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食品机械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论文

2024-07-11

如何在食品机械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论文(精选10篇)

如何在食品机械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论文 篇1

食品专业机械设备课程是专门介绍在食品加工中所用到的各种机械设备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工艺设计计算方法的专业课。近年来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的大量应用,新的食品加工设备频繁应用于食品工业,对食品专业机械设备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的骤增,使有限的教学资源更加紧张,对食品专业机械设备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新的挑战。

食品专业机械设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有些设备结构图不易理解,再加上很多同学缺乏空间想象力,使该课程的学习面临很大困难,往往造成部分同学丧失信心。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手段。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也已成为食品专业机械设备课程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在这几年的食品专业机械设备课程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技术,根据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实践,在此对在食品专业机械设备课程教学实践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进行初步的探讨。

1多媒体技术是提高食品机械设备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观认为:现代化的教育,除了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外,更要体现教育方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成为优化教学模式的途径之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直接应用。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被认为是人类教育史上继文字出现、学校创立、活字印刷之后的第四次革命。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备受推崇。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仅看、仅听的记忆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教学设备,将文字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中在一起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其在教学中的巨大优势远远超过常规教学。多媒体教学直观又生动、声像兼备,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答问自如,诲人不倦,能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对话,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建造了学生可参与的环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构建的途径获得知识,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使学生独立思考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受到普遍重视,而且成为教育是否适应社会发展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否与时俱进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多媒体技术备受当今高等教育界的推崇,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精品课程、优秀教学质量奖等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活动中,无一例外地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作为重点评价指标之一。

近年来,我们围绕着教学改革,进行了食品专业机械设备课程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根据课程教学大纲,针对课程自身的特点,利用计算机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如:AutoCAD、ACDSee、Photoshop等)、动画制作和网页制作软件(如:Flash、Frontpage、Dreamweaver等)制作开发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图片与影视片有机组合成整体,建立了食品专业机械设备课程的图片、影视库。典型的食品加工生产线、关键工艺流程、现代化技术装备结构的逼真图像、图片及影视,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机械设备的结构组成、相互关系及工作原理与过程。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高速发展,食品机械生产水平也不断地提高,新的食品加工设备不断地出现,实验室机械设备类型有限。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依靠板书、挂图等手段,介绍食品机械及发酵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形式及工作过程,讲解比较困难,缺乏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造成学生理解困难,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技术采用文字、动画、影像资料结合教师生动讲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使得学生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投入状态,实现主动学习。多媒体技术在食品专业机械设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是提高食品专业机械设备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多媒体技术在食品机械设备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合理应用

根据三年来在食品专业机械设备课程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实践,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被广泛使用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食品专业机械设备课程教学效果,是食品专业机械设备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食品专业机械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摈弃唯多媒体技术独尊的观念。在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形势下,教学的深度、份量增加了,而课时却有所压缩。在这种情况下,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以提高教学效率是一条科学的、可行的和必胜的途径。同时是培育创新性人才的必要手段。但是,在多媒体教学广被推崇的今天,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仅仅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必须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合理使用多媒体,不可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而忽略了教学效果。使多媒体技术真正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和手段。

其次,在多媒体教学中,遵循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明确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充分认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真正达到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课堂上,老师一直是教学过程的主讲者和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者。当前,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比起照本宣经的传统教学方法先进了许多,但它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地位依然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学依然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舞台。

因此在多媒体技术使用中,既要避免弱化教师在课堂舞台上的角色作用,又要防止教师成为多媒体教学的电脑操作员、放映员和播音员。同时多媒体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学的问题,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人灌+机灌现象。多媒体教学中授课内容多、速度快,学生听课比传统上课困难,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显得不够,直接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造成学生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重新回到机械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老路上,与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教学目的,避免出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去自学、去研究、去争论、去自己推理归纳,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同时,教师提供网络课件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之需,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互动性。学生学习以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课程,必须在学习前做好预习,课后复习巩固,真正达到以学为主体,实现注重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的教育目的。使得教与学起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帮助和促进作用。

总之,如何充分而又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这是现代教学手段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了解、掌握新型的多媒体技术手段,系统全面地掌握教学设计思想,科学地设计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师生之间具体的情感互动方式,即根据教材所具有的特点,在内容处理上要相应地运用展示情感、发掘情感、诱发情感和赋予情感的策略。认真地选择多媒体教学策略和方法,理性地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尤其是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后,课堂信息量增加,教师要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投入更多的精力,广泛地参考专业期刊,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以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在食品机械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论文 篇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课堂教学也大都引入了计算机技术,这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多媒体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可以把平时教师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特征,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成功的多媒体教学达到了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但是, 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走出误区, 解决问题,是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计算机的应用,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是人脑思维活动的模拟,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把握,因此,在教学上恰当、合理地运用,符合现代化教学规律的要求。

2.1多媒体教学是生动、形象地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传统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 缺一不可。大多数教学媒体都具有直观性,但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传统教学媒体中有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中获得直接、 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能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让学生亲眼看见;一些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无法通过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 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

2.2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地时间。

2.3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这样利人又利己。

3.多媒体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计算机课件有它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劣势,教学不能完全依赖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它的作用对个别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然而不少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上都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为了使多媒体在教学中能发挥更大效益,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3.1多媒体课堂的设计

怎样在课堂中运用好多媒体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应该看到多媒体应用于教学领域是目前教学媒体的补充和发展,它不是万能的,运用不当,也会有许多局限性。如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节奏快,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未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有其优势,利用黑板、挂图、实物等传统手段,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传授知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机械、单纯地操纵机器,应适当走动,尽量多地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主要媒体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而定,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遵照“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就是指多媒体的使用应选择在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吸收教学要点,使效果达到最佳的时机“;适当”就是指多媒体要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之处“;适度”就是当用则用,不当则弃,不要为“装饰”课堂而用多媒体。每一节课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控制好教学进度和画面节奏,防止信息量过大而导致刺激过多, 强度过大,引起学生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3.2不可忽视板书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现,使得有些人认为课堂教学从此可以告别黑板与粉笔的时代,因而屏幕遮挡住了黑板,课件显示代替了板书。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老师的一笔好字,会使很多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老师流畅、形象的简笔画,工整的徒手作图,会使学生心生敬仰;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做到的。尤其是计算、推导为主的课程,边讲边用板书把计算过程一步一步的写出来,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了解每一步骤的来源,才能真正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 运用计算机虽然也能呈现板书,但由于屏幕的限制,本来在黑板上可以整体体现的板书,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呈现,这就影响了板书的整体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同时由于课件的画面要经常变动,用课件呈现的板书也就具有短暂性。大量文字板书搬到屏幕上,又似电影的字幕程序化滚动,即使运用速记法也记不下几个来,大有硬套、硬塞之嫌。因此,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忽视传统板书的功能。

3.3谨防“以电脑为中心”,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和工具所无法替代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教学中,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所不能达到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教师想用多媒体教学, 但又怕操作失误,就让计算机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则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这实质上是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蜕变成了“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的、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甚至是一些事前难以预料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因此,那种流水线式的、一放到底的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不能跟着软件跑,上课时不能围着屏幕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发挥好主导作用。

4.结束语

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质量;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TB237 文献标志码:A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课堂教学也大都引入了计算机技术,这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多媒体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可以把平时教师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特征,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成功的多媒体教学达到了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走出误区,解决问题,是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计算机的应用,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是人脑思维活动的模拟,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把握,因此,在教学上恰当、合理地运用,符合现代化教学规律的要求。

2.1多媒体教学是生动、形象地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传统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大多数教学媒体都具有直观性,但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传统教学媒体中有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能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篇4

【摘要】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现代化教学方式,也是未来教育技术的新趋向,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直观性、丰富性、趣味性等特点。长期以来,我们的化学教学一直在以“粉笔+谈话+试验”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参与感不强,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掌握一些多媒体的应用技巧,使化学教学变得活泼起来,让化学教学不再乏味、枯燥,让学生由怕学变为爱学。但是,如何才能利用网络的便利把多媒体白板课件合理地应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呢?这就是当代化学教师需要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 多媒体教学 化学 计算机 白板 学习兴趣

一.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在化学课上往往出现: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玩得津津有味这种情况。许多教师感到无可适从。常见的化学教学学生所见的只是教师、黑板和几个简单的教具,实施“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形式只是一味地读、听录音、听写、背诵、检查等一系列环节,使学习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工具─语言,成了枯燥的苦学。而现在,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这个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教学形式多样化,摆脱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

(一)多媒体化学教学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

特别是在听力和阅读课堂,多媒体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实现了声音、文字、图像等方面的多通道、多元化。教师可以自行编辑制作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及学生具体情况的其他视听材料。这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化学教学能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在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课室,教师通过计算机幻灯、实物投影等手段代替传统的板书,既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单位时间的授课信息。从实际情况来看,多媒体化学教学不仅能保证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而且带动了教育思想的改革和教学观念的更新。

(三)促进思维,培养能力

在化学多媒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软件中形象生动的实时动画、严谨准确的授课和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使学生因此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了始终保持高度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寓教于乐得以落到实处,学习的成功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利用多媒体白板的绘画、挎贝影像画面、视频、发声等功能,可以向学生展现全新的视听效果,把教材中的情景内容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于眼前,又或是把事件的整个起始、发生、发展乃至结果整过程一一再现。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让学生投入当时的情景,有肋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创造思维及分析判断能力。

二.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缺点

当然,多媒体与传统化学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的关系。认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以致于一些本来可以说几句话说清楚的问题,也要动用大量复杂的多媒体形式来表现,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经过细心设计,富有艺术性的作品,应该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结构、教学思想,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把全部的操练材料、问题和答案都输入到计算机,就是多媒体教学了,这样的话,不但起不到应有效果,反而可能还会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下面来说说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机械地操作课件,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多媒体课件容量大,这是它的一个优点,不能让这个优点成为缺点。由于课堂容量大,教师往往成了课堂上的“放映员”,他们的工作变成了把整堂课“放映”给学生们看。这样一来,教师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学生则成了课件的观众。课件代替了教师的板书,课文录音代替了学生朗读课文,这已经成了多媒体课上经常出现的情景。教师不像是“主导”,学生也不像是“主体”。这就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二)滥用多媒体,效果不显见。

现在有许多教师认为只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一定可以把课上好,只有使用多媒体教学才能把课上好,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在上课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这节课才算有新意、有创新。我们都知道一种东西如果用得太多就会“滥”多媒体也是一样,决不能以它代替教师的一切工作。而且“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多媒体手段也并非无所不能。

三、如何更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化学教学

(一)课件制作不应粗制滥造

多媒体课件的主要特点就是它是一个教学辅助工具,而不是成为取代教师教学的工具。如果教师只是想把课本上的东西展示给学生看,去制作课件的话,那大可不必。一个精美的课件要耗费教师很多时间,况且,如果把过多时间用于制作课件上而忽略了对教材的研究,导致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那就损兵折将了。

(二)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教师“主导者”的角色即使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也是如此。他们贯穿于整个课堂,他们的作用不容忽视。主导者如何能让主体者更乐于学习,我想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教师进行多媒体白板教学时,知识机械性得点点鼠标而已,缺少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这就导致了“学生学而不实,教师授而不深。”好的课件设计能让课堂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但是无论如何它也不可能像一个教师那样,能从学生的语言,手势和表情中及时获得信息。

四.总结

总之,多媒体的出现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多媒体逐渐普及的今天,我们还是要对传统教育不离不弃。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和使用,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与传统教育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决不能认为传统教育会影响教学效率,而用多媒体课件取而代之,成为点击鼠标的“机器人”。只要我们能够摆正学生――教师――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恰当使用多媒体,就会让课堂教学进行的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化学教学论文多媒体让学化学快乐起来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要合理运用 篇5

——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黄岩西江小学 何雪萍

在科技和教育迅速发展并相互结合的今天,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也是必然的选择。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创设语文情境,再现语文现象,增强语文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语文课的活跃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可以补充资料加大容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增强语文课的渗透性和开放性;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角色转换,增强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一、目前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

1、思想认识的误区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可有可无的”,持这种认识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但目前,相当多的课滥用多媒体技术,有的教师认为使用越多越好,它可以评判教师水平的高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成为“万能的法宝”,它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知道,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多媒体也不例外。诚然,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但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非越多越好,而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因素恰当的运用。只有使用得当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可能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这也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

2、教材处理和素材选择的误区

教材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来组织教材、补充资料,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如此。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语文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三个倾向:

(1)舍弃教科书,一味追求课外知识。例如,有的教师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往往花很多时间去查找课本上没有的文字、图形、图像等,反而忽略了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图文资料。这不仅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脱离了课本,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领会和把握。因此,制作课件时,要处理好课本资料与课外资料的关系,应紧紧围绕课本精选课外资料。

(2)偏离重难点,过分强调课堂的“大容量”。例如,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和大容量,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的快捷,弃教学的重难点于不顾,拼命地搜集和使用资料,一堂课“灌”下来,教学内容可谓丰富,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却很少,重难点也没有突破。大容量却导致了低效益。因此,要根据课本的重难点选取相关资料,并应注重适当、有度和高效。

(3)缺乏实效性,过重突出课件的“时髦感”。一个好的课件,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下,应该文字取舍精当、动画清晰、色调和谐、音乐优美,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我们见到的一些课件,虽然不乏优秀者,但有的为追求时髦和前卫,文字资料、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一齐上,一课“演”下来,学生或兴奋过度或疲劳不堪,对本课内容却不得要领,结果是事倍功半;有的图文花哨、音乐夸张、色彩过于华丽,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法运用的误区

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各有其长短,任何一种课型的教法也不是单一的、僵化的。在语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我们要防止:

(1)邯郸学步,丢弃传统。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应该继承发扬,不能因引入多媒体技术而邯郸学步、数典忘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助作用,教师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可激发学生的情感,系统优美的板书设计能帮助学生提炼课文内容,适时巧妙的启发诱导可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巧妙结合,有机统一,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重形象直观,轻抽象概括。直观性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也是CAI课件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个原则的贯彻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在加强语文教学直观性的同时,教师如何配合课件的演示进行分析,如何对形象的直观的语文现象进行抽象和概括?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要传播信息,还要善于整理、加工和解释信息,在图文演示和教师讲述讲解有机结合中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重课件演示,轻思维点拨。语文课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成败的关键主要在于课件的思维含量,即它能否有效地实现人机“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能否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能否较好地发挥教师课堂组织和点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人机“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目前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最大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

任何一种手段或方式,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它,我们利用它的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值得商榷之处,过犹不及,这是其一;其二,运用还得结合本学科自身特点,做到恰到好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呢?

1、适时、适当。

运用多媒体可以借助动态的画面将比较抽象的或学生不熟悉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适时的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活学生的思维,振奋学生的想象,掀起课堂的高潮,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如讲《三峡》,在介绍三峡风光时,可以截取录像片《三峡》的片断,这些片断根据需要可反复播放,可根据讲课需要把任何一画面定格。这样学生就直接地欣赏和感受了三峡的美景,同时培养了想象能力。

利用声音创设信息环境,增强直观教学的力度。如我在教学《掌声》时,在教学伊始,以委婉凄凉的语调讲述主人公英子的不幸,配以《二泉映月》,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2 大家无不为英子感到惋惜和同情,这为文章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调,这不能不归功于音乐的一种神奇的感染力而引发的魅力。还可将MTV引入课堂,我在教学《快乐的节日》时也进行了尝试。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播放制作的课文MTV,全班同学一起哼唱,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再次领悟课文所表达的那种快乐的情怀,又便于加强记忆,为当堂背诵这首儿童诗做了准备。这样化静为动,经过媒体美化,激发了“灵感”,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不过,这些视听材料必须适时、恰当、适合教学目的。绝不可将直观形象的画面和音乐替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而限制学生自身想象力的发挥,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声像材料只是辅助,绝不可用它替代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更不能先入为主地抑制学生的再创造。如果过分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品味,涵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必受到影响,而这是与语文教学目的本身背道而驰的。

2、个性化而不模式化。

多媒体CAI引进课堂后,人们发现它的功能远不止仅仅能增添教学的形象性。我们要充分运用网上资源,让文学名著的时代风云直观展现,让思想的犁铧穿透时间的隧道,让无声与有声,具体与抽象,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在转瞬之间随意转换,这就是网络教学。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语言积累。有了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高产,要培养创新能力,这是一项重要基础。因此,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快速下载,省时省力且有易于坚持。这是网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随时可用的方式之一。

运用网络进行总结归纳复习记忆。因网络信息密度大,转换切割之快,重现力强,高度交互,条分缕析之明,刺激程度之深,很适合容量大且枯燥乏味的练习指导、辅导测试、总结复习。而且教师的讲解或课件可以重复再现,这就为后进生提供了再次重温原教学情景的机会。

运用网络可进行部分传统文化的教学。如教学新教材《赵州桥》后,查找有关古代石桥的各种图片资料,加强学生对桥文化的了解、学习,拓宽知识面。没见过北京的同学,可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天安门、故宫、长城等文物古迹。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更是可从多媒体中一览书籍的进展。年代久远的课文,如何才能理解当时的情形,以及领悟其巨大的文化价值,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各类影音资料,让影视自己说话,如教学《一张名扬中外的画》、《秦始皇兵马俑》等。

但是,网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不是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包打天下包治百病的。它代替不了语言文字本身的主观性,代替不了“可意会但不可言传”的多解性,代替不了教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代替不了学生之间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激励感染。同时,人的许多能力是在自由环境下无意识地形成的,教师恰当的手势、表情,惟妙惟肖的描摹,有情味有品味的语言,可以创设和谐多彩的语文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师生感情交流的程度,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网络教学的符号系统,无论声、色何等丰富,也弥补不了这一个性化的教育。因此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合理使用网络。教学应变化多姿,课堂结构应跌宕起伏,让学生在变化美中求新求异。

3、合理运用课件,教师角色不可异化。

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一场教育教学的革命,由此,必将带来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教师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师重在“教”,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现代的教师不是唯一的信息源,网络等媒体将与教师共同分享知识传递的权威。但是,计算机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教师的角色和功能,教师应既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实现CAI教学,必须借助课件。现在许多课件由计算机专业人士开发制作,他们缺乏一线的工作体验,忽略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化,有的就是教材教参或习题集的搬家,而成为一堆语文文献盘片化的资料库。因此要运用所购课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以直观实用为标准合理利用。不可硬搬进教室,或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去看资料库,那样达不到培养思维之目的。最好的方法是一线教师自己编制课件。可运用所购买课件的有用部分,再加进自已设计的内容,适时适当地用以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们会制课件,会编程。但无论怎么会制课件,语文教师的定位还是语文教师,不是定位在我这堂课用没用电脑,或是我是多么善于制作课件上。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握好分寸,不可舍本逐末,避重就轻。如果忽视了精心构思教学设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激励,那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在识字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字理 篇6

第十小学

冯永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作为汉字的主要特征、汉字教学的独特资源,字理成为设计识字教学体系或采用教学方法的依据,理所当然。但是,如何合理运用字理却值得思考。

一、分析字理是手段还是目的?

识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阅读和习作服务,直接目的是掌握其音、形、义,即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义。实现直接目的有多种手段和途径,运用字理识字只是其中一种,若运用适当,不失有效、高效。学习“瓜”字,一般的教师会将音、形、义分开讲解,其中的字形教学常常是让学生机械地数笔画,结果往往是学生会漏写其中的提和点,将字误为“爪”。而运用字理引导学生识字,则会介绍构字方法,讲析形与义的内在联系,即“瓜”,金文作“

”,小篆作“

”,它模拟了瓜藤和瓜果的样子,中间部分是瓜果,现在变形为竖折点,不能误写为竖。

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机械地数数笔画、拆分偏旁,是“表浅”的分析、简单的加工;分析字

理,则是深入的加工,有助于深刻地记忆。加工所以增强记忆,是它为回忆提供更多的检索路线,给推导出要求记忆的信息提供更多的根据。揭示汉字音、形、义三要素的内在联系,形与义、形与音可互为回忆的线索。“目不暇接”的“暇”,左边是“日”,与时间有关,是“空闲”的意思,与“目”则无关,不要误解为“看”,此时字形成为识记字义的线索;反之,若对其左边是“日”是“目”拿不定主意,则可根据“空闲”之义与时间有关而作出正确判断。“分”音“fēn”,可成为“盆”的韵母是“en”不是“eng”的线索;“沐”音“mù”可成为其字形右边是“木”不是“术”的线索。因此,适当分析字理可以提高音、形、义的识记效果。

不过,“六书”的介绍、古今字体演变的展示,本身不是识字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应该是正确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尤其是其重点和难点——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汉字的字理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此外还透露着其他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譬如思维特点、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习惯。因此分析字理是在传承民族文化。但是,这是次要的、间接的目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作为提高汉字音、形、义识记效果的手段的性质。否则,小学的识字教学岂不成了大学中文等专业的文字学或汉字学课了吗?

字形的演化、读音的改变和意义的发展等,使得某些汉字的现代形体部分或全部丧失了理据,比如“己、未、因、不”,形与义、形与音都毫无内在联系了。有些字若寻根溯源,仍然可以找到字理,比如

“年”,小篆作“ ”,从禾千声,本义是收成,但这个义项通常只在阅读古籍时遇到,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未发现,而“年”的现代形体,则无法看清“禾”“千”了。有些汉字字理相对显豁,比如“小”,甲骨文作“”,模拟沙粒形,表示细小,但是这类字现代形体简单,字义已为学生熟知,易学易记,即便不分析字理,学生也极少出错。分析诸如“年”“小”等字的字理,固然可以增加汉字文化知识,但对识记音、形、义的作用不大。“年”之类的汉字,音、形、义任何一个要素都已无法成为推导其他要素的线索;“小”之类的汉字,又无需深入加工或掌握更多线索便能记忆。若分析此类字的字理,是错把手段当目的了。

二、确保分析字理的有效性需要什么条件?

分析字理作为促进识记汉字音、形、义的手段,若要确保其有效性,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分析对象为需要深入加工才能识记的汉字,否则是做无用功;其二,从现代字形看,分析对象的音、形、义应至少有两个要素具备内在联系;其三,具体汉字的字理必须与特定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适配。学生是识字的主体,所谓对汉字的“加工”,必须是学生的自我加工。教师分析字理,是教师的加工,只有学生理解并接受了,才可内化为学生本人的加工,并有效促进识记。如果字理知识超越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就不可能被内化,对于识记也就不会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字理知识能为小学各个学段学生所接受的汉字有“目、瓜、束、鼠、燕”等象形字,“刃、末”等指事字,“休、看、宝”等会意字,“渴、盲、衷、沐”等形声字。这些汉字形与义或形与音联系密切,即使是象形字,其所模拟的事物形状依然存留于汉字的现代形体中,字形所示之义也存在于学生的语言经验或知识背景中。但相当多的汉字则不然。由于汉字诞生了数千年,先人造字的理据或多或少已远离现代人的经验,它不是任何年龄段的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要下雨了》中有“水里闷得很”一句话,其中的“很”字要求“会写”。初学的学生往往把左边的“彳”写成“亻”;学了“狠”字后,容易混淆二者。若明白“很”的字理,也许就会减少出错。“很”,形声字,从“彳(chì)”、“艮”声。“彳”,小步走,可组成词语“彳亍”,以“彳”为形旁的字,与“行走”有关,如“行、往、征、径、徐”。“很”本义与“行走”有关,指“违逆、不听从”,《国语·吴语》“今王将很天而伐齐”的“很”是这个意思。由“违逆”引申“狠毒”“残暴”,最后成为副词,用以形容程度深。这样的加工不可谓不深入,不过它只是教师的加工,它所提供的信息能为成人接受,若教师讲述得更通俗、生动一些,也能为高年级学生接受,但却不能被6岁半到7岁的一年级学生理解、接受,因为它涉及的种种知识,在这个学段学生的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它们远远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此系统、完整的分析,违背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但不能激起兴趣,甚至还会陷入“不说还明白,越说越糊涂”的窘境。

班固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周朝

距离文字产生的时代较今天近得多,其社会环境能够为结合字理的识字教学提供支撑。此外,周朝的小学教育当是一个阶段的教育,《白虎通》认为是孩子8岁至15岁时的教育,还有人认为小学结束时间为18岁或20岁。因此,随年龄增长而有区别地结合“六书”知识讲解字理以认字也是可行的。“六书”等文字知识在汉代被称为“小学”,这是因为孩童入学要先学文字,但却不能简单认为那时的孩子是要系统地通过“六书”来识字的。隋唐以后,“小学”所含知识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小学”作为一门学问,当然不能与基础教育对等,它专门而深奥的学问,绝非童蒙之学,如音韵学向来被称为“绝学”,其书籍也被叹为“天书”,让人望而生畏。涉及“六书”的经典之作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历二十余年方编撰而成,从文字训诂入手,按“六书”义例,探讨汉字本义,它是学术著作,而不能简单看作童蒙教材。古代指向识字的童蒙教材,周代有《史籀篇》,秦代有《仓颉篇》,汉代有《急就篇》,魏晋南北朝有《千字文》,宋代以后有《三字经》《百家姓》,其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广泛,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这些教材的共同做法是将最常用的汉字,编纂成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在当初还算比较通俗易懂的文句,让孩子在反复的读背中认字,在反复的书写练习中巩固字形,同时也将常识教育和人格教育交融其间。没有证据表明,古代的童蒙识字是系统地结合“六书”等知识进行的。

“小学”在清代发展至顶峰,但未见关于系统运用“六书”理论、考索理据以认字的记述。童蒙教育大家王筠曾介绍他的教学方法:“识

„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这个教学方法,固然与理据相合,但同时也是联系字义关联的事物,以便学生直观地了解,而这个方法只是王筠所举方法之一,说明系统贯彻起来是有困难的。难以系统地结合“六书”、字理知识进行识字教学,应与孩子接受能力有限有关。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适配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前提。建立在学生知识背景、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基础上,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对诸如“很”的字进行字理分析,即使准备系统周详,讲解煞费苦心,效果也是没有保证的。

三、应如何看待其他识字方法?

一些人将分析“六书”、结合字理识字视为识字教学的正宗方法,而对其他方法不以为然。识字教学不是汉字学教学,更不是古文字教学。牢记识字教学的目的,诸多是非不辩而明。迄今为止的种种识字教学方法,都不能包医百病、包打天下。数笔画、拆分偏旁、在熟字基础上加加减减、编字谜或编顺口溜等手段,多数都不符合甚至违背“六书”之理,但也都是对与汉字有关的信息的程度不等的加工,它们对识记字形有程度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对部分或全部丧失理据的汉字而言,这些方法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牢记教学目的,不把识字教学视为传统的汉字学,就会乐于采纳这些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分析字理以助识字,只是方法之一。教学时,应视“字情”灵活机动地运用方法,方能取长补短,获取教学的最大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实践中有一种“字说”的方法,不是结合“六

书”理论、字理知识识字,而是随心所欲地解构汉字,对形与义的关系进行非汉字学的解释,如为不漏写“臭”下的一点,将其分析为“自大一点就是臭”。这与机械拆分汉字不同,其解读貌似分析字理,但那是“伪字理”,甚至是“反字理”,与汉字学知识相悖。但是,若结合识字教学目的来考量,同时对汉字的加工又是学生自己的或内化为自己的,对此也能接受。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认为自然界中的树木花草、日月星辰都和自己类同,赋万物以生命。“为什么只有在湖边才会有波浪呢?”孩子会说:“波浪是在淘气吧。”8岁大的孩子还会认为有个力大无穷的人隐藏在山后,太阳是他玩的火球,每天早晨他把太阳抛到空中,晚上再收回来。周作人说:“儿童没有一个不是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正是当然的事;我们要纠正他,说草木不思想,猫狗是动物,不会思想或说话,这事不但没有什么益处,反是有害的,因为这样使他们的生活受了伤了。即使不说儿童的权利那些话,但不自然的阻遏了儿童的想像力,也就所失很大了。”有关研究认为,儿童把无生命客体看作是活的和有意识的认识倾向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它直接依赖于知觉或表象中所注意对象的某一拟人特点,这是儿童的泛灵心理,而非泛灵观念。即便只是心理倾向,但也足以让儿童随意游走于现实和非现实之间。比如,他们分明知道布娃娃不过是玩具,但依然会为它摔在地上而心疼不已。

这种泛灵心理,必然直接影响他们对汉字的加工方式,不是热衷

追寻汉字的科学理据,而是用自己的心灵赋予点、横、竖、撇或其他构字偏旁、部件等符号以独特的生命讯息,使之充满浪漫和诗性的色彩,这在低年级更为显著。比如“满”,形体简化前写作“满”,属形声字,左边的“水”是形旁,表示意义,右边是声旁,表示读音,但现在已不能单独成字。这是基于汉字学的加工,也是符合成人理性逻辑的加工。但低年级孩子则这样识记:一天下雨了,水(氵)满了起来,两个孩子(两),躲进草房子(艹)里避雨。这种加工方式完全出自孩子的心理,更易于达成识记目的,而且孩子也知道这不过是自己的联想而已,绝不会误将其视为古人造字的原理。因此,实际教学中偶尔使用这样的识字方法,也不必一概加以反对。

如何在食品机械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论文 篇7

1 中职机械教学现状及多媒体技术教学条件

1.1 中职机械教学现状

中职学校与其他高校相比侧重于栽培学生动手能力,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实际上,当下多数中职学校在机械教学中过于注重机械实际操作教学,忽视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对机械理论课程毫无兴趣。同时由于机械教学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老师在机械教学中讲述的内容缺少深度,仅让学生大致了解零件、部件等结构,对于机械教材中的难点一带而过。而且在讲述有关机械理论知识时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缺少互动性,学生只能别动的接受。可见,老师在传授机械理论知识时尚未考虑到学生实际接受情况,过于注重教学进度。在机械教学中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按部就班的参照自己的演示方法进行操作,不讲解机构机械原理及原则等,最终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实践操作,尤其在机械维修中无法灵活变通。

1.2 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条件

中职学校在机械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应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有效展开。第一,多媒体教学中的内容以中职机械课程中无法运用语言进行阐述的知识为主,常见的包括各种零部件的内部构造或较难理解的机械原理等要素;第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机械教学内容多为机械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图片和声音的配合形成生动形象的片段,使学生对机械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到机械课程的教学中;第三,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播放具有代表性的加工视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散发,打破传统教学中固定的教材模式,让学生在教师中可以直观的观赏到机械实体及运用模拟情况。

2 多媒体技术在机械教学中的运用

2.1 实现直观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机械教学中也有很多直观教学的体现,直观教学通过运用真实事物的图片、标本、模型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直观的教学活动,直观教学强调教室要布满照片图画,书上要配有插图。直观教学里面的教学用具呈现要放在学生合理的距离内,让学生先看到整体,再分辨各个部分,且要设法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直观教学的实质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重视视觉教具和教材的选择应用,可以和多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应用。

在中职机械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将无法用语言阐述的机械运动工程或机械原则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将无形的事物转换为有形的实体,在机械教学课程中将多媒体课件巧妙的融入其中,将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内容转换为生动形象的视频,便于学生在机械课程中能够直观、生动地了解到机械的工作原则、运动过程等。多媒体技术在机械教学中运用大量的仿真技术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表现力。譬如在传统平面连杆机构内容时,若尚未运用多媒体技术,老师只能亲手制作出铰链四杆机构在机械课堂中进行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同时还要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对平面连杆机构的拥有大致的了解,却非法让学生掌握到平面连杆机构的内涵。导致该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手工制造无法真实的体现出机构实际的受理情况及运动特性等。

2.2 解决机械教学中的难点、重点

在中职机械教学中,众多概念性较强的原理无法通过语言表述出来,老师在机械课程中通过简单的绘图或讲解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机械原理或机械概念的实质。事实上,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则能有效解决机械教学中的该类问题。比如在讲解有关渐开线齿轮传动的内容时,渐开线的性质、形成等无法运用言语进行表述,若老师通过简易的挂图进行讲述,使学生一头雾水,毫无头绪,然而在多媒体课件中则可以真实的演示出渐开线的整个环节,尤其是渐开线各点的压力角及受力情况时,便于学生真实全年掌握到渐开线的性质、形成,让学生对其拥有深刻的认知,能够熟练掌握难点,提升教学质量。

2.3 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

在中职机械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格局,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图案、声音等效果,便于在教学中提升学生注意力,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可以跟上老师教学思路,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使以往毫无生机的课堂充满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3 结语

每个事物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也不例外,同样受到制约。比如多媒体技术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通过该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直接的观看到所学知识但若没有结合其他教学模式等同于走马观花,无法仍学生领悟到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意义,更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丽霞.浅析中职《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华少年,2016(01).

[2]聂君.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5(24).

如何在食品机械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论文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89-01

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将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正反两方面特点的。多媒体也是如此,作为一种具有很好作用的辅助教学手段,如果在教学中运用不当,也会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为此,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总结了一些建议。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

小学生求知、表现欲、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模仿、有效注意时间短;对那些有趣、放松、快速、能看到、听到、感觉到、生动形象、直观的变幻多样的事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运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为儿童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随着科学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 将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它图文并茂、生动逼真,信息海量,能充分创造出个性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展示出多媒体教学无于伦比的优势。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应注意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把握好四个“统一”

(1)把握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统一。不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是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以多媒体课件替代了小黑板和挂图等传统教具进行教学已成为一种流行。有些教师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制作课件上,甚至专门请专业人士来制作课件,这种理念显然是不对的。语文课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取代个性化语文教学,滥用多媒体手段会直接导致语文课堂意境的苍白。多媒体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解决传统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弥补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效果。

(2)把握好“多媒体硬件与软件建设”的统一。就多媒体硬件假设而言,运用多媒体教学需要学校进行相当数量的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计算机、投影仪等一些设备。但在当前,有些学校看不到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前景和对学校开展教学的重要意义,片面地认为只要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式上运用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关系不大,因而不愿意配置多媒体教学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有的学校虽然配置了多媒体教学的基础设施,但是在管理方面却出现一些问题论文格式,往往存在着教师、教室管理者、学校信息工作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的现象。

(3)把握好“多媒体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当前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注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苗头,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也以是否使用课件或网上资源的多少来评价课的好坏。在实际教学中,单纯的多媒体技术表演秀是不可取的,课堂上看似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但没什么实质性内容,甚至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学生并没有在课堂获得有效的知识建构,这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4)把握好“多媒体课件设计与教学过程设计”的统一。有些老师在制作过程中没有考虑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的特点论文格式,片面追求課件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直接使用别人的课件,也不管对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根据课件设计自己的教学,而不是根据教学修改课件,不了解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本质特点,单纯的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就会对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少适应力。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多媒体技术辅助,充分设计好教学过程,不至于出现一旦原先的教学设计出现意外,教师就会乱了阵脚,有点束手无策了,因为真正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为了服务教学而存在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1)要正确出处理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在处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我认为始终要把目的放在首要位置上,让多媒体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开放的视野。应该看到,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方法,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必须始终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2)要正确处理运用多媒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在教学中,不论运用何种媒体,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多媒体为教师所用,教师要成为教学的设计者、主持者、示范者、及评价者,要将不同媒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功能进行比较,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情况,恰当运用媒体。

(3、)要正确处理运用媒体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电教媒体的运用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多媒体手段可以以鲜明的形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架起“桥梁”,从而放缓坡度,逐步攀登陡坡。

(4)要正确处理教师讲解与多媒体演示的关系。教师讲授与多媒体演示的关系,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通过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的智能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有它独到之处,这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营造创新的氛围,对教师授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必须把多媒体教学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让机器为人服务。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其优势的同事也要注意合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范文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研究[J]. 学周刊 ,2014年35期

如何在食品机械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论文 篇9

孙家湾中学:何会敏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优势

弊端

合理利用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引入,使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有它的局限性和弊端。所以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尽量减少多媒体技术在运用过程中的弊端,还要学会如何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的制作软件上多用幻灯片制作、网页制作;使用多媒体必须注意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在教学条件好一些的学校运用非常广泛,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学,但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师们在百分之八十的课堂上都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上课,可见运用的广泛。语文很杂很泛,这是难点,而多媒体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声、图、文,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多渠道多方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几个弊端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有其巨大的作用,然而,用久了,它的诸多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

1、容易造成想象能力的缺乏 多媒体的运用,纵使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许多情况下学生们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教师们早已经设计好的某些东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完全被局限在某一框框内。比如:作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等塑造出来的人物,应该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而多媒体通过形象出示,学生的头脑中便都会形成一个同样的形象,且画面中人物的细微表情,心理活动,动作等都很难表现出来,即使表现出来一些,也是创作者本身的个人理解,学生的个体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反而受到扼杀。语文的功夫重在一个“悟”字。这个“感悟”从何而来?它绝不是来自图片或者动画,它应该来自文字本身,来自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空间,来自文字那熔古铸今的无边的意韵,来自上下五千年无数的诗魂、文魂、爱国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种人文精神。我觉得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长此以往的忽视,将会造成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缺失,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反而不利。

2、容易造成师生感情淡化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如果过分依赖电脑,师生之间的对话主要便成了电脑和学生的对话,而教师只是变成了一个操纵电脑的技术员了,就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久之,师生之间的情感慢慢淡化,而学生的思维火花也慢慢褪色,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3、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有时候,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会特意在课件里穿插一些动画,如一只小猴子在屏幕下角不停地荡秋千,一个问题答对了,不时给予一阵掌声或者学生很感兴趣的形象画面等等,这些一出现,年龄还小的学生大为惊讶欢呼,这些固然能吸引学生,但结果往往是使得学生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些音乐和动画上面而忽视了对知识点的把握,反而失去了预设的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多媒体技术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运用不当也会有诸多弊端,怎样扬其利而避其弊呢?者里面就存在一个合理运用的问题,不能不用,也不能过滥,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意使用的尺度问题。

(一)以幻灯片制作,网页制作为主,辅以简单的动画制作。教师参加信息技术高级考试所必须掌握的比如幻灯片制作,网页制作,简单的动画制作等技能,其实已经基本能够胜任中学的课堂教学,平时的教学,教师不必在课件的制作上追求使用高难度的技术,来制作吸引学生眼球的花哨课件。不仅浪费教师的备课时间,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这些外表华丽的画面上,反而忽视对文本的关注。

(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方便和好处,对教师来说,它可以弥补教师个人素质的不足。比如,朗读水平不够高的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声情并茂的朗读带领学生走入文本;绘画能力欠缺的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形象的画面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但多媒体的使用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多媒体引入形象的直观思维,包容的知识面很广,但它们毕竟是一些机械的画面,文字,还需要教师将它们与文本很好的结合起来,需要教师合理地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教与学,是教者和学者双方的一个思维启发与判断接受的过程,说到底,是人与人的思维过程,而不是人与机的生搬硬套的过程,为师者的表情、语言、动作无不感染着学生,而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反应更是教师能随时把握随时调整的。学生在教与学当中而不是观与学当中学会了学习。教师如果一味地依赖电教手段,一节课都在摆弄多媒体课件,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这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这种手段的本质意义了。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多媒体技术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滥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还是要靠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才能得到提高。这些都必须要求学生自己发挥主体作用,去听,去说,去读,去写,而不是靠欣赏几张声色俱美的幻灯片来得以提高的。比如,精彩导入之后,还是要深入体会文本,理解其内在写作规律,体会人物性格等,这些都必须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安塞腰鼓》这篇美文,让学生欣赏了精彩的带画面课文朗读,进入这种力与美的震撼情境中后,主要还是要让学生模仿朗读,激情朗读,尔后通过讨论斟酌字句,来体会安塞腰鼓的美感及内在含义,体会文本带给人的美感,回归文本。

多媒体技术何时用才是恰当的呢?笔者认为,一是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比如导入阶段利用,能较快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习内容较枯燥的时候运用,能恰当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的来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大多还是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特别是小学阶段,用能将形、色、味、动感极强的内容都体现出来的多媒体课件来取代单凭教师一讲到底的劳动效果要好得多,它能全方位调动起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之全身心投入,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能,也就保证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二是用在理解课文重难点的时候。重难点往往是一篇课文的灵魂,理解的难度又大一些,此时借助多媒体手段比单纯的讲解往往更容易明白。例如古诗教学,传统教学光凭教师的理解和讲解,学生去想象发挥,难免单调牵强,学生很难理会到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如果让多媒体课件来处理,效果就会好得多,课件只提供与诗歌意境有关的画面,教师做一适当的提醒,任由学生据画面去联想想象,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用在拓展延伸方面。因为多媒体的包容性强,信息量大,拓展中课外资料的引入,练习的资料引入,一点即出,比较教师的一支粉笔效率要大得多。四是用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处。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课文所及的实景是学生从未见过的,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它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仅可以增强课文内容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传统教学法在思维开启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鞭长莫及,常常造成遗憾,但多媒体在这个方面却又显得得心应手。比如,深圳的学生要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如果不引入北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画面,他们就比较难得理解这首词的宽广宏大的意境。而学习北极的极光,如果有画面,学生就能欣赏这种旷世之美的倩影,拓展知识面。但不管何时用,都要把握一点,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绝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不能剥夺他们思考感悟理解文本的地位。前者永远是为后者服务的。

总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多媒体手段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适时地应用它,适度地把握好应用时的各个小问题,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使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

电教论文

多媒体技术在

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利用初探

姓名:何会敏

单位:醴陵市孙家湾中学

如何在食品机械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论文 篇10

翁 瑞

多媒体的运用给现代课堂注入了许多鲜活的血液,其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化抽象为形象,使课堂具有更多的可感性,促进学生的理解。但是,随着多媒体手段使用的越来越频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譬如:现用的一些多媒体课件是否具有教案替身的嫌疑?多媒体的预设性是否太强,如何体现课堂的生成特点?多媒体的过多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面对这许许多多的问题,也促使人们对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进行冷静的思考,并作出相应的改革。而其改革必须与学科教学的改革相适应,只有这样,其改革才是有效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作了积极的思考。

对话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是人与人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因此,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教学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这种心灵的对话在人文科学中显得尤其充分。《语文课程标准》在针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如何实践对话理念,《标准》紧接着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将语文课程中对话作这样的概念界定:对话是参与对话的人员(双方或多方、包括显性人员也包括隐性人员)平等地阐述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话的内涵不断向纵深和宽广处发展,对话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一概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和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具有几个特点。首先,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是有目的的对话,是围绕着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的对话,具有主题的制约性,可以说,阅读教学过程已经脱离了过去的“字→词→句→段→篇”的程式,而具有更多的生成性;其次,对话的人员包括显性人员和隐性人员,显性人员主要是指学生和教师,隐性人员则包括作者、编者和各种教学资源等;第三,对话的最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并在这种自由的状态中获得思想的和情感的飞跃,而并非一定要将对话的结果进行定性或定量。

由此可见,对话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明显的生成性,而这种生成性是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的。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理念发生重要变化的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利用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践先进的理念。而这其中,多媒体的运用也成了思考的重要对象。我们认为,该理念

下的多媒体运用必须突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现情感氛围的营造,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每一个年级都有具体的内容。随着年级的增高,除了认知,课文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理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情感体验。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将领悟思想和获得情感体验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对话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和表达,因此,使用的多媒体也应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能够激发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情景与环境,使学生的原有认知、学习过程与情感体验充分统一。比如江苏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有一组关于“神话故事”的文章,这组文章,很好的强调了故事人物的英雄形象,感受故事的内涵。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对其感受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这组文章故事的内涵,教师就必须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借助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二、突现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但是,很多时候,过于直观和形象生动,也容易走向反面,即学生只是机械地看,而缺乏一种思考和想象的意识。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产生浓厚的对话兴趣和热情为重要的目标取向。因此,教师需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使其在直观的同时具有更多的悬念,具有更多的空白,具有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在阅读“赛龙舟”这段文字时,教师播放一段赛龙舟的录像,赛龙舟的场面非常激烈,可惜只有画面,没有课本中所描写的“几十枝桨随着船首大鼓的敲击声‘哗哗’划动”的声音,也没有岸上的“锣鼓喧天”声,咋一看,有些令人遗憾,但正是这一“残缺”,达到了很好的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激发对话热情的效果。下面就是老师和学生紧接着的一段对话:

师:这段录像令大家失望了吧?

生:没有。

师:没有声音的?

生:没关系。

师:你似乎听到了什么?

生:敲鼓的声音。

师:你模拟一下。

生:咚 咚 咚 咚。师:还有一些什么声音?

生:船桨划水的声音:哗 哗 哗 哗。

生:喊加油的声音:加油 加油 加油 加油。

生:观众的欢呼声:耶—— 耶 ——耶——

生:划船时的号子声:嗨哟 嗨哟 嗨哟 嗨哟。

有了这一段插曲,把教材中无声的画面变得热闹非凡。教师借助多媒体,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绪,真正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发挥想象,领悟语言丰富深刻的内涵;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享有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享有充分的时间与言语作品直接接触,在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思维,充分汲取言语作品的营养,把作者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体验、感悟积淀为自己的生命情素,把作者表达生命感悟的典范、优美的言语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图式。正如新课标所强调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课标》第17页),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想象力把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刻画的人物、绘制的生活场面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过程,不借助想象,就构不成完整的形象”。而要让学生实现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让多媒体留出一点空白,是很好的实现对话的策略。

三、突现对话兴奋点的生成,提高学生旁征博引的能力

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具备的“模糊性”和学生性格、个性、阅历的不同,语文课堂具备一个显著特征,即学生的兴奋点多,包括对文章的质疑,也包括学生获得的情绪体验,这些都是提供给广大教师开展课堂对话的很好的契机。如《生命 生命》一文中,学生对“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这句话提出质疑,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旁征博引,作淋漓尽致的发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需要进行对外的扩展和延伸。而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来体现对学生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文化积淀。因此,对话理念下的多媒体课件,更加强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准备感性的、生活化的附加材料,并进行板块模式的处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具有生成情况随时调动其中某一部分的资料,或者,由学生自由的选择并呈现其中的某一内容,也可以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充实到教师的课件之中,这样,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成了课堂对话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了选择与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旁征博引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旁征博引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

四、突现语文对话特点,增加生成性因素

在我们见过的许多语文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一个摁钮摁错了,导致整个过程得重新来一遍,或者执教者只能请电脑高手现场指导和操作,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课件制作得过于严密,过于预设,过于程式化,这样的课件显然

是不适合对话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

语文阅读对话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其生成性,即对话的话题、对话的进展过程、对话的结果等等很可能不是在课前就能够完全决定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并进而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和过程、方法。这就要求在课件制作过程中,不应该将它制作得很严密,要在课件运用中留出一定的灵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删除相应的内容、灵活的增补相应的内容,让机器成为激发和显现课堂对话过程和成果的重要渠道,而不让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对话变为机器的奴隶。

综上所述,在对话理念支撑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遵循对话特点,运用恰当的、有特色的多媒体手段是很重要的,其作用和策略主要体现为“突现情感氛围的营造,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突现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突现对话兴奋点的生成,提高学生旁征博引的能力”、“突现语文对话特点,增加生成性因素”等几个方面。当然,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

1.不要为技术而技术。

要避免出现借着对话的幌子大搞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洞无物的所谓对话教学。现在有好多老师甚至是领导都认为一堂好课是必须有多媒体的,有的为了上一堂公开课,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做课件上,并为了表现艺术美感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的音乐,有的甚至在学生思考问题时还配以背景音乐,把课堂当影院进行影视欣赏了。多媒体教学应该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应和教师的个性教学有机结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才是我们的目的。

2.不能滥用多媒体,变成电灌。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灵感不能仅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教学“ 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的灵魂潜行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的阅读,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在对话理念下的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切忌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不能只强调课堂容量,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规律。

3.注意多媒体使用的适度性。适度性是指在传统媒体不能解决问题时才运用多媒体,或者说用上多媒体更好时才用。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及教学对象来恰当选用,对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或需要展示较多图形、图片、录像的课文运用多媒体效果较好,而对一般的教学方法能达到效果的就没有必要。也就是说不是任何语文阅读课都适用于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也不是所有的章节都能以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推进下去。

4.运用的多媒体素材力求画面新颖,表现生动,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以启发,能发掘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枯燥的表现手法。要尽可能引人入胜,生动有趣,使学生进入演示的气氛,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要避免花哨。

5.不能以多媒体演示取代文本阅读。语文学习的

特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学理论上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提法,因此语言的魅力是任何影像都无法取代的。

上一篇:就任北京大学演讲下一篇:风机生产企业的宣传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