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作文

2024-08-26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作文(共16篇)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作文 篇1

篇一: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啪啪啪!啪啪啪!”豆大的雨点儿打在玻璃窗上,真让人心烦!这雨不歇气儿地下了一个晚上,到清晨还是没有停下的意思。我往窗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什么都看不清了。可是,我不得不上学啊!我想:雨啊,你就停一停吧,好让我去上学啊!我妈妈不在家,年近七旬的外婆又生病了,怎么办呢?今天就让我自己一个人去上学中吧。

我背起书包,拿了一把伞,就冲出家门,边跑边对外婆喊道:“外婆,您生病了,就不用送我了,我自己去上学了。”

我冲进雨帘里,看见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雨水顺着我的伞流下来,开始像断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地上的水愈积愈多,汇成了一条条小溪。忽然,金蛇狂舞般的闪电劈空而下,“轰隆”一声炸雷,吓得我浑身发抖。这时,我多想外婆就在我的身边啊!就在我上车的了刹那,我突然看见外婆拖着病弱的身子真的出现在我的面前,她忍不住咳嗽了几声,我惊呆了,说“外婆,您身子不好,不是说我自己上学吗?”可外婆说:“峰儿,外婆看见电闪雷鸣的,我知道你从小就怕这样的天气,所以就来送你了„„”这时,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下午放学的时候,雨仍然下着,好像不知疲倦似的。我撑开伞,一看,啊!伞坏了!我焦急万分,突然,又一道闪电划破天空,如火龙似的。只看见别人的妈妈早已来接孩子了,就我没人接,我又伤心又害怕。就在这时,我从雨中隐隐约约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我仔细一看,啊!原来是外婆!这时我飞也似地跑过去扑到外婆的怀里,哽咽着说:“外婆,您怎么来了?您的病好些了吗?”“好多了,好多了!”外婆抚摸着我的头说。这时,我不争气的眼泪又滑落下来。

这时,雨渐渐地小了„„

篇二: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饱含真情的歌声,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尤其是在举国上下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更是催人泪下。“非典”,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人们平静祥和的生活,带来了只有痛苦和忧愁。而此时,许多仁人志士抛家别爱,同仇敌忾的挺身而出誓与“非典”抗争到底。每当看到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面,我的视线总是被热泪模糊了,内心深处油然而发的是一种对他们的崇敬。我知道,我正被感动着。就在全国人们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时候,有些行为却令人十分的痛恨,他们不顾国难,昧着良心赚黑钱,这是多么让人伤心啊!当然,有人制造麻烦,自然有人收拾麻烦。公安干警们,为了人们的>幸福,风里来,雨里去,不畏艰险,为了打赢抗击“非典”这场战争,他们也付出了很多很多。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就想这难道不值得大家赞颂和感动吗?在各条战线上,抗非工作人员的身影就像钢铁铸成的,顶着狂风,冒着烈日,认认真真地一遍又一遍的消毒;一次又一次的测量体温,反反复复地做,却毫无怨言。想到他们金子般的忠诚之心,谁不泪湿双眼?“抗击非典,人人有责”。我们虽然年龄还小,但只要自已不染上病,那就算也有一份功劳。有位学者曾经这样说过:一天不得病,就是一个小胜利,永远不得病,那就是决定性的胜利。每当想到自己健康,无忧无虑的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我就想为自己欢呼,为自己而感动。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成为美好的人间。“非典”病魔那肆无忌惮爪牙正在退缩,当病魔消声匿迹的时候,那么多的仁人志士却成了烈士。这一回,怎能不令我深受感动?

篇三: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个世界才有梦„„”。感动常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事。这不,我也遇到了„„

记得那一天傍晚,我去老师家上课。等了许久,也不见曹旸的身影。一分钟,两分钟„„只听见门铃“叮铃铃”地响。我旁边的同学忙去开门。我模模糊糊看见进来两个大人和一个小男孩。可是他们却迟迟不进来,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拉开凳子,跑到门口,那一幕,我惊呆了!„„原来那个男孩是曹旸。他的右脸受伤了,还时不时流下鲜血。头上肿起一个大包„„妈呀!吓得我连连后退。嘴里还念着:“哦,我的天哪!”当时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揉了揉眼睛,定了定神,多么希望我看错了。可是,这是真的。

原来,曹旸的妈妈在骑自行车送他来的途中,因为风太大,一不小心,身体向右倾斜„„“啊!”地一声„„

可是,令我不解的是,他都摔成„„算了,不说了。他都这样了,还坚持来上课,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我很感动。我想他一定很疼,可是他一直忍着。这要是我,我早就哭着喊着要回家。在上课时,脑海里时不时浮现出曹旸那张“惨不忍睹”的脸,就起鸡皮疙瘩,心不在焉的。我看了看他,发现,平时阳光,快乐,脸上常常洋溢着微笑的一个小男孩,此时,脸上却充满了忧伤。我以前和曹旸坐在一起,是>同桌。我总以为他是那么胆小„„原来,他遇到某些事情是那么的坚强,不退缩。我很佩服他。

记得下课的时候,他对着他爸爸说:“好疼!”这句话我感觉到,他真的很疼。曹旸的成绩一直很好,我总认为: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是因为爸爸妈妈都是老师吗!我常用这个借口来搪塞爸妈,感到很不屑。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曹旸成绩好的真正原因:不光是父母的帮助,更大部分是靠他自己的人努力。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一个人遇到>挫折不能退缩,要勇于面对!

篇四: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名叫《琴声如泉》的散文,作者傲雪小天使用极其优美的手法叙述了这件感人的>故事。

一位小女孩与琴相依为命,眼睛虽盲,心却亮,那晶黑的钢琴,是小女孩生命的依靠。是钢琴点燃了她对生活的热爱,是钢琴点亮了她对音乐的喜爱。

刚弹钢琴时,小女孩本想用琴声使自己快乐,可是,找不到要弹的那个琴键。遥望希望是一片黑暗,没有光的火种,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琴键,得到光明。找呀找,希望一点一点的冷却,光明离她越来越远,仿佛已经到太平洋的另一边,在也看不到,在也找不到。小女孩拼命的找,却没有一点起色,此时此刻小女孩的心被很狠的咬了一口,抖动中,流下了两行热泪。加油!一定会找到的!不要放弃!心理忽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来,小女孩努力的笑了一下,更加认真的找起来。阳光依旧明亮,大街依旧热闹。翠绿的枝叶不停的摇动着,像是要把伤心事都给摇掉。

终于,小女孩找到了琴键,虽盲可弹出的乐曲优美动听,宛若成千上万的百灵鸟悦耳的鸣声,又宛若欢快流动的溪水。花苞静静的开放,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小女孩苍白的双手,弹出了辛酸的天籁,音符舞动着,像是为小女孩祝福,世界的一切是那么的美丽,安详。

不要高兴的太早,万一弹错了呢?想到这里,小女孩的心被扎了一下。糟了,弹错了!小女孩冰凉凉的呆了,又落到一望无际的黑暗中。小女孩的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就不应该胡思乱想。小女孩强忍住眼泪,双手继续在黑暗中摸索琴键。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作文 篇2

一、高年级学生习作选材的现状分析

笔者曾经布置五年级学生完成题目为《我的妈妈》的作文, 批阅后笔者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 (统计数据见表1) 。

虽然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了39位能干的、有爱心的、善讲道理的妈妈, 但妈妈们仿佛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缺少真实而个性的东西。尽管有许多表扬、赞美的语言, 但其中鲜有对妈妈发自内心情感的流露。这暴露了学生存在“不善于选材”的弱势。

二、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主要技巧

面对学生习作的现状, 笔者对学生习作的选材指导上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研究, 采用“百字新事”的教学法, “找水” (善于引导学生去留心生活, 观察生活, 了解生活) 、“灌水” (不给学生设置框框, 放手让学生用文字记录生活, 记录生活中的发现) 和“净水” (善于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发现进行筛选, 留下有价值的素材) ,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找水”:善于引导学生去留心生活, 观察生活, 了解生活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选材的能力, 首先要做一些基础工作。如学生因不具备随时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普遍感到生活中的新鲜事不多, 这使得他们很难发掘生活中多姿多彩的习作素材。另外教师的指导必须以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为基本原则。为此, 笔者尝试了“百字新事”的选材教学指导方法。

“百字新事”中的“百字”指要求习作的字数百字左右, 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也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新事”则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新鲜、新奇, 且有意义的事件或情节, 作为习作素材来练笔。其重点是突出 “新”——有新意, 这符合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特点。这样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思想, 进行“自由创作”, 减轻学习作文的压力。同时, “百字新事”篇幅简短, 具有很大的表达空间、修改余地, 利于学生再度创作。“新”字引领孩子们通过“留心观察生活, 善于发现生活, 充分体验生活” 寻找源头活水, 来走进生活, 为习作广开“材”路。

首先, 学会观察。如果学生没有留心观察, 大千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事、景、物, 在脑海中就只是一个空泛的表象。学生习作时自然会感到无从下笔, 苦不堪言。观察既要多角度, 又要关注细节。光靠说教如同隔靴搔痒, 只有通过训练, 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较强的观察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先领学生“观察黄粉虫”, 然后“画黄粉虫”, 通过画面, 反映出大家观察上的出入:有无触角?身体有多少节?所有“黄粉虫”身体的节数都一样多吗?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当再次观察“黄粉虫”时, 学生们仔细地看, 认真地数, 用心地记……通过实实在在的观察活动, 学生不仅收获知识, 而且养成了观察习惯, 培养了观察能力。多次的活动中, 大千世界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由一个个空泛的表象, 变成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 为学生广开“材”路打下了基础。

其次, 善于发现。“发现”是指经过自己的研究、探索等, 看到或找到别人都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在高年级习作中, 笔者发现学生的选材不错, 但立意平淡, 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点。因此要引导学生会思考, 善于从平常点滴小事中发现它不平常的价值。在活动的时候, 笔者精心布置一些观察任务:对与常理不同的事要想想为什么;对于观察到的变化, 哪怕是细微的变化, 也要问问为什么;对于许多雷同的现象更要问问为什么……在这样的启发下, 学生们开始带着问号去参加小队活动、班会活动、郊游活动……在“为什么”的驱动下开始留心生活、体验生活。有价值的素材逐渐进入了学生们的眼睛里, 留在头脑里, 为学生广开“材”路, 注入了灵魂。

然后, 充分体验。只有对生活有了体验, 才对生活注入了情感。现在的学生备受长辈的疼爱, 往往缺乏生活的体验。因此, 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 注重情感因素对选材的影响, 丰富学生内心感受。通过体验, 看似空洞的大道理, 变得令人信服。如通过系列游戏“用双手戴红领巾”、“用一只手戴红领巾”和“不用自己的手戴红领巾”, 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互助与合作的价值。在校外开展一些“今天我当家”、“去菜场采购活动”、“我为妈妈 (爸爸) ……”等生活实践活动。有了充分的体验, 学生作文中的话语才不会冷冰冰的, 具有生活气息, 为学生广开“材”路, 提供了动力。

最后, 勤于记录。语文学习是一种积累的过程, “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 靠日积月累。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发现、感受要记录下来, 这样才便于内化, 才能利于认识的提高。五年级计算机课的传统学科活动是“灌水高手比赛”, 即以电脑输入的方式进行即兴或命题作文。文字输入得既快又准, 同时习作水平好的学生为优胜, 这项活动深受学生欢迎。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只顾机械地练习输入速度, 而忽视习作的质量, 有悖于活动的主旨, 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笔者将“百字新事”与“灌水高手比赛”的活动相结合, 既兼顾了打字训练, 又解决了活动中写作训练形同虚设的困惑;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经过训练后, 学生们在争当“灌水高手”的过程中, 文思如泉涌, 作品充满了鲜活的生活画面。

在这样的指导下, 不同基础的学生们开始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并记录生活了。学生们在记录自己真实的生活, 记录自己难忘的童年。

2.“灌水”:

不给学生设置框框, 放手让学生用文字记录生活, 记录生活中的发现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不同, “百字新事”中“新”的体现也不同。为了提高学生们对“新”的认识, 积累有价值的习作素材, 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积极为学生提供共享机会, 让学生体验习作乐趣, 提升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能力。

最初由教师选出有新意的“百字新事”, 让学生考虑“新在哪”。渐渐地, 学生们对“新”的认识越来越广泛, 由以“自己为中心”写“自己身上的, 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人身上的事” , 写到“看见的、听说的, 甚至是新闻里、报纸上、网上了解到的事”;对“新”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不光是写 “好的事、得到表扬的事, 喜悦的事”, 也写“令自己难过、后悔的事, 甚至是自己做错的事”。

然后由学生们评选“最新”的“百字新事”, 作者为“火眼金睛小作家”, 在晨读时由“火眼金睛小作家”来读自己创作的“百字新事”。由此, 既鼓励了留心生活、善于发现的学生, 也为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拓宽眼界提供借鉴, 激励他们去发现生活。这一过程中, 孩子们的鉴赏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评出的“新事”越发不凡。

最后由教师将每次评出的优秀“百字新事”打印装订成册, 取名为《五 (5) 百字新事集 》, 放在教室的“读书角”里, 供大家随时阅读, 甚至有学生要求借回家读给父母听。在这样的氛围里, 全班学生都学会了选择有价值的习作素材。

3.“净水”:善于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发现, 进行筛选, 留下有价值的素材

“百字新事”旨在减轻学生习作压力, 激发习作兴趣, 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积累有价值的习作素材。有了素材, 不愁“无米下锅”。但成为“巧妇”烧出诱人的饭菜, 使作文让人爱读, 还需指导学生具有两个基本能力:一是善于组织材料, 即如何安排详略;二是练好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即文句通顺, 有丰富、个性的表达。因此, 笔者引导学生将段落的“百字新事”改写为篇章, 编辑成《新事集》。利用编《新事集》创设互动平台, 进行资源优化, 促使学生学会“精彩表达”。

首先, 在“读书活动”时, 教师把每次选出的2到3篇“百字新事”, 让学生们以小记者的身份将自己感兴趣的、“百字新事”中没说清楚的内容与其他同学互动, 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组织材料、内容详略安排的思考。然后, 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中, 将这些内容变成文字添加到“百字新事”中。并发挥班级里打字输入“快手王”的优势, 现场将补充的内容用红色字体添加到“百字新事”里。在这一过程中, 大家共同品读, 共同修改, 反复斟酌。渐渐地, 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表达越来越精彩。

三、“百字新事”训练的效果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百字新事”的习作训练, 最怕写作文的学生在《难忘的竞选》一文中, 将原本干巴巴的“投票的环节到了, 我不敢看同学。”的一句话, 描写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投票环节到了, 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我感觉空气仿佛都凝结了。我能得几票呢?我不敢看同学们。我偷窥了一眼林同学, 因为我想起上次拿毛毛虫吓唬她, 看到她被吓得哇哇大叫时, 我还开心地笑呢!我又看到两个女同学在交头接耳, 我不禁做贼心虚, 是说我吧!一定是因为我的调皮……我不敢往下想。终于唱票了, 我只得了可怜的三票, 虽然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 但我心中还是很失望, 心中充满了懊悔和苦涩, 都怪我平时太不守纪律了……”

2.学生的作文充满个性

《我眼中的爸爸》一文的作者将“我眼中的爸爸是一个十分开朗的人”描绘为:“美术课上, 老师向我们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你的爸爸, 那会是什么呢?我脑海中一下闪出了红色, 对, 爸爸是红色的, 因为他热爱亲人, 对家人十分关心;忽然脑海中又闪出金色, 对, 爸爸是金黄色的, 因为他开朗、活泼, 任何愁事都抹不去他脸上的笑意, 他是个阳光爸爸。”

在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尝试使用“百字新事”的教学方法, 较好地体现了“文道结合”, 使教师与学生互相促进, 互相启发, 集思广益;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解决了师生代沟;使学生们充分地交流, 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在短短的一年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摘要:“不善于选材”是导致小学高年级习作中“背、抄、编”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百字新事”教学法, 从“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筛选有价值的习作素材”的角度, 有效指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材, 提高习作教学质量。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作文 篇3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篇4

“快下雨了”,焦急的我一边心里默念着,一边加快了自行车的速度。一阵阵寒冽的风像无数根细针刺痛着我的脸,仿佛也穿过厚厚的衣服,刺痛着我每一寸肌肤,我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这时,前面一个小男孩正在马路边跑着,我还没来得及刹车,车子闪电般从他身边闪过,他吓得惊慌失措,一下倒在路旁,连话都说不出。我感觉不妙,瞬间急刹车,停了下来,连忙下车,扶起他,仔细一看,原来是对面栋楼的小弟弟,我忐忑不安地向他问道:“亮亮,对不起,没事吧”?他揉了揉鼻子,缓过神来,“哦!没事的。”

我心中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你是要回家吧?我载你一程。”小弟弟犹豫不决,迟迟没说话,我看他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看了看乌黑的天空,对他说:“快上车吧!要下雨了。”他点了点头。我载着他飞快地往家里赶。这时,我想:他的妈妈一定在等他,我可得赶紧把他送回去,要不然这么冷的天他肯定会感冒的。想着想着,一阵一阵寒风不断地吹来,可我觉得这寒风不像刚才那样冷冽刺骨了,反而有一种特殊的温暖,这种温暖是柔和的,仿佛从那寒风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

不一会儿,到他家了,他妈妈又惊又喜,一边把他从单车上放下来,一边对我说:“峰峰,谢谢你,现在你真的长大了!”望着张他们远去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

以感动为话题的600字作文 篇5

记得那是深秋的一天,天气格外凉,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味——快要下雨了。到了中午放学,天空果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豆大的雨滴砸着花坛里那凋零残谢的黄菊花,校园地面上已有了大大小 小的水洼。我没拿伞,站在走廊里不想出去,怕被雨淋到。“今天不排路队了,”杨老师关切地告诉大家,“天气凉,快回家吧!”我速地拉起王文郁快步离开校园。在校门外,我看到了以往不常见的 身影——奶奶。她慈祥,面带笑意,又不乏沉默等待的疲倦和忙活一大早的劳累。奶奶一手撑着大伞,一手拿着我拿把熟悉的小方伞。“给你伞”奶奶朝我笑笑,疼爱的看着我。她见我的衣服很潮,赶 紧把外套脱下来,给我穿上。“好了”奶奶高兴的看着我。

雨仍下个不停,当奶奶再次回过头时,伞下又多了一个人——王文郁。

伞太小了,无法乘下两个人,我们的衣服被打湿了。奶奶见到后,把我们叫住,和我们换了伞。我们高兴地结果伞兴奋向前走,而飒飒的秋风让我又想起了奶奶。在路的前方,小方伞下,雨水打湿 了她两侧和背后的衣裳——是的,那伞太小了,我和王文郁不应该接过大伞。

我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往前走,但是心中却满是愧疚,我在心中反复问自己:怎麽可以为了自己而不顾别人呢?我太自私了——但又被奶奶所感动。为了让我不受淋,把小伞给自己,想到这,对奶 奶的敬佩油然而生。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高中 篇6

今天考完试,我整个人用我最后一丝力气把沉重的书包背回寝室。我翻身躺在了床上,不去想“挂科”与否的问题,只觉得脑袋清醒很多。休息一会儿,觉得自已不能如此“浪费”月考完后难得轻松的时光,决定向其他同学借几本小说看看。

当然,这小说不是啥名着,正是被老师家长视为“不良读物”的“言情”。虽然我们也看名着,但是,在打发时间方面,“言情”比名着更奏效。可这也不是完全把“言情”打入了“十八层地狱”,所谓开卷有益,指的便是如此了。

跟着明晓溪的文字,去为夏沫的幸福与遭遇而快乐悲伤,浅饮一杯热茶,仿佛那位拥有海藻般秀发的女生出现在眼前;翻开饶雪温的《沙漏》,为午夜里突发暴食症的莫醒醒而揪心,烟雾浮上眼眶前,米砂送给醒醒的那个99秒的沙漏仿佛浮现在脑海;在郭敬明的《小时代》里,既为林萧、顾里的友情而温暖着,又替崇光的突然离去而痛心不已。还有《大地之灯》的卡桑,《契丹王妃》里的德锦……我为这些个性鲜明敢爱敢恨的人物而激动着,急切地希望她们都拥有快乐的结局。但事实并不全如我所愿,作者有的会遵循鲁迅的悲剧法则——“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令人歔欷不已,于是,我同我一样有着美好愿望的小女生们就在作者们的笔下为她们而心情“沉浮着”。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作文 篇7

关键词:议程设置,新闻由头,主流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基本内涵是:“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目前, 这一假设已经经过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了验证。

在议程设置理论中, 其中一个受到关注的研究方向是:媒介设置公众的议程, 那媒介的议程又有谁设置, 即媒介议程设置的来源问题。粗略地看, 这个来源包括多个方面, 比如政府发言人、新闻当事者, 也包括媒体自身。“这一阶段也包括媒体间的议程设置, 即新闻媒体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2]

从信息流的角度看, 议程设置的影响是多个过程循环进行、共同作用。媒体报道新闻, 直接对受众产生影响是一个过程;部分受众接收新闻后对其他受众进行传播时可能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这是第二个过程;媒体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和由其他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进行评论, 这又是一个过程。第三个过程即是媒体对媒体的议程设置。不同媒体的影响力往往差距很大,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哪些媒体处于引领状态, 哪些媒体处于跟随状态、被其他媒体的议程所牵引, 这是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

评论是媒体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众多媒体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开设了评论栏目 (节目) 。评论不仅仅是在传达观点, 其本身也是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哪些议题值得评论, 哪些不值得。不同媒体提供的值得评论的议题的多少,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设置媒体的评论议题中所起的作用。时评界一般将这种评论的议题称为新闻由头。

一、样本选择的基本介绍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版“青年话题”为例来进行分析。“青年话题”创办于1999年, 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 其带动了时评的兴起与繁荣, 而时评也是当下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中最常用的评论形式。目前, “青年话题”在全国纸质媒体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选择它作为分析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样本分析中,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2010年6~9月“青年话题”中所有的评论进行分析, 共获得样本501份。本文主要考察的是两个问题:一是, 在提供新闻由头的媒体中, 不同类媒体的表现是怎样的;二是, 哪些具体的媒体表现比较出色?媒体种类有多种划分标准, 笔者将所考察的媒体分为4类: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专业、行业类媒体;都市报、晚报等, 主要是想观察这几类媒体的具体表现。

需要做出的解释有:一些评论, 是作者根据自身的亲身体验或观察到现象作为新闻由头,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按“其他”统计。有数量较多的评论并没有标出新闻由头, 这一般都是热点新闻, 即便不标出新闻由头公众一般也熟知,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标注为“不确定”。一些专业类媒体本身就是由中央媒体创办的, 比如新华社创办的《经济参考报》和《财经国家周刊》, 这些专业媒体在新闻由头中被都列入“专业、行业媒体”而没有列入“中央媒体”。

在新闻来源中出现的央视《新闻1+1》、央视经济信息联播、还有央视网, 都列入“央视”的统计范畴。同理, 新华网、新华社都列入新华社范畴;中新社、中新网都列入中新社;人民网和《人民日报》都被列入《人民日报》;《大河报》和大河网都列入《大河报》;环球网和《环球时报》都列入《环球时报》;中国之声和中广网都列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这次统计总共出现了7次这种情况。

二、统计分析:不同种类媒体的表现

运用SPSS软件将每一类媒体进行编码, 输入数据后运用频数分析, 得出表一。

通过表一不难看到, 在为“青年话题”提供新闻由头、设置评论议题的媒体中,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占得比例最高。值得评论的新闻, 一般都是有争议的热点新闻, 由此可见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引发舆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央级媒体所占的比例与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媒体总量上看, 前者要远远少于后者, 在这种情况下能占到19.6%的比例, 也说明其表现比较出色。另外, 中央媒体中, 《人民日报》主办的《京华时报》和《中国经济周刊》作为新闻由头获得的频数为22, 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财经国家周刊》、《现代快报》和《现代金报》获得的频次总共为17, 如果将这两个数字合并到中央媒体中, 其作为新闻由头的百分比将提到高27.3%。而评论议题最多 (频数为43) 的《新京报》, 其主办方之一也包括中央媒体《光明日报》。

地方党报的绝对数量比较多, 这不仅包括省级党报, 还有市级党报。但通过上表可以看到, 除去“其他”选项外, 地方党报在设置评论议题中的表现是最差的。而且, 地方党报中仅《广州日报》一家的频数就是22, 其后依次是《长江日报》 (频数为5, 下同) 、《南方日报》 (4) 、《大众日报》 (1) 、《济南日报》 (1) 。

专业、行业类媒体所占的比例不高, 这与《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是综合性评论而非专业化、行业化评论也有关系。这里的专业、行业类媒体, 根据统计主要是经济类专业媒体, 其中表现较好的有:《第一财经日报》 (频数为7, 下同) 、《经济参考报》 (6) 、《21世纪经济报道》 (6) 、《中国经济周刊》 (6) 。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即媒体分布的地区来看, 不同地区的媒体表现也差距很大, 表现出色的媒体基本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和成都等城市。具体来看, (不含专业媒体和中央级媒体) 北京 (频数为75.5, 下同;一个评论用了两个新闻由头, 其中《北京晚报》频数按0.5计) 、广州 (45) 、南京 (23) 、武汉 (12) 、成都 (9) 、上海 (7) 。黑龙江、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新疆等中西部地区, 没有一家媒体入选。

三、统计分析:具体媒体的表现

本次分析共统计到97家媒体, 除去“不确定”和“其他”选项, 平均每家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频次为3.8。将出现频次最高的10家媒体进行列表, 如表二。

通过上表可以计算出前10家媒体作为新闻由头的平均频次为19.6, 是所有97家媒体平均频数的5倍多。而且, 这10家媒体总的频数, 占到了可以确定的新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的一半多。由此可见, 在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过程中, 存在着比较明显地少量媒体设置较多评论议题的现象。

“这种精英媒体领衔与新闻专业普遍规范的作用, 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共同带来一个结果, 也正如我们已经留意到的, 就是新闻媒介的高度同质化。”[3]麦库姆斯在《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一文的这段话, 在中国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还是以新闻由头为例, 一个评论写手写的关于同一个新闻由头的时评可以同时投给全国几百家媒体, 评论的地域色彩减弱, 全国各地的报纸往往都是同时评论一条新闻。而这些新闻由头, 大多是由为数不多的媒体提供。

麦库姆斯提到的“精英媒体”在美国具体是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中国的情况则比较特殊。许多论者都将党报、中央媒体当做主流媒体来看待, 但通过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到, 地方党报在提供和设置评论议题方面已经与人们的期待形成较大的差距。在97家媒体中, 地方党报只有5家, 而且除《广州日报》外, 其他报纸的频数都非常低。

从表二可以看到, 《新京报》与《中国青年报》的频次最高。其中, 《新京报》自2003创办以来, 就一直以时政新闻为主打, 以高端读者为受众目标。在报道北京新闻的同时, 《新京报》还经常派出记者对全国各地的热点新闻进行报道, 这也是该报“核心报道”栏目主要内容。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6月3日的一篇评论《倘若“暴拆官员”奉命行事》, 引用的就是《新京报》对安徽阜阳官员暴力拆迁被问罪的报道。另外, 《新京报》还利用办报地在北京的优势, 报道了大量中央各个部门的新闻, 这往往也成为评论的热点议题。比如“青年话题”6月18日的冰点时评《公开“三公”支出到底难在哪里》就是以《新京报》对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高强的报道为新闻由头。

《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主办的全国性报纸, 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闻改革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比如备受业界和学界推崇的“三色”报道、《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等。新千年后, 《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6月1日创办了特别报道栏目, 根据该栏目主任吴湘韩在2009年4月的一次讲话, “从2007年的数据统计来看, 报道重大公共事件的专题67个, 占56%;反映重大社会问题40个, 占34%;解读重大公共政策12个, 占10%。”[4]上述三类报道, 无疑都是评论比较偏好的新闻由头。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7月8日的评论《媒体误报“批示”背后的真问题》就是以该报7月7日的特别报道《假“委员长批示”见报记》作为新闻由头。

另外, 《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调查”是国内媒体中周期比较固定、操作比较成熟的精确新闻, 其“所涉及到的选题多种多样, 包括时政报道、民生感受、青年发展和社会研究……关注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公平, 形成了鲜明特色”[5], 该栏目所做的调查也常常作为评论的由头。如“青年调查”在8月31日刊登的精确报道指出, 63.5%的家长期望教育部门规定教师不收礼。9月1日, 有评论在该报以此新闻为由头发表评论《禁止老师收礼扭不过腐败文化的“粗腿”》。《中国青年报》的其他栏目如教育、科学、法治等方面报道的新闻, 紧扣社会热点, 也是评论者经常引用的由头。

作为一份党报, 在其他地方性党报全面式微的情况下, 《广州日报》在此次统计中的表现格外显眼。显然, 这与该报的锐意改革是分不开的。“从1996年1月组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 (即广州日报集团, 笔者注) 起, 它就明确了‘党报通过改革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党报不应把自己置身于市场竞争之外, 而应主动出击参与市场竞争’这一发展模式。”[6]在具体的操作中, 《广州日报》通过改版、自办发行、大力引进人才、从制度设置到经营管理完全企业化、积极容纳新媒体等措施, 实现了报业集团中无论舆论引导还是媒体经营, 都以党报为核心。自1994年《广州日报》广告收入首次跃居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的第一位后, 这一位置就一直都没有变动过。一系列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报纸的内容, 在众多媒体中, 《广州日报》的报道有22次作为本文统计的评论的新闻由头,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四、思考: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主流化转型与党报舆论引导的危机

无论从表一还是表二来看,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而地方党报的表现难以让人满意。这也是本文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 在谈到党报时, 往往都会将其列到主流媒体、权威媒体的行列。赵克强在《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中还对我国媒体按照主流媒体、次主流媒体、边缘媒体进行划分[7]。这其中, 地方党报也被划入了主流媒体中。但“主流媒体”不是天然的或者可以凭着某种“身份”就可以自然获得的称谓。党报能否真正做到“主流”, 需要读者和市场的检验和认定。

在媒体为其他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党报的新闻多大程度上为其他媒体所转载, 多大程度以提供新闻由头的方式设置其他媒体的评论议题, 可以作为衡量党报是否主流的一个观察视角。评论的新闻由头, 一般都是关于国计民生的热点新闻, 评论者很少把地方党报的新闻作为新闻由头, 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这类报纸在关于国计民生的新闻报道方面存在不足呢?

与党报相比,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则在逐步向主流化转型。我国非党报纸媒的报纸, 最早是晚报, 如《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这类报纸被定位为“日报的补充”和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内容的表上形式上强调“软些软些再软些”。1996年, 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 报纸定位为“市民生活报”, 此后, 都市报类媒体大量涌现。此时的“市民”还是个宽泛的概念, 既包括干部群众, 又包括知识分子, 还包括广大市民。内容设置上, “就是满足市民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娱乐的各方面的信息的需求, 强化新闻的‘实、快、短、热、活、宽’。”[8]按照赵克强的分类, 这样的媒体应该被列入次主要媒体行列。

“1998年3月, 时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的席文举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 这是对原有定位‘市民生活报’的一次革新, 其后国内主要的都市报纷纷效仿。”[9]迈向主流媒体具体的做法包括:增加时政新闻、深度报道、开设评论栏目等, 整体内容变得更硬, 增强权威性、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部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新的诉求, 读者定位自然也不再是所有市民, 而是中高端读者。在报道范围上, 部分报纸经常超越办报所在地, 及时派出记者报道全国其他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热点事件, 力求在这些事件中把握主动权。

这其中, 《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还设有评论周刊, 前者还有《深度周刊》, 用以进行深度报道。这些报纸虽然在笔者的统计中也被划为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甚至其报名中也有“都市报”、“晚报”的字眼, 但其新闻的操作理念、提供的新闻类型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 《南方都市报》就提出, 要“记录时代进程, 培育现代社会, 启蒙公民意识”。[10]在本次统计中, 除了表二中列出的媒体外, 其他表现较好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为:《现代快报》 (频数为7, 下同) 、《北京晨报》 (6) 、《北京青年报》 (6) 。

一般认为, 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是比较主流化的新闻, 社会新闻则是次主流化甚至非主流化的新闻;而党报在时政和经济新闻报道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都市报、晚报则更多地报道社会新闻。在都市报、晚报的发展初期, 其确实以社会新闻作为主打。但通过本次关于《中国青年报》评论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 都市报、晚报在为评论提供时政、经济新闻的议题方面同样非常出色。利用SPSS交叉分析, 得出表三。

从上表可以看到, 无论是政治题材还是经济题材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 地方党报都远远低于都市报、晚报等媒体。本来就以社会新闻见长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社会新闻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只有在经济类题材, 才有媒体即专业的经济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超过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当然,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向主流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低俗的社会、娱乐新闻依然大量存在, 软广告、广告与新闻不分的现象等时有发生。但这并不能掩盖这类媒体在提供重要、热点的新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角色。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部分都市报、晚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比如这些媒体的报道经常就作为其他报纸国内新闻版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评论主要的新闻由头来源。《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一文把部分符合条件的都市报和其他符合条件的权威报纸也列入主流媒体行列, 这在本文的分析中得到具体的印证。

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舆论引导, 首先是要吸引公众关注什么, 然后才可能影响其态度, 即这是一个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受的过程。对于党报而言, 如果其内容报道中涉及社会热点、公众关切的新闻不多, 除了其本身难以吸引读者之外, 其他媒体也不会转载其报道, 或将其作为评论的议题。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 是扩大部分媒体社会影响力、掌握舆论主导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致力于引导舆论的党报而言, 如何通过改进新闻报道,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深入思考。

五、结语

本文从《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青年话题”的新闻由头入手, 试图分析媒体为媒体设置评论议题的过程中, 不同媒体的表现。分析表明, 中央级媒体尽管数量少, 但在媒体议程中依然占有很重的分量。一些逐步向主流化转型的都市类、晚报类媒体的表现最为出色。而地方党报则处于弱势, 市场化改革较早的广州日报是该类报纸中最显眼的明星。如何切实提升地方党报的影响, 让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名副其实, 还需要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朱一.聚合还是分流——多元视角下框架理论和第二层议程设置之比较[J].消费导刊, 2009 (7) :191.

[2][3]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 2007 (3) :60.

[4]吴湘韩.网络时代纸媒独家深度报道的空间[Z].http://book.cyol.com/content/2009-04/20/content_2630161.htm

[5]青年调查, 这里报道民意[Z]http://zqb.cyol.com/node/node_6465.htm

[6]文远竹.党报要成为城市报业市场的野战军[J].新闻战线, 2009 (7) :19.

[7]赵克强.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J].新闻知识, 2006 (3) :3~4.

[8]李鹏, 陈翔.华西都市报的三次理论创新[J].新闻战线, 2002 (6) :67.

[9]赖大彬.南方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J].青年记者, 2009 (9月中) :55.

高中以感动为话题作文600字 篇8

“感动”二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相信在我们的身边准会有一些令人感动的事情。而我因为感动,会变得情不自禁。

每逢周未,我都有一个翻阅课外书籍的习惯。不久前偶然看到一则感人肺腑的故事:有一名摄影师,开了一家摄影店。一天,住在隔壁靠捡破烂为生的刘阿姨穿了一套新衣服来找他,让他给自己拍照。原来与刘阿姨相依为命的儿子自大学毕业后就在北京工作,现在找到了一位女朋友,女方的家人想看一看她的样子,就让她拍一张照片寄过去。开始拍时,刘阿姨显得有点紧张。过了几天,照片洗出来,刘阿姨摇摇头,不太满意地说:“女方的家人都是知识分子,我这样子会丢了儿子的脸,明天我再照一次。”第二天,刘阿姨来了,她特意补了粉,还拿出口红涂在干裂的嘴唇上,佩上一副眼镜,尽量把自己打扮成一名知识分子的样子。照片出来后,效果好多了,可还是不能完全遮住她的黑皮肤。“不能再洗白一点了吗?”她近乎哀求道:“其实我活不了多久,上个月被验出得了末期的癌症,我要留给儿子最好的一面,你就帮帮我吧!”摄影师问:“您儿子知道吗?”刘阿姨茫然地摇了摇头说:“不知道,也不想他知道,不想他女朋友的家人知道我是靠捡破烂为生的,只要他过得好就好了。”摄影师被感动了,他骗刘阿姨说不能再洗白,因为摄影师想要让她的儿子知道自己的母亲已经真的老了。

读到这里我早已泪流满面。多伟大的母亲呀!为了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大的爱儿不给女方家人小看,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想到的还是让自己的儿子要过得好。她已完全尽了养育儿子的责任,但她对儿子没有任何要求。刘阿姨,我理解您的用心良苦。可您知道这样做,会给自己的儿子带来一辈子的遗憾呀!为人子女,一定要好好孝顺双亲。珍惜每一个关爱父母的机会,别等失去了才来后悔!

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篇9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群年轻人去山里玩,看到了令人惊叹的场景。一只狼从藤蔓爬上大鹰的巢,偷了一个鸡蛋吃。大雁回来,看到狼在偷蛋,马上和狼打起来。大鹰从空中向狼扑去,咬了狼一口。狼不甘示弱,奋起反击。大鹰冲下来的时候,狼朝大鹰冲过去,抓住它,使劲打。经过一番搏斗,鹰失去了一只脚,狼被一块肉抓住了。最后,大鹰终于保护了自己的孩子。母爱有多伟大!冒着生命危险与一只巨大的狼搏斗。所有在场的人都对这位雕刻母亲的无畏感到惊讶。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一只老牛闻到了沙漠里的水的味道,挣脱了僵硬的绳子,冲到了路上。司机突然刹车,最终造成了交通堵塞。司机气得破口大骂。牛的主人来了,用鞭子抽打,牛流了血,把鞭子染成红色。但依然不为所动。最后,司机给了牛三斤水。他没有喝与死神搏斗获得的水,而是让他的孩子喝。当时人就哭了。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母子住在采摘野菜的地方,却遇到了一只狼。母亲拿起菜刀,护着孩子,盯着狼。狼旁边有一只小狼。他似乎很饿。狼冲了上来,妈妈拿起菜刀朝狼砍去,小狼也冲了上来。母亲很快抓住了小狼,用刀指着小狼,威胁着母狼。母狼叫了一声,无奈的离开了。妈妈看到了,就放了小狼。他们也是母亲,他们的行为多么相似!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作文 篇10

以上要求表明,根据题意完成作文即合题,是考场作文的基本要求。从阅卷来看,是否合题也是高考作文评分入类的依据,不合题的文章,内容再好、立意再高,也难以在考场上取得高分。所以对于高考作文来说,审题是第一重要的环节,审准题、明辨写作方向是考场作文得分的起点。

[课前准备——完成命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的含义是极其丰富的,有生物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生命的养分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

请以“生命的养分”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教学过程——讲评与修改]

一、审准题目要求:立意选材要切题(写什么)

1.审好题目类型:比喻类命题作文

作文的审题首先是要审好题目类型。从形式上看,是命题文还是材料文;从修辞上看,是比喻类还是实际概念类;从性质上看,是偏于抽象概括的还是感性描述的。只有对题目特点观照全面,才能

有针对性地把握好题目,根据题意写作。“生命的养分”属于比喻类命题作文,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偏正短语,核心概念是“养分”,“生命”是修饰限制语。

2.审准中心词,明了比喻义内涵

以下几组词语作为生命的养分是否合题?

第一组:挫折、失败、苦难

第二组:自信、信念、理想、梦想

第三组:学习、思考、旅游

第四组:雨、大海、水、瀑布、茶

学生辨析发言与教师点拨归纳:既然中心词是“养分”,审题的关键就是要准确理解“养分”的内涵,把握“养分”的特点。“养分”的字典义是指物质中所含的能供给机体营养的成分。根据这一理解,“养分”首先是指对机体有益的好的物质,那么挫折、失败、苦难等应该是不适合作为养分的。其次,“养分”是供给机体营养的,所以它应该来自机体外部,那么来自自身内在的自信、信念、梦想、理想、感动等应该是不适合作为养分的。再有“养分”是一个名词,那么学习、思考、旅游等只能是获取养分的途径,也是不能直接作为养分的。

3.审清修饰限制语

核心词“养分”之前的修饰语“生命”有何意义?它的限定性体现在哪里?

学生辨析发言与教师点拨归纳:根据题目前的提示,这个“生命”当是指作为社会的人的生命,并非物质的生命,这就使得“养分”有了比喻的意义,它应该是指能促进人精神生命成长的某种精神产品,比如书籍、诗歌、艺术、音乐、书法、绘画、电影等,这些都是符合本命题所说的养分内涵的。至于“雨、大海、水、瀑布、茶”等能否作为生命的养分,要看作者能否提炼挖掘出其能作用于人的精神生命成长的精神特质与内涵。一个学生这样写道:“雨,是情感得以增色的调味品。记得黛玉在风雨袭来之时,责怪宝玉不知灯与人孰轻孰重的温存,几点秋窗风雨,使故事增加了温情的颜色,如指间泛起的流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妙处。又如戴望舒的《雨巷》,若没有雨,也少了些许温婉悠长,而那紫色的丁香的幽香,也难以寻觅了。雨,可以使黯淡的情感生出明丽的色彩来。点点滴滴的雨,敲打着窗,使生命更加生色,更加丰富。雨是生命的养分,它丰富着情感,滋润着生命。”在这里,雨是情感增色的调味品。更为重要与难得的是作者还举出了具体的文学作品,巧妙地将自然的雨与人的情感勾连,使雨成为丰富情感、滋润生命的养分,在雨和人的精神生命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赋予了雨人文内涵,使得立意合情合理。

二、审明写作重心:行文论证要扣题(怎么写)

审准了题目、要求,下一步就是怎么写的问题了。行文怎样扣题?举例要扣合哪个方面议论呢?

这些还是取决于对题目重心的把握。考场作文有时也像是一道大答题,根据题意,这篇文章首先要确定所写的养分是什么,然后要回答它为什么是生命的养分,即它是怎样具体滋养生命,如何促进生命成长的。所以,我们举例论证也应扣住这养分对人精神生命成长的具体作用来写,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它就能成为生命的养分?它是怎样发挥营养作用的?请看下面作文片段:

音乐表达的情感多种多样,认真体会与领悟,便能达到作者的内心,这既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也使生命更加厚重。聆听着钢琴曲《月光》,静静品味着,仿佛一切在此刻静止,唯有那一抹银色光华洒落心头,让心变得宁静而恬淡。当你再仔细聆听时,似乎听懂了贝多芬的心,懂得了他虽经命运的打击,仍能沉静如常,似乎听懂了他内心的坚韧与平和。因此欣赏音乐也是与作者对话,是从中汲取养分,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注入甘泉。

师生讨论后明确:这段文字以音乐中的一首曲

子为例,并结合这首曲子的具体内容谈它对“我”心灵的影响与滋养,举例恰当,议论分析紧扣养分对人生命(心灵)成长的作用,论证是扣题的。

再看下面作文片段有没有问题:

①书籍是人生命的养分。但是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人的读书状况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最近来自一本权威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阅读率6年来持续走低,人们几乎“没时间”读书和不习惯读书。而课业负担非常重的我们,更是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时间也被教学辅导书占得满满的。

②往昔的各色人物,其传奇的经历,或悲或喜的命运,流芳百世的丰功伟绩,每每打动着我。烛之武那样一个七旬老者,能够在国家危难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挽救了郑国。邹忌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讽谏齐王,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这些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经过讨论,学生认为第①段文字立意虽然没有问题,书籍的确可以作为生命的养分,但内容主要是在强调当前国人读书的现状,已经将题目“生命的养分”完全丢掉了,属于严重跑题。第②段文字叙述重点在人物的事迹,未能很好地提炼出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即养分具体是什么未明示。此外,更没有强调其对生命具体的滋养作用。所以举例分析未能扣合题目来论证。

修改意见:第①段应该举出所读具体书目以及书中的哪些养分对生命成长产生了具体的作用。第②段应提炼出人物的精神内涵,并分析其对我们生命成长的具体作用。

三、修改作文:将作文讲评落到实处

根据作文讲评中师生共同发现的问题和在审题与论证方面达成的共识,重点修改两类文章:一是立意选材不合题的要重写;二是论证未能紧扣住题意,即不强调某种养分如何滋养生命、供生命成长的要改写。

上面有问题的作文片段修改后:

①书籍是人类生命的养分。书籍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灵,滋润着情感的种子在幼小的年纪悄然发芽。还记得自己深夜里顶着被子打手电筒看书的艰难一幕,瞒过父母,牺牲睡眠,只为探求

《傲慢与偏见》中的一对冤家是否真的尽释前嫌,从此幸福快乐。最终读到伊丽莎白与达西夕阳下的牵手,自己竟情不自禁地在被子里痴笑。小小的年纪哪里懂得爱情的真谛,只不过白纸黑字的细流浇灌了心中深埋的情感种子,让爱与希望在那时悄然生根发芽。就像后来追捧了6年的《哈利·波特》,简单的善与恶的较量,却因爱的魔法而熠熠生辉。书籍给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养分,让我对人世间的爱笃信不疑,塑造了我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

②世代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我们生命的养分。烛之武,一个七旬老者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冒死谏秦师的大义凛然;邹忌,一个忠正之臣机敏果敢,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讽谏;屈原,一个心系国家安危的忠臣,高吟着“伏清白以死直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投身汨罗。他们都有着一颗坚守正义、热爱国家的心灵,这使得他们在危难面前大义凛然、毫不畏惧。这爱国的精神绵绵不断,让整个中华民族在其哺育下挺起了身板,使我们在面对黑暗、面对外来的侵略时永不会曲下双膝。

动手修改的过程,是进一步领会题意的过程,也是将讲评成果最终化为写作能力的过程。在动笔修改前,鼓励学生与老师沟通,在沟通交流中明辨自己的修改方向,力争一改成功。

四、迁移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作文题:有一首歌唱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200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题目辨析]首先明辨喻体“翅膀”的特点:是帮助飞鸟前行的,因此确定本体时也应该选择帮助“我”前行的、促使我精神上进步的事物。这点同于“生命的养分”。其次“翅膀”为“我”所有,它可以是外来的助推力,比如来自外部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更可以选择自身所具有的事物,如:理想、信念、坚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这点不同于“生命的养分”。最后,明确论证方向,应该要写出“翅膀”与“我”的关系,即对我的助推作用,这一点与“生命的养分”相似。但需注意区分它们的不同作用,一是助推,一是滋养。

五、课堂小结与反思

这节作文评讲课归纳起来成功之处有三点:一是首先确定了一次作文课突破一个主题的指导思想,不求每次讲评面面俱到。本次作文突出深思细察的审题意识,培养分析论证的扣题能力。二是讲评课立足于问题从学生中来、再由学生自己辨析评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讲评针对性强;由学生自我辨析,而不是老师讲解灌输,使学生易于接受,认识也容易统一。三是动手修改的环节使写作能力提升落到实处。修改前给出学生的反面示例,共同探讨,使学生能迅速明辨问题所在,明确修改方向。

作文能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在高三这一特殊时期,作文也需要快速提升。所以科学设计作文环节,精心设计讲评课,加强讲评的针对性,提高讲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作文进步的速度,是作文备考的必由之路。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篇11

前不久的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成绩不很理想。“你这个老师是怎么当的,你把这些学生都教成什么样了?”面对家长冷冰冰的呵斥,她没有反驳,只是独自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她被许多老师责备,在领导面前抬不起头,全都是因为我们这个“家”。责难面前,她总只是自己默默地在承受,从来没有埋怨过我们一句。虽然我们班同学的成绩暂时还不理想,但她仍然没有放弃过我们,没有嫌弃过我们,依旧呵护着我们。想到这里,我不由的流下了眼泪……

还记得我们班第一次班会,47位同学围成一个爱心,杜老师和我们共同唱起属于我们自己的班歌的情景吗?静静地坐在桌子的一角,翻开尘封的“相册”,慢慢的回首起已流逝的往事……

那往事,在我脑海中历历在目、挥之不去。那次班会上,我们是多么开心,当同学们上演自己的“拿手好戏”时,人才辈出谈不上,欢乐致尽可以这么说。一个个五花八门的表演,一个个欢乐融融的作品,没有茕茕孑立的氛围,只有欢聚一堂的喜悦,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快乐与温馨。那一刻没有私心杂念、谁是谁非,全都是感动与被感动的情绪波动,始终高涨的情绪,就好像随着沸点持续上涨温度不断提升的热水。“四十六朵姐妹花,同一个梦想同一条心。”在我们班里,同学们虽然平时会孩子气般地闹闹小矛盾,吵吵嘴,但我们终究是是一家人,终究会和好如初开心地在一起说说笑笑。孩子气的中带有点可爱的我们,永远比阳光还灿烂。欢聚一堂的班会,同学们个个都身在其中乐此不彼。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篇12

北风“呼呼”地乱叫,虽然还是放学不久,但天已逐渐昏暗下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拿着都已快变灰了的扫把和生了锈的畚箕在扫地。一位同学从楼梯上走下来,从正在扫地的他身边经过不屑一顾地看了他一眼,然后把手中的纸揉成几个团,往后一扔,自顾自地走了。他却拖着他将近苍老的身子一步步向前走去,走到纸团旁,先是皱了皱眉头,用右手微微挪了挪头顶上的帽子,再弯下腰捡起了一个纸团,放进了畚箕里,眼中露出了一丝遗憾。随后,他又疾步走向快被风吹走了的那几个纸团中去,双手拿起倒在,地上的扫把,用脚踩住纸团,再用扫把压了上去。风过去后,他就立即把所有的纸团都扫进了畚箕里。可是他没有停下来,继续迈向了另一处有脏污的地方,扫着,扫着……

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痕迹:皱纹深了,头发也从乌黑变成了花白,身子也不像以前那么灵活、硬朗了。可他没有任何怨言,努力去执行他的信念--就是让这所学校变得更洁白,更美丽。我悟懂了他身上的美--坚持不懈、无私奉献。哦,是它使我感动。

以教材为范例实施作文教学 篇13

一.从阅读中探寻写作思路

叶圣陶老先生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所谓遵路, 也就是在阅读中理清作者的思路。从思路入手阅读文章, 也是由写作与阅读在思维上具有可逆性决定的。

在阅读中, 读者如何获得文章主旨呢?可以通过理清文章思路, 还原作者的构思。只有理清文章的思路, 才能驾驭整篇文章, 准确把握中心, 完成阅读任务。

1.还原构思, 探讨主旨。在创作过程中, 立意作为先导, 构思就是围绕立意构架的思维过程。而文章的结构又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在表象。因此, 练习结构提纲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思路, 在原有素材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与创作, 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表达而不用别的方法来表达。

2.把握主体, 理清思路。记叙类作品中往往会涉及许多人, 许多矛盾, 但为了突出主题, 作品总是以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为主要人物, 以一对矛盾为主要矛盾。只有准确抓住文章主体, 才能准确理出文章思路。比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可以让学生先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 然后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理清主体, 并据此理清思路并探讨文章主旨。

3.依据文体, 探寻思路。不同文体的文章有其不同的思路特点。作者在创作时往往遵循它们各自的思路特点。例如, 写说明文要遵循“特征思路”, 因为说明事物就离不开事物的特征。《中国石拱桥》先介绍了一般 石拱桥的外形和结构上的特点, 然后介绍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数量繁多、设计精巧的特点, 并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 介绍赵州桥的历史和结构特点以及卢沟桥的特点、艺术价值和历史纪念意义。写作议论文往往遵循“问题思路”, 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作者先由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通过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 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接着作者开始分析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需要寻求其他答案的方法;最后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 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明确不同文体的文章思路延展的一般规律, 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思路阅读状态, 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二.从阅读中探寻写作技巧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当学生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对其中的形象进行塑造, 其中的一些写作技巧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自身的能力。具体而言, 可采取如下途径:

1.单篇归纳, 随堂仿写。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技巧, 可以把它称之为“写作节点”, 坚持进行归纳仿写, 收效一定可观。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中, 结合文中“雪地捕鸟”的过程性描写, 我引领学生朗读想象捕鸟的场景, 回忆童年的乐趣, 在感悟动词运用得准确传神的同时, 让学生回顾自己经历的事情, 适当选取一系列动词, 当堂练习。有的学生写投篮过程:“他弯着腰, 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 两眼溜溜地转动, 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 一会左拐, 一会右拐, 冲过了两层防线, 来到篮下, 一个虎跳, 转身投篮, 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 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这样, 从读到写有机结合,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单元引领, 技法分解。七至九年级可以分别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等方面进行写作方面的分解训练。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 四单元, 《云南的歌会》中的古老的歌会形式, 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端午的鸭蛋》中的端午风俗, 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家乡咸鸭蛋的特点, 写得趣味盎然, 充满生活情趣。《吆喝》中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 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春酒》是节日的珍 品, 将新年、童年、乡邻、母亲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为我们展现了家乡的民风之美和人情之美。《俗世 奇人》中的市井里巷中的奇人高手。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在一篇篇美文中驻足, 如同在一条条文化长廊中穿行。整个单元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描写刻画”方面的写作训练。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300字 篇14

我看着天空那风雨凄凄的雨,我的思绪不禁回想到几年前。那是在一个暴风雨的一个下午,忘记带伞了,无助的在学校躲雨的地方躲起来。昏暗的灯光,洒在我身上,我不得不懊恼地面对现实。家里学校要走半个小时,我只好冒着狂风暴雨回家,看那可爱的小鸟,已经拥入母亲的怀抱,我心里不禁涌起一丝难过。就在这时,一个个子年龄和我一样大小的俊俏小女孩,拿着伞向我走来。

说:“我们一起回家吧!”我顿时感激不尽,这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我看了一下已经成为“落汤鸡”的我,又看看她,我的脸不禁又红了起来。到了家,她又得走了,我有些不舍,我本想好好感激她的,可又只好随他而去,在她走出我的家门的时候,又叫住了她,说了一声“谢谢”。她微笑地看着我,又在天与地之间的地方消失了。那一刻,我被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无私的友爱所感动了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500字 篇15

老师,是条春蚕,她也是根蜡烛。她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老师是愚公,她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执着与毅力。她的这些精神都无不使我触动。

老师,这条春蚕,日日夜夜为我们编织着人生,自己却不求丝毫回报。老师,这根蜡烛,燃烧着她自己的青春年华,却为我们点亮了人生中前方的道路。她的事迹无不使人感动。可是,她却不求任何的回报,只要学生能够金榜题名,莫不是她心中最大的欣慰了。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么老师便是“无私之手,托之高翔”了。老师用她那勤劳而无私的双手托起我们在广阔的天空翱翔了。对此,我们不应该感动?

老师的无私是这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都不能比的。试问百十年后,谁会记得她的大名?也许,就连她的学生也把他忘得一干二净。即便如此,她的执着也无法令我忘怀。如果说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那么老师就是这世界上最无私的人!

以生活为切入点进行作文教学 篇16

将整个高中作文教学纳入整体计划:

高一阶段:以叙述为主, 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学生刚从初中升上来, 应该有一个过渡、适应阶段。此时可以让他们谈每日见闻, 写周记, 一个月训练一次大作文, 课本上的作文训练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作出一定的取舍调整, 如精挑两个专题训练, 其他则改成复述故事或仿写等。谈见闻使他们关注身边的生活, 训练他们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写周记使他们养成留心生活的习惯和坚持写作的习惯;而复述故事则可以强化他们的我手写我心的能力……所有这些训练, 都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善于思考、表达自己的习惯, 这是提高作文的前提。笔者在高一尝试了一年, 学生的表达效果明显好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应当成为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著名作文教学专家张光璎先生很早就指出:作文教学的问题就是观念的问题, 观念的问题就是意识到作文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的问题。习惯的培养是根本的!从作文习惯着手作文教学是新时期的教学概念, 更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高二阶段:以活动为主, 调动思考生活的积极性。一个没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积累的人, 能写出什么东西呢?所以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 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 让学生参与。如做社会调查, 做课题研究。教师先做好计划和指导, 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搞调研采用“小组合作式”乃最佳选择。可让学生自愿组成若干小组, 各小组准备一个合适的课题, 并推选出小组长。先于学期初由组长布置研究任务, 然后, 每周末各组长组织本组人员总结交流。约半个学期, 合作完成后, 由各组长直接交给老师。老师的任务是对小组的课题研究作出总体评价, 并提出改进意见。必要时还可在课堂上展示优秀小组的成果, 或再进行组与组的交流等。刘国正在语文教育论集《生活和资料》中提到:“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做一点开源的工作, 指导学生去寻找, 去捕捉写作材料, 给他们一些方法。”所以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开源, 而不是节流。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文不是要堆砌华丽的词藻, 写些不着边际的空虚语言, 而是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自己身边的事情, 探究事物的本质。通过做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 学生会发现事物的某些现象, 总结出一些规律, 拓展了思维。思维活了, 可写的东西多了, 自然就乐于写。

高三阶段:以评论为主, 形成表达真情的个性。高三的学生, 虽然面临着高考的压力, 但如果仍是充耳不闻窗外事, 只限在教室内闭门造车, 作文亦多是为完成任务而作, 是为应付高考而作。于是说理浅薄、故事单薄、缺少见解的平庸之作成为主流。故应让学生多关注社会。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才会逐步拓宽其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视野, 有利于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素材, 积累创作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过:“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 有了源头, 才会不息的倾注出真实的水, 这源头就是生活。”学生每天都接触大量的人和事, 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却没有对生活现象认真思考, 没有领会生活现象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教者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并用科学、辩证的眼光全面正确的看待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 就不难写出真实感人而见解独特的文章。而在这个时间紧迫的阶段, 既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又能让学生拓深思维的作文训练方式, 就是看新闻写时评。每天让学生看半小时热点时事, 然后写自己的看法, 每周收阅一次, 集体评论一次, 并把写得精彩的文章张贴在班上的阅读栏, 以互相借鉴与共勉。这种既自由又有针对性的作文方式, 对提高学生的论说能力、表现独特见解是很有效的。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作文教学需要真正贯彻写作的本质规律,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性灵的自然流露, 是表达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是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的对话, 在认识、评价、对话中发现自身价值, 积累思想, 升华自我。在自由写作中充分发掘自己的写作潜力, 潜移默化地提高写作能力, 创造出大量的美文佳作。

上一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文600字下一篇:不得转包分包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