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部复习备考

2024-05-30

高三年级部复习备考(共7篇)

高三年级部复习备考 篇1

1 紧扣“考”点

就是紧扣考纲, 明确考什么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 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对于考查的知识内容要求考到什么程度均有明确的规定.新课程高考考什么:以“知识与能力”为主干, 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旨, 考知识模块, 考数学能力, 考思想方法, 考个性品质.紧扣考纲, 首先要明确考点的层次要求, 了解层次的内容, 能正确理解就行, 不必做探究和拓展;理解层次的内容, 对常考点, 要做到深刻领会, 准确表述, 正确运用;掌握与灵活运用层次的内容, 属于主干知识, 要熟能生巧, 灵活运用.紧扣考纲, 其次要结合近几年的考题进行对照, 须对近两年的新课标卷的试题, 标注具体的考点、能力要求、层次要求、命题的立意, 以做对照比较研究, 进一步明确高考的具体方向.2 立足“基”点

高考试题, 都是“题在书外, 理在书内”, 都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 分值约占总分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对此类问题的复习原则是战术上要重视, 对基本知识、运算、方法、题型和图形要做到读时脱口而出, 用时信手拈来, 复习时不要以为其简单, 学生易掌握, 一语带过.这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该知识点及其相关的题型、方法留下漏洞隐患, 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教师应强化此类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和方法的准确记忆, 熟练操作, 达到会而必对.

例1 (2014年全国卷Ⅱ第5题) 某地区空气质量检测资料表明, 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0.75, 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是0.6, 已知某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 则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 ( ) .

(A) 0.8 (B) 0.75 (C) 0.6 (D) 0.45

试题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应用概率、条件概率及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了几个事件, 要求考生能分析清楚各事件间的相互关系, 利用事件间的关系及相应计算公式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 该题对4个选项精心设计, 如果考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条件概率的意义, 认为试题就是求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 或者虽然理解了条件概率的意义, 但认为各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相互独立, 就会认为选项B正确;如果考生认为试题就是要求某天及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 就会认为选项C正确;如果考生认为试题就是求某天及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连续为优良的概率且两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相互独立, 就会认为选项D正确.通过对4个选项的精心设计, 该题很好地达到了考查考生对事件、事件的相互关系、条件概率及事件概率的计算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的目标.

3 谨防“错”点

有些题目看似简单, 易于入手, 但往往由于忽视对隐含条件的挖掘, 造成失分.解题中对问题的隐含条件挖掘越多, 学生辨认隐蔽和谐关系的洞察能力就越强.

例2 (2012年全国卷第7题) 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 且, 求cos 2α ( ) .

错解 (sinα+cosα) 2=1+sin 2α=1/3, 即sin 2α=-2/3.

不知取舍.

且α为第二象限角, 所以

即2α为第三象限角, 所以

反思本题易错原因在于对条件挖掘不充分, 放大了α 角的范围, 导致所求值的增加, 若是填空题, 得分率可能还要低.防止或减少出错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变式教学, 如:其他条件不变, , 则应挖掘出;或其他条件不变, 角α 变为第一或第四象限呢?这样, 把每个条件都挖深挖透, 把每个条件都用尽用活, 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深入细致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谨性, 遇到此类问题 (如基本不等式条件的运用等) 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避免出错.

4 用活“形”点

就是用好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方法, 其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灵活性、深刻性, 并跨越各科的知识界限, 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途径有:①“形”转化为“数”, 即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②“数”转化为“形”, 即根据给出的“数、式”结构特征, 构造出与之相应的几何图形, 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③“数、形”结合, 即用“形”研究“数”, 用“数”研究“形”, 相互结合, 解决问题.

例3 若a, b, c均为单位向量, 且a·b=0, (a-c) (b-c) ≤0, 则|a+b-c|的最大值为 ( ) .

解设a= (1, 0) , b= (0, 1) , c= (x, y) , 则x2+y2=1, (1)

根据 (1) (2) , 可知c= (x, y) 对应的点在弧AB上, 而 (3) 式的几何意义为点P (1, 1) 到弧AB上点的距离, 如图1, 其最大值为1, 最小值为.

5 巧用“变”点

就是问题中的变量或含有需讨论的参数的, 或问题中的条件是分类给出的, 或解题过程不能统一叙述的, 或在几何问题中, 几何元素的形状、位置的变化需要分类讨论的等, 同时, 应防止见参数就讨论的轻率做法, 能整体解决的就不必分类讨论, 使分类讨论用的更为合理.事实上,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

例4 (2012年全国理科卷第20题) 设函数f (x) =ax+cos x, x∈[0, π].

(Ⅰ) 讨论f (x) 的单调性;

(Ⅱ) 设f (x) ≤1+sin x, 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 (Ⅰ) 求导后依据当x∈[0, π], 知sin x的范围, 需对a分类讨论, 分3种情况a≤0, 0<a<1, a≥1求单调区间;

(Ⅱ) 根据 (Ⅰ) 所得单调区间, 依a的取值范围, 再对x当分属不同区间进行讨论, 这是当解题过程不能统一叙述时, 根据需要进行的讨论. (详细解题过程略)

6 分解“难”点

就是将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 (或分割) 成若干个基础性或比较易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分解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解题策略.其核心思想是转化与化归.

例5 (2015年全国理科卷Ⅱ第20题) 已知椭圆C:9x2+y2=m2 (m>0) , 直线l不过原点O且不平行于坐标轴, l与C有两个交点A, B, 线段AB的中点为M .

(Ⅰ) 证明:直线OM的斜率与l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Ⅱ) 若l过点 (m/3, m) , 延长线段OM交C于点P, 四边形OAPB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 求此时l的斜率;若不能, 说明理由.

解析 (Ⅰ) 可转化为分别求直线OM与l的斜率, 直线l的方程依题意可设出, 将其与椭圆的方程联立, 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点M的坐标, 进而求出直线OM斜率 (或用点差法) , 可证.

(Ⅱ) 可转化为当四边形OAPB为平行四边形时, 求直线l的斜率.就要充分挖掘平行四边形的隐含条件:对角线互相平分, 即点P的横坐标是点M横坐标的2倍 (对称) .即转化为求点P, M的坐标的问题.若点P的横坐标是点M横坐标的2倍的方程无解, 则四边形OAPB不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解决.

7关注“新”点

就是关注近几年各省市高考试题中创设了哪些题型或问题情境新颖的题目, 在教学或试卷讲评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数学问题进行 “观察、猜测、抽象、概括和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 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

例6 (2014 年新课标理科卷 Ⅰ 第14题) 甲、乙、丙3 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 B, C3 个城市时, 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 但没去过B城市;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丙说:我们3人去过同一个城市.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______.

解析甲说没去过B, 乙没去过C, 3人同去过同一个城市, 所以3人同去过A, 所以乙至少去过A;若乙再去城市B, 甲去过的城市至多两个, 不可能比乙多, 矛盾.由此可判断乙去过且仅去过A城.对逻辑问题的考查可谓首次出现, 无独有偶, 北京文科卷第14题也出现了这样的考题, 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8训练“算”点

《考试大纲》中对能力的考查, 强调“以能力立意, 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全面考查各种能力”.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 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 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 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 以含字母的式的运算为主.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多给学生留有思考动手的时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 充分参与到解题的思考和解答中, 在做中学,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其次, 要精讲多练, 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精讲要突出“导”而不是“灌”, 讲审题分析, 引导学生思维, 如何调整思路, 如何选择方法.让学生尝试探究, 先练后讲;多练, 练思维, 强化运算的合理性、准确性、熟练性、简捷性.要注意在巡视中收集信息, 指导解题方法, 必要时演练, 逐渐提高运算能力, 克服“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的不良做法.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例如2014年全国理科卷Ⅱ第19题等.

9 反思“弱”点

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 会进行阶段性的模拟检测, 它起到“窗口”的作用, 就该阶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教师根据试卷解答情况, 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方法、能力和学习品质进行认真反思分析, 查找存在错误弱点的原因, 是知识的理解掌握存在漏洞, 还是学习方法不到位;是审题分析思路不清, 还是解答不严谨, 书写不规范;或是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等等.因人而宜, 拿出合适的补救措施.同时, 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管理进行反思, 在后面的教学中补什么, 强化哪些方面, 怎样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把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逐步解决,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

10 激发“乐”点

就是快乐学习, 乐而知之.高中数学新课程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一个亮点, 是课堂教学中显性与隐性、可量化与不可量化、有形与无形的有机补充与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反思: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学生, 不同的教师上课, 学生的学习情绪迥然不同?这就是教学艺术, 是教师调节情绪的艺术, 是一种“阴转晴”的艺术.教师如何将数学看似枯躁无味的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的内容, 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都离不开以情感作为润滑剂与催化剂.在教学中, 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能“动之以情”, 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 具有积极的情绪感受, 拥有对知识的渴求, 对真理的执著, 在课堂上将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 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 用亲切和蔼的表情, 真挚温和的语调去诱发学生, 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 使他们学会热爱生活, 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理科)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篇2

一、复习中坚持“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是单元复习。这轮复习可以贯穿“以本为本,不离课本;以纲为纲,不离大纲”的精神,狠抓课本内容的掌握,力求知识系统全面,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谈不上更深层次的提高。

第二步是专题复习。该轮复习应力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整合知识结构,提高分析能力,把握重点难点,力求做到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具体方法是: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列出大的结构、线索,例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国别史等。要求学生用结构主义学习法,把一册书的结构、线索、重点难点整理在笔记本上,像研究作战地图一样每天细看,找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实现知识的点—线—面全面掌握。

第三步是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查漏补缺。高考命题向来不回避热点问题,近几年的命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教师可通过网络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关注新闻,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电视多看跟历史有关的历史记录片,这样才能敏锐地去感受高考,才不至于走错方向。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如台湾、反恐、军国主义、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环保、科技、西部大开发、教育和税制改革、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等都是近年高考的亮点。在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同时充分挖掘高考信息,做好猜题押题工作。2003年的大陆政策、2004年的商鞅变法、2005年的丝绸之路、2008年的明清统一(土尔扈特回归祖国)这些高考内容我们都猜到了,从而为学生高考获胜助了一臂之力。

二、教学中做到“四精神”

1.团队精神。发挥历史教师的集体备课作用,做到资源共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正体现了这一点。

2.奉献精神。要求自己勤备课、勤钻研、勤下班、勤辅导,以“责任重于泰山”来警示自己,把高考摆在第一位,顽强拼搏,力求在教学上有所建树。

3.情感教学精神。教学中教师仅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用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他们,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做到教学相长,各尽其妙。

4.精益求精精神。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讲解中决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精讲精练,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力求恰到好处。如关于台湾问题可从两方面进行讲解,一是从历代中央政府与台湾的关系和采取了哪些有效管辖措施入手,二是从台湾今日现状之历史原因来分析,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三、备考中确保“五到位”

1.复习中力求知识点到位。有位资深的历史教师曾说过“历史的学习要粗如大瓮,细如发丝儿”,粗是指知识的大要如树干,发丝指知识的细微如末梢儿。复习中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目录、插图、地图、彩页、注释、编写说明、大事年表仔细地研读,对课文的编、章、节、目、大小字部分的每一个标题、子目、段落、语句、措辞等仔细地琢磨、品味,对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篦梳几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点。

2.训练中要求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到位。答题也是一种能力,审题是否准确仔细、文字表述是否通畅、逻辑是否严密,是考试得分高低的主要原因,要讲究科学和效率。训练中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的评价及背景、原因、性质、实质、作用、影响、意义等,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历史术语准确作答,特别注意史料部分的掌握和理解,做到理论观点“毫不含糊”,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答中要求学生的方法、步骤到位。考场如战场,要“有勇有谋”,谋略得当。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问题,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更合理、更准确的定位。引导学生敢于对有争议的历史现象,大胆探索,求证历史,不拘泥于教材。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性,答题方法、步骤的到位性,注意纠错防偏,提升理性认识。

4.迎考时确保学生的心理素质到位。“每遇大事须静气”,许多学生会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而感到心神不宁,尤其看到教室的高考倒计时牌时更觉心烦意乱。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个阶段应该守住心灵,守住自我,应忘掉“距高考还有××天”,把高考当做一次期中、期末考试,以平常心对待,不要刻意强迫自己应该这样那样,同时把考试所需的各种证件、工具等必需品提前准备好,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避免出现“打开课本都会,考试一片空白”现象的发生。

5.应试中力求学生的生物钟到位。按高考要求时间对学生加强训练,把学生应试生物钟调到最佳状态。提醒学生考前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用唱歌、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同时注意合理营养和饮食卫生,预防疾病发生,加强体育锻炼,养精蓄锐,从容不迫地参加考试,稳扎稳打,正常发挥。告诉学生考试时保持一种好心情、一个“冷”头脑和一颗自信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三备考复习方案 篇3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自己今后教育教学成绩,取得更大进步,现将这一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复习方案制定如下 :

一、在地理教学方面:

㈠ 认真分析、研究、领会近年来地理学科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

㈡ 精心制定备考复习策略

1、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机构。地理事物和现象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这实际就是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善于总结规律。如气候的成因、分布、特征,气候的成因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地形等方面考虑,自然带与气候的联系,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及某些特殊行业(飞机场、疗养院)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缺水原因,跨流域调水、水污染、节约用水、节水农业等。

2、根据地理学科特色和高考命题特点、重视地理图表的归类和复习。进入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以图表、数据的形式出现,要从枯燥无味的图表中找出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如人口增长、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化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气温、降水的图、表、分析气候类型;主要国家工业地带的分布与海洋运输;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分布等。

3、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并与教材有关知识有机融合。地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的学科,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题的主旋律,地理教育本身是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现实问题中的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加以阐述、评价,如全球和我国自然灾害的问题,中东局势与能源问题,石油价格的波动,开发新能源,城市化问题与建设新城镇,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北京申奥,西部开发,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印巴问题等。

4、注重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地理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训练。随着过程性、条件性开放题的出现,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显得日趋重要。

5、加强图文题解题、答题技巧的训练。近年来,学生在图文题失分较多,追究其原因大多学生是由于不会提取、加工、整合图中有效的信息。因此加强图文题材的解题策略、答题技巧的训练显得十分必要。

6、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本图表进行提问;在对照比较中去寻找问题;进行假设性提问等,以达到培养学生爱问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7、加强自然地理的复习。历届高考及最近消息给我们重要启示,自然地理复习一定要在扎实的基础上深化、活化,将初、高中地理 有机结合。通过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以点带面、以线穿点,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能力。

8、科学安排复习时间:①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上学期,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抓基础,准确练习为主,并注重知识迁移,抓好基本概念,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基本规律,基本方法。②下学期的专题复习训练,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高考大纲》,用其精神指导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进行学科内综合,适当进行跨学科综合。③通过综合训练(年级月考),补缺补漏;引申迁移;适度提高;加大学科综合的力度,注意解题技巧;学生非智力因素,应试心态的适应性训练。㈢ 在复习备考中强调以下问题

1、等值线的判读 等高线、高温线、等压线(面)、盐度、降水、等震线,等深线等图的判读,分析其分布规律,得出正确结论。

2、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强化对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 在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模式图(如地球的公转轨道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和区域地图(有时还会出现景观图和逻辑框图)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升(如同一类图的各种变式),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联系等),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

3、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又回到课本 源于课本就是在第一轮复习中,按初中、高中一章一节地复习,立足书本,训练到位,不留死角,讲练结合。高于课本就是在第二轮复习中,用专题的形式,初中、高中的知识融化一体,将内容相关的章节,放在一起复习。

2010年—2011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唐兴玥

地理学科对于文科生来说历年来都是制约文综的“瓶颈”,学生总认为难学,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成绩较差的同学将它放弃,为了搞好2010—2011高考备考工作,在学校和年级组的指下,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一轮复习重书本,抓基础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各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要有理解能力、空洞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依据这几年高考地理题目以基础知识为主,注意学生能力培养的走向一轮复习主要重书本,抓基础,具体安排如下:

(1)九至十一月复习完高中选修教材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共20课时)>和中国地理<中国地理(共15课时)>两本书,(2)十二至元月复习世界地理<世界地理(共17课时)>

每节练习以《名师一号》和《全品高校复习方案》为主,单元结束后做一套单元综合练习;

二、突出重点、专题讲解

一轮复结束后学生知识以逐步系统化,在第二轮复习中,注意重点内容和有横向联系的专题讲解,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安排如下:

(1)三月下旬讲解自然地理专题

(2)四月讲解人文地理专题。

(3)每个专题精选一套试卷供学生使用。

三、综合练习,查缺补漏

进入第三轮复习后依据文科综合;比理科综合更易出综合题目的特点,进行综合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

安排:

(1)精选几套单科试卷进行练习。

(2)精选几套文科综合试卷练习。

(3)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总之,通过努力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含意,做到扎实地高好复习备考工作。

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策略 篇4

一、重视研究,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第一,是研究高考考试说明,特别是近几年的全国高考文综试卷。

众所周知,高考说明是高三复习备考的指南针。认真研究、揣摩高考考试说明,有助于我们把握高考命题的原则、特点和走向,了解高考对知识、能力、热点的考查方式和考查重点,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如果在分析研究当年高考试题的同时,也回顾当初我们的复习备考情况,两相对照,还可帮助我们发现过去复习备考中的缺失,从而改进现在的做法。

我们知道,这些年的高考试卷总的走势是“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稳中求进”。因此,从纵向的角度看,对近几年的广东高考题特别是2010和2011年的高考题,既要分析研究其中相对稳定的、不变的东西,甚至是规律性的东西;又要分析研究其中的变化,并寻找其变化的依据、方向和趋势。从横向的角度,则应该研究高考试卷的五个方面:①涉及的考点,特别是其中的常考点;②涉及的能力点;③涉及的热点;④题型及对前述三个方面的考查方式;⑤主观试题答案的形成、组织和表述。我们学校在制定高三政治总体复习计划时,首先针对2011年的高考说明以及2010和2011年的高考题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讨论,根据去年备考的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在今年的复习备考中做了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备考的针对性,争取做到复习有针对,复习有效率,复习出成绩!二,研究学情和教法。

我们学校的学生生源情况不良,层次差别很明显,接受知识的态度以及能力差别很大,对于整个高考备考来说,研究学情是非常难的事情,但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情。研究学情,既需要了解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上、不同的学习阶段中,知识上存在的疑点和难点、能力上存在的弱点和缺失、心理上存在的困惑和障碍;也需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且,后者似乎更重要。研究前者固然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但如果能在研究后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帮助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也许将产生四两拔千斤的效用,更大程度上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至于教法的研究,我们学校实行每周公开课制度,公开课有五个步骤,集体备课、公开课示范、教师说课、集体评课、教学反思。在公开课的演示中,整个高三备课组进一步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以及对高考考点的深入了解,也通过公开课的演示,让同事对自己的教法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个人的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实行师徒结对活动,由学科骨干、高级教师和科组长与新上高三的年轻教师结对,老教师在复习备考中对年轻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徒弟每周都必须听师傅至少两节课,以此来提高徒弟的教学水平,也对老教师个人提出新的见解。

三、重视基础,把握复习备考的根本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以知识为载体。高考无论怎么改革、怎么突出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学教学实际,脱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脱离中学的基本教学内容。事实证明,文综考试中综合能力的考查正是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及教学目标为依据。而且,知识越基础,其运用的范围和适应性越广,在考查综合能力时涉及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必须强化主干知识,夯实基础。这是争取高考胜利的基本前提。

但是,强调主干知识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要通过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提炼和构建有机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科知识的主旨,做到“准、全、活、精”。

所谓“准”,就是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身的意义和规定性,能区分相近相似,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必要时能准确地再现、再认知识。所谓“全”,就是既能从微观上对知识点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和分析;又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在宏观上形成知识网络和体系,能抓住教材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督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图,形成对知识的全面了解,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了解。所谓“话”,就是学活用活,既能在形成知识网络的基础上,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随时提取,灵活重组;又能对知识进行迁移、转化或提炼概括,用之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相对来说,学生在活学活用这点上,能力就相对差一点,但这也是提升学生解读材料,提取知识信息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帮助学生来理解材料,以及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解答相关的问题。我们在备考中非常注意这方面的讲解,通

常会联系一些时政材料,或者找到一些最新的热点材料,让学生来共同分析,共同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题目,在考试的试题中,也会涉及到相关能力的题目,让学生在掌握考点的同时,力争做到活学活用。所谓“精”,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平均用力,而要突出重点。这既包括近年高考中常考的知识点或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也包括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为此,在复习备考特别是第一轮复习中,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知识点进行立体分析、纵横比较和练习讲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二是通过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整理教材主线,帮助学生编织知识网络;三是在研究高考考题、说明和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知识重点,正确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一般来说,高考常考或重要知识与热点结合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重点知识与新热点结合的问题不宜讲得太深太广。四是通过渗透热点、科学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四、重视落实,加强复习备考的实效

复习备考,贵在落实,落实才能真正出成效。那么,需要怎样去落实呢? 第一,要循序渐进。“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复习中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对学生要求太多太高,使之手忙脚乱,无所适从。从第一轮复习到第三轮复习应统筹兼顾而又各有侧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并让学生明白每一阶段复习的主要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以便其自我观照,及时跟进。第二,要抓好常规。即要求学生平时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及时预习、复习和完成练习,制定好计划,建立错题集等。

第三,要讲练结合。从掌握知识,到知识内化为能力,能力升华为素质,光靠讲是做不到的,每一步都必须辅之以必要的练习,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训练出来的。必要的练习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知识。一般而言,高三复习备考中,除每节课课堂上要有针对性的练习之外,每一课书复习结束后也需做一次系统的练习。此外,还可通过月考、周考和适应性综合性训练来进行练习。但不可搞题海战术。当然,无论那一种形式的练习,选题都须尽量科学规范、合理适度,并针对疑点、突出重点、折射热点;讲评必须及时精炼,有的放矢,多讲方法和过程,多点拨少包办。

第四,要加强辅导。这主要包括学法指导、考法指导、心理辅导。采取的形式,既应有集中辅导,更要有个别辅导;既要渗透在平时的上课、值班的过程中,也要抽出一定的专门时间进行辅导。不仅要辅导其学习,还要关心其生活、心理;辅导的内容,不仅要帮助其提高学习水平,还要帮助其改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总之,要通过老师的辅导,让更多的学生在高考前达到自己应有的学科水平高度,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使政治学科的弱者不弱,强者更强。

五、重视信息,认清复习备考的走向

我们知道,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对于高考复习备考,信息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将可以引领我们穿过复习备考的迷雾,似拨云见日般让人豁然开朗。而在这个方面,我们应注意两点。

第一要尽量扩大信息面。信息包括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社会热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种高考信息和其他地方复习备考的动态及相关资料,这些都应该尽量地去了解、关注,我们会适时的放映一些有关广东、国内、国际的新闻视频,让学生对时政材料有了更深的体会。当然还要分析高考考试说明,及时了解考试说明,认真研究考试说明,特别是其中的变化,这有助于我们把握备考的重点,明确备考的方向。在2012高考说明还没有下发的时候,可以根据2011届的高考说明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第二要注意对信息的取舍和整合。比如,在四、五份里,对纷至沓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高考信息,便要善加甄别、科学取舍。对来自各地的模拟题或信息题,不能照搬照用,而有必要研究它们的共性,即它们的聚焦点是什么;同时,也要换位思考,寻找焦点之中的盲点,即热点中的冷点,进而发掘冷点中有可能进入命题者视野的东西,即冷点中的热点。另外,还需研究它们各自的个性,即每套试卷的特色,特别是在选材、角度、命题形式上的创新,并加以借鉴。这样,既有取舍,又有整合,更有推陈出新,信息资源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复习才会更有成效。

六、重视协作,形成复习备考的合力

学科间客观上存在的内在联系和交融、文科综合考试的特点和要求,必然要求政、史、地三科在整个复习备考中加强合作。而且越接近高考,这种合作就越

高三政治复习备考计划 篇5

政治这一科目从知识体系上讲,总体划分为三大版块——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学生赴毛铺参加美术集训之前,我们已经复习完了经济常识,故后阶段的第一轮复习中,将主要是复习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大致安排如下: 12月14日——12月22日哲学常识唯物论部分

12月23日——元月2日哲学常识辩证法中关于联系的观点 元月3日——元月12日哲学常识辩证法中关于发展的观点 元月13日——元月22日哲学常识辩证法中关于矛盾的观点 元月23日——元月28日哲学常识认识论部分

2月8日——3月7日哲学常识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3月8日——3月14日哲学常识系统归纳

由于这段时间,部分学生将赴汉参加校考,学生流动性很大,所以进度较慢,主要是抓基础,抓记忆,抓学生对哲学原理的把握。3月15日,校考基本结束,五个班统一复习政治常识。

3月15日——3月21日政治常识第一课

3月22日——3月28日政治常识第二课

3月29日——4月4日政治常识第三课

4月5日——4月11日政治常识第四课

4月12日——4月19日政治常识第五课

至此,第一轮复习基本结束。4月20日——5月20日,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是结合时政专题,引导学生对三个板块的知识进行综合把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题目的解答能力,并配合周考和月考对学生进行阶段检测。

浅谈高三历史复习备考 篇6

一、仔细研读《考试大纲》, 回归教材, 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以《考试大纲》为准, 以教材为本”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认真学习《考试大纲》, 做到有的放矢。对考纲的研究请注意三方面:能力要求、知识范围、题型示例。

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 就必须回归教材, 强化历史基础知识。我们很多学生往往不重视课本知识, 搞题海战术, 结果容易出现考试答题脱离教材, 主观想象, 概念性的知识记忆不准, 最后的感觉是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 历史复习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托, 离开教材, 历史复习将无从谈起。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学科能力要求高, 必须要熟记教材的基础知识, 牢记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节标题及内容、每一个知识点, 最好能把目录记住。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一定要多读教材, 对教材的阅读至少要达到五遍, 而且不留死角, 引言、小字、插图、表格、地图等都要仔细看 (近几年图表题增多) 。知识记忆准确了, 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是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为基础的, 即便是解答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性材料分析题, 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总而言之, 只有扎实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多阅读历史材料, 才能应对高考命题的不断发展变化, 以不变应万变。

二、整合教材, 专题史“变”通史

目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展现的, 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古今融会贯通、中外联系, 异彩纷呈。但是专题史的不足之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在历史二轮复习时, 可以按通史体系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 构建不同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整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模块的知识, 这样在具有一定历史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构建立体知识网络, 纵横交错, 使学生对教材又有了新的认识, 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我们以先秦时期为例:

阶段特征:夏商西周 (约公元前2070年—前770年) 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时期, 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时期, 西周是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宗法分封制等) 。

春秋战国 (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其中春秋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时期。总的特征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新旧交替, 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整合: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发展, 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阶段。1夏商时期,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使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基本形成。2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以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3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 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 分封制走向瓦解, 各国推行变法, 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上: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1农业。生产工具上, 商周时期耒耜为主, 青铜工具少量,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器、牛耕;生产组织形式上, 商、西周时期为集体耕作, 春秋时期为个体自耕农。到战国时期,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土地制度上, 经历由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 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农业设施上, 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商周时期, 青铜器盛行。3商业。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战国出现大量巨商和商业中心。

思想文化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就是“百家争鸣”, 儒、法、墨、道等诸子百家所形成的理论,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进化, 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三、突出主干知识

通过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 试卷命题对政治、经济模块稍有偏重, 思想文化模块题目也在逐年增加, 所以重要的知识点常考, 形成了通常所说的主干知识, 这些主干知识应作为复习备考的重点来掌握。因此我对近几年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及课标、考纲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归纳主干知识有以下几个: (1) 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2) 古代中西方的思想; (3)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经济; (4) 近现代中西方的民主之路; (5) 近现代中西方的思想解放潮流; (6) 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全球化趋势; (7) 现代史上的中、美、苏改革与国际关系; (8) 古今中外的科技、文学和艺术。

四、多元史观指导历史复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考试大纲》也明确规定, 应“注重考查学生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经常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等新视角透视中外历史, 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判断、比较、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 在历史复习中, 需要掌握这些史观的内涵, 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 才能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 才能在复习中运用多种史观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 可以让学生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从不同的史观切入, 对其进行评价、理解, 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例如, 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 可得出不同结论。从整体史观出发———它反映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 是西方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从文明史观出发———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古代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在冲突中走向初步融合;从现代化史观出发———主动与西方接触、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注重培养人才, 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革命史观出发———出于地主阶级本能, 清朝统治者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的自救运动;从社会史观出发———近代民用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而新式教育和先进科技的引进间接促成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五、研究题型, 掌握答题方法, 规范答题

高考试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 它具有规范性、导向性。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加强对高考试题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把近三年的高考题按题型或内容分类汇总, 重点应是本省的高考试题, 让学生练习, 然后教师总结解答各种高考题型的思路和方法, 规范答题语言。

掌握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选择题从命题来看, 试题题干都以新材料、新情境和图表的形式呈现, 以材料为主成为高考的主打题型, 每一道试题都要求学生的基本能力: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概括材料中心意思的能力。设问类型多是“反映出、说明 (表明) 了、据此可知等”, “反映出”的设问方式占绝大比重, 由此可见选择题非常注重对历史本质认识的考查。因此做选择题要认真审题, 看清题干问什么, 读懂材料, 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 结合所学, 进行选择。从非选择题命题来看, 问题主题化, 设问多角度。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 (1) 先看设问,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和限定语, 按分值寻找要点, 再带问题阅读材料。 (2) 注意题头的主题, 材料出处、标题、时间、人物;注意从材料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提取有效信息。 (3) “依据材料”的问题, 就在材料中仔细找;“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的问题, 注意回顾教材中相关知识, 视野要开阔, 思考问题要多角度。 (4) 提取信息时注意要一个句号、一个分号的提取。 (5) 答案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语言要精练。

在此我还想说说开放性试题, 它已经考了五年, 反映了历史高考改革的方向, 新课程理念贯穿其中。开放性试题一是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进行评述;二是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观点进行评述,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表个人见解, 自主思考;三是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而不只局限于教材或者权威性著作的观点, 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理念一致, 因此, 开放性试题最能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史学功底。我们应该经常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就某一历史事件、人物等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

高三英语冲刺阶段复习备考策略 篇7

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老师首先坚定信念:学生在高考前“爆发”出与平时无法相比的精神力量,能使他们英语语言能力再一次产生质的飞跃。但飞跃程度的高低取决我们高三老师,在最后阶段,高三老师既要当好学生的学业导师,也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因此要格外珍惜和利用好学生“爆发”出来的能量,让他们飞跃得更高,进步得更快。我们高三老师要坚定学生在最后阶段有很大提升空间的信心,破除“5月”定型论,最后阶段的复习并非只保温而是要提升和突破。

一、使用英语是获得语用能力的增长点

English is best learnt when always used in meaningful communication.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即使是在最后阶段,英语的能力的增长点仍然是在使用英语的实践中产生和提高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靠老师给讲会的。冲刺阶段复习与学习应该以模仿为主,理论分析为辅,不要过分钻研为什么。有机会说英语的同学还是应该坚持说英语。有英文报刊杂志的应该坚持看,听力更是应该天天有,听说读写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总之要达到足够英语的输入和输出量以确保学生每天都有英语的思维过程。

二、回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无论什么考试,基础的东西都是最重要的。考生应努力做到保证拿到基础题的分,力争难题的分。在复习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安排练习的难度。越临近高考越要降低难度,要把基础词汇、基本句型扎扎实实的掌握。越临近高考越是要回归教材,要学生经常朗读高一和高二教材,应该让学生明白和充分相信:高考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可以说取决于中低档题的成功率。高考中复习一定要降低难度,一般来说高考的难度是3比5比2,也就是说,中档题占80%,最后阶段要避免高难度试题。当然,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把握住什么是基础题和什么是基本能力题,帮助学生选择质量高的训练试题和合适的阅读材料,尽量让学生读得轻松愉快,学生的信心自然上升。

三、背诵是高考获得高分的保障

“冲刺阶段”要学生勤背诵,多模仿,多背诵较好的短文、例句,甚至例题。当然这需要有老师的指导,高三老师要帮助学生梳理要背诵的内容,要让学生明白只做题,不背诵是不行的。背诵量与听说读写水平成正比。每个高三的考生都应该做到头脑中有20篇短文能滚瓜烂熟,有100个句子能脱口而出。北京四中就有这个经验,在最后关头老师帮助学生选择经典的十五篇书面表达的作文背诵。另外还建议将完成句子和书面表达练习相结合,按高考的完成句子的语法项目多背诵点好句子肯定会起作用。

四、具体措施与办法

1. 最后阶段听力部分应该是学生增分点,因此每天必须听力二十分,一直坚持到6月4号。最好将听力训练放在下午时间,尽量和高考时间同步。对老师的要求:

(1)选择字数和录音长度以及考试方向与高考形式相同的录音材料。让学生听音之前,老师要先阅读听力材料和审阅试题的难易度,检测考试的方向是否正确。中高层次学生错三个算失败,普通中学错5-6个也算失败。听十次至少要成功八次。

(2)老师上课或和学生见面要继续多说英语,不仅是一般的说英语而且要说完整的、准确的地道语言,尽量营造英语氛围。

(3)每听完一次都进行讲解,对错误应有分析,老师应对听力技巧及方法应该进行有效指导,对薄弱环节应加强训练(如数字等方面的内容),听完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录音原文并大声朗读独白和精彩段落。

2.精做多项选择试题,后期可挖掘使用频率高,教材中未出现但又是考纲上的词汇,近两年高考过的词汇一般不会再考。争取让每题都有效,起作用,有针对性,符合考试方向。最后还可以将学生高三复习考试以来最容易出错的题再进行整理编辑在一起让学生再一次识记。

3.最后复习安排:4-5月间抽出六天时间,连续做完形填空30篇。每天一小时完成五篇,每篇10-12分钟。做完对答案并稍作评讲与总结。完形填空是介于多项选择和阅读理解之间能力的试题,值得大家多练。老师的难点:选择合适的,符合我省高考方向的文章。

4. 每天一组阅读,每组五篇文章,题材和体裁应多样化,生词不超纲,文章难度不高,用时40分钟,要有反馈和消化过程,其试题形式应该涵盖:

(1)猜测词义和句意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或细节(依据有七点:时间、地点、类别、程序、因果、对比和主次。)

(3)简单判断和推理:通过因果,转折,让步,比较等逻辑规则仔细找出可做依据的蛛丝马迹。

(4)理解主旨要义;往往隐蔽或隐藏在for example之前或all in all 之后。

(5)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做题不要夹入考生个人情感,对作者举的事例要注意,事例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6)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暨篇章结构(如:2007年的高考67题: The author answers the question raised in the first paragraph with _____.

A. stories and explanation B. facts and descriptions

C. examples and conclusion D. evidence and argument)

5. 完成句子是后期增分点的关键题,随着今年该题的分值增加,因此这一题有很大的增值空间。

(1)中高层次的学生应该进行口头翻译练习,每天不少于30题。

(2)从现在开始每天都应该有二十题的练习量,且这二十题应该涵盖英语的所有语法内容(共13个项目)。

(3)所有该题的训练,书上原句应占其10-15%以上。回归教材应该有训练的形式与内容。

6. 短文写作也是学生增分最大的空间之一:写作训练时间不应少于15分钟,最佳是20分钟。所选作文体裁要符合英语的语用原则。不必猜测作文是什么内容。作文应该是7-9句,句子长短相间。老师要加强“面批”次数,面批既是和学生交流的很好渠道也是舒缓学生精神压力的机会,也可顺便将其薄弱环节以及复习方法进行点拨,争取让“面批”的学生有所突破。具体要求:

(1)避免低级错误,重视开头句子和结尾句子。

(2)书面整洁,字迹清楚,尽量避免涂改。

(3)要强调写出正确句子,加强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式的训练和经典短文的背诵,选择15-20篇精彩短文背诵。作文模式化,背诵框架结构。

(4)对中高层次的学生要强调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式的运用,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知道何为高级词汇和高级句式。要利用非谓语动词和复合句子等结构,提高句子的层次。

7. 分类整理各地来的“信息”试卷,千万不要随便使用一整套外地的试卷将“信息卷”分门别类。经过整合处理再给学生。

上一篇:百句教育哲理名言下一篇:我心中的英雄-妈妈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