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2024-05-06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通用12篇)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篇1

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良知。学会感恩才懂得尊敬他人,赞美这个世界。感恩包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等。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这种精神文化教育。

一、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恩教育首先是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拉扯成人,养育之恩是儿女们一生都难以报答的。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子女们应尽的义务,也是一个人的良心所在。习惯了索取,父母对子女的要求稍有不满足,就心怀怨念,这是不懂感恩的表现,也是缺乏最基本的担当。懂得感恩的人,更懂珍惜,更容易收获幸福;不懂感恩的人,内心贫瘠,再优秀也难以获得成功。现实中,不少人因为缺乏感恩的心,导致亲情冷漠,家庭出现裂痕。感恩教育的缺失,往往给家庭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童年纯真的声音飘得很远了,也许翅膀硬了,要飞了,可是不经意间会在生活中忽略了一种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的东西,那就是父母对我们的爱和我们对父母的孝敬。近日,一则令人感到惋惜又痛心的新闻走进大众的视野:女大学生为还校园贷盗窃养母7万元,气得养母要解除关系。新闻中提到,王某贷款下来的钱都用来娱乐、给其男友花费,被挥霍掉。李女士是王某的养母,在遇到李女士之前,王某是一名被人遗弃的婴儿。含辛茹苦把她养大,却最终是这样的结果,让每位很痛心。因此,学校要开展感恩父母系列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父母给了我们奇妙无比的生命,从呱呱坠地到走向成熟,伴随着父爱和母爱的阳光雨露。父爱似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香,醇厚绵长。母爱,似一江南吴歌,柔和婉润,萦绕心田。效果一定十分明显。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艰辛,理解父母的心情,学会感激,从而懂得珍借,更要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通过活动的开展教育我们学生以后要想服务于社会,现在应服务于家庭,去爱我们的父母、亲人、朋友,去为他们尽一份心力,充分去体现这样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捡拾起颗孝心,给自己的父母。

二、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当我们回顾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史,总有一个身影在我们的视野中久久停驻。他就是“先圣孔子”。教师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先行者。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和社会时尚。近代毛泽东、李大钊等身为领袖人物,对自己的老师依然执弟子之礼;他们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以长为师,成就一段段美谈。当下,不可否认,“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受到冲击,想扭转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亲其师,方能信其道。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对他们开展尊师重教的教育是一项固本工程,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上行下效,唯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营造尊师浓厚氛围,让尊师重教成为良好风尚,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杭州市江城中学初三(5)班的同学们中考后,偷偷给班里7名任课老师出了一份“毕业考卷”,并且声称,老师们如果不答完,就不能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在拿到试卷的那一刻,7位老师的反应都是一样的:想哭又想笑。在这张试卷的末尾,同学们还附上了一张二维码,老师们扫描后,就能看到孩子们真挚的心意:

三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时间老人严肃地将时针拨向离别。曾记得,刚进校园,我们是多么幼稚可爱。经过三年的洗礼,我们似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满腹经纶。那是因为有了老师您的辛勤哺育。所有老师都被这套试卷暖哭,这个例子证明老师的教育很成功。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感恩教师。

三、感谢祖国的呵护之恩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篇2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

音乐———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能够流传几千年, 说明它在人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在校园中, 运用好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未来的希望、生活的美好, 利用校园的资源, 比如, 校园广播电台、组织小型音乐会等, 让学生欣赏到好的音乐作品, 国庆节时可以适当放一些红色歌曲, 让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 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爱国教育, 因此,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语言, 它不仅仅是表面看起来简简单单、人人都会哼唱的小曲, 好的音乐有着深层的含义, 可以为高中时代的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快乐的校园气氛。

二、及时纠正不良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音乐教育, “琴棋书画”中的琴就是音乐, 足见音乐的重要性, 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 音乐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当今社会, 流行音乐泛滥, 甚至韩曲在中国大肆横行, 导致中国的传统曲艺在学生的生活中失去了市场, 据调查, 学生喜好的歌曲中港台音乐占据大部分, 相当比例的学生崇拜港台流行歌星, 甚至韩国歌星, 并且模仿他们的穿着打扮, “韩流”已成为时尚, 但是现在流行歌曲中绝大部分都是情情爱爱、缠绵不断的表达, 给高中时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带来很大冲击, 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困惑, 但是学校、家长不可能强制性地逼迫学生放弃这些歌曲, 最好的对策就是教师准备一些励志的、能体现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好的作品让学生来欣赏, 让学生对比音乐作品, 加上教师的引导, 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品味, 对于那些有着不健康思想的流行音乐敬而远之, 及时纠正不不良文化入侵, 保证校园文化的纯正血统。

三、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一) 巧妙的语言技巧

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音乐作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 因此, 教师只要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不但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音乐的兴趣, 更能开拓视野, 例如, 《黄土高坡》这首民歌, 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下这首歌的背景, 作者的创作意图, 想要表达的思想, 同时可以向学生问问谁见过这种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相信很少学生真正见过, 从而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先讲解下这种地貌具体什么样子, 如何形成, 再慢慢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增长了见识, 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表达能力, 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为建设校园文化打下良好基础。

(二)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为校园文化建设锦上添花

想要单纯地唱一首歌, 用一张嘴就足够了, 但是如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如电教化教学,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立体化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效果会更好, 由于学生音乐修养、基础参差不齐, 接触面比较窄, 理解方面能力有限, 如若单纯凭借教师的一味的课堂讲解, 对于音乐这种艺术形式, 不是实体教学, 比较抽象, 学生接收能力有限, 课堂效果不会很好, 而多方位、立体教学则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先进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在音乐的殿堂里遨游, 有种身处其中的感觉, 如音乐课堂上讲解《十五的月亮》这首歌曲, 学生一边听着教师的讲解, 一边欣赏着画面音乐相组合的MV, 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感, 这种把画面、音乐效果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会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刻,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题, 学生修养提高了, 校园文化自然会蓬勃发展起来。

(三) 组织音乐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音乐教学过程中, 组织音乐活动是不可或缺的, 合唱是音乐活动的不二选择, 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更能培养学生相互配合、互帮互助的良好习惯, 提高团队意识, 一个团队的合唱水平可以代表一个团队的歌唱能力, 对于学校, 则可以表现出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能力, 合唱不仅要求高度的配合能力, 更要求学生整体的艺术水平有一定高度, 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很有帮助, 近年来, 我国出现了很多校园合唱团, 有不少合唱团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说明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音乐培养, 通过合唱,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更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

除了合唱, 组织小型音乐会也是培养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建设校园文化不错的选择, 教师定期组织音乐活动, 鼓励学生上台表演, 不管结果如何, 注重表演过程, 教师多多鼓励登台献唱的学生, 如果是合唱可以培养一个团体的艺术水平, 那个人演唱不仅可以培养一个人的音乐水平, 更重要的是个人演唱可以锻炼学生沟通能力, 面对一群人歌唱, 就是在和一群人沟通, 现在学生多为娇生惯养, 很难沟通, 学校应多组织音乐活动, 让学生多体验、多参与, 丰富高中时代的沉闷生活, 调解紧张的学习压力, 不仅可以把个人的才艺充分表现出来, 更能营造出蓬勃发展的校园文化, 是当今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摘要: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对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音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丽娟.浅谈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8) .

[2]马妮.提升音乐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新西部, 2010 (1) .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篇3

一、感恩教育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原因

感恩教育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在中等专业学校教育中,提出感恩教育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之间的情感单薄,自私自利,只想谋求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花钱大手大脚,不考虑父母的良苦用心,一味向父母进行索取,不懂回报。学生的生活环境优越,对学习不感兴趣,一切向钱看,对教师没有起码的尊重。

针对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存在的问题,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学会感恩,在生活和学习中尊重他人,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发挥感恩教育的渗透功能

1.自然环境的建设

优美的环境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从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中感受到美,激发他们对美的向往,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追求美,促进他们道德意识的发展。因此,学校在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时,要让春夏秋冬都有美丽的环境,通过环境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

2.设计各种警示牌

学校在创设校园文化时,要在宣传栏、花坛、草坪等地树立警示牌,通过警示语来对学生进行提醒,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具有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和热爱自然环境的道德意识。这些警示牌都能发挥教育功能,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

三、在活动中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感恩”体验

1.感恩事迹探寻活动

在生活中,存在很多具备感恩精神的人,他们的事迹被人们传诵。为了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学会感恩,学校可以组织让学生“探寻感恩事迹”的活动,找到古代中著名的感恩事件,从中学到感恩文化。同时,让学生寻访自己身边的感恩事迹,通过深入了解,让他们学习感恩精神,养成感恩习惯。在对学生身边的感恩事迹进行寻访的过程中,让学生有了更强的感恩体验,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能更深刻地体验父母对自己的殷切希望,教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同学对自己的友好帮助,让他们对每一个人都充满了感恩之情,有助于促进他们感恩习惯的养成。

2.感恩书籍阅读活动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感恩书籍的阅读活动。例如,学校可以举办“读在校园、读在家庭、读在社区”的活动,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进行感恩书籍的阅读,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收集感恩材料,让他们进行感恩材料的分析,使感恩意识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

3.感恩体验交流活动

在运用校园文化进行感恩渗透教育时,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感恩教育,并对感恩具备自己的一些独特意见和看法。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恩体验,在让学生对自己获得的感恩认识进行整理和总结时,还要让他们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在感恩活动中获得的收获说出来,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他们把感恩意识作为行动的准则,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如何感恩他人,并积极进行回报。

4.感恩回报活动

实施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人之恩,而是为了报人之恩,即在引导学生明白家长、教师、社会、自然等有恩于我的道理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自觉学会“感恩”方式,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养成与发展。在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教师要把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转化成行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感恩,并养成感恩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具备感恩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能优先考虑他人的感受,养成乐于助人,具备感恩意识的好习惯。例如,学校在感恩节这一天让学生回报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在活动中,有的学生对父母进行了回报,帮助父母洗衣服,给父母做一顿丰盛的饭菜;有的学生选择对教师进行回报,给教师制作了精美的卡片。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感恩之情,同时,要让学生把这种感恩之情融入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并用一颗善于感恩的心和他人进行交往,促进他们道德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重文化的多元化,使学生在校园中进行学习和活动时能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和感染,向他们渗透“感恩教育”,让他们能学会感恩,促进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学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使其能发挥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功能,实现校园文化的有效建设。

感恩教育 和谐校园 篇4

共同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互助县民族中学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首先,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

互助县民族中学建校于1982年,是一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全寄宿制完全中学。现有36个教学班,2068名学生。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把学生培养成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我们一贯把感恩励志教育融入到品德教育、责任教育中, 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地开展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学会感恩、报效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感恩励志教育系列德育活动,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三至六年的努力,实现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标。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多年来的德育实践,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学生的品德、素养、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良莠不齐,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通过师生问卷、校长信箱、学生、家长座谈会和对违纪学生的教育过程等渠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感恩励志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心存感激、知恩图报,是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 逐步确立了“人格健康,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学习自主”的育人目标,并以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机构,以德育处、团委、少先队、年级组、班主任、班委会为主要渠道,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学会感恩、报效社会为主要内容,扎实落实工作目标和活动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活动内容丰富,主题鲜明

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系列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心存感恩之德,力行感恩之事,努力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

1、感激祖国和人民的关怀。每年七月、十月,结合庆祝建党节、国庆节,通过专题讲座、演讲、文艺汇演等,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家乡的巨大变化,开展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并结合“两免一补”政策的宣传和落实,贫困学生资助等活动,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2、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每年父亲节、母亲节和寒暑假期,通过鼓励和动员学生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为父母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分担家务等,使学生懂得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珍惜父母辛勤劳动果实,崇尚惜时如金、发奋学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让学生体会父母的伟大无私,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培育之恩。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要求,在行动上予以支持。能主动的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力争做父母的朋友。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3、感激老师的辛苦教诲。每年教师节出一期专题黑板报,班级开展“教师颂”演讲活动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问好,动员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通过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送一句话等真挚朴实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同时结合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尊敬师长、勤奋学习、严于律已、立志成才的良好品

4、感激同学的真诚相助。学校充分通过每学期的开学典礼、月教育活动、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讲座、法律讲座、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等形式,大力开展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抱着宽容心态去帮助自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给身边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长期坚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学会理解关爱他人,懂得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以校为荣,为学校、班级争光添彩,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敬的热潮,增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进而树立文明礼貌、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和拼搏成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

5、感恩自然的伟大赐予。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爱护公物,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设施的活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美化、绿化校园,组织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保持“三区”卫生,自觉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主动亲近自然,热爱自然,逐步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践行着和志愿者。

6、注重细节,抓好习惯养成。“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感恩励志教育离不开习惯养成。养成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什么事情怎么做,使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娱乐和锻炼时间,形成良好习惯。鉴于新生缺乏习惯养成的特点,我校狠抓初

一、高一新生的养成教育。入学伊始,我们充分利用军训时间做好相关工作,白天训练,晚上学习校纪校规,播放相关的影视片,组织学生谈感悟,谈未来三年规划,为入学后安心学习打下基础,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的习惯养成教育分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两块进行,无论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我们都重抓细节。起床、上操、上课、午休、就餐、洗漱、晚就寝,学校都要求学生真正进入状态,这些要求虽然有强制要求,但一旦养成习惯,就会受益终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既要有制度,更要有监督,学校领导从周一到周日,从课堂到宿舍,从正课到自习,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督查,每日一份通报,指出整改环节。目前我校常规教育做得比较好,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家长的充分肯定。

7、积极引导,培养坚韧意志。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没有屡败屡战的勇气是不行的。对于我校这些来自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起点低,基础薄弱,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常有的事。如何使他们坚持奋斗,坚持学习,是励志教育中最难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每次升旗,都要精心安排催人奋进的讲话,目的是培养坚韧的意志。一个学期,精心安排,力求中心突出。要求每位学生也确定自己的学期目标,阶段考试、竞赛等大型考试后,请优秀学生谈学习方法,谈自己学习经历。在每次国旗下讲话后,学校还会安排一些获奖班级、学生的颁奖仪式,鼓励做得好的班级和学生,并在《树立榜样,赶超先进》展示栏中展示,树立榜样和典型,形成一种积极的导向。每个月都有不同的主题要求,但始终围绕感恩励志教育进行,重点突出意志教育、挫折教育,培养坚持到底的精神。

8、举办十八岁成人仪式,开展责任教育。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责任感,即使是高中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他们缺乏对自身的责任,更缺乏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有的高中生把读书当成是为了完成父母的任务,自己是为了父母才读书。读书缺乏自觉性、主动性,要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监督之下,才勉强做好。抱有这种思想的学生在我们学校还不少。从表面上看,这些学生似乎也承担完成父母、老师任务的责任,但实质上,这是对责任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责任是自我完善、自我成长,求学是他们实现自我成长的途径。很多学生基本上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求学是一种对自己的责任。如果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确求学是自己的责任,那么他们对自己的目标追求就会更强烈。因此,我们把责任教育当成励志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来抓。为了增进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我们抓住“五四”青年节的机会,举行了大型的以“成人、责任、进取、感恩”为主题的十八岁成人仪式,激励同学们立志成才,记住责任,努力学习,感恩社会。

三、感恩励志教育的成效和反思

学校自建校以来,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创新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青少年绿色文明园、全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和谐校园”模范学校、青海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学校、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地区级、省级绿色学校等170多项荣誉。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感恩励志教育这片绿叶的衬托。同时通过几年对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励志教育,大部分学生懂得知恩、识恩,并逐渐学会施恩、报恩,他们把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融入到行动中,表现在学习上努力拼搏、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他们,中高考上线率、重点率、全县单科第一名的比例等,连年稳中有升。

表现在对待他人上,懂得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互相尊重,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学生违规违纪明显减少,私自外出现象几乎杜绝;学校没有发现一件学生群殴事件。

表现在对自身的要求上言行举止文明,仪表仪容规范。变得更加讲文明、讲礼貌、讲正气、讲学习。校园环境整洁、干净、文明、校园文化和谐。逐渐形成了一种“感恩文化”。

家长也体会到感恩教育已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恩之心”已逐渐根植于学生心中,感恩之事已普遍发生在我们学生当中,感恩教育也深得家长的大力赞赏,他们在老师面前经常讲的一句话“我的孩子比以前懂事了,我的孩子长大了”。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与困惑的地方:

1、感恩励志教育缺乏专家的指导、专业的引领。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实践也难以总结提升为经验和理论,有土生土长的感觉。

2、缺乏感恩励志教育合适的完整的系列化的教材和影像资料。

3、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其行为思想的多变性,一部分学生很难把感恩励志教育真正内化为学生实际行动。

4、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现象和不利因素,家长的诉求和意见还比较突出。有些工作的反复性还比较大,全社会都来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格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感恩励志教育面临诸多的困难挑战,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一如既往的开展这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德育工程,使感恩励志教育长期化、制度化,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和求真务实精神推动工作,倾听群众呼声,查找薄弱环节,狠抓任务落实,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更加扎实的成效。

大力开展感恩励志教育 共同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汇报材料

“感恩、书香”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篇5

立德修身追古圣心存感恩志方达,嘉言懿行效先贤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指导思想

以“学会感恩、幸福生活、培养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办学理念为核心,以引领全校师生为宗旨,以行为教育、习惯培养为主要教育形式,重视学校隐性教育因素,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我校以 “感恩”为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体系。

二、领导小组

顾问:专家、上级领导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副校长

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或干事。

成员:校务行政、教工代表、家长代表、社会贤达名流代表。

三、目标任务

(一)意识形态建设

1、通过充分讨论与酝酿,让师生全过程共同参与,思想深入人心,形成全体师生的共识后构建文化核心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旗、校徽、校歌、师生誓词等的建设。(附1)

2、制度建设与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引领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制度的人文性与自我约束性上进行着重强调,利用工会组织引领教职工对学校制度的认可,并自觉内化为自我行为准则。

3、感恩教育不能脱离教育教学这个学校的中心工作,要求师生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成最好的感恩。

(二)、校本课程开发

1、充分利用校本读物《感恩》《礼仪》编入德育课程。(每两周安排一个专题讲座。)

2、学科课堂贯穿感恩教育。(教案中要有感恩教育内容,同时要求老师心怀感恩去从事教学工作。)

3、学校传统活动固定到具体时间段,让师生有心理准备,提前有计划的安排和训练学生。

4、学校固定每月有侧重点的“感恩活动月”(三)文化氛围的营造举措: 1、宣传舆论

①充分发挥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广播站和宣传橱窗的主阵地作用,力争创办好有特色的校报对师生进行感恩教育。(各项工作有专人负责,如校报由语文组负责;升旗仪式由德育处负责等)

②通过工会活动、民主生活会、教工代表会、政治学习例会、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健康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感恩文化内化为师生自觉思想与行为。

(工会组织是学校行政与老师理解、信任沟通的桥梁,以“老教师座谈会”、“职工活动”“倡议书”等形式为载体促成文化的形成。)

③引领师生阅读人性、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书籍。

图书室、校长室、办公室、教师个人等在固定的橱窗推荐好书;学校定期收集与检查读书笔记与读后感、阅读卡等资料。

④开发《感恩》、《礼仪》校本教材,并列入德育、入学教育课程计划。《感恩》读本成书,发放给了学生。《中学生礼仪知识读本》编缉中

⑤每期一次隆重的孝心标兵、爱卫标兵、赤子之星、校园明星、尊师标兵、师德标兵等表彰大会,渲染深厚的“感恩”氛围。

形成学校传统文化活动,建设学生成长档案袋(办法:档案由学生自己管理,学校做出要求,印发格式,在规定要求下,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收集成长中的点滴、体验成长快乐,并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

⑥用规范而隆重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师生宣誓、入学教育、告别童年仪式、青年节庆祝活动、入团仪式、隆重而热烈,对学生给予教育。

(四)道德规范:

1、文明举止: ①加强礼仪教育。(以读本为载体,通过“学校感恩、礼仪讲师团”活动搞好讲座。附讲师团名单)

②加强法制、廉耻教育,增强正义感、荣辱感与敬畏法律法规的意识。(法制副校长按计划授课)

③开展敬业教育,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倡导职业操守,履行职业职责。(请优秀中老年教师讲《体验老师职业幸福》《老师职业操守》《老师从业意义》等为主题的报告,同时每年与镇政府,对本地从教十年以上或师德高尚者颁奖表彰。附表4:“常年山区工作教师奖励基金”筹建与管理方案。)

④加强重视形象教育。重视自我形象,不仅是善待自己、提升自我层次的需求,更是尊重自己与别人的需要。(照一照、脸上笑;整一整,精神长。)

2、道德行为:

①开展与家庭、社区服务共建实践活动。

(农校工作室、校外德育基地、家校社区整体对学生进行评价)

②以感恩教育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期初制定计划,时间、内容、主讲人进行确定,按计划落实。)③开展以“感恩、幸福、负责、守法”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五)校内秩序:

①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维护公共秩序。②要加强门卫管理,把好校园治安第一关。

③落实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确保师生活动安全 ④加强巡查制度,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六)环境建设(附5:具体设计,附6:征求班级、建筑物、校园道路、校园景点命名的通知)

1、绿化、美化、净化工作

①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针对校园实际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花坛钵花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②加强对绿化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设专职绿化人员,定期对全校花草、树木、绿篱进行修剪、养护。

2、工作学习环境:

①对教室、办公室、功能教室、活动室内部设施进行全面的检修或升级。

②对各功能室实行承包到人制度,并把管理好坏与平常工作量奖进行挂钩,为教工各项文娱活动提供舒适的外部环境。

③开展“书香班集体”、“书香办公室”等评选活动。④定期程序化的检查评比活动。

3、人文景观建设:

①以二十孝故事与插图为主体的墙体文并适当设置人文景观,充分利用教室内外墙壁的宣传作用。

②在学校设置体现“感恩、惜福、读书、乐教”等内容为要求的名人名言语录牌和匾牌。(全体师生均的参加)

③根据不同感恩侧重点月的需要增设宣传橱窗、黑板报、布告栏等。

④为感恩为主题的校内建筑物、路面、班级等进行命名,如惜福楼、致知楼、感恩路、平安路、孔融班、知耻班等(学校制定命名方案,在学校师生甚至离退休教师、社会贤达中征求的意见)。

(七)、具体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推进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为社会提供新的文化规范,有利于培养造就大批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因此全校教职工要提高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思想自觉统一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上来。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成立由学校党支部、校委会为主要成员、师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贤达代表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全面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根据目标任务,明确各处室的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以人为本,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真正达到“学校是我家,文化建设有大家”的积极效果。

(八)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7-9月)起草方案、提炼核心理念、宣传发动,争取资金有计划做好校舍的维修与新建工作。

第二阶段(2012年下)

借鉴经验,制定建设方案、全面布置,并力争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补充完善制度文化,使得校园整体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发动师生对校舍、景点、区域的命名与设计意见。

第三阶段(2013上期)配套的墙体文化、环境、景点建设,如图书馆,花园,运动场、校门、走廊等建设工作。

第四阶段(2013年下期)反思整改,查漏补缺,不断完善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感恩教育活动新闻报道 篇6

——某某学校感恩教育活动新闻报道

报道人:某某

某某学校始终把感恩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之中,欲成才先成人,德育教育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6月4日上午七点三十分,某某学校举办了“感恩我们要行动”感恩励志教育演讲活动。出席本次活动的人员有全体校领导,全体学生和学生家长以及所有班主任教师。此次活动邀请了北京教育演讲团,主讲教师用浅显的语言,动人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对在场所有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现场气氛几次达到高潮,很多听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受到了心灵的洗礼。活动现场很多学生抑制不住激动的情感,跑到讲台前大声地对父母表达爱意,说出心里话,拉近了自己与父母的距离。活动接近尾声,主讲教师给全体学生布置作业:一是为你的父母洗一次脚;二是写一篇心得感受。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篇7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现实的校园文化不是平面的、封闭的, 而是立体的、开放的、丰富多彩的。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校园文化的质态构成

(1)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 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 (1) 学校环境文化; (2) 设施文化。

(2) 校园观念文化也可称为校园精神文化, 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核心。有的学者把校园精神文化分解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3) 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是一种以校园制度体系为依托, 反映学校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及校园人的追求理念等深层内容的文化。它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4) 校园行为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 是学校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经常、最直接感受和表达的校园文化形态。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学术性、娱乐性活动。

2. 从校园文化的静态构成

从静态这一角度看, 其构成有:校名、校标、校旗、校歌、校风和校训、校服、建筑、道路、雕塑、报栏、展厅、景点等。其中, 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 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 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

二、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健康的校园文化, 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健康人格的构筑、政治的进步、思想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无积极的意义。具体地说:

1.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校园文化反映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和共同目标, 因此, 必然产生一种感召力。这种感召力能够把全体师生、教职员工引导到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上来, 引导师生共同为之努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总是以其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潜在的灌输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好的校园文化, 会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中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不乏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对抗性。比如, 校园举办的歌咏比赛、书画作品赛、知识、技能大赛、校园运动会、重大节日征文比赛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了学子们的精神生活, 也不同程度地训练和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心理、抗挫折心理, 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3.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校园文化作为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具体生动的一种微观社会环境, 在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牛津、剑桥的学生讲, 他们在学校不是被教出来的, 而是被“熏陶”出来的。可见, 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学生的心灵, 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并使其人格和品德都得到升华和提高。

4.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遵纪守法观念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能促成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通过听法律讲座、参加法制报告、参观少管所及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5.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 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构筑健康的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观摩展览、社会实践、技能大赛、理论探讨、学术报告, 就能够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广大的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 受这种精神的熏陶,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久而久之, 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综上所述,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 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 我们要重视并努力建设好校园文化, 让校园文化这朵奇葩在育人的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摘要:中学校园文化分为各个层面。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 种种校园文化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要正视校园文化建设。旨在通过对校园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分析, 引起人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 努力探寻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作出贡献。

感恩教育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意义 篇8

关键词: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和谐校园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基础的道德品质。在大学生中树立感恩意识,进行感恩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道德情感的缺失而出现种种不良现象:如随意迟到缺课、不遵守课堂纪律、考试作弊;不讲信誉、拖欠贷款;缺乏必要的群体意识、集体观念和同情心、自私自利等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感恩意识薄弱、情感冷漠等情况时有发生,感恩正在被当代大学生忽略甚至遗忘。大学生情感冷漠,感恩意识淡薄不仅仅是由学生自身引起的,家庭、社会、学校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家庭的溺爱孳生了感恩意识缺失的温床、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不强、社会道德失范的影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的最大化。

二、实施感恩教育对于和谐校园的重大意义

“感恩教育是学校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恩教育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谐发展的大学生。

感恩教育对于我们追求高校德育工作实效,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任何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激而非忘恩负义。感恩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的做人原则,既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感恩教育是“四个学会”的综合体现,有助于大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独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各种潜能,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一名和谐发展的大学生。

2.感恩教育有助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

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融化他们的冷漠心、自我心和自私心,培养他们感恩回报、施恩不图报、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良好品性和与人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有助于让学生体悟父母无私深厚的天伦之爱,理解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奉献,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浪费、攀比享乐的不良习惯;有助于增进师生的交流,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老师教导学生的良苦用心,从学生心中唤醒对于教师辛劳的尊重,使学生把接受教师的教育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有助于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实现大学生之间的文明交往、互相关爱、珍惜友谊、共同进步;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树立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形成高尚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校园乃至于和谐社会都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3.感恩教育促进学生与校园环境、学校制度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目标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校园的建设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是学生与学校生活环境、学生与学校制度之间的和谐。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觉树立责任意识,始终做到以校为家,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自觉维护校园的文明环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主动维护学校的利益,积极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自身的贡献。

4.感恩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感恩教育是一种德育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教育。其根本点立足于现实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关系。因此,只要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事物都能够纳入到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去,而且感恩教育有显著的外化表现形式,使得感恩教育是否被学生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等问题都可以从外化的回报行为表现中得到具体的考量。在这个意义上,感恩教育能够克服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易执行更不易衡量的某些弊端。感恩教育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论指引,同时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实践化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从而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5.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

懂得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是大自然、是社会、是国家和他人的恩泽与奉献的结果,应当珍惜与感激。这意味着人们在享受恩泽的同时更要承担一份责任,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因此,感恩其实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对社会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群体中的不道德现象,避免因缺乏感恩所造成的亲情悲剧,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自立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的意义。这也正是高校德育孜孜以求的目标。

三、加大感恩教育力度,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而拥有知识的大学生将成为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加大感恩教育力度,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1.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高校德育应充分重视感恩教育,将其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最为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结合“两课”教学及德育课程改革,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将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

2.发挥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渗透感恩教育。

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载体和阵地的建设与引导,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学生课外理论学习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完善,体会到感恩的重要,奉献的快乐。

3.创建“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实施感恩教育的环境基础。要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和谐环境,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

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助推器,是加速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催化器,更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道德的孵化器。在高校推进感恩教育,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群体来积极的参与,通过集体的力量把感恩教育发展成为一种感恩文化,进而影响带动全社会,让感恩成为和谐社会关系至关重要的“黏合剂”。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

[2]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J].江苏高教,2007,(1).

[3]梁勤儒,王燕芳,陈昌龄.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4]祝国超.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5]邓永超.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应然诉求[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2).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数学教学 篇9

数学学科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训练,却往往忽视了文化的底蕴。数学课堂应该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全,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就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数学教学,我谈以下几点:

一、丰富校园生活,搭建学习的平台。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一个人最难忘、最宝贵的时光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感染着学生。其实在孩子们的眼里数学不仅仅游走于课堂与课本之间,数学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更渴望在散发着浓浓数学味的校园生活中获取数学。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进的步伐,新的课程理念已逐步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师关注的重点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取得,更重要的是学生长远发展与个性化的创造。课堂上,孩子们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主动求知的热情和无穷的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作为数学老师,有责任让数学文化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让数学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他们置身于数学的海洋。

数学学习如果只是解题,永远只是井底之蛙。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培养理性精神和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它的应用价值和赋予历史背景,就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数学学习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应该为孩子们搭建一些平台,通过数学文化长廊、举办数学讲座等活动平台,让师生共同挖掘丰富的数学文化内涵,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感悟和文化的熏陶。新课程改革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通过这些平台,可以挖掘许多课堂上没有的数学课程资源,并在这个活动平台上得到学习和熏陶,这样活化了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灵活运用和学习数学课本所没有的数学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生活应用,多让学生实践。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绝大多数都是凑好数据编好题型直接塞给学生的。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很多学生只在考试时感到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根据教育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培养一种应用的欲望和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一次实践活动。首先,请学生分小组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是一门新设学科,同学们倍感新奇,课堂形式也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数学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其次,又引导学生设想个人实践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最后,又激励学生自由组合,制订小组实践计划:假如我们是XX,想统计……做社会的好公民。这里,要求各小组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展开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参谋”、“校长助理”、“社会公民”这三个生活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审视实际问题,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三、要勇于创新,文化才有生命力

尽管许多数学教师在理性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在自主性上,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课堂教学必须倡导鲜明的主体意识,让老师们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自己讲得舒服,讲得痛快,而要关注在45分钟里学生的变化和发展。

创造性的设计教学,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从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尽管许多数学老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钻研精神,但无论在教学的模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是“继承多于创造”,也很少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例如,对教材内容的解构与重组;对概念、命题赋予不同的现实模型或不同的模型;对例题、习题的改造与扩充等,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2)数学教学模式构建的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更注意综合一些教学模式,创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3)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4)教育技术的创新。主要是多媒体的合理组合,编制更富创意等。数学教学要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用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来影响学生,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去花样翻新,文化便能很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化人力量来。

总之,数学的色彩应当是五彩缤纷的,数学的空间应当是神奇瑰丽的,而构建校园数学文化体系的研究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作为一个数学工作者,我们将不断实践与思考,注重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慈善文化进校园爱心感恩育新人 篇10

——略阳县东关小学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小记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在他去爱人们的时候才能成为人。”所以,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培养学生具有爱心、懂得感恩、善行善事,是学校德育工作永恒的课题。一直以来,略阳县东关小学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的办学方针,贯彻“书香育人,文化养人”的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爱心培养,开展感恩教育、爱心慈善等多种形式活动培养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念感恩之情,常行感恩之举,常做感恩之事。

2012年,县慈善协会、县教育体育局组织全县中小学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为6所中小学免费发放《慈善读本》2665册,其中,小学版1076册,初中版1589册,受赠学生2665人,总价值达31980元。

在这次活动中,我校共获赠《慈善读本》886册,其中,三至五年级674人,人手一册,六年级212册阅后由学校收回存图书室供全校师生借阅使用。通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对《慈善读本》进行学习,收到了良好的育人实效。

一是以《慈善读本》为主要内容,组织全校学生认真学习。以主题班队会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畅谈自己的所感、所想。

二是以“感恩”为题,开展专题演讲。举行感恩慈善教育国旗下演讲。以班级为单位也举行以“感恩”为题的专题演讲活动。

三是举办了以“感恩”为题的书信、作文大赛。三年级以上全体学生全都参与,并对60余名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生给予了表彰奖励。

四是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作报告会、讲故事、专栏、手抄报等形式广泛宣传,提高学生对慈善活动的认识,激发学生们扶弱帮困、关爱他人的爱心慈善行动。

感恩教育贵在实践,爱心慈善贵在实践。为进一步加强慈善感恩教育的实效,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敬老孝亲活动。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关爱别人首先从孝敬父母开始。结合《慈善读本》,我校通过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做代理家长,帮父母干一些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每天给父母做一顿饭,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的难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老孝亲的思想品质。并将做得好的学生的活动照片在班级展示牌里展出,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是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发扬无私精神,拓展爱心慈善活动的内涵。在学生之间我们开展了“手拉手、一帮一”爱心结

对帮扶活动,让优秀学生每人帮助一名学困生,鼓励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教师间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还通过联片教研、送教下乡,加强同薄弱学校的联系,带动他们一起发展。

三是积极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使学生认识慈善的意义就是要能够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继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捐款之后,学校还多次组织为县域贫困学生、患病学生捐款。2011年,本县观音寺镇学生陈某身患脑瘤,无钱手术,东关小学师生积极倡议,开展募捐活动,将点点滴滴的爱心汇成了爱的海洋,为该同学筹集到医疗费15000余元。

四是结合“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我校学生王某在周末乘坐的公交车上拾到现金十余万元,周一将所拾现金交到学校,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很快联系到失主,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发生在校内校外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的好人好事多达上百次。

浅谈学校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篇11

校园建设感恩互动体验家校配合如果说“晓之以理”的养成教育是发动机,那么“动之以情”的感恩教育就是校园文化的润滑剂,二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感恩教育自古有之,“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这些例子常常被人们引用来说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动物尚切如此,何况人呢?只有让孩子关注到身边的爱,他才能体验到爱,只有体验到爱,他才能珍惜爱,只有珍惜爱,他才能懂得爱,只有懂得爱,他才能懂得感恩。

一、 在潜移默化中认知爱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内心的情感,它让人懂得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懂得尊重和理解别人、懂得珍惜和爱护这个世界。感恩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同时也要面向家长和教师,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各种力量的合力推进才能让感恩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课堂是老师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阵地,教材和课外读物为学生体验感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当中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课堂上结合感恩教育,能够让孩子知恩于心,知恩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诠释心中的爱,用心中的爱去感动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去影响整个社会,让整个社会充满正能量而变得更加和谐。

其次,感恩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老师可以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告诉家长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设计一些孩子与家长互动的实践活动来增进家长与学生对爱的理解,让孩子和家长在活动过程中增加对感恩的认知。孩子需要感恩教育,家长更需要。在“拜金主义”的冲击下,很多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长的价值观会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对孩子形成误导。家长在配合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既是参与者,也是实践者,在今后的更多时间里,他们将以自己的身体例行为孩子作表率,让孩子从他们的身上认知爱,让孩子懂得感恩。

此外,开展感恩活动也是认知感恩的有效途径,教师们只有把自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汇成了源源不断的感激,在内心里对“感恩”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才能将“感恩”化为“感动”,而这种感动就是唤醒、是激励,用这样的感动才能去滋润无数渴望在爱中成长的幼小心灵。

二、 在活动互动中体验爱

感恩教育需要设计载体推进,只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对爱有更好的理解,对感恩有更深的解读。首先,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前提。学校要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这有利于熏陶和启发学生,“入兰芷之室,久之不闻其香”就是这个道理。从校园布置着手,从教学楼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以此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感恩的痕迹;班级里通过黑板报、教室布置比赛,鼓励并提倡学生设计“感恩画、感恩卡、感恩语、感恩报”,使每一个班级都充满感恩的气息,让学校每一个活动充满感恩的正能量。

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可以不断丰富载体,设计不同的活动加以推动。如在校园范围内可以组织“爱心书屋”“我爱我家”“老师,我被你感动”“美德在我身边主题班会”“组织歌咏赛”“设计爱心实践作业”等活动,通过这些系列活动地开展,为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挚爱,体会老师对他的关爱,看到同学朋友之间的友爱,这样才容易让学生体验到爱,更有利于在下一步实际行动上有所突破,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 在学习生活中回报爱

勃朗宁说:“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感恩教育就是要让人的心里充满愛,回报社会更多的爱,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爱。目前的高考教育体制,造就了很多只对“知识”感兴趣的“机械人”,孩子心底的爱有待于被唤醒。只有感恩教育才能够唤醒孩子对爱的理解、对感恩的关注,让孩子们通过知恩、识恩、感恩,会懂得同样用自己的爱去回报他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帮父母扫地、洗碗,在学校帮助老师擦黑板,同学之间结成“一对红小组”,在社区帮助打扫卫生等等。这种感恩并不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的,是受内心的良知驱使自觉完成的。学生应该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父母、对亲人、对老师、对朋友的爱和感恩,如动手做一张爱心卡,把它送给让我感动的人;为地震、冰雪灾害里的人们捐款捐物;把喜欢的书籍送给贫困地区的同龄人;进行实践调查,寻找身边的感动;把自己对感恩的理解做成手抄报,在校园里进行展览等等。孩子的内心是一片处女地,你若播撒爱的种子,那里便开出感恩之花。通过各种形式的感恩活动,让学生们在爱中成长,在爱中进步,让他们变得感觉更敏锐,情感更丰富,让他们懂得发现身边美好的人与事,懂得珍惜已得的爱,懂得在得到的同时付出也是一种快乐。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恩教育 篇12

一、帮助学生理解“感恩恩”的意义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题, 是一个人正常的、被社会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一种处世哲学, 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 知恩图报, 有恩必报, 不仅是一种情感,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人区别于一般动物根本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思想、有正义之感。感恩是对他人的帮助和恩惠由衷地表示感激, 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感恩是一种美德, 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天生和贪婪、吝啬、冷漠对立。

感恩包含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 是弘扬民族精神,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 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 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 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 大自然对我们有滋养之恩……

二、帮助学生明白“感恩”的原因

感恩父母。“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 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 给予我们最多的便是父母。孝的源泉是爱, 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感情。因此, 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对父母的感恩是儒家精神的根本, 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境界。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到保全生命, 从理解服从到努力认同, 从立身行道到扬名后世, 从生前侍奉、丧葬祭祀到慎终追远, 都是感恩父母。《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 都从基于自然性血缘关系的原初情感, 进而赋予“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和意蕴, 都将孝推崇到教育的理论范畴。感谢父母的支持, 感谢父母的鼓励, 感谢父母的无私的爱。我们说, 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感恩师长与朋友。师长传授我们知识, 教我们做人, 给予我们具体的指导和教育。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规》就对尊敬师长有严格的规定。感恩师长在我国也有优良的传统,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论语·学而》) , 这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 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卢作孚先生认为:“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邻里朋友给我们帮助与关怀, 我们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 感谢朋友的信任和情谊。可以说, 感恩师长、朋友是立德之本。

感恩社会与祖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岳飞精忠报国, 古往今来忠心报国的事例不胜枚举。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 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 感恩于祖国。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 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 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精彩。从某种程度上说, 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自然。追求普遍的“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大自然赐予我们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 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从人类所走过的历程来看, 人类先民依赖着大自然慷慨的馈赠, 始终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随顺自然。只有懂得感恩自然,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珍惜资源爱护家园, 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说, 感恩自然是生存之基。

三、帮助学生树立“感恩”的意识

小学生不懂得感恩, 变得冷漠与自私, 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意识长久缺失的表现。找回缺失的感恩意识,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努力, 建立良好的感恩氛围。

1.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一位合格的班主任, 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都要对学生加以关心和引导, 但这并不表示班主任在生活中担当“保姆”角色。班主任要学会“偷懒”, 平时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既能锻炼学生做事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如整理内务、两室一地的卫生打扫、刷厕所等, 教师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学生才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得出色时, 班主任要及时鼓励, 予以肯定。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的道理, 有付出才有收获, 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老师的难处。如果班主任全天候地守着学生, 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 以为班主任就应该这样, 对班主任的任劳任怨自然不会产生感恩之心。

2.以身作则, 做好学生的楷模。

爱的传递永远不可能靠说教来实现, 需要的是榜样的表率作用。班主任的品格, 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 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 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 而是用生命对孩子的教育。它体现在班主任的品格之中, 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修养, 以身立教。教育讲究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感恩并不是简单的行为习惯养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仿的楷模。在品德教育中,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如讲文明话、做文明事, 诚实、谦虚、认真、宽容等。

3.举行感恩活动, 加强感恩意识的宣传。

在感恩教育活动内容上, 班主任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对父母感恩、对老师感恩、对同学 (他人) 感恩等, 并科学地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方案:

回报父母养育恩, 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整理房间、洗碗、给父母捶背、为父母倒茶等, 从中体验父母的的艰辛和不易。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 加强与父母的感情交流, 增强双方的相互了解, 缩短亲子之间的距离。寻找父母身上让自己感动的东西, 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

对同学对他人, 可以开展“同学的爱”、“同学给我的关心或帮助”等系列征文活动、演讲比赛;对老师, 可以从“难忘师恩”作文比赛、黑板报出版、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在师生中学唱歌曲《感恩的心》, 放有关感恩的影片, 如《暖春》《一个都不能少》等, 在校园中营造一种感恩、感动、和谐的良好氛围。另外, 学校或班级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 如篮球、接力等比赛, 让学生懂得要想取得胜利, 必须团结合作、齐心协力, 克服自私、斤斤计较、不愿合作的缺点, 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 感受互相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 激发感恩的情感。

教育的真谛在于能启发自觉。我们在开展感恩教育工作时, 可以收集一些与感恩教育有关的传统故事、中外经典故事, 在班队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 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念, 使学生在故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启发道德的自觉, 促使学生感恩心理的养成;可以用“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等与感恩教育主题相关的古诗词或中外名人名言, 张贴在教室墙壁上, 以朗诵比赛、写感想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感恩的情结, 积极营造“感恩”的教育氛围, 以氛围来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可以创设一些活动情景, 用“心理换位”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感恩”活动, 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父母的养育恩、老师的苦口婆心教导、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与友善”, 引导学生在相互理解中体验“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的美德。经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的“感恩”实践活动, 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 学会感激, 学会回报, 学会做人。

四、班主任在感恩教育中的注意点

1.强调感恩教育的科学性, 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

要求班主任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 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班主任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 还要联系社会实践, 联系学生思想实际, 进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2.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 提高家长、社区的整合力度。

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 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难以成功, 需要得到家长、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可能有效。感恩教育, 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 更应注意在现实生活中, 尤其是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上。

3.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 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

在学校实施感恩教育, 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 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 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方式的选择, 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征;要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而不是一味灌输如何重要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外, 感恩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可能有差距, 班主任要意识到如何应对这样那样的问题。

上一篇:父亲的道歉信下一篇:公司的2019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