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风格

2024-09-12

教师的风格(共8篇)

教师的风格 篇1

教学语言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口语而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言语格调。教学语言是教师口语的主体,教学语言风格是教师语言风格的主体,由于形成风格的主客观因素的纷繁复杂,教师语言艺术的多姿多彩和鉴赏角度的各不相同,决定了教学语言风格的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教学语言风格,根据言语格调的倾向来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清新朴素,言简义明

教师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语势流畅,节奏明快;语言艺术崇尚自然天成,朴实无华,实事求是,除却雕琢和修饰。用语洗练精到,通俗好懂,话语直成要义,表述力求深入浅出,清晰透彻,言近旨远,潜近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信息和哲理思辨,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具有质朴美与纯真美。

二、情感激越,抒发自如

教师长于抒情,善于抓住动情点,用语以情激趣,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爱憎分明,语调抑扬顿挫,节奏调控有效,具有音韵美、情感美:或热情洋溢,或深沉凝练;或慷慨激昂,或婉转曲折。

三、严谨庄重,优美典雅

教师教态从容庄重,自然大方,语言讲求字斟句酌,严谨不苟,意蕴丰富,注重摄取书面语,善于引用典故、诗词、成语等,典雅含蓄,优美精炼,有着浓厚的书卷气,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内涵,富于

启示,让人回味咀嚼;多用整句,讲究语句的对称美,语调平稳,音量适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娓娓而谈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享受。

四、诙谐幽默,灵活机智

教师讲课谈笑风生,诙谐幽默,寓庄于谐,是教师机智的表现。话语睿智鲜活,妙语连珠,使课堂里不时传出愉快会心的笑声,课堂气氛活跃。

五、生动形象,启迪深刻

趣味浓厚的教学语言,表现出强烈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启发性,富于情趣和理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

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往往善于运用各种语言艺术手段增强教师口语艺术的趣味性,使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化静为动,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活思维,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

六、充满童真,亲切温暖

充满童真、亲切温暖的言语风格孕育于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长期生活在儿童中间,他们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了解儿童的感知思维能力,了解儿童的说话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了一套适合儿童的言语风格。

教师的风格 篇2

一、教师教学风格的内涵解析

教学风格是指在教师个体认知结构和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外在表现。同时教学风格是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集中表现, 是教师个性综合素质的体现, 是教师日益成熟的重要标志。

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本人的认知风格和知识结构直接相关, 同时还应受到教学对象的制约。教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实际上是教师对其自身的认知方式、知识架构不断解析并满足教学对象需要的过程。良好的教学风格能够与其既定的教学对象的学习风格相匹配, 这既能促进学习风格的多样发展, 又有利于塑造具有个性魅力的教学风格。

关于课堂教学风格的类型, 由于使用的标准不同, 类型也就不同。以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信息的活动方式和方法为标准, 把课堂教学风格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 理智型。

其特点是教学结构紧凑, 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 教学内容条理清楚, 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

2. 情感型。

其特点是以饱满情绪感染学生, 以温暖的话语鼓励学生, 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 师生共同营造出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

3. 自然型。

其特点是教师将教学内容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境之中, 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知识。

4. 幽默型。

其特点是教师讲课生动形象, 机智诙谐。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技巧型。

其特点是教师讲课精于各种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设计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以及学习能力的了解及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对知识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

二、学生学习风格的内涵解析

学习风格, 是指学生在知觉、思维、推理、理解、解决问题和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外在表现。

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认知结构的发展程度, 并且直接参与学习的基本全过程。学生的学习风格在认知结构基础上受家庭环境、教育层次和社会文化倾向的影响, 是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的, 具有鲜明的独特征、稳定性、可塑性。

学习风格具有相对性, 学习风格没有优劣之分, 只是不同的学习风格适于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Andrew D.Cohen (1997) 将学习风格按照感知方式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按照认知方式分为:整体型、细节型、综合型、分析型、尖锐型、齐平型、演绎型、归纳型、场独立型、场依赖型、冲动型、思考型;按照个性特点分为:外向型、内向型、随机—直觉型、具体—程序型、封闭型、开放型。从他的研究体系和方法上, 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处于学习风格中的核心地位。

三、教学风格对学习风格的影响

学习风格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既有来自生理、心理和知识结构的内部因素, 又受到来自学习环境、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是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重中之重,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教学风格对学习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正负两个方面:正向影响:一是在学习风格初步形成阶段, 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习风格的形成;二是在学习风格丰富和发展阶段, 对已有的学习风格起积极的引导作用。负向影响:当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不相匹配时, 对已有的学习风格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一般而言, 严谨风格的教师会培养出一丝不苟的学生;理智型、自然型和技巧型风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而具有这几种类型教学风格的教师深受场独立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喜爱;情感型、幽默型的教学风格会培养出场依赖型的学习风格。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会不同程度地调教出与之相匹配的学习风格的学生。

高效的教学过程是以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相匹配为前提的。外向型的学习风格在理智型的教学风格下很难发展, 却有可能在幽默型、艺术型、情感型的教学风格下开花结果;情感型的教学风格能感染内向型学习风格的学生, 而分析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却有可能对之回避;技巧型的教学风格适合于场依赖型的学习风格, 却让思考型的学习风格感到无法适应。

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师生双方都不能固守于自己既成的教和学的风格。如果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相配, 学习风格必然得到发挥和发展;反之, 教学风格将阻碍学习风格的发挥。这时教师和学生总要有一方来调整自己的风格, 以使教与学归于和谐。

四、促使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相协调的措施

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相互匹配以教学过程为外在环境, 以认知方式为内在机制。两者相互协调共存于教学过程中, 这既有利于教学风格的塑造又有助于学习风格的发展。

1.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 逐步形成以良好的学习策略为核心的认知风格

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发展和调整自己的学习风格的能力, 使其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匹配。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学习风格的特点, 帮助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不断地启发学生观察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偏好。

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是促使学生形成个性鲜明的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和认知风格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当学生在教师教学策略的引导下, 认知策略的改变会导致其学习策略的改进, 从而促使其学习风格的逐渐形成。所以, 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以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2. 针对不同的学习风格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对教学风格的调控水平, 以便塑造教师个体多样化的教学风格, 来满足不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多样化学习风格的需要。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学习风格的价值。一般情况下, 学生可能愿意与学习风格相近的人一起学习工作, 但他们的学习效果并不好, 因为这种学习方式只能会强化各自在认知方式的缺陷而不能优势互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学生分配在一起学习, 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发现自身认知方式的优势与缺点, 又能帮助他们形成更好的认知方式和学习策略。

3. 培养学生对自身学习风格的调整与反思能力

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 不能轻易地仅凭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判定学生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的优劣。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思路完全跟随教师的教学设计走, 整个课堂教学安排没有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 没有自我反思的时间。因此, 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反思和自我表现, 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开发新思路以及探索新方法的能力、对学习内容的概括和总结能力。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必须尽可能让学生自始自终成为教学全过程的主体, 即问题的发现者、解决方法的寻找者、学习成果的验证者。

4. 注重对各方面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和研究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各种信息交流的过程, 其中既包括正向交流信息: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 又包括负向信息, 即各种干扰信息:教学环境噪音、教室光线、教学设备使用过程中非正常事故, 甚至教师和学生服饰与发型的改变都会成为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干扰信息。因此, 教师对每一节的教学必须进行教学反思,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智慧, 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过程是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也是它们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教学风格是学习风格形成、完善和走向成熟的孵化器。因此, 那些重视学生学习风格培养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才是有价值的, 才能具有生命力, 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这对促进学生学习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F.Ungerer&H.J.Schmid.An In 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Andrew D.Cohen&Susan J.Weaver.Styles and Strategies Based Instruction:A Teachers’Guide.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4]张国辉.论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的相互作用.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5) .

教师的风格 篇3

每个学生在自己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学习方式都会有所不同,渐渐的每个人都会偏爱某种学习方式,进而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差异,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一现象已经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重视。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学习风格就是每个人所偏爱的学习方式。

对学习风格认识的迫切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因为根据教育的第一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考察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是学生重要的个性特征之一),更因为这一个性特征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影响巨大。

学生的学习风格各不相同与多种因素相关,很难一一界定。有教育学家根据学习时所涉及的不同的身体部位,将学习的风格分为四类: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和运动型。即知识信息主要是从视觉中、听觉中、触觉中和运动中获得。这些学习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对身体某些部位的固有的依赖或者是固有的偏爱。这样的依赖和偏爱其实是没有对错优劣之分的,只是真实地表现出学生学习方式本能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多样化。

同一班级同一学科中,不同学习风格对学生学习成效会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其原因不是因为哪一种学习风格不好,哪一种好些,而是学生学习风格与教师教学风格是否相适应的问题。可以想象,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就难以适应学生多种学习风格,就会造成在同一班级同一学科中,学习风格与教学风格相适应的学生如鱼得水,不相适应的学生则举步维艰。

例如,在传统的以教师为本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下,视觉型的学生爱听爱看,爱做作业,最容易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听觉型的学生平时上课发言积极,接受能力强,但通常不喜欢课后的阅读复习,所以学习成绩总不如老师期待的那样好;而触觉型的学生喜欢动手实验、自己探索,但上课听讲时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习成效一般不会太理想;运动型的学生喜欢运动,喜欢游戏,不喜欢被动的接受,所以学习成绩较差,最容易在考试中失败。

学习风格与教学风格如何相互适应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习风格与教师教学风格相互适应,让更多的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呢?解决问题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学生改变自己原有的学习方式,主动去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二是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主动去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1.学生改变学习风格。学生改变学习风格的办法是可行的,因为学习风格不可能完全不变,它确实是可以改变的。对学习方式的偏爱会受到文化环境、学识以及所接触的人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是动态的。也就是说,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学生可以采用改变学习风格的战略战术。

单纯从提高学习成绩来讲,这一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但这样做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就算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对学习成效有负面影响,但让心智尚处在发育中的学生与自己的本能作斗争,实在是有违人文精神。而且,将学生全部改造为具有统一的学习风格,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总会有学生固守自己的风格。其二,就算学生能战胜自己的本能,改变自己的学习风格去适应某老师的教学风格,可是,一名学生不可能一生只师从一名教师,况且各学科教师的教学风格总是各有不同的,如果学生一一去适应的话,就无法形成自己的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和卓有成效的学习风格。其三,就算学生能一一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各科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但这样改变,学生必定同时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风格,而原有的风格常常正是突出个性、让其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的基础。倘若这样的改造真正得以实现的话,学校就变成了生产没有个性的产品的工厂,而这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可怕的一种后果。

2.教师改变教学风格。让教师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去适应多种学习风格的学生,对于已经形成某种风格的教师来说同样是困难的。但是,这种改变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责任。在教育教学改革步步深入的今天,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丰富自己的教法,使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中,让所有类型的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是教师理应追求的目标。

改变教师教学方法是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丰富和完善、充实与提高,改变的只是教法的单一性,而不是对自己已经熟练的教法的放弃。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存在不同的学习风格的事实,尽量在课堂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自己的教学不仅适应喜欢阅读、记忆好的学生,同时,也适应那些喜欢动手探索,喜欢做游戏的学生。

如何对待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1.区别对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学习风格,在同一班级的课堂上,教师应在教法上有区别的对待不同学习风格与自己原有教学风格不相适应的那部分学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多一些信任和鼓励。

对视觉型的学生,要尽量提供更多地阅读机会(包括上网),以增加其知识面;对听觉型的学生应让他们多讨论,巩固其领悟能力强、反应快的优势;对触觉型的学生,应在教学中多给他们一些动手实践的机会;而对于运动型的学生,根据他们喜欢互动式学习的特点,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回答问题甚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能设计出一些教学游戏、教学表演,让他们在其中担任角色,他们一样会学得兴致勃勃,取得好成绩。

2.整合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其实,在一个课堂上,一个班级的学生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其中各具魅力。如何让这样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生动的运作起来,需要教师设计出一个能让各种风格的学生各显其能、相得益彰的课堂情景。

在这个问题上,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扮演好四种角色。他应该是谈话节目主持人。在互动的课堂上,让全体学生在其引导下,各以自己的思想、思维方式愉快地交谈。他应该是电视连续剧的导演。不但要全盘考虑充实剧本,节节出彩,更要为每个学生安排一个合适的角色,吸引着每个学生,让他们期待下一次学习。他也应当是交响乐队的指挥。能注意到每个学生参与的每个细节,及时鼓励学生出色的表现,及时纠正其中小小的失误,让每一个班级像一支乐队一样合奏出美妙的交响乐。他更应该是学生最忠实的观众。微笑着欣赏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尽情地表演,不时有会心的笑容和热情的掌声。如果这样,课堂上每个角落的受众、每个拥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会愉快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中,又何愁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成效?

大学教师教学风格刍议的论文 篇4

关键词:大学教师 教学风格 培养

摘要:教师教学风格不仅体现了教师个人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独特性与规律性的统一、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统一教学规律。重视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大学教育培养目标、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中,关于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而对于大学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往往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丰富性等方面,而对于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则很少有人关注,研究成果也很少。因此,探讨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无论对于教学实践还是教学理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般理解

自20世纪80年代时开始,对于教学风格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可谓见仁见智,异彩纷呈。

(一)对教师教学风格定义的分析

虽然关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定义纷繁复杂,众说纷纭,但相关定义的论述无不出自以下三个角度。

1.行为艺术性视角

这是将教师的教学风格看成一种高超的具有艺术性的个人行为。例如,“课堂教学的风格就是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体现出的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他的思想境界、审美理想、艺术修养、性格特点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还有人认为,“教学风格就是教学艺术家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中重复出现的一种‘韵味’、‘格调’、‘风貌’表现形式”。

2.教学独特性视角

这是将教师的教学风格看成教师个体对于教学各个要素的独特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个人独特的教学风貌。例如,教学风格“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3.心理个性化视角

这是从个性心理的角度讨论教师的教学风格,它强调教学风格与教师个性心理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学风格就是“在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是“教师的能力和性格多样性的反映”。还有人认为,“就教师个人而言,当他的教学是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符合规律性和个性时,就会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学风格”。

从以上观点来看,虽然各自探讨的角度不同,表述也存在颇多差异,但这些理论视角对于我们观察和研究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均具有启发作用。

二、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独特性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本质特征。教学风格首先必然体现为一种教学特色。教师独特的社会经历、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育理念必然反映在其具体的教学行为上,从而形成并影响其教学风格。大学教师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丰富的学习经历、独到的社会观察视角、独特的学术空间等构成了大学教师独特的个性,同时,他们也是自己专业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对教育和教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示自己的学术个性。当然,大学教师在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展示学术个性的同时,出于个人的自觉性和专业精神的使然,教师也必然会自觉地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因而,其教学风格也必然符合一般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体现为独特性和规律胜的统一。

2.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艺术性是对教学过程的要求,科学性是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风格应具有艺术性已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因为高超的教学艺术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陶醉其中。就大学课堂而言,不管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调节,还是对讲授内容的选择和取舍,大学教师比中小学教师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因而,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更多地体现出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是所有教师教学风格都应具备的特征。一般而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教学风格一旦形成,一般会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表现出这种独特的个性特征。“由于个体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风格、个性品质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基于这些心理品质形成的教学风格也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教学风格又是发展变化的”。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对事业的追求,真正具有高超教学风格的教师是不会浅尝辄止的,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也是教学风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学是社会完成人类知识文化传递和继承的中间环节,对于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成长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术界不仅要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而且应把研究和关注的领域集中在大学教师身上。而事实上,人们对大学教师的自我发展关注却很少,尤其是对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深层思考更少,再加之大学教师自身对教学风格不够重视,结果导致了大学教师的教学缺乏独特的个性和风格。1998年,北京市有关部门曾组织60位专家对北京市48所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实际听课1997节后,专家们对这48所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基本评价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普遍比较认真”,“但教学水平高的又较少,大多数人只做到了把课程的基本内容讲清楚或基本讲清楚”“在讲解中,能做到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素质培养的较少”“总的来说,高质量的优秀课比例不大,很多教师不懂得教学设计,更不懂教学最优化设计,缺乏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其内容、手段和方法都未达到最优化”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部分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性还不如中小学教师。现在的大学其教学质量与十几年前比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下降。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不仅要研究大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关注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大学教师的自我完善和个人专业发展既是他们的一种权利又是一种义务。正如教学风格问题研究的权威人物李如密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大学阶段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年龄特征等直接制约着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特点的形成。特别是随着大学生经验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发展,其抽象理论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这些都要求大学教师注意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教学风格。他还明确指出,如果“像教中小学生那样教大学生是不会取得成功的”。然而,在如何规划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内容、评价其发展水平等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很多大学教师囿于自我认知,往往只注重学历层次的提高、技术职称的晋升、科研水平的提升,却对其最基本的职责―教学行为不甚关注。而实际上,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专业科学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并将其与人格、学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个性魅力又具稳定性的教学风格。因此,成为教育家或某一教育领域的专家应该是每个大学教师的自觉追求。

三、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培养

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个人自我完善的内驱力和环境约束的外驱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应从关注教师个人的自我努力和营造良好的学校内外部环境以及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等方面人手。

(一)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完善的必然结果

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石。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而言,大学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一定的深度,其中既有定论的科学知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各种学术流派的学术观点,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前沿问题,对于这些并非一般性知识的教学和研讨,需要大学教师具备高深的专业知识,再加之大学的教学内容不是笼统的知识,而是分门别类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对生活世界、常识世界和经验世界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反思性、革命性、否定性与批判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大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所以,大学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完全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他们必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不仅如此,大学教师还必须学会对高深专业知识的选择、应用和创新。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作基石,教学风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构成教学风格的另一个基石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高校教师应该像中小学教师那样系统地学习有关教育科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掌握广博的教学专业知识。虽然目前我国在教育实践中很少安排大学教师在职前、职中开展系统的学习,但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该成为大学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

2.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娴熟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催生剂”。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机智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艺术之花”。一般而言,教师的专业能力越强,教学技巧的独特性就越明显,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就越强,个人教学风格的特征就越突出。当然,教师对于各种教学能力的运用,与其自身拥有的教育理念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教师无论是感情和精力的主观投人,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理性选择,都要受其教育理念的支配,所以,从根本上看,教学风格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教学艺术外显化的体现。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那么教师高超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学教师除了要学习具体的教育教学技巧和知识外,还应关注和学习那些具有引领作用的、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有效的大学课堂应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支配下,教师娴熟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技巧的舞台。

3.教师的人格、个性与其教学行为相协调的统一是教师教学风格真正形成的标志。教学风格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的主观世界和教学要求这一客观世界的协调统一。如前所述,教学风格是教师思想境界、审美理想、艺术修养、性格特点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教学风格归纳起来就是教师志趣、能力、价值观念、个性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所以,教师在自我成长以及锤炼教学风格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自觉性,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要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和爱好等人格特征以及生理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努力找到与自身人格形象、个性发展特征相吻合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二)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引导学校管理部门和大学教师关注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的创造。学校要切实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有利于教师教学风格创造的外部环境。在评价标准上,不仅要注重学校的环境设施、资金投入、科研力量等方面,而且还应重视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和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另一方面,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鼓励大学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实践中去,既要改变大学在内部管理上过分重视行政权力的官本位现象,也要努力改变当前我国对大学教师只强调科研成果、论文数量和质量等片面的评价机制。此外,在对大学教师进行管理时,要反复强调教师教学风格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对于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同时,学校的管理部门还应考虑大学各个专业的特殊性,打破当前整齐划一的教师教学评价标准,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结合专业特长,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此外,学校还要在评优、评先、奖金、津贴等物资鼓励上,真正体现对教学质量、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视程度。

论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 篇5

论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

王广燕

合浦县公馆中学广西北海 536100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倡团结协作,共同探讨,不断地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做到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学术报告、座谈会、听课、说课、评课等,目的是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不断充实自己。在教学研究中,要求同年级的学科教师集中备课,共同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共性,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重点和难点,但如果要求每个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同样的问题,就困难了。如同样一套衣服,穿在别人身上很得体,显得漂亮大方,如果穿到自己的身上可能会很别扭,为什么?因为身材、气质不一样。所以,别人好的东西我们要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人云我亦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量身,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教学艺术风格,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1发展语文教师的个性,勇于改革创新

语文教师要开朗大方、幽默灰谐、健谈善辩是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个性特征。上课时无表情的教师,永远讲不出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一个没有半点幽默感的教师,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讲课语言干巴巴的,只能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学风格,发展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意识愈强,就愈容易感染学生,愈容易在教学中占据优势。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生字读音,生词解释,结构划分,语段精讲,小结拓展………教学环节紧奏,重点也突出了。但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新鲜感,他们的教学思路基本一致,就是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路。上语文课没有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思路,而思路要新颖,非同凡响,就要自出机杼,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绪。在备课中,要求语文老师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超前的意识,敢于突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案,不迷信传统教学,敢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讲真心话,做真实事,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艺术,培养良好教学风格

要上好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教师必须做到“绘声绘色”。教师一个滑稽的表情,一种灰谐的语言,都会给学生一种幽默感,让学生带来欣赏的目光和轻松的微笑,老师营造和谐的教学的氛围,才能达到真情无限,其乐融融!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没有新颖的课堂教学艺术,语文课永远不能精彩。语文教师必须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可以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创设良好教学的情趣和气氛,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而将学生引入一种美的境界,引导学生在鉴赏作品,展开联想,体验情感中融入自己个性的理解,进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才能创造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借鉴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但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创造良好的教学方法和与众相同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实行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语文课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双边交流,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思想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的火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不占人,不迷信权威,勇于对书本中的问题提出疑问,敢于发表个人不同的见解,拓展自己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语文教师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形成丰富多彩的第一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走同校门,进行课外写作,不断增强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3教师要有自己的品位,发展个性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高高在上,自以为是,教师必须具备平等、民主的意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语文老师要善于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师生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教学氛围,这就是语文教师的高品位,也是个性的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关键所在,品位高的个性化教学,首先要实行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关系,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语文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溶器”,如果师生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谈不上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展合作化学习,就是让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平等竞争,全面发展。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演讲比赛等活动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这也是一种竞争性学习,在这场竞争中,只有胜利者,没有淘汰者,因为每个参与竞争者都得到了自己的东西,通过竞争,才能激活语文教学氛围,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的风格 篇6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对教师来说无非也是一次全新的调整与挑战,尤其是青年教师,在面临经验、教学理念、教材把握、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困扰和压力下,“如何担任好教师这个重要的社会角色”是我们应该且必须要思考的首要问题,而其中对于青年

教师来说,最有效、最重要的便是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为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吸引学生的法宝。青年教师经验不足,教学理念尚未成熟,教材把握又难免有时不够到位,这些问题都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是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要弥补这些暂时存在的问题,就只有用独特的教学风格来吸引学生、增加自信,展我年轻教师风采。我是一位年轻的政治教师,所以就基于政治这门课程谈谈青年教师怎样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青年教师要博学识广,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与业务素质

思想政治课的日常教学需要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感受,感悟伟大祖国的成就,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体现出新课程的改革方向。

1、青年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需要加深。作为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育教学理念需要不断的学习,对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对必修课的要求与新课程要求之间的差距的把握不到位,也都是在摸索中前进。需要通过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双基”内容有哪些,避免教学中知识点的遗漏。在研究新课标的时候,要仔细分析“内容目标”和“提示和建议”,从中提取出重点和主干。

2、青年教师要不断学习本学科理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青年教师要博学多才,避免出现解答不了学生问题的情况。课标上要求的要讲,并且要做重点讲;课标上未要求的,而有些知识的讲解非常有助于理解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的,也应该讲;与时代相吻合,体现国家近年来大政方针政策的知识也应该讲。新课标突出特点在于教师的拓展,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博学识广,每节课要有吸引学生注意的问题和素材。

3、青年教师获取信息的方式要多渠道。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数量的急剧增加,信息传播速度的越来越快,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传统的报纸仍不失是良好的备课材料,教研组活动,教师结队也是青年教师获取信息和经验的重要途径。而在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教学课件,把影音文件、重要新闻、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搬进课堂,以满足学生情感体验、直接感知、真实感受的需要。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展示政治知识的真实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满足于过去“用一桶水去教学生一碗水”的理念,是绝对行不通的。

二、青年教师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向课堂要效率

1、要认真研读教材。上课之前要多看看教材,对教学重难点要把握好,尽量对书本的主干知识要重点关注,对主干知识的前后联系要好好把握。作为新教师要抓住每一框的主要知识点,不要遗漏,避免该讲的没讲或没讲透,不该讲的讲了许多。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课堂活动资源”,教学资源选用要精当、适度、集约,政治课教学其理论的深刻性植根于实践之中,植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中,在于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中接触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应用所学知识的价值与理性思考的意义,教学资源要有时代性、丰富性和开放性。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可以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资源。多与同事们进行教学研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要有适合必修教学的教案。必修课的教案与选修课的教案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要有区别。必修课的教案可以参照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的要求来组织对教案的设计,可能更有针对性。可能这时的教案没有选修课教案内容那么丰富,但对本课的主干知识的分析一个都不能少,要简约而又不简单。对于上过的课要及时教学反思,可以与组内的同事们交流心得体会,这也是有利于自身成长的有利途径。对于事先准备PPT的教案,要有事先准备第二教案,以防班级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使用,这样做到心中有数。在教案编制复印后,新教师应根据自己上课特点、习惯和班级学生的特点对自己的教案以后的想法可以进行二次备课,提高教学环节的质量。

3、要有高质量的课后或课堂练习。根据教学实践来看,思想政治必修课在课后是不要求留作业的,尽量在课堂上当堂反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练习利用专门的政治必修作业练习,较好地体现出新课程的课改理念,方便学生的使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练习有适当的预习题。预习题可以是填空题,可以是判断题,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思考题。出预习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特别注意题目的质量。不能出现错题、有争议题目和特别困难的题目。对重点知识考查要全面,不能出现有的知识点被考查几次,而有的知识点没有考查到。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可制定双向细目表。针对“双基”的考查,练习是夯实“双基”传统而有效的方法。

三、青年教师要培养一定的人格魅力

1、教师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个人品质的吸引力,根本在于一种使学生喜爱、仰慕并渴望接近的性格品质,这种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和品德的内在属性——人格魅力,能像磁石般地使众多学生聚集在他的周围。具有教师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学生关系上,表现为对学生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第三,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学生相处时能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第四,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不卑不亢等一系列积极品质。具有上述这些良好性格特征的老师,往往是在学生中受欢迎和受倾慕的人。当然,任何老师都不 可能完全具备这些良好品质,人们之间在具备这些性格特征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就决定了个人对他人的吸引力的不同。

2、教师人格魅力的道德修养。第一,“诚”。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作为老师只要以诚待人,会在可以信赖的学生之间架起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学习。第二,“信”。《晏子春秋·内篇存下》中就有“信于朋友”的话,把“信”看成是朋友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信”,在封建社会被视为五常之一,是人的一种美德。所谓恪守信义,即对许诺一定要承担兑现。“人无信不立”,答应了学生什么事情,对方自然会指望着你,一旦学生发现老师开的是“空头支票”,说话不算数,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空头支票”,会给他人增添无谓的麻烦,将使自己名誉受损。华盛顿曾说过:“一定要信守诺言,不要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这位先贤告诫人们,因承担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或为哗众取宠而轻诺别人,结果却不能如约履行,是很容易失去依赖的。第三,“宽容”。一个以敌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心胸窄小,不能宽大为怀的老师,必然会因孤独而陷于忧郁和痛苦之中;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学生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则讨人喜欢,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师的人格魅力的个人形象。第一,精力充沛,神情自然。在教学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大方自然的神情,是优化教师形象的首要因素。与学生交往,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显得富有自信,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教学气氛。如若老师萎靡不振,无精打采,显得疲惫不堪,使学生会感到兴味索然乃至不快。一个精神饱满、神情自然的老师往往也会给人留下自信、乐观、进取和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印象,神情倦怠、精神涣散或者表现出紧张局限、手足无措,都会给学生留下不成熟、不专注、看不起人的印象。因此,教学中始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并随对方的言谈举止做出自然得体的反应。也就是要别人喜欢自己,自己要先喜欢别人,要吸引对方的注意,先要注意对方。第二,仪表整洁,衣着得体。根据人际吸引的原则,一个人风度翩翩,俊逸潇洒,能产生使人乐于交往的魅力。不修边幅、肮脏、邋遢的人是不会吸引学生太多注意的。英国哲人约翰·洛克所说:“礼仪的目的与作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衣着服饰能反映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如果一个人的服饰能与自己的气质、职业一致,与自己的形体、年龄协调,与当时的气氛和场合相符,那将使得他显得更潇洒精神,更讨人喜欢。第三,举止大方,温文尔雅。举止稳重,文明得体,能正确地表现出一个老师良好的教养,给人留下成熟信赖之感。粗俗不雅的举动则令人生厌。分寸得当的交往距离使彼此心理上都感到舒适坦然,过度亲热和冷谈则容易引起对方误会。一个老师的潇洒举止还来自其平时的修养,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该说而说,做事稳重而有份量,待学生热情而又有分寸,礼貌而又不拘小节。

四、青年教师要注重语言魅力

1、运用丰富多彩的词句使语言富有新鲜感。教师要善于选择最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入耳入心。为此,语言要新鲜。新鲜的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求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指导学生作文,讲观察的重要性,如果三番五次地总是说,“要观察”,“要仔细观察”,“观察要仔细”,学生定会觉得味同嚼蜡,毫无吸引力。如果这次说:“眼睛是通向心灵的窗户。扑入眼帘的东西要看仔细,切不可浮光掠影,视而不见。”下次说:“要看仔细,识得事物独有特征;要深入底里,识得神气。”再下次说:“重复观察,巨细不漏,细微处尤其看真切;多角度观察,看出层次,看出多种形态;边观察边联想,使静物„活化‟。”这样一来,与学生谈的虽然是同一问题,但在不同的场合又稍有不同变化。不重复同一句式、同一词语,学生会有新鲜感,易于接受。

2、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谈吐幽默,言语高雅。谈吐能直接反映出一个老师是博学多识还是孤陋寡闻,是接受过良好教育还是浅薄无知。一个不善言谈、沉默寡言的人很难引学生注意。在课堂外能侃侃而谈,用词高雅恰当,言之有物,对问题见解深刻,反应敏捷,应答自如,能够简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就表现出其不同凡响的气质和风度。然而,高雅的谈吐是无法伪装出来的。卖弄华丽的词藻,只会显得浅薄浮夸;过于咬文嚼字,又会使人觉得酸味十足。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如果学生抄袭作业,怎么教育呢?课上教师说了这样一段话:“天工造物真是无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种同一类的物也会千差万别。人们常说,天底下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可这一次我们班上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样,比如这个嘴角往下歪,那个嘴角也往下歪,孪生兄弟姐妹也没有达到这样相近的程度呀。你们能帮我解答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吗?”学生先是煞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抄。”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顺势引导,指点良药就行。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厉声厉语地指责和批评,定会使学生感觉窘困。如果说一两句富有幽默感的话,不仅能缓和气氛,而且能起到安慰剂、定心丸的作用,最终能帮助他们逃脱困境。因而在恰当场合、恰当时机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达到催化感情、深化理智的良好效果。

3、以娓娓而谈的讲授方式轻轻叩启学生的心扉。娓娓而谈,就是要敞开心扉,或叙述,或议论,语调平和,一字一句都要轻轻叩启学生的心扉。如此一来,就会如同小河流水,淙淙潺潺,悦耳动听;犹如春风化雨,吹拂学生的心田。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会使学生会渐渐进入学习佳境。

4、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达到韵味无穷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声气相求,以便达到一种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在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体现得最为明显。“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读罢此诗,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诗中所洋溢着的为国捐躯的赤诚与意气,构成了激动人心彪炳千秋的爱国篇章。陆游用血泪、身躯和赤诚之心酿就的精神财富,不由使人思绪万千,激动不已。教师深刻体味了这种感情,并以声情并茂的语言讲授开来,就会使学生在不自觉中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探索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篇7

一、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批判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反思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过程。在这“破”与“立”交替上升的过程中,“课堂性格”就得以形成、得以巩固。这种鲜明的个性外显为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模仿—探索—创造—定位”就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模式。

1.模仿阶段。

模仿是形成教学风格的第一步。模仿阶段就是要学习观察、博采众长,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夯实基础。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教师自身不能消极地停留在这一水平上,而应在模仿、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思考、消化、吸收适合自己特点的有益的“内核”,努力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以充实自己在课堂上的“自立”因素。

2.探索阶段。

当模仿达到熟练的程度之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就可按自己的教学思路、表达方式进行教学,进入形成一定教学特色的提高阶段。

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艺术、示范性艺术等。在这一阶段,教师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增强,教学个性特征开始外露。

第一,教学个性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教学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心理特征中的优势。

第二,要有改革与创新精神,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挑战。

有很多教师虽然教龄不短,教学经验也很丰富,几十年的教学工作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学僵化,固守老一套教学观点和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教师要勤于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善于对传统教学的某些弊端进行分析,并时刻思考和组织自己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案。大量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是否具有这种教育改革和创新精神对一名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对一个寻求形成自己独特个性教学和教育风格的教师而言,具有改革和创新的精神还不够,重要的还需教师把自己的教改方案和思路付诸实施。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检验自己的教改方案和方法的有效性,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较快地进入独特性阶段,并使自己的教学个性更鲜明地表现出来。

3.创造性阶段。

这一阶段突出表现在教师改革与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

第一,教师教学的独特性不断地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经教学效果和评价的检验,这种独特性教学行为与方法大多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二,教师的教学个性已较明显地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第三,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与效果已开始反映出一定的审美风貌,使人能够较明显地体验出教师教学的“韵味”。

第四,通过教师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中表现出思维活跃、个性充分发展、富有创造性思维等共同特征。

4.独特风格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教师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效果与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教学的独特性和教学个性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具有科学而稳定的表现,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

第二,整个课堂教学中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教学成为真正的研究教学艺术的科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处于一种美的艺术陶醉与享受之中。

上述每个教学的发展阶段都各有特点。教师的教学从“无风格”到“有风格”一般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发展。在这种顺序的发展过程中,教学的模仿性越来越少,而独特性和教学个性成分越来越多。教学的独特性和教学个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呈现稳定的状态时,也就预示着教学风格的形成。

二、追求风格形成时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1.教学原则是确定教学风格的行动指南。

教学原则有许多,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导向,作出选择。既要遵循教学原则,又要灵活运用原则。课后,静心沉思,哪些环节不符合教学原则?教学中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什么可取之处?哪些地方应该改进?通过思考,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根据自身实际构建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科特点,提取核心要素,确定模式的基本结构和策略。如:

(1)我校的“六环节导学模式”:

情境导学—自主学习—探究展示—归纳小结—拓展延伸—当堂检测。

(2)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

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

(3)小学语文“自读四段式教学模式”:

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感悟(探究)→熟读运用。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的辅导工作程序是:自学前激发兴趣,自学时明确要求,自学中指导方法,自学完质疑问难,自学后讨论作结。

构建模式的过程最有效的是“借鉴—创新”法。基本过程是“学→仿→评→创”。我们平时在教学刊物中,或观摩课堂教学时,总会接触到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要有意识地将这些好的方法和经验移植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运用,联系自己的成败得失,进行设计、改造,基于模仿,高于模仿,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不断去探索追求。“悟教育之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具备应有的良知(即在致良知);具有发自内心的爱,发自肺腑的关心(即在亲生);具有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求得完美的信念(即在止于善)。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策略 篇8

1.研究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是形成教学风格的突破口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有人热情开朗,有人内敛沉稳;有人诙谐幽默,有人质朴严谨;有人滔滔不绝,有人慢声细语;有人善于点拨,有人精于提问;有人板书优美,有人博学多才思想深邃。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自己的个性出发,扬长避短,在学习探索教学艺术的过程中,摸索出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特长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外向型的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优势,营造出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互动的热情与兴趣。内向型的老师可以通过有质量的提问和精当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思维训练。善于表达的老师可以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通过生动形象的连珠妙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浩瀚广博。语言质朴型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平实中体味含蓄隽永,如茶般的幽远芬芳。

不少专家学者对教学风格进行了不同标准的分类:有理智型、情感性和混合型的分类(李如密);有热情奔放型、深入浅出型、平易朴实型、雄辩谨严型、幽默风趣型、标新立异型、画龙点睛型的分类(李林生、于德令);有启迪型、探索型、善导型、合作型、暗示型、表演型、感染型和综合型的分类(魏正书);有慷慨激昂型、沉稳柔和型、逻辑推理型和活泼明快型的分类(王国俊);也有简单地分为质朴型和表演型的(吴也显);等等。尽管专家学者基于对教学风格的不同理解而按不同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但从以上分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教学风格鲜明的个性特征,任何不顾自身特点盲目模仿甚至照搬别人教学方法的削足适履者,其结果必然是邯郸学步,令人齿冷。

2.丰富自我,不断积累充实,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

教学是一门艺术,单凭热情是不够的。但如果对所从事的事业缺少应有的热情也是万万不行的。热情可以进发出巨大的能量,促使目标的达成。如果对所从事的事业缺乏热情,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只是机械而毫无艺术的贩卖知识,课堂必定是索然无味。美国的克莱德·E·柯伦认为:“艺术性的东西,就是把技能和感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使创造的成品赋有一种美。”教师要赋予自己的课堂一种美,让学生在美的课堂里学到知识、陶冶性情,就必须拥有把感情和技能结合起来的特殊方式——教学风格,而要掌握技能、形成教学风格就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

教学风格不是漂亮的形式,而是建筑在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效果之上的。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他又说:“在你的知识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我们也常常听到有关“一桶水与一杯水”的教诲,但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学高为师,任何一名有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秀教师,他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肯定大大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兴趣广泛的年轻学生可以多渠道的获取信息,对于似乎“什么都知道”的他们,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没有较深厚丰富的文化修养,不仅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甚至教师形象都难以维护。

教师还必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师只有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或教育思想为指导,并把它自觉的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中才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魏书生老师说:“我的教学不过是雕虫小技。只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把学与教的规律搞清楚了,人人都可以有上百种方法把学生教好。”魏书生在繁忙工作之余,自觉地学习理论,在教育学、教学论和心理学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不少老师照搬魏书生的课,却只能模其形,不能得其神。问题在于他们学的只是魏书生的“法”,而没有像魏书生那样去学习教育理论,以理论为指导,探索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探索、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几乎每个名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绝技”。魏书生为实现学生的自教自学所采取的“六步课堂教学法”,于漪力求以“教”为出发点,转换到以“学”为出发点所采用的“网络式教学”,钱梦龙为实现他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体系所采用的“导读法”…”这些“绝技”的形成,是他们对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孜孜不倦永不满足地学习和钻研的结果。他们独特的富有个人气质魅力的课堂教学风格引人瞩目,是因为他们不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因为里面注入了先进教育理论的新鲜血液。我们常常歆羡一些名师在课堂上机智幽默、轻松自如、游刃有余,或在课后做讲座报告时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殊不知他们口若悬河背后的辛苦付出,只有功夫深,铁杵才能磨成绣花针。

3.完善自我,不断学习借鉴,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前提

无论哪一位优秀教师,从一个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专家,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钻研,更离不开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教师宝贵的经验。但是如果不顾自身特点一味模仿、完全照搬,依葫芦画瓢,那么他永远只能是个教书的“匠”,而不是“师”,更不是“家”。在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做法与经验上,我们崇尚根据自己特点不拘一家、博采众长的拿来,然后吸收、内化,与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出发,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加快我们成长的进程。牛顿在评价自己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时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任何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继承和发扬。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只是躲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独自摸索,充其一生,可能难有超

越别人的成就。鲁迅先生说,如果单凭自己的经验: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由命,结果大部分人是浪费光阴。现在学校推行的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正是为青年教师提供向名师学习的机会;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多听课,多思考;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名师上课的形式,提问的技巧,点拨的智慧,甚至是名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值得我们的注意。

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并非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地完全照搬,而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些青年教师学习名师不可谓不用心,不仅模仿名师上课的一招一式,连说话、走路的姿势都像极了,但实际却收效甚微,原因何在?不管自身个性、学生特点的完全照搬。性格内向的偏偏去效仿机智幽默的,和风细雨般娓娓道来型的偏偏去挑战暴风骤雨、慷慨激昂型,其结果必定是失掉自我,失掉学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无论别人的经验多么好,总该领略它的精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要是生搬硬套,学习好经验可能得到坏结果。”所谓“师古不泥古,学人不似人”。齐白石先生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以此告诫那些完全模仿、生搬硬套的人是没有前途的。画画如此,教育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学习和实践中将适合自己的化为己有,将不适合自己的要果断抛弃,要学会挑选甄别,千万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的不加选择、全盘吸收,而是将各家之长有机糅合,使之整体建构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上一篇:高中知识竞赛题库下一篇:一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