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的热忱,让课堂更精彩教学反思

2024-07-28

对教学的热忱,让课堂更精彩教学反思(共14篇)

对教学的热忱,让课堂更精彩教学反思 篇1

在盒子里呆的很无聊的小蜡笔们碰上了大大的图画纸,尽情施展浑身解数,而一开始不受欢迎的蜡笔小黑,最后关头扭转乾坤,对挽救大家的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最后,所有小蜡笔都对他刮目相看。这样一个绘本故事,如果你拿到手上,会怎样运用,怎样设计一个有效的活动呢?日前,园里就以绘本《蜡笔小黑》为基础,开展了一次以“整合艺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这次的活动让我们大家受益匪浅。

活动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先是集体观摩李睿老师的第一次教学,然后根据预设问题分组研讨。第二部分是观摩李老师经过修改完善后的第二次教学。并请另一位张老师跟李老师一起“同课异构”,还邀请专业美术老师孙老师分析点评课堂。

记得第一次观摩李老师的课后,我们教研组进行分组研讨时,都觉得,这个绘本和刮画的结合相当完美,也很有新意。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比如:作为一个绘本与美术的整合活动,在内容上是否也应该有所取舍,应该有一个侧重点。还有在目标的制定上重点不够突出,比较泛泛而谈等。

在提出问题,再次修改后,我们抱着期待,再一次观摩了李老师和张老师两位截然不同的绘本美术活动《蜡笔小黑》。

两位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李老师的课堂在经过上一次的研讨修改后,显得更加紧凑了。截图的运用避免了欣赏绘本时在时间上的拖沓。在目标的提出上更为明确了,在提问、语言上也更偏向于美术,使整个活动在美术方面的比重更大了,给幼儿操作的时间更充分了,是完全绘本为美术服务。

而张老师的课则更关注于幼儿情感上的体验。对绘本的解读比较详细、到位,使幼儿有更多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对各种烟花的刮画技巧做了很详细的演示和讲解。是让美术为绘本添色。

两个完全不同的课堂,同样精彩、同样令人佩服。因为它们体现的是老师们的智慧以及对教学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最后点评的孙老师说得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两个课堂在美术元素的挖掘和技能指导上都做得很好,老师非常注重孩子情感的引发,绘画需要感情作支撑,在入情入境的状态下绘画才是有意义的。他还指出,孩子画烟火,要是能画出烟火绽放时的动感就更好了。”

对教学的热忱,让课堂更精彩教学反思 篇2

一、反思教学实际,注重激发兴趣

新课改要求加强生物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包含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因而生物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体的免疫调节”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特异性免疫知识后,就用多媒体播放了2003年抗击“非典”过程中医学工作者如何同各种病原体斗争的新闻图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并作出解释。实践证明,非典中已经康复的病人血清在临床上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通过这个事例加深了学生对抗体的认识。报道中还说“患上非典但又康复的医生能重新投入到抢救非典病人”,这说明我们所学的课本知识与现实事例相一致。在此基础上有学生进行总结:体液免疫在初次应答产生的记忆细胞能长期存在,当抗原二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分裂,产生出效应B细胞,这样使得感染者症状不明显,从而很快消退或者根本就不会再感染。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被医务人员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与能力,同时还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二、反思教学疑难,寻求突破方法

教学中学生总会对所学的知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问,这些疑问不可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我们应该把这些问题反馈过来,记录在案,认真研究,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在教学“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时,学生总是难以区别开来,他们不能把同源染色体辨认清楚。于是,就采用用橡皮泥演示,但发现橡皮泥做这种演示不是很能让学生接受,原因是橡皮泥颜色种类非常多(用一种颜色代表父方染色体,另一种颜色代表母方染色体),其他的不需要,这样的做法很浪费,且相同的颜色不够用,学生用橡皮泥做的同源染色体也常常形状各不相同,从而影响了演示效果。通过一番反思,觉得还是用两种颜色的彩纸效果更好,于是用剪刀叠着剪,这样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就一样了。效果明显出来了,在以后教学中可以常用这种方法。其次,教师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疑点,教材中的问题有时也不能理解透彻。通过及时的反思,促使自己对这些问题进一步研究,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难点问题的解决就比较顺利。

三、反思基础训练,注重学科联系

从近几年来高考生物试题中可以看出,强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考复习阶段,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在复习课中,我们往往会用括号把知识点的有关内容括起来,好像这样就是形成一种知识网络。其实,这仅仅只是归纳出一个知识点,只是某方面知识的具体化而已。如果要把它扩展成为一个知识体系,就应该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建立起与此有关的知识,并且把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例如:我们讲到“光合作用”这个概念时,“光合作用”就是一个知识点,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包括:条件、场所、反应式等。把光合作用与叶绿体的功能、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水分代谢及矿质代谢(从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组成等)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这体系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扩展,例如与农业生产中作物增产以及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紧密地结合到一起。

四、反思问题表述,培养迁移能力

生物课本中有很多的图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如果我们能对图表、图解进行语言表述方面的训练,就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其中就有“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图解”。在教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就引导学生分析图解并提出这样的问题进行表述:(1)在生物的食物链中,能量储存于有机物中,有机物多少就是能量的多少吗?(2)根据能量流动特点,低营养级高能量,高营养级低能量。(3)根据食物链中生物的捕食关系,请说说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化。帮助学生认真建立图表与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图标、想象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生物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对课本中图表、图解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引导学生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从而形成思维能力的提高与迁移。

反思性教学让课堂更精彩 篇3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反思

如果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的开端。有好的目标,教师教什么才心中有数,怎样教才心中有路。可见,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多方面的,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它的综合性也是非常强的。而且不同的课文,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这就决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反映是多元的,也决定着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体现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如由我校教师执教的课题实验课《新型玻璃》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设计是有偏差的:知道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这种内容性的东西并不是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更重要的目标的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去介绍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及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课前教师要确定本课时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如果只让学生知道这些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就不能体现语文性的东西。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每单元前面的单元介绍以及课文后面的练习。两方面结合起来,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语文层面的东西就发挥出来了。现在很多老师把说明文类的课文上成科知识课,把叙事类的课文上成故事课,把语文的要素忽略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宜过大过空,要有较强的操作性,而且应把具体的目标更加细化,最好能细化到十几条。

二、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如课前预设过于细,则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呈现出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就《新型玻璃》这类科普小品的課文来说,它的目标肯定不是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科普常识,进行科普扫盲,它肯定有一个内在的目的。应把学生兴趣的生成,以及学生能力的递进生成考虑进去。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只关注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状况。年龄低的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也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在评价和讨论中生成智慧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方法,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多元智慧中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把自己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中请下来,由教学中的“统治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积极营造新环境,少限制,多宽容,实施“六让”策略: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操作,时空让学生占用,方法让学生归纳,知识让学生获取,规律让学生发现。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

三、关于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的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一节课要上出它的语文味,不外乎就是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也不外乎就是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训练。如中年级比较关注的段的训练,《新型玻璃》这篇课文很多片段就叙述得非常好。前面所说的,现在很多老师把说明文类的课文上成科知识课,把叙事类的课文上成故事课,把语文的要素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很多问题,其目的都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结果一节课下来,你是让学生读懂了,还是问懂了,还是讲懂了?就语文的工具性而言,应该是让学生读懂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堂。读懂课文是一个铺垫,重要的是怎样回到文章中去,学会表达的方法。一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文字上,放在能力训练上。《新型玻璃》这节课也不乏说的训练,但只停留在形式上。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回答,学生说完了,老师说好,那么好在哪里?是不是用了总分的方法,逻辑性是不是很强,说话前是不是有很好的引导等等,学生说的能力是否得到训练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的导,教师在此时更要关注的是怎样导才能让学生得到训练。总之,语文课上教师要尽量想办法回到语文的根本上,即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上,然后是怎么感悟,怎么积累,怎么运用。当然,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把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各方面都训练到,而要根据这节课的技能重点来训练。

高效的语文课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一个容量那么大的课堂,而师生单对单的交流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就要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其次我们就是利用真实的同伴互助学习,以师生单对单的交流为范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同伴互助学习,达到课堂的高效。

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里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同样也适合我们的语文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自我成长之路。反思性教学贵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基础上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只有经过持续的教学反思,深入的教学研究,才能够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探索最佳的教学模式,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打造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南雄市黎灿学校 广东】

智慧教学:追问,让课堂更精彩 篇4

智慧教学:追问,让课堂更精彩

曹冲称象,一个众人皆知的故事,它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所以这个故事不仅是语文阅读的对象,也是启迪数学思维的对象。可是,正因为我们对这个故事太过熟悉了,孩子们的回答总是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如果你的问题并没有精心设计的话。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读到了这个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位老师在和学生们重温了曹冲称象的故事以后,设计了一个对本课有点睛作用的中心问题:曹冲把称“大象”转化成了称“什么”?学生会很轻松的会回答出答案是“石头”。如果问题到这就结束的话,很难说这是一个数学问题,也可以看做是一个语文的阅读题目。

但是,这位老师没有停下来,而是设计了非常精彩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四个追问:1.为什们么要转化成石头?2.为什么在船舷上做记号?3.一定要转化成石头吗?4.这对我们学习数学有什么启发?

面对这些精彩的追问,孩子们思维活跃,各抒己见,给出了更加精彩纷呈的答案。特别是第三问题,大象一定要转化成石头吗?孩子们开始众说纷纭,有的说转化为木头,转化为铁块,更有个孩子说可以转化为人,也就是那些把石头搬上搬下的士兵!因为士兵可以听从命令和指挥自己行动,更省劲。多么精彩的回答啊,他联系到了实际生活的经验,让这个理论上的方案更具有实际的操作性。

这个案例让我开始自省:为什么作为老师的我,没有想到这种可能性,是读过故事的`思维定势,还是缺少那激发思维活动的那精彩一问?(可能都有吧。)为什么作为老师的我,没有设计出这样的问题,(WWW.FWSIR.COM)提问题对我而言真的那样轻而易举,信手拈来?(真的没那么简单。)

对教学的热忱,让课堂更精彩教学反思 篇5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指能够依据公理、原则、事实等剖析事物,沿着科学步骤解决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而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各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了。

一、在对不疑现象质疑中打破思维定势

在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学生在相同的环境里接受相同的信息,养成了相似的思考方式,也对很多经常发生的现象习以为常。而不一样的思维精妙之处就在于,在不疑之处发现疑问,在通常思维之外发现生机。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苹果掉落事件中发现了奥妙。而一旦推倒了这堵思维的墙,开阔了眼界,就能洞悉事物的真相。所以,教师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特别要推翻已有的思维定势和惯性。

如在上完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后,笔者单独上了一堂《1+1=2?》。首先列出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1+1=2的例子很多,诸如1个人加1个人等于2个人,1个苹果加1个苹果等于2个苹果,1辆汽车加1辆汽车等于2辆汽车等等。但是,真的所有的1加1都等于2吗?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笔者见机引导,1滴水加1滴水呢?有的同学说2滴水,有的同学说还是1滴水,但绝大多数的同学说是2滴水。于是,笔者说:“那我们一起见证事实吧!”就拿着滴管往试管里先滴1滴水,接着再滴1滴水,让学生看一下在试管里有几滴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还是1滴水,只不过是1大滴水。然后笔者进行拓展,大家还能举出1加1不等于2的例子吗?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如1块板拼接另1块板还是1块板等等。最后笔者总结1+1可能等于1,也可能等于2,但绝大多数情况下等于2,当然也可能等于其它的`数,加法是这样的,那么减法呢?通过这堂课,学生定势思维的墙被推倒了。

二、在无标准答案中训练思维的开放性

学校中的数学教学一般都建立在有标准答案的基础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拥有大致相似的思考路径。而生活中遭遇的问题大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事先也不可能知道,所以学生一旦遇到这样的问题,常常会束手无策。因此,对于解决无标准答案的问题,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而这种科学的方法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感悟到。

基于此,笔者在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以《访问水果店的老板》这节课为例,笔者将学生带到校门口的水果店里,让学生听水果店的老板介绍他自己是怎么做水果生意的,同时介绍水果的种类、价格。学生一边听一边记,笔者则特别强调每人回去后写一篇“如何让水果店盈利水平提高”的具体方案,完成时间是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结果出乎意外,学生的方案里充分利用了学过的数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计算成本和利润,虽然很多方案体现出学生年龄上的幼稚,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创意却令笔者惊讶。这说明经过不断的锻炼,思维就能绽放不同的光芒。

三、在不同前提条件中锻炼思维多样性

在不同的前提下,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答案,这也为培养学生多样性的思维奠定了基础。但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缺乏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至于放弃思考,长期以往,就导致学生思维固化了,更扼杀了他们自由思考的能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练习的编制上下了一番工夫。如在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笔者经常增加一些通过改变条件而得出不同结论的应用题,譬如: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底面周长是9.42平方分米,高5分米,做这个水桶至少用了铁皮多少平方分米?至少能装多少水?这是一道原题,接下来笔者把它改成一个有盖的铁皮水桶,底面周长是9.42平方分米,高5分米,做这个水桶至少用了铁皮多少平方分米?至少能装多少水?又譬如某汽车制造厂上半年生产小汽车4800辆,下半年比上半年增产10%,问该汽车厂这一年生产小汽车多少辆?这也是原题,同样也进行了如下改变:某汽车制造厂上半年生产小汽车4800辆,下半年比上半年减产20%,那结果又是如何呢?经过不断的练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思维活跃,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对教学的热忱,让课堂更精彩教学反思 篇6

从幻灯片教学、录像教学、多媒体教学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从网络整合教学到移动终端支持下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保障。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每人拥有一台数字化学习终端,并能够运用所提供的平台和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由于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因而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逐渐被教育界关注。

转变教师教的方式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古希腊人普罗塔戈三千年前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在网络中接触了大量的信息,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在悄然改变。那么,教师的课怎么上?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会长期不变吗?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受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为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知识的主动构建者。1.课前预习,整理资料

以往,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课前预习。而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来完成课前的预习。学生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资料,既可以使搜集的内容成为班级平台中的学习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将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上传至班级平台,教师通过浏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并将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后带入课堂,一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2.课上自主探究新知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相关的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搜集信息,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课堂中“教师教、学生听”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仅凭文本阅读寻找答案”的教学模式,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逐渐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和习惯。而教师则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判断所查信息的有效性。3.重难点处交流合作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进行大量的讲解,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这种单向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听起来会感到乏味。而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为了解决“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选择这些资料的理由。讨论中,学生有分歧、争论,最后达成了共识,而教师也参与其中对学生忽略的因素给予及时的补充和指导。在这种合作的学习环境下,教学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4.课后拓展延伸

课内研究时间终归是有限的,网络提供的时间、空间更为广阔。教师提供课外研究的参考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让学生查找、搜集、拓展相关的材料,学生会把自己课外学习的收获通过平台发表到全班讨论区,不仅实现了知识的积累运用,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例如,在《彩色的非洲》一课的教学中,课后布置的拓展作业是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关于“亚洲”的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大洲的风土人情,并将自己的收获上传到班级平台讨论、交流。这些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转变学生学的方式 让学生的互动活起来

刘延东副总理指出:“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的围墙,拓展了学习手段和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学生是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的。1.带着问题,自主性学习

在“一对一”数字化语文课堂上,打破了“问答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带着问题利用网络平台搜集相关资料,上传平台交流感受,在人机交互、协作交流中学习。《彩色的非洲》是一片略读课文,在执教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关于非洲的资料,了解非洲的多姿多彩。在主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很快了解了非洲植物、动物、生活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2.互动交流,探究性学习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仅凭文本阅读、有限的课件演示是很难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学生通过展示交流搜集的文字、图片、视频、音像等资料,大大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例如,在《颐和园》一课教学中,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不了解颐和园的样子及其布局特点。在学习汇报中,师生共同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视频和图片。学生亲眼目睹了颐和园的布局特点,对颐和园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再次朗读相关的语句,文本的描述与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浑然一体。3.读写联动,合作性学习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而读写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采用“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而这一过程往往忽略了师生及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与评价。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上传到小组讨论平台中,引导师生、生生间进行互动交流。例如,《长城》一课中“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教师播放短片,引导学生联想:当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劳动人民是怎样把巨大的条石搬上这陡峭的山岭? 此时,教师顺势让学生把自己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长城的赞叹发表在小组讨论区。当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时,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转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让学生的心灵亮起来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呈现方式。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视频、文本和声音信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1.前置作业布置,未学文,先有感

一篇再美的文章,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无论教师怎么讲,学生也不会产生共鸣。“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到网络中搜集相关资料,并将资料分类上传到班级的学习的平台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搜集、互动交流,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七律 · 长征》一课时,课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到网络中搜集关于长征的资料,并分类上传到班级的学习的平台中进行交流、讨论。当一张张经典的图片、一段段精彩的视频、一句句赞叹的诗句通过学习的平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长征的印象也就定格在孩子们的脑海之中。2.课堂互动交流,课正行,情愈浓

学习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难以入情入境地充分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因为课文内容距离学生较遥远,文中所描写的“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词句,学生是难以通过读书所能领悟的。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数字化校本教材学习资源,学生边读书边勾画,遇到不懂的问题,打开学习资源查看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课后作业拓展,课已尽,意犹存

话题教学让英语课堂更精彩 篇7

一、创设相应情境,触发话题教学

既然是话题,就是贯穿于本次课堂教学始终的背景式内容,因此,话题的引入应当是潜移默化的,不要强加在学生身上。那么,如何才能让一个英语话题水过无痕地出现在课堂当中呢?教师可以在话题教学与情境教学之间建立联系。

例如,在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单元中,学生将要学习关于春节的英文表达,这也自然成了本次课堂教学的主要话题。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关注这个话题,我在课程一开始便利用多媒体播放颇具春节气氛的背景音乐和反映节日场面的图片,浓烈的春节情境产生了。同时,在图片当中,还配以“On Chinese New Year’s Day, my parents are going to give me red packets.”“On the second day of Chinese New Year, we’re going to watch fireworks in the evening”等句子,关于春节的话题讨论也就随之展开。

在触发话题教学时,情境创设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情境一旦形成,学生的思维自然会进入到相应内容当中。如果能够将本次课程中所涉及的话题内容融入情境氛围当中予以呈现,学生在接受话题时自然会容易很多,显然这对于话题教学的开展是很有好处的。

二、制造信息差别,推动话题教学

所谓信息差别,就是指人与人在交流过程当中,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之间的内容及数量差异。这个名词虽然在我们身边出现较少,却是教师在开展话题教学时需要经常应用到的技巧。正是由于信息差别的存在,才导致交流沟通的发生。可以说,我们之所以会与他人进行互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弥补双方之间存在的信息差别。因此,想要推动话题教学的有效进行,可以围绕话题内容制造出一定的信息差别。

例如,在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3 《Ouranimalfriends》单元中,学生们接触到了关于身体不同部位的描述方式。于是,我便以此为话题,要求学生每人带来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的模型或是玩具,通过与同伴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来达到运用arm、body、foot等词汇的目的。在以往的活动中,没有对学生带来的小动物模型进行关注,导致学生对于其他人的小动物没有任何新鲜感,课堂上的交流热情不高。于是,我在课前将大家带来的小玩具都放在一个箱子里,每人都不知道对方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只有在进行话题讨论时才能随着学生的描述看到实物。如此信息差别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很多。

不难发现,将制造信息差别的技巧运用到话题教学中之后,学生对于话题讨论的热情更高了。其原因就在于,信息差别的存在,使学生在话题讨论时有好奇、有需要、有热情。当沟通交流成为学生的心理必需时,于话题的探讨自然也就顺利展开了,学生的交流积极性是推动话题教学进行的重要一步。

三、倡导信息共享,延续话题教学

很多教师在进行话题教学时,常常会遇到难以延续的困境:一个话题提出了,学生们也进行了讨论,但这个讨论只是浮于表面,且延续时间也不长。讨论结束后,该话题也就再没有任何价值了,导致话题的提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比较尴尬。这时,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共享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拓展话题教学的思维宽度。

例如,在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7 《Onthefarm》单元中,学生学习了很多关于农场上的动物与水果作物的表达方式。于是,为了让大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我为学生设定了一个参观农场的话题,鼓励大家将自己所掌握的各种词汇应用到对于农场见闻的描述中去。教材中只向学生提供了cow、pig、chicken、duck、pear、apple、orange等词汇,数量相当有限,学生很快便运用这些词汇完成了话题讨论。于是,我向大家呈现了horse、banana、corn等词汇,并鼓励学生在课外寻找更多农场会出现的动植物词汇,以之继续进行课堂话题探讨。很显然,信息的共享使话题内容更加充实。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信息共享就是倡导教师在课堂当中为学生打造出一个交流互通的平台,通过这种方式,以学生自身的力量为话题教学增加更多可探讨的资源。与此同时,实时信息共享也可以为话题教学课堂带来更多新鲜感,增强每个学生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

四、开展多维互动,丰富话题教学

多维互动是近期提出的一个崭新互动模式,它是在传统课堂互动形式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结果。以往,一提到互动我们想到的往往是在学生之间进行的交流讨论,而教师则经常是站在一旁进行观察、指导。其实,作为推动课堂教学进行的重要角色,教师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这也就是多维互动的重点所在。

例如,在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3 《Myday》单元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本次的讨论话题确定为“描述你的一日生活”。受到教材内容的影响,很多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上学时间内,“I get up at seven, I usually go to school at seven forty. I have six lessons one day. I do my homework after school.”这样的表述屡见不鲜。为了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我也加入了本次的话题讨论,并且以“I usually get up late at weekends. I do some housework in the morning, and go to see a movie with my friends in the afternoon”等表达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周末时光也是可以作为讨论话题的,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学生的思考方向。

通过开展多维互动,一方面教师真正走进课堂互动活动当中,感受到学生的真实思维以及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学设计的不断改进。另一方面在多维互动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发挥引导话题开展的作用,厘清话题探讨思路,并且为话题教学加入更多的内容,让其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反思,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8

如何进行反思呢?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分析课堂现象,让指导更有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的《24时计时法》中的一个教学重点是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化。在课堂上,笔者发现,学生能很轻松地掌握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反之,却容易出错。课后笔者对课堂上出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找到原因:1.笔者自身对于下午1时到深夜12时,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要加上12时,虽然强调了,却对为什么要加12时的原因分析不够透彻;2.来自学生,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是用普通计时法来计时的,所以学生很容易习惯性用普通计时法。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在教学“下午1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几时?”首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确,钟面上的时针所走的第一圈,都是上午时间,所以在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中是一致的;钟面上时针所走的第二圈,都是下午时间,为了区分时间,在普通计时法中用“上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在24时计时法中,把钟面上的时刻加12,以此来以区分。其次,在设计练习时,多采用两种计时法的比较,并提问多个学生,从而强调“从中午1时到深夜12时,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要加上12时”这一知识点。

对课堂现象的分析,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顺”与“异常”反思,教师才能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深层次的学习。

二、关注学生表现,让思考更合情

在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位置》中的第11页有这样的一道思考题:几个小朋友在上下楼梯,然后提问“都是靠右走,谁走错了?”我让学生先自己把走错的人圈出来,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检查结果却不理想。有的学生是猜出来的,因为图上只有一个人是和别人不一样,可谓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是完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后仔细想想学生的种种表现正是表明了他们对刚学习的“左右”的理解并不全面。于是,再次进入课堂后笔者先让学生举出右手,教师也举出右手,问学生发现了什么?马上就有学生发现:老师和学生面对面,老师的右手和他们的右手位置是相反的。再问:那是不是老师的右手变了呢?接着老师慢慢地转了个身,学生发现这个时候老师的右手和孩子们的右手是在同一侧了。最后,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同桌两个面对面像老师那样相互转身,再问发现什么。这时候有学生说了:右手永远都是同一只,两个人面对面时左右的位置是相反的。这时候再来解决这个问题,“火候”已到,学生很快就找出“走错的人”并解释出原因。

三、追问教学目标,让教学更合适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的节奏很流畅,学生表现很好,师生、生生互动很和谐,学生似乎都学会了,但学生解题时错误百出。这种情况比较多的是出现在概念课中,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米》结束后,笔者让学生做练习:估计一下教室的门大约有多高。学生估测的结果与正确的长度出入很大,这时,我意识到是“1米”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正确合理地建立起来,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中“使学生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这一点。反思课堂,在这一环节教学时,教师只是鼓励学生用手比画出1米有多长,再举例说说生活中1米有多长,却没有关注到学生在比画和举例的正确性,毕竟看和实际感受是有很大不同的。于是,笔者在第二天的练习课中重新设计教学活动,加入让学生做“1米”的环节,用包装带做“1米”,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把自己预计的长度与米尺进行比较,再不断地调整,最终做出“1米”的绳,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1米”的表象。再遇到估计长度的相关问题,学生的正确率大大提高。

四、设计再次教学,让策略更合理

多年的教学告诉我们,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生成性资源,有些甚至让你措手不及。这些生成性资源有些可以很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当它们不能得到很好处理和应用的,无疑就成了教学浪费,是非常可惜的。课堂教学是对我们事前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的检验,课后,对于教学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要进行修改,这时,我们就需要课后反思,再次设计,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体现,更重要的是积累教育教学的经验,为提高教学技能提供实际与理论支持。

《认识角》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中的内容。笔者在初次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摸摸三角尺的角,建立表象,接着从图上找角,到这里为止,教学环节进行得很顺利,但接着让学生说说角的特征时,学生却很难回答到点子上,到后面画角时,有部分学生犯了丢掉顶点的错误。

众所周知“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就白教。”课堂是教师的阵地,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正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从而让课堂更精彩,学生才能在数学上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教师也能更快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对教学的热忱,让课堂更精彩教学反思 篇9

薛艳艳

(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富东学校)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也需要改进和创新。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认真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主要分析了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具体方法,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教学;方法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要重视学生接受英语知识的过程,还要帮助学生培养结合实践能力以及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效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一、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

为了有效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努力营造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用英语轻松的交流,强化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Sing the “Ten Little Boys” song一课时,教师播放这首英语歌曲,与学生一起合唱,利用唱歌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的思维都转移到课堂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后,复习旧知识What is this/that?并引入新知识What is this/that in English?让学生用英语进行问答训练。这样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轻松地巩固了上节所学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新知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不与学生进行交流,导致学生的英语成绩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局势,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力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有效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三、传授学生学习方法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高效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练习阅读训练这块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些阅读策略:如果是需要清楚文章的大体意思,学生可以采用略读全文的方法;如果是需要搞懂文章的细节,学生可以采用根据问题在原文找具体句子来解决等。教师在练习中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四、及时进行有效评价

要想有效实现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随着新课改教学评价理念的推出,教师应该拓展原来的评价方式,要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评价。

为了响应新课程理念的号召,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教师要及时做出合理的评价,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蔺蓓蕾。实践有效教学,让初中英语教学更精彩[J]。英语画刊:高级版,(11)。

对教学的热忱,让课堂更精彩教学反思 篇10

【摘 要】英语教学作为初中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初中生更容易的接受英语这门学科,并积极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有效合理的利用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不仅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对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有效教学;初中英语;方式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讲解,在传授英语词汇语法的知识时,忽略了传授的方法,没考虑到学生能否很有效的接受并理解这些英语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导致初中英语教学枯燥无味,而且大大的降低了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开创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吸引学生主动的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找到乐趣,运用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提高初中生的英语成绩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让学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体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把对英语知识的讲解作为重点,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参与进去,只能一味的听教师的讲解,就会造成学生提不起兴趣,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的情况。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要把自己当成主体,要把学生们当成“主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能够使初中生对学习英语充满兴趣。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们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或是课后的复习来找出自己对英语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对与初中生发现的问题及时街道,对学生理解准确的情况,加以表扬。让初中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体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动力,而且能够很有效的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互动也能增强。教师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不仅可以充分发散初中生的学习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使英语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更加的活跃,才能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英语兴趣、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最终目的[1]。

二、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

(一)情景对话教学

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涉及面很广的情景对话,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初中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对话,完成教材中的情景对话内容,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记住书本当中的重点语法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们的口语锻炼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对话,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通过小品或者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一方面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们对英语知识的音像。同时,情景对话教学的开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初中生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一组对话想要完整的展现,单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在无形中加深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为了能够让情景对话教学开展的更加顺利,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们设计的情景模式,模拟合适的情景环境,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为自己的情景搭建环境,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动脑动手的能力,而且对英语语言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所帮助,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积极性,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二)英语课外活动

传统的英语教学指在室内课堂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受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影响学生们学习的整体氛围。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活,英语教师可以设立英语角、英语走廊等,在这上面介绍一些西方国家的历史背景,学者的伟大事迹等等。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不仅能够有效的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高效率的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定期到室外去参加一些英语讲座,带领学生去观赏英语电影,让学生用英语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教师从中起指导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英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够将英语与生活相关联起来,使学生们感受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2]。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英语的特殊魅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们对于学习英语的热情度。有效的展开课外活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拉近与英语教师之间的距离,师生关系有所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被带动起来,才能够使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将英语水平全方位的提高。

三、注重课后教学指导的价值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英语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重要的是课后的复习,学习英语是一个需要学生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简单几个单词就可以把英语学透彻的。所以在课后复习上,教师要着重讲解复习的要点,设计适合学生们接受难易程度的课后练习题,并且结合课堂上讲解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在课后复习的时候能够找寻规律,加深印象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巩固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重视课后学习在整个初中英语教学中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教师在安排课后学习相关习题和作业的时候,需要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对英语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来安排相应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比如教师可以指导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观看一些简单的英文电影,比如《海上钢琴师》、《冰雪奇缘》等等,这些电影片段有学生的性格特点相符,《冰雪奇缘》中有趣的卡通人物能够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结束语

对于中学生来说,对英语的接触比较少,英语教学要想培养学生们的英语能力,必须要结合自身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们英语教育的教学计划,通过上述这些有效的教学方式,让中学生能够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让中学英语教学的开展能够顺利进行,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方式、英语课外活动以及英语课后学习几大模块,让学生们能够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愉快式教学让课堂更精彩 篇11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活动,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的基础。因此,教学的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激“趣”呢?这要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参加。而精彩的导课就像桥梁一样连接着旧课和新课;像序幕一样预示着主题的高潮和结局;像路标一样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像鼓槌一样重重地敲击学生的心灵;像钥匙一样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既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又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

二、巧设问题滋润兴趣

所谓提问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小学阶段是孩子潜在智慧发展的最佳期,这一时期我们要巧设问题,滋润孩子的思想,让小花得到养分开得更加灿烂。如:我在上《热爱地球妈妈》这一课时,当孩子们学会歌曲以后,我进行了以下提问:

师:“《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中把地球比作什么?”

生:“妈妈”,孩子们答到。

师:“是啊,孩子们,地球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是我们共同的母亲。这里有青山绿水,有树木花草,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有我们需要的一切。

师:“那么,孩子们,你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大自然更好的爱护地球妈妈呢?”

生:“不乱仍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

师:“是啊,孩子们,其实环保离我们并不遥远。环境与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关,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从我做起,从保护环境的一点一滴做起,节约纸张,保护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善待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你,也为我,为我们共同拥有的家园。如果有选择的话,我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希望出现在我们这一课中的不是树桩而是一棵有着生命的树。”你看,一个巧妙的问题引申了这么多的道理。

三、唱歌教学培养兴趣

唱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和中心部分,教师要通过唱歌教学积极启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结合读谱能力的训练,和其他基本知识的教学,巩固和发展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不断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和水平。

在唱歌教学中,小学唱歌课通常以听唱与视唱法教学为主同时兼以讲授分析法、练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我的音乐课中采用了自唱和评唱:所谓自唱,也就是学生“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手段,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会唱、唱准歌曲的目的。所谓评唱,就是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做到唱准、唱美歌曲,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在评唱形式上可采用男、女生互唱互评;小组内同桌互评;个人唱小组评;一个小组唱其他小组评;全班唱,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在广泛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这样或那样的见解复唱歌曲,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努力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带着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表现美的活动。

四、实践能力升华兴趣

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现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真缔所在。在音乐课堂教育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

爱因斯坦曾过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愉快式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教学内容和所创设情境结合起来,贯穿到每一课堂的每个环节。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独立进行而是相互渗透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指导观察为基础;以发展思维为重点;以情感因素为动因。在课堂中给学生愉快的环境,留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时间、空间,使他们有更多的主动权,在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里激情的实验、操作、想象、创作。使他们形成了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独立学习,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和习惯。

正视教学意外事件,让课堂更精彩 篇12

例如, 在教学“图形的拼组”一课时, 我创设了小兔造房子的情景, 之后问学生:小朋友,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小兔的房子上没有窗子.我表扬他之后又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说:我发现小兔的房子上没有门, 也没有烟囱……

听到孩子们这些出乎意料的回答, 我又迟疑了, 怎样才能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发现图中的图形上, 而又不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我说:如果你是小兔, 你打算把窗子、门设计成什么形状呢?

生1:我打算把窗设计成正方形, 因为我觉得正方形方方正正的很漂亮.

生2:我打算把门设计成长方形, 因为教室的门是长方形的.

听着孩子们的发言, 我很庆幸刚才没有扼杀了他们的想法, 使他们保持愉悦的心情继续学习.接下来的活动中我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自己设计的图形形状, 再引导学生探究所摆图形的特征.活动中, 学生表现积极, 不但掌握了知识技能, 而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增强了学习自信.

又如, 在教学“统计”一课时, 我让学生练习“根据我们的生日情况的统计表完成统计图”时, 我问学生:“这里的一格代表几天?”大部分学生回答“一天”, 忽然一名学生一边举手一边喊道:“老师, 这里的一格能不能代表两天?”所有学生的目光齐刷刷地望着他, 有的愣住了, 有的则在嘲笑他, 还有的似乎在思考他的问题是否正确.我连忙回答:“你的问题真棒!那这里的一格能不能代表两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议论纷纷.学生1说:“我觉得一格可以代表两天, 而且在这里更合适.”“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大多数的生日在同一天的有2人、4人、6人的, 如果一格代表两天画起来更方便.”多么富有想法的孩子啊, 我还没来得及表扬他, 学生2说:如果一格代表两天的话, 5人、7人该怎样画呢?学生3说:5人可以先画两格再多画半格, 7人可先画三格再多画半格.望着学生们快乐的脸蛋, 我高兴地说:“小朋友们, 你们说得都很好, 我们在统计图中的一格可以表示一个单位, 一格也可以表示两个单位,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表示5, 10或更多单位的, 有时不足一格的数据还可以用半格表示.”

课堂是开放的,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经历, 因此意外事件层出不穷如案例1中, 当出现老师眼中的“小房子”与学生眼中的“小房子”有出入时, 教师该怎么办呢?是置之不理, 还是直奔主题?在教学中, 我并没有这样做, 我意识到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良好时机, 于是我调整了原先准备的教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一方面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另一方面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样案例2中, 当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居然提出“一格代表两天”时, 我抓住这个意外生成资源, 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 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展开讨论, 在讨论中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我想, 每位教师都会有成功或失败地处理这些“意外事件”的经历, 那么在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化意外为精彩呢?

一是教师要树立强烈的教学资源意识.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 看成是能利用的教学资源.学生突发的“节外生枝”似乎毫无用处, 但只要我们真正去关注它、研究它时, 却会发现这些“节外生枝”中也不乏隐藏着极具教学价值的课堂资源.一位老师在教学“6、7的加减法”练习课时, 裙子上掉了一粒纽扣, 被学生发现了, 注意力也全都从课堂中转移到了扣子上, 这位教师非但没有动怒、没有慌, 而且利用裙子上的6粒扣子化尴尬为精彩.他让学生联系所学的数学知识说说老师的小扣子, 学生不但说出了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而且表述得非常清楚.这位老师抓住了“扣子”这一创生契机, 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是那么自然、顺手可得, 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这样, 不仅充分利用了这一意外教学资源, 而且很好地化解了教师的尴尬, 使课堂更精彩.

二是正视课堂中的意外事件.教学中学生的“节外生枝”的奇思怪想, 是学生思维花朵盛开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如案例1中老师眼中的“小房子”, 只是一个虚拟的摆设, 是导出此节课教学内容的工具.而学生心中的“小房子”就是把小动物们的家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看待, 一样怜惜, 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 是“真心实意”对待这个家.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言语:我发现小兔的房子上没有窗子……作为一个教师,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句句洋溢着浓浓爱意的话, 它就是引导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它们就是我们教学资源中一座开发不尽的宝藏.

曲解,让课堂更精彩 篇13

曲解,让课堂更精彩

一次作文指导课上。

师:生活中,有些什么事让你们觉得后悔呢?大家可以交流交流。

生:一个大热天,我捡到一张残缺不全的一元钱,于是把它折了又折,最后到一个冷饮摊点上买了一支冰棍。现在想来,真后悔。

……

生:我后悔离开爸爸、妈妈来到泰州实验学校上学。(注:泰州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制寄宿学校)

一言既出,大家都感到吃惊。我更是感到惊讶,一个平时挺懂事、挺认真的孩子呀,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这可影响学校的声誉呀!何况后面还有南京晓庄师院的实习老师听课呢!真是个棘手的问题!

如何处理呢?是避而不谈,还是对她进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这么好的学校,你还感到不满意?还觉得后悔?……

容不得细想,我微微一怔,便问道:“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生:以前在家时,爸爸、妈妈为我准备好了一切,包括吃饭、穿衣等等。而现在呢,什么都要自己来。

至此,我悬着的心放下了,总算不是我们老师的错。就此结束吗?不行!因为学生的认识有了偏差――她愿意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我不能因为作文课就放弃对她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想着,我便有了以下一段自以为精彩的“曲解”:

师:噢,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是说你现在生活上不能够很好地自理,是因为在爸爸、妈妈身边时你没有学做一些家务活儿,没有体谅到父母对你的关怀,现在感到后悔了,是不是?

生一怔,脸微红,又望望我,才点点头。

师:这个题材想得好。王琼同学既后悔没有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更后悔没有学做家务帮助父母减轻负担,多懂事呀!(师生鼓掌)

(课后思考)

上课时,我曲解学生的意思,凭的是一种直觉,感觉到这样处理挺不错的;课后,仔细一琢磨,才发现这“曲解”真精彩,竟有异想不到的`收获:

一、它巧妙地引导了学生价值观。

这是作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从“知、情、意、行”上逐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活、正确做人。况且,如果将学生这种生活观念拿出来让大家进行讨论、辩证,必将对学生的自尊造成伤害。“曲解”,无疑是这时的最佳选择。相信她会在写作时对如何生活有重新认识,并且会有深刻的体验。这从她那微红的脸、略显茫然的眼神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二、它借机指导了学生如何作文。

学生的本意就是“后悔离开了父母来上学”。她是这样想的,也就这样说了――完全是一种未经思索的真心流露。其实,她写作时一定会犯难:如何启口呢?因为这于情于理都都讲不通啊!这时,老师的“曲解”实际上是一种点拨,使她思路顿开:她应该后悔没有培养起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她应该感谢父母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样的习作,有充实的内容,有真挚的情感,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是一篇好文章。

这样的课绝对不是事先能够设计好的。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我以为首先得感谢各位名家的示范,他们的授课艺术在我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于永正老师的幽默,贾志敏老师的诙谐,无不是经典的教学机智。它们已融入了我的血液,让我也能有如此精彩的课堂教学。“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对这名话理解得更深刻了:机会随时都会出现,但我们有把

对教学的热忱,让课堂更精彩教学反思 篇14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途径浅析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接受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德育的主力军,学科德育理应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中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还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加的附加任务。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进行思想和德育教育。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要把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1.以文为本,以文明道。

早在唐代韩愈和柳宗元就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强调要以文明道。语文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以文为本,以文明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体会感情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老斑羚甘愿作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成功的场面重点分析,让学生感受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经过这一课的学习,许多学生发生变化,主动帮助别人,关心集体的事情越来越多,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情感为主线。

在语文学科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自然、爱生命、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

以阅读教学为例,文学作品往往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生活画面,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教师的讲解、渲染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展现在他们眼前,作者的感情传达到他们内心,这样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在语文教学中,对这种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感受、体验与思索,是不知不觉、渐进式的,即所谓“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即使是诉诸理性的议论性文章,在教学中也应因文释道,披文入理,这是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德育实施特点。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

3.深挖教材,寻找最佳结合点。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备课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都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我在语文教材《最后一课》中找到针对部分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上课四十五分钟效率差这一现象的德育最佳结合。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文中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第一处体现小弗朗士“懊悔” 的心理特点,我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这时,我及时地融合德育工作,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二、要把课外活动变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综合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开展语文活动的系列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如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比赛等,既让学生们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2.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补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活动,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这种辅导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教学效果也相应得到增强。例如培优补差,因为对象是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操,进而将它内化为学习进步的动力。

三、要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一面镜子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面镜子。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的教师。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语文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基础之上。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教学,促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与学生分享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和学生做平等的朋友,放下教师的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自己回归学生,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供空间,超越“教师中心论”观点,把教学视作与学生间一种平等的交往。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上一篇:四川大学电子系统设计实验报告下一篇:宿舍熄灯后说话检讨书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