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

2024-06-28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共11篇)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 篇1

一、研究的理由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高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都可以统一到矛盾的观点上来。

3、从学生情况来看,此专题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的难点,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特殊性的三个层次、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等。

二、知识的储备(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坚持两分法、用矛盾(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把握不同事物的矛盾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把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把握事物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两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遵循认识秩序(特殊—普遍—特殊);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抓典型,解剖麻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5、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考查方式及答题方法

(一)单选题(略)

(二)主观题

【题型特点】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要求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设问方式】常见设问方式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如何认识和处理”等等。

【答题方法】

1、审题技巧

一是审答题范围。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一个原理或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是审答题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比较而言,用矛盾分析法的知识来分析问题,“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考查方式更普遍一些。

三是审动词,即“动词法”。“看”——如何看待、认识、评价?/“做”——如何处理、解决?/“看和做”——如何认识和处理?

四是审客体,即分析和评价的对象是什么,或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特别要注意“A”还是“A对

1B”的差异。

2.答题技巧

①用哲学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时,可以选择多个原理及方法论作答,答案宜“宽而浅”;用“×××原理”时,则只能选择指定的原理及方法论作答,答案宜“窄而深”。②答案的组织,要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分层表述;表述简洁、到位;原理内容与方法论要配套正确,不能张冠李戴。

③一般而言,“看”——可以考虑的原理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等;“做”——可以考虑的原理有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普与矛特辩证关系等。

四、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经济类】

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基本特征

6、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

7、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

8、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9、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0、进口与出口的辩证关系

1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12、入世的利与弊、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13、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关系

1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5、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民生活

17、对农业的“多予、少取、放活”政策

18、以工促农、城市反哺农村

19、“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20、股份制的性质

【政治类】

1、我国的国体与政体、国家结构形式

2、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

3、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4、“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5、宗教的作用

6、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7、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8、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10、一国两制的作用

11、反腐形势分析

1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五、典型例题

1、综合类

【例一】(《5+3》P142第13题)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

①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②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者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例二】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企业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

①对立统一关系具有普遍性。企业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存在着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

②一方面,二者是对立的。一定时期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成本,减少企业利润;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和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企业利润的增加,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③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坚持全面的观点,把追求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总结】一个是直接给定答题范围“对立统一”,另一个是“矛盾分析法”,范围好像有大小,但实

际上一样。所以不能只看答题范围,还要看后面的答题对象。

【例三】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中国经济正在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国民经济实现连续5年高速增长,GDP总量超过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5年新成就,道路不平坦:当我们通过宏观调控缓解煤电油运瓶颈的制约,又面临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增长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难题、、、、、、在跌宕起伏的5年中,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引导中国经济渡过急流险滩,闯造新的奇迹。特别是今年以来,党中央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缓解“三过”,抑制“两高”(高耗能、高污染),支持农业,改善民生,推动国民经济转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运用矛盾的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状况。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中国近5年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中国近5年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学会抓住主流,分清支流。中国经济近5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④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

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它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跌宕起伏,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⑥矛盾具有不平衡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中国经济近5年的发展,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困难和问题;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总结】此题也属于“看”类。但可以运用的原理和方法论很多,这主要是由所给材料的复杂性决定的。所以,原理和方法论的选用,归根到底由材料“决定”。

【例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创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认识:①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

处理:②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③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例五】材料一 目前我国GDP增长速度居世界前茅,但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六位,资源约束和高污染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经济发展和降耗减排是一对矛盾,GDP位居全国前列的某省2006年却做到了妥善解决。具体做法是:省、市政府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与企业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并对其加强监督,扶持关键节能技术的改造和高效节能产品的应用。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生产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材料二当前,中央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GDP增长速度,纵容甚至支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有关人士呼吁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运用法制有效制约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

结合材料,试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①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全面分析矛盾。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好与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快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好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的较快发展能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条件。把经济发展的好与快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②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我国当前必须集中主要力量解决好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这一制约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同时也要统筹兼顾,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为推动降耗减排工作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总结】注意动词——认识(分析、评价、看待)、处理(解决、实现、保证)、认识和处理等区别,在原理和方法论的选取上也有细微的不同。

2.一个原理或方法论类

【例六】 2006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会议要求中国各地方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防止搞单一模式,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请结合上述材料,依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对如何建设现代农业提出建议(至少三条)。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坚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②解剖麻雀,抓好典型。选择实验点,总结现代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进而推广到其他地区。③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各地在建设现代化农业中,要以中央的方针为指导,同时要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

【总结】此题重在方法论的解读,并与材料有机结合。

【例七】 为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系列惠民政策:一是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从矛盾分析的角度,说明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对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抓好主要矛盾。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让广大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可以使人民群众在已有的生产发展水平上更普遍地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审好此题的关键是把握“A对B”的意义,所以答题要围绕“B”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去分析。

【例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取得的。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按照这一精神,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展开了积极深入的反腐败斗争,有效地加强了党的建设,保证了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

分析事物时应认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反腐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措施。清醒地认识到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

【例九】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①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互联网现象应做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②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总结】可以只用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一个原理,有时也可以与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或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一起使用。

【例十】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党的农村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是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从30年前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中央决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30年后为解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央决定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体现了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不同阶段矛盾特殊性的把握,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③在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中央要求先试点,然后寻找适合各地实际的模式稳妥推进,这体现了对不同地区矛盾特殊性的把握,有助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顺利推进。

【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矛盾特殊性的三个层次+材料分析。

3.“迷惑类”——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十一】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近期有望获批,有关专家指出:成渝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相比,既有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等独特优势,也有产业结构趋同、人均GDP指标比较靠后等自己的一些短板。成渝经济区的开发应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让高新技术产业唱主角,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为全国其它地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作出示范,提供借鉴。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在成渝经济区的开发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成渝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发挥比较优势。

②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在成渝经济区的开发中,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以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③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在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指导下,借鉴其他地区区域发展的经验,从自身实际出发,推动成渝经济发展(涉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等知识可酌情给分)

【总结】此类题的设问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解题的重点是审题,解题的方法是——先看答题范围,确定相关原理及方法论;再看分析对象,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 篇2

一、戴季陶的人生经历与戴季陶主义

戴季陶主义的产生和戴季陶本人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从时间上看, 戴季陶主义产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即1924年, 而戴季陶本人的第一次自杀行为, 发生在1922年, 当时他的股票投机生意遭遇惨败, 可以想象, 怎样的打击足以让一个人宁愿去面对死亡。可能这次失败对于他来讲打击甚大, 令他心灰意冷, 甚至使他丧失了原本的勇气和斗志。因此作者认为, 在这样的心境下戴季陶的价值观同过去必定有所不同, 这也进一步体现在了他对理想的定位以及实现理想的途径上。

戴季陶主义正是产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它号称是“纯正三民主义”, 实际阉割三民主义的革命内容, 制造反动舆论。戴季陶本人早年曾做过孙中山的秘书, 因此使他的言论在资产阶级右翼和国民党右派反响强烈。

关于戴季陶主义的观点, 主要有三点:第一, 打着“纯正三民主义”的旗号, 鼓吹封建道统说, 歪曲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真正含义和革命精神, 将其说成是中国正统思想的中庸之道。第二, 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反对阶级对立, 认为资产阶级固有矛盾的解决方式是通过资产阶级的道德觉悟, 实现阶级调和。第三, 分裂国共合作, 认为国共不两立, 否认国共“共信”和“互信”, 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戴季陶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诠释, 引来了瞿秋白等许多学者的批判和反驳, 我认为他的观点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一文中, 戴季陶指出中国奉行的思想武器, 应该是传承中华传统文明的思想武器, 摒弃本民族传统文明而一味宣扬外来文化的思想, 是不足以带领中国走向独立民主的。

二、针对戴季陶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的矛盾之处进行分析

(一) 针对封建道统说的“纯正三民主义”和阶级调和说

1.违背五四运动

戴季陶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归结为儒家正统思想, 他认为三民主义可以用“仁”、“勇”、“智”三个字来概括, 这与五四运动提倡新科学、新道德的理念不符。此时的戴季陶已经丧失了五四运动时的一腔热血, 退回到了固有的对儒家的等级思想上。他企图放弃革命的手段, 寄希望于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屈从于固有的政治权力。

2.违背民生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相同之处, 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孙中山认为, 要学习法国革命, 同时要避免这些革命出现的问题, 因此在土地问题上要学习社会主义, 从而避免第二次革命的出现, 防患于未然, “毕其功于一役”。

3.是一种封建愚民思想

戴季陶认为民生主义是以国民革命的形式, 在政治的建设工作上, 通过国家权力达到目的, 即以革命专政, 以各阶级的革命势力, 阻止阶级势力扩大, 而渐进的消灭阶级。消灭阶级的最佳途径当然是阶级斗争, 戴季陶本人也承认阶级矛盾的存在, 但由于他革命精神和力量的丧失, 反而倾向于阶级之间的相互制衡。于是他提出了通过资产阶级道德觉悟的方式, 使资产阶级自动放弃利益, 从而实现矛盾的缓和, 社会的平衡。然而资产阶级本身是不可能有所觉悟的, 于是戴季陶搬出儒家伦理思想, 也就是说, 人民只有遵从和屈服于这种等级制度, 表现出绝对的顺从, 才有资格得到统治阶级的恩赐。这种思想简直是一种愚民思想, 和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如出一辙。

4.是意识支配物质的唯心思想

戴季陶将“仁”、“勇”、“智”这三种道德准则作为三民主义的本质, 可以说是将意识当做是物质的本质, 也就是一种唯心主义。我们可以想象, 仅仅通过道德的约束, 是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 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 这些品德一直在被人们言传身教, 但是并没有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而戴季陶恰恰是舍本逐末, 抛弃了三民主义的实质作用, 要知道, 民族、民权、民生三个革命任务, 没有一个是可以不通过切实的革命就能达到的。

(二) 针对“进化论”的理论基础

戴季陶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一文中指出, 从与孙中山“互助论”相矛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竞争论”出发, 认为人类生存的欲望“都有独占性和排他性, 同时也具有统一性和支配性”。这是他反对唯物史观、社会革命论的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论依据。他所认为的排他性, 正好与他的阶级调和理论相矛盾。生存竞争, 即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按照这种理论, 更不可能通过道德觉悟来改变矛盾现状, 反而更加倾向于阶级斗争, 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已经不适合社会需要的落后的阶级和体制, 实现社会的进化。

(三) 针对反对国共合作的反共观点

戴季陶认为, 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在目的和性质上相同, 在哲学基础上不同, 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唯物史观, 而三民主义则是中国固有的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思想。故而认为, 国共两党没有“共信”, 更不会“互信”, “共信不立, 互信不生, 互信不生, 团结不固, 不能生存。”国民党生存的途径是独立, 共产党员必须放弃共产主义信仰, 才能加入国民党。

事实上, 戴季陶的反共排共, 分裂国共合作的观点, 恰恰证明了他对于自身阶级和自身理论的不自信。他从宣传共产主义到放弃共产主义, 再到阉割三民主义的革命性, 是一步步走向消极堕落的思想历程, 可能他看到了革命历程的艰难, 加上他个人人生经历的挫败, 使其逐步降低了目标, 同革命渐行渐远。

摘要:戴季陶主义是产生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反动政治思想, 它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妄图破坏国共合作。本文结合戴季陶的人生经历分析其“道统说”、“阶级调和说”以及反对国共合作的观点, 并试图找出这些观点中的矛盾之处加以阐述。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 篇3

解析:矛盾具有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又具有客观性,即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就万事万物的共性来说,矛盾的存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同时矛盾又具有特殊性,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是具体的。就具体矛盾而言,矛盾的存在又是有条件的。这是因为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离开统一,都不能称其为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是“统一”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是相对的。矛盾双方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即才能形成“统一”,这样才能形成矛盾。

2.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否意味着矛盾都是容易觉察的?

解析:一般说来,处于动态中的、较为激化的矛盾,人们往往易于觉察;而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或缓和状态中的矛盾,则需要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所以,并非所有的矛盾都是显而易见、易于觉察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矛盾、解决矛盾。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过程。

3. 首先解决的矛盾,是否意味着就是主要矛盾?

解析:首先解决的矛盾或者“紧要”的矛盾,并非一定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具有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如何区分主次矛盾,只能根据其性质、地位和作用来判断,而不能根据解决的先后顺序来决定。由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首先抓住主要矛盾,即要抓中心,抓关键,抓重点。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次要矛盾处理好了,可以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处理不好,会增加解决主要矛盾的困难。因此,为解决好主要矛盾,就必须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又必须首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方能最终解决好主要矛盾。

由此可见,首先解决的矛盾并不一定是主要矛盾,“紧要”的事情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抓中心,抓关键,抓重点。前者是根据解决矛盾的时间先后而定,后者是根据矛盾的地位和作用而定,必须具体分析。

4.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中的两个“主要”,是否是一回事?

解析:二者是有区别的。(1) 二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比较而言。主要矛盾有一个,次要矛盾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一个,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个。(2) 两者的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主、次方面讲的则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容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3) 两者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4) 识别的方法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一般材料中有“中心”、“核心”、“第一”、“关键”以及“重点”等字眼或意思,并且通常是体现在“解决问题”、“办事情”中。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一般材料中有“抓本质”、“看主流”、“认形势”、“识大局”和“辨方向”等字眼或意思,通常体现在“分析问题”、“想事情”中。

二者又是有联系的。(1) 二者都体现了矛盾的不平衡性,都是属于矛盾的特殊性问题。(2) 二者都要求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3) 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5.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否意味着矛盾越多越好?

我的心理很矛盾,世界杯观点散文 篇4

今晚22点即将打响的巴荷之战,在忐忑不安的兴奋渴望和等待中,让我的心理非常矛盾。毫无疑问,这两支在历史上曾经非常重视技术表演和华丽脚法,宁可输球也要踢出酣畅淋漓和赏心悦目场面的球队的激烈碰撞,真是令人无限期待。而今,都不约而同改变了昔日打法、更加注重功利实用、摒弃了传统风格的巴荷两队在南非世界杯上的遭遇,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和结果呢。

说真的,我非常希望荷兰队能够在本届世界杯上突破千年老二的.不幸命运,一雪克鲁伊夫和范・巴势滕、里杰卡尔德、古利特黄金时期所留下的的遗憾和耻辱,用捧得大力神杯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独特打法的震撼力和实力。

而巴西队又是我的最爱和最痴迷的钟情。他们所表演的桑巴舞是那么的令人感觉到赏心悦目和精彩之极,他们的攻击阵势是那么的让人感觉到华美经典。尽管邓加的实用主义和更加注重功利的运筹和打法,给球迷们留下了一定的遗憾,但拥有卡卡、罗比尼奥、法比亚诺三点前锋攻击力的阵势实在是太可怕、太富有冲击力、太令人期待了。荷兰队今晚摆出的防守阵容能够经得住这么强大攻击力的冲击吗?仅凭一个罗本的纵横捭阖,再加上范配西的碌碌无为能够创造荷兰队的奇迹吗?我担心并且很为荷兰队多了一份噤若寒蝉的深深牵挂。

从客观上分析,无论是世界杯大赛的经验还是千回百折冲击冠军的经历,无论是大赛关键时刻的考验和心理还是两队对垒的阵势和实力,五星巴西都略胜一筹,如果不是荷兰队能够超水平发挥,不是上帝故意设计欧洲技术型打法的球队成为宠儿,那么巴西队悲情倒下,荷兰队给人们带来意外惊喜的可能性几乎是一种奢望。所以,我现在就已经做好了送别荷兰队悻悻然离开南非的充分思想准备。

荷兰胜固欣然,拜亦可喜。

巴西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 篇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三农”问题,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城乡差距拉大、住房困难、征地拆迁、劳动就业等问题。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且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的过程。下面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现阶段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是差异状态的和谐,有差异就有矛盾。正确处理矛盾,首先要敢于正视矛盾。《矛盾论》指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学会矛盾分析的方法,正视矛盾,不回避不掩盖矛盾,在矛盾斗争中发展完善,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1、正确处理和对待不同层次的矛盾。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三个层次的矛盾,即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的具体矛盾。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将社会矛盾区分为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无论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还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都是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的社会矛盾来体现。针对不同层次的矛盾,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即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存在的不适应;用发展的方法,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发展又有利于具体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在社会具体矛盾解决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全面解决。

2、坚持改革开放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改革开放到今天,依然面临着经济增长与自然和谐的矛盾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这也是长期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讲,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使得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巨大差别。比如,就贵阳市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对于其他地、州、市来说,农民收入的增速比较快,但是相对于总体的国民收入增长而言,他们的增长率仍然相对偏低,且受物价尤其是CPI波动影响较大。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市经济更好、更稳、更快地发展,首先要处理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在坚持政府引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跨越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步伐,让我们在改革开放当中发展,在发展当中改革开放。

3、坚持科学发展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集中体现在就业问题、群体性事件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城乡间、地区间差距过大问题上。近些年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加,追究其根源大多是经济利益驱使,除干部官僚主义作风外,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同时也带来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未来的发展受影响,解决问题的出路就是科学发展,就是在于建立一个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面临贫困问题、三农问题和地区差异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能够有效抑制和克服差异过大问题。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4、逐步建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谐社会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又可以归结为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因而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人的政治生活和谐。人的政治生活和谐,首先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正确处里人民内部矛盾,一定要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形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工作机制。确立人民内部主要矛盾,科学认识和着力解决这个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毛泽东也特别指出“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形成争取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也成为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重点。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 篇6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一.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我国医患关系正处于紧绷与高危状态,医患冲突不断发;就目前我个人关注新闻和询问亲朋友好友所了解到的情;二.从马克思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社会法制的不完善我国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

一.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

我国医患关系正处于紧绷与高危状态,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院成为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之一。据中国医师协会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影响较大的伤医暴力案件共有16起,其中温岭杀医案、河北馆陶女医生遭患者家属殴打辱骂后坠楼身亡等案件都成为舆论关注焦点。2014年2月17日上午10时左右,齐齐哈尔医生出诊遭患者报复身亡。2014年2月18日15时许,河北易县一外科医生遭患者割颈。2014年2月25日,微博爆料,因为床位问题,南京口腔医院护士被官员夫妇殴打。2014年3月5日中午,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发生潮州“押医游行”事件。由于目前医疗事故处理的机制和法律不健全,患者选择医疗事故鉴定、诉讼途径解决的较少,加上有些媒体对医疗纠纷事件报道的负面倾向,使得医患冲突进一步恶化。

就目前我个人关注新闻和询问亲朋友好友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社会舆论已经很少会站在理性的一面了,更多的人是毫无底线的宣泄,各种谩骂指责全部指向医生和院方,“医生该砍”的言论让即将步上医学道路的我们心惊胆寒,也让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医学生开始质疑自己的职业,担忧今后的道路,甚至重新思考将来的选择。医患矛盾依然恶化到如此境地,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演变为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从马克思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生而形成的,这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掩盖这对矛盾的客观存在。本着以矛盾分析法的精神,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医患冲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下面就一些主要因素作一分析: 1社会因素

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1/5,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2011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20.3%,远低于世界国家59.7%的平均水平。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 虽然国家在大力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是有患者个人承担的。这种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来就医时怀着对医方很高的期望值,一旦治病效果不理想、特别是病情恶化或死亡时,患方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难以承受这巨大压力,患者及其家属会因“人财两空”而迁怒于医方,从而引发暴力事件,激化医患冲突。

社会法制的不完善 我国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规定过于原则,不便于操作,仍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医疗卫生事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目前不管是维护患者利益的法律,还是维护医生权利的法律都非常不健全,甚至存在着真空地带,导致了时常发生的医疗纠纷的不当处理,使极少数患者或患者家属对医疗纠纷的处理规则丧失信心,从而用暴力来宣泄不满。

2医院和医生方面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对经济效益的热衷与追求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不可忽视的因素。医院要考虑如何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来维持医院生存、竞争和发展,原本是以“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却转变成了当前社会畸形的以经济利益为一切指标的观念。医院服务相关的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生产销售等流通环节多,层层加价,一些不法药商通过给医生回扣、提成等;现行医院的药品收入加成机制,也诱导医院买卖贵重药品,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检查和治疗。

长期以来医务人员队伍建设缺乏人文素质培养,造成一些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在服

务过程中态度生硬,是的医患冲突一触即发。部分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不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违背医学原则,盲目地借助于医疗设备为病人做检查,违心采用高额回扣的药品,使患者对医方的信任感大大降低。另外当前卫生事业经费不足、医务人员待遇低,医生工作压力大、工作负担重带来的医务人员工作倦怠,使得部分医生把经济价值置于健康价值和社会效益之上,即使是少数的个例,也在社会上对医生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其他的医生产生心里负担,使得这部分医生无法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更加重了医患矛盾。

3患者方面的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对疾病治疗效果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对医疗诊疗工作,医学知识和医疗风险了解的缺乏和造成患者内心期望与实际医疗效果存在落差,一旦出现不理想的治疗效果,即可诱发医疗纠纷。同时患者的自主意识和维权观念较以前有了很大强化,不仅有生存、安全的需要,更有获得尊严、平等和知情的需要。另外由于患者获取信息渠道的便捷化,某些新闻媒体的不当渲染造成患者对医生信任的缺失,使其本能地对每一个医学程序都怀着不信任的态度,这种怀疑不仅影响到了治疗本身,而且左右着患者处理个人期望与治疗结果的态度。

改善关系的对策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而医患关系的紧张,必将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社会主义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体现我们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卫生事业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积极、主动地处理卫生事业发展的两个主体医患双方的矛盾,改善医患关系,才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政府应强化法制建设,引导医患关系;完善医疗体制,把医疗保障作为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人际互动中的尊重、理解、信任的风气;医院方面应加强医德建设,严格医院质量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尊重患者权利,注意医务人员的形象和礼仪;患者应该对医护职业的艰辛、繁重和高风险性给予充分理解,了解由于现阶段医疗技术的局限,很多疾病无法治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医生一定做到十全十美。当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应先与医院共同协商解决,而不是盲目“医闹”。

“高效课堂”的矛盾分析与对策 篇7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效率 翻转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出现多种高效课堂改革模式,这些模式大同小异,都有共同的高端理念,我们期望这种改革的浪潮能改变我国教育的落后局面,但教育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在反思、批判、调整中推进,才能给当代中国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

高效课堂源自“杜郎口”,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1]。高效课堂要求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但笔者认为,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时间的表述存在问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不能混为一谈,高效课堂的“效”应该指效率,高效的表现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

一、“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

除了杜郎口中学的模式,比较成功的还有山东省昌乐二中“271模式”、洋思的“先学后教”等具有代表性的“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2]。上述学校的高效课堂改革都是在高端教育理念牵引下展开的,这些理念的共同元素是:以生本的教育理念,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观,西方传入的有效教学观,“自主、导学、互助、展示”等[3]。

卡罗尔认为,教学效果(学习程度)是学生实际用于某一学习任务上的时间量与掌握该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量的函数,即学习程度=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量/需要的时间量。因此,要想让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程度,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量,并减少学生掌握所需要的时间量。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量会受到机会(指教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明确规定的时间)、毅力(学生愿意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与学生的兴趣和态度有关)两个变量影响,需要通过提高机会和毅力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进而加强学习效果。而需要的时间量受教学质量、学生理解能力和能力倾向(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阅读的快慢、书写的快慢,也有学者把能力倾向解释为学习速度的预示)三个变量的影响,需要通过提高这三个变量来有效地减少学生学习所需的时间量,进而加强学习效果。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教学质量和机会是由教师决定的两个变量,简称教师变量。学生毅力、理解能力和能力倾向是由学生自身决定的三个变量,简称学生变量。

(2)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包括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毅力、理解能力,发展学生能力倾向,增加学生学习机会。而教学效率的提高只能从前四项入手,增加学生学习机会不会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效课堂”的高效之处

“高效课堂”最主要的特征表现在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通过讨论、质疑、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质疑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学生参与过程中得到的积极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毅力。因此,高效课堂在提高学生可迁移能力方面的高效性显著,并且这种可迁移能力对学生的将来发展有重大意义。教育是离开学校多年之后还剩下的东西,知识会遗忘,但能力会伴随人的一生。

另外,因为讨论、展示、质疑的生成性较强,学生经常会冒出意想不到的想法和问题,因此,在教学目标之外会有更多的生成内容。

因此,如果假设每位学生都能投入“高效课堂”的所有活动,将会提高影响教学效率的三个变量,即理解能力、能力倾向、毅力。

三、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1.对自主学习的高要求与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

学生虽然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但多数学生的自学效率低下。学生要自主学习完一节课的内容,首先要通读整篇教材,其次要完成导学案,如果要找出问题必须要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准备,这就要求学生花非常多的时间完成自主学习。“高效课堂”的前提是学生先自主学习本节内容,而仅读一遍课文及完成填空式导学案就需要大量时间。以生物课为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内容需要10分钟左右,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需要的时间会更多。

然而,仅完成导学案还不足以很好的展示,即使要准备一个中等展示,对于内在逻辑性较好的问题,学生准备的时间不需要太多,但对内在逻辑不好的内容,学生首先需要记住,还要对语言进行组织。即使是教师,要讲清楚一个知识点也要准备很长时间,更何况是学生。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质疑环节弥补学生不完美的展示,但展示和质疑过程中的不可预知性,会暴露较多的问题,经常会出现反复的讨论、展示、质疑。其结果是对一个问题往往会研究得很细致和深入,但是也使得教学内容较少。我们在公开课中看到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老师本身准备的内容会比平时少(在新授课中更明显),即使如此有时还不能全部完成。

因此,要真正地使课堂高效,就要先保证高质量的自主学习,现实情况是学生的课后作业并没有减少,没有时间的保证,要高质量的完成自主学习是非常困难的。课堂的展示与质疑只能是一种形式,并不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2.提高学生能力与教师对单科成绩追求之间的矛盾

“高效课堂”主要是提高了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学生变量),这些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每门课程的学习,如果每位老师共同努力促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会形成各学科共赢的结果。

但一方面这种可迁移能力的提高是缓慢的,另一方面在单一学科的成绩表现并不明显。如果课堂并不能达到预期的高效,投入很大精力培养能力,会使得学生学科知识获得变少,可能会有导致单科成绩下降的风险。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富兰曾把“学校变革”形象地比喻为“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一伙叛变的水手”就是改革中的老师的真实写照[4],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人们总习惯于把改革的失败完全归结于教师,但他们没有注意到教师突然遭遇到以前没有过的一种体验,失去了安全感,没有了自信,自然就会产生一种退缩和对新生事物产生一种排斥。当然,这种情况在改革中具有普遍性,内在原因是考试的教学评价标准阻碍改革推进[5]。

因此,即使老师们认识到“高效课堂”模式的好处,但在实践中因为存在改革极有可能导致单科成绩下降这种风险,教师很难完全放开手脚。

3.全体学生参与的理想与只有部分学生参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高效课堂”的理想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课堂的活动中去,在讨论、展示、质疑过程中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生更愿意表现自己的优势,以期获得尊重和积极的回应。每个班级中,只有展示和质疑能力强的少数学生是真正的课堂参与者,而他们既是讨论的中心,又是展示者,往往也是质疑者,大部分学生长期是课堂的观众。一方面教师往往从举手的学生中选择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另一方面教师也更愿意让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推动课堂教学快速完成目标。这些参与者经过长期训练能力进一步提高,那些经常不举手的学生因为缺少锻炼机会,与参与者相比,能力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即使偶尔地参与也因为无法获得成功的激励,会导致他们的参与热情进一步降低。

因此,只有部分学生参与的课堂并不能促进多数学生可迁移能力的提高,无法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是基于三方面理想化的假设,一是假设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二是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导学案及预习任务,三是假设所有的学科都能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把成绩放在次要位置努力执行。

四、对策及建议

1.教育信息化与翻转课堂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可能会掀起新一轮的课改浪潮。2007年美国林地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首创了翻转课堂,伴随着可汗学院的火热,翻转课堂迅速传入我国,发达地区的许多基础教育学校开始了翻转课堂的尝试与改革。翻转课堂需要教师课前录制短视频,学生课前结合学习任务单与视频内容完成自主学习,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展示、质疑,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在《微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专题报告中提出:MOOC、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的出现,正在冲击着传统教育,在线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趋势。

翻转课堂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短视频加学习任务单代替了课本加导学案,学生通过视频学习缩短了以往自主学习的时间。第二,随着视迅时代的来临,视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视频中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量。第四,如果使用交互平台,老师可以及时、即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准备课堂教学内容。第五,对于部分认知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反复观看难点及部分习题的讲解的视频内容达成目标。第六,课堂中完成作业在降低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的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导。总之,如果教师能够录制高水平的微课,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弥补“高效课堂”的不足。

2.通过“一体化导学案”实现全体学生的参与

“高效课堂”中均采用“导学案”式的文本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导学案大多只能反映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以及目标达成情况,无法记录学生在课堂中对讨论问题的看法及讨论过程中生成的答案。这使得教师无法监督学生的课堂讨论与学习生成,如果在编制导学案时,设计课堂生成板块,通过此板块的检查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起到较好的监督作用。同时,将笔记、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册等教学文本全部设计在一起,编制“一体化导学案”,使学生使用和携带更加方便。

微课与“一体化导学案”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性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资源网络,有利于实现全体学生的参与的教学理想。

3.对各类考试的最终评价标准的弱化

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比如杜郎口中学,它原来是个教学问题极大、升学率极低、快要消失的学校,所以能破而后立,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如果学校和老师的头上始终悬着质量之剑,在改革进程中瞻前顾后,不敢放手一搏,害怕成为改革的牺牲品,只能使改革举步维艰。当然,要改变这种局面不能只依靠老师的大胆实践,为消除教师实施顾虑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远见卓识,将高效课堂的推进放在主要位置,把教学成绩放在次要位置。

关于教育改革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高效课堂”等名称烦多的模式,学界褒贬不一。我们不能幻想“高效课堂”成为解决中国基础教育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但作为基础教育直接实践者的一线教师,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教育规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做些实事。

参考文献

[1] 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2] 佚名.九大“教学范式”解读[N].中国教师报,2010-04-27.

[3] 龙宝新,张立昌.我国当代主流高效课堂改革范式的共性透析[J].现代教育论丛,2014(1).

[4] 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李为.国内著名教学改革经验借鉴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2.

医患关系之矛盾分析法 篇8

1.现实中,医患关系就是一对矛盾,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医生拥有对疾病与人体生理、病理等知识的掌握权,运用自己的知识为患者治病;患者是医生救治的对象,是医生实施诊治计划的对象,两者是统一的;但两者对医疗知识掌握的不全以及涉及其中的经济利益又造成两者对立。对立统一规律是从实际出发,解决当前医患矛盾、医疗纠纷的强有力的武器,无论医生还是患者,无论主管部门还是媒体,必须好好利用这一宝贵手段解决存在问题。

2.医患矛盾主要方面——在“医”方面

现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不够高,对患者冷、硬、推,如开贵重药物、看病马虎(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对病人的问题(如疾病宜忌、疾病调护)爱理不理,因此使患者发生不满心理,冲突、纠纷不可避免发生。这是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存在封建恩赐思想:你来求医,是在求我,你得听我的,这种没有丝毫同情心的思想,不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才怪,此其一。其二,由于客观上正常收入不能满足医生物质需要,少数医生趁治病机会搞行业不正之风:“回扣”、“红包”,损害了患者利益。其三:少数医务人员以行医作为谋私利的手段,坑害病人,导致病人意见很大,有的花了很多钱,医不好病,在心理上很不平衡,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其四:部分医生“爱病不爱人,看病不看人”,只关心对己之科研、课题有用病人,对其他病人爱理不理。

3.矛盾次要方面——在“患”方面

两委会矛盾的法理学分析论文 篇9

一、两委矛盾的历史

其实两委的关系问题并非在现在才出现,早在我国人民公社解体以后,为填补农村的权力真空及无政府状态,农民自发地组织了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并既而被我国1982年宪法所确认成为1982宪法的`一大特色,也正式确立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及其法律地位。而党的支部在农村的建立可以追溯至革命根据地时期。因此可以说党支部在农村发展的历史远远早于村委会。但由于过去我国党政不分的体制及片面地强调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权,农村实际上的权力中心只有党支部,而没有另外的组织。撤社建乡以后,村委会渐渐发展起来。实际上在农村出现了两个领导中心。在村委会取得法律地位特别是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组法>实行后,村民直选得以确立,两委关系问题随即出现,可以说两委关系问题是我国层层民主发展的产物,也是党政分离在农村引发的必然结果。关系问题早在党支部在农村建立起来那天就为两委关系问题产生埋下了伏笔。而由于强调党对一切的领导把问题掩盖起来。也是政权从全能主义到后全能主义 转变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两委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好,引发了许多其他问题,如村内耗严重,农民的权利没有很好的保障,党的政策无法真正落实及党的权威在农村下降等,村民的民主权利被虚置等等。因此

解决好两委关系问题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村治的健康发展及党的领导的实现。

二、两委关系问题的表现及实质分析

饲料安全的矛盾分析与对策探讨 篇10

[摘 要] 饲料安全问题是一个广泛受到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对饲料安全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从饲料原料种植到使用全程各环节主体行为与饲料安全之间的矛盾,进而提出了应从加快构筑我国的饲料产业链、加强饲料安全工程体系的建设、引导和帮助农户组建相应的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来促进我国饲料安全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饲料安全 矛盾 饲料产业链

一、饲料安全概述

饲料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饲料安全既包括数量安全也包括质量安全,狭义的饲料安全则是指饲料质量安全,是指所生产和使用的饲料产品中不含有对动物饲养和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的或潜在的不良影响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由于饲料质量安全直接影响食品质量进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所以饲料质量安全更为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所探讨的饲料安全也是指狭义的饲料安全。

饲料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对饲料的安全性都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通过立法和监督管理确保饲料的安全。特别是在经历了英国的疯牛病、比利时的“二噁英”等饲料安全事件后,各个国家政府都加大了对饲料安全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的力度,以从更高水平上来保证其国内的饲料安全。如美国政府近年来重点加强了饲料安全方面、企业注册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并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欧盟全面修订了其饲料安全法规体系,实施了新的《饲料和食品安全控制的统一规定》,并加大了用于饲料和食品控制的经费力度;加拿大从饲料安全的源头抓起加大了对饲料安全监管的力度。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饲料安全问题,先后颁布和修改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并于2001年启动了饲料安全工程。近年来,我国相继设立了国家级、部级,以及省市地县级饲料监察、质检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饲料质量监督体系。尽管如此,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饲料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从上海“瘦肉精”事件到河北、湖北“苏丹红”事件,饲料安全问题始终是饲料产业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饲料产销各环节主体行为与饲料安全的矛盾分析

饲料是畜禽养殖业的主要投入物,能否保证饲料安全涉及饲料原料的来源、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及饲喂等各个环节。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从饲料原料种植到饲料使用的全部过程中,各个环节主体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行为与饲料安全之间矛盾。

1.饲料原料来源与饲料安全的矛盾。饲料原料是饲料加工企业的主要投入物,包括植物性饲料原料和动物性饲料原料。由于动物性饲料原料引发了世界上严重的饲料污染问题,各个国家制订了相对严格的制度来规范饲料企业对动物性饲料原料的采购和使用,因此本环节着重讨论植物性饲料原料及其来源。植物性饲料原料主要来源于国内生产和进口两个环节,因此与饲料安全的矛盾也主要产生于这两个方面。首先,从国内饲料原料的生产来看,小规模生产者是我国饲料原料生产的主体,其生产行为远远达不到绿色生产的要求。加之饲料原料价格大幅度上升,为了追求高产稳产,生产者往往加大剂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剂,从而造成饲料原料中有害残留超标,进而最终影响饲料安全。此外,迫于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压力,我国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广泛采用转基因技术,大部分转基因作物及其副产品如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等被广泛用作饲料原料,这些从长期来看造成了饲料安全的不确定性。其次,从饲料原料进口来看,其不安全性则主要来自于转基因作物及其副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进口大豆或大豆粕近2000多万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转基因产品,这些转基因产品被用于饲料生产,其安全性具有潜在性和未知性。

2.饲料企业行为与饲料安全的矛盾。饲料安全最主要的矛盾在于饲料企业。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饲料加工企业大都实现了和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的联合,从而也实现了从源头到生产使用全过程对饲料安全的监控。而在我国,饲料加工企业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几乎所有的饲料企业生产的饲料都是商业性饲料,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饲料企业不可避免会采取不利于饲料安全的行为。例如在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和饲料添加剂或过量添加微量元素,这些有助于提高本企业饲料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但相应的药物或微量元素残留却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最终产生饲料的安全问题。此外,大多数饲料企业对于饲料和饲料原料的存放管理比较粗放,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导致饲料原料变质或饲料霉变,进而产生饲料安全问题。最后,我国饲料行业目前正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这样一方面很容易造成低质量的饲料驱逐高质量的饲料,产生“柠檬市场”现象;另一方面也给我国饲料安全的监管带来一定的困难,大量小型企业的存在不仅加大了饲料安全监督的成本,而且也不利于对饲料安全实行全程监控。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饲料安全问题很难从根本上杜绝。

3.饲料商业流通与饲料安全的矛盾。由于我国饲料企业生产的饲料绝大多数都直接进入了市场,因此饲料流通和贮运也是影响饲料安全的关键环节。在我国,由于饲料企业几乎都没有建立相应的物流配送体系,所以饲料产品的营运基本上都是由个体户、养殖户或经销商等承担。而这些流通环节的经营主体大部分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也不了解饲料产品的技术指标和使用规范等知识,加之以盈利为目标,因此往往会隐瞒或夸大饲料产品信息、甚至欺骗或误导养殖户,从而加大了饲料安全的风险。

4.养殖户行为与饲料安全的矛盾。在我国,实行传统的养殖方式、依靠农副产品进行低水平饲养是养殖业的特点之一,而且这种养殖方式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这种养殖方式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很容易引起饲料安全的矛盾。第一,农户散养在对天然饲料即农副产品进行选择时,往往缺少对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加之目前农业生产总是依赖广施化肥和农药来提高产量,因此农户选用的天然饲料极易成为有毒有害物质的携带者而最终引起饲料安全问题。第二,分散饲养的农户在选购饲料产品时,出于成本和经济的考虑,往往只重视饲料产品价格,而不考虑其质量和安全性,这也使得部分不合格和伪劣饲料产品进入饲料市场参与竞争,造成了不安全的隐患。此外,在我国部分养殖户为了节省成本而采用自配饲料,以及不按规定停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饲料不安全的隐患。第三,分散饲养的饲养环境和条件较差,加之农户缺乏相应的疫病防治意识和知识,也容易引起安全性问题的产生。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从饲料原料种植到饲料投入使用全程的各个环节而言,饲料安全问题具有明显的负的外部效应。由于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仅仅表现为松散的市场交换关系,且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使得各个环节的主体对饲料安全不重视或不作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饲料安全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我们认为当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促进我国的饲料安全水平的提高。

1.加快构筑我国的饲料产业链。饲料产业链是以饲料加工企业为核心,由从种植业到养殖业、畜产品加工业、仓储销售业等按一定关系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企业共生体,它有助于实现饲料安全问题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减少商业流通环节并规范各环节主体的行为。目前,一是要不断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以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达到延伸和形成饲料产业链的目的;二是要协调和完善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各个环节的相互合作直至结成紧密的战略联盟;三是要借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通过各种途径将农村广大分散养殖户纳入到整个饲料产业链中来;四是要促进饲料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的交流和合作,以为饲料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五是要促进饲料企业间的联合与合并,改变目前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格局,以进一步规范其市场行为。

2.加强饲料安全工程体系的建设。一是要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使饲料安全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如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出台相应的饲料安全法,并明确我国饲料安全监管的重点环节,特别是要填补相关的空白环节,如对养殖场自配饲料的监管和对药物残留的管理的法规等;二是要建立健全我国饲料安全的质量标准体系,特别是要使我国的标准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形成比较完善的包括不同层次和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饲料安全信息体系,将饲料安全检测与信息发布结合起来,动员社会广大力量特别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参与到饲料安全监督和信息传递中来。四是加强对进口环节特别是转基因饲料原料和动物性饲料原料的监控,以便及时消除各种不安全的隐患。

3.引导和帮助农户组建相应的合作经济组织。笔者认为,我国的饲料安全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从饲料原料种植到饲料使用的全程中有不少分散生产和经营的农户参与其中,他们往往也是我国饲料安全监管工作的盲点。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组建农户自身的组织来维护他们的利益,同时规范和约束他们的行为。目前,可以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由政府引导和帮助农户组建相应的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运销合作社,由运销合作社一头帮助农户解决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问题,鼓励养殖农户使用安全饲料并对养殖农户的行为进行监管;另一头连接公司和企业,同时对公司和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张利痒张喜才:小农散养与饲料安全之间的矛盾分析及政策建议.饲料广角,2006(8)

[2]宋洪远赵长保:我国的饲料安全问题:现状、成因及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3(11)

[3]杜长乐:我国饲料安全体系的缺陷及完善对策.农村经济,2005(9)

[4]顾宪红:饲料安全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中国饲料,2004(3)

[5]李瑾秦富丁平:從畜牧生产视角剖析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调研世界,2007(3)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 篇11

一、矛盾纠纷的主要特点和成因

笔者深入基层6个乡89个村民组进行调研,发现现阶段农村发生的矛盾纠纷具有以下新特点:一是纠纷的群体性;二是思想的复杂性;三是问题的集中性;四是人员的组织性;五是事件的突发性;六是情节的危害性。这些矛盾纠纷的主要成因:一是因土地、山林、水利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权属不清而引发;二是因家庭暴力、婚姻家庭纠纷和相邻权纠纷而引发;三是因干部和群众关系紧张而引发;四是行政执法、执法人员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处理问题表面化,群众有意见而引发;五是当事人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不畅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引发。

二、预防和处置农村矛盾纠纷的对策

1、建立健全排查预防机制。矛盾纠纷的发生存在一定时间的诱发性阶段,因此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十分必要。为有效地预防和发现矛盾,就要及时主动,不失时机进行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人员要制作排查表,深入农村的每一户农户对有潜在激化可能的矛盾纠纷逐一登记;然后,进行矛盾纠纷

分类,具体落实调解人员,千方百计地把可能激化的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

2、建立快捷有效的调解机制。坚持便民、利民、方便、快捷作为调解的原则,积极构建乡、村两级调解室。把调解室作为乡、村调解委员会的载体,细化量化工作目标,制定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配备调解室人员时,坚持严把准入关口,充分利用村委会换界选举的有利时机,推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选入调解组织。坚持业务培训合格证制度,调解人员上岗前,要经过严格的业务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一律不得上岗,以此实行人民调解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切实提高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把乡村两级调解室作为桥梁,积极搭建乡、村、组三级调解组织的纵向工作网络,并积极与法院、仲裁、信访、行政及其它社会组织协调配合,搭建人民调解组织的横向网络,构建以调解室为平台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方便、快捷、有效的调解机制。

3、建立健全调解组织网络。围绕推动人民调解创新这一目标,明确“三个延伸”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一是坚持向上延伸。建立健全县、乡调解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行领导包案责任制,有效地推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指导、控制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二是坚持向下延伸。按照人民调解工作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调解组织的建设,指导乡、村基层组织,及时调整村级调解委员会,加强村级调解委员会信息员队伍建设,抓好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制度落实和工作报酬落实。三是坚持横向延伸。针对纠纷主体日趋多元化的实际,要深入基层,指导各地在企业、新兴经济组织、大型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集区和学校建立调解组织,进一步扩大人民调解组织的覆盖面。

4、建立完善调解工作制度

受案制度。受案必须制作受案笔录,登记存档,并落实调解责任人。

调解联动制度。建立健全“前

三、中

三、后三”调解联动制度,“前三”就是调解前的三项制度:案件审定,取证前置,思想教育;“中三”就是调解过程中的三项制度:材料齐全,案情清楚,调解依法;“后三”就是调解结束后的三项制度:定期回访,检查督办,结案登记。

责任制度。把每件矛盾纠纷的调解责任都具体落实到人头,既要落实案件的受案率,又要强调落实调解成功率。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全面的总结调解人员的工作实绩,又要科学考评工作绩效,把完成工作的实绩同取得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起来。

上一篇:1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下一篇:五年级语文始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