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反思

2024-07-04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反思(精选13篇)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反思 篇1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摸索,总结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经过试用,总觉得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有合作学习这种方法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某一个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型学习。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因而如何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成为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通过对初中语文新教材三年的教学实践,整理了几个自认为较有心得的合作学习的案例片段,以求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案例1]

《走进中秋》是七年级的语文综合活动课,以综合学习为主,结合写作和口语交际。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懂得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了解中秋节,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步骤一:把学生分为三组,“中秋节来历”学习小组、“中秋节习俗”学习小组和“中秋节诗词歌赋”学习小组。

步骤二:经过一个月的资料搜集,各个小组展示成果(制作成课件,并有专人解说)。

步骤三:重新分四人小组,选取小组成员感兴趣的内容制作手抄报,一人任版面设计,一人负责绘画,一人选材料,一人抄写。

步骤四:举办《中秋知识擂台赛》,设立了小组合作必答题和写作题,小组合作必答题中有“第一发言人答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补充、答题过程中小组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加十分”,在写作题中有“合作完成,一人表述的规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学会了获取资料的方法、分门别类整理资料的方法,还体会了分工、合作的乐趣。[案例2]

《父母的心》是八年级(上)的课文,属略读课文,通过本文的教学,要求学生能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挚爱亲情。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本单元中的三篇表现亲情的文章,已初步掌握分析文章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特色的方法,所以,这篇课文适合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一课时内完成。

教学前,教师先布置学生查找文章的背景资料,独立阅读课文,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章的结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等方面设计自认为最重要的五个题目,并做好解答。

第一步骤: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题目与答案:题目设计是否合理、明确;答案是否正确;去掉重复的问题并做整理。教师巡视、指点后表扬问题设计较好的小组。这是本节课内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第二步骤:让问题设计较好的几小组向其他组发起挑战(向他们提问自己小组讨论整理的问题),挑战组可指定应战组内任何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应战同学如遇到难题,可先向组内成员求助,如不成功,可再向其他组求助。教师在旁适时点拨、点评。这是班级内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及小组成员之间的进一步合作。

最后,评选最佳挑战组、最佳应战组和最佳援助者。这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既培养了提问意识和能力,又弥补了个人考虑问题不全面、不透彻的不足,使困难、中、优三类学生各有所获,且兴趣盎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不懂得如何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以为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所以在课堂上特别是有“花架子之嫌”的“千锤百炼”的公开课上,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动不动就互动式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一两分钟后,让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有时还是安排的),外加“声、光、电”,真是一堂“上上下下”都满意的课。不敢苟同,我只能在私下里自己认为,这种“合作学习”实在没什么成效。似乎是最近才明白,其实这种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检查者、记录者、协调者、报告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再如,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从而无法达到通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通过对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结束后还应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说:

1、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2、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3、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去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会相同,但教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影响他人。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反思 篇2

新课标提倡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的确,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课堂之上,然而,在合作学习中,常发现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合作流于形式,或是学生积极性过高偏离主题从而发生失控的现象。这些不好的现象影响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许多教师也因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担忧而渐渐少用,又回到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新课标下英语语言四项基本技能之一,英语的口语能力一直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一方面是由于教学重点集中在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另一方面则是50人大班教学这一客观因素使得口语教学在课堂上难以兼顾到每个人。部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强、没有主动发问发言的意识。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一方式是践行英语课堂有效性的可行办法。

合作型学习,是以群组为主、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Dillenboung,1999)。

二、小组合作学习状况及对策

(一)分组策略

1. 案例一:由于50人一个班的大班教学的客观事实,学生的座位每周以小组为单位前后左右轮换一次,因此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是按座位组合的方式分组,即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为一组,每一小组4人左右,这种形式非常简便且易操作。

在人教版 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下 期Unit 3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第一课时的课堂中,重点操练句型“How do you get to school?”及其回答“I takethe bus/ train/ subway/ walk/ ride a bike to school.”有一些小组的同学上学的交通方式都是一样的——坐校车,而有一些小组的同学所选用的交通方式多种多样,因此一部分组根据其实际情况1分钟不到就将句型操练完毕,并且大家感觉非常无聊。而另一些组因答案的多种多样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从表情来看,大家都保持极大的兴趣,仔细询问和倾听,气氛非常好。在老师看来,一个班就像冰火两重天般,有的同学早早结束了小组学习,有的同学却积极性很高,意犹未尽。

2. 对策:在本单元第三课时3c Ask your class-mates questions and write their names in the chart的练习中,笔者及时调整分组形式,让学生先在本组内做小调查,再与另一组组建新的合作小组,用第三人称的问话方式完成表格,因各自交通方式、家校距离、花费时间的多样性,学生对此调查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内向使用目标句型的动力,达成交流的效果。

3. 反思:小组分配既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形式,也可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形式。教师可根据实际需求提前做好准备。“组内异质”要求科任老师与班主任及时沟通协作,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情况来安排学生的座位。“组内同质”是以任务为中心进行分组,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从而使得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较小,较利于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二)任务难度

1. 案例二: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中每个单元的Section A 2d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这一环节通常要求同学两两之间或是三个人之间模仿课本内容编写类似对话,目的是将目标句型带入情境中进行操练。由于这是建立在每个单元1-2节听说课之后的内容,因此通常会涉及到2-3个重点新句型。在这部分操作中,有的同学因对词汇或句型不够熟练,无法脱稿进行对话编写,造成无话可说的现象,丧失了模仿创造的动力和兴趣,让本该热烈的口语操练变成了沉默的倾听。同时,一部分能力稍强的同学,在读了几遍教材文本很快熟悉后,熟练地脱书模仿情景,但未能较课本有所拔高。

2. 对策 :如在教授Unit 3 How do you get toschool的时候,笔者在PPT上呈现了两个版本的对话。一是只涉及本单元的三个问句及答语:“How do youget to school? 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get toschool?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二是加上了对对方上学的交通方式的评价:“What do youthink of your trip to school?”及采访对方亲友上班的情况 :“How does your mother/father get to work? Howlong does it take her/him to get to work? How far isit from her/his home to her/his work place?”课堂上不同英语能力的同学按需所练,按需寻找搭档创设情境,并互相纠错,如“How long does it take ... to do ...?”中的“to do sth.”,回答中的第三人称单数takes等等。

3. 反思:对于合作学习的问题难度要分层次,让每个同学感到有事可做,巩固基础和拔高同时进行,调动学生英语口语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自己足够多的机会提高英语水平和表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交流来分享信息,分享知识。因此,掌握好适合学生的任务难度是很重要的,分层次进行无疑是很好的照顾到每个人的方法。

(三)问题设置及充足的时间

1. 案例三: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之下,有的教师不得不压缩课堂上的讨论时间。课堂上遇到一些有意义的话题时,学生兴趣很高,可是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并未到位,学生讨论刚刚投入,老师就拍手叫停,确实是一种假合作的形式主义,应杜绝。笔者在讲Good English 5b Lesson 11 The Bully时,在第一个班最后的提问环节提问:“What other bul-ly things or bullies do you know at our school?”当时笔者只是站在讲台上纵观大局,注意力集中在是否每个小组都在讨论,什么时候大家讨论完了就可以提问了,结果没有详细地了解到每组的具体讨论情况,并且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是一直以来很积极的同学,造成少数人学习,多数人空闲的局面。

2. 对策:笔者在对第二个班教授同一课时,将前面的教学环节稍作压缩,留给小组讨论充足的时间,并且在小组讨论期间,到每个小组倾听并关注进展情况,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句式方面的帮助。据观察得知,讨论时间的充足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相互之间在很欢乐的气氛下纠正语法错误,英语能力一般的同学在与组内成员充分讨论后,也能吸收其所长,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在随后的自由发言时间,明显较第一个班有更多平时少发言的同学勇敢站起来分享,究其原因,进行充分的小组讨论后,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3. 反思: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能引起绝大部分人共鸣的问题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一群人一起头脑风暴有一定难度、有探究和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好奇和渴望中互相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研读教材,发掘教材,对教材进行活化处理。

三、反思与启示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反思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误区;反思

一、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相对于传统英语教学的直线式的教育教学模式而言的,是在传统班级讲课模式下的一种创新,和传统班级授课模式相辅相成而又相互影响。一般有一个极为普通的前提,就是授课教师在承认传统课堂教育教学的前提之下,教师在思想上发动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的教育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组织的各种小組为推动力,即是一种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能够发挥小组的整体作用,在理想状态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学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发挥群体的团结功能,以达到提高小组每一个成员的学习成绩,提升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目前,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一种令人十分堪忧的状况,在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育实践中,学生没有积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学生自说自话,不顾他人感受的场面,还滋养了学生的懒惰行为,个体总喜欢把自己的个人主观因素引起的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归因于团队,导致学生不善于思考,不尊重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在遇到争议时,不会做出必要的妥协,很多活动就此宣告结束,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学习优势,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误区及相应对策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没有真正体现意义,教学存在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开展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真正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培养英语语感,能够大胆地说出来,提高英语水平。在英语学习中,小组合作形式是最能锻炼语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初中缺乏基本的组织能力,这样就导致小组学习产生混乱的局面。例如,在刚刚成立的小组讨论中,很多学生就是简单地说几句“hello!”“I’m John Smith.”“Are you Bill Jones?”“ Yes,I am.”“How are you?”“Fine,thanks.”等之类的问候语,而大部分时间是比较活跃的几个学生在表演,长期是几个学生的演练,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经常失去了全员参与的真正意义。出现这样的问题,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如何矫正和避免呢?首先教师应该广泛学习其他兄弟班级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的丰富经验,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建立和完善较为科学合理的小组学习讨论式评价机制,比如,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可以采用积分形式,并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主动参与小组比赛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英语教学的小组讨论没有真正体现实效性,往往存在表象化倾向。很多教师习惯于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思维固化为最为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充分结合时代的发展,真正解放自己的思维和心灵,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达到“以我口表我心”的目的,教师往往固限于“以我手写我心”的模式。其实,教师在讲课前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课程,根据教学安排,选择有较大价值的章节开展小组式学习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价值,发挥小组学习时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功能,让学生真正投身到学习英语中去。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育”存在很多弊端,需要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共同探讨和学习,真正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褚军平.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组织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篇4

一、如何组建学习小组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进行学习小组构建的主要思路,教师通过对各班学生的了解,将各组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进行均衡,不至于产生较大差别,否则对于小组竞争不公平。组内则选择能力不同的组员进行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互相提高。每组4~6人最为适宜,委任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学习与讨论;委任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内容;委任一名学习委员,督促并指导同学学习。每位组员都各司其职,互相监督与勉励,每次的合作对于他们都是充实并充满意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缓解了压力。但小组成员分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周小组成员的角色需要发生轮换,培养學生的综合能力。

二、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背诵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木兰诗》是初一课本中很重要的一课,要求学生会翻译成白话文,并且能背诵和默写。如果全班学生都在老师那儿背诵,那么时间就会拖得很长,不利于后期的上课进度。这时便可以组建小组,前后左右4个人一组或者是6个人一组,选定责任心较强的同学为合作小组的组长监督组内其他同学的背诵,小组长在老师那里背诵,由老师制定背诵的时间。比如说学完本课一周后组内的成员都要去小组长那里进行第一轮背诵,十天后进行二轮背诵,组长要及时地向老师反应小组成员的背诵情况,以便于老师对班上同学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2、情感朗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写的,这首诗以劝说的口吻和缓和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学习这首诗时体会作者的情感很重要,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的朗诵,在朗诵时要表达出当生活遇到挫折时还依然相信未来的情感,小组内朗诵完后组内成员评选出一名朗诵较好的学生在班级进行朗诵,然后再由老师对这些同学的诵读情况做一个点评。这样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而不是以往的学生举手自荐或者是老师点名朗读,只有少数几个人能真正参加到课堂当中。小组合作的形式会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自主地学习其他同学的朗读方式,也对课文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3、加强学生互动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上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小组合作机会,在初一下册课本中有以“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每个人都会有烦恼,烦恼后面也会有自己的一段小故事。有的人的烦恼是家长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有的人的烦恼是寒暑假期间家长安排各种补习班;还有的人是因为和同学之间有点小矛盾。可以就每个人的烦恼为题,让学生自由发挥相互探讨。给予学生课堂思考与小组讨论的时间,并给予他们代表小组发言的机会。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开导帮助,争取消除这些烦恼。既展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又总结小组讨论结果,培养自我思考的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同时又达到课堂互动的良好效果。

4、合作与竞争

老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上课内容适当的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文中有描述眼前的紫藤萝还有作者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可以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讨论之后由组长汇报,组长汇报之后,根据小组内的互动的情况和组长汇报的情况综合得出评分。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有组内的合作还要有组间的竞争,有竞争才能相应的促进合作。评分的目的就是要加强组间的竞争和组内的合作,合作与竞争互存,这样不仅能达到合作的目的还能加强合作的意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学生独立思考与内部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加强内部沟通的能力,建立学生课堂表现的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课堂不再是由老师主导,而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共同的交流互动。这不仅促进了师生关系,还加强了同学之间相互的了解。语文学习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它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学习,也是平时学生在小组合作的交流互动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语言的交流能力和倾听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关于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反思 篇5

柳树泉农场学校 王文刚 七年级

【案例】

1、学习目标:

运用地形图及课本材料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现状。

2、教学重难点:

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原因。

3、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四人为小组读教材图6-2-6,合作探究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粮基地的原因。

说明:A、探究时间为三分钟。

B、探究完毕后由小组长交流成果。

C、各小组互相比较,选出优胜小组进行奖励+10.图6-2-6 东北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

【过程观察】

在实际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发现:通过奖励机制的激励,大部分小组能够积极地进行探究学习、互相交流;学习较好的学生和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发言较多。但也存在比较大的几个问题:

1、小组间的合作探究水平由于学生座位的限制,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

2、小组内部贪玩好动的学生较多,则会很难将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之中,更多的是去说悄悄话,搞小动作。

3、小组合作探究的分工不太明确,考虑原因的分工不明、没有确定的总结记录和语言组织汇报,随便推人总结。【案例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采众家之长,集百家之言”,取其精华、去除糟粕的过程和学习形式;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从以上要求及目标出发,不难发现我设计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没有问题的,本学习内容也适合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但是就出现的问题我发现以下原因:

1、学生的座位是班级固定的,没有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小组组成进行合理分组。

2、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进行良好的搭配。

3、没有对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行讲解说明,让学生只是简单的认为,我们小组只要有观点就可以,不会追求更好的学习效果。【解决措施】

1、成员搭配:打破作为限制,充分考虑男女性别、学习能力、思维活跃程度、总结概括及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合理分组。

2、活动组织:要特别关注一些后进生和学习中等学生所在的小组,因为他们是学习提升空间较大的学生,更是思维活跃最容易出现金点子的学生。

3、评价鼓励:在对表现良好的小组进行加分的同时,更要对学习一般但是在本次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肯定,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篇6

尽管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局限,以及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辨证看待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过程,是有其积极发展的因素。

首先从教学的互动性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互动渠道呈现多向型,即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包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还涉及教师与学习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往形式,从而建构课堂动态因素互动的立体交流网络,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其次,从教学的主体性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学生自主发展设置空间,在单位时间里,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学生的感受是带有个性化色彩的,小组交流让不同的感受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感受,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样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也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普遍性问题呢?

1、学生参与问题。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到互动交往过程中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学生缺乏交往心理,没有交往的心理倾向,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荣辱与共"的团队意识,没有认识自己与小组伙伴息息相关的联系,把自己作为孤立的学习个体游离于小组之外。再一方面也是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能造成的。

2、学习成果问题。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交流后的班级交流,小组成员反馈的学习成果还不是群体学习的成果,还局限在个体的学习成果,因此在班级交流过程中难以听到:"本小组经过交流,我们认为……"的群体成果汇报。究其原因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小组成员或小组长还不能很好的整合每个成员交流的信息,代表小组展示的只能是自己的想法。

3、教师角色问题。从课堂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巡视,并未很好的担当合作学习"引导——参与"的角色,只是蜻蜓点水地接触部分小组,起到维持班级小组交流秩序的作用。教师整体调控和蹲点参与还是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面对我们班以上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应对的一些措施:

一、激励交往热情。

合作学习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课程内容这个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缺员参与的问题,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如《可贵的沉默》的教学,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能在小组这个快乐的小家里说说自己的父母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动起来,说起来,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交往。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进而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另外采用小组互相评价,激发组际之间的竞争意识,营造组内的互助合作氛围。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二、培养交往技能。

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秩序混乱等状况。因此,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许多学生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回话重说。所以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想好再说,学生经历内部语言的加工再外化表达,就可以逐渐把话说明白。还有"认真听"的培养,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读五个词语,然后再按词语顺序说出这五个词语。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后让同学来复述。这样应用多种方法,逐渐让学生形成听的习惯。为了使小组合作交流有序有效,我们可以要求小组成员商量、安排学习伙伴的发言顺序,引导学习小组的伙伴互相评价。当然,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目标导向的活动,强调课堂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交往,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此,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提供适量的交往机会,不要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剥夺学生交往的机会。教学中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在这方面许多实验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1)在交往中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通过听与问的途径自学生字,有条件的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提供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互听互检的形式下交流,每个人把认的字读给伙伴听,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组里的伙伴给予提醒再认一认。如此一来,学生在小组内互教互学,其乐融融,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针对难认的字再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2)在交往中欣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图片资料的好习惯。由于每个学生收集的途径各不相同,收集的质量也有差异。班级教学时教师安排学生小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在伙伴的欣赏中体验收集资料的快乐。还有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交流,如"你知道大海的哪些故事?""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叫声?"学生在交流中再现生活积累,促进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提升和改造。此外互读、互说、互问、互评、小组表演、小组游戏等都是学生交往的机会。只要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小学合作学习将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反思 篇7

教育要有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种竞争与合作,这种竞争与合作必须在课堂实施,这是一种特定的教育规律的命令。在竞争中,使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在竞争中,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健康的课堂学习应该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由此,笔者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意引入竞争机制,以竞争促合作,使班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扎实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明显实效。

笔者在《中学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实践活动中, 结合教学实际就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操作策略作探讨。

一、科学建组,明确要求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基础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分组往往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大多数老师通常是按前后桌4至6人组成小组,很少关注小组成员之间的情况,然而“合作学习小组的内部构成如何,是学生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分组时应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合成小组。

1.科学建组,合理分工。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基础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将成绩好、中、差学生搭配在一起,利用学生间的年龄差别不大、理解能力相近这一有利条件,使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获得从老师那里无法获得的学习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鉴于以上思考,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成绩好、中、差把班级学生分成固定的6组,8人一组。分工时,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给学困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感受小组学习的成功快乐,引发学习兴趣。

2.明确要求 ,激励竞争。为营造比学氛围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笔者将竞争机制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制订《小组合作学习评比细则》,并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明确具体要求。同时结合思想教育,讲透评比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激励学生树立集体观念,树立合作精神,主动参与竞争。《小组合作学习评比细则》使小组合作学习评比有章可循,学生自觉按照要求操作,避免课堂出现喧哗、跑题的现象。竞争促进合作,有了评比的鞭策,学生合作意识更强,大家争先恐后,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热情高涨。

二、互助分享,鼓励竞争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关键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积累渐进的过程。有些语文知识教师不讲怕学生不能掌握,可是教师苦口婆心、口干舌燥地讲解,收效并不明显。仔细分析,语文学科的知识大多数属于程序性知识,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操练而获得,而真正需要老师“讲”的那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生教生”的形式完成。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理解水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学习、发现、互助、分享的权力放给学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切切实实的学习实践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试卷讲评课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最伤脑筋的一种课型。在试卷讲评课上,学生只关注正确答案是什么,当老师讲评到自己做对的题目时更是漠不关心,老师讲得辛苦,收效却不佳。怎样才能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呢? 笔者尝试采用小组分享式自主学习的方法,收到明显的成效。

首先,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八名组员围坐在组长周围,由组长依据质量分析表格,对组员试卷各大题完成质量分析。其次,组长组织讨论,各大题得分最高者逐一发言,解答组员疑问,组长对组员仍不能理解的问题做好记录。最后,有问题需要解答的小组,组长作为发言人向其他小组提问;老师记录小组无法解答的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进行评讲。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适时引导,依据评比细则,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小组进行表扬奖励,激励竞争,鼓励合作。

这样的试卷讲评课,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自主解决问题,学生互助互学,学优生成为学习榜样,学困生得到帮助;教师的讲评富有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强化评价,实现共赢是对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升华

有学习,就有对学习的评价。学习评价是对课堂学习行为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必不可少。适时适当的评价激励,使每个小组都能真切地体验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评价本身具有的竞争性,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推动学生更注重合作。

在考评时,我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注重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小组的评价,鼓励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二是对个体评价,指出学生在小组参与过程中的表现,明确学生哪些理解独特、深刻,哪个问题或想法有价值。同时, 改变过去由教师一人评价的传统模式,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也在课堂上参与评价,完成自评与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评价,发挥师生共同评价机制带来的优势,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生合作学习后, 教师不仅要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合作探究所得出的成果, 而且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简要评价。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一双慧眼、一对聪耳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息,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有了竞争机制的引入,评价产生的鼓励作用和激励效果充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优化。当然,教师的评价不一定用语言来展现,有时也可以运用体态语言:期待的眼神、赞许的微笑、鼓励的表情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参与要给予各种方式的鼓励,保护学生直接、平等地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篇8

关键词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一、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视合作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合作习惯的培养。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忽视良好个性的培养。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忽视学生学习的差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二、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合作学习前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探讨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3)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要选择适当。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4)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再次,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最后,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5)增强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意识。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6)訓练全体同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技术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其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 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再次,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感悟反思 篇9

深入落实126策略,加快构建高效课堂,注重培养师生情义,生生情义,表现为人人为师,互助共勉。通过上次的试讲课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学生基本做到交流问题,一些问题也在讨论中得到解决,但是小组互帮互助做的不到位,没有具体安排学生帮扶。同学间的相互辅导,相互管理,相互激励,相互讨论,相互展示和相互评价还没有全部落实到位。每组只是小组长负责一些检查,收发作业情况,组内成员每人的分工不是非常明确。这在以后的构建高效课堂中会逐步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讨论的时间,学生在交流中互相交换观点,了解了其他人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并且在交流中口语得到锻炼和提高。它有着传统教学那种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一改过去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的局面,打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克服了过去在传统意识下被扭曲的竞争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

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抢占话语霸权,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反思 篇10

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阶段性小结

槐树铺中学岳桂春

《农村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在2010年9月到2011年1月这一学期实施以来,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活动,一些成果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和同行的认可,为此我们感到很欣慰。为了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成功地进行下去,现对本课题在这期间的研究情况作一小结。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为了使本课题的研究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本学期我们进一步深化课改理念,认真学习相关的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采取了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研读了《英语课程标准》、《新课程教学法》、《多彩的学生评价》等书籍,还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二、围绕课题,扎实开展课题教学研讨活动。

在开学伊始,我们便认真修改和完善了课题研究方案,围绕“农村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主题做好了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

1、理论研讨。我们利用研讨时间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给予意义建构和深刻理解,仔细分析此课题相关的术语和含义,认真研讨相关的资料文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小组成员的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

2、课堂实践。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课堂上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并及时记录下研究过程,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课后我们对学生的参与有效性进行了评定,并对成果进行了分析。我们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在这一学期时,“农村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我们已经有了更新的模式,及“四步八环”,四步为:自学—任务—展示—反馈。八环节为:“学案导学、知识准备、分解任务、合作完成、展示交流、共同提升、笔头强化、总结反思”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我所代的班级学生的英语取的了可喜的成绩。

三、取得的成绩

本学期,我们在课题组组长和副组长的带领下,紧紧围绕课题,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活动,共同探讨“农村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如:课题组成员岳桂春的论文《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及反思》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她在县教研室的领导下上了一堂录像课《活动课My school day》,并受到了课题组成员的好评。课题组成员王齐鸿的论文《新课程下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获省教育学会二等奖。

四、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与思考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对教师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容质疑的。要使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努力做到:

(一)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学习,精心备课

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而且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精心备课,适应变化。重视小组合作交际,重视生生互动,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解决个别差异,缩小两极分化,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长效性的激励与促进

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新鲜事物,所以实施初期学生会被它的新奇所吸引,但是,随着新鲜感的逐渐消退,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与耐心也会逐渐减小,这时候教师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与信心,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小组学习的兴趣并保持兴趣的长效性。对表现突出的同学,绝不吝啬表扬,并要及时给予奖励。同时要做好此项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比如: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老师提出小组内反复听写单词、词组、背诵短文等要求时,他们认为是合理的,而且也承认这将有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却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真正这样去做,因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差,管不住自己。但是对老师来说,没有一位老师会否认重复听写和背诵对学生能力提高、好习惯培养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要想各种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改水平。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修养,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积极利用有利的条件,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将邀请教育行家来校讲座、听课、教研,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2、进一步探索课题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本课题在实验、实践中仍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实践方案,使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开展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将学生认传动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移到主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将传统的要我学思想变成我要学的思想,还有助于学生团结协作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系统完善的语文学习方法。

一、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跟小学阶段的学习具有明显的差异,小学语文学习主要是识字、认字,而初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进行,对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这样不断地交流就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巩固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减轻学生自我学习的孤独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对学生养成健全的性格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学生今后升入高中、考入大学以及进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虽然占据重要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却与其他的教学效果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改善,难以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受到学生自控能力的影响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制约。在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如果没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环境,没能有效地监督学生的学习进程,那么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降低。

三、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合作意识已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很少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中学生的合作精神普遍比较欠缺,这对于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到当今社会的形势,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认识到合作对于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合作学习环境。教师要树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则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指导学生辅助学生的角色,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留出更多的小組合作学习时间,从而不断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制定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侧重点是基础的语言知识,因此语文教学也必须在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占有主导性的地位,小组合作学习也必须坚持以基础知识为根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并且给予及时的帮助。小组合作学习特有的集体性学习,使学生之间既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也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进度。

(三)为小组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方面除了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视,还要为小组合作模式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为学生合作能力的养成提供强大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改革学校的考评制度,不能只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对于教师的衡量制度也要相应地改变,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会进一步得到完善。

1、科学分组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因而分组科学与否对能否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分组,而为了确保分组的科学性,就应在分组之前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与了解,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兴趣方法等因素,采取问卷调查、访谈、测评等方式进行摸底调,再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2、确保任务设计的科学合理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石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任务,设计科学合理的任务离不开教学选择的学习内容。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任务设计中应注意所选择的学习内容是否有助于小组成员的合作,尤其应对任务的难度进行合理的控制,确保设问的角度恰当,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启发性和引导性,做到表述明确而又简洁。当然,设计的合作学习任务不仅应从知识点这一角度考虑,还应尽可能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合作技巧和加强组成员交流的题目,使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以良好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例如笔者就经常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安排了沟通和访谈环节。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应

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会学生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而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引导其他学生善于倾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是引导学生要敢于质疑和学会质疑。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向权威质疑,在肯定他人观点的同时去质疑、去追问,并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才能更好的研究出现的问题,从提高本组的整体实力。

三是科学评价。合作学习活动中的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也包括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可以在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评价,以增强评价的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应科学分组,确保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合理,引导学生善于交流和质疑,加强学生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才能全面提高合作学习效果,助推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吕爱敏 . 如何让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化 [J]. 新课程 ( 中旬 ),2013(5).

[2] 黄玉中 .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J]. 新课程 ( 下 ),2013(5).

[3] 李海辰 .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体会 [J]. 吉林教 育,2011(20).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反思 篇12

一初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从这个意义上讲, 社会化的大语文教学更需要引进语文教学的合作学习观。那么, 如何才能让教师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呢?

第一, 就近组合。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 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左右。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 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 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 操作较简便。这种“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组合, 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 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

第二, 异质组合。异质组合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 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态度习惯、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 设组长、记录长、噪音控制员等。组长一般由组织能力强、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并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担当。分组后, 让每组通过讨论, 得出自己喜欢的组名, 如“雄鹰组”“奋进组”等。在小组活动开展初期, 教师一定要培养组员友好、合作的习惯, 培养组长管理、组织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 可轮流让每个组员当一当组长, 展示他们各自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这样, 既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 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

第三, 全班集体合作, 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 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 集中解决难点。让学生之间相互对话、答辩、争论, 使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的方向。而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只在关键处加以点拨, 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

二初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努力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 提高合作效率。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 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 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 因而, 合作与交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推动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 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 转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营造积极探究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成功的先驱,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 需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 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2) 教师要提供学生合作材料, 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 (3) 给学生宽裕的讨论时间, 让学生尽情合作。 (4) 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学习, 在学生讨论结束时, 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 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中的评价。比如, 可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时, 师生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 这样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目前,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普遍。虽然素质教育已全面推行, 但实际课堂教学中“讲授—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仍是主流, 仍然存在“重知识讲授, 轻能力培养”的倾向, 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虽然“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很早就被广大教师所认同, 但实际教学中还远未做到。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 更缺乏创造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实际上我们为追求步调一致, 教师包得过多, 统得太死, 压制了孩子的自主性, 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语言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因此, 必须改革过去师讲生听、以教师为主的双边信息交流方式, 构建以学生为核心、多边多向的互动交流体制, 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中“实践与创新”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责任编辑:高照]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 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体现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得到体现。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反思 篇13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对初中数学学科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作初步的探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式、问题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学习方式,并初步研究了它们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行动研究 有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可行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是一种切合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体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

2、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科研专家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实际行为的目的。

3、行动研究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研究目的——为改进行动而研究,研究对象——对行动进行研究,研究环境——在行动中研究,研究人员——行动者进行研究,研究范围——研究者行动所涉及的范围,研究进程——边行动边调整,研究结果——行动的改进、发展。

4、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反思性研究,是一种普及型的适宜大众化推广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的开始是对问题的界定和分析;行动研究中要有对行动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行动加以改进。行动研究的重心应当在日常课堂教学。

5、从事行动研究一般遵循下列程序:(1)明确问题;(2)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计划;(3)按计划行动,对行动做记录和收集资料,以确认目标已实现的程度;(4)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之间的一般原则、策略、方法;(5)在下一个实践情景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策略、方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的现状 由于目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许多教学研究正在尝试之中,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致使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合作学习还常常限于小组讨论形式,学习方式比较单调。(2)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深度和层次感。(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不明确,学习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教师的困惑 目前我们几位教师商量后,普遍感到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分组?什么是有效的分组方式?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设计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呢?③教学设计方案将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如何设计将更为有效呢?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将更为有效呢?本文就这几个方面作一些肤浅的研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一(分组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在分组时有时为了方便,考虑了“就近原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案:①同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②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初步表明:第①种方案学生合作的不深入,甚至有些学生不愿合作;第②种合作时比较热列,但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个别小组合作比较深入,个别小组合作地比较勉强,合作的深度不够。那么如何分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为了更有效地分组,于是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

初中生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为了了解您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情况,以方便我们对其进行一些分析与研究。您无需填写班级与姓名,请务必如实填写,谢谢合作。

1、你的数学学习情况在班级里属于: ①优秀 ②中等 ③不太好

2、你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喜欢:

①听老师讲解 ②自己独立思考 ③与同学讨论

3、在数学课中你喜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吗?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你喜欢和怎样的同学在一起学习?

5、你经常向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吗?①经常 ②有时有 ③几乎没有

6、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人数你觉得最好是

①2人 ②4——6人 ③6人以上

7、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有何好的建议?

通过调查表明:合作学习中,学生更喜欢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在一起。在这个前提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喜欢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也有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

目前人们对合作学习时的分组,多数赞同“异质分组”的意见,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成绩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在实践中发现这样做有时的确效果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合作学习为一些优秀学生控制,使得其他学生缺少发言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2)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作更深的探讨。(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研究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同质分组呢?于是我们做了如下实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同质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现如下现象:学生组内合作得到加强,十分融洽,有条理性;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初步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采用“异质分组”,可以淡化组内竞争,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推理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 组间互补。

新课程倡导学习的有效性,更倡导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学生有权利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我们对于分组的观点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表明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与学生有关,而且与学习的内容有关,也与问题设计、教学的设计、学生学习的方式等有关,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四、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二(问题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如下问题:四棱柱有几个顶点?五棱柱呢?发现学生几乎不需要合作就可以解决。

问题情景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

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发现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是对回答为什么时遇到了困难。

问题情景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如下问题:你认为n条直线最多有个交点?发现大都数学生很难进入合作角色,不知如何下手。

情景分析:在问题情景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以至于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题目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也是学习的有效方式。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四棱柱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和几条棱?五棱柱呢?六棱柱呢?十棱柱呢?„„n棱柱呢?在问题情景二中,这道题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回答。在问题情景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这个问题可以设计成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性的问题:2条直线有几个交点?3条直线有几个交点?4条直线有几个交点?„„100条直线有几个交点?n条直线呢?

问题设计方案的策略:研究表明问题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然而,许多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问题重组。就探索性而言,以上问题情景一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为具有弱探索性,以上问题情景三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为具有强探索性。对于弱探索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强化,对于强探索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弱化,即让它具有层次感、可操作性。对于一个确定性的命题我们也可以把它改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命题,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五、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三(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上册)“展开于折叠”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⑴能得到那些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⑵你能设法得到下面的图形吗? 在这一课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但是由于没有较多现成的正方体,学生很难开展研究,有的教师只是自己包办,自己做了几个正方体,然后自己用剪刀把它们剪开,让学生观察;有的教师干脆把11种展开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住。这样的教学方式行吗?

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完全是违背新课程的理念的,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预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每人制作几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边长大约4cm左右,大小一样是为了便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4人一小组(异质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活动中去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并让他们把得到的成果与大家分享,把得到的平面展开图粘贴到黑板上,最后让他们找一找把相同的放到同一组,最后便得到了11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最后还可以让他们进一步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们剪开了几条棱,为什么?

②你觉得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怎样得特点?

我们觉得具有实验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相似图形的研究中我们特意设计了一节活动课——相似图形与自然,让学生回去到自然界中收集相似的植物叶子,带到课堂中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在小组活动中,我让他们测量相似叶子的直径(即叶子上两点之间最长的距离)和周长。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如何测量周长,同时提出以下研究步骤:

⑴测量两片相似叶子的直径,并计算出相似比k ⑵测量两片相似叶子的周长,并计算出周长比k

⑶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周长比与相似比有何关系?

在这一节课中,发现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很有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也容易展开。

六、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四(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下现象:①在活动性、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中,同一小组中学生会自发重组进行活动,然后再进行交流;②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探索学习中,学生并不是立即开展讨论的,他们各自需要思考一段时间,期间包括计算、推理、猜测,然后才开展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重组会影响合作的效果吗?在合作学习中其它的学习方式在时间上是否需要限制呢?

情景分析:我们认为在活动性、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中,同一小组中学生自发重组进行活动,是符合学生研究问题的特点的:方便性、可操作性,人少更易协调地开展活动。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探索学习中,学生不立即开展讨论,这是因为还没有合作的基本素材,他们需要先独立思考。

行动策略:我们认为学习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其间矛盾纵横、关系复杂。这样学习方式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整合其它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关注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基本组织形式,最后初步总结为如下两种形式:

1、组内重组 分组合作 群体交流 组间交流 这种学习方式将广泛使用在活动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以4人一个小组为例,组员假定有A、B、C、D四人,他们的合作方式一般为如下基本结构:

2、自主探索 群体交流 个人总结 组间交流

这种学习方式将广泛使用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以4人一个小组为例,组员假定有A、B、C、D四人,他们的合作方式一般为如下基本结构:

行动策略的检验: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上册)“水位的变化”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右图是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取河流的警戒水位作为0点,那么图中 的其它数据可以记作什么?(图略,最高水位:35.3 警戒水位:33.4平均水位:22.6 最低水位:11.5)

下表是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星 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水位变化/米 +0.20 +0.81-0.35 +0.03 +0.28-0.36-0.01

⑴本周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高?哪一天的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警戒水位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米?

⑵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河流水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上一篇:赞美老师的高一优秀作文下一篇:精准扶贫走访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