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影评范文

2024-06-21

1942影评范文(精选8篇)

1942影评范文 篇1

——电影《1942》之影评

周海英 包文姝

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电影通过双线并行,分别以老东家、栓鹿为首的灾民家庭和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出了悲剧时代下的中国所面临的多种矛盾与冲突,尊严与生存的冲突,信仰与肉体的斗争,真相与谎言的交织,良知与利益的纠缠,逃难与逃亡的演变,发出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与国民性的关怀与追问。

关键词:1942 悲剧 冲突

一、引言

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这部电影是一段对历史的深刻解读,是一段对生命人性的关怀与追问,它展现出了一个 70年前的中国,一个积贫瘠弱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一个早已被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所遗忘了却又必须面对的中国,一个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河南人所刻骨铭心而又不愿回首的中国。

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尊严与生存充斥,信仰与肉体斗争,真相与谎言交织,良知与利益斗纠缠着……在那里,没有什么是对,没有什么是错,一切似乎都是合理,一切又似乎都是毫无意义。剩下的只有饥饿,只有逃亡,只有绝望……

二、冲突

(一)贫民与财主

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但在饥饿面前,这种对立失去了平衡。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李蕤《豫灾剪影》)。面对饥荒,财主老范,不再是一向温和的老东家,粮食成了他最为关切的宝贝疙瘩,他反复叮嘱家仆要仔细看护好自家的粮食;地主的儿子也不再是常态下的公子哥儿,少许的粮食使他成为了引诱民妇的资本;贫民则不再是一向温顺的小绵羊,饥饿使得他们丧失理智、难念旧情,即便是曾经有过的救命之恩。终于有一天,邻村的刺猬带着大批的饱受饥饿之苦的农民们冲进了曾经的救命恩人老东家的宅院,面对老范为保护自家粮食而请官兵前来镇压,喊出了“老东家,兄弟们就吃顿饭,吃完就走,你就要我们的命啊”,一场混战毁掉了财主老范,毁掉了农民,毁掉了延续数辈以来财主与农民之间的依存关系。

(二)避难与逃亡

所有的人都走上了逃荒之路,因为战争,更因为饥饿。一无所有的农民们携家带口,带上祖宗的牌位,带上自己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走上逃亡之路,正如李蕤在《豫灾剪影》里描述的那样: “朝西去的大路上就充满了从洛阳出来的缓慢蠕动着的人群,有的步行,有的乘大车、人力车、排子车、汽车……人们的叫骂呼喊传到远处的田地里,混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低沉的音响,像只受伤了的野兽把血淌进一条长河时的沉吟”。即便是穿上出嫁时花衣裳也丝毫掩饰不了逃亡者的命运与悲哀。硕果仅存的财主老范带着银元和粮食,带着家仆,带着母亲和女儿,带着身怀六甲的儿媳,走上的是一条他自认为充满希望、优越感极强的避难之路,正如他对女儿星星所说的“人家是去逃荒,我们是去避难”。离家十五天后,地主老范继续优越着,还能在别人饥寒交迫无粮可食时拿出余粮喂养女儿星星的宠物猫,还能在瞎鹿母亲病重的时候拿出一些粮食给与救济,还能依然自得地拥有并指挥着仆人栓柱。但在若干多天后,地主老范的优越地位开始出现崩塌。中央政府国民党军队溃败,他们在“迂回作战”时与难民们不期而遇,相拥挟行,抢夺食粮;日军发起了猛烈的空中攻击,爆炸,扫射,哭喊,奔跑,混乱,分不清哪些是民,哪些是兵,哪些是土匪,哪些是硝烟,哪些是浓雾,哪些是死人,哪些是活人。如格兰姆·贝克在《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中所描述一样: “那些轰炸机整天在上空盘旋、俯冲、活像一群马蜂在折腾一只鼹鼠”、“这城市就像个把木板拿开而现出原形的蚂蚁窝,人们在连滚带爬地乱跑”。在这恍然一梦中,财主老范成了一个象想向他求助救济一些粮食的佃户、想向他请求帮助的同村人一样的一无所有的避难者,“这下,咱也成为逃荒的啦”,他的“避难”之路成为了真正的“逃亡”之路。所有的人,只为活下去而一路向西。

(三)信仰与肉体

在普通民众看来,饥饿和逃亡是由于战争和饥荒,然而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看来,所有的受难是由于他们没有得到主的庇护,他们是异教徒,没有皈依主。善良的乡村牧师安西满竭尽所能告诉难民们要皈依主,竭尽所能地为活着的人减去一丝伤痛,让死去的人们闭上双眼。但现实是,不管如何,活着的难民们面对的依然是饥饿、依然是死亡。他们不仅仅面对着日本军队的狂轰乱炸,还面对着国民党军队的溃败、掠夺和欺凌。当仅存的粮食被抢夺、仅存的马车被征用、仅存的亲人在一瞬间灰飞烟灭,当看到年少稚嫩的姑娘伤口所流出的血用手也捂不住、用棉袍也捂不住、甚至用神圣的圣经也捂不住的时候,麻木的难民们完全不知所措,虔诚的牧师也近乎崩溃,他开始一遍遍地追问“这里发生的一切,主知道吗? ”、“为什么上帝总是战胜不了魔鬼? ”,他也开始质疑神圣的信仰是否能拯救天下这些饱受饥饿的肉体。

(四)尊严与苟活

人都是有尊严的,但河南大饥荒逃荒之路上的人却没有了尊严。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放弃尊严。为了挽救病入膏荒的母亲,瞎鹿已无法再顾及父女之情,他下定决心打算卖出自己的女儿,尽管经过妻子花枝的强烈阻挠,没有能卖成女儿,但对瞎鹿而言,为了生存已无所谓父亲的尊严。为了换取五斗小米,曾经读过书、曾经花枝招展、曾经义气风发的星星决定卖出她自己,她告诉老东家,“爹,你把我卖掉吧,给我一条活路”。面对五斗小米,没有谁能挽留得住女儿的尊严。为了卖出自己,花枝决定把自己嫁给栓柱,拜堂后的第二天她就离开了,她告诉栓柱,嫁给他之后两个孩子就有了着落。为了生存,谁也无法留住花枝作为一个妻子的尊严。为了保命而随波逐流的伙夫老马,眼见栓柱因风车被日军用战刀刺死时,他满含屈辱却又不得不露出讨好的笑容,含着心中的眼泪而吞下日军悬在刀尖上的生鱼片时,面对生存,谁也无法保护一个想要活着的人尊严。

(五)希望与绝望

踏上逃荒之路的初期,无论是谁,都还充满着希望。老东家不停地安慰着家人:“咱们就是去避难,过了个把月,就会顺利回来的。”花枝也穿上了出嫁时的红衣服,打算出门见喜撞个吉利。栓柱心里默默喜欢着向往着星星,在老东家的沉诺里暗暗期盼着星星能嫁给他的那一天。可现实远不及他们所预料的那么美好,路越走越远,粮食越来越少,死去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遇到的不是好运气,而是日本人飞机的轰炸、国民党溃逃的军队、车马粮食的被抢夺。当瞎鹿看着自己年迈的母亲病入膏荒、奄奄一息,他却不能给她找来一点食物的时候,他彻底绝望了。当老东家看着自己的好儿媳产子不久被活活饿死的时候,他绝望了。当栓柱看着星星为了挽救家人也是挽救自己而自愿以五盆米被卖入妓院的时候,他伤痛欲绝,却只能在心里呼喊。面对死去的远离的亲人,他们没有哭天抢地,他们只是轻轻的合上亲人的双眼,告诉亲人同时也是告诉自己,“死了好,早死早托生,来世别再投胎到这里来啦”。这既是对亲人们的来世充满希望,也是对他们不幸所处的现世最彻底的绝望。

(六)真相与谎言

有的人在掩饰真相,有的人在揭露真相,有的人在真相面前无能为力,有的人在真相面前左右为难。谎言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大局,为确保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为维护政府的国际形象,政府公报河南饥荒死亡1063人、人吃人的现象绝不存在,“灾情是有的,但没有那么严重。” “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 “政府统计1063人。” “实际呢?”“300万人。”上报灾情时表示饥荒不严重、河南本省能够克服困难,甚至政府还休刊整顿《大公报》以停止真相揭露,而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休德却不顾生命危险,躲过新闻审查,深入灾区一线了解事实真相,更可贵的是他回到重庆后通过重重渠道一定要将此事告知政府高层领导,他拼命找宋庆龄、孔祥熙、何应钦、蒋介石等告知自己在灾区的所见所闻、告知河南灾情的真实情况,以推动国民党政府赈灾、缓解灾民受困问题,同时也帮助中央政府解决问题。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尤其是在面对神父梅甘的劝导“要么获得普利策奖,要么成为日军俘虏”时,他依然选择奔向灾区揭示真相。

(七)救国与救民 河南这场灾荒是一场特殊历史时期下的大饥荒,特殊之处就在于中华民族正陷于日寇的疯狂侵略之下。为了抗击日寇,几百万中国军队正在包括河南在内的每一寸土地上殊死抗争。为了保证战斗力,政府必须从农民那里筹集大量军粮。为了救济早已断粮的难民,政府必须向灾民拨出大量的救济粮。这无疑是一对矛盾。对于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而言,他深知灾民之不易,并试图想向蒋委员长提出赈灾请求,但在重庆他看到的是蒋委员长正忙着处理缅甸前线战事、来自华盛顿的最新消息、即将举行的开罗会议的动向等“救国”大事的焦头烂额。当他向第六战区蒋鼎国司令长官要求减免军粮任务时,他又遭到了“救国”与“救民”孰先孰后的质疑与困扰。在中央政府看来,河南是个包袱要甩给日本人,以获得政府在战争中的优势。在蒋鼎国看来,“救国”比“救民”更重要,“同样是一批粮食,如果两个人中非要饿死一个人,若饿死的是一个农民,土地还是中国的,但若饿死的是一个军人,土地就会变成日本人的,大家都会变成亡国奴”。

(八)无助与阴谋

面对成批死去的大量难民,面对人吃人的惨状,羸弱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即便有心也无能为力。中央政府本想将河南作为包袱甩给日本人,在被美国记者曝光的情况下不得已给予一些所谓的资助。陕西等地方政府为了保存自己岌岌可危的暂时的安全,在容纳了一部分难民之后也显得“无可奈何”。他们能做的就是用枪指着驶往陕西的列车,要求他们立马回头,喝止难民进入城内。也有人伸出了“援手”给了难民粮食,那就是凶残的日本人。利用“这些灾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的理论,日本人采用独特的“增兵”办法“仁慈”地用粮食赈济河南灾民,吸纳中国人作为日军的后援力量。他们看似仁慈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只有六万兵力,而中国军队有四十万兵力。他们狡猾地向难民散发食物,使难民在无形之中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在进攻时形成了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局面,在防守时形成了中国人被中国人打的场景。想救助难民的无能为力,救助难民了的却是充满着阴谋,这就是1942年的河南难民们所面对的真实惨况。

(九)良知与利益

在救济粮的处理上,一部分人保持了应有的良知,一部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丧尽天良迷失自我。经过美国记者白休德冒着生命危险调查真相、不顾个人安危冒死进谏,同时也由于李培基一次次的上书,中央政府终于了解了河南饥荒的严重程度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巨大的国际影响,他们决定调拨粮食救济灾民。面对这批救济粮,一部分的官员表现出了应有的良知,但地方利益的驱使也使得一大部分人丧失了理智、出卖了良心、,他们一边贪污腐败、接受贿赂,中饱私囊、大发国难财,做出天理不容的恶心事,一边假慈悲的说着“是不是有点过分”。有的官员潜心于研制“吃一粒管一天”甚至“吃一粒管七天”的仙丹式食物,企图骗取救济资金。有的官员不顾整体利益,只顾自己管理的那块区域,拼命地争吵、攫取与阻挠。有的官员居然把救济粮化公为私变成了向灾民出售的商品,并同不法商人沆瀣一气,倒买倒卖,逼良为娼,使灾民本已不堪的生活变得更为雪上加霜。

三、结语

通过讲述1942年河南大灾荒这个悲剧,电影《1942》充分揭示了战争与饥荒大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国民性与民族性。在那个悲剧时代,信仰与肉体相斗争,尊严与苟活相矛盾,良知与利益相纠结,真相与谎言相充斥。正如作者刘震云所说:“这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一个时刻,同时又是最温暖的时刻”。黑暗之处就在于肉体趋于泯灭、苟活几为真理、利益尘嚣于上、谎言不绝于耳,温暖之处在于终会有一群有信仰的人、终会有一群有尊严的人、终会有一群有良知的人、终会有一群相信真相并揭示真相的人。尽管覆巢之下难有完卵,但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中华民族终会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哪怕再微弱,也会温暖了人心、人性乃至民族与国家。

地址:

《1942》电影观后感影评 篇2

那是一个一条人命值两块饼干的年代。

那是一个人尸只能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个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题记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影评写作范文 篇3

(1)突出审美判断,重视画面语言。(2)文章的主体是评。(3)逻辑思维,美学思维。写作的基本要求

(1)紧扣作品与评论:你的影评一定要以影视作品为依据,从作品出发。评论内容一定要是电影中提供的,而非报刊故事中找来的。展开评论时,中心明确,说理和论证要严谨,切记故事和感想的写作模式,不能有观点无论证。

(2)总体把握,细部突破:首先要对影片有整体的评价,在此基础上选取一个小视角深入的挖。千万别面面俱到人云亦云,要有创新和特点,注意找准角度。力求鞭辟入里,不可泛泛而谈,报刊杂志上的影评大都是”情节+主题+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跟咱们考试需要的影评完全不同,切记不可模仿。

(3)影视作品的论证不可脱离作品,比方说写抗日的南京,不要只是对这一史实进行评述,从而脱离了电影。要客观评论,切不要有主观随意性。

(4)注重构思与逻辑:文章结构应当严谨完整,合乎逻辑。文章观点要正确,同时富有新意和深度,还是那句话,切忌不要千篇一律说些世人皆知的观点。但立意必须要有论证,能说服别人,做到以理服人。语言要准确规范 常见的结构

(1)倒叙式:结论在前论述再后,就是俗称的演绎法。

(2)发展式:沿着电影发展顺序或者基本问题线索循序渐进。

(3)并列式:一个中心,若干基本点。各个问题陈述是平行并列形式的,既对立又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写影评的流程 1.看电影。

(1)带问题去看,以专业眼光去看。(2)眼耳脑手并用,积极展开联想。(3)随时记录有用的信息。

(4)注意结尾字幕,切忌不可提前离场。2.作准备。

首先你要整理感官,抓住刚刚看电影时对你最有感触的一点来写。

其次找准角度,确定是多角度还是单一角度。确定总论点。甚至可以列出分论点。

论点,只选择一到两个即可。

(1)主题:一个好电影通常不止一个主题,你可以从某个副主题入手,深化思想内涵加以评论。

(2)人物:这是一个重点。分三个层次,第一是对人物形象的评论。第二是人物性格的评论。对人物形象加以深化。第三就是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在性格的基础上加以深化。(3)结构:结构与情节紧密相连。结构是营造情节的方式方法。(4)情节:情节是故事发展的轨迹。

(5)细节:细节经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强化主题,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6)语言:指片中对话独白旁白等。语言既人物性格。有时还可以从语言中体会哲理。(7)声音:包括音乐和音响。音乐是影片重要表现手段和影评重点。主要关注基本特色和风格,以及影片主旨和人物情感关系。通常可起到深化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

(8)镜头与画面:体现了导演的意图。可以就摄制者在叙述方式和画面构成上艺术探索等方面来进行。

(9)色彩光影:电影本身就是光与影的艺术,色彩是人物情感的表现,关系到影片的整体风格与影调,众所周知,某某张就擅长色彩。最后就是要拟定提纲(1)开头:起笔要奇。

(2)分论点:注意论据与观点有机结合,最终要指向总论点。(3)过渡段:使影评又层次感,承上启下。要简短。(4)结论:升华文章。

(5)确定题目:可以开头考虑,也可结尾考虑。要能起到体现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拟定

一般由主标题和副标题,成功的标题是凝练而富有内涵的。比如楼主昨天写的影评。开篇的方法,好的开头是影评成功的一半(1)开门见山:小学作文常用方法。

(2)概括题意法:开头居高临下,提点全文,使后文之展开通篇一贯。

(3)突兀立壁法:又称开门撞墙法,开头往往一顿怪论,大有”高山落石,不知其来”之感,吸引老师阅读。

(4)代用他人疑议法:以他人疑问做自己开篇,使后文议论趋向合理。(6)类比开头法:由相同或相近的话题谈起,自然引如正题讨论。(7)历史指涉开头法:有特定历史时期入手,后介入更具体的评论

(8)简介开头法:开篇简介影片信息,给读者深刻印象,利于说服读者。

(9)导演风格情况发展开头法:通过介绍导演、演员或主要评议对象个人风格、经历来总体分析,适合了解得多的同学。

(10)借社会反映开头:引出社会对该片的反响,再介入个人分析。同上。(11)先扬后抑开头法: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褒扬只为抑做铺垫。

(12)以旧带新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可以达到比较与沟通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还有起兴的作用。然后再引出自己的观点。(13)解题法:承接标题,简单有效。

(14)设问开头法:设问一定要准确科学。这样的好处是吸引力与悬念的角度十分明显。(15)对比开头法:有泛比,两个相比或全方位对比,看你的需要。(17)再现画面法:以影像还原来完成叙述,往往精彩有趣

(18)抒怀开头法:常见的,初中经常用到。文学性强,有感染力。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抒怀的话往往都是废话,写个好的所有影评都可以套用,你懂得。(19)直接开头法:不绕弯子,干净利落直奔主题。

(20)说明性开头法:往往单列一段,这样开头会与正文风格差距悬殊,却能体现出你的个人风格和人格 主体段落

(1)论点部分:立论,你的观点是什么?最大感触是什么?就是传说中的三W。What、Why、How(结尾不有W么。)这些就是文章的总论点,你要围绕它来写。不必追求面面俱到。(2)论述部分:采用”化整为零,逐个击破”的方式,通常采用演绎法,也就是初中议论文总分总的模式。设置论据,既采用影片中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加以论证,主要包括细节、人物语言、场景画面、镜头等。写作过程中可采取平行并列式,夹叙夹议的进行论证,也可采取递进式由浅入深。

(3)结论部分:要总括全篇才行,如果文学功底强,可以进行一下升华。文章观点要源于真实感受,无论如何新奇,无论赞赏批判都是可以的,但一定要自圆其说,以情理服人。>结尾方法

(1)概括总结式:为读者收拢开头所绪,提醒正文内容,一般用在复杂难懂的影评结尾。(2)扩张发挥式:使问题进一步扩充,给文章留一个永远追寻的印记。(3)号召式:秉承前文宗旨,强调主题价值,希望引起反思讨论(4)疑问式:召唤读者加入批评的世界。

(5)反诘式:强化文中意义,使正文阐述的论点更有力度(6)深化议论结尾法:借议论之手段,使中心论点得到加强。

(7)缺点陈示法:与正文紧密相连,开篇力赞影片成功,结尾则笔法转来,指出其不足,期望引起关注。

(8)自然结尾法:与前文观点文风一致。

(9)描述结尾法:借对画面的自然描述结尾,富有音乐效果的带有余韵的结尾方法。(10)引用结尾法:引用砖家叫兽名人的言论来作结尾,既替我们表达了意见,又使我们的见解有了可靠的支持。

影评的语言:要使用具体的语言,注意文字的显义与隐义。还要注意语调,不要做出过于偏激不够客观的评论,你要有相对中立的姿态和一颗平常心。要使语言富于变化,重复但不乏味。如某某张的影片,可以说他是导演、这部电影的创造者、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位几乎问鼎奥斯卡的中国导演等。

用语要简洁,删繁就简,上面说的那个不算。句型要恰当变化,道理同上。利用学过的专有名词,但不能生硬堆砌。文章流畅自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注意文采,因为”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还要注意文章的节奏。

注意事项。文章尽量不要像我一样多用”啊呀吗么了”这类感叹词,少用第一第二人称,尽量避免主观话语言。

梳理故事只是为了写作作准备,不要写在卷子上。思路一定要清晰,结构合理。

电影评论与赏析的区别是,赏析面面俱到评论深入一点;赏析蜻蜓点水,评论层层深入;赏析个人感受,评论有理有据。常见低分类型

(1)故事复述型:把电影翻译成文字。

(2)介绍复述型:用自己的思路将电影重新组织起来,但还是复述。(3)观后感型:常见错误,个人主观色彩浓郁,缺乏客观评价。

(4)全面赏析型:知道是评论,但评论时没抓住角度,广而缺乏联系,蜻蜓点水深浅不一。常见失误

(1)囫囵吞枣,生搬硬套。把学的那点玩意全堆到影评里了,但是一知半解,生搬硬套。(2)有关无感,述多评少:影评影评,以评为主以述为辅,过多复述内容梗概,以述代评,有观无感,纯粹的一篇观后感,初学者常犯的毛病。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是这个理

(3)褒贬鲜明,缺少分析:有些人写影评只有褒贬没有分析,有时结论激烈却没有论据支撑。比如说某个电影完全失败,却说不出原因,只是给扣顶帽子。

电影影评(范文) 篇4

《爱德华大夫》 《爱德华二世》 《爱的初体验》 《爱的滴答滴》 《爱勾你》 《爱你九周半》 《爱奴》 《爱情零距离》 《马缨丹》

《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 《蓝宇》 《男人的心中只有男人》 《恋爱回游鱼》 《东宫西宫》《恋爱起义》 《断臂山》 《向左爱》 《恶女帮》 《恋一阵的爱》 《芳龄十三》 《飞跃情海》 《费城故事》 《弗里达》 《父子迷情》 《高潮艺术》 《隔窗未了缘》 《狗男女》 《孤恋花》

《烈焰焚币》 《流沙岁月》 《流砂幻爱》 《榴梿飘飘》

《去听美人鱼唱歌》 《去王府》 《全蚀狂爱》 《三橘之恋》 《三人探戈》 《杀人计划》 《杀手的童贞》 《沙漠妖姬》 《善恶园的午夜》

《两性三人痕》 《三心两性》

《璐璐的诱惑》 《蛇蝎美人》 《玫瑰少年》 《神父同志》 《美好事物》 《美丽拳王》

《生无怨死无悔》 《十七岁的单车》

《爱情洗剪吹》 《海南鸡饭》 《爱在娱乐圈的日子》 《海上花》 《爱之吻》 《爱最美》 《安非他命》 《暗夜摇篮曲》 《霸王别姬》 《保加利亚情人》 《悲情城市》 《被单游戏》 《玻璃情人》 《布拉格之恋》 《猜》

《长岛爱与死》 《长岛公路少年》 《赤裸羔羊》 《青少年哪吒》

《好郁》 《河流》

《黑色姐妹帮》 《蝴蝶》 《蝴蝶君》 《虎度门》

《花吃了那女孩》 《花之岛》 《慌心假期》

《美丽在唱歌》 《此时此刻》《美少年之恋》 《束缚》 《假面》 《面子》

《末路狂花》

《顺流逆流》 《死亡诗篇》 《四角关系》

《墨利斯的情人》 《台北晚九朝五》 《暗夜摇篮曲》 《桃色》 《穆荷兰大道》 《男孩不哭》 《今年夏天》 《南茜的情史》 《霓裳情挑》

《桃色接触》

《天雷勾动地火》 《天旋地幻》 《甜过巧克力》 《甜丝丝》 《同窗的爱》 《同性之光》 《同志夹心人》 《西班牙处男》 《赤裸特工》《游泳池》 《有时跳舞》 《神秘肌肤》 《御法度》《愈爱愈美丽》 《愈快乐愈堕落》

《我自己的爱达荷》 《黄金万两》

《基佬四十》 《你那边几点》 《激情风暴》 《溺水的鱼》 《吉屋出租》 《魔鬼双姝》 《游园惊梦》[香港电影] 《女欢》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 《女魔头》 《偷窥无罪》

《喜宴》

《情迷六月花》 《突然之间降临的爱情》 《戏梦巴黎》

《情人别为我哭泣》 《王尔德》 《夏日之恋》 《金枝玉叶》 《惊悚快感》 《绝色神偷》 《军官与男孩》 《看海》 《哭泣游戏》 《野兽之夜》 《蓝色大海》 《蓝色大门》 《丑角登场》

《唯美》

《我爱贝克汉姆》 《我的军中情人》

《心动》 《心太羁》 《星闪闪》

《关于我的母亲》 《幸福结局》 《晕基浪》 《亚当的肋骨还是亚当》 《性爱K他命》 《这个男人有点俏》 《我为兄狂》 《当男人看上男人》《无尽的沉沦》 《五月魔女》

《两性谎言》 《G档案》 《艳倒群雌》 《妖街皇后》

《这个夏天有异性》 《枕边禁书》 《植物学家的女儿》 《指匠情挑》 《志同盗合》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 《性感尤物》

《出卖高潮》 《出卖雄风》 《春风物语》 《春光乍泄》 《此时此刻》 《刺青》

《夕阳天使》 《移魂女郎》 《青楼姊妹花》 《假凤虚凰》 《意乱情迷》 《饮食女女》

《妖夜回廊》 《紫色》

《野芦苇》 《自梳》 《夜奔》《罪孽天使》 《夜舞男》 《颠覆性学校》 《衣柜里的男人》 《意大利曼波》

附图

在欧洲许多国家同性恋是被接纳的一种少数文化,极少数国家同性恋婚姻已经合法化。希望这些电影能让大家对同性恋以及同性恋文化多一些了解。

《17岁的天空》 《A片猛男日记》 《哎呀呀,去哺乳》 《艾米和加古娅》 《猜》

《爱德华大夫》 《爱德华二世》 《爱的初体验》 《爱的滴答滴》 《爱勾你》 《爱你九周半》 《爱奴》 《爱情零距离》 《马缨丹》 《爱情洗剪吹》 《爱在娱乐圈的日子》 《爱之吻》 《爱最美》 《安非他命》 《暗夜摇篮曲》 《霸王别姬》 《保加利亚情人》 《悲情城市》 《被单游戏》 《玻璃情人》 《我自己的爱达荷》 《布拉格之恋》

《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 《男人的心中只有男人》 《东宫西宫》《断臂山》 《恶女帮》 《芳龄十三》 《飞跃情海》 《费城故事》 《弗里达》 《父子迷情》 《高潮艺术》 《隔窗未了缘》 《狗男女》 《孤恋花》 《海南鸡饭》 《海上花》 《好郁》 《河流》 《黑色姐妹帮》 《蝴蝶》 《蝴蝶君》 《虎度门》 《花吃了那女孩》 《花之岛》 《慌心假期》 《黄金万两》 《基佬四十》

《蓝宇》 《恋爱回游鱼》 《恋爱起义》 《向左爱》 《恋一阵的爱》 《两性三人痕》 《烈焰焚币》 《流沙岁月》 《流砂幻爱》 《榴梿飘飘》 《璐璐的诱惑》 《玫瑰少年》 《美好事物》 《美丽拳王》 《美丽在唱歌》 《美少年之恋》 《假面》 《面子》 《末路狂花》 《墨利斯的情人》 《暗夜摇篮曲》 《穆荷兰大道》 《男孩不哭》 《今年夏天》 《南茜的情史》 《霓裳情挑》 《你那边几点》

《去听美人鱼唱歌》 《去王府》 《全蚀狂爱》 《三橘之恋》 《三人探戈》 《三心两性》 《杀人计划》 《杀手的童贞》 《沙漠妖姬》 《善恶园的午夜》 《蛇蝎美人》 《神父同志》 《生无怨死无悔》 《十七岁的单车》 《此时此刻》《束缚》 《顺流逆流》 《死亡诗篇》 《四角关系》 《台北晚九朝五》 《桃色》 《桃色接触》 《天雷勾动地火》 《天旋地幻》 《甜过巧克力》 《甜丝丝》 《同窗的爱》

《猜》

《长岛爱与死》 《长岛公路少年》 《赤裸羔羊》 《青少年哪吒》 《情迷六月花》 《情人别为我哭泣》 《金枝玉叶》 《惊悚快感》 《绝色神偷》 《军官与男孩》 《看海》 《哭泣游戏》 《野兽之夜》 《蓝色大海》 《蓝色大门》 《丑角登场》 《出卖高潮》 《出卖雄风》 《春风物语》 《春光乍泄》 《此时此刻》 《刺青》

《激情风暴》 《吉屋出租》

《游园惊梦》[香港电影]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 《偷窥无罪》

《突然之间降临的爱情》 《王尔德》 《唯美》

《我爱贝克汉姆》 《我的军中情人》 《关于我的母亲》 《亚当的肋骨还是亚当》 《我为兄狂》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 《当男人看上男人》《无尽的沉沦》 《五月魔女》 《夕阳天使》 《移魂女郎》 《青楼姊妹花》 《假凤虚凰》 《意乱情迷》 《饮食女女》

《溺水的鱼》 《魔鬼双姝》 《女欢》 《女魔头》 《喜宴》 《戏梦巴黎》 《夏日之恋》 《心动》 《心太羁》 《星闪闪》 《幸福结局》 《性爱K他命》 《两性谎言》 《性感尤物》 《G档案》 《艳倒群雌》 《妖街皇后》 《妖夜回廊》 《野芦苇》 《夜奔》《夜舞男》 《衣柜里的男人》 《意大利曼波》

《同性之光》 《同志夹心人》 《西班牙处男》 《赤裸特工》《游泳池》 《有时跳舞》 《神秘肌肤》 《御法度》《愈爱愈美丽》 《愈快乐愈堕落》 《晕基浪》

雾都孤儿影评(范文模版) 篇5

该版的雾都孤儿与原著有所不同,所以请先允许我介绍一下这部影片。奥利弗是一个孤儿,生活在贫民区,后来被当地教会收养,在济贫院的童工作坊长大,由于那里非人的待遇和殡仪馆老板家的不幸遭遇,小奥利弗只身前往伦敦,亦即雾都。在伦敦,饥寒交迫的他被一个叫做杰克的人发现并被带回家中,在那里,他认识了费金,一个专门培养少年小偷并坐享其成的老人。小奥利弗在那里得到了相对较好的待遇,但后来被人误解为小偷遭遇不幸,又因不幸而获得幸运,他遇到了朗罗,一位心善的富人,本以为一个孤儿的春天就要来临,但命运却告诉我们这个冬天有点长,小奥利弗重新回到费金手中,并被逼去偷他的恩人朗罗的财产,混乱中奥利弗受伤,费金等人害怕事情败露想杀奥利弗灭口,但南希此时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朗罗绅士,最终,小奥利弗迎来了春天,雾都孤儿终于有了家。

这是一部描写恶多于善的片子,但在由恶充斥的世界里,导演通过光影的变化,通过在恶的间隙中表现出的点点的善告诉我们:温暖和希望终会来临,只要无论多难终不放弃。小奥利弗是一个孤儿,说他是一个不幸的人我想毫不过分。有些人,因为遭遇不好所以堕落,我认为无可厚非;有些人,他们的遭遇同样很悲惨,但他们选择抗争,选择追求,不管多难,始终不放弃应有的信仰和美德,因而找到了幸福。奥利弗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幸的遭遇没有改变他勇敢直率的天性,所以他敢跟教堂的执事说“I want more”;污秽的思想和行为没有改变他善良高尚的内心,所以他不愿意去偷;悲惨的命运没有改变他感恩的美德,所以他不愿意去偷他的恩人朗罗的财产,所以在费金被收监后仍去看他并告诉他会记住他感谢他一辈子。雾都孤儿是一个孤苦的的孩子,但不管是狄更斯本人还是波兰斯基都在向我们传达一个讯息,做一个执念的人,充满希望,勇敢斗争,温暖、明媚的明天终会到来,战胜了时间和空间的磨难,就会看见美好的明天。

在这部影片里,我更多地关注到了小人物的善良和温暖。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那位名叫朗罗的绅士,他是一个富人,小奥利弗的救命恩人。小奥利弗对他充满了感恩和尊敬,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他的仁慈与慷慨,而是他给予小奥利弗的信任。相信一个落魄的孩子,在任何人都不相信他的时候,这种信任比物质上的给予更加强大,也更加触动人心。因为他的一句话,一直充斥着悲惨落寞不幸的雾都突然出现了阳光,驱散阴霾,直直的照进了心里。信任、关爱是整部影片最温暖感人的地方。它使我不再想小奥利弗还要遇到什么不幸,而是希望阳光和温暖可以一直延续下去,最后落在小奥利弗的身上。恐惧变成了期盼和希望因为温暖的出现。

x战警影评范文 篇6

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大片,《x战警》无疑在好莱坞科幻剧中浓浓的描上了光炫的一笔。该影片是根据动画《x战警》改编的,但是在我们观看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在动画中夸大的画面质感,而且也能切实感受现实与虚幻结合的科幻激情。

在不同的角度,x战警展现着不一样的魅力。例如从拍摄技术方面,它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特写,近景远景全景等完美的结合,让众人身临其境,即从环境描写就深深吸引观众,无不叹为观止。从镜头语言方面来说,不能不说是本部电影的一个亮点,暴风女超能力是随意操纵天气,正是因为这一点导演便想到在其情绪变化时,通过天气变化来反映其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再加上背景音乐的制作,这样的描写在x教授、金刚狼等人物角色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X战警》的故事情节设计虽不能说好,但是一样的故事不同的表现手法也是很有创新意义。例如万磁王胁迫一个州长最终未遂,就残忍将其变为变种人等。这样的表述,着实让观众惊呼。

在剧情上采用续写的手法,不仅仅可以提升其商业价值,也更扣人心弦同时,该部电影通过三部综合倒叙,才最终让观众了然。我们都熟知,一般在采用续写的情况下,留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悬念、猜测,更多的是为其电影本身长期投资拍摄从而获得更多利益。即观众与影片的双赢。

本部影片,最重要的应该属于它所反映的社会意义。21世纪是提倡和谐共处的和平时代。影片中制作出不同种类的群体,变种人,和真实存在的人类。他们彼此共存的生活环境会让人们联想到早期美国社会体系中黑白两种人的处境。他们之间存在着对彼此的仇恨,同时又有恐惧。他们本想和平共处,但是上帝不给他们机会。这就不得不促发了像万磁王和x教授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或者说是领袖。一正一邪。一个极力促进世界的和谐,一个却热衷于制造破害。这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深有体会。例如一些国家的强权政治,一些国家的和平共处的社会主体等等。在x战警影片中,它所展现的是代表绝大多数的人的心思。邪不胜正,在一二三部中都以邪恶的力量(不管他有多么的强大)被抑制甚至消灭而告罄。作为一部电影,虽不是什么创新的结局,但它所反映的道德的本质依旧打动人心。这不得不依靠剧情的曲折离奇来引发观众的思维。这些都是其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从影片中依然能感受到人类对未来社会的恐惧和迷茫。这也是好多好莱坞大片所反映出的共性,当然,这样也不能不说蹴就了典型的英雄主义。

《天涯明月刀》影评[范文模版] 篇7

期末考试的那几天,由于整天现在宿舍里面没什么事做,于是就看了看舍友推荐的一部电视剧——《天涯明月刀》。

电视剧是以傅红雪为父报仇为主线,牵扯出的两代人的恩怨情仇。

杨长风,这是电视剧中没有出现的一个人物,但是所有的剧情却都是因他而起。他的风流的秉性,就注定了这段孽缘。杨长风的原配夫人——南宫协,为了跟杨长风一起,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但是后来发现丈夫与人有染,最后利用梅花密令杀了自己的丈夫。这种女人不可谓不狠心啊,连自己的丈夫都忍心痛下杀手。杨长风的情人——柔儿,她为杨长风怀了一个儿子——傅红雪,但是就在分娩的当天被南宫协杀死,儿子交给了杨长风的另一个情人——花白凤(魔教公主)抚养。花白凤也有杨长风的骨肉——叶开,但是她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冒死去报杀父之仇,于是将儿子交给了小李飞刀——李寻欢,自己则抚养傅红雪为报杀夫之仇,由此开始对傅红雪命运的操控。在这里我只想谈谈里面的四段爱情故事。

周婷与傅红雪

有一句成语叫“假戏真做”。周婷对傅红雪的感情就是叶开跟她打赌而产生的。开始周婷对傅红雪的接近只是为了叶开的1万两银子,因为有了这些钱她就有了办法给小雨治病。然而渐渐的发现傅红雪有很多秘密,可以这样说每个人在秘密面前都无法遏制自己的好奇

心,周婷也不例外。当她慢慢了解傅红雪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真真正正的爱上了他,爱得一发不可收拾,爱得有些痛苦,爱得满身的伤痕······

这种爱只是单方面的付出,只是一个人的一厢情愿,却不知道对方对她的感情一直是朋友之间的感情。一味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断的与傅红雪纠缠,有时候这种爱带来的不是对方对你的感激,而是一种反感,一种让你撕心裂肺的冷言。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一厢情愿的爱情永远注定是失败的。

傅红雪与明月心

明月心属于云天之巅的人,他接近傅红雪的目的就是杀了他。于是,她假扮自己是翠浓,假扮那个傅红雪心中的女孩,以博得傅红雪的好感,事实证明她真的做到了。但是她做不到的是控制自己的心,在跟着傅红雪一起受磨难,一起承受痛苦的日子里,她发现自己已经深深的爱上身边的这个男人。同时,傅红雪也是爱上了她。什么叫做缘分,或许这就是缘分,当你发现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他也爱上了你,这或许就是一种缘分,一种上天赐予缘分。可惜缘分也有镜头,就在最后在对付燕南飞的时候,明月心惨遭毒手,最后与傅红雪阴阳相隔······

这是一种经典的英雄与美人的故事。不同与英雄与美人的故事的地方在于最后他们阴阳两隔啦,这对于一对真心相爱的情侣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或许就像是歌词中所说的一样,留下来的那一个人要忍受回忆的心碎。不过,回忆也好,心碎也罢,至少他们曾今真爱

过,就算受伤,就算很痛苦,我觉得那也值得。

齐一心与周婷

齐一心就是鬼爷爷,他为了躲避追杀隐姓埋名很多年,直到遇见了她——周婷,那个一次又一次让他破例的周婷。齐一心一次又一次的破例救周婷的小雨,在周婷有危险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的相救,即使是自己身负重伤,她修好了周婷被烧毁的房子,种上了周婷最爱的红花。就像是周婷说的,恐怕再也没有人会对她那么好了。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多么伟大的爱啊······

“不是碰不到更好的,而是因为已经有了你,我不想再碰到更好的”,齐一心对周婷的爱或许就是这样。同样,这也是一种单方面的爱,周婷已经把心给了傅红雪,再也容纳不了其他人,齐一心再好又能怎么样呢?可是齐一心并没有放弃,他只是默默的付出,默默的做周婷温暖的港湾,在周婷弄得浑身是伤的时候给她温暖。多么浪漫,多么温馨啊。可能这也是很多女生梦寐以求的那种类型吧。。。但是这样的男生又有多少呢???

最后要说的是:叶开与南宫翎

这恐怕是这部电视剧中的最完美的爱情了。一个是不谙世事的大小姐,女扮男装的出来乱窜,结果遇见了为了躲避厮杀而男扮女装的叶开。确实这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缘分。虽然在后来由于两代人之间的一些误会使他们分开,但是在最后还是发现离不开对方。叶开对翎儿的爱,不是简单的两小无猜的爱情,那是一种真爱,一种不想让对方受伤的一种呵护。当翎儿被燕南飞玷污之后,叶开没有离开翎儿,而是更加的呵护,由此可见一斑。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童话式的爱情。童话到甚至我觉得王子与公主的故事都比这个现实。我宁愿相信世界上真的有小矮人,真的有白雪公主。这种爱情可能是无数的青少年所期待的、所梦寐以求的。但是确实,这种感情却只能停留在梦中。

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是周婷一样,为了一个不可能的人弄得满身是伤,但是不同的是,我没有她那么幸运,至少她还有那么一个避风的港湾能让她再次坚强。而我,呵,我只有一颗看似坚强的心和心上那满目疮痍的痕,其他的什么都没有。

与狼共舞 影评[范文模版] 篇8

以《大独裁者》为例,卓别林的“才气”主要表现在动作表情的丰富化以及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抨击不平等的世界,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卓别林这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是其能够得到文学大师肯定和赞赏的原因之一。

影片《大独裁者》是卓别林所自导自演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其中声音的运用可以说是对他的最大挑战包括对他所独具一格表演模式来说。但最终可以说是影片整体上在音乐与卓别林的夸张的形体动作相互呼应,例如卓别林所扮演的理发师夏尔洛在理发时夸张的动作与收音机里所播放的《匈牙利第五交响曲》的节奏相呼应,及最后夏洛尔发表演讲快结束时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便烘托剧情在结尾时达到高潮,在那个年代引人深思(美国尚未参加二战,卓别林被误以为犹太人)。

卓别林所饰演的亨克尔在其被誉为“凯撒转世”时所展现的种种动作及其他与地球仪的滑稽令人耻笑的动作令观众印象深刻,而最后那个地球仪破掉了或许这也预示这希特勒的这个战争狂人的终结。虽说卓别林加入了声音这个重要元素但是动作仍是卓别林所主要想表现给观众的,其幽默滑稽的表演在使观众娱乐的同时也发人深思。其所蕴含在作品中的深层思想却是与其喜剧的外表截然相反的。

影片刻画了残酷迫害犹太人的大独裁者亨克尔,这个企图统治世界的亨克尔暗喻纳粹头子希特勒,卓别林在人物造型上非常明显地模仿希特勒,并巧妙地通过个人演说对他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鞭挞。这部影片拍摄于希特勒气焰最为嚣张的1940年,尤其对希特勒辛辣的嘲讽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这部影片在拍摄之前就被施压,但卓别林毫不让步,并在巴黎的报纸上登出该片的主要剧情,公开向纳粹挑战,并称,“当希特勒在煽起疯狂的时候,他必须受到嘲笑”,卓别林的这种做法需要极大的勇气,让人钦佩。

居中夏洛尔:“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利即将归还人民”。正是人民的心声。影片的深刻使其现实主义的深刻反映但表演又极具浪漫主义所以说本部影片是卓别林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体现。因而才有了大文豪萧伯纳称为“电影届独一无二的才子”这一赞誉。

2、请以一部西部片类型的经典影片为例,说说西部片是如何通过人物、情节、镜头语言的依旧英雄

——对《与狼共舞》中人物剧设置来创造美国神话的?情及镜头画面所创造出的美国神话赏析

影片《与狼共舞》作为90年代的西部片是非常成功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本片成为西部片在奥斯卡沉寂了60年后获得第63届奥斯卡最佳电影片等七项大奖及其其他很多奖项。而且这也是凯文·科斯特纳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其中在人物的塑造,剧情的推进和多种镜头及其表现形式的运用都有独到之处。可以说,它是一部不同以前的西部片,颠覆了人们对西部片的以往的认识,这也是其获得空前成功的主要原因。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白人军官邓巴在战斗中负伤,因不愿截肢在两军阵地间寻思却不料

鼓舞了联邦军的势气取得了胜利,成为英雄。邓巴去了最偏僻的哨所“塞克威克”,在那他与苏族印第安人慢慢成为朋友与“踢鸟”交情很深。并于被苏族所救的“握拳而立”产生感情。并与在营地的狼“两只白袜”产生浓厚友谊,这也是苏族印第安为他取名“与狼共舞”的原由也是本片的题目。邓巴这个人是一个及其负责的中尉军官,在“塞克威克”虽说只有他自己却尽职尽责修筑工事并贮藏弹药修补营地。而他也是一个乐天派对援军到来的希望一直没有放弃,并且与“两只白袜”产生深厚友谊,这也是他能够慢慢理解“踢鸟”的苏族印第安人的原因之一。他并没有将对印第安人的偏见保留而是在试图与他们交流理解他们,并因此慢慢融入了印第安人的文化之中,与印第安人相比只是肤色与容貌的差别,而心已经和他们完全的融合了。这也也是西部片中对印第安人描写的重大转折,他们不再野蛮有血有肉情感细腻,与人为善。正式通过邓巴让观众知道印第安人也有好有坏帕尼族凶狠残暴和苏族的正义不屈这与当时南北内战的联邦军和联盟军一样有好有坏。正是邓巴这个人物细腻感情中所流露出的,这个影片有很多都在反应“人性”的东西,从邓巴与印地安人的接触来看,从一个不值得信任,反感,到让大家都很舍不得就是一个人性的写照吗?然而,看看白人这边似乎缺少了这份信任,他们更多的猜疑,陷害;从邓巴与狼在一起的那短时间,和最后狼在远处看着邓巴送往另一个基地,到白人没有人性的开枪射击他,不管白人怎么射击它都不跑,看着邓巴这也反映了那些所谓的高级动物,正在做一些低劣的行径让人唾弃!《与狼共舞》完全是现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站在一个角度窥视这个社会:我们一直在说创造一个和谐社会,但我们真正做了些什么?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太多太多,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唱高调,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有和谐环境。胜者为王,人定胜天,那是原始社会!看看现在的社会缺失了信任,理解,交流,公平,等!我们能找回那些人类应该有的,最基本的人性化东西!这正是从邓巴这个人物所反映出来的,凯文科斯特纳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的原因吧,正如凯文·斯拉特纳所说:“我所要表现的是印第安人在那个时代的遭遇,是一部土著人的历史。”

《与狼共舞》的剧情也是跌宕起伏,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心弦,当邓巴中尉在南北军间骑马驰骋时子弹在他身边呼啸而过而他却丝毫无损在联邦军获胜时却见他一只脚搭在马栓上而他的身体却倒在地上不免让人担心,但他却只是对司令说要保住自己的腿。《与狼共舞》的叙事在好莱坞式叙事范围内并未一味地苛守其种种法则。影片以主人公邓巴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从一点向一个横断面铺展开来,具有广博的气势。在发生与发展上的联系颇为紧密,而全片的总发展格式为:发生(约15%)——发展(约35%)——高潮(约30%)——结尾(约20%)。从这个粗略的划分上可以看出,影片在情节的铺设上很费一番心机,特别是邓巴踏上西征的一路上,影片用一组组瑰丽动人的画面以舒缓流畅的方式展现于观众眼前,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一段落的渲染漂亮地展开了整个情节,并让观众同主人公一起融入了无边际的西部荒原,感受着它那雄奇和伟岸。而全片所具有的史诗基调也在这一刻形成了。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影片的人物比重,现在来详细地了解一下他们各自所占据的分量的先后顺序:邓巴——印第安人(苏族)——狼——白人(骑兵队)——印第安人(庞尼族)。邓巴是叙事中的“眼睛”,影片的所有视点都是基于他而存在。编导赋予了这个人物以谦逊的态度,稳和的心态以及乐观积极的精神,也只有这样一个“软性格”的人物,才会和印第安人——这种长久以来保持着诸多“硬性特征”的族群和平相处。即使是以往影片中的“硬碰硬”,也会在矛盾中渐渐磨掉彼此的锐气,转而变成“软性”。人物性格特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影片的发展会按照“规范”来进行。那么,编导便可在这个人物身上加入各种各样的信息编码,以引导影片因果关系的发展和对主旨的影响。一方面,邓巴是以一位白人开拓者形

象示人,他就像是上天派下来的使者,到了一几未开发的土地,进行着一场文明与心灵的开发。开始时,他的这种意识倾向并没有得到任何的表现,他仍是像其他白人一样,对这片土地始终存有戒心,但无论是影片的情节还是叙事都在提示我们他的转变。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说明了邓巴实际上是处于绝境之中,对生命不抱太大希望,因而他希望在枪口下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后他又被派驻到边疆,彻底地与密集的人群(同类)失去了联系,孤身一人再加上身处绝境让他对生命似乎没有幻想。然而应片在另一方面又提示我们,他的内心是如何的坚强、如何得富有责任感。他收拾了那破烂不堪的哨所,并坚守岗位。在这里,影片以一系列生机勃勃的画面表现了这一点,这一切构成了他继续存在的基础,并且从性格和环境两方面使邓巴这个人物同“尘世”隔绝起来。当一切收拾妥当,安顿下来后,印第安人和狼相继出现了,这使得情节再次升温,形成引导全片发展的重要情节点。到这个时候,邓巴完成了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其标志是他赤身裸体站立在哨所边面对印第安人,此时,他已经完全是在“离群索居”,并陶醉在大自然中。同时亦点明了影片的核心主旨之一——人与自然的融合。之后转入第二部分,也是整个影片的发展段,即与印第安人的交流。在这一大段落中,又可分为“互访”、“接纳”、“融合”、“并肩”四个部分。“互访”一段中情感交流是全片中最有意思的,这时观众和邓巴一样,所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群体、陌生的生活方式,编剧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笑料,如邓巴请印第安人吃糖时,印第安人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吃了以后觉得不错,马上又随手抓了一大把。这一段落叙事总体来讲是含蓄的,当邓巴来到印第安营地时,印第安人并不欢迎他,而在他与印第安人之间也始终有一堵无形的屏障在阻碍着他们的沟通。之后“接纳”一段中,影片巧妙一利用了“烟斗”的交换这一细节,为两个对立关系的融合找到了突破口。这支烟斗在邓巴与“踢鸟”之间来回,而两人同吸一个烟管,标志着他们之间的隔阂已经消除,叙事空间也向外扩展开来。而这一段结束的标志则是邓巴和印第安人一起进行那场激动人心的捕猎。至此,两个在传统意义上对立的集团已完全合并在了一起,并形成一股合力,推动了影片的整体叙事。接下来的“融合”部分则已经没有了先前的种种疑惑与不和谐,更多的是一种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一种团结的气氛占据了整个银幕空间。这一段的标志是邓巴在火边起舞。这是一种仪式般的行为,也是本片中最具象征意味的环节,整个画面亦是热烈沸腾。而他与印第安人的完全结合是他同印第安人并肩战胜来进犯的庞尼族人。这个时候,邓巴已然成为苏族人的一分子,并和他们站到了同一条线上。影片到这个地方为止,完成了主人公与主体表现环节的互动,将人物细腻地融进整个情境中。而这一切事件的串联体是邓巴的“自述”,即是他眼睛所看到的,因此,影片的立足点在于邓巴的主观视野,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编导对待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也为影片最后邓巴和苏族人共同战胜白人进犯做好了准备。

另一方面,邓巴是传统西部片中意识形态的合体——牛仔的一个变形体。他在整个机制中的主导作用与以往西部片相比是没有多少差别的,他代表的主题依旧是个人主义与整体社会秩序的一种对抗,只是影片在具体的设计上做了大胆改动,并将反抗的范围扩大,用与印第安人的友谊代替了原始人性中的善,而用白人军队(骑兵队)的到来代表了整个恶的一面。邓巴则象征着白人集团中分化的另一面,具有代表性意义。同时,他的进入印第安族群的过程,也是在改变原有的集团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关系体。这和以往英雄式的“秩序建立”不谋而合。全片虽然在内容上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拨与叛逆,但其宣扬的核心主题还是在主流式的爱与理解的和平观念,从这层意义上讲,它与主流、传统是一致的,并没有脱离原有的类型化模式对于“英雄”的设计,因此,科斯特纳还是在用一种传统的模式进行着自己的叙述。

从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邓巴的人物设计带有明显的自我反省意识,将自我从“文明”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去寻找那彻底的自然归化,以开拓的方式展开事件,在各个事件中强化细节特征,如赤裸在西部荒原(冲破文明的牢笼,与大自然天人合一)、收拾

破旧的哨所(清楚“文明”的垃圾,净化自然)等。邓巴与白人妻子离开则是传统的回归——他结束了自己所承担的“义务”,离开代表着英雄的离去,留下的也只是历史,而真正的主角仍是邓巴本人。

在戏份上仅次于邓巴的是印第安人的群像。影片中描写的“苏族人”是那种温文而雅的印第安人形象,值得大力肯定的是,本片头一次把一个个印第安人形象以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在银幕上,并形成了一组英雄式的人物谱图,而非以往那样完全负面的或是毫无任何个性特征的一闪而过,这在描写印第安人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影片中,多次表现出印第安人那奇特又极富自然特征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无畏的英雄气概。很重要的一点是,影片用另一形象——狼,对印第安人作出了对比与暗喻。苏族人就象是这只狼一样,独个儿在荒芜的土地上徘徊,狼找到了邓巴,就像是印第安人在找寻属于自己的土地一样,他们同样是孤寂的。在大自然的光辉下沐浴着。同时,这只孤狼也是邓巴与印第安人情感交流的契合点。影片中极少让狼和印第安人同时出现,每当印第安人来临时,狼便独自走开,仅有的一次是邓巴与狼嬉戏,“与狼共舞”的名字也就从这里得来,它既是为了点题,也是为了烘托狼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虽然影片首次把印第安人作为活生生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来进行刻画,但它依然只是主轴线上的附线条,用白人作为基本框架的主线一经确立,那么其意识形态及拍摄手段便已基本确立。在之前所述中,我把本片归为传统类型结构的范畴,那么它的一切作用便要为主流文化所接受,那么影片也就要相应地做出调整,既不要过于浮躁,也不可过于肤浅,因此,影片在对印第安人的描写上具有一种典型的娱乐化及简单类型化。影片并没有让某位印第安人做出什么样的英雄实绩,只是与邓巴的行为产生互动联系,相反,倒是表现了一些印第安人对白人的血腥杀戮。虽然这样的篇幅很少,况且只是印第安人群塑的一个局部和衬托,但它多少反映了制作者的用心,即要表达情感,又不至于让观众反感,因为要想让观众一下子改变以往在银幕上看到的形象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符合主流趋势的,所以既要做出自己的东西,满足新进的消费群体,又要保留传统的框架及模式,以服务传统及主流群体,这恐怕也是本片能够战胜《好家伙》赢得奥斯卡的一个重要原因。综上所述,《与狼共舞》的人物关系中,起着引领全片因果关系的还是邓巴这一白人形象,他才是影片中真正的“英雄”,是好莱坞电影主流形象的代表。

最后,影片的两个主要反派——庞尼族印第安人和白人骑兵队则完全是以侧面的概述来作为反面素材加以表现的。其中,庞尼族的印第安人可以看作是传统西部片中人物形象的延续,他们凶残无理,对待任何人都毫无人性可言,杀人手段极其血腥。这不但使苏族人的形象魅力在传统叙事模式范围下得到了加强,也让影片的商业气氛得到增强。而白人骑兵队则是整个影片中最为“叛逆”、也是最为集中于真实的亮点。在传统西部片中,边疆骑警总是英姿飒爽、精神抖擞,他们代表着正义、希望,以及扩张的野心。本片的一大特色就是将美国西部开拓史中的污点——残忍的行径与膨胀的野心直观地表现出来。军队的到来预示着的是毁灭的到来,是对自然的无视与轻蔑,白人骑兵队成了破坏自然的人,在片中的视觉呈象为破乱的哨所、马蹄扬起的巨大灰尘以及在芦苇间排泄和滥杀生灵,他们与印第安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了吞噬、浪费资源的代表。影片中白人士兵将文明与历史的标记——日记当作擦纸去擦拭大便更是将其散漫、野蛮、无知、缺乏责任感的形象表露得清晰明了。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同对印第安人的描写建立了一种有力的对照,形成了影片中两种人文形态的有意识对比,达成了一个个鲜明的叙事格式。不过,这一切终究要回到影片立意的大原则上来,影片的种种表述似乎在告诉美国人:你们要学得像印第安人这样乖,不要一味地去扩张,这样美国人才会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一种明显的、善意的劝导,劝说美国人反思,但是又是以美国人的视角、美国人的方式进行美国式的反思。

影片虽不是以明朗的线索式布局来开展剧情,但里面仍然暗含着一些明确的线索。如白

人何时到来?到来后又会怎样?这是贯穿全片的线索,在开头时提出,中间大段时间则被隐盖掉,到了末尾时再提出,并最终给了观众答复。但影片并没有明显的牵引整体期待的叙事环节,最主要的一环恐怕就是中段以邓巴和苏族人的关系不稳定性来确立观众对此产生的兴趣。片中许多细节也的确是围绕着这一点进行表现的,如苏族人对待狼的态度,两种性格的撞击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等等。

本片给观众提供了明确的叙事范围,即邓巴的视野。全片80%——90%的叙事都局限在这一角色的视角和他的叙述之中,给人以空间限制,并让观者对邓巴的所见所闻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由于影片整体所涉及的范围跨度并不大,因此,主人公所见基本代表了这一地区的风貌。在影片最后白人进犯时,影片的叙事范围被扩大了,出现了白人、印第安人的视野范围,形成了两条线索式的演进(白人搜寻/邓巴离开苏族人),造成了一定的压迫感。

《与狼共舞》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究其原因,首先,《与狼共舞》所使用的是

2.35:1的宽银幕格式,这种纵横比在好莱坞电影中经常用来表现大场面的壮观视野。《与》片对宽银幕的应用表现出制作者的意向,即希望把风光呈现带给观众,使人物及其行动包容其中,形成整体的大印象。

塞姆勒为影片表现壮丽风光提供了一个始终如一的拍摄方式。影片的画面以极远景镜头为主,使任务形体成为一个点,以融入风光中去,或是利用逆光,让人的形体成为剪影出现在画面中。而自然物则是峡谷、平原或是山地,保证了影片画面的层次错落分明。在极远景镜头的表述上,长镜头应用也比较常见,多为运动着的画格,一般是横摇为主,以缓慢的节奏让片中的西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魄力。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影片完全是以一种客观记述的方式冷静描绘西部风光,给人以一种巍然挺立的严肃之感,并且在影片的持续感和节奏上影响着观众。这样的一些取景格式构成了影片描绘西部风光的一系列主导动机,特别是在邓巴刚踏入西部沃土的时候,摄影所营造出的史诗感给人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在对人物关系及中小规模场面的拍摄上,摄影机则起到了牵连整个关系转化的作用,对于人物,不同的人具有一定的格式,这一点表现纵马驰骋的印第安人时显得尤其突出,画面总以中远景或远景来表现其在马上的飒爽英姿。与之相配的是平视或仰角拍摄,体现出人物的正直性格与高大形象。对于邓巴的镜象处理显得复杂一些。由于科斯特纳在不少地方让邓巴成为了一个影片叙述的变体,因而也赋予了他一定的叙事动机。但在体现其个性时,画面还是有规可循的。在开场时,影片对邓巴冲向敌阵给予了“英雄式”的关照,画面跟随人物动作及速率进行平行运动,在背景极快闪烁飞逝中展现出一种英雄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雄壮英武之美。在影片中后部分,邓巴的形象被摄影机逐渐托高:一方面是为展现他与自然之间的相融。影片将他与自然背景放置在一起,记得片中有一个邓巴目送苏族人离去的镜头。画面开始时是中近景拍摄邓巴,接下来摄影机拉焦,画面由中近景逐渐变为中景,并出现了艳阳天,这是影片中最绚烂的一个镜头,很少有哪部片子能把人物与大自然处理得如此漂亮了。另一方面,影片又将他和印第安人放在一起,表现他的勃勃英雄之气。

摄影上另一个特点就是反差对应的格式,这集中表现在印第安人的生活呈示上。在拍室外戏的时候,画面总是以明朗、开阔的方式来处理,而室内戏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自然光源是人群中的篝火,一团人围着火种而坐,整体空间范围十分狭小,但或光给人的却是祥和、温暖的感觉,表现出的是一种凝结的力量。而后邓巴围着篝火起舞,更是把篝火上升到了一种仪式般的神灵高度,表现的是邓巴在“火中”与印第安民族的一种合流。

上一篇: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