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教学反思

2024-08-20

课文教学反思(精选12篇)

课文教学反思 篇1

本课课前进行了精心地准备,安排了一整体感知,二朗读感悟,三美语品悟,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在完成第一环节后,感到还满意,初读整体感知,学生简短的语句概括了本文讲了什么事?(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均有。

紧接着让学生说出“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用词语)学生很踊跃,纷纷举手:和美、和美、温馨、尊老爱幼、互相体谅、宽容忍让,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感受,随后是主体讲解“分歧”,解决分歧,所得感悟。(就同学们所说的和美,和睦,温馨顺势而引。)就是这么温馨的家庭也有分歧,那么分歧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从解决的过程中尼感悟到什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认真地读书去找寻答案。)这些都不难,很快解决了。但仍是孤立地解读文本,没能很好地拓展。第三环节是进行语言赏析,在体会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文中的脉脉亲情。

总之,此文环环相扣,缓缓流淌,虽没有跌宕起伏的高潮环节,但也不失清新之美。别有一般滋味在其中。

课文教学反思 篇2

师:同学们好!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今天就让大家认识认识。来, 同学们看着我, 屏住呼吸看着我。

(生按要求做)

师:看出什么来了吗?

(生摇头)

师:我可看出来了, 你们虽然一个字都没说, 但是老师看出你们语文学得很好!

(生疑惑)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你们语文学得好吗?

生:因为老师让我们做的动作我们都做出来了, 说明我们把这些词语都理解了。

师:对啊, 看来你平时的语文水平就很高。

师:同学们语文水平这么高, 向你们请教两个字。

(板书:咬嚼)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生: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口”。

生:“咬”是用牙齿把食物弄下来, “嚼”是把咬下来的食物嚼碎。

(板书:文字)

师:“咬文嚼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咬文嚼字就是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有时候是说一个人挑别人的毛病, 是贬义。

师:会咬文嚼字吗?

(板书:冷、暖)

师:来“咬嚼”这两个字。

生:看到“冷”这个字, 想到寒冷的冬天。

生:在困难的时候, 得到别人的帮助, 感觉心里暖呼呼的。

生:这两个字放在一起, 让我感受到人情的变化。

(师板书:字词知冷暖得失寸心间)

师:语言真的很神奇, 一个字、一个词就能唤起我们的记忆, 就能激发我们的情感。能不能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 要看我们有没有一颗敏感的心, 要看我们有没有“咬文嚼字”的本领。

一、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咬嚼”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可不像“冷暖”这两个字这么简单。

(板书课题: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咬一咬吧, 有什么滋味?带着你们感觉到的滋味自由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觉得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这里的生活轻松快乐。

师:提前读课文了吗?

生 (齐) :读了。

师:依你多年的阅读经验, 你觉得这篇课文怎么样?

(学生谈初读感受)

二、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初读感受, 现在咱们就抱着咬文嚼字的态度, 用心去感受字词的滋味。把你觉得最有滋味的地方画下来, 可以在旁边写上你品到的滋味。同学们, 我们可要真的去咬, 真的去嚼啊, 要不然那些字词仍然在那里沉睡着, 我们可要努力唤醒它们。

(学生自读圈画)

1. 自由汇报交流———说出你品到的滋味。

(指名3-5名同学)

师: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先把你品到的滋味读出来, 然后说说是什么滋味;二是先说一说从哪个部分品到什么滋味, 然后把品到的滋味读出来。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 也一同跟着品味。

2. 教师引领, 学习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品出了自己的滋味, 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咬嚼一个自然段, 看大家能不能掌握这样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出示:我发现, 闭上眼睛时, 声音就会变得特别清晰和富于形象。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有人磕牙, 时断时续, 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叹息, 声音沙哑又苍老;还有一种鸟叫声很像猫叫。一天, 它一边叫, 一边从我的窗前飞过, 我幻觉中出现一只飞着的猫。)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咬嚼这个自然段, 行不行?我们共同来看第3自然段。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滋味。)

师:大家一同读, 嚼嚼其中滋味, 看能不能嚼成一两个词。

师:究竟能嚼出哪个词呢?闭上眼睛, 听老师读。

(师范读)

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只飞着的猫。

生:听到了各种声音, 好像有人在磕牙, 好像有个老人在叹息……

师:是啊, 从这些词句中, 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和形象。

(板书:富于形象)

师:下面把你的滋味放进去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找一名同学来读, 你读的时候是在回味, 我们大家都闭上眼睛来感受。

(生读)

师:你比老师读得好。大家能感受到那些形象了吗?这么多的形象, 样子又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就是“富于形象”。

师:刚才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一咬二嚼三回味读书的, 咬出滋味———嚼出意味———读出韵味。

3. 集中练习, 感受方法。

师:下面来试一试, 看同学们学会了没有。大家自由读第1自然段, 要用心去体会细节, 看你能嚼出什么滋味。

(学生自由读)

生:从这个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很熟悉那些小鸟的声音。

师:能不能说出具体的词语?

生:我从“小家伙”这个词体会到作者和这些鸟很熟悉, 感觉很亲切。

生:我从“辨认”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很熟悉。

生:我从“准确”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的声音很熟悉。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咬文嚼字了, 不但知道了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而且能够从词语中品出滋味。

4. 确定研究段落, 集中练习。

师:下面加大点难度怎么样?刚才是自由的, 现在是非自由的。请三排同学, 分别研究第6、7、8自然段。可以用你习惯的读书方式, 可以朗读, 可以默读, 也可以小声读, 关键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 静静地去感受。

(学生自由读)

师:一遍读完了可以再读第二遍, 第三遍。

(生再读)

师:下面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咬文嚼字的。从第6自然段开始。

生: (读) “今年, 园艺家们别出心裁, 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 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于是, 维也纳的主题———音乐与花, 就这样被表达了出来。”

生:从芬芳的三角钢琴感觉到园艺家们很了不起。他们用白玫瑰与冬青搭起了三角钢琴。

师:为什么这样就了不起呢?

生:白玫瑰是白色的, 冬青是绿色的。

师:那这和钢琴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沉默片刻)

师:来, 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 (学生手中的材料是复印的, 没有彩色的图) 哦, 怪不得呢, 大家手中的插图是黑白的, 那你们就凭借这些文字来想象。

生:白玫瑰当做钢琴的琴键, 冬青做钢琴的身子。

师:你真了不起, 能够凭借这些文字就想象到画面。

师:那能不能找到一个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呢?

生:别出心裁。

(师板书)

师:“别出心裁”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独具匠心。

生:就是非常用心来做, 与平常不同。

师:以往的时候, 园艺家们用什么来表现?

生:大表。

师:那些大表怎么样?

生:表针走得很准时, 花儿组成的表盘年年都是全新的图案。

师:那这算不算非常用心呢?

生:算非常用心, 而今年是更用心了, 创造出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

师:是啊, 在原来非常用心的基础上再想办法, 再去创新, 才叫“别出心裁”啊。来, 同学们, 带着我们的这种感受, 读读这个自然段。

师:我们再来看第7自然段。

(出示:古老的维也纳, 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路。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 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 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 跑着跑着, 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这个音乐之都中, 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都有的音乐会, 到处都有的音乐家雕像与故居, 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 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你品出了什么滋味?

生:“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 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维也纳的路是用音符铺的吗?

生:不是, 是说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师板书:随时随地)

师:“随时随地”怎样来理解?

生:就是不管是破晓的黎明, 还是落日的黄昏, 都能感到音乐的存在。

师:你的语言真美!可是, 这只是随时啊。谁再说说?

生:随地, 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 跑着跑着, 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道路上就能想到音乐。

师:维也纳的道路弯弯曲曲而又畅如流水, 为什么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就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呢?

生:因为汽车发出吱吱的响声。

师:是这样吗?

生:因为这些弯弯曲曲的道路像线谱。

生:汽车像音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有这么奇妙的想象!那突然冒出来的房舍和开满花的树像什么呢?

(学生沉默, 教师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学生。)

生: (猛然站起) 像音节线。

师:是啊, 道路是线谱, 汽车是音符, 房舍和树木是音节线, 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节奏、有旋律才是优美的音乐, 多么优美的生活圆舞曲啊!就让我们把这种滋味放进这些文字中, 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说说第8自然段中你咬嚼到什么了?

(第8自然段, “神仙的手指”“撩动”略。)

师: (铃声响) 同学们, 留恋处, 铃声催发。其实, 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地方可以挖掘, 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里。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可以感受到维也纳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维也纳的音乐之花是维也纳人辛勤培育的结果, 这朵花就生长在“生活”这片土地上。

(板书:音乐、生活, 把“音乐”写在一朵花的中间。)

板书设计: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咬文嚼字

字词知冷暖

富于形象

得失寸心间

别出心裁

随时随地

生活

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文字的探究, 感受到维也纳生活的优美温馨。

2.通过对“富于形象”“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 培养学生推敲词句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对文章题目的质疑和研究, 培养学生反思性阅读的习惯。

4.通过对文章各自然段的重新排列, 关注语言的结构形式, 实现创造性阅读。

三、反思阅读

1.同学们嚼出了自己的滋味, 我们再回到课题上看一看, 为什么课题不是“维也纳圆舞曲”? (突出对生活的理解)

学生快速浏览。

最终有什么发现?

音乐成了维也纳人的生活, 有生活的地方就有音乐, 有音乐的地方就有生活。

2.为什么不是“交响乐”, 不是“进行曲”, 而是“圆舞曲”?这曲子是谁谱写的?

作者究竟要通过这篇文字告诉我们什么?你品味到怎样的生活滋味?

(生活不一定就是快节奏的, 要在生活中体验生活, 向学生推荐米切尔·恩德的《毛毛》, 一个小姑娘和时间窃贼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会让你们更好地感受生活。)

四、重新排列, 创造阅读

把这篇文章的每一个自然段重新排列, 有什么感受?

举例:把第8自然段作为开头, 读一读, 文章顺畅吗?余淤于盂榆虞愚舆或者是舆余淤于盂榆虞愚, 依次类推, 看有什么不一样。还可以任意组合, 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以“谈《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的晕种读法”为题写一篇读书报告。

五、结语

师:同学们, 语言真是太美了, 又太神奇了, 它可以传递音乐, 可以传递情感!语言的滋味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会, 用一生去回味!课文如同一份美餐, 我们要学会用美食家的嘴去品尝它, 课文如同一首优美的乐曲, 我们要学会用音乐家的耳朵去倾听它。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咬文嚼字当了一次美食家, 下节课, 老师带领大家当一次烹调师, 做一份自己的美味佳肴。

教后反思

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看起来平淡无奇, 品起来幽香缕缕, 回味起来清香袅袅。我对自己课堂设计的要求是大气、精致、和谐。大气就是有学科教学思想的支撑, 整堂课有明显的教学主线;精致就是把思想落实到教学细节;和谐就是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协调, 顺应学生学习, 然后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三个关注:关注课程———从课程的视角, 语文课应该凭借教材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本领, 同时积累语言, 留下美好情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实际, 同时重视教师的教, 教师要教会学生, 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教材———尊重文本内在的规定, 按照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进行教学, 同时不对教材进行过度挖掘。

本课的教学设计, 以教会学生“咬文嚼字”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首先看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让学生凭借学习经验说说对整篇文章的感受, 目的是看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要求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态度读出自己的滋味, 实现主体性阅读, 目的是让学生亲近文本, 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 共同学习第3自然段, 实现教师教的作用, 总结出一咬二嚼三回味, 即咬出滋味, 嚼出意味, 读出韵味的方法。然后, 让学生在第1自然段中练习, 让学生更熟悉这种方式。最后, 让学生分别进行第6、7、8自然段的学习, 检验学生学习的程度, 同时开掘更大的空间。

从整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遵循认知规律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随着教学的缓步推进, 学生慢慢学会了品味词语。对“别出心裁”和“随时随地”的品味, 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 尤其是对公路是线谱、汽车是音符、房舍是音节线的想象。为学生提供空间的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

中学课文反思性教学的条件 篇3

以教学的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给师生的对话与交往提供了平台

课文教学是平等的对话和交往,不管是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都不能避免这样的尴尬:无论是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教师和学生结成主客体关系,都不能达到平等;教师主体论忽视了学生的学,唯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学生才能掌握教学的内容。学生主体论忽视教师的教,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自我活动便不能活跃、有效地展开。

课文的反思性教学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行为。在教学中,以平等对话来达到教学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因为不平等的对话,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性对另一种主体性的压抑,最终这两种主体性都丧失了合理性。”而这种对话遵守一定的规则,即对称条件和互惠条件。课文的反思性教学的主体间性,就是坚持在课文的对话教学中教学主体间交往的机遇均等、平均分配。这种对话和交往解释了课文教学的内涵,充分发挥了课文教学的作用。

合理的教学目标,加速师生的共同发展

课文的反思性教学目的包括“学会教课文”与“学会阅读”两个方面,这两个目标合理性的实现总是包含在具体的课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将课文教学目标具体化时,要经常反思两方面的契合程度,尤其是做的方法的矛盾性和一致性;在课文教学目标信息调动或引起活动时,教师与学生都关注课文教学目的的外化是否顺利,设置的目标是否完成。并反思课文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在课文教学目标的信息控制与调节教学活动时,师生都保持有目的的作为,坚持目标允许的行为,修正目标不允许的行为,若发现课文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则及时修正,并使它得到实现。在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时,师生获得了共同的发展。教与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发展。

主体间性与兩个学会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带动课文反思性教学系统其它因素的合理性发展。例如教学内容、形式、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发展。理论上,“应用理论与科学理论的适当降温,基础理论与人文理论的合理升温”。实践上,提升课文的人文性,不仅使学生爱学善学课文,而且使学生懂得做人;构建多种教学形式并存的格局,使它们互补;加强课文教学策略的运用,突出反思在教学方法上的地位,从而提高课文教学的价值。

课文《草原》教学反思 篇4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某种启迪。在第一课时,我就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兵分两路,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习有关景物的描写,然后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这样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

三.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课文《穷人》教学反思 篇5

文体特点把握有关注。小说文体在小学阶段并不多,通过这篇文章关注与渗透是个很好的途经,从作者入手,了解经典作品,了解作者生平,稍作背景介绍,初略了解语言特点再切入课文。再以了解结尾引导发现与《桥》的相似之处(巧设悬念)小说这一体裁孩子有些明白了,情节,人物,再加环境的描写,小说要素的出示就不突兀,文体的关注比较充分。在每初学一篇文章,孩子们想探究属于什么文体已成习惯。

聚焦环境描写学运用。了解穷人的"穷",探究穷人的"富有",我均采取"寻找证据"并"提炼观点"的方法,对于情节的理解比较容易;在此基础上,我把重点聚焦到环境的描写,感受作者的用意(对比,同情),同时进行迁移运用,假如故事从西蒙的死亡为开头,你会写下怎样的环境(渲染,同情);最后在续写片段,同样要有环境描写,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几乎都会使用,环境的描写为续写添彩。

课文《学棋》教学反思 篇6

课后反思:

第一次读《学棋》这篇课文,就觉得该课语言浅显易懂,条理清晰明了,道理易得实用。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拜秋为师学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走神儿,所学结果完全不同,通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秋是古时候的一位下棋能手。主要通过“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突出秋的棋艺高超。教学时通过朗读,我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

在讲完第一小节后,学生们直接说了本文的第三小节——两个学生的学棋结果: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在理解“出色”、“没有多大长进”后,问学生读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问:“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棋,为什么学习的结果不一样?”这时我再让他们自己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原因。

课文中的插图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读,自己去总结。

简洁的叙述学生一读就懂,这时就让学生进行讨论,都是秋的学生,都是秋在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受益无穷。学完课文,我还进行了语文的外延。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就是以围棋为载体。我国也有许多着名的围棋能手,聂卫平、马晓春、俞斌、常昊等,我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他们的小故事并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

怎样进行英语课文教学 篇7

一、课文教学的步骤

课文教学可以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 先让学生速读课文, 对课文获得一个总体印象, 并找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对课文进行表层理解;然后让学生精读课文,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立场, 对课文进行深层理解;接着, 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 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 进行评价性理解。教师在对课文教学的设计过程中, 应围绕这三个步骤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 具体可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

1. 导入 (Presentation) 。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能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对课文的理解很是重要。

2. 速读 (Fast-Reading) 。

通过快速阅读, 学生能大致掌握课文的结构和大意, 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Pre-reading中的问题、找课文的中心句和关键词等途径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精读 (Intensive-Reading) 。

通过精读能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详细信息和课文结构, 了解各段落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课文进行深层理解。在阅读之前,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文章, 然后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检测他们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同时, 教师应对知识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

4. 复述 (或表演) (Retelling or Acting) 。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复述或表演课文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深化语言知识。

5. 讨论 (Discussion) 。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表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讨论他们不懂的知识点或问题, 发展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让他们对课文进行评价性理解,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6. 巩固 (Consolidation) 。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口头或笔头练习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 这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保证了课文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化。在课文教学的设计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利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 教师可以向他们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特别是与中国文化不同的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 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这一环节的缺少会造成学生没有阅读兴趣。

多媒体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能生动、形象、真实地提供与语篇有关的背景知识, 使学生头脑中的内容图式更为丰富。教师运用多媒体能够帮助学生建构课文的框架, 做到突出课文重点, 能对学生进行由表及里、有浅到深的指导, 从而使教学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谈谈略读课文的教学 篇8

一、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原是用来训练阅读的优良习惯,必须脚踏实地,毫不苟且,才有效益。”从叶老的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1精读“主体”的“补充”

“补充”什么呢?简言之,补充精读课文“主体”的不足。如:人教版六(下)第二单元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然而,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的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地区、民族独具特色,衣食住行各不相同。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反映的是“节日风俗”,我们知道除了北京的节日风俗,还有其他地区的节日风俗;除了“节日风俗”,还有其他的民风民俗。故除了《北京的春节》外,教材中还编写了略读课文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映维吾尔人豪气、豁达、乐观的《和田的维吾尔》。这样,在文化、民居、人物等方面进行补充,尽可能全方位地反映“中华民风民俗”。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精读“准备”的“应用”

“应用”主要指应用精读中学得的阅读方法和获取的知识经验,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人教版六(下)第二单元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在阅读知识与能力方面,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作为全文结构,其写作特点是表达顺序清楚明白。二是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有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的部分则一笔带过,其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三是文章有较多的场景描写,有较强的画面感,其写作特点是用词准确,生动形象。以上三个写作特点应在精读课文中习得,在后面三篇略读课文中加以应用,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依据是什么?下面我们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习作表达”为例进行探讨:一是依据单元导语。本单元的导语第二自然段指出:“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它提示了语文学习的重点,明确了读写训练点。由此,我们在单元导语中可以看出,本单元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二是依据精读课文。为了达到单元导语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依据课文的特点及课后思考题,可将教学目标定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及详写、略写的好处。”由此,后面三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基本可定为:“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各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现列表如下:

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依据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略读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就教学目标达成过程的性质而言,精读课文侧重于“学会”,略读课文侧重于“会学”。

三、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

教参中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在以上思想的引导下,略读课文大体上可作如下设计:

1“提示”引路,简化课堂结构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了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如《和田的维吾尔》前的连接语:“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除了能歌善舞,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以上连接语中,“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在主题内容上进行过渡,让学生想一想有哪些饶有兴趣的风俗呢?接着提示:“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在文章的内容方面再次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概括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交流”什么,怎么“交流”,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可以交流读后的体会,也可以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这样情感上铺垫,能力上迁移,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连接语,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既能事半功倍,提高阅读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抓住关键,精读课文重点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如《藏戏》一文,一是要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课文是按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结构安排的:先是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继承和发展。二是可抓住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教学。其一,表现主要内容的重点句子。如:“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急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课文中的这段话,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让学生重点理解这段话,对感悟后面藏戏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可以作为重点句子加以处理。其二,体现表达形式的重点句子。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除了阅读文章、理解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学习表达,特别是略读课文,此项任务显得更为重要。表达的顺序、表达的方法、语言的风格等等都可以作为重点句子来教学。如:文中“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本句话看似平平常常,但在全文布局谋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结藏戏的三大特点,接着用“还是”转折,介绍了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因为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教学时,在理解内容与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抓住重点词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提高效率,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3课外拓展,增大课堂容量

课文《西湖》教学反思 篇9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颇感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临了,还是有两三个学生,还有一部分词语不会读。在词语的理解上,只能化较多的气力去完成,不然孩子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于是,在理解词语时,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折的就查字典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和我们教室后面的厕所来的。在课文的32和33 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真是恰到好处。又刚好我们教室后面的厕所也掩映在绿树丛中,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个人认为,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图,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可能还是无法领略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光还是无法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这样的情况了,只能利用一切能利用的:简笔画、文中插图、还有就是语言描绘。而用语言描绘,是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穷尽自己的想象空间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能理解了,然后再通过朗读把课文读美了。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刚好也迎合了教研室提出来的一课一个训练点,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

课文《长城》教学反思 篇10

在学生发言时,有极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我让学生看图对照课文的描写说出自己的感受,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老师备课要对大纲、课标、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老师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

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篇11

一、解读提示语,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每篇略读课文前面的那段话——学习提示语。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语”和每组课文前的“单元导语”一样,首先是给学生看的,意在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然而别忘了,这些“导语”“提示语”也是给教师从文本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思考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应用的教学效果。人教版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例如三年级下册的《珍珠泉》一课的阅读提示:上面的课文,使我们感受到了春天里燕子的可爱,夏日里荷花的美好。家乡中的珍珠泉,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读读下面的课文,让我们一起交流读后的感受;再讨论讨论: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1. 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家乡中的珍珠泉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 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和同学交流。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如此,对提示语进行二次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二、大胆放手,课堂指导求精

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能一味地牵着线拽着学生走,要相信学生自己能把课文学好,虽然有时学生自己学习的效果可能没有老师预想的那么好,但作为教师必须明白,只有放手,才能让学生的阅读技能得以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老师也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的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语文能力稍差的学生,对他们要求只要把课文读通顺、流利,了解课文大意就行;中等水平的学生能理清文章顺序,简要回答课前提出的简单问题即可;对于水平稍高的学生,要求其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及写法等,并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在学生间互动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略读不需要教师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学略读课文时,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快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根据阅读提示浏览课文,搜索需要的信息,最后让学生对重点词句、段进行细致研读,集中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轻松与文本对话,达到略读要求,检验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教师要抓住重点,课中指导求精,使精力花在刀刃上。如何捕捉教学重点,“简”中突出“精”?不妨从单元导语入手。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每个主题单元前都有导语。导语像一条线索串起同一主题的一组课文,建立了学习内容与情感的关联。导语明确了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重点,体现了教材对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重视。

利用课文资源促进作文教学 篇12

1.零打碎敲,不便指导。

一般人都认为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实上,我们当老师的最清楚:学生的生活是艰苦的、单调的,学生的时空,特别是农村学校寄宿生的生活范围更是狭窄。各校出于安全考虑,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空相当有限。可以这么说,学生从小学就这么过,到初三毕业依然是这么 过 , 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九年甚至十二年如一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而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写 日记 , 到初中就 叫“练笔”,素材永远就是那些,感触也早就有过。为了应付差事,就只有今天写我与张三的一点矛盾,明天写李四送我上医院,后天写作业是如何多,是怎样的忙碌……反正是有什么事写什么事,没发生什么事就记流水账。六年级写这些事,到九年级还写这些事。学生的练笔如果加起来,宛如装载零碎事件的一个集装箱,虽然数量多,但内容、主题都是一样。加上学生全部是自由抒写,真正的“百花齐放”,不便于老师进行指导。

2.抄袭剽窃,无病呻吟。

有一次,我课余在教室巡查 ,发现有学生照抄自己以前练笔的现象,我在语文组一说,居然每个班都有这种情况。如果我不是亲眼目睹,还真难以相信。因为学生练笔中的这些材料仍然是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在当时的特定情景下,也是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只不过对这样的练笔进行机械地复制,慢慢的,学生的真情实感就会被格式化了。

如今 , 我们这里 , 乃至全中国,学校基本都是封闭化管理。家长害怕学生混入社会,老师用做不完的作业把他们拴在教室里,学生周末回家,不是围着电视,就是低头刷着手机……如果让学生写点校园题材之外的练笔,多半就只有复制粘贴,或者胡编乱造,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3.源头干涸,练笔沙化。

翻开学生 厚厚的摘 抄本 : 成语、俗语、对联、诗句、精段、佳篇、文学常识、幽默笑话、轶闻趣事……无所不包,但是,读到学生的练笔,却很难见到连珠妙语,也很少看到引用的名言警句。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虽然看过了,抄过了,却没有记住,那就更谈不上运用了;二是有些老师对以前宜昌市语文开卷考试的误解,有意无意忽视了学生的积累,破坏了练笔的“生态环境”,导致学生离开了摘抄本和作文书,写作就难以下笔。就像一个呼吸困难的病人离开了氧气就要窒息一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将练笔分为二类:一类是不定向的,是学生纵情歌唱、纵情舞蹈的空间,主要是让学生在这里宣泄情绪,缓解压力;另一类则是定向的,就是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关于这一类定向的训练 , 本人进行 了一点肤 浅的尝试。下面我就以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 例 , 谈谈我的 做法。不 当之处,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根据单元课文的教学重点或者教学内容等方面确立一个单元的练笔专题。

第六单元 都是千古 传诵的名篇 , 很多篇目 都是歌咏 山水的佳作,而且文章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怀、某种寄托、某种抱负……,而以往学生的练笔中为写景 而写景的 现象普遍 , 因此,我把这单元的练笔专题确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结合课文,积累与单元练笔专题有关的写作素材。

学习这一单元,学生除了要背诵书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我还要求他们在每课上完之后,对课文中描写自然山水的美词佳句分类进行整理、积累、赏析;同时围绕练笔专题进行一系列的拓展积累:如寻找古今文人墨客咏山水风光、写春夏秋冬、吟风花雪月、颂名胜古迹的诗文名句,搜集景物描写的精彩段落等,利用早自习和专门的阅读时间强化记诵,并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抽签展示。

三.结合课文内容和重点,以及写作上值得借鉴的地方等,围绕单元练笔专题有步骤地进行训练。

《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历来为人们称颂。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 , 将“佁然 不动”和 “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两种情 态进行对比。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 “空”、“ 无”, 突出“水”的澄清。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时的愉悦之情。学习这一段落之后,随堂安排学生进行片断描写:要求突出 水某一方 面的特点 , 如“清”、“静”等,但是却不能直接写水的清、静……,而是要间接地描写与水有关的其它景物来衬托水的特点。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以其境 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突出小石潭的幽邃凄清,不可久居,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 羁旅孤寂 的心情。学完这课之后,让学生回想自己春节时与远方打工的父母相逢或者春节过后与即将踏上打工征程的父母离别的场景,运用这种写法,描绘一幅“相逢”或者“离别”的画面,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当时“欢快”或者“悲伤”的情感。

《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以物 喜”“以 己悲”的 绘景和《小石潭记》的方法几乎相同,但在《岳阳楼记》中,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却更加直白,结尾还单独成段,直抒胸臆,升华主旨。学了这几段,让学生回忆自己在艺术节合唱比赛中夺冠的过程,把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描写出来,仿照《岳阳 楼记》中“ 描写加议论”式的结构进行片断训练,要求动静搭配,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结尾画龙点睛。

《醉翁亭记》中写“滁人游”等镜头笔法简练,先是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不同身份游客的不同神态,后用三个镜头、三幅画面细细描摹了太守满足陶醉的神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回想学生以前写的“游香庐石”“游禀君陵”之类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写几处景点完事,完全和照相机照相一般。学了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再次回忆游玩香庐石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刻画出你所看到的不同身份游客的不同神态、动作等,要求一类人物一个画面,从中传达出他们欣赏山水时各自不同的情感。

《满井游记》是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和本单元其它借景抒情的文章相比,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处运用清新脱俗的比喻来描写景物,从而传达出作者游览满井春色时的欢愉无限。如文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句,用新开匣的明镜来比喻明亮的春水。描写微风吹过水面,漾起鱼鳞般的波纹,清澈的流水闪闪发光,好像清晨刚打开镜匣,反射出镜子的清光一样。还有“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一句,用少女梳髻来比喻春山,赋予春山无限的美感。这个比喻,与上面开匣明镜的春水的比喻,虽然分别指山和水,却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把春山春水融成一体,给人以相互生发的和谐美感。学习这一课以后,布置学生先观察学校门前清江江面上早晨的景色,然后发挥想象,模仿这种写法,尝试着用上二三个精彩的比喻,描写一段清江美景。

四.及时评价激发自信。

定向的练笔不论是在课堂中的片断训练还是上完课文后的专题训练,首先得及时反馈、及时交流。只有通过反馈才能明白学生本次练笔的得与失,才能明确本次练笔的目的是否达到。反馈的形式可以多样,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要体现“及时”二字。其次是练笔的评讲与交流也得“及时”。可以利用专门的课堂时间讲评,也可以利用零碎的课前几分钟交流。优秀的练笔及时展 示 ; 进步的练 笔及时表扬;一般的练笔挖掘某处闪光点及时点个赞。充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同时对学生在练笔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引导、点拨、矫正,做到言辞委婉、恳切,又力求有针对性。

一单元练笔专题训练结束,让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再次回顾所学课文内容及写法要点,看自己在练笔中活学活用本单元的美词美句有多少;将自己的练笔同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目的进行比较,看自己的目标达成度有多高;拿最近的练笔态度和自己以前的基础、态度进行比较,看自己的进步有多快,评价完之后 及时写下 自己的反 思结果。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常用词语知识点资料下一篇:教学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