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之于审美

2024-05-31

语文教学之于审美(精选8篇)

语文教学之于审美 篇1

语文是“百科”之母。审美鉴赏与创造不仅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一个有品位的人诗意生活必备的能力之一。审美鉴赏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科要教会学生懂得美,发现美,评价美,欣赏美,创造美。

语文学科及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汉语“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人余光中说:“中文之美,不仅美在形体,更美在风骨,美在精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块文脉的走势,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都如巧夺了天工一般,增之则长,减之则短。”语文学科中的美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如,汉语的文字之美、书写之美、语言诵读之美、音韵之美、景物之美、情节之美、人物形象之美、性格之美、情感之美、人情之美、文章的结构之美,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语文教育要通过富有文化内涵、文化品位的言语作品来积淀知识、历练能力、涵养言语智慧,提升审美品位。

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美”的鉴赏者与创造者。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很难把语文学科中的“美”传递给学生。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杂家”中的审美者:从汉字点横撇捺中感受到国人的精神气象,从彩陶青铜、秦砖汉瓦中发现苍凉与厚重,从平平仄仄的铿锵音韵中体会汉语的精致与优美……歌德指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 读书要读名著,欣赏音乐要听名曲。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审美鉴赏能力就要取法乎上、转益多师,善于触类旁通,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语文教师要有极高的语言修养,能说会道,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分享给学生。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要有声有色,有情有味,能体现汉语五彩斑斓、趣味无穷的特点,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教师要运用调动一切“美”的手段,让语文教学在“美学”中散步。林志芳老师在《诗意语文课谱》中这样评价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教学:“王崧舟的课堂彰显着一份难以言说的精致与唯美、儒雅与厚重。当独特的文本解读、巧妙的教学设计、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与精湛的书法、精美的图片,以及摄人心魄的音乐一起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常常瞠目结舌,唯有轻叹。”

罗丹曾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的眼光”。语言文字的艺术世界精彩纷呈,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别了,布列颠尼亚》一课的课题为什么朗朗上口、别有韵味时,从用典、文化、音韵平仄等角度这样分析课题所蕴涵的汉语之美:此文的题目显然是借鉴模仿了毛主席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面对美英两大大国,以此为题,表现了我们国家的强大,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布列颠尼亚”为英国的保护神,以此为题,有嘲讽的意味;“布列颠尼亚”五个字从平仄的角度来看,暗合了五言绝句中“仄仄平平仄”的音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要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要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发现苍凉雄宏之美,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体会黄绿青白融合的清新色彩之美和点线面相结合的和谐构图之美,要于“死水微澜”之中体会“以丑为美”,于断臂的维纳斯中感受缺憾之美……当然,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要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欣赏生活中语文的优美,发现、批评生活中语文的平庸和缺漏。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创造、使用优美的语文。体验、欣赏、创造、评价汉语言的优美以及汉语言丰富的表达力。语文之美,诗词中、方言中、生活中藏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心中有“美”,眼中有“力”,口中有“言”,手中有“法”,就能徜徉在“美”的海洋之中,安静地欣赏,独立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快乐地分享!

语文教学之于审美 篇2

因此,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甚至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都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培育和引导, 为他们的审美情感做好积蓄。笔者就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指导学生正确审美, 培育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自然界千姿百态、无奇不有, 看上去又似乎都无情;社会生活纷繁复杂, 有善恶, 有美丑, 感觉多与自己无关。若学生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审视生活的心, 就会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无动于衷, 觉得没什么可写, 甚至觉得生活都是灰色的, 把社会上的一些丑陋现象看得很正常, 造成他们在审美价值观、情感态度上出现问题。单从我们的作文教学来说, 如果学生不能鉴别美丑, 生活中的事物就不能让他们动情, 总感到没有东西可写。

审美是写作的前提之一。我们的大自然有着美丽的风景, 我们的社会生活虽然复杂, 但依然存在着人性美、人情美……因此, 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他们用一颗热烈的心去观察大自然, 去关心周围的生活, 去发现美的存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要做好示范, 运用自身鉴别美丑的能力, 培养他们正确健康的审美情感, 指导他们去发掘出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的东西, 从本质上辨别事物的美丑。

二、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悟生活, 积累学生的审美情感

学生学会了审美, 就会用心去观察自然, 关心周围的生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经常到广阔的大自然、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体会, 深化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具有了审美化的目光, 眼下的流水便不再无情, 小草也变得有意。“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于景, 情景交融, 就成为一篇借景抒情的佳作。教师指导学生以自己的心灵去和自然对话, 写作时笔下的一草一木就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生活含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 可是如果心灵没有参与其中, 就少了一份审美情感的体验, 老师即使反复强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学生还是感觉平淡, 没什么可写, 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表象的累积, 有形无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 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都有父母代劳, 享受成了习惯, 很少考虑父母的辛劳, 有的对父母的关爱不但不尊重, 反而爱理不理甚至恶言相向,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不大关心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有这样一篇美文, 作者描述了许多年前的一次经历:当身处异乡而又身无分文时, 作者连吃一碗面的钱都没有了, 一位看似冷漠却心地极其善良的中年人给了他十元钱, 然后悄悄离去。从此, 作者便用极虔诚的心情珍藏着这份感动, 至今不忘。这位陌生人的举动的确令人格外感动, 可是, 转念一想, 这十元钱, 或者比这更多的百元、千元乃至万元, 如果不是来自上述的陌生人, 而是来自父母的给予, 你还会如此感激涕零么?生活中的许多风景、许多真情都在我们的熟视无睹中被我们渐渐地淡忘了。固然, 我们需要在许多陌生的地方去发现未曾发现的东西, 但能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感情中去发现另一番美丽, 也不失我们的另一双慧眼。

因此, 只有学生有了一种审美的眼光、强烈的情感体验, 那些在别人看起来极为平常的、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能激起内心的波澜, 发现其中的情, 明白其中的理;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剔除粗糙和杂乱, 写出“高于生活”的美文。

三、沉浸于阅读中, 接受审美情感的熏陶

“阅读是‘吸收’的事情, 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到人家的经验, 接触到人家的心情。”叶老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另一条丰富学生情感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以语言和文学的审美特征为研究对象而使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 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功能,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课文里有许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课本外更有无数的中外名著, 它们都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是不可多得的“情感资源”。所以, 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披文以入情”, 通过阅读“打破时空的界限, 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 把同学们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 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 精神的对话……透过美的语言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的世界。这是一个燃烧的大海, 你不能隔岸观火, 你必定把自己也‘烧’了进去, 把你的心交出来, 与这些民族的以致人类的精英一起思考、探索, 共同承担生命的轻与重, 就在同哭同笑同焦虑同挣扎的过程中, 你会于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了, 变得更复杂也更单纯, 更聪明也更天真, ……你的心灵变得更美好了。”在阅读的美感陶冶中,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从而不自觉地迁移到写作情感中。

四、突破情感束缚, 鼓励表达个人独特的审美情感

作文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启发学生表达前人没有表达过的感觉、情绪和思想, 并鼓励学生的这种勇气与胆识。但现实中许多老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没有考虑到学生思想水平的发展规律, 在教学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高尚化, 习惯引导学生不断地升华文章的主题或贬低作品中蕴含的某种情感, 这种单向的引导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定势。迁移在作文中也习惯地拔高主题, 从而妨碍了学生感情的自然流露, 在这种心理定势下, 学生很难产生富有个性的思想感情。这里并不是说拒绝高尚的情感, 只让大家抒发“小我”的个人情感, 我们拒绝的是虚假的高尚情感, 拒绝的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呼唤的是反映当代青少年真挚的美的情感。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要摆脱那种高于实际的情感标准, 高于常情的感情。要想让学生的心灵活跃起来, 情感丰富起来, 就必须承认和允许感情的多元色彩, 激励他们的心灵自由放飞, 想像力自由驰骋。只有这样, 才能在琐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新的东西, 产生富有个性的感受。

总之, 学生个人审美情感的体验程度决定着作文质量的高低。所以, 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平日情感的点点滴滴做起, 丰富和深化他们的审美情感体验。“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力千钧任歙张。”学生的胸中有了长期的情感积蓄, 通过我们教师的指引使之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 把自己的感情通过美的语言宣泄出来, 学生作文时便有了灵魂, 便有了“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美文。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

[2]吴静.作文立意为何南辕北辙?.教师报, 2002-07-24.

[3]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黄孟轲.从重“外化”到重“内化”——中学生作文的审美情感培养刍议.中学语文教学, 2001 (7) .

志趣之于教学 篇3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其中传道应包括育人的内容,如果你的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那授业就容易多了。所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乃至其它学科效率至關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这个内因的强化。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诸葛亮也曾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让学生立志。纵观我们所教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者有几人无志向呢!学习成绩优异者有几人学习效率不高呢!且不用细究其志向高远与否,也许就是为了不再重复父母的生活﹔也许就是为了懵懂而美丽的梦﹔也许就是为了那不切实际却执着追求的目标。前些年我家邻居的一个男孩就读初中时就给自己一个目标﹕我要上清华。在他学习的桌子上,墙壁上都贴着这几个字。在这个理想志向的激励下,学习的主动性极强,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后来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虽然清华这个目标对他而言有些不切实际,但毕竟感召着他奋斗前进。“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学习的主体,明确强化主体的理想志向,这样学习的内驱力有了,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所以身为人师引导学生树立理想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前提,没有此前提又谈什么方法呢。孔子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对于无心无志者孔子都慨叹不已,何况于我们!

同理,身为人师没有爱业敬业的精神,没有志向于学,又何谈效率。吕教授两次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通过工读教育社会心理学硕士,基础心理学博士,获得了全面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带着教育的热情,始终坚持在教育一线。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正所谓根深叶茂也。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魏书生等老师,无不是从一线课堂的长期实践和探索中走出来的。

以上我所说的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因素。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提高效率才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当然有了志向,再有兴趣,就是锦上添花了。

首先是老师要有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胜利老师说:“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好的教学方法。”在与语文接触的十几年中,我已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古诗文,更是情有独钟,平时会主动积累,觉得那是精神的享受。在那里我可以感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雄浑壮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静之美。”“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的遐想之美。身心在这之间游走倍感惬意,而这种内在的积淀在教学中会情不自禁的流露。在教授《桃花源记》时我就引用“娴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来介绍陶渊明。学生从这些经典的古诗文中了解了作者,同时又积累了好句子。在介绍鲁迅时,我背诵《自题小像》中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让学生感受鲁迅满腔的爱国热情和爱憎分明的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受古诗文的熏陶影响比较多,耳濡目染下大部分学生形成了一种能力,考试时对联题可以做的得心应手,可见教师兴趣所在对于教学的意义,课堂效率可见一斑。

我们熟悉一个词语叫厚积薄发,语文学习少不了这一点。而厚积的主要途径在于阅读,广泛的阅读是语文学习重要的一环。怎样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多少阅读空间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应该先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当然老师对所读书目要有所关注。所以语文教师不要囿于语文课本,而要大胆的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向学生提供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怎样选择阅读材料,怎样选择阅读时间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少不了老师在环节上、讲解上的精心设计。如课前说练,培养学习兴趣。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初中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口头锻炼少,然而,求知欲强烈,又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为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我在教学中开展了课前五分钟说练,达到了预想目的,学生们也表现出极浓厚的兴趣。边画边背,培养学习兴趣。根据这种情况,我把握了学生的心理,把学习知识和他们的兴趣融为一体,于是就教给学生边画简笔画边背诵。学生边画边背,这样能精力集中,把不易记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画面,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多了。比如,在学习《秋》时,我就让学生边画简笔画边背诵,不管是静物还是动物,学生们都能画出来,随之也就背下来了。由此可见,边画简笔画边背课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更快更好的掌握课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4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2.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时数】

3教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 视频播放《五十步笑百步》

千秋亚圣-孟子:他是继孔子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儒学理论――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出“性善”论。被尊为“亚圣”,和孔子一起合称“孔孟”。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4.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5.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6.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 背景介绍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3] 字词整理

1.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战 弃甲曳兵ye 数罟不入闯 gǔ wū 衣帛yi 鸡豚狗彘zhi 庠序xiang 饿莩piǎo

2.词语讲解

凶: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察: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1)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劝学》)

(2)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1)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2)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4)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闯(《寡人之于国也》)

Shǔ

(5)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互动设计4]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树之以桑 〖树〗种植

(3)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5)王无罪岁 〖罪〗归罪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互动设计5]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互动设计6]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例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例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例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③/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例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篇5

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二、孟子简介

采用学生知识竞赛式的方式回答积累

三、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扩展积累,竞赛式谈一句话感受。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8、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0、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四、简介孟子思想主张

打出战国征战形势图,和当时背景,理解孟子主张的难能可贵之处。

社会混乱,礼崩乐坏,

群雄逐鹿,战事不断;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仁政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反对不义的战争

施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民本

邦国的主权在民

用人以民意为准

政事以民为归宿

五、熟读课文

1.听朗读录音

2.生字疑难字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无(wú,同“毋”)失其时

数(cù)罟(gǔ)不入矗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谨庠(xiáng)序之教颁(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

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同“途”)有饿莩(piǎo同“殍”

3.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4.同学生齐读。

六、重点掌握下列文言知识(发练习资料,串译课文解决)

采用“大家问题大家答”的方式,小组讨论,整理文言知识或者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每个小组,一个组长,一个主发言人,一个记录员,一个提问者),然后向其他小组提问,其他小组的成员聚精会神捕捉问题,准备随时帮助解决。

㈠通假字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㈡疑难实虚词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5.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

6.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减少或更加少

7.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走:逃跑

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9.数罟不入闯厥罟:细密的鱼网

10.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11.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

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13.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14.树之以桑之:代词代五亩之宅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介词,用,拿

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

㈢词类活用

1.河内凶(凶:形作动,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

3.王无罪岁(罪:名作动,归罪)

4.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

5.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

6.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作动,吃)

9.请以战喻(战:战斗,动作名,战争)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作名,活着的人)

(死:动作名,死去的人。丧死:丧葬死去的人)

㈣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③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2.例装句

A.状语后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②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

B.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C.省略句

①何也――省主语“此”。

②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③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

七、老师用幻灯片展示学习重点,提升指导。

八、以文释文――用课文原话回答问题

可以采用齐答或者个别回答相结合的方式

1、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

2、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3、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4、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九、古为今用―课外拓展

小组讨论成文,然后分享畅谈。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表现,思考这些做法对于我们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2、文中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令人歆羡的社会蓝图,请你用你的生花妙笔试着描绘出属于你的理想社会图景。

十、教师寄语(由同学们的设想蓝图描绘转化为引导他们初步养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志向的树立上,紧扣专题教学目标)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们以雄才大略行富国强兵之道,圆民主自由之梦。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用世,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兢慎笃定,屈原

为圣君贤臣式美政至死不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们为恪守自己的政治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历史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接力棒传到我们90后的手中,同学们,从此刻起,告别庸碌告别懒散,树立高远之志,力擎信念之灯,跨过荆棘越过沼泽,不在浮华光影里迷失,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抱怨体制不善社会不公,甩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低调冷漠,让自己借助科学知识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为自己争取一个位置,实现自身价值,影响周围的人,改变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进而改善整个宇宙的命运。到那时,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握紧拳头振臂高呼:天下兴亡,舍我其谁?

授课感受:

成功之处:

1、认真贯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还话语权给学生。从解读文本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都交给了学生,并且充分发挥了小组讨论的优势。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教什么,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和解读;怎么教,依赖于每个教学环节严谨而机智的设置。

3、课外拓展环节设置为“古为今用”,对于中华政治文明的传承和今天青少年政治理想的确立,有很好的指向性,教师寄语内容具有深刻的激励意义。

不足之处:

1、导入语中提及“领略孟子的谈吐风范”,课时因为课堂容量问题,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落实,导致导语部分内容空置的问题出现。

2、文学常识、课外积累和“大家问题大家答”这三个环节,有心引入竞争机制,因为学生不熟悉,很难量化成绩,导致竞争只能算是引进了一半,如果能量化结果,课堂效果可能会更好。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篇6

1、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

(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

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点拨教学法。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

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轮流先朗读后翻译,一人一句。

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语法知识】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特殊句式

(五)、理清文章思路

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

第一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6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归纳本文重点语法知识,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

(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第一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师生问答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2、分析第二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2、3、4段。

(2)师生问答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请一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分析第三部分

(1)请一学生朗读5、6、7段 (2)师生问答

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进行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二)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四)、课堂小结

千年前的孟子的政治言论在我们今天仍然适用,而且光芒四射。怪不得几千年来,孟都受到众人的膜拜,我们还尊称其为“亚圣”。让我们怀着对孟子的崇拜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其思想内涵。

(五)布置作业

思考:孟子关于治国的言论,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有何异同?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之于审美 篇7

俗话说:“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目前, 我们《电子线路》的教学活动就让学生处于“耳听为虚”的状态, 所以他们才会觉得艰涩难懂, 深奥抽象。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他们不再“耳听为虚”, 而“眼见为实”呢?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归纳出了如下四种直观教学的方法, 并取得了良好实际效果。

一、实物展示法

俗话说:“看得到才能想得到, 想得到, 才能做得到。”《电子线路》课程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介绍了分立元件二极管、三极管, 而学习电子技术得从元器件起步, 因为元器件是构成任何一个电子电路的基本元素, 相当于一栋大楼的水泥、钢筋、玻璃等基础建筑材料, 后序所学电路的功能是由各种元器件有机组合后实现的, 没有元器件就没有电路的功能。然而我们的学生是从初中上来的, 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那么, 如果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只是“纸上谈兵”式地讲授它们的结构, 工作原理和主要特性就会显得深涩、抽象、枯燥, 学生听起来也非常费劲, 无趣。

因此, 在上课之前, 教师最好能让学生见到实物, 让学生知道其为何物。主要途径有:一是直接把实物带进课堂, 发给学生人手一个, 自己观察“长相”;二是找一个旧收音机或其他电子电器, 打开外壳后观察里面的电子元器件三是带学生走进一家元器件商店, 在那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元器件实物, 可以对形形色色的元器件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 并与书中学到的元器件知识一一对应, 这样就会有利于元器件的理论知识学习。

二、实验观察法

自古以来, 教育工作者为给学生以形象的知识, 通常都是把实验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对于我们《电子线路》教学是同样的, 实验必不可少。我们在讲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 学生多数会半信半疑, 不甚其解, 这时, 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说话。课堂上我们用直流电源、开关、电阻、灯泡和二极管组成的简单实验电路:实验过程中, 分别将电阻和二极管的两个接线柱对调后接入电路中, 让学生从中观察现象, 从而发现电阻的两个接线柱对调后现象不变, 而二极管的两个接线柱对调后现象发生变化的, 从中总结出晶体二极管的特性:单向导电性。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眼见识到了, 就能非常直观形象地理解了晶体二极管的这一特性, 无需太多的讲解。

三、多媒体演示法

现代先进的教学模式离不开多媒体, 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 因此, 根据电子线路教学内容特点, 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一些flash动画为教学服务, 让枯燥的内容变得色彩缤纷、赋予动感、情趣, 以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 用眼去看、用耳去听, 将视觉、听觉等多个通道全都集中到课堂上, 可以加强学生记忆, 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晶体三极管在《电子线路》中相当重要, 但凡放大电路中都会有它的身影, 因此, 在开始讲到晶体三极管时就可以用幻灯片演示其实物;而在讲到晶体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时, 由于这部分内容是重点, 更是难点。实践表明:光是靠口头讲授, 其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就借助于多媒体动画来演示晶体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哦, 原来是这么回事呀!”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四、仿真教学法

《电子线路》是专业基础课程, 有一定量的关联计算, 而这部分内容对于从初中毕业就读技工学校的学生而言, 是十分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运用形象的手段来讲授相关的内容。仿真教学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用EWB (Electronics Workbench) 进行仿真模拟实验, 将仿真实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 实验过程非常接近实际操作的效果, 它使抽象的专业知识形象化而又不失其专业特性。具体操作是根据所学电路的原理图, 用EWB模拟连接电路, 确定电路中的各元器件参数方便的更改电路和元件参数, 更快更好的了解电子电路的各种性质, 对照电路设计要求更改相关元件参数, 对电路进行仿真运行, 观察所得的变化。最后通过与理论计算进行对照比较, 分析运行的结果, 学生印象深刻, 效果不错。例如在讲授反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时, 运用EWB软件画出的电路图进行仿真演示, 通过设置元器件的参数, 让学生观察仿真波形。然后通过更改某个元器件的参数, 再次观察波形, 通过波形的变化学生能够领会理解这一电路的特点并且学会简单的应用。

五、应用实例法

《电子线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其中包括的很多内容在实际生活, 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如果让学生能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的话, 学生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兴趣会大大地提高。例如在学习到三极管的放大电路时, 我们可以列举平时学生了解最多, 也看得最多的扩音器, 通过分析扩音器的电路图, 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三极管放大电路及其应用。又如我们在讲到晶闸管的时候, 学生对其不甚了解, 所以就以一个简单的应用实例引入新课:防盗报警器 (如图所示) , 当开头S闭合后, 电路处于值班状态, 晶闸管的G极被B、D间导线短路接地而使晶闸管截止。当短路导线被弄断时, 电源经R1、R2的分压使G极获得触发电压, 晶闸管导通, 防盗报警器即发声报警。学生在听完讲解后往往会很感兴趣, 在兴趣的引导下再学习晶闸管的知识, 效果会很好, 课堂效率会很高。

德育之于生物教学 篇8

关键词:德育教育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

目前,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对象为90后青少年,他们自我意识较强、崇尚个性,是富有创造性的一代。现代通讯技术发达,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面不断增大,已初步形成了独自的思想和认识体系,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对事物认识不够全面,更容易受负面因素的干扰。有人说,“对于社会来说,学校就像工厂,学生就像产品:学习成绩不好是次品,身体素质不好是废品,道德品质不好是危险品。” 此话不无道理。可见,高中阶段德育工作对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目的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高中阶段德育内容主要包括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及劳动教育 4.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5.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其中人生观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当前高中教育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目标直指高考“升学率、上线率”。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而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因此,我认为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才是落实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即注重一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开展德育工作。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为此,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握高考新动态

高中教学的主要为知识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为高考服务,这是普遍高中现阶段的核心工作,也是由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所决定的。只有充分把握了高考新动向,才能将德育教育充分开展,否者将会沦为教条主义。近五年高考大纲比较,代谢、调节、遗传为知识考查主干线,能力考查逐年增加,考查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生活问题的题目增多,实验与探究的比值增大、题目灵活、能力要求提高。选修主要考查与必修交叉的知识点,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由此預测,新课程高考重要知识点仍为代谢、遗传、稳态等;试题体现人文关怀,即以生活问题为背景考查考生的能力;对考生获取信息、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理解、实验探究等能力要求会进一步提高,这给我们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我们要充分了解教材特色

新课改后教材内容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团结协作精神。新教材以模块形式呈现划分为必修三大模块和选修两个模块,内容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人文性等特点;呈现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新教材单元划分变小,相对某一个问题展现更集中,独立性更强。其中探究、调查、资料收集分析和讨论等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就高,而且在这些环节中渗入德育教育也可以很灵活鲜明,不至于显得枯燥。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插入德育教育。

三、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根据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插入点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为此,需要教师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把一些生物科学和技术问题放在社会背景下去启发学生思考,学会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具备以下思路:

1、变革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体现课程理念

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四点:(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倡导探究性学习;(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要紧紧围绕以上基本理念,充分利用人文资源,调动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生命科学的愿望。例如:细胞生活的环境,如果以问题“淋巴结为什么会肿大”引入,学生对本节的兴趣会更浓厚;或组织学生活动,例:蛋白质合成,可选一排同学手拉手,表示一个多肽,这样既面向全体,又培养了协作精神。

2、教学过程落实新课标

课程目标三维度:(1)知识——指获得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发展方向和成就,了解生物科学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养成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能力——能正确使用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等技能;逐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由以上目标,本人认为应将学生作为主体,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设计中应有分层教学的意识,进行个性化教学,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3、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高中生物教材内容中可渗透德育教育的章节较多,在次我以选修三这一模块为例探索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

案例1:必修3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分组收集图片和材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同时进行讨论。在次过程中关注我国生物资源、人口、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关心家乡建设;进而认同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案例2: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在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中,通过促胰液素的发现探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第4节免疫调节的学习中,通过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及免疫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珍爱生命,认同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同时,通过课本中“科学●技术●社会”内容的阅读,可以引导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乐于参与相关社会事务同时形成科技与职业意识,从而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案例3:选修3第四专题: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在第2节“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中,安排学生就克隆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试管婴儿所涉及的伦理与道德展开辩论。通过这种辩论,使得学生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得学生的价值观能在本国的道德规则和法律、法规中得到体现。

总之,德育是一种灵魂的塑造,不是一处而就的事情,工作的成效也非立竿见影,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我们广大同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携手共进,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助一臂之力吧!

参考文献:

[1]张静敏.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J]

[2]许继红.王宝兰.广义教育.狭义教育.教学[J]

[3] 张伟明.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

上一篇:大学班级副团支书的工作职责下一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