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

2024-05-24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通用10篇)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 篇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民工无法把子女带到城市去读书,只能将子女留守在农村,由长辈、亲属照管,因此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管理,缺乏亲情呵护,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群众十分关心、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而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涟水县妇联在XX年11月,通过发放情况统计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对全县19个乡镇的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

我县现有总人口109.7万人,其中留守儿童4.5万余人,主要集中在乡镇。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非常复杂的,也是持久的。从调查的结果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面临许多有关于日常生活、学习、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令人担忧。

(一)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

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饮食问题。留守儿童大多与(外)祖父母住在一起或者是在学校寄宿,所以在饮食方面都有人照顾,89%的留守儿童每天都能按时吃饭,但有62%的孩子偶尔吃到新鲜水果,在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虽然留守儿童可以吃到饭,但质量得不到保证。分析数据得知,只有56%的孩子能坚持每天吃早餐,有44%偶尔吃或者很少吃早餐,影响了留守儿童营养和健康。饮食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监护人因素。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庭属于隔代监护,祖辈的文化程度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科学饮食,也不管有没有营养。二是饮食消费观念。消费观念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孩子们的零花钱上。农民工长年在外,不免产生对孩子有补偿心理,于是就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调查发现,他们零花钱的去处大部分是买零食,而且垃圾食品占大多数,这也是留守儿童不吃早餐的原因。

2、卫生状况变差。儿童良好的卫生状况和习惯以及生理卫生知识的有效获取和掌握,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但是,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及生理卫生知识指导缺失的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后,一些留守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流动父母有很多的抱怨,但又感到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调查显示,由于父母双方、特别是母亲位置的缺位,使一些留守女孩子生理卫生方面关怀和指导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比较低,留守女孩子的数量远远高于留守男孩子。留守女孩子,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女孩子的生理和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和变化的时期,她们更需要得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在生理卫生知识方面的关怀和教导。但是,由于一些农村学校对该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一些留守女孩子在生理变化出现时表现出极大的恐慌和不安,并不知所措。

(二)完成学业方面问题突出

通过跟孩子的聊天发现,在学习方面,7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他们并没有大的影响,而且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54.4%会选择向老师求助,从这两点上可以看出在学习中他们更愿意依赖他们的老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没有办法照顾孩子,绝大多数孩子是由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来照顾,也有一小部分由其他的亲戚来照看。由于老人们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一些,对孙辈较为溺爱,只重中孙辈们的身体健康,在教育方面不怎么在意。而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很多。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家长的陪同及约束,又缺乏好的学习环境,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与普遍孩子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大部份学校中,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只重视“好”学生而忽视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特别关照那些留守儿童。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情况都不容乐观。

(三)不利于儿童健康心理人格的培养

0—14岁时间段是少年儿童基本思想品德、情感、性格、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如果没有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将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调查发现有80%的孩子认为周围的人对他们很关心,但在平时和周围的人发生矛盾时会有45.4%选择保持沉默,闷不吭声。在平时与他们的交流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很多自信心不足,而且有69%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很一般,一点也不优秀。所以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与孩子多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性质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且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等。

(四)留守影响儿童安全

调查发现,很多流动父母对留守孩子最担心的事情之一是孩子的安全问题。他们担心孩子夏天到河里游泳,担心孩子打架斗殴,担心孩子登高爬屋,担心孩子触电等等一系列潜在的威胁孩子人身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的事情。流动父母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的确存在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和隐患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有些隔辈监护人所看护的留守儿童数量过多,造成了他们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真空状态。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一些农村劳动力外出很多的村庄,有些老人要负责照顾他们所有外出打工子女留在家乡的孩子,少则一、二个孩子,多则四、五个留守孩子。第二个原因是留守儿童大部分是15、16岁之间的学龄儿童,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自律性比较差,他们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对一些较危险的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行动控制,也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悲剧的发生。

二、涟水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关爱、服务留守儿童,既是妇联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重要责任,更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中,涟水县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新四大关爱服务机制

1.组织领导联动机制。纵向上,县里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领导小组,各乡镇村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横向上,部门与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协调工作,实现左右联动。

2.联席会议机制。我县充分发挥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作用,牵头、协调、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同时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共有25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各乡镇妇联作为列席单位,定期对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进行讨论、研究、交流,对其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会办,分头、分类解决。

3.激励保障机制。

一是经县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出台了县“xx”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把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放在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一起研究、一起布置、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并列为县政府民生10件实事之一予以落实。

二是县政府及时划拨10万元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专项启动经费,其它所需的必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社会互助机制。关爱服务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其中邻里具有人员熟、性格熟、亲情熟、话语熟的优势,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我们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要求邻里在生产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关照。在今年夏收夏种期间,我们组织了全县27支邻里帮工队,帮助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夏收夏种。

(二)建立四大关爱服务网络

1.以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在家庭监护上,既有留守儿童自身的家庭监护,也有亲朋好友之间的熟人监护。目前,全县拥有两类家庭监护人员6.9万人。

2.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监护网络。我们以家长学校为阵地,定期交流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对其监护人进行业务培训。全县所有学校都开办了家长学校,一年授课2期,每期半天,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成长之“家”。

3.以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目前,全县已组建了6支志愿者服务队。一是爱心助困服务队,让留守儿童不因生活困难而掉队;二是巾帼环保服务队,让留守儿童热爱环保,崇尚自然;三是卫生健康服务队,让留守儿童具有身心之悦;四是家庭教育服务队,让留守儿童具有良好教育之境;五是巾帼文体服务队,让留守儿童具有生活之乐;六是法律维权服务队,让留守儿童具有权益之护。

4.以村(居)社区为主体的管护网络。主要实施“四个一”。即:一校一警维护校园安全,一村一队接送留守儿童,一户一人呵护留守儿童,一天一巡净化社会环境。

(三)打造“5+1”关爱服务模式

我们主要打造妇女儿童之家、巾帼志愿者、社会救助、企业参与、就业创业等关爱服务留守儿童的“5+1”模式。

1.妇女儿童之家模式。新的县妇儿活动中心大楼即将竣工交付,全县所有乡镇建立了妇儿活动中心;全县375个村(居)社区全部建成了妇儿之家,其中大东镇施洼村等85家达县级标准,涟城镇城东社区等3家为省示范之家,涟城镇军民社区等31家为市示范之家。

2.巾帼志愿模式。县妇联重点打造“百名巾帼志愿者法律维权进万家”、“爱心助成长巾帼在行动”志愿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孤困儿童等品牌,全县目前已发展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巾帼志愿妈妈3000多人。

3.济困扶助模式。一是在今年中华缘文化节期间,县委、县政府筹集了380万元资金救助全县贫困留守儿童;二是全县建成45个寄宿制学校,配备了食堂、宿舍、球场等硬件设施以及生活教师、心理辅导等软件设施,同时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免学杂费3760万元,免费发放教科书109531套。三是县法院、司法局、卫生局、科协等部门为全县2万多名留守儿童普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科普知识280余场次。

4.企业参与模式。县妇联积极争取有关企业的支持,在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工作服务体系建设中,让企业献上一片爱心,尽上一份社会责任,筹集30万元作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发展基金。

5.就业创业模式。让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打工就业创业是解决留守儿童不留守的根本。一是以培训促就业。依托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继续开展对妇女的各类技能培训;二是搭建群众创业平台。目前,县工业园区、乡镇集中区和村创业点共吸纳了本地劳动力就业近10万人。三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带动妇女就近就地就业。四是继续培育巾帼科技创新基地。县妇联积极主动,跟科技部门密切配合,在我县岔庙镇建立提子园示范基地,带动当地161名妇女依靠科技创业致富。五是做大柳编、手工编织、云锦织造等来料加工项目,使全县5.3万名妇女业有所就,劳有所得。

(四)开展关爱服务活动

“五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一次温馨提示活动。以县委办、政府办名义给留守儿童家长寄发《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开展一次爱心结对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教师、团员、“小小志愿者”、“五老人员”和社会爱心人士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目前,全县已有各种类型的结对16000余对,涌现一批“代理家长”、“爱心妈妈”、“校外辅导员”、“学习小伙伴”,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组织一次亲子交流活动。组织农村留守儿童给外出务工父母写一封信,利用网络、视频跟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汇报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情况。组织部分长期未与父母联系的“留守儿童”到父母工作所在地与父母团聚。开展一次爱心助困活动。组织女干部、女党员、女职工、大学生村干部、“五老人员”和社会志愿者帮助贫困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依托“六一儿童节”,组织一次送文艺、医疗、科普、法律下乡进村(社区)、进校园活动。

三、进一步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思考

不论是留守儿童教育,还是流动子女教育,它们都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二)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在我国,这类系统尚欠发达,类似ngo的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ngo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师生谈心制度》、《家访制度》、《心理咨询教师工作制度》、《课外学习小组活动制度》等有关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所在学校和校外教导员、代管人进行沟通),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构建父母子女沟通机制,铺架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建议有关地方开设“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机制,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五)加强对监管人员的教育。为解决大部分监护人员年龄大、文化低的问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妇女儿童之家等活动阵地,加大对“代理家长”的教育力度,使他们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掌握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方法,更好地承担起看管和照顾孩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家长要增强责任意识,有条件的应将孩子带在身边,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监护责任和教育机会。而对于将孩子带在身边确有困难的,要根据孩子成长的需要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平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经常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想法,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 篇2

关键词:苏北地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

一、引言

国内留守儿童数量不少,不少研究表明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状况:学习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在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案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较多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性及各种原因,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存在无法避免,而以往媒体较多关注了留守儿童存在的消极问题,更多针对社会中的所有留守儿童,包括辍学儿童。留守儿童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问题很多?不同状况的留守儿童是否问题也有所不同?研究者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和没有留守经历的相比,在很多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在留守儿童中也有积极乐观、社会适应性强、学习成绩优秀、懂得理解体贴父母的,也有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希望的。

本课题以在校生为研究对象,着眼于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对苏北地区的在校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主要针对初中学龄的留守儿童,分析其与非留守儿童之间是否存在社会适应方面的差异,以鼓励留守儿童积极乐观的生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研究方法

1. 样本选择

在苏北地区部分中学抽取被试,最终有效问卷460份。被试具体情况如下:留守儿童260人,非留守儿童200人。其中留守儿童中来自城市106人,来自农村154人;男生138人,女生122人;初一学生91人,初二学生61人,初三学生108人;独生子女169人,非独生子女91人。

2. 测量工具

使用陈建文、黄希庭两位老师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SAS-SSS),它包含四大维度:心理优势感(包括自信心、控制感、自主性);心理能量(包括动力、能力、活力);人际适应性(包括乐群性、信任感、社会接纳感、利他倾向);心理弹性(包括自控性、挑战性、灵活性、乐观性)4个分问卷,共70个题目,采用五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部分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记1到5分(部分题目是反向积分)。得分越高,社会适应性越好,越低,则越差。问卷的信度良好,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和同质性信度,系数均在0.600以上,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也较好。

三、结果

1. 苏北地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现状

第一,苏北地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总体状况。由于量表的各维度之间的题目数量不同,故以下数据均采用均值,苏北地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总均分为3.35,在中点3分以上,而且社会适应性量表的四个分量表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得分都高于中点分。其中得分最高的是人际适应性,其次是心理弹性和心理能量。

第二,苏北地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差异性分析。对来自城市和农村的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四大维度和总分上的得分均值进行差异比较,发现两者的社会适应性四维度及总均分都高于中点3分以上,但两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心理优势感中的自主性因子(t=-1.692,p=0.040),心理能量中的活力因子(t=1.989,p=0.048),人际适应性中的利他倾向(t=2.071,p=0.039),心理弹性中的自控性(t=.277,p=0.024)在城市和农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自主性因子农村留守儿童的得分高于城市留守儿童。

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四大维度和总分得分均值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在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及总分上的均值得分都高于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四大维度和总分上的得分均值进行差异比较,结果男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四维度及总分得分均高于女的,但都没达到显著水平;心理优势感中的自主性(t=2.325,p=0.020),心理弹性中的灵活性(t=.305,p=0.036)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留守儿童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都优于女留守儿童。

对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心理优势感(F=6.140,p=.002)、心理能量(F=6.334,p=.002)、人际适应性(F=9.483,p=.000)、心理弹性(F=13.415,p=.000)、社会适应性总分(F=11.173,p=.000)在年级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且得分基本是初一<初二<初三,人际适应和心理弹性表现为初一<初三<初二。经事后检验,主要表现在苏北地区初一的留守儿童和初二、初三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初二和初三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3.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差异比较

首先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四个维度和总分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1:

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三个维度和总分得分的均值非留守儿童都稍高于留守儿童,在心理优势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但是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

1. 苏北地区留守儿童的现状讨论

苏北地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得分高于中点分,其中留守儿童人际适应性得分最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普遍心思比较细腻,懂得察言观色,长期的观察学习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待人接物,如何更快的融入群体。在与同伴交往中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包容别人,懂得如何更好的与对方相处,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他们常常能很快的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人群。

苏北地区不同生源地的留守儿童在自主性、活力、利他倾向和自控性这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后期访谈中发现,同样面对留守处境,城市留守儿童较多的是父母一方外出,农村较多是父母双方外出,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群有所不同,这或许是两者存在差异的部分原因。

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四维度及总分上都高于独生子女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苏北地区男、女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得分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对于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心理优势感中的自主性和心理弹性中的灵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性别是男的留守儿童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优于性别是女的留守儿童,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文中结果有所不同,可能因选取的对象不同及地区差异导致,社会的发展,提倡男女平等,人们思想上也逐渐接受这一观点,这也使男、女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得分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男孩和女孩毕竟有性格、生理等方面的区别,大多数男孩都很调皮外向,做事较女孩而言往往会更具有自主性;此外男孩在遇到很多实际性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比女孩灵活,因为他们的思维往往比较活跃。

2. 苏北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讨论

表1表明,苏北地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与非留守儿童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甚至社会适应性很多因子留守儿童得分反而高于非留守儿童。可能因为:(1)本研究所选取的对象都是在校初中学龄的留守儿童,家长比较支持孩子的学业,关注孩子的成长,不存在辍学等问题,这也使得本调查对象社会适应性整体较好;(2)现在网络通讯技术发达,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父母都会定期往家里打电话关心孩子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感情;(3)当学生放假时,很多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都会带小孩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过暑假,每年春节的时候父母都会带着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回来,在物质方面留守儿童觉得和非留守儿童是一样的,甚至有些认为他们的家庭条件比有些非留守儿童的家庭要好;(4)近年随着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广泛报道使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广泛的关注,政府加大投入,这对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5)最后,留守儿童心思一般都比较细腻敏感,懂得人情世故。他们大都能理解父母将他们留守在家中,因为他们知道父母也是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才背井离乡,所以他们不会怪自己的父母,很多留守儿童理解父母的苦衷。

五、结论

苏北地区在校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总体较好,都在中等程度以上;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在生源地、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三个自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初一学生和初二、初三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守儿童会逐渐理解父母,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面对环境等所带来的的变化,还是需要家长或亲人给留守儿童一定的关系和支持。

由于学校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以及学校留守儿童比较集中,初中学龄的留守儿童已经能够理解父母,苏北地区初中学龄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在社会适应性上没有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陈建文.初中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

[2]胡会丽.在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D].西安大学硕士论文,2009.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 篇3

【关键词】杭州 留守儿童 外出务工 父母 成长

从上个世界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力资源的转移导致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在农村中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而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目更是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近年来更是出现了留守儿童自杀问题等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普遍关注。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孩子长期生存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在生活品行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家里,他们的叛逆心理表现的越来越突出,经常顶撞年迈的长辈甚至出现殴打长辈的情况。而在学校,更是因为缺乏家庭的管教,经常出现上课迟到,旷课,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出现严重的教育问题。这些都是孩子对于缺少父母的爱的一种侧面表现。

调研对象与方法

我们以杭州市为调研对象。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据最新统计,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已达65万,其中大部分是集中在杭州。同时,省内也有大量人员在杭州工作,此次我们选择了杭州客运中心与杭州城站两个地点发放问卷。主要考虑到两处人员密集,且大多数是返乡人群,有利于问卷发放和调研的开展,周围商铺较多,可以了解杭州当地人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看法。

一、调研结果

经过精确统计与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果。

父母在外工作时,仍会担心独自在家的孩子,大多数人会把孩子委托给其他人照顾。其中,有约66.8%的人表示是由自己的父母在照顾孩子,有约11.5%的人表示是由其他亲戚来照顾孩子,有约7.7%的人表示会把孩子委托给其他监护人照顾,但仍有约8.0%的人表示孩子是独自在家的。

当问到在自己周围或家乡留守儿童多不多时,有50.3%的人表示留守儿童比较多,有18.7%的人表示留守儿童比较少,25.2%的人表示留守儿童不算多,还有4.5%的人对这一情况并不了解。

由于部分条件的限制,留守儿童的成长通常会面临一些困难。有64.8%的人认为这些孩子会感到亲情的缺失与空白;49.7%的人认为经济条件落后不能够保证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完成学业;49.6%的人认为教育设施与教育水平落后,导致孩子的学习条件差;40.6%的人认为隔代或亲戚对孩子的管理会有疏忽;38.5%的人認为因为孩子功课长期无人辅导,导致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也有7.2%的人认为在其他方面孩子也会有一些困难。

而在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方面,有39.4%的人表示对这一现象很关心,有50.4%的人对这一现象比较关心,也有4.8%表示对这一现象并不关心。在了解留守儿童这一信息渠道方面,有50.8的人表示是通过自己或周边人的经历了解的,55.8%的人表示是通过媒体的报道了解的,10.4%的人表示是通过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的,也有0.72%的人表示是通过其他方式来了解这一情况的。

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在社会中普遍存在,这一问题也需要得到改善与解决,许多人对此献计献策。54.7%的人认为要通过发展当地经济来改善解决,54.9%的人认为需要政府的统筹管理与支持,54,2%的人认为学校要给予这些孩子更多关注与关爱,44.7%的人认为社会上一些组织要给予孩子更多关心帮助,也有6.6%的人认为在其他方面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在需要长期在外打工的人中,每年只能回家1~2次的有44.6%,每年可以回家3~4次的有28.5%,每年可以回家4次以上的有23.4%。在他们的收入中,一部分要用于支付孩子的学费,16.0%的人认为孩子的学费对他们来说完全没负担,64.9%的人认为孩子的学费也可以接受,也有19.1%的人认为孩子上学对他们的负担较大,学费勉强承受。

一、结语

留守儿童社会调查报告 篇4

7月23日下午,采访组成员采访了河南省复兴儿童公益基金会。基金会综合交通管理部主任韩晓燕介绍说,他们重点为留守儿童运营的项目是“团圆之家”项目。“团圆之家”项目旨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农村小学或村委会设立团圆之家,配备基本的通讯设施,让这些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电话联系父母,进行视频通话,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减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失,探索一条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之路。目前,这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韩晓燕部长特别提到,基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主要目的是加强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改变留守儿童父母的观念,希望他们更加关注儿童。的确,在以往的实践活动或志愿活动中,我们往往侧重于物质层面,比如书本、书包等学习工具或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的发放。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留守儿童家庭的收入也逐渐增加。然而,由于缺乏沟通和指导,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父母很难意识到他们的心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生怎样的变化,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此时,父母的关心和引导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调查和实践活动,通过我们的平台,可以更好地向学校和社会传达爱。通过微博的便捷转发、微信平台的宣传、志愿活动的开展,改变社会和家长观念的,可能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政客,而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也许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正是因为我们微薄的力量,才成就了一个和谐温馨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可以满足一个人的食欲,只有精神力量才能打开心灵的净土,带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道路。城市化进程中,孩子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长期得不到关心和照顾。韩晓燕部长举的例子一次又一次触动了我的心,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幸运。

我们需要做的可能是深入农村或山区,带上我们收集的铅笔盒和书籍,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与父母和社会之间架起爱的桥梁,让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引导,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鼓励身边的每一个人,关心身边的每一个留守儿童,为他们的成长贡献我们的努力。只有这样,社会实践才能有其真正的内涵,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发扬自己的风采,实现人生的价值。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 篇5

外国语学院09-4李庆菊学号2009304790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家乡留守子女的现状,响应全社会及学校关注留守子女的号召,也为了锻炼自己,我做了关于关于农村留守子女的调查报告。在家乡经济发展的同时,留守子女问题也日益突出。这次实践就的数量,生活环境,监护方式,学习成绩,及留守子女的心理特征,人生观,价值观,及留守子女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了调查。希望这次调查能让更多关于留守儿童的信息被大家了解,让更多的人们关注留守子女。

关键字:留守子女问题措施

与前几年相比家乡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务工,于是,家乡留守儿童的数量增长很快,伴随留守儿童的增加,一系列问题也也随之出现,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2010年暑假,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了一次关于农村留守子女的社会实践调查,部分学生到生源地进行了实地调查,以真实的资料反映留守子女现状,并对留守子女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的提出解决方法。

2010年8月5日至2010年8月15日,我对我所在的村以收集资料,走访调查,拜访教师,入户,入校调查访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实践。在有限的时间里,收集更多的有效资料来完成这次实践。我所在的村大体上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我按区调查,就个部分的农户总量,有留守子女在校的家庭数进行统计。对留守子女的择校状况,他们的生活环境,监护方式,学习成绩,在校表现重点关注。通过和监护人和教师的访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日常表现,也观察了周围的人们对留守子女程度态度和帮扶行为。

调查表明,共有136个家庭,有61个家庭有留守子女。只有4个家庭的父母将子女带到工作的地点接受教育,其中有三家在上海,据他们的亲人说,这些子女只能在上海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说,他们高中仍要返回农村。很明显的是,上海的教育水平远远高于我的家乡。据了解有45%的留守子女有其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监护,54%的留守子女有父亲或者母亲监护,大多数家庭是母亲带这孩子,并且要照顾老人,田地。父母常年在家的几乎没有,大多数劳动力在农忙时节和春节在家,有的父母一年或几年都不在家。这从侧面反映出留守子女家庭的生活水平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甚至低于小康水平。其中部分家庭负有债务,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留守子女家庭的负担,也进一步加剧了留守子女数量的增加。有的家庭稍富裕的对目前留守子女的成长并不担心,但是他们却还要外出务工,因为他们知道,将来孩子接受教育,成家立业还需要大笔资金,他们现在是“趁年轻,多苦点钱是一点,谁知道将来哪会用到钱呢,苦钱不还都是为下辈孩子吗?”家庭收入不稳的,一般是父母双方都外出,进90%的祖父母感到担心。一个带着5个留守孩子的祖母心酸的说:“我天天晚上都谁不好,有天晚上他们几个小孩都不舒服,我忙了一夜,你不知道那有多劳心啊!”

通过与家长的,老师的交流,我了解到,现在的孩子普遍不如以前的活泼,留守子女更是如此,他们有的害怕陌生人,有的不敢与老师交流。同时又有一些留守子女过于反抗经常与老师,同学发生摩擦。还有的留守子女沉迷于网络,一留守男孩因沉迷于网络被学校开除学籍,在家反醒时仍以借口向家中老人骗钱去上网。还有为数不少的儿童,其中男孩占主体,因家长不在家,老人无力监管而花费大量时间去上网,甚至在上课时间请病假去网吧。整体上看来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子女升学率较高,但也存在辍学现象。有一姐弟在初中因学习成绩不好要退学跟父母去打工,父母认为不应逼孩子做他们不想做的事,于是带孩子外出,一开始劝说儿子继续上学,没想到儿子打游戏成瘾,于是儿子女儿就和父母一起打工了。这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减轻家庭负担的方法,但是这严重影响了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学生说有一道高中语文测试题目是:默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结果有70%的学生没写全,这表明现在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偏差,家长的外出务工挣钱潜移默化的在孩子心中留下暗示:钱是我们最需要的。留守子女中从2岁的小孩到

18岁的成年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认同“钱是万能”的这一说法。他们中理想多与金钱有关,很多小孩子都知道他们父母为钱打工,其实父母挣钱是为了一个家庭的幸福,但这对于还子女是不公平的,也是难以理解的。所以留守子女的现状需要关注,他们的问题需要有效的解决。

这次实践结果显示,留守子女主要存在许多问题,归结为以下三大点: 一,监护人监管不力。父母外出务工,老人们一般不舍得严厉的管教留守子女。因为留守子女是家中的宝贝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远离父母的“孤儿”。万一有什么闪失,老人们担待不起。社会上网吧,游戏厅,各种游戏场所以前管理不当,很多未成年人,包括一大部分的留守子女去这些娱乐场所。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子女家庭“隔代教育”难以有效的监管教育留守子女。于是祖父母便以金钱上,物质上的“补贴”来减少负疚感。很多家长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有很多家长虽人在外,但声音一直陪着子女,他们利用便利的通讯条件,经常联系子女,关注子女的成长,家长与老师也建立通讯录,家长与老师及时沟通。很多学校利用春节开家长会,家庭和学校一起为留守子女健康努力着。在我的家乡泗县,相关部门积极整合资源,拓展关爱留守子女的社会渠道,建立“情怀留守儿童”关爱基金会,开通“亲情电话”,设立“亲情书屋”,“心理辅导中心”。并配备了一批电脑和摄像头,方便留守子女与外出的父母联系。

二,心理问题较同龄人更突出。我了解到,我村一教师开办了一个小班级“爱博留守儿童之家”,招收一批留守子女。据他介绍,他的班上共有20多个学生,年龄从3岁到6岁不等,有的学生天真无邪,有的则胆小,害羞。有一次他问一个学生:“你的作业做好没有?”学生突然大哭起来。他说:“没有家长的呵护,这些留守子女好像从心理上没有安全感。”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和监护人就应该耐心的培养留守子女的自信,勇敢性格。他们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新一代,不能因缺乏爱让他们对学校,陌生事物产生恐惧感。在泗县,一批青年志愿者被组织带领留守子女在节假日体验亲情之旅。并且还有“留守不孤单”,青年志愿

者吧留守子女带会自己的家中,让留守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果有条件,大学生义务支教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三,留守子女安全问题令人担忧。成年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让村庄变得空荡。村庄的安全存在隐患,所以留守子女的安全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尤其是夏季,溺水,触电,生病,中毒事件屡屡发生,而受害者里留守子女为数不少。据了解,离本村不远的一个村里,祖父带着3个孙子到田里打农药,结果年龄尚小的孩子把农药当成饮料逐一喝下去。祖父发现后孩子已经死去,痛苦万分的祖父也喝下农药。孩子家长接讯从外地赶回来,后悔也来不及了。泗县的相关部门在安全日到各学校宣传安全知识,包括安全用水,用电,如何避免雷击,点击,如何保护自身安全等知识。让广大学生,尤其是留守子女做好安全工作。与此同时,监护人也应该明确责任,时刻注意安全问题,与学校,社会一起保障留守子女的安全。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6

调查时间:2013年8月—2013年12月 调查地点: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乡水磨关村 调查对象:该村6----14岁的留守儿童

调查方法:与当地村干部交流了解,向当地村民了解,上网搜查资料 调查人员: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121批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张延俊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经使社会上存在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多数远离父母,于是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存在,而且他们与父母在思想等方面缺乏交流沟通,养成叛逆等心里。通过社会调查进行了解,找出问题根源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一、调查内容:

调查目的:为了能够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及时纠正他们的叛逆行为,找到问题根源进行此次调查活动,希望能够真正帮助那些留守儿童。

调查背景:该地理位置较偏僻,距县城较远,无法选择就地务工。为了生计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和老一辈一起生活。老一辈的溺爱和娇惯使得许多留守儿童养成了很多恶习,在心里上和他们缺乏交流和沟通,使他们把不快都憋在心里,渐渐的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为了缓解这些压力他们往往选择上网,打架等方式来发泄,甚至犯罪。

调查时间:2013年8月—2013年12月 调查地点: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乡水磨关村 调查对象:该村6----14岁的留守儿童

调查方法:与当地村干部交流了解,向当地村民了解,上网搜查资料 调查人员: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121批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张延俊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该村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致富、增加收入的根本来源。但是由于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多在家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

通过对一些留守儿童的询问调查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数据: 留守儿童的状况 所占比例 很少与父母联系 23.1% 非常想父母 65.0%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 12.3% 在学校里被孤立,没有朋友 17.5% 害怕陌生人 40.0% 觉得身边的人不关心自己 49.1% 总觉的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 11.9%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理交流。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教育缺失等诸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使得当地的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当地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等都应该采取一些方法措施来挽救这种问题的发生。

因人口流动引起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导致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学校和家庭的监管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的发生,并且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都不如正常家庭儿童。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与父母缺乏交流沟通,有被遗弃的感觉,感到自己被忽视,因而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或者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犯罪率较高。

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被拐卖等现象多发生在留守儿童中。

三、意见和建议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产生,解决好这类问题关系到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派专门的计时人员到该村进行调研,寻求该村更好的致富之路。或者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该村进行投资建厂,使该村的剩余劳动力能够在自己家门口打工挣钱,这样能够使父母和孩子长时间在一起,从而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生长。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防止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的发生。并且在课余时间加强管理,禁止未成年儿童进入网路,在虚拟世界寻找存在,进而模仿引发犯罪。

第三、家庭父母都应该给儿童更多的关爱,让孩子感到社会温暖和家庭温暖,避免其有孤独的情绪。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想法,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与他们交流沟通,让他们感到父母在乎他。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 篇7

留守儿童是指双亲都外出打工或只一方外出打工, 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儿童, 往往是与隔代监护人、亲戚生活在一起[1]。近年来, 留守儿童问题频发, 触动着社会敏感的神经。2015年, 教育部发布的有关数据统计显示, 农村留守初中生高达665.89万人。有学者经过多年多地的调查走访发现,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自我封闭, 一部分儿童有敌对憎恨的心态, 甚至出现暴力行为。留守经历关乎孩子一生,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全社会、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更需要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两个样本群体各自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情况, 对比分析两个群体在各自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差异, 以寻求导致差异的因素。Raschke对社会支持的定义是, 主体所能感受到的来自于他人的支持与关怀。主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便能更好地处理来自外界的挑战。社会支持系统一直是保护个体心理弹性不可或缺的资源。美国心理协会对心理弹性的定义是:在面对糟糕的境遇时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及反弹能力, 不被逆境所吞噬, 反而能很好地处理、战胜挫折。良好的心理弹性有助于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

二、对象和方法

(一) 对象

被试群体为福建省漳州市某县 (该县属工业欠发达地区) 的5所乡镇初中学校的初中生共221名, 自我报告为留守儿童的共计111名。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221份, 收上来有统计意义的调查问卷总共210份。男女分布为102 (含留守50位) 位男生和108 (含留守52位) 位女生。

(二) 方法

1. 研究工具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 由肖水源编制。分三个维度, 即客观支持 (主体所获得的物质支持) 、主观支持 (主体所能感受到的情感关怀) 和对支持的利用度 (主体主动利用所获社会支持的情况) [2]。该量表拥有很好的信度及效度, 可以很好地从各方面测量被试的社会支持情况。由于被试为初中生群体, 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修改量表中的部分条目, 如, “同事”改为“同学”, “配偶”改为“老师”等。心理弹性量表 (CD-RISC) , 由Block和Kreman编制并已经过翻译并修订。本次问卷分析采用张建新和余肖楠修订的3维度分法, 分别为坚韧性 (遇到挫折时, 能有意识地整合自己的控制能力、目标设定能力和决策能力去解决问题) 、力量性 (把变故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阻碍, 可以很好地战胜逆境并从中吸取经验实现自我成长与超越) 和乐观性 (用阳光向上的心态对待不如意之事, 并且认识到依靠自己和他人的支持是可以渡过一切难关的) 。

2. 施测方法

将两个量表编排于同一份问卷上, 两量表前均附有指导语。由任课教师担任主试念完指导语并让学生开始答题, 答完后当场回收。剔除无效问卷:答题有缺漏、有明显规律性等。采用SPSS17.0系统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

(一)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特点

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的差异性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对两群体儿童在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进行差异比较, 结果见表1。由结果可知: (1) 在社会支持上, 两群体儿童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01) , 非留守儿童的总分明显高于留守儿童。 (2) 就社会支持的各维度来说, 两群体在三个分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看出, 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高于留守儿童。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的差异性比较

同样采用以上方法对两群体儿童在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上进行差异比较, 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 (1) 在心理弹性上, 留守儿童的总得分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P<0.05) 。 (2) 在三个维度方面, 只有在力量性维度上, 两样本群体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二)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1. 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

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 对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 (1) 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达到显著的正相关。 (2) 就两量表的各分维度来说, 非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个分维度皆与坚韧性和乐观性有显著正相关。此外, 主观支持和力量性间体现出十分显著的正相关。支持利用度与坚韧性之间的相关也很显著。

注:**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下同。

2. 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

采用以上统计方法, 对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4。由表可知: (1) 在总维度方面, 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 (2) 就各分维度方面而言, 留守儿童只在主观支持和乐观性上表现出明显相关。此外, 留守儿童的支持利用度与CD-RISC量表的坚韧性和乐观性也有明显相关。

四、讨论

(一)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讨论

本研究显示, 在社会支持总量及其各分维度方面, 两群体儿童的差异达到了统计显著性水平, 留守儿童的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 一是来自父母的物质支持较少。二是来自亲朋好友的物质支持少, 父母虽然外出打工, 但多数家庭还是能给予孩子基本的经济支持, 甚至有些父母因为感到亏欠, 在经济上对孩子更加大方。但由于父母不在, 大多数亲戚和朋友可能对留守儿童个体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关心, 甚至更容易忽视, 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得到的客观支持较低。三是留守儿童相比较非留守儿童而言, 更容易出现消极的人格, 甚至产生嫉恨心态和暴力化行为。而这一类孩子不容易跟人产生亲密感, 自己也相对不主动, 因此得到的客观支持也较少。在主观支持上, 有父母在身边照顾的儿童可以得到更多更全面细致的关爱与管教。与之相比, 留守儿童体验到的情感支持就相对较低。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上看, 非留守儿童的基本需要得到全面满足的概率比留守儿童大[4]。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甚至是最低层次的需要, 即生理需要可能都无法得到保证。在支持利用度方面, 非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客观支持与情感支持, 人格相对健全, 更加自信和主动, 因此对支持的利用度也相对更佳。而留守儿童不仅获得的客观支持与情感支持相对匮乏, 对支持的利用度可能也会因为长期留守产生的消极心理而受到影响。

据结果显示, 两群体儿童在心理弹性上也有显著差异, 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而相比其分维度, 两群体儿童只在力量性维度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可以看出, 多数留守儿童在面对逆境时的应对能力较非留守儿童弱。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留守儿童对自身力量的不确信, 内心深处有更多的无助感, 而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的缺乏也可能加剧这种情况。然而, 在坚韧性和乐观性的维度上两群体儿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其一, 个体的性格对坚韧性和乐观性两因素的作用可能更大。后天的环境虽然起很大的作用, 但自身性格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比环境的影响更胜一筹, 所以不存在较大差异。其二, 不排除一种情况是,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寻求社会认可阶段, 迫切想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期望, 所以大多存在防御。其三, 逆境不一定就使留守儿童的心灵都变得脆弱敏感, 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因此而更加坚强。

(二) 两群体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上的相关关系讨论

两群体儿童在主观支持与乐观性的相关上都达到统计显著水平。此结果表明, 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与否影响儿童的乐观性。而对支持利用度与坚韧性的相关也达到统计显著水平, 这表明支持利用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坚韧性。不同的是, 在心理弹性的其他分维度上, 留守儿童的乐观性与对支持利用度上只有明显正相关, 非留守儿童则在客观支持与乐观性上体现出显著正相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在主观支持上得到的满足较少, 处于较低的心理弹性, 所以对主动去利用社会支持存在畏惧心理, 不会积极参加活动、不主动找他人倾诉以及寻求帮助等, 而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会降低个体的乐观性。相比之下, 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与乐观性之间体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原因可能是, 非留守儿童的主观支持相对较高, 所以内部的情感需求得到相对好的满足, 因此更注重外部世界的客观支持。外部世界给予的客观支持越多, 非留守儿童的乐观性就越强。

今天留守儿童的伤痛, 也是社会的黯然。而我们更不愿看到的是, 低社会支持度与低心理弹性间形成作用与反作用的恶性循环。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 不仅需要外界多方面共同的努力, 也需要留守儿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为自身构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不要先入为主, 以为别人不愿意帮助自己而不敢迈出第一步向别人提出请求。树立正确认知, 摆正态度, 不吝助人、不惧求助, 主动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才能更好地生活。

五、结论

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普遍较低;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的水平。

摘要:目的:研究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两个群体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SSRS和CD-RISC量表在福建省某乡镇随机抽取221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获得有效问卷210份, 其中包括留守儿童102名与非留守儿童108名。结果: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在力量性上与留守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只在支持的利用度上与乐观性上存在相关。结论: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普遍较低;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的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周福林, 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 2006 (3) :60-65.

[2]Block J.Kremen.IQ and Ego-Resiliency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 and separateness[J].Jour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0 (2) .

[3]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 :23-26.

藏族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心理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交往等活动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在当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留守儿童的数目不断增加,父母与儿童长期的分离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各个层面对此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就有关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还较少。

一、研究过程

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留守儿童跟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跟其他地区一样,就是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另一类则是藏族纯牧区留守儿童,因父母常年在外游牧而被长留守在家乡的少年儿童。本研究采用整体随机抽样和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在全县14各乡中的4所中学和60多所小学中,抽取了4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半结构式访谈、个案追踪法、比较研究法、影视法以及其他的参与式方法,多维度的搜集资料与信息。其中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问卷414份,回收率为82.8%。其中2份回答不完整被剔除,有效问卷为412份,有效率99.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生活现状

1. 学习成绩方面

(1)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更好

在夏河县的寄宿制学校中,从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优于非留守儿童。学校里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学生”已经成为主体,他们能够体会父母外出务工或游牧的艰辛与不易,希望通过好成绩来报答父母。

(2)非寄宿学校,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令人担忧

调查结果显示,在非寄宿制学校超过6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接近2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而且有70%的学生在成为留守儿童之后,学习成绩明显下滑。

2. 人际交往方面

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统计数据显示,80%以上的儿童能和班级的其他同学和睦相处,85%以上的儿童有很多或有一些与自己要好的朋友,可见父母外出务工或游牧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没有显著影响。但是留守儿童容易表现出一种“群体认同感”,留守儿童更愿意与留守儿童在一起,相似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殊的亚文化。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现状

1. 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更自立、更坚强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自立能力比非留守儿童明显的要高,一部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这些老人的年龄普遍较大,而且往往是同时照顾几个孩子,他们的精力有限,所以这些留守儿童必须自立,不仅要学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其他人。留守儿童面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基本上都能够积极主动的面对。

2. 留守儿童的生活艰辛,缺乏应有的照顾

留守儿童尤其是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卫生习惯比较差。大部分留守儿童尤其是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一件衣服会连续穿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持续几天不洗手不洗脸的留守儿童比比皆是;部分留守儿童很难按时吃饭,随便吃块干馒头就是一顿饭,有时可能一天吃不上一顿饭。对于无监护人的留守儿童,生活状况更糟糕,尤其在生病的时候,如果教师没有发现,大多留守儿童就只是默默地忍受着。

3. 隔代监护,过分溺爱,教育方式欠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使孩子在学校学习更加有信心、更积极。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不完整的家庭。祖辈往往觉得孩子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十分心疼,因此对孩子往往过于溺爱放纵,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只要每天去上学就行,至于学习情况、日常行为、道德品行则很少过问。祖辈们大多年迈体衰,且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管教有时难免显得力不从心,在学习上不能给孩子更多帮助,平时也很难和孩子有畅通的交流。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1. 亲子关系方面

在纯牧区,留守对亲子关系影响不大。在纯牧区,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有四个以上的子女。从受民族、地域、文化传统影响,与其他地区相比,他们更看重整个家族的关系。据调查获得的资料显示,他们因为父母一天都在外忙着照顾草场、放牧,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交流少,亲情往往只是一个“称呼”上的关系,但相互之间感情表露较少,他们把血缘关系看得更重,很重视“大家族”之间的群体关系。

在非牧区,留守对亲子关系影响较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尤其是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的,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跟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相对淡薄。有一个非常典型个案:雯雯(化名)的父母在她六岁时外出打工,六年来一直没回过家。当调查人员问她是否想爸爸妈妈时,她说:“不想,习惯了。”

2. 留守儿童内心压抑

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生活中的困难、压力等各种心里话无法给父母述说,再加上一些孩子比较敏感,本能的把很多事都压在心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不会将心里话给父母或其他长辈说,而是选择了朋友或同学,有的干脆憋在心里,时间长了难免压抑。留守儿童,他们正处在最需要父母照顾、关心的年龄阶段,然而生活的需要父母外出,使他们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本该是快乐生活却蒙上了一层不快乐的气息。

【参考文献】

[1]宗权.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思考.教育从论[J]. 2007(5).

[2]张晓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应对策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 2007(10).

社会实践报告农村留守儿童 篇9

调查目标:了解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及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调查时间:2015年7月20日至30日 调查地点:邓李乡部分村庄

调查对象: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及亲人。调查形式:面对面交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

引言: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成为一个普遍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为此,应学校号召,为了正确认识国情、深入了解社会、提高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借暑假机会进行社会实践,主要调查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据统计的相关数据得知,在所有的留守儿童76%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祖父母或与其亲戚居住在一起,另有24%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居住在一起。在所有留守儿童中,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极大矛盾,有19.4%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父母经常联系,并仅有22%的留守儿童在与人闹矛盾时选择向父母诉苦。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7.9%;学习良好,占33.9%;学习成绩一般,占44.1%;学习成绩较差占6.4%。其中,有70.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3%。

此外,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 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监护人的不重视,大多数的老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缺乏正确的引导,是许多留守儿童养成诸多不好的习惯。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综合考虑,留守儿童的存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主要问题及原因表现在一下二个方面:

1、生活状况方面:隔代教育,与父母间的亲情缺乏,心态逐渐失衡;价值观扭曲,道德滑坡。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 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2、学习状况方面:学生习惯不良,成绩不佳。教育单调,安全难保障。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他律阶段,自律及自理能力较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理,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约1/3的留守儿童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校规校纪,常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撒谎骗人和欺负同学。

三、关于留守儿童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四、总结

通过这次实践,我更深的了解到留守子女的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这个问题也为全社会所关注。这次实践的范围不大,但反映了农村的留守子女现状及他们面临的问题,在实践中,大多数家庭对我的实践表示支持,他们也感觉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但由于时间短暂,这次实践不能反映所有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但这次实践不仅是我个人对家乡留守子女的关注,更是我校一直关注基层,关心社会理念的体现。实践出真知,这次实践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行列,关注留守子女,关注社会,关注新一代的健康成长。

学员十七队---庞文彬

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篇10

2月1日-2月3日。

二、地点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事处北卜村、李马夫村、北刘村。

三、实践目的

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发现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并试着探索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路径。

四、实践过程

在寒假放利用3天的时间,分别走访了北卜村的留守儿童妞妞、李马夫村的留守儿童小伟和北村刘的留守儿童丽丽。在这些村子里有不少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留下子女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这些孩子有的上小学、初中,有的才上幼儿园,甚至还有的不满3岁。这就是社会上常常被提及却又常常被忽略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由于正处寒假期间,这些留守儿童都没有上学,而是在村子里到处跑着玩耍。

五、实践形式

我向当地村民了解到,这几个村子里有1/3的家庭都是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家中,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为此,我特意走访了其中的三家,其中包含一名幼儿(妞妞,3岁),一名小学生(小伟,8岁),一名初中生(丽丽,14岁)。下面是我的访谈过程。

六、实践结论

通过对这三个村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的访谈,笔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父母关爱。

父母远在几百、几千里地之外,打工任务繁重,因此常常会忽略对子女的关爱,导致这部分留守儿童或者缺乏安全感,或者产生叛逆心理,或者过于成熟,失去了少年儿童应有的纯真。

第二,监护人素质欠缺。

妞妞的奶奶、小伟的爷爷都是文化水平极低的老人,他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仅仅停留在生活方面,而对于他们的心灵则很少能予以关怀。而且由于隔代教养,容易造成溺爱等问题,使留守儿童产生任性、内向等心理问题。

第三,学习素质偏低。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在学习方面的辅导与监督,很容易放任自流,对待学习常常抱以一种“满不在乎”的心态,所以无论是小伟,还是丽丽,他们的学习成绩常常会比较落后。而且通过与丽丽的访谈,笔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态度并不端正,所以辍学打工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七、实践心得

上一篇:年水环境治理情况调研报告下一篇:毕业作品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