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教案

2024-06-08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精选11篇)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 篇1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还记得作者描绘了那几幅美景图吗?”回忆“春草图”和“春花图”里印象最深刻的句子,看看能不能背诵出来,并说说原因。那么这一节课,我们来共同欣赏春天的其他美景。

(二)合作探究,分析春景

1.仿照上节课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其他几幅图。体会语言的优美。

提示: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如形声色神等。流露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使用什么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优美?

2.小组派代表分别讲解春雨、春风、迎春三幅图,并谈谈感受,师生共评。

3. 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并仿写一句。

4. 回忆五幅春景图,在这当中你最喜欢那一幅?有感情地朗读,为什么喜欢?从中你得到了那些描写景物的妙招?

点拨:再次文中情感以及修辞手法的妙用。

(三)拓展延伸,描绘春天

1.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2.拿出画笔,画出春景图。让有条件的学生,根据文章的语言描绘,用画笔画出心中的春天。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 篇2

一、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守旧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并不区分讲读课与略读课,只要面对语文课文,就开启“题目解析———词语讲解———分段概括———归纳总结”的模式,导致课堂“满堂灌”“一言堂”现象明显。该教学理念没有把课堂放手给学生,也没有体现出略读的特点,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严重脱离了新课标语文大纲的要求。

2. 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面对略读课文时,只让学生自己看、了解基本课文内容即可。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习目标,很难实现教学目标,也达不到新课标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要求。同时,很多教师对略读课文的理解存在偏差,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教学模式简单

教授略读课文时,教师大多会提出几个问题,由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总结出答案,教师做最终的点评,即结束教学。该教学模式较为简单,一方面学生读与不读差别不大,所掌握的内容较少,阅读水平没有提升;另一方面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实际需求入手,导致学生兴趣偏低。

二、略读课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1. 转变教学理念,把握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在课文阅读中,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精读与略读的教学要求不同,教学重难点也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略读与精读之间的区别,以更好地展开略读教学。首先,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认识到略读课文重在学生的自主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技巧。教师尽可能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探讨文中的字词与段落大意,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略读课文并不是不包含精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精读段落,引导他们突破重难点,以防止略读变成泛读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最好安排在二十分钟左右,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阅读方法的坚持与运用上,做到简单中有详细,粗读中有细节。

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略读效率

传统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与知识水平,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有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是阅读三步走,即带着标题读课文、带着文体读课文、带着问题读课文。例如,在学习《旅鼠之谜》时,学生刚看到标题会对内容产生好奇,通过浏览课文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发现文章的写作构架;在带着文体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学生对写作方法、课文侧重点等形成初步了解;在带着问题读课文时,更容易得出感悟、获得启示,收获较大。其次是组织游戏阅读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一是角色扮演法,主要针对叙事性强的文章,由学生扮演文中的主人翁与旁白等进行阅读;二是演讲辩论法,主要针对议论性的文章,例如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就可采用演讲法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

3. 构建略读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是自主阅读模式,即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然后进行阅读交流和思考。该模式下学生可选择的内容较多,包括生僻字词、段落大意、主要思想情感等,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参与,可使学生多角度体会和理解课文。其次是质疑解疑阅读模式,即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学生在初步阅读后会提出很多疑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方式解决问题。略读课文涵盖面较广,在该教学模式下能养成学生课外阅读和查阅资料的良好习惯。最后是自测互测阅读模式,学生潜意识里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可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练习题和问答题,安排小组学生之间自测和互测。另外,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出题,彼此测验课文掌握情况,以取长补短,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略读课文教学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教学过程,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以促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有效解决问题。当然,中学生自身也应树立主动学习意识,有意识地参与课文的学习与探究,以全面发展自身的能力。

摘要:针对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理念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简单等问题,提出了转变教学理念,把握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略读效率;构建略读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等应对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略读课文,阅读要求,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大洋.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与教学策略[J].教学研究,2012(06).

初中语文课文背诵技巧分析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文背诵 技巧分析

课文背诵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也是令很多学生感到头痛的一个环节,很多学生不喜欢背诵课文,因为背诵课文会花费很多时间,且经常背完后还会忘,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背诵课文。其实背诵课文的方法有很多,死记硬背只是其中一种,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多灌输一些背诵技巧,帮助学生迅速背诵课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剖析课文内容,理解后尝试背诵

要想更好地背诵课文,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中的大体意思搞清楚,并对课文有较为清晰的评价。当对课文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背诵,学生背诵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比如在讲授课文《老山界》这篇文章时,课后要求背诵“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这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尽管比较短,但用词用句都比较讲究,因此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刚才我们分析过,这段文字主要讲得什么内容啊?”学生们思考后回答:“讲的是作者夜间在山谷中休息时的情景,由于山谷中非常冷和静,导致作者一时无法入睡。”教师继续引导:“对,那么晚上在山谷中睡觉,都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他休息?”学生们思考后回答:“寒冷、星星、黑山、寂静、耳边的声音。”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寒冷时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学生思考后回答:“先是被寒冷冻醒,随后裹下被子仍然感到很冷。”“非常好,那么‘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这句话如何理解?”学生思考后回答:“作者在深山中,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交杂在一起后,耳朵中的声音已经混淆了。”教师提出这几个问题,当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非常好,下面大家从这几点出发,对课文进行理解后,再尝试着背诵课文试试。”学生们根据教师的引导,很快背诵完课文。

理解课文需要学生对课文段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再背诵课文内容,只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背诵课文内容。

二、摸清课文结构,明白后尝试背诵

摸通课文结构与理解课文不同,理解课文是在宏观的角度上把握课文内容,而摸通课文结构则是在理清段落书写思路的基础上将课文内容划分为几个部分,再逐个背诵这些内容,最后将这些已经背诵好的内容连成串,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达到背诵目的。

比如在讲授课文《背影》这篇文章时,课文中要求学生背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这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内容相对较长,如果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就仍然难以背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掌握段落书写顺序的方式进行记忆,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一段,作者一共描述了几个情景。”学生思考后回答:“1.对话;2.去买橘子;3.感动;4.往回走;5.告别后的交流及感想。”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非常好,下面请大家按着这个思路,依次朗读并背诵课文,最后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背诵,这段文字很快就能背诵下来。”

理清课文结构主要是让学生对课文中先后描述的内容进行熟悉,然后将每部分内容拆散开进行记忆,当学生全部记忆清楚后再综合起来进行记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较为轻松地记忆整段文章。

三、寻找关键词语,记录后尝试背诵

任何一篇需要大家记忆的段落中都有很多关键的词语或者语句,这些词语和语句是组成整个段落的关键内容,如果说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后仍不能很好地背诵课文的话,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段落中的关键词,将这些关键词抄写在一张纸上,再拿着纸进行课文的背诵,通过这种方式背诵,当学生遇到无法记忆的内容时,可以迅速找到提示点,从而更高效地记忆课文。

比如在讲授课文《故乡》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书写顺序记录下来,最后这样引导学生:“大家在背诵课文时留意自己在什么地方容易记不住,将这些你记不住的或者你认为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短句书写出来。”学生们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记录,有的学生这样记录:“潺潺的水声、隔绝、隔膜、不愿意辛苦辗转、麻木而生活、辛苦恣睢、希望、手制的偶像、朦胧中、海边碧绿、没有路。”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将一些自认为难以記忆的内容记录下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合上课本,尝试将课文内容背诵出来,学生按照自己抄写的内容进行背诵,很快就背诵了好几遍,最后合上本子也能将文章背诵出来。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背诵课文,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翻书的频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看书也能将课文背出来的喜悦之情。同时当学生背诵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通过看提示的方式顺利跨过难关,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背诵课文会更加轻松。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背诵环节是令学生头疼的一个环节,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背诵这些课文,往往强制让学生死记硬背,导致一些学生越背越烦,因此,教师要采用科学的背诵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剖析课文、摸清课文大体结构及书写课文关键词等方式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清.初中语文背诵教学技巧研究[J].赤子,2015,20.

[2]耿淑华.初中语文背诵教学的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初中语文课文第九课预习教案 篇4

春风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思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在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色香味俱全①。这四句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着大地,像柳丝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滋润。这才草、花鸟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到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我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冷森森。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会…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原野,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了吧;是碗口粗的病枝乱折了吧。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嘎吧嘎吧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拱苞了。清早,人们穿着老羊皮背心,用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梯田。春风呼唯呼呼地,帮助呼哧呼呼的人们,把粪肥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得喜欢得不行时,连捎来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要不,猜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积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星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解释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造句。

⑴飘拂 ⑵体贴

⑶滋润 ⑷呼啸

造句:

2.文中多处使用象声词,颇为生动,请列出五个以上。

3.第一段中的“春脖子短”中“脖子”的含义是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第三段中的“景象”指什么而言?其中的“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一句中的“不像”指哪些内容?“褒贬”一词具体的意思又是什么?

5.划线句①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色香味”指什么?

6.本文多处使用拟人修辞手法。试找出两句并谈谈其作用。

7.作者为何怀念北国的春风?

参考答案:

1.⑴轻轻飘动。⑵细心忖度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切照顾。⑶含水分多,不干燥(增添水分,便不干枯)。⑷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2.呜呜、哄哄、格拉拉、嘎吧嘎吧、呼哧呼哧

3.持续的时间。比喻。

4、起风,刮土;北京的春天时间短,且“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南方的春天时间长,“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草长,花开莺飞,”这就是“不像”的具体内容。贬的意思。

5.指代“江春三月…群莺乱飞”。比喻。指“老窖名酒”而言。

6.⑴“江南的春风抚摸着大地…像细雨滋润。”写出其温暖和柔情。⑵“春风呼哧呼哧地,……好不痛快人也。”写出其热情和有力。

语文课文《枣核》教案 篇5

1、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活动内容及过程

自学指南:采用三步读书法:

一读课文,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二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层次。

三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一)检查预习

1、请你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2、给下列文字注音。

枣核()蹊跷()掐()指一算

嫣红()倘()山坳()

掀()嵌()乾()喏()

故弄玄虚()草坪()卵()石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用途却很蹊跷。

(2)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3)她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4)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②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枣核

第二部分:(2-4)枣核

第三部分:(6-10)枣核

第四部分:(11)主题

③ 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④请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跳读课文,找出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句子?(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细节,选读某些章节、语句就可以了。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3、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四)师生合作,讨论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五)作业: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则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课后请同学们摘抄品味三篇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三、课外阅读

(一)思乡的诗歌

月之故乡 乡愁

台湾:彭邦桢 台湾:余光中

天上一个月亮 小时侯

水里一个月亮 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我在这头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母亲在那头

低头看水里 长大后

抬头看天上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看月亮,思故乡 我在这头

一个在水里 新娘在那头

一个在天上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枣核》教案答案

(一)检查预习略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索、见、话、点

③ 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④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跳读寻找。思乡的心理活动:

①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②体会出游子的心境

③想厂甸,想隆福寺

④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⑤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思乡的行动:

①栽杨柳树,种睡莲。

②亲手建造“北海”。

③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④试种家乡的枣树。(暂未做)

3、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四)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6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自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语: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更以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受到人们喜爱,你们喜欢古诗吗?

哪位同学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请学生背背)

看到同学们背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背一背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欢迎我吗?(老师背诵《泊船瓜洲》)

2、揭题:刚才老师背的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结合文中的“预习”,读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引出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释词语,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三、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你们知道王安石吗?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过渡: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跟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学前两句,也可以学后两句,还可以整首学,看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换意见。

2、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关系。

4、指导朗读一、二句。

隔着一条江、又隔着几重山,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可见思乡之情切,看谁能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切。(比较读、自己读、齐读等)

5、重点理解:又绿、何时

6、指导朗读三、四句。

江南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时候的家乡春暖花开、满眼新绿、生机勃勃,家乡是如此之美,但作者却发出了无奈的长叹:明月啊明月,你什么时候照着我回故乡呢?请同学们试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找小伙伴互相评价读,个别读,齐读)

7、试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8、交流所知道的资料: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思想之情切,为什么不能回家乡?

(三)入诗境,悟诗情

1、配乐(古筝乐)朗诵全诗。

2、体会“绿”字的妙用。

(1)你认为哪一句诗写得最美?哪个字用得最好?

(2)据说诗人开始时不是用“绿”字,同学们想想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3)讨论:诗人为什么选择了“绿”字?

(4)师归纳:这个“绿”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江南的风景写活了,其他字只写了春天的到来,而“绿”字用在这里仿佛是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家乡美景的思念。

3、配乐(古筝乐)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再读读这首名诗吧。

4、背诵。

四、总结延伸

1、思乡是人类恒古不变的情怀,许多诗人的诗中都表达了这种情思,《泊船瓜洲》就是一篇思乡名诗。

2、你还知道哪首思乡诗,背给大家听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

2、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子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又绿 思念故乡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 篇7

一、语文教学中忽视课文的整体性和文学性的教法的四大误区

1.孤立课文。《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所编选的基本篇目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每一册、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目标都只是这个系统的子系统。教师应该统揽整个教材体系,明确本册、本课在母系统中的地位与具体目标,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但有些教师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某篇课文,只钻研这一篇课文,把课文孤立了,岂不成了大海中的一叶浮舟? 其目标准确率能有多高?

2.肢解课文。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 更有甚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语段做练习,练习题目却跳不出结构词汇、语法等理论化的框架。教完一篇课文,老师只是为学生注入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说不上培养能力, 更谈不上阅读欣赏。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就无从谈起。

3.忽视阅读。汉语有很强的音乐美 ,单就理解文意来说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非常必要。有的教师总认为读书耽误时间或者怕引起学生的厌读情绪,不如讲解来得快,所以对课文思路的整理总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阅读教学也列成题目形式,只有分析,没有阅读,致使学生在考场上一遇到课本外的阅读材料便觉得无从下笔。究其原因,还是阅读太少。

4.题海战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 ,一时不能完全抹去应试教育的影子。比如许多应试有方的教师,把题目内容系列化,教学内容题目化,答案要点规范化,化为经验之谈。这种“题海战术”式的语文教学,应付眼前的考试或许会有短暂的效益,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文的整体艺术美。从长远角度看,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以上几种教法,使语文教学走进一个死胡同。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思路、文学艺术模糊不清,更无兴趣可谈,即使再多记几个词语,多做几道题,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也难以奏效。

二、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

1.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读书百遍固然是笨办法,但说明读书对理解的重要作用,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要充分运用阅读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为了防止学生重复阅读的厌烦性和盲目性,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可采用富有魅力的范读、朗读技巧的指导、阅读与分析有机的结合等多种方式方法。比如教朱自清的《春》一文,可通过配乐范读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春景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自然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如何停顿之外,还在语调和语气上加以指导。学生在掌握朗读技巧以后,有表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男女轮读,既能避免学生产生厌读情绪,更能得到美的享受。

2.理清思路的条理性。每一篇课文 ,作者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抓住了这条思路,学生就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以《藤野先生》为例,题目写藤野先生,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在东京的所见所闻呢?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明白写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是作者到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其中蕴涵的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的感情与全文爱国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弄清作者的思路之后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作者构思的巧妙,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做到高屋建瓴,这为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文意打下了基础。

3.把握目标的系统性。从系统性角度说 ,任何子系统的功能都融汇于母系统之中。正确把握每篇课文的具体目标,与本册、本套教材的整体目标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教师熟悉大纲,统览教材体系,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并有计划地逐步实现目标,这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首要一环。

4.欣赏作品的文学性。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精彩的修辞、鲜明的感情、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初中大纲明确规定: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关系到教师的文学素质和个人气质。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能用生动活泼的教法和感染学生的气质教读文学作品。有一位教师在教《春》一文时,一边用配乐的范度、生动的讲解,一边用板书画了一副“孔雀开屏图”,课文的结构层次全都反映在板书上。这节课,不仅给学生以视听的美感,还激发学生欣赏课文的热情。

三、加强初中作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性与文学性

作文训练中认识性和实用性作文较少,以文学性作文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为主,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模糊不清;国外的作文训练,以上三种类型都较重视,尤以认识性作文和实用性作文为主,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即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作文训练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适应生活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般过程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国外作文的教学过程是:取材—构思—记叙—推敲—评价,它的特点与学生的写作过程相一致,整个过程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创作个性得到良好发展。

在不同文体的训练形式上, 我国大多数语文教师目前仍采用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单线文体训练, 彼此之间仿佛是独立的学科;国外一般采用不同体交叉的综合训练方法,三种文体相互穿插,相互渗透。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是初中作文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

总之,语文教学历来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一向重视作品的整体性和文学性, 在当今的语文教坛上,许多教师已在这方面作了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须在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师素质等方面下工夫。

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某些教师忽略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要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予学生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本文针对语文教学的误区提出了对策。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初探 篇8

【论文关键词】速读与精读 梳理归纳目标 读思结合

新课程改革后,自读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比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中,我们经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纯粹自读,除了课文提示外,不给必要的提示检查,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一种是与讲读课文文等同起来,不分轻重缓急,削弱自读能力,影响学习效果。自读文与讲读文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讲读文是语文训练的重要材料,需要教师启发点拨揭示规律,重点处要做必要的讲解,目的在于给学生新鲜准确的知识。而自读文则是讲读知识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使单元知识得到练习。由此观之,自读文能使讲读文的学习信息得以反馈,因此,探索改革自读文的教学方法,认真区分讲读和自读的关系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激起全部参与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创造意识的时候,这种学习才会有效。自读文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学习的重要实践园地,如果学生在讲读教学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在自读文阅读实践中得到迁移应用,这种学习就会是有效的。因此,探索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学会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自读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注意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会梳理归纳。

完成自读文教学任务,必须要有讲读的基础。是美国著名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S•布鲁纳(1915--)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应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又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統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

三、对相似课文作详细的解剖分析、比较。

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作详细的解剖分析、比较。如《蜘蛛》、《春蚕到死丝方尽》、《巍巍中山陵》、《海光》都同属第三册第二单元,其相同点都是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道理的,都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方法,但说明顺序不同。《蜘蛛》是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按蚕生长过程说明的,这两课都是对生物习性的说明,而《巍巍中山陵》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是对静态建筑物的说明。《海光》是对动态事物并以小标题形式按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在梳理归纳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就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四、阅读要有计划有目标。

目标阅读法指直接捕捉目标的阅读方法。目标就是阅读各种不同读物时所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阅读目的。从数量上说,目标可以是一个两个,甚至是多个;从内容(或形式)上说,目标可以大到思想倾向、写作特色,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数量到底选择多少为宜,内容(或形式)究竟选定什么为好,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根据读物的实际情况而定。阅读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攻击“目标”,击中“目标”,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跳开”、“绕过”、“跨出”、“避让”与目标无关的内容和章节,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决不在外围知识上去绕圈子。这是攻击、捕捉“目标”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便是在先前攻击、捕捉到的目标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从而真正捕捉到“目标”的实际内容。平时能阅读的书报杂志,实在不少。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都很博学,在很多领域都很有成就。

五、读中有思,边读边思,读思结合。

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故乡课文语文教案 篇9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闰土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见到二十年后的闰土,在对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及杨二嫂的变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1)二十年前后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在,“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

2.分析中年闰土

(1)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重逢的喜悦—想要叙旧、畅谈—想到自己的现状、凄凉—自卑自贱—终于恭敬地称“我”老爷。

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2)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分析杨二嫂形象:

(1)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

“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2)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扬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4.见到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小学语文白鹅课文教案 篇10

在《白鹅》这篇课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我们读过课文,会体会到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到它的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白鹅的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我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首先,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鹅的特点,并重点体会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一句,体会作者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鹅的高傲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鹅的高傲的,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和语言的幽默风趣。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8个生字,正确读写18个词语,并初步弄懂这些词语的意思。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播放《咏鹅》动画)

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骆宾王)

他写的这首《咏鹅》我们非常熟悉,无独有偶,我今天也是向大家介绍鹅,是一只可爱的大白鹅。今天,我们要学习白鹅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白鹅

读课题。

2、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文学家。在文学、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都取得杰出的成就。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用朴素、风趣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昨天预习了课文,生字都认识了吗?生字离开了课文,大家还能认识吗?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

(播放净角脸谱图像)

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é,而不是jiáo。

自己读两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碰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想一想:

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指名生回答。

课文哪一句话是写了这个意思?

(第一自然段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齐读这句话。

3、看课文,这里有个这样的提示问题,那你知道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吗?

(中心句)

4、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写了白鹅的高傲?

(从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来写)

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这是一个过渡段。

板书:

叫声、步态、吃相

5、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四、学习鹅的样子

课文中哪些部分是写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的?

(指名回答)

五、分组读课文各部分

六、质疑

七、作业

1、抄写生字。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文预习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原则;教学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87-01

一、问题的提出

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文预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是养成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好方法,也是明确学习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

本课题的提出,旨出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课文预习方法,养成一种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文预习的内容和原则

课文预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从心理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魏书生指出:“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课文预习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四点,既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也作为指导课文预习的教学原则。

1、知:要让众多的古今中外自学成才的动人事迹为学生所知,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和认识,调动其对课文预习的积极性,能自觉、主动地为探索新知识而认真预习课文。

2、情:激励学生在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渴望提高自学能力的理智支配下,自己查字典,独立掌握一篇文章的字词,并能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使其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从而更愉快地、自学地预习课文,提高自学能力。

3、行:语文知识涵盖了拼音、标点、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言、文体、阅读分析、写作知识等。指导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因此一要有定向(预习什么);二要有规则(怎样预习),同时要引导学生重视对上述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决定预习时的侧重点。

4、恒:对课的预习,,必须有持之以恒。通过反复认识,循序渐进,才能由单一的认识、情感行动,最后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并以此达到通过课文预习,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语文预习的方法

课文预习方法有很多,分类标准也不同,按课程时间分为课内预习和课外两种方式。课外预习是指课堂之外学生的自学活动,而课内预习则是指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前的预习,这种方式的预习要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指导学生预习,也就是在预习前要给学生明确的目的,明确的问题。而预习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按体裁类型进行复习,也可以按书本章节从整体到章节再到课文的复习方法,反正方法很多。下面,就初中语文谈一变整册——章节——课文的预习方法。

1、整册预习,这种预习形式有一个特点是难度大,但是效果好,为了让这种预习有时间,有效果开展,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利用寒暑假两个长的假期,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作业以外的时间通读下一学期即将学习的教材,从教材的内容上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写好读书笔记。二是利用开学前一至二周时间,结合教材说明读通课文,全面把握教材的编写体例,了解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大体了解各单元的、基本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

2、单元预习,这种预习形式是学习教材之前进行的整体预习。在学生进行单元预习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一是借助“单元提要”快速阅读,捕捉单元总体目标,确定单元读写要求,树立单元整体框架结构形象。二是大体把握单元阅读内容,借助目录浏览单元课文,初步了解单元课文有哪些篇目,各自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读什么?怎么读?单元课文和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相似,各自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三是大体了解单元作文的内容、要求、具体题目以及从单元中应该吸取哪些写作知识,才能写好单元作文。精心设计从阅读就自觉地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

3、课文预习,即是指每篇课文教读和自读前的预习,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形式。这种形式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或课内进行。

在课文预习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单元提要”、“课文导读”、“课后导读”等,抓住课文的训练要点,结合课文习题,通读课文;参照注释查阅资料,大体上解决作家、作品、背景、出外、体裁等知识;扫除字、词、句等障碍,基本理解课文的结构、中心和写法等问题;思索课文在单元教材中的位置,明确课文的阅读要求和单元作文的关系;完成以读代写,以写促读训练的过渡和迁移。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说,课文预习的自学能力培养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

实践证明,经过预习再来听课,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这样,上课积极性会更高、目的性会更强、兴趣会更浓。在预习过程中如有问题不懂或较模糊,听课时就会分外认真去听,有目的、有重点地做笔记,就不会出现满堂记的现象。长期坚持预习新课,阅读速度就会加快,就会形成善于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和比较归类的能力,就会更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本质。

总之,学生课题预习充分,不仅可以为自己学习定向,免走弯路,而且有了上好一堂课的心理准备,有利用提高听课效率,也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以松.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1).

上一篇:三八妇女节这一天的作文下一篇:教师实习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