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音乐教案苏教版

2024-06-02

二年级音乐教案苏教版(通用11篇)

二年级音乐教案苏教版 篇1

教学内容:

1、唱《云》

2、我的创造:秋虫音乐会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柔和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云》。

2、学生收集关于云的知识,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3、通过秋虫音乐会,学生能够具有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以及音乐强弱的听辩能力有所提高。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柔和、亲切、优美地声音演唱歌曲《云》。教学难点:

通过我的创造,学生的音乐方面的一些能力有所提高。教学过程:

1、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去风光秀丽的野外郊游去了,外面的景色真是美极了,蓝的天,青的山、绿的海,五彩缤纷的鲜花在大自然多么神奇呀!今天老师要给大家猜一个谜语,猜一自然界的神奇的事物。

(多媒体出示有关“云”的谜语)像是烟来没有火,说是雨来又不落,有时能遮半边天,有时只见一朵朵。生:云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瞧!白云姐姐唱着歌向我们走来了!(出示课件)小朋友听白云姐姐的歌声多美呀!

2、播放音乐《云》

师:让我们和白云姐姐一起唱起来吧!

(1)完整聆听范唱,老师用动作提示学生拍击节拍(拍手,点手心或拍手、拍肩等,边听边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2)用回声法学唱歌曲。

(3)体会歌曲的情绪,引导学生用自然、亲切、柔和的歌声表现歌曲抒情、优美的意境。

3、拓展小知识:美丽的云

师:小朋友们唱的真好听,你们知道云是怎么形成的? 生:(回答)

师: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吧!(讲解云的形成)云也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欣赏云的几幅图片(出示各种形状、种类的云)

4、我的创造:秋虫音乐会

师:在这么美丽的天空下,许多小动物们在野外开起了音乐会,可热闹了。瞧!还有的小动物当起了指挥家。(出示秋虫音乐会的图)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指挥家吧!(老师简单地示范指挥的动作,学生跟着老师模仿)

(1)放音乐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引导学生听辩音乐的强弱变化和不同的主题重复时,用不同的动作表示

(2)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小小指挥家”,再次播放音乐,学生模仿指挥动作,老师启发他们在音乐的力度,速度发生变化时,指挥动作也要做相应的改变,不必要求学生的指挥动作规范化,重在体验乐曲的情绪。

(3)学生说说夏末初秋听到哪些昆虫的叫声,让学生按一定的节奏学一学这些叫声。选择可模仿秋虫鸣叫的打击乐器,配合音乐进行表演,由音乐感觉好的学生指挥。

5、小结:

二年级音乐教案苏教版 篇2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学会“盘旋”两个生字。会用“已经”说话。

(3) 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小鹰学飞》, 上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 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 课文讲的是 (出示一段填空, 生读) , 拿出《当堂练习纸》在田字格里写上上一堂课学到的生字。

(2) 对照正确答案, 全对的举手。刚才老师看到有两个字, 有的同学写得不正确。 (鼓、算)

过渡:同学们上一堂课学得真不错!小鹰一路飞来, 它先飞到了…… (板画:大树、大山、白云) 。

二、品读感悟

1. 第一次学飞 (1~2自然段) (1) 出示两段话, 指名读。

(2) 第一次, 小鹰飞到了——— (贴小鹰图在大树的上面) 。

小鹰那么小, 从来都没有飞过, 今天一下子就能飞到了大树上, 它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高兴) 谁能用朗读把小鹰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 (出示:我已经会飞了。指名两位学生读)

(3) 加上标点 (贴感叹号) , 这是感叹号, 加上感叹号朗读时和刚才又有什么不一样了? (谁来再读一读?把感叹号给读出来)

(4) 你有没有感觉到小鹰的高兴?能再高兴些吗?你已经喊出来了! (“喊”变成红色) 谁再来大声喊一喊?

(5) 带着满脸喜悦的笑容, 一起喊一喊。

(6) 谁能像小鹰一样, 用“已经”来说一句话?

(7) 多么高兴、多么得意的小鹰啊。课前, 先学提纲中老师已经让大家收集的相关的词语, 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它现在高兴的心情吗?

(8) 这只“洋洋得意”的小鹰, 你觉得学飞容易吗?这只“乐不可支”的小鹰, 你觉得学飞容易吗?

(9) 学飞真像小鹰说的那么容易吗?听听老鹰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读读老鹰的话 (指名生1:这是一位严厉的老鹰。生2:这是一位既严格又亲切的老鹰。生3:这又是一位语重心长的老鹰, 还加上了摇头的动作, 读得真好) 。带着你的理解,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齐读)

过渡:听了老鹰的话, 小鹰只好又跟着老鹰往上飞。这次它飞到了——— (贴小鹰到大山上)

2. 第二次学飞 (3~4自然段)

(1) 任务提示:读读3~4自然段, 看看小鹰这次是怎么喊的?老鹰又是怎么说的?

(2) 自主学习:自由读。 (读后将课件点至下一页)

(3) 交流共享: (1) 指名说说小鹰是怎么喊的, 出示小鹰的话。 (2) 和上一次比起来, 小鹰更加激动、更加高兴。谁再来读一读?小鹰大声的喊起来———

过渡:小鹰这一次真的会飞了吗?看看老鹰这一次又是怎么说的。

齐读, 这是第二次摇头说话, 所以课文中加了一个“又”字。你能用上“又“字说一句话吗?

过渡:如果你是小鹰, 刚才很轻松地飞到了大树上, 现在又飞到了大山上, 山那么高, 一定已经很累了。现在, 你还愿意跟着老鹰再往上飞吗? (真是坚强的孩子, 小鹰也像你们一样坚强、勇敢、听话) 这一次, 小鹰飞到了哪儿? (贴小鹰飞到白云下)

3. 第三次学飞 (5~6自然段)

(1) 任务提示:读读5~6自然段, 看看小鹰这次是怎么说的?老鹰又是怎么说的?

(2) 自主学习:同桌一起读。 (读后点至下一页)

(3) 交流共享: (1) 指名说说小鹰是怎么说的, 出示小鹰的话。 (2) 谁来读小鹰这一次说的话?我觉得你读得比原来轻多了, 为什么这样读?从后面的问号里, 你看出了小鹰的什么变化?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 这一次它还喊吗? (字体变红:“急促地喘着气”) 做做急促喘气的动作, 你在什么情况下, 也急促地喘气过?谁来急促地喘着气读一读? (指名多人读, 体会累的语气) (4) 思考:在这段话里, 还能从哪些词句里看出小鹰这一次已经用上了全身的力气, 很累很累了? (鼓起劲、拼命) (5) 现在你就是小鹰, 正跟着老鹰拼命往上飞呢, 张开你的翅膀、闭上眼睛飞起来吧——— (音乐响起, 教师配乐渲染情境, 学生艰难地飞行) (6) 小鹰们, 现在有什么感觉?累到什么程度? (翅膀也抬不起来了, 气也喘不过来了) 将这一份累的感觉送到课文里, 再来感受一下小鹰的那一份累吧!齐读这段话。这一次, 老鹰又是怎么说的呢?出示最后一段话并齐读。理解:盘旋。 (板画在白云上面盘旋的几只鹰) (7) 小鹰们, 当你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好不容易飞到了白云下面, 抬头一看头顶上还有几只自由自在盘旋的雄鹰, 比你飞得高多了, 心里是怎么想的? (1生答) (8) 想想你刚才那种洋洋得意, 自以为已经天下第一的样子, 你现在一定很难为情吧?你有什么话想说吗?那你现在还觉得学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吗? (1生答) (9) 不用难为情, 在学飞的过程中, 你不仅越飞越高, 还能从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不断汲取教训, 懂得道理, 你是一只最棒的小鹰! (10) 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了, 你是说不管自己取得多大的成绩, 都不能骄傲自满, 因为还有好多人都比你强多了, 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对吗?我想起了一个成语, 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出示:学无止境, 齐读) 看到上面飞翔的雄鹰, 你一定很羡慕吧?你以后还想不想继续学飞赶上甚至超过其他的鹰呢?要飞得更高, 该怎么办呢? (1生答) 真了不起!有志气!相信你一定会越飞越高的!你的话又让我想起来另外一个成语 (出示:一往无前, 齐读)

(下转第92页) (上接第20页)

4. 总结提升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鹰学飞》这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在跟着老鹰学飞的过程中, 老鹰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 使小鹰明白了, 不管你取得多大的成绩, 都不能自满, 因为学习永远都没有尽头。面对困难, 我们要像小鹰那样, 勇敢面对挑战, 一定会获得成功。用两个成语来概括, 那就是——— (齐读:学无止境、勇往直前)

5. 分角色朗读全文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只可爱又坚强的小鹰,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分角色读一读课文。

三、识写生字“盘旋”

(1) 课文中还有两个生字没有写, 这是一个词语。 (齐读)

(2) 组词。

(3) 这两个生字给我们带来两个新的偏旁, 自学提纲中大家已经自学过了, 认识它们吗? (一个是“盘”字的“舟字头”, 还有一个是“旋”字的“方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记住这两个字? (笔顺记忆法、换偏旁、熟字记忆法) 怎样把它写漂亮? (左窄右宽、上紧下松)

二年级音乐教案苏教版 篇3

《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日本儿童歌曲,它描绘了孩子们神奇的梦境,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丰富的想象。由两个乐段、4小节组成,结构十分规整。其中歌曲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重难点。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重视音乐实践。

教学目标

1.创设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景,努力营造体验歌曲情绪,表现歌曲的环境。

2.学习用悠长的气息,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歌唱,表现歌曲美丽恬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学习在歌唱时突出6/8拍节拍特点,运用二声部的合唱形式表达歌曲情绪,丰富学生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歌曲《愉快的梦》的旋律尤其是二声部的教学以及情感的启发、引导。

2.学习6/8拍节拍特点。

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

2.6/8拍强弱的韵律把握。

教学准备

1.歌曲《愉快的梦》动画课件。

2.合唱部分谱例。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礼

师用欢快的,优美的,滑稽的三种不同的情绪来问好,生作出响应的情感呼应进行问好。这样一上课,就将学生带入音乐情感中。

二、看手势唱一唱

1.和谐、自由的DO、MI、SOL:师在琴上给出DO、MI、SOL音后,生看师的柯尔文手势脱离琴唱这三个音,当师的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可以自由选唱其中一个音,同时,注意聆听整体的声音,当师再将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就得换一个音唱,还要注意听整体的声音;当师恢复柯尔文手势时,生就齐唱手势音。这样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使训练也显得有趣。

2.手势唱谱:

A.5 3 5 3|5. ˇ 3 4 5|6 4 6 4|6. 6 0|5 5 5 4 3|4 4 4 3 2 ˇ|5 5 5 6 7|1. 1 0|

B.3 1 3 1|3. ˇ 1 2 3|4 2 4 2|4. 4 0| 3 3 3 2 1|2 2 2 1 7 ˇ|5 5 5 6 7|1. 1 0||

C.出示这两条旋律。

D.将这两条旋律合起来唱一唱

师:这么优美的旋律好像是在梦中一样?那么老师现在就做一个梦,看表情,请大家猜猜老师做了一个怎样的梦,是欢快的、美丽的、忧伤的、奇怪的、还是可怕的?并用A旋律表现出来。

三、新授

1.导入:

师:刚才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梦,接下来请你听一听一个日本的孩子他梦到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听完后请你告诉我。

2.初听音乐。

生:神奇而愉快的梦。

3.师:听了这首曲子,有熟悉的感觉吗?(前面唱过旋律)

4.复听(带合唱)。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跟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他最愉快的地方?请在这个地方举一下手来告诉我一下?

5.再听(不带合唱)。

师:我拿掉一个声部,请你再次闭上眼睛感受愉快感增强了还是削弱了。请你用手势示意,双手上举表示增强,双手下压表示削弱

6.复听。聆听两声部的和谐、均衡效果。

7.用“LU”哼唱齐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9.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

10.唱歌词,随琴一起,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小纸船,一边唱一边晃,体验6/8拍的韵律。

11.分析歌词内容,前半部分优美的,后半部分愉快的,结束句是渐弱的。

12.有感情地合唱歌曲。

四、表现梦境

要求:1.用声音表现由平静——滑稽——恐怖——欢快的梦境变化过程

2.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

3.可以自由组合、但要有序、时间三分钟

五、课堂小结

师:虽然做梦很虚幻,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梦的话,那我们到现在还没有飞机,也没有电视机,更不用说电脑啦,飞船啦等等。所以做梦是一件好事,但是做了梦之后,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让它美梦成真,岂不是更好吗?所以,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努力,为了能让你美梦成真,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带着美丽的梦走向你们的将来吧!(随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一、注重音乐对话,回归音乐教学的真谛

音乐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充分地表达人们的内在感受。但是,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个因素。教学中猜老师做的梦,不是让学生用语言表现,而是用声音体现出来。

二、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落实音乐教学的目标

对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听觉能力的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体现在:

A.手势唱谱教学,这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法国诗人舒巴尔特说过“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正如舒曼给学习音乐的学生的忠告那样:“即使你有一点嗓音也要力图不用乐器的帮助来视唱,这将增进你的听觉的灵敏度。”

B.在歌曲教学中5次不同要求的听,感受对比单声部与二声部张力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和理解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提高审美体验,注重音乐实践

A.看手势唱和谐、自由的DO、MI、SOL这一教学环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同时注意聆听,重视了音乐实践。

B.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在这个环节中,把歌曲中出现的演唱技巧有机的渗透到音乐活动之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C.为学生的创造创设情境。想表演的同学可直接到前面来表演。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对这首歌曲有进一步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体现个性的学习方式(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分小组练习、小组演唱、集体演唱等)表现歌曲,场面热烈,使教学进入高潮。

二年级音乐教案苏教版 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能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听、唱、动、认、评等音乐实践活动中,从中感受到母子间的关爱与温情,懂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是美好的品质。

2.能有表情的参与到摇篮曲的欣赏、演唱、律动、伴奏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摇篮曲情绪、力度、速度的特点,并较为准确地体验与表现。

3.乐于与同伴合作进行情景表演。理解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的内涵,尝试借助歌词进行角色安排和动作设计,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4.学习用轻柔、甜美的声音熟练地演唱《小宝宝睡着了》和《大树妈妈》,对比感受三拍子和二拍子的节拍特点。积极参与歌表演和为歌曲伴奏等综合音乐实践活动,表演要富有表情并符合歌曲情绪特点。

5.巩固四分、八分、二分节奏感,并尝试创编两小节节奏为歌曲伴奏,或完成节奏接龙游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 感受母爱,学会关心他人。

3. 打击乐演奏。

教学难点:

用动作表现情感。

教 师:钢琴、教学光盘

学 生:保持整洁的桌面、音乐书

课时安排:3课时

妈妈的歌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摇篮曲》

2.唱:《小宝宝睡着了》

3.打击乐演奏

教学目标

1.通过角色表演,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常识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2.学会用轻柔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有感情地进行表演。 重点难点:打击乐演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摇篮曲》(舒) 引导学生轻轻地随着音乐的旋律摇摆,也可以闭

上眼睛感受乐曲的优美意境。

2.用钢琴伴奏唱旋律说说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情境?

3.各抒己见 感受音乐,熟悉旋律

4.聆听歌曲,体验情绪。

二、故事导入,学唱新歌

1.介绍歌词,突出“睡了”,“动了”,“不叫了”,“不飞了”

2.范唱。将学生带进宁静安祥的气氛中去。

3.感受音乐

4.用轻轻拍手,拍腿的形式搭拍子。

5.用哼鸣跟随音乐,然后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

6.帮助他们辨别应该用哪种方式演唱最合适。

7、师生接唱

三、打击乐演奏

1.学生讨论那些打击乐器适合为歌曲伴奏。

2.出示书中的节奏卡片。

3.学生分组按节奏徒手练习。

4.随音乐练习。

5.鼓励学生用其他的节奏和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二年级音乐教案苏教版 篇5

教学内容

1.听:《溜冰圆舞曲》

2.动:(1)《钻山洞》,(2)创编拉拉队动作与喊声。教学目的okiu 1.通过欣赏《溜冰圆舞曲》感受圆舞曲的风格,并鼓励学生能在音乐声中模仿溜冰的动作.2.通过音乐游戏《钻山洞》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加深对歌曲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学生当众表演的自信心。

3.通过创编活动,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初步的感受能力、创造能力及合作能力。教学分析

管弦乐《溜冰圆舞曲》将圆舞曲和溜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在溜冰场上大显身手洒脱的姿态,用这样的乐曲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本课中还以音乐游戏与创编为主,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歌曲《钻山洞》,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师应充当激励、引导、欣赏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寓教于学,寓学于乐.教学重点、难点

1.随着音乐节奏合作游戏《钻山洞》

2.通过创编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初步的感受能力、创造能力、及合作能力.教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及相关课件,钢琴,磁性黑板,磁带等.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录像,想看吗?(多媒体播放一段溜冰运动的录像)2.欣赏与创造

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刚才看到了什么?)

生:溜冰.师:对!但你们知道吗?运动员在溜冰的时候往往会配上一段非常好听的音乐,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首,想听吗?

生:想!

(教师播放管弦乐《溜冰圆舞曲》,学生静坐聆听)

师:嗯,听完了这首曲子你们想干什么呢?

生:溜冰.师:那我们就给这首曲子取个名字叫《溜冰圆舞曲》好吗?

生:好!

师:那你们想溜冰吗?让我们跟着溜冰运动员一起来溜冰吧!

(多媒体播放溜冰的录像,配以《溜冰圆舞曲》)

学生边听边想象运动员溜冰的动作与姿态,并模仿运动员做各种溜冰的动作.然后请个别模仿得比较好的学生到前面来带着其他同学一起做(并称他们为 “溜冰教练”让全体同学体会一下溜冰时洒脱的姿态)3.音乐游戏

师:刚刚小兔子看见我们在溜冰,它也想来运动一下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来感受一下小兔子的运动---(复习《钻山洞》).播放音乐《钻山洞》,让学生跟着音乐演唱,教师提醒学生要唱准第一,第五小节的后半拍休止及乐曲中两处附点节奏.1

师:刚才我们体会到了小白兔钻山洞的运动,你们想不想学小兔去钻山洞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吧!活动步骤

1.学生面向圆心排成大圆圈.2.播放第一遍音乐,让学生模仿兔子的各种动作即兴表演.3.播放第二遍音乐,学生变换方向,从正面相对的两位同学开始,单手相拉上举,另一手叉腰成洞状,其余同学两手中指、食指伸出,放在头上方,按音乐节拍模仿小兔跳.扮兔子的学生一对接一对向山洞里跳,两人出洞后,立即拉手搭成山洞,依次进行,音乐进行到最后一小节时,所有搭山洞的同学双手相拉,放下,套住要出洞的“兔子”,被套住的“兔子”要为大家表演节目.图例 我的创造

师:刚才我们做了一回运动员,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做一回拉拉队为运动员加油鼓劲,请大家想一想拉拉队都是怎样为运动员加油的?

(1)各小组创编一种为运动员助威的喊声并辅以特定的动作,教师将四小组的创意稍做调整.将呐喊口令写在黑板上.(各种节奏型)

(2)全班同学一起念一念黑板上的所有节奏口令.(3)教师把其中两个例子合起来,把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进行同步练习.(从而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初步的感受能力,创造能力及合作能力).谱例: xx xx | x 0 ‖

嘿嘿 嘿嘿 耶 x — | x 0 ‖

噢 耶 尾声

二年级音乐教案苏教版 篇6

教学内容:课文认字表、写字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图文结合,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词串。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金秋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正确规范书写;图文结合,理解词语“夕阳”、“归州”、“渔歌”。

教学难点:文中个别字的读音。如“菱”(学生总习惯读lián),“归”(正确读音是一声,但学生总读为四声)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和两个偏旁,认读词语,能通过插图理解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金秋水乡,感受水乡的美。

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正确认读规范书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导入一):

小朋友们,我们地处位置是祖国的北方还是南方?(学生自主发言)揭示答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没错,我们是北方。对于这里的一切我们都很熟悉,但是你们知道远在我们千里之外的南方是什么样子的吗?老师来告诉你,那里呀也很美,到底有多么美呢,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南方的美景?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宁静、悠闲的江南水乡去看看、走一走。

(导入二)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谁来说一说当秋姑娘来到我们这里时将是什么

样子。(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地处的环境耳熟能详,但是老师还知道有一个地方的秋天和我们这里是不一样的,那里也非常优美,不过和我们这里

的环境大相径庭。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那里?那就快让我们看一看吧!

2、请学生观察插图。大家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指名说)你能从这幅图看出来画的是什么季节吗?(秋季)

3、聪明的小朋友,你怎么看出来的?快来读一读课文,找一找里面的词语中有没有你从图上看到的事物,要求读准字音。

二、练读词语

1.请学生借助拼音练读词语。

2.教师范读,指名读。

3.刚才那位小朋友说得很好,没有别人的领读你还能读这么好吗?

4.分组比赛读,评选读得最好的一组,齐读。

三、学习韵文

(一)学习韵文第一二行

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能够很好地把水乡的景色读出来,现在我们就去水乡一探究竟,看看那里的景色究竟有多美。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1)首先看课本第七页的最上面的插图。金秋时节,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水乡。如此独具特色的房子你见过没有?可以在哪里见到?枫叶红似火同时也说明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板书“秋”,指导学习生字“秋”。

(2)再观察水面,你能很清楚地看到水面的远处有什么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呢?原来水乡笼罩在烟波浩渺里呀。学习生字“烟”。指名学生拼读。尝试给“烟”组词(吸烟)吸烟要先点火,所以烟的偏旁是火字旁。

(3)朗读韵文第一行。

(4)插图第七页下面画了什么?(芦苇)简介芦苇:地下有粗壮的茎,可以入药,叶子排成两行。夏秋开花,生长于河岸或道路旁。

(5)再次观察插图,在荷塘里长着什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藕吗?原来我们喜欢吃的藕就在这里藏着呢。

(6)指名读课文第二行。开火车读一二行,齐读。

(二)学习韵文三四行

1、天色渐晚,黑夜即将笼罩大地。聪明的你知道傍晚的太阳叫什么吗?(夕阳)就是马上要下山的太阳。教学生字“夕”:夕阳的“夕”写起来很简单,和“多”做比较,观察一下“多”和“夕”的异同点。“多”是由两个“夕”组成的,教师范写“夕”,请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把“多”拆成为两个“夕”。

2、太阳都要回家啦,同样辛苦了一天的渔民们也要回家了。看,他们划着小船,点起灯火,滑行在如银的月光下,唱着歌,满载而归。将要回家的小船,我们称

之为归舟,(板书“归舟”),而渔民们所唱的歌,我们称之为渔歌,这个“歌”字的偏旁是我们之前没见过的。认识欠字旁。

3、指名读课文第三四行,教师范读,齐读。

关于押韵:读过了整篇课文,仔细读的小朋友肯定发现了,今天我们学到的韵文读起来非常的朗朗上口,这是因为韵文的一、二、四行都押ang音。

4、学到这里,我们见识了水乡的美。它美得无声,美得惬意。如此美丽的水乡小朋友们,你难道不想真正的去一趟吗?把你对江南水乡喜爱向往的感情融入到这篇课文里面朗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四、生字书写练习

1、同学们把课文读得都很不错,这些生字你都记下来了吗?虽然说是生字,但是经过我们刚才的朗读,已经不陌生了,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写好。

2、请学生分析生字的结构简要地说一说每个结构所占的田字格位置,观察范字,教师提示要点。

3、请学生说说记忆这些生字的好办法。

4、指导学生描红。(写字提示:保持良好的坐姿,生字写端正。)

板书设计:

识字1

yānxīguīgēdēng

(烟)波(夕)阳(归)舟渔(歌)(灯)火

教学反思:

二年级音乐教案苏教版 篇7

【教学案例】

师: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 (教师计时, 学生感受)

师:1分钟时间长吗?

生:长。

师:1分钟内能做哪些事情呢?我们来分组体验。 (学生分成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五个小组)

生:我1分钟做了18道口算题。

生:我1分钟写了10个字。

生:我1分钟跳了43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

师:是啊, 在短短的1分钟内能做这么多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啊!

【分析】

笔者所听过的“认识时分”的课堂教学中, 都有这样的环节,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并体现出1分钟的价值, 教师总会创设一个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的情境, 试图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的价值,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从表面上看这个情境是让学生“动”了起来, 让课堂“活”了起来, 让气氛“火”了起来。但是, 在热闹的背后学生有没有真正对时间进行体验和感觉?学生们在活动中关注的到底是对时间长短的感受, 还是关注跳了多少次、写了多少字等具体的数量?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教师安排了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等实际活动, 并通过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体会1分钟的价值, 但是, 学生在活动中忙于对具体数据的记忆, 忙于“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 感官上的兴奋“淹没”了活动的最终目的。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 学生无暇去体会、感受时间的长短, 没有体会到数学本质之美, 没有享受到学习成功之乐, 导致了这节课主体目标——体验时间长短的缺失。那么“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忽略活动本身带来的兴奋, 而去关注活动背后的时间?学生有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去体验1分钟有多长?” (陈洪杰语) 没有让学生经历深刻的思维活动的课堂, 没有让学生积累铭刻于心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次低效之旅, 甚至是无效之程。

二、分析教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第一课时的内容由四个板块组成观察主题图, 数出钟面上大小格, 认识时分单位、时分的进率。其中第三板块是介绍“1小时”和“1分”, 让学生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教材先直接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然后出示了两个钟表走动的画面。这样编排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要演示钟表的走动现象或让学生动手拨一拨, 通过动态演示, 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1小时和1分钟。

明确了这个板块的设计意图以后, 再来确定这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浅层要求是让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中层要求是让学生明确时针 (分针) 从钟面上的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多少时 (分) ;高层要求是让学生体会到1分钟、1小时的长短,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设计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材安排的常见量中, 时间单位既不像人民币单位那样可以看得见、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 也不像质量单位那样可以通过实际的掂一掂、提一提等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 它看不见也摸不着, 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数学课程标准》对时间单位的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验时间的长短。针对时间单位的特点和《课标》要求, 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 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对时间的感觉, 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体验机会, 培养学生较为准确的时间感。

学生的感觉时间与实际时间总有一定距离, 因为时间感与个人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息息相关。如果注意力集中, 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 如案例中的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1分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如果对时间采取的是无意注意, 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 例如案例中学生分组活动时, 关注的是跳绳或口算的具体数据, 忽略了对1分钟的注意, 所以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说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另外, 时间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 逐步矫正学生的时间错觉。既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感悟时间的情境, 又要让学生从这些情境中“走”出来, 准确地把握时间的长短, 缩短学生感觉时间和实际时间之间的差距。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 时间单位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为此, 笔者提出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教学新思路, 采取了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的教学策略, 通过反复练习和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 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感觉。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8页“认识时分”的第三板块。

【教学目标】

1.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

2.培养学生对1分钟或几分钟、1小时或几小时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 课内部分

1.认识1分钟和几分钟。

师:你知道分钟“姐姐”每走一步是多长时间吗?

(学生回答后, 操作手中的学具钟)

师:分针走一大格表示多长时间?从“12”走到“6”呢?从“3”走到“11”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20分钟, 分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了数字几?

2.认识1小时和几小时。

教师演示后问现在是哪根指针在走动?走了几大格?是多长时间?

师:时针“妹妹”每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那么, 时针从数字“12”走到“5”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8小时, 时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1分钟和1小时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 使课本上静止的图片活动起来, 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两个指针所走过的“路程”, 加深了学生对时分概念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 教师提出了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几分 (或几时) 顺向和逆向两个方面的问题, 既巩固了学生对1小时和1分钟的认识, 又训练了学生灵活变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1分钟。

师:请同学们坐直身体、闭上眼睛, 体会1分钟究竟有多长, 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再来体会一下1分钟的长短。

教师播放音乐“小兔乖乖”, 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师:现在你觉得1分钟有多长?为什么两次的感觉不同呢?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了一个矛盾的情境, 激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 在前后对比中去体会1分钟的长短, 从而感受到时间的长短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 明确实际时间与自己的感觉时间之间的距离, 明白要建立起准确的时间感需要反复的训练。)

4.体会几分钟。

师:现在来考考大家对时间的感觉, 一半的学生写字, 一半的学生静坐。

教师计时3分钟后, 让学生说出刚才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8页, 独立完成第4到第7题。

师:从开始做题到现在大约多少分钟?

(设计意图:从有意记忆到无意记忆, 从间隔计时到回想计时, 通过多种策略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经历感悟时间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对分钟的时间概念, 逐步形成对现实时间的敏感意识。)

(二) 课外部分

1.想象与体验结合。

让学生想象, 在学校里从什么活动到什么活动是1小时。然后, 教师安排学生切身感受1小时的长短。

2.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结合。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到校、晨读、早操、课堂、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段,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1小时及几小时的感觉, 如回想一下从早操到第一节课下课有没有1小时?还可以利用学生在家里活动的时间进行训练, 如从放学到完成家庭作业一共有多长时间?

二年级音乐教案苏教版 篇8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背景介绍: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生齐读。

【上课开始,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

1.(多媒体出示图表)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区别“礻、衤”,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读一读,找一找,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读读词,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出示“裙子、裤子、衬衫”,读一读,找一找,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认识裙。

(2)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指名读,齐读这组词。

(4)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学习中认识词语,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回顾本课内容,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苏教版教案二年级数学 篇9

知识目标:1、掌握8个方向,告诉一个方向,能准确辨别其他7个方向

2、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描述和测量。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

1、长度单位的换算。

2、8个方位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长度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二)方向与位置

独立完成数学书94页第1题

是辨认方向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小组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长度单位练习

填空。?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2、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 ),毫米用( )表示,每1大格的长度是1( )。

3、10厘米就是( )分米,分米用( )表示。

4、1000米就是1( ),千米又叫公里,用字母( )表示。

5、数学书94页第2题(独立完成,汇报点评)

三、比一比?

80千米( )8000米 9分米( )3米

5厘米( )50毫米 28毫米( )6厘米

500毫米( )50厘米 6米( )58分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80厘米( )700毫米

90分米○9米 300分米( )300厘米

四、合适的单位

1、数学书95页第4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5、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00米。( )

排列大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70米 800分米 800厘米( )

2、80米 790分米 78米(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篇10

1.欣赏:《春天在哪里》; 2.唱歌:《春天的小河》。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春天在哪里》使学生初步感受春天。

(2)用渐强、渐弱的声音演唱歌曲《春天的小河》,流畅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教学理念

课上提出“春天在哪里?”的疑问,直接导入新课,启发学生寻找春天,感受春的存在。然后以“寻找春天——体验春天——表现春天——感悟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唱歌曲《春天的小河》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从整体感受、体验音乐的优美、流畅的特点,体验并将自己融入春天的怀抱中。

教学重点

体验歌曲内容、启发创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寻找春天

1、提问导入: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找找看,在上学的小路上,美丽的校园里,还有哪些春天的景象?春天的脚步离我们近了,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春天在哪里》。

2.放录音《春天在哪里》。

3、提问:同学们,这首歌听过吗?会唱吗?

4、学生随录音演唱全曲。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春天在哪里》引导学生,体验歌曲内涵,去寻找春天。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进一步理解歌曲内涵。

三、体验春天

1、师导入:春天到了 ,万物复苏,到处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新翻泥土的味儿扑鼻而来,鲜花张开了那娇艳的脸荚映照着大地格外耀眼,听那小河水,涨高了,哗哗地流淌着。

2、录音《春天的小河》。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3、听全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风格、速度等。

4、生随录音模唱全曲。

5、师有感情地范唱。

6、学生巩固练习演唱全曲。

要求:情绪与声音要统一。

7、歌曲处理:

《春天的小河》共有四个乐句,在学生学会演唱的基础上,在每个乐句上加渐强和渐弱记号。要求学生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出乐句的流畅感。

四、表现春天

1、师导入:春天负载着希望,有着生命的律动,自古以来,它成为许多文人画士的表现对象。诗人用简短的诗句来勾勒春天、文学家用流畅的语言描绘春天、画家用五彩的笔留下春天的足迹、音乐家用斑斓的旋律诉说着春天的话语„„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一幅你认为最美的春天。

2、学生习作。分组进行

学生或画、或写、或改编歌词„„进行创作。

3、展示,并且集体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能融入到自己创设的音乐氛围中。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及对祖国、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师生共同演绎烘托课堂气氛。

五、感悟春天

1.师:请你说一、二句赞美春天的话。

2.师小结: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探讨二题 篇11

【关键词】商榷 质疑 高中语文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修改稿品评》补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修改稿品评》(见苏教版选修教材《语言规范与创新》2008年5月第4版,同年11月第2次印刷,文题系编者所加)的作者朱正系鲁迅研究专家。他从鲁迅手稿与发表稿的比较对照中,揣摩作家的修改意图,体味其修改妙处。这样品评的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方法:它在使我们明白文章不惮千遍改的道理的同时,也非常直观地让我们看到修改前后的情况,以及修改的好处,便于我们大家对照学习。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的品评,笔者以为就有美中不足之处,至少有两点“缺憾”——一处品评不完全,没有做到全部评品;一处体味属于误解、臆解。下面不避浅陋,试分别评述。

一处是作者对“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的评析还没有完全到位,没有做到全评。为了评述的方便,现把相关句子抄录如下:

如果用手指按住它的背脊,便会×的一声,从后身喷出一股烟雾。[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作者在这里一一指出了鲁迅的修改之处,且对“如果”改为“倘若”,“后身”改为“后窍”,“一股”改为“一阵”作了点评,但对“背脊”改为“脊梁”未作点评。笔者在这里不妨“狗尾续貂”——这两个词是同义词,改与不改均可,推想鲁迅这样改,应当是从语体的角度来考虑的,是为了语言的规范。注文⑤对“×”的解说是“这里被涂去的一字无法辨认”。笔者从《鲁迅手稿选集》(文物出版社1962年版)上的文本影印手迹上仔细辨认,还是可以看出鲁迅是把“剥”字涂掉而改成“拍”字的,并非无法辨认。“剥”与“拍”都是双唇音,“剥”是不送气音,而“拍”是送气音。作为象声词,“拍”读起来比“剥”响亮;改“剥”为“拍”,则更为准确地描摹出斑蝥从后窍喷出一股烟雾的声响,能更好地表现其童真童趣。

另一处值得商榷的是作者对鲁迅写摘覆盆子的一段的评析。原文是这样的:

如果不怕刺,就可以摘到角×角婆……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好得远。[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一段文字,作者在注文⑩对“就”改为“还”作了精当的点评,这里不再赘言。对“角×角婆”处的修改,朱文的注文{11}则是误解了鲁迅的修改意图,是没能体会到鲁迅修改的匠心,因此有说一说的必要,否则就容易产生误导。

注文{11}是这样写的:“写着‘覆盆子的地方原来是五个什么字,涂掉了,看不十分清楚。推想起来,原来大约是打算先写上一句描写覆盆子的话的。像现在这样,先明写覆盆子,跟着再来描写它,就可以把句子造得短些,更符合汉语的习惯。如果写‘还可以摘到什么什么样的覆盆子,句子就长了,也更‘欧化了。”

作者的这些“推想”与鲁迅修改的意图相距甚远。笔者以为,这是由于作者没有分辨出删去的文字是“角公角婆”,也没有想到“角公角婆”是浙江一带的方言,指的就是“覆盆子”所致。

覆盆子是一种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木本植物,果实味道酸甜,植株的枝干上長有倒钩刺。它有很多别名,如:悬钩子、覆盆、覆盆莓、树梅、野莓等。鲁迅二弟周作人说:“覆盆子的形状,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这句话形容得真像,它同洋莓那么整块的不同,长在绿叶白花中间,的确是又中吃又好看,俗名‘各公各婆,不晓得什么意思,字应当怎么写的。”(《百草园·园里的植物》)同为浙江籍的作家胡兰成在散文《桃花》里提到“初夏在庭前,听见夹公鸟叫,夹公即覆盆子,母亲教我学鸟语:‘夹公夹婆,摘颗吃颗!”这样看来,在浙江角与各和夹同音。因为是方言,作家们据己理解,只是在具体写法上略有不同而已,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角公角婆”就是“覆盆子”无疑。因此笔者认为对“角公角婆”处的修改,应作这样的理解:“‘角公角婆是当地方言,指的就是‘覆盆子。作者改方言词为规范学名,是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像在这一段的前半部分,鲁迅对“叫天子”(云雀)就用括注的形式作了说明,而在随后不到200来字之后,又来了一个方言——“角公角婆”,作者大约觉得不妥而改动,因为他一向主张“太僻的土语,是不必用的”(《答曹聚仁先生信》)。笔者以为,这才是鲁迅修改此处的初衷,虽然这也是推想。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教材第133页题注中说“节选自《鲁迅手稿管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有误。事实上,该书(由叶圣陶题写书名)是1981年6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81年印了6300本之后,二十多年一直没有重印”。上面引用文字是作者以新书名《跟鲁迅学改文章》(岳麓书社2005年2月第1版)重新出版这本书的“后记”中所言,应该是可信的,故“1987”系“1981”的误植无疑。

二、对“东犬西吠”注解的质疑

对归有光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中的“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一句中的“东犬西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2005年6月第1版注释为“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2006年6月第2版的课本把这一句的注释改为“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笔者以为,这两种解释都是不妥当的。

从文意来看,这两种解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一段是紧承过渡段,“多可喜”承上(第1段),“亦多可悲”启下(第3段)。这一段(即第3段)是重点写悲的,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然余居于此……亦多可悲”。作者写“悲”,从“诸父异爨”——分家写起。正由于分家,因而“墙往往而是”,导致了庭院由一个整体分成了若干小块,这就非常形象地反映了一个大家庭的零落衰败、分崩离析。“东犬西吠”正是这个大家庭分裂后必然出现的一个现象——叔伯们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一细节描写,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大家庭“瓦解”、败落的无限伤感。如果按照第1版的注释来理解,“东”是“犬”的定语,意思是“东家的”,“西”作“吠”的状语,是指“对着西家”,整个句子解释为“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似乎顺理成章。至于第2版的解释,又引申为“跑到”,笔者以为这纯粹是想当然。假如依照上面的两种解释,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既然“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那么西家的狗难道就那样“友好”,不对着东家的狗叫吗?既然“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那么西家的狗难道就那么“老实”,不跑到东家叫吗?不要忘了古谚所揭示的“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生活常理啊。很明显,这两个注释的解释都是不合生活逻辑的。

这两个注释的错误是源于理解太机械了,太拘泥于字面意思了,只是想当然,只是“自由”引申。“东犬西吠”应当从“互文见义”的角度来理解。

所谓互文(互辞)即“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也就是说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得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它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结构特征是互省,“文省而意存”。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它的语义特征是互补,“互文相足”(钱钟书语)。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意思是:“(木兰)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花黄帖在脸上。”也就是说“理”和“贴”这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所以对这类句子,我们理解时应注意瞻前顾后,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同理,“东犬西吠”亦属此类,需要前后补充而“见义”——前半部分只讲“犬”,动作义由后半句的“吠”补出;后半部分只讲“吠”,主语义由前半句的“犬”补出。也就是说“东犬西吠”即“东犬(吠)西(犬)吠”的省略形式而已。前面说过,这句话是大家庭分裂后所出现的犬声相闻而不往来的真实记录。作者不言伤感而感伤寓于其中。

因此无论是从文意的方面来理解,还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考虑,准确的解释应当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也对着东家叫。即犬声相闻之意。看来对于古诗文中的这类互文句,我们阅读时万万不可自以为是,以免闹出望文生义的笑话来。

上一篇:抗战胜利纪念日感怀下一篇:三年级小学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