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体系

2024-09-07

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体系(共12篇)

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体系 篇1

一、友好的自然生态

人是自然之子,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贵阳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保护好水、森林、空气、土地,使生态优势更明显,发展后劲大幅提升。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唯一“中国避暑之都”等荣誉,是对贵阳人尊重自然、感恩自然、呵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特别礼赞。--图片

二、宜居的城镇生态

人是城镇的主角。城镇因人而建,城镇让生活更美好。贵阳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着眼于人的需求,坚持人本理念、优化人居环境、推行人性措施,建设宜居的生态城镇。五年来,建成区面积扩大了一百平方公里,老城区不断“稀化”,新城区加速崛起,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日趋完善,一批特色城镇和村寨尽显迷人风貌……--图片

三、绿色的经济生态

发展必须绿色,绿色推动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贵阳选择了一条超常规的绿色崛起之路。通过园区、企业、个人三大主题,发挥政府、市场、科技三大作用,发展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三大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转型升级。贵阳的实践诠释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推进工业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双赢。--图片

四、自强的文化生态

发展是硬道理,文化是软实力。贵阳汲取明代大儒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精髓,牢记周恩来总理“后来居上”的寄语、胡锦涛同志在贵州工作时“作表率、走前列”的嘱托,凝练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成为不断战胜困难、创造出奇迹的强大力量。成果、圆满、精彩协办全国第九届少数名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桂冠,贵阳实现了“文明转身”。--图片

五、和谐的社会生态。

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体系 篇2

权威性。为保证客观评价, 应选择权威数据。本项研究所有数据均来自朝阳市环保局相关科室、朝阳市统计局、朝阳市农业委员会、朝阳市监测站、朝阳市水务局、朝阳市环卫局、查阅朝阳市统计年鉴、查阅正式出版的图书中相关数据、网站查询等方式收集到2010年到2012年辽宁省和朝阳市的相关数据。

本项研究直接引用朝阳市环保局、朝阳市统计局、朝阳市农业委员会、朝阳市监测站、朝阳市水务局、朝阳市环卫局等部门公布的权威数据、朝阳市统计年鉴、正式出版的图书中相关数据、政府网站公布的权威数据且未经任何处理。未采用学理性的研究和分析得出的数据, 确保了最终评价结果的权威性。

定量化。客观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研究区域指标的选用的要以权威数据为基础, 选取的数据要考虑便于统计计算, 最终实现定量化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采用该结论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量化考核、排序。

科学性。从统计学角度考虑理论依据作为各指标设立的基础, 并且具有显示度, 且具备科学性。统计学原理显示, 指标所占分值比重在5%以下的, 对总体指标的结果影响较小, 显示度也无法保证, 设立的指标以20个左右为宜, 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性要考虑进去, 避免交叉及相互关联现象的产生。

导向性。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具有导向性, 主要考虑发布数据的权威性和及时性, 这样指标才能反映政府的政策承诺。本研究在对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进行细致分析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 参考了大量同类研究, 并考虑到朝阳市这样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 建构起相应的指标体系。

2 指标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各个领域, 较为广泛, 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具有很大难度。对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建设的评价, 更加难以量化。不仅如此, 在这两个领域中, 有效权威数据大量缺乏使制度和观念的建设要体现到器物和行为层面上来, 而对这些领域的评价是可以在实践中检验的。因此, 本研究将通过对器物和行为部分的分析评价,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状况做出最终评价。朝阳市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地区, 本研究针对朝阳市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的实际情况, 建立了符合其实际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指标体系。

权威数据的缺失或不足使部分重要的指标暂时未能纳入ECCI。生物多样性指标由于缺少有利的权威数据只好暂时放弃;在土地、水体以及空气质量因缺少全面且详实的数据, 只要确立采用间接衡量的方法进行评价;社会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基尼系数, 因缺少权威数据只好放弃;很多种自然资源损耗因为没有具体统计数据, 也不能作为量化考核指标列入指标体系;在民生保障方面, 恩格尔系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但缺乏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 只能暂不列入三级指标行列, 新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但是没有权威部门发布的科学准确的统计数据, 没有列入本指标体系。

3 数据来源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的选取都经过了充分的理论论证, 具有科学性:共分22项具体指标, 各项指标都具有统领性;依据实际情况以及专家意见, 将水土流失率、单位GDP能耗以及单位GDP水耗4个指标作为逆指标, 即原始数据量越大, 得分越低;指标选取力求做到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切实的引导和督促作用、具有建设性。

数据来源主要为:辽宁省朝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辽宁省政府网站新闻、朝阳市统计年鉴、朝阳市环保局、朝阳市环境监测站、朝阳市水土保持局、朝阳市环卫局。

4 数据处理方法及权重、得分的确定

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反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和水平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反映了不同侧面, 并最终将各方面得分作和, 以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状况。这要求ECCI采取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在统计方法上, 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5 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因此, 为所有指标确定目标值较困难。因而, ECCI采取了相对评价方法。在统计方法上, 要求按照正态分布确定等级分, 在等级分的基础上进行加权计算。

由2010年朝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与辽宁省平均水平比较得分表得出的结论是:朝阳市2010年生态文明指数略领先于辽宁省平均水平。生态活力、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都稍显优势, 而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程度较弱。

根据三级指标数据具体来看, 在生态活力方面, 森林覆盖率和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得分较高, 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得分较低。

在环境质量方面, 我市地表水体质量、环境空气质量和农药施用强度都好于辽宁省平均水平, 而水土流失率比辽宁省平均水平差。

在资源利用方面,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和单位GDP水耗均好于辽宁省平均水平, 单位GDP能耗和燃气普及率两方面比辽宁省平均水平差。

在社会发展方面, 除人均预期寿命略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辽宁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外, 我市其他指标均低于辽宁省平均水平。特别是人均GDP、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城镇化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 与辽宁省平均水平差距较远。

在民生保障方面, 我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 而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和农村改水率两项指标远远低于辽宁省平均水平。

摘要:本研究针对朝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状况, 设计朝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以权威性、科学性、导向性为设置原则, 建立了一套新的指标体系, 包括“生态活力、环境质量、资源利用”三个二级指标。

关键词:指标体系,生态活力,环境质量,资源利用

参考文献

[1]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2]严耕.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2011.

[3]严耕.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2012.

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体系 篇3

2008年10月30~31日,由贵阳市文明办、贵阳市教育局、贵阳市文联、贵阳市音乐家协会、《校园歌声》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亚洲中国事务部和贵阳市音协合唱协会特别协办)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暨第十届“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在贵阳市云岩区小花剧场举行。来自贵阳各区、县、市、推选的近60支合唱团在云岩区少年宫小花剧场进行了决赛。参赛团演唱了《爽爽的贵阳》、《一只小鸟》、《把我们的家乡美化》、《装扮蓝色的地球》、《留住阳光》、《可可西里》等生态文明建设题材的合唱作品和《夜莺》、《山野童趣》、《编花篮小景》等自选作品。通过参赛团精彩激烈的角逐和评委的精心评选,评出了获奖的单位和个人,他们是:贵阳幼师、贵州省实验中学、贵阳十中获高中组一等奖。贵阳十九中、实验二中、清镇十三中、贵阳二十一中、二十三中、七中获初中组一等奖,甲秀小学、环西小学、贵阳实小、实二小、云岩小学、市府路小学、小河区一小、市东小学获小学组一等奖。云岩区少年宫获一等奖。贵阳实验三中、贵阳二十五中、毓秀路小学等16所学校合唱团获二等奖。开阳六中、花溪民中、新天一小等20所学校合唱团获三等奖。另外还有封开鸿、张凌楣、陈荣、刘凯、郭潇等20位老师获优秀指挥奖,冯平、马可、翟婷、魏世源、张毅、吴帆等20余位师生获优秀伴奏奖。云岩、小河、白云、开阳等区、县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奖,南明、修文、清镇等区、市、县教育局获组织奖。

本次合唱比赛,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美化家乡的思想感情,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艺术审美素质(特别是合唱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篇4

您好,我们是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生,现正调查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您的回答将对我们的调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涉及到您的个人信息仅为统计数据而用,不会泄露。感谢您的参与与支持!

您是: A.男士 B.女士

年龄:A.25岁以下

B.25-45岁

C.45-60岁

D.60岁以上 学历: A.高中、中专及以下

B, 大专

C.大学本科

D.硕士及以上

1.您对市内公园满意程度如何?

A.很满意

B.一般

C.无所谓

D.不太好

2.您觉得限制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的因素有哪些(多选题):

A.时间限制

B.地理环境限制

C.经济方面

D.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E.其他____

3.您觉得公园周围交通是否有不便之处(多选题):

A.停车位不足

B.公共交通不足

C.没有不便之处

D.其他________

4.您听说或参加过贵阳生态文明论坛及展会吗:

A.听说并参加过

B.听说但没参加

C.没听说过,但想参加

D.没听说过,也不想参加

5.和前几年相比,在您家中的停水情况是否有改善:

A.是,次数明显减少

B.稍有改善

C.过去和现在都很少停水

D.过去和现在都经常停水

6.您认为贵阳市在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破坏修复方面状况如何: A.做得不好

B.做得一般

C.比较不错

D.做得很好

7.您认为个人的生态保护意识对社会生态的影响重要吗:

A.重要,因为环保要从每人做起

B.不重要,因为个人力量太渺小了,不构成影响 C.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8.您的社区怎样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多选题):

A.讲座

B.宣传海报

C.植树

D.其他________

9.您觉得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得怎样:

A.做得很好

B.一般

C.做得不好

D.没有听说过政府做过相关工作

E.全国最好

10.以下各项中,可回收垃圾是哪些?(多选题)

A.废电池

B.废纸

C.废荧光灯管

D.废塑料

E.废金属

F.过期药品

G.废玻璃

H.废橡胶

11.您认为生活在贵阳的幸福指数高吗?

A.很高

B.较高

C.一般

邵阳市生态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5

邵阳市林业局(2006年5月24日)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全面打造绿色邵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到2005年,全市林业用地达到1800万亩,有林地达到158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544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6.8%,较2000年分别增长21%、34%、28%、17.8%,主要生态指标居全省第二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宝贵财富。

一、主要成绩

(一)生态建设来势喜人

新世纪以来,我市抢抓机遇,实施大工程带动战略,相继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国土绿化工程、公益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一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争取国家投资37亿元,植树造林230万亩,实现了生态建设的大跨越。

——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隆回县作为全省第一批试点县(4个)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05年全市共退耕还林20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88万亩,荒山造林112万亩(含封山育林10万亩),项目涵盖12个县市区、184个乡镇、4136个村、514565家农户、1527549人,锁定国家投资18.6亿元,已兑付农民钱粮补助4亿元。据有关部门监测,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90万亩,流失量减少50万吨。

——国土绿化工程。五年来,全市完成河道绿化1100公里,公路绿化1300公里,创建花园式单位32个,累计义务植树1.3亿株。2004年,市委、市政府将潭邵高速公路绿化作为为民办实事工程,投入资金一千多万元,对视野范围内的荒山荒地全部植树造林,对穿越线两侧用绿化大苗营造30米宽的林带81.3公里。隆回县采取“见缝插绿”、“开墙透绿”、“户户种绿”的办法,营造“青年林”、“三八林”、“红领巾林”,栽种友谊树、长寿树、纪念树等,全县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率达到98.7%,国道、省道绿化率达到97.3%,农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5%,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3.9%,生态面貌焕然一新。该县继2005年获得“湖南省造林绿化先进县”的殊荣后,今年又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与此同时,城市森林建设蓬勃兴起。今年年初,我们编制了《邵阳市城市森林建设规划》,投资300万元用于三区绿化,完成植树造林7500亩。

——石漠化治理工程。邵阳市是全国主要岩溶地貌区,有石漠化山地300多万亩。隆回县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在全省率先开展石漠化治理。在南部岩石裸露率30%以上的石灰岩山地上,采取“选地适树、引入客土”等办法,营造柏木6000万株、枣树2000万株,成林面积18万亩。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他们石山造林的经验多次进行了报道。2005年,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完成了全市石漠化监测工作,十一·五期间将再创石山治理辉煌。此外,在资水、沅水和湘江源头、干流等生态区,我们实施“保江河安澜、护绿水长流”的长江防护林工程,共营造防护林33.2万亩,改造低效林7.5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

(二)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生态公益林保护。1999年,邵阳市启动森林分类经营,以给林权所有者资金补偿的方式,落实了大江源头、河流两岸、湖库周围、公路沿线以及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的生态公益林的封山育林、禁伐和限伐,不仅使邵阳的自然景观和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而且实现了森林生态效益由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的历史性转变。到2005年,全市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1123.6万亩,占林业用地的61.8%,其中国家级公益林671.4万亩,省级公益林221万亩,市级公益林4.5万亩,县级公益林35.1万亩;纳入全国首批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549.6万亩,年补助资金1700万元。

——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市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建立了绥宁黄桑、武冈云山、新邵龙山、洞口那溪、城步沙角洞、隆回屏风界和新宁舜皇山、紫云山、万峰山等自然保护区11个、保护小区23个,面积103.7万亩。500多种珍稀动物、2800余种珍稀植物、9万株古树名木在这里繁衍生息。隆回屏风界鸟类自然保护小区,是迁移候鸟过境的天堂。2003年5月,国家林业局在此设立鸟类环志观测站,使过境候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绥宁黄桑自然保护区通过多年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年晋级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它是我国仍至世界同纬度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森林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的天然宝库。区内有银杏、红豆杉等濒危植物21种,有云豹、黄腹角雉等濒危动物26种,鸟类114种,特有动物735种,其中59种野生动植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国际贸易公约》名单,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有害生物防治。生态安全,我们常抓不懈,在全省做到三个率先,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率先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公共信息平台,由消极治理向积极预防转变。2003年—2004年,全市投入资金500万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市、连通全省的省—市—县三级共享的森防信息网络,测报覆盖率达到100%。二是率先实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由经验评估向科学测报转变。2004年,全市历时一年,调查了12个县级行政区域、196个乡镇、33个国有林场,查实有害生物62种,建立了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病虫害测报准确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了90%。三是率先采取飞机防治,由单一化学防治向综合治理转变。马尾松毛虫是本土最严重的常发性病虫害,被群众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过去采用烟雾机化学防治,产生的副作用很大,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畜的威胁也很大。现在,我们引进“BT+阿维菌素+病毒”生物农药防治,使病虫害相互感染、固定遗传,省时、迅速、高效。防治手段上,采用飞机防治和GPS卫星导航技术,共飞行437架次,喷洒生物农药152吨,飞防面积200万亩,森林病虫害防治走上了现代化进程。

(三)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拓市场,科技创效益,我市生态建设走上了资源节约、循环发展的道路。2005年,全市生态产业产值达到41亿元。

——培育“生态车间”。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建成了四大优势资源。一是速生丰产林基地。全市现有杉木、松树、桉树、杨树基地800万亩,为板材业和造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绥宁县堡子岭乡阳武店村1988年营造的1867亩杉木林,现在平均胸径18厘米、平均树高14米,平均每亩蓄积16立方米;市林科所2001造桉树试验林,平均树高13米,平均胸径15厘米,每亩年生长量1.4立方米;全市有200万亩森林达到了国家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标准。以企业为主体办速生丰产林基地的热潮正在形成。二是毛竹林基地。全市现有竹林190万亩、活立竹2.6亿根,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一;年产原竹1100万根,产笋17200吨,其他竹副产品1800吨。绥宁、城步、新宁、隆回、洞口、新邵6个主要产区县,竹林面积都在25万亩以上。全市有竹林1万亩以上的乡镇、国有林场51个。1999年以来,全市筹集开发资金21000万元,完成毛竹新造23万亩、低改60万亩,实现活立竹净增5000多万根。绥宁县的瓦屋乡、水口乡、麻塘乡,城步县的威溪乡,新宁县的麻林乡、黄金乡等地农民,毛竹经营每亩每年收入达到了1000元。按照每年低改12万亩、新造2万亩的速度推进,到2010年,邵阳市将成为全国的“毛竹之乡”,竹林面积将达到200万亩,高效竹林增加到100万亩,竹产业加工产值增加到20亿元以上。三是木本药材林基地。全市有金银花、红豆杉、杜仲、厚朴等木本药材基地52万亩。隆回县被誉为“中国金银花之乡”。隆回县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人工栽培金银花,现有面积25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13处,1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319处,年产金银花(干花)1万吨。新宁县红豆杉名扬四方。红豆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树皮、树枝、树叶等可以提炼紫杉醇,是抗癌良药。新宁县现有人工栽培红豆杉2万多亩,为全国最大的红豆杉基地,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四是经济果木林基地。通过大力调整生产结构,目前全市经济果木林总体规模达到132万亩,形成了邵阳它栗、雪峰蜜桔、新宁脐橙、隆回腰带柿等一批有邵阳特色的林产品。

——打造绿色品牌。丰富的森林资源催生了林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全市现有加工企业1214家,其中木材加工企业1034家,毛竹加工企业169家,其它林副产品加工企业11家;年产值100万元以上企业的114家,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16家。年生产木材66万立方米、毛竹1100万根、木竹地板8万平方米、人造板25万立方米、木竹造纸9万吨、松香1100吨、松节油700吨,形成了板材业、林纸业、林化工三大支柱。在扩大加工的同时,我们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打造。绥宁联合造纸厂生产的“宝庆”牌竹胶板畅销全国,一度占全国同类产品销售量的50%。城步造纸厂利用竹麻制浆特殊工艺生产的高级纸品,被国家税务总局确定为全国两家定点生产防伪水印发票纸的专业厂家之一。雪峰果业公司生产的“p10”清水笋罐头,一直出口日本,年产量在1万吨以上,年创外汇400万美元。绿色品牌的打造,使竹木加工企业在全市加工行业中一枝独秀,创造了全部盈利的记录,盈利率年增长20%左右,总计实现利税上亿元。

——开发森林旅游。依托丰富多彩的森林资源、灿烂多姿的人文景观,邵阳市积极建设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武冈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新宁舜皇山、新邵龙山、隆回魏源湖、宝庆四个省级森林公园,就象5颗璀灿的明珠,已经成为湖南森林旅游业中的耀眼奇葩;加上以黄桑为龙头的自然保护区的对外开放,每年吸纳森林旅游人数近10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1000万元,带动其他服务业收入上亿元。新宁崀山,山奇水秀,林丰木茂,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在旅游开发中尝到甜头的崀山镇里溪村、船形村村民们潜心摸索绿意:绿化即生产,绿化即美化,绿化即开发。他们将自己房前屋后、沙洲滩涂上和一切可用土地全部种上花草树木,为“夷江飘流”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地处高寒山区的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是瑶族古老的一支——花瑶的主要集居地。近年来,他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周围山上栽种金银花1.5万亩,四旁植树50多万株,全乡绿化覆盖率高达60%,春夏秋冬,鲜花如海,绿荫如潮,鸡犬相闻,宛若世外桃源。每年来这里旅游观光的人数已超过5000人次,村民人平旅游增收500元。

二、基本经验

我市生态建设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关键在于“三个坚持”。

(一)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生态的方针不动摇 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生态建设工作会议,落实党委、政府生态建设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200

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生态建设给予了政策支持。不仅如此,主要领导还身体力行参与生态建设。市委书记盛茂林、市长黄天锡等领导多次到基层开展生态建设调研,每年带头参加义务植树。盛茂林强调指出,构建和谐邵阳,必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产出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如今在邵阳大地上,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造林护绿的热情洋溢。2005年,邵阳县动员所有机关干部筹集资金186万元,栽植绿化苗木78.5万株,着力打造县城绿化工程,县城新区被评为“全省十大街道绿化示范工程”。新宁县掀起四旁绿化“百万大行动”,全县以村旁、水旁、路旁、宅旁为主战场,每年户平植树100株,村平植树1万株,乡平植树10万株,全县义务植树160万株。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参与义务植树人数已达387.9万人,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6%;累计创办义务植树基地600个,植树1.3亿株,义务植树真正成为了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

(二)坚持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国土增绿的目标不动摇 当前生态建设之所以生机勃勃,就在于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深受农民欢迎的政策措施,找到了生态建设与农民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几年来,我们坚持“绿山”和“富民”两条腿走路,将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工程,让农民在生态建设中得实惠。2005年,全市生态工程建设和绿色产业开发吸纳社会剩余劳力50多万人,创造就业岗位3万多个,林农人平以林增收380元,其中通过林(副)产品生产加工,人平直接增收90元;取消维简费、林业保护建设费和农林特产税,人平减负增收40元;生态公益林保护,人平护林增收20元;退耕还林已兑付钱粮补助40000万元,人平直补增收230元。城步苗族自治县茅坪镇农民易德勇,通过挖山兴竹,把自己的6亩杂柴山改造成为高效笋竹两用林,年产冬笋1400公斤、春笋1600公斤,产成竹200余根,年收益15000元,成了生态致富的典型,得到了市委书记盛茂林的大力赞扬。如此同时,生态建设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金宁木业有限公司规划的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项目,已投资1100万元买断绥宁县高坪林场1万亩森林产权,并与有关乡村签订了20万亩的合作造林协议。邵阳创兴人造板有限责任公司在新宁县完成了3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规划。公司加农户、基地联农户的做法,使企业生产经营有了可靠的资源保障,企业从中获益匪浅。

(三)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节约利用的原则不动摇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处在追赶期,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我市生态正处在恢复期,生态资源总量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脆弱。正确协调和解决这些矛盾,是全面建设绿色邵阳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良性循环规律,走出了一条“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生态建设新模式,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了三条原则。一是严格保护原则。针对过去一些地方和单位上项目时杀鸡取卵、破坏生态的行为,要求“各类开发区和各项工程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确需占用的,必须按法律程序报批,并足额交纳植被恢复费”;“严格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采滥挖野生植物、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有序推进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二是科学利用和节约利用原则。科学利用就是最大的节约。我们通过经济、法律、行业准入等手段关闭了一批高消耗、低技术、低效益的木竹粗加工企业,同时重点扶持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综合利用好、环境污染小的木竹加工企业。绥宁县还出台了对竹木加工剩余物再利用的企业实行减税、退税、免税政策。三是责任追究原则。市委、市政府对没有完成生态建设目标任务,或者出现重大毁林案件、重大森林火灾、重大违法征占用林地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黄牌警告。绥宁县委、县政府规定:凡每年发生林业行政案件10起以上或涉林刑事案件4起以上的乡镇,乡镇长三年内不能提拔调动,情节严重的就地免职。

三、今后打算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和十一·五生态建设规划,我市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力争到2010年,全市有林地达到17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500万立方米以上,水土流失得到缓解,生态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到2020年,全市有林地稳定在18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5%,森林蓄积量达到7000万立方米以上,生态产业产值达到180亿元;到2050年,建成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的“绿色邵阳”。具体而言,就是抓好三大工程:

一是“绿色屏障”工程。突出两个重点。第一,搞好乡村绿化。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在资江、赧水、夫夷水流域,加快防护林营造,构筑“绿色水道”;在潭邵、邵怀高速公路,207、302国道和洛湛铁路沿线,大搞植树造林,打造“绿色通道”;在农村四旁、房前屋后切实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庭院绿化,建设“绿色家园”。第二,搞好城市绿化。市区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通过以山壮城、以水秀城、以绿美城,着力打造“一圈、二带、三环”绿化亮点。在城市周围,通过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森林公园建设,营造宽10公里的森林圈,让森林环抱城市;在资江和邵水两岸,搞好防护林营造,构筑30公里长的绿色景观带;以路网为骨架,在环城公路、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在穿越线两侧营造50米宽的绿化林带,用绿色装扮全线,使邵阳市成为山水相映、城林交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森林城市。

二是“绿色产业”工程。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根据邵阳实际,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毛竹产业、林产加工业、种苗花卉业和森林旅游业,形成区域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基地建设与加工利用相配套、初级产品与高端产品相结合的生态产业格局。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打破所有制、地域和行业界限,重点培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新型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机构,形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体系 篇6

【发布文号】洛政文〔2009〕160号 【发布日期】2009-07-03 【生效日期】2009-07-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洛阳市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洛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洛政文〔2009〕16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切实加强全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洛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现将成员名单和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组 长:郭洪昌(市长)

副组长:吴中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谭建忠(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

成 员:许新皎(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室主任)

刘孟林(市政府副秘书长、金融办主任)

王建敏(市政府副秘书长、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

王守国(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田亚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姜 涛(市监察局局长)

张体健(市政府法制局局长)

孟红兵(市建设委员会主任)

李跃民(市发改委主任)

唐 超(市国资委主任)

吴振卿(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文广宪(市公安局副局长)

张建平(市民政局局长)

王家贞(市司法局局长)

谷树森(市财政局局长)

苗欣欣(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张好富(市公用事业局局长)

徐 新(市民营企业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赵 震(市交通局局长)

王须才(市农业局局长)

曾丹梅(市商务局局长)

徐建莉(市文化局局长)

朱其昌(市卫生局局长)

乔卫国(市审计局局长)

张尚君(市统计局局长)

魏立峰(市旅游局局长)

王运洲(市房管局局长)

陈亚利(市煤炭局局长)

赵建洛(市新闻出版局局长)

赵建国(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和剑光(市工商局局长)

赵晓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齐群跃(市国税局局长)

王学荣(市地税局局长)

司志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张 宏(市烟草专卖局副局长)

梁乐民(洛阳海关关长)

程亚男(人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行长)

秦栋岭(洛阳银监分局局长)

高效田(市法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

赵晋予(市检察院副检察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李长兴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洛阳市人民政府

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体系 篇7

根据国家最新数据统计,贵阳市目前城市空气质量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在全国排位比较靠前,对于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处在末端的城市来说,它表明贵阳建设“生态”城市任重道远。针对这种情况,低碳经济首当其冲成为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低碳经济可以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的调整,采用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通过减少碳排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能做大做优清洁生产产业集群。因此,探索低碳经济背景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贵阳市高碳消费模式和高能耗产业结构模式分析

(一)高碳能源消费结构情况

贵阳市目前能源资源结构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这决定了贵阳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2000—2008年期间,贵阳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其占贵阳能源消费总量的60%到70%,而且其消费的绝对量一直是居高不下的;其次是焦炭、柴油、汽油,最后才是电力和其他的能源。其中,煤、煤制品、焦炭等煤炭能源占整体能源消费的45%,热力能占49%,电力和其他能源各占5%,显示出对煤炭能源的高依赖度。据数据显示,煤的碳密集程度要比其他化石燃料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煤的高消费势必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生态环境形成压力。贵阳市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避免高碳基能源依赖,走绿色能源发展道路。

(二)高能耗产业结构

1、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结构

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能源消费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相关数据可知,贵阳市第一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保持在3.1%~5.8%之间,但数值在逐渐减少;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始终保持在7 0%左右,2008年达到73.1%。可见,第二产业仍然是贵阳市主要的能源消耗者,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步降低第二产业能源消耗量;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3.1%上升到2008年达到13.7%。目前贵阳产业能源消费的特点呈现出“二三一”的模式。因此,要想降低产值能源消费量主要应降低第二产业能源消耗量,但同时还不能忽视第三产业的作用,应提高第三产业能源利用效率。

2、高能耗产业消费结构

随着高耗能产业的迅速发展,高耗能产业的产值产值能源消费量也逐年上升。贵阳市高能耗产业主要分布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烟草制品业、化学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制造业、有色金属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相关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

2008年贵阳市重点高耗能产业产值能源消费量为1042.31万吨标准煤,与2007年相比,呈现上升的趋势,约增长了4.53%。重点高耗能产业能耗占总能耗(1313.25万吨标准煤)比重的79.4%。在高耗能产业中,其中有色金属制造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最高,占重点能耗量的37%,其次是化学制品业,占重点能耗量的22.23%。电力、热力的生产及工业也占相当比例,为14.8%。据相关数据显示,高耗能产业所消耗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分别为84.2%、96%和54%,这也是造成贵阳市碳排放量较高的原因。

由以上分析可知,贵阳的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针对这种情况,低碳经济首当其冲成为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有效途径。

三、打造低碳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路径思考

在2010年贵阳生态文明会议召开期间,市政府发布了《贵阳市低碳发展行动计划(纲要)(2010-2020)》,确定了今后十年贵阳市低碳发展的目标,即确保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力争下降45%。如何将贵阳打造成低碳生态文明城市,与市政府提出的低碳目标保持一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虑:

(一)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第一,政府需要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发展低碳经济及时加以引导和鼓励,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清洁化。第二,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结合贵阳市环境资源容量和经济发展需求,研究制定贵阳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出台建设低碳城市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建立低碳城市发展指标测算体系,并将节能减排的各项目标措施纳入低碳经济体系。第三,可以通过政府管理、行业指导、行政立法等手段制约企业和市场消费行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二)引导低碳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

第一,实施低碳消费。根据贵阳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基本确定低碳消费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三低”原则,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原则。低能耗要求居民尽量多消费节能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低污染要求居民使用消费品时尽可能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如多乘公交车,少用煤等;低浪费则主要针对那些奢侈消费行为以及不节约消费行为,倡导及时关灯,关紧水龙头等等。以此来提高居民在这些消费行为上的节约意识,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实施低碳交通。首先,可以发展优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次,对私人交通方面,应严格规定私人汽车排放标准。要鼓励低排量或有洁净科技的汽车使用并给予优惠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应该逐步限制私家车使用,提高私家车在城市中心区域的用车停车成本。再次,逐步发展和使用新能源车,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

第三,实施低碳生产。贵阳是我国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在电力、钢铁、化工和轻工等许多行业已开展了循环经济。近年来,贵阳在探索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运用循环经济模式来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走上了一条生态文明的工业化道路。在制度建设方面,贵阳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率先成立了环境保护审判庭和环境保护法庭,用最严格的措施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了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也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

第一,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度。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根据贵阳的自然条件,按照贵阳市政府精神,应该增加水电供应比例、提高城区气化率、开拓石油和液化天然气供应渠道、推进地热开发,在城市和农村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太阳能热水器;加快大、中型沼气池的建设,提高农村清洁能源的利用程度。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贵阳市在加快三次产业的发展中调整三次产业的比重,全市第三产业比重高于或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持平,逐渐形成“二、三、一”或“三、二、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在贵阳,应该发展低碳产业,尤其是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耗能、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作为探索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建立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戴刚,《十五期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分析及评价》,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第7期

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体系 篇8

【关键词】:临终关怀 服务体系

一、建立“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临终关怀是用一种有组织的、专业的照顾和服务减轻临终病人肉体的痛苦,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使病人尽可能舒适、安详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旅程,也使病人家属的身心得到抚慰。

临终关怀事业与成千上万家庭息息相关,是民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现代社会特别是老龄化社会所普遍需求,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压力。从沈阳市情况看,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8.58%,远高于全省17.67%的平均水平。其中,和平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全区60岁以上老人12.3万人,占本区总人口的18.9%,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

国家和辽宁省下发有关文件提出要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早在2006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等十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六项重点工作,提出要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国家新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明确指出各地要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我省下发的《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4号)》提出每个县(市、区)要建有一所养老床位不低于300张的集养护、康复、托管、临终关怀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

实际情况是,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几乎所有临终患者如癌症晚期病人都得不到医院或专门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这类重病患者在晚期只能回家由家人照顾直至生命终止。这一现实直接导致这些大病晚期患者得不到专业护理和心理疏导,病人承受着病痛和死亡恐惧双重折磨,病患家属由于心力和体力透支也苦不堪言。

上海市是我国首个政府主导在全市范围建立临终关怀医院的城市。2012年,上海市政府宣布将全面推进“临终关怀”工作。上海市临终关怀项目由市卫生局、各区县卫生局牵头,市区财政局、市区人保局、市区医疗保险办公室、市区民政局等市和区县相关部门以及市红十字会、市慈善基金会配合。上海在全市17个区县已建设18家设立临终关怀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且规定硬件建设标准。

目前,沈阳在全市范围内,临终关怀机构也仅有盛京医院设有临终关怀病房和“临终关怀”家庭病床试点。绝大多数病人没能进入专门机构接受临终关怀服务。通过对部分市民临终关怀的调研发现,市民对临终关怀的整体了解不多,但对临终关怀有较高接受意愿,且更倾向专门机构。

建立临终关怀体系是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和促进民生工作的重要举措。为此,在提案中提出,建议我区学习上海市经验,在政府政策主导下,建立并完善以社区为主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一是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平台,设立社区老年晚期人口医疗护理服务中心。二是设立社区临终关怀专门医院。三是与本区养老机构合作开设安宁病区。

二、养老问题是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加快,我国、辽宁省、沈阳市以及和平区都迈入了老龄化社会阶段,养老问题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从全市情况看,沈阳市不仅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是已进入高龄化社会(人80岁以上人口占一定比重的情况)。沈阳市从1992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07年进入高龄化社会。

从数据看,2013年底,沈阳市户籍老年人口达142.5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9.62%。沈阳市进入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期,据测算,每年全市老年人口以6%速度增加,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64.6万,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1.6%,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7万,占老年人总数的22.5%,空巢老人将超过老年人口总数的80%以上。

三、和平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目前,和平区辖13个街道办事处,共102个社区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2.3万,占全区人口总数18.9%;其中,空巢独居老年家庭共8961户,合计1.4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2.2%,无论是全区老年人口的总量和所占比重,还是全区空巢老人家庭的户数,养老问题已越来越为全社会所关注,成为关系到全区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问题。

目前,全区老年人口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全区公办养老机构2家(1家停业装修,一家尚未投入使用),有床位1120张;民营养老机构11家(其中5家运营,5家筹建之中,1家属无照经营),有床位1119张;社区日间照料站52家。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个。全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120人。

近几年来,区政府在养老服务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累计投入1.34个亿,先后建设了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的和平区社区服务中心养老院(砂山养老院)和建筑面积54000平方米的和平区老年服务中心(长白养老院),填补和平区公办养老机构空白。以床位补贴等政策扶持5家民营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养老机构的不足。为部分失能、残疾以及70岁以上空巢老人安装了爱心呼叫器;以新建、扩建和改造等形式在52个社区建立了符合市级示范标准的日间照料站,丰富了老年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特别是以八经街道宝环社区为试点的大都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对养老服务方向进行了新的探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调查了解到,和平区养老服务工作取得较快发展,但还远不能适应全区社会老龄化的形势和广大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必须引起区政府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存在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发展滞后;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不全;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急需改进。

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规划引导,强化养老服务业扶持力度

政府应把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放在与教育、卫生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迅速实现顶层设计,分级规划养老用地、养老建设等事宜。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区级养老服务工作体系。迅速出台符合区情实际的加强养老机构管理、扶持社会参与养老服务,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提升养老服务队伍技能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2、加大投入,夯实养老机构发展基础

应逐年增加政府对养老事业的投入比例,以保障养老服务事业的持续发展。实现对区级公办养老机构的建设项目科学安排的同时,对民办养老机构实行统筹管理。一方面发挥市场化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迅速启动公办养老院,加快推动发展经营,使百姓尽快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成果;另一方面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适当补贴床位费等方式,保障失能、半失能以及“三无”等老人的养老需求。加大对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在养老用地、基础建设、床位补贴、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并对新建小区进行养老规划,多渠道解决民办养老机构布局不合理、资金不足、难以维持机构运转等发展困局。对运营中和尚在审批中的民营养老机构,要给予政策优惠等扶持;对无照经营的民办养老院要想方设法帮助其合法经营。对社区日间照料站应在人员、设施等方面增加专项资金,完善养老服务的相应功能,使其公益性得到有效发挥。

3、积极探索,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创新

应学习借鉴天津南开区养老服务工作的的经验与做法,一是将公办养老机构推向市场,打造酒店式托老服务新模式。按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思路依托懂专业、有责任心、乐于奉献的团队,采用医疗和养生相结合、护理和康复相结合、配餐服务和日间照料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方式,建设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利用区域内闲置楼宇等有效资源,对民办养老机构给予经营场地、经营补贴、服务模式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和助推更多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鼓励有识之士创办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打造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新品牌。三是推广宝环社区创办为老服务中心的做法,依托社区日间照料站发展专业与互助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新模式,通过委托信誉度较高的社会机构开办社区配餐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等设施。发展照料服务、托老服务、医疗服务、配餐服务等项目,推动专业服务组织向社区延伸服务。四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邻里互助活动对特殊老人实行特惠服务,并照顾到每个需要帮助的老人,改变社区居家养老内容单一的局面,真正体现“社区就是我的家”。

4、整合资源,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应注意加强和整合各类资源,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一方面与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站)签订医疗服务协议,依托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体检、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咨询、建立家庭病床等各项送医送药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尝试在中高档住宅小区引入“蓝卡经营模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行全科医生、医疗团队及养老服务团队为一体的服务理念。在普通住宅小区加大医改“双向转诊”力度,通过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快速实现普通百姓患病就医时在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互转”。从而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护理保健和医疗救治等服务需求,解决老年人在养老机构看病治病不便的难题,促进养老和医疗服务的互动发展。

5、加强管理,提高养老队伍服务水平

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体系 篇9

《南阳市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年八月十二日

南阳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

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完成建筑节能约束性指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实施方案》(建科〔2007〕159号)、《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科〔2007〕245号)、《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558号)、《河南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豫建〔2008〕62号)等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强化监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我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和改造,确保全面实现建筑节能约束性指标,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在全市建立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促进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形成和节能改造,提高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水平,争取3年时间内,全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总能耗下降20%。

三、工作内容

我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主要内容包括:

(一)能耗普查。对我市机关办公建筑(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和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面积、建筑类别、结构形式、往年能耗总量等基本信息进行调查统计,编制《南阳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基本信息统计表》,建立全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基本信息数据库。对往年能耗总量与同年代同类型建筑进行比较,计算同类型建筑的单位面积年均能耗总量及人均年能耗总量,作为判定我市建筑能耗水平的依据。

(二)能耗监测。对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安装分项计量装置,包括远传电量变送器、远传水表、远传气表、远传热表、电流互感器、数据采集装置等,通过采集分析能耗数据,实现对建筑能耗的实时动态监测。

(三)能耗统计。对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基本情况、能源(电、水、燃气、热量)消耗分季度、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建立能耗统计数据库。

(四)能源审计。根据能耗统计结果,选取各类型建筑中的部分高能耗建筑或部分具有标杆作用的低能耗建筑进行能源审计。

(五)能效公示。在指定的政府网站以及我市主流媒体对能耗统计结果和能源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对能耗统计、能源审计等基本信息实现从全市到全省联网,进行汇总分析。

(六)制度建设。制定我市能耗统计与能源审计管理办法、能效公示实施意见;建立我市节能运行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研究能耗定额标准与用能系统运行标准,建立能耗超定额加价制度。

四、工作安排

2010年启动实施对我市7家机关办公建筑和3家大型公共建筑作为示范建筑进行能耗监测平台的建立及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工作,着手有关制度建设,初步建立我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2011年逐步扩大监管范围,进一步完善我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管体系,逐步开展对我市高耗能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

(一)开展能耗基本信息普查

普查工作在已统计汇总的50栋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履盖面、完善数据信息,建立数据库。有关部门、单位应积极配合做好建筑能耗的调查统计工作。

(二)编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我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普查情况,编制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南阳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时间安排和措施要求、各类项目应采取的能耗监测和节能技术方案以及监管体系建设的资金预算,指导我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南阳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财政局负责编制,经市政府审核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备案。

(三)申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按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财政局积极组织申报2010—2011年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争取示范城市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促进我市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四)建立能耗监测平台与开展能耗统计分析

2011年完成10个示范建筑的水、电、燃气等能源分类分项计量器具安装,实现实时动态监测。2012年完成列入实施方案大多数建筑的能源分类分项计量器具安装,逐步搭建起与全省、全国联网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在能耗基本信息普查和能耗监测的基础上,2012年开始根据能源分类分项计量实施情况,按季度进行能耗统计。

(五)开展能源审计与能效公示

按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规定方法进行能源审计,2011年年底完成10个示范建筑的能源审计工作。2012年开始在各类型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排名前5名的建筑中选取对象进行审计,对能效高的典型建筑按类型各选取不少于3栋作为标杆建筑进行审计。

能效公示与能源审计工作同步开展。2012年开始逐步增加能耗指标、综合能效排名,参考能耗水平等公示内容,对能效高的建筑按类型各选取3个作为标杆建筑进行公示。

(六)制度建立与运行监管

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完成我市能效公示管理办法的制订和《建筑能耗数据采集标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的实施细则,提出我市能耗调查与审计管理办法。

各部门要同步推进本行业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的建立;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等部门要组织进行建筑能耗定额标准与用能系统运行标准的研究,建立超定额加价制度。

要建立和完善我市建筑节能监管机构与管理职责,加强对建筑运行过程中能源使用监管。2011年开始对重点用能建筑运行管理进行分析,提出用能系统节能运行管理的改进建议,对典型标杆建筑,总结其运行管理方面的经验和节能措施,逐步获得各类型建筑的合理能耗水平。

(七)节能改造工作

2011年开展对我市既有高能耗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试点,2012年开始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大改造范围。

五、工作目标考核与奖励

建立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考核机制,并纳入本单位GDP降耗考核目标体系,将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目标及任务落实到绩效考核工作中,对于在节能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保障措施

成立南阳市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为:市住建委、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旅游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监察局、市统计局、市审计局、市文广新局、南阳供电公司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委,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

节能监管平台系统建设由市住建委、市财政局负责,节能监管体系平台设在市住建委。

我市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及市直机关办公建筑节能改造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县(市、区)负责本级机关办公建筑节能改造财政预算。各有关部门采取激励政策,对节能改造中应用可再生能源的项目给予减免工程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一定的财政补助。要加大对建筑节能的投入,积极引入市场化手段(如合同能源管理)推动建筑节能改造。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建筑节能投入机制,运用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筑节能项目,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减免税和其它优惠政策。

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体系 篇10

德阳市旌阳区畜牧食品局在区委、区纪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从严治党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办关于《德阳市旌阳区构建现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实施方案》的文件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构建以拒腐防变教育、权力运行监控、源头治理改革、纠风治乱、从严惩诫腐败为主要内容,具有我局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

一、加强领导,动员部署

成立了以局长蒲江涛同志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局中层干部和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为成员的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区委有关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建设要求,我局专题研究制定了《德阳市旌阳区畜牧食品局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实施方案》。2010年11月22日召开了全系统干部、职工动员大会,根据我局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对全局“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明确了总体要求、构建目标、框架构成及责任分工、实施步骤等具体工作任务及工作要求。

二、宣传教育,提高认识

局机关、局各股、室、中心、所及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积极行动,层层分别多次召开了党员大会、职工会议,传达区动员会议精神,多次组织职工学习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省委《四川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0年实施办法》以及区委办《德阳市旌阳区构建现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实施方案》和省、市、区相关文件精神,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构建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工作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营造氛围,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风险意识,提高廉洁从政的自觉性。

三、结合实际,认真查找廉政风险点

(一)摸清权力“家底”,查找廉政风险点。局各股、室、所、中心、乡镇畜牧兽医站结合岗位职能和工作实际,对各项职权项目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并逐一登记,填制权力清单。根据权力清单,围绕权力运行,对可能产生廉政风险的环节进行甄别、筛选。首先针对项目申报、审批、执法、骟割、财务、检疫、项目建设等易发生问题和诱发腐败的岗位进行分析、查找。其次通过采取“自己找、群众议、组织提、集体定”等方法,从全局、局股室、股室岗位“三个层次”入手,查找出10项权力事项,25个廉政风险点。

(二)评定廉政风险等级。针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通过群众议推-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小组初评-集体研究-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小组审定,确定A级风险点5个,B级风险点14个,C级风险点6个。

四、健全制度,构建机制,形成基本框架

(一)对我局现有反腐倡廉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审查和清理,在全面清理和审查的基础上,按照“必要、管用”、“行得通、做得到”和“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针对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将群众关注的热点作为重点,修订和完善了反腐倡廉制度10个。包括:《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公务接待制度》、《机关车辆管理制度》、《强农惠农政策管理制度》、《行政审批工作管理制度》、《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廉政制度》、《招标投标管理制度》、《动物检疫员管理制度》。

(二)加强督查,严格落实责任,营造惩防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局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针对我局查找到的25个廉政风险点,按照“三定方案”,将廉政风险防控责任分别分解落实到局领导、局中层干部以及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等负责人头上,并建立责任档案。

(三)对照惩防体系建设总体目标任务,结合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回头看”活动。着重在职权项目清理、廉政风险点查找、制度清理等方面,再次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德阳市旌阳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惩防体系基本框架构建和廉政风险防控监管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资料,征求对制度完善的意见,讨论廉政风险查找中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了《德阳市旌阳区畜牧食品局廉政风险防控监管制度》,构建了拒腐防变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权力运行廉政风险监控、源头治理改革创新、纠风治乱维护民利、从严惩诫腐败五大机制,形成了具有我局特色的《德阳市旌阳区畜牧食品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

五、突出重点,狠抓项目管理

根据我局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及五大体系内容,结合我局工作计划,重点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项目,疫苗、消毒药品等防疫物资采购和规范行政执法等重点工作纳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项目管理,明确工作要求,落实项目负责人和监管人,制定监管措施,切实加强监管。

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局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建设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但仍存在不足。一是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少数干部、职工对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够。

七、下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加强对党员和干部、职工的宣传教育。针对我局惩防体系框架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学xxx省、市、区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对党员和干部、职工的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不断完善制度,丰富体系内涵。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也是一项长期任务。面对惩防体系建设工作及制度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局坚持与时俱进的方针,不断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充实、丰富体系建设新内涵。

(三)强化责任,落实监管。随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廉政风险防控防控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我局全面落实监管责任,按照党风廉政责任制分工制定《德阳市旌阳区畜牧食品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监管方案》,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监管,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体系 篇11

然而由于各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划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差异,城市发展的重点及其与生态系统的主要矛盾也各不相同。在构建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时,当前研究者大多围绕着研究样本特性、国家区域发展的趋向,提炼出特色的评价指标。这样的研究范式大大降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普适性,无法为城市生态安全提供一个共性的、国际化的衡量范畴及评价标准。

如何实现国际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横向比较,梳理全球城市生态安全的综合状况,树立全球“最佳生态安全城市”的标杆,并为城市提升自身生态安全状况、明晰生态安全的演化趋势提供纵向的目标导向,成为城市生态安全研究领域及“全球城市生态安全排行榜”项目必须探索及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建立一套全新的“城市特色凸显、安全味道十足,国际城市通用”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那么什么是城市生态安全?如何对这一概念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认知?我们可以理解为城市生态安全的概念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重点环节的认知,也是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间反馈机制的整合。其评价指标体系正是对“城市生态安全”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完整反映。城市生态安全概念界定的两个核心目标为:梳理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框架,并架构出指标体系的理论结构;界定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及外延,提供了鉴定并选择具体指标的理论依据。我认为可以从格局、过程两个角度进行城市生态安全概念的界定:其一,生态安全的格局描述了生态安全系统内子系统的类型、空间分布及系统间的作用机制。我们将城市生态安全抽象为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及社会生态安全三个子系统,综合评价出城市居民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格局状态。其二,生态安全的过程描述了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度、系统演化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度、系统的风险性及恢复能力。城市生态安全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生态系统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及保障能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冲击及压力;城市维护生态安全系统健康性、增强系统恢复力的反馈过程。

建立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当然还需完整覆盖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关键要素,体现出系统间的作用机制;又能够反映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相对性和发展特征,刻画城市生态安全的演变趋势及发展方向。根据城市生态安全概念的界定,可以从“经济安全子系统—社会安全子系统—自然生态安全子系统”三个关键组分对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评价;并结合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动态过程,从“生态安全系统健康性评价”、“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冲击力识别”及“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维护能力提升”三个维度,辨析城市生态安全的演化过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框架体系如图所示。

因此深入的了解城市生态安全的状况对维护城市的持续发展十分必要,它是正确决策的基础,而客观的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原则作为指导,应遵循:(1)坚持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的双向有效。项目中选取具体的评价指标既要反映界定城市生态安全概念中涉及的理念体系,也要能客观和真实地反映目前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发展的状态及趋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强调指标体系与研究目的整体性。由于生态安全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评价指标应是能真实反映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综合体。在选取具体指标的时候,必须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3)遵循指标框架的层次性。为了完整地描述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整体,需要将系统分解成相互关联的几个层次。具体指标选取严格遵循层次结构,反映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框架体系,保证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系统性及完整性。(4)确保指标的可度量性及可获取性。为保证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用于全球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及比较。在具体指标选取时考虑了所选指标的可度量性,可比性及可获取性,提升了指标体系的有效性,保证研究成果能得到广泛的使用。(5)避免具体指标的重叠性。具体指标选取时尽力降低指标间的相关性,避免对相应领域的重复测度,尽量减少评价结果的冗余值,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本文由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大连理工大学生态安全研究所供稿)

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体系 篇12

沼气建设是一条适合我市农村有机废弃物再利用, 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的有效措施。是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好途径。是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点推广项目。因此, 我们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6]1号文“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沼气”的指示精神。以科研攻关课题为契机, 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 在全市大力发展沼气建设。从而推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 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

2 抓好沼气池建设

2.1 沼气池建设

沼气池的建设按GB/T4752—2002标准执行。

2.1.1 系统规划

以沼气池为中心, 厕所、畜禽舍、沼气池三结合, 使人、畜粪便能自动流入池内密闭发酵, 节省输送粪便入池的劳力;每天都有新鲜原料入池, 有利于提高产气率;沼气池建在棚内或住房附近, 管理方便, 输气管路距离短, 减少费用支出;有利于冬季保持池温。通过对农户庭院的优化设计, 合理布局, 使建池农户拥有清洁的厨房、干净的浴室、卫生的厕所、无蚊蝇的畜禽圈, 高效率的沼气池和排污系统, 使庭院干净卫生, 优美高雅。

2.1.2 池型选择

根据国标和农户的实地地质情况, 选择地下式混凝土结构圆筒型水压式沼气池, 构造合理、施工简单、造价较低、管理使用方便。

2.1.3 定容

沼气池容积, 结合农户的实际情况, 一般确定为8~10m3。

2.1.4 备料

建一户用8~10m3地下式混凝土结构圆筒形水压式沼气池, 用现浇混凝土法建池, 所需建池材料约为:水泥:1t左右, 1~2石子:2m3左右, 中砂:3m3左右, Ф6.5的钢筋5kg左右。建池材料质量应符合国标要求。

2.1.5 定位

沼气池与厨房的距离尽量缩短, 一般不超过25m, 远离树木和竹林, 防止树木根部伸展到池体, 造成损坏, 远离公路和铁路, 防止震坏池体, 尽量选在背风向阳处, 地下水位低、土质好的地方, 利于采暖保温, 提高产气率。

2.1.6 池坑开挖及池体浇注

必须由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经过相关专业部门培训的专业技工, 严格按照国标施工操作规程, 组织施工, 确保质量, 强化安全意识, 防止伤人事故发生。

2.2 输气管路设施

管路、输配气设施的配备与安装, 按GB/T7636—87标准执行。

2.2.1 所用管件、材料必须是取得相关专业技术部门产品检验鉴定合格的统一招标产品。

2.2.2 施工安装前, 对所有管道及附件进行质量和气密性检查。

2.2.3管路布置要求尽量做到:沼气池与灶具距离不超过25m;室内管路设计要合理, 安装要横平竖直, 尽量缩短输气距离, 保证灶前压力;所有管道接头要连接牢固和严密, 防止松动和漏气。

2.2.4 室外管道要埋地或架空铺设, 外加硬质套管保护、埋地承重保护, 以免压扁或被鼠咬破, 架空防日晒雨淋老化, 影响输气。埋地管道需在冻土以下。

2.2.5 管道以1%左右的坡度坡向最低点, 并在管道最低洼处安装积水器。横管每隔0.5m、竖管每隔1m用管卡固定。与照明线路距离不少于0.1m, 与动力线路距离不少于0.3m。

2.2.6 管道拐弯处用管件连接或90。大拐弯。

2.3 质量检验与验收

2.3.1 直观检察

对施工记录和沼气池各部位的几何尺寸进行复查、池体内表面应无蜂窝、麻面、裂纹、砂眼和气孔, 无渗水痕迹等目视可见的明显缺陷;粉刷层不得有空膨或脱落现象, 合格后方可进行试压试验。

2.3.2 试压

严格按照水试压法和气试压法进行测试, 确保不漏水、漏气, 符合要求后方可。

2.3.3 注意事项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85%以上时, 方能进行试压查漏验收。试压查漏应在气压表数值升至设计工作气压时, 稳压观察24h。

2.4 沼气池的启动

沼气发酵的启动技术很重要, 必须采用合理的启动技术。

2.4.1 发酵原料的合理配比

沼气发酵原料最适宜的碳氮比为20~30:1, 牛粪的碳氮比为25:1, 马粪的碳氮比为24:1, 羊粪的碳氮比为29:1, 是比较适宜的启动原料, 应首先选作启动原料。

2.4.2 启动原料的预处理

发酵原料在投料之前, 应进行堆沤处理, 以利于聚集热量和富集菌种, 堆沤时间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调节, 夏季2~4d, 冬季1周左右, 堆沤原料温度升高到40~50℃, 颜色为深褐黑色, 即可入池。

2.4.3 启动原料的合理配比

沼气池的启动要求低负荷启动, 正常产气后, 逐步加大到设计负荷, 启动的原料浓度 (干物质重量比) 一般为4%~6%。

2.4.4 接种物的选择

为了加快沼气发酵的启动速度和提高沼气池产气量, 必须有大量菌种, 启动时, 加入量约为总料液10%~30%。

2.4.5 启动程序

2.4.5. 1

按要求的比例配料。配料比例 (重量比) 一般为:接种物:原料:水=1:2:5

2.4.5. 2 加水

从正常产气的沼气池水压间中取富含菌种的沼液加入, 再用坑塘、污水坑中发泡污水, 加至距活动盖口400~500mm处。水温应尽量控制在20℃以上。冬季水温应控制在35℃以上。

2.4.5. 3 测试料液pH

检测料液的pH值在6.5~7.5之间, 即可封闭活动盖。

2.4.5. 4 封池。

清除蓄水圈、活动盖及周围杂质, 将石灰胶泥均匀地铺在活动盖口表面上, 将活动盖放上, 活动盖与蓄水圈周边间隙要均匀, 用脚踏紧, 周围用黏土锤实塞紧, 将水灌入蓄水圈内, 养护1~2d即可。

2.4.5. 5 放气试火。

启动初期, 所产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同时封池时池内还存一定的空气, 甲烷含量很低, 通常不能燃烧, 当沼气压力表达到4以上时, 应放气, 放气1~2次后, 即可点火正常使用。

2.4.5. 6 注意事项。

严禁用鸡粪和人粪作启动原料。活动盖密封施工要规范、认真, 确保不漏气, 蓄水圈要经常加水, 以防密封胶泥干裂、漏气。

2.5 沼气池的运行与管理

2.5.1 沼气池运行中, 不能加入有毒有害物质。

2.5.2 沼气池运行中, 不能一次加入过量的鲜青原料, 防止有机酸大量积累, 抑制产气。

2.5.3 沼气池外露的口都要加盖, 防止人畜掉进池内伤亡。

2.5.4 严禁在沼气池导气管上试火, 防止回火, 引起爆炸。

2.5.5 在使用沼气中, 燃气用具要远离易燃物品。

2.5.6 检修已使用的沼气池, 下池前必须做动物试验, 并要有专人守护。

2.5.7 沼气池入冬前, 要及时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畜禽舍顶面, 并检查畜禽舍墙体是否透风?是否保温?如有问题, 提前处理。

2.5.8 沼气池在冬季使用过程中, 严禁加入冻结成冰的畜禽粪便。

3 做好配套厨房改造

3.1 厨房地面

要硬化。

3.2 建造专用

沼气灶台, 长度大于1.5m, 宽度大于0.5m, 高度0.65米, 灶台及台上后 (侧) 墙面贴瓷砖, 高度在0.6m以上。3.3调控净化器横向偏离灶台0.5m, 距离地面1.5~1.7m, 净化器边设阀门控制板, 下方贴《户用沼气安全使用挂图》。沼气灯距离顶棚高度0.75m以上, 距地面2m以上, 距离电线烟囱要超过1m。

3.4 厨房要求

达到卫生、美观、实用、安全。

4 综合利用沼气、沼液、沼渣

4.1 沼气的利用

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 其中含有60%~70%的甲烷、30%~35%的二氧化碳, 还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氢、氨、硫化氢、氧和氮等。沼气作为优质气体燃料, 除用于炊事、点灯外, 还可广泛用于发电、孵鸡、育蚕、烘干、粮果贮藏、二氧化碳施肥等生产领域。

4.2 沼液的利用

沼气发酵过程中, 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基本上都保持下来, 因此沼液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同时, 沼液中存留了丰富的氨基酸、B族维生素、各种水解酶、某些植物生长素、对病虫害有抑制作用的物质或因子, 因此它还可用来养鱼、喂猪、防治作物的某些病虫害, 具有广泛的综合利用前景。

4.3 沼渣的利用

沼渣含有丰富的机质、腐殖酸、粗蛋白、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等, 是一种缓速兼备的优质有机肥。主要养分含量有:30%~50%的有机质、10%~20%的腐殖酸、0.8%~2.0%的全氮、0.4%~1.2%的全磷、0.6%~2.0%的全钾。其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可以松土, 腐殖酸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具有良好的改土作用, 广泛应用于无公害蔬菜及果品生产。

5 沼气建设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效果

目前, 我市通过项目研究共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5万户, 联户沼气工程6处, 大型沼气工程3处, 年可产沼气941.1万立方米, 折合标准煤10578万t, 年产沼液49.5万t, 沼渣9.7万t, 直接节支创收2465.4万元。农户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畜牧养殖所产生的禽畜粪便、污水及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 经过收集, 全部投入沼气池内, 进行厌氧密闭发酵。既可杀死了人畜粪便中的虫卵和病菌, 使庭院卫生洁净, 蚊蝇减少, 又能得到优质能源和肥料。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现象, 改善了村容村貌, 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6 小结

通过沼气的推广应用为农民提供了优质的清洁能源, 大大补充农民热能、电能的需求。并且有机废弃物的再利用所产生沼渣形成的有机肥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肥料资源, 同时由于发酵杀死病菌、虫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效治理了环境污染, 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 彻底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显示了其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环保效益、社会效益。对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和新能源的开发及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效保障。

摘要:本文就解决莱阳市农村普遍存在的“三大堆”、畜牧养殖业粪便等造成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沼气建设这一有效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 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保效益, 积极推动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沼气建设,生态环境,污染,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工程规划, 2006-2010) [EB/OL].http://www.agri.gov.cn/xztz/po20070418570346665578.doc.2007-04-18.

[2]农村沼气发展进入新阶段.[EB/OL].http://www.ce.cn/cysc/ztpd/zt/zq/9/201101/05/t20110105_20683330.shtml.

上一篇:秋天的优美作文下一篇:天城中学物理教研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