合作制作窗框。

3、展示讲评。

第二课时

一、感受想像、欣赏提高

1、欣赏几种窗户,说说它们的特点。想一想,打开这扇窗,窗外会有怎样的景色。

2、课件欣赏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漏窗:设计师巧妙地依据风景设计窗口,达到引景的效果,使窗与景相得益彰,收到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3、对比欣赏不同的窗口,选出其中你喜欢的并说出理由。

4、为窗户搭配合适的风景。

二、综合探索

1、根据本组窗户的风格设计窗外美景。

2、合作绘制画面。

3、进一步添加装饰。

三、延伸应用

1、自由欣赏展示:你最喜欢哪一个窗口?为什么?

2、将作品挂在教室的墙上。

四、总结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在整个学习与创作过程中的表现,重点评价自主研究、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等方面。

2、大家谈谈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与体会。

第八课 《剪纸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技能目标:了解剪纸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情感目标;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教学难点:锻炼语言组织河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准备了一段特别的故事,听完请想想,它特别在什么地方?

2、教师口述“我和妹妹去公园喂鸽子”故事。

二、故事交流

1、在你的身上或者你的身边曾经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吗?

2、先在小组交流,再由组长用3~5句话写下来。

三、讨论、演示分工合作过程

1、(从各小组中挑出一个典型故事)清三位同学来跟老师合作示范。

2、先分工再进行组合。(学生讨论怎么分工)

3、师生示范剪刻步骤。①随意剪出外形。

②剪或刻出人物的细节、花纹。

在这些民间剪纸作品中,你比较喜欢哪一张的细竹和花纹的处理?花纹有什么特点?中国民间剪纸最常用的花纹就是锯齿纹和月牙纹。③组合粘贴。

准备粘贴了,你想怎么贴?怎样贴才会又快又平整呢?——胶涂在底纸上。

出示几个剪纸人物,你能给他们编个故事吗? ④添加道具。

故事“剪”完了吗?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完善的?——添加背景、道具等。

四、欣赏剪纸故事作品

1、讨论评议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本组展示板上,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并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评述作品。

请几位同学说说刚刚评议的内容。

五、合作完成剪纸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欣赏评价

1、你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2、今天我们用剪纸的方法表现了身边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故事每天都有,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你就能发现,受到启发。愿我们都成为热爱生活的有心人。

第九课《“打扮”文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加深对生活情趣的体验和感受。技能目标:学习“打扮”文章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学习“打扮”文章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齐唱歌曲《祖国祖国我爱你》,边唱边观察歌词发生了哪些变化。师问:歌词发生了,什么变化?(词语、底色)可以怎样打扮一下让它更漂亮?(加边框)

2、导入课题:

文章这样打扮一下果然漂亮了很多,今天我们就看谁最会“打扮文章”。

二、认知了解

1、观察评议

欣赏一幅优秀学生作品,讨论创作方法。观察一幅学生作业,指导矫正作业中常见的问题。

2、引导思维

如果给你们一段文字,你会怎样来打扮它呢?(词语、边框、底纹)我们除了能用画的方法来打扮文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打扮文章呢?(蜡笔水彩、装饰手工„„)

3、分组比赛

分四小组进行尝试作业。提出比赛要求。

4、讨论,制作,评比。

5、总结。

三、发散思维、创作表现。

1、矫正深化

出示学生作业,展示作业中常见问题,讨论矫正。

2、创作要求

用你喜欢的工具来打扮你的文章。打扮好文章后,用自己喜欢的装饰工具与方法,将作品装扮得更漂亮。完成作业后给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相互提提意见,改一改。

四、创作表现

1、讨论评议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齐评作品。

请几位同学说说刚刚评议的内容。

五、延伸应用

1、发散思维

生活中,我们除了可以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打扮文章,还可以打扮什么,让它更漂亮更有趣呢?

2、课后交流

送礼物(用各种方法打扮的生活物品)课后交流:这些礼物是用什么方法打扮了什么东西?它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第十课 《拼泥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泥板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技能目标:学会运用泥板来塑造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有趣的形象,提高造型表现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感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泥板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感悟力和动手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用陶泥做各种物体的方法。

2、师生讨论。

3、揭示课题:拼泥板

二、体验感受

1、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做泥板?(分组讨论)

2、学生动手做一做。

3、教师示范泥板的成型方法

三、工具材料

泥板成型是陶艺制作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工具材料。

四、方法和步骤

1、泥板造型的几种方法:

卷(教师边讲边示范“卷”的方法、要领及注意事项)、折、切、挖、粘。

2、制作步骤:

a.用拍压的方法将陶泥做成泥板;

b.用泥板卷筒(示范做鱼)做成鱼身,捏出鱼嘴、鱼尾; c.用多余的泥板做鱼鳍、鱼眼粘在鱼身上; d.装饰刻画,整理成形。

五、作品欣赏

用泥板制成的具有代表性的陶艺作品欣赏

六、作业要求

1、将泥板卷折成型后,大胆想像装饰,独立

制作成一个形状独特、新颖的形象。注意粘接要牢哦。

2、讨论:你会用泥板做一个什么样的物体?

七、创作训练

1、分组进行创作

2、教师巡视

3、师生一起评议

八、欣赏评析

陶罐、浮雕、雕塑欣赏

第十一课《雪花飘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用泡沫表现雪花,自制一个“雪花飘飘”的玩具,并了解有关制作原理。

技能目标:掌握有关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体验创造的乐趣。情感目标:感受冬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用泡沫表现雪花,自制一个“雪花飘飘”的玩具。教学难点:感受冬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欣赏教师自制的“雪景”玩具,学生轮流吹一吹。玩一玩。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玩具并提出观察问题:(1)这个玩具由哪几大部分组成?(2)每个部分都用了哪些材料?你能用其他材料替代吗?(3)这些飘动的“雪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4)如果你来制作的话会按什么样的步骤来做?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A.玩具主要由底、盖、景三大部分组成。

B.底——泡沫板,盖——塑料瓶,景——综合材料。C.“雪花”其实就是泡沫珠,可用摩擦泡沫板的方法得到。

D.制作底与盖——制作“雪景”——将底与景组合后将底与盖接好——摩擦出泡沫珠将其从瓶口灌入。

3、请学生给这个玩具起个名字,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小结并出示课题。

二、认知了解

1、欣赏有关雪景的图片和影片。

2、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词汇描述一下印象中的雪景。

3、欣赏用各种材料制作出来的玩具中的雪地景色。

4、让学生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色,说说它是如何制作的。(重点引导学生说说作者如何巧妙地利用材料。)

5、学生观察分析自己所带材料,互相说说它们适合制作什么样的景色,并讨论采用什么方法固定在泡沫底板上。

三、探究创作

1、师生合作制作“雪景”玩具,进行简单示范。

2、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及教室卫生保洁。

四、交流评价

1、学生拿着自制的玩具在教室内自由玩耍,边玩边向其他同学展示介绍自己的“雪景”玩具,或者交换玩具玩一玩。

2、让学生说说对自己的玩具的看法,好的地方或还有待改善之处。说说最喜欢哪个玩具并说出原因。

五、课后延展

1、提问:你们知道“雪花”是如何飘舞起来的吗?

2、简单演示空气由吸管进入瓶中,在瓶中流动形成风,于是带动泡沫珠飘动的过程。

第十二课《色彩ABC》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美术的传统媒材。2.能用制作颜料的简单方法试着制作1一2种颜料。技能目标:掌握粘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美术的传统媒材。教学难点:掌握粘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小实验。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将菊花在白纸上用力摩擦,发现了什么?

2、讨论:在生活中你还发现过这样的事情吗?

3、师总结:在大自然中有丰富的材料都可以制作出颜料。

二、欣赏讨论

1、欣赏几幅作品和染制的方巾。

2、寻找合适的材料:你从大自然中找来了些什么材料?

3、分小组讨论:如何利用工具将自己带来的材料制作出颜料呢?

4、总结制作方法:用小棒和碗捣汁,用纱布包好或用过滤网挤压过滤出汁液。

三、自主探究

边制作边用简短的文字填写研究表格。

四、交流探讨

每组小组长进行汇报总结,讨论解决遇到的困难。

五、总结评价

1、用自己制作的颜料组内共同完成一幅画。

2、贴在展示板上评一评。

六、欣赏评析

1、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的色彩很漂亮,我们也可以直接利用它们来直接作画。

2、史前艺术家都是用土和矿石制作出颜料画画。

我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中国画中的朱砂色颜料是把朱砂矿石研成粉末获取的。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学生观看录像

2、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色彩很漂亮,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它们来做一幅美丽有趣的画。

二、整理材料

1、学生观看图片

2、学生开展讨论:你找到的细小物件有哪些颜色?有哪些形状?

3、教师提问: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可直接利用的材料吗?

三、方法步骤

1、欣赏范画,讨论这些画是用什么颜色和哪些东西做的?

2、学生看书,讨论并总结活动步骤。

四、自主探究

1、尝试作画后学生自评。教师总结作画方法。

2、引导学生评价范画,掌握创作要领。

3、教师小结:构图要饱满;设计要新颖;涂胶水要匀;铺色块时材料要密、齐、匀;巧妙运用不同形状的材料。

五、开展活动、学生分工又合作,愉快地创作。2、教师巡回指导。

六、学习评价、学生互评。、师评:肯定学生的精心制作,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

第十三课《乘风破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收集船舶的图片、模型等资料,认识船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了解船的历史与文化。

2、能抓住船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船。

技能目标:了解材料特点,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工具的正确操作技术,制作一艘(木)船。情感目标:养成细心观察、精心制作的习惯,培养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美术的传统媒材。教学难点:掌握粘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探究学习

1、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用线条勾画一艘船。

2、尝试作业点评

(1)船的外形结构了解。

(2)作业分析,船体近似倒梯形,甲板以上部分是各种圆形、三角形、方形的任意组合。

3、教师质疑:怎样画得更美,更具体,更有特色?

二、欣赏了解

师生共同拿出收集的关于船的图片资料传观,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船的外形特点。

三、师生探讨

1、教师选择一艘舰船模型进行示范描画。

2、质疑:

(1)绘画作品是否画得像船模型?(2)教师怎样刻画船的局部?(3)船舱的表达采用的是平面形组合还是立体形组合?

3、教师选择学生尝试作业中的一幅进行改画。

4、师生交流写实性绘画的特点。要求:表现出立体感,注意前后遮挡、形体穿插。

四、尝试创作

1、提供作业方式:

(1)根据自己带的图片资料或模型画船。(2)提供两幅船的图片,让学生选择描画。

2、作业要求:将自己喜欢的船模型或摄影图片描画下来。抓住船的外形特征细致刻画。

3、学生作业。

五、评价交流

1、学生将两次作业比较欣赏,谈感受。

2、欣赏大师的作品,再现真实的生活。

第二课时

一、欣赏激趣

1、引导学生观察做木船的过程。

2、揭示课题。

二、认知了解

1、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说说其分别适合做船的什么部位。

2、教师小结:长的木头适合做船体,薄的木板适合做船的甲板和船舱,短小的木头可用来堆砌船舱等。

3、启发思考:在制作中木材不符合自己的构想要求,该怎么办?

4、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现场演示切割或修削板材、锯木头的方法,如制作甲板选择长方形木片,分别裁切两个或四个角就行了。

三、尝试体验

1、小组合作尝试用木头等材料组拼成一艘船。

2、在制作中思考以下问题:

(1)船体制作成什么形才符合力学要求?(2)怎样使船体更美观,更有特色?(3)用什么办法使你做的船变得更牢固?

四、讲授释疑

1、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引导观察。

2、通过作业评析了解组拼船体的方法:(1)下面大上面小,逐步向上搭建。(2)左右两边搭建,平衡感较好。

(3)组拼时注意大小木头的搭配,高低起伏的变化。

3、老师再次出示做好的木船范品与学生作业比较,解决工艺制作的技术问题和细节处理问题。

五、拓展思路

学生欣赏各种船的图片资料,谈自己的构想。

六、学生制作

学生两人合作制作一艘自己喜欢的木船。要求:造型美观,富有创意。渗透: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七、游戏激趣

1、展示:将学生做的船放入水中漂浮、玩耍。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要点 篇3

第一单元 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六大器官构成。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 和 内容摘要 五部分组成。

3、根分为 直根和 须根两种。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须根。

4、根系具有 吸收水分 和 固定植物 的作用。

5、茎 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在茎内有 向上运输水分的导管 和 向下运输养料的筛管。

6、我们把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利用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养料和氧气的过程称为 光合作用。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的证明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发现证明植物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8、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 蒸腾作用。

9、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也可以保持植物相对恒定的体温。

10、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动物

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 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 及 繁殖方式 等方面去描述。

2、每一种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它的身体结构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其身体结构也会出现差别。

3、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 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和 腐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5、金鱼是野生鲫鱼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演变来的。

6、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 哺乳动物。鲸、蝙蝠、海豚、鸭嘴兽等都是哺乳动物。

7、不同种类飞翔动物的翅膀是有区别的:鸟类的翅膀长有羽毛,蜻蜓的翅膀膜质,蝙蝠的翅膀是皮质的。

8、羽毛是鸟类特有的,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 毛状羽三种。

9、鸟适合飞翔的特点有:羽毛轻,骨骼中空,身体呈流线型,龙骨突发达等。

10、我国的一级珍稀保护动物有: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大熊猫等。

11、珍稀动物减少或灭绝的原因主要有:栖息地被破坏,食物的匮乏,人为的捕

杀等。可以采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方法保护这些珍稀动物。

第三单元 声音

1、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所有的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着,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停止。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5、声音是通过振动的传递而传播的。

6、听诊器是1816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是利用固体传声的原理制成的。

7、使声音变大的方法有:提高音量,借助传声物体(如话筒、喇叭等),缩短声源与耳朵间的距离。

8、噪音指令人心烦的声音。包括:过大的声音,杂乱的声音,让人不舒服的声音„„„

9、噪音给人带来的危害有⑴会使人的听力受损,⑵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⑶影响人的神经系统,⑷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10、减少噪音的办法有:⑴从噪音的产生、噪音的传播、噪音的接收这三个环节来防治,⑵加强宣传,杜绝噪音源,⑶利用法律武器,控制噪音源。

第四单元 信息的传递

1、信息是指人们与外界沟通时自己所感知的某种事物的样子。

2、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3、五次信息革命分别是: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应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和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卫星通信的迅速推广。

4、了解一种写密信的方法:用米汤在纸上写字,字迹干后用碘酒在白纸上涂抹,能现出字迹。

5、利用标志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标志具有:会意、醒目、美观、简洁等特点。6、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电报机。1876年,贝尔获得电话发明的专利权。

7、发电报最早用的是“莫尔斯电码”。“莫尔斯电码”由字符(或数字)与电码符号构成。

8、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隔时间组成。“• ” 读做“滴” ;“—” 读做“哒”。

9、发收电报要经过“编码——发送——接收——解码”的过程。

10、现代数字通讯是用电路的接通(1)和断开(0)来传递信息的。

11、专用电话号码不可随意乱拨。

12、信息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有:(1)导致了学习和工作方式的改变(2)娱乐方式的改变(3)网上购物(4)远程控制(5)方便了查询。

13、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传输速度快,传播容量大,传播距离远,保密性强,功能多等。

14、使用互联网时注意:(1)合理控制使用时间,(2)控制使用范围,(3)提高

警惕,(4)不要随意去网吧。

15、为什么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改变了我们的娱乐方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五单元 水的变化

1、沸腾是指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当把水加热到100℃时,水里会冒出大量气泡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沸腾。

2、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水温不会升高。其原因是水变成水蒸气跑掉的过程中要吸热。

3、蒸发是在平常温度下,水慢慢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的现象。

4、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热。

5、加快蒸发的方法:(1)提高温度(2)提高风速(3)扩大蒸发面积。

6、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7、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可以变成小水珠,当这些小水珠飘散在高空中就是云,低空的则是雾,附着在物体上的则是露。

8、冰是固体状态的水。它是水遇冷到0℃以下变成的。水——→冰

9、用冰盐混合的方法可以降低温度,所以实验室可以用冰盐混合的方法来造冰。

10、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而结成的小冰晶。

11、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固态的是冰,液态的是水,气态的是冰。

12、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是:江、河、湖、海及地面上的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着,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水蒸气在空中受冷变成云,云在随风飘动的过程中不断聚集,当它们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以雨、雪等方式飘落下来。降落到地面上的雨、雪水,有的又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了空中,有的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有的流入江、河、湖,江、河、湖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水就这样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

第六单元 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

1、搜集信息的方法有: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等获取第一手资料,借助电脑、书籍等获取第二手资料。通过不同方法获取的资料其可信度是有区别的。

2、通过搜集资料,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3、搜集资料时注意:首先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搜集与我们研究主题有关的资料,并及时记录。

4、搜集关于恐龙资料的步骤是:提出问题——搜集研究——整理记录——展示交流。

重点实验

1、凝结实验

方法:①取用2个烧杯,在一个烧杯里倒入适量热水,另一个烧杯里倒入等量冷水。②分别将2个冷玻璃片盖在2个烧杯上,观察玻璃片底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盖在盛热水的烧杯的玻璃片底部出现了小水珠。

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

2、造“雾”实验

方法:往大口杯里倒入大半杯温水,将冰块放入塑料袋,然后伸入杯口,接近水面。观察杯口处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在杯口会看见许多白色的“烟雾”出现。

结论: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飘散在空中形成的。

3、造冰实验

方法:①在杯内放入冰块,②在冰上加入食盐,③将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插入冰、盐混合物中,当试管里出现冰时测量试管里的温度。

现象:在冰里加入食盐后冰盐混合物的温度会大大降低,此时会出现冰。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每当你心里有快乐、有苦恼、有欣喜时,你是用什么方法表达出来的? 生:用表情或者用语言。生:还可以用手中的笔。

师:是啊,还可以用笔写下来。在我国古代,诗人们是用一首首诗记录生活,表达感情的,很多诗成了流传千古的佳作,这也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出古诗题目《枫桥夜泊》。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平翘舌音,争取念通顺,觉得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师:下面我请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的生字他有没有读正确。一位学生读本首诗。师:你们有意见吗?

生: “乌啼” 的“啼”ti。师:读一下这个词。

生:第三句“苏、寺”是平舌音。师: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学古诗,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还要读出它的味道来,自由读读。学生自由读。

师:我请一位同学试试。学生读1。

师:我觉得他在读“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时候那股味道特别好。学生读2(很有感情)。

师:多棒的孩子啊,我们给她掌声!(学生们鼓掌)师: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来!《枫桥夜泊》起----------学生齐读。

师:我们在学古诗时,如果联系书上的解释理解诗意就方便多了。请大家默读,注意看看书上的注解,试着想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明白了吗? 学生默读。(有个别学生还在轻声读)师(走过去轻声说):默读就是把嘴巴闭上,心里读。学生安静地默读。然后小组交流诗义。师:下面我们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最后一句。半夜,钟声敲响了,客船也从远方来到了苏州。师:同学们有没有意见?

生:应该是寒山寺钟声敲响了,这个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生:我理解了当时环境比较灰暗,因为“乌啼”,在我眼中是比较昏暗的。而且“霜满天”,在我眼中也是灰蒙蒙的。生:“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对愁眠”,我感到诗人非常的愁,好像在愁一件事情。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生:我想解释一下前面两句。乌鸦啼叫,秋霜布满了云天。伴随着江边的枫树和江中的灯火,思乡的感情使诗人难以入眠。师:你从哪儿了解了这么多内容? 生:我是从《古诗80首》里知道的。师:你真了不起,从小就熟读古诗了!

生:我还知道这是诗人经今江苏枫桥边,船停靠时看到的风景。我是看书上的注释知道的。师:把大家刚才说的话整理起来,我们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画,如果要给你想象中的这一幅画加个题目,你会加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这是一副怎样的的江南秋夜图。()的的江南秋夜图

生:这是一副凄凉而又幽静的的江南秋夜图。

生:我认为这是一副辽远的的江南秋夜图,朦朦胧胧之间看到的。生:我认为这是非常具有诗意的江南秋夜图。生:我认为这是一副非常凄美的图。师:是啊,凄凉而美丽。

师:这是一幅如此凄凉,如此幽静,如此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啊!同学们,我们读古诗,除了要了解诗句大概的意思,还要通过想象走进诗里!请闭上眼,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走进古诗的情境吧!(配音乐)请同学们轻轻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这幅江南秋夜图。在音乐声中,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师:刚才你读诗时,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这位诗人写出这样凄凉的诗,我感觉他很孤单。生:他非常地思念家乡。生:他好象有过不幸的遭遇。

生:他的心很孤独。因为第一句话就体现了周围的环境,很凄凉。

师:那诗人心中的这种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表达出来的?请同学们边读边把景物圈出来。学生圈景物,教师巡回。

师: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圈的词语。

生:我觉得是“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寒山寺和客船。师:对他的话有没有补充? 生:“霜满天”也是诗中的景物。生:还有“钟声”。

师:是啊,这也是诗中不可缺少的一物啊!

师:我把大家找的这些词打了出来,我们来读一遍。学生看屏幕齐读词语(但没有感情)。

师:我们读词儿时,也要把词语的味道也读出来。我们再读一遍。学生有感情齐读词语。

师:把这些词放到古诗里再读读,你又有什么感觉?就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

学生自由读。

师:请大家再看看这些词,请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词,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 2 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准备。

生:我选择的是“月落”和“乌啼”。我仿佛看到了月亮西沉,乌鸦啼叫的一个画面。生:我感到诗人很孤单,只有月亮和乌鸦在陪伴着他。生:我仿佛看到乌鸦叫着,从天空中划过,然后飞走了。

生:我觉得“乌啼”体现了周围环境的幽静,没有别的声音。让人感到很凄凉。个说(出整首古诗)师随机研究: 师:“月落乌啼霜满天”,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写到了乌鸦,表达内心愁苦之情。(投影片出示诗句,教师读)宋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清 纳兰性德《山花子》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师:不同的年代,相同的乌啼,传给诗人的是说不尽的哀愁。身处他乡,此时此刻张继最希望听到哪些声音呢?

生:我认为张继最想听到的是家乡人的声音,比如他的父亲母亲。生:还想听到朋友的声音。

师:是啊,朋友们可以跟他一起谈酒吟诗。生:张继此刻最希望听到亲人们在呼唤他回来。

师:也许他最想听到的是亲人谈笑,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闲聊;他也许最想听到儿女撒娇、老母老父的叮咛……可这一切有吗? 生:没有。

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声声乌啼,有的只是一片片寒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寒霜,会满天吗?李白说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霜明明是打在地上的啊,为什么是霜满天呢?

生:因为当时天气很寒冷,霜是很冷的。

师:你看,连乌鸦都无法睡眠,所以还在啼唤。

生:这霜好比诗人心中的忧愁,所以才会感到“霜满天”。师:是的,他的心感到十分的寒冷。生:“霜满天”代表他的心情,他眼中看到的似乎都是霜。师:好像都是霜了,但真的有满天寒霜吗? 生齐说:没有!

生:说明思念家乡的感情已经爬满了他的心间。师:是啊,他一个人---------生:非常的孤单。师:和他做伴的只有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空气中流动着一丝丝寒意,让他的心--------生:也更加寒冷。

师: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下这句话,拿起书----------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乌啼、落月、霜满天,这江枫、渔火,这种种景物,化为了一个字,那就是张继此刻的心情,一起说---------学生齐说:愁!教师板书“愁”。把愁的感受读进去,自由读读。生有感情读

师:我感到了这种淡淡的愁意。生有感情读

师:我感受到了这种凄凉。生有感情读

师:他多么忧伤,连声音都快发不出了。我们一起读,读出那种淡淡的忧伤。学生齐读本句。

师:同学们,我们读了这句,找了这些词,你还选择了哪些词说说? 生:这时候,从寒山寺远远地传来了钟声,使张继更加忧愁。师:你看到哪几个词语的时候-------生:我看到“寒山寺”和“钟声”的时候,眼前仿佛浮现了这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从寒山寺飘来了一阵一阵的钟声。那钟声一下一下敲打着他的心,将他的心压在底下。

师:是啊,从寒山寺传来了一阵一阵的钟声。(出寒山寺图)你听,那钟声响起来了,那钟声透过茫茫夜雾幽幽远远的传了过来,他思绪万千更是------生:愁啊!师:读-------生齐读。

师:让我们登上渔船,回到那个秋夜吧!今天张继只能在渔船上过夜,伴随的只有船上的点点灯火和江边的棵棵枫树-----学生有感情读1;

渔船在水中摇摇曳曳,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可翻来覆去还是难以入眠----学生有感情读2;

他刚想睡,却听见乌鸦凄厉的叫声响了起来----------学生有感情读3;

他睡不着,起来走出船舱,只见月亮已沉落下去,整个水面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学生有感情读4 师:读到这里,你一定有话想问问张继。你想问什么呢? 生:我想问张继,你为什么睡不着? 生:我想问张继,你为什么那么忧愁?

生:我想问张继,你是不是很想念家乡,是不是很久不能回家? 生:我想问张继,你为何忧愁?

师:是啊,张继啊张继,你为什么这么愁啊?你在愁什么? 生:我认为他可能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生:我认为张继很久没回家乡,他在思念家人。

生:我认为张继因为某些事情带来了某些压力,而产生了对家乡的怀念。

师:的确,当时张继去长安赶考,他文才出众满以为此次必能高中,可那长长的榜单上就是没他的名字。于是坐船归来到姑苏枫桥边时,看见当时的情景,心情抑郁,这是---------落第之愁。正是因为他满怀愁思,所以他看到的一切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绪啊!《枫桥夜泊》起--------学生齐读

师:张继仅仅是愁理想没实现吗?他还愁什么? 生:我想他还在愁,家乡的亲人怎样了。

生:我想他还可能在愁国家。因为你刚才说过,他满腹才华,但是没有被录取,说明当时的 4 朝廷可能昏庸腐败。

师:真不错。我们很多同学猜得很有道理,当然也有一些不一定对。但我们通过猜想却能进一步理解张继的愁。是啊,(教补充简介)张继,生活在唐代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那时唐王朝正经历了安史之乱,那时战火连续不断,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诗人张继用笔道出了自己滔滔不尽的愁思啊!

(出示投影片)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送邹判官往陈留》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阊门即事》

师:因为战乱,田地荒芜无人耕种,长满了野草啊!这怎能不让张继愁上加愁呢!这思乡之苦,这漂泊之忧,自己理想没能实现之郁,这种种感受化为了------生齐读说:愁!师:《枫桥夜泊》起--------学生齐读本诗。

教师(出图片并配乐,描绘诗的意境):明月西沉,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啼叫,卧在舟中的张继感到茫茫夜色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江中的渔火,他难以入眠。在这样一个静谧的深夜,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传来悠远的钟声,显得格外清晰……我们好好地回味回味,感受这愁眠的一夜吧!师生共同吟诵本诗。

师:这暮暮黑夜,这点点渔火道不尽他的愁,这满天霜华,凄清乌啼说不尽他的忧,把你印在心中最深刻的句子抄在作业纸上。学生抄写诗句,教师巡回。师:把你抄的句子读出来。生有感情读抄的句子。

师:请把你的作业纸拿上来。(投影展示书写)同学们请抬头看,她书写端正而且都写对了。像她这样抄写正确而且书写认真的同学,可以在作业纸上打☆。

师: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出示投影片)你看--------南宋的陆游来了:“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明初的高启来了:“几夜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清初的王渔洋也来了:“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上一篇:基层行政复议工作现状及对策下一篇:通用汽车公司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