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区舒安街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2024-06-14

江夏区舒安街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江夏区舒安街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篇1

摘要: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老龄化时代的步伐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故土,前往城市寻求谋生之事和发展之机,留下了大量滞留在农村的留守老人,他们在社会发展中属于弱势群体,受限于自身体力、年龄、家庭环境等因素。可能面临生存发展、心理健康等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如何解决,是当今社会应该着重思考的。

关键词: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困境问题;解决方案

一、舒安街留守老人现状

舒安街道户籍人口约2.3万人,常住舒安的人口仅有3000人左右,其中留守老人约占40%左右。这些留守老人,从年龄构成上来看,60-70岁的占55%左右,70-80岁的占30%左右,80岁以上的占15%左右,年龄逐步向高龄老人方向发展;从文化程度构成来看,由于当时的环境,很多老人都没有上过学,绝大多数留守老人都在小学文化程度以下;从居住安排来看,老人独居的约占30%,大部分和配偶一起居住,其中部分留守老人还承担照料孙辈的任务;从身体状况来看,身体较差的多病和残疾老人约占35%。

二、留守老人的困境问题

“空巢”是对舒安留守人员尤其是留守老人最真实的描述。留守老人的儿女多在外打工,只有老两口或者单个老人在家,守着当年的老房子,等着儿女年终一次的“回家看看”。这些农村留守老人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经济状况,生活照料、安全问题和精神慰藉。

(一)经济状况

一般情况下,子女外出务工后,经济收入会提高,可以通过经济补偿来弥补日常照料的缺位,留守老人能得更多的经济支持去改善了生活质量和福利状况。但也有些留守老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或限制,子女与家庭的联系减少或被阻断,加上一些子女孝道观念进一步淡化,导致子女的支持水平较低或支持意愿较低,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反而进一步恶化,贫困现象非常普遍,相当一部分留守老人甚至陷人严重的贫困当中。很多老人必须通过劳作以支付自己的生活费用,甚至70、80岁的高龄老人了仍在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90%的受访老人都表示自己的体力吃不消。如果遇到生病的情况,就更是无力承担。据统计,舒安留守老人中,属于低保、五保或扶贫户的约占25%。

例:塘口村赵某,现年68岁,目前和老伴一起生活,虽然育有4个子女,但子女都在外务工赚钱,经济条件较差,老人为了维持基本生活,除了进行农业生产以外,还要在村里兼职保洁工作,赚取生活费。

部分老人甚至还要承担孙辈的照料和生活开支。导致本来就较差的经济和生活状况,愈发恶化。

例:田铺村李某,现年79岁,视力二级残疾,子女都在外地务工。目前和读小学的孙子一起生活,日常开支完全依赖于李某的低保金。

农村的现状就是这样,老人的经济来源除了政府的一些老人补贴,就是自己的劳作收入,子女很少能够寄钱回家赡养老人,因为他们在城市里面生存也很困难,收入不高,只能勉强维持自家的生活,很多情况是无能为力。

(二)生活照料

随着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导致照料者减少,传统养老秩序遭到破坏。子女外出务工使传统的家庭照料结构受到破坏,空巢家庭的比例激增。就目前舒安而言,留守老人独自在家的大约占到30%,无人照顾、缺少经济来源的老人大约占到 20%。由此可见,家庭养老的传统制度已经由于农村青壮年的大量外流受到了严重冲击,维系原有养老秩序的结构发生改变。对于这种变化,留守老人是无法通过自身或家庭集体的力量解决的。而政府的养老服务机构相对稀缺,非营利机构提供的照料服务很难覆盖到农村,而村级集体经济在改革后名存实亡,非常薄弱,也无力为老年人建立提供照料和护理较好的社会服务机构。导致许多留守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加剧了留守老人的生活困境。尤其他们在生病期间无人看护或得不到良好看护的现象较为普遍。

例:黄某,今年68岁,患有癫痫,今年5月突发疾病,村委会送去医院后,由于生活不能自理,通知子女前来护理,子女相互推诿,无人愿意陪护,导致老人在医院无人问津。

老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自身的免疫系统不断下降,很容易受到疾病的威胁,加上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又相对缺乏落后,子女又不在身边,生病住院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危险,不仅仅是没人照料,更是经济问题,看病会花费老人很多钱,老人平时都是省吃俭用,一次生病直接让他陷入困境,导致因病致贫。

(三)安全问题

在调查中显示出两种留守老人常见安全问题,一是被欺骗,二用火用电安全。由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的限制,而且现在伪造假币技术的提升,老人们很难区分真假,有好几名位老人就表示他们曾收到过100元、50元、甚至20元的假钞,当时他们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时别人跟他们说才发现;还有目前舒安存在很多骗子开车到村里面行骗,刚开始时主动给老人送一些日常使用的盆、碗之类的,需要老人听他们宣讲他们的产品,很多老人由于贪小便宜,被骗子忽悠买他们的产品,这些产品全是假冒伪劣产品,看起来老人赚到了,实际上是被骗了钱财。留守农村老人们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做饭的,烧完后他们没有把碳火完全覆盖掉,导致火灾事故发生,也有使用一些电器烧水做饭,经常忘记关掉,一些水溅到插座里等等,引发一些事故。因此,老人的安全问题必须值得注意。

(四)精神慰藉

与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留守老人”来说则是更加普遍的问题。现实中的农村养老普遍存在重物质和轻精神的倾向,目前的社会保障多注重于改善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缺乏对老人精神需求的关注。

与物质需求相比,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具有很大程度的依他性。因为它关涉代际关系和人际关系,关涉亲情和友情。对于留守老人来说,能够获得精神慰藉资源很少。主要表现在:

(1)外出子女回家频率低,代际长期处于分离状态。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70%的留守老人表示外出子女每年都能回家探望,回家频率较高的一般是在本区范围内的外出子女,而外出子女是跨区、跨市,尤其是跨省流动,由于回家的成本相对较高,除非父母生病或家里有其他特殊情况,一般只在每年春节才会返乡与父母团聚。同时,并不是所有外出子女每年都能回家探望。超过10%的留守老人表示其外出子女往往几年才回家一次,甚至有的外出后从来未曾回过家乡。

(2)外出子女在家停留时间少。留守老人的外出子女不仅普遍回家频率很低,回家停留的时间也较为短暂。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留守老人表示外出子女每次回家仅停留数天。

(3)子女外出期间与留守老人的联系较少。打电话是联系的最主要方式,子女外出期间,会与外出子女通过打电话方式进行联系的留守老人比例达9成。但从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电话沟通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与外出子女的电话沟通能带给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非常有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话联系的单向性。调查结果显示,与外出子女有电话联系的留守老人中,80%的老人表示一般情况下主动打电话的一方是子女,老人往往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会主动给外出子女打电话(有很多老人只会接电话,不会拨号打电话),电话互动的主动权往往被外出子女掌握。留守老人的情感需求并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二是通话频率非常低。调查数据表明,15%以上的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的通话时间间隔在一个月以上。一般来说,健康状况较差的留守老人与子女的通话频率更高,打电话是外出子女了解老人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

例:刘某,男,70 岁。“去年一年打了两个电话回来,一次是刚出去的时候,打电话回来说到浙江了,另外一次是说办医疗合作的事。说了都不到一分钟”。三是通话过程中情感交流的内容少。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打电话时,老人的健康状况、孙辈情况是最主要的两个通话内容。通话时会涉及老人的苦恼与心事极少,情感交流的成分很少。

(4)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串门聊天、看电视和打牌是留守老人最主要的闲暇活动方式。其余活动的参加比例均很低,同时,还有少数健康状况极差的留守老人任何活动都不会参与,闲暇时只能在家静坐。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公共文化生活参与程度非常低。就目前情况看,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十分匮乏。虽然各村都在政府的要求下成立了老年协会,但由于缺少经费支持和有效组织,成效甚微。只有极少数村湾自发建有供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娱乐的场所。

精神慰藉是老年人重要的需求。人进入老年期后,身体机能的加速老化会限制其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同时随着生活环境、自身角色和地位等发生改变,老年人的心理和情绪也会出现复杂变化。容易出现消极悲观情绪,感到自己被社会遗忘,失落感、孤独感增强,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等等。这些消极情绪或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调整和控制会严重影响其健康、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

例:祝庙村唐某,育有5个女儿,由于女儿都在外地生活,平时很少联系,老人身体状况很差,经常长吁短叹说:哎,现在年纪大了,牙齿也不好了,还经常生病,也没人关心自己,活着太累,死了算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1、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村民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可以根据当地的环境特色发展相关产业,吸引大部分人回村发展,在这方面国家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做好相关工作,积极带领村民探索,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农村发展了,切实的解决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问题,才可能使得农民工回乡发展的思想得到认可,才可能吸引人员回流,让他们切实的履行好自己的赡养义务,将老人的物质生活,与老人的精神赡养作为自己的应尽义务,让留守老人安享晚年,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2.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加大国家投入,完善农村的社会福利体系,实现农村养老体制以及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步发展步伐,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扩大覆盖面。在此基础上,建立需求导向型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留守老人的物质需求和生活照料,关注留守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强调基层的照料作用,通过建立留守老人互助协会等老年人组织,构建农村社会照料网络,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政府可以通过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可以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让社会工作者驻点农村,给留守老人和儿童带去关怀和帮助,通过专业手法帮助留守老人解决一些问题,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挖掘潜能。采用政府投资与鼓励民间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兴办老年福利设施。

3、弘扬孝文化,构建子代责任伦理。以孝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沉淀。而“孝”水准的下降,和家庭养老文化的日渐衰落,是留守老人得不到很好照料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各部门的力量进行宣传,营造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更多的关注、关心老年人,发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加强政策引导力度,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树立爱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4、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大力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愚昧迷信的行为作斗争,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搞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5、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6、建立农村老人志愿服务队,诸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老人做些日常琐事,陪他们聊天谈心,保持经常的联系。留守老人的问题很多,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关注老人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如果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要想真正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来关心留守老人,让他们安享晚年。

上一篇:关于猴子的儿童故事-猴子打水下一篇:登高导学案

热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