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国际投资学

2024-07-06

四川大学国际投资学(共8篇)

四川大学国际投资学 篇1

名词解释

1、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是国际货币资本及国际产业资本跨国流动的一种形式,是将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

2、投资客体:(1)实物资产,指以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实物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2)无形资产,包括生产诀窍、管理技术、专利技术、情报信息、商标等(3)金融资产,包括国际债券、国际股票、衍生金融产品等。

3、欧洲资本市场:由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和巴黎三个证券交易所合并而成,为适应资本市场的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趋势以及为参加者提供更好的流通性和降低交易成本而设立的交易市场。

4、离岸资本市场:又称境外金融市场,采取与国内金融市场隔离的形态,使得非居民在筹集资金和运作资金方面不受所在国税收、外汇管制以及有关金融法规的影响,是可以进行自由金融交易的市场。

5、特别提款权:它是基金组织分给成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它是在没有预先缴纳的基金中,按照分得的比例份额的权利,向基金组织指定的成员国换取外汇。

6、项目贷款:是用于特定大型工程项目的贷款,多以将来该项目的收益来偿还。它是国际贷款的一种形式。

7、横向型国际直接投资:也称水平型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企业到国外建立与国内生产和经营方向一致的子公司或附属机构,同时国外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能够独立完成产品的全部生产与销售。

8、垂直型国际直接投资:也称纵向型国际直接投资,一般指企业到国外建立与国内产品生产有关联的子公司,并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实行专业化协作。

9、跨国公司:一般指大型企业或集团,依赖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控制东道国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其子公司,并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的国际性企业。

10、零增长股利贴现模型:该模型假定股利增长率等于零,也就是说未来的股利按一个固定的数量支付。

11、多元股利贴现模型:该模型假定股利的变动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特定的模型可以预测,在此段时间以后股利按不变增长模型进行变动。

12、利率期限结构:指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

13、货币互换:是指以一种货币标价的债务或资产与以另一种货币标价的债务或资产进行交

国 际 投 资 学 考 试 资 料

换。

14、开放式基金:指基金规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发行新份额或被投资人赎回的投资基金。由于这种投资基金的资本总额可以随时追加,又称追加型投资基金。

15、封闭式基金:它是相对于开放基金而言的,是指基金的规模在发行前已经确定,在发行完毕后和规定的期限内,基金规模固定不变的投资基金,又称固定型基金。

16、套利投资策略:套利是指利用两个市场某一方面的差异进行获利的市场活动。套利投资策略涉及两个交易:购入超卖产品的同时,出售超买的产品。策略形式包括:现货与期货套利,定息证券现货市场价格套利,信贷质量差异套利,可转换套利,股票与股市指数产品套利,期权合约套利,作为冲销手段的套利。

17:羊群效应:指市场参与者理性地跟随他人或大市的行为。

18、托宾税:是对所有与货币互换有关的国内证券和外汇即期交易征收税率统一的国际税。

19、情景分析法:是就某一主体或某一主体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的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能够识别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方法。

20、衍生金融工具:又称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其价值取决于其所依附的资产的价值高低的一种工具。它的出现是为防范和配置风险、进行投机等而做出的一种创新。

21、硬货币:指货币汇率比较稳定,并且具有上升趋势的货币。

22、软货币:指汇率不稳定,且有下降趋势的货币。

23、冷热比较法:它从投资者和投资国的立场出发,选定多种投资环境要素建立评估体系,据此对目标国家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的一种比较法。

24、等级尺度法:其着眼于东道国政府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与鼓励政策,将确定的投资环境由优至劣分为不同等级,然后再根据各要素的重要程度逐一评分,最后汇总得到投资环境的总评分。

25、产品周期论:是指产品像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诞生、发展、衰退的过程。

26、内部化理论: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

27、产业双向投资理论: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同一产业内部,并且在传统部门中,产业内双向投资的比例是比较低的,而在技术密集型部门这个比例在迅速提高。

28、资产选择理论:是专门研究投资者如何在各种金融资产中进行最佳选择的问题。

简答题、论述题

1、请指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与联系

国 际 投 资 学 考 试 资 料

区别:(1)“有效控制”方面的区别,直接投资一般需要拥有直接控制权。

(2)持久利益的特点。直接投资能够获得长期利益,而间接投资不能获得持久利益。

(3)投资的具体体现。国际间接投资的性质比较简单,操作简单,而且投机与流动性强,不稳定;国际直接投资的谈判过程以及实际操作复杂,它是长期的稳定的经济活动。联系:两者是国际投资的两种基本形式,它是根据投资主体是否拥有对海外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权对国际投资作出的分类。

2、分析国际投资的证券化发展趋势

(1)国际投资的证券化发展趋势是指国际证券投资在国际总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不仅超过了国际信贷,而且渐渐取代国际直接投资在国际总投资中的地位。

(2)起因分析

A、20世纪80年代初所发生的世界性债务危机

B、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自由化,而且各国金融管制放松,金融机构逐步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

C、随着1973年期权定价理论取得的重大进展以及期权定价理论的不断完善,衍生证券的创新品种层出不穷。

D、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不断发育,投资流向增加。(3)证券化趋势问题

A、随着证券化趋势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影响也同样增加。证券化趋势对投资来说,其致富速度和破产速度都将加快。

B、国际证券投资正成为国际金融动荡的导火索和助燃剂。

C、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为国际游资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加大了不稳定性。

3、简述国际股票的种类

(1)在外国发行的直接以当地货币为面值并在当地上市交易的股票

(2)以外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但在国内上市流通的,以供境内外国投资者以外币交易买卖的股票。

(3)存托凭证是指在一国证券市场流通的代表外国公司有价证券的可转让凭证。(4)欧洲股票是指在股票面值货币所在国以外的国家发行上市交易的股票。

4、简述国际债券的种类

(1)根据债券的面值货币和发行地的不同,可分为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2)根据发行是否公开进行,可分为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

国 际 投 资 学 考 试 资 料

(3)根据债券是否可转换为股票,可分为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附认股权债券。(4)根据债券计息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和无息债券。(5)根据发行主体的差别,可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

(6)根据债券的面值和计息货币是否为同一货币,可分为单一货币债券和多种货币债券。

5、简述IMF贷款的操作实务内容

(一)贷款资金

(1)资金来源:成员国缴纳的货币基金份额;借款;出售黄金获得的利润及贷款手续费等项收入。

(2)记账货币:特别提款权

(二)贷款业务

(1)贷款对象:IMF的成员国政府

(2)贷款用途:用于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形成的困难,以及贸易与非贸易的经常性项目支付。

(3)贷款额度:受成员国缴纳份额的限制,缴纳份额越多,能取得的贷款也越多。(4)贷款期限:一般为中短期贷款。(5)贷款方式:购买与购回。

(6)贷款计算单位:本息均以“特别提款权”计值支付。

(7)贷款形式:普通贷款、中期贷款、缓冲库存贷款、出口波动补偿贷款。

6、简述世界银行贷款的操作实务内容

(一)贷款业务

(1)贷款政策和方向:以对成员国提供中长期贷款,促进其经济发展为主要业务。(2)贷款条件:根据条件不同,主要分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有息贷款和国际开发协会的无息贷款。有息贷款条件苛刻,无息贷款条件优惠。(3)贷款使用货币:世界银行的贷款以美元计算

(4)其他形式的几种贷款:金融机构贷款、非项目贷款、结构调整贷款、联合贷款。(5)项目贷款周期:项目选定,项目准备,项目评估,项目谈判,项目执行,项目评价。

(二)贷款财务

(1)贷款资金来源:成员国缴纳的股金;借入资金;债券转让和留存的业务净收益。(2)贷款的提取:根据世界银行的规定,提取贷款的资金仅能用于偿付采购货物或有关工程项目的实际支出。

国 际 投 资 学 考 试 资 料

(3)贷款偿还:采用“货币总库制”。

7、简述项目评估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程序

主要内容:投资必要性的评估;建设条件评估;技术评估;项目经济数据评估;投资项目财务评价;国民经济效益评价;确定性分析;总体评估。基本程序:组织安排;收集资料;审查分析;编写报告。

8、简述项目管理的三个阶段及其相应内容

(一)投资项目决策阶段的管理

投资项目的提出 ;项目规划 ;项目评价;投资项目的选定

(二)投资项目实施阶段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集成管理;项目融资管理

(三)后评价阶段管理

包括投资决策评价,设计施工评价,生产运营评价和投资效益评价。

9、跨国公司有哪些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与其他类型公司有何区别

参与方式:(1)股权参与,包括四种类型:全部拥有,即母公司拥有子公司100%的股权;多数占有,母公司占有子公司股权50%以上;对等占有,即母公司与子公司各占50%;少数占有,母公司占有子公司股权50%以下。(2)非股权参与,包括: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交钥匙合同;产品分成合同;技术协作合同;经济合作。

区别:跨国公司具有资金雄厚,技技术先进的优势,具有投资规模大、全球集中统一的管理、综合产业多样化等特点。而其他类型的公司一般投资规模小,管理分散、产业结构单一。

10、简述影响股票投资价值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宏观经济走向和相关政策,经济周期,国家财政状况,货币和财政政策,金融环境,国际收支状况等

(2)政治因素:泛指会对股票价格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政治活动、政府的法令、政治措施等,它主要是通过影响投资者的心理来间接影响股价。(3)公司自身因素:股票自身价值是决定股价的最基本因素。

(4)行业因素:相关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行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以及上市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等。

(5)市场因素:投资者的动向、大户的意向和操纵,公司间的相互合作或相互持股。(6)心理因素: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对股票走势的心理会对股价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国 际 投 资 学 考 试 资 料

11、分析跨国并购发生的主要形式及其动因

主要形式:(1)横向的跨国并购:指两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间的并购;(2)纵向跨国并购:指两个以上国家处于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但又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间的并购;(3)混合跨国并购:指两个以上国家不同行业的企业间的并购。

动因:(1)并购能使企业迅速获得新市场并增强市场力量;(2)通过并购能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效率;(3)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发挥规模效应;(4)通过并购重组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

12、简述市场预期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

市场预期理论:又称无偏预期理论,它认为利率期限结构完全取决于对未来利率的市场预期,如果预期利率上升,则利率期限结构会呈上升趋势,反之,则呈下降趋势。

流动性偏好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投资者并不认为长期债券是短期债券的替代品。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在贷款或金融活动进行时,贷款者和借款者并不能自由地在利率预期的基础上将证券从一个偿还期部分替代成另一个偿还期部分。

13、简述货币的时间价值、未来价值和现值之间的联系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使用货币按照某种利率进行投资的机会是有价值的,因此一笔货币投资的未来价值高于其现值,多出的部分相当于投资的利息收入。而一笔未来的货币收入的当前价值必须低于其未来价值,低于的部分也相当于投资的利息收入。因此,货币投资的现值实际上是对未来价值作运算的结果。

14、组合管理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各步骤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确定投资目标。一般包括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两个方面。(2)实施证券分析。是指对第一步所确定的金融资产类型中个别证券或证券组合的具体特征进行的考察分析。(3)构思证券组合资产。主要是确定具体的证券投资品种和在各证券上的投资比例。(4)修改证券组合资产结构。实际上是定期重温前三部的过程。(5)对证券组合资产的经营效果进行评价。是通过定期对投资组合进行业绩评估来评价投资的表现。

15、有效资本市场假设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它有哪些形式

前提条件:a、投资者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报酬;b、证券市场对新的市场信息的反应迅速准确,证券价格能完全反应全部信息;c、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旧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

形式:弱形式高效市场假设,较强形式高效市场假设,强形式高效市场假设。

16、简述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的区别

(1)交易对手:场内交易市场为交易所;场外交易市场为交易所之外,交易者之间

国 际 投 资 学 考 试 资 料

(2)主要交易品种:内市为期权、期货等;外市为远期、互换、期权以及符合金融衍生工具

(3)交易规则:内市由交易所统一制定规则;外市则不定型,自由商定。(4)保证金:内市有保证金,外市则一般无,以信用为担保。

(5)原生性产品:内市只限于某些上市的证券和通行的货物,外市则不限。(6)定价方法:内市公开竞价,外市双方议价。

(7)合同文件:内市按当地法要求和交易所规定的统一格式;外市则参照有关国际性条约,由双方自由商定。

17、简述期货与远期的区别

(1)合约大小:期货固定,远期则由双方协议(2)交割日期:期货为特定日期,远期由双方协议(3)交易方式:期货在交易所竞价,远期由双方协议

(4)商品交割方式:期货很少出现实物交割,远期多为实物交割(5)交易管理:期货有专门管理机构,远期由双方自我约束(6)交易风险:期货低,远期高

(7)保证金要求:期货买卖双方都需缴纳保证金,远期则不需要

18、汇率预测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德尔菲专家预测法。它是一种以专家的知识、经验、判断等为基础的预测方法。(2)基本分析法。是根据影响汇率变动的各个因素来分析汇率变动趋势的方法,它主要用来预测汇率的长期变动趋势。(3)技术分析法。指通过对过去市场价格变动的分析,预测未来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方法。

19、简述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含义、产生原因一以及本质特征(1)交易风险:

含义:指以外币计价成交的交易活动中,由于外汇汇率发生了始料未及的变动,致使国际投资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从而蒙受实际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原因:交易风险是国际经济交往活动中企业面临的一种常见到外汇风险类型,以外国货币作为媒介进行经济交易进而不同币别的货币相互兑换是其两大原因。

特征:它存在于各种以外币计价结算的交易当中;交易风险承受主体相当广泛;突发性与实在性。

国 际 投 资 学 考 试 资 料

(2)折算风险

含义:也成会计风险,是指由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导致的不同币别的相互折算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导致跨国公司蒙受账面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原因:由于功能货币与记账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动,资产负债表中某些项目的价值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动,从而形成折算风险。

特征:它是跨国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做不同的币别货币的相互折算的会计处理而承受的外汇风险;折算风险的承受主体是跨国公司;折算风险的风险结果是跨国公司蒙受账面折算损失。(3)经济风险

含义:是指由于意料之外的汇率的变动,使企业在将来特定时期的收益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原因:由于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使企业在将来特定时期的收益状况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特征:它的影响程度比交易风险和折算风险大;它对企业的影响是间接的、复杂的;它往往影响一国跨国公司对外的战略投资决策。

20、简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的垄断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

与垄断优势理论相比,比较优势理论有如下特点:对外投资企业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这样容易在海外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找到立足点并占领当地市场;中小企业投资于制造业比大企业更具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否认垄断优势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作用,认为企业比较优势的变迁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有决定性作用。

21、简述国际投资理论中的国际生产折衷论

(1)理论提出原因: 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缺乏一整套具有普遍意义的全面系统的直接投资理论。

(2)理论核心:强调国际直接投资是由三大因素决定,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四川大学国际投资学 篇2

一、高职教育的兴起影响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兴起的最直接原因是受到社会需求的驱使:19世纪中后期, 世界范围第一次工业革命圆满完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启动,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超越了简单重复模仿式的低级训练, 表现出了更高技术含量和必要理论基础的更高要求。对于这种新的社会要求的应对, 整个教育领域显得极其乏力:原有的低级层次的职业学校不能满足, 原有的高等教育又没有覆盖。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政府对满足这种社会需求进行了适时干预。

美国高职教育的发端是一个典型案例。 19世纪中期, 美国工农业迅速发展提出了对专门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通过赠地促进办学的《莫雷尔法案》, 支持本科大学开展农业和机械工艺等实用性极强的教育, 由此“开创了在高等教育中开展职业教育的先例”, 并持续推动其发展, 赠地学院的产生“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1870年威斯康星大学第一个设立工学院, 开设土木、机械、采矿、金属等学科。 此后, 议会又颁布了 《亚当斯法案》、《纳尔逊法案》、《农业扩张法案》多项法令, 而且拨发补助经费, 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2]2。 1892年, 芝加哥大学率先把本科生分为两个阶段, 一、二年级阶段称为“基础学院”或“初级学院”, 三、四年级阶段称为 “大学学院”或“高级学院”, 完成初级学院学业的学生既可以继续升学, 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 以满足社会工农业生产对技术人员的迫切需求。 受其影响, 到1世纪末, 美国很快建立起了一批初级学院。 在此基础上, 1907年, 加州首创独立的两年制社区学院。

美国高职教育的大发展是在二战以后。 1950年杜鲁门政府成立的高等教育委员会发布《为美国民主服务的高等教育》的报告, 建议将“初级学院”改为“社区学院”, 从概念上确认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促进了社区学院的大发展[2]3。到1960年, 美国全国范围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大致形成, 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功能不断加强。 此后, 1963年国会颁布 《职业教育法》, 这是二战后美国政府颁布的最为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法律。 该法律重新确立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 使得各州所有社区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机会接受职业训练。 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职业教育法》修正案, 进一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范围, 明确规定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失学者、 失业者经过一定的培训后, 获得合适的职业。 从1960-1970年, 社区学院的在校生数由66万增至250万。 20世纪70年代, 美国经济进入“滞胀”状态, 失业人数增加, 为此, 美国前教育专员马兰德提出“生计教育”概念, 进一步扩大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时间、受教育人员等覆盖范围。到1980年代,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冲击, 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真正成熟起来[2]3。

其他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虽然各具特色, 但就政府基于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进行的专门干预而言, 又都与美国的情形非常相似。 法国高职教育其实早在18世纪中期已经率先起步, 1789年大革命之后经过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 1867年巴黎举办了闻名世界的万国博览会, 政府进一步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开始逐步加强中央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一管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 随着经济腾飞黄金时期的到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法国开办了大批高级技术员班和大学技术学院, 由此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进步。 德国效仿法国, 于19世纪早期开始建立了一批多科技术学院。70年代, 工业革命的完成需要大量技术工人, 促进高职教育获得长足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经历了战后的恢复和重建, 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级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需求更加迫切。 1968年, 联邦德国决定建立3年制的高等专科学校;70年代, 政府又实施“高等学校区域化”计划, 很快成立了70多所高等专科学校;巴州府若干著名企业也开始与学校联合举办校企合作学校———职业学院。英国分别于1852年成立“皇家工艺学会”, 1853年成立“科学工艺部”, 1868年成立“科学教育特别委员会”, 开始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干预。 1870年后, 英国出现了第一批技术学院、商学院和工艺学校。1881年成立“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1889年颁布国家第一个《技术教育法》。 二战以后, 陆续颁布 《高等技术教育报告 (珀西报告) 》、《技术教育白皮书》、《1964年产业训练法》等文件, 对多科技术学院的发展起到强力的促进作用。 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也分别于19世纪中期前后开始发展高职教育, 并都在二战后获得巨大进展。

显而易见, 首先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强烈需求, 然后是政府为满足这种需求对高等教育进行干预。这种干预一方面是对原有本科大学进行局部改造, 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 是通过大力扶持高职教育来实现, 这直接引发了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高等教育新类型在全球范围普遍兴起。从这个角度来看, 高职教育不是高等教育自身逻辑发展的产物, 而是高等教育在应对政府要求其满足社会需求时产生的“衍生物”。高职教育的兴起, 一方面, 将职业教育从中等教育层次提升到高等教育层次;另一方面, 又对现代本科大学、从而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高职教育的兴起首先改变了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 同时又引导性地促使高等教育整体功能发生了一种深刻转型。

二、现代大学的功能变革经历了从消极应对到自觉把握的转折

功能性变革是大学组织的根本性变革, 在近千年的演化过程中, 大学组织称得上革命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功能性变革有两次。第一次是近代大学组织的功能性变革, 以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建立及其“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大学原则的确立为标志, 西方大学开始从知识保存、传承的机构向同时进行知识生产和创造的机构转变。第二次是现代大学组织的功能性变革, 以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为标志,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 (Charles Richard Vanhise) 主张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 标志着西方大学开始向同时进行知识应用的机构转变。 到20世纪后期, 服务社会逐步为多国大学所普遍接受。

从表面上看起来, 现代大学的功能性变革主要是大学自主选择的结果, 但从深层次上看, 这种变革的过程同样是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持续性冲击。社会的变化表现出了要求高等教育的作用和职能进行相应变化的迹象, “这个社会似乎越来越依靠越来越大的受过高深训练的经济发展和福利所需要的专业人员群体。 ”[3]4但总体上, 大学以其自身的稳定性对这种冲击表现出了“坚韧”的抵制, 直到其愿意因为这种冲击做出改变为止。而在大学从消极应对到主动把握的转折过程当中, 高职教育的成功示范明显地产生了诱导性作用, 不管这种诱导是处于“有心栽花”, 还是出于“无意插柳”。

美国是现代大学组织功能性变革最具代表性的国家。 在美国第七任总统杰克逊时期 (1829-1837年) 公立教育即被当作一种改善性而非仅仅是保护性的政府职能, 它包含了教育服务社会的要求。 潘塔、怀特、亚当斯等人也在密歇根大学、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地尝试让大学参与社会实践[4]。 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 这一直没有成为大学的普遍行动。 甚至到19世纪70年代美国急需发展实业的时候, 很多老牌大学仍旧固守传统, 与工商界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 但实业界的持续抨击迫使高等教育不得不沿着与生产结合的方向去发展[2]2。直到19世纪后半叶, 美国政府通过“赠地学院运动”促使职业技术高等教育兴起, 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这进一步坚定了政府通过大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志。20世纪初, 美国又促使企业与大学合作培养人才、建立科学实验室, 到1921年, 有526家公司建立了依赖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各种研究机构。二战之后, 这种合作持续发展, 建立了以大学为中心的教育、科研和生产联合体, 形成了依托于大学的高科技密集区———大学科技园区, 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就是70年代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的“硅谷”的迅速崛起[5]。

其他发达国家也大都经历了政府干预促使大学加强与经济结合的过程, 这一过程较为集中地出现在20世纪后期, 期间同样能够看到高职教育影响大学发展的迹象。 为保障在科技和工业方面的优势地位, 法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特别强调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在进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时, 甚至把短期技术大学重视应用的职业教育理论扩展到了大学部门。其依据的信念是:“在经济和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 一个国家要保持竞争的姿态, 对其普通人民进行高水平的教育训练是必要的”[3]154。以重视科研而闻名的德国经典大学产生了微妙变化, 他们在满足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与高专院校展开了竞争。 因为, 来自产业界的压力要求建立另外一种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的高等教育。 1963年, 英国政府发布富有影响力的改革方案《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 集中探讨了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服务的重大课题。 在该报告指导下, 10所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 而综合性大学也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突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20世纪80年代, 日本提出了“技术立国”的理念,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 日本形成了4年制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专修学校四类高等教育机构, “这些高等教育机构都是以培养不同层次的专门技术人才为主”。 这既使得日本迅速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列, 也促进了其国民经济的崛起[6]。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把高等教育视为国家经济改革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联邦政府的作用主要通过制定政策、 倡导变革来实现, 20世纪后半期, 《沃克报告》、《默瑞报告》、《马丁报告》、《康甘报告》等相继发布, 一方面确定了大学性质与任务;另一方面形成了大学、高等教育学院、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三级体系, 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量实例充分显示,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渴求是现代大学功能发生深刻变革的根本推手, 但两者之间并没有形成“立竿见影”的联系机制, 恰恰相反, 作为“底部沉重”的社会组织, 大学以其固有的稳定性抵抗着社会要求其做出改变的努力。事情的转机归因于政府干预, 政府首先通过扶持高等职业教育为本科大学产生示范效应, 此后, 通过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多种方式, 政府充当了社会需求和大学变革“中间人”的角色, 引导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不接洽转变为合作。 当这种合作对双方都产生实效的时候, 外部压力变成了内部动力, 此时的大学表现出对于服务社会的一种“主动把握”姿态。所以, “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 与其说是标志着大学服务社会实践的开始, 不如说是标志着大学对服务社会实践进行“自觉把握”的开始。 同样可以看出, 大学组织功能变革不完全是大学自身逻辑发展的结果, 而更多地是高等教育在应对政府要求其满足社会需求时的产物。

三、高职教育的发展为现代大学的功能性变革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以上两方面分析蕴含着一个逻辑上的问题:既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对其进行人力及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为什么不是既有的本科大学直接满足这种需求, 而是经由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扶持来率先迎合这种要求;而本科大学则是在高职教育兴起之后才普遍发生了功能上的深刻变革?高职教育的兴起与现代大学的功能性变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对于社会需求的满足是怎样从个别院校的行动, 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普遍现象?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学派提供了一种有利的解释思路:高职教育实际上充当了本科大学变革“探路者”的角色, 是一种探求实用价值的“试错机制”;当其实践取得成效的时候, 又为大学变革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并且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当然, 在这个过程当中, 高职教育延伸了原有的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并且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发展起来, 其本身也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功能性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社会环境要求的变化催生了高校功能的普遍变革

新制度学派旨在探究同类社会组织存在的趋同现象, 其基本观点认为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同类组织间的趋同[7]。 高职教育的兴起和现代本科大学的功能变革就是这样一种情况:是社会环境对人才需求规格变化的影响引发了高校组织间的趋同现象。

高职教育的兴起使高校“大家庭”增添了高职院校这个“新成员”, 高职院校成为和本科大学一样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 两者属于同一部类和性状的社会组织。高职教育的兴起和本科大学的变革可以统称为高校组织或高等教育体系的变革, 剔除两者在变革时间、变革方式、变革程度等方面的具体差异, 可以认为, 两者出现了组织功能上的趋同现象, 即都趋向于培养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这种趋同现象在其各自领域内部也都普遍存在。这种趋同现象形成的共同基础, 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要求。 也就是说, 是社会环境要求的变化催生了高校功能的趋同性变革。

(二) 破解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的矛盾促成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新制度学派所称的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 技术环境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待组织运行, 包括组织外部的资源与市场、组织内部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技术系统等, 遵循的是“效率机制”。 制度环境指组织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观念和社会规范等因素, 即支撑社会生活稳定化和秩序化的、被普遍接受的符号体系及其共同意义, 遵循的是“合法性机制”。两者对组织的要求会出现不一致甚至矛盾。为了应对这些可能冲突的环境要求, 组织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把实际运作和正式结构分离开, 一方面按照合法性机制建立新的结构, 另一方面可能遵循另外的规则保证运行效率[7]。

高校组织的功能变革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当社会对高校系统提出变革需求时, 在技术方面, 主要是要求高校尽可能提供适应性人才, 以满足社会对于经济效率的追求;而在制度方面, 则暗含着要求大学固守其既有的结构和规则之意, 如果脱离了这些结构和规则, 大学可能将遭受“不像大学”的指责。如在20世纪后半期的法国, 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力量, 这“要求一定的课程‘职业化’ 和大学教师与工业之间建立连续的、 更紧密的联系。 前者引起了一些问题, 因为职业化要求多学科的课程, 而这在以学科为基础的大学中难以实现。 后者引起了学者的抱怨, 保护高等教育不受工业的影响似乎是法国的传统。 ”[3]146在澳大利亚, “一些学术团体担心过于强调与商业相应的应用研究, 以至于高等教育传统的基础研究每况愈下。 同样, 有人担心强调了与职业相应的学习领域会损害普通的‘学术’教育。 ”[3]41正是面对这种尴尬的境遇, 在较长的时间里, 大学主体对于社会的呼吁采取了消极拖延的战术, 宁可遭受因罔顾社会要求其改变的压力而招致的指责。

破解僵持局面的是政府, 政府从高校作为一个大系统的角度出发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 巧妙地采取了把满足现实需求和保持大学固有结构相分离的办法, 一方面, 政府在原有大学系统内部“小试牛刀”, 剥离出小部分区域进行局部改造;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 采取“增量”的办法, 选择在本科大学体系之外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如法国, 其高教政策最值得注意的做法是为了应对“市场理论”的客观要求而进行改革, “这种改革本质上是增添型的。它包括增建新的、高度专业性的院校, 这类院校属于全国的高教系统, 但严格来说独立于大学之外。”[3]148同样, 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澳大利亚, 采纳了其第三级教育未来委员会的建议, 通过创办高级教育学院作为大学扩展的替代, 以应对来自政治和社会的压力。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 (后升格为应用科学大学) 、职业学院, 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 (后升格为大学) , 加拿大的社区学院、职业学院等都是政府采取类似措施的结果。这些措施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又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有大学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同时, 促进了高职教育在全球范围的兴起。

(三) 高职教育的成功导致了大学功能性变革的共享观念

新制度学派认为, 最终使组织功能趋同的是社会共享观念, 而共享观念之所以产生, 往往是因为组织在此前演变的结果。 如一个组织起初采用某种制度可能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 其遵循的是技术环境的要求, 追求的是“效率”。 当这种制度取得成功以后, 就会为其他同类组织所模仿, 而在这个时候, 这种制度就成为一种“制度环境”, 具有了“合法性”, 从而形成“共享观念”。新制度学派曾用不同城市在不同时期采纳公务员制度来说明这个道理[7]。 可见, 在纵向的时空领域, 存在着技术环境向制度环境转化的趋势。

高职教育的成功, 导致了共享观念的形成。 对高校系统来说, 通过发展高职教育应对社会需求, 满足了技术环境对“效率”的要求, 尽管这种做法是通过政府的操控实现的。当高职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取得成效时, 政府的努力便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这就形成了拥有“合法性”的制度环境, 满足社会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就成为高校组织的“共享观念”, 这种观念引导着本科大学开始进行深刻的功能转化。这种转化开始发生在个别的和少数几所大学, 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普遍现象。 当然, 对于这种普遍现象应有正确的理解: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甚至在数量上占据多数的大学实现了社会服务功能的转化;另一方面, 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继续保留以教学和科研为主, 实现转化的大学也可能是部分地向应用性转变, 转化与保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完全对立和相互排斥的关系。

高职教育的兴起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独立过程, 但其产生和发展却导致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价值观念的变革和功能性拓展。在整个高校系统发生功能性变革的过程当中, 高职教育充当了“实验田”、“探路者”甚至“救命稻草”和“催化剂”的角色。 事实表明, 如果本科大学能够直接承担起为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的责任, 政府或许没必要转而求其次:投入专门的公共财政去建立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体系, 毕竟, 这是一种不经济的做法。 高职教育的出现, 使政府和本科大学都暂时摆脱了社会可能出现的指责。而高职教育对于本科大学功能的拓展, 说得直白些, 实际上是起到了一种“引导”的作用, 因为其内在逻辑表现为:原本认为不应由高校来承担的职责, 高职教育做到了, 而且做得还不错, 本科大学为什么不能做?当然, 由于综合实力的差距, 高职院校和本科大学在服务社会的层次、范围、质量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所以, 实际上, 高职院校和本科大学在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形成了不同的“角色分工”, 当然, 这不在本文重点论述的范围之内。 但无论如何, 这并不影响高职教育对于整个高校组织的功能性变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伟平, 匡瑛.比较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53.

[2]王义智, 李大卫, 董刚, 张兴会.中外职业技术教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

[3][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 (Frans Van Vught) .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 等, 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刘晓光, 董维春.“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制度视角的解答[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 (03) .

[5]王亮生.“威斯康星思想”评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1) .

[6]王迎丰.“技术立国”理念与日本高等教育强国之路[J].现代物业, 2013 (09) .

跟鳄鱼学投资 篇3

长期耐心等待而不是频繁四处出击,这就是鳄鱼的生存制胜之道,也是我们投资制胜的正确选择。

令人望而生畏的鳄鱼,和大白鲨一样是恐怖片的宠儿。《史前巨鳄》系列电影就是描述人与鳄鱼惨烈搏杀的惊险恐怖片。古老的湖泊下面竟然掩藏着难以想象的致命杀机,连续发生的神秘死亡事件让人惊悚,死者身上奇大无比的动物齿印引来了古生物学家的追踪探索。罪魁祸首原来是一条超大震撼的史前巨型鳄鱼,最终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将其消灭。

电影中的鳄鱼行动看似比较迟钝,但却能捕捉到各种行动迅速甚至堪称灵敏的动物,万物之灵的人也成为它的食物。鳄鱼通常处于平静状态,像一节截漂在水面上的树桩般纹丝不动,只露出一对鼻孔和眼睛,耐心地观察着水面和陆地上的动静。每当发现岸边有可捕食的动物时,聪明的鳄鱼会马上将身体躲到水面之下,然后慢慢朝动物所处的方向游去,缓缓接近目标,趁其不备时突然从水中一跃而起,将猎物一口咬住,用力将其拖向水中。鳄鱼在猎取食物和突袭目标的刹那间所爆发出的惊人速度和巨大爆发力,足以令其他生物措手不及。

在冰川世纪食物极度短缺时,鳄鱼凭借其运动量小、食量小、捕猎时用最少的体力消耗获得猎物等特点,得以逃脱了被灭绝的命运。而那些凶猛的霸王龙,虽然竭力奔跑追逐猎物,却因为获取的食物远不能满足其消耗,最终彻底灭绝。作为恐龙的近亲,鳄鱼能奇迹般地顽强存活下来,其独特的生存本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鳄鱼之所以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凭借的是理性和耐心。这其实也是我们在投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之道。

正如地球上的冰川世纪曾经灭绝过许多物种,股市中的“冰川世纪”(大熊市)也同样会使部分亏损严重的投资者不得不黯然退出。所以,当股市处于不利的环境下时,投资者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盈利,而是要学习鳄鱼的生存之道,重点考虑如何保存资金,在弱市中保证自己生存下来。投资者在股市的“冰川世纪”中,应该学习鳄鱼的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投资策略,如买入较低风险的债券基金或货币基金来保存实力。多看少动,养精蓄锐,耐心守候牛市的到来再精心选择目标进行有效攻击,做到不动则已,一击必中。

鳄鱼的理性,表现在它绝对不去追逐很难得到的目标。鳄鱼的捕猎方法从表面上看比较被动笨拙,但却可以用最少的体力获得食物,使自己尽可能处于相对安全的境地,可谓大巧若拙。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需要具备鳄鱼般的理性,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不要因为贪婪和诱惑而随意投资,不要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额利润。投资者应该尽量减少自己的操作频率,切忌像霸王龙一样在股市里拼命追涨杀跌。要知道那样即使操作成功,获利也很有限,有时短线的利润扣除交易税费所剩无几。而最严重的是一旦操作失误,很可能会前功尽弃,得不偿失。投资者要学习鳄鱼平静守候的耐心,长期坚持等待最佳的出击时机,利用尽可能少的交易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投资利润。

四川大学国际投资学 篇4

市场竞争状况

3.对外投资方式、对外投资区域

对外投资产业 4.5%、3%、2.5%

5.与投资国的距离、与主要国际运输线的距离、二、CAADD BDCBD

三、√╳√╳╳

四、1.共同基金是指通过信托、契约或公司的形式,通过公开发行基金证券将众多的、零散的社会闲置资金募集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由专业人员进行投资操作,并按出资比例分担损益的投资机构。

2.答:对冲基金(Hedge Fund),又称套头基金、套利基金和避险基金,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20世纪5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其操作的宗旨就是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和化解证券投资风险。

3.资金动员率是国际金融公司对项目每投入一美元所带动其他私人投资之间的比例。

4.答:许可证安排是指跨国公司将其所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以许可证合同的形式向国外其他企业出售转让。

5.答:国际合作开发是指资源国通过招标方式与中标的一家或几家外国投资开发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合同,明确各方的权、责、利,联合组成开发公司对资源国石油等矿产资源进行开发的一种非股权参与国际技术转让方式。

五、简答题

1.答: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就业效应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

(1)就业数量效应:直接增加或减少就业机会,或通过产业关联间接增加或减少就业机会;(2)就业质量效应:

① 为东道国雇员提供较高的报酬和较好的工作条件;

② 通过培训当地雇员而为东道国开发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东道国就业人员的素质;

③ 改变东道国的就业人员构成,为妇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答: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不同之处在于: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是指依据《公司法》和有关规定设立,公司全部资本由等额资本构成的,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中外股东共同持有公司股份,外国股东购买并持有的股份占公司注册资本25%以上的企业法人,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建立的企业,是外国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同中国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的合资经营企业,具体在投资方式上、股份形式、股权流动、组织机构和设立方式上也有所区别。3.答:中国对外投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充分地利用国外自然资源,建立稳定的国外资源供应渠道,从而减缓中国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局面,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外资金,缓解了企业境外投资资金的短缺,为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前景;有利于绕开贸易壁垒,扩大出口,加快经济国际化的进程;有利于学习国外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培养和造就一批训练有素,能胜任国际竞争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实地了解和熟悉国际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4.中国对外投资的基本原则为:平等互利指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遵循所在国的法律,依法经营,依法纳税,派往海外企业的人员都要遵守所在国(地区)的一切法律,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中外合作(资)双方平等协商,共同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按投资比例或协议规定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讲究实效是指一切要从实际需要和可能的条件出发,尽量选择优先发展的领域、行业,投资规模量力而行,力求投资少、见效快,坚持经济效益第一;形式多样是指在投资方式、投资比例和经营方式上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共同发展是指通过中外共同投资和共同经营,既可使投资双方获得利润,也可以使中国和所在国直接或间接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受益、共同发展的目的。

5.答:国外子公司的主要特点是:

(1)子分司具有自己独立的公司名称和公司章程;(2)子公司具有自己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

(3)子公司具有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等财务报表;

(4)子公司可以独立地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各类民事法律活动,包括进行诉讼。

六、论述题

1.答:

(1).优惠政策对吸收投资有一定作用,如财政优惠、金融支持等。

(2).优惠政策有很大局限性,各国优惠政策的趋同性使优惠政策失去吸引力,而过度的优惠政策竞争只会使利益向外国投资者转移。

2.答:

中国吸引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调整,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投资方式的调整,通过借鉴国际上通行购并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国经济体制特点和企业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新的外商投资方式,拓宽外商投资渠道,加紧完善和制定以并购方式进行外商投资的可操作性政策规定;二是在投资结构的调整上,一方面积极鼓励外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三是在投资地区的调整上,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实现向中、西部地区推进,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鼓励外商向西部地区投资,努力为西部地区扩大吸收外资创造条件;四是在投资环境的调整上,进一步改善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上来,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提高透明度、完善社会信用制度、维护竞争秩序等措施;在投资法规的调整上,全面修订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外商投资法规及其实施细则,使外资立法符合WTO的规则和中国对外所做出的承诺,增强外资法规的透明度、规范性和完备性。

七、案例分析 耐克赖以成长壮大的秘密不在制造环节,而在其对产品设计和广告营销环节的控制,这用“价值链”的原理很容易解释。因为在运动鞋行业,其制造环节料重工轻,规模经济效益有限,生产工艺成熟,而其研究开发和广告推销环节,固定成本高,产品的广告边际成本低,经济规模效应高,是应关键控制的战略环节。耐克球鞋在市场上主要靠其“最佳设计”和高档名牌为号召,不惜重金聘请麦克·乔丹等顶级明星在美国电视节目收视率最高的黄金时间作广告,成功地塑造了耐克球鞋的高档名牌形象。耐克这种“抓住设计、营销、外包生产制造”的价值链战略是其成功的奥秘所在。

四川大学国际投资学 篇5

2.微观理论、宏观理论、折衷理论 3.比较优势理论、资本化率理论 4.一国政府机构、国际性组织

5.基础性和公益性国际投资、出口信贷、国际储备营运

二、单选题 CDBDD BDBCB

三、是非题 ╳√√√√

四、名词解释

1.税收抵免是指为了避免双重课税,鼓励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允许纳税人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东道国对该企业已征收的税额的税收政策。

2.顺贸易型投资是指起着增加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国际贸易作用的国际直接投资

3.偿债率是指当年偿还外债本息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它是分析、衡量外债规模和一国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4.非股权投资是指不以持有股份为主要目的的投资方式,包括技术授权、管理合同、生产合同、共同研究开发、合作销售、共同投标和共同承揽工程项目等。

5.国际债券是指各种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及企事业法人遵照一定的程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以外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债务融资凭证。

五、简答题

1.答:政府贷款的特点有:(1)立法性;(2)政治性;(3)优惠性。

2.答:非股权参与方式和股权参与方式相比有以下特点:(1)非股权性;(2)非整合性;(3)非长期性;(4)灵活性。

3.答:近年来国际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1)从期限结构看,以中长期的国际债券为主,货币市场工具所占比重较低;(2)从发行主体的国别构成看,发达国家总体上占绝对优势;(3)从发行主体的性质看,金融机构发行者占据主导地位;

(4)从发行的币种结构来看,美元和欧元的竞争格局开始形成,日元地位衰微。

4.答:政治环境因素的考察重点有:(1)政治制度;

(2)执政者治理国家的能力及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3)政局稳定性与政策连续性;(4)东道国与国外的政治关系。

5..答:外国直接投资对投资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1)产业结构优化说:这种观点认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国可以将本国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赤松要的雁型理论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

(2)产业“空心化”说:这种观点认为,这种产业转移有可能造成投资国的产业“空心化”,不利于投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成长。

六、论述题

1.答:(1)近年来,跨国公司R&D全球化发展的特征是: ①跨国公司海外R&D支出占总R&D支出的比例不断上升; ②跨国公司海外R&D分支机构数量不断增加; ③跨国公司海外R&D分支机构的专利日益增多。(2)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 ①技术进步速度日益加快 ②研发的成本压力日益加大 ③竞争的形势日益严峻

④发展中国家教育和科技进步显著

2.答: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着力于从各方面为外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使得中国引进外资规模不断增长,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东道国之一。(1)充分发挥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2)深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

(3)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4)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各项基础设施。(5)为外资提供税收等优惠政策。

七、案例分析

参考分析

耐克赖以成长壮大的秘密不在制造环节,而在其对产品设计和广告营销环节的控制,这用“价值链”的原理很容易解释。因为在运动鞋行业,其制造环节料重工轻,规模经济效益有限,生产工艺成熟,而其研究开发和广告推销环节,固定成本高,产品的广告边际成本低,经济规模效应高,是应关键控制的战略环节。耐克球鞋在市场上主要靠其“最佳设计”和高档名牌为号召,不惜重金聘请麦克·乔丹等顶级明星在美国电视节目收视率最高的黄金时间作广告,成功地塑造了耐克球鞋的高档名牌形象。耐克这种“抓住设计、营销、外包生产制造”的价值链战略是其成功的奥秘所在。

四川大学国际投资学 篇6

学校名称:澳洲巴拉瑞特大学 University of Ballarat

所在位置:澳洲,Ballarat

学校设置类型:综合性大学

创建时间:1994年

学历:本科 专科 研究生 网络课程

学校性质:公立

学生人数:27500人

院校地址:PO Box 663, Ballarat, Victoria, 3353 AUSTRALIA

学校中文网址:/school/5524

巴拉瑞特大学拥有极好的学习氛围。小班规模以及平易近人的教师和辅导员,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澳大利亚大学的学习环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激情。优秀的教职人员、纯正的英语环境以及费用低廉的.学习和生活成本,是国际学生体会纯正的澳大利亚留学经历的不二选择。 巴拉瑞特大学开设了内容丰富的课程,包括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和研究型课程。优势课程包括:商科类、管理类、信息技术、软件工程、应用科学、采矿工程、土木工程、食品技术、行为和社会科学、人体运动和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护理及健康研究、乡村福利、视觉和表演艺术等。

国际学文科学士专业介绍(Bachelor of Arts―International Studies)

国际学文科学士专业是人文,行为和社会科学学院吸引国际留学生最多的专业,也是中国学生的首选专业。在当今的全球化形势下,国际学专业可以为中国学生开启在国际组织中工作和发展的职业生涯。现有3290个国际非政府机构担当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顾问组织。每个组织都需要拥有国际化、全球化知识及懂两门语言以上的工作人员。同时,由于中国加入世贸会,各行各业都需要精通全球化及英语的人才,特别是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中,例如国际红十字会,绿色和平组织,外交部,贸易部,海关,航空和航海业,体育局等等。

国际学文科学士专业学生有去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进行半年国际交流的机会。同时设有跨文化实践及国际实践的课程。此外,国际学的课程涉及全球化,跨文化交流理论和技能,澳大利亚学,美国及欧洲文化和历史,亚洲及穆斯林文化和历史等等。学院还提供英国诗歌及文学课程,好莱坞电影及世界和亚洲电影及文化的课程等。

四川大学国际投资学 篇7

国际投资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国际企业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研究国际货币资本和国际产业资本跨国流动的原因、流动的形式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涉及国际投资主体———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国际化经营。

一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和国际投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逐渐放宽,伴随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私营化以及跨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全球国际投资迅猛扩张,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技术转让的发展速度,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近些年,国际投资领域中的变化非常值得关注。一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导致全球国际投资规模大幅度下降。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投资的投资重点和产业结构都面临巨大调整,资源节约型、经济环保型、技术创新型产业成为投资的亮点,低碳投资成为资本追逐的新热点。二是传统的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投资活动已经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改变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格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对外直接投资大国。这些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的出现,使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二、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的定位不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国际投资学是国际经济学和投资学相交叉的一门学科,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与此同时,迫切需要懂得国际资本运用和国际投资管理的专业人才。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国国内一些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包括财经类、综合类乃至有些工科院校等,相继开设了国际投资学课程,并陆续出版了以“国际投资学”命名的教材。国内有代表性的、经典的《国际投资学》教材主要有:上海财经大学杨大楷编写的《国际投资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孔淑红编写的《国际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李东阳编写的《国际投资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任淮秀编写的《国际投资学》、南开大学冼国明编写的《国际投资概论》、山东大学范爱军编写的《国际投资学》。这些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投资概述、西方国际投资基本理论、国际投资基本形式、国际投资风险管理、国际投资政策与法规,以及将国际投资理论与我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国际投资战略方法。这些教材的特点是偏重于理论性、学术性,案例没有或较少,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有些难度。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滞后于国际投资发展

国际投资不断的发展要求国际投资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发展,单是联合国贸发会每年出版的《世界投资报告》的主体和内容就不断更新(1)。另外,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也在不断翻新,除了传统的股权式投资外,诸如合同制造、服务外包、订单农业、特许经营、技术许可及管理合同等非股权式投资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目前,全球跨境非股权经营模式的活动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布局和区位分布的选择,极大促进了资本、人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和流动,跨国公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趋势和特征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国际直接投资的趋势和特征,因此对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必然与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密切相关。而目前国际投资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反映出国际投资的最新发展动态。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少案例支持

国际投资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务性相结合的专业课程,适应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方向的教学需要。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教材的理论性应淡化,而实用性和生活化应突出。如课程有一章专门介绍国际投资的各种理论,由于缺乏案例教学安排,学生掌握得并不好。另外,在介绍全球国际投资的发展、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容时,由于缺乏新鲜生动的数据、图表或图形说明,对学生难以产生吸引力。

三、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教材的重新定位与教学内容改革

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建议对《国际投资学》教材重新定位,把经济学和管理学结合起来,突出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两个主线,国际直接投资是经济学涵盖的范畴,而跨国公司属于管理学范畴。针对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授课效果,笔者把《国际投资学》教材中的国际直接投资部分和《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教材中与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相关内容筛选出来,编写了《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教材。

本教材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宏观角度介绍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概念、发展、理论、环境、动机、方式和企业组建形式。第二部分,从微观角度介绍跨国公司的概念和特征、产生和发展、作用、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及其演变。第三部分,专门介绍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在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等问题。每章都遵循从基础知识入手,由浅至深、由理论至实践的编写思路,对于理论的介绍,用图形、图表说明,形式生动,浅显易懂。同时,与授课需要紧密结合,融入案例分析、知识链接和知识拓展等栏目,力争展现给学生一个结构清晰、知识体系浅入深出、与时俱进的教材。淡化教材的理论性,突出实用性和生活性。教材中选用的案例新颖、生动、贴切,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生动的案例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渴求,以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国际投资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既要重理论又要重实务,既要重视教师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参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运用案例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1. 采用案例讨论教学方法。

这要求教师平时关注时事热点,并结合所讲授内容,在课前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从中选取新颖的代表性案例,并设计出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问题。例如,笔者在讲授跨国并购的动机和风险内容时,选取TCL并购法国汤姆逊的案例。这个案例精选于何晓晴的《TCL国际:“蚂蚁”背“泰山”》论文。再有,根据相关新闻报道,作者编写了如下案例分析题:

根据表1:(1)中铝注资力拓和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两起并购案并购的动因是什么?(2)两起并购案为何会有不同的结果?(3)从表1可以反映出目前中国海外并购有哪些特点?(4)2009—2010年中国企业掀起海外并购高潮的原因是什么?在授课中,可以由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讨论,由一个或几个学生作重点发言;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小组集体给出统一答案,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通过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内容信息量大,适合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有限的时空内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感性背景材料,为他们拓展思维想象力,深入理解和讨论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如笔者在讲授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的内容时,引用了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并播放周立波主持的《壹周立波秀》节目中一期题目为“吉利收购沃尔沃从笑话变成佳话”的视频。周立波幽默地讲到,“正所谓相爱简单,相处太难。希望吉利和沃尔沃能白头到老,永结同心,计划生育,子孙满堂。”在欢笑中让学生领悟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巨大的风险。此外,进行多媒体教学,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去获取知识,还可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就某个问题自己做PPT,并且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

四川大学国际投资学 篇8

关键词:国际投资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31-01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投资已经成为现阶段国际经济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我国各高校也顺应时代潮流相继开设了《国际投资学》课程。由于《国际投资学》是一门新的课程所以教师和学生对它还不是很熟悉,同时由于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又对这门课程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时代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更好地发挥作用。

1 国际投资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参与不到位

现阶段的国际投资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不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保证课堂效果,但是一味的灌输却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击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对评估方法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授评估方法,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在讲授时要让学生为每一种评估方法举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扎实地记住基本知识。

1.2 英语讲授不重视

因为学习国际投资学的学生未来接触的工作很多都是面向国外的,在工作当中会与外国人进行谈判,用外语进行交流,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单词识读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就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教师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只用中文向学生讲授知识,而且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数也是只用中文编写,大部分学生不清楚一些专业术语的英文写法,加之我国的课程安排与国外相关课程安排并不一致,无法完全引进外国教材进行教学。这些问题造成了国际投资学只停留在纸面上,不能投入到实际应用,是我国的国际投资学课程相对落后,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

1.3 联系实际不及时

不可否认,国际投资学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要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必须扎实掌握。但是现阶段的国际投资学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轻视实际案例的分析,不能使学生在实例中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学生学到的只是不能得到真正运用。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导致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得到实际应用。

2 国际投资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针对国际投资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要不断加强国际投资学教学的改革,使国际投资学教学更具活力,更符合时代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2.1 加强师生互动

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国际投资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启发,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与此同时,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时也不只是简单地讲授课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的介绍,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有关国际投资的最新讯息,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的思想与国际接轨。

2.2 加强双语教学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使国内的国际投资学与国际相接轨,就必须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要想了解国外的先进知识就必须在课堂上开展双语教学活动,通过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国外先进的国际投资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一活动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升。针对现阶段各大高校国际投资学课程用中文讲授的现状,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各大高校引进国外的相关教材作为课外辅助教材,帮助学生了解国外课程的相关情况。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课程。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应该产生畏难情绪,要积极与教师互动,积极参与到双语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2.3 强化案例分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具体的实例呈献给广大学生。通过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和思考相关问题,将抽象知识与形象的案例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举出更多的实例,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所选择的案例,不要局限在国内,要将视野放到全球,要在各种网站、杂志、电视等媒体中选择国际投资案例,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投资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平等,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能,提升学习的效果。

2.4 明确课程内容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开设的《国际投資学》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内容都是从国外借鉴而来的,国外国际投资学的流派众多,观点各不相同,要想使学生学到更系统的知识,教育部门就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规范。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国际投资基本理论、国际投资实务、国际投资方式、各国的投资实践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更系统、更科学的国际投资知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3 结语

随着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深化,国际投的重要性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开设国际投资学及其相关课程就至关重要,因此要不断对国际投资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选择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国际投资学课程发挥出作用,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瑛.关于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学课程建设的探讨[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2]洪玫.国际投资学的理论演进与课程教学[J].成人高教学刊,2005(3).

上一篇:七步成诗下一篇: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