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第八单元试卷

2024-05-21

六上语文第八单元试卷(共4篇)

六上语文第八单元试卷 篇1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以“花与生活”为话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主体课文以旁批的形式编 排。《中国的花》以花为题,借花传情,介绍了中华民族丰富的花文化,表达了 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养花》按照由事到理的顺序,层层递进,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梅花魂》由故乡梅花的开 放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 国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外祖父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菊和莲》由两段文言文 构成。第一段《菊》,从香味、形状、颜色、品性四方面来介绍菊花的特点;第 二段《莲》,把莲各部分的名称及用途作了精辟的论述。

本单元“探究与实践”的主题是“花与生活”,激发学生对花的兴趣,提高 质疑、合作、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古诗《题画兰》是一首咏物题画诗,歌咏 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物言志。语文乐园(八)引导学生了解一次多义的语言现象,理解“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积累“咏花”的经典古诗句,学会多读多问多交 流的读书方法。习作是以“花与生活”为话题,撰写研究报告。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 30 个生字。

2、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 读课文。

3、学会运用相关信息和资料,多角度地感受花的风韵,探究花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示例进行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参与批注,学会|批注的方法。

2、运用本单元的“导学系统” 引导学生自学、,自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花的风韵,探究花的内涵,体会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单元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地感受花的风韵,探究花的内涵,体会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教给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的多种方法,尤其是批注的方法。单元课时安排:

22中国的花 23养花 24梅花魂 25菊和莲

诗词诵读 题画兰 语文乐园

(六)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1 课时 4 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的花

这是一篇以花为题的散文,作者借花传情,介绍了中华民族丰富的花文化,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文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引导读者从中国花这个 角度一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课题 教 学 目 标 中国的花 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 度

与价值观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1、学习本课的 8 个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3、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借助资料理解文中关键词的含义。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读,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个性化备课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八单元,请把书翻到单元导语,自己认真读一读,看一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编者对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提出了哪些建议。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归纳。

3.谈话导入:说到花,大家都不陌生,含妖吐蕊的迎春花,欺霜 傲雪的秋菊,独立枝头的腊梅,它们都跟随着四季的脚步装点着 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不期而遇的惊喜,同学们,你们最喜 欢哪些花,我们来交流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指导生字:

①“拒”字右边的笔顺依次是横、横折、横、竖折。②“凌空”的“凌”和“丘陵”的“陵”区分。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 自然段)写中国是个多花的中家,中国人最喜 欢的梅花和牡丹,这些名花往往象征着某种品格 第二部分:(5 自然段)写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花市。第三部分:(6 自然段)写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种花养花。教 学 过 程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1.自由读 1—3 节。

2.我们的传统是?(种花、爱花)

3.在众多的花中,人们为什么特别喜爱梅花和牡丹? 4.导读第二段:

(1)自由朗读,在人们喜爱梅花的三个原因中,哪个原因最重 要?(2)学习《梅花》,感悟梅花象征的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品格。

指名朗读,感悟到梅花的哪些特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 的?

指导朗读,把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带进诵读中。

(3)还能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人们对梅花的喜爱?理解“岁 寒三友”“四君子”中蕴藏的情感。

(高度赞扬梅花是高雅、纯洁、刚正的象征,揭示了梅花丰 富的内涵。)

(4)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坚强不屈品格 的人物。

(5)学生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1.生字 131。2.听写字词。

3.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作 业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字词训练。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1. 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完成课后练习,理解含义深的句子。

个性化备课

一、复习导入。

师:文章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 文。

二、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一)导读第 3 段。教 学 过 程 1.自由朗读,在人们喜爱牡丹的三个原因中,哪个原因最重要? 2.学习“传说”部分,感悟牡丹刚直不阿的精神。3.自由读,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有趣”。4.指导朗读,把对牡丹的喜爱和赞美带进诵读中 5.师结合课前的资料,介绍中国历史上刚直不阿的人物。6.学生感情朗读第 3 段。

(二)导读第四段。

1.自由朗读,说说这八种名花有名的原因。

2.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这八种名花象征什么品格。3.小结:中国是花的国度,赏花,爱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各 种花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根据名花的风姿色彩,融会进自己的情感体验,给名花赋予 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它们有的表现人格尊严,有的象征刚正不阿 的精神,有的反映人们对洁身自好,不怕强暴的赞美。同时随着 时代的变化,花也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的象征。

(三)导读第第五、六段。

1.自由读第五段,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市花。

香港:洋紫荆、澳门:荷花、福州市:茉莉、杭州市:桂花、西 安市:石榴、太原市:菊花„„

3.从送花成为时尚的现象中,你体会到什么?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花卉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花文化 又呈现繁荣的新局面。送花是人们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4.师:花好还要人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种花的行列,不仅是因为花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身心,更寄托着人 产美好的情感。

三、回归整体,读中学写。教 学 过 程 1.文中介绍梅花和牡丹这两个自然段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这个两个自然段在具体表述部分,语言、结构、风格几乎如 出一辙。首句句式相同;材料的选择:都写了该花受到人们喜爱 的三个原因;详略安排:对花的象征意义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写 法运用上,主要都是用典,都在段尾抒发了对该花的喜爱之情。2.教师简单介绍用典。

引用古代的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四、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这些花不仅外表漂亮,而且往往象征着某种品格。”分别 象征了什么品格。

月季:纯洁 菊花:坚贞不屈 兰花:高洁

荷花:清白、纯洁

桂花:高贵清雅,与世无争 山茶:勇敢拼搏

杜鹃:不认输、信念坚定

水仙:高尚、纯洁

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2.预习第 23 课。作 业 设 计 板 书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中国的花

爱花: 梅花:坚强不屈

牡丹:刚直不阿 课 后 反 思

【参考资料】

(1)1984 年,梅花当选为武汉市市花。梅花之所以能被选为市花,原因有三: 一是梅花具有傲霜斗雪、凌寒绽开的风骨;二是武汉的梅园在规模和研究上都在 全国名列前茅;三是湖北自古就是梅花的故乡。秦汉时,野生梅就散见于大江两 岸,并用于医药。隋唐时,其食用药用价值就受到人们重视。南宋时期,武汉一 带居民栽培梅花已很盛行。明清时,武汉黄鹤楼、卓刀泉、梅子山都是赏梅的佳 处。以前洪山一带一直有种植梅花的民间习俗,称为“瓶插梅花迎新春”。(2)描写花的古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 元稹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是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3)中国对花卉的称谓(雅称)花中双绝——牡丹芍药

三大天然名花——杜鹃、报春、龙胆 花香三状元——茉莉、兰花、桂花 蔷薇三姐妹——蔷薇、月季、玫瑰

春花四绝——国花牡丹、国魂梅花、国香兰花、国艳海棠 花中四友——茶花、迎春、梅花、水仙

教材分析:

养花

这是一篇是老舍在写作空隙时写的一篇关于养花的生活随笔,作者用朴实的 语言写了自己为什么养花,养了些什么样的花,怎样养花,在养花时付出的劳动,在养花时得到的喜悦和感伤。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花草的喜爱,对劳动的赞美,对 劳动成果的珍惜。正如文章末尾所写:“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 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作者这些体会实在而又深刻。” 本文内容通俗易懂,是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感悟生活的好材料。课题 教 学 目 标 养花 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 度

与价值观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1、学会 4 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否定句和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3、揣磨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1、在读中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结合精彩句段,发现文章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重点句子中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体会句子表达的含义。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个性化备课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你喜欢养花吗?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 先生是怎么看待养花的? 2.板书:23 养花。

3.大家都预习了,作者是谁?来,把你们了解的有关老舍先生的 情况讲一讲。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1956 年 12 月 12 日发表 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五在 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 年,他的代表作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 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关于老舍养花,是从 33 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 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 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 100 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 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4.我们今天学的《养花》就是老舍写的一篇散文。我们先不看书。好多同学都养过花,那假如要你以《养花》为题目,写篇作文,你会写些什么呢?在小组内先议一议,再谈一谈。5.指名交流,教师归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导生字。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刚才构思的《养花》和 老舍先生写的《养花》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呢。教 学 过 程 4.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检查评价初读情况。

交流内容:(1)老舍先生养的都是好种易活的花。(2)养花很辛 苦。(3)养花能增长知识。(4)养花能与别人分享。5.有人觉得这篇文章有点乱,一会儿写这一会儿写那。那同学们 思考一下,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课文重点围绕什么来写?在 哪一段点出来了?(学生交流)

6.教师归纳:是啊,这篇文章不像我们学过的很多记叙文,按事 情发展顺序来写,但是,就像刚才两位同学说的,看起来内容很 散乱,但都是围绕养花的乐趣来写,这就叫散文。齐读最后一段。7.围绕“养花”,提出不懂的问题。

(1)“花草自己会奋斗”是什么意思?

(2)养花很辛苦,而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 乐趣?养花到底有哪些乐趣?

8.作者至始至终对养花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热爱)能用文 中的原话回答吗?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 了?边读边看眉批、推想“工夫”“计较”的含义。、9.老舍先生对养花的热爱让他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就让我们一 起走近老舍先生,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一起来咀嚼这份有喜笑、作 业 设 计 有忧泪的闲情雅趣吧!1.生字 131。2.听写字词。

3.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

设 计 意 图

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字词训练。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1.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完成课后练习,理解含义深的句子。

一、复习导入。

师:齐读最后一段。

二、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一)学习2—6 自然段。

个性化备课

教 学 过 程 1.学生默读第 2——6 自然段,结合眉批提示,勾画出最令人回味 的句子并作批注。2.全班交流:

感受养花的喜与笑(围绕 2---4 自然段交流)

师:老舍先生对养花中体会到的的喜与笑在文中哪些地方得以体 现呢?

交流:(1)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 奋斗的花草。“会奋斗的花草”指生命力强,能迎风斗雪、战胜(自然灾害的花草。)这是作者养花的特点。

(2)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 好朋友似地关心它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作者在 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 趣。

“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这是作者学会养花后的自豪 之情的流露,这就是乐趣。

(3)养花有益身心。“有益身心”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热 爱劳动的感情。)探讨:

a.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 “感谢” “照顾”等词饱含了、老舍对养花的什么情感?

b.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 怨养花劳累吗?为什么?(作者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 从辛苦中体会到了乐趣。“这是多么有意思呀!)”这就是作者劳 累后的感受,这是苦中有乐,是劳动带来的快乐。(4)句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教 学 过 程 b.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 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5)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感受养花的忧与泪(围绕第六自然段交流)

1.老舍先生在养花中有伤心事吗?有什么感受呢?哪些语句给了 你这样的感受?

2.既然很伤心,还觉得有乐趣吗?

3.如果你是老舍先生,那次菊秧被砸死后,你会怎么处理的?为 了观点统一,允许你们商量商量,讨论讨论,猜一猜。4.交流:老舍先生究竟是怎样做的?你的感受又怎样呢?您的心 情„„(失而复得的欢喜,失败后成功的喜悦。)

5.同学们,你们有过这种乐趣吗?那么,大家觉得伤心事有一种 什么乐趣呢?

6.师:是的,有喜有忧更有乐趣。(相机板书)看来,老舍先生今天 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

感受与人分享的乐趣(围绕第五自然段交流)

1.师:养花的乐趣不仅仅是令作者自己可以增长知识;在劳动中 有益身心健康;使人体会喜忧的快乐。还有最令作者感到自豪的 事吗?(养花能闻香味,看花开,送花给别人)你是从哪个地方 体会到的?闻香味,看花开,送花给别人,这是养花的什么? 2.想一想,养花是不是只有这三件成果?还可能有哪些? 3.师:既然有这么多成果,为什么作者只写这三件?请大家都默 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体会作者写这一段究竟是想说什么?(生默 读、思考、指名答)4.出示句子第五自然段

抓住“骄傲” “秉烛夜游”体会朋友的赞叹,我的自豪。、5.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那么这种喜欢、骄傲、自豪是一种什么 乐趣呢?(是享受与分享劳动果实的快乐。)

6.你们的赞叹,读出作者的自豪来!齐读第五自然段

7.的乐趣归结起来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否 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作者从养花中得到这些乐趣。看着 板书齐读最后一段。

三、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我们知道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的这篇文章在语言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A、这篇文章用词丰富,有的词很通俗、很平常,就像一位老伯 伯在聊天,说些家常话。比如:花开得好坏大小都不计较,只要 开花,我就高兴。

B、老舍先生的语言简练,例如:冬冷、春天多风„„;有喜有 忧,有笑有泪„„

C、在老舍的笔下,花儿似乎成了他的朋友。如:“运动场”“生、病”“感谢”等。、2.同学们研究得很有心得。老师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这么一段话,评价老舍先生语言艺术特色的,摘录下来给大家看看。(齐读: 文笔质朴无华,如水银泄地般地流畅,又像唠家常似的娓娓道来,浅显易懂。)

四、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1.老舍先生就是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现养花的乐趣,学习了这 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热爱劳动、享受生活)2.你们可真了不起,这些有哲理的话简直可以写成名人名言了。不过,大家可别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把你们的体会真正 融入你们的学习、生活,你们会真正得到生活的乐趣。师:花是美的象征,美的天使,而作家老舍通过劳动,创造了美,给生活带来了乐趣,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 热爱。

3.老舍先生的作品还有很多,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老 舍先生有了兴趣。同学们回家后自己阅读,课下我们再交流自己 的感悟。

4.师:老舍先生不愧为大作家,一篇短短的《养花》竟给我们这 么多启发。同学们,你们在养花中有些什么感受呢?你能写出来 让大家同你分享吗?如果觉得有困难,也可以写写你最喜爱的花 草。板 书 设 计 养花

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乐趣无穷 享受生活

既须劳动 又长见识 作 业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2.预习第 23 课。

设 计 意 图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教材分析:

梅花魂

《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 的文章。文章讲的是“我”的外祖父是一位华侨老人,他十分喜爱墨梅图,在回 国之迹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的交给我,让我好好保存的往事。文 章通过赞美梅花来赞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的 眷恋之情。本文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 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由故乡梅花的开放 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 祖国的几件事,最后又借梅花点明了外祖父的爱国心。文章语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 情地朗读,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题 教 学 目 标 梅花魂 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 度

与价值观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 情。

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教 学 预 设 个性化备课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师: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有一种什么花在寒风中绽放呢?对,大家还记得那首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 题。看到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3.梅花怎么会有“魂”呢?这里的“魂”到底是什么?学完这篇 课文,相信我们都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指导生字。

3.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4.讨论交流,归纳小结。

(1)吟诗落泪(2)珍爱梅图(3)不能回国(4)赠墨梅图(5)送梅花绢

5.从课文中,你能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是一种什么感情? 6.你觉得哪一个自然段最能体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第三自 教 学 过 程 然段)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画出你觉得最能体现外祖父喜爱 梅花的句子,并试着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写在文中作批注的地 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预设: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这一句描写的是外祖父的什么?(动作)

b.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呢?(从“轻轻”、和“慢慢”这两个 词语体会到的。)

c.“轻轻”“慢慢”说明什么?(说明外祖父刮污迹时动作很轻,、非常细心。)

d.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这句话。

2.你还从哪里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预设: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外祖父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 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a.这一句描写的是外祖父的什么?(语言)

b.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外祖父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外祖父 非常生气。)

c.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d.生读

e.指导朗读: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读出生气生气)f.生再读。

g.你可以这样想象一下,假如你有一个很喜欢的物品,被你的表 弟表妹给弄坏了,你是怎样对他? h.生继续读。

i.师范读。

3.表面上,外祖父是在训斥我妈,其实也是在告诉我:这清白的 梅花„„是玷污不得的。

4.你还从哪里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预设: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 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a.这一句描写的是外祖父的什么?(神态)

b.“顿时拉下脸来”说明外祖父此刻怎么样了?(说明外祖父非 常生气。)

c.正是因为分外爱梅,所以,在看到被弄脏了的时候,外祖父才 会这么生气呀。

5.师:为了突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作者不但运用了语言,动 作,神态描写,还运用了另外一种写作手法,是什么呢?下一节 作 业 设 计 课我们继续探究。1.生字 131。2.听写字词。

3.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

设 计 意 图

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字词训练。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1.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完成课后练习,理解含义深的句子。

个性化备课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体会到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谁还记得 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为了突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作者 运用了那些手法呢?这节课,我继续深入学习,看看除了对语言 动作神态的描写之外,还有什么? 教 学 过 程

二、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1.师: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 爱。再读这一段,看看有哪些对比的语句。预设: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副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a.这是把什么进行对比?(这是把古玩和墨梅图进行对比。)b.还有不同意见吗?(是把外祖父对古玩的态度和对墨梅图的 态度进行对比。)c.谁来说说古玩是什么?

d.那“不甚留意”怎么理解呢?(不甚留意就是不在乎。)e.在我们的心目中,古玩都非常„„贵重

f.可是对价值昂贵的古玩,外祖父是“不甚留意”,对一副墨梅图,外祖父却是“分外爱惜”,这里对古玩的不甚留意正是为了衬托 对墨梅图的“分外爱惜”。

2.还有哪些句子是对比的?这是在拿什么对比呢? 学生讨论回答。预设: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外祖父训斥我妈。” a.这又是在拿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呢?

(外祖父以前对我们的态度和现在对我们的态度进行对比。)b.以前外公是慈祥的,可是他此时第一次训斥我妈,第一次大发 脾气,这就是在把外公以前对我们的态度和现在对我们的态度进 行对比,更突出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3.过渡:外祖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在外祖父心目中,梅 花又是怎么样的呢? 4.引读 13 段。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 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教 学 过 程 最有骨气的!”

a.你 发 现 这 句 话 中 哪 几 个 词 用 得多 ?(愈 „ „ 愈„ „ 愈 „ „

愈„„,最„„最„„最„„)

b.该怎么读好它呢?自豪、骄傲地读。

c.带着你的体会,同桌之间比着读读。谁能读给大家听听?指名 读,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齐读这段话吧。5.难道外祖父喜欢的仅仅是梅花吗?

预设:不是的,外祖父喜欢的是像梅花那样的人。6.像梅花那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7.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 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 节。

8.是啊。像梅花那样的人,他们从来都是„„接着读: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9.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顶天立地的?(顶天立地就是说头顶着 天,脚踏着地。)

10.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形容形象高大。那么“低头折节”又该 怎么理解呢?(低下头,没有自尊。)

11.低头折节就是低着头,失去了气节。在中华民族史上,有许许 多多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中国人,你知道哪些呢? 预设:陆游。

黄继光。董存瑞。

12.师:还记得吗?钱学森——中国的“导弹之父”,放弃美国的 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亲的怀抱。

13.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钱学森就 是其中一个,他„„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14.还记得吗?刘胡兰——她就是毛泽东亲自题词“生的伟大,死 的光荣”的民族英雄刘胡兰。

15.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刘胡兰就 是其中一个,她„„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16.还记得吗?闻一多——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他在解 教 学 过 程 放前夕,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所谓的“救济粮”。17.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刘胡兰就 是其中一个,他„„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18.师:正是这一个个的中国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仍然具有 梅花的秉性,所以,外祖父这样教育我„„一个中国人,无论在 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19.这里的“秉性”怎么理解?(秉性就是本性。)20.梅花的秉性又是什么呢?

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三、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题:24.,梅花魂,谁来告诉大家,这里 的“魂”指的是什么?这里的“魂”就是指的梅花的精神。2.梅花的精神是什么精神?

3.梅花的精神是“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么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4.师:“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么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 地,不肯低头折节“是梅花魂,是梅花的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 族的精神,老师衷心地希望我们每位同学,以后无论在怎样的境 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四、当堂作业,拓展延伸。作 业 设 计 板 书 设 计 完成《课堂作业》语段阅读。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2.预习第 25 课。

设 计 意 图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梅花魂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思国痛哭 赠墨梅图 送梅花绢

课 后 反 思

教材分析:

菊和莲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尽力让学生对文言 文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并迁移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学习,克服畏难情绪。《菊》 这篇短文如下:“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 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课题 教 学 目 标 菊和莲 知识 与 技能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1、学会 6 个生字。

2、学习课文,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和本性,知道莲的花,叶,茎实 的名称及其作用。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 语感。

学会借助注释,自读,自议。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 度

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1.师诵《菊》。

个性化备课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2.比较教师诵文与现代白话文,文言文古人写的文章或说的话,白话文现代人写的文章写的活。

3.过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与白话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白话文是 枝叶,它们这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 言文《菊》(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习文言文的诀窍,也是学习文 言文的难点,大家自由朗读文言文《菊》,注意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注意断句与停顿,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学生自由朗读。3.指名朗读。

4.初读文言文,你有什么感受吗?(难读简洁绕口难懂)5.怎么读好呢?(多读)那再就练习吧。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教 学 过 程 预设:

老师读的很慢,感觉很有韵味。

师:你真会听!是啊,文言文要读的舒缓些,能读出古文的味道 来。

听老师读,仿佛把文章的某些意思都读出来了。

师:的确,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内容,理解了内容,我们能读得更 好。

7.谁有信心再来读一读。学生再次练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文言文不仅要读准,还要 知其意。下面同学们就对照图片和译文来理解文意,如果遇到不 理解不明白的字,可做上记号。2.学生自学。

3.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字。重点理解“或”“赭”“既”等字 的意思。

4.大家再来议一议,你读懂了哪些句子。

①菊花盛开,清香四溢。(生述意)这一句写了菊花的哪个方面?(板书:香味)你读慢一点,让我们都来品品菊花的清香。(生 慢读)嗯,仿佛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谁还想读?(指名读)一起 读。

②其瓣如丝,如爪。(生述意)这一句写了菊花的——(生答: 形状。师板书)出示 PPT。来,你看着这些形状各异的菊花读

这一句。还有谁愿意读?(指名读)

③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生述意)这一句 介绍了菊花的——(答:颜色。板书)PPT 出示各种颜色的菊花 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带着感受再来读这一句。(指名读)④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生述意)它告诉 了我们菊花的特征,(板书)从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菊的耐寒 的本性?把你的感受通过这些词语传递给大家吧!(指名读)一 起赞赞菊耐寒的本性吧!(学生齐读)5.悟情。

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叫陶渊明,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植着菊花,更是以菊的品格自喻,希望自己有菊花那样的美德,你能说说是 什么美德吗?(指名回答)

6.师小结:不仅因为美丽,更在它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让我们 一起来歌颂菊的美好品质吧!(齐读最后一句)

四、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学生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2.指名朗读,可以读自己喜欢的句子。3.指导背诵:老师提示,根据板书内容背诵。4.图片配乐齐诵。

五、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1.欣赏其它写《菊》的美文,感受菊的不畏严寒,凌霜傲放的特 点。2.学生诵读 《菊花》 唐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比花开后更无花。3.小结。

《咏菊》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入,我花开后再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秋菊》 陈毅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今天,我们结合注释学习了文言文《菊》,在欣赏菊的美的 同时,感受到了菊花的美德。希望同学们通过更多的美文,来感 受文言文的美,风格情调的美,思想内涵的美,让我们去发现美,描绘美。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香味 形状 颜色 品性

清香四溢

如丝如爪凌霜傲放 黄白赭红花之君子 不畏严寒

设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字词训练。计

意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图积累文字。1.生字 131。2.听写字词。

3.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4.背诵《菊》。

第二课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学习目标

个性化备课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1.猜谜语(猜两种植物)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荷花)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2.说说你从什么地方猜出来的?荷花与莲藕都是莲的组成部分,还有同学来说说你对日常生活中莲的其他部分了解?来,看古人 教 学 过 程 是怎么描述的,板书课题《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自读文言文《莲》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断句停顿,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指名朗读。

3.相机指导“曰”“茎”“藕”“皆”等字读音。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小组合作学习,对照译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字义。亦:也。的内容?

曰:叫做。其实:它的果实。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读懂了哪些句子?文中介绍了哪些方面 板书:①花 ②叶 ③茎 ④实 ⑤用途

出示莲在不同时期的图片,指导学生朗读。

四、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教 学 过 程 1.学生自由读,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2.根据板书内容,学生练习背诵。

3.配乐配图齐诵。

五、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莲不仅作用大,而且品质高尚。师出示《爱莲说》中名句了解 莲的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师释义)莲是多么高洁呀!2.读一读,赞一赞。

六、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爱莲说》向我们揭示了莲的高尚的品质,而我们这则文言 文侧重于莲花知识的介绍,让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图片和乐声中 作 业 设 计 板 书 设 计 齐诵《莲》。

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2.背诵《莲》 3.预习诗词诵读。

设 计 意 图 花——荷花

如盘 叶

如钱 茎——莲藕 实——莲子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积累文字。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春种夏开 可观可食

课 后 反 思

【参考资料】(1)《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诗词诵读

题画兰

诗词

作者 郑燮 朝代

题画兰 诵读 教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 目 标

教学 重难点

一课时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 诗魅力。

个性化备课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CAI 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 1747 丁卯)《兰石图》(公元 1749己巳)《墨兰图轴》(公元 1754 《兰竹图轴》(公元 1758

甲戍)戊寅)

戊寅)《山顶妙香图轴》(公元 1758 图有何感受?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教 学 过 程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 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 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 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 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 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 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 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 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 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 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教 学 过 程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 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 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 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 物„..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 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 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 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 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 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 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3.换位思考:

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 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

(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 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 3、4 句)

5.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 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 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郑燮,30 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 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 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 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 岁中雍正举人,44 岁 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 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 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 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 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 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 气的一生。作 业 设 计 板 书 设 计 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2.抄写三遍,默写一遍,家长签字。3.写出诗词大意。

4.预习语文乐园

(八)。

设 计 意 图 题画兰 千山顶上 浮云喧闹 借物言志

培养朗读习惯,训练朗读语感。积累古诗。感悟情怀。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 → 妙香稠 不相知

课 后 反 思

课题 语文乐园

(六)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 度

与价值观

课型 综合实践 课时 四课时

1、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体会概括叙述的句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教 学 目 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一词多义,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

2、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学习目标 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字?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语 句的作用。读一读,记一记。

个性化备课

一、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教 1.按组读词,读熟练,将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先和同桌讨论。2.检查朗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3.以“走”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早义。学 【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走,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过 【走亲访友】走,拜访、探望。到各个亲戚朋友家拜访。【相去甚远】去,距离,相差。相差很多。

【去粗存精】去,除掉,减掉。舍弃粗劣的、无用的,选取优良 的有用的。程

【亡羊补牢】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 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亡: 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生死存亡】亡,灭亡。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事态严 重、形势危急,用于危急的关键时刻。

【短兵相接】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意思是车轴相撞,刀剑相碰。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后来也比喻双方面对面进行尖 锐的斗争。

【兵临城下】兵,武装力量,军队。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4.学生分组讲座理解多义词词义的方法。

师小结: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 同,平时不断积累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 出来的。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理解时要以本义 为基础。掌握联系语境中推断具体含义的方法。

二、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1.读。

2.分组讨论:加点词语的作用。3.介绍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

4.小结:阅读时抓住概括性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能很快把握语 段的主要意思,作文时使用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就能全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一读,记一记。1.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句子。2.讨论句子的意思。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郑板桥的题书斋联,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 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 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 勃勃。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宋代诗人卢梅坡所作 《雪梅》中的两句,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 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道理。3.背会名言名句。

学习目标 教

一、读一读 学 过 程

第 三、四

二 课 时

读懂短文的主要意思,明白其中的道理。

个性化备课

1.自主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指的是什么意思?短文是通过什么 例子具体说明的?

2.怎样阅读才有自己的见解?

3.合作交流:明白有独到见解的是思维深刻的表现。

时 学习目 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让习作练笔成为学

生生活的需要。

2.引导学生合理选材,并做到详略得当。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个性化备课

一、谈话引入,引发话题。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引导我们感受花的风姿,体会花的 风情,品味花的风情花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也激发了我们 观察,研究花的兴趣。今天我们来谈谈你们是怎么研究这个主题 的。教

二、分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内交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想研究这个问题?小组是怎样研究的?有什么研究结果?要求 学生说清楚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全班交流,相互借鉴。过 引导学生关注,是否说清楚了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的结论是 否合情合理。

四、复习研究报告写的方法 1.帮助学生明确写研究报告的意义。

写研究报告可以提高自己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记录自己参与实 践的过程和体验。

2.出示范文,复习研究报告的结构。

五、鼓励学生动笔成文。

六、展评习作,赏读优秀作品。1.选取几篇优秀习作,师生共评议。

哪些同学的研究过程写得表楚,结论科学合理,结构完整等。2.选取更多的学生的精彩部分组织点评,进一步瓴悟如何突出研 究报告的主体。

七、精心修改

学生通过自评自改,互读互评互改,最后抄在作文本上。

要求:读懂要求,确立主题

认真回顾,选好内容 明确结构,主次分明

作 文 讲 评 学

六上第八单元复习资料以及答案 篇2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卷()弦()谓()泰()

券()眩()渭()秦()

二、臭味相投(写近义词)。

幽静(寂静)随便(随意)陌生(生疏)

纯熟(娴熟)仿佛(好像)著名(出名)

三、狭路相逢(写反义词)。

陌生(熟悉)幽静(喧闹)传说(事实)

陶醉(苏醒)微弱(强烈)断续(连贯)

四、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善:①擅长,长于 ②好,表示赞同 ③言行、品质好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 ⑥熟悉

1.伯牙善鼓琴。

(①)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②)

3.这个叔叔很面善。

(⑥)

4.心怀不善。

(③)

5.他这个人狡猾善变。

(④)

6.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

(⑤)

五、句子工厂。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听到了从一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钢琴声。(缩写句子)

_

1、贝多芬听到了钢琴声。

2.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变换语序)

男的正在微弱的烛光下做皮鞋。

3.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成转述句)

贝多芬说,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盲姑娘的。

六、古句今译。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欣赏。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_ _俞伯牙弹奏时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就一定能够从他的琴音里感受得出来。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俞伯牙说是上再也没有能够听得懂他弹琴的人了,就摔坏了琴,扯断了琴弦,终身不再弹琴。4.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太妙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矗立在我的面前)。”

七、佳句赏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从上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牙琴技_出神入化___,钟子期欣赏水平___高超。通过反复吟诵,我们可以到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__欣喜若狂_的心情。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句中的“知音”是指____俞伯牙_把__钟子期_视为知音。从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我们卡以感受出他当时的心情__悲痛欲绝________(用一个成语概括),可见二人之间的感情___深情厚谊_______(用成语概括)。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八、片段阅读。

(一)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第二段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哪三幅画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的语句,哪些是描写实实在在事物的,哪些是描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填序号)实实在在的事物:1.7 事物引起的联想: 2.3.4.5.6

3.摘抄文段中的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画出第三段体现音乐艺术巨大感染力的句子。

_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离开茅屋。

5.第二自然段中,第②③描写了音乐节奏____B______,第④句表现了乐声______A____,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_C_____。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

6.贝多芬弹奏的音乐,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

小学语文年级第八单元测试卷 篇3

hàn zāi cuī cù guàn gài yě liàn

二、我们该飞到哪里去?(15分)

厉 历 励

严()鼓()()害 经()()史

蜜 密 秘

甜()神()精()()糖()书

厢 箱 相

木()车()皮()书()()信

三、你能正确说出下列诗中带点词和句子的意思吗?(8分)

(1)七夕今宵看碧霞,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渡:()

(2)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云母屏风:()长河:()

四、请你给双胞胎介绍好朋友,小心别认错了。(16分)

斑()拔()避()蜜()

班()拨()壁()密()

继()科()狠()端()

断()料()狼()瑞()

五、你知道哪个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吗?用笔把花圈起来。(5分)

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 坐井观天

无边无际 亡羊补牢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惊弓之鸟 狭路相逢

六、我能把迷路的小鱼送回家。(8分)

激励 鼓励

1.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杨梅背上,还亲切地()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作斗争!”

2.航天员杨利伟叔叔的精神()着我们奋发努力,我们决心长大了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

平静 宁静

3.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们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

4.美丽的桂林山村的夜晚,显得那么()。

七、读一读,再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8分)

1.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2.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八、阅读理解。(8分)

小水珠和大浪

从山崖下滴下来的小水珠,正好滴在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它决心把石头滴穿。这件事让河中的大浪知道了,大浪便哈哈大笑,对小水珠说:“嘿,凭你那点儿力气,能把石头滴穿?真是笑话!”小水珠说:“不信,咱俩比比看。你把河边的石头打个洞,我滴穿这石头。九百九十九天以后,看看是怎样的结果?”“容易,容易!”大浪哈哈大笑,觉得小水珠小得可怜,九百九十九天肯定不会滴穿石头,而自己的力气大着哩,别说给石头打个洞,就是把石头摧毁也容易!大浪立即答应和小水珠赛一赛。

从此以后,小水珠对准石头的一个点,滴呀滴呀,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白天黑夜,坚持不懈,辛勤地工作着。而大浪却不同,高兴时“哗——”地冲一下,不高兴时就懒洋洋地一动不动……

九百九十九天过去了。小水珠来找大浪:“你快来看吧,我已经把这块石头滴穿了,银色的小圆洞还透光呢!”

大浪一听,着急了,赶快使出全身的力气,“哗——哗——哗——”连续几声,可是河边的石头仍然纹丝不动。

1.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注:旁边附奔腾的浪花图。

2.你能根据短文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吗?试一试,写下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 篇4

班别:

姓名:

得分:

亲爱的同学们,请你认真审题,细心答题。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3分为书写卷面分,答卷时间为90分钟。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2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4分)

qín jiàn shà shí mò shēng

là zhú

()

()

()

二、下面每组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组()(2分)A、忧豫不决

囫囵吞枣

连锦不断

昂首挺胸

B、津津乐道

别俱一格

德高忘重

望而生畏

C、耀武扬威

气势汹汹

随心所欲

不拘一格

D、心惊肉跳

自私自利

庞然大物

形色勿勿

三、下列一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A、一切困难都难不到我。

B、老工人在马路上协助交警保持交通秩序。

C、在抗洪抢险斗争中,许多先进人物的事迹令我一辈子终生难忘。

四、填字组词,选择恰当的填入括号中。(8分)

余音绕()

妙()生花

引人入()

美不胜()()俗共赏

独具()心

脍()人口

巧()天工

1、这位作者真是,写出的文章情节,内容。

2、音乐会上,既有 的流行音乐,也有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令人回味无穷。

3、这些木雕艺术品太美了,真是、。

五、先用“静”字组词,然后填在括号里,注意不能重复哦。(4分)

1、明朗的月光照着古朴的小镇,让这里的夜色显得分外的()。

2、照片上的她显得纯美又()。

3、请你()下来,再想点办法。

4、一天晚上,他在()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改为感叹句)

2、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给这位姑娘听的。”(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3、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七、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2分)

1、“高山流水”用来比喻乐曲高妙或是知心朋友,也可以指某处的风景迷人。()

2、达•芬奇用他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成为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

3、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断绝琴弦是为了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4、《月光曲》一文主要写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的意境及内容。()

八、根据情境写话。(4分)

1、你和同学一起去看绝技表演,中途看见一个小女孩表演时有些失误,你的同学在喝倒彩,这时,你会说:。

2、伯牙绝弦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句诗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阅读《月光曲》片段,回答问题。(15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dán tàn)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chún shún)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lǒu lǚ)一缕轻纱似(sì shì)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juán juǎn)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xiōng xōng)涌的大海。

1、划掉()里错误的注音。(3分)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3分)

清幽()

霎时间()

恬静()

3、为什么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了一曲,又弹一曲?(2分)

4、请认真细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实在事物的句子;再用“

”画出这段话中由实在事物引起联想的句子。(4分)

5、从文段中可以看出,贝多芬创造的这支曲子叫《

》,曲调的感情是那么的徐缓、抒情而又高亢激昂。请你用几句话赞美一下贝多芬,相信你能行!开始吧!(3分)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我父亲被称为一代漫画大师,在艺术上,他早已有很高造诣。他的漫画往往寥寥几笔,就能令人物栩栩如生。尽管如此,但他精益求精,还是坚持不懈,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父亲作画哪怕有一点小缺点,例如图章的位置不对,稍微影响画面的平衡,他宁可重新画过。我常趁他不见,偷偷地把这些十分宝贵的“废画”从纸篓里拣出来(收藏、保藏、珍藏)着,久而久之,竟也藏了不少。

那时我家住在嘉兴。有一天父亲带我到烟雨楼去玩。当我剥吃南湖菱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有几位游客谈到父亲的名字。我正要说话,父亲立刻示意我不要作声,而他却聚精会神地去“偷听”他们的议论。其中有人说:“丰子恺画的人真怪,有的没有五官,有的脸上只有两条横线,这难道是时髦吗?”其实这叫做“意到笔不到”,可以更含蓄,更(耐人寻味、意义深长),更给人以遐想的余地,但是父亲还是(采纳、听取)了茶客的意见,从此在人物的刻画上下更大的功夫,注意通过生动的姿态表达没有五官的面部表情。

1、在文中括号内用“

”选择恰当的词语。(3分)

2、第三段中加点的“这”指的是

(2分)

3、选择恰当成语的序号概括段意。(3分)第二段:

第三段:

A.兢兢业业 B.严于律己 C.一丝不苟

D.大智若愚

E.虚怀若谷

4、下面是一段漏掉的文字,应该补在第 段和第 段之间。(2分)父亲还喜欢听取批评意见,在他的“画师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赞美的话不足道,批评的话才可贵。”

5、在文中找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的成语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

6、从文章的父亲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请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写(3分)

三、作文(35分)

生活中处处有艺术,让我们来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题目:我学会了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如(书法、舞蹈、画画、拉琴……)

上一篇:特种作业下的井控要求下一篇:清兵卫与葫芦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