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2024-08-28

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精选8篇)

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篇1

一、基本情况

族乡所辖15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5322人,其中瑶族人口5680人。族乡中心学校共分7所学校:1所九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2所村小,3个教学点。小学学生899人,其中女生442人,瑶族学生518人,占57.6%瑶女257人;初中学生304人,其中女生140人,瑶族学生111人,占36.5%,瑶族女生48人。在职教师66人,其中女教师24人,瑶族教师22人,瑶族女教师6人,回族女教师1人。

二、民族教育工作的几点特色

1、近年来,族乡中心学校着手进行《花瑶文化进入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的实施。花瑶文化开始进入族乡中心学校课堂,该校中小学的美术课以花瑶挑花课为主,体育课上花瑶舞蹈课,音乐课上花瑶山歌课,并编写了一册花瑶文化基础教材。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花瑶文化走进课堂获得了初步成功,花瑶文化教学内容形成了可推广的理论体系。

2、学前教育重视“双语”教学。针对不少瑶族幼儿不会讲汉语这一事实,我乡各个幼儿园采取“瑶语”、“汉语”双语教学,重点抓好瑶族学生语言过渡学习,学好普通话,为义务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以“花瑶”品牌来抓学校特色教育。花瑶文化博大精深,花瑶挑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校学生的挑花作品,在每年的中小学艺术节评比活动中,连获大奖;花瑶歌舞,独树一帜。今年我校师生自编自演的舞蹈《瑶山金银花》参加了隆回县第三届语言艺术节暨红色主题教育公演,得到了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反响很大。

4、中心学校对“花瑶”特色教育建立了评估机制,要求各校师生人人会唱花瑶山歌,个个会跳花瑶舞蹈,班班都有花瑶挑花艺术作品,校校都有花瑶文化研究课题,年终进行测评,对做得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5、在师生中广泛开展民族大团结教育。利用民族精神活动月和团队、班级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我是瑶山文明小主人”、“我为瑶乡旅游献力量”等系列活动。

6、中心学校为“花瑶”特色教育筹备了

专门经费。尽管办公经费相当紧张,对花瑶挑花布匹、针线材料的采买,对花瑶舞蹈服饰制作和租赁等等,中心学校每年均安排了不少经费。

三、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1、在“花瑶”特色教育方面,没有样板,我们每走一步都是崭新的,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

2、在民族文化课题研究和“花瑶”特色教育实施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很多方面不能到位。

3、在民族教育工作中,我们对师资队伍的培训还远远不够。

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篇2

(一) 什么是“托管”?

“托管”是委托管理的简称。在教育界, 这是一种较为“前卫”的管理模式, “委托管理”的模式和词汇, 已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 (第42条第2款) 。

教育部职教所所长杨进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委托管理, 实际就是以先进带后进, 以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推动同类教育形态发展。

(二) 为什么要“托管”?

在托管前期调研中, 我们发现: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一直以来, 南疆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理念陈旧, 管理人才缺乏,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薄弱, 实训条件差, 导致办学活力不足, 大部分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成为“空壳”学校, 在册学生有数百, 而在校学生却只有几十。大部分在册学生都流落在社会上。

北京援建洛浦投资1.7亿元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交钥匙项目落成后, 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缺的就是软件, 是能够帮助洛浦县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领头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 第十四章第四十二条明确提出:“各地可从实际出发, 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 探索多种形式, 提高办学水平。”

(三) 如何进行“托管”?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洛浦县按照3+2标准配齐配强学校领导班子。洛浦县对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性质保持不变、经费来源保持不变、人员归属保持不变。而且, 将全县的职业培训也交由职业学校负责。

开展好托管后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各项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突破口, 也是重要保障。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全国都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经验, 结合洛浦实际, 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提出了循序渐进的三套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其一, 通过强化训练, 培养师生的习惯养成和规范师生的日常文明行为;其二, 突出法制教育、感恩教育、民族团结教育, 坚决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 增强师生对祖国、对新疆、对学校、对专业、对老师、对同学的热爱;其三, 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方面, 培养学生跟企业零距离接轨, 形成鲜明的洛浦特色。落实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 学校办学区位的偏远和卫生意识的强调, 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后, 学校对学生的仪容仪表、校园着装、站姿坐姿、早操课间操以及课堂纪律、就餐和就寝、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和内务管理等等, 全部都有了明确细致的规范, 并进行强化训练。各级领导到学校参观, 对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做法普遍给予较高评价。

二、托管, 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添上一双隐形的翅膀

整体托管以来, 学校以学生为本, 针对学生性格特征多样、品德养成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 充分关注个体差异, 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 将感恩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成人教育四者作为目的, 以文体活动和学生自治为抓手, 用校园文化、学校制度、安全管理作为保障, 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申报自治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优秀成果, 荣获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大会交流1项, 2位校领导同时荣获2014-2015年度新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者。

在课程体系上, 逐步建立以《职业生涯规划》等六门德育课为主, 时事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专题教育为辅, 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相互配合补充的格局。在教育内容上, 明确以理想信念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生涯发展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为重点, 并按学年段各有侧重。3名教师参加自治区德育课“精彩一课”说课比赛, 荣获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

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篇3

坚持“一个确保”,是指各学校认真落实课时、订购教材、安排教师授课,确保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在课时安排上,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每学年教学10课时,普通高中每学年8课时,职业高中每学年12课时;在教材选择上,小学三、四年级使用《中华大家庭》,五、六年级使用《民族常识》,初中使用《民族政策常识》,高中学生使用《民族理论常识》;在教师安排上,民族团结教育课主要由品德学科教师承担。

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各学科教育紧密结合。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科教学中,在语文、科学、思想品德等学科中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等方面的教育;利用美术课学习少数民族手工制作方式,观摩少数民族工艺品等;在体育课上,让学生直接参与一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增强民族自豪感;在音乐课上让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歌舞,从中体验民族歌舞的魅力。二是课内外教育紧密结合。把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将民族歌舞、民俗文化纳入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中。

开展好3项活动。一是开展好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站、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渠道,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内容,使民族团结工作深入人心。二是开展好主题实践活动。以爱国、团结、奉献为主题,开展好“56个民族是一家”国旗下讲话,召开“民族团结大家庭”主题班会,开展“我爱家乡”民族团结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国庆节、六一节组织学生举办手抄报、红歌大赛、演讲比赛、民族歌舞竞赛等活动,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营造各族师生团结友爱的氛围。三是开展关爱民族学生活动。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关心爱护少数民族学生,住校生补助、困难学生补助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让学生感受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

绿春投资近2亿元调整 优化城区教育资源布局

本刊讯 (通讯员 石 荣) 绿春县深入实施教育事业振兴金秋计划,强化落实教育脱贫责任,把城区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优化建设工程作为“发展教育一批”的重要举措,不断扩大教育资源总量,着力推动边境教育大发展。目前,县委、县政府已无偿划拨学校建设用地262.7亩,预计总投资1.96亿元,新建3所学校。

新建1所高级中学,促进普通高中规模化。为加快推进高中教育扩规提质,弥补当前普通高中与初中合署办学的管理短板。该县预计投资1亿元新建1所高级中学,规划校园占地面积163亩,总建筑面积37 417平方米。目前,共整合资金3 676万元,教学综合楼已进入二层主体施工。建成后,该县将实现普通高中独立办学的目标,可同时容纳64个教学班3 200名学生。

新建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针对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总量与学位需求矛盾突出的问题,该县预计投资7 300万元新建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思源学校),规划校园占地面积88.7亩,总建筑面积31 000平方米。目前,共整合资金4 203万元,已完成地质勘查、总体规划方案,正在做施工图纸设计。建成后,可同时容纳36个教学班1 800名学生。

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篇4

——龙庆民族中学“法治学校”创建工作汇报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教,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龙庆民族中学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把法制教育作为治校之本,把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育人之本,在全校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活动坚持全方位开展、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的原则,并且将法制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与特色教育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仅增强了法制观念,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现就我校创建“法治学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

师宗县龙庆民族中学,是龙庆彝、壮族乡境内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位于师宗县东南面,距县城41千米。校园占地面积24000多平方米。学校始建于1976年,至今已有38年历史。现有教学班20个,学生1479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09人,占学生总数的47.94%,现有教职工64人,专任教师59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本科学历教师有56人,占教师总数的94.92%,具有高级职称的12人,中级职称的24人,学校有3幢教学楼,三幢学生宿舍,两幢教师宿舍,一幢餐厅。建筑总面积11001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为8.44平方米,共有图书31000册,生均20.96册。学校有图书室一间,图书借阅室一间,化学实验室一间,物理实验室一间,生物实验室一间,理化生仪器保管室各一间,多媒体教室两间,电脑室一间。

学校始终坚持“抓管理、提质量、改善办学条件”的办学宗旨,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坚持“原则+思想”的管理模式,树立“珍爱生命,远离危险,规范行为,避免危险,谨慎从事,预见危险”的安全意识,形成了“重威学固”的校风,“严谨、爱生、求实、奉献”的教风,“勤奋、尊师、好问、向上”的学风。按照依法治校方略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和意识,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进程,将学校管理和事业发展全面纳入法制的轨道,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依法治校”工作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二、工作成效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在依法治校工作中,我们建立健全了依法治校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政教主任、工会主席、党支部副书记、法制副校长为副组长,班主任及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了详尽实用的工作网络,使得依法治校工作层层有落实,处处有保障。

(二)、加快实施依法治校工作的进程

1、制定章程、规范制度

学校结合实际,依法制定学校章程,依照章程建立一系列学校管理制度,使法制建设工作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有落实,使法治建设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把学校法制教育情况与本学校质量评估等工作联系起来,进一步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我校法治建设工作深入发展。

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增加学校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创设了依法治校的民主环境。

学校将依法治校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使学校法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开展一系列具体的法治建设活动,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结合起来,促进学校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2、加强教师法制宣传教育

学校采用了主题班会、法制讲座、等方式在全体师生之中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以此来提高师生法律意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我们把普法工作进行了量化规定,使我校的推普工作有章可循。

3、注重普法形式多样化

我校采取主题班会、宣传展板、演讲、征文、测试等形式,进行学习渗透,使全体师生能够初步掌握部分的法律、法规的常识,加深教职工的法律意识,最终使我校师生犯罪率为零。

我们充分利用了宣传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向广大师生宣传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各个班级每学期都必须认真地出了一期法制教育黑板报。在每学期的安全教育中,我校都要进行有关安全知识的各种活动。

我校共青团员还根据自己的实际,开展了以法制教育为主题的团支部活动。“法在我们身边”、“守法好少年”、“反邪教征文”、“法律知识知多少”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智慧,同时也是他们学法、知法的成果的反映。同时,我校还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光盘,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法制教育,也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了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增强了他们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也为我校真正实现依法治校创造了重要条件。

4、落实监督管理

依法建立健全教师评估、考核、检查、聘任、职称评定制度。学校做出统一部署,按要求切实抓好本单位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普法教育,健全学习、考核制度,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使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依法管理、依法施教的能力和水平。认真组织好法制教育的教学活动,注重提高授课教师的水平。建立健全法制教育档案制度。学校采取有效办法,对法制教育的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大力宣传依法治校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加强引导,营造氛围,不断提高学校法制教育水平。

认真实施校内申诉制度,成立校内申诉委员会,依法规范申诉程序,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申诉的教师不压制,不打击,不报复。严格执行市、县关于招生收费的各项政策规定,收费实行公示制,收费程序规范,无违规收费和乱收费现象。

做好校产管理,定期对校舍、教育教学设施进行安全检查,配合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加强校园周边地区的综合治理,促进校内外环境文明化、健康化、安全化,消除隐患,确保师生安全。

5、注重从学校转向社会

依法治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学校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作为普法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把学生作为联系的纽带,开展学生通过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教父母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活动,这一工作已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取得的成效 强烈的法制意识、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管理水平使学校全方位的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2003年被县教育局表彰为“安全教育先进集体”和“教研教改先进集体”;2005年9月,被省教厅表彰为“云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被县委政府表彰为“师宗县平安单位”;2006年师宗县委实施“云岭先锋”工程领导小组授予我校“党员承诺服务示范区”称号;2006年曲靖市教育局授予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称号。2007年,被县教育局表彰为“远程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8月,被县委政府表彰为“优秀家长学校”,2009年,被曲靖市教育局表彰为“全市第二轮教育志、校志编修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12月晋升为“二级一等初级中学”。2010年12月师宗县教育局授予“平安和谐校园”称号。2011年11月荣获“市级绿色校园”称号,2012年5月通过“市级平安校园”验收;2013年受县委政府表彰为县级“文明单位”。同时还涌现出省级、市级、县级、先进教师、文明个人、五好家庭等一批先进人物,多名学生分别被评为省、市、县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共青团员。

创建“法治学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帮助,有待于学校内部不断改革创新,拓宽工作思路,逐步建立适合校情的长效机制,以逐步巩固和提高创建成果。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狠抓落实,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扎实有效的工作方法,把本项活动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索教育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法治学校”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建设法治龙庆做出应有的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阔步奋进中的龙庆民族中学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把教育教学质量办得更好,把依法治校的旗帜举得更高,在素质教育的跑道上跑得更快,在与时俱进中更出成绩,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新的挑战,以创新、务实的作风不断推进这一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汇报 篇5

我校地处尼勒克县最东部,学校始建于1974年。2005年合并为一所汉、哈合校的一贯九年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55亩,目前有17个教学班,在校生762名,小学557人,初中205人。寄宿生241人。教职工70人,少数民族教师38人,大专以上学历30人,党员32人,少数民族党员15人。双语幼儿园221人,共设5个班。学校是一个由汉、哈、回、维、蒙等多民族师生共同组成的民族团结大家庭。

近年来,我校荣获了获自治区教育科技系统“模范职工之家”、“收费达标校”、“六个好学校党支部”、“先进党组织”、“绿色学校”、尼勒克县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教育工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我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始终把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提高师生民族团结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管理为抓手,落实工作职责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政治性、政策性强。学校不断加强管理,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完善运行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和规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加强全面协调,促进落实。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制定并完善了《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学校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形成了责任明确化、工作具体化、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具体抓的良好工作格局,有效促进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列入学校计划,同时专门出台了《种蜂场九年制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办法与途径,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行统一安排。

二、以宣传为手段,营造浓厚氛围

为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一是在“看”上下功夫。学校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学校还制作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展板,每学期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板报是班级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二是在“听”上下功夫。学校利用校园广播站每周一次大力宣传各民族知识,宣传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及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广大学生在了解民族知识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以营造浓厚的氛围,形成了强有力的宣传声势,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全校师生心中。三是在“宣传月”上下功夫。学校以每年的五月“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契机,把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举办演讲比赛、民族团结手拉手活动、主题班会,利用黑板报、广播站等宣传媒体,大造声势,使宣传教育活动有声有色。

三、以培训为平台,提升教师素质

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是关键。一方面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一系列民族教育相关文件精神,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全体教职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为了提高教师民族团结教学业务水平,今年,学校专门聘请了县民族宗教局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专题讲座。各教研组结合《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新课标的要求,定期组织各科任教师进行业务学习,进一步细化各学科、各年级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点、结合点,适时融入、补充和延伸,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四、以课堂为主渠道,丰富教育内涵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教学,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方法。一是充分利用民族教材。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每学期5课时,纳入地方课程,由班主任负责授课,在保证师资、教材、课时的基础上,按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学科教学注重渗透。在各学科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学校主要采取学科知识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方法实施教育。教研组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组织专题研讨,深入发掘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点,分解任务落实内容。

五、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教育成效

去年以来,学校围绕 “民族歌曲大家唱、民族文化大家传、民族情怀大家抒、民族团结手牵手”的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开展“五个一”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会说一句民族语言,会画一幅民族题材画,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个民族舞蹈,会讲一个民族故事,等“五个一”活动。二是开展系列评比活动。在各年级举行民族团结教育系列评比活动:“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抄报比赛、“民族之花齐开放”作文比赛、“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知识竞赛、“歌颂中华大家庭”民族歌舞汇演、评选“民族团结之星”等。三是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增强家长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力度,拓宽民族团结教育范围。四是开展民族团结进社区活动。为拓宽学生民族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让学生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接受更为直观的民族团结教育。五是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帮扶”活动。实行“三级结对”,即每一位校领导与一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班主任与班上少数民族学生“结对”、一名班干部与一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得到大家的关心。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活动,学校全体师生增长了民族知识,提高了民族意识,融洽了民族氛围,深切地感受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培育下,民族团结教育之花正开遍校园。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篇6

开 展 民 族 团 结 教 育

工 作 情 况 汇 报

拉加镇寄宿制藏文中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情况汇报

拉加镇寄宿制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拉加镇军功路。始建于1954年,原为军功小学,2006年增设初中部,改名为拉加镇寄宿制藏文中学,是全县唯一的一所乡镇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共1287名学生;回族学生16名,在校住宿生383名;有教职工97名, 其中后勤人员18人,教师中藏族教师61人,汉族教师13人,回族教师3人,土族教师2人。中共党员14人。学校一直重视统战工作,积极推荐各民族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言献策,履行职责。重视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教育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和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彼此关心、共同进步。

民族教育,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可靠保证,开设民族常识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民族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2013年,在州、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拉加镇寄宿制藏文中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项工作有了显著进步,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⒈ 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

学校领导始终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经常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反复学习。组织学习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民族区域自治法》、《三个离不开》等民族教育相关文件,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在拉加镇寄宿制藏文中学在全体教职工的各项工作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不但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⒉ 积极筹备,精心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自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学校行政领导及各班班主任教师为成员的专项领导小组,负责民族团结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制定了《拉加镇寄宿制藏文中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会议组织学习,使大家逐步树立起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克服各种畏难情绪,不断提高做好此项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开展师资培训,确保民族团结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校把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列。今年秋季开学后,我校全体教师学习《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通过学习,增强全体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二、强化措施,把握关键,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⒈ 利用教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作用低年级学生以《中华大家庭》教材为主,高年级学生以《民族常识》教材为主,为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常识的认知水平,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案,具体教学中,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如:康熙皇帝大有作为,成吉思汗驰骋疆场,图尔扈特决心东归,马本斋英勇抗敌、格萨尔王英雄事迹等。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充满了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敬佩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往。

在民族政策常识课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使各种音像信息资料融合于一体。对于直观性较强的内容一般先看录像,再做讲解,对于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刺绣、编织一般是先讲后看,一些独立性较强的内容往往是边讲边看,比如介绍传统节日可以介绍一个节日,让学生看一段录像,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常识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发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充分利用政治、藏语文、汉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民族常识教育因素,使民族团结教育各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与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民族风俗、地域风情,增进民族交流,培养各民族学生间的感情。

⒉ 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如何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体现在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播中,更多的应体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验活动中,为此,我们努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体育、艺术之间的结合。

本学年,在学校组织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中,各班级积极组织,广泛开展了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舞蹈,画一幅民族风情画,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唱一首红歌,做一件民族工艺作品等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在互相传唱的过程中,使民族团结、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在少年儿童心中扎根,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十·一”文艺汇演举行民族舞蹈的表演;在校内开展藏族学生与各民族学生“手拉手”活动,想方设法为民族学生办实事,还专门解决特困民族生的生活困难问题。这些丰富多才、生动活泼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创设了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给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赋予了活力。

学校利用校刊、板报、校园之声等宣传工具向学生大力宣传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使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民族精神。利用关注孤儿、团队活动和升旗仪式,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民族精神的人物,事件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中寻找和发现其体现的民族精神。说出自己的感想,写出自己的心得。

⒊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家乡、增强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到敬老院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等等。

我校自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来,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 活力,迎来了一片生计盎然的蓬勃景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民族政策常识水平明显提高,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激发了大家热爱家乡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增长了见识,了解了社会,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孩子们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刻苦求学的精神给同学们以极大的激励和触动,同学们更加珍惜自己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使班级成为积极向上、团结战斗的集体,增强了班集体凝聚力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丰富民族团结教育载体,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设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德育和民族团结时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确立了“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先做人、后成才,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充分利用我校法制课这一渠道,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观看抗战和解放战争光碟、讲红色故事、听革命歌曲、歌颂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伟大成就的演讲朗诵,同时结合这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并落实了我校领导联系点制度中的工作。

四、活动计划汇总

自我校开展民族团结先进区活动工作以来。共开展了12次学习。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省委十二届四中全会精神、省委11号、十二号文件精神、认真学习骆惠宁书记在省委十二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州委查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高举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制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弘扬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长效机制,激励各族师生更加坚定自觉地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师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学习进步的良好局面。

五、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注意到,仍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大家共同去思考、去实践、去解决。

1.民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加强每位教师的民族团结意识。2.学校在开展民族教育专项活动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确定的干扰因素较多,教育效果容易受到削弱,教育活动难以持久有效地进行。

3.由于客观上的升学压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毕业班往往难以有效地开展。

4.个别教师的民族意识还有待加强。5.校园民族气氛不够浓、有待加强

此外,民族教育活动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如何对此项教育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如何改进教育手段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都还有待我们共同去探索和实践。

总之,在中小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对青少年从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可以使青少年逐步树立起科学民族观,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具 备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只要我们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拉加镇寄宿制藏文中学必然会走出一条符合校情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之花的绽放必将更加绚丽多姿。

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篇7

一、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民族音乐教育, 和其它内容的音乐教育一样都是我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它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首先, 民族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在逐渐扩大和转变, 民族音乐教育的形式与内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的结果需要通过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传达给学生, 以促进最新研究成果的传播。民族音乐, 这个概念是在逐渐发展变化的, 上个世纪开始出现时, 它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而狭隘, 随着人们研究的逐渐深入, 内涵被无限放大, 从而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只有精神指向性, 却很难再明确具体的开放性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还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逐渐加以演变。因此, 在民族音乐这个概念上, 具体而言, 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我国的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是指狭义上的概念, 因而具有一定的、相对的明确性。因此, 我国多年来的民族音乐教育是在相对具体的、狭隘的层面上逐渐展开的, 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由于狭义上的概念具有了相对明确的指向性, 围绕着民族音乐所展开的教育也就具有了可操作性。所以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 从幼儿起, 就开设了有关于民族音乐方面的教育了, 然后是从小学到中学都设置了音乐课、音乐欣赏课等内容, 在大学中设置了音乐选修课, 在这些选修课中大多有一半左右的内容是关于民族音乐的, 在专业的音乐院校中, 什么专业都设置了关于民族音乐的课程内容。因此, 可以毫不犹豫地说, 我国的教育部门和教育体制是强调民族音乐教育的, 也足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在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中的份量和地位。

其次, 民族音乐的重要地位不仅仅体现在当前的音乐课程设置和教育体制中, 还在于它所产生的文化认同感中。在国内, 不管是少数民族, 还是汉族, 都对祖国的音乐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通过系统的民族音乐教育, 都能够获得一种祖国伟大的自豪感和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认同感, 从而受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文化认同感, 在海外留学生、海外华侨、华人中依然存在。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通过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接触, 这些海外游子们都能受到很好的感触, 并产生民族归属感、民族自豪感。而所有这些都是当年他们在国内时耳闻目睹到民族的音乐内容、形式所留下的“种子”。因此可以说, 民族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民族音乐的传授与教学, 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震动, 它所产生的影响可以使远在异国他乡、近在国内的各族人民产生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文化归属感以及爱国情感、民族情感。在包罗万象的教学内容中, 学生所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祖国的辽阔疆域、多样的音乐文化形式、深厚的民族情感, 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 以及更多的是来自于民间的、民族的音乐气质和其中透露出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上、当代的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力、祖国河山给予我们的丰腴的养分。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 精神自然不会是空虚的, 无论是当代劳动人民的神圣创造还是历史上人们的丰功伟绩, 都可在民族音乐的形式和内涵中找到影子, 这些多样性、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从某些层面上映射了历史的痕迹。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将是民族音乐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而学生在这一长期的过程中受到了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又会提升他们的修养和扩展他们的知识结构, 增强他们的智慧和思考力。

再次, 民族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 提高他们的比较能力, 使得他们更能够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 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 认识到民族音乐的价值与可贵之处, 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从事民族音乐、发展民族音乐的兴趣和信心, 从而为我国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广泛而强大的后备力量。学校是培养从事社会建设人才的最为广大的“工厂”和平台, 里面也拥有着最为广泛的后备人才。因此,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其他知识的传承一样, 具有最为广大的可能性。民族音乐教育不可能永远局限于狭义上的内容, 它总是在不断的补充、发展, 需要进一步扩大这个体系, 充实这个体系, 甚至是更新这个体系, 因而需要很多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参与和学习、整理与研究。这就需要更多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合格的音乐专业人才, 同时还需要一大批具有较为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的高层次的业余人才。而学校就应该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发挥潜能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好的音乐文化修养的人才。只有这样, 少数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才能普及下去, 才能为更多的人接受、吸收并且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给以启迪。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学习与吸收达到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使得不断深入的、充实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得到普及, 发挥研究成果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最后,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民族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起着全面塑造人、改变人、提升人的作用, 因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 民族音乐教育的方式和风格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具有自身新颖的独特性, 它可以是相关的民族音乐知识的传承, 可以是某种民族器乐的演奏, 可以是某种民歌、民族曲艺的演唱与表演, 可以是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舞蹈表演。这些载歌载舞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及理论性的知识的传承, 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方式, 可以更为有效地发挥艺术的潜在功效, 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民族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对音乐本体的接受包括对风格样式、旋律曲调、演奏演唱形式、音调特征等众多内涵的学习、聆听甚至是表演来具体感受音乐的魅力, 进而了解到相关的文化信息与其它信息, 而音乐的教育功能也是通过这种对音乐的感受来达到的。因此, 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既是一种音乐审美, 又是一种教育与文化传承, 具有多重功能和意义, 是其它艺术形式或者文化形式所难以替代的, 因而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原因是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 民族音乐教育对于其它音乐教育而言, 更侧重于民族性内涵。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同时也是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 因而关于民族性的音乐内容和形式就非常复杂多样。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点的音乐, 而音乐创作的蓬勃发展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音乐作品又是浩如烟海。因此, 首先接触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有助于在这些庞大的音乐类别中识别自我的身份、民族的身份。通过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也可以使得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 能够详细地了解本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 从认识自我开始, 逐步认识世界。通过积累本民族的音乐知识, 进而比较世界各国其它类型的音乐文化, 可以使得学生的立足点变得更加可靠。而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也有待于从本国国民尤其是从青少年儿童开始。这样,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判断力, 又可以起到传承中华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 准备充足的后备力量, 也使得民族音乐的传承达到最大化的普及。

其次, 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对于音乐知识相对有限的不同阶段的学生而言, 民族音乐的内容和风格、样式等都具有一种潜在的感情和乡土意味。这些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多少会有一些是曾经耳闻目睹过的, 学习起来就变得相对轻车熟路, 没有了学习国外音乐的陌生感。由于本土文化的影响作用, 学生在理解民族音乐的过程中, 可能不必费过多的力气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要领。同时, 中国文化特点包括语言特点、地域环境, 以及生活习惯等, 学生们由于养成了相对稳定的认知心理和认知习惯, 因而在接受这些民族性的音乐教育时, 就不会产生思维方式上的隔阂。

最后, 因为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特点和因素影响, 学生在学习民族性的音乐内容与形式时, 都具有一种先天的优势和条件。本土化的音乐文化, 尤其是语言特点和美学风格特点, 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不仅能够与其它科目的知识实现横向的联系, 而且可能会大大减少理解上和文化背景上的误解。所有这些都是国内学生的先天性优势及条件, 对于解读国外的民族音乐而言也是一种优势。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 即使是再陌生的知识点, 也是相对熟悉的。因此无论是在心理、语言还是历史或者思维、审美上都是与这类音乐艺术本质相接近的。

总之, 由于民族音乐教育的独特作用和意义, 它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民族音乐教育更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摘要:民族音乐教育, 由于其自身的特性, 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民族音乐事业的后继人才及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三大方面对其地位进行分析, 同时又从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与内涵、民族音乐教育的影响、民族音乐教育实施的有利条件三大方面分析它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以说明它的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学校教育,地位,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元者.地方性知识的迷障:音乐的中国经验及其艺术人类学价值.音乐艺术, 2006, (2) .

[2]孙红杰, 杨燕迪.音乐体裁的学理探究论纲.音乐艺术, 2006, (2) .

[3]周文中.全球化与中华文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5, (2) .

[4]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5]黄允箴.生存与释放.音乐艺术, 2003, (4) .

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篇8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中图分类号:G63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9-02

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中小学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开展这一专项教育应着力研究和必须抓住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其一,民族自治地方往往多民族杂居,各民族的团结是本区域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从少年儿童开始就培养民族团结意识,可以使基石更加牢固;其二,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很好地形成,判断是非能力较弱,亟需正面教育;其三,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团结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也有显见的困难,优势为各民族地区由于多年来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实施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期开展,正确的观点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困难为多民族的杂居,在不同文化的融合与撞击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错误或偏颇的观点,也极有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只有通过充分的教育,才能去伪存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一、以我们喀左蒙古族自治县为例,对这一问题作简要分析

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全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现有人口约43万人,有汉、蒙古、回、满、朝鲜、壮、彝、锡伯等十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以蒙古族为多,共有8.3万人,占总人口的19.5%。喀左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所以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由于历史原因,也有着消极和复杂的一面,这些,构成了具有地域性的鲜明特点。

1.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氛围。自治县成立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各民族互相尊重、平等互助、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能切实感受到这种浓郁的氛围,可以水到渠成地接受和认同正确观点,增强维护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

2.由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环境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认识有偏颇。例如:①单纯强调民族团结就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②强调克服大汉族主义的观点得到重视,而克服地方民族主义的观点被淡化;③认为各族群众关系和谐,民族团结教育已无必要;④认为强调团结就是淡化各民族的文化特点,把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混同于民族融合;⑤认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只是做好那些唱唱歌、跳跳舞之类的表面文章。

3.教育资源丰富,但有待于甄别、开发和使用。喀左县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着悠久的各民族发展历史和民族团结历史。各民族的文化在相互借鉴中繁荣,也在碰撞中融合,升华出和谐的元素,形成了极具地域特点的民族团结的文化。比如,从历史沿革看,这里有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特别是清朝中期的“蒙禁”半开放、开放,民国初年的“放垦蒙地”,尽管对原住居民造成冲击,但“阵痛”之后,最终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和蒙元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繁荣与融合。比如,自治县成立50年来,各民族群众携手奋斗,喀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都是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再比如,喀左有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源,“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有很多关于蒙汉群众共同生活、与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内容,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必将会使教学更生动,更有针对性。

二、根据喀左蒙古族自治县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使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1.教育行政部门和民族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开设、活动的开展、专项督导、检查、评估作了规范。

2.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作用:①开好民族团结教育课,遵从教育部、国家民委《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以正面教育、正确引导为主,注重理论与当地民族问题实际、地域文化特点结合。②强调其他学科尤其是思想品德课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之间渗透而不取代的关系,一方面必须在遵循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渗透,一方面做到各有侧重。如汉语文课,通过精美的篇章,重点渗透各民族的文化繁荣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观点;民族语文(蒙语文课),弘扬蒙古族灿烂文化,重点渗透“三个离不开”教育;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的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弘扬民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关系。思想品德课,主要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加强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历史地理课,从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分析民族现象,渗透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祖国历史的观点和祖国是多民族大家庭,团结则盛、分裂即衰的历史观点教育。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我们积极组织学校参加“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活动;组织了“民族团结杯”征文和师生民族团结演讲比赛,以这些活动为载体,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的顺利开展。各学校也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等形式作为课程教育的补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因地制宜,建起了以民族英烈“莫德”烈士雕塑、学习室为主体的大城子镇蒙古族小学基地,以“蒙古族文化园”为主题的东哨乡蒙古族小学基地,让学生在基地愉快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5.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氛围的感染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县报、县电视台、县广播电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如开设“喀左民族教育网站”),作为对学校教育的补充,积极普及民族知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为民族团结教育做出贡献的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的事迹。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关注民族团结教育的网络。

上一篇:班级教学管理总结下一篇: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