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大赛

2024-07-30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大赛(共8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大赛 篇1

琼海市嘉积中学:谢先丽

能够代表琼海参加这次海南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我深感荣幸。我能在这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首先要感谢校领导和教研员胡晔琳老师对这次大赛的重视和支持,还要感谢嘉积中学语文备课组这个优秀的团队,尤其要感谢王小文老师和申丽燕老师,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

这次大赛分成两个模块:笔试,考查内容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和海南省中学语文教学量化常规;决赛,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抽签决定。从新增的笔试来看,这次大赛更加注重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决赛先抽签,再24小时备课,班级随机,学生未曾见面,这就要求老师们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备学生”,而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虽然我获得了一等奖,但是听了其他老师的课,特别是聆听了专家评委的点评后,我觉得要思考、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一、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并贯穿落实

从2004年开始,海南省作为试验点第一批开始新课程改革,我也是第一批“实验者”,刚开始的两三年,我们经常考理论知识,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里,我们都以新课标为“最高指示”,所以对新课程标准很重视,也很熟悉。随着一轮又一轮的高三教学,我们把目标对上了《考试大纲》,慢慢地淡忘了新课标。这样的结果是唯分数是论,语文课堂变得很沉闷,更谈不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了。学生也不太喜欢语文课,常戏称语文上与不上效果差不多,还不如抽出

时间多做几道数理化,语文老师也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这次笔试和专家的点评让我醍醐灌顶,新课标就是“教学规律”呀。我们不是纯粹的“教”,而是要让学生感兴趣的学、有收获的学。所以,当我们的教学环节发生了偏差时,回到新课标理论中找一找,沉思一下,寻找一条更适合学生的方法。我们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目标怎样定、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理念是否新颖等等,这些不是死的理论,而是要根据学情具体地进行分析并落实。根据新课标设计教学流程,我们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十年课改,我们还需好好研读理论知识,温故而知新。

二、设计好每一节课

一节课是否成功,教学设计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该如何设计一节课?尤其是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以这次大赛为例,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根本没有得到发挥,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而是执着地按照自己的教案“满堂灌”,学生死气沉沉,昏昏欲睡,教学效果极差。究其原因,很多老师开始责备自己运气差,抽到了沉闷的班级。而事实上,学生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和活跃,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死守教案固步自封。

我们备课备什么?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而很多老师却忽略了备学生。须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呀,你忽略了学生的想法,怎么可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这次大赛,我抽到的课题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整节课的课堂气氛也很好,学生在思考问题并积极作答。

很多人说我运气好,抽的课题好,抽的班级好,抽的时间好(上午第三节课)。我承认这些运气的存在,也感谢学生的配合。但我认为关键是我的设计中考虑到了学生的存在。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我的设计是符合学生的心态和特点的。首先,我让学生找套中人的特点,这是基于速读和精读课文的基础上的,学生仔细阅读后解决并不困难。其次,分析恋爱**和死因,这个话题学生本身就极具话题性,很容易勾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我的提问是这样设计的:当别里科夫看见那个有可能成为他妻子的姑娘和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在城郊的小树林里骑自行车时会有什么反应?学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自然会仔细阅读文章并找出答案,自然而然地引出“死因”问题。再次,我一节课的设计中就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人物形象,二是文章主旨,没有面面俱到,但问题具有针对性,所以解决得比较流畅。

但是也有一些遗憾,在设计“墓志铭”环节时,本想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并激发学生更全面地评价这个人物。但是我低估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先给出了示例,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局限性就大了。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放开去写,如果学生没有反应,再给示例,然后再一一点评。

我们的课堂当中也会出现一些“意外”,当“意外”出现时我们该怎么办。如果按照教案走,肯定一塌糊涂。如果真正备学生了,那么“意外”则可以成为整节课的亮点。比如,当别里科夫看见柯瓦连科和华连卡骑自行车而“乱”时,有一个学生说是他嫉妒了,他嫉妒自己的恋爱对象和其他男人骑自行车。这是我的设计中没有出现的答

案,但我顺势一导:他连亲姐弟一起骑自行车都无法容忍,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便很快理解了这个套中人的迂腐和落后。如果我们真正考虑到了学生,那么一节课应该会有很多精彩的碰撞。

三、语文课要回归文本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局面:语文和绘画结合,语文和电影融合等等,又唱又跳,热热闹闹,声色俱全,但我总觉得有喧宾夺主之嫌。语文训练的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加入大量的现代元素,那无疑是剥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立足文本、解读文本、升华文本的。

语文教材的主体就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文章,它们是值得我们去用心挖掘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以文本为基础,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你如何解读,你都不能脱离文本,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因此,只有首先立足文本,才能提高教学实效性。所以,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文言文,都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

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上课时往往很急,一节课基本上没有读书的声音,只是老师枯燥地讲,学生漫无目的的合作、探究。以我观察的几节课来看,比如一节《陈情表》,老师的基本功还是不错的,但是在学生还没有阅读的情况下就开始探讨文章的内涵,这样学生当然很茫然了。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我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阅读文本,那么学生对别里科夫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因为合作、探究的前提是自主阅读,在透彻地理解了文本后,学生和老师才能碰

撞出最智慧的火花,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我们的语文课堂真的要静一点、慢一点,给学生阅读与思考的空间,他们才是一节课的主人翁。

四、基本功要常抓不懈

一位教师的基本功,在一节课中一览无余。教师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板书是否简明得体、教态是否自然、教学是否有激情等等,这些细节问题都不能忽略。很遗憾的是,在这次大赛中看到很多老师完全依靠多媒体,而忽略甚至没有板书设计,有些老师也不太注意自己的语言组织,略显啰嗦,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我刚走上工作讲台的时候,对这些基本功的训练也十分注重。但随着教龄的增加,平淡的教学生涯慢慢地退却了我的激情,只有在一些公开课或示范课上才能找回当老师的初衷。而一个有激情的老师,他的课堂应该是极具感染力的,他能将这种感染力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感受到老师对自己工作的热爱。这样便可以构建一种非常和谐的教学局面,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热爱生活,而这将是一辈子的财富。所以,一个真正用心教学的老师,应该要常抓基本功。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大赛 篇2

第一:Greetings.通过打招呼和老师与学生正站着和坐着的对比, 引入图片上的男孩正在看电视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Learn the Key Vocabulary由于课文内容简单扼要, 没有情境铺垫, 学生难以进入学习语言的状态, 因此创设循序渐进的情境非常必要。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学生熟知的明星和他们的老师及同学日常生活中的照片, 比如打球唱歌跳舞吃饭睡觉打电话读书等等, 把学生从轻松的情境里带到学习新知中去。通过问答方式, 以旧引新。

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提供信息, 引出本单元的重点短语和句型。

重点短语:watch TV、do homework、eat dinner、read、talk on the phone、and so on

重点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m….

What’s he/she doing?

He/she is….

Is he/she doing…?

Yes, he/she is.

No, he/she isn’t.

紧接着通过图片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的练习中。

第三:Guessing Game接着通过猜测所呈现的图片中的人们正在做的动作进一步巩固了现在进行时的疑问句否定句以及回答。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课堂气氛。

第四:Listening Practice and Pairwork文中安排的听力练习由易到难, 能让学生展示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 轻松完成给对话排序, 从而使学生们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主动运用语言, 引导学生初步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项目。

第五:Learn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要求学生课前作好准备, 通过自主学习, 搜集与现在进行时相关的资料图片;再通过合作学习, 相互交流自己的资料与课本资料, 通过探究、模仿练习得出现在进行时的规律, 达到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的目的。然后叫学生归纳出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句型。

主语+am/is/are+动词的现在分词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找出记忆的规律。) 最后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但我在这一环节中, 由于时间安排与题量不当, 没有发挥好小组与搭档的互助学习精神, 缺少生生互动, 仓促释题, 没有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同学。影响教学质量。我会吸取经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进一步改善自己的课堂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大赛 篇3

关键词:技能大赛 服装师资 教学模式

近几年,中职学校的技能大赛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学校在中职服装专业的技能大赛中成绩显著。但中职服装技能大赛的教学还不具备普遍性,更不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数量充足的高质量制版人才,每年一个项目只有三位选手可以参加省级技能大赛,这就形成了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服装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服装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业的怪现象。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多数在企业都待不到一年,所在岗位也大多是普通机工,要使服装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技能大赛的水准或企业要求的标准,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将技能大赛的要求、服装行业的标准与服装教学结合起来,调整教学方法和教材的设置。

一、服装教材和制图方法的改革

服装结构制图是学习服装专业的基础,更是手工制版和服装CAD制版的基础,也是服装专业的学生必学的科目。但是,中职服装结构制图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实用教材少,教材中的款式陈旧,教材编写只考虑到基础性,代表性和流行性欠缺。例如,基本款女衬衫、无领女式两用衫、大衣、西服等,按照书中的规格和款式制图,缝制出的衣服在袖笼、胸围的松量等方面都有问题,这样的教材只能起到引导入门的作用,不能让学生在款式的学习和制作中获得更多的技能。而技能大赛明确要求选手用新原型方法制图,教材中的平面制图法已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在制图方法和教材的选用上要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以选用以日本文化式原型为基础的《服装造型学》和刘瑞璞主编的《女装纸样设计原理的应用》等作为参考书,补充教材在款式和方法上的不足。

二、教学师资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大多数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服装教学活动基本都是在校园内完成的,偶尔带学生出去看看款式和面料,教学偏重对书本知识的简单理解和传统技能的传授,教学手段简单、重复,训练方法陈旧。而学校教师多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学校任教,没有经过服装企业的实践训练,业务和技能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导致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严重背离了培养目标。

学生在学校接触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掌握了款式图的绘制以及成品服装的缝制,但这些还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必须带学生去企业锻炼,采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例如,笔者学校有校办服装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理论学习之后,可以到服装厂实习。工厂制版操作严谨、流程合理、排版准确,学生体验之后,对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各学科紧密结合,取长补短

一般来说,技能比赛的所有科目都是由同一个教师教授。比赛的项目分为服装工艺组和服装设计组两大项;服装工艺组分服装CAD制版和服装缝制工艺两个项目;服装CAD制版包括制图基础理论、手工制版、富仪CAD操作系统的使用,还有放缝和推板技术的运用;服装缝制工艺包括手工打板、放缝、裁剪和缝制等。每个项目涉及面很广,学生要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由同一个教师来教授,知识的连贯性会更好。而服装专业的实际教学并非如此,几个教师分别教不同的科目,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这样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大量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将各科相互融合,做出来的作品问题百出。

所以,必须结合技能比赛教学的优点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例如,教材上的款式陈旧,可以让学生选择面上流行的款式,也可以在网上搜索款式进行参考,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款式。然后,在基本制图的基础上打板,教师对打板过程进行指点,采用平面制图和原型制图相结合的办法。板型绘制好后,先进行样衣的试制,试制出的样衣进行立体裁剪修正,再用面料进行裁剪、放缝、缝制,这样层层把关,做出来的衣服既有流行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一方面,各学科相互融合了;另一方面,这种方法也结合了服装企业的生产方法,让学生了解、掌握了工厂的生产流程,为毕业后进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技能大赛,带动中职服装专业发展,反思中职服装教学模式,服装专业的教学需要更大胆的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徐雅琴.服装结构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汪薇.中职服装教学的反思及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观英语教学能手大赛反思 篇4

大板中心小学张海富

小学英语市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在赤峰市松山四小举行,二十八位选手依次给大家展示了精彩纷呈又富有个人教学特色的课例, 纵观这些课足以看出参赛教师都能够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后我对小学英语的教学思路更加明朗,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参赛老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体现了很强的层次性,不再只注重活动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活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了由初级到高级的任务,呈现出阶梯型。真正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从听、模仿、说、认读、到书写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给听课老师的整体感觉是环节比较清晰,衔接和过度都很平稳自然。但是在活动设计创新上我们需要再下一番力气,需要我们在平常课中做到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及时反思总结,力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选手的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首先,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大部分老师和学生的亲和力非常好。其次是参评者的课堂驾驭能力比较强。可以说她们面临着很多挑战:讲课内容准备时间非常短,不能提前熟悉学生,执教内容跨度大等一系列难题,但是她们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课程标准呼唤:英语课堂应该是有趣的,但更应该是有效的。大部分老师在教学中能够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地处理一些课堂生成性问题,并且做到了恰到好处,体现了较高的课堂组织调

控能力。同时我也看到一些问题:老师的课堂组织语言如何在孩子身上得到有效的反馈,老师所提问题的指向性应该明确,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干什么,这时铺垫非常重要,避免直接问学生一些太笼统的问题,尤其是面对陌生的学生,应该给学生一个适当的缓冲,也许效果更好些。还有重难点的处理方式,五年级重点基本上都是一些加粗体,比较好把握,但是难点恰恰是一些情景句和情景词,难读,难理解,是让学生自己解决还是老师在循序渐进的讲解中寻求突破,现在各科都提倡“导学—议练”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怎样高效地运用于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这也是一直让我困惑的问题。听完这些老师的课,我感觉明朗了许多,首先她的教学理念新颖,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老师准确地引导和暗示把难点化解为易。同时我也发现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评价缺乏准确性、层次性和交互性。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往往不管难易程度只要学生答对就说 “Good,very good等”,给人感觉是老师的评价太单一,不具备针对性,我想如果我们对每个孩子的回答能够做出准确而恰当的评价,比如是发音好还是语调好,还是在小组活动中有创新等,这样或许更有利于孩子英语水平的提高。有些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频繁地使用实物进行奖励。一节课中很少看到有同学之间、小组间和师生的互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和赏识。我想我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坚持正面引导,这本身没有错,而且也是必要的。关键是应把握好评价的方式、评价的尺度和评价的时机。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取得了明显进步,集体评价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然而教师不能把评价当作公式,应采用因人而异,灵活机动的分层评价方式,同时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我想这样平等交互的评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

三、本次教学能手评选彰显了老师们较高的专业素养。大部分老师能用流利的口语组织课堂。怎样把英语说的地道、纯正,让人听起来舒服、给人以美感,我想这是我努力的方向。毕竟在小学阶段英语是孩子的启蒙阶段,再说口语也是我们英语课的门面。还有小学英语课并不是简单的单词、句型教学,它也像其它学科一样,需要拥有较广的知识面,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不断拓宽英语学习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大部分教师能够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计不同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我们平时应多全方位地了解西方文化,找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尤其是每节课的情感目标要找准,确实起到升华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多向专家、大家学习,多看一些理论专著,了解英语教学的前沿理念并把它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通过平日的教学实践,创新教法,创新课堂。再就是大部分老师的板书比较公整、流畅、美观,体现了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的用心。板书是我们在平时容易忽略的问题,怎么想就怎么写,其实板书设计蕴含着很多技巧,这就要求我们把功夫用在平时。

青年教师同课异构大赛教学反思 篇5

——感悟“脱了缰的野马如何拉回来”

箭口初中 尹静

2014年 10月24日,我参加由市教育局组织的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教学大赛。本次比赛目的是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后备力量,形成我市教师队伍梯队式发展的良好态势,适应优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全面提高我市的教育教学质量,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风采的平台。本次活动共有六位青年教师参加。也许最后我的授课结果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但最重要的是我享受了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能够更清晰的认识自己,磨砺自己,提升自己!下面就对这次比赛作以下总结:

首先,在课题的选择上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同课异构”,也就是用规定的同一个课题,老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用不同的结构形式讲解出来。10月17日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了节次的抽取,我抽到了第7节课,同时也是六位老师中最后一个讲课的。由于我们要到诸冯学校学校给陌生的学生上课,这就为我们的上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个内容学生是否上过、学生基础怎样、若上过他们掌握的成都又怎样、相同的内容是否会出现“撞车”的可能等等。这些可能性在备课时都需要一一考虑到。其实,这也为我的备课带来了巨大的空间。积极听课,努力多查找一些资料,同时主动驾车去中心校请教美术组的周老师等,不仅在教学上相互研讨,而且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甚至我们都回到了家里还要打电话为一个教学问题进行探讨。我觉得这种互相学习的频率比平时增多了,这也是比赛给我们带来的收获之一,让我们学会了互相合作,在合作中进行超越和创新。

其次,精心的备课

选择好课题和节次后,就要对本节课进行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备教案、备导学案、备工具准备等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教材的具体内容、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研究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1.在课程标准要求方面。新课程要求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美术的造型应用,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提倡“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在具体的要求上,新课标要求学完本课要求学生“了解色彩给人的感受,认识色彩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因此本节课在内容上有两点要求,一是认识色彩的基础知识;二是感悟色彩是如何表达情感的。根据这些要求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是“同课异构”,所以必须体现自己的独特的一面。而网上能找到的资料、课件,基本上都将重点倾向于“了解色彩给人的感受和色彩的情感” 两个方面,于是我猜测,今天讲课的授课老师应该大部分也是这种架构(结果正如我所料),如果我也走着这条路,一定缺少新意,所以我只能另辟蹊径,努力寻找别的出路。于是我将重点放在了“认识色彩”这个环,主要让学生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因为让学生真正学到相关的色彩知识真的很重要。

2.在教材的具体内容方面。首先应细读教材,虽然美术跟其他科目不同,他可以基于课本也可以抛开课本,但是书本中的思考和练习的立意,为本节课的教学还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有所依”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在研读了教材之后,根据我所讲的课程流程编写导学案(但是由于紧张,导学案是我这节课的第一个亮点,却没能很好利用起来,因为我忘记和同学们介绍它了。这是我本节课遗憾点之一),导学案中设置部分有梯度的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让课堂有学习,有练习,有巩固,以此达成水到渠成的目的。

通过以上两个活动,完全达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这样做不仅避免了照本宣科带来的枯燥无味,而且使课堂充满了生机,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这种做法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虽然这个班已经学过了本节课(之前的参赛老师在这个班里讲过了),但是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感仍然非常强烈,因此可见,课堂气氛上还是十分成功的。

3.在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方面。

在此之前,之前的参赛老师在这个班里讲过本节课的内容了,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相关的色彩原理,并讨论了本节课必须要介绍的大画家凡高的代表作品《向日葵》,分析了画面中色彩表达的情感;学生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色彩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这些问题就没有什么新意了,于是我将侧重点由“感受色彩”转变成了“认识色彩”,并通过现场演示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是对平衡原理和色彩概念的具体应用和再认识。

(但是,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很多情况下,你的想象结果跟现实结果都会有很大出入,因为你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由于学生对广告色现场调配这件事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老师的色彩变化小魔术环节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不等老师说完要求,他们就急于表现了。结果我所要求让他们发现变色的过程中的微妙变化,他们没等捕捉到,就把所有颜色混在了一起,结果可以想象一下„„我要的结果没出来,最后只能由我再来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谈谈微妙之处。这样本来预想着让学生独立实验,独立谈感受的小环节,没能在预期中完成,重复操作下耽误了很多时间,授课的第二个亮点也没能体现。由此我想到了:要是再有机会讲解本课,我可以将本环节直接缩减,不让学生亲身体验,由我完成实验,学生来谈感受就可以了。)

4.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方面。

由于学生连续两节课学了同一个知识点(这里我不得不说说主办方,这不是为难我这个青年教师嘛,如果我是一个导演就好了,可以彩排,可以N机很多遍,但是我是一个老师啊,我的课堂生活没有彩排呐,所以接下来的课会发生什么我真的无法全部预知啊),这些知识比较琐碎,且难度也不大,这时学生心理上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疲倦感,或者对知识的理解一知半解却以为自己掌握了他们,或者说他们对新知识的索求欲望过大,于是对学过的知识开始不屑一顾,开始有抵触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上放弃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质疑――理论讲解――交流应用活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启发、示范等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验观察对比、概括归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为我始终认为美术学习切忌“眼高手低”,用眼睛看不如用脑子思考,用脑子思考了手头功夫还得过硬才行,美术最终还是要求将你用眼睛发现的美,用手表现出来的。因此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归纳和动手尝试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即使我及时地改变了我的教学方法,仍然发生了很多事情,例如:大师简介部分:介绍凡·高以及他的代表作品时,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所以课堂上就有学生大声地喊:“老师,这里学过了,”“我们都知道了”„„等等不同的声音。这个时候是最考验一个老师的课堂应变能力以及课堂把握能力的时候了。于是,我就不能硬着头皮继续讲下去了呀,只好顺着学生的话来讲了,我说:我知道你们已经学过这些了,所以老师现在要考考同学们,看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了。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只不过是换了个说法而已。这样才把本环节顺利的应对过去。(遇到了这样的课堂突发性问题,老师们你们是怎么处理的?期望多多提供你们独特的解决办法哦)

第三,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在充分分析了以上信息之后,就要动手设计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在这里我借鉴了前人的做法,以减少工作的重复性和复杂性。考虑到课堂的生成性需要,并不要求把每一个细节都罗列在课件内,而是让课件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课堂的生成性部分可以多做几个假设,以应对课堂中产生的不同情境。这样也就使得课件的实用性得到加强。因此,我在课件的设计上追求简练、明了。这样设计下来可见的内容和页数都得到精简,把更多想象的空间都交给了课堂,交给了师生的互动环节,使得整个课堂简练而不空洞,精准而不乏味。

课件的制作,还要讲求完整性,比如首尾呼应啊、环环相扣啊等等。我在制作课件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强调首尾呼应。开头打破了传统的静态页面导入的模式,而是使用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动画片的动态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由课堂效果来看,这一点很成功,结尾的时候呢又把开头的动画形象引出来了,用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说出本节课的任务以及任务要求,同学们很感兴趣。当然,成功的背后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为了找一段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动态视频,我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呢!实在找不到,我就自己录音,例如最后作业环节的音频。

第四,教学用具准备

要想讲好一节有质量的课,那就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俗话说的好:巧妇难成无米之炊。没有米下锅,怎么才能做出来香喷喷的米饭呢。同样讲课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讲色彩,不让学生了解各式各样的色彩存在形式,光凭语言表达、图片展示是不够的,最好是动手触摸一下,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在教具、学具的准备工作上,我还是下了很大一个功夫的。

例如:

1、光是水粉颜料中的三原色红黄蓝,我就准备了24瓶,这24个瓶子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怎样才能找到模样一样的瓶子呢,我想到了小瓶装的“农夫山泉”,即透明又小巧,还方便携带。于是我真正的来了一个“买椟还珠”,去超市买了一箱小瓶装的“农夫山泉”,正好24瓶,把水倒出来用瓶子来装颜料。

2、调颜料用的小杯子用的是从超市买的一次性透明纸杯,效果还不错。

3、涮笔用的水桶是废物利用,把以前用过的矿泉水瓶子割掉头留下身子,正好用来装水。

4、装白色颜料的小盒子也是废物利用,将以前用过的刷干净再用。

5、还有水粉笔和彩色墨水,都是去超市买的便宜货。

6、调色盘是借用的。

7、导学案打印了60份。

8、还有准备了7份色相环图片

9、作画工具——吸管,是从超市要的

10、水粉颜料,买了12盒,水粉纸,买了3包

11、重头戏,还做了一个大的色相环(现实看来真的没必要,用电脑现实即可)„„ 哦,我的天哪,这些教具学具真的是费了我好大的脑筋和精力呢!最后,其实很多东西一紧张,都忘记用了,如导学案、色相环、彩色墨水、白颜料。这也正是应了其中一位评委老师的话:你的工具准备的真是太全面了,全面是好事,但是也因此要是害了你,如果每位老师都像你这样重视,课还能上不好?不过课是上好了,学生是high了,老师也累坏了。得不偿失,准备的太多,最后学生都不知道该用什么好了。老师尚且记不住都有什么了,更别提学生了。由此可见,工具准备的太全面是把双刃剑啊!工具准备尽量以废物利用比较好,不能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金钱和精力。

第五,模拟演练环节。

在设计好课件后,就要在赛课前进行模拟演练,这个环节太重要了,在模拟演练的过程中再细细雕琢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争取把课堂上的更加精彩。可是在这方面我做的远远不够,当时由于我们学校教学条件比较落后,缺少一个可以上公开课的美术教室,另外学生实验环节所用的那些颜料啊之类的没有,所以无法完整的完成模拟过程,将实验部分省略了,因此也就省略了课程雕琢的步骤,也因此无法计算时间和预知将要在这个环节发生的事情。这一点在赛课中明显使我表现出劣势。

第五,正式赛课。

进入正式赛课的时候,心中不免会产生一种紧张的情绪,因为没有在课堂上进行精心的演练,担心就更多了一份,还因为前面听了五位老师的课,觉得都讲得很好,无形中给自己施加了不少压力。和学生见面时,诸冯学校的学生活泼热情,让我安慰不少。比赛进行中,学生的状态还算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的活动开展不是很好,思维跟不上我的节奏,总有滞后。而且上课过程中学生对一些学过的知识根本没有印象,虽然这节课是他们已经上过,但实验做得并不是特别好,分析、推理频频出错。这样一来上课时间就不够用,以致教学内容许多闪光点没能点到,例如:导学案的运用,独立实验独立探索答案环节,学生作业没有播放《我是小小粉刷匠》这个贴题的音乐,作业完成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的太匆忙,很多没有画完,也是因为作业打印的太大了,学生不好掌握。另外展示评价部分做的太粗糙了,没有达到我所预想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我对课堂的把控做的不够好,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通病,弱点。通常是特别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都在积极画画,积极的完成任务,积极的表达,你的要求他们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但是课堂气氛有时过于活跃,过于

开放,过于自由„„正所谓过犹不及。放出去了,学生像一匹匹脱了缰的野马一样跑出去了,而我无法拉住他们,无法收回他们的野心,无法将他们从激动、刺激、热闹的气氛中拉回到课堂中,致使我要讲课或是强调问题了,他们还沉浸在自己作画自己游戏或是群体游戏的过程中,不但是我无法控制这个课堂局面,甚至本校的老师也控制不住这个局面了。这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事情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呢?是我们的课堂出了问题,还是整个教育出了问题呢?如果是课堂出了问题,我的课堂控制不够,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如果是教育体制出了问题,那就是我无法处理的了。中国的教育模式仍然局限在教师为本的理念中,无法向国外的美术课堂那样让学生自由发挥,尽情表达。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学生还是知之甚少,固步自封的多,信息渠道蔽塞,这样的场面见得少了,好奇心太重。由此我感觉:如何将“脱了缰的野马拉回来”是一个美术课题中值得研究的大课题。

第六,赛后反思。

“教好书不在于教龄多长,而在于反思多深。”比赛已经结束,但细细回味,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这次比赛,我学到了很多。可能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收获是巨大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体验过程是最重要的,正所谓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

本次活动中有丰厚的收获,更有深刻的思考:

1、本次活动中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眼界,也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了教学经验,同时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通过这次比赛,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美术老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也是我充分感受到“终身学习”的深刻内涵。古人们尚且知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且还要经常更新。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因此,我们应善于主动性地学习,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使自己永远处于充电的状态,才能保持永远的自信。

3、深深感觉到自己应该多抓住机会锻炼,更好的体悟学生,感悟课堂,积累教学实践,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4、同时使我实在的感受到了竞争,压力与进步并存。

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教案 篇6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咬联想

要文要

韩愈推敲字套板反应

—————————————————————————————————————————————————

↓结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四、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

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斟酌词藻锱铢必较蕴藉付梓尺牍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反思 篇7

一.小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 教材小说类型少、内容少

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材都存在这种现象:第一, 小说较少, 由于语文课本内容有限, 小说作为重点的内容, 在教材中却不是很多, 教材中诗词、文言文的增加, 让教师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诗词、文言文的教学中去, 认为诗词及文言文的教学才是重难点, 对于小说教学的重视度不够。第二, 选入教材的小说内容类型较少, 例如对中国古代的小说就涉及较少。小说的选择大多都是经典著作, 有利于感染学生, 但是大部分的小说缺乏时代的内容, 学生感觉有距离, 不那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小说类型存在与时代脱节的现象。

2. 小说教学呆板化

首先, 高中教学任务重, 很多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于高考试题的分析, 忽略了新课改的要求, 教学方法逐渐呆板化, 过分的强调学生的阅读方法, 忽视学生自己对于小说作品的感悟力。其次,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过度分析小说结构和写作技法, 而忽视对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再者, 对于小说的选修阅读, 教师很少来引导学生阅读, 很多都是选修教材发下来之后, 全由学生自己阅读。这就造成很多学生阅读全凭自己的兴趣, 不能做到有效的阅读。

3.学生对于小说的深层理解不够

小说的学习一般包括认知培养和情感培养, 但是现在多是以认知培养为主。再加上小说教学方式呆板化、浅显化, 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性等, 学生对于小说的学习不能做到深入的分析, 小说对于学生情感层面的感染力度不够。

二.小说教学方法举例

1.语文教材小说的教学方法

教材小说多选择的是名著名篇, 需要教师认真对待, 做好引导, 主要从对学生的认知培养和情感培养两个方面下手进行分阶段的引导阅读。

首先, 是教材小说的初次阅读, 这个阶段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最大自由, 让学生自己去领会小说所描绘的世界, 和作者产生共鸣, 对于小说人物能够自己去理解和体会。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深层次探究的兴趣。其次, 是教师引导阶段, 教师应该在学生初次阅读小说的基础上, 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师设立问题, 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在其中, 要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 做到在较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看法。最后, 小说的教材学习还要教师结合一些理论, 这样会给学生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学评论, 当然更不能忽视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 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 做到能够对小说创设的世界有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现学生对于小说的深层次理解。

2. 选修教材小说的教学方法

选修教材不应闲置一边,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选修教材,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 对于一些精彩的文章拿出来让学生讨论和学习, 充分结合教材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来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

3. 课外阅读小说的教学方法

课外阅读主要是教师引导, 教师对于名著阅读要做好引导介绍, 比如古代著名的小说,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看一些《百家讲坛》, 寒、暑假做好扩展阅读工作, 小说读的多了, 自然就会有了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因此, 不可偏废课外的扩展阅读, 特别是要求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 给学生布置一篇小说解读的作业, 课外学习活动或者假期结束之后来进行讲评和讨论。

高中语文的小说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需要我们正视和面对, 在处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高中的语文小说教学必须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 做到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兴趣 习惯 信心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

一、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于应试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的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 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四、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2011年东芝条码打印机授权经销商下一篇:亲子日记家长篇:孩子们的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