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剖析

2024-06-02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剖析(共3篇)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剖析 篇1

关键词: 束缚 扭曲 性格特征 悲剧结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在这部巨著中,曹雪芹寥寥数笔就构造出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王熙凤等一大批独特的女性形象,为我们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借鉴。

在这里,我就谈谈对薛宝钗的一己之见。出身于皇商之家的薛宝钗,在贾府这样一个人事关系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以袭人之奸猾、湘云之豪放、黛玉之聪慧、凤姐之狡诈,宝钗都能与之和谐相处,其容人之量非一般人可比。宝钗接受的是封建正统教育,处处以封建卫道者的面目出现。贾宝玉的叛经离道,宝钗是极其不满的,她劝贾宝玉讲究仕途经济、应酬世务,将来好“金殿对策”。小说中的薛宝钗口口声声“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作者却着力描写宝钗懂得禅机、深知戏曲曲词之妙,精通绘画之道。没有半句游离于人物性格之外的褒贬词汇,宝钗为人之虚伪,读者尽收眼底。

狄德罗指出:“人们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薛宝钗依靠着“会做人”的诀窍,周旋在荣国府那样复杂的环境里,和周围上下老幼,无不相处得八面玲珑,尽得人心。在她的“容貌美丽”、“端庄贤淑”的外表下,掩盖着一个封建主义信奉者极为虚伪的性格。她很善于奉承、迎合,而又做得自然。寄居在贾府,她首先博得了贾母的欢心。在贾母替她做生日时,她投其所好地点了几出贾母爱听的戏,取得了贾母的“更加喜欢”。元春从宫里送出来一个灯迷,她明明觉得“并无甚新奇”,但却要“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在滴翠亭边,她偶然偷听了小红和坠儿的私心话,引起了她内心对一连串封建大道理的联想,但为了自身的利害,却使‘金蝉脱壳’的法子,嫁祸于林黛玉。所有这些,都是薛宝钗这个人物性格的自然流露,她时时注意隐蔽自己,保全自己,“装愚守拙”,以求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薛宝钗父亲早亡,哥哥又不成器,过早地走进了世俗生活,有一定治家理财能力。在薛家,宝钗起着与王熙凤在贾家同样的作用,但她不象王熙凤那样以敛财为乐事,她处处注意维护自己大家闺秀的形象。

薛宝钗颇有经济头脑,善于用小恩小惠拉拢人。宝钗便出钱出物为史湘云设东摆螃蟹宴,宴请贾府上下人等。此举既拢络了性格豪爽的史湘云,博得了贾母的称赞,又实践了她“既要自己便宜,又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的生活理想。精明能干的探春为了家族的利益进行各项改革,宝钗却立场中庸,致力于小恩小惠收买人心而并不注重收到什么改革的功效,“小惠全大体”。此处“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在《红楼梦》中,一方面作者借众人之口夸赞宝钗为人厚道、明白道理,另一方面又不着一字褒贬,通过细节描写揭露其心口不一的性格特征。闻听尤三姐剑刎而亡、柳湘莲出家做了道士后的反映;怂恿薛姨妈说娶林黛玉给薛蟠做妻子;金钏投井自杀后面带微笑去对王夫人所说的“安慰”话,都充分暴露了薛宝钗冷酷无情的一面。

曹雪芹把生活中个别、片断、零散的现象集中起来,提炼出来,汇成了一个整体形象,使之更深刻、全面、普遍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反映生活的真理。作家对宝钗的性格特征并无一句褒贬之词,只是刻画了她在不同场合、不同生活事件中的不同反映,而且笔墨零散,不经人意,分散是片言只语,汇合则血肉丰腴。作家没有对之发表任何议论,仅写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却给人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正是“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刘熙载《艺概》)。作家大匠运斤,斧凿无痕,塑造了这样一个中外文学史上独特的女性形象。

“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作者将薛宝钗放在贾府这个特定的空间和封建社会这个特定的时间相交汇的特定架构上,根据其生活经历、教养和所追求的生活道路,在封建家族衰亡过程中和宝、黛爱情悲剧的矛盾冲突中的地位和境遇,写出了她独特的行动和语言,用春秋的笔法刻画了其复杂而又饱满的性格特征。

《红楼梦》给我们塑造的薛宝钗这个客观艺术形象,这个中国封建正统教育陶冶出来的皇商之后,不仅外貌是美的,而且内心追求“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生活情趣,有着“任它随聚随分”的胸怀。作为封建道德的忠实维护者,她处处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传统的观念和道德;作为年轻漂亮的少女,她具有天真浪漫的一面;作为走向衰落的皇商之女,她具有一定的治家理财能力;作为文明国度的炎皇子孙,她又有广博的知识。然而,作为封建末世的贵族子女,她身上也毫无例外地带有一些旧时代的气味和色彩,显然是落后的、自私的。因此,薛宝钗的形象呈现出人格二重性。

作者在描写宝钗时,利用对人物和故事的概括交待,掩盖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薛宝钗和林黛玉明明是两个对立的典型形象,曹雪芹却故意采用“合传”的办法混淆其善恶,把她们写得一样完美,双峰对峙,皆为薄命。

年轻美貌的薛宝钗,一方面恪守着封建道德,另一方面又对爱情不无憧憬,时不时地向贾宝玉透露出一点心灵的秘密。她称贾宝玉为“无事忙”、“富贵闲人”,便是流露出了对贾宝玉痴情于林黛玉的哀怨和不满。宝钗追求爱情,是发自一个女性内心的合理而正当的要求,并不乖离于青春少女的人生愿望,有其合理的一面。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一段,写宝钗规劝黛玉。薛宝钗表面上句句肺腑之言,实际上却是害怕林黛玉看了杂书后夺了贾宝玉,心口不一,乃小人惯说君子话也。这里充分揭示了其奸诈性格和道学面孔。同是有悖于封建道德之举:薛宝钗坐在熟睡的贾宝玉的床边做女红,林黛玉见了只是一笑而已,并未效仿薛宝钗将其叫去教训一顿。袭人为林黛玉倒了一杯茶,薛宝钗抢先接过去漱口,一向被人认为“小心眼”的林黛玉毫不介意地将她用剩下来的半杯茶吃了解渴。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忠伪至此已无悬念。在“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一段话中,宝钗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是她少有的一次真面目的显现。作者设计“蘅芷清芬”、牵藤引蔓的蘅芜院,并让宝钗居住其中,也有助于映衬薛宝钗附庸攀援的鲜明个性。

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描写,是“言犹尽,意未终”。和尚道士让宝钗戴上金锁,当是贾宝玉出生之后;贾宝玉的宝玉上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的金锁上就錾上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与之配成一对。宝钗进京,名为“待选”,进京之后却再未提起;薛家从未揭示佩戴金锁的真正原因,更没有交代佩戴金锁与“待选”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作者巧妙地掩盖了薛家必欲将宝钗匹配于宝玉的动机,同时也隐蔽了自己对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憎恶之情。

《红楼梦》的作者还善于深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人物在生活琐事中的言行举止,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宝玉被打事件发生后,薛宝钗探视时叹曰:“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这一番话,既亲切稠密有深意,又极合其身份及教养,“早听人一句话”之“人”字,既指贾母、王夫人,又将自己涵于其中,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希望籍此之际,将宝玉爱慕黛玉的心肠移些许到自己的身上。,袭人说的是:“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此乃受主子恩宠、与贾宝玉有私情的得意奴才的粗俗之语,“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之“我”字与薛宝钗“早听人一句话”之“人”字,仅一字之差,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去不远,但所反映出来两个人的教养却有着天壤之别。宝玉被打,不同的人物自然有不同的反映,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语言,非常自然,非常符合人物各自的身份教养,又非常切合当时的情势!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功夫不到是再也写不出来的。

作者从多个侧面对薛宝钗的性格进行间接描写,这样刻画,使该人物形象显得更生动、更鲜明。

《红楼梦》是一部对时代生活深感痛绝的书,是一曲响彻云霄的叛逆者的颂歌、爱情的颂歌、美的颂歌。同时又为那个没落阶级奏起了一阕挽歌。曹雪芹复杂矛盾的思想在小说中的人物身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即使在他所厌恶的封建淑女薛宝钗身上也寄托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实际生活中,人物是独特、复杂、具体的。成功的典型应该是具有独特性、复杂性的形象,是带有缺陷的活生生的真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宝钗的形象正由于写出了其人性美、人情美的一面和悲剧性的性格特征,才更为逼真动人。

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的薛宝钗,作者在她的身上是花了不少笔墨的,是将其作为主要人物既正面描写她的音容笑貌,又从各个侧面描写了她的性格特点,使之成为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美学形象。她以其感情丰富、复杂真实的典型,在金陵十二钗中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有别于世界文学作品中的任何一个女性形象,是老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以其独特的性格特征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文学作品人物画廊之中。

对贾宝玉没有爱情的薛宝钗,虽然最终在贾府掌权人物的支持下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但是并没有得到幸福的生活,陷入了“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尴尬境地。薛宝钗的不幸是她生活的时代造成的,是那个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只会让人更加痛恨不合理的封建制度。

贤孝才德四者皆备的薛宝钗倘或生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她也许会象班婕妤、曹大姑等人那样有所作为,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生于封建末世的薛宝钗,即使“待选”成功,也只能象元春一样白白浪费自己的青春,最终内心备受爱情与理性矛盾的煎熬而死。她虽然嫁给了贾宝玉作正妻,可是贾宝玉并不爱她,终于弃她而去。她的结局只能和封建社会的命运一样,是悲剧性的。

作者在作品中设计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有三个方面:

首先,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普遍意义。薛宝钗接受的是正统教育,是封建大家庭培育出来的“四德俱全”的标准淑女,是唯一能挽救贾府这一死而不僵的封建大家庭的希望所在。薛宝钗最终没有能够得到贾宝玉的爱情,伤心欲绝的贾宝玉出家作了和尚,贾府后继无人走向灭亡,她没有能够挽救贾府衰败的命运,也没能为自己争取到应有的幸福生活,没能走出自己的悲剧命运。薛宝钗和她所代表的那一类女性的悲剧结局,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必然崩溃的发展趋势。

其次,在书中刻画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也是为了表现《红楼梦》反封建主题的需要。为了维护封建秩序,薛宝钗始终站在林黛玉、晴雯等人的对立面,只要是有悖于封建道德,她都极力反对。黛玉死于风刀霜剑,迎春死于悍夫毒手,尤三姐死于流言蜚语,这是旧时代的悲剧。宝钗这个悍卫封建正统的卫道者,也同样是封建制度和礼教的牺牲品,是貌似喜剧的悲剧角色。她一方面作为“金玉良缘”去破坏宝黛的叛逆爱情,另一方面,本身又被封建社会无情地扼杀了青春。她不仅是卫道者,还是一个不自觉的“殉道者”。薛宝钗的悲剧结局,充分显示了在封建社会里,各种性格类型女子的命运都只能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这既是客观必然现象,又倾注了作家对广大薄命女儿满腔的同情和对封建理性的批判,体现了作家反封建的进步思想。

再次,在十二钗中,薛宝钗起着与别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的作用。宝钗和袭人同是封建正统的忠实维护者,但袭人是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而宝钗却是受过封建正统教育的大家闺秀,其教养与身份和袭人相去甚远。她与黛玉同是受过教育的贵族少女,黛玉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宝钗是卫道者。宝钗和迎春皆是封建正统教育下的淑女,迎春善良懦弱,宝钗极富心机。薛宝钗的修养与元春极其相似,元春的生活经历是宝钗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宝钗的现在就是元春的过去,这两个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女性,都头脑清醒,具有远见卓识,最终也都入了“薄命司”。小说通过这两个相互补充的被束缚了思想、扭曲了灵魂的“冷美人”的复杂性格和悲剧结局,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沉有力的控诉和抗议。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事物的个别性显著地表现着它的本质规律。写出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能表现生活中的真人,加强典型的客观性,又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法,有助于表现悲剧的崇高美,丰富美学宝库,同时还可以蠡测到作家的思想倾向。因此,曹雪芹塑造出的薛宝钗形象,是美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也将异彩夺目,风流千古!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

2、法.奥古斯特.罗丹口述,法.葛赛尔记录,沈宝基译 .《罗丹艺术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

3、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刘熙载.《艺概·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剖析 篇2

曹雪芹用一生心血写就的《红楼梦》成就了伟大, 感动了世人。他用近乎白描的手法, 淡淡地写出了他心中的美, 写出了美的毁灭, 留给世人的是深深的悲叹和无尽的思索。在《红楼梦》塑造的众多个性分明、形象丰满的人物中, 薛宝钗无疑是其中最难定性的一个。从《红楼梦》开始流传之日起, 关于她的争议就一天也没停止过, 历代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 就是一典型事例。说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在薛宝钗这个形象中, 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 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 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宝钗的一生就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 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这一形象并不比宝玉、黛玉的形象差, 只不过宝黛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 而薛宝钗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所以你无法像对有些小说人物那样, 简单地把她划进“好人”或“坏人”的圈子里。

看完《红楼梦》, 多数人对宝玉与黛玉、宝玉与宝钗的悲惨情变所持的态度是对黛玉同情的多, 对宝钗批判的多。“扬黛抑钗”者大有人在, 但是这些评价是不公正的。一些文章里对宝钗大加鞭挞, 随心所欲地把一些罪名加到她的头上。这样做也是不公平的。对于她二人我们应该公正的去评价。作品第一回有这样一段话:“至若佳人才子等, 则又千部共出一套。……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 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 亦如剧中之小丑然。故逐一看, 悉皆自相矛盾, 大不近情理之话。”从这段话其实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创作宝钗这个角色的意图:薛宝钗决不等同于清代以前小说中常有的给主角添乱的小丑, 也决不是以一种挑战者的身份来和林黛玉争夺那份在前世就以成就的“木石之盟”的。她的存在其实蕴含了作者一种现实的人生态度。如果说林黛玉是一种“理想美”, 那么薛宝钗就是一种“现实美”。现在我就来谈一下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一点拙见。

典型的封建淑女

薛宝钗堪称封建淑女的典型, 她谨守封建妇德, 体现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的风范。她冰雪聪明善解人意;行为豁达宽以待人;沉着冷静遇事清醒;不轻视别人, 而自身又永保尊严。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写尽了这位豪门闺秀的蓄雅和自重。她的美是一种雍容娴雅之美, 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 恰是代表了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 “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弘毅宽厚, 清平和允”。倘若不是集贤良淑德于一身, 在荣国府这样一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大家庭里, 宝钗是不会深得恩宠, 获得上上下下广泛的喜爱与赞誉的。

宝钗冰雪聪明善解人意, 在与周围姊妹的相处中体现出一种长者般的风度。她善良真诚、细致体贴, 她能在绮罗锦绣丛中, 在一片欢声笑语背后, 看出湘云和岫烟的艰辛, 私下里劝袭人不要让湘云帮着做活计, 帮岫烟拿回所当衣物;她也能在酒令中察觉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的失语, 她旨在保护黛玉, 使其免受谤议的从旁点拨, 让黛玉深为感激, 那一番女子“识礼守分”“得重于才”的说教, 更是让黛玉心下叹服。

行为豁达、宽以待人是名门淑媛必须具备的美德, 被宝钗诠释得淋漓尽致。黛玉曾心怀敌意, 屡次拿尖酸刻薄的话针对宝钗, 宝钗总是装没听见, 不与计较。面对恶嫂金桂寻衅滋事, 宝钗随其母前往劝解, 虽说是丝丝入情、句句在理, 可她的一腔善意反倒遭来金桂的羞辱讥讽, 虽是羞愤难当, 却因心痛其母而忍气吞声、宽容大度、大事化小, 这般气度, 也只有大家闺秀才能如此。

宝钗遇事沉着冷静, 头脑清醒, 考虑事情合理且周全。呆霸王薛蟠调情遭苦打之后, 薛姨妈又是心疼又是发恨, 情急之下欲告诉王夫人遣人寻拿柳湘莲。沉着冷静、通情达理的宝钗忙旁敲其母, 语之其弊, 一场将会给薛家造成“仗势欺人”之恶名的风波就这样被宝钗化解在只言片语之间了。

从以上的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薛宝钗确实不愧是一个理想、完美的封建淑女形象。但就是这样一位封建社会里的“完人”最终还是无奈的被无情的封建社会所扼杀, 成了封建社会婚姻的牺牲品, 其悲剧意蕴是值得人们去思考的。

世俗的社会人格

如果说黛玉从雅, 是理想之子, 那么宝钗就是从俗, 是现实之子。黛玉纵容感情, 沉酣于意境, 抒放感情, 而宝钗则秉持封建妇女的理智, 把握现实, 适应社会法则。

“蓄而不张”是宝钗的性格特征之一, 也是她惯有的行事作风。这个含蓄的女子, 最初的一瞥不过是“脸若银盆, 眼若水杏, 唇不点而丹, 眉不画而翠”“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髻儿, 蜜合色的棉袄, 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 葱黄绫子棉裙, 一色儿半新不旧的”……如此寥寥几笔, 与黛玉熙凤等容貌着装的描绘相比, 近乎白描。她虽有沉鱼落雁之姿, 却质朴素淡;虽有“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家世”, 却“看去不见奢华”;她“安分随时”“罕言寡语”, 只做一位乖巧典雅的淑媛。正所谓“大智若愚”“大有若无”。她有着妙龄少女罕有的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识时务”, 选择了“藏”与“蓄”的处世方式。她不虚夸不张扬, 沉静矜持、含蓄典雅, 可谓“淑媛”之至境。

封建社会要求女性要恪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对贵族闺秀的要求尤甚。世俗的社会有着世俗的生存法则, 不依而行之, 难免积毁销骨、万劫不复。顺从乖巧的宝钗全盘接受了社会的规范, 努力的去“合时”“从时”。她选择去适应社会, 巧妙的避开了直接的对抗。和宝黛的执着、不同流俗相比, 她似乎缺乏了些令人敬佩的抗争的勇气, 但我们也不得不为她现实且理智的抉择而首肯。毕竟一个人只能去适应社会, 而无法要求社会去迁就他, 倘是与时代的主流意识相对立, 纵使他是站在时代的潮头, 纵使他身上闪烁着进步思想的光辉, 依然难以摆脱为世俗价值所拒斥的命运。

封建社会将女子的最高地位设置为“显贵之妇”“淑仪之典”。然而得失是相附相依的, 要成为淑仪之典势必有其代价。宝钗要适者生存, 便无奈的以泯灭童心天性, 丧弃自然真情为代价, 做着高雅却乏味的淑女。为了适应这个社会, 她将自己磨成了一块鹅卵石, 这种毁心弃性、丧失自我, 是其性格的陋处, 也是其人格的悲哀。让人不得不为之惋惜和慨叹。

在世俗的社会礼教长期熏陶下, 宝钗能做的只有隐忍、含蓄, 她只能放弃自己的个性和追求, 牺牲个人而去维护整个大家族的浮华盛世, 也正是如此, 在面对悲剧时, 她能选择的也只有接受而不是反抗。

社会造就了薛宝钗的同时也毁了薛宝钗, 这也是薛宝钗既可悲又无奈的地方。

苦涩的悲剧婚姻

对《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大多数人所持的态度是对黛玉同情的多, 对宝钗持批判的多。其实这是不公正的。

从追求幸福的角度看, 黛玉、宝钗都没有错, 她们的权利应是相等的, 她们都爱宝玉, 她们也有权爱宝玉。她们的爱都不存在道德问题。黛玉和宝钗之争是平等的, 也是光明的。所以我们扬谁抑谁都是存有偏见的。黛玉值得同情, 一是因为黛玉比宝钗先见了宝玉, 而且朝夕相处的日子比宝钗多了那么一些, 二是黛玉母亲死得早, 父亲无法照顾她, 早早地让她寄居在外婆家, 既是外婆家, 就有点是“外人感觉”, 是属于“弱者”, 孤苦伶仃的, 弱者总是比强者更能获得人同情的。其实宝钗又有什么呢?父亲早逝, 失去父爱后, 哥哥又不长进, 她便不以书字为事, “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 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进了贾府, 居在梨香院, 她尽自己所能, 取得大家的信任与喜爱, 特别是对老太太的工作, 她做得滴水不漏, 深得老太太的欢心, 以致老太太拿她和林妹妹比较, 也觉出林妹妹确实逊了她一大截。黛玉多病, 心性又狭隘, 试想真的与宝玉结合了, 宝玉也幸福不到哪里去。

在这场爱情的悲剧中, 黛玉是弱者, 得不到想得到而最后没有得到, 值得同情。宝钗是强者, 可以得到却得不到, 更值得同情。我想人的感情都很脆弱, 目光又很现实, 一有风吹草动, 弱者最先进入视力, 而同情的橄榄枝常常不问青红皂白就投向弱者, 而强者值得同情时, 橄榄枝却枯萎了。人性的悲哀莫过于是。

在封建社会下, 虽然宝黛二人在极力的反抗着, 但是宝黛的爱情、命运悲剧在所难免;而同样也是悲剧结局的薛宝钗, 她的悲剧则是封建礼教在末世的悲剧。因为宝钗与宝玉的婚姻悲剧在于他二人“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 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 而不是个人的意愿”, 在这个大的前提下, 二者的婚姻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 宝钗是这场婚姻的牺牲品, 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剖析 篇3

关键词:特质论;红楼梦;人物性格

作者简介:王畅(1991.1-),辽宁省调兵山市人,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5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主修人力资源测评与开发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1、前言

《红楼梦》被誉为“四大名著”,其细腻的笔法刻画了以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为代表的封建时代典型人物形象,虽然特质论由西方学者提出,而《红楼梦》是东方名著,但是其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刻画出的性格特点,则可以用特质论的观点完美诠释。

2、奥尔波特的特质论与红楼梦中人物的对照分析

奥尔波特不仅是特质论流派的创始人,他首次提出了特质的概念,为了阐述特质概念,奥尔波特将其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指全人类或一群人所共有的特质,例如红楼梦中大多数的女人们所具有的共同文化认同和行为模式,即保守、封建、自甘低下的特点。而个人特质则是指特定个体所独有的特质,即个体与其他人所不同的特质,在个人特质中,奥尔波特又将其细分为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类。首要特质是指个体最重要的、占主导地位的人格特质,核心特质是能够代表个体主要特征的少数几个特质,例如别人对你的描述,次要特质则是指那些普遍性和一致性都较差的、不够鲜明的特质。在红楼梦中,“抑郁”便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安静、聪慧便是林的核心特质。

在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其首要特质是狠辣。如在元妃省亲那一章,一个小厮不小心弄坏一个灯笼,王熙凤便严加训斥,并将其拖到马棚里等候发落,虽然并未交代之后要如何发落,但是小厮的命运可想而知;再比如,在其小叔贾瑞窥视她的美貌调戏她时,她便“毒设相思局”,最终要了贾瑞的性命;并且,在她朝三暮四的丈夫贾链偷娶尤二姐后,她利用与尤二姐退亲的张华状告贾府,最后不惜指使心腹小厮去杀害张华,并且用借刀杀人的伎俩逼死尤二姐;与贾链私通的鲍二家的媳妇在被王熙凤撞破后也害怕得上吊自杀,虽然并未直接描写王熙凤逼迫与她,但是这一隐晦的描写也暗示了即使鲍二家的不选择自杀,王熙凤也会想尽办法将其害死。由此可见,王熙凤的首要特质便是狠辣的性格特征。

而王熙凤的核心特质主要有贪财、势力、渴望自我实现、渴望情感需求。

就贪财方面,王熙凤私自用官中的月钱放高利贷,中饱私囊;在扶秦可卿灵柩到水月庵的时候受庵里尼姑之托打赢一场官司之后便索要了三千两银子,全然不顾因此而牺牲了的两条年轻的生命;在寒门亲戚贾芸送给她名贵的麝香等香料之后便笑逐颜开,让贾芸承包了府内的工程;而即便是她的丈夫贾链请她帮忙从贾母大丫鬟那里借来一千两银子的时候,王熙凤也不忘了要上二百两作为自己的报酬。由此可见,王熙凤的贪财体现在各个方面。

就势力方面,贾府女眷中最得意的便是贾政的母亲贾母和他的妻子王夫人,因此,王熙凤便事事以二人为先,极力讨好笼络,自己的婆婆邢夫人受到冷落,而王熙凤也对其置之不理,不屑一顾。对于贾母和王夫人都不喜欢的贾政的小妾赵姨娘及她的儿子贾环,王熙凤更是处处刁难,肆意辱骂,旗帜鲜明地站在了贾母和王夫人一边,并以她们的敌人为敌人。对于府中奴仆,则更是管教严苛,非打即骂,不留情面。

在渴望自我实现方面,王熙凤主管贾府事务,尽心尽力,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她常年患病在身,每日三两个太医轮流服侍,即使在流产后都不肯好好调养,仍要为府中琐事操心。在宁国府秦可卿去世后,王熙凤又不辞辛苦挑起宁国府管事的重担,荣国府与宁国府这二府事务都要她一个人来操持,每天深夜才休息,天不亮就起床料理家事。而这样辛苦工作纯属王熙凤自愿为之,并没有人强加要求。王熙凤在沉重的工作中乐此不疲,可以看出她及其渴望自我实现,以显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就渴望情感需求方面,王熙凤与宁国府的秦可卿交好,在秦可卿去世后她悲痛欲绝,在秦可卿的灵前愈发不可控制而悲怆大哭。在自己因惩罚了邢夫人的两个心腹婆子后被王夫人误会,便感到心灰意冷,在丈夫贾链出轨偷情后所表现出的心狠手辣,及不自觉地红了眼睛的描写,可以看出在强势异常的王熙凤的心理仍然十分渴望与别人亲近(同秦可卿亲近),被别人认可(被王夫人误会后的灰心),并且渴望丈夫的关爱与忠心(丈夫出轨后的愤怒)。

在对贾探春这一任务形象的刻画中,探春所表现出来的首要特质则是自卑。由于探春是贾政的小妾赵姨娘所生,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情况下庶出的子女往往不如嫡出子女那样受重视,而在这种艰难的生存条件下,探春时刻与赵姨娘及亲兄弟贾环划清界限,刻意地亲近王夫人,这体现了她的自卑;探春十分反感别人提她是庶出,在王熙凤生病期间由她来协助管家,在赵姨娘来找她理论的时候她因为生母赵姨娘提起她是庶出而气得大哭,因此,也可以看出虽然探春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但内心仍然是自卑的。

3、后记

《红楼梦》对人物的描写细腻而又深入,可谓入木三分。在加以特质理论的理解与分析,使得在对《红楼梦》人物的理解和把握上有了科学的解释。

参考文献:

[1]人格心理学导论[M].郭永玉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打架斗殴应急预案下一篇:做一名好教师演讲稿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