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委六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24-07-28

在区委六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通用4篇)

在区委六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篇1

这次全委(扩大)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市委七届六次全委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上半年的工作,以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研究部署下半年的任务,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扎实工作,确保今年全区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刚才,刘玉冰同志代表区委、区政府作了讲话,对全区整体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安排。下面我根据区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着重就加强和改进全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贯彻江总书记重要讲话,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系统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指导全党在新世纪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是全面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纲领性文献。学习贯彻江总书记重要讲话,对于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完成新世纪面临的三大任务,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也是当前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按照区委的统一要求,认真学习好、领会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

要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区委决定将7月份作为集中学习月,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广大党员开展集中学习活动。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区、镇(办)机关要制定学习计划,坚持学习日制度,保证学习时间。要坚持分散自学和集中辅导相结合,通过组织讨论会、举办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尽快在全区形成学习热潮。党校要发挥党员教育阵地作用,把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列入教学计划,贯穿到各班次的教学中去。下半年要对副科级以上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分期分批轮训一遍。各部门各单位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广泛宣传讲话精神。新闻宣传部门要集中力量,加大宣传力度,使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推动全区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

要深刻领会,把握精神实质。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有新的突破,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创新方面的突出成果。学习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必须全面把握、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要深刻认识我们党80年的光辉业绩和基本经验,进一步了解我们党的历史,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要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进一步理解“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创造性的根本保证。要深刻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认真领会讲话中提出的“五个必须”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深刻认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鞭策自己,更要踏踏实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而不懈努力,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

要联系实际,狠抓措施落实。学习贯彻江总书记重要讲话,最重要的是落实。要联系思想实际,牢固树立党的宗旨观念,切实增强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意识,达到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效率的目的。要联系工作实际,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把学习江总书记的讲话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结合起来,同加强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同解决本单位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蕴涵的精神力量变为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

江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回答了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领导、执政和全部工作的基础。我们党80年的风雨历程充分表明,坚强的基层组织是胜利的基础。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和胜利都是同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密不可分的,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和成功经验。一个先进的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就是群众中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20年的辉煌成就充分表明,富有活力的基层党组织是加快发展的前提。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表明,必须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哪里党的组织建设抓得好,班子战斗力强,干部作风正,哪里干群关系就融洽,经济发展就快,社会就稳定。反之,矛盾、问题就多,工作就被动。近年来,我区各级党委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战略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仍然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许多方面还不适应。在组织建设上,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长期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相当数量的新型经济社会组织还没有建立党组织,存在“空白点”。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有的人党的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甚至在大是大非面前与党离心离德;有的作风不正,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不注意解决实际问题,还有极少数人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欺压群众,引起民愤;有的思想不解放,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本领,为政一任,面貌依旧,经济长期上不去,群众生活困难,不安定因素增多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经济就难以顺利发展,社会就不能长治久安,群众就不能安居乐业,各项发展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对此,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作为镇办、部门党委,只有基层组织加强了,战斗力提高了,各项工作才会取得明显成效。各镇办、各部门党委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是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人为本,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这项工作抓不好,镇办、区直部门的各项工作就不会有起色,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全区各级党组织一定要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党的意识,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突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在提交这次全委会审议的《关于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中都已明确,大家要认真讨论审核,并从现在做起,扎扎实实地抓好贯彻落实。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为目的,开展“三级帮扶”行动,下大力气搞好基层组织整顿。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是加强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经过连续多年的组织整顿,我区后进基层党组织得到了有效治理。但是,仍有一些基层班子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必须继续抓好基层组织整顿工作,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为此,区委决定在全区开展“三级帮扶”行动。按照“抓两头,促中间,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先进村党支部,重点加强反骄破满教育,使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中间状态村党支部,立足于教育提高,激发内部活力,加快转化升级步伐;对后进村党支部,要进行重点帮扶或整顿。现任副区级以上党员领导同志每人联系1个村,搞好党建工作的指导;每个区直部门都要联系2个村,镇(办)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包村,帮助建班子,强队伍,找路子,建制度,增活力,把所包村党建工作情况列入对区直部门和镇(办)机关人员的考核内容。同时组织先进村与后进村实行结对帮扶,促进后进村的转化提高。要继续坚持区委、镇办党委书记驻村蹲点制度,以点带面,指导搞好党建工作。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区多数村党支部和镇办党委分别达到“五个好”和“六个好”的目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力量办学、社会中介机构中都要及时建立起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目前正在开展的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第一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将向村一级延伸。各级党组织要以此为契机,把学习教育活动变为提高干部素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具体行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着力点,实施“先锋工程”,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今年以来,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上半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7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99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1.9%、10%和15.7%。但是经济总量少、实力弱的问题仍很突出。当前,我区最大的现实是处于欠发达状态,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缺乏、财政紧张,最大的矛盾是群众不富裕。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是全区各级党组织的重大责任和中心任务。各级党组织要始终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都要充分体现在推动经济发展上,都要用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

在区委六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篇2

2006-8-4 · 中国肇源

曹 百 胜

2006年1月 24日

同志们:

这次县委全委(扩大)会议历时一天时间,现在就要结束了。会上,讨论并通过了《肇源县“十一五”规划(草案)》,县委书记徐学阳同志代表县委作了重要讲话,回顾总结了“十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了未来五年面临的形势,全面部署了“十一五”期间及2006年工作任务。经过讨论,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这个讲话精辟深刻,实在具体,既符合十六届五中全会及省市全会精神,又抓住了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对肇源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指导意义。可以说,这次大会是一次分析形势、明确方向,统一思想认识的大会;是一次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振奋全党精神的大会;也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再攀新高的大会。以这次全委会为标志,肇源将迈上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现在,肇源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已经清晰,新一年的工作任务已经明确,下一步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总的说,就是要以“落实、提升、创新、突破”为工作基调,全县各级组织、各级干部要切实把贯彻落实这次全委会精神变成推动肇源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自觉行动。

一、“落实”就是要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扎实推进

徐书记的报告对今年及未来五年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会后,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本次会议的精神实质,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县委报告上来。一是健全目标责任体系。有关部门要按照这次全委会明确的工作任务,把任务目标层层分解,逐一细化,落实到战线领导和具体部门乡镇,确定工作标准、完成时限及推进措施,把县委的要求转化本部门单位抓经济抓发展的思路措施,转化推进工作落实的动力,转化成实实在在的项目和经济发展成果。二是加强督查考核。各项重点工作的牵头领导既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有效推进工作的措施,又要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及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两办督查室要把这次会议议定的重大事项分解成为若干大事实事,按照工作标准、进度时限、完

成绩效等进行跟踪督办,切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待。各乡镇、各部门要坚决执行县委决策,对于交办的工作任务,要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保质保量完成。对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行动上松松垮垮,在工作上拖拖拉拉,特别是在一些事关全局的大事上执行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对有关部门和领导,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三是实行统筹协调的领导方式。对于涉及乡镇之间、部门之间、乡镇与部门之间关系交叉的重点工作,要建立必要的专项推进组织,包点抓面,合力推进。班子成员之间、部门之间既要讲分工,独立大胆开展工作,又要讲协作,加强横向协调配合。要提高独立负责抓好推进落实的能力。既要善于谋划,又要善于操作,既要对工作和事业有系统的研究,形成独立完成任务的思路和办法,又要能够克服困难,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提升”就是要抬高基点,提高标准,争创一流

始终保持争创一流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状态是保证工作落实的基本前提。加快撤县建市和松嫩流域富裕县建设进程,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必须要有抢站排头、争创一流的勇气和能力。要把高标准开展工作作为县委对全县各级组织、各级干部抓好县委决策落实的一项基本要求,推动全局工作登台阶、上水平,实现县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一是要有高标准的竞争意识。徐书记报告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可以说任务重大,使命艰巨。我们到山东及省内先进地区考察时看到,各地竞相发展,不进则退,小进也退。没有昂扬向上的士气、敢争天下先的干劲,什么事情也干不好、干不成。因此,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徐书记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增强竞争意识,拓宽视野,抬高起点,经常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特别要与先进乡镇和部门进行对比,找到自身优势是什么、差距在哪里,要自加压力,瞄准先进,锐意赶超。不要以为差距大一点,就不可比、不能学、不敢超,只要有超常规的气魄、举措和干劲,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要确立高标准的工作目标。徐书记报告在阐述“十一五”期间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一整套目标体系。这些目标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工作计划时可以留有余地,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但是确定工作目标一定要体现高标准、高水平。要从实际出发,把工作目标确定在能够力争达到高标准的基点上,不能仅仅满足于工作目标的完成,更要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拓展空间。三是要采取高标准的推进措施。有什么样的措施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效果,高标准的目标没有高标准的措施去推进落实就会成为纸上谈兵。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目标,深入细致地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推进措施。尤其是今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县委对今后五年的整体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所以,我们的工作措施,既要着眼2006年的任务,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又要兼顾五年计划的全过程,建立一整套长效

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克服工作落实中的实际困难,用十二分的努力确保十分的工作成效。各乡镇、各部门要逐个逐项地研究,拿出具体的推进措施,坚持一项事业抓到底,一件事情抓出头,善始善终。

三、“创新”就是要破除束缚,转变观念,创新思路

创新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发展战略,这些发展战略既一脉相承,又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徐书记在报告中准确的把握了这个时代主题,在肇源县情实际的基础上,报告的思路、目标、措施都充分体现了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时代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就要按照县委的部署,以新的思路、新的措施,创造性的抓好工作落实。具体讲,在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上,我们要做到“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我们要很好的发挥城镇聚集人口、项目、人才、资金、信息的功能,发挥接纳城市能量并向农村辐射和引导消费的功能,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产,以滨江港城建设为牵动进一步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坚持以产业支撑城镇建设,依托“四园一区”,重点在肇源镇和新站镇构建城镇产业支撑体系,增强城镇对产业、人口的聚集能力,引导、吸纳农民向城镇流动就业,实现就地转移,促进农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富裕农民、减少农民,加速城镇一体化进程。二是统筹工农业发展。审视我们县的现实状况,农业的出路在工业,县域经济的出路也在于工业。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所以,我们必须要用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带农业,以农业促工业,把农业作为工业原料基地来建设,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提高产业化水平。要把发展工业的重点放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上,发挥资源、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联大联强,引进壮大龙头企业等有效措施,在粮食、畜产品加工上取得突破,培育优势企业群体,延伸粗壮八大龙型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统筹协调起来、共同进步、协调发展,这也是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所以,我们不能只注重抓好经济工作,还必须加快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共同进步;只注重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不行,还必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注重效率不行,还必须注重社会公平,解决好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以人为本精神,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眼着手,努力消除不均衡、不公平、不和谐的问题,建设共同富裕、文明进步、和谐稳

定的新肇源。

四、“突破”就是要抓住关键,大胆实践,重点突破

今年工作头绪很多,任务艰巨,需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争取在事关肇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实现新突破。第一,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在十一五计划期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纲。最近,国家和省市分别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尤其是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国家在十一五计划期间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明确提出了“三个高于”即今年国家财政在支农资金的增长上、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上、国家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投入上都高于上年,并要求各地、各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上都要向农村倾斜。省委省政府也进一步确定了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投放重点。我们一定抓住这个政策机遇期,认真研究上级政策,各部门尤其是涉农部门和各乡镇,要吃透政策精神,积极和省、市有关部门单位搞好衔接,尽可能的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并整合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加强和完善试点村的农田水利、公益事业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奠定基础。同时,我们要按照徐书记讲话要求,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积极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强文明村镇建设,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今年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要在项目开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徐书记在报告中继续把项目工作作为一项立县战略突出来,这是对全县经济长远发展的一个准确定位。抓好这个战略目标的推进落实,我们就必须在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整体项目工作整体提档升级。一是要端正项目工作态度。项目是经济之根、发展之母、财富之源。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切实提高对项目工作的认识,要把项目开发摆上中心位置,在指导思想上以项目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在工作摆布上把项目引进、开发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不遗余力地引进发达地区先进生产力,破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大局意识,以项目论成败、论英雄,着力解决项目工作中上热下冷和进衡不平衡的问题,形成全县上下目的合力与氛围抓项目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资源做项目、围绕产业上项目、围绕政策等项目,加快项目工作的建设进程。二是要解决项目做大做强问题。过去我县一些大的项目之所以没能发挥出应有的带动作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项目自身质量不高和后期服务不到位。今后,在项目开发建设上,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把项目引进和做大做强统筹考虑,实现由大上项目向上大项目转变。在项目引进上,要注重质量,结合我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引进一批企业自身实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竞争相对较少的项目,避免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错位发展;在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上,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和基地等方面的问题,使项目达到预计生产能力,发挥大项目大带动的作用。三是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各乡镇、各部门要在项目建设资金问题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解决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前期经费不足问题,要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搞项目开发;要通过对上争资,得到国家、省、市的专项扶持搞项目开发;通过固定资产抵押,向银行融资贷款搞项目开发;通过合作筹资,跨行业、跨部门、跨乡镇搞联合开发。总之,解决项目资金的方法途径有很多,并且难度也很大。但是只有我们能够抓住机遇、方法得当,定能够很好地解决资金问题,推动项目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这也是现阶段对各级干部能力素质的检验。

第三,要在发展第三产业上实现新突破。第三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徐书记结合县情实际,就如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发展第三产业上,今年我们要在三个方面做好文章。一是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固定资产投入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年我们要把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通道建设、项目建设作为固定资产投入的重点,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计划内的项目如期启动,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消费需求,带动三产整体繁荣。二是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我们县在这方面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但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今后,我们要按照县委提出的打造“肇源旅游品牌”的要求,把旅游业开发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运用市场的办法,吸引和聚集社会资本,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市场,做活客源市场,搞好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打响古文化、水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使旅游业真正成为黄金产业、朝阳产业。三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肇源新港和松花江大桥建成投入使用之后,我县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就将更加明显。我们要以港桥经济区为依托,改造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利用好过境物流,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打造现代物流基地,实现物流支撑产业,产业拉动物流的良性互动,把肇源建设成哈大齐工业走廊西南出口的物流节点和辐射黑龙江、吉林、内蒙的区域性物流集散地。

在区委六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篇3

10月29日至11月2日,省委在天水召开了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会议围绕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主基调,研究部署了全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我们召开这次市委全委扩大会议,主要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全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共同谋划白银未来五年发展大计。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今年以来市委常委会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市委常委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努力克服各方面困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深化市情认识,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

国务院出台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明确要求兰白核心经济区要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既提升了白银的战略定位,为白银加快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对我们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全面分析发展现状,不断充实完善发展思路,研究提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升位、地方工业发展必须提速、生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城镇化进程必须加快、民生保障水平必须提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经过充分协商,共同签订了兰州白银区域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并在交通建设、产业分工、文化发展等方面达成共识。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白银率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更加具体。

(二)狠抓第一要务,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始终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效益稳步回升。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5.2亿元,同比增长12.8%;1—10月,大口径财政收入27.5亿元,增长21.78 %,一般预算收入9.28亿元,增长20.7%。“三农”工作不断加强。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作为旱作农业发展的革命性措施来抓,全市种植面积达到115万亩,比去年翻了一番,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6万亩,奠定了粮食增产的基础,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66.7万吨,比去年增加6万吨。瓜菜、草畜两大产业不断壮大,新建了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加之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劳务输出人数增加,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新增梯田12万亩,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工业增长速度继续加快。抓住外部环境好转、初级产品价格回升的有利机遇,狠抓技术改造,大力开拓市场,工业经济实现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2.54亿元,同比增长21.5%。完成工业投资92.46亿元,增长9.8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进展顺利,中材集团日产4500吨干法水泥、银光集团年产10万吨TDI技改扩建和12万吨PVC等项目建成投产,新上了一批风电、陶瓷、农产品加工项目,市及市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长52.32%。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实施项目721项,其中新开工434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争取国家和省上各类资金4.55亿元,涉及项目112个。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200个,完成投资39.46亿元,同比增长18%,各类园区项目聚集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1亿元,增长26.2%。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汽车、住房等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37亿元,增长19.76 %。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经过努力争取,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会宁县被纳入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规划;充实完善了白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积极配合省上抓紧编制兰白核心经济区和白银工业集中区规划。加强重大问题、重点行业的研究谋划,主动与国家有关部委和中国兵器集团、中材集团、中国石化集团、中信集团等大集团沟通衔接,一些重大项目有望进入国家和省上“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解决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建设得到加强

从长远发展考虑,实行重点突破,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全面分析生态环境现状,把生态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研究确定实施中心城区绿化“六大工程”和都市生态屏障“八大工程”。全市完成各类造林9.84万亩,同比增加2万亩,义务植树499万株,完成城区大环境绿化6815亩。住宅小区、机关院落、道路绿化成效显著,完成通道绿化430公里。落实了绿化承包责任制和义务植树代植费等制度,明春绿化准备工作有效开展。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扎实组织开展“棚户区改造攻坚年”活动,计划从2010年开始,改造城市和工矿棚户区172万平方米,新建住房3.8万套,计划投资68亿元。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广泛宣传动员,完善运作机制,通过无偿划拨土地、减免税费等措施,最大限度地让利于群众,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已有30个片区开工建设,在建住房19976套,建筑面积112.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2.29亿元,已竣工9031套。改造农村危房8000户,开工建设城市廉租房5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亿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53公里,靖远黄河大桥即将建成,定武高速公路营双段开工建设,包兰铁路兰州至银川扩容改造工程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批复。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95亿元,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大中型泵站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引大入秦景泰供水工程、会宁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加紧建设。白银公司重金属离子工业废水处理、银光公司环境污染治理、平川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即将建成投运。新一轮城市道路网建设全面展开,年内开工或建成城市道路20条,城市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四)着力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扎实开展“惠民政策落实年”活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2元,增长11.3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777元,增长16.03%。省上确定的14件23项实事和市上确定的10件惠民实事全面落实。完成校舍安全工程投资3亿多元,改造校舍面积30万平方米,市区学校建设进一步强化,高考创历史最好水平。医疗卫生综合改革稳步开展,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等一批卫生项目加快实施,新农合补偿比例和标准有了新的提高。成功举办了恢复建市25周年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农家书屋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市体育中心主场馆基本竣工,争得了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主办权。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完成就业技能培训1.9万人,新增就业2.6万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8万人,创劳务收入23亿元;选拔917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工作。发放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7808户、3.56亿元,积极支持妇女创业就业。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会宁县被列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城乡低保提标提补工作全面完成,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79万户、25.89万人,发放保障资金2.4亿元。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906万元,救助患病困难群众39148人次。

(五)落实第一责任,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注重发挥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积极性、主动性,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责,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在服务全市中心工作方面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建言献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开展工作,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市政法系统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解决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坚持领导包案制度,深入开展“重大社会矛盾积案化解年”活动,有效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认真落实平安建设各项措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了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组织力量参与了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和陇南暴洪等重大灾害救援活动。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安全专项整治,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年”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全市上下呈现出共谋发展、共建和谐的良好氛围。

(六)强化根本保证,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非公经济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以“五好班子”创建和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广泛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发展、富民这一主题,在会宁县开展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工作,培育推广了郭城驿镇红堡子村等一批先进典型,有效转化提升了26个后进村,省委在会宁县召开了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现场会。针对各级干部思想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白银日报》上刊发了《干部要干事》、《抓落实才是真本事》等八篇评论员文章,组织各级干部学习讨论,开展自查自纠,有效促进了工作作风转变。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推行了干部轮岗交流,加强了领导干部日常管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不断增强。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变化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加快转型、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市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转型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可实现“五翻番、四超额”:生产总值达到294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710元,年均增长11.7%;五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3亿元,年均增长2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7.64亿元,年均增长16.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18.5%,这五项指标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1亿元,年均增长12.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86元,年均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12元,年均增长10.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6%,这四项指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项目建设拉动作用增强,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五年来全市实施各类项目2760项,比“十五”时期增加450项,投资总额是“十五”时期的2.86倍,市及市以下完成投资328亿元,年均增长29.8%,投资兴建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落实资源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5.77亿元;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与亚行、国开行、农发行及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特别是招商引资逐步成为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五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67项,签约资金406亿元,比“十五”期间分别增长51%和68%。竣工项目383项,完成投资175亿元。白银公司与中信集团成功实现战略性合作,中材集团、大唐集团、中科宇能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白银。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驻企业85家,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发展成为全市新的行政、商住和文化中心,平川经济开发区陶瓷、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初具规模,刘川工业集中区建设开始启动,各类园区已成为产业聚集的重要平台和城市扩张的主体空间。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改善的新格局。全市新增有色金属生产能力18万吨,新增火电、水电、风电等发电能力230万千瓦,以TDI为龙头的新型化工产业链条基本形成,机械、建材、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定规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我市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被纳入国家火炬计划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被省上确定为产学研合作示范市,银光公司入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预计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41亿元,年均增长16%。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灌区农业集约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旱作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市粮食总产量比“十五”末增加14万吨。传统服务业巩固提升,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4.4亿元,年均增长9.7%。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五”末的14.3:50.5:35.2调整为11.8:56.1:32.1。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五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41.4亿元,高速公路达到182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963公里。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38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86万亩,兴修梯田42.5万亩。深入推进城乡电网改造,白银电网输变电等级升至750千伏。着力实施“四大民心工程”,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清洁能源和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区空气优良天数由“十五”末的191天增加到300天以上;引大入银城市生活水源工程建成投运,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面达到30%以上;白银城区和景泰、会宁县城天然气工程建成使用;加大城市大环境绿化力度,实施了金沟综合治理、大坝滩综合开发项目,建成了全民健身广场、文化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和供热管网建设日趋完善,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3.67%。新建改造市区道路28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4平方公里。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逐年加大民生投入,坚持兴办惠民实事制度化,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大为改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通过实施整村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等扶贫工程,有16万困难群众实现脱贫。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城乡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输出劳务25万人次。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个层次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实施保障性住房工程,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平方米增加到28.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6平方米增加到25.9平方米。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五年完成教育投入9.2亿元,新建改建校舍78.7万平方米,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8%。加强医疗卫生工作,初步建立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达到97%。建成了市广电中心、市体育中心、市文化中心和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扎实开展“五五普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信访积案化解”和“平安白银”创建等活动,有效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十一五”时期是白银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五年,是全市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转型发展道路、丰富发展内涵的五年,也是发展最好、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回顾五年的发展,有许多启示和经验值得总结。归结起来主要是:

第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深化市情认识,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充实和完善发展思路,才能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才能体现发展思路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必须抢抓历史机遇,争取广泛支持。抓发展关键要抓机遇。通过抢抓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央扩大内需、棚户区改造、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等政策机遇,为白银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每一次机遇都将白银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必须不断扩大开放,推进合作发展。只有牢固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坚持借助外力求发展,大范围开展招商引资,才能进一步拓宽产业领域和发展空间,才能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赢得发展主动权。

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实现重点突破。既要立足全局统筹谋划,推进整体工作,更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财力解难题,着力突破瓶颈制约,在解决矛盾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共享。只有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才能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六,必须不断改进作风,强力推动发展。干部作风直接关系事业成败。只有坚持不断改进和加强干部作风,提高各级干部谋划发展、引领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才能在应对复杂局面中推进各项工作,在攻坚克难中开辟前进道路。

三、科学谋划和扎实推进白银“十二五”发展

从明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十二五”发展时期。省委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可以说,这是国家的意志、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对于我们白银来讲,为什么要跨越式发展?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什么样的跨越式发展?怎样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科学谋划的重大问题。

为什么要跨越式发展?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后发地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既强调经济总量扩张,更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是渐变和突变的辩证统一,是需要和可能的统筹考虑。首先,跨越式发展是白银发挥中心带动、实现率先发展的客观要求。未来五年是我市夯实基础、优化结构、强化保障、重点突破的重要时期。国办29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兰白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白银作为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中心”,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牢牢抓住并用好重大战略机遇,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只争朝夕谋发展,凝心聚力搞建设,才能实现率先发展,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其次,跨越式发展是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需要。目前,我市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面对发达地区和省内兄弟市州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要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任务。如果我们按常规出牌,差距就势必会越拉越大,甚至在发展的大潮中被淘汰。第三,跨越式发展是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短板”制约,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经济“两高一资”型特征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突出,就业压力巨大。这既是我们的发展差距,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空间。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有效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才能在未来发展中赢得更大主动。

白银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我市发展的历史看,全市生产总值从50亿元到100亿元用了七年时间,从100亿元到200亿元用了四年时间,“十一五”时期从150亿元增加到今年的近300亿元,实现“翻一番”用了五年时间。从我市发展的现实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更为有利。一是发展基础更加牢靠。经过建市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接近2500美元,已形成1200万吨煤炭、400万千瓦发电、50多万吨有色金属、10万吨TDI等生产能力,全市实现了粮食区域自求平衡,水地面积达到138万亩,城镇化水平达到36%,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发展思路日趋清晰。历届市委、市政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年市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围绕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提出了“六个必须”的工作要求,全市的工作重点更加突出,指导跨越式发展的思路更加科学具体。三是发展机遇明显增多。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将激发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都蕴藏着巨大增长潜力。另一方面,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跨越式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循环经济发展、棚户区改造等政策机遇仍将持续。四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白银区位、资源、交通、能源、水源、用地等组合条件良好,越来越多的客商看好投资白银。五是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改变现状、加快发展,全市上下形成了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浓厚氛围,这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

实现什么样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以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内需构成中,投资与消费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二者完全可以良性循环。从白银实际来看,消费不足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仍然必须充分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使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交融,创造更多最终需求,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按照省委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增长速度必须保持两位数,并要高于“十一五”时期。为此,我们初步确定未来五年全市要实现“四翻番、三提高、两降低”,即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分别达到600亿元、400亿元、300亿元和6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社会就业和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努力在扩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在重点突破中整体推进,在夯实基础中强化保障,在改善民生中促进和谐。

那么,怎样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交这次会议讨论审议的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建议》,对今后五年发展进行了初步谋划和安排,请同志们认真思考,集思广益,进一步修改、充实和完善。“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考虑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全面贯彻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把白银打造成为西部新型工业重镇、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中部重要生态屏障和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奋力实现白银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发挥工业主导作用,着力扩大经济总量

白银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害在工业;能不能实现白银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也在工业。要在继续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立足于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定地、大踏步地步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努力实现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的新突破。

——要做大有色金属工业。发挥白银有色金属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优势,坚持面向国际国内拓展原料市场和延伸产业链并重,全力实施好“28663”目标,即有色金属产量确保达到150万吨,力争200万吨(其中铜60万吨,铅锌80万吨,通过重新配置股权,吸引更多战略投资,使电解铝产能迅速扩张到60万吨以上);铜铝精深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其中白银公司铜材35万吨、铝材20万吨,市属企业铝材25万吨以上),努力在新型合金材料、新型稀有金属材料、贵金属材料、稀土深加工产品、铝型材及专用铝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有色金属工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利税达到60亿元以上;主要生产能力争取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形成。

——要做强精细化工产业。发挥银光集团特种化工核心技术和TDI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强协作联合,吸引国家军转民化工项目向白银聚集,进一步扩大 TDI生产规模,争取实施10万吨PC(聚碳酸酯)和10万吨双酚A等项目;促进上下游配套,建设醋酸、甲醇、涂料和化肥等项目,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加大研发力度,力争在碳纤维、锂材料、电池材料、氟材料等新型产业领域有所作为。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

——要壮大能源新能源工业。围绕建设西部复合型能源基地,促进传统能源改造提升,重点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实施大唐景泰电厂二期、国电靖远发电公司上大压小、白银热电联产、平川煤矸石发电、黄河靖南峡水电站等重点工程,争取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达到150万千瓦和20万千瓦,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继续推动输配电网络建设。能源新能源工业产值达到250亿元。

——要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业。以引强入银为重点,努力培育风电成套设备、专用汽车、矿用电器、电器机械及器材等特色制造业。力促“高温超导电缆”、“核聚变磁体用电缆绞缆”等高科技计划项目尽快实现产业化,建设新型特种电缆研发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要提升陶瓷和建材工业。开发陶瓷系列产品,建设陶瓷工业园。依托中材集团,推广水泥生产新工艺,整合提升区域水泥企业。开发节能环保和高档轻质装饰材料。力争全市水泥产量达到800万吨,墙地砖、石膏板产量分别达到1000万平方米和3000万平方米。陶瓷和建材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要着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依托雨润肉制品、蒙牛乳业、汇源果汁等企业,发展壮大食品工业;建设马铃薯、小杂粮、啤酒大麦、红枣、枸杞等区域优势产品基地,培育粮油、淀粉、肉蛋奶、果蔬、饲草、啤酒麦芽等龙头加工企业群体。农产品深加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二)坚持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着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农业发展对白银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越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越是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一要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挖掘旱作农业粮食增产潜力,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力争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造中低产田,突出发展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稳定发展小麦、水稻、小杂粮等优质粮食生产,把三县建成相对稳定的产粮大县。

二要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以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发展,除了抓项目、修梯田、上水利、引良种等基本措施而外,要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紧盯市场需求,全力扩大高产高效作物面积。加快发展设施高效农业,每年新建改造日光温室1万亩,确保到2015年全市设施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瓜菜面积稳定在85万亩,力争瓜菜总产量突破200万吨。大力开发枸杞、大枣、文冠果等特色产品,到2015年特色林果面积达到60万亩。提升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平,力争奶牛、肉牛、肉羊养殖规模分别达到8万头、40万头和600万只,秸秆转化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把三县建成全省养羊大县。

三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以每年30万亩的速度强力推进节水灌溉,到2015年力争在现有基础上节水15—20%。以规模化、标准化为方向,发展种子产业,开展以种子、种苗、种畜为主的良种革命,瞄准国内外知名种业公司,引进和研发一批新品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把景泰建设成全省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高效节水和农业科技示范县。

四要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发展农机专业服务队,为农民提供方便、及时、优质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大力实施水、路、电、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五要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稳步推进易地搬迁和生态移民。鼓励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积极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每年输转劳动力25万人以上。

(三)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选择。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一是注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要在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黄河石林、会师圣地两大旅游品牌为龙头,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客源市场,带动工业旅游和“农家乐”旅游。促进物流业发展,优化企业和社会现有物流资源,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农副产品仓储等新型业态,重视“菜篮子”市场建设。优化提升房地产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法律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型服务业。

二是着力打造产业聚集平台,努力促进集中发展。

要集中有限财力,高效整合资源,加快国家级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争取在一些特色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使之成为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引领区。高起点规划建设白银工业集中区,以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兰白、刘白高速公路和黄河为轴线,以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串联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平川经济开发区、刘川工业集中区、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构建带状产业聚集区,带动会宁、景泰工业集中区建设。要创新园区建设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力度,强化土地开发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为项目引进和产业转移提供强大平台。

三是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努力实现循环发展。把循环经济发展作为联系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纽带,全面落实《白银市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实施好西北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和西北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基地建设项目,推进有色金属冶炼灰渣、氟石膏、粉煤灰综合利用,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降耗技术,着力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和专业基地,培育发展白银公司等35户循环经济骨干企业。强化园区内部、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协作联合,促进产业链式扩展、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

四是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创新发展。传统的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实现发展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未来我市最大的增长潜力在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延伸产业链条,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并不等于自我创新,而是自己主导的创新。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深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带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注重培育高水平、留得住的本土创新团队,加强研发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要组建重点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重大生产装备技术实现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拓宽融资渠道,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努力改善生存发展条件。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从人居小环境、城区大环境和都市生态屏障三个层次统筹生态圈规划,坚持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恢复保护与人工造林相结合,创新造林工作机制,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以“八大工程”为重点的城市大环境绿化和都市生态屏障建设,完成中心城区绿化“六大工程”,扎实开展以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美化村镇和农家院落为主的“千村万户”绿色家园行动,争取全市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深入推进水污染、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采煤塌陷区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抢抓国家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重大机遇,继续加大旱变水、坡改梯力度。加快实施会宁引洮一期、引大入景等工程建设,搞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大靖远双永人饮供水、引洮二期会宁供水工程争取力度,联合宁夏自治区,积极论证兴电二期工程,争取纳入国家水利建设规划,努力扩大灌溉面积。继续因地制宜实施好雨水集蓄、井泉截引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深入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梯田建设,争取25度以下坡耕地实现梯田化。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要从区际、兰白都市经济圈、区内三个层次构建综合交通体系。配合实施好包兰铁路扩容改造和干武铁路二线工程,争取靖远经会宁、静宁至平凉铁路、红会支线铁路改扩建及延伸工程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建设定武高速公路营双段,争取开辟景泰经平川、会宁至礼县高速公路,形成高效便捷的区际交通大通道。谋划建设白银至中川机场、景泰至中川机场、兰白沿黄高速公路建设,争取实现黄河兰州至白银段全线通航,为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提供支撑。加快城市出口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完成白银至景泰大水石奓、白银至榆中、靖远至吴家川等高等级公路,基本形成沟通城乡、连接内外的区域交通网络。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三县县城为纽带、以农村重点镇为基础,构建区域城镇体系。中心城区要从扩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三个方面着力,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快银西片区、铁道北、产业园东区三个片区开发建设,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加强白银城区与平川区的协调联动,实现功能互补、一体化发展。以城市道路网建设为重点,完善城市供水、排水、热力、供气、供电和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加强园林绿地、水面湿地、公共广场及停车场、市场等便民设施的规划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争取三县县城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0万人以上;整合资金,整合村庄,每个县区要以小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1-2个5万人左右的农村重点镇,引导产业和人口聚集。

(五)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和谐共享

改善民生既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普遍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一要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就业。把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问题,继续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到企业或走出去实现多渠道就业。积极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加社会就业容量。

二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费历史拖欠问题,落实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加快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切实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基金监管工作。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做好城乡低保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推进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按时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

三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系,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着力优化教育结构,整合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组建白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创办5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吸引省内外高校来银办学,力争“十二五”期间办成1-2所大学。

四要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力争2011年前完成五项重点改革任务、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应急救治等服务水平。

五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文化事业,加快“三馆两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发展壮大报

业、广电、印刷、广告、民间工艺品等文化产业,丰富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以备战省十三运会为契机,搞好市体育中心等场馆建设,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硬件设施水平。

(六)坚持改进工作作风,着力提高引领发展的能力

实现白银跨越式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要重点解决好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作风不够扎实的问题,创新发展理念,转变领导方式,提高驾驭市场、服务企业、促进发展的水平。

第一,紧扣跨越式发展目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要有跨越式发展的思维,要有跨越式发展的胆识,要有跨越式发展的举措,善于在全国和区域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善于在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中捕捉机遇,不断提高谋划发展、领导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切实发挥好中流砥柱作用。要引导进入白银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克服安于现状的思想,鼓励他们在各自领域敢于做大、敢于露富、敢于争雄,支持他们大胆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敢于让利,以更加博大的胸怀,以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与国内外大企业、名企业的联合,通过重组、股权重新配置等途径,依托“特”字号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加强政企互动,深化银企合作,推进强强联合,特别要增强项目运作、市场融资的能力,在协作联合中突破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

第二,紧扣跨越式发展目标配强班子、建好队伍。坚持重品行、重能力、重公论,在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中锻炼干部、识别干部、选拔干部,真正把那些靠得住、敢负责,有本事、肯实干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努力打造一支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落实层。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县区和市直部门有重点地选拔充实一批懂工业经济、现代科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金融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的领导干部。要把干部选任同完善考核、强化监督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激励,不干事的人被淘汰,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第三,紧扣跨越式发展目标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精心谋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坚持抓两头、带一般,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全局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区两级党委工作机制,更好地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把方向、谋全局、抓大事,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依章履行职能,调动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积极性。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顺。善于用新思维、新手段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高度重视信访和维稳工作,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切实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

第四,紧扣跨越式发展目标转变作风、强化落实。各级干部要始终保持一种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冲劲,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非常激情地、非常投入地、非常务实地抓好每项工作。要牢固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所主政地方和部门的工作要高度负责,敢抓敢管,敢于动真碰硬。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白银实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甘当小学生,虚心认真地了解情况、体察民情,研究问题、解决难题。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大纠风治乱和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加强党性修养,提高生活品位,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在区委六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篇4

(二○○七年五月十六日)同志们:

这次区委全委(扩大)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传达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研究分析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动员全区上下以省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刚才,卢定华同志传达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下面,我根据区委常委会讨论的意见,就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抓好当前工作,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前提是在深化认识中统一思想和行动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在我省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党代会要求,结合全区工作实际,努力把会议确定的总体思路转化为建设小康崆峒、和谐崆峒的实际行动,把会议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推进新跨越的成果。在贯彻落实中,我们必须对照省党代会的要求,审视我们的发展形势,把握重点,统一思想。

一是用省党代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来审视我们的工作思路。报告对今后我省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概括地讲,就是“四抓三支撑”。其中,“四抓”强调了工作的总体布局和重点。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是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形成的基本思路,对推动全省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省党代会提出了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同发展抓项目、保证抓党建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由“三抓”到“四抓”,既保持了全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体现了全省工作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三支撑”明确了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报告把全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三大支撑”摆到了关系全局的战略位置,同“四抓”一起构成了今后发展思路的核心内容。“四抓三支撑”的总体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反映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区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战略、三大经济、四大产业、五大工程的指导思想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的要求,在本质上和省党代会的思路是一致的。今后五年中我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改革创新作为抓落实的关键,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今后全区奋斗的目标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党建作为实施的五大工程之一,这些措施与省党代会“四抓”要求的涵盖面一致。今后五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区投资超过100亿元,我区也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各级主攻的重点工作,作为蓄势待发的基础工作,把发展四大特色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把人才引进、培养、开发作为今后加快发展的助推力,这也与“三大支撑”的含义相一致。可以说,这三个“一致”是省党代会精神在我区的具体化,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就是要结合我区实际,既要坚持我们已经确定的工作思路,又要创造性的贯彻“四抓三支撑”的战略部署。三是用全省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来审视我们的发展趋势。“翻一番”目标是这次省党代会又一鲜明特征。过去的五年,全省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12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27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由124亿元增加到29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由70亿元增加到14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05亿元增加到1025亿元,都翻了一番,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过去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趋势,党代会报告确立的我省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速度,在“十五”末的基础上到2011年再翻一番,节能降耗减排实现预定目标,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我区二次党代会确立的三个跨越,即实现总量跨越、质量跨越和结构跨越,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在2011年达到78.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86个县(市、区)的前10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180亿元。按“翻一番”衡量,地区生产总值差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略超“翻一番”。我区的这些奋斗目标,也是经过了科学预测,反复讨论,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完全可以实现。特别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空间较大,经过努力,“翻一番”目标可以实现。今后要一如既往的紧抓项目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使经济社会真正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四是用全省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来审视我们的工作着力点。报告对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作了全面安排,这就是要在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这六个突破,都是我省近年来特别是当前正在做的工作的延续和深化,其中也根据省情和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新的举措和新的观点。比如,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使农村基础设施有大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具体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有更为具体的要求,即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户户用上电、人畜饮水问题基本解决。对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我们要结合我区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落实。区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必须以大思路、大手笔谋求大发展、快发展,突出“四个推进”,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开发,在今年的区委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领先推进新跨越,以创新机制、强化服务领先推进新跨越。这些工作重点的不断完善,与省党代会对今后发展的部署基本吻合,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关键是在抓好当前工作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范文网】

这次省党代会主题的核心是加快发展。因此,贯彻省党代会精神要与解决全区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项目为纲,民生为重,握紧拳头,集中突破,确保全面或超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4、按照“改革抓创新”的要求,在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上狠下功夫。立足于消除机制和体制性障碍,突出关键领域,以机制创新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一是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已改制企业扫尾工作。全面完成下剩的雪竹造纸厂、原纸厂等6户企业改制任务,加大与安徽海螺集团衔接争取力度,启动太统水泥厂迁建和改制。二是全面推进财税管理体制及其他改革。全面推行乡财区管乡用制度,乡镇资金结算中心正常运转,认真开展乡村集体债务化解,规范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实行资产处置报告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优化乡镇职能设置,建立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公用事业建设,不断提高公共交通、环卫保洁、城市供排水等自我发展能力。继续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依托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扩大融资。大力发展资本、土地、技术、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深化流通领域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不断创优发展环境,积极为民营企业搭建服务对接平台和产业对接平台,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改造提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地方民营经济明星企业,形成能够带动产业开发、引领行业发展的民营企业群体,努力扩大民营经济总量,确保年内新发展民营企业60户以上,使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50%,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25%以上。

5、按照“开发人力资源”的要求,在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上狠下功夫。省党代会明确提出反弹琵琶、开发人力资源的新思路,我们一定要用更大的力量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一要积极发展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坚持把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始终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开展“三名”工程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平凉五中、三里塬小学、西郊小学教学楼、二中公寓楼、铁中综合楼及农村危改等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认真组织好中考、高考工作,实现中考升学率和高考上线率的较大提升。坚持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的素质的重要手段,围绕迎接全国科技进步县(区)考核验收,抓好科技项目论证、申报和科技宣传、推广工作。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参合率,切实做好各种疾病的防治。尽快完成皇甫谧中医医院、妇幼保健所门诊综合楼等卫生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市二院、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完成扫尾工程。坚持以创建特色文化名区为载体,以弘扬崆峒文化为主题,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抓好二女户结扎、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社会抚养费征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等重难点工作,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食品药品“两网”建设,切实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二要扎实做好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着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建设。今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安置工作即将开始,教育、卫生、人事等部门要做好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同时按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原则,认真做好我区生源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三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按照“扩大分子、缩小分母”的思路,在做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抓培训、促输转,抓基地、扩规模,抓服务、增效益,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技能化、组织化和品牌化水平。培育、壮大劳务经纪人队伍,依托市场和中介组织,开辟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品牌,努力把劳务经济培育成助农增收的大产业,年内完成劳务输转8万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3.5亿元。

6、按照“和谐抓民生”的要求,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狠下功夫。省党代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三、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根本是在强化领导中提高抓落实的质量和效率

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关键在干部,核心在领导。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强化抓落实的各项措施,讲求工作质量和效率,形成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工作局面。

1、突出班子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创新执政理念,增强执政素质,提高执政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一是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当前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作为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主要方面,各级各部门要因地制宜地把“四抓三支撑”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之中,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从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着力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搞花架子,不急功近利,使一切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领导干部要以自己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提高攻坚破难的能力。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历史问题的消化期、经济建设的加速期,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方法是否得当、机制是否科学、措施是否得力,直接影响着执行的效果。领导干部作为执行的主体,必须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学习广东等地敢闯敢干的精神,围绕重点工作任务,在破解一系列发展难题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推动工作。三是提高调动各方积极性的能力。团结凝聚力量,团结成就伟业。各级领导都要以身作则,讲党性、讲原则、讲和谐、讲合作,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谅解,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政通人和、风正实干的氛围。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凝聚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加强地企、银企合作。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充分激发党内外的创造活力。四是提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能力。“廉为国之本,清为政之根”。在思想上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各级领导要自觉接受监督,带头遵守中央、省委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以廉洁奉公的表率作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各级主要领导要自觉担负起抓班子、抓队伍的政治责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把反腐倡廉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2、突出甘肃精神,改进工作作风。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不仅是这次党代会重要的思想成果,也必将成为鼓舞全省人民包括我区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团结奋斗的一种精神动力。包含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崇尚实干、不甘落后,坚韧不拔、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奋发有为,包容创新、团结奋进等丰富内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精神既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也体现着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的一贯要求。就我区而言,发展需要这种精神,改革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创业需要这种精神,创新同样也需要这种精神。一是要真干。为政之道贵在实干。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善于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困难中谋求发展,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多干能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充分展示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班子尽心尽责、求真务实的良好形象。二是要作表率。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执政为民这个根本,带头践行党的宗旨。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突出抓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工作,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努力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倾听群众呼声,多了解群众意愿,多集中群众智慧,使我们做出的决策、出台的举措、推行的工作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三是要强整改。要继续深入开展“抓落实,求突破,塑形象”年活动,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集中整治目前干部中存在的疲、散、慢、软、混等突出问题。治疲最重要的是大力提倡雷厉风行、边说边干的精神,坚决反对效率低下、敷衍了事的行为;治散最重要的是大力提倡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坚决反对自以为是、各自为政的行为;治慢最重要的是大力提倡高效快捷、只争朝夕的精神,坚决反对四平八稳、走一步算一步的行为;治软最重要的是大力提倡敢于负责、动真碰硬的精神,坚决反对大事不做主、难事绕着走的行为;治混最重要的是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坚决反对得过且过、蒙混过关的行为。

3、突出责任措施,完善工作机制。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最为关键的就是各级各部门要在责任上再明确、再细化,在抓落实上有科学合理的保障体系。一是明确责任抓落实。各级主要领导是推动各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省市区党代会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能否到位,各级组织要明确领导干部的教育责任、制度责任、监督责任、惩治责任和落实责任,建立工作责任追究制,进一步量化细化目标任务,将任务具体到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把抓落实的责任推到位。二是完善措施抓落实。要深刻领会“四抓三支撑”精神实质,扎实有效地抓好党代会任务的落实,即发展的任务要落实,和谐的任务要落实,党建的任务要落实。当前把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党代会精神上来,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完成今年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再有一个月时间,全年工作任务完成应该过半,从前一阶段重点工作督查情况来看,一些部门、一些乡镇的工作起点不够高,欠账比较大,工作纪律松懈,工作方式、方法还不对头,无论从工作质量上还是工作效率上,差距还比较大。各级各部门要坚定今年工作的目标信心,学习、吸取、借鉴,及时改进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以工作实绩来贯彻省市区党代会精神,检验抓落实的成效。

上一篇: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下一篇:陈式太极拳协会成立仪式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