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积累与运用素材

2024-09-06

如何积累与运用素材(共9篇)

如何积累与运用素材 篇1

——任雪萍

【摘要】 “好素材决定好作文,好作文决定好分数”。素材的多寡新旧,处理的精粗,运用的巧拙,往往直接决定了作文分数的高低,决定了考生的命运。掌握好素材积累与运用方略,相信考生必能在考场上厚积薄发,灵活运用,文由意生。

【关键词】高考 素材积累热点 课本 生活 准确运用 新颖

高考临近,作文备考的重点已由“写作基本能力和技巧的训练”转向“素材的积累和运用”。人们常说“好素材决定好作文,好作文决定好分数”“得素材者得天下”,这些都说明了素材的重要性。唯有获取大量新鲜、实用的素材,才能应万变,决胜高考。素材的多寡新旧,处理的精粗,运用的巧拙,往往直接决定了作文分数的高低,决定了考生的命运。巧妙运用考前素材积累与运用方略,必将使考场作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全面关注热点素材

社会热点与时代热点,既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备受命题者青睐。如“明星代言”、“兽首拍卖”等作文命题材料,都是当年的热点素材。考生如果熟悉这些素材,就能借助作文这个平台,展现自己紧跟社会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感与热情,实现与阅卷老师的沟通与交流。即使作文话题与社会、时代热点的结合不是十分明显,但作文时选择新鲜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比用那些被人嚼烂了的材料要亲切得多,也更能使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从而拿到高分数。

如何积累热点素材,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关注新闻,追踪热点。临近高考,时间紧,任务重,但即使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利用课间、睡前时间,浏览报刊、收看新闻。因为各种媒体——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等都是触手可及的素材,《新闻联播》《新闻30分》《焦点访谈》等都应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

2.寻求评价,记录感触。遇到典型人物或热点事件,尽可能地弄清事件始末,了解全面。除了了解各方对这一热点的评论外,更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及时记下自己最感动的细节和最深刻的感受。

3.利用资料,分类整理。高考前夕,平时积累的各种素材肯定很多,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效果往往很差。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分类整理,可按主题分类,如创新、环保、教育、道德等,每个主题都准备三至五个素材,字数限定在500字左右,并且在每则素材下面都注明运用方向、适用话题等,这样运用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二、回顾挖掘课本素材

课本是我们最熟悉的素材库。近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很好地运用了课本中的素材,运用这样的素材既显示出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用心和深入,也会使阅

1卷人觉得格外亲切,从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课本素材的魅力为何经久不衰?原因大致有二:一方面是教材本身的经典性和文化味;另一方面是教材是考生最熟悉的,易于发挥到极致。

回顾挖掘课本素材,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主题归类,巩固记忆。利用课本素材,就是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主题对课文进行分类,分析哪一篇文章可以用于哪一个主题。这样,让每一篇文章都找到合适的位置,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2.纵深挖掘,多向联系。冲刺复习中,对于一些重点课文,要重点做一些“钻探”,这样既有助于理解课文,也有助于积累课本素材。如《拿来主义》,可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联系“创新”“与世界接轨”等话题;也可从精华与糟粕的角度联系“选择”“美与丑”等话题;还可从交往交流的角度联系“开放”“封闭”等话题。

三、整合梳理生活素材

近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取材十分广泛,选取材料形式丰富多样,反映了作文命题走进现实生活、贴近考生生活的思想,这与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高考作文特别强调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生,强调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高度重视生活积累,及时、广泛、深刻地了解和思考生活本身,体验人生,关注社会,激发写作欲望。临近高考,时间有限,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资源,着力整合生活中的各类素材,以及由此形成的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同时,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里理出头绪,发现生活规律,提炼生活本质。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整合梳理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与情感。在大考前复习之余,多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灵,想想那些使你幸福、使你痛苦、使你欢乐、使你忧愤、使你反思的一幕幕情景。如果在考场上,面对作文话题,你能够迅速打开自己的心灵,让心中的话化作文字汩汩流出,这样的文字往往是最有生命力、最为精彩的,因为它是你的真情实感。

2.整合梳理平时老师评讲过的作文、印发的范文等。这些作文和范文,你已经熟记于心,让高考作文与自己积累的材料挂钩是件十分容易的事。如果在考场上碰到相关的作文话题,语言、结构甚至思想内容等都是可以借鉴的。

通过以上方法,同学们可以全面整合积累热点素材、课本素材、生活素材,那么怎样把这些素材铭记于心并以新颖的角度运用于作文中呢?要注意以下两点:

1.记住素材关键点。高考作文中,学生在运用素材的时候常出现史实不清、张冠李戴的情况,有的甚至逻辑不通。这很大的原因就是学生对素材的关键内容记忆出现了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记忆素材的时候首先就要找到其中的关键点,并把它们牢牢地记住,进而通过这些关键点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素材完整地记住。这些关键点包括:国家(地点)、时代、人物名字、人物经历(这个最容易出错)、结果、涉及的具体数据等内容。

2.回避滥熟观点。有些素材容易让人形成既有的思维定势,比如海伦•凯勒的素材,大

多数同学总是用她的事迹来歌颂身残志坚、毅力顽强的精神。可是,如果全面了解海伦•凯勒的事迹,就会发现这仅仅是海伦•凯勒优良品质的一部分。比如,“1936年,和海伦•凯勒朝夕相处五十年的沙利文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从这一小段文字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海伦•凯勒知恩图报,乐于奉献,将沙利文老师的爱发扬光大,和沙利文老师进行着爱的接力,为世界盲人的教育事业和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素材本身内容的丰富性,我们在提炼观点的时候,应该努力回避滥熟观点,做到“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

如何积累与运用素材 篇2

一.作文素材的积累

(一)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 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 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 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体味人生, 多角度多侧面地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学会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

(二) 从教材中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是一座作文素材库, 里面的文章可谓“无山不含玉, 无水不藏珠”, 其中的人、事、景、物可为我们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当然, 这里说的教材不仅仅指我们的语文教材, 我们还可从思想政治教材中去积累经典论据材料, 从物理化学教材中去感受科学家的魅力, 从历史、地理教材中去积淀人文知识, 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总之, 教材是写作素材的宝库, 从教材中积累素材当为妙招。

(三) 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 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视野窄,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素材。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 是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积累素材的重要渠道。积累课外素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那就是经典的高考题和贴近高考的一些优美的语段训练材料, 这些训练材料大多文质兼美, 教育意义非常深刻。只要我们留意, 可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到数量可观的写作素材。

(四) 从学生的相互交流中积累素材

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 阅读习惯和价值取向就会有异。让学生相互交流积累的写作素材, 资源共享, 素材共用, 这是笔者从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这也拓宽了素材积累的渠道,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合作。

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但在写作中仅有素材“量”的积累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我们对积累的素材进行“理智”的分析, 合理的变通, 灵活的运用。

二.作文素材的运用

有了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就像有了砖不一定成楼, 有了米不一定成炊一样。因此, 要写好文章, 还应指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素材。

(一) 素材的有机整合

要使素材充实, 应对占有的写作素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对占有的写作素材, 要精读细思, 目注神入, 多思考, 善揣摩, 分类整合。如按照主观与客观、原因与结果、主流与支流、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等方式来整合素材。或按素材反映的中心、蕴涵的哲理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角度进行整合,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变”。

(二) 素材的灵活运用

对写作素材有了必要的整合, 还应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 这样就可以做到“以少胜多”。如运用仿拟的手法, 改动语段中一个关键性的词语, 这个词语可能是几个分句中共有的一个词语, 这段话可用于另一个方面, 表达另一层意思, 阐述另一个话题。如:“友谊是雨季里的小伞, 撑起一片晴天;友谊是一阵温馨的风, 把潮湿的心吹暖;友谊是寒夜里的一盏灯, 燃着热情的火焰;友谊是一块洁白的手帕, 拭干你腮边伤心的泪痕。”这段话中的“友谊”一词可以根据情况换成“亲情”“关爱”“奉献”等词语。

灵活运用素材的另一种办法是学会变通素材。“任何事物或事理都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去观察、去分析, 便会获得不同的发现。”说明素材包含的意义是多元的, 其功能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将事物或事理的某个角度、某个侧面跟特定的话题或主题建立联系, 使之构成证明与被证明、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据此, 根据话题或主题的需要, 我们可以对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或事迹围绕写作的主旨进行迁移叙述并将其放大, 也可以选择素材的某一情节或者某个重要的生活片段加以叙述或分析, 还可以把素材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拓展。通过这些方式, 我们可以实现灵活运用素材的目的。

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的指导, 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致力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而不懈探究的重要课题。“积累”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运用”则是要让学生机智地处理素材信息, 从而艺术地架构文章, 让自己的文章材料丰富, 以理服人, 用情感人。

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3

一是语言好,中考作文语言在表述清楚的前提下,一定要有文采。一段精彩的语言放置在开篇,一句经典的语句收束全文,定会使文章引人入胜。二是结构巧,考场作文结构必须要巧妙。要做到分分钟内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睛,所以构思当然要巧,开头、结尾、中间主体部分设计都要尽量巧妙。三是选材新,中考作文素材的新颖,无疑也是提升作文档次的一个重要法宝。选材新颖独特,可以使作文在众多平凡之作中脱颖而出。四是立意深,一篇立意深刻的文章,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立意深刻也是写作中最难达到的高度,却也是最能决定作文分数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文能力是同学们人生阅历的一个展现,这种阅历一是来自生活,二是来自阅读。把生活与阅读进行整合,然后再表达出来,就是人生境界的表述。

同学们的人生阅历少,许多对人生、人性、生活、世界的认知与表述还需要靠阅读来提升。因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阅读积累。可能许多同学手中都有一本厚厚的积累本,但本子里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句子、语段,我们却无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我们不仅要善于把握各种渠道进行积累,积累后还要进行分解归类。

首先,不能遗忘课本中的人物和语言。同学们可以积累教材中许多精彩的语句或人物故事。例如鲁迅《故乡》的结尾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充满了人生意味的语句,同学们可以把它当作“理想”或“勇敢”之类的作文的结尾点题句使用。再如《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款款忠心,天地可鉴。作为人臣的楷模,忠良的代表,他的尽忠职守,为蜀汉的默默奉献,同学们可以用作关于“责任”“奉献”“忠诚”等作文的素材使用。再如《邓稼先》中的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闻一多、《伟大的悲剧》中的斯科特的探险队,还有拥有旷达情怀的苏轼、胸怀万民的范仲淹、果敢与忠勇的唐雎、大智又大勇的愚公、理智又忠诚的邹忌、深谋远虑的曹刿……所有这些人物,同学们都可以仔细研读,作为自己写作中的素材。对于教材中的选文,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阅读,例如,《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的身世经历,《史记》中的故事,以及《史记》的价值,同学们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进行积累。类似的,孟子的名言、孔子的语录、墨子的行为、庄子的精神……这些都可以成为信手拈来的素材。对于教材中的这些素材,同学们可以边学习知识,边梳理积累。

其次,广泛进行课外阅读。如何在繁多的课外读物中筛选出我们需要的素材呢?同学们如果没有时间去读大部头的经典名著,可以读一些经典、优美、深刻的短文,可以选择一些名家的名篇、名家的点评、诗词名句的鉴赏,还有一些快餐类型的短文集,例如《智慧背囊》系列、《时文选萃》系列、《意林故事》系列等。在阅读时,要做到精读与略读结合,文章中的故事可以略读,故事结尾处的点睛之笔要细读,而且要记到积累本上。同学们在积累这些语句时,还要对其进行简要分析,要对其进行定位,谈谈该句子或语段适用于什么样的作文主题。

例如,“一个人重要的不是站在什么位置,而是朝哪个方向走。”这句话,讲的是目标、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它适用于写“目标”“理想”这类作文的开头,也可以写在结尾作点题之用。诗人鲁藜在诗歌《泥土》中写道:“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这首诗适用于放低自己、以退为进、谦虚等主题的作文。如果我们能把类似的经典语句都进行这样的积累与归类,就可提高积累的质与量了。

最后,有效利用影视传媒。影视传媒也可以成为我们积累素材的一个有效渠道。特别是一些时事热点、各界的领军人物,都可以成为我们中考作文的盘中餐。例如每年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他们或坚强,或勇敢,或担当,或善良,或无私……许多我们在作文中需要表达的有关生活与人生的诸多感悟,都能在他们的身上找到缩影。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人物事迹恰当地写到自己的作文中,就会成为作文观点表述的有力证据,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与时尚性,扩大文章的广度,同时也加深文章的深度。对于这样的素材,同学们可以按类型分别进行积累。也可以按作文主题的关键词进行积累。例如,责任类: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带领村民致富,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格桑德吉;一生奉献给核事业的科学家,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林俊德;守礁二十年的南海卫士——李文波……同学们可以了解人物事迹,然后按人物精神品质进行归类整理,方便平时随时翻阅。与此方法相同,有关奉献、善良、爱心等主题的素材,都可以这样进行积累。

中考作文考查我们对生活、人生的认知与判断,无外乎是关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正确认识。中考作文题目看似多而杂,毫无抓手,但跳出各种题目,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来看,就是有关人性的美好品质、人生的态度等几方面关键词,例如:善良、宽容、诚实、无私、坚强、勇敢、乐观、正直、谦虚、勤奋、责任、理解、尊重、选择、自信、理想、信念、目标……紧紧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素材积累,就不会出现写作时“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无力感了。

同学们记住,作文分数的提升,不仅要善于积累,而且还要善于归类和整理!把阅读面变宽,把积累本变薄!

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4

北京最近又开了一家豪华高端商场,买的全是国外奢侈品牌,号称所有品牌上货均和全球同步,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一)。一时间,逛该商场成了一种时尚,拎一个该商场的手袋也是一件挺有面子的事。

历来,全世界奢侈品关注的不是中国内地,而是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家或中国香港地区。然而,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内地的情况突然发生了巨大的逆转。高盛投资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额约占全球销售额的12%,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预计中国将在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最大买家。

【点燃思维】

很多法国服装奢侈品牌在法国全国的`专卖店数量远远少于在中国或其他亚洲国家专卖店的数量。这些奢侈品牌在欧洲是一家接一家地关门,但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却是一家接一家地开。

奢侈品的需求是创造出来的,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它们,但是电视银屏上的俊男靓女和无所不在的营销广告,国内展会的此起彼伏,再加上媒体的追捧,社会舆论的推动,让我们认为没有钱就应该向往它们,而有了钱就一定要拥有它们。

议论文论据素材积累与运用 篇5

其实,在各种品牌的产品中,米其林的轮胎经常是市场上最贵的,但米其林人从不担心:“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客户了解到,米其林轮胎的每公里成本实际上是最低的。”韩思克说:“米其林的目标不是做最大的公司,而是做产品质量、价格、服务最好的公司。”让米其林出名的,除了轮胎外,还有被无数饕餮一族奉为“红宝书”的《米其林指南》。

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米其林公司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里面有法国各地的加油站、修理处、食宿等信息,通过米其林的经销商免费送给来法国旅游的司机。时任米其林掌门人的安德烈在小册子的序言中写道:此书在新世纪出版,它一定能与世纪共存。后来,这本在每年3月的第一个星期三更新出版的指南,被美食爱好者们奉为至宝,甚至被誉为欧洲的“美食圣经”,尤其是在它开始每年为法国的餐馆评定星级之后。

即使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美食指南在米其林人的眼里仍只是一项“副业”。

如此专注,让米其林始终领跑世界轮胎行业。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及运用 篇6

【例1】

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

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

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例文】

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

1我只是一介书生,所以难免卖点书呆子气。每每看《西游记》,总觉得既然孙大圣可以日行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还有这妖那精的惦记着唐僧肉。

2如果一步西天,倒也爽快,只是师徒几人的关系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酒肉朋友”的层次上了。所谓“患难见真情”:八戒虽色,却处处念叨着师傅,偷了个西瓜还不忘分给师傅半个;沙僧虽傻,却任劳任怨,甘心做大伙儿的下手;悟空虽狂,可师傅有难,不也是不顾生死,降妖除魔吗?战场上结下的友情才是钢铁铸成的啊!倘若一切都太容易,那悟空充其量只是个开路的,沙僧充其量只是个脚夫,八戒逗逗大家开心而已,便是一个太无趣的故事了。

3如果一步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的担惊受怕的搅扰,安心地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可所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敝人不才,未曾念过佛经,可也听说佛从人间来,人间酸甜苦辣尝尽,才换来“佛”超脱尘世的感悟,写入佛经,贻养后人。不经历千难万险,唐僧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阳光总在风雨后啊!

4真的可以一步西天,佛经取回,又怎么样呢?抑或,难道西天之行仅仅为了取回几本经书吗?

5没有遇上白骨精,没有进过盘丝洞,又怎知世间的险恶?没有住过高老庄,没有下过龙王庙,又怎知世间的冷暖?人性中的怯懦如何除去,人性中的恶性如何摆脱?至性如何养成,高僧如何修炼?倘没有这一路历尽艰难的感悟,又怎可获得?

6我们活在世上,总希望找这样的捷径,那样的捷径,叹为“一步登天”才是最大的财富。我们厌恶过程而只求所谓的结果,我们不管它是“猪肚”还是“蛇肚”,除了“豹尾”,我们什么也不要。所以今天我们还要防什么作弊,防什么替考,防什么徇私舞弊,防什么假冒伪劣。

7倘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取经之路,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磨难,迎接考验;倘若每个人看到的不仅是鲜花掌声围绕的“豹尾”,更祈求一个丰富多彩的“猪肚”,那我们得到的又岂止是那几句赞美之词呢?

8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

【思考】

看到这个作文题,可能高三的有些学生很犯难,觉得除了几个老掉牙的材料外,就没有什么新鲜材料好写,总觉得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不够。但是看一下例文,高三的哪个学生不知道《西游记》?高三的哪个学生没有读过《西游记》?高三的哪个学生不知道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要经过千辛万苦,哪为什么有的学生能恰当的用在作文中,有的就用不上呢?

每位同学都生活在现实中,没有都会经历很多事情,每天都会阅读很多文章,这些都是材料,还有些同学每天剪贴报纸,到书店买些“议论文论据大全”之类的教辅用书来学习,这些材料应付高考作文已经足够了,只是没有思考这些材料,没有赋予这些材料灵气,所以有材料但是用不上。

这就是说作文材料积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思考这些材料,学以致用才对。

初中高中光我们精读精讲的课文就有200-300篇,教育部规定必读的经典巨著要有40部,再加上你课外的阅读,说自己没有材料写,怎么可能?

怎样思考这些材料呢?大家对见到的听到的社会事件,对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平时就要留心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利弊如何,可以说明什么观点,类似的现象还有哪些……这样长期思考,这些材料自然就有了灵气,用时就游刃有余了。

花时间积累材料,更要花时间思考材料。

思考就是:(1)不仅仅是米才可以做饭;(2)把生米做成熟饭;(3)米不仅仅是可以做饭。

(二)思考的方向和习惯:

1.阅读积淀

2.个人经历

3.社会热点

【练习】依照上述思考方法,为下列作文题写论据

20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

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

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1.阅读积淀

A.回归课本

1.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láo曲演红楼梦

作者已经把金陵十二钗的人生结局告知了作者,读者为什么还对这本书的爱不释手呢?还认为它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呢?蒋勋jiǎng xūn认为读者更关注人物怎样一步步走向这个结局的过程。这些人物的精彩之处在于丰富的过程。从常理上讲,已经知道了人物命运,读者为什么还对后四十回的缺失耿耿于怀呢,因为关注过程。

2.《水浒传》《三国演义》讲述的也是这个道理,尽管“浪花淘尽英雄”,人生短暂;尽管“是非成败转头空”,尽管“青山依旧在”,自然永恒,但是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我们最感兴趣的是英雄们“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成败的过程或者悲欢离合的情感历程。不论成败不论悲欢,都是充实丰富的

3.《我与地坛》: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 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4.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侯。

5.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托尔斯泰的《复活》的人物、《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简爱》中的简爱、《丑小鸭》中的丑小鸭……

6.《阳光总在风雨后》: 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

7.《怒放的生命》: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飞翔在辽阔天空

8.《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9.材料还在我们耳熟能详的生活中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那另一半就是丰富的过程

天上不会掉馅饼

一口吃不了一个大胖子

B个人经历

就个人而言,自己的人生经历绝对是作文高营养的“米”啊,

此时正值青春期,正是充实丰富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代替

C社会热点

历史上,我们教育上高考招生制度,重视高校的自主招生,就是重视学生过程性评价,

其实我们我们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总结]

其实我们就坐在米仓里,可是我们却说自己无米下锅,根本的原因没有能力把生米煮成熟饭,煮成熟饭的方法就是思想,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现实中人是苇草。

要有从三个方面思考材料的思维习惯。

要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练习】

阅读材料,作文:

鲜花对牛来说是饲料

使用以下材料

1.《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juān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2.《西游记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他三人将三个果各各受用。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gū lù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什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什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象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行者道:“兄弟,你好不知止足这个东西,比不得那米食面食,撞着尽饱。象这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我们吃他这一个,也是大有缘法,不等小可。罢,罢,罢!彀了!”他欠起身来,把一个金击子,瞒窗眼儿,丢进他道房里,竟不睬他。

3.周敦颐《爱莲说》

4.陈寿《三国志》:“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5.王开岭《古典之殇》:“越来越多的人,活得像一个人,像别人的替身。越来越多的人生,像一场抄袭,像流水线肥皂。”

6.王小波在《有与无》:“我想任何一个农场主都会觉得自己猪场的规范对猪来说是最好的——每只猪除了吃什么都不做,把自己养肥。”

7.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8.许行写过一个小小说——《立正》,一个国民党的连长被施以变态训练:一听到“蒋介石”三个字就得“啪”得立正,后来他成了共产党的俘虏,仍然无法摆脱训练的影响。他真的想立正吗?真的反共吗?在一个人被主宰的时候,一切有关理性的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王尔德在《道连·葛雷的画像》里说得更是绝对、漂亮:“任何影响都是不道德的,影响他人就是把自己的灵魂强加给他人。”

9.台湾作家蒋勋在《品味》中这样说道:“口腔上官能的快乐称为‘快感’,心灵上丰富的满足才构成‘美感’。”

10.《放牛班的春天》里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11.钱老曾尖锐地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12.罗素:“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13.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14.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5.卢梭:“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16.梁晓声说:“一味药对于受病痛折磨的人来说是一剂救命的良药,但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却很可能有致命的危险。”

17.《熊培云:我为什么要写作?》——《自由在高处》自序: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

18.熊培云《地图知识分子》:

我一直相信,能让知识分子安身立命者不外乎三样东西,且缺一不可:一是知识,知识分子以思考为业,不仅捍卫常识,对社会、对世界更要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二是独立,他不应附属于任何战略。这种独立并非一种姿态,其价值正在于保护上述思考不被扭曲。三是对推进美好人生、社会进步与人类福祉的参与,正如左拉一样,他从自己的参与中找到知识的意义,其所体现者即公共精神。

19.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0.韩少功《我心归去/》:故乡……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21. 【美】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能看见的第一天下午,我将到森林里进行一次远足,让我的眼睛陶醉在自然界的美丽之中。

22. 沈从文在其《从文习作选集代序》中的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3. [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肖邦故园》: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过:“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甚至,似乎是跟一个比您本人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是,我接触到了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

24. 雨果《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只见爱斯梅拉迭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再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

25.电影《辛德勒名单》:

奥斯卡·辛德勒:看着,你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告诉我,它对你来说,值多少钱。你看一个人值多少?

26. 梁思成《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北京的城墙无疑地也可当“中国的颈环”乃至“世界的颈环”的尊号而无愧。它是我们的国宝,也是世界人类的文物遗迹。我们既承继了这样可珍贵的一件历史遗产,我们岂可随便把它毁掉!

27.牛的成语:牛郎织女、对牛弹琴、初生牛犊不怕虎、牛头不对马嘴

【练习】

一.题目

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远与近”的话题。

有同学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遥远的距离不再遥远,从纽约回广州不用一日可还,上海到广州就两个小时;就是在一座城市,也可以上班在城区,居住在郊区,二三十公里的距离开车不用半小时就可到达,远与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有同学则说,人与人交往的空间距离是短了,但不一定心的距离同样能够缩短。

还有同学感叹,有些东西远了,而有些东西却近了。

老师说,远和近是个相对概念,过去以为远的,现在近了;过去近的,现在变远了……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立意:

1.空间距离近了,心的距离远了;

2.城市近了,村落远了;

3.财富近了,精神远了;

4.科技近了,书信远了;

5.畅销书近了,经典远了;

6.旅游景点近了,文化底蕴远了;

7.英文近了,文言文远了;

8.外国文化近了,传统文化远了;

9.砖家近了,大师远了;

10.离故乡远了,乡愁近了;

11.离权利近了,离人民远了;

12.过去以为远的,现在近了;莫言、阎连科

13.过去以为近的,现在远了;

三.用到的材料

1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顾城《远和近》: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坐在你的对面,你却低头看手机

4.王开岭《消逝的放学路上》:街道要短,要很容易出现拐角。”这是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的话,我以为是对传统街区最传神的描述。

5.周国平《人人都是孤儿》: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境遇,才有了爱的价值,爱的理由。

6.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谈作文素材的积累运用 篇7

一、素材从生活中来

生活处处皆学问。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 你会发现: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可挖掘的写作素材俯拾即是!农村老人吃低保, 贫困学生受资助, 医疗制度大改革, 这不都是体现“中国崛起”的最好例证吗?电视网络等媒体, 虽是小天地, 却是大世界。稍微留意一下, 就会获得很多信息。姚明的高度, 刘翔的速度, 李娜的力度, 不就代表了中国作为体育强国的强大吗?芮成钢对话奥巴马等国际高端人物, 欧美各国对中国经济的高度评价, 不正说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吗?若写作时, 举身边新近发生的小事, 社会上世人关注的热点大事, 定能给作文注入新鲜的血液, 让老师对你的作文情有独钟。

二、启示从自然中悟

大自然是智慧老人, 阅历丰富, 见解深刻;是百科全书, 包罗万象, 意蕴深厚。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地不在给我们启示。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昙花一现告诉我们:生命虽然短暂, 但一定要灿烂;滴水穿石启示我们:成功源于持之以恒;作茧自缚警诫我们:埋葬自己的, 往往正是自己!在议论中进行说理时, 若列举自然现象进行论证, 不仅使论据充实, 而且会使说理形象化, 易于接受, 有时还能起到增添文采的作用呢!但需注意, 启示领悟源于“三勤”:勤于观察, 勤于思索, 勤于动笔。

三、论据到课本中找

课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课本学得灵活, 写作素材就可信手拈来。

1. 典型事例。

选入课本的大都是经典名篇, 其中关联的人或事都特别典型, 写作时应注意提炼运用。如我们在写以“准备”为话题的材料作文时, 有同学就举了勾践的例子:勾践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 卧薪尝胆, 励精图治, 最终国富民强, 一举灭掉吴国。事实胜于雄辩。充足的论据, 不仅能使文章内容充实, 而且还会增强论证的力度, 增加说服力。

2. 诗词名句。

运用课本中的诗词名句, 不仅能丰富内容, 增添文采, 而且给人以亲切感。

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8

鲁迅先生曾经在指导青年学生写作时,强调要做到两个“多”,就是一要多看,二要多练。道理并不深奥。鲁迅先生强调的“看”指要做好平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对书籍的阅读,它可以丰富一个人的视野。因为素材的积累在生活中,在书籍中。而且,语文与生活关系密切,它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对生活又有着特别的作用。多姿多彩的生活,构成了斑斓的世界,素材积累必须依托这个丰富的自然宝库。此外,原始的生活还远不能构成素材的全部,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阅读。语言的素材的积累必须抓住书籍的阅读,它更能在语言和典型事理中给学生以积累。所以,大量阅读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和课外书籍的阅读是素材积累的重要途径,两者相辅相成,曲径通幽,各具特点,作用相同,不宜有所偏废。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它说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古人尚且懂得这个道理,今人更应注重。同样的道理,要写好作文,必须注重素材的积累,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有一句话叫“厚积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中小学学生作文,苦恼的是无素材,每每动笔之时,搜肠刮肚,无物可写;即便是拿起了笔,也都是些言之无物的假话、空话、套话,生搬硬套,索然无味。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平时积累不多,用时只能是那些应急的材料。想想,写作时临阵磨枪,虽然费尽了大脑,但功效甚微,很多东西东拼西凑,徒劳无益。平时勤于积累,才是打开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内容,但是,庞杂的内容,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很多材料无法甄别。如何发现确定其中合适的作文素材,对中学生而言,需要教师的指导,需要长时间的学习鉴别。教师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人物素材、故事素材、情节素材、思想素材,有了积累这就如同盖房子准备好了砖瓦、水泥、沙子、钢筋等原材料,这只是写作的第一步,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这些原料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学生作文就是将素材进行加工,利用具体的写作技巧,进行剪裁和运用,布局谋篇,形成篇章。积累素材是作文的前提条件,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就不会有蕴涵丰富的内容;没有素材的提炼,也就不会有华章的出现。提炼素材并加以运用是作文的基本功。对于素材提炼的技法,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指导。

一、直接引用名言诗词

在语文教材中,或课外阅读中,学生积累了大量名言名句,它是作文的很好素材,正确运用,可以为作文增添亮色。直接引用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直接引用,就是对所阅读的材料中的语言素材进行直接引用,可以成为文章的观点,也可以作为论证的材料。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有利于操作。运用得体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积累要准确。运用必须合理,所运用的材料必须与观点一致,与所论证的中心一致。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文章中间直接引用名人名言作为素材,能起到论证文章论点、升华主题的作用。引用贴切,简练而醒目,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精选叠加同类素材

同质叠加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积累了许多素材,这些素材从单个上还不能有效论证中心,这时我们就可以筛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素材,按照时空关系或材料内涵的相似性进行组合,通过相同的素材特质,来起到论据的作用,增加文章的气势。

三、理例结合

文章如果只是一味地说理,就容易令人生厌,因此要有活生生的素材。我们可以通过借用各种和文章主题相关的素材,让文章显得有血有肉,丰满多姿,具有说服力,读起来也真实可感。

四、多料合用

在素材应用中,“多料合用”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材料丰富,有说服力。同类的材料组合,内容充实,容易形成内容上的排比,说起理来滔滔不绝,有一种气势,能收到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我们也要注意运用技巧,比如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思路清晰;也可以由近到远,逐步展开;也可以由主到次,突出重点。语言排列顺序要合理,效果会更好。

在平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看书读报,随时记录的好习惯,这样,社会生活、世间百态,无不呈现在文章里。这些素材具有时代气息,是作文的好材料。只要每一个学生用心,生活处处皆素材。只要掌握技巧方法,一定会练就生花妙笔。

如何积累与运用素材 篇9

【豪放语言】

一。 积累/知见

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清,袁守定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眼界决定境界。——南怀瑾

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庄子典故】

二。 气节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诗经·伐檀》

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人间之委曲?——— 嵇康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

三。 志向/爱国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左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

我欲乘风去,击辑誓中流 。——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成公绥【啸赋】

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曹植《求自试表》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苏轼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粼光不灭,夜夜照燕台。——汪精卫《被逮口占》

一文不名,心忧天下。——毛泽东

我身虽瘦,必肥天下。——周总理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屈原【离骚经】

四。 逆境/ 旷达/冲淡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孙子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受苦是考验,是磨练,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巴金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 【留侯论】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青,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食指

我们要从绝望的大山里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马丁·路德·金

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贾谊【鹏鸟赋】

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张惠言【水调歌头】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

不是众生不是相,春暖黄莺啼柳上。 说尽山河海月情,依前不会还怅惆。 休惆怅,万里无云天一样。 ——(唐)大川禅师

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唐,大川禅师

独坐一炉香, 经文诵两行。 可怜车马客,门外任他忙。——苏轼

独坐一炉香,幽然万虑忘。静看阶下蚁,毕竟为谁忙。——(明)憨山大师

生而不忧,死而不怖。天下炽热,此心独凉。——慕容雪村《原谅我红尘颠倒》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

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张衡【归田赋】

死生既齐。荣辱奚别。——卢谌【赠刘琨诗二十首】

五。 栖居/闲雅

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刘伶《酒德颂》

远山宜秋,近山宜春,高山宜雪,平山宜月。

明月在天,流萤无光。

我曾手植一株自己,在山的岩缝里。——张晓风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 《登泰山记》

万籁生山,一星在水。——清代文学家厉鹗《百字令·秋光今夜》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归,学取他渊明醉。——关汉卿【〔双调〕碧玉箫】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十年寂寞深山雨,转看浮萍笑此生。

六。 知音/自处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李陵

夫人之相知,贵在识其天性。——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世说新语】

识音者希,孰能珍兮。——嵇康

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吝。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嵇康 《琴赋》

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刘长卿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增广贤文》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少司命】

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风雨急而不辍其音,霜雪零而不渝其色,斯贤达之素交,历万古而一遇。——梁,刘峻【广绝交论】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毛泽东《贺新郎》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刘禹锡【始闻秋风】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达摩祖师《血脉论》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曹丕【善哉行】

七。 思人/思乡/思……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诗经·陟岵】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李白【捣衣篇】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屈原【九歌。山鬼】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湘夫人】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屈原【湘君】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 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谢庄【月赋】

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徐霞客

步回廊一寸相思地——白居易

长记二林同宿夜,竹斋听雨共忘眠。——唐,左偃《寄鉴上人》

谁谓河广,一苇可航。——嵇康【赠秀才入京。五首】

八。 悲悯/宽容/爱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不能容人者,无亲。——【庄子】

有容,德乃大。——【尚书】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

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淮南子】

爱的需求或力量一旦死去,人就成为一个活着的墓穴,苟延残喘的只是一副躯壳。 ——雪莱【论爱】

九。 当下

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 《浣溪纱》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朱敦儒《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

十。 感时/伤岁/怀故

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宋,张辑《桂枝香·梧桐雨细》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江淹【别赋】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晨登衡岳祝融峰】[清]谭嗣同

忆在锦城歌吹海,七年夜雨不曾知。——陆游 【冬夜听雨戏作】

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陆机《叹逝赋》

上一篇:雪豹悲歌中学阅读心得下一篇:“读原著”活动第一阶段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