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意义

2024-07-28

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共8篇)

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意义 篇1

姓名肖金鸿 单位 湖南文理学院

论文摘要: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关键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前不久,中央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就如何落实“一带一路”进行研究,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要求,“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这表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上日程,要由计划见之于行动了。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一、“时代要求”的含义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尽管中国一再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别的国家仍然不太相信,听其言,观其行,这也不难理解。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作为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宣示的实践,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对于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如何维护发展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需要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而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就在于此。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为“新马歇尔计划”,这足不对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周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理论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有人批评中国是想通过此举破坏现有的国际机构设置,这也是误解,或者是巾伤,因为中国倡建的这些机构并不是以搞垮现有机构为目的,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

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它是开放、合作的。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其时代要求的含义。

二、出于大战略的设计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因此,不能把“一带一路”作为短期行为的项日来对待有人为“一带一路”画出了线路图,也有人为它确立了时间表,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从落实的意义上说,它要有行动步骤、项目规划,也要有落实的时间表,但这只能作为分布的行动计划,并不是包揽全部一揽子计划。

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中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两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中困两部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传统的丝绸之路,起白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主要的特点是贸易通道。当今推动“一带”建设,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链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没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两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可创建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发展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近些年,构建白贸区是一个大趋势,白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各国间存在诸多妨碍物流、投资、服务以及人员流通的限制,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发展基础设施网络,而且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制定统一的或者是互认的新规则。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障碍,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显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既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日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三、周边是首要

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和外交的优先目标。2013年中央召开r周边外交T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同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新的国家战略日渐清晰,即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的成功是内靠改革,外靠开放。与历史上的封闭大不一样,如今的开放型经济,与世界和区域市场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线性特征的周边经济圈。“一带一路”将会使周边经济罔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是基础.紧密的经济联系创建紧密的经济利益,而紧密的利益是构建中国与周边邻国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一带一路”将会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吸收外资、扩大l叶J口来加快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要实现由大变强的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但是,周边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问。周边地区,除个别发达国家外,西北部、南部、东南部,包括南亚、东盟、中亚等国家都是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

四、需要开放的大视野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五、面临的挑战

当然,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为现实,取得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中国主导的舆论。比如,对于亚投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美国的盟友,如澳大利亚、韩国都不表示支持。对于公路、铁路网络的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被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挑战之二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比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一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订行动计划。这一步走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建设。

挑战之三是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要建设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最近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

中国上升为一个实力大国,自己的利益诉求多了,影响力也会增大,能干的事情也多了,各种议论都会有。“一带一路”既然是大战略,既然方向确定了,就要认真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本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合作;要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利益;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使“一带一路”战略变成大家的战略。

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意义 篇2

1“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构建原则

“一带一路” ( One Belt And One Road,OBAOR) 战略构想虽然是由我国首先提出,但是在实际践行过程中需要周边国家的大力配合,从而开创出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协作共赢发展的新格局。因而,本文在深入细致分析了 “一带一路” 战略构想的精髓之后,指出其构建的原则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1和谐包容原则

“一带一路”战略内容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经济领域,同时还涉及国家政治、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科学教育以及国家安全多方面内容,其本质在于打造一个能够全面与周边国家地区深度融合、休戚与共的发展共同体。而目前在 “一带一路”周边分布着57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承必然会存在着发展理念以及认知的差异。因而,要想扎实推进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必须具备高度的和谐包容精神,尊重各国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民俗习惯,从而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1]。

1.2市场化运作原则

步入到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增强,经济发展所遵循的市场化运作规律已经成为了铁律。因而在推行 “一带一路”战略时,应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自发调节功能, 促使各种社会资源能够在国家及地区间得到最优配置,扎实推进各国现代化建设步伐。

1.3互利共赢原则

“一带一路”战略的最终目的即在于构建一个密切协作的命运共同体,因而在实施市场化运营过程中应充分兼顾各方利益主体的权益,在遵循互利共赢原则基础上各展所长,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展现长处,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与进步。

2“一带一路”战略的深远意义

与欧洲复兴计划 ( 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计划相比,“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内容所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 “五通”内涵要远远丰富得多,其战略意义同样更加深远[2]。本文总结当前既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本学科所学知识基础将其总结如下:

2.1探寻经济增长之路

自2008年由美国 “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危机爆发之后,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经济已经逐步摆脱了经济泥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对于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创伤还远远没有消去,当今社会已经步入到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因而,在全球经济增长疲软的现实下,如何突出重围,探寻全新经济增长之路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能够促使周边国家进一步深化与我国经贸往来,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分享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夯实全球经济增长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全面树立及展现发展中国家大国形象, 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提供帮助[3]。

2.2促进全球化再平衡

通过分析全球化经济发展史可知,其缘起于海洋,沿海周边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相较于内陆国家而言更快、综合竞争能力更强。因而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得海陆国家之间的贫富分化现象愈发明显,继而形成了现有国际秩序之中的 “西方中心论”观点与思想。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源于欧洲,在美国推动下发扬光大,对于世界经济成长与发展而言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逐步显现,最明显特征即在于技术、资金以及能源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佳配置,使得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趋势凸显。为此,由我国提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 投资建设的 “一带一路”,正是顺应了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之下,致力于维护世界范围内贸易自由以及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所做出的有益尝试[4]。通过强化周边国家地区各个领域的合作,使得其能够从 “一带一路”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从而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改革进程。此外,在良好的协作机制指引下,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在国际事务中共进退,还可以打破传统 “西方中心论”思想的束缚,发出属于亚洲人民自己的心声,最终实现东西方之间的平等对话,促进全球化再平衡的目的。

2.3创新地区新型协作关系

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世界上最大的创新之举, 对于其他国家经济改革工作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步入新时代后,我国必将秉承着和谐包容、互惠互利原则,利用最新的创新经济发展理论 ( 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 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 、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来不断深化拓展对外开放政策,将 “走出去”战略正确落实在 “一带一路”战略推行工作中,从而提高周边国家和地区参与到其中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开展经济协作模式创新的研究工作,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引领带动之下构建一个 “亚洲人的亚洲”[5]。

3结论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型战略构想,从本质上而言,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平崛起、传承合作共赢、改革开放的具体体现。所以,践行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对亚洲经济体发展强有力的推动与支撑,同时也是打破传统 “西方中心论”思想的束缚、构建亚洲人的亚洲”的重要工具。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 “一带一路” 战略的推广实施提供帮助, 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是2013年9月与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新时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在该战略构想中,其着眼于当前中国和平崛起、深化落实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充分凸显出了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基础上的和平发展的诉求。同时,“一带一路”战略是当前我国步入到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继续强化对外开放政策,践行合作共赢理念的具体表现,对强化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往来,维护地区和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深远意义展开深入分析,试图通过表象揭示深层次的实质内涵。

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意义 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地缘政治;世界局势

“一带一路”构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从一开始,“一带一路”构想就源自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顶层设计。2015年3月28日,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交部与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公告后,学术界有诸多讨论。

一、“一带一路”概念由来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欧洲时表示,要把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洲际合作倡议结合起来,以构建亚欧大市场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2014年11月8日举行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二、“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这一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指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首先,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其次,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最后,推动多边合作。一带一路战略将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合作的整合升级,也是我国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推进多边跨境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一带一路”美国方面态度

自“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国际社会总体反应积极,但部分西方政策人士表达了怀疑或“唱衰”态度,尤以美国地缘政策界最为明显。美国智库国家亚洲研究局的纳德热·罗兰認为,“一带一路”将引发三方面后果:一、导致欧洲地位下降,经济上成为中国附庸,地缘上变成孤悬于欧亚大陆西侧的一个半岛,而美国则因为失去欧洲盟友的支撑,沦为“漂浮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中间的孤岛”;二、全球战略和商业重心将从海洋转向欧亚大陆,从而威胁美国海上霸权;三、导致欧洲内部和美欧之间在对华问题上产生分歧。罗兰警告说:“如果欧洲越来越倒向亚洲而非大西洋这边,如果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东欧、中东越走越近,那么,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将不得不大幅调整在该地区乃至全球的传统战略。”罗兰此番地缘政治分析和解读代表了美国传统的地缘战略思维:一、要确保美国的海上霸权,二、阻止欧亚大陆上出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美国战略拥有一个简单、清晰和极具理性的历史维度。这就是,一旦一个敌对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控制了欧亚大陆,即那块被称为“心脏地带”的地方,那么,美国最根本的国家安全利益将受到威胁,美国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以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从1945年起,美国就开始努力防止苏联利用其地缘战略优势控制与其邻近的西欧、亚洲和中东地区。据此美国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的地缘均势以形成对美国有利的态势。

四、“一带一路”印度方面态度

虽然促进南亚区域一体化有利于提升印度的大国地位,但印度无法只依靠南亚来实现其经济潜能,中印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印战略对接有助于实现共同利益,并能对全球地缘政治产生积极影响。目前,中国与印度的利益交汇点逐渐突出,挑战和威胁亦逐渐趋同。虽然印度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持谨慎态度且没有做出回应,但密切关注和研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印拥有互联互通合作的潜在需求,中印战略对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受传统地缘政治思维的影响,印度认为“一带一路”不仅是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地缘政治的重塑。其次,受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印度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看作对印度在南亚主导权的挑战与威胁。最后,尽管印度并不希望域外大国对南亚施加影响,但毫无疑问不会拒绝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济项目合作中受益。

五、结语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周平 《“一带一路”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及其管控》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16-04-01.

[2]曾向红 《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现象与地区合作》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6-06-03.

论“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 篇4

摘要: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战略构想不仅对中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对全世界亦如是。

关键字:一带一路意义作用

总书记在去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一、“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把握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表明新一届党中央在处理新型国际关系中的统筹兼顾与创新发展理念。目前各界对其战略意义认识仍然不足,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全世界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和企业更多的了解,使“一带一路”建设能够稳步推进,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提升中国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标志,开启了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此作为我国推动与亚欧区域合作的“倡议”,既可以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和谐包容、互利共赢、合作诚信”的开放理念,也能够淡化谋求区域合作主导权的意图,降低“中国威胁论”的负面效应,依照古丝绸之路的方向,“名正言顺”拓展我国与中亚、南亚及中东欧的合作,逐步提升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一带一路”战略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2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突破,而欧美等国却加强了对中国崛起的限制,美国推动的TPP和TTIP谈判,以高端开放为契机,企图掌控和影响下一轮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已对我国构成新的挑战和威胁。“一带一路”建设是突破这一压力的重大战略设计,通过拓展与亚欧市场的合作,推动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对欧美日市场的依赖,不仅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赋予了新的内容,也为沿海、内陆、沿边新一轮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和着力点。

3中国经济升级的战略引擎。

我国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由于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及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西部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中西部地区与中亚、东欧、西亚的新商贸通道和经贸合作网络,带动内陆沿边扩大向西开放,既有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腹地,也可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推进中西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形成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二、“一带一路”的战略作用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比如,“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

论“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意义 篇5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迄今为止中国区域合作的最重要倡议,也是综合投入各种资源最多的经济外交战略。本文结合“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意义,通过分析其潜在风险,对“一带一路”的前景进行了科学展望。

关键词:“一带一路” 战略 丝绸之路 挑战 机遇 应对措施

一、“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由来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F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二)“一带一路”的由来和实现情况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 年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李克强总理在2014 年3 月5 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当前,“一带一路”的倡议已从理论设计、总体框架到完成战略规划,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思路是在通路、通航的基础上通商,其将主要影响铁路、航空、航海、农业、商贸流通、油气出口等多个行业,新的丝绸之路正在被开创,一千多年前的贸易模式正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回归。中国从昔日加入APEC、世界贸易组织等机制积极融入国际贸易为自身发展创造机遇,到今天转而成为推动地区乃至全球贸易自由和投资便利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显然是这种转变的明证。

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正在绘制一份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图,该网络将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从而构筑起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骨架。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迄今为止中国区域合作的最重要倡议,也是综合投入各种资源最多的经济外交战略。这一构想在我国外交中处于优先位置,对于推进我国外交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也是考验在新时期中国综合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国际两重目标的系统性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外交影响[1]。在规划、推动和落实“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外交尤其是经济外交的理念、实践和策略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及面临

(一)“一带一路”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作用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亚洲各国共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包容性发展、开放式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实现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2]。亚洲各国发展层次不同,内需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亚洲拥有外汇储备大、储蓄率高、财政状况相对健康、财富基金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可以将金融合作作为切入点,推动和激发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为亚欧国家深化合作勾勒了宏伟蓝图,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崭新机遇,丝绸 之路意识已在各国落地生根, 许多国家将本国发展战略 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有效对接。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日本经济持续衰退,过去以日本为雁首的亚洲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模式逐渐被打破。根据劳动力成本和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相对比较优势,未来5 年,我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有望依次转移到“一带一路”周边及沿线国家,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水平提升,构筑以我国为雁首的新雁阵模式,要充分挖掘“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互补性,建立和健全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泛亚和亚欧经济一体化。

(二)“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2011 年 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印度参加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期间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2011年10月,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有关国家的大使馆发出电报, 要求将美国的中亚、南亚政策统一命名为新丝绸之路战略,并将其向国际伙伴通报。这标志着新丝绸之路战略成为了美国的正式官方政策。

2011 年 10 月, 时任俄总理的普京在其纲领性文章 《欧亚地区新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日》中提出了建立欧亚联盟的构想。他倡议由原苏联共和国组成“欧亚联盟”,建立一个类似欧盟的超国家联合体,在欧洲和亚太地区间起桥梁作用,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强大一极,跟美国、欧盟和中国三大中心平起平坐。

1997 年, 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 “丝绸之路外交”战略,该战略把中亚及高加索八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 并把这一地区摆在日本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位置。日本是一个典型的麻烦制造者, 其上述行为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严重威胁和挑战, 破坏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影响了南海正常的航运安全,损害了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

国内各相关省市为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抢占发展先机,纷纷做规划、争地位、要政策,力求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定与支持,期盼在这一国家战略布局中争得一席之地。但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整体规划尚未出台,各省市“自弹自唱”的规划中难免出现区域功能定位趋同、产业 结构布局重叠、同质化无序竞争的弊病。仔细分析各相关省市的功能定位和规划设计, 就不难发现许多重复和雷同之处。从各地提出的口号来看,陕西、河南、重庆争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福建、江苏、浙江、广东争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各地开通的连接亚欧的国际货运专列来看,西安、重庆、连云港、郑州、成都、武汉、义乌等城市相继开通了类似专列,有“长安号”、“渝新欧”、“新亚欧大陆桥”、“郑欧”、“蓉欧”、“汉新欧”、“义新欧” 等国际铁路货运专列往返于中国与欧洲之间,但这些专列大都面临着始发地货源充足、返回地货源匮乏的困境,甚至出现“空担”现象,造成巨大资源浪费。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内忧外患。

三、“一带一路”的机遇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一带一路”的新机遇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二)、实施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最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得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四、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篇6

总书记分别在13年9月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13年10月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战略。下面我结合时代背景简述一下“一带一路”战略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一带一路”、中国梦、意义

“一带一路”是一种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指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因此,这“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密切我国同中亚、南亚周边国家以及欧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维护周边环境,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空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带一路”打开了筑梦空间。

就本国来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引领未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升级版。西部地区拥有中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与13个国家接壤,陆路边境线长达1.85万公里,但对外贸易的总量只占中国的6%,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所占的比重不足10%。因此,未来的西部大开发,需要建立在对内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向西开放,使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南亚、西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得以加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东西部均衡协调发展,从而成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

就与中国紧邻区域而言,这一构想可使有关国家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建设“一带一路”,能够充分发挥上合组织、东盟“10+1”、中阿合作论坛等现有机制作用,即分别从陆上和海上推进互联互通,拓展开放通道,使相关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深化区域合作,为亚洲的整体振兴插上强劲翅膀。同时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找到利益契合点,能够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将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五通”。“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经贸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迎来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意义 篇7

一、自身发力:提升海陆空枢纽辐射带动能力, 抓好支柱产业对接和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开辟了广阔空间, 而且对河北省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建议河北省紧抓“一带一路”横跨欧亚、面向全球的平台优势, 充分利用河北省连通南北、西进东出的特殊区位优势, 全方位提升河北省海陆空枢纽辐射能力, 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河北省“外经、外贸、外资”联动新机制, 助推河北开放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 融入京津, 切实发挥临港临空优势, 构筑海陆空一体化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临港临空产业集群是世界各国融入区域乃至全球化大生产、提高自身产业竞争力的一个基本经验。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 发展临空临港产业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河北省在临港经济方面:唐山港、秦皇岛港双双入围2014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前十大港口, 分别排名第4位、第9位。但在2014年中国港口前十大外贸吞吐量排名的城市中, 仅唐山入围, 位列第5。而在2014年中国港口前十大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的城市中, 河北省无城市入围。在临空经济方面, 石家庄正定机场2014年上半年完成货邮吞吐量1.95万吨, 而与河北省相邻的郑州机场同期完成货邮吞吐量17.9万吨。这反映出, 河北省海港和空港枢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临港临空产业聚集度不够高, 辐射能力不够强, 对所属地市和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使河北省充分享受“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红利, 助力河北省相关企业最大程度参与“一带一路”产业分工, 实现沿海地区率先崛起、打造特色临港临空产业。建议由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省商务厅等部门密切配合, 以河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沿海港口转型升级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的意见》为指导, 加快建设全国知名大港, 实现唐山港与天津港的紧密发展、形成“双核”, 将唐山港建成国际贸易大港;秦皇岛港、黄骅港依托“双核”, 在向多功能现代化大港转变”的过程中, 挖掘协同京津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契合点, 将河北省三大港口建设成为欧亚“新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同时建议廊坊市会同上述有关部门在参照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发展的意见》抓紧研究首都第二机场对河北省发展临空经济的重大意义, 尽快制定出台河北省临空经济区规划及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打造河北省“外经、外贸、外资”联动新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二) 明确深度融入战略着力点, 重点抓好河北省支柱产业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河北省消解过剩产能,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从国家层面来看, 中国当下对外合作的重点是服务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及本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将重点支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即“‘一带一路’建设将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同时“一带一路”沿线是全球能源资源重要生产地和转运站, 能源资源领域的合作被视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内容。这与河北省以钢铁、能源、水泥为主导的产业布局相互契合,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有效促进河北省钢铁、水泥、能源等原材料及商品输出, 化解产能过剩危机并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因此抓好支柱产业对接是河北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着力点。目前河北省相关企业已开始上路, 如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商英利集团正着手规划新疆和国外的产业布局, 河北钢铁集团启动了中国钢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布局。但相关企业向东出海、向西拓展仍出于行业或部分市场主体的自发行为, 尚未形成规模和“打包”效应。建议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等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河北省钢铁、能源、建材、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方案和扶持政策, 并以省政府的名义印发全省。以此进一步整合河北省产业优势资源, 凝聚产业规模集聚竞争力;进一步激发河北省支柱产业企业的海外投资热情, 助推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

二、巧用支点:挖掘河北省“一带一路”历史、善用援疆跳板、活用国际或区域交流平台, 多形式参与“一带一路”

历史上的河北与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关联度高, 可挖掘的历史极为丰富。河北对口援助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无疑是河北省向西拓展的前沿跳板。此外河北应以承办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为契机, 活用国际或区域性合作交流平台, 为河北省多渠道、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创造更多机会。

(一) 挖掘河北省“一带一路”历史文化, 成立研究中心。河北与“一带一路”的历史密切相关、休戚与共。有学者指出, 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而言, 河北有三个地域可以纳入丝绸之路的重点研究范畴:张家口的张库大道 (张库大道是一条古商道, 是典型的草原丝绸之路) 、沧州黄骅市海丰镇遗址 (黄骅市海丰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邯郸邺城 (邺城附近的魏晋南北朝墓群, 出土了不少来自西域、西亚的文物, 是丝绸之路标志性的符号) 。此外, 河北是古代丝纺织技艺最辉煌的地区, 盛唐时期河北为丝绸之路贡赋的丝纺织品全国第一, 缺少了河北, 中国的丝绸之路就成了无本之源、无根之木。由于各种原因, 河北省关于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不够, 专著成果不多。建议河北省整合省直有关部门和省内相关机构成立河北省“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旅游局、省作协、省博物院、省内有关高校等有关部门要深入挖掘河北省与“一带一路”的历史, 大力加强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和传播工作, 切实发挥历史文化对商贸的促进作用, 为河北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实现经济互联互通营造良好软环境。

(二) 以援疆为跳板, 突破河北省向西拓展的“瓶颈”。河北省区位优势明显, 向东出海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向西拓展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存在着地理上的天然屏障, 突破向西拓展的“瓶颈”应成为河北省对接“一带一路”规划的着力点之一。因此, 河北省应充分利用对口援助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这一前沿跳板, 打通河北省西进通道。建议省委省政府派出党政考察团主动对接新疆自治区, 强化两省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等部门应积极与新疆自治区沟通协调寻找彼此利益的共赢点, 充分利用新疆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省份的纽带作用, 为河北省重点企业布局新疆, 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 活用“2016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在河北省召开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2014年9月, 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全面合作的实施意见》, 把中东欧国家作为河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区域之一, 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重点突破。2014年12月, 中东欧16国共同发表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确定了2016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将在河北省唐山市召开。这为河北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 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提供了国际性舞台, 有助于促进中东欧国家乃至整个欧洲, 深入了解河北省的投资环境、产业优势和发展规划等。同时, 地方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支撑。建议省外事办事先积极与外交部和参会的中东欧国家驻华使馆积极协调沟通, 切实发挥河北省“主场优势”, 促成中东欧国家或地方领导人在会议前后到访河北省相关地市或重点企业, 以此促进了解, 强化河北省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预期和机会。省政府应责成省直有关部门或单位认真研究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相关领域合作的契合点, 力争在会议期间签署一批省州合作协议。此外, 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重点企业等部门或单位应提前筛选出一批合作前景较好的项目和产业, 供参会的中东欧的国家或企业领导参考、甄选, 并促进相关合作协议的落地。

三、主动沟通对接:用好上层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意义 篇8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是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文章在分析“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一带一路”的重要外部力量、沿线大国、沿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战略进行具体研究,并深入探索这些国家的利益诉求及与我国的契合之处,进而详细讨论了其对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家;开放战略;利益诉求;启示

“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倡议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变化,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程度的重大战略决策,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这一战略构想已从顶层设计转到了具体推进和务实合作阶段,但由于其涉及国家数量较多,类别较广,沿线地缘政治关系和民族宗教矛盾复杂,使得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进程面临着一定困难和挑战。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近年来多数国家正不断寻求并提出各自的开放发展战略,以激发自身的经济活力。这又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了一定机遇。虽然我国与这些国家在制度、文化等领域存在着诸多差距,但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视角来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都是休戚与共、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各国开放战略在彼此经济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存在着较大影响。因此,通过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发展战略和利益诉求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在贸易、投资、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和特点,可为我国实现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战略有效对接和合作共赢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启示。

一、 “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合作网络,为研究方便,这里将其范围设定为沿线65个国家。该范围内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据统计,近35个国家人均GDP不足4 000美元,仅相当于全球的35.7%。在经济结构上,农业和工业增加值比重显著高于世界水平,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则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在贸易和投资上,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自1990年以来,这65个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约达到14%和17%,远远高于全球同期水平。从贸易来看,该范围内进出口主要表现为货物贸易,其服务贸易所占比例较小;其中,中亚、西亚、中东欧地区多以出口初级原料,进口工业成品和日用生活消费品为主;而东亚、东南亚则多以出口工业成品,进口初级产品为主。从投资来看,近几年来,东亚、东南亚及南亚各国FDI的流入和流出量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对外资有着较强的吸引能力;中东欧地区FDI流入和流出发展态势相对稳定,且主要以俄罗斯和德国两个国家为主,其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总量占据整个中东欧区域的60%以上;而中亚五国地区则由于受到产业基础差、政局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对外资的吸引能力较差,且除哈萨克斯坦以外,其余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较弱。

二、 “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投资领域的竞争加剧和世界能源版图重心的转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不断发生深刻变革,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一带一路”国家纷纷提出各自的开放战略,以维持和提升其在这一地带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或寻求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

1. “一带一路”重要外部力量(美、日、韩)的开放战略。美国作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其战略利益的重点一直放在与自身政治和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地区。2010年,美国开始启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首轮谈判,试图重塑全球贸易投资新规则,以实现“重返亚太”的战略目标。2011年7月,美国又首次明确提出“新丝绸之路”的战略计划,进一步加快了其“重返亚太”的步伐。这一计划以“阿富汗”为着眼点,将南亚、中亚和西亚的经济一体化和跨地区贸易连接起来,成为美国试图掌控亚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导权的一项重要手段。从政治视角来看,美国“新丝绸之路”的构建意在限制我国对亚太地区的地缘经济影响。然而从经济视角来看,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存在着很多交集。如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美国“新丝绸之路”的目标主要在于实现中亚-阿富汗-南亚的经济连接,进而建成从中亚到南亚密切联系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和电力网络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道路联通”和“贸易畅通”的思想是并行不悖的。

日本是一个能源及矿产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及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1999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其能源企业纷纷进入中亚地区,与之开展了石油和核能领域的合作,并对这些国家提供一定程度的人才、技术和设备援助,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开发并获取这一区域丰富的油气资源。2009年以来,日本积极推行能源進口渠道及进口种类多样化的开放战略,逐步将其对外能源投资的中心从“中东”地区转向俄罗斯、中亚、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这一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将对我国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韩国为加强与欧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及开放程度,于2013年10月提出了“欧亚倡议”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提升欧亚大陆的相通水平,并着力发展与中国、俄罗斯、中亚、蒙古、土耳其等国的经贸关系。这一倡议与我国的“一带一路”不仅在提出时间和推进方向上相似,而且在基础设施、信息通讯、产业园区等合作领域上也有着诸多交汇之处。

2. “一带一路”沿线大国(俄、印、欧盟等)的开放战略。俄罗斯和印度是与我国相邻的两个金砖大国,既和我国存在着地缘政治博弈,又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其开放战略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产生直接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提出构造“欧亚经济联盟”的设想,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主要目标在于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俄罗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遗余力地推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等组织,不仅能够获取和控制中亚能源及矿产资源,而且也可以在实施统一关税、非关税措施以及技术标准等方面与独联体国家促成合作。这些合作将提高其成员国在能源、工业品等方面与我国的议价能力,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向西推进增加了一定难度。

印度作为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国家,其地理位置在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非常重要,然而印度对此态度较为消极。2014年9月,印度推出类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季风计划”,该计划以印度为主力,推进环印度洋地区的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并促进经贸往来。此计划实际是规划了一个以印度为主导的海洋世界,在此之前,印度政府还曾推出过“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环孟加拉湾经合组织”等一系列开放战略合作机制,这些战略不仅与我国的海上丝路建设形成了竞争,也给我国的海上贸易带来了较大挑战。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和经济体,与我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有着广泛合作。2014年11月,欧盟推出总额为3 150亿欧元的“容克投资计划”,分别涵盖科技创新、能源、交通、社会基础设施、宽带网建设等五个关键领域。该计划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有众多契合之处,实现两大战略对接,不仅利于我国对欧投资,而且将为我国资本走出去创造更大机遇。

欧盟内部的荷兰、德国、法国是“一带一路”经过的重要国家,也是我国企业对欧盟投资的传统目的地。其中,荷兰作为欧洲的门户,主张自由贸易,在科研、环保、服务贸易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德国在金融危机后为提高本国工业竞争力,提出了“工业4.0”高科技战略,以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随后,法国也推出了“新工业法国”战略,目的在于解决其在能源、数字革命、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地处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以及地处东欧的波兰和匈牙利等国,为摆脱欧债危机、恢复经济增长而普遍推动国有资产私有化,同时为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多个国家已放开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项目建设的经营权。以上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 “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战略。位于“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主要有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埃及等等,这些国家多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时期,面对国际经济格局的日益变化,它们也纷纷制定并提出了相应的开放战略。如哈萨克斯坦为振兴国内经济,制定了“光明之路”计划,致力于推进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涉及有交通、工业、能源、社会、文化等领域。巴基斯坦为促进本国出口,积极推进自贸区战略,不仅与中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签署了自贸协定,也与泰国、土耳其、韩国等国家展开双边互惠贸易谈判。印度尼西亚为发展港口和海洋运输以推动经济增长,提出了打造海洋强国的理念和建设“海上高速公路”计划,支持并鼓励外国投资者参加本国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土耳其提出“2023高铁战略”,以安卡拉为中心联系14个省的高铁网络,形成贯通东西并包括远东、中亚、东南亚、中东、北非五条战略走向的国际铁路走廊。同时,埃及政府也在着手酝酿一个“运河走廊”计划,以重点推进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虽然这些国家的开放战略皆从自身诉求出发,但均可找到其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契合之处,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对接已成为当前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 对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从“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巩固和维持其主导世界或部分地区国际治理体系的垄断地位,而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加速推进改革、调整和转型的步伐,以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推动本国经济增长。这些国家的开放战略不仅对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具有借鉴意义,更对我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寻求战略对接的政策配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重視大国因素,协调战略冲突和实现利益共享。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外部力量或沿线具有关键影响的大国,受地缘政治影响,这些国家的开放战略与我国的区域合作倡议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甚至矛盾。“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举措,因此,我国应积极管控和协调与这些大国之间的战略冲突,充分彰显良性竞争,避免或制止恶性竞争,扩大合作空间,借鉴其开放战略的成功经验,完善自身的发展路径。

(1)如果“一带一路”建设受到美国的阻碍或反对,那么必将给这一倡议的推进带来较大难度。因此,我国应牢牢把握与美国的利益契合点,尽可能地使双方在战略方向上保持一致,积极推动中美在基础设施、能源供应、能源政策、运输安全以及新兴战略性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创造共同盈利的空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美国对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担忧和抵触。

(2)日本和我国之间存在诸多摩擦,其能源开放战略对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形成牵制。因而针对日本能源战略中心的转移,我国可通过建立多元体系的战略石油储备、参与国际能源贸易价格定价、加快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进程、加强中澳能源资源合作等方式予以应对可能带来的风险。

(3)俄罗斯推行的“欧亚联盟”与我国“一带一路”既存在地缘交叉,又存在本质区别。为确保“一带一路”顺利推进,我国应充分考虑“欧亚联盟”已经推行的规划与项目,以合理分享资源为目的参与其中,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和过度资源竞争。并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的能资项目合作等,实现多方互补互利、共同发展,以减少或消除俄罗斯对我国“经济扩张”的疑虑。

(4)印度主导的“季风计划”等开放战略,构成了对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竞争,面对此种情况,我国应积极在供给安全保障、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勘探海洋资源等领域加强与印度政府的合作,并将其融入到“一带一路”框架中去,以争取印度对“一带一路”推进的支持,进而保障我国海上外贸的运输安全。

2. 加大对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强化互联互通建设。我国作为产能大国,有条件且有能力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并带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具体可展开为以下几个方面:

(1)应积极参与欧洲的战略投资基金,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推动中国与欧盟的国际产能合作,促进欧洲东部路网设施与我国丝绸之路西端设施相互联通。

(2)抓住关键通道,畅通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瓶颈路段,推进与哈萨克斯坦“光明计划”的战略合作,改善其交通、能源、通信设施,与之建立统一的运输协调机制,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

(3)加强与东南亚等海洋国家的口岸设施和港口合作建设,建立陆水联运通道等;加快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带动我国与巴基斯坦在走廊沿线开展基础设施、信息通讯等领域的合作。

(4)进一步完善我国高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土耳其等国家的高铁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我国高铁行业的整体优势,形成国际级产业力量;并加大与韩国的“欧亚倡议”的共赢合作,将亚欧大陆各个次区域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

3. 打造战略联盟支点,加强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区域内存在诸多经济合作机制,我国可利用这些组织打造战略联盟支点,推动高水平自贸区战略的实施。如启动中国与欧盟的自贸区谈判,加快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自贸区战略,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合作由贸易向投资和研发等领域转移;推进中国-东盟、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日韩以及中澳等区域性自贸区建设,并争取尽快达成中国与斯里兰卡的自贸区协定以打通中国与南亚联盟的贸易通道等等,为实现整个亚太自贸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加强国内自贸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上海、天津、福建、广东自由贸易区,做好先行先试工作,并倡导建立它们彼此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国际商品中转集散功能,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展示、销售及采购中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

4. 借助“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并引领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当前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具有一定的不合理之处,特别是美国通过两翼策略(TPP、TTIP)和诸边谈判推行的新一代贸易投资规则,广泛体现了美日欧等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这些新规则强调的高标准皆在WTO和APEC的现行规则之上,给我国带来一定机遇,也带来较大挑战。因而,对于符合我国改革发展方向的有关规则,如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方面,我国应密切跟踪且深入研究这些新规则重构的演进趋势,通过调整国内改革措施来适应这些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高标准规则;对于当前具有较大争议的相关规则,如劳工标准、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等方面,我国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共赢模式,联合拥有较多共同利益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并引领该区域的规则制定,以增强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公丕萍,宋周鶯,刘卫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5,(5):571-580.

[2] 李东阳,杨殿中.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12):90-95.

[3] 欧阳向英.欧亚联盟——后苏联空间俄罗斯发展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4):76-80.

[4] 许培源,陈乘风.印尼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J].亚太经济,2015,(5):20-24.

[5] 俞培果.日本能源政策抉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2,(6):34-41.

[6] 吕承超,徐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非均衡及互联互通政策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2):44-53.

基金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项目号:20150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两大开放战略的协调机制与政策研究”(项目号:15AZD008)。

作者简介:孙乾坤(1987-),男,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李大夜(1981-),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寇埻(1982-),男,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上一篇:中石化的投资价值分析下一篇:父亲的爱抒情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