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朗读训练

2024-08-24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朗读训练(共13篇)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朗读训练 篇1

[文章摘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感受语言。

2、指导学生声情并茂,从而进入意境;

3、指导学生体验朗读,以此激活语感。[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说、写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读能力,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对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中,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听、说、读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反复朗读,感受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采用让学生全文读、部分读、领读、轮读、个人读、接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等方式进行朗读。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地以及草原上的羊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声情并茂,进入意境。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海上日出》、《夕照》、《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变化,感受自然的美。如《海上日出》一文中,“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呈现:海上日出伟大奇观的画面。“„„像„„似的„„”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材中也有许多涌动着人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的课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在文中感悟、体会中积累语言。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父亲面对一大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朗读时,应带着绝望和悲痛的感情。但是他想起常对儿子说起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用非常坚定的语气来读。最后父亲挖了38小时,终于找到了儿子,父子间的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应注意读出父子劫后余生的欣喜若狂,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赖和骄傲之情。

三、体验朗读,激活语感。

情感是语感产生的心理能源,人的语感是对语言知识方面正误的判断,同时也是对语言所蕴含的声音节奏,题旨情境、意趣理念、色彩情操的真假、善恶、美丑,能对其产生情感体验的和谐共振,语感强的人,能透过语言文字,敏锐地体味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丰富情愫。根据语感情感性特点,教学时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贮存在脑中的相似经验,引导联想,在此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迁移到课文的朗读,以此内化语言,激活语感。如《军神》一文中“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句话,是全文的亮点,在理解语言时,一个学生说出“您割了七十二刀”后,教师抓住“七十二刀”问:“你们谁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个学生说:“在一次和同学追逐中摔伤了手,缝了三针。”师问:“当时什么感受?”生:“有点痛。”师:“假设现在我在你的手上再割一刀,感觉怎样?”生:“咬紧牙关,忍住痛。”师:“再割第二刀?”“哭出来,忍不住了。”“再割第三刀?”“要晕过去了。”“同学们,才第三刀就受不住了,而刘伯承将军承受了‘七十二刀’呀!”通过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带着这种体验,学生读出了对刘伯承的敬佩、仰慕、赞扬、惊叹等独特的感受。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朗读作为阅读教学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只有靠经常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也唯有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方能培养语感;也唯有重视朗读,加强朗谈指导,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治情感的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

内容提要: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发展思维,理解课文的必要措施,但在朗读教学中特别是青年教师,往往会走进一些误区,不能很好地发挥朗读的效果。因此,在这我提出自己的几点浅见。

关键词:朗读、教师、教学

最近,学校开展了一次:“看看谁读的最好?”比赛,结果全校学生都十分踊跃,校园书声琅琅,闻之精神百倍。朗读已成为了学生最喜欢的内容之一,效果十分良好。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手段,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朗读是必要的措施和内容,也是一个重点、难点。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朗读就是要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使学生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精神意义。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诵读。在过去的私塾里,老师教学生都是先读先背再讲,通过读与背来加深了解,凡此种种,足以证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可在现实中,语文教学的朗读往往成了许多青年教师的一个难题,或拘于形式,跟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虽有这种意识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地朗读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起来效果不佳。下面我就青年教师在朗读方面的误区和解决办法,说说自己的拙见: 误区一:朗读无要求无目的 要求是做事的行为规则,目的是做事想要的结果。朗读也是这样,有了要求,有了目的,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读这篇文章是要干什么?不然全班读,分组读,个人读,男、女同学读,自由读,看似方式多样,热热闹闹,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在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在有口无心地朗读,极易让学生疲劳,继而产生厌读情绪。误区二:朗读时间把握不够

一节课40分钟,语文课堂的讲与问会花掉不少时间,朗读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往往因时间的需要,让学生无法完成朗读,朗读效果也并不理想

误区三:朗读指导过于简单

朗读指导过于简单,这是青年教师常见的问题。在上课的时候常听教师在要学生读文章时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学生一听,常会糊涂,有感情的读这部分,要用怎样的感情,为什么要用这种感情,这种感情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最后只能照自己的方法去读,读出的效果也就自然不那么令人满意。误区四:朗读后评价较少

做好朗读前的指导的同时,朗读后的评价常是我们会忽略一个细节,往往就是一句“你们读的好,”“你们读的不错,”仅此而已。尤其是在齐读中,学生便会不以为然,反正读的好,下次继续这样读,由于评价的没有到位,就此忽略了那里读的好,那里读的不好,往往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提高。

以上是我在平时教学观察中总结出来的个人看法。我认为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妨这样做:

朗读前制定完成目标

朗读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文章,朗读前制定好完成的目标将有助与更好的理解。而目标的制定其实并不复杂,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在初读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制定:读这篇课文看看每一段讲了什么?能否给其加上一个小标题?一个简单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有了读的目标,还可以训练学生分段,写段意的能力。再如《新型玻璃》一文,制定“文中讲了几种玻璃,各有什么功能?你家用那种最实用?”等目标。这些目标,不仅让学生有了读的目的,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朗读时间

朗读时间的是理解文章的保证。朗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花掉不少时间,这时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朗读时间不够。一节课40分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和朗读,时间根本就不够,可能会出现,朗读完成了,教学时间大幅减少;教学任务完成了,可朗读却成为了形式。两难的选择?其实不然,在有经验的老师眼中,40分钟时间是够的,一位老教师就传授了我一个方法:在出示学习提纲时,不妨把朗读的目标也加进去,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制定“朗读课文第六至八自然段回答:我在看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我’ 能怎么做?”这样既减少了朗读给时间带来的不便,也让学生有了思考空间。

合理的朗读前指导

朗读有了目标,还要进行指导。朗读前的指导,尤其是齐读的情况下,要让学生明白,在什么地方要怎么读,特别是一些口号,激动的,煽情的地方,要用什么语言去读,用什么语气去读,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的说了一声,“走”,带头向狼牙山顶峰走去。战士们也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身后。”在这里,“走”字语气要坚决,果断,不拖泥带水,更让人热血沸腾。这样朗读前的指导,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

适当的朗读后评价

评价,是对前面读的小结。一段文章读完了,老师要适当的进行评价,要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更要指出读的不足之处。事物都有不足,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去改正,才能成长。学生在朗读后,老师的一两句鼓励与批评相结合的话,如:这段读的很好,但有几处语气还不到位,下次,我们要做的更好。简简单单,既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让其认识到不足,下次会更好。

当然,朗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是我的个人浅见,一些还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也许很不成熟,也许有许多不当之处,但我相信,只要精心组织好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http://zy.juren.com/news/200902/14555.html

2、《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龙泉驿区实验小学龙华分校 贾四维

3、《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小学语文教材教法》169页北京出版社

5、《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220页北京科学出版社

6、《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5次印刷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朗读训练 篇2

一、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数学教学中听的训练, 主要是课上的听, 包括听教师的讲述和听学生的发言两方面。而在这两方面中, 学生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述, 而忽视同学的发言。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两者兼顾, 特别是后者。在训练中, 听同学发言, 教师可以提问其他的学生:“你同意刚才发言同学的看法吗?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等等。听同学的发言有三步:一是判断同学发言的正误;二是吸收合理的对自己的想法有促进的内容;三是对那些不合理的自己存有不同意见的想法, 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待进一步的交流。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 应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条理性, 要有目的地突出重点、难点。譬如, 在教学时, 教师要对每节课进行多次阶段性的小结, 小结要有条理地进行, 而且要突出重点, 因为各种思想方法、推理过程的掌握与否, 直接影响到以后学习的好坏, 数学是循序渐进的一门科学。在讲述中, 教师要力求语言精练, 切忌罗嗦。否则, 就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感, 从而影响他们专心听讲的积极性。如能进行这样的长期训练, 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语言的鉴别能力一定会有一个飞跃。

二、要让学生学会表达

其实, 听、说两种技能在教学中紧密相联, 相互促进, 一个是理解, 一个是表达。数学课不应“满堂灌”, 也不应“满堂问”, 要精讲多练。练不只是做练习题, 还要练表达, 特别是用数学术语表达, 通过表达反馈信息。谈话法是很注重说的, 运用这种方法易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发言。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术语来说题、说意义、说法则、说推导过程。在计算教学中, 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会说算理。从过去追求结果到如今关注思维的过程, 表达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不论是算理还是法则, 只有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才能知道他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而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 也是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在教学运算律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语言说说各个运算律, 这样更容易理解观察总结得来的字母表达式, 使学生真正地掌握运算律。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直观图, 说出图中的信息, 相应地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这样既能让学生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又能培养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例题, 然后让他们说一说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相同, 只是分率的表示形式不同而已, 解答方法也完全相同, 最后请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独立解答。这样教学, 既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阶段, 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的内容很多, 我们要注意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正确运用数学语言, 从而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发展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 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听”与“说”的机会, 培养学生“听”与“说”的习惯, 提高学生“听”与“说”的能力。

三、要让学生学会读概念、读法则、读题、读数学书

不仅语文课上要读, 数学课上也要读。读什么?怎么读?不再是读字、词、句、段、篇, 也不再是绘声绘色地朗读。在数学上, 应该是读概念、读定律、读法则等, 以求加深印象, 准确掌握知识点, 应更好地学习数学术语, 指导实践;读算式、读文字题以提高对数学运算顺序的表达能力;读应用题, 应更好地看清题意, 理清头绪, 分析解题思路;读课外读物, 拓展知识面, 发展思维, 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认真阅读课本, 帮助学生消化课本的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老师讲的听懂了, 老师布置的作业会做了, 并不能算是当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了, 还必须吃透课本, 才能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完整、更深刻。我们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课本的习惯。可以课前读, 通过预习发现问题, 可以课后读通过温习巩固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所以说, 读的训练着实不可忽视。

在教学中, 我们还应引导学生默读、细读、边读边想。实践说明:凡是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善于边读边想的学生, 没有一个是成绩落后的。

四、要让学生学会写

数学教学强调精讲多练, 练习当然离不开写。写是一种书面表达, 能够反映出学生学得怎么样, 扎实不扎实, 数学中写的是数字, 画的是图形, 但变化无穷, 学了理论方法, 只有通过实践,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写是运用, 是在听、说、读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反馈。除了解答题目, 还可以写数学日记或编数学小报。这是对“读”的反馈, 也是对“读”的促进。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让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教师首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整理知识。然后让学生写下他们对课堂学习过程的回忆、总结、创新。鼓励学生更多地从数学思考、数学发现方面写出数学日记, 尤其是学会体现一种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数学方法。数学日记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想体会, 哪怕只是寥寥数语, 也闪烁着他们智慧的光芒。为了编写小报, 学生会主动地阅读一些课外书。对于阅读的数学知识, 他们会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内容, 采取或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的形式, 将其编写成数学小报, 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

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 这种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小学阶段, 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朗读训练 篇3

一、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也是语文训练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

这首先是因为朗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它是感知教材的一种基本手段。语言是有声的艺术,学语文就要朗读,这和学习其它学科的方法不一样,而且也是默读所不能替代的。因为对于作者倾注于文章中的真实感情,以及体现于文章中的思想内涵,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并非教师的分析讲解所能替代。

二、朗读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真理。所以,读写结合,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更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当然“读写结合”中的“读”不仅指朗读,但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包括通顺感、连贯感、分寸感、韵律感。如何培养这些感受呢?最主要的手段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正如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多读能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个道理。有了良好的语感,才能做到用词恰当,能准确表达所写的人,所状的物,所抒的情,使读者读后的感受与作者企望表达的意念基本一致;才能使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因此,语感的能力对于表达水平的高低,又具有决定作用。

三、朗读更是感受课文思想感情,陶冶意志品格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更具有突出的意义

朗读最直接的功能便是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对作者的情操和作品的意境的感受。朗读可以加深对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气及至轻重缓急的节奏、韵律的感受,仔细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意趣,从而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现在试用的新教材,有许多篇目是抒情散文。例如《秋魂》、《春》等文章主要是抒写作者的一种心灵感悟。如果教师真的讲述出来,那就会对文章就表现出来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表达不够充分。再加之初中学生自身知识积淀的限制,对教材的感知能力不是很强。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只有借助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更深刻地感知课文。

在古诗词中,主要是领悟词的意境和韵味。这种意境和韵味是由语言表达的,由形象蕴含的,却又不是直接的语义和直观的形象,是诗歌特有的超越语言形象之上的美。它不同于醋的酸,盐的咸,而是一种含蓄、微妙、丰富而又具有延展性的感受。当老师用直白语言讲述出来后,在学生头脑中便成了定格,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散文和古诗词的讲解中,应该提倡“以读代讲”,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及思想内涵。

诗词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因为,诗词的语言不仅隽永、凝炼,而且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跨度,其连贯性、通俗性有别于白话文,一般性的讲解,难免使诗词变得浅白,淡而无味,诗词的意境美难以体现。只有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品味诗词语言的凝练美和音乐美,才能使他们领悟雪后初霁、雨后彩虹、海市蜃楼的佳境。

朗读应建立在深刻、细致地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只有深刻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才能实现朗读的抑扬顿挫。例如《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写的都是夜空景色,手法也相近,但在情调上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繁星满天的夜空,作者引发出的联想与想象是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这个景象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轻松、令人愉悦的;《静夜》写的则是天上飘着团团白云,月亮并不明亮,天上银河被云气遮掩的夜空,引起的想象是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静谧、辽远、朦胧。因此,在朗读这两首诗时,要有所区别,应酌意体验和把握。

四、从教育生理角度看,朗读有益于健康

医学研究证明,在学生疑思积虑、奋笔疾书的学习活动中,来一阵朗读,读得声情并茂,荡气回肠,热血沸腾,忘乎所以,确实可以使人清胸通肺,神清气爽。

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语文教学呼唤回归,即返朴归真。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朗读训练 篇4

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往往需要学生按要求配合教师讲解,达到最佳的视听效果,如讲解队列变换:一列横队成三列横队,教师可找三位学生配合讲解予以示范,使学生能够观察、了解整个练习的结构和过程;又如:在进行篮球攻、防教学时,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不能同时解决攻、防的动作技术概念,而学生的配合示范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在学生示范时,结合攻、防动作技术特点及练习要求予以讲解,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对动作的技术结构较为准确的理解,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样,在进行技巧、支撑跳跃及单双杠等教学时,教师讲解保护、帮助动作,离开学生的配合示范,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很难理解动作的部位及安全要求,难以建立动作的清晰概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示范过程中要注重反馈与矫正

教学过程中,指定做示范的学生并不一定必须是动作技术较为优良的学生。比如:在教学“途中跑”时,不少学生摆臂动作技术是“左右摆臂”,出现这种情况应多采用找几个掌握动作较好的和较差的学生进行练习示范,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教师适时讲解,引导、启发学生对动作进行评议,找出动作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分析总结。或采用正误对比引导评议,达到集体纠正的效果,经过同学的指正,学生对摆臂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正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印象,形成正确的技术定型,并使技能巩固、提高,达到教学目的。又如:在蹲踞式起跑教学中,学生易犯的错误是起跑接加速跑时停顿,形成两次起跑,这时若教师单独示范讲解效果不可能较快达到目的,可选择三位动作技术较好的学生与三位技术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在统一口令下做示范,教师可先引导、启发全体学生评议,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熟悉整个动作的结构,教师再总结动作存在的问题,并讲解纠正,要求他们调整两脚分别与起跑线的位置,手和脚位置不宜靠得太近,听到“跑”的信号,上体不要立即抬起,跑出的前几步要由小到大,亦可在起跑线前几米处加一条离地面适宜高度的皮筋,要求起跑后从皮筋下通过,以控制上体抬起时间,这样通过他们的示范,学生观察,了解整个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过程,然后结合教学要求进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行为的主体

学生示范不仅可以个别示范,亦可以是小组或群体示范,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进行快速跑的起跑姿势教学时,教师可先鼓励学生自愿进入起跑线后示范(每组人数可加以限制),用他们认为是自己最得意的起跑姿势,然后在教师统一信号下起跑,通过若干组起跑后,提示学生进行评价,哪位同学起跑姿势最实用,起跑后的加速最快,这时教师归纳推出站立式起跑姿势或推荐蹲踞式起跑姿势,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树立榜样,激发课堂学习积极性

榜样的树立,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并能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优良的学生动作示范,不仅能使学生消除恐惧心理,还能使学生油然而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保持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跨栏跑练习时,教师可在栏高、栏间距上做适当区别,亦可再加一组替代物代替栏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甲、乙、丙组练习,给甲组的学生展示自己“英姿”的机会,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乙、丙组学生向甲组(“标准”栏间距)努力,或采用晋级练习,鼓励学生自定目标(榜样),激发学生上进心,调动积极性,努力向榜样看齐,挑战榜样,逐步达到练习的最高级别:“标准”栏高、栏间距练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如:支撑跳跃(山羊)练习,除了保护与帮助的完善措施外,学生骨干的动作示范无疑也能感染、鼓舞学生,达到消除心理障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功效,更容易使学生直观效仿,往往起到教师示范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五、巧妙利用个别示范,创设情境,调节课堂气氛

一个完美的动作不仅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鼓舞学生学习热情,还能创设情境,调节课堂气氛。如:在进行鱼跃前滚翻教学时,教师把握时机,让个别学生准确、优美的示范,可以营造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一些不成熟的动作示范,教师若把握得当,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枯燥的教材,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如:在进行齐步走练习时,常会出现同手同脚走的同学,虽然为数不多,但这时教师如果能把握尺度,让个别同学示范,势必引发学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达到消除枯燥无味的练习气氛;再如:在进行行进间高抬腿跑练习时,个别同学上体后仰,颈部紧张,教师可适时让这部分学生示范,再引导学生评议,课堂气氛定会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当然,让这些学生示范,教师一定要有尺度,做到既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营造气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及扎实的基本功。

六、学生示范应注意的问题

①示范目的要明确。比如:示范什么?什么时间示范,选择什么样的学生示范,怎样示范等都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可能接受的具体情况而定,这些都要求教师平时对教材的了解以及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才能做到自然贴切。

②示范要注意位置、方法及时机。学生示范目的是给全体学生做范例,这就得让全体学生都看得见,听得见,因此教师要根据组织教学的队形,动作结构的特点以及安全的因素等来选择最佳示范位置,同时,教师还应考虑所处场地的环境,如操场上同时有几个班上课,就应当将示范的方法和时机考虑进去,防止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示范的效果。

课堂中不可忽视的指令语 篇5

英语课堂中不可忽视的指令语

刘 红

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中学

英语课堂中不可忽视的指令语

刘红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对上好一堂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计划和步骤都需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很多年轻教师平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这方面狠下功夫,但未必能如愿。那是因为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指令语的运用。教师的课堂指令语是传递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的重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就如一粒粒珍珠,如果不能用课堂指令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是一盘散沙,就会显得整个教学过程不连贯、不紧凑,而且使学生不知所措。所以,我认为,作为年轻英语教师,除在备课和学生上下功夫外,还需用好课堂指令语,这样才能轻松、顺利并圆满地实施好教学计划。

许多年轻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时,往往在使用课堂指令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使用的指令语过于书面化,更多地使用长句或复合句,使句子显得太复杂而令学生很难及时明白。第二,只顾按照自己思路下指令,忽略了学生的反应。忘记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第三,不断重复自己的指令,总怕学生听不明白,结果使课堂节奏显得拖沓,影响整个课堂效果。

因此,作为年轻教师,首先,我们要明白使用过多的长句和复合句在难倒学生的同时会显得教师哗众取宠,恣意做秀。而我们使用指令语的目的是要学生清楚我们的教学步骤和计划,不是难倒学生,突显自己。因此我们要让自己的指令语清楚,简洁,准确,以此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要顾及学生的感受,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下指令。把长句改为短句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否则,学生对指令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就失去了学生的积极配合,整堂教学必然失利。其次,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班尼曾经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动作,姿势和表情等非语言行为是替代语言表达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辅助手段。因此我们使用指令语时,声音要清晰宏亮,语速适当放慢,多停顿,多给学生充分理解的时间。停顿时要多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求。多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沟通,以此了解学生是否明白指令。第三,不要重复指令。如果指令简洁明了,语速适当,学生中不能明白指令的也只是少数人。这时为少数学生不断重复指令会破坏整个课堂的进程和节奏,带来负面效应。我们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把问题抛给学生,例如:“What should we do next?” 或“what do I want you to do?”让学生自己复述指令。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重复指令,而且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达到了互动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朗读训练 篇6

每个人都是和周围的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当你踏入职场的时候,你就生活在一个工作圈中,每天你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职场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地方,那么职场礼仪常识有哪些呢。

我总结了一些职场礼仪常识。职场礼仪常识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握手礼仪、化妆礼仪、电子礼仪、道歉礼仪。职场礼仪常识还包括一些平时并不起眼的一个小法则。比如与人交谈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非议国家和政府;

2、不能涉及国家秘密和行业秘密;

3、不能在背后议论同行、领导、和同事——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4、不能随意涉及交往对象的内部事务;

5、不能谈论格调不高的内容——家长里短,小道消息,男女关系,黄色、下流故事;

6、不涉及私人问题——过度是一种伤害

7、不问收入——收入高或与个人能力,企业经济效益有关;痛苦来自比较中,谈论这些问题容易破坏气氛

8、不问年龄——临近退休的人年龄不能问,白领丽人年龄不能问

9、问婚姻家庭

10、问经历——英雄不问出处,关键是现在11、不问健康——个人健康决定事业的发展,因此不可跟人谈健康

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三个要素 篇7

一、善于作文——巧用“下水文”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让学生喜欢作文的一种方法就是自己喜欢作文, 善于写“下水文”。他认为, 语文教师适时写“下文水”指导作文, 一是对提升自己文化内涵, 研究如何教学有很大帮助;二是对培养学生的习作情感, 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消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畏难情绪也有很大帮助, 可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下水文”进行教学。

老师在习作指导前, 都会结合指导的重难点写好“下水文”, 使自己心中有数, 指导时能有的放矢。这样能很好地突破写作指导的重点、难点, 避免指导中泛泛而谈的说教, 而要达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教师更应发挥“下水文”的功效。

1、鼓励性“下水”。语文教师首先应是善于写作的老师, 教师在完成指导后, 与学生一起写, 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现场竞写。这是一种鼓励性下水, 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榜样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好胜之心, 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若此时教师写出让学生为之喝彩的美文, 学生必然迫不及待希望写出同样的好文章, 这样既激发了写作兴趣, 又消除了畏作之心理。

2、“柳暗花明”式“下水”。教师在批改作文之后, 对学生作文中的思路不通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写出有说服力的“下水文”让学生比较, 就可打通他们二次作文的思路。如, 在《献爱心》一文中, 为孤寡老人擦玻璃的片断, 擦玻璃的同学动作很快, 他们认真地擦, 不一会就把玻璃擦得干干净净。这是一项艰辛而细心的劳动。学生无从下手, 寥寥数语交代完了。这是明显的思路不通问题。这时, 教师可出示“下水文”。“班长分工完毕, 李红快速来到窗前。‘哇, 可真够脏的。’李红自言自语道。只见她蹭地一下上了窗台, 用湿抹布一遍又一遍擦着玻璃, 再用卫生纸擦干玻璃上的水珠。不久, 玻璃便擦得透明清亮。李红跳下窗台, 歪着身子看个不停, 发现还有不少的小黑点。立即爬上窗台用指甲刮。终于, 小黑点被刮掉了, 她还是有点不放心, 拉着别人的手帮忙看。我过去表扬她。她笑了, 嘴抿得紧紧的, 两眼变成了一对月牙, 她身边的刘明听了, 擦的动作加快了。”这样一对比, 学生自会看出自己的毛病, 悟出修改方法, 打开写作思路。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功效。

二、变革批改——重视眉批

一直以来, 教师批改作文习惯总批, 批改多了, 难免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 出现一些比较空洞的评价, 久而久之, 学生对总批也不感兴趣, 所以作文批改中, 教师应把重心放在眉批上。眉批具有其独到的好处。

1、鼓励、启发兼备。眉批不是简单、生硬说教, 而是一种和学生交谈的渠道, 老师几句赞美、真挚的话, 会给学生带来欣慰和欢乐。每个孩子的作文都有闪光点, 也许是一句话、一小节或是一个词用得好, 都可以用眉批的方式给予鼓励。如:这句话写得真好, 充分表达了胜利的喜悦, 用词准确, 这是平时积累的结果, 继续努力。这样的眉批给学生以肯定, 对学生进行鼓励,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 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作文中出现的用词不当、或句意表达不清、标点使用错误等现象, 教师可适当加些思考性的批语, 体现老师增删改的用心所在。对学生粗枝大叶出现的错误, 用上“还有没有其他语句”能更好表现此时难过的心理的眉批。启发学生动脑筋去解决出现的问题, 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2、“因材施教”而动。学生的写作基础有差异, 批改时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要因人而异,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 我们可以设计好眉批“因材施教”, 使不同的学生各有所得。对习作水平较差的学生, 他们往往自认为写得不好, 有自卑感。对于这类学生作文, 就可用眉批方式, 降低要求, 找出他们习作的闪光点, 即使整篇文章不佳, 可在某一段, 某一句用眉批加以表扬。如:作文《爸爸真好》, 文章写得很平淡, 在文中却提到一件让他感动的事。我受了伤, 爸爸骂完之后, 发现他眼角流出了微微的泪水, 体会到爸爸心疼自己, 说明这孩子感悟到爸爸的爱。对这类学生, 教师可放低要求。补上眉批:你很善于观察, 表面上爸爸生你的气, 但你却能通过发现爸爸眼角的泪水, 体会出你爸爸是爱你的。写作文就是要善于观察, 希望你做一个细心的孩子。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评语, 却能调动学生写作热情, 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逐渐爱上作文。对一些基本功较好的学生, 我们就可从文章的立意、层次安排、开篇、收尾、写作技法、语言表达等方面批注, 引导他们向更高要求发展。

三、运筹帷幄——强化积累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阅读量越多对写作就越有帮助。古人治学自幼时起就以背诵为主, 而明清时期规定了非读不可的多达几十万字的经典史书。科举制度虽有他消极的一面, 但科举制度下涌现的响当当的人物、脍炙人口的诗篇, 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他们走了强化积累之路。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安排, 严格落实, 强化学生背涌积累。现行教材中除古诗词外, 还有很多文章。像一些短小精美的叙事、写景、抒情的短文。如:《荷花》《背影》《春》等, 这些教材中的文章语气规范优美、生动形象, 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接近, 对他们作文是很有示范性的。让这些名家美文融入进自己的语言, 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当然, 背诵的文章除了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以外, 一些时代性强的语言表达好的现代短文也可推荐学生背诵, 现行报刊杂志上充满时代信息。“学文如积沙”, 作为语文教师,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材料可写, 强化他们积累是一必行的路径。强化积累后要让学生学习什么呢?

1、学特殊语言形式。优秀诗文的语言都是精辟优美的。这正是我们学生在作文中所欠缺的。文章的灵魂是思想观点, 文章的语言是血肉, 语言文字承载和表述着思想观点。所以, 积累中要取他人语言之长。像语言的特殊形式, 常常是作者表达的精彩部分。如“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觉察她爱我们.......”句中“狡猾”是贬义褒用。用上这词, 表现儿童的聪明机灵。同理《藤野先生》中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辫子是“实在标致极了”其“标致”在这是褒义贬用, 讽刺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丑态。《背影》中:“唉, 我现在想想,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的用法也是一样的。《春》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 文章大量使用了修辞手法。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通过拟人的修辞, 写出春天的悄悄来临。“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也是运用了拟人修辞, 描绘出百花齐放的景象。“看,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的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即使用了比喻又使用了排比, 写出了春雨的特点, 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春雨图。在《皇帝的新装》中则可学习其扩大夸张的用法。如:“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 也不喜欢去看戏, 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是一个极度的扩大夸张, 把皇帝换衣服之勤的特点强调到极点。而在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则可学习其缩小夸张的句式用法。如“雕刻家一边研究, 一边想, 石像的模型在他心里渐渐完成了。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 面目应该怎样, 小到一个手指头应该怎样, 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 他都想好了”。作者用缩小夸张的手法, 强调雕刻家思考的细致、周密。这就是语言特殊形式的表达效果, 积累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对作文语言表达会大有裨益。

2、学习如何选材。通过积累背诵, 作文时可受到选材的启发。如魏巍《我的老师》, 作者截取了与老师相处的七件事, 多方面展示蔡老师的教学生活及性格特点。郑振择的《猫》, 作者在选材时, 不单单写一只猫, 而是选用家里养过的三只猫。对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道出这三只猫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 有辛酸, 有愤恨, 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这是一面多点式的选材方法。《桃花园记》作者以发现挑花园, 进入桃花园, 做客挑花园, 离开挑花园, 再寻挑花园。通过这么一个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 寄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的梦想。又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通过三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志愿军战士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再如《背影》一文, 用背影作铺垫叙写事件, 父亲在车站送儿买橘, 表达出伟大深沉的父爱。

3、学习如何立意。在积累过程中, 可以结合语境得出其立意的方法。如布封的《马》, 作者叙述了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对比, 再用野马的身体结构跟其他动物进行对比, 流露出作者对天然野生马的欣赏。牛汉的《华南虎》, 作者用诗的语言, 对动物园中一只深陷铁笼的老虎刚毅的背影, 凝结着鲜血的趾爪和火焰似的眼睛的描述, 使用象征手法, 表达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对人格独立的渴望。而《陋室铭》一文, 作者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的人、所做的事情, 以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出作者“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的高雅之趣。引用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自己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明贤的志气和抱负。从而引发出“何陋之有”的文眼。《石壕吏》则是通过所听:老妇人对官兵叙述家里三个儿子当兵情况、家庭生活情况、自己的想法, 反映了常年战乱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莫怀戚的《散步》结尾, “好像我背上的和他背上的就是整个世界”。形象揭示中年人应担负的重大责任使命。在积累过程中能借鉴其立意方式, 阐述观点的独到, 会为作文增色。

教育叙事3“估算”教学不可忽视 篇8

昨天,我在网上听了一节《1000以内数的认识》,发现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那么巧妙„„特别是李老师对“估数”意识的培养使我自愧不如,值得反思。

数学新课标准强调对学生“数感”培养,强调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数学进而悟出数学的本质。

“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培养数感。

李老师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一开始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的小棒有多少,然后数一数,再猜盒子里的小棒有多少?接着数一数,再猜一猜自己组的小棒有多少?小组合作数一数,„„,最后,还要学生估算一下1000根有多少,用手势比划,再看实物,一节课教师围绕猜数、数数贯穿课堂始终,有意识地让学生估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之前,我也教了同样类型的课《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上明明写着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20大得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部分知识教课书上首先安排的是草原牧羊图,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整体感知100有多少,而我在教学中没有重视估数的重要性,根本就没有让学生估数,直接进行数数、数的组成教学,直到最后才让学生直接数了数羊的只数,一节课下来没有让学生估一次数,更别提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了。

学习中最不可忽视的三大学习内容 篇9

我们在考试中,是运用我们这一段时间所学习的各种知识点,来完成试题的解答,如果我们的考试分数达不到自己理想的分数,就说明我们在学习之中,不够努力或是有那部分的知识点没有掌握到位,我们在看重分数的同时,也要重视我们在考试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现问题的关键,知识点的掌握不足还是解题方式出错,在考试之后都应该及时醒悟寻找,而不是沉浸于分数之中,耽误学习时间。

二、真题演练

我们的解题过程中,如何有效的提升我们的解题效率呢?及时的参照正确答案,探寻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量,我们在解答试题过程中,答案对于我们来说是未知的,我们可以在解答过程中,一步步的探寻其中蕴含的解题规律,并推导出正确答案,但是,缺乏正确答案的对比,我们可能很难清晰的明白我们在解题过程中,是否会运用错误的解题方式,而在解答出答案之后,及时的对比正确答案,看看其中的解答过程是否出现不一样,在解析正确答案过程中,也是学习一种新的解题方法。

三、学习短板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朗读训练 篇10

一、课题学习实践课的意义

1. 课题学习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动手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 缺乏兴趣.在教学中, 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提供观察和活动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 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2. 课题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

活动是智力的起源, 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 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 右脑以形象的感知, 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 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 协调发展, 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 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 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 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 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就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

二、课题学习的特征

1. 重过程

即数学课题学习活动追求的是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 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探索和发现知识所经历的过程, 它强调让学生尽可能的像科学家那样, 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经历一个完整的猜测、叩问、尝试、验证的过程, 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过程.

2. 重应用

即在课题学习活动中, 要求学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通过背景材料, 运用已有知识, 进行观察、测量、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建立起数学模型, 从而去验证自己的假设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3. 重体验

即通过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 亲身体验到付出一定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或经受挫折对自己毅力的挑战和思维直觉、推断逻辑的检验、锤炼.

4. 重互动

即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 在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协作、互相启发, 根据课题的需要自觉承担一定的任务, 扮演自己的角色, 在集体探究活动中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用多重的观点来分析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课题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般是由诱导准备、收集信息、归纳探索, 评价激励这四个步骤所组成.贯穿这四个步骤的一根红线是:使学生始终是知识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数学知识接触、学习之后, 一般都会积累一定的经验, 能悟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教师则应通过设疑诱导, 发掘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并启发学生实现认识的升华, 探究出其中的内在规律, 从而使学生获得理性方面的某些知识和初步解决理论问题的能力.

在初三上学期讲完相似形以后, 按照课本的要求我准备了一堂“测量旗杆的高度”的课题学习活动, 课上先让学生猜测学校旗杆的高度, 再鼓励学生用我们所学的“相似形”知识, 利用同一时刻下物高和影长对应成比例实际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 学生的热情高涨.然后我把学生分成了5个小组, 并选出正负两名小组长作为负责人, 要求每个小组写出活动方案, 准备测量工具.在实际测量中要求各小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减少误差.最后各小组收集数据, 写出活动报告, 进行评价, 看哪个小组测量的数据和实际数据最接近, 给予表扬.

四、课题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探索的有机结合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主动建构过程, 也就是说, 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活动和主动参与去做才能产生效果.因此, 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中, 不要急于一开始的合作讨论, 必须充分注意各名学生的特殊性, 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 选择自己的方法, 独立地进行探索.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再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和讨论, 这样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 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 作出自己的判断, 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 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 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以及自我分析, 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

2. 在活动中教师应把握好问题与问题背后的知识, 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如果教师要把一堂课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感悟其中的道理, 那么教师不仅仅要看到问题的本身, 而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些问题背后所蕴涵的数学知识, 从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 例如, 初一有一节课“一定能摸到红球吗?”这个课如果仅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以学生活动为主, 做游戏、摸球.实际上摸球问题是概率统计中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 教师应清楚摸到红球的频率, 也就是摸到红球的次数与总摸球次数之比随着摸球次数的增加会逐步“趋于”某个值.这个值就是摸到红球的概率.概率统计在整个初中、高中课程中都有介绍, 如果教师不从概率统计的角度去把握这节课, 那么这节课可以上得很“热闹”, 但学生并不知道要了解一些什么样的知识.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朗读训练 篇11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有了理想和目标并不意味着成功,我们还需要努力和坚持,更要注重外部条件——细节。正所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那么作为即将进入面试环节的广大考生来说,要重视细节、要赢在细节,细节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

第一个细节:诚而不虚。考生总是会问我一个问题“老师我们在考场当中应该怎么去表现,需不需要向考官鞠躬问好,这样会不会显得很假?”其实这是一些考生的误区,总是认为在考场中我们只要答好自己的题目就行了,而考官看的也就是我们的答题水平,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但是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考官,当你看到应聘者时,你觉得马上能吸引你的是什么?是印象。从我们进门的一瞬间,考官在心里就已经开始给你评价了。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考官对你的注意。我们不要仅仅把他们当成掌握你生杀大权的考官,而是把他们当成你的领导、前辈,你的这种真诚会传达到他们的眼里,也会让他们感知在心里。

第二个细节:行为语言。广义来理解,行为语言就是指我们在面试中的行为举止以及仪容仪表,与我们答题同样很重要。在行为举止中一般包括:眼神、表情、姿势、个性、气场等等。想要在面试中脱颖而出,那么这些细节也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眼神应该时刻与考官交流,提高面试的交流高,改变背诵的模式。表情应该保持微笑,提高我们的亲和力。姿势上来说,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应该做到坐如钟、站如松。个性与气场上我们一定要突出自信来,面试本身就是个高压测试,畏首畏脚的人是很难在面试中胜出的。

第三个细节:表达流畅。一直以来,考官除了会考察考生的知识储备之外,流畅的语言表达在考场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近几年的考场反馈来看,语言表达的比重越来越大。我们都知道,面试主要就是与考官进行言语方面的交流,而语言是否流畅也是当下所有考生都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而考场的压力、考题的压力都是成为考生表达方面的拦路虎,所以考生在备考期间就应该通过大声朗读来提高语感,通过了解实事、背诵去提升自己的语言方面的储备,这样才能在考场中向考官展示出你的语言功底。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12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崤底学校许艳妮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经,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我在此方面曾走过不少歪路: 1、一开始讲课时,自己讲得多,学生读得少,为了抓紧上课的 40分钟,拼命提问、讲解,学生很少有读课文的时间,最多开始读一遍,中间读一遍,结束再读一遍,这样读了三遍,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训练与提高。 2、当我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多读”。课堂上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读书流于形式,看起看起来“书声朗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学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分析了以上两种错误的方法,请教了一些老教师,再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到要使朗读训练扎实有效,应当少讲解,多朗读,还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理解�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作文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一、初读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钻石》这一课,学生都有知道钻石的珍贵,通过读都会想:这是写钻石的什么呢?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这篇课文讲的中“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这名话不大好懂,所以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名段意思,试着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果高年级,还要概括中心思想)。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二、细读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课层含义和思想感情。(一)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各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朗读,初步学习了长名子的朗读方法。(二)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如《钻石》一课,作者对献宝的魏姑娘是怀着十分敬佩、赞美的心情来写的。结尾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的洁“……在场的同志都仔细打量着这个姑娘:白里透红的脸蛋儿,柔和安详的眼睛,从容平静的神情,朴素大方的举止,眼睛里泛有煊耀的神采,嘴角边没有表白的话语。”表面上看来只是一名描写姑娘外貌的话,学生朗读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为了拔动学生的心弦,我便将这名话提出来让学生轻声读,并划出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神态的词语。接着提问:这是一个姑娘献宝时的.珍贵镜头,写得好吗?(学生当然会说“好”,我便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在旁提示:这最后一段是叙述姑娘进城献宝,为要描写她的外貌、神态,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读这句话,理解了隐藏在语句中的深刻含义:作者通过这六个排列整齐的句式:“白里透红……”充分地表达了姑娘的坚定信念,高度赞扬了她拾金不味的高尚品德。学生齐声朗读这句话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姑娘献宝时那动人的一幕,都被她拾金不味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了,再次朗读时理解更透了,感情也更深了。三、品读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深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一)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如《颐和园》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通过品读欣赏,学生理解了游览顺序,作者写颐和园的不同景点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写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写长廊抓住长而美的特点”;“写万寿山抓住主要景物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昆明湖,采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写十七孔桥)作者为了把这几处景色紧密地联系起来,文中多次用了过渡句。如“走完长廊就到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等。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二)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如《采蒲台的苇》一课,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课文的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师生共同研究各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例如第一、第二节描写“苇的世界”、“苇的海”,景色美丽,读的时候就要指导学生用缓慢、带有赞美的语气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苇塘那迷人的景色,心中使会和作者一样充满对苇塘的爱,课文第三段第二层讲一个普通男人为掩护干部而壮烈牺牲。“不是”、“没有”充分表现了他宁可流血牺牲,也不向敌人屈服的大无畏精神,读的时候应简短有力、毫不含糊。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完全相契合,深刻体会到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

背诵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篇13

关键词:背诵功能,背诵策略,背诵教学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流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背诵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背诵的交际功能

“概念的形成要依靠语言中的词, 没有词不能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成要依靠用词造成的句子, 没有句子不能形成判断和推理”。因而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过程———抽象思维, 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依靠语言才能进行;语言也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人的主体把认识的结果表达出来, 外化为语言行为形成话语或文字, 借助某种载体把客观摄取的信息加以传播”。这种传播过程就是交际。没有语言, 交际就无从谈起。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实际上是对语言信息进行“输入—记忆—输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输入和输出是以“记忆”为中心的。输入是为了记忆;记忆是为了输出。所以, 记忆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而“背诵” (即凭记忆读出) 是记忆的重要形式。因此, 背诵在实现语言的认识、交际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学应重视背诵这一环节, 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把一些实用的地道的单词、句子和篇章记录下来, 进行背诵, 化为己有, 以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

二、背诵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背诵是生理活动向心理活动的“内化”。大量准确的背诵能够促进记忆力、听力和口语能力的进一步完善, 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 强化记忆效果。

背诵往往基于朗读。朗读活动是眼、耳、口、脑并用的行动, 它要求朗读者仔细阅读文字材料, 然后专注地念出声来, 是视觉记忆和动觉记忆的结合。人脑在对语言材料进行大量的模仿和背诵的过程, 就是主动地选择、注意、领悟并且将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记忆, 有选择地输出的一个过程。在大声朗读时, 通过颅骨把声音传达到听神经, 大脑记录下送达的信息, 这就增加了大脑对记忆的参与, 能更好地强化记忆效果。有时朗读还配合一定的身体动作, 使语音节奏和身体节奏协调, 多部位的联合参与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

(二) 培养良好的语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语感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在英语学习中, 有些东西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 不一定符合语法或语言规则, 即“no why about it”。因此不必句句去追根问底, 进行所谓的语法和语句分析。背诵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英语整体知识, 从而培养其语篇整体理解的能力及其语篇整体感, 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

(三) 提高英语的听、写能力。

听作为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的第一项, 也是学习英语过程中运用最多的技能, 然而重读写而轻听说的教学造成了我国学生英语听力的材料是短时记忆的, 如果缺乏足够的听力训练, 听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如果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朗读教学, 增强背诵训练, 学生有足够的准确无误的朗诵做基础, 在听听力材料时, 就能够准确无误地辨听出同音词、近音词、连词、爆破, 升降调、长短句乃至整篇文章内容, 能够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 从而增强听力效果。

(四) 激发兴趣, 培养自信心。

语言的美, 不仅在于文字, 更在于它的声音。听、说地道的英语, 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通过大量有效的朗读训练, 大部分学习者会发现自己的音质越来越好, 节奏感越来越流利, 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获得某种成就感。而这种满足和成就感可以强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使其感谢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增加其学习的自信心。在对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中得出, 动机与个人对成功或失败的期望有关, 当学习者学会某种语言, 就会感到自豪, 而这种自豪感反过来又促使个人取得更大成就。在学习中, 学生学会了一些英语, 会感到学习英语并不难, 因此就会对英语学习抱有好感, 对该语言表现出好奇心, 那么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探索, 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

三、背诵的主要策略

背诵是学习者在掌握了一定的字词和熟读原文的基础上, 把原文 (句) 背诵出来或复述出来, 它类似于复述, 又高于复述。它一种较高层次的掌握, 综合了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技能。试想如果不会读和说, 怎么能背诵呢?背诵, 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运用某些策略技巧地背诵。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背诵上花一番工夫, 传授学生一些背诵的策略。

(一) 背诵单词。

任何一门语言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单词或语素组成的。在英语中, 如果没有单词这一基础, 是既不能读, 也不能听, 更不能说和写了。因而背英语单词是学英语最重要的基础, 这是学生必须明白的道理, 而且必须做到这一点。在背英语单词的时候, 还应该注意方式方法。第一, 要利用英语的语音规则来背单词。英语单词绝大部分都是有着发音规律的, 学生利用语音规则来记忆单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 不能孤立地背诵英语单词, 而应该在阅读句子或文章中来加以记忆。孤立地背诵单词, 会记得快也忘得快, 并且还会混淆它们的意思或者拼写的形式。而在阅读文章中来记忆单词, 不仅能记得单词, 而且能提高阅读水平, 这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二) 背诵常用句型。

在背诵单词的基础上, 学习者还要背诵大量的常用句型。因为开口说英语, 或是听人讲英语, 都会是一些句子, 而不会是单纯的单词, 况且文章也全是由句子组成的。如果学生背不了大量的英语句型, 照样会说不出、听不懂英语口语, 也写不出漂亮的英文文章。各阶段的教材, 尤其是初中和高中课本中都有着大量的英语常用句型, 学生可以就地取材, 背诵这些句型, 对学习者开口讲英语大有裨益。

(三) 背诵经典文章。

背诵地道而经典的英文文章, 会有如同“熟读唐诗三百首”的功效。如何做到好而快地背诵经典文章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1. 精选内容, 抓住重点。

面对大量的经典英语文章, 全部背诵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需要有所取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选择把英语作为母语的或由专家撰写的文章。由国内外专家们精心编写的现行的教材就是很好的范文。背诵文章前要先仔细观察哪一段既体现新内容, 知识点密集又具有代表性, 然后再重点“轰炸”, 而那些重复性的段落则熟读即可。只有精背才能学得通。突出重点是减轻负担、快速背诵的有效方法。

2. 听读领先, 试背在后。

欲背一段课文, 应先聆听地道的录音带, 找到感觉, 定下基调;心中有谱, 才能背得准确。然后, 反复诵读, 待熟练后开始试着背诵;背时不妨将整篇文章分成若干小段, 各个歼灭, 最后再联结起来。结合汉意, 背译同步。意思识记是背诵文章的有效方法。很多学习者之所以久背不下, 可能是忽略了意义, 把一篇完整的文章看成是无数个零散的单词的结合体。因此, 应先快速地记下汉语内容, 然后结合去背, 遇到生涩的地方, 试着心译一下。这不仅是背诵的有效方法, 还能锻炼翻译能力。

3. 背默结合, 背写共进。

学生应该明白背诵文章不是为背诵而背诵, 因而背下一篇文章后不要有大功告成的想法。此时, 不需要趁热打铁, 把文章默写下来, 对照原文, 检查其中有无错漏。在默写过程中, 用脑并用, 不仅检查了记忆的效果, 而且能弥补背诵的弱点, 那就是单词的正确拼写、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四、忽视背诵引起的负面影响

(一) 听说能力差, 口头交际困难。

“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 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经过一定量的语言实践, 才能获得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忽视了背诵这一个环节, 许多学生只是孤立地去死记硬背一些单词和短语, 因而头脑中储存的只是零散的只言片语, 知识面窄, 词汇量、语法、句法、语义、社会文化知识、逻辑推理知识等缺乏, 听录音时就会反应迟钝。听单词、短语还行, 一听到长一点的句子或短文, 就会觉得听起来似曾相识, 反应起来却很费力。听都听不出来, 何况讲?因此, “开口难, 难开口”成了典型的问题。所学的语言没法进行口头交际, 使许多学生形成了“口语障碍”, 造成了“哑巴英语”。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 更不符合现代英语教学思想, 而且势必使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阻碍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发展。

(二) 阅读能力受到制约。

从中学阶段起, 英语教学就强调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懒于背诵, 学生头脑里储存的只是一些孤立的单词和词组, 不能更好地培养英语语感, 缺乏对语篇整体驾驭的能力, 阅读理解的心理教程受到阻碍, 难以构成“理解三角” (即读者的“概念能力”、“背景知识”和“加工策略”) , 阅读速度和能力受到了制约。这样就很难使学生建立起英语思维方式, 影响了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 写作能力相对滞后。

写跟说一样, 是一种表达能力。只是写不用口, 而是用笔罢了。上文说过, 要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从英语学习的角度上讲, 写作是训练思维能力、巩固深化语言知识的必要手段。如果学生懒于背诵英语范文, 不学会背诵一点东西, 平时大脑里一片空白或只是些只言片语, 就很难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 写起来只是按照中文的意思去瞎拼乱凑地罗列一些单词, 英语书面表达自然不会成功。长期以来。我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一直相对滞后, 究其原因, 缺乏背诵训练就是其中之一。

综上所述, 背诵的确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刘再华.不应忽视英语朗诵在教学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 2002.

[2]Michaelp Breen.课堂教学决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谭卫国.英语背诵范文精华[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中国现代史分期下一篇:钢结构楼梯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