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财务工作总结

2024-07-20

十一五财务工作总结(共8篇)

十一五财务工作总结 篇1

十一五期间,××镇始终把加快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的指导和部署,认真改进干部作风,努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围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社会稳定三大目标,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各项工作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镇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农村经济发展快速

十一五期间,全镇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8亿元,年增长12.8%,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到2010年,全镇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390万元,国、地、财三税任务完成560万元。

1、工业经济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们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通过深入改制改造和大力招商引资,到今年,全镇工业年总产值达到5.8亿元,年完成国家税收340万元。具体来看,一是原骨干企业改制收到实效,华丰纸厂、潼溪铸管厂、鞋帮一、二厂、朱仑、西冲两个养殖场等8家骨干企业,通过改制后,产销两旺。华丰纸厂先后投入15000多万元,新建产房车间3栋,纸品生产线3条,配套环保设施建设以及800千伏安的专变供电设施建设,目前年产值达6000万元。二是新生民营经济发展快速,全镇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已近20家,砖厂、彩瓦厂、扇厂、预制构件厂等新生民营企业生机勃勃,年完成产值超过1000万元。和田超市连锁店、和兴家电超市、筻口中心市场在十五期间竣工营业,带动集镇商业

兴旺,年经营额超过2000万元。

2、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特别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我镇农民负担得到大幅减轻,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人平纯收入由十一五初期的3400,增长到6980元,实现了翻番。

3、财政运转良好

十一五中,我们始终注重加强财源建设,推行财源建设目标责任制,每年都确定了5个以上重点财源建设项目,由党政领导挂帅,重点扶持,积极保护,财源建设项目税收增长较快,同时,强化税收征管,堵塞收入漏洞,加强专职税收征管队伍建设,确保了税收均衡入库,全镇国、地、财三税入库任务稳步增长。通过增收节支,规范管理,保证了财政正常运转。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1、集镇建设:2001年我镇被纳入省级重点中心集镇建设范畴,通过几年来的建设,目前已经初具“两纵三横”街道格局。诚信商业街全线完工,幸福大道西段建设开发完成,东段正进入建设阶段。投资1000万元的筻口中心市场竣工营业,投资360万元的和田连锁超市筻口店开张营业,投资200万元的和兴家电超市开张营业,标志着集镇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五年来,集镇完成投资近5000万元,新增街道840米,新增门店300个,新增商品住房200套,新增集镇面积0.51平方公里,新增集镇人口2500余人。

2、农业水利:全面完成了七座小一型水库水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工程,总投资2300多万元,高标准护砌渠道30000米,扩大自流灌溉面积3万亩。同时,对全镇沿河涵闸、机埠进行了了改

建,对铁山北干熊市分干、刘桂支渠进行了全面改扩建。镇级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在3500万元以上,村级水利工程完成渠道硬化45公里,新增灌溉机埠9处。

3、交通道路:投资300万元、长3.5公里的筻三线、投资450万元、长7公里的筻西线、投资180万元、长4.6公里的小新公路改造硬化工程已竣工通车,投资470万、长7.8公里的刘潼公路改造硬化工程今年10月份竣工,投资150万元、长2.5公里的筻沙公路改造硬化工程11月份竣工,投资750万元的柒市大桥建设工程正在施工建设。90%的村实现了通水泥路,全镇“通达”工程改扩建乡村道路120公里,硬化道路近80多公里。

三、农业效益显著提高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全面发展生态农业,以此促进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我镇形成了以莲塘、沙南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亩;以新十线沿线潼溪、中心等12个村和S306线熊市、界岭等13个村为主的两个万亩优质稻高产业范片基地,全镇粮食总产量达到1亿斤,优质面积达到90%以上。十一五期间,全镇完成退耕还林、残次林改造近6000亩,新增经营林、果木面积6000亩。

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计划生育:通过广泛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湖南省计划生育管理条例》,群众的婚育观念不断更新。通过抓队伍、抓阵地、抓责任,夯实了村为主的工作基础,优化了依法行政的执法环境,使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问题得到了突破,全镇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5%以上,连续7年位居全县一名、全市一类的位置,创建成为岳

阳市计划生育模范乡镇。

卫生工作:按乡村卫生一体化要求,建立了农村卫生防保网络,认真做好了防“非典”、防禽流感等疾病防控工作。镇中心卫生院投资350万元,完成了住院大楼建设,新增医疗和住房面积3000平方米,新增医疗器械及配套设施,达到卫生部乙级甲等医院标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健全,农民参合率达95%以上,防止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十一五财务工作总结 篇2

一、回眸“十一五”散装水泥工作成就

1、散装水泥供应量、散装率快速增长。

进入“十一五”以来, 市散办坚持“限制袋装, 鼓励散装”的散装水泥政策导向, 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己任,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实现了本市散装水泥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散装水泥供应量、率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比“十五”期间累计散装水泥供应量57.85万吨增长1.6倍。2010年散装率达47.43%, 比“十五”末的散装率31.75%提高了15.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预拌混凝土生产发展迅猛。

“十一五”期间, 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实现“零”的突破, 发展迅速。“十一五”末, 全市已建成投产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有6家 (其中:市城区3家;县域3家) , 在建的有4家。有18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1条、15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2条、12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7条、混凝土搅拌车98台、混凝土泵车21台, 设计生产能力达360万立方米/年, 现实际生产能力200万立方米/年。预拌混凝土实际供应量逐年提高, 从2007年的4.3万立方米/年, 增加至2010年90.3万立方米/年。“十一五”期间累计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139.2万立方米。

3、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 按照国家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运作, 全市先后关闭了6条机立窑生产线, 合计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60万吨, 新建100万吨粉磨生产线2条, 在建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1条。结构调整在推动水泥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 散装水泥设施也逐步由粗放型、简陋型向高起点、规模化发展, 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十五”末的22万吨/年, 提高到120万吨/年。据统计, 全市可投入使用的散装水泥发放库18座, 专用汽车20辆, 散装罐78个, 实现了散装水泥装、卸、计量自动化。

4、节能减排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4.96万立方米, 节约标煤11 723吨, 电1082万千瓦小时, 烧碱3306吨, 棉纱601吨, 同时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 671吨,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705吨, 减少粉尘排放6763吨, 节约水泥近10万吨, 创社会综合经济效益近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改善了劳动条件, 保护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5、开展了市城区“禁现”工作。

继2008年5月《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颁布后, 2009年4月抚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2009年7月1日以后, 市城区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从此, 抚州市的“禁现”工作全面展开, 为本市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6、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日益规范。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按照国家、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有关规定, 强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全市建立了以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征收为主、其他渠道征收为补充的专项资金征收体系。“十一五”期间, 全市累计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1494万元 (其中:市本级581.7万元;县级912.3万元) 。制定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指南”、“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返退指南”、“申请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补贴规定和办理程序”和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各项管理制度,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规范有序。

7、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2009年4月, 抚州市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这是本市继《条例》出台后, 第一部与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法律支持, 是本市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南城、广昌等县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条例》实施意见。按照《条例》规定, 各县相继成立了散装水泥办公室, 其中:广昌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乐安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他为工信委内设机构。配备有专 (兼) 职工作人员, 县级散装水泥队伍初步建立。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 对本市散装水泥向更高层次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8、宣传工作有所增强。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以宣传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为契机, 加强了对散装水泥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工作中围绕发散行政法规、环境保护法规和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宣传攻势。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标语等多种媒体营造浓厚氛围, 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宣传相结合, 社会宣传和行业宣传相结合”, 从思想上增强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责任意识, 生产使用单位的法规意识, 提高其发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举办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正式施行暨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新闻发布会和2009年抚州市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宣传周暨“禁现”启动仪式, 在抚州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制作了15分钟的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宣传片。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展望“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

1、散装水泥供应量、率同步增长。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100万吨, 力争110万吨;散装率达到58%, 力争达到60%。

2、预拌混凝土稳步发展。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混凝土年供应量达到350万立方米;生产企业增加到14家以上, 总生产能力达到550万立方米/年。

3、预拌砂浆实现“零”的突破。

“十二五”期间建成1~2家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形成30万吨生产能力,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砂浆年供应量达5~10万吨。

4、市城区全面“禁现”,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市城区全面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使用袋装水泥, 并着手开展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同时,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全市有6个县实现禁止县城区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逐步推行乡镇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作。

5、加快“依法治散”和“科技兴散”的步伐。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加大“依法治散”力度, 正确使用经济、法律等必要的行政手段, 积极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同时, 加快“科技兴散”的步伐, 着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散装水泥新技术、新装备, 创造条件建立现代化的散装水泥物流系统, 发展大容量、高效率、低噪音、无污染的散装水泥发放、接收、中转、运输和使用系统, 实现散装水泥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 不断提升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和技术水平。

6、加强机构建设,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当务之急是要继续争取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定要在2011年解决单位机构编制性质, 将市散办转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同时, 建立健全县级散装水泥工作机构, 力争全市各县级散办有编办批文、有人员编制、有牌、有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7、加强结构调整, 优化企业发散能力。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按照国家新的水泥产业政策, 在新一轮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中, 重点发展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和大型粉磨生产线, 坚决、彻底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形成一批高起点、规模化的生产企业, 同时抓好散装设施设备建设, 提高发散综合能力和科技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散装水泥发放能力弱、发散设施落后的状况, 以适应本市散装水泥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8、强化专项资金的征管, 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能。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根据国家和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 强化专项资金管理, 严格依法征收, 努力拓宽专项资金征收面, 严格把关、应收尽收, 消除征收盲点, 提高专项资金的征收率。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作好专项资金的收支计划, 根据散装水泥工作特点, 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制度, 加强监督检查和监管力度, 确保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真正用在散装水泥事业上。充分发挥征收专项资金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设施建设, 促进发展资金多元化。规范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建设项目投入, 不断提高全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9、加大宣传力度。

十一五财务工作总结 篇3

一、指导思想与总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围绕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全国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和《云南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提出的家庭教育相关目标,以满足儿童和家长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和发展我省家庭教育。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我省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1.继续扩大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广大家长的整体素质和教育子女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促进儿童获得科学的家庭教育。

2.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3.加大推进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力度,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和指导者专业化水平。

4.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大力创办乡村、社区等各类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不断推进家庭教育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厂矿活动。

5.推进有关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家庭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轨道,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二、具體目标

1.广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城镇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农村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的知晓率达到70%以上。

2.巩固和发展各级各类多元化、多类型、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家长学校,规范对家长学校的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乡镇以上的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家长学校。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广播、电视、网络等家长学校。

3.积极推进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建立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达到70%以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备条件的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达到50%以上。

4.重视和加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引导和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5年内建立200所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学校。

5.加强家庭教育调查研究,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一批有分量的调研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6.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确立家庭教育研究课题,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及社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各州市要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机构或社团组织;有条件的县也要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机构或社团组织。

7.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者能力培训。5年内对200名县级以上家庭教育指导者进行培训。

8.推进家长学校学习教材建设,编写家长学校学习教材指导纲要,推广普及《云南省家庭教育教材》。

9.切实发挥先进示范的带动作用,推广家庭教育工作经验,5年内创建10个省级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50所省级示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500所省级示范家长学校。

10.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州市、县(市区)要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妇联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和领导机构,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工作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各级妇联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家庭教育的牵头工作,文明办、民政、卫生、统计、人口计生委和关工委等部门要积极参与。

2.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工作的全局和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中的基础作用。

3.各州市要按照本计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并实施本地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计划和评估办法,确保计划的贯彻落实。

(二)建立长效机制

1.各州市要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有专人负责家庭教育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家庭教育工作合力。

2.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设立家庭教育工作专项基金,用于开展培训、组织研究、建设阵地、表彰先进等项工作。

3.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开发资金来源,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三)深化理论研究

1.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全国家庭教育“十一五”课题研究指南》,制定《云南省“十一五”家庭教育课题研究指南》,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持。设立一批研究课题,加大对重点课题的支持力度,及时开展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和评奖。

2.重视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办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刊物、家庭教育指导报刊和栏目。办好云南家庭教育网,修订和推广《云南省家庭教育教材》。发挥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研究基地、家庭教育实验基地的作用。探索家庭教育实际应用的方法和途径。

3.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省、州市、县(市区)家庭教育骨于的积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专家和学者针对家庭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4.开展多渠道交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我省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增进合作、研讨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争取支持与援助。

(四)完善服务体系

1.巩固和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大力发展社区、乡镇家长学校,鼓励开办网上家长学校,倡导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办家长学校,形成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各级各类学校应建立与学生家庭的有效沟通与联系,帮助学生家长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大力发展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省和各州市要积极推进建立具有研究、培训、服务、监测和评估等多功能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要积极建立适合广大家长需求的指导中心(站)、咨询站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满足广大儿童和家长的需求。

3.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模式。鼓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投资参与创办各种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机构,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家庭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有成效的服务。

(五)加大宣传力度

1.深化“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以面向基层、服务家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实践活动,精心打造双合格活动品牌,使之成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载体,使“为国教子、以德育人”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普及,指导和帮助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营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教育义务,并以多种方式推进《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实施。

3.加强宣传普及阵地建设。各级报纸、县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开办家庭教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栏目,增加家庭教育咨询热线,以多种形式扩大家庭教育指导的覆盖面。

(六)抓好队伍建设

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壮大家庭教育工作专家队伍、讲师团队伍、宣传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師、老模范等“五老”队伍,形成专兼职结合、指导能力强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采用多种形式,层层组织好家庭教育骨干和指导者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

(七)加强监督管理

1.加强执法和社会监督。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进行执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向立法机关提出意见建议,推进家庭教育法制建设。

2.完善考核和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规范对各级家长学校、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管理,研究制定专、兼职从业人员考核管理办法。

3.建立宣传和推广监测机制。以省、州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依托,形成覆盖全省的监测网络,并采取措施实施有效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途径对家庭教育的误导。联合有关部门清理整顿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为名的非法培训机构,规范整顿家庭教育报刊、图书市场和网络家长学校,促进家庭教育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八)关注特殊群体

1.重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向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宣传监护人的义务和责任,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科学教养子女的技巧和能力。

2.关注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大力开展家庭教育的宣传普及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切实提高特殊家庭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四、监测评估

1.省妇联、省教育厅、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统计局、省人口计生委、省关工委联合制定本规划,并依据本规划制定《云南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评估方案》。

2.成立云南省家庭教育工作评估领导小组,负责检查评估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各州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由各地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或领导机构负责检查评估。

3.各州市根据《云南省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和《评估方案》要求,组织好中期和终期的自查评估。各地在自查评估的基础上,省家庭教育工作评估领导小组将对部分州市的家庭教育工作进行抽查评估,形成评估报告。

4.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典型,表彰先进。终期召开省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及表彰会,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

“十一五工作总结” 篇4

工 作 设 想

“十一五”工作总结:“十一五”期间,全镇生产总值达2.6亿元,较2005年增加了4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比2005年增长50%;人口自然增长率在0.5 % 以内。主要工作成绩

工业化进程。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一是依托当地棉花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棉花纺织加工业,成立了“鑫桥”等棉花加工有限公司60余家,建立了以新桥、布头为中心的棉花加工基地。到目前为止,棉花加工业已发展到65家,成为全县最大的棉花加工交易市场,年产量为1.0489万吨,总产值可达8000万元,比2005年增长40%。二是外引内联,兴办企业。06年引进投资50万元,建成小寨恒力打火机厂;07年采取股份投资400万元,建成恒瑞纺织有限公司;08年投资350万元,建成恒吉纸品有限公司;09年新桥村党支部书记聂忙生投资500万元,建成新生利棉业有限公司,逐步形成了沿国道以棉花加工、纺织、造纸、建材为主的工业长廊。2010年全镇企业总数达68家,工业总产值达1.1亿元,年均增长10%。

农业产业化。一是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以设施农业大棚西瓜、甜瓜、秋延椒、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规模迅速壮大。

60盏,街道植树500棵;四是制定了《羌白镇2008-2020年城镇建设规划》,规划已获国家审批。目前已进入基础设施项目申报立项阶段。

新农村建设。农村“六通五改两建设”进展顺利,实现了村村柏油路(水泥路)目标,巷道硬化率达85%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99%,有线电视普及率达81%,新增沼气使用户150户,新建村级文化场所两个,在建一个。上报改厕改卫示范村3个,共改厕250户。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扎实开展,共创建卫生文明示范村10个,示范村绿化率达90%。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举办农业技术,劳务输出等培训48场(次),发放资料2.4万余份,受益群众1.5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000人,创经济收入上亿元。

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顺利实施,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完成六大民心工程:一是06至07年投资150万元,完成了镇区8公里的道路硬化改造工程,极大地改善了镇区交通环境;二是08年投资210万元完成了新桥等村的电力馈辅变电改造工程,确保了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安全;三是08至09年投资90万元,完成了姚寨等8个村的人饮旧网管改造工程,解决了1.5万人的饮水问题;四是07年投资5万元实施亮化工程,在镇区街道及国道安装路灯60盏;五是07年投资70余万元,建设12间政府办公室,配备了现代化办公设备,机关实行挂牌上岗制度,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

因素制约,增长缓慢;三是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完成固定投资目标任务仍十分艰难;四是小城镇建设水平不高,按规划落实资金短缺,城区基础设施排水不畅等。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特色产业化,城镇现代化步伐,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社会事业大进步,实现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思路:实施工业带动,提升特色农业,搞活第三产业,加快劳动力转移,优化资源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建设西部大镇。

(三)预期目标:“十二五”期末,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74亿元,年递增9%;农民人均纯收入7650元,年递增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 ‰以内。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定不移的走工业强镇路子,号召动员鼓励全镇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工业发展中来,为工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大办企业,在全镇上下,掀起第二轮大办工

挂牌保护。

二、加速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化

特色农业产业化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坚定不移的走农业特色产业化发展道路,使全镇特色农业有大突破、大发展。

实施各牌带动战略。“同州牌西瓜”是羌白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业,要做大做强西瓜产业,带动全镇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扩展规模,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以西瓜、甜瓜、哈密瓜、秋延椒、果业、畜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重点推广太丰村丰田合作社“墨桐”西瓜包种子、改技术、包销售,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新建15亩标准育苗基地1个,规模在200亩以上;温室示范园5个。

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以示范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抓好畜牧生产;建设第六代日光温室大棚50棚;新建的焦家红提葡萄、白村清香核桃示范基地两个,使全镇“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达到10个以上。

提高特色农业水平。紧抓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扶持优惠政策,投资600万元建成明水、寺前、留村钢竹结构大棚480座,面积1500亩。

三、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今后五年,树木500棵。4.净化:实施污水、垃圾处置工程。

转移农村劳动力。鼓励农民进城经商落户,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五年内城镇增加人口3000人。

五、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总体要求,力争五年时间把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的现代化村庄。

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村巷道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完成人饮改水工程,自来水入户率100%;完成沼气300口,完成改厕项目10个村。

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农村标准卫生室17个,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7个,建设村级综合文化场10个。

积极开展创卫和平安创建工作。创建示范村10个,示范巷道70条,确保村巷干净、卫生,村容、村貌整洁,生产、交通平安,社会安全和谐。

六、落实惠民政策,实施民心工程

认真落实当的惠民政策,扎实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农村新合疗,粮食直补及农机具补助及农村低保户政策落实和资金发放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党的阳光政策。

实施六项民心工程:一是完成明水、石碑等村的巷道硬化工程;二是完成新桥、户军的电网改造工程;三是完成新

e)抓创卫工作。坚持常抓不懈,使镇、村环境优雅,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卫生上水平,创卫工作上台阶。f)抓平安创建工作。加大平安创建工作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知晓率达100%,确保全镇生产安全交通平安,社会安定和谐。办好四件实事

1. 实施梁家站扩建及衬砌渠道改造工程,解决1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2. 实施明水、寺前两村的巷道硬化工程,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

3. 实施新桥、赵家湾的人饮改水工程,解决两个村2500人得吃水问题。

4. 实施布头等村的电网改造工程,确保村民生产、生活用电安全。

十一五 培训总结 篇5

“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2006年到2010年是全面落实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年段,我局在宝坻区委、区政府、区委政法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的悉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干警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为教育培训目标,狠抓教育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执法公正、作风优良的司法行政队伍。现将“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抓动员

为全面搞好司法行政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2006年以来,宝坻区司法局党委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市、区关于开展司法行政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部署,认真组织传达学习了有关文件、会议精神。一是面对不同形势,每年对全区司法行政干部进行了思想动员与再动员,使全区司法行政干部充分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司法行政干部素质的新标准、新要求与自身差距感、紧迫感,从而激发每位干警好学向上的积极性;二是5年以来,召开了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涉及各个层面人士参加的座谈会12场次,广泛听取了对此项工作开展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向有关部门、服务对象发放意见(建议)征求表,广泛接议纳谏,收集整理了干部教育培训方面的意见及建议48条;三是先后召开了局党委会17次,对5年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的具体细节问题做 1

了专题研究,切实保障了此项活动的顺利、稳步推进。

二、落实保障,强措施

我局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率先启动干部教育培训活动,做到了早部署、早行动。为了确保队伍教育培训有序开展,5年以来,先后制发了《宝坻区司法局关于成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宝坻区司法局关于成立“三项制度”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为干部教育培训先后落实了专门的工作领导机构,落实了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强化了组织保障。沿着“管理定规矩,惠民激活力,目标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印发了《宝坻区司法局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宝坻区司法行政系统执法(执业)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20份,并落实了教育培训专项经费保障达5万元;强化了间周学习、技能评比奖励、目标考核等制度,2006年以来,制定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度达18个。为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制度保证。

三、内丰形多,有特色

(一)形式多样

我局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采取在岗自学、以会代训、理论研讨、参加社会继续教育、岗位练兵、应用技能竞赛等方式,充分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充分运用先进典型,反面教材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二)针对性明

为深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依照机关、基层、业务部门三条线,把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按

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分批、分线将司法行政干警、法律服务工作人员轮训,不断提高其“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办事”的履职能力,最终实现机关干警能高质量办文办会、基层干警“一通六会”、法律服务人员办案熟练。据统计,06年以来,宝坻区司法局共举办局内各类领导干部培训117场次,新招录干警培训12人次,法律服务人员培训1232人次。有针对性地选送领导干部赴外业务培训13期,选派新招录干警外出培训12人次,组织专业法律服务人员外出培训4期。

(三)时代性新

注重把干部教育培训和时代发展变迁以及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06年以来,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先后开展了“法治理念活动”、“公正执法、一心为民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执法(执业)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活动”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培训活动。集中组织全区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等加强了与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规划、新技能的教育培训,先后学习了近年来新出台的《 劳动合同法》、《物权法》、《 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达3部。

(四)实践性强

针对全区部分司法行政干警思想政治业务素养不高的实际,加强了思想政治、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教育培训,坚持了每周局机关的政治业务学习和间周全局干警政治业务集中学习,先后组织干警学了《宪法》、《党章》、《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极大地提高了干部思想政治业务素养。宝坻区

司法局还注重了在开展处置突发事件、服务科学发展、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培训,先后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20场次,召开法律服务志愿者培训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培训会16场次,受训人员达1316人次,有效提高了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践行司法惠民的业务能力。

四、培训结果,有成效

通过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我局司法行政干部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明显改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明显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近年来,宝坻区司法局在司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法行政干部的知识和能力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对司法干部素质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基层司法助理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法律专业的科班生,不能适应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由于基层司法助理员年龄普遍偏大,不利于司法助理员的专业知识更新教育工作的开展。

区十一五工作总结 篇6

(一)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我区与极重灾区紧邻,地震造成的损失达到279.48亿元,是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0倍;没有中央确定的对口援建省市,各项重建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按照上级党委、政府“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部署,区委、区政府提出“用两年时间,完成五年收入,实现十年目标”的重建思路,制订并优化了区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涉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737个,总投资204亿元。突出“四个优先”,注重科学重建、阳光重建、务实重建,争创一流,灾后重建全面提速,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截至2010年10月底,已竣工项目734个,完成投资196.18亿元。城乡住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社会事业重建、产业重建、生态环境重建等均提前完成了目标任务。除10个极重灾区外,全省51个重灾县中,XX重建具有标杆意义。

(二)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2006-2010年,辖区GDP(预计、下同)年均增长17.81%,2009年,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2010年预计达252.5亿元,比“十五”末预计增长1.27倍。2010年人均GDP达36536元。“十一五”期间,区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17亿元,远远超出了“十一五”规划84.81亿元的目标,为“十五”期间的3.69倍,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道路、交通运输、农田水利、电力、天然气、市政设施建设均大大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二、三产业均取得长足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之比由2005年的12.71:52.24:35.05调整为9.50:60.00:30.50,工业化率达54%,属于全省少数率先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区(市、县)之一。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以园区为平台,推进工业经济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提前1年将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了“百亿工业园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1525工程”成长型百亿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工业企业和增加值占了全区70%。形成了机械加工、天然气化工、电线电缆三大支柱行业。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围绕农民增收,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劳务输出有序展开,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达到新的水平。围绕服务城乡,商贸、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年均增长25.87%,2010年预计达6.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倍。“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85%,超过GDP年均增速,2010年达70亿元,比2005年的30.78亿元增长1.27倍,市场繁荣活跃,新型业态发展成型,各类大中型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专卖店、专业店、特色餐饮店、各类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等竞相崛起,“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的推行,农村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三大物流园区基本形成、沿山旅游产业带建设全面推进。成为XX各区(县、市)中,唯一进入全省“十强县”的区(县、市)。

(三)改革日趋深化,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财务工作总结 篇7

在2011年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卫生部门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卫生工作对保民生、促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一五”卫生成就,为卫生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七大确定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指明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的根本方向,明确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历史任务。

一是牢固树立了卫生改革发展的新理念;二是确定了卫生改革发展的新思路;三是卫生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四是国民健康指标显著改善,群众得到更多健康利益;五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为人民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五年来,我们经受住甲型H1N1流感、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不畏艰险、不辱使命、舍生忘死,抢救生命、救治伤员、防控疫情,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我们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卫生保障任务,妥善应对和处理了三聚氰胺奶粉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交出了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五年来,全国700万医药卫生工作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维护人民健康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创造了出色的业绩。实践证明,我国医药卫生队伍经得起考验、值得信赖,是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十一五财务工作总结 篇8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一)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组织机构

桦甸市教育局非常重视教育科研的组织建设,随着教育行政领导的变化,适时调整了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了科研室,并配备专职科研主任,有效地承担起了本校教育科研的领导、管理及指导工作,为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障。

(二)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制度

随着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修改完善了《桦甸市教育科研工作条例》、《桦甸市教育科研课题及成果管理办法》、《桦甸市教育科研工作量化评价标准》、《桦甸市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等,从而确保了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三)形成了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

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首先须建立一支懂理论、能实践、会研究、善总结的高素质教育科研队伍。目前,全市共有教育科研专职人员8人,职称、学科、年龄结构合理,从基层学校业务领导、骨干教师中聘请兼职研究人员45人,教育学会发展团体会员3000余人。这样一支专兼群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有效地承担起了全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对桦甸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不断高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育现象,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积极投身与教育科研实践中。“十一五”期间,有18项省级课题、25项市级课题、186项县级课题立项,比上个五年计划增加了21%,课题在村完小以上学校和骨干教师群体中的覆盖率为100%。此外,实验教师还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经验总结、编写校本教材,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独辟蹊径强化课题的管理与指导

一项课题能否善始善终,并达到预期研究成果,重在过程管理。为此,桦甸市教育科研所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题管理与指导模式。即“四会一课”模式。通过教育科研工作会、课题阶段成果交流会、科研主任调度会、课题鉴定观摩会和课题优质课评选等活动,适时掌握每项课题的运行情况,及时改进课题研究中的问题,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课题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课题指导过程中采取了责任包保制。根据每位研究人员的学科特长,分题到人,各司其责,并采取“同类分组调研,定点跟踪指导”的方式,深入基层学校,深入课堂跟踪指导。通过“两听一看”,即听汇报(课题主持人汇报课题实施情况)、听课题课(研究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看资料(研究过程材料的积累及管理情况),与课题组人员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取得了“以研促教,以研导学,学研结合,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六)成功地开展了“课题研究课”评优活动

为了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样的课题研究活动,教育科研部门每年都组织一次课题课评优,教师从主持或参与的课题中选择课例,采取“说课——讲课——展示”的方式,评出教育科研课题优质课,为教师搭建课题研究活动的平台,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七)开创了教育科研培训和课题鉴定验收新模式

在总结以往教育科研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为使培训收到最佳效果,将培训对象由原来的学校领导转为课题研究者,培训方式由原来的大型集中转为深入学校面对面互动,由原来的研究人员单向灌输转为教师提出问题按需解答,还不定期地聘请省市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专家讲学,消除了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帮助教师找到了适合自己工作实际的研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教师了解教育科研,走进教育科研,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推动了全市课题研究扎实有效的开展。

此外,还创设了“三位一体”的课题鉴定验收模式,即把鉴定验收、科研培训、成果推广三项工作一并完成。主要让教育科研兼职研究员、科研主任、同类课题负责人,相邻学校的实验教师列席鉴定会,亲历课题鉴定验收全过程,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研究经验,了解驾驭科研程序,规范和提升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发挥优质课题的辐射示范作用。

(八)坚持“双写”教育,进一步打造桦甸教育特色

“双写”是桦甸市教育局为解决小学生写字、写文存在的问题,全面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在“十五”期间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1996年通过省规划部门验收,成果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推广,通过培训教师,编写教材,设置课程。校外教育以及举办一年一次的全市中小学“金城之秋”书法竞赛活动,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力推进了该项工作的开展,使小学生不良书写习惯得到有效矫正,写字质量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积累量大大增加,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双写”特色已然形成。

(九)加强校本科研,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十一五”期间,全市校本研究已有一定规模,一大批校本科研实验校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学校从教育研究的角度,认真总结和分析本校的现状,深入挖掘学校的各种潜在资源,扬长避短,在创建学校特色、学科特色、教师特色、学生特长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苏密沟中心校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创新工作思路,规划了“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学校核心课题创特色,以科研小课题促课改”的整体工作思路;针对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落实课标理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的普遍现象,确定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具有操作性、前瞻性和实效性的综合性学校课题,开展了大型的“发现问题——主题学习——课例研讨”为流程的研修活动和小型的课题主题论坛活动。在整体上形成了校长宏观调控,科研室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网路,达到了以点代面,以骨干带动全体,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采取抓典型带动群体,以校级课题提升市级课题的策略,层层推进,以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课改的深入实施。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三检一评制度。在制度管理的同时,注重人文性的内驱力调动,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

临江小学在校本研究中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载体,诠释了“注入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孩子;分层教学,为孩子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劳动课特有的技能培养,在劳动课上教他们学习编织、学习烹饪、学习手工制作,孩子们各个跃跃欲试,自己动手,在课堂上多次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手艺,品尝自己包的饺子、自己做的饭菜,真正实现了课堂人性化、教学人性化,为孩子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创设了广阔的空间。

永吉小学的校本科研让教师在备课中,改进教学行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课例研讨中,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对话交流中,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会研讨;在竞比活动中,点燃激情,促进成长,获取成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不断地丰厚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塔建了良好的平台。

新华小学《整体推进校本科研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临江小学《夯实校本研究追求育人特色》、苏密沟中心校《立足校本在创新中发展 研修实践在探索中提升》、第六中学《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等经验成果在吉林地区校本科研工程现场会上进行了交流。

(十)教育科研成果斐然

由于各级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辛勤耕耘。5年来,取得一大批教育科研成果。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100余项课题通过各级相应部门的鉴定验收,其中省级课题15项,市级课题22项,其余是县级课题。

教育局《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进修学校《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第一中学《研究型教师培养的研究》、第四中学《校本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常山中心校《弘扬传统文化创办特色学校的研究》等课题,都从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热点问题着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被省市、专家赞誉为在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几年来,桦甸市重视发挥教育科研的服务功能,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先后召开课题成果推广现场会或鉴定观摩推广会50余次,使一大批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教育的现实效能,为教育行政部门或基层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在地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1800多篇,在各级会议交流或获奖论文搭4500余篇,参编教材或学材料50余种,开发校本教材70余册。先后50 人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40人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1人聘为省教科院兼职研究员,2人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专家。教育科研所连续四年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2010年先后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评为“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先进单位”,2011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回顾“十一五”桦甸市教育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在有些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1. 有些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担心搞教育科研会影响教学质量,不搞教育科研照样工作的无用论在个别人思想中还存在,这种错误认识和行为,严重阻碍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2. 从全市范围看,教育科研工作发展还不平衡。有些学校无论是教育科研的意识和水平,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成效都存在一定差距,课题研究尚未进入教育科研的境界,实践效果不明显,理论含量低,成果平平,缺少创新。

3. 有些学校或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思想。有些学校为了名誉或迎接检查,教师为了晋职升级个人利益做课题,不是从发展教育科研事业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着想。有的立项时满腔热情,积极性很高,中间过程却疏于管理和研究,结题时东拼西凑草草收场,还有的课题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4. 课题管理不够规范。由于有些上级非教育科研部门滥派课题,迎合了一部分学校和个人,图虚荣、满足个人利益的思想,致使一些旁门左道的课题充斥其中,鱼目混珠,损害了教育科研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也给教育科研及管理工作造成了混乱。

(二)采取的对策

教育科研如何在今后工作中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再上新台阶,其对策是:

1. 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视。各级领导应认真学习中央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决定》,明确自己对教育科研工作负有的领导责任,切实地把教育科研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努力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2. 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努力采取措施提高专兼群教育科研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使教育科研真正发挥服务功能和先导作用。

3. 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力度,争创优异成绩。加强科研工作管理,特别是加强对课题的管理与指导,同时瞄准更高的目标、更新的领域进行选题研究,争取产出更多更优秀的科研成果。

上一篇:向目的地进发的初中生作文下一篇:坚持安全生产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