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岳麓版

2024-08-26

高中历史选修岳麓版(精选8篇)

高中历史选修岳麓版 篇1

一、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二、文艺复兴【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2、内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宗教改革开始。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

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异:加尔文更激进

四、启蒙运动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社会因素)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理性传播创造前提。

2、时间:17世纪出现,18世纪达到高潮

中心:法国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由、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理性至上、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创立民主共和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为本,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弥德罗《大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发展科学。

4、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中国19才出现相似的新文化运动

五、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

(一)经典力学

1、天文学

(1)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近代天文学奠基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根本上动摇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2)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16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1)英国科学家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开创者”,其三大成就有: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学和对光的分析。牛顿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意义:牛顿的经典力学,

①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②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③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及与之有关的理论基础。

④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⑤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⑥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生物学

1、背景:神创论占统治地位。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

17-18世纪的西欧,更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人类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文化更加开放。

19世纪,生物学领域迎来重要转折。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是其中两项最重大的成就,它们同能量守恒定律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

2、主要内容: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1863年,英国科学家发表了赫胥黎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了人猿同祖论。

3、意义:

①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基础。

②进化论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引起巨大震动。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它进行宣传,唤醒国人,以避免亡国灭种之灾。

(三)能源领域

1、“蒸汽时代”的到来

瓦特18世纪80年代研制出新的蒸汽机。从此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它的采用为加快工业步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加强世界的联系。

18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18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最伟大的发明,成为时代的象征,人们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2、“电气时代”

①背景: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电力能源的开发:1867年,德意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不久,比利时格拉姆 发明电动机。

③“发明大王”美国爱迪生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电气方面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电灯的发明。

④电气技术发展的作用: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推进电气时代。

3、蒸汽机和电力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最直接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③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高中历史选修岳麓版 篇2

新课程改革近几年来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 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 高中历史新教材也出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大象出版社四种各具特色的版本, 可谓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而青岛地区使用的是岳麓书社出版的新教材,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浅谈一下对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一、焕然一新的课程结构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为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课程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历史教材是由中国近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构成。中国近代史是必修内容, 而世界近代史和中国古代史是选修内容。岳麓版新教材突破了传统历史教材的窠臼, 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 构成了重基础, 多样化, 有层次的创新性教材结构, 在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 还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必修课分为《历史I》《历史II》《历史III》三个学习模块, 这三个模块分别反映了中外政治领域、中外经济社会生活领域和中外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选修课包括历史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学习模块的设置, 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 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 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 形成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

二、专题式的编排体系

教材对历史知识体系也进行了重新整合, 打破了传统历史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在每一个模块中都采用了专题的形式, 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 古今贯通, 中外混编的编写体例, 构建了高中历史的教学体系。如《历史I》, 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它由七个专题: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统一、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再如, 《历史III》着重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和科学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其学习内容共分为六个学习专题, 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三、清晰的编写思路

教材在编写思路和可读性方面, 思路清晰, 特色鲜明, 凸显出创新精神。每册教材前设导读, 每专题前设专题导语, 每课提供了引语, 针对相应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说明, 这样使学生在开始本专题的学习时, 就能了解本专题的内容和线索, 抓住核心问题, 并能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投入学习, 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提高其学习效率。如《历史III》第五专题《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一课, 其导语是这样的:“伴随着列强的炮火, 西学的潮流和传统文化的衰微, 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 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征程……面对挑战中国的先进分子总是以‘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激励自己, 从林则徐以新的目光看世界, 到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洋务派力主‘中体西用’, 到维新思想家提倡新学, 行民权, 定新法;从模仿西方的坚船利炮, 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深刻地启发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觉悟,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导语中便知, 本专题讲述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先进思想的演讲过程。线索是:从阶级上来看, 由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再到无产阶级;从内容上看, 可知是由器物变革再到制度变革, 再到思想的变革。

另外, 岳麓版新教材在课后还设计了“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栏目, 这些栏目都有利于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四、直观性的图片配备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而长期以来, 不少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 与传统的教材定位于教本有很大关系。“教本”式的历史教材枯燥、繁琐, 无可读性,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历史知识本身具有过去性、既往性的特点, 决定了历史教学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此, 历史教材在呈现历史知识时更要注意其直观性。岳麓版新教材就做到了这些。它精心配置了许多有辅助文字叙述的各种历史图片, 图表, 历史文物照片, 历史人物、场景等, 使教材新颖活泼, 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 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 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历史III》第一专题共六课就有58幅图片, 而第三课就有12幅, 第六课有18幅。这些图片都是很好的内容补充,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

教材不仅提供了较多的图片, 还配备了许多史料, 并设计了富有启发意义的课堂设问。如《历史II》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本课在讲述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时, 配备了这样一段史料:“当时很多人反对机器生产, 其理由是: (1) 汽笛声太吵闹; (2) 机器响声太大; (3) 高烟囱有伤风水; (4) 男女同一工厂有伤风化; (5) 工匠操纵机器不纯熟容易伤人”, 接着设计了这样一问:“试分析这些理由是符合理?”学生通过对这段教材的阅读与思考, 了解了当时中国人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 从而更明白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多么的艰难。

教材教学内容的正文用大、小形式呈现。大字凸现主干知识, 小字部分作为内容补充。如《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的《五四爱国运动》一课中, 法科学生谢绍敏知道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 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的壮举, 这样的故事既是对主干知识的很好补充, 又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从而更好地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岳麓版新教材除了上述这些特点之外, 也有不足之处。如专题史的模块设计尽管让人耳目一新, 但细看内容都似曾相识, 撇开体例和印刷的变化, 新教材无非是新瓶装旧酒。政治史, 经济史, 思想文化史, 模块到模块, 倒有了一种衣物整理箱的感觉, 秩序井然的样子。有通史教学经历的教师可能都有这个感觉, 这种模块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 人为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如《历史I》着重反映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时间和任务的活动, 探究人类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制的艰难历程。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政治变革是历史发展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讲政治怎能不讲经济基础, 不去分析反映政治经济发展变的思想文化呢?

新教材的模块设计对史实的分割使同一个内容在多处重复, 占用课时, 造成了教学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如必修一讲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必修三中又提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必修二中讲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必修三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再如, 必修二中讲洋务运动, 必修三中讲中体西用。

某些专题的设计有牵强附会之嫌。如必修三的专题一讲的是中国古代思想, 但第六课讲的则是中国古代的科技, 很显然这二者不属于同一类别。

另外, 新教材的所谓中外合编的体例实际上也只是“合”而未“编”, 就像是把沙子倒进水杯, 水就是水, 沙还是沙。

高中历史选修岳麓版 篇3

【关键词】人教版 岳麓版 历史插图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10-02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将抗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历史的过去性、学科知识的不可再现性决定了我们在认识和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时候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而这种媒介就是史料,其中就包括了图片史料。

图片史料相对于文字而言具有较大的渲染性,可读性较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创设一定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在历史教学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的插图各具特色,了解、掌握各个版本教科书中插图的特点,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对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以及不同教材中的图片比较研究就比较少。除了刘军主编的《图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外,很难找出关于研究历史教材中的插图的专著,大多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专著中。在文章方面,主要涉及的都是历史插图在教材中的运用或者是不同教材中史料的运用。极少有关于单独研究不同教材中插图的研究。人教版和岳麓版是现行教科书中运用范围比较广泛的版本,笔者将以专题二为例,对教材中的人物插图、示意图、漫画以及历史情境插图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其各自特点,以期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人物插图的比较

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人物插图有4幅,而岳麓版有3幅。两个版本的人物插图数量相当,但内容存在异同。洪秀全和曾国藩是两个版本都有的,而人教版则多出了林则徐和邓世昌,岳麓版则有李鸿章。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发起者,虎门销烟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唤醒了一些有志之士。虽然这也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但从一定程度上讲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林则徐在这一巨大的转折点处于风口浪尖上,却一直保持着爱国的情感,不得不令人佩服。在虎门销烟这个子目中插入他的图片,有其必要性。在这点,岳麓版就有些欠缺。同样地,在上《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之前,很多学生应该不清楚邓世昌其人。在讲到邓世昌带着部下向前冲的时候配上他的图像,学生会更加立体、感官地想象当时那个场面,对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定的帮助。岳麓版教材中,李鸿章和曾国藩一起出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和李鸿章带领的淮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但人教版只提到湘军,没提到淮军,所以笔者认为人教版没有附上李鸿章的插图是无可厚非的,由于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两个版本的插图,所以至于是否应提到淮军这里不作评述。

另外一方面就是注解的规范性。岳麓版的三幅人物插图都只是在图片底下附上该图片的人物名字而已。而人教版除了附上名字以及生卒年外,对于一些学生比较不熟悉的人物,还在图片的下面用文字解说其主要事件或功绩。例如,邓世昌的插图,人教版的解说是:“邓世昌,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入北洋舰队,任致远舰管带。在黄海大战中,他见日军四艘舰艇逼近北洋舰队旗舰,便冲锋向前掩护旗舰,弹药将尽时,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敌舰,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这样的解说,不仅补充了正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轻描淡写,增加了细节,更让学生能过体会到当时战场的惊心动魄以及战士们的爱国情操。这样,学生看到的不是一副独立的图片,而是一段历史。

二、示意图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中所涉及到的示意图有2幅,而岳麓版的有6幅。专题二主要是讲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以战争为线将这个专题串联起来。示意图能让学生更加准确、清晰地了解到战争的整个过程。学生在感知历史事件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深化记忆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都出现,但是也存在些许不同。太平天国示意图中,岳麓版除了标出主要路线等之外,还将天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战场以及江南江北大营标出来。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利用好这张示意图,指出江南江北大营的重要性,学生将更容易领会到太平军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英勇。

三、漫画的比较

专题二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设计的漫画数量及内容如下: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漫画有2副,岳麓版则没有。漫画通常寓史于画中,是文字材料的补充。它通常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尤其是政治漫画,都带有强烈的思想性,而不仅仅停留于让学生形成一个历史表象,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漫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时,出示《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这幅图清楚地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局,以及各帝国主义狰狞的面目,还反映了清政府的麻木不仁的态度,揭示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清政府的腐朽。这不仅能形象地揭露历史本来的面目,促进学生的理解,而且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在这方面,岳麓版相比人教版比较逊色。

四、历史情境图片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涉及到历史情境图片有15幅,岳麓版的有8幅。关于历史情境图片,第一,从数量上来看,人教版明显多于岳麓版。第二,从文字解析来看,人教版虽然搭配的文字也不多,但是能够点出主题,适当地解释图片的内容。例如,在抗日战争这一子目中,插入了东京《日日新闻》登载的两个日本军官进行杀人比赛的报道的图片,这张图片都是日文,教材中没有把日文翻译过来,这样子学生只是知道有这样一篇报道,但是报道具体的内容就无可得知了。如果能将图片上出现的内容翻译成中文,相信会让学生更加震撼,对这段历史更加铭记于心。随着新课改的推动,教科书变得图文并茂。历史插图在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教版和岳麓版两个个版本的插图都有各自突出的优点和特点,但总体而言岳麓版在处理历史插图方面略差于人教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如能仔细比较分析,糅合各版本之精华,选择适合的有效的照片,充分发挥历史插图的作用,将更容易让学生在趣味中了解历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黄牧航主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1版。

[3]黄牧航主编:《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肖军:《浅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2009年。

高中历史选修岳麓版 篇4

(十一)圣雄甘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下列对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准确理解是()A.以非暴力的手段反抗英国殖民压迫 B.以不合作的态度抵制英国殖民统治 C.以和平合法手段赢得印度自治独立 D.以和平方式换来英国主动退出印度

解析:选C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在印度国情复杂和英国殖民侵略势力强大的背景下进行的,其斗争目标就是实现自治独立,故选C项。

2.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律要点被印度公众概括为“不须审讯、不要律师、不许上诉”。为了拒绝如此不合理的要求,甘地()A.组织了“文明不服从”运动 B.建立了非暴力抵抗基地 C.领导了“食盐进军” D.提出了印度独立的要求

解析:选A 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忠实于非暴力不合作原则的骨干;1919年发动“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甘地亲自参加“食盐进军”活动;二战期间,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故A项正确。

3.下列是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的内容,其中最能体现其自治目标的是()A.发动群众展开抗税斗争

B.放弃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 C.抵制英货恢复手工纺织

D.抵制英人的立法机关和法院,建立新的裁决法庭

解析:选D “自治”涉及的是政治领域,A、C两项属于经济领域;“放弃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是不合作的典型表现,但并没有涉及他是否建立自己的机构,相对来说还是不够深刻,“建立新的裁决法庭”是一种典型的自治表现,答案为D项。

4.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下列对甘地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甘地是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袖 B.甘地主义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 C.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者从不抱有任何幻想 D.甘地的斗争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解析:选C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甘地希望以非暴力的斗争方式取得印度的自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英国侵略者的一种幻想。

5.1930年《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为圣雄甘地。这一年,他()A.发动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 C.领导“食盐进军”的斗争 D.遇刺身亡

解析:选C 甘地发动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在1920年;提出“英国退出印度”主张是1942年;为了抗议英国殖民政府的食盐专营法,1930年甘地领导了“食盐进军”运动;甘地遇刺身亡是1948年。

6.2015年1月,一家美国酿酒厂在易拉罐上印制以“甘地”为原型的机器人画像,被印度人一纸诉状告上法院,这是因为()A.甘地带领印度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B.甘地是印度反抗外来侵略的领袖 C.甘地废除了印度的政教合一制度 D.甘地是虔诚的佛教徒,主张禁酒

解析:选B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领导印度抵抗外来侵略,是印度的民族英雄;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甘地走进海水里,捡起了一小撮被海水冲到岸上的盐。他违反了盐法。这个消息被几十名记者报道着,传播到整个印度,传播到全世界。一夜间,全印度的人都被唤起,几千人、几万人,都赶往印度绵延的海岸。人们前来采盐,故意触犯盐法。在大城市不断有大规模的示威。没过多久,示威的方式增多起来,特别在抵制英国货方面,国大党发起了大规模的活动。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1)依据材料概括甘地所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和目标。(6分)(2)请结合材料简要评价甘地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6分)解析:第(1)问,从甘地的家庭纺织运动和食盐运动的发动背景、过程和目的上概括甘地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和目标。第(2)问,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斗争方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答案:(1)内容:发展印度传统的农村经济,抵制西方现代工业;开展“食盐进军”运动,打破殖民当局对食盐的垄断。

目标:唤醒、发动民众;开展大规模的反英斗争(抵制英货),争取国家独立强盛。(2)评价: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但是全盘抵制西方文明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可取的。

8.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袖,对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英国人妄图迫使我们到机枪阵地与他们较量,因为他们手中有武器而我们却没有。我们击败他们的唯一办法是,把决斗引到我们有武器而他们没有武器的地方。

——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印度总督欧文说:“不管我们如何谴责不合作运动,但假如我们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意识,我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错误。一味采用高压,不可能永久地解决问题。”

尼赫鲁记述道:“曹里—曹拉事件后,我们的运动突然停止,我想国大党的著名领袖差不多全都愤慨,只有甘地例外。……年轻人当然更加激动。”“难道我们必须使三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吗?”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实行“非暴力主义”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非暴力主义”思想的主要实践。(8分)(2)据材料二,指出欧文和尼赫鲁观点的不同之处。(6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省略号分层,从第三层的层意中分析原因所在;其实践从所学知识中归纳总结即可。第(2)问,从二人的言论中概括其观点。

高中历史选修岳麓版 篇5

一、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政治家评论道:“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这反映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

()A.国王属于国家元首 B.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C.国王任命内阁首相 D.国王已经“统而不治” 2.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2007年5月初访问美国,白宫特意在7日晚为她举办了一场“白领结”级国宴。这是时任总统布什第一次愿意在国宴中身穿燕尾服。布什之所以如此重视伊丽莎白二世,主要是由于()A.尊重女士是西方的基本礼仪

B.英国女王和美国总统一样,都是国家行政首脑 C.英国王室和美国政府关系一向密切 D.美英关系密切,英国女王是英国的国家元首

3.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4.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汉诺威选帝侯继位称为乔治一世,由于其来自德意志汉诺威,对英语和政务不熟悉,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料理国事。乔治一世的以上特点()A.有利于内阁制的形成 B.造成了英国统治的极端腐败 C.有利于改善德意志和英国的关系 D.标志着内阁制的形成

5.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这场改革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于其背景,某班同学产生了如下四种结论。那么,你认为其背景是()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削弱 B.代议制下王权需要继续削弱 C.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权利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6.英国著名歌剧《劳兰斯》中的一段唱词流传很广:“我时常感到可爱滑稽,人间万事是这样离奇:降临到人世间的每个活生生的男孩和女孩,要么是一个‘小自由党人’,要么是一名‘小托利’。”这段唱词反映了英国政治生活的主要趋势是()A.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形成 B.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C.两党制的政治影响巨大 D.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4年(1837~1901年),一生模范地履行了立宪君主的职责,深受国民的爱戴。她继承王位时只有18岁,辉格党首相墨尔本几乎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教会她不凭感情用事,心平气和地与民选的首相共事,哪怕她从心底里厌恶这个首相。维多利亚女王变得成熟后,尽量克制自己,尽管她不喜欢辉格党领袖罗素,也不喜欢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但是她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温斯顿·丘吉尔夸赞她“树立了君主制的新典范,以后一直是各代国王的行动准则”。

请完成:

(1)维多利亚女王即位时,英国国王与内阁之间的关系已形成了怎样的惯例?(2)据材料,分析说明维多利亚女王为什么会深得“国民的爱戴”。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1832~1868年间,共更换了10届内阁,其中2届发生在大选之后,8届因平时下院投票造成。——《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材料三 拥有下院多数事事可行,没有下院多数一事无成。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三集中说明了内阁的组建取决于什么?(3)上述材料反映了英国逐渐确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和作用。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英国革命期间,自由主义学说首次被明确提出来,当时,这些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王室任意干涉宗教自由、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更准确地说,这些学说要求议会控制政府、政党独立存在、承认反对党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权利。

材料二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随着19世纪逐渐成为过去,自由主义同其他历史运动一样也在性质上起了明显的变化。在群众通过接受越来越多的教育和参加工会组织变得更加自信的同时,自由主义不可能主要关心资产阶级的利益„„投票箱前的平等补充了法律面前的平等。„„如1884年英国的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向普选制大大迈进了一步。改革主要面向农村,规定年交纳10镑以上房租者均为选民,使选民人数增加200万,总数达到450万。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完成: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自由主义思想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2)概括材料二中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经济思想后来是如何被放弃的?

(3)19世纪末,英国自由主义有了哪些新发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D 2.D 3.D 4.A 5.C 6.C

7.(1)国王“统而不治”,内阁首相成为掌握国家实权的关键人物,内阁按照议会规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2)尊重传统,不干涉政府的决策与行政。8.(1)议会下院投票中,内阁失去议会信任即应辞职。(2)取得议会多数席位。

(3)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或责任内阁制)。

(4)特点: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实行两党制;内阁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

作用:有利于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促使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它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对欧洲和北美地区及英国其他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进程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9.(1)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王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自由竞争;政府不应干预经济活动。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3)变化:向普选制发展;主要面向农村。

高中历史选修岳麓版 篇6

解析:选B。圈地运动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土地的过程;明治维新在经济上的一项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十月革命中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交给农民使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即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选B项。2.(2010·高考安徽文综卷)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在明治维新期间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起示范作用,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初,国营工厂连年亏损,政府开始扶植私人企业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所以正确答案选D。

3.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解析:选D。考查日本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实行富民强国的主要措施就是鼓励工商贸易。4.(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解析:选B。本题实则考查了百日维新中变法的内容,变法中文化上: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联系本题某历史事件后,各类各级科考得到恢复,经济特科被“停罢”,此事件应指戊戌政变,戊戌政变后各项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被保留,其他全部被废除,据此本题选B项。C项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涉及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无科举考试相关内容;D项预备立宪是清政府1911年搞的一个骗局,也和科举制无关。5.(2013·深圳高三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明治以来,日本虽然对古典世界中的中国甚为尊重,却看不起现实的中国。”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发展进程逐渐超越了中国 B.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侧重于学习中国古典文化

C.“现实的中国”已经放弃了原有的文化传统 D.近代中日两国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解析:选A。主要从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入手分析,可知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发展进程逐渐超越了中国。6.(2013·汕头模拟)戊戌变法时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①不敢明确提出反封建的口号 ②依赖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④在变法中没有提出自己的核心主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上书皇帝本身就表明了他们变法的方式;从康、梁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从变法法令的具体内容可看出缺乏了维新派力主的君主立宪等核心内容。因此①②③④都正确。7.(2011·高考海南单科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等《请设总理衙门等 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材料2: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拨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

解析:第(1)问,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背景知识,从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等关键句的信息入手,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与外国事物特别是军务、外交事宜较多有关。第(2)问,比较材料2和材料1的信息,结合课本清朝近代权力结构变动的相关知识,不难发现总理衙门的职能在不断扩大,由临时到常设,由非专业到专业,由最初的军务转变为多种职能;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分析其作用。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外事纷繁,军机处不能及时办理。

(2)变化:初设时只是临时性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后来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作用:导致政府机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动;推动洋务运动。8.(2013·梅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世纪中期俄国知识分子指出:我们与文明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吗?以辽阔的疆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显然无济于事。„„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

材料2: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了工业化的急行军。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罗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 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大国崛起》

材料3:俄国财政大臣塞奇·维特伯爵1900年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国际竞争并不等待我们。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决定性的措施,以便使我们能在以后十年间满足俄国以及处于俄国的影响之下„„或者应该在俄国影响之下„„的亚洲国家的需要,那么,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外国工业就会突破我们的关税壁垒,在我们的祖国和以上提到的亚洲国家中立足,并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经济上的落后也可能会导致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2,指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一谈国际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变革有何影响?

解析:第(1)问材料1反映了俄国经济的落后,但要从制度方面分析落后的原因,即改革的背景,材料1、2是从战争的角度分析改革的背景。第(2)问要明确从有利和不利的角度分析国际环境对一个国家变革的影响。

答案:(1)沙皇专制与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加速了改革的步伐。(2)国际竞争环境推动国家变革来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否则将会被动挨打,甚至被淘汰。国际环境的变化为国家的变革与发展提供机遇与挑战。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国家变革的开展,激烈动荡的国际环境也可能推动国家变革的发生。国际竞争也可能导致国家作出错误的改革决策。9.(2013·烟台诊断考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2: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请回答:

(1)据材料1,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

(2)材料2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在明治政府采取的举措中有何体现?(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基本情况应如何评价?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1关键信息“法国模式”“德国模式”“英国”“美国”“意识形态方面„„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总结特点。第(2)问依据关键词语“不至减损天皇权威”看出其对改革的认识是要增强天皇权威,结合1789年宪法的内容回答表现。第(3)问要以辩证的观点评价向西方学习的基本情况。

答案:(1)特点:有选择、有侧重的向不同国家学习;涉及领域广泛;注重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思想文化领域保持自身特点,未全盘西化。

(2)体现:制订《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内阁对天皇负责(建立近代天皇制);把军队置于天皇指挥之下,内阁无权过问。

(3)评价:促进了日本经济、政治的近代化;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条件;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10.(2013·韶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现代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

——《俄国史》

材料2: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材料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我国四千余年之大梦苏醒,实始于„„之后也。”

材料4: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导致材料1、2、3中各国梦醒的事件分别是什么?这些事件反映了三国面临什么共同问题?

(2)俄罗斯人与日本人在思索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其结果有何相同之处?(3)三国改革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结果?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解析:第(1)问体现了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改革活动。材料1关键句“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说明克里木战争已经使人们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材料2关键句“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说明与黑船事件有关系;材料3“大梦苏醒,实始于„„之后也”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使人们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第(2)问联系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回答措施即可;应结合二者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理解结果的相同之处。第(3)问考查结果的不同,应注意中国与俄、日的结果不同;影响改革的因素要从历史潮流、力量对比、改革者策略等角度分析。

答案:(1)俄国:克里木战争。日本:黑船来航。中国:中日甲午战争。反映了工业文明的冲击。

(2)措施:俄国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或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

相同之处:两国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推动了各国社会的进步,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岳麓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篇7

一、岳麓版历史教材的特征

岳麓书社是湖南省古籍专业出版社, 虽然创立仅仅三十多年, 但是其在历史古籍方面的图书编写却在海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 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编写思想与其他版本教材有所不同, 其编写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 . 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精神, 主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知识的教育, 进行情感方面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 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岳麓版教材主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国际意识的教育、人格教育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教育等三个方面实现历史课程思想素质教育的功能的。

2. 在教材编写中, 实施删繁就简、 减负的标准, 以改变传统历史教材中多、繁、难、旧的面貌。 岳麓版历史教材十分重视内容的精简, 往往去掉无关紧要的内容, 挑出重要的部分编入教材。 在删繁就简的编写中, 准确把握弹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重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经验, 实现了内容简洁明快、 丰富完整的要求, 达到了简明而不空缺的效果。

3.通过新教材催生新的教学方法。 教材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 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等都需要依据教材来选择。岳麓版教材的编写, 就很注重教材对教学方法的催生。 比如教材的编写注重情景教学, 通过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重师生的沟通互动, 注重师生对话的情景, 而且便教利学, 可操作性强。这些教材编写注意的方面紧紧与我国现在初中历史教育的要求相结合。

4.教本与学本的结合。 历史本是一门非常有趣生动的学科, 但是在传统教材编写中, 内容呆板、枯燥、乏味, 导致学生没有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岳麓版历史教材编写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 岳麓版教材力求生动形象, 将有血有肉、多姿多彩的历史事件充分显现出来。 在内容中穿插了大量历史的生动情节, 而且还写入了生动的史料, 配上丰富的插图。 这些都增加了课本的艺术性,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习过程也成为审美的过程。

二、岳麓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探析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并不受到相关教学单位和老师的重视, 历史课堂如死水一潭, 没有生机。 老师主导课堂, 主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学生缺乏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难以取得效果。岳麓版教材编写思想和内容的改变, 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契机。

1 . 培养历史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历史学习中, 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 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新颖, 各个历史事件形象生动, 各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以故事化的手法多姿多彩地进行内容的编写, 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 沉闷刻板的叙述。史料的引用和故事插图的编排, 增强了课本的艺术性, 强烈吸引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努力按照教材的指引,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将课堂气氛带动起来, 比如可以采用安排学生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话剧表演等形式, 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兴趣地学习, 并获得历史知识和个人能力的提升。

2 .教学贴近实际生活, 注重实践活动。每门课程学到的知识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使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应用能力的提高, 就应该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尽量贴近切生活, 贴近实际。 历史与现实本就是一体,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岳麓版教材在内容上就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 比如, 讲到都江堰的建设, 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索都江堰在现在生活中的作用;讲到屈原, 就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端午节习俗的来历和文化;讲到四大发明, 就引导学生考虑四大发明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等等。实践与学习不可分离, 必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岳麓版教材中史料、 插图的配置, 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相关文献,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而言之, 初中历史教学虽然复杂困难, 但不容忽视。 岳麓版历史教材的编写, 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路径。 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把握教材内容的精髓和编写的思想, 以此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历史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眼光, 得到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促进品德和修养的提升, 实现初中历史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华剑.浅谈新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软件 (教育现代化) (电子版) .201 3年7期

[2]张海丽.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新理念.山西青年 (下半月) .201 3年1 0期

高中历史选修岳麓版 篇8

【关键词】岳麓 初中 历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03-02

前言

人形成了社会,社会的发展催化出了历史,历史是对人类生活发展的最好记录,是一种可贵的文献财富。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先人们的所作所为,反手世事变化,感知世态炎凉,学习历史有利于我们了解过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我们能够学会真正的评判它,知道事件的发生原因经过以及是否正确,还有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那么对于初中历史我们有必要认识它的重要性。

一、初中历史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是学生首次接触历史,学习历史文化的科目。里面详细介绍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变化,对中国各个方面做出了细致的阐述,深刻的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只有不断的加深中国历史的学习,才可以真正的了解中国文化,使中国发展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初中历史是对中国过去真实的写照并且带有议论性的指出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对与错,对区分是非曲直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初中历史全面的反映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给了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阅读世界。使他们便于更好的感知中国沧桑的年代,体会先人们与众不同的生活。

二、岳麓版初中历史的优势

岳麓版初中历史更加具体的介绍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于在学生面前真实的还原了历史情境,较之其他版本的历史书都要详细。岳麓版初中历史更加以精彩的历史图画博得了学生的广泛喜爱,为学生认知历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画面感。

比如说义和团的起源地点,公车上书参与的人数,谭嗣同的出生年代,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时间等等这些内容岳麓版初中历史对此進行了详细的说明,突出了历史的清晰以及完整性,对学生详细的了解历史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同时岳麓版初中历史还插入了多幅立意新颖的图画,为岳麓版初中教材融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三、岳麓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学习初中历史对学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初中历史呢?那么老师起着关键性作用,老师所教的初中历史课堂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历史是主要接受历史知识提升历史水平的过程。所以初中历史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教师只有不断的加强初中历史的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教课能力,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才可以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初中历史。

四、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对策

1.培养初中生强烈的历史兴趣。

首先,想要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必须要先培养其有良好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兴趣爱好才可以对初中历史感兴趣才会主动积极的学习初中历史。

2.锻炼学生的自我鉴定能力,巩固学生培养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念。

学生学习历史,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中国文化等各方面的学习而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引导学生走向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历史观念,对学生以后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有很大的影响。

3.教师需不断改进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一种最佳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学生听课是一种被吸引的状态,教他们东西并不是他们自愿的学习,所以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如既往的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甚至是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初中历史。

4.教师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教师是教育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走向更加光明前程的职业,所以教师背负着艰巨的使命,而如今社会发展变化莫测,教育更是伴随着高速度的发展节奏,所以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学习,使自己具有更加优越的教学素质,才可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才可以使自己的教学质量获得成功。

5.学校加大对初中历史的注重程度,在课程安排上和考试安排上对初中历史做出有效的调整。

初中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学校的具体规章制度,学校只有不断的强化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初中历史在教学科目中的地位,才可以使初中历史教学具有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在课程安排和考试安排上做出调整,合理的多一些初中历史课程或者改善考试题目和增加考试次数来使学生的历史水平获得成长。

五、结论

初中历史对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历史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历史水平有着更加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才可以使初中生具有一个更加优厚的历史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东清. 将时事信息融入历史教学的尝试[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4).

上一篇:王维《鹿柴》欣赏下一篇: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商务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