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科学教学计划

2024-09-03

二下科学教学计划(共8篇)

二下科学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1.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当代著名书法家沈伊默先生说:“学书亦可养性习勤劬,切莫但作心眼娱”习字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的过程。要练好字,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需要长期的钻研和磨练,需要“铁棒磨成针”的“滴水穿石”之功,习字的过程是检验毅力的手段,是磨练意志的途径,字的好坏或多或少的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具有敢于战胜困难、百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

写字还与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字”是写给别人看的,好比一个人的“仪态”,字写得规范端正,好比人的衣着整洁,作风严谨,面目可亲,是一种文明礼貌,是对别人的尊重,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2.在写字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为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写字教育中,要通过写字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练字的动机,尊重学生对字体的选择、练习方法的选择,保护和培养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创造性,保证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乐学求美。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写字学习,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能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学生的书写工整率一般,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不正确,个别学生的书写比较潦草,书法基础较差,有待加强。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1)首先,要想写好字就一定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当你坐着写字的时候,身子要正而直,两肩齐平,胸部挺起,头部要端正,稍微向前,不要歪斜;两臂要自然撑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双脚要自然放平,踏稳,不要交叉或踮脚尖。

(2)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跟写好字有密切关系,而且对身体健康也很有好处,所以一定要格外重视,并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2.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和一些常见的偏旁部首。(1)汉字的基本笔画,主要有如下一些:

点、弯钩、横钩、横折弯、横、斜钩、横折、横折弯钩、竖、横折提、横撇弯钩、撇、竖提、横折钩、横折折撇、捺、竖折、横折折钩、提、竖弯、撇折、竖折撇、竖钩等。

(2)汉字的笔顺规则,可分为基本规则和补充规则两种: 基本规则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补充规则有先中间后两边、右上或里边的点后写等。

(3)汉字的间架结构,有如下六种: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品字形结构。(4)汉字的偏旁部首。

3、对小学生的写字提出要求,那就是六个字:“规范、端正、整洁”。

四、采取的措施

1.抓好表率,树立写字标兵,表彰写字能手,定期举行作业展览,请“能手”介绍经验,给予重奖,形成你追我赶,后浪推前浪的局势写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把汉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可以提高运用汉字这一交际工具的准确性和效率。对小学生进行写字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写得好字,更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意志毅力、智能素质、审美情操的培养。

2.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写字指导课,优化写字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做到训练有度,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体验到书写的乐趣,树立信心。

3.重视写字课教学,先讲后练,提示注意点,再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的练习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写字水平。

4.要做到课堂指导和课后练习相结合;处理好写字与识字的关系;处理好写字教学与课外书法活动的关系。

5.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法兴趣和特长,带动全班同学参与到写字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写字水平。

五、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周硬笔执笔方法、写字姿势训练。1课时 第二、三周 楷书基本笔画训练。

2课时

第四、五周 楷书基本笔画训练、书写笔顺规则。2课时 第六、七周 偏旁部首训练。

2课时 第八、九周练习写整个汉字掌握间架结构。2课时

第十周 研习书法字帖章法。1课时 第十一周 楷书基本笔画的写法复习。1课时

第十二周 楷书基本笔画练写、笔顺规则、基本点画的形态变化。1课时 第十三周 楷书基本笔画练写、基本点画的组合变化。1课时 第十四周 书法历史演变 1课时 第十五周 书法家故事。1课时 第十六、十七周 临摹书法字帖 2课时

二下科学教学计划 篇2

1.复习本课“我会认”的7 个生字, 会写“丝、转、斜”。

2. 分角色有感情朗读三个小伙伴画风的句子, 学习表达“怎样画风”。

【活动目标】

1.自主勾画画风的句子, 小组讨论并展示汇报“三个小朋友是怎么画出风来的”。

2.发现古诗《风》、课文《画风》、叶圣陶儿童诗《风》中“画风”的秘密, 发展学生思维创造力和语言表述力。

【能力目标】

1. 初步培养提炼关键词语的能力, 感悟词语搭配的规律。

2.让学生明白“画风就是画会动的景物”, 会抓住特点表述风中的景物。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感受风的画面

师:来, 大家一起朗诵这首诗!

生: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师:这首诗的诗题是———

生:风。

师:唐代诗人李峤真的是个神奇的魔术师, 他写的这首《风》里面没有一个“风”字, 但仍能让我们感觉风仿佛就在眼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画风》里, 三位小伙伴有没有这样的魔法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画风》。通过昨天的学习, 我们认识了三个小伙伴, 想不想请他们出来啊?

生:想。

二、引出三位小伙伴, 学习姓名中的生字

师:老师已经把他们请出来了, 热情地喊出他们的名字。

生:宋涛。

师:打打招呼。

(师面带微笑挥手)

生:你好, 宋涛。 (挥手)

师:读一读“涛”字。 (出示生字卡片)

生:tāo涛涛涛。波涛、海涛、松涛。

师:这个若有所思的小女孩, 她叫什么名字?

生:陈丹。

师:一起来打个招呼。

(师微笑, 挥手)

生:陈丹, 你好! (挥手)

师:其实我们班也有姓陈的小朋友呢!陈露瑶还有陈欣妍。

师:“陈”, 读好前鼻音 (出示生字卡片)

生:chén陈陈陈, 陈旧、陈列、推陈出新。

生:dān丹丹丹。

师:练太极要怎么样啊? (做练太极的动作)

生:气沉丹田。

师:中国的国花是———

生:牡丹。

师:书写“丹”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丹”字下面不能多写一点。

师:来, 读一读这些词。 (出示生字卡片)

生:丹青、丹霞、丹心。

师:看看还有一个小伙伴是谁呢?

生:赵小艺。

师:写“艺”字的时候可得注意。 (边说边用身体做出“乙”字状)

生:肚子要挺过去。

师:对, 一起书空“横折弯钩”。

三、细读课文, 感受三位小伙伴怎样画风

活动一:学习默读, 勾画三个小伙伴画风的句子, 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学习提示1:默读课文第4~8 自然段, 思考三个小伙伴是怎样画风的, 勾出他们画风的句子。)

师:默读要做到———

生:不出声, 不指读。

(生按要求默读课文。师巡视, 了解学生学习状态。)

(师出示学习提示2:乐于分享, 展开小组交流。1 号汇报: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2 号汇报:宋涛是怎样画风的;3 号汇报:陈丹是怎样画风的;4 号:组织小组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勾画出的句子。)

(生小组交流, 师巡视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适时在小组评价栏中贴“小红旗”并进行评价。)

师:刚才大家在交流的时候, 我发现有的小组组织有序, 交流很顺利。有的小组要慢一点, 这时候, 组员们该怎么办?我们是不是应该鼓励他, 而不是责怪, 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

活动二:小组汇报, 先说一说 “ 小伙伴是怎样画风的”, 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8 自然段。

师:风看不见、摸不着, 三个小伙伴是怎样把它画出来的呢?我们邀请两个小组来汇报, 好不好?最先举手的是鲸鱼组。好, 第一个机会给鲸鱼组, 海星组第二。好, 名额已经抢完了哦, 欢迎鲸鱼组代表!

生1:大家好, 我们是鲸鱼组代表。赵小艺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 旗帜在风中飘着。

生2:他还画了一个拿着风车的小男孩, 风车“呼呼地”转着。

生3:宋涛想了想, 他把画上去的太阳擦去, 画了几朵乌云, 还有几条斜斜的雨丝。

生4:陈丹在旁边看了说:“我也会画风了。”说着他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鲸鱼组有感情地朗读第4~8 自然段)

师:分工明确, 还会互相补充, 小组朗读默契, 一看就是认真合作了的。小组展示继续, 有请海星组。

生1:大家好, 我是海星组的代表杨谨榕。赵小艺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 旗帜在风中飘着, 他还画了…… (停顿了一下) 赵小艺还画了拿风车的小男孩, 风车“呼呼”地转;宋涛把太阳擦去, 画了几朵乌云, 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陈丹在大树旁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下面请我们组的朗读能手陈欣妍给大家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

(生有感情朗读第4~8自然段)

师:说得清楚完整, 读得很有感情。掌声送给自信的海星组代表!

师:孩子们, 三个小伙伴真有法子, 他们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都给画出来了。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整篇课文, 每个小组读一段。

(生有滋有味地读课文)

活动三:提炼画风的关键词语, 相机指导写字。

师:孩子们, 三个小伙伴有智慧, 同学们也很聪明, 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 玩一个“瘦身魔法”的游戏。你们看, 宋涛是怎么画风的。 (课件出示相关语段) 这么大一块, 我们能不能为它瘦一下身, 找到宋涛画风的关键词?宋涛画了什么?

生1:雨丝。

师: (板书“雨丝”) “丝”是本课的生字, 绞丝旁没有提, 下面是一长横。什么样的雨丝?

生2:斜斜的雨丝。

师:同意他提炼的关键词吗?

(生情不自禁为他鼓掌)

师:谢谢孩子们的掌声, 学会欣赏与赞美, 真好!来, 请看左老师书写“斜”字, 左边一个余字, 右边“斗”变窄, 短横微微往上扬。

师:斜斜的雨丝, “斜”和“丝”都是本课的生字, 书写两个“斜”。

师:写字要做到———

生:一看、二写、三对照。

师:写好了吗?“瘦身魔法”继续玩。陈丹也会画风, 她画了什么?

生:弯弯的小树。

师:我写上, 一起说。

生: (齐) 弯弯的小树。

师:接下来小组里合作, 把赵小艺画的风变一变“瘦身魔法”。提炼出的词语要与“斜斜的雨丝、弯弯的小树”相似。

(小组合作学习)

师:赵小艺画了———

生:红红的旗子。

师:红红的旗子怎么能表现出风呢?小组同学一起想想, 什么样的旗子?

生:飘着的旗子。

师:把“飘着”换一个词。

生:飘扬。

师:飘扬的旗子。还可以用什么?

生:飘动的旗子。

生:飘舞的旗子。

师:赵小艺后来还画了什么?用上同样形式的词语。

生:呼呼的风车。

师:如果前面是个表示动作的词就更好了。

生:转动的风车。

师:真好, 转动的风车。“转”是本课的生字, 左边一个“车”, 右边一个“专”, 书写“转”。

四、课外拓展, 完成关于风的“画作”或“话作”

(出示:三个小伙伴正说着, 画着, 忽然吹来一阵风, 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

师:认真读一读这个句子。同学们, 画风其实是在画什么呢?

生:画风其实是在画周围的景物, 周围的景物摇晃着, 就代表着有风。

师:今天左老师还要和大家分享一首叶圣陶爷爷写的《风》。

(师出示, 师生配乐同诵。)

叶圣陶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你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木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你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水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你来游戏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

我知道……

师:你想怎样画风?写下你的奇思妙想。

(出示“读读写写”:

张洁问:“ 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___________。”)

师:哪些景物在风中会动?你准备怎样画风?说一说。

师:“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生1:“我说:‘风会把蒲公英的种子, 送到四面八方。我会画飘飘悠悠的蒲公英的种子。’”

师:“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生2:“我说:‘风会吹起小柳树的长发。我会画飘扬的柳枝。’”

……

师:小组合作完成一件《风》的作品。可以像画家一样把风画出来, 也可以像李峤、叶圣陶爷爷一样把风写出来。想当小画家还是小诗人, 你们自己说了算!下课!

【评析】

小学低年级主要是进行字词句的教学。除了识字、写字和朗读的基础目标外, 最能体现语文价值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感悟词语搭配, 训练用词的准确能力;感悟构词规律, 提高词语的生成能力;感悟组句方式, 学习典型的基本句式。左荣老师的 《画风》 很好地体现了低年级教学基础目标和核心目标的把握。

一、“三类目标”契合“三个要素”, 顶层设计明晰教学路径

如何把基础目标和核心目标表述清楚, 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左荣老师创造性地把教学目标细分为“内容目标、 活动目标、 能力目标”, 回答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核心问题, 解决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三个关联要素的有效匹配。在“内容目标”上, 定位于本课的识字、写字和关键语句的朗读感悟, 这是对基础目标的把握;在“活动目标”上, 定位于“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在“能力目标”上, 定位于“提炼关键词语, 感悟词语搭配”“抓住景物特点, 表述画风方法”。三类目标的定位, 让《画风》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构成了明晰、具体的教学路径。

二、“三个活动”体现“两个意识”, 梯度设计提升语用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以教材为中介展开对话的活动过程。活动是达成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手段。左荣老师在教学中, 围绕核心问题“三位小伙伴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 学习默读, 勾画三个小伙伴画风的句子;活动二, 小组汇报, 并有感情朗读三个小伙伴画风的句子;活动三, 从三个小伙伴画风的句子中, 提炼词语搭配, 相机指导写字。这三个活动, 层层深入, 分别体现了两个意识:首先, 体现了“言语实践意识”, 三个活动把“勾画、朗读、提炼、书写”等言语实践活动进行了序列化的设计, 并把词语搭配、生字书写等教学内容融合到了“三个小伙伴画风的句子”的理解中;其次, 体现了“让学意识”, 三个活动“学先于教”, 让学生大胆表现, 在学生表现的基础上随机点拨, 让教为学服务。三个活动, 在内容上体现了语用的能级, 在方法上体现了学力的培养, 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三个材料”实现“一个整合”, 课程设计提高语文素养

为什么教, 为何而教, 教师要有清醒的课程意识: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要弄清“是教教材, 还是教课程”。我们都知道“要用教材来教”, 用教材来达成字词句的基础目标, 用教材来训练“思维和语言”。站在语文课程的角度, 教的不仅是教材, 还应该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语文与生活结合、积累与运用结合”。左荣老师的这节课, 提供了三个材料:古诗《风》、课文《画风》、叶圣陶的诗《风》。这三个材料的作用不一样:古诗《风》让学生看到了风的画面, 感受到了描写风的“魔法”, 提高了学生对写风的兴趣;课文《画风》是最主要的素材, 除了基础目标的夯实, 还学习到了“画风”的表达;叶圣陶的诗《风》则用充满童趣的语言, 拓展了学生“画风、写风”的思路, 把课文情境过渡到生活情境, 沟通了课内语言的积累和课外实践的运用。三个材料实现了一个整合, 形成了一个各有侧重的主题学习活动。事实证明, 学生在主题学习活动中, 最能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人教版二下《雷雨》教学设计 篇3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用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关于自然景象特点的语句。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在上课前,播放歌曲《夏天大雷雨》,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一、 激趣导入

1.播放雷雨的视频录像

刚才我们听了一首欢快的歌曲,歌曲中唱的什么呀?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雷雨的录像。(播放雷雨的录像)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刚才我们看到了雷雨的画面。有位小朋友也看到了这场雷雨,并把他看到的、听到的都写了下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第18课——《雷雨》。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整体感知

请三位学生按1~3自然段、4~6自然段、7~8自然段的划分接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本文的写作顺序,理清课文脉络。(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识记生词

(1)自由读词语。

学生自己先读读词语。

(2)学生领读。

小老师领读词语。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行的词都是“越来越……”形式的词语。

谁还知道这种形式的词语?学生自由补充“越来越……”形式的词语。再来一起读读词语。

3. 识记生字

(1)同桌互读生字。

出示带有生字的雨滴形卡片,互相读一读。

(2)讨论识字方法。

小组内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

(3)偏旁识字。

屏幕上出现的字最后一排是带虫字旁的字。看最后一行,有什么发现吗?(最后一行都是带虫字旁的字。)你还知道哪些带虫字旁的字?

(4)从“虹”字的演变中,体会中国汉字的趣味性。

(课件出示“虹”字从小篆到楷体的演变过程)看彩虹的“虹”字为什么是虫字旁呢?古人根据虹总是出现在雨后这一现象,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够呼风唤雨

的龙,经常悬挂在高高的天空,弓着身子,把头伸进黄河里喝水。所以,古人就用了虫字做了偏旁。

三、课文细读

1.雨前: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看看雷雨来前自然界有哪些变化。

(2)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个别读,说感受。

说一说读了这一句,有什么感受。满天的乌云向我们压下来了,都快喘不上气了,怎么读?

这么炎热的夏天,一丝风也没有,感觉怎么样?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带着刚才的体会再来读一读。

(3)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还有哪些变化?

(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4)对比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

(出示句子:

“蜘蛛从网上滑下来。”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读一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哪个好,为什么?

播放蜘蛛从网上垂到地面的视频,让学生仔细看小蜘蛛是怎样垂下来的,说说自己看到的。(顺势讲解,垂下来是这样直直地下来,而滑下来是这样斜斜地下来。)小蜘蛛真灵敏啊。作者用一个“垂”字把小蜘蛛写得活灵活现。用词是多么巧妙啊。齐读句子。

(5)(出示闪雷画面,播放雷声。)引导齐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就要下雨了,小蜘蛛也逃走了。

2.雨中:4~6自然段

(1)自由读第4~6自然段,讨论: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小组合作读第4~6自然段,读完后讨论。

(2)小组汇报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汇报这场雷雨的特点:大。(板书:大)

(3)为画面配音,练习4~6自然段的朗读。

播放画面,观看。试试为这段画面配上自己的朗读。

找三位同学来配音,大家一起评一评谁是优秀的小播音员。

(师生合作读。教师读第4自然段,男生读第5自然段,女生读第6自然段。)

3.雨后:7、8自然段

(1)请班里的同学推荐两位朗读小能手来读第7、8自然段。听一听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来评一评。

(2)采访学生们的感受,读出感情。

读读这一句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仿佛闻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如果你是小蜘蛛,这时你的心情怎样?如果你就是小青蛙,这时你的心情怎样?(采访学生: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带着这种感受读读吧。

(3)教师引导,配乐美读。

在这炎热的夏日里,一场雷雨为我们送来了清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叫,孩子们在水上嬉闹,夏日里的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多少乐趣啊。让我们配上音乐一起美美地夸一夸这雨后的美景吧!

四、拓展实践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课下大家也可以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观察日记。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泉景中学小学部)

二下单元教学反思 篇4

执教:黄秋萍

第一单元:

《找春天》教学反思:

“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课文。本课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

1.听读。学习课文之前,我首先进行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教师朗读的熏陶。

2.自读。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提出要求:(1)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不丢字,不加字。(2)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子可作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3)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和圈出生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和较长的词组,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

3.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第一段我抓住两个它“!”第二段我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脱”、“冲”、“奔”、“找”这几个动词,描绘出孩子们急着到外面去找春天的心情。这时适时引导:这段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这两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使学生明白面对春天这美丽的景色,我们应用盼望、高兴的、急切的语气去读。课文第三至七段,可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朗读。这三句话把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春天增添了不少生机。读这一部分 时,要读得亲切活泼。

4.赛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再进行背诵的练习。

第二单元: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学反思: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知道他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很多老师害怕上这样一些伟人、名人的文章,像二册的《邓小平植树》、《吃水不忘挖井人》,觉得跟孩子们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相差太大,有的甚至觉得没必要选入教材中。刚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想法。偶然间我发现我们班孩子模仿“奥特曼”的游戏,很多男生谈到长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奥特曼,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喜欢它呢——那是因为“奥特曼”是他们心中的英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利用孩子崇拜英雄、真诚善良、易受熏陶感染的特点,把我们文章中的“雷锋、邓小平、毛泽东”等名人也成为孩子心中模仿的英雄呢?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英雄故事,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来,孩子在课堂上是否动情了是上好这类文章的关键。如何让孩子动情呢?一是树立形象,在导入课文时教师要非常庄严、神圣地介绍人物,如生平、事迹、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对人物肃然起敬,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激起他们内心深处为人物人格震撼这样一种情味感和学习的强烈欲望。二是深化形象,就是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怎样让孩子对人物粗浅的认识走向人物内心世界,体察人物的内涵呢?在这篇文章中我采用把诗歌内容让学生编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把雷锋冒雨抱小孩、踏荆棘背大娘的形象典型化、具体化、鲜明化,在此练习中,学生对雷锋的感动不再肤浅,体验深刻了,学生才会觉得有意思、有趣味,才会有神情并茂的倾诉。三是情感的延伸,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表层意思,哪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通过我们班里也有很多小雷锋,快来夸一夸吧。用句式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我们的世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将会变的更美好的思想境界。

第三单元: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注重了这一点。

课文导入,由学生感兴趣的儿童歌曲入手,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兴致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课件的直观性,在学生理解的关键处展示,调动了学生多种思维,轻松愉悦地进入课文意境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识记的过程中,利用猜字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动作演示、语言叙述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最后让学生自己想方法记生字,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尊重了学生的阅读需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理解的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在读书时做记号,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来感受、体验文章蕴涵的感情,同时,这也是一种读书的能力和习惯。

“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篇课文洋溢着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中,在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泼水的过程中,都抒发着兴奋与欢乐。因此,在课文的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文章的感情,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想象读,齐读等,同时,我注意做好朗读前的感情渲染与铺垫,让学生有感而发,做到感情充沛、声音自然,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出个性。

注重知识的搜集与积累,使知识、能力、情感达到融合。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自己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查阅关于傣族的泼水节、周总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初步培养了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

第四单元:

《画风》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简单质朴,学生很喜欢。特别是“你是怎样画风的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举帆前进、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写几句话,积累语言,更是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把这样一幅作品收藏于成长记录册,无疑是给孩子留下了宝贵的成长足迹!写字教学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教师适当点拨,从反馈的作业来看,“转”字的“专”的“竖折撇”有不少学生写成两笔。

第五单元: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

1、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平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2、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这节课比较重视双基,有改句式、填空题。特别是填空小练习,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比如:讲完到岩石的字时,出示小练习:岩石上,()、()、()都是字呀!出示:雨痕、波痕、矿物3幅图,先出示图,再出示名称。讲岩石上的图画时,练习题一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比较完整,但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第六单元:

《我为你骄傲》教学反思:

《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尽管当时没敢承认,但内疚的心理和责任感伴随了“我”一个星期。当“我”用自己攒了三个星期的送报纸的钱赔给老奶奶并附上道歉信时,在慈爱又善于教育后辈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钱,是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是值得为孩子骄傲的美好品德——诚信。孩子的诚信让老奶奶感动,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怀也值得我们称赞。

教学时,我抓住了小男孩的心理:开心──害怕、担心──轻松,这一主线,让学生体会三句话,理清“我”的心情变化过程。我重点放在体验描写小男孩“开心”的句子。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感受小男孩的开心,可在课堂上观察,这个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可能是因为情境创设得不够,给学生思考时间也不多,学生说得不多。我想,大家为什么觉得开心?他们是怎么玩的?如果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其实也就是让学生联想自己在玩的时候的场景。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些,不再是为了读而读。

另外,在这堂课上,我觉得自己自己的主导作用还是过于严重,牵着学生,不太敢完全放手,因此我还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

上了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钻研文本是一个教师一生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要让学生感悟得深刻,学得多,最重要的还是看教师对文本理解多少,教师把教材都吃透了,久而久之,学生会朝着你为他们开辟的道路上一直前行!

第七单元: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借助想象,在纸上描绘列宁住处,引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感的培养。

第八单元:

《恐龙的灭绝》教学反思:

《恐龙的灭绝》这一课的科学性比较强,所以我们在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先出示了一些的有关恐龙的图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是不光是简单的看,还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来谈恐龙,激活了原有体验,激发求知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课文。并在看图片的过程中理解“庞大”。

二、抓住重点词学习课文

二下语文教学总结 篇5

本学年我担任的是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下面我将对这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8人。

二、本学年工作:

(一)开学初,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拟订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二)本学期我把工作重点放在儿童课程,课堂教学和学困生转化上。

1.儿童课程

在上学期末,我们级部就制定金子美玲的诗歌晨诵和绘本计划。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每天清晨的问候就会响起,金子美玲的诗歌让孩子们走进了另外一个清新的心灵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们品尝着一首又一首春天的诗歌。在那个季节里,我和孩子们沉在其中,把那纯净的诗歌和每一个孩子自己联系起来,让这些美好的东西成为孩子们自己的。

在家长会上,我们进行了“金子美玲诗歌春的告别仪式”。一个小时的朗诵,让我们一起回忆起了当初的情景,也另家长们耳目一新。之后,我在家长会上,又为家长们讲了讲,怎样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的童年。

之后,我们走进了金子美玲“夏”的课程。

在这之间,班里的共读活动一直也在开展着。我们在一

个学期里共读完了《绿野仙踪》、《人鸦》、《夏洛的网》三本书。另外,本学期我们班还利用班级阅读基金,购买了一千多元钱的童书。新书的到来,让孩子们雀跃欢呼。

新书的到来是令孩子们高兴,但要是按照以往的情形去

自由读,孩子们会不知道选哪本书好。于是,我就成了图书管理员,开始为每一个孩子选书并做好登记。我把孩子们分成三类,好中弱。根据他们的实际阅读情况,我分别为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书籍。月瑶拿到了《不一样的卡梅拉》爱不释手;段博拿到了《哈利.波特》立刻沉浸在了故事中;张宇良拿到了《狼人》系列的书,也读得津津有味……孩子们读书记录卡上的书越来越多了。

这个学期的绘本故事也讲了不少,其中最让孩子们难忘的有《石头汤》。这个故事讲完后,便成为了小蝌蚪班的班级语言密码。还有《彩色的乌鸦》,孩子们从中明白了,在一个集体中要勇于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同时还要容忍别人的特别之处。

在放假前夕,小蝌蚪班还演出了童话剧《丑小鸭》。孩

子们从共读到排练童话中明白了:他们都是好孩子,只要努力,都能变成白天鹅。

2.课堂教学

为了上好语文课,在上课之前我认真学习教材,认真备

课,备课时既要根据教材内容出发,又要根据学生实际出发,本学期备课工作全部完成。上课时注重双边活动的开展,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课后认真批改作业,找出失败之处,准备补救措施,怎样才能让学生听懂,记牢。

利用语文课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学会如何

自己学习,怎样质疑。并在课后进行了许多拓展练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话刚入门,这是一个难点,学生一提到写话就感到头疼,无从下笔。有的学生为了应付,随便写几行字。但是到了学期末,这种状况有了明显地改善。优秀的孩子都能写出600字以上的文章了。

在课堂上,我也重视说话训练。除了课堂上进行说话训练外,利用活动课对学生进行训练。先在小组内交流,讲给同伴听,再推荐几个在班上讲。学生在说话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努力寻找他们成功的,优秀的地方。

3.学困生的转化

本学期,我转化的对象依然是那几个弱孩子。贾哲坤,贾哲昊、贾月瑶、宁佳乐、张宇良。

在这个学期中,我把这几个孩子的情况一一地进行了分

析,并与家长多次交流。并且每天给家长发一个作业短信,请家长配合我教育孩子。看上去也没做什么,但时间长了,这些孩子的进步也渐渐明显了。到了后来,又胞胎兄弟的成绩有了大步提升,他们的动作比以前也快一点了。月瑶的识字也顺利多了,因为我总会在课上叫到她,所以她每天都能特别积极的预习课文。她还和妈妈说,要组一些别人不会组的词。张宇良的情况特殊,他的父母每天打麻将不管孩子。所以教育这个孩子时我用尽了心思。后来,我把精力都投到了他的身上,与他的父母联系并不像从前那么多了。直到快放假的时候,他的父母才来到学校观看孩子演童话剧。张宇良的学习是有一此起色,但因习惯特别不好,下学期还将是帮扶的对象。

三、工作不足

一个学期的工作零零碎碎不少,其中有得有失。

二下数学教学反思 篇6

分米和毫米是数学中的长度单位,认识它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习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1.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课桌、钥匙、字典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2.给学生留有充分参与的空间。在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课桌和硬币为观察和研究对象。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课桌和硬币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3.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学生学会了估计、观察、测量、比较,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学生把直尺量得一边高一边低,结果测量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时小组的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纠正。有的同学直尺不够长,小组同学协作作上记号,再将几次测量的结果相加。有的将两把尺子合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的结果相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我先带孩子们一起回忆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些回顾性的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回忆,更是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面渗透了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时我尽量做到生活化、童趣化。例如:把课本中的主题图用一种旅游的形式揭示出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欣赏了我国美丽云南的几个著名景点,同时又恰倒好处的进入到新知的学习。

在本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线段图,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题意在让学生汇报所找到的数学信息的同时,画出相应的线段图的,使学生初步理解了线段图的意思,然后,反问学生,这幅线段图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表述中进一步理解了线段图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再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线段图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因为新教材没有专门的应用题教学,一些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式都隐藏在计算教学中,所以当全体学生列出517—348算式后,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强化了已知总数—部分书=另一部分数这个数量关系数。

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尽人意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虽然总体设计而言,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但是练习设计层次不是很清楚,没有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学而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中间有 0 或整百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教学反思

连续进位和退位的加减法,这部分的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迁移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告诉学生在这节课当中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懂得交流,当有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你要学会倾听,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先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在课一开始时,我就安排了一个练习导入新课。师:这是前几周猫头鹰爸爸妈妈捕鼠的情况:猫头鹰爸爸捕鼠 135 只,猫头鹰妈妈捕鼠 76 只,请你算出爸爸每周比妈妈多捉几只田鼠?师:刚才我们都是用减法来计算的,你计算时注意了什么?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自己学到的知识。再让学生说一说算理,通过练习,既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做了铺垫,又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接着再创设情境,探求新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信息,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在解决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多少只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们估算一下结果是多少,第一次没有强调要想知道他们的准确只数,就要用笔算的方法算出来,就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结果有点乱。第二次讲时先估算,再让他们说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条理就清楚了很多。我让学生借助了计数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感觉出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十位是零就要从百位退,通过拨珠计算,体会被减数中间有零的减法的算理 ,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计算。学生使用做标记的方法,计算准确率比上节课大大提高了。这个环节第一次讲时没有,个位弟弟不够减,去找十位哥哥借,十位哥哥是 0 就去百位哥哥借,百位哥哥借给十位哥哥一个百十位上作 10,十位哥哥在借给个位弟弟十个一,够减就开始数位对齐减。15-6=9,十位上 9-1=8,百位 1-1=0,不用写,结果是 89。第二次讲时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都参与到课堂中。

在解决第二个问题 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多少只 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再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来算,算完后小组交流算法,通过交流活动充分展现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兴趣大增,同时也十分得意地把自己的知识同大家一起交流。我最后重点小结一下关于三位数减三位数要注意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这些知识。

接下来就是课堂练习:在练习时又发现一些问题:个别同学抄错数的、有忘退位时的小点等等,从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们掌握的还是不够熟练,要在以后的课堂上提醒学生改正。《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发现孩子们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下识字6教学反思 篇7

1、突出了识字课的特点。

识字课文与其他课文的教学相比,没有阅读分析,也没有阅读方法的指导与学习,重点应落实在字词的教学上。虽然对于低年级来说,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掌握每一个生字的读音,学会写每一个生字,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但是作为识字课,应该与之有别。识字课要求学生不仅会读会写生字,还要读好词串,体会韵文的节奏与韵味,有时还要了解词串构成的规律,排列顺序的编排以及由词带出的一些信息。我在教学这篇识字教材时,注意了字的层次,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循序渐进的字词教学过程中掌握字音字形,实现了最基本的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前四组词串是按特点编排的,每个词串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以“u”为韵母的,这样的形式就是押韵,读来会感觉朗朗上口,增添了韵文的节奏感和韵味。

2、对简单、空泛的识字教材进行了“枝叶”“血肉”的补充。

这篇识字教材一共有12个词语共24个字,内容全部是各种动物的名称,没有情节,没有情感。如果平白直序地教学,学生很容易疲惫。所以,首先,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说一些动物的成语,再让学生找到自己认识的或喜欢的动物,学生在兴趣盎然地发现中,自然地去认识动物的名字——文字,由图入文,把形象与文字联系起来。其次,在引导理解词语时,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自己来介绍喜欢的动物,既满足了学生说话的欲望,使资源得以共享与扩展,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课前预习与资料收集的作用。再次,为了引导学生观察,深化对动物特点的认识,让学生用句式练习说话,使简单、空泛的词语回归到活生生的现实中去,从而使学生产生生活的联想,教材立刻变得立体与丰满。

二下地方课程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和朗诵民谚,了解和感受仙岩的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及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来历。教学重点:

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和朗诵民谚 教学难点:

了解和感受仙岩的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及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来历。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以篇首压题照片和几个学生的对话导入新课,帮助学生了解仙岩的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及“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来历。

2、新旧对比

引导学生观察照片和诵读民谚,了解仙岩的过去。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照片和民谚的“记忆”作用,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把所了解和的信息在全班进行交流。

3、国家级名片:

仙岩今后的发展与“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这两张国家级名片和市政府提出的“一港三城”的战略目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教学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畅流仙岩的未来,体会仙岩人民要把“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建设成“中国农民第一城”的决心。

4、适当延伸

仙岩的变化只是家乡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以点带面,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在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六课 居民住宅区

教学目标:

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了解新住宅区的特点,感受居民住宅区的巨大变化。从身边找变化,激起学生对身边一草一木的热爱,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对自己居住地方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了解新住宅区的特点,感受居民住宅区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从身边找变化,激起学生对身边一草一木的热爱,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交流课前布置的学生向长辈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情境。

二、创设情境,了解住宅区的特点

1、介绍我的住宅区

讲述自己或家人在居住地方的生活情景和生活故事。A、在组内交流

B、各组推选一名上台交流 C、贴一贴,画一画

画一画自己心中最理想的住宅区。

作业:拍下住宅区里,最美的镜头,贴在教科书的空白处,与同学交流。

第七课 温州中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温州中学的历史。

2、让学生了解温州中学的构成。教学过程

一、温州中学的历史

1、同学们,你们知道温州中学吗?关于温州中学,你知道些什么?

2、看来同学们对温州中学了解的还真是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的认识一下温州中学。

3、温州中学的历史:温州中学创办于清廷推行“新政”时的晚清。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国学大师、教育家孙诒让(1848-1908)商请温处道童兆蓉和温州知府王琛,将温州府属中山书院改为温州府学堂。府学堂后改名温州府中学堂、浙江第十中学堂、浙江第十中学校、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温州地方当局决定以旧校士馆为址创建温州师范学堂。时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的孙诒让亲操筹办。1908年学堂建成。师范学堂后易名温州师范学校、浙江第十师范学校。

1985年,学校复名“浙江省温州中学”,并再次由完全中学改制为高级中学。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舍、设备进行系统配套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加速进行。1992年,学校被评为省先进学校,1993年,学校评为省文明单位(以后仍保留文明单位称号)。1995年,学校被批准为省一级重点中学。2002年秋,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学校整体迁移到占地338亩、投资约2亿元的梧埏新校舍。全体师生将在这所现代化的寄宿制的新校里,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二、温州中学的构成

1、了解了温州中学的历史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温州中学包括哪些部分?请同学们自己看一下书,找一找。

2、学生汇报:温州中学包括科技馆、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学楼等。

3、讲解科技馆、图书馆的作用。

4、介绍温州中学出的名人:苏步青、孙诒让

5、讲有关苏步青、孙诒让的故事 故事一 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苏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终于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可苏祖善夫妻俩从末上过学,尝够没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龙心切,于是将儿子的名字由原来的“尚龙”改为了“步青”,算命先生还说上一番好话,以“步青”为名,将来定可“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名字毕竟不是“功名利禄”的天梯。正当同龄人纷纷背起书包上学的时候,苏祖善交给儿子的却是一条牛鞭。从此,苏步青头戴一顶父亲编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亲手缝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鞭子一挥,来到卧牛山下,带溪溪边。苏步青家养的是头大水牛,膘壮力大,从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里。有一次,水牛脾气一上来,又奔又跳,把苏步青摔在刚刚砍过竹的竹园里。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几根竹根中间,未有皮肉之苦,逃过一劫。

放牛回家,苏步青走过村私塾门口,常被琅琅的书声所吸引。有一次,老师正大声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他听后,就跟着念了几遍。此后,他竟记住了顺口溜,放牛时当山歌唱。

苏祖善常听儿子背《三字经》、《百家姓》,心存疑惑。有一次,正好看见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作为父亲的心终于动了,夫妻一合计,决定勒紧裤带,把苏步青送进了私塾。

故事二

9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东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苏步青见陈老师不批评他,还给他讲故事,心里很感激。陈老师见他垂着头,摸摸他的头后说:“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嘛,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考第一名。”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苏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撼,泪水像断线的珍珠淌在自己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此后,他完全变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到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三、画一画我们的学校

欣赏了温州中学,我们自己的学校也可漂亮了,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一画

第八课 温州国际会展中心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温州国际会展中心及其他十大标专性建筑,树立学生对家乡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自豪感。教学过程:

1、利用教科书中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建筑风格和作用,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会展中心的外观像什么,有什么含义,听了会展中学的介绍以后有什么感想等。

2、市区的学校可以带学生现场感受会展中心举办大型展览会的场面和气氛,非市区的学生也可以利用音像材料或互联网向学生展现这些盛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上一篇:夏夜奏鸣曲作文600字下一篇:华夏保险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创业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