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环境描写作用

2024-07-29

琵琶行环境描写作用(精选8篇)

琵琶行环境描写作用 篇1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句中的环境描写,理解为.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衬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歌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点明寂寞悲凉的心情.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浸沉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

琵琶行环境描写作用 篇2

一、运用比喻。(以声喻声)

诗中琵琶女共有三次弹奏,我们来看其中直接描写音乐的经典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14句诗中运用最突出的手法是比喻,因为我们会很容易地找到标志性比喻词“如”,例如“如急雨”“如私语”“如裂帛”。诗人在这以声喻声,把琵琶声形象地比作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声、莺语声、泉流声、刀枪声、裂帛声。琵琶声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旋律起伏跌宕,百转千回,让人荡气回肠。

二、运用通感(以形绘声)

读前面的14句诗,我们不仅把握到音乐富于变化的节奏、美妙的旋律,还在眼前出现了一系列的经典形象:落玉盘的珍珠、流转花间的黄莺、冷涩难流的冰泉、突然破裂的银瓶、勇猛的铁骑、锋利的金戈。诗人在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写音乐,那什么是通感呢?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通感常常与比喻复合运用。音乐本是听觉感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诗人运用通感使感觉转化迁移,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以形绘声,化无形为有形。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三、以人衬声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几句有共同点,都是从弹奏者的角度来写。“转轴拨弦三两声”这是调弦试音,“低眉信手续续弹”这是弹奏时的神态、动作,“轻拢慢捻抹复挑”这是弹奏的动作、指法,“曲终收拨当心画”这是弹奏的收束动作。琵琶女的技法如此熟练、炉火纯青,那她弹奏的琵琶声也一定美妙绝伦,这是以人衬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几句也有共同点,都是从听众的角度来写。“主人忘归客不发”音乐如此动心移情,让人流连忘返。“东船西舫悄无言”琵琶声停了,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听众仍沉醉其中,如醉如痴,创设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既有对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同情,又有对自己遭遇贬谪的伤感,伤人、亦伤己,两重感伤交融在一起,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几句也是以人衬声,以听众反应来写音效,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四、以景托声

“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写景的句子,勾勒了曲终的环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中。乐声虽然停了,但让人感觉夜色中弥漫着音乐气氛,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托声。言有尽而意无穷,写出了音乐的强大魅力。

无论是以人衬声还是以景托声,都属侧面描写,都对音乐的描写起到了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诗人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篇3

一、以声喻声

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将熟悉的东西作比的话。往往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虚幻为现实。声音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描绘,但白居易有办法,他用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疾速重厚,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裂干脆。正是这一连申的熟悉的声音来比喻、描摹变换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短时间内使读者情绪时而激扬、时而幽抑、时而喜乐、时而哀怨。也正是这字字玑珠的比喻使我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充分体悟了音乐的摇曳多姿,深刻感悟了琵琶女的辛酸悲苦。

二、以感衬声

如果一味地正面描写声音,即使再形象逼真。也会使读者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产生审美疲劳。白居易这位高超的音乐欣赏者、描绘者当然深蕴此理,必须增加其他的手法。这里他运用的是听众的反映及感受,从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是烘托了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萍水相逢,本是擦肩而过。但不经意的移盏相邀,几曲弹奏,不仅泪沾青衫,而且引为同调,视为知已。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挚话语,弹者与听者情感高度共鸣,淋漓地表现了音乐的审美力量,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弹奏者的精湛技艺。

三、以无声衬有声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讲究留白艺术,讲究含蓄之美。在这篇文中白居易不仅把有声写得那么酣畅淋漓,而且又恰到好处地以无声写有声,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琵琶声如“冰泉冷涩,绝凝不通”之际,弹者与听众都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当“曲终收拨当心画”时,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声停止,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充分运用,这也是典型的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又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

四、妙用双声叠音词

优秀的诗人都特别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最能增强诗歌的韵律节奏。此诗歌的叠音词如“弦弦、声声、唧唧、嘻嘈、切切、凄凄……”。双声叠韵词如“问关、幽咽、掩抑、嘲哳……”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仿佛身临其境。

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 篇4

一、体例认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二、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中“月”的作用 篇5

——从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的多元化谈到

《琵琶行》中的“月”的作用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即“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意”和“象”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作意象的有松、竹、梅、兰,杨柳、梧桐,鸿雁、杜鹃、燕子、蟋蟀,青山、流水、浮云、落花等等,而其中最常用的笔者以为当属月亮(古人单名之“月”)了。

古典诗词中月亮经常作为思乡的代名词,“月”成了相思之情的载体,比如: 例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例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怀舍弟》)

例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例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例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例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如:

例7: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例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不过,例7和例8同中有异,例7的基调悲亢幽怨,例8的感情悲壮雄浑。有时,明月还蕴涵着时空的永恒,如: 例9: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例10: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比较而言,例9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人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例10更是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因为月亮有阴晴圆缺、周而复始的特点,古人感慨系之便咏而为诗词,如: 例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例12: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真可谓,月圆喻亲朋相聚或事情结果圆满,月缺比亲朋分离或事情不如人意。诗人写来恰切自然,如行云流水,读者品着顺理成章,诗味隽永。

其实,古典诗词中还常用明月代指美景或美好时光,这样的例子不少,权且用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统而概之吧。

综上所述,作为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月亮的含义和作用虽然以寄托亲情、表达怀思为主流,但月亮载体的多元化却是读者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我们在品评剖析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时,必须全面考虑整首诗词中的多个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努力作出恰如其分的解说,决不能先入为主地强做解人。

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词至今保存下来的共有三千多首,诗词中涉及到月亮的粗略统计有三百多处(注①),其中表亲情、寄相思的比例不小,笔者以为最典型的莫过于下面这首了: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久别故乡,在外思亲,每逢佳节之日,病卧床榻之时,思念家乡,想望之情尤甚,写信表达心曲吧,受时空的阻隔,要打很多折扣。白居易的这首抒怀诗和思乡曲,除了平日的常情外,还有战争的特别背景,溶进了生离死别的味道,显得尤为凄怆急切。

和现代人相比,古人身边没有“全球通”和“随身听”,那么古人如何遥寄怀念之心和抒发思念之情呢?试想,当古人万般无奈时,猛然抬头,望见天上明月,心想:普天之下,男女老少共有也只有这一轮明月,“我”在望月,亲人因思念“我”也在望月,何不让月亮做为“我”和亲人之间的传情达意的工具和“我”对亲人思念情切的见证人呢,于是乎,我传你,你传他,代代相传,月亮就经久不衰地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因而成了相思之情的载体和思念亲人的代名词。基于此,笔者大胆地认为:白居易的这首七言律诗中,月亮的“全球通”和“随身听”的作用就显示得相当充分,因而也就很够典型,尽管月亮的这种作用并非白居易的发明和独创。说到独创,白居易倒是真有古哲今贤全都推崇的独创诗篇,那就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注②)的《长恨歌》和《琵琶行》。限于笔者的学力和本文的篇幅,下面就让我用意象理论来说说《琵琶行》中“月”的作用吧。

《琵琶行》中涉及月亮的句子有五,即: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秋月春风等闲度、绕船月明江月寒、春江花朝秋月夜。为了行文需要,下面讲述时,特意将“秋月春风等闲度”和“春江花朝秋月夜”合成一项进行解析。

(一)别时茫茫江浸月

想了解此句之妙,必须将诗的前八句做为小整体进行剖析。诗的前八句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注③)。

霍松林先生的分析确属精彩,但我班门弄斧,要补充三点:

第一,要知人论世,了解背景。诗中的主人当然是白居易,那“客”又是谁呢?据说是元稹。诗坛上李杜齐名,元白齐名。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得罪权贵,因而被贬为江州司马,而其挚友元稹早他五个月已远谪通州。元白志趣相投,遭遇相似,如今乍然相会,又不得不匆匆作别,真个是浇愁酒,无音乐,江浸月,惨将别,此情此景,浑然一体矣!

第二,是“江浸月”还是“月浸江”?从诗人的直观上讲,月亮的影子泡在江中,当然是“江浸月”了;但从大自然的宏观上看,江水在无边无际的月的世界中缓缓流淌,岂不应是“月浸江”吗!我们要问的是,诗人为什么最终选定了“江浸月”呢?

第三,莫要放过关键词“茫茫”二字。茫茫,朦朦胧胧,稍稍昏暗的样子。月亮初上时,光的力度不强,这是一;主客心境不好,月光只能相合相配,这是二;“江浸月”的主动者是江,而“月浸江”的主动者是月,明明应该是月控制江,而诗人却偏说是江控制月,月的软弱,月的消极就可想而知了。由此看来,“别时茫茫江浸月”的“月”作为镜子,它照出了主人客人的灰色心理;作为意象,它替“惨将别”的场景画上了浓浓的一笔,为琵琶女的亮相拉开了帷幕。

(二)唯见江心秋月白

古人有言:正面描写音乐之妙,难;传神地写好乐器弹奏之妙,更难!有人还特地选出本诗的弹奏琵琶描写和《老残遊记》中的“王小玉说书”作为音乐描写中的“双璧”予以彰显。此评可信!《琵琶行》用了22句诗154字不但写了弹奏过程、弹奏神态、弹奏精髓和弹奏意境,还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转化将弹奏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却收拨一画,戛然而止,让人回味。在高手看来,如此描写可谓至矣!尽矣!叹为观止矣!但圣手毕竟是圣手,圣手能在叹为观止的境界中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补白将高潮推向更高潮。

谁都知道,艺术欣赏是表演者和欣赏者双方情感交流、相互合作的美事,这种交流既有艺术方面的因素,也有情感方面的因素。白居易描写琵琶弹奏的22句诗尽管相当程度上写了演者和听者的情感交流,但描写的重点毕竟偏重在弹者一方,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就完全落在了听者一方。东船西舫上的听众,既有行家里手元稹白居易辈,也有欣赏水平一般的听众,如今他们全被琵琶声征服了,全都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而且这种因被征服而陶醉的时间是从月亮初上到月移中天的夜半时分,大概从晚八点到十二点前后。能让艺术细胞原本不多的普通听众连续陶醉三四个小时的艺术表演其精彩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如此看来,“唯见江心秋月白”中的“月”的意象至少展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月”的出现补足了听众的强烈反应,在更高层次上显示了琵琶女演技的超常效果。因为艺术是为群众服务的,专家们欣赏的艺术群众未必点头,只有专家和群众都狂爱的艺术才是最好的艺术。

第二,从“月的初上”到“月移中天”,这是可计量可感知的时间观念。能征服听众三四个小时的艺术是成功的艺术,能用量化了的时间观念来评价艺术成就的方法自然是一种先进的评价方法。

第三,由于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听众因陶醉而根本不会想到抬头望月,而月一连几个钟头自始至终地在“监视”着东船西舫上的人们,月在这里俨然成了艺术成就的鉴定家和公证人。第四,“唯见江心秋月白”说明一时间“月”成了环境描写的中心,这里的环境描写对琵琶弹奏起了侧面烘托的作用,“月”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而且这种广阔空间和可计可量的时间观念相辅相成,确实为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开拓了新天地。

(三)绕船月明江水寒

人老珠黄,下嫁商人,沦落天涯,独守空船的琵琶女心灰意冷,前途茫茫。心灰意冷,便要弹琵琶浇愁(要不,“白居易们”怎么会“忽闻水上琵琶声”呢);前途茫茫,往往靠回忆往事以寻慰藉。白天回忆,晚上回忆,醒里回忆,梦里回忆。对琵琶女来说,回忆的滋味非常痛苦,这不但从“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中可以感知,而且从“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中更可以看到。

按常理说,琵琶女独守空船,晚上睡不着觉,抬头看,是天上的明月,低头瞧,是江中的月影。月,作为古人的“随身听”和“全球通”,完全可以无条件地为琵琶女服务,帮她与家人沟通,与亲人对话。但琵琶女的悲剧莫过于人世间已经没有了可以沟通、可以对话的亲人了!那么,“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商人呢?从“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看,商人“娶”琵琶女很难有感情可言,仅是把她当作暂时的性奴隶。这样看来,自打“弟走从军阿姨死”之后,人世间已经没有琵琶女可哭可诉的亲人了。试想,看到别人不时用“全球通”与亲人对话,自己因囊中羞涩而产生失落感自然是痛苦的,而身上虽有两个甚至三个名牌“全球通”却没有一个可联系、可通话的人岂不是要痛苦千倍万倍吗?我认为,琵琶女当时的心境就是这样。

回头看看“绕船月明江水寒”中意象“月”的具体作用吧:

常言说,无人理解是痛苦的,认清自己在人世间已无亲人可哭可诉的处境,即觉醒后的痛苦更是痛苦的。欲表达这种痛苦,诗人派遣明月出场了,让明月“绕船”,也就是让明月无言地伴随琵琶女生活,为她如实地写下生活记录,这真实记录的结论就是:绕船月明江水寒。而琵琶女的心境比江水更寒!

(四)“秋月春风等闲度”和“春江花朝秋月夜”

秋月、春风也好,春风、花朝、秋月夜也罢,无非都是美好时光的代称,这可谓阅读古典诗词的普通常识,无须多言。本文要分析的是,为什么《琵琶行》中要两次派遣这美好时光的代称先后上场呢?

先说第一次,请看相关诗句: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原来琵琶女在回忆往事时既为自己年少成名、冠绝京城的“红星历史”而自豪,更为无知浅薄因而糟践美好时光而悔恨,“春风秋月等闲度”就形象生动且高度概括地抒发了这种悔恨心情。

再说第二次。相关诗句从略。

琵琶女的“大红大紫 人老珠黄”的身世唤醒了诗人的良知,拨动了诗人心弦,一年多来压在心头的积愤便喷薄而出了:浔阳远离京城,地近蛮荒,虽有美好时光,但万念俱灰的诗人因“感时花溅泪”和“惯于长夜过春时”的心境而无从欣赏也只能借酒浇愁了。可见,这里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只不过被诗人作为痛苦心境的陪衬物而派上了用场,意在突出“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思想情绪和麻木状态。

总之,意象是诗人手中的创作导具,它在不同诗歌的不同“地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只有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联系具体语境作出具体分析,才会得出实事求是因而能为人接受的结论。

《琵琶行》中月光描写及其作用

《琵琶行》一诗中直接描写“月光”的诗有三句: ①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③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细细探究其中意味,这三句写月诗在全诗中有以下三方面作用。作用一:以写月来写人的心情、衬托情景、照应前后文。

①句写出作者与客人想在船上“饮酒成欢”却无“管弦”相伴的遗憾心情和分别时沉重的沉默和对此去前路的惆怅、无着。透露出古人惯有的别离之悲。月光的描写不仅照应了前文“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景,还为下文“琵琶女”的出现和引人“探问”埋下了伏笔。②句则表明琵琶女高妙的琴音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在座者。每个人都被震惊,每个人都被感动,每个人都不能言语音乐所流传出的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只有沉默。秋月之“白”,实为人的思想、意识、情感一刹那之间的空白。从侧面说明听者及周围情景那一时的寂静,表明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和引人。而这又为下文“自言”内容做铺垫,使文章前后相应,令人信服。③句则借琵琶女的自叙表明其身世的悲惨和境况的冷落。在这里,拨动诗人心弦的是琵琶声,而打动诗人的是琵琶女与作者的相似身世和经历(同出寒门、同在年青时一时声名于京都、同遇于浔阳江头、同为沦落之人……),是生活的变故,是生活的感慨,但更是琵琶女这句貌似写景实为慨叹的写景抒情句。作者看到明月寒水、醉后狼藉、夜半悲人,由人到己,由今而昔,同情琵琶女的遭遇,也同时联系到官场倾轧、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从而更加悲伤难抑。这句不仅引出了作者之后的倾诉,而且为后文的“重闻”琵琶声在情感上确立了一个基调,埋下了伏笔,也才有了司马的“青衫湿”。作用二:分段(节)作用。

历来论家谈到以上作用即止,却未明确这三句诗还有一个分节作用。

第一节从开始到“别时茫茫江浸月”句即可分开。理由是:其

一、此句之后,情感是空茫的、渴望的、遗憾的,应有一个空间。其

二、此处断开,才与下文“忽闻”照应,有对比,有落差,体现出音乐骤起的突兀感、转折感,打破了叙事诗的平铺直叙。

第二节,以“唯见江心秋月白”为末句断开,专写琵琶女的弹奏及音乐声。弹奏后的琵琶女在用“尽”了心劲后和听者在思维上出现了暂时的空白。在此之后,人们方才如梦初醒,琵琶女也才缓过神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第三节应从“梦啼妆泪红阑干”处断开。虽然不是以写月光之句为结,但此句却与前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巧妙构成整体:空船嫠妇、旧琴冷落、孤苦无依之中,面对孤月寒水,忆及少年往事,不禁泪湿栏杆。交代了独奏琵琶及无依垂泪之原因。此句之下则是白居易自叙之语。

作用三:暗示时间的推移,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句中对月的描写不同,依次为“江浸月”、“江心秋月白”、“月明江水寒”。

根据时令,明显可以看出“江浸月”应为“初升之月”,这时的月亮与地面平,举首难见,低头则可有水中幽微淡弱的反光中见到,说明月之斜,时间当是秋夜之初。

“秋月白”中,白应为“亮”、“明”之意,故可见这时月亮已为“中天之月”。此结论的另一佐证是“惟见江心……”,可见此时月已高升,月光已直射入江水中了。因此,这时应为近午夜之月。

“月明江水寒”之句,“水寒”表明气温下降,寒气来袭。听琵琶、诉身世,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很久,所以,这时月亮虽明,但夜气更浓,月光黯然,给人以寒气,时近子夜。作者巧妙地运用写月的句子不仅交代了时间在“沦落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飞逝,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司马先生一次次感动、一次次回味,终致“青衫”湿透。总之,通过以上论述可见,《琵琶行》一文中写月的三句诗,七其作用可谓大矣,实在是匠心独运。

意蕴深丰 功能多样──谈谈《琵琶行》中的“江”与“月”

诗歌,很讲究“意象”的营造。而在古人写景抒情一类的作品中,“江”、“月”常常是一对不可或缺的“意象”。然而,像白居易那样赋予“江”、“月”以深丰的底蕴和多方面的功能的,却不多见。

纵观《琵琶行》,“江”,“月”作为一对紧相联系的“意象”,一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在全诗的开头:“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江”、“月”,不仅有交代时间──“月”刚刚升出“江”面,意即刚刚入夜的作用,更有点化环境,创设一种凄迷、苍凉的悲剧性氛围,为下文叙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和抒写诗人的迁谪漂论定下基调的作用。当然,这里与“江”、“月”共同发生作用的还有“枫叶”、“获花”等足以标明晚秋季节特征的种种意象。

第二次出现在诗人听琵琶女第一次弄弦之后:“东船西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白。”此处的“江”、“月”与前文中的“江”、“月”成了比照,以说明时间流逝之快,从而反衬琵琶女演奏技艺之高--因为弹者和听者都已沉浸到美妙的音乐之声中去了,为其所陶醉,以致忘记了时间的推移。侧面烘托,手法之妙,令人击节!

第三次则是出现在琵琶女自叙身世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此处的“江”、“月”,与嫁给“重利轻别”,形单影只的琵琶女形影相吊,既表现了琵琶女内心的孤独、苍凉,又将今朝与往昔联系了起来,使之紧相勾连,不致松散。

第四次,出现在全诗的最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值得注意的是,前三次写“江”、“月”,写的都是“春江”、“秋月”,为什么?一是因为诗人刻意表现自己被谪遭迁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已有时日;二是因为竭力反映无论是良辰真景之日(“春”),还是凄风酷雨之时(“秋”),自己都处于一种知音难寻、孤独无助的境地。同时,这里的“春”与“秋”与前文中琵琶女自叙身世里的“秋月春风等闲度”的“秋”与“春”形成了形式上的呼应关系。

《琵琶行》琵琶女的形象 篇6

从她的言行举止来看,“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沉吟”、“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些都说明她满腹心事,欲说还休,不愿随便抛头露面,充分显示了她经历了沧桑,脱去了浮华,变成了一个庄重、愁苦的中年妇女.

从她的弹奏技巧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应该越来越精湛,而且从得阳江中的这一场演奏也可看出,她的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为什么会“门前冷落鞍马稀”,只能孤“守空船”呢?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暮去朝来颜色故”.由此可见五陵少年并非真正为欣赏艺术而来,主要还在于追求色相.所以我们可以说,妙龄时的琵琶女虽然“今年欢笑复明年”,但是如今的她,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貌美,只能独坐船上盼等夫君来.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这段文字概述了琵琶女人生历程,用文中的话可以概述为“本是京城女---学得琵琶成---欢笑复明年---暮去朝来颜色故---嫁作商人妇---江口守空船”,对此学生都能粗线条的勾画出来.但诗歌毕竟是语言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包含了极其深致的思想感情.

先看“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两句.“京城女”三个字有没有情感在里?有,我们都有这样生活经验:到外地的北京人总是喜欢说自己是北京人,原因是北京人值得骄傲.琵琶女在表明自己身世时,说这话应该就有一种自豪感.但句中加上一个“本”字,味道就不同了,其中就饱含了一种颠沛流离后的辛酸和沧桑.再者如“家在虾蟆陵下住”一句,虾蟆陵是什么地方?典籍上有记载,是当时长安街中最繁华的商业区,然而琵琶女是不是就生活在繁华之中呢?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一句看,她很小就进入教坊(估计在七八岁),说明她家庭情况并不好,说的夸张一些,很可能就相当与现代都市中的贫民窟.如此想来,我们会发现琵琶女家庭是不幸的,她的童年生活是贫寒是凄惨的,这一点就值得同情和品味.

再看“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在古代诗文中,“十三”通常是虚指,未必是确切的年龄.但不管怎样,这个孩子很小就学业有成,可见她的聪明伶俐和活泼可爱.同时我们还应该设身处地地想想,琵琶女自述时应该沉浸在对少年美好时光的追忆中,充满甜蜜充满亲切充满自信充满对美好人生的热切期待.综观琵琶女这一生,可以说她最亮丽的地方就在此吧,此后生活好象给她种种,似乎都不能与此相比.在阅读这四句是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为让学生领会该文,我上课时打了两个不太贴切的例子:一个是琵琶女学习进步时,教坊老师鼓励和表扬她,她的心情;另一个是经过苦苦追求,你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相当于学得琵琶成),身边一定有鲜花和掌声,突然有人告诉你通知书是假的,刹那间,你所有的愿望化为乌有,你又是什么感受?你理解这些,也就是说理解了当年琵琶女学业有成却步入青楼的幸福与痛苦.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文章叙述到这里,似乎起了一个高潮.琵琶女的命运突然有了历史性的改变,接触的是富贵人家,交往的是纨绔子弟;吃穿用度皆不同寻常.如果我们展开联想,眼前也许会出现一幅幅生活画面:古色古香的高楼,素淡朦胧的`烛光,珠光宝气,或素手弹琴,或觥筹交错,琵琶女成了人见人慕的当红明星.其实这只是表面化的东西,要有深刻地理解,就应该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琵琶女为了生存,淹没了尊严,献出了青春,献出了肉体,和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在一起,其内心是无可奈何和恸痛无比,其精神世界则是空虚孤独.“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就是最深沉的感叹和惋惜.由此看来,“爱而不能”这就是琵琶女梦幻青春最大的遗憾.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 《琵琶行》中的“瑟瑟”

★ 《里中女》诗歌品读

★ 琵琶古曲作文

★ 琵琶行全文及翻译

★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行 教案

★ 琵琶行节选练习题

★ 琵琶行白居易

★ 白居易 琵琶行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 篇7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表现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

琵琶行原文: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琵琶行背诵段落

2.白居易《琵琶行》语言的音乐美

3.《琵琶行》人物塑造

4.《琵琶行》音乐写作流露出的真情

5.《琵琶行》同步测试题

6.琵琶行艺术手法

7.《琵琶行》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

8.琵琶行并序原文和翻译

9.琵琶行优秀教学视频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预习思考。

1、字词正音: 贾gǔ 谪 zhã 恬tián 捻niǎn 轴zhóu 幺yāo 嘈cáo 乍zhà 迸bâng 虾蟆hámá 钿diàn 呕哑ōuyā 啁哳zhāozhā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上书,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借音乐诉怨愁)

五、分析小序:浔阳江边闻琵琶。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平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六、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分析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第一层: 浔阳江边闻琵琶。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3)“管弦”: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板书: 景中有情——凄凉愁惨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承上启下——抑郁转惊喜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串译)~~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却迟迟没有回答。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起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未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弦弦凄楚悲切声声隐含愁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不得意的身世,;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先弹《霓裳》,后弹《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切切声错杂成一片,;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又象泉水冷涩,弦也似乎凝结了,凝结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就像另有一种愁思暗暗滋生;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像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一曲终了收回拨子从琵琶中间划过,四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布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作业: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B)

A、湓(pãn)浦口 水浆迸(bâng)呕哑(ōu yā)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嘲哳(zhāo zhā)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钿(diàn)头 铁骑(jì)

D、六幺(yāo)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铮铮(zhēng zhēng)

2、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B)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明年秋(第二年)(2)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锵脆亮)

(3)穆曹二善才(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4)年长色衰(姿色)(5)委身为贾人妇(托身,这里指出嫁。)(6)使快弹数曲(畅快)(7)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8)因为长句(于是作了)(9)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字)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总结全文

一、继续分析课文

分析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

(1)“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2)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动作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3)调弦、指法,表现其技法的熟练。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4)音乐描写:比喻、对比、摹声。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两者交错进行而有珠走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私语,比其幽细圆润;珠落玉盘,比其清脆悦耳。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那变化的到来。鸟语、泉流,比其婉转流利。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局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

琵琶女演奏的乐曲旋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板书:

1、琵琶女出场:动词——诗人的欣喜、迫切心情 调弦校音——未成曲调先有情

江心聆听

2、弹 指法、乐音——丰富 琵琶曲 琵 弹奏

琶 旋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3、听者——入神(侧写技艺高超绝妙)写景:照应前文,渲染凄清冷落意境 第三层:江中诉说身世苦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沉吟”: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她迟疑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理好衣裳显出庄重的神态。

2、“自言本是京城女„„”转为歌女自叙身世: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第一阶段:

~~她自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打拍子敲碎了钿头银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这里极写昔日红极一时,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被老辈艺人赞服,又被同辈艺人妒忌,王孙公子也深深迷恋她的色艺。她就这样放纵奢华,年复一年,时光和青春就像水一样流走了。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第二阶段:

~~~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稀稀落落;青春已逝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看重利益不在乎别离;上月他又去了浮梁做买茶生意。他走了以后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江中秋水凄寒。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这里叙述今日的她已时过境迁,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孙们都已不再上门,几个亲属也相继离去,她就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嫁给一个商人,而商人关心的只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经常外出,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独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能不让人悲从心中来呢?

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诗人转述歌女身世,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绕船明月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歌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我听了琵琶曲已伤感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慨叹不已。

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3、为何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接下来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郁闷心情:

(1)“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2)写出了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地方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这点他没法说,只能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

(3)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4)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

A先说无音乐;B听惯了伤感的啼鸣;C山歌与村笛之难听。

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5)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B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C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4、“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词《琵琶行》。诗人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再弹一曲,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小结:

1、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2、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3、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第五层: 重闻琵琶青衫湿。

1、“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2、“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3、“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2)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3)都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小结:可以说,“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这里同样写琵琶声,但主要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烘托,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总结全文:

1、内容:

(1)“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弹,闻声不见人,情相触;二弹,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弹,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板书: 伤别伤物

琵 一弹:闻声不见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

琶 二弹:见人再闻声 ——————————————伤曲伤人 人 女 三弹:知人重闻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 伤己

(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同情 失意 主题: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和沦落天涯的悲凉身世,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失意心情。

2、写法与语言:

(1)运用比喻、摹声等手法描写音乐。(把音乐写得有声有色,是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2)紧凑的结构艺术(3)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4)形象凝练的语言

3、积累字词:

1、古今异义词:

“明年”“因为”“突出”“整顿”“向前”“老大”

2、通假字: “画”——划

3、词语活用:

(1)夜弹琵琶者:(名——状 在夜里)(2)遂命酒(名——动 摆酒)

(3)重利轻别离(形——动 看重、轻视)作业:

1、背诵全文

2、练习册

上一篇: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题专项题库下一篇:2024年马年春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