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课题附件

2024-06-27

生命教育课题附件(共6篇)

生命教育课题附件 篇1

一、结题办法

依据《延安市基础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及我市课题研究实际情况,我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结题程序统一采用“三级”结题办法,即,课题实验单位、县区教研部门及市教研中心三级验收,逐步结题。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先由学校教科室初验,然后课题负责人通过所在单位向所在县区教研室提出书面申请,县区教研室或市直学校教科室初验达标后,再向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并如实填写《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成果鉴定书》,最后由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结题验收。

二、结题形式

我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鉴定形式分会议结题和现场结题,可视实际情况具体决定。课题结题验收时聘请同行专家进行鉴定,一般为3-5人,不超过5人。鉴定专家由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确定。课题组成员(包括顾问在内)不能担任本课题鉴定专家,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参与鉴定的专家不得超过2人。

1.现场结题:凡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题建议采取现场结题方式,如,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

2.会议结题:凡是实践性、操作性、展示性不强的课题建议采用会议结题方式进行结题,如。理论创新性研究、教学管理研 究、教育心理研究、德育工作研究等。

三、结题程序 1.市级规划课题

市教研中心以包县区领导为核心,根据课题研究领域选派5人组成课题审定专家组严格按照下列程序进行现场结题:

1)现场听课;

2)汇报及答辩会:课题主持人汇报课题实验情况,简单解读结题报告并进行答辩;

3)查阅课题资料:专家组成员详细查阅三项课题的实验研究资料,重点是实验过程记录及实验成果;

4)专家组评议:专家组合议,得出结论。填写评审鉴定意见;

5)反馈会:鉴定组对鉴定结果予以现场会议通报; 6)将验收成果上报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审核登记并颁发结题证书。

如采取会议方式结题,除取消听课环节外,其余程序相同。2.市级微型课题

1)市级微型课题统一以县区或市直学校为单位集中进行结题验收。

2)县区或市直学校将初步验收合格的微型课题一并向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提出结题申请,市课题办将组织2-3人,并抽调所在县区或学校人员若干,组成专家组,每年下半年进行一次集中结题。

3)市级微型课题结题程序与规划课题结题程序相同。三.鉴定材料 课题实验单位主要提供包括以下类别的材料:(1)立项申请书及证书;(2)课题实施方案;(3)开题报告;(4)研究过程资料;(5)研究成果(中期报告;课题工作报告;研究报告、实验论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实验反思、教学设计等实证性材料)。

采取会议鉴定方式的,上述材料应在结题会议10天前提交给鉴定专家组。

五、结题费用

现场结题或微型课题结题所产生的费用由所在县区或实验单位承担,下乡出差补贴由本单位承担;会议结题时,结题实验单位应当上缴并承担结题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应费用。

生命教育课题附件 篇2

一、我们的思考

教育是一种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并镶嵌在生命发展过程之中的活动。生命教育的定位完美地体现了教育完善生命、润泽灵魂的使命。

从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轨迹来看,生命教育包含两个层次:生命本体的层次和生命价值的层次。首先,生命教育是针对教育中生命意识的淡漠而提出的,是对唯才教育对生命完整性的肢解进行的反抗。它包括对待他人生命的教育、对待自然生命的教育、对待社会生命的教育以及对待自己生命的教育等内容。其次,生命不仅仅意味着生存、活着,而更在于生命的意义,在于自主支配自己的生命,在于凸显生命的独特个性。所以,生命教育又不仅限于尊重、呵护自然的生命,更在于关注生命的完整发展、灵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学校的的生命教育就包含了以上两个维度的理解。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生命教育,即:生命教育是教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实现其自我生命的和谐圆满、健康幸福所需的价值观念及方式方法等为内容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真正使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实现对人的生命成长过程的全面关注,这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生命教育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其次生命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了对生命的尊重;再次,生命教育强调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的要求。

具体我们可以阐释为:教育,基于生命;教育,为了生命;教育,在生命之中。

教育,基于生命。

首先,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回溯教育漫长的历史,可以显见,教育的出现是人的一种需要,是生命成长的需要。

其次,生命的成长需要构成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为了生命。

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教育的存在是为了丰富生命,提升生命质量。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促使人的生命向好向善的发展。

教育,在生命之中。

教育是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生命的完善,生命价值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对生命的丰富,依赖于教育为生命增加灵动色彩,依赖于教育为生命的丰富和发展注入动力。

二、建构学校生命教育文化特色

基于上述的认识,学校努力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生命化教育文化:

(一)精神文化的构建

1. 培养目标:

原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人、成功、成材;通过参与可以研究,我们的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经过1年多的思考与实践,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把人培养成什么?这也是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学校办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目标的定位和其他具体办学方式的价值取向。基于对学校生命教育的探讨,学校把培养目标拟定为“培养健康、灵动的,具有关爱品质和发展素养的精彩少年”。首先,精彩少年是生命教育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南湖中园小学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精彩的少年,精彩地演绎生命的丰富和灵动。其次,健康、灵动、关爱品质、发展素养分别从生命教育的各个维度诠释了精彩少年的内涵。

2. 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学校办学战略上的体现,为学校发展提供方向性的蓝图。我们把目标确定为:师生绽放生命精彩的乐土。这一定位超越了以往的办成一所“一流”、“知名”的学校定位,“师生绽放生命精彩”这一定位直接涉及到了学校的内涵,教育对生命的至善至美具有责任的担当。教育应该激扬生命,应该为生命的成长发展提供一个温馨、顺畅的环境,应该为生命质量的提升注入力量。使生命因教育而精彩,使学校成为让师生能够绽放生命精彩的乐土。

(二)物质文化的构建

一个小学生从六岁入学到十二岁毕业,要在校园里生活六年,这六年,正是他们生命成长、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复制的。我们要努力将校园建设成为最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安全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

安全校园:主要包括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和校内设施设备、器械、场地安全、及安全护导制度的建立。

绿色校园:建设优美、环保、健康、舒适适合学生学习的校园生活环境。

书香校园:建设处处充满书卷气息、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要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富有生命的气息和文化的意义。

人文校园:建设处处是谦和友善的面孔、平和温暖的话语、良好的沟通交往的校园人际关系环境和温馨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在享受亲情、友情、人文关怀时学会与人交往。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有着巨大的隐性熏陶和启迪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有较强的控制和制约作用。校园环境工程的打造和建设就是要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将校园建设成一部立体多彩的教课书,让学生徜徉其中、目之所及、足之所涉、鼻之所吸,都能接受到浓烈的文化熏陶,达到养眼、养身、养心、养性的目的。我们要让校园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心灵中永远的乐园!

(三)课程文化的构建

围绕“生命教育”目标,小学阶段我们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五个方面的重要基础:

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

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

兴趣爱好的基本品位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五基”发展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的有效实施才能实现。我们要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构建“五基”课程体系。

“五基课程”的基本类型与内容

课程板块课程类型课程内容

基本道理国家必修课程

校本特色课程《品德与社会》

《生命 生命》

基本习惯校本特色课程礼仪训练

《行为习惯培养训练》

基础知识国家必修课程各学科课程

基本能力国家必修课程

校本选修课程各学科教学

科技创新

基本品位校本选修课程

兴趣小组活动(自选)艺术类:萨克斯、声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管乐团

科技类:机器人、科幻画、

体育类:田径、乒乓球、武术、跆拳道、轮滑、篮球、健美操

“五基”课程体系,是根据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对三级课程体系进行了有效整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国家课程要保证开齐开足开好。校本课程中,“生命教育”课程和行为习惯培养训练课程为必修课,其余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活动类、实践类共五大类20多门课程均为选修,已经编辑成纲的校本教材有:乒乓球、健美操、扎染、认识生命、科技创新、心理教育。我们将逐步出版使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发展需求,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信的领域,得到全面、多元、主动、生动地发展。

“生命教育”不仅把课堂教学视为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把课堂教学作为培育生命,发展生命、让生命更有价值的教育载体,“生命教育”的课堂是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教师和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智慧共存共生的舞台,为此,我们要根据“生命教育”的要求要精心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五生课堂”。

促进学生和教师生命发展的“五生课堂”目标::

尊重学生生命存在的“生命课堂”

培育学生主体精神的“生本课堂”

体现教育丰富内涵的“生态课堂”

贴进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课堂”

师生智慧共同涌动的“生动课堂”

建立“五生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把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带进课堂。要让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让教育因尊重生命而深刻。

(四)行为文化构建

(1)校风 学风建设

在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是学校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目标,我们出台了南湖中园小学行为习惯评价手册,通过评价引领教师和学生。通过全体教师的讨论,定位为对学生五大习惯的培养:文明好习惯、阅读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健康好习惯、安全好习惯。分年级段推进,并形成一定的层次。每个月的德育工作分主题推进,开展了系列争星活动:例如3月为礼仪星4月环保星5月行走星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学生的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到老师同学积极主动问好,见到楼道里的废弃物能主动捡起来,追拍打闹的同学明显减少,良好的校风正在逐步形成。

(2)体验活动建设

围绕“生命教育”组织构建系列性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受到系统的教育。

专题“生命教育”活动

感恩教育活动

生命才华展示活动

传统教育活动

读书节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师文化的构建

根据教师队伍现状和“生命教育”研究深入推进的需求,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实施和推进“教育理念提升计划”、“教学行为改进计划”和“优秀教师支持计划”。通过这三个计划的实施,提升干部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论认知水平,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 精心打造热爱学生、最懂得呵护学生、用生命引领学生生命成长的高素质高品位的教师队伍。

生命教育课题实施阶段性小结 篇3

刘淑杰

课题的提出

在认真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形成了一种大文化范畴指导下的德育追求,并把生命教育理解为一种“春风化雨”、“有色有声”的教育行动;理解生命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自始至终”的教育实践,这种教育必然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来承载。将生命教育课程化是我校生命教育试点学校项目的过程中提出来并进行深入研究的。

课题的理论依据

生命教育课程化研究植根于关于培养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之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杰·唐纳·华特士关于教育原基点--生命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都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从近来的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叶岚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等也使我们在课题设计时受到启发。

课题的界定

生命教育的课程实施应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地、真实地发展。因而,生命教育课程应当为必修课程。但是,与其他必修课一样,仅仅开设必修课仍不能满足二附中学生群体对生命教育的需求,因此,我校对生命教育课程化确立了明确的目标: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使生命教育形成学科教学与专题教学结合、课程形式多样、成层次化分布的完整课程体系;并完成与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同步的生命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课题的实施重点

学校通过在已有的德育等相关课题的基础上,发掘鼓励和扶持教师们进行生命教育类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反思,促使生命教育有特色、有创

新、操作性强、有实践意义的子课题形成,进而形成我校生命教育课程化的特色和亮点。

实施过程中,加大力度推进选修课程的建设,因为这是具有较为完整课程形态的生命教育课程,也是我校教师独立开发的课程。目前,成果已经初步形成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教育课程化的课题将生命教育融入德育校本课程的设计是在保持德行教育之长的前提下,借鉴学科教育之长,两“长”并举,尝试了改善学生对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认识不足,建立科学的生命观和生命道德伦理观,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化,尝试了解决学生关于生命知识把握的支离性、随机性的状况,达成了系统性、预生成性。通过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尝试了解决生命教育的低效、无效或负效性,达成实效性和长效性。将生命教育目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程任务。学生受益的同时,教师得到了发展,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也是实施者,师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过程实现了能力提升。对于学生,不仅有即时的表现,还会有潜在的长效作用。

课题的研究成果

教师明确了进行生命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生命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关注学生素质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指导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教师建设的一系列生命教育的学校课程,涵盖了生命科学观、生命情感以及生命价值的知识和技能。

形成了一批生命教育的论文和教学案例。

教师开发和实施生命教育课程中不断深化生命教育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经过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批有生命教育的论文、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结论

研究表明,以专家引领,骨干教师带头,全员参与的生命教育课程化是效果明显的、可行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在“三个创设”上下功夫:创设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辨别真伪、是非、美丑中建立科学的生命观和在此基础上的生命道德伦理观;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让激动人心的生活波澜壮阔地展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没有围墙的生活教育中,拥有更多次”终生难忘的回忆”,在心灵震撼中经历他们的美好年华;创设感悟的教育机会,让学生把曾经受过的影响通过体味、回味,上升到一个新的、理性的高度来认识,在与同伴的分享中使感悟得到强化,学校把生命教育具体化为让孩子体验到,生活中不仅有许多欢乐,还有激情澎湃的时刻,又令人感动的细节,久久不能忘怀的经历。体验生命历程,感悟人生道理,唤醒生命意识,激扬人生目标,做大写的人,做大器的人。

生命教育课题附件 篇4

一、会议时间

月 17 日 15:00-17:00,提前 20 分钟签到。

二、会议地点

大浪街道高峰社区安丰工业区 E 栋三楼东分隔体。

三、参会人员 1.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韦志对同志; 2.区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基础科、执法监察科、危化品监管科主要负责人; 3.各街道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应急办副主任和执法队中队长; 4.各平面模切压痕机使用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

四、会议议程 1.事故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介绍事故原因和经过; 2.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做检讨发言; 3.韦志对同志做工作部署和要求。

生命教育课题附件 篇5

我校作为江苏省建设系统唯一一家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校二十多年来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涌现出很多优秀建设人才。2008年12月,我校迎来了建校22周年暨学校升格5周年大庆。值此大庆之际,我们以对我校优秀毕业生的调查为基础,从毕业生成长的角度去研究职校生从学生到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并据此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反思,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为此,我们应邀参加了庄西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6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学做技术工人——从职业技术教育到工厂过渡的实证研究”,确立了“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生命历程研究”子课题。

一、研究目的

(一)通过对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个案的调查分析和重点个案的追踪研究,研究由职业学校毕业生成长为合格乃至优秀技术人才的关键阶段、关键能力和关键因素。

(二)通过对比两类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生命历程,对目前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等提出建议,以便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研究结论

(一)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成长成功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生命历程理论的“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告诉我们,人在哪一年出生和人属于哪一个同龄群体基本上将与同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通过调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学历、职称和职务方面的“天花板”,同时我们也看到了2000年之前和之后的毕业生在学历、职称、工作单位性质、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入学动机、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别,而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这二十余年来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教育在国家各层次教育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转变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和需求的变化。

(二)在校期间和毕业后1~6年是毕业生成长成功的关键阶段

根据生命历程理论的“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职业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校期间是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实践的起点,在校期间学生不仅学习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更是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共同生活锻炼社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这些都是影响学生今后成长成功的关键因素。可以说职业学校教育几乎决定了学生一生的职业选择和努力方向,它是毕业生成长成功的关键阶段之一。

(三)综合协调和社会交往能力是毕业生成长成功的关键能力

调查中发现,在“影响成长成功的最重要的能力”的选项中“综合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与交往能力”排在前两位,而且在“职业学校教育带来的最大影响”的认知中“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达到了56%,远超过“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在“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中,“对学生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高居需要改进的工作方面的前两位。优秀毕业生中有60%以上担任过班级以上学生干部的经历,受访人员对自己在校时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评价的优良率都在80%以上,这些统计结果以及优秀毕业生个案研究结果,都充分表明了“综合协调”和“社会交往”是毕业生成长成功的关键能力。从表面来看这也许与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目标不相一致,但仔细研究会发现十分吻合。不论是一线的工地还是基层的管理单位,没有一个岗位是仅靠职业知识和技能就能胜任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综合协调和社会交往能力更加重要,这也是“高素质”的重要体现。

三、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已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态度、职业教育的对象也都发生了变化。职业教育的管理者和参与者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彻底转变过去精英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按照“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的思路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方法,承担起职业教育面向基层、面向大众、关注民生的历史使命,实现其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伟大目标。

(二)体现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校期间是学生成长成功的关键阶段。综合协调能力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职业学校需要更加突出其教育功能,而非单纯的职业培训。学校要在加强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大力开发开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活动。要创造更多的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品牌活动,广泛利用班级、系部、各类社团组织等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氛围,让更多学生参与,让学生在难忘中成长。同时也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

(三)加强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职业人生发展

调查显示,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职业学校和相关专业的只占10%左右,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毕业后有80%以上的优秀毕业生一直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就是说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对专业一无所知,对人生缺乏清晰的目标,但职业学校教育带给了他们一生奋斗的领域和方向。在我国,绝大部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从学生接触专业后才开始的,职业教育需要尽量将这个时间提前,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辅导,帮助其尽早树立职业理想,确立职业目标,开始职业探索。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使职业学校教育有效延伸至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帮助其度过毕业后1~6年这个成长成功的第二个关键阶段。

(四)改革管理模式,发挥教育教学团队功能

职业教育阶段学生一般为17~21岁,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与他经常接触的老师将对他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改变过去班主任管理学生、专业老师只管教学的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模式,构建由校系领导、专业老师、班主任、优秀校友、行业企业领导专家等组成的教育教学团队,推广学生导师制,实施大教育、大管理,使学生在有需要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合适的人的指导和帮助。

(五)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学校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要特别加强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与管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大力实施多证书制,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熟练掌握相关职业的核心技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今后成长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存在的不足

调查的样本数量偏小,未对“第一类优秀毕业生”进行全部调查,导致受访的“第一类优秀毕业生”基本都是工作后表现突出者,代表性不够,也比较难以开展对比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还不够合理,对于某些问题的调查还不够准确和深入,特别是对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成长轨迹的调查很不足,难以对其生命历程展开仔细研究。另外对于“第二类优秀毕业生”缺乏准确的量化定义也是本次调查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希望学校今后能够落实专门部门承担毕业生跟踪调查的职能,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并不断反馈,以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提升学校工作水平,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而不断努力!

生命教育课题附件 篇6

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一、护理学科现状

1、学科现状

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现有1个护理学(学科)专业,2006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二级学科的护理学科硕士学位点。2003年正式招收护理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2010年招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1年获得批准为一级学科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得批准2个二级学科学位(社区护理、临床护理)。截止2013年12月底,毕业硕士研究生74名,(其中专业学位1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4人。在职在读研究生3人。

2、学术队伍情况

护理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17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5人。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46人,具有双师型教师56人;目前,硕士及以上的教师学历者21人(硕士12人,博士9人),占32.8%;共同承担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一、发展思路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

(一)指导思想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健全机制,创新模式,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努力开创专业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局面,积极促进研究生教育更好地为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以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特定社会职业的高层级护理专业人才为根本,以培养应用型、专业型高层次护理人才为目标,把“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专业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护理硕士

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统筹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注重行业应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重视实践和应用,着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

(二)原则

1、适应社会需求,强化职业导向。进一步发展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紧密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护理特定职业和专科护士领域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护士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2、创新培养模式,突出自身特色。发展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充分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学位教育的有益经验,要着眼于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新疆的区情和教育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培养模式,勇于探索中国特色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

3、完善保障机制,注重提高质量。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学位授权、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形成培养单位、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和社会等多层面的、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

(三)目标

到2015年,积极发展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具有临床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

二、目标与方案

(一)、学科点建设

护理学科2013年建成校级重点学科,2015年将护理学学科建设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应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提高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在我国的护理学科建设中发挥作用。

(二)、学位点建设

充分利用我校是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条件,2015年完成护理学博士点的申报。尝试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或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培养招收护理学博士。2014年积极申报一级学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积极扩大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提高护理硕士生培养质量,为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申报奠定基础。

1、硕士专业学位点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今后的五年内要“重点建设社区护理和临床专科护理”,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糖尿病护理、中医护理、静脉输液安全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一批临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高层次实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

2、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新模式

转变办学观念,强化目标导向,积极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的办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保证不少于24月的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坚持临床实践,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对实习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训练质量

3、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护理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将行业组织、培养单位和个人职业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论文标准和考核办法

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要强化应用导向,形式可多种多样,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选题必须来源于临床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可多样。

(三)、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要建成一支行业专家引领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教育和科研水平高、满足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需要的师资队伍。使护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等多个层面处于领先地位。2015年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要达到80%以上(博士学位达到30%以上)。

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来自临床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护理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比例要不低于三分之一,并积极参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培养过程、临床技能考核、课题研究、论文答辩等工作;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护理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形成“双师型”的师资结构。2015年拟通过遴选新增硕士生导师10-15名(以专业学位为主、以临床护理人员为主),新增博士生导师1-2名。

2015年引进具有教授职称50岁以下的学科(学术)带头人2-3人,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及教授职称50岁以下的教师2人。到2015年,我院的导师队伍年龄、学位、职称及学缘结构更加合理,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业学位导师将达80%,具有教授职称的导师达30%,中青年教师(45岁以下)占70%。

(四)、招生规模的发展规划

计划2014年招生规模扩大为10人,此后每年的招生人数增加30%(以专业学位为主),力争到2015年护理研究生的规模达到20-30人左右。

(五)、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2013-2015年,计划申请省部级以上课题1-2项,积极申请新疆教育厅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加强对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学规律、教学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六)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规划

积极开设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7-8门,2013-2015年,申报一门校级研究生精品网络课程,积极建设MOOC教学网络,开展微课训练与实践。

(七)、优秀导师团队、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的培育规划

我校将积极鼓励与推荐导师学习培训,特别是出国深造,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与外语水平;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和配套条件,面向国内外招聘学术带头人、优秀学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积极为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的培养和深造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优秀中青年导师骨干队伍建设。争取在2014年形成优秀导师团队,2015年形成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稳定教师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挖掘自我培养潜力;引进学科带头人以及具有博士学位及教授职称的教师。遴选好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和奖励力度

加大经费投入,增加导师收入;加大对重要成果、项目、论文进行奖励的力度,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3、加强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

3.1 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具有良好临床护理实践能力的高级护理专业实用型人才。

3.2 改革培养模式,把”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专业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临床护理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护理人才。

3.3 按照分阶段培养,第一阶段为通科护士培养模式:前一年半,其中学位课程学习半年;临床能力培养12月,专科理论学习和临床护理实践结合。第二阶段为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后一年半,主要结合专业护理临床实践进行专科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训练,专业专科轮转和选修轮转,完成研究生毕业答辩,获得专科护士培训资格证。

3.4 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积极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强化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完善临床培训计划,改进专业学位培养的手段,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在临床某一专科护理方面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有效的应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专科护理处置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5 对学位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进行中期考核制。为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根据“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期考核办法”,对研究生的德、智、体及管理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实行优胜劣汰,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4、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研究水平

牢固树立全方位开放式办学理念,与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学保持学术联系,拓宽学术交流领域,活跃学术气氛,使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层次。5年内我院拟举办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1~2次,与海外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的学校或研究机构增加2所以上,每年邀请1-3名左右高水平的境外学者来学院访学、授课或开展合作研究,每年选送2~3名左右的教师去境外或校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半年以上的研修学习。

5、加强产、学、研合作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地建设

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建设。积极开展校院(医院)合作,搞好基地办学,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科技、平台的优势以及医院专科护理培训基地,加强与医院合作,共同申报省市科研项目项;共同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师资团队,为行业培养一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提高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我校科研和师资水平,促进我校护理学科建设。

上一篇:国内外广告设计师作品下一篇:双创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