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领导在全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24-09-09

市委领导在全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选5篇)

市委领导在全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篇1

一是要通过深刻认识我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孙平市长和曲木副主任在讲话中都明确指出,我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地区,少数民族的种类很多,少数民族人口及其居住区域占全市总人口和幅员面积的比例较大。我市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对全市乃至全省的发展与稳定都有着重要影响。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单位、各部门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全局的高度,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自觉地把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更加扎实、更加富有成效地推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

二是要通过进一步明确和落实责任主体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攀委〔2006〕2号文)和孙平市长在讲话中都明确指出:“我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主体是县区”。各县区要按照这个要求,尽快建立民族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抓紧制定好本县区内民族地区的发展规划,并切实抓好执行和落实。各县区和市级相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帮助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孙平市长提出的“对民族地区建设项目的补助标准要比汉族地区增加一倍”的要求落到实处,确保“十一五”期间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400元以上指标的实现,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是要通过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目标任务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这次会议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市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特别是对“十一五”期间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等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各县区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把这次会上提出的“实施民族地区通水、通电、通路、民族村小校舍改造、民族乡镇卫生院改造和民族地区重点产业发展”等重点建设任务,按时间、按步骤、按要求层层分解落实下去,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齐心协力、集中精力抓好这些目标任务的执行和落实,真正把这次会上部署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上,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头上。要从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抓落实,从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抓落实,坚持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解决几个问题,办成几件事情,逐步解决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壮大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实力,逐步缩小民族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

四是要通过进一步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各县区党委、政府要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强以民族乡、村两级为主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建设,切实加强各级党委民工委工作运行机制建设,切实加强各级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帮助民族工作部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民宗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基层组织健全、上下整体联动、通力协作的民族工作格局,真正把党和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五是要通过加大督察督办力度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6月份到我市督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我们也决定建立并严格实行民族工作督察督办工作制度。从今年开始,今后每年市委、市政府目标督查办和民宗委等相关部门,要组织督察组对这次民族工作会议部署的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对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攀委〔2006〕2号文)的落实情况、对已经确定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产业发展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落实情况,适时进行专项督察、综合督察和跟踪督察或挂牌督办,对执行落实不力、完成任务不好的,要建立并实行责任查究制度。

关于这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反馈,请各县区、市级各部门、各大企业在认真调查分析,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后,于4月15日前报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并抄送市民宗委。

市委领导在全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篇2

一、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的奋斗目标,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围绕两条主线、把握三个维度”的基本思路,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度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一是“两基”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市40个区县实现了“两基”目标,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工作督导检查。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总结表彰会上,我市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并受到表彰奖励。陈至立国务委员对我市“两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重庆的做法很好,主要是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成效显著”。二是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8.63万人,在校生达51.77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4.5%。三是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全市中职招生20.2万人,在校生达到50万人,校均规模达到1400人左右。全面完成中澳职教项目。四是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渝高校共招生约19.03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6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新增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8个。目前,全市共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3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大学城新增入驻高校2所,累计达到7所,新入住师生3万人,累计达到8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5%。

(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初步形成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二是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市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4.15亿元。三是深入推进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启动了高校学分制试点工作。开展了中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试点。在4所高完中开展普职融通改革试点工作。四是深入推进课程及教学改革。全市中小学生使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扎实推进中职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五是稳步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加大中招考试内容改革,继续降低考试难度、缩小考试范围、调整学科分值,首次实行政治、历史学科合堂、开卷考试。体育考试以30分计入总分。扩大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首次将市级重点中学统招计划按不低于10%的比例均衡分配到学校所在区县的初中学校。完成4所高职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实施高考信息属地化管理改革。

(三)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一是以增强实效性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课程德育为基础、队伍建设为抓手、德育活动为载体、德育网络建设为保障的“和谐育德”工程全面启动。二是以创新工作方式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三是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主办了19项全市大中小学生体育比赛等多项活动,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一等奖25个。

(四)队伍建设扎实有效

一是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师队伍。特设岗位教师计划实施区县扩大到10个,招聘人数1153人。在1万多名农村代课教师中招聘公办教师7593名。开展了定向招聘农村边远地区公办小学教师工作,拟招聘教师1596名。二是以实施人才工程为载体,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全市教育系统共有22人获市级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7人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增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三是以规范行为和表彰先进为抓手,深入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发了《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在第23个教师节期间,表彰了一批全国、市级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退休教师李明素获得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小学教师石元英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四是以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广泛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高校新师资培训。首次举办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基本功大赛。在全国率先制定并试点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

(五)教育管理规范有序

一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中小学违规补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学生到校、离校时间逐步规范。规范了中职招生秩序。规范了民办学校设置。开展了改制学校整顿清理工作。二是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继续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县”活动。认真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共查处乱收费案件221件,清退违规收费166.51万元,处理责任人80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成效显著,对教育收费的举报投诉较2006年下降了20.72%。据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调查,老百姓教育费用支出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三是安全稳定工作切实加强。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启动事故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制。开展了校园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整治活动。妥善处理群体性集访事件400多起,有力地维护了教育系统的稳定。

(六)教育公平有力推进

一是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共补助资金9700万元,惠及学生21万人,对43.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女童实行“零学费”入学。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800万元,资助5133名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生。率先在全国实现中职学生资助“全覆盖”,重庆籍所有中职学生均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惠及中职学生33万人,资助“五类学生”11万人。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方式,资助大学生10万人,资助金额达1.1亿元;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贷款5669万元;对22.4万名大中专学生实施物价上涨临时生活补助,金额达1344万元。二是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召开了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黑板改造、农村中小学饮水、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等6大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受益师生达350万人。三是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顺利入学。扩大接受农民工子女学校数量,妥善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全市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扩大到332所,接收农民工子女达22.5万人。

(七)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科技氛围进一步浓厚。成功承办了200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和第一届全国高校科技创新论坛,扩大了我市高校科技工作的影响。二是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高校共有28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批准立项。在渝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重庆市科技奖76项;申请专利840件,发明专利占全市的30.7%。四是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市教委与西永微电子园区签订了产学研互动合作框架协议。在渝高校与全市90%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校企联合承担了48.9%的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合作组建了一批很有实力的研发和生产实体。共建了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完成分析测试样品近30万件,服务新产品开发、科研项目1800余项。五是职业培训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6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0万人次、再就业人员培训8万人次、移民培训15万人次。

(八)自身建设逐步加强

一是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加强教育系统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协助市委组织部充实或组建了有关高校领导班子,对直属单位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二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分工包项责任制,强化了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全年,市教育纪工委和各高校纪委共受理群众举报347件,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2件,给予24人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党员21人,县处级干部10人,涉案金额482万元。三是“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通过“作风建设年”活动,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明显提高。四是教育法制建设得到加强。《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已于200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

过去的一年,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到市级各部门,从一线教育工作者到社会各界,都给予教育极大的重视、关心、支持和帮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市委汪洋书记、王鸿举市长、黄奇帆常务副市长等领导心系教育,不仅在全国“两会”期间专题汇报教育工作,还经常深入教育工作第一线视察,多次对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非常关心。在去年12月21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薄书记特别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要求,倡导认真读书,倡导调查研究,倡导深入思考,强调抓好学生军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今年1月上旬,薄书记在库区调研时专门谈到教育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是一条好路子,有没有技能,就业状况大不一样。中职和高职学校可以作为组织就业的平台、基地”。1月15日上午,薄熙来书记又前往重庆大学城视察了重庆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在视察时,薄书记对重庆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重庆教育是过去五年重庆的一大亮点。薄书记肯定了大学城建设取得的成绩,认为校区规划合理、设计科学、环境好、布局好。薄书记说,重庆市的工作重点就是落实胡总书记的“314”讲话要求,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希望高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市委、市政府也会加大力度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快地赶超一流大学。

领导的关心、关怀,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中央及重庆50多家新闻媒体共刊播重庆教育新闻报道4328篇(次)。2007年11月教育部新闻办组织中央10多家主流媒体教育采访团到重庆采访教育工作,对重庆教育给予高度评价。新华每日电讯称:“这是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

二、2008年我市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是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力提升教育的发展水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和谐教育、满意教育上取得新突破,成为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重要支撑,发挥重庆教育在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辐射作用、示范作用。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全市教育工作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继续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围绕两条主线、把握三个维度”的基本工作思路,处理好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的关系,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处理好眼睛向下与境界向上的关系,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开拓开放上下功夫,在谋求突破上下功夫,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思维、改革的勇气来推进全市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一是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农村学校校舍维修补助标准。2008年秋季实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龙头,从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手,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基本均衡。三是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注重质量,办出特色,形成风格。新增市级重点中学8-10所。四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指导和支持服务工作,努力推进“班班通”。

(二)以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一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扩大单校规模办学效益。建立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评估机制,对评估不合格的实行红黄牌预警和退出制度。到2008年底,全市中职学校保持在310所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50万人左右,校均规模达到1700人左右。二是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路子。组建汽车、农业、卫生等3个行业引领型职教集团。以万州、永川、江津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组建以地方产业为支撑的3个区域网络型职教集团。三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弹性学习制度,推进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建立技能人才需求监测系统,科学调控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改革。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设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建设县级职教中心1个。建立一批适应工学结合、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资源共享的产教实体。五是强化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开展国家级和市级社区教育试验区(县)创建工作。开展对各类学习型组织评估工作。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六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建立企业“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农民工培训机制。围绕我市劳动密集型的建筑、环卫等产业,新建2个农民工培训集团、4个农民工培训基地。

(三)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是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首届重庆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文件和政策,建立重庆高等教育季度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质量工程”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为抓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市属高校计划招生15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6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4%。大学城入住学生总数达到10万人。四是不断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加强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学科点建设,加大博士授权点建设力度。五是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重庆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和西南大学“211工程”建设,争取更多有条件的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加强多科性和单科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六是进一步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大学城与西永微电子园区的互动发展,探索高校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软件园及服务外包基地合作的有效模式。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七是大力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举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论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制定《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课程德育指导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重庆人文精神教育,实施“和谐育德计划”。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骨干研修和全员培训,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三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健全教材审定机制,形成我市主流教材,规范教辅管理。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进一步调整中小学生上课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是深入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开展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加分和综合素质评价加特长进行录取的试点。把市级重点中学不少于30%的统招计划指标均衡分配到辖区内的初级中学,逐步建立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招生制度。深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开展高等职业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五是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美育工作。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启动学校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试点。

(五)以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把师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二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点做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落实工作。推进学校岗位设置改革工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三是加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训。启动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对农村新转、新聘教师开展上岗和新课程通识培训工作。启动中职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补充新机制。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认真开展区域内城乡教师任职交流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实施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和农村职业学校紧缺专业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五是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六)以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制定《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意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二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规范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科学定位、形成特色。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和科学决策。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完善学校自律和监督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机关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依法落实国家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规范化管理。要按照黄奇帆常务副市长在民办教育座谈会上提出的10条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措施和要求,抓紧推进,争取有所突破。五是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工作。六是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要按照薄书记在全市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抓好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继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认真排查并及时整改薄弱环节,切实维护教育系统持续稳定。

(七)以认真解决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资助工作。健全义务教育就学保障机制,加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认真落实中职学生“普惠制”和“五类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部属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以及入学绿色通道等资助制度,继续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全面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二是保障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全市新增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50所。三是巩固招生“阳光工程”成果。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加大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完善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四是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学校或重点班的规定,认真研究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八)以实施“固本强基”战略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一是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在全市教育系统不断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巩固和发展“作风建设年”成果,加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三是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市委领导在全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篇3

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经贸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XX年全市工业工作,对工业“双百工程”进行表彰,安排部署今年的工业工作。张书记和刘市长亲自参加会议,说明市委、市政府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高度重视。会议将通报表彰XX年全市工业百强企业、企业家和百项重点工业项目中的优秀项目、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对他们和荣获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进行奖励。张书记、刘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估价XX年的工业经济工作

XX年,对全市工业经济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在主要生产要素供应趋紧,各方面制约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速度效益大幅度提高。XX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08.9亿元,同比增长27.1%,实现销售收入1870亿元、利润98亿元、利税1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49%和42%。工业作为我市经济的支柱,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二是“双百”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大企业、大项目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升级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XX年全市百强企业实现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为347.4亿元、1210.97亿元和133.87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7%、65%和71%,同比分别增长27.58%、34.67%和43.8%;全市有5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16家企业进入省重点企业行列。百项重点工业项目中,计划总投资过亿元的项目57个,过5亿元的项目7个,过10亿元的项目4个;已有90个项目开工,48个项目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146.65亿元,累计到位资金162.51亿元。百项重点工业项目中58个是由百强企业投资的,投资额达184.61亿元。

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XX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投资343.25亿元,同比增长41.9%,其中技改投资241.38亿元,同比增长5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4.97%,同比提高0.9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工业比去年同比提高2.68个百分点;省级以上技术开发中心新增3家;新获得2个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一批新产品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四是企业改革进一步规范和深化。妥善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企业“二次改制”,工业企业国有资产正在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加快有序规范退出和优化重组的步伐;一批市属及区县属企业完成了重组改制、破产解困和境内外上市前辅导;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中央及省属驻我市大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首先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面对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委及时作出了“加快发展是机遇,宏观调控同样是机遇”的科学判断,制定了“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十六字工作方针。市政府成立了工业经济协调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了一系列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张书记、刘市长对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亲自调研、果断决策、及时解决,使我市正确地贯彻落实了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确保了有效投入的稳定增长,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健康运行。其次,各级、各部门不断提高对工业经济的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强政银企合作,积极做好对省及国家的政策争取工作,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第三,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能够驾驭市场经济、面对困难和挑战拼搏奋进的企业家队伍日趋成熟和扩大。他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善于抢抓发展机遇,克服各种困难,使大批企业实现了创新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市的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一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产业链条中,原材料型产品、中间产品居多,采矿及基础原材料加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9.26%,化工、冶金等基础原材料产品深加工度还很低。二是大企业发展有差距。在去年公布的全国1948户大企业中,青岛42户、潍坊29户、烟台27户、威海23户;XX年全省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40户,其中青岛11户、济南4户、烟台6户;XX年过百亿元的企业青岛4户、济南3户。我市最大的地方企业万杰集团XX年销售收入90亿元,仅相当于海尔集团省内企业销售收入的22.5%、全部企业销售收入的9%,相当于滨州魏桥纺织集团的40.5%。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XX年,全市省级以上技术开发中心研发投入为10.17亿元,而海尔一个企业XX年的研发投入即达到36亿元。在我市273家大中型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只有48家,仅占大中型企业的18.53%,XX年研发投入仅占全市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的1.26%,远未达到3%的低限要求。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率比青岛低了15个百分点。四是经济外向度低,利用外资规模小、水平低。XX年,我市工业经济外向度为7.3%,青岛、烟台、威海分别为26%、21%和14%。XX年列入“百项重点工业项目”和我们已实施的工业“三○工程”的总投资中,实际利用外资只有9976.5万美元,仅占投资总额的5.65%。另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许多企业运作不规范,内部机制转换慢,缺乏做大做强的基础条件;行政服务效率低,政策得不到落实,“三乱”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发展环境仍需改善。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XX年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XX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良好发展势头的关键一年。从总体上看,宏观环境仍然较为有利。世界经济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我国经济仍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具有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许多积极因素,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从部分要素供给情况看,XX年国家通过对过热行业的调控,整个社会对能源和部分原材料需求大幅度增长的趋势逐步得到抑制,国家对“瓶颈”行业的投资加大,供给保障能力提高较快,将有利于供求紧张状况的缓解。从我市自身条件看,工业经济发展具备许多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是一批新项目相继投产。根据市经贸委的调度,XX年下半年和XX年上半年投产的增加销售收入过亿元项目预计共有124个,可新增销售收入460亿元。二是主导产业发展预期良好。石化行业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将继续在高位运行。齐鲁石化72万吨乙烯改造完成,东岳全氟离子交换膜、金城石化重油催裂化、东佳钛白粉新品种等项目相继投产,这将为我市的化工行业高水平快速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冶金及与此有关的制造业在XX年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建成投产的项目规模大、效益好,如果我们指导正确,不走弯路,在未来几年里,将会实现更大的发展;纺织行业XX年将全面取消出口配额,预计一大批企业的生产效益将会有大的增长;新材料产业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项目水平,去年都取得重大突破,今年将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三是大企业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由于近几年多数大项目、好项目为百强企业所上,所以明年我市将有相当一批优势企业的规模及效益实现快速膨胀和增长。

在看到这些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XX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一是土地资金制约。国家将继续严格限制农业用地转非农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增量,工业建设用地将更加紧张。随着国家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银行利率,银行对工业发展的贷款增长将面临很大的压力。据测算,目前全市企业运营资金缺口60亿元以上,在建项目中,因资金问题影响进度的项目占全部在建项目的80%以上。各区县上报的1000万元以上的XX年拟建工业项目中,有相当一批没有落实土地,资金存在较大缺口。二是煤电气运仍将持续紧张。我市已经由煤炭基地转为贫煤市和耗煤大市,80%以上的电煤需要外部输入,加上铁路运能不足和公路运输成本提高,电力、钢铁、水泥、建陶等行业运输状况仍不容乐观。XX年下半年,受能源、运输条件的制约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已导致50%的建陶企业停产半停产。三是面对“双控”,部分企业投资欲望回落,投入乏力的苗头已经显现。四是部分原材料涨价和部分产品降价将进一步缩小相当数量企业的盈利空间。

面对新的形势,XX年我市工业经济工作要按照张建国书记提出的“六个着力”和刘慧晏市长关于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抓好重点和品牌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抓好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总的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围绕“三个一批”,以“双百工程”为总抓手,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开创工业经济工作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XX年工业经济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主要经济指标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要确保分别增长20%以上;全市工业投资确保增长25%以上。

——培植“三个一批”要实现新突破。①大力培植化工、新材料、医药、纺织、建材、冶金、机电等优势产业,集中培植石油化工、新材料、机电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力争XX年有更快的发展,经过3—5年的努力,使三大主导产业的销售收入能超过两千亿元。②集中抓好石油化工产品,汽车及零配件产品,高档建材产品,钢铁及有色金属产品,高档纺织产品,生物医药产品,造纸、建材、建工、水泥、电力、新材料专用设备产品,电子及基础元器件产品,陶瓷及高技术陶瓷产品,医疗器械产品等十大产品集群,延伸和拉长产业链,争取一批优质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名牌和山东省著名商标。③加快大企业发展步伐。力争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0户以上,其中过20亿元的达到15户以上,过50亿元的达到7户以上,过100亿元的达到3户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要实现新突破。力争全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增加2个百分点;争取更多的企业建立起省和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对外开放要实现新突破。全市工业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确保分别增长25%以上。

——企业改革要实现新突破。争取有10户以上企业完成上市辅导,3户以上企业实现上市或再融资;市及区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基本完成“二次改制”任务。

三、全力推进工业经济改革与发展

提高领导和服务水平。

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服务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各级各部门必须自觉适应形势,转变观念,调整思路,采取更加务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工业改革与发展。

一是要把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竞争力摆在优先位置。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资本、人才等要素流动不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哪里能赢利、哪里发展环境好,就往哪里汇集。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竞争力放在工业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来考虑。任何企业,只要是座落在**,只要具备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能为财政增收、就业增加做贡献,不管是中央、省属企业还是地方企业,不管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公有制企业,都是**自己的企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就是我们政府服务的任务;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就是对我们发展环境的考验。外地的先进生产力要素大量向**集中,本地企业能将其资本不断投入到**,参与我们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就是我们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竞争力提高的表现。

二是科学策划,用活用好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资源。要搞好规划引导,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园区调整,搞好产业布局规划。通过科学策划,拓宽优势企业的发展空间,在土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十分重要。要深刻把握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论证我市优势企业近期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通过强化项目策划和论证,做好与中央和省相关产业政策衔接,把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计划盘子,落实好产业发展主体。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地方政府可动用的资源,把政府意图和企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集中支持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整个工业经济上水平、上档次。

三是全力支持企业争取发展权。企业能不能发展,能不能壮大,不仅决定于企业内因,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外因。要紧紧围绕关系企业发展命运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靠上做工作,帮助企业争取更多发展权。特别要在这样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项目核准。有不少好项目大项目得不到核准,企业有钱不能投,银行有钱不能贷,企业实现的利润就可能被拿到能得到核准的地方发展。因此,要积极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在国家和省里的核准工作。核准不比审批容易,需要政府用心、部门同心、企业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办成。第二,土地使用。没有土地,再好的项目也落不了地。特别是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银行贷款都要看你的土地使用证,解决好土地问题更为迫切。要加大盘活存量土地的力度,把破产企业占地、关停企业占地置换出来,主要用于新上工业项目。同时,做好增量土地使用指标的争取工作。今年省里对土地使用权的审批,已由过去的计划方式改为按项目需求方式,必须是先有项目才能申请使用土地。要切实把握这一变化,超前谋划,走到前头,真正把土地使用权争取到手,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三,落实资金。没有项目建设资金,再好的项目也只能停留在纸上;流动资金供应不及时,企业的资金链就可能“绷断”,这对企业来讲都是致命的。要实现今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目标和项目建设计划目标,大约需要新增流动资金贷款和项目建设资金500多个亿,在国家继续实行宏观调控的形势下,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首先是政府支持企业努力,全力打造争取金融部门支持的过硬条件;其次是深入研究和探讨非金融融资形式和渠道,使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更加多元化,使企业发展资金建立在更加健康可靠的基础之上。

四是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好重点生产要素供应问题,建立我市的煤电油运调度联席会议制度,落实责任,强化协调,确保电煤和重点企业用煤运输通道畅通,保障电力供给。要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度,搞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报,及时协调解决各个层面出现的问题。

加快大企业膨胀发展。

集聚、整合、膨胀一批大企业,有利于一个城市在整个市场经济的竞争、分割中占据主动。要在未来竞争中赢得机会,必须把培植壮大一批大企业作为工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形成促进大企业集团发展的工作合力。必须把培植大企业加快发展,作为我市建设经济强市的长期战略,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个好的氛围、好的环境。要尽快建立促进大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促进大企业发展的策略和对策,及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障碍因素;要围绕“夺星创优争百强”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完善政策,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扶持角度,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将符合百强条件的企业列入重点扶持名单,为更多的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条件。

二是要充分有效地用好政府资源。大企业快速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一靠企业自主发展的内因,二靠政府扶持的外因。扶持大企业发展,要舍得动用政府资源。目前,政府资源包括国有资本、工业建设用地、矿产资源、水资源、项目核准、市场准入、国有控股企业中国有股本的调整及各种政策性收费的舍取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合理、有效地配置政府资源,对确有发展前途且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企业集中使用,促其健康膨胀、快速发展是完全可以办到的,而且有可能收到企业发展、外资进入、解决历史包袱“一石三鸟”的综合性效果。今后市里要在这个方面更加系统地进行研究,抓住机遇,有针对性地采取与企业联动措施,务求早见实效。

三是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上市不仅可以获得直接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权力,较快地增加企业资本总量,还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很多有远见的企业家重视企业上市的出发点就是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同时,推动企业机制规范和制度创新。目前,对上市问题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如有些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认为目前不缺资金,不需要上市;上市后管理需要“透明”,再想“钻空子”谋利益就不那么方便了;上市后自己就说了不算了等等。这些思想认识都是缺乏远见的。必须认识到,目前企业不缺资金并不意味着将来不缺,在法治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规范的企业运作可得一时之利,但终难成一世之功。对于企业上市,市里已经出台了专门意见,在政策和政府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帮助企业扫清障碍因素,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希望企业结合各自实际,有针对性地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及境外资本市场中,选择适合自己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加快上市步伐。

抓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于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建国书记和慧晏市长已经做了明确具体的部署。这里,我着重就如何抓落实,讲几点意见。

一是加快技术创新。要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坚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快从引进、合作向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转变,培植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围绕提高成套设备、新材料、大批量出口产品的制造水平,调整优化财政对企业支持的支出结构,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提升我市优势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要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增加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在这个方面,我市的工业企业要远学海尔、近学东岳。大中型企业要加快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加快开发和掌握一批对主导产品有决定性支撑作用的关键技术和专有技术。企业研发机构要积极申报省级或国家级认定;已经获得认定的要将功能向社会辐射,逐步形成新的利润源。要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有、但求我用”的技术人才观,强化对全社会技术开发资源整合和有效集成,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技术中心,在境内外建立合资合作的研发机构。

二是要抓好“百项重点工业项目”。重点项目多数是技术含量高、对结构调整起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重点调度、重点扶持,定期沟通重点项目各方面的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积极上报争取列入省级以上重点,争取国家、省对项目建设用地、贷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对已承诺的重点项目贷款按期足额到位,能够利用外资的要积极寻求合适的国外合作伙伴,多渠道、多缓解重点项目的资金压力,使工业重点项目尽快发挥在结构调整中的拉动作用。

三是打造好园区平台。加强对园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力度,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投资强度,建设仿真国际环境,使园区成为软硬环境兼优的工业经济发展平台。要积极采取政策、规划措施引导企业新建项目向园区集中。市里抓的重点园区要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实现新的突破。各区县创办的园区要努力创造园区发展的差异性优势,象办企业一样办出园区的品牌,办出优势,办出特色。要借鉴龙头企业领办园区的经验,强化企业在园区开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并围绕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努力争取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有利于拉长产业链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园区。要重视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园区内建筑容积率和土地使用效率,使园区成为土地集约利用的典范。

四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走节约型发展道路。走节约型的发展路子不仅宏观层面上的要求,更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近,国家出台了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对能源消耗控制指标作了详细规定,如果企业不提前适应,将来国家一旦出台具体政策就会陷入被动,甚至失去发展权;同时,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与国际性大企业对标和竞赛,除了必备的实力以外,还必须符合cA8000认证,是否拥有生态标签将是企业走出国门的一张重要通行证。因此,不仅政府要高度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企业更应当自觉的顺应这一要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组织生产,切实做好资源的综合节约利用工作,这同样关系企业将来的生死存亡。为此,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和市百强企业为重点,并选择齐鲁石化、山东铝业、山玻、东岳等10户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组织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推荐认证,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加快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和节能技术改造,尽快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政府也将综合运用财税、信贷、差别收费等政策杠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机制,培育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企业、园区和区县,促进全社会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减轻经济发展给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

高度重视工业对外开放工作。

从XX年12月11日起,包括金融、商业批发与零售、建筑、医药、信息产业等9个部门在内的90多个分部门将结束过渡期,部分弱势行业的保护措施也将逐步取消,同时,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环境有所改善,对外开放由此进入一个重新整合、重新洗牌的新阶段。工业企业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企业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良性互动。

一是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切实把握入世后过渡期带来的新机遇,大力开展营销创新,提高研究国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增加国际市场份额。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努力扩大出口和技术贸易,特别是资源型企业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建设原材料基地,创造新的发展空间。要积极出口“制造能力”,充分发挥我市制造业规模大、基础好的优势,扩大企业加工贸易出口。

二是切实抓好工业招商引资工作。努力缓解土地紧缩等对招商引资工作形成的瓶颈制约,充分做好存量资产招商工作。结合现有企业技术改造、资产重组,打破所有制界限,排出部分对外产权转让重点企业和合作重点项目,搞好重点推介。高度重视以外引外,以商聚商,切实做好对已落户外资企业的优质服务和政策承诺兑现,通过“引进一个,办好一个”,实现“办好一个,带来一批”的“滚雪球效应”。突出抓好专业招商,围绕主导产业的现有基础制定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的招商工作方案,侧重引进与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基础相配套的国内外产业资本,使我市现有的产业基础尽快转化为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

三是搞好宏观指导和政策落实。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宏观指导,强化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落实好出口退税、开拓国际市场专项补助等各项政策,鼓励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加强对重点引资项目的组织协调,对已确定的大项目要实行领导挂包责任制,进行专门调度,定期通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对于那些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进入条件高、单靠区县或企业难以引进的大规模外资项目,要倾全市之力、系统操作、务求办成。

四、大力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

要打造国际化公司、“百年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软实力”建设。如果硬实力是企业的躯干,那么软实力就是企业的大脑和灵魂,软实力较之于硬实力建设更难、更重要、更根本。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好的企业必定有一个明确理智的发展目标,有一整套科学合理、视野开阔、前瞻性强的发展思路。小富即满、小胜即安不行,墨守陈规、安于现状也不行。前瞻性的发展思路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企业家的冷静思考和高层次的发展战略研究至关重要。做大做强企业不仅需要募集资金更需要募集智力,也就是借脑生智。要树立诚信经营理念。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开放,将来的竞争将是诚信者之间的竞争,轻诺寡信的企业肯定要被市场淘汰。企业要懂得自律,要自觉与国际国内经济运行规则接轨,依法经营,照章办事。

二是要有良好的制度保证。好的制度是企业最大的软实力。一个企业的前途命运如果长期维系在一两个人身上,就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一个企业领导者如果不靠制度靠人治,就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走了几百年摸索出来的,是确保企业健康运行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最大限度的规避内外部风险的大中型企业必走之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可以使各种生产力要素在企业内部得以科学配置,而且有利于克服企业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决策更科学、更规范,特别是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均衡的利益协调机制,可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使企业发展得更快更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国有企业要重视,民营企业更要重视。要通过完制度善,实现由“家长”向“船长”的转变,使“家业”变成“事业”,加快企业由立足向成熟发展的转变。

三是注重品牌培育。好的品牌本身就是一种软实力、一种提高企业及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无形资产。通过努力,近年来我市在培育名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部分企业在品牌经营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创名牌的目的是用好品牌资源,促进企业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市场层次。企业要从品牌形象、品牌策划、品牌管理、品牌传播、品牌营销等方面制定名牌战略实施方案,通过品牌延伸、核心技术、借船出海、替牌生产等多种方式加快品牌扩张,利用别人的资金和生产能力来发展自己,同时大力开展品牌特许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和利润链。

四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企业软实力的根基。要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的企业家队伍。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企业家成长解除后顾之忧,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理解、支持企业家的良好风气。要大力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培育形成职业经理人阶层。要积极引进培养科技、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三位一体”为各类人才创造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要加快实施“蓝领培训计划”,加大企业高级技工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素质。

五是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世界顶尖企业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企业文化作支撑,比如通用电气推崇的三个传统:“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沃尔玛的基本信仰:“尊重每位员工,服务每位顾客,每天追求卓越”;诺基亚的价值观:“科技以人为本”等等。尽管他们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和经营业务,以适应变化的外部世界,但企业文化像基因一样置入到企业当中去后,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核心文化理念,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年底国资委出台了一个《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表明国家已非常重视从文化层面激活和提升企业软实力。我们的企业必须注重将文化力转化为凝聚力、向心力,用文化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市委领导在全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篇4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表彰暨动员大会,目的是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清形势,深化认识,狠抓落实,乘势而上,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发展。近几年来,全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人的文明素质为宗旨,以服务人民、造福百姓为目标,各项工作在务实中见效,在创新中发展,为实现“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各镇、各部门、各单位创建意识不断增强、机制不断完善、内涵不断丰富、成效不断显现,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在今天大会上受到表彰的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潘书记对近年来的创建工作进行了回顾,对下一步任务进行了部署,请各镇、各部门、各单位抓好贯彻落实;地税局、农林局、大桥镇等6 个单位,从不同的方面作了介绍交流,值得面上学习借鉴。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抓创建

近年来,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市人民正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为推进“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因此,我们要站在新的全局的高度,着眼新的发展,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创建在党的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深化认识,我个人理解有三个方面。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能够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氛围和智力支持;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能够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办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影响大、作用大的好事、实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开展创建,城市可以树形象,百姓可以得实惠,单位可以创效益,企业可以增商机。最近几年,我们在建成省级文明城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为龙头的“五城同创”目标,有力推动了硬件建设。如,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将试运行;垃圾填埋场即将进入施工阶段。如果不搞创建,就下不了这样的决心加大硬件的投入。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在这个整体目标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等。这就要求我们从大局着眼,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工作上必须有硬着子,步子上必须有新跨越,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就经济指标而言,到2009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1000 美元,五年内每年必须增收600 元;同样,农村的环境,与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很多不卫生、不文明的现象。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创建文明村镇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无论是市民素质,还是城乡文明程度,与现代文明城市的要求,与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有些问题还非常突出。比如说,城市垃圾乱扔乱丢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市民文明素质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开展以文明城市为龙头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治理城乡环境中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在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塑造人的精神,努力提高的文明程度。

二、注重实效抓创建

精神文明创建要咬定目标,夯实基础,多办实事,讲究实效,扎实推进。具体工作中,要抓好三个关

键:一是要围绕中心。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明确,创建工作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的结合点,创建工作必须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放在第一位。精神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必须自觉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引导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会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方法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要同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创建文明村镇要同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结合起来;创建文明行业要同加强诚信建设、树立行业新风、提高服务效能结合起来。总之,要通过创建,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推动新一轮的跨越发展。二是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群众的需求,树立服务的观念,激发群众的热情,实现群众的利益。一方面,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社会诚信、社会治安、政风行风等,找准切入点,抓住结合点,切切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特别是创建过程中,对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要认真加以解决。另一方面,我们的创建工作要侧重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大公民道德建设力度。要精心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道德实践活动,从具体事情抓起,从身边小事抓起,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活动的过程成为灌输正确思想、加强道德教育、弘扬社会新风的过程,把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对群众的教育引导紧密结合起来。

三是要立足基层。精神文明创建要在基层得到落实,使群众得到实惠,要在延伸、拓展上下功夫,不仅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而且要重视把各行各业、社会、家庭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文明行业创建要延伸拓展到每个机关部门、服务窗口;文明单位创建要延伸拓展到非公企业;文明村镇创建要延伸拓展到村庄、农户,大力开展清洁河道、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活动,积极开展科普知识、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文明社区创建要延伸拓展到住宅小区、楼道庭院、居民家庭。通过全方位覆盖,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热在基层、热在群众、热在办实事上。

三、与时俱进抓创建

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有新的作为,就必须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使创建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创新提高,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1、创建的理念要新。创建要体现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三创”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它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推进“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要通过创建,进一步弘扬“三创”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激发创业热情,营造优良环境,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创建要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坚持为群众服务的正确方向,面向群众,造福群众,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吸引更多的群众支持、投身创建。同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根据群众的反映及时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工作。

2、创建的内容要新。要不断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不断充实内容,培育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抓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体现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要求,建立教育培训网络,健全学习教育体系和评估考核办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全民学习打造各种平台,从而推进学习型系统、学习型机关、学习型镇村、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的建设。创建中要推动“诚信”建设,把打造“诚信”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总体部署中,体现在各个工作环节之中,积极开展“诚信进社区”、“诚信进机关”、“诚信进窗口”、“诚信进企业”、“诚信进家庭”等活动。

3、创建的机制要新。要在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体制等方面不断完善、创新,着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文明委指导协调,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坚持优胜劣汰机制,强化投入保障机制,落实表彰激励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使创建工作常抓常新、常评常新、常创常新。

市委领导在全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篇5

继去年成功召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我市XX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逐步向上档次、上水平和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今天,我们再次召开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表彰大会,对去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同时表彰贡献突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我首先向出席这次大会受表彰的全体代表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向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各级党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等下市委王书记还要作重要强调,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

一、我市XX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取得的成果

XX年,我市在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以及各有关部门领导的努力下,经济继续呈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方面,各项指标发展均超过预期目标。据统计,去年全市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54亿元,同比增长18.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75亿元,同比增长10.2%;工业总产值达30.54亿元,同比增长19.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5.27亿元,同比增长19.27%;外贸出口1583万美元;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592人,完成指标任务的107.6%;城镇登记失业率4.7%,比国家控制指标低0.3个百分点。去年我市制定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招商引资取得了历年来的最好成果。其中新引入项目73个,落实招商引资项目68个,意向引入资金16.2亿元,实际引入资金13.6亿元,是上年的3倍多。投资11000万元的湘柳中密度纤维板厂、投资4500万元的xxx市佳绫丝绸有限公司、投资5400万元的xxx红枫淀粉厂都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投产当年有效益的目标。投资6500万元的温泉旅游开发项目于XX年11月11日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投资3000万元的青山石巷迷宫开发项目已完成征(租)地及设计工作,即将动工建设。投资总额达11.34亿元的甲六水利枢纽工程于11月18日正式开工。广东三水至丰纸业公司投资2.2亿元建设年产19万吨高强瓦楞纸生产线项目已开始征地,落户我市。XX年,我市共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378户、私营企业110户,新增从业人员7891人,新增注册资金34370万元。统计至XX年底,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110086户,从业人员204520人,注册资本52755万元,总产值69600万元,销售总额和营业收入9489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20万元,全年上缴利税2333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缓解了就业矛盾。

取得这些成绩,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做了两件实事:

一是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亲自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宣传员。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政府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贡献。大力宣传敢于投资、善于投资、大胆创新、勇往直前的典型人物,介绍推广其成功经验,为民间投资的发展提供积极的舆论导向。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主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先进事迹要大力宣传,真正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宽松的社会氛围。

(二)抓住发展机遇,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1、打破所有制禁区,创造良好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垄断部门的改革。在今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 一次会议上,已明确除仍由国家控制的一些命脉产业外,非公有制经济可以进入包括基础设施行业、新型服务业和大型制造业在内的三大领域,即过去“限进”的行业和基础工业中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金融、保险、通讯、汽车产业等近30个产业,都已对非公有制经济开放。这些领域的拓展,显示了一个强烈的讯号:即国家将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的空间。但是,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结合实际及本地资源优势。如我市可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基础工业中的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利用温泉、石巷迷宫开辟旅游产业等行业。

2、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让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项目审批、工商登记、人才使用、户籍管理等方面享受同等政策。凡是没有法律规定禁止进入的领域和行业,都应向民间资本开放。同时,增强紧迫感,调整思维方式,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外资和区内外各方面的民间资本。

(三)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支持。

1、融资渠道过窄、资金来源困难是当前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

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2、支持建立以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为主的中小金融机构和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创造条件,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可向内部职工和社会定向募集股份,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3、加快建立信用担保机制,成立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机构,为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融资担保。要加快建立信用担保制度,探索成立信用担保机构,其资金来源实行多元化筹集,按市场原则实现规范化运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法建立互助风险金;也可采取非公有制企业自愿参加的方式建立项目贷款担保资金,解决非公有制资金担保问题。

4、可考虑每年从非公有制企业上缴利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发展基金,滚动使用。

5、金融机构可根据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需要状况,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在贷款条件、程序、利息等方面应与国有企业同等对待;二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贷款原则办理;三是适当下放贷款权限,扩大授信额度,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点解决机制问题。

西部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应该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要打破传统观念,纠正歧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偏见,放手去发展,大胆去发展。我们要在全市上下喊响一个口号,即“四个不限”(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不限经营方式)、“四个放”(放心、放胆、放开、放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好舆论引导,深入宣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先进典型,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寻求非公有制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当前摆在我市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除采取上述措施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及时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发展路子,保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给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提高服务意识,我们要做到“四个一”:

制定一套政策,在创新体制上实现突破。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政策支持体系,是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助推器”。要放宽政策,放宽主体资格,放宽登记条件,放宽税收政策,从多方面创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特区”,要在市场准入方面、用地方面、纳税方面、财政扶持方面进行鼓励扶持。在支持发展的同时,重视保护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打造一批“航母”,在发展规模上实现突破。要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市场准入法则,加强产业导向。在抓好整体规模发展的同时,突出抓好规模化、集团化企业的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农业、加工业、农产品营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展。特别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围绕“四大优势产业”发展,拓宽发展领域。引导其小家庭作坊式经营向社会规模化经营转化。鼓励个人通过资产控股、技术入股、兼并、承包、购买等多种形式创办非公有制企业。帮助和引导私营业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发展特色。

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在品牌上实现突破。必须下大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种传媒作用,对全市已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及其品牌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营造一个抓培育、爱品牌、会包装、重推销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大服务力度,积极支持引导企业申请商标注册。对认定为知名、著名、驰名商标的由政府分类型、分层次给予适当奖励。三是加大监督力度,继续打假扶优,严厉查处假冒我市知名商标、著名商标的侵权行为,保护地方名牌产品。

抓实一个服务,在优化环境上实现突破。一是搞好办事服务。其关键之点是提供快速高效的审批服务。要按照市场经济和wto的规则要求,切实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职能。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我市行政审批办证中心已于今年2月16日揭牌成立,这是我市创新招商引资环境、“亲民、利民、便民”的重要举措,通过办证中心推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质量和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二是提供融资服务。要通过加强银企联系,支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面向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探索启动民间资金途径,积极组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试行贷款担保业务等措施,解决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三是开展维权服务。帮助辖区内非公有制企业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和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在这里,我也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包括今天在座的企业代表和优秀企业家提几点希望:第一,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维护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自觉做到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xxx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第二,要倍加珍惜发展机遇,倍加珍惜现在的发展环境,倍加珍惜己经取得的成绩,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艰苦创业,再创辉煌。第三,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正视差距,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第四,要讲职业道德,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上一篇:六年上册语文生字组词下一篇:大学图书馆调研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