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感悟

2024-09-11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感悟(精选16篇)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感悟 篇1

《了不起的盖茨比》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喧嚣年代”。所谓“喧嚣年代”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到美国经济大溃败之前的1929年这10年。在这10年间,美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如此同时美国的享乐主义、斯宾塞的进化论和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大行其道,传统清教徒式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所推崇的“勤劳节俭”等思想,逐渐被追求个人财富、享受物质生活等消费享乐主义所取代。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了不起的盖茨比》应运而生。

盖茨比从一个贫困的农家子弟,一跃成为富商的代表,每晚大宴宾客。生动刻画出了当时社会民众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懈努力,最终成功的故事,这也正是“美国梦”的完成诠释。然而梦醒时分,如梦幻泡影,缺少了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束缚,“美国梦”最终破灭。盖茨比为了心爱的黛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葬礼上人少更是少的可怜。结尾的描述,正是完美表达了“美国梦”如何破灭的道理。

《了不起的盖茨比》重点像读者揭示了“美国梦”的形成与幻灭,终归向我们揭示出一个道理,缺少了道德和信仰,由于水中浮萍,终归会化为尘土,此时梦想只能算作空想。只有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道德和信仰,才可以将梦想逐步践行,逐步实践,逐步成为现实。

相比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全书中描写的“美国梦”,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的中国梦,可以说与美国梦截然相反。在提倡中国梦的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树立正确的道德和信仰。

正因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才可以逐步将梦想变为现实,逐步实现我们心中各自的中国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感悟 篇2

弗·司各特· 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作家,出生在一个并不富有的家庭 , 生活的窘迫使他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死于心脏病。他是美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 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体现生活现实。他是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二,小说介绍及美国梦

(一)简析小说

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层社会的白人圈内,通过尼克的叙述展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盖茨比用尽所有努力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实现了美国梦。当时的美国经济腾飞,尤其是金融业空前发达,道琼斯指数连连飙升,经济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泡沫浮华时代。毕业于耶鲁的高材生尼克也深受影响,于是决定弃文学从金融,加入到这一潮流中去。盖茨比,作为当时的传奇人物,为了自己挚爱的女子黛西,在她家所在的河对岸建立了一座大房子,夜夜笙歌,只为了能够吸引黛西前来,再续前缘。尼克作为黛西的表亲,也是唯一一个收到盖茨比派对请帖的人。菲茨杰拉德用了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方式,通过尼克的回忆来讲故事,以他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思考,通常运用第一人称内聚焦这种叙事手法都会令人读得如临其境,真实感极强。

盖茨比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了不起在于他无所顾忌地爱着黛西多年,他的心是纯粹的。虽然盖茨比经过多年的奋斗,进入了上流社会的圈子,他从来不为金钱、权力与荣誉所动,事业上的建构是为了与黛西更接近。不幸的是,他的一生以悲剧结束,包括他梦寐以求的爱情。

(二)关于美国梦

从所有的国内外研究 , 我们可以看到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 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解释。盖茨比是千千万万个带着美国梦在美国这篇土地上辛勤奋斗的年轻人中的一员。当时的美国,尤其是上流社会还是阶级观念和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但是经济的腾飞,工业的高速发展让一代代心怀梦想的草根青年开始努力去冲破社会的等级制,他们代表的是一种人民自我意识的觉醒,代表着任何人只要肯努力,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出生贵贱,只要你有勇气,肯奋斗,你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思想意识,而盖茨比就是这样的年轻人,从这一点上,盖茨比是了不起的。从男屌丝逆袭成为社会名流,有权有势,还不靠任何的社会关系便扶摇直上,放置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然难上加难。而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来说,似乎变得有理可循。要不是,盖茨比抓住了与另一个富翁在船上相处的那些日子,男屌丝如何才能崛起可能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可以这样说,盖茨比原本作为男屌丝想要成为一代名流,还是抓住了机遇,当然还得通过努力,最终绝地反击。然而他想改变命运的梦想的初衷是好的,可最终的建立点是错的,他在追逐成功和爱情的道路上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他渴望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可和那些所谓表面上的功成名就,这样的一条路注定会是一个悲剧,但是我们不能怪盖茨比,因为在他身上所拥有的一切是当时美国20年代经济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一大批年轻人对于自己梦想追求的一个的缩影。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对这个社会彻底悲观或对盖茨比这样的年轻人感到绝望,我们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光辉之处,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希望。小说中有句话,是尼克的父亲告诉尼克 :Always try tosee the best in people。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要努力发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在任何时候都要对此怀有希望。

三,评价及总结

英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艾略特称赞这部小说是“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1983年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翻译成中文后 , 许多中国学者开始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 分析其艺术形式 , 它的主题和象征。《了不起的盖茨比》实际上是一个回忆和总结美国梦的演变历史和现实视角的过程。【1】 盖茨比的梦想也是所有美国人的梦想。盖茨比的失败也是他们一代人的失败。【2】这不由让我想起菲茨杰拉德曾经描述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的一句话 :“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作品,作品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描述了在一个道德沦丧和颓废以及个人责任感缺乏的社会里美国梦的破灭。本文简单介绍了作者及他的这部作品,并简单的分析作品中的美国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 篇3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瑞·穆里根

艾拉·菲舍尔

类型:爱情剧情

地区:美国澳大利亚

上映日期:2013年08月30日 (内地)

剧情

故事描写一个长岛富豪的神秘巨宅中总是夜夜笙歌,但他却心事满腹,仿佛一直都在追求一个无法达到的梦想。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的代表作,发表于1925年。该小说的主题是“美国梦”的覆灭,讲述了20年代的美国社会上流阶层的隐秘故事。小说通过一个名叫尼克·卡罗维(Nick Carraway)的穷人,亲眼目睹并讲述大富翁杰伊·盖茨比(Jay Gatsby)的个人感情经历,为“爵士时代”送上了一曲挽歌。在美国学术界选出的100部最优秀的小说名单中,《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成为了一部传世经典之作。

优秀《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 篇4

盖兹比花了五年来梦想、来铸造和所爱之人的未来,他的信念坚不可摧,即使所爱之人已变得不一样,他心中她仍是那个唯一懂他的人。他拒绝相信黛西爱上过别人,在五年中曾变换心意。他拒绝看见黛西这五年中的变化。他爱的是眼前这个爱人吗?他爱的是记忆中心心相印的美好,是月下相拥吻的快乐,是这五年中爱而不得的遗憾。他爱着,更多是执念吧。

爱人太过轻易回归,让他觉得不敢相信,他恐这如镜花水月,却从不让自己理智回归。他不能接受另一种事实,他从不想自己用花重金打造的豪宅、大宴宾客为他带来的爱人还是当年即便他脱下军装一无所有时相爱的那个女孩吗?也或许,他早就知道那个女孩只会嫁给一个家财万贯的富人,他一点也不在意,这样的爱在他眼中一点也不掺假。他只是错算了,他心中迫切想要在一起的执念、再次相逢的美好,只是黛西表面光鲜底下暗流涌动的生活的甜蜜调剂。她是真的变了,即便她不齿丈夫的浪荡,但她也无法抵抗同时坐拥光鲜婚姻生活和与对自己死心塌地之人“两情相悦”的诱惑。或许这就是东部的常态吧,贝克小姐不也是有好几个等她一点头便可以结婚的对象吗?

盖茨比的悲剧太过绝对,如果他的执念少一点,如果他生命中有其它牵挂,如果他再有多一点的时间,他或许就会明白过来,离开这个地方,去别的地方。可他心中太过牵挂那未得到的回复,别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他不辩白自己,决定应下罪名,像个骑士一样守护他所认为的公主。可当公主迷醉于金钱,不再恪守爱情信则,为了保全自己满口谎言,华丽的裙摆下满是虱子,也只余读者替他不值得了。

幸好本文的“我”,尼克,回到了家乡,他是个幸存者,见识了纸醉金迷,杯觥交错,也见识到了人情浅薄。幸好他是个足够冷静的旁观者。

人海中的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呢。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 篇5

你爱的人不值得你爱,你却仍为她而死。你为了她受尽了悲伤,通过无数的努力却得到了一定的成就,你又用这些成就,荣誉,金钱到了她一时的怜悯。可她随后却忘记了,厌倦了。她根本就没看到过,真正感觉过你的苦楚。

爱成为了单方面的。这样的梦破碎了故事在何时何地都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

爱人如盖茈比的你我就如同蚂蚁。露茜根本就是个不懂爱,不配拥有真爱的垃圾。无耻的汤姆更是个烂人。他这样的坏人存在,却能在这个世界游刃有余。

最震我的书中叙述者对盖茈比说的那句话: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感悟 篇6

本书的叙述者:尼克,从中西部故乡来到东部纽约,住在一个富豪,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盖茨比的豪华大别墅旁边。由于他们只有一墙之隔,所以,每天晚上尼克都可以看到盖茨比家举行盛大的宴会,宴请各种各样的陌生人,或者是路过但是比较虔诚的想要参加宴会的人。尼克与盖茨比的故事,也是从这场宴会开始的。相熟之后,由于盖茨比有求与尼克,向尼克表明了他夜夜开party的原因,原来是他年轻的时候爱上了一位姑娘——黛西,也就是尼克的表姐,黛西当时对他也是情有独钟,后来由于一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欧洲,两人因此分手。之后,黛西与一个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结婚,但是婚后的生活,黛西并不是很幸福,因为汤姆另有情妇,汽车修理铺的威尔逊夫人。她经常接口去纽约看望妹妹的理由,跟汤姆私会。而此时,盖茨比,坚信是金枪让黛西背叛了他们的感情,于是,他富裕之后,在黛西别墅的河湾对面买下了现在的别墅,夜夜party只是希望有一天能在这里与阔别了5年的黛西重逢,所以,每天当他看到人群中没有黛西的身影的时候,就会神情落寞的看向海湾对面的小绿灯,那正是的希望所在。尼克被盖茨比的痴情感动,于是就帮忙联系了黛西,帮他们牵线。然而见面之后,盖茨比发现这时候的黛西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黛西了,跟他印象中的黛西也相差甚远,尽管如此,盖茨比依旧昏昏然的任意她摆布,并且天真的以为他心中的那段不了情,有了如愿的结局。而黛西,为了填补自己精神上的空虚,找寻生活中的刺激,总是会有意无意的挑逗一下盖茨比。后来尼克终于发现事情不对,但是为时已晚,再一次去纽约的聚会上,黛西、汤姆、盖茨比关系挑明,返家的时候,黛西开车撞死了迎面而来的威尔士夫人,也就是汤姆的情妇,盖茨比为了帮助黛西逃脱罪责,承担了开车的责任。之后,在汤姆的挑拨下,威尔逊为了找出妻子的情人,给妻子报仇,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盖茨比死后,汤姆跟黛西去了欧洲旅行,而平时所谓的朋友、伙伴,在他死后都开始撇清关系,表示与他并无太大关系,不想被这件事情牵涉,所以最后盖茨比的葬礼上,只有尼克,盖茨比父亲,还有图书馆里的那个眼镜男。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感悟 篇7

关键词:父权制,女性主义,女性角色,《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于1925年,至今仍深受国内外评论家们的关注。评论家们从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多方面阐释和分析,其中以“美国梦”为主题的探讨居多。受到叙述者尼克的主观影响,以及结合菲茨杰拉德的个人情感生活,很多评论家认为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都是自私、贪婪、爱慕虚荣、没有感情的寄生动物,而笔者认为这是父权制下对女性的偏见和误读。

一、 或者寄生,或者灭亡

小说中女主人公黛西单纯美丽,但却被众人认为是肤浅、愚蠢、依赖男人而生存的寄生动物形象。这种武断的评论对于黛西是极不公平的,因为评论忽略了黛西所生存时代的主导思想:父权制。《圣经》上讲,上帝先创造了亚当,然后趁他睡觉时取了一根他的的肋骨,做成了女人夏娃,与之为伴,这为男权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西蒙娜?德?波伏娃也提到过“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所以,寄生不是黛西的本能,是男权社会里她唯一选择。长期以来,男人在两性关系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主动权,他们可以随意选择女人,而女人只是他们的附属品,处于被动的地位和角色。小说开始,黛西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期待,她厌恶上流社会的虚假和无情,在众多的追求者中选择了诚实善良的盖茨比,却不知盖茨比对她隐瞒了自己穷小子的事实,欺骗了她,而在黛西憧憬与盖茨比结婚时盖茨比却借口战争而远逃海外。后来在心灰意冷和家庭安排的双重压力下,黛西无奈之下嫁给了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汤姆。在这段感情里,是盖茨比先欺骗了黛西,在面对谎言被戳破时又第一时间逃离,背弃了他对黛西的承诺。

波伏娃曾经说过,一个女人从出生起她所有的选择都无法由自己决定,因为她所有的决定都是由男性主导的。所以,没有经济来源的黛西只能听从家人的安排,嫁给自私冷酷、刻薄寡情的汤姆——父权制度忠诚的卫道士。这场婚姻对于黛西而言就是一场噩梦,婚后不久汤姆便背叛婚姻,有了婚外情,愤怒的黛西也曾试图挑战过汤姆的男性权威,比如举家搬迁,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在当时,离婚还不被人们所接受,离婚后女性的生活更加艰难,加之离婚意味着失去了经济来源,这对于养尊处优的黛西来说简直比死亡还要可怕,所以黛西没有选择,她只能放弃自己的抗争,举手投降,乖乖做一个父权制社会里的传统女性,相夫教子。

二、 新女性的崛起

19世纪后期爆发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女性开始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20世纪初,第一次世大战爆发,西方妇女受惠于战争带来的后果,作为战后大量储备劳动力开始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追求独立自主成为这一时期新潮女性的特点。小说中三位女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黛西向往美好的爱情,即使在遭到盖茨比的欺骗和背叛后嫁给汤姆,她依然保持对爱情的信任,渴望幸福的婚姻,在直面盖茨比时她也毫不隐瞒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表达她曾真心爱过汤姆,说明在明知道没有感情的婚姻里,她也并没有就此放弃追求幸福生活的步伐;小说中另外一个女性角色,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太太梅特尔,虽然通过叙述者尼克尔的声音,她被妖魔化成一个没有道德感,贪图享乐,破坏别人家庭的一个不耻的形象,但这并不能抹杀她内心深处不满现状,反抗男权主义追求幸福生活的新女性精神;小说中新女性的典型代表是乔丹?贝克,她是知名高尔夫运动员,并曾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得过冠军,靠着运动天赋,她有一定的经济来源,相比较其他两位女性她不需要依附于男人而生活,这就决定了她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独立性。

三、 徒劳的努力

《了不起的盖茨比》华丽开局 篇8

虽然《钢铁侠3》凶猛,但上周北美影市的最大亮点是华纳耗资过亿的歌舞大片《了不起的盖茨比》。《红磨坊》导演巴兹·鲁赫曼(Baz Luhrmann)的这部3D新作原本瞄准了去年的奥斯卡档,但最终却被推到了暑期。由于媒体评论相当糟糕,影片之前不被业内看好,不过这未阻止华纳投入重金宣传。冒险取得了回报——影片上周末在3535家影院首映3天收入就达到了5009万美元,14169美元的平均单厅收入也堪称优异。影片女性观众的比例达到了59%,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的票房号召力再度奏凯,这也是其主演作品中第二高的开局成绩,仅次于3年前的《盗梦空间》。

十强榜上其他影片的收入都在500万美元以下,其中上周在较大范围首映的新片、狮门的《皮尔普斯一家》仅收入461万美元,不敌迈克尔·贝(Michael Bay)的《付出与收获》,后者以501万美元的成绩占据季军位置,在北美上映3周累计收入4161万美元。《42号传奇》和《遗落战境》继续排名中游,上周各自进账459万和411万美元。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篇9

作者:(美)菲茨杰拉德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09-05页数:164

阅读时间:2012年9月

《了不起的盖茨比》,看到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很励志,结局也很圆满的著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同学推荐说看着挺不错,就借回来看。仔细阅读之后,才发现与我先前所想的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原来这是一个年轻人追求美国梦的悲剧。

小说是以一个第三人的视角写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暴发户。盖茨比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的钱来得不是很正当,但是他为人善良,在他的别墅里举办大型的宴会,供一些人白吃白喝,而他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能够挽回五年前的一切。

小说的讲述者尼克认识黛西一家,黛西的丈夫有第三者,黛西觉得很痛苦,但又无法离婚。盖茨比托尼克带黛西来自己家中,因为黛西就是盖茨比五年前的恋人,他希望能与黛西重续前缘。黛西如约前来,黛西看到盖茨比现在那么有钱,惊讶到流泪(我怎么在她身上看到《马丁·伊登》中罗斯的影子了呢)。盖茨比只想让黛西离婚,为此他当众对黛西的丈夫汤姆说,黛西从来没有爱过你!但是黛西退缩了,她承认自己已经和汤姆有了孩子,至少曾经爱过汤姆。盖茨比很失望,不过还是没有放弃。后来尼克和汤姆一群人去开车兜风,黛西和盖茨比同乘一车,黛西开车撞死了汤姆的情人。盖茨比觉得无所谓,他只关心黛西的安危,没有人看到肇事者,盖茨比送黛西回家,看到黛西家的灯熄灭了之后(等到凌晨),才回家休息。汤姆的情人的丈夫(真乱)不惜一切代价为妻子报仇,凭借蛛丝马迹找到了汤姆,汤姆说是盖茨比干的。结果盖茨比的梦想终于破灭,那个人枪杀了他,这个只凭梦想活着的男人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让人心寒的还在后面。盖茨比死了之后,那些宾客们都不来出席他的葬礼,唯恐这件凶杀案与自己有所牵连。尼克尽了自己的一切努力,希望能联系到黛西,然而黛西一家搬走了,就仿佛盖茨比和自己从来就没有认识过,只是一个陌路人(盖茨比是因为黛西才死的呀)。

尽管盖茨比的命运是一个悲剧,但是我仍然很喜欢他这个人物形象,觉得盖茨比依然是很伟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出淤泥而不染。盖茨比的豪宅具有宫殿般的奢华:海景别墅,私人海滩,两艘汽艇,八个佣人,跳台泳池,劳斯莱斯。每个周末,宾客满座,络绎不绝。男男女女们在舞池狂欢,豪饮高歌,放纵享乐。这一切都是盖茨比提供的,但她别人从不参与进来,他不喝酒,不狂欢,他喜欢独处,心中有高尚的情操,保持着一份与世俗的与众不同。直到被害前不久,盖茨比才说,“你知道吗,老兄,我整个夏天从来没用过那个游泳池。”即使从小受到家庭教育不轻易评价人的故事叙述者尼克也忍不住第一次直接坦白地评价盖茨比。“他们是一帮混蛋,”我隔着草坪喊道,“他们那一帮子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如果你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之重,你就能了解到盖茨比在作者心目中是多么了不起。在作者看来再多的受到社会腐蚀的人也比不上一颗赤子之心的。

2.为爱执着,从一而终。

初次见到女神的时候,盖茨比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屌丝,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再也没能忘掉她的容颜,产生了一段缠绵悱恻的单恋。在他艰苦奋斗,逆袭成高富帅后,凭借他的实力找个拥有黛西般美貌的女子本不在话下,但盖茨比坚持黛西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愿意为女神做任何事。他特意把豪宅安置在黛西家的对面,隔海相望,为的是夜晚可以看到海对面的那盏绿灯,遥寄盖茨比构筑的梦。当盖茨比与黛西相遇,他害羞害怕,神色仓皇,战战兢兢,一刻不停地看着黛西,这不正表现了他那难以言表的爱吗。由于黛西不喜欢盖茨比家里的派对和佣人,盖茨比把多有佣人都辞掉了。“由于她看了不赞成,这座大酒店就像纸牌搭的房子一样整个坍掉了。一起坍掉的还有,当盖茨比领悟到黛西徒有其表,其实是个拜金女时,他的梦随的身体一同消亡。在我们旁人看来,这样太不值太愚蠢了。

3.凭借个人奋斗,实现美国梦

美国梦的含义是,无论出身,只要通过不懈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实现梦想。盖茨比就是美国梦的化身,他出身屌丝,靠自己的才智和双手,年纪轻轻就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的名字“杰伊·盖茨比来自于他对自己柏拉图式的理念,他是上帝的儿子”,“字面的意思是他必须为他的天父效命,献身于一种博大、庸俗、华而不实的美。”他立志高远,不碌碌无为苟活于世。在他父亲无意发现的书中,盖茨比端端正正地写有时间表和个人决心,他每天的时间几乎都安排在两件事上——学习和运动。他的决心包括不要浪费时间,不吸烟,每周都要读有益的书,对父母更加体贴等等。他的父亲说“真是从小见大”,“杰米是注定要出人头地的”。最终我们撇开盖茨比之死不谈,当时的盖茨比显然成为了一名成功人士,甚至达到了辉煌的境地,且财富取之有道,飞黄腾达之时,仍不忘故人,待人友善。

盖茨比的一生是悲剧的,然而也是伟大的。(2000字左右)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篇10

后面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便也从这里开始展开,盖茨比向尼克讲述到:他年轻时是位少尉军官,爱上了姑娘黛茜,两人都分别深爱着对方。但好景不长,他被调到了欧洲,而黛茜也从此嫁给了富家子弟汤姆。当盖茨比回来的时候,黛茜已经因为金钱,改变了对爱情的认识,舍弃了原本与盖茨比的那份爱情。他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不已。为了挽回与黛茜的那份爱情,他便发誓要成为一位富翁,经过几年努力,他真的成为了富翁。尼克听完盖茨比与黛西的故事,被盖茨比感动了。正好黛西又是他的表妹,于是他联系了久未联系的表妹黛茜,起初黛茜还和盖茨比热情的交谈着。但后来尼克发现黛西越来越不对劲,可为时已晚,黛茜碾死了丈夫汤姆的情妇,汤姆嫁祸给了盖茨比,盖茨比最终被杀,而黛西则是一脸微笑。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是有多面性的,不能光看人的表面。是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丑陋的自己,我们该怎么面对他?这让我困惑不已,以至于现在还在思考。

《了不起的盖茨比》功能文体分析 篇11

关键词:文体学 功能文体学 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一部反映美国梦开始与破灭的小说。盖茨比是渴望实现美国梦的典型,他希望通过物质成功来赢得爱情和社会地位。由于他的梦想是建立在虚幻而非现实的基础上,这就注定了他的梦想的幻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意味着美国梦本身的破灭[1]。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布局、跌宕的故事情节和富于想象力的象征主义手法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美国经济繁荣时期所流行的物质至上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自私与冷漠,真切而形象地再现了“爵士时代”的荒唐恶梦和道德沉沦。许多文学爱好者从文学欣赏和评论的角度对它已进行过分析。本文的目的是基于功能语体学对它进行分析并试图在韩礼德的模式下阐述该小说的文学主题。

功能文体学是在功能语言学,主要是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帮助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功能研究的结果对于揭示文学作品的文体与功能的联系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从功能的角度解释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是分析文学作品的基础。

功能文体学是现代文体学的一个分支。广义上讲,它是根据语言的功能来研究文体的理论;从狭义上讲,它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文体学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把语言看作具有意义潜式的系统,功能语法主要研究言语的过程以语言选择带来的结果。

笔者将分析小说中故事的高潮部分即第五,第六和第七章:第五章主要讲的是盖茨比和黛西的重聚;第六章主要讲述的是盖茨比的过去和发家史以及汤姆和黛西第一次同时参加盖茨比的聚会;第七章主要是对车祸细节的详细描述以及车祸发生后的情况。笔者将应用概念功能对小说的第五章进行分析;应用语篇功能对小说的第六章进行分析;应用篇章功能对小说的第七章进行分析。

本文将从下面三个方面结合系统功能理论和文体学理论对小说进行分析。

一.应用概念功能对小说分析

及物性系统包括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在概念功能方面,笔者应用及物性理论对小说的第二部分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盖茨比参与的过程,物质过程,数量20,频率40%;心理过程,数量5,频率10%;关系过程,数量3,频率6%;行为过程,数量15,频率30%;言语过程,数量7,频率14%;存在过程,数量0,频率0%;合计50。其次分析了黛西的参与过程,物质过程,数量4,频率20%;心理过程,数量8,频率40%;关系过程,数量0,频率0%;行为过程,数量4,频率20%;言语过程,数量4,频率20%;存在过程,数量0,频率0%;合计20。

不难发现,及物性在分析主要人物性格和其复杂的内心情感状态中是一个极为有力的语言学工具。它也帮助作者起到了刻画人物的作用。主人公盖茨比的描写主要是物质和行为过程,分别占据了40%和30%。而女主人公黛西主要以心理过程为主。根据及物性理论,物质过程是用来表明客观事物发生的一切,而行为过程则表现心理的活动。主人公盖茨比是个出身于穷乡僻壤的青年,少年时代饱受生活的辛酸。受富兰克林成功之路的影响,他从小野心勃勃,向往金钱和地位,是“美国梦”的追求者。但他无力改变自己贫穷的生存状态,只能不停地挣扎在幻觉和现实之间。与此同时,此时的“美国梦”也和最初的“美国梦”产生了天壤之别的差距。当时的美国崇尚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之上,盖茨比的“美国梦”也发生了质变。盖茨比有了崇尚物质的错位信仰,他错误地认为只要物质上富裕了就能追求到爱情,拥有想要的一切,就能充分享受到自由和美好,特别是当他遇到富家小姐黛西之后。他在第一次大战期间与上流社会的小姐黛西相遇并双双坠入爱河。后来盖茨比去了一战前线,归来后发现黛西已经嫁给了具有贵族血统的富家子弟汤姆,并有了一个女儿。盖茨比坚定地认为是贫穷使他失去了黛西,他希望能够凭借物质成功来实现自己的爱情梦。而女主人公黛西虽出身富贵之家却庸俗浅薄,没有理想,没有情操,没有追求,只以享乐人生为最高目标,甚至连起妈的真诚都没有。五年前在盖茨比服兵役时黛西曾是他的恋人,两人私定终身。在盖茨比去海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用30万美元的项链就买下了她的“爱”。然而物欲和肉欲的满足也未能填补黛西精神上的空虚与贫乏。当她看到盖茨比的财富时,又和他重归于好,做了盖茨比的情妇。及物性的分析也为欣赏小说提供了崭新的角度。

二.应用语篇功能对小说的分析

语篇功能是为组织语篇的功能。此功能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信息系统协同完成。韩礼德认为[2],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在主位—述谓结构中,主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分析复合句中的主位结构可以摸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文章的第六章,作者简单的介绍了盖茨比的过去和他的发家史,盖茨比一直在追求他想象中的成功,一种“像升起在明日地平线上的海市蜃楼一样闪烁”的成功,这完全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没有任何实际内容的思想观点。他本人实际上就是柏拉图式理想主义的化身。而黛西不过是个外表美丽心灵空虚的世俗佳人。与热烈、痴情又浪漫的盖茨比相比,她既不具备浪漫理想,更没有为理想而牺牲的勇气。她虽爱盖茨比,但更贪图奢华安逸的生活。黛西无疑是“金钱第一,物质至上 ”的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具体体现,是物欲社会典型本质的化身。而汤姆,是上流社会有产阶级的代表,是那些在美国早期的历史中通过无情的厮杀而聚敛了巨大财富的先辈们的后裔,他是躺在前人留下的财富上盛气凌人地挥霍的典型,他总是通过炫耀财富来表现自己的优越地位和高人一等。他拥有家庭还包养情妇,但是却不允许自己的妻子出轨。他还富有心计,当他得知黛西和盖茨比有染之时,暗中悄悄调查盖茨比,直至在黛西面前揭发了盖茨比非法的发迹史,赢回了黛西。通过逐句的分析文章的主位结构,读者可以对文章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清晰地看出小说是如何被完美的组织的。

三.应用篇章功能对小说的分析

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参与者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语气和情态系统上。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在高潮部分第七章运用了大量对话,客观展示了主人公活动或内心活动的功能。

通过对对话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作者通过对话表现出来当时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有悖常理,黑白颠倒,这也深刻的反映了小说的部分主题:盖茨比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预示着“美国梦”的破灭,他的奋斗是美国精神的体现,他的失败也宣告着美国精神的衰退。他的悲剧就在于他把理想建立在幻觉而非现实的基础之上。他渴望成功,但是当他实现金钱梦后却陷入了精神危机之中,他宁愿逃避现实也不愿勇敢的正视。盖茨比与汤姆之争不仅是情敌之间的交锋,而且是两个社会阶层代表人物的较量,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所设计内容的情态和意态做出的判断”[3]。作者反复使用情态动词“would”,表达了此时主人公盖茨比的心理变化,这样强大的文学感染力是通过作者精心的选择用词来实现的。而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语气和情态的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人物在话语中蕴含的潜台词。这样就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理解作者是如何向他的读者表达他的想法的。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可以成功并准确地对小说进行文体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所有的文体特征都恰如其分地为小说服务。本文提供了一个试验性的方法即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理解文学作品。该方法进一步验证了系统功能语法和文体学互相结合的确可以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新的工具,也为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F.Scott,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M].Yilin Press, 2013.

[2]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朱永生.世纪之交论功能[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HEUCF151216)。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感悟 篇12

在菲茨杰拉德笔下的女性大多都是父权制意识形态中习惯定性的传统类的人物, 她们若想反抗社会和男性的统治, 就会被社会当做异类而受到惩罚。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人物也是这样的, 书中的众多女性形象, 都不是具有良好的行为或者道德责任感, 她们都是冷酷无情的、轻浮放荡的、粗俗愚蠢的。不仅不是传统意义上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 甚至连任何意义上的良好女人形象都没有。可以说, 人们在这部小说中看到的就仅仅是悲伤的女性形象。

文学作品通常反映的都是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冲突和社会背景的压迫。作品中关于女性人物形象的描写尽管存在着个性上的差异, 但她们都是对现代女性最好的说明。然而作者以一个旁观男性的视角对这些现代女性的负面刻画, 暴露出作者对现代女性的不解与偏见。

作品中男性与女性、女性与社会的冲突, 主要来自于其中的女性形象描写, 特别是对黛西、乔丹、莫特尔的性格描写中更是体现了作者的男权思维。这三位女性在性格、家庭背景、婚姻状况、职业等方面都有很多的不同, 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现代女性。

一、黛西的形象分析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黛西是汤姆的妻子, 也是盖茨比的初恋情人。她出身于上流社会, 美丽大方, 在众多的追求者中选择了年轻的军官盖茨比。当黛西要与盖茨比谈婚论嫁的时候, 盖茨比却被军队调到了国外, 伤心的黛西也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真正的上流富家子弟汤姆。虽然盖茨比根本没有能力给予黛西想要的生活, 却为了自己的私欲在黛西结婚当天给她写信, 但是黛西却没有办法, 只能伤心欲绝的嫁给了汤姆。黛西虽然出身高贵, 但是却不能选择自己的幸福, 在一个被父权社会牢牢压制的社会大环境下, 女性是没有自由的, 不论你的身份地位是如何的尊贵。

婚后的黛西并不幸福, 这就更加的显示了父权社会文化对女性的压迫与不公。黛西在于汤姆结婚不久后就发现了丈夫汤姆对婚姻的不忠, 汤姆与酒店服务员有染, 甚至闹到了上报纸的程度, 但是黛西为了丈夫更是为了自己, 想彻底的让丈夫回到自己的身边, 黛西选择了搬家。在黛西怀孕生产的时候, 甚至她还没有从麻醉中醒过来的时候, 汤姆就已经不见了踪影, 黛西就选择了一次又一次的搬家。在汤姆的眼中, 妻子黛西只不过是他的附属品, 甚至是一个玩偶, 他缺乏对妻子应有的尊重和关心, 黛西就是家里的花瓶摆设而已。这深深的反映出在父权社会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不值一提。

正当黛西对婚姻和生活快要彻底的失去希望的时候, 盖茨比出现了, 又燃起了她心中的火焰。盖茨比通过非法的贩卖私酒而发了大财, 富有程度甚至超过了传统的世袭富家子弟汤姆, 但是物质上的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多精神上的满足。重新的再拥有黛西, 成了他唯一的精神追求, 这是他塑造自己精神世界的方式。盖茨比在黛西表弟尼克的帮助下, 成功的见到了黛西, 他发现黛西依旧是那么的美丽、年轻, 仍旧能够使他为之癫狂, 为了他强烈的占有欲, 他开始对黛西展开了强烈的追求, 甚至不顾她已经有了家庭。黛西只是盖茨比的精神依托, 只是想把他自己失去的东西给要回来。在爱情中, 黛西仅仅就是一个物品, 从始至终只有被动与无奈, 在父权社会中这是女性的常态。

在环境的作用下, 毫无疑问人都是会变的。黛西在环境的腐蚀下, 已经由原来的单纯善良变成了世故庸俗的女人。在黛西与盖茨比的相处中, 吸引黛西的不是与盖茨比之间的情感, 而是他的财富、地位。在当时物质追求满天飞的世界, 黛西也被腐化了, 她只有一个美丽的驱壳, 对财富和物质的欲望早就已经把她的内心掏空, 她也成为了一个与其他女人别无二样的贪婪、自私的物质女。

在黛西来看, 这世界上就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道德与责任, 她日常说话矫揉造作, 经常说“我高兴得瘫掉了”。她的私生活放荡不羁, 不打自招的说她自己已经饱经世故了, 但是有时她又故作清高。唯利是图是她的本性, 当黛西看到盖茨比的豪宅, 她惊讶了, 甚至她看到了盖茨比成堆的高档真丝衬衫时, 情不自禁地发出狂喜的叫声, 把头埋进衬衫里大哭起来。盖茨比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察觉出来, 他说“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 但是他还是愿意火灾自己的想象中, 不愿承认她的这一转变, 这也是盖茨比最终的悲惨结局的原因之一。黛西虚伪势力, 当她知道盖茨比并非真正的社会上层人士时, 果断的与丈夫将自己开车撞人的事情转嫁给他, 为了自己的利益与虚荣, 可以割舍掉任何人。黛西是汤姆所控制的物质世界的一个附属品, 她的自私、贪婪、拜金都是由于婚后受汤姆所代表的世俗物质世界所影响的。她知道自己离不开金钱离不开汤姆。考虑到以黛西为代表的当时女性的形象, 她们没有社会地位, 没有经济地位, 不得不说, 黛西是受控制的, 更是一个拜金世界的牺牲者。

二、乔丹的人物分析

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经历了一段空前的繁荣时期。同时更多的女性走出家门, 加入到社会参加工作,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给女性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也使得女性的经济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 给男权社会文化下的男性带来了极大的恐慌, 他们认为妇女会破坏社会原有的秩序, 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乔丹这个女性人物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造出来的, 她既有传统女性的精神, 更具有新女性的精神。

在作品中乔丹是一位未婚新女性的代表, 是在美国知名的高尔夫运动员, 并且在全国的比赛中获得冠军。她身受上层人物的欢迎, 经常出入各种名流的聚会, 她是黛西的好朋友, 常常在黛西家做客, 但是她却不愿意像黛西那样来生活。乔丹不依靠男人的经济来生活, 而是依靠自己的运动天赋来获得经济的独立。作者对乔丹的外貌描写也是带有一些男性的特征在其中, 她个子高、平胸、性格倔强, 并且在不断的强调她时刻充满活力。概括起来, 乔丹就像个男孩子, 具有男性化的特征, 而且连名字也是偏男性化的。

在乔丹的爱情观中, 同样也是具有新女性的强烈特性, 她勇敢、自信。身为高尔夫明星, 她身边从不缺少上流社会富家公子的追求者, 但是她统统的看不上他们, 她看重的是精神。乔丹选择了尼克, 不在乎尼克乡下的出身, 她认为尼克很诚实、老实, 能够给予她足够的安全感和包容心。新女性在爱情中同样也是独立的, 乔丹不依靠男人, 只要自己内心的踏实。

在小说中作者把乔丹塑造成了新女性的形象, 但是乔丹毕竟是生活在男权文化下的女性, 她身上自然会表现出传统女性的精神文化。乔丹是一个善于说谎的人、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 这也是她所生活的时代给她带来的, 在个人品质和金钱价值观方面, 她与黛西是一样的人。在她参加的第一个重要的高尔夫锦标赛的半决赛时, 有人看到她把球从不利的位置移动过去, 在这个巨大的丑闻中, 她丝毫没有悔意, 而且也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 这也说明她一定使用了一些不正常的手段, “与这件丑闻相联系的事情很快就消失了, 球童收回了他的声明, 现场唯一的目击证人也承认可能是他看错了”。乔丹的不负责任是时代的产物, 在这点上她与黛西是一样的。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 女性要想在职业上有一番作为, 是十分不容易的, 在男权文化的压制下, 不论什么样的女性都是很难成功的。

乔丹的自私、没有责任感, 甚至是她对于金钱的追求, 都是在她以传统女性为内涵的包装下而形成的新女性。当她把一辆借来的敞篷车不拉上车篷就停在雨里的时候, 她云淡风轻的说着谎话, 仿佛这就是她的人生信条;她会把车开的飞快, 这就像她人生的旅程, 快而不实, 乔丹所做的所有事情, 都是在保护自己的安全, 以此来掩盖她残缺的精神世界, 以此来塑造她鲜活的新女性形象。

三、莫特尔的人物分析

小说中的第三个女性就是莫特尔, 她是黛西丈夫汤姆的情人, 是汽车修理工威尔逊的太太, 出身于社会底层, 却一心想要网上流社会挤, 最终意外的被黛西开车撞死, 是小说中最为悲惨的女性。小说中是这样描写她的“她穿了一件有油渍的深蓝双绉连衣裙, 她的脸庞没有一丝一毫的美, 但是她有一种显而易见的活力, 方法她浑身的神经都在不停地燃烧”。在男权文化中, 有活力的女性是不受欢迎的, 也是被世俗所唾弃的, 而莫特尔恰恰就是这样的女性, 她的活力使她想要冲出下层冲向上层, 她的活力使得她对她的家庭毫无感觉, 也使得她甘心的委身于汤姆。她贪慕金钱、爱慕虚荣、一心想爬到上流社会中去, 因此第一次在火车上遇到汤姆就被他身上的华服所吸引。莫特尔把汤姆作为自己的救命稻草, 是唯一的依托, 做了汤姆的情妇就可以成为上层人士, 就可以对服务员大声训斥。渐渐的她忘了自己的处境, 认为金钱地位是唾手可得的东西, 所以她想离开她的家庭, 她自以为是的在汤姆面前提出黛西, 并且希望跟汤姆离婚。男权文化的中心是男性的权利不能够受到威胁与挑战, 显然莫特尔已经干扰到了汤姆, 所以汤姆一巴掌打的她流血不止。但是即使是受到了屈辱与打骂, 莫特尔依旧想要依靠着汤姆实现她的金钱梦。如果说黛西是上层社会中女性的代表, 那莫特尔就是下层女性中的代表, 与黛西不同的是, 莫特尔可以为了金钱而委屈自己甚至连自己都可以不要了。

总之,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是悲观的。黛西缺乏责任感、乔丹撒谎成性、莫特尔装腔作势, 她们都是拜金、自私、自我的代名词。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 造成她们性格扭曲的原因, 就是她们所处的男权文化社会, 她们是社会的产物。无论她们怎么挣扎、怎么反抗, 到头来都是在男权文化的框架之下所做的无用功。在男权文化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大环境的双重压力之下, 女性往往都是毫无感情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上海译林出版社, 2002.

[3]李欣, 关键, 徐唯耀.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及意义[J].沈阳大学学报, 2005 (5) 80-82.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胡天赋.菲茨杰拉德的厌女症——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J].名作欣赏, 2006 (18) 91-94.

[6]杨会英.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J].新疆石油大学学院学报, 2007 (1) 118-120.

[7]肖晏, 王伟.《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构主义解读[J].文教资料, 2007 (1) 68-69.

[8]沃特斯.女权主义简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篇13

“而他站在台阶上,向他们挥手告别,心中隐藏着永不磨灭的梦想。”

“他滔滔不绝的说着过去的事,我觉察到他想修复什么,也许是他爱黛西的那种心境。从那时起,他的生活一直是困惑而凌乱的,但如果能够回到开始的某个地方,慢慢的重新再来一遍,他就能找到他想修复的东西……”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篇14

烫金色的硬皮封面,故事和封面一样浮夸,隐隐带着金钱的味道,就像一场盛大的赌局,赌桌外是千百双金色银色的舞鞋踢打着地面扬起的灰尘,赌桌上是各怀鬼胎的赌徒,等待着其中一人的落败,幸灾乐祸的安慰,把失败者鞭打的遍体凌伤,金色银色的面具勾勒着完美轮廓,可是轻轻地吹抚就是支离破碎。这场博弈太痛哭,太挣扎,但是不得不赌,赌局的胜利是注定无法得到的尽头。

当盖茨比第一次站在海岸边伸手向对岸的绿灯,那一刻的梦想似乎近在咫尺,伸手就能碰到,可是却忘了,咫尺,也是天涯。他用尽人生最好的年华奋斗,为了心中那个注定遥不可及的梦想,用最荒诞,最质朴,最丑恶的办法用尽全力奔向自己的梦想。信仰赤诚敌不过人心自私,高高在上的利益又愚弄了一把梦想。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扇死的不是年轻,而是我们曾引以为傲的梦想。荒唐的葬礼将这场爱情草草落幕。我们翘首企盼着最后的舞会,可惜告别的太早,高脚杯破了,香槟撒了一地,乐队散了,只有留声机里唱着最后的老歌,是他们曾经最爱的那一首,可惜没有人舞蹈最后的歌。最后的剧情,注定是时光,悲伤的独舞。

盖茨比明明如此智慧,却在黛茜面前一败涂地,可怜又好笑地应和着这个女人难以捉摸的口味。他以为一切仍如十年前那般,黛茜仍是那个高傲又美丽的富家小姐,他以为她曾爱过他,他以为他能把握这一切,他以为王子和公主能在一起幸福生活。却忘了,他不是王子,黛西也不是公主。他疯狂而又贪婪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以为努力可以跑赢人心。我想,在最醉纸金迷的年岁里当盖茨比抬头看见镜子里的自己时,他一定发现,自己竟变成了曾经最不希望变成的那一种人。原来,梦想的代价那么大。可是等我改变了自己,她却不再爱我了。我拥有了全世界,可是你,依然不是我的。原来最后不管他多么努力,所有这一切不过是他自己的独角戏,不曾有人与他共话,只有风的对白,凄凉,无奈。原来最终,仍像当初那样,黛茜还是那个活在金钱里的少女,盖茨比还是那个只能穿着军装的穷小子,原来和那盏绿灯的距离永远遥不可及,永远只是念想,可触不可及的幻境。

在人生的赌桌上,他终于输得一败涂地,最后出局。于是我们不停奔跑,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不停地退回过去终于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泪流满面。

只因我们,都是盖茨比,我们,都是黛茜。

每个年轻的故事里都有梦想,谁没有为梦想努力?谁没有为梦想受伤?如果没有陷入梦境太深,就不会在梦醒时分,疼的撕心裂肺。在人生的赌桌上,为了梦想和命运博弈,压上自己所有的青春和资本,却血本无归,就像梦中的孤婴惊醒,坐在原地号啕大哭,却无人理会。

泪无葬身之地,哀莫过大于心不死。其实,不是我们太愚蠢,而是世界太无奈。

季节的列车上,黛西早早下车,却没有叫醒入梦的盖茨比,盖茨比装作不知道身边人的离开,一个人坐到终点,一个人回头用力狂奔,却再也追不上黛茜。

梦想也许总是像黛西一样美丽,年轻却又利欲熏心,也许我们的梦想早在不经意间镀上了金钱的色彩,却在内里慢慢腐烂,直到有一天,等待着一个人将梦想打碎一地,将腐朽不堪的内里拿出来公然炫耀。你站在明处悲伤,看不见暗处的目光。在人生的赌局里,我们铤而走险,却被人心伤得头破血流,站在局外,孤独地等待命运的宣判。我们没有输给自己,我们只是输给了,世事无常。

如果,真的可以,那么最初我就不要那些镀金的梦想,最初,到最后,我只愿是那个坐在家乡小溪边的女孩,听童话操着乡音,穿山越岭,入梦而来,看满树桃李,目光如蜜,细数落花。

我只愿是凡尘中的一隅,没有华丽的开始,亦不会有苦痛的结尾。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感悟 篇15

一、上层社会的精神表征:汤姆·布坎农住宅

小说中以尼克为叙述视角,由于他与汤姆和黛西之间的亲戚关系,他得以拜访了后者的住宅。菲茨杰拉德在叙述这一空间时,选择“草坪”作为运动主体——它带着尼克的视线一路奔向目的地。“草坪”的“爽性”进一步感染了“常春藤”,导致它也沿着墙往上爬,接着,这一视觉场景让位于夕阳之下落地长窗的平静。最后,汤姆 · 布坎农的身姿“突然”映入了尼克的视野。早有研究者将这一段叙述看做是作者对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借此加强了戏剧化,似乎汤姆刚刚骑马跨过。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也理解作者对这一空间叙述的安排意义。我们从小说上文中知道汤姆非常有钱,例如汤姆搬家时,“从森林湖运来整整一群打马球用的马匹”。尼克对此惊讶不已,因此尼克眼中的草坪变成了如汤姆一样“奔跑”起来,并且带动了整个空间的急速运动,而在这个空间的动态最终又汇聚于汤姆身上。

这一滑稽的叙述效果还在继续 :由于“草坪”过快的奔跑速度使得尼克来不及细细欣赏汤姆的全部财产,只看到“日晷”、“砖径”和“火红的花园”,然而这片空间的拥有者不愿就此罢休,在接下来的交谈过程中,汤姆以一只“巨大的手掌”向尼克相当“随便”地介绍了自己的财富,读者才知道这片空间不止是草坪的空间,那个“火红的花园”其实是一大片玫瑰花园,还有停留在海湾上的游艇。读者看到的是随着生活方式更加奢侈,汤姆的样子也发生了“典型”变化,这种空间的真实性描述以及人与空间的类同化感受,被菲茨杰拉德精确地捕捉到了,这样的空间叙述已经不同于巴尔扎克小说中对于空间的符号化的描写了。

与汤姆 ? 布坎农的强壮和粗俗相对的是黛西的居住空间,尼克在客厅中见到了黛西。在这一空间叙述中,菲茨杰拉德通过不同寻常的词语搭配暗示出个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房子的“轻逸”氛围 :“房子里唯一完全静止的东西是一张庞大的长沙发椅,上面有两个年轻的女人,活像浮在一个停泊在地面的大气球上。她们俩都身穿白衣,衣裙在风中飘荡,好像她们乘气球绕着房子飞了一圈刚被风吹回来似的。”沙发的沉重被置换为轻飘的气球,白色的一群加强了这种飘逸感,同时尼克听到了窗帘发出的“劈啪声”,这只不过是尼克开的一个玩笑而已,“准是”一词也暗示了尼克听觉上的虚幻可能性。由此,飘逸和宁静就共同营造了这里的梦幻化效果。其次,当汤姆进入她们的空间,粗暴地关上窗户后,“地毯”和窗帘、两位少妇一起落回地面。如果说窗帘可以在关窗之后不再随风拂动,那么本来就在地上的地毯更不可能脱离地面,而作者选择将“地毯”、“窗帘”这两个意象与人物并列,便是有意为之,是为了暗示这一居住空间与人物精神上的同一性。很快,我们就能在描写黛西的文字中找到这种对应关系,而黛西与乔丹 ? 贝克的道德感伤的相似性也在后文中得到了暗示,比如乔丹撞到人时将责任推到行人身上与黛西撞死人后的反应。最后,则是这个空间的虚空性,因为尼克只注意到了房间内庞大的长沙发椅,而没有叙述更多的其他陈设。由此,我们也可以察觉到作者在处理这一空间叙述时的技巧,他并不是要“现实地”描绘这类富人的住宅,而是“象征性”勾画某些最具精神内涵的空间特征,黛西在这样的空间里打发时间,汤姆也任由她的幻想。

二、无法穿透的“城市废墟”:灰烬谷

在小说的第二章,菲茨杰拉德通过尼克描述了一个迥异于长岛和纽约的生存空间。在这里,灰烬像麦子一样生长,它们不仅构成了这一空间,也构成了人的形体和生活 :这些灰蒙蒙的人形存在的同时也走向了毁灭。这里的人物没有差异,也毫无活力,他们更像是一群废墟上的幽灵,随着货车一声“鬼叫”,便开始日复一日的活动。这一生活空间处在纽约两个繁华之地的交界处,路过的纽约人却不愿意正视它,依然沉浸在狂欢之中,但是尼克却无法忽略这一空间带给他的冲击和困惑。当尼克和盖茨比一同经过这一地带时,他甚至看到了一幅颠倒的景象 :白人为黑人开车,以及一辆灵车经过。正如对于汤姆 ? 布坎农的住宅空间叙述一样,有关灰烬谷的叙述明显也具有了象征性和幻想意味。菲茨杰拉德之所以描述纽约城这个灰暗地带,是有意要造成一种不协调感,它表征了“大都市精神”的黑暗面——一个被不断压缩的生存空间,一台被现代化生产废弃了的机器,或者一群被社会生活异化了的灵魂,等等。尼克看到灰烬谷中人一直处在隐秘的运动之中,这是一种对全局的历史性感知,当他们“一窝蜂”涌上货车时,便“扬起了一片灰尘,让你看不清他们究竟在做什么”。

菲茨杰拉德在《我所遗失的城市》中,对纽约这个大都市的个人记忆进行了梳理。曾经这座城市被认为是没有边界的,但是当城市被金钱包裹的外表剥落,在刚刚建起的帝国大厦高处,菲茨杰拉德看到了真相 :“城市的边界消逝在四面的乡野,融入一片蓝绿之间,唯有后者才真的是无远弗届。这番可怕的顿悟让人进而明白,纽约终究只是一座城市,而不是整个宇宙,于是他在想象中精心搭建的那一整套熠熠闪光的观念体系轰然落地。”这篇文章发表于经济大萧条前期,但他的这番感受在20年代出版的作品中已经初露端倪,灰烬谷正是菲茨杰拉德突然意识到的大都市生活的边界,是不同于“蓝绿色”的永久的幽暗,盖茨比死后的那片空间也并入其中,而这片废墟般的空间上却遗留下来埃克尔堡医生的眼睛,他的那双历眼睛正是菲茨杰莱德对整个时代的直觉,尼克、生活中的菲茨杰拉德都无法超脱于这一城市空间,因而“看不清他们究竟在做什么”,也如盖茨比一样不知道美国梦会将自己引向何方。于是茉特尔瞒过丈夫与富人汤姆频频约会,威尔逊从寻找到最终杀害盖茨比,这些都是在隐秘中进行的,却被高悬于灰烬谷的那一双“过时了的”埃克尔堡医生的“眼睛”冷漠地注视着。

三、不合时宜的梦想“子宫”:盖茨比公馆

尼克对盖茨比的公馆的第一印象被一笔带过,只突出了它的“庞大”。但当他陪黛西和盖茨比一起进入公馆的内部时,尼克对于这个空间的感受才达到了高潮。在进入这个庞大的“子宫”之时,菲茨杰拉德已经用几个怪异又极具物质性的修饰词传达出了尼克的感受,例如“长寿花闪烁的香味,山楂花和梅花泡沫般的香味,还有吻别花淡金色的香味”,浪漫气息与反讽意味并存。当黛西进入这一“子宫”时,尼克看到的是黛西异样的兴奋和盖茨比的紧张的反差,更加诡异的是,尼克仿佛看到了那些陌生客人的幽灵在满屋子地晃荡 :“到了里面,我们漫步穿过玛丽 ? 安托万内特式的音乐厅和王政复辟时期式样的小客厅,我觉得每张沙发、每张桌子后面都藏着客人,奉命屏息不动直到我们走过为止。当盖茨比关上‘莫顿学院图书馆’的门时,我可以发誓我听到了那个猫头鹰眼睛的人突然发出了鬼似的笑声。”这些在寥寥数语中就完成了的叙述,却高度浓缩了现代居住空间所可能包含的情感体验,它所揭示的不仅仅是人所拥有的某一居住空间,更是这一外部空间与其内心空间的格格不入感,而后一点正是菲茨杰拉德的天才之处。因此,在随后的叙述中,我们将会看到在这个奢华的爵士宴会空间里,盖茨比却连游泳池都没用过,而他长久停留的空间只是那一片“蓝绿色”的草坪,只有这一点沾染了盖茨比的精神质地。

关于这一空间的叙述还有一次,就是黛西真正来参加宴会之时。在这次宴会上,旁观者尼克心中升起一番幻想,最为贴切地表达了他,甚至是作者对这个空间、对盖茨比本人的复杂情感。尼克幻想在这样的宴会上有一位“真正艳丽夺目”的少女,她与盖茨比眼神相遇的一刹那,就可以把盖茨比“五年来坚贞不移的爱情一笔勾销”。无疑,这一场景将会改变整个空间的爵士音调。但是在这个幽暗时刻,这些又都不可能发生,因为盖茨比的幻梦已经超过了现实中的黛西,因此,小说情节的转变实际上已包含在尼克对这一空间的哀伤的想象中了。这个用金钱打造的公馆,并不是盖茨比的生活空间,而仅仅是诞生了盖茨比的梦想的“子宫”,相应地,那些曾经进入过这一空间的人们则以幽灵的形式虚幻地占有它。小说的结尾处延续了尼克对盖茨比的公馆这一空间的思考,并将人与空间统合在一起。尼克认识到,盖茨比对那盏绿灯的新奇态度并不孤立,他的梦想在人们发现这片空间时就已存在,只是时代的局限性决定了盖茨比的梦想的虚空性 :“那些为盖茨比的别墅让路而被砍伐的树木,曾经一度迎风飘拂,低声响应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当尼克把这个失了根的空间放入历史长河中加以关照时,他也找到了盖茨比的精神归属地,因此用“伟大”一词来缅怀盖茨比。毫无疑问,这也是作者对待那些想要在历史的河流中逆流而上又总是被带回到过去的人们的哀歌。

四、结语

身处时代漩涡中心,菲茨杰拉德在“切近”(海德格尔语)纽约这一大都会空间时,选取了更为凝练的表达方式。他以尼克的意识作为叙述中心,勾画出现代人与现代空间之间复杂多样的关系。他们或者完全依附于自己创造的物质空间,犹如用一顶“钟形罩”将自己与其他社会阶层严格隔离开来 ;或者突然置身无法穿透的迷雾般的空间里,又极力逃避 ;或者以金钱维持与时代同步的喧嚣声,而自己却滞留在梦想和现实的褶皱里。于是,“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现代性的时间在小说的结尾处被凸显出来,而“小舟”成为这一体验的参照物。具体到小说里,“小舟”正是他们居住的房子、路过的废墟,以及梦想的“巨大子宫”,因此点缀于小说中的空间叙述最为典型地代表了菲茨杰拉德的现代性体验。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美国迷惘一代的代表作,本文要追问的是作者如何以七万字容纳了整个二十年代的时代精神,这一解决之道可以从小说中独特的空间叙述方式中窥得一二。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的异化 篇16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异化

引言

异化主题是贯穿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异化指的是:“在异己力量的作用下,人类丧失了自我和本质,丧失了主体性,丧失了精神自由,丧失了个性,人变成了非人,人格趋于分裂。”(蒋承勇,1994)国内外文学评论从美国梦、象征主义、叙事艺术、人物形象、消费文化角度、神话原型角度、悲剧角度、女性主义角度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从个人的自我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物质对人的异化和社会对人的异化四个方面的分析,探讨盖茨比作为悲剧人物的必然性。

一、个人自我异化

人在社会上的存在必须用年龄、姓名、职业、地位、收入等属性来界定。但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了赢取上层社会女子黛西的爱情,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摆脱“庄稼人”的出生,从原来的杰姆斯·盖兹改名为杰伊·盖茨比,冒充 “中西部一个有钱人家的儿子”,谎称上过牛津大学,在家人去世之后,继承了巨额财产。

正如小说作者在第六章所说:“实际上长岛西埃格的杰伊·盖茨比来他自己的柏拉图式理念的产物。他是上帝之子——这个词语,如果有什么意义的话,就是它字面的意思——那就是他必须为他的主效命,致力于追求一种博大的、世俗的、虚饰的美。因此他虚构的那样一个杰伊·盖茨比,恰恰是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很可能会虚构的理念,然而他始终不渝地忠于这个理念。”(菲茨杰拉德,2004:p84)

盖茨比否定自己卑微的过去,摒弃自己的姓名,在思想上从来没有真正承认过自己的父母,甚至不惜编造谎言来重新定义自己,异化自己,这种“弃生父找尘父”(马春丽,2006),把自己想象成了柏拉图式理念中的人的做法,使他的理想超越了现实。而现实是理想的基石,没有现实的理想是不切实际的。他的理想、追求注定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

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人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自存在,因此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理解,互相依靠,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

在盖茨比被枪杀之后,尼克“想给他找一个人来”(菲茨杰拉德,2004:p 138)陪他。首先想到的是给沃尔夫山姆打电话,却没有找到电话号码,于是只好给他送了一封信,还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他一看见报纸肯定马上就会赶来的,正如我满以为中午以前黛西肯定会有电报来的——可是电报也没来,沃尔夫山姆先生也没到。什么人都没来…”(菲茨杰拉德,2004:p 139)。来的只有沃尔夫山姆的回信,他说“正在办理一些非常重要的业务,目前不能跟这件事发生牵连”。虽然芝加哥有电话来找盖茨比,但一听“盖茨比先生死了。” “电话线那头沉默了好久,接着是一声惊叫……然后卡嗒一声电话就挂断了。”(菲茨杰拉德,2004:p 140)

在出殡的前一天,在盖茨比家次数又多,时间又长的“房客”克利普斯普林格,得知盖茨比死后,打来电话让男管家把他留在那里的一双鞋寄给他。并且以明天要去野餐,走不开为由,拒绝参加出殡仪式。而在工作方面“永远在一起”的搭档兼“最知己的朋友”沃尔夫山姆在尼克登门拜访邀请参加出殡时说“凡是有人被杀害,我总不愿意跟自己有任何牵连。我不介入。” “咱们大家都应当学会在朋友活着的时候讲交情,而不要等到他死了之后,在人死以后,我个人的原则是不管闲事。”(菲茨杰拉德著2004:p 145)

在墓地送别盖茨比的人除了牧师,盖兹先生和尼克外,还来了一位戴猫头鹰眼镜的人。他为自己没能去别墅送别感到抱歉,但当他得知别人也都没能来时,大吃一惊,并感慨说“啊,我的上帝!他们以前可是成百上千的上门来。”(菲茨杰拉德,2004:p 147)过去那些来参加盖茨比的宴会的人都没有来。“黛西既没捎来一句话,也没送来一朵花。”(菲茨杰拉德,2004:p 147)

一个人有钱时,高朋满座,而去世时,树倒猢狲散。本应相互帮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成了一种非正常的、非人化的、冰冷的金钱与利益关系。

三、物质对人的异化

小说通过描写盖茨比的发迹历程,展示了当时的美国人对金钱狂热的追求,以及金钱对人性的异化。由于盖茨比家境清寒又默默无闻,黛茜·费伊选择嫁给芝加哥的富家子弟汤姆·布坎南,并举办了隆重而豪华的婚礼。相信金钱万能,相信只要有强大的物质财富做后盾,就能与自己的初恋情人黛西重温旧梦,盖茨比不惜违背禁酒法令,打着卖药的旗号,倒卖私酒;唆使黑社会的人恐吓同伙,他甚至与黑社会敲诈勒索的大头目沃尔夫西姆成为了 “永远在一起”的搭档兼“最知己的朋友”。最终,他发了财,在汤姆夫妇所住的东埃格豪华住宅区的对岸购置了一幢别墅。对金钱的追求将一个原本诚实、积极向上、满怀雄心壮志的小说主人公盖茨比,异化成了一个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的人。

“人类的文明越超前发展,人的异化程度越深,人对自然和整个物质世界也越来越感到焦虑、困惑、苦闷、绝望。”(蒋承勇,1994)虽然是个私酒贩子,盖茨比本人却养成了习惯不去沾酒。虽然穷其所有举办了无数场极其排场、奢华气派的宴会,他本人却很少在宴会上现身。虽然盖茨比的别墅是“庞然大物——俨然是诺曼底的某市府大厦,……还有一个大理石砌的游泳池和占地四十多英亩的草坪和花园”(菲茨杰拉德,2004:p6),但他住的套间却是所有房间里最简朴的一间。虽然房间简陋,但他的衣物却极度奢侈,“两个名牌厂家制造的特大衣橱,里面装满了他的西装、晨衣和领带,还有许许多多的衬衣,一摞一摞一像砖头一样码得十几层高。”(菲茨杰拉德,2004:p78-79)虽然他经常举办晚会来炫耀他的财富,但黛西“不喜欢这个晚会”,于是 “这座大酒店就像纸牌搭的房子一样轰然倒塌了”(菲茨杰拉德,2004:p96)。虽然为了得到初恋情人黛西,和她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盖茨比不择手段,疯狂敛财,拥有了上层社会所认同的财富,然而在汤姆的情妇被黛西撞死之后,黛西却弃他而去,最后被汤姆设计陷害,遭到了威尔逊的枪杀。

一个人的真正尊严在于他是谁,而不是他拥有什么。虽然拥有了财富,盖茨比却被财富折磨、否定,仍然感到失落,无法心想事成。

四、社会对人的异化

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里,来自东埃格豪华住宅区的客人们“总是聚集在一个角落里,不管谁走近,他们都会像山羊一样翘起鼻子。”(菲茨杰拉德,2004:p53)。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他已经腰缠万贯,在财富上与上流社会的富人不相上下,但由于他出生于碌碌无为的庄稼人家,这种被当时的上流社会视为卑微的出生,那些世袭贵族的眼中,他是一名私酒贩子、暴发户,永远无法与他们平起平坐。盖茨比试图通过举办晚会来获得上层社会的认可。但来参加他的晚会的客人们,对他并没有尊重,相反对他充满了妒忌和怀疑,在人后把他说成是杀人犯、间谍。在以汤姆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眼中,盖茨比只是“一个来历不明的小子”(菲茨杰拉德,2004:p110),不配与黛西谈情说爱。在第七章中,当汤姆揭穿盖茨比的财富并不是来自继承遗产,而是倒卖私酒获得后,黛西“吓得目瞪口呆地看看盖茨比”,他们之间“自以为是的小小调情已经结束了”(菲茨杰拉德,2004:p114),因为他们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就像东埃格和西埃格之间的水湾。

“人结成整体的社会后,社会给个体的人以安全感,但社会力量又在有形无形中制约着人,人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渺小无力,微不足道,个性尽失,这就是社会对人的异化。”(杨华娟,2003)尽管盖茨比费尽心机,不择手段,获得了一定的财富,但依然没有能力跨越鸿沟,融入到上层社会中。

五、结语

悲剧具有必然和偶然双重属性。盖茨比的悲剧告诉人们,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上流社会,是富家子弟的天地,即使寒门子弟有了一定的财富,仍然不会被上流社会所接纳。而通过否定自己的出生、家庭,异化自我的方式,来寻找纯洁的感情和真正的幸福不过是白日做梦。

【参考文献】

[1]蒋承勇,自由、异化、文学——论异化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嬗变[J],外国文学研究,1994(02):36-42

[2]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姚乃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马春丽,《柏拉图主义和盖茨比的悲剧》[J],美中外语,2006(02):14-15

[4]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集,2003

上一篇:多一点宽容高一作文800字下一篇:冀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爱美的小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