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

2024-05-06

物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物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 篇1

2012-5-29

对青年教师基本功的锤炼,来自于课堂,能在5年左右的时间站稳讲台并非易事,除了自身不断的提高,还要多多请教于课堂经验丰富的同行前辈,在沟通交流中弥补不足,少走弯路。

在《教学技能与能力的培养》这一讲座中,深受启发,做什么事情,它的开始很重要,具体怎么个开始,关键在于你怀着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件事情,比如一堂课,好的心情,能带给课堂生机,那糟糕的状态,必然使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当然,好的心情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前提,那么,好的心情的前提又是什么,这是讲座中所没涉及到的内容,个人认为必须要谈谈。

从大的环境来讲,学校要为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当一切为教学服务、教师地位至上时,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学校“以教为本”的宗旨(以教学为本,以教师为本),那么教师没有理由不去努力的教学,当一个教师在思想意识上把教学真正的当作事业来励精图治,他的每一堂课没有理由讲不好,因为他有一个好心情。然而目前的事实却并非如此,行政化管理在高校中如此之根深蒂固,比如,好多高校教务处甚至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知道教务处是干嘛的,单从架势上远远超出系部,岂不知教务处与各系只是平行等级,甚至让听讲座和评职称挂钩,岂不荒唐;有人说在学校工作超过5年的教师,企业一般都不要,因为在学校待的久了,就不好管理了,有这种想法的人,也只能认为其行政思想过于沉重,反映在学校里,大家都是同行,没有管理与被管理这一说,只有服务与被服务。既然是改革,是创新,那就要思想意识开始,转变观念,当任课教师在教学上出现一些麻烦时,只有积极主动的管理人员去进行积极的协调,帮助其解决问题,而不是消极的推卸责任,把责任都归咎到教师个人问题解决能力不足上,不但不帮助任课教师解决问题,还施加心理压力,教师谈何有个好心情。

物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 篇2

一物理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1. 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是对事物了解的初步, 是思维、知觉和智力活动的源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伽利略的单摆定律都源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了解。观察能力是物理实验能力中最基础的一种能力, 离开了观察能力, 其他各种能力都无从谈起。课堂上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

初中物理的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 观察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仪器, 包括观察仪器的量程、分度值仪器的铭牌, 了解仪器的名称、用途、规格、实验方法和使用条件, 个别仪器 (如温度计、弹簧测力仪等) 还要了解它的构造和原理。 (2) 观察图像、图表、示意图, 知道它们反映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量的变化过程 (如熔化和凝固、测平均速度、力的示意图) 及遵循的规律。 (3) 观察实验装置的安装与连接 (如滑轮组的组装, 串并联电路的连接) 。 (4) 观察实验的操作过程 (如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了解操作前准备工作, 操作实验的顺序和过程。 (5) 观察实验现象和过程 (如观察水的沸腾) , 要求学生掌握现象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适时记录下数据。

2. 正确使用仪器的能力

要想正确使用仪器, 首先, 要选取合适的仪器, 选取原则有: (1) 待测物理量不能超过仪器量程, 避免超过量程而损坏仪器 (如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就不能用体温计来测) 。 (2) 仪器的精确度要符合实验要求 (如要测量硬币的直径就不能用分度值太大的刻度尺) 。 (3) 掌握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如使用天平测质量时, 要掌握调整平衡的方法) 。其次, 使用仪器前还要会调零, 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 (如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以及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都要进行调零) , 之后才能进行正确的操作使用、读数以及正确记录测量值等。对此能力的培养只要教师让学生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及上述要求, 多练几次, 是不难达到目的的。

3. 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要求学生实验前依照便于操作尽量减少误差的原则编排实验步骤, 并领会每一步实验的作用和要求, 本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及时、准确地读取数据、记录数据。在实际实验中出现故障是难免的, 但出现故障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丧失信心,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检查排除故障, 并找出原因,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 处理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

实验完成后进行处理数据和归纳结论, 教师应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 比较分析法。对数据或现象进行纵向和横向观察比较, 再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 (如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 (2) 公式法。把数据代入公式, 计算出结果后进行概括得出结论。 (3) 图像法。建立坐标系, 描点、绘图、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总结出一般规律。

二利用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利用趣味实验, 培养创新精神

物理实验中会有各种神奇现象, 这些奇异的现象常常会把学生带入魔术般的物理生活殿堂。学生往往会想为什么有这种现象?这是怎么回事?物理是不是都是如此有趣?力求弄明白, 学生便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变得积极主动。教师就可利用这个机会, 抓住学生心理, 因势利导, 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创新精神, 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和探索物理学奥秘的强烈欲望。

2. 重视演示实验, 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教材有很多实验内容, 这些实验在新课的导入, 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巩固应用, 实验能力的培养,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形成中,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实验前要教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 正确得出结论, 如何书写实验报告单。教师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操作规范、描述准确、记录详细全面, 才能做到科学分析, 结论正确, 起到示范作用。如果教师不重视物理实验, 少做或以讲代做实验, 或者做实验时不注意细节, 潜移默化中会影响学生以后从事研究、创造、发明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3. 把演示实验尽可能改为学生实验

物理技能与物理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物理技能;物理能力;自学能力;学习方法;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06-01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物理教学必须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要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鼓励他们学会独立,开拓创造,同时,还要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一、物理技能与物理能力的概念理解

所谓技能,就是通过练习形成的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和智力操作系统,可定义为: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理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大体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大类。在物理教学中需培养的操作技能有:观察、实验和活动的组织技能;需培养的智力技能有:自学、阅读、记忆、运算、心算、速算和估算等技能。所谓能力,是一种内化了的经验,它与个体经验的积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是分不开的,但知识和技能本身不是能力,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逐步概括化、系统化才能发展成为能力。物理能力是指物理的思维能力(包含理解、推理、分析综合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操作与思维)、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物理技能与物理能力的培养技巧

1、物理能力的发展要与学生生理的发展相适应。从时间上讲,学生的生理发展制约着能力的培养,为师者应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生理特点,寻找最佳的开发期。一般地讲,初中学生的生理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不能立即适应身体的迅速生长,他们的动作不够灵活与协调,脑细胞比较脆弱,不易长时间学习。故在物理教学中应以培养观察技能为主,实验操作技能为辅;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使学生掌握力、热、电、光的初步知识以及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要克服“一口吃一个胖子”的思想,努力“减负”,要还“物理”的本来面目,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探索“物中之理”的兴趣,切莫穿新鞋走旧路。再者,要多进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2、物理能力的培养应寓于教学环节中。从空间上看,能力培养寓于知识学习之中,寓于知识的领会、理解、动用和掌握之中,还要寓于技能的学习之中。物理知识和技能是物理能力培养的载体,在今天这个科技知识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学中(1)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知识层次;(2)要不断创新,研究教学方法,寻找最佳效果的途径;(3)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知识的运用,要善于给学生传递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4)要进行教学环节的研究和创新,如课堂的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巩固、结束、评价,都有学不完的学问;(5)就物理课的特点讲,我们提倡的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即所谓“抛锚式”教学结构;提倡的教学方法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指导方法,引导学习,辨疑解难,得出结论,巩固应用,深化知识,即所谓启发式教学;(6)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

3、在学习方法上要培养自学能力。在物理能力培养中最主要的能力是物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习者能够独立掌握知识与获得技能的能力,它的结构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组织能力,自我监督能力,自我操作能力,寻找课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等。人在学校里接受教育,本质上是教育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受教育者主要依靠自我的能力取得进步。此外,人在学校里所学知识是有限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不断更新提高,人们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主要靠自学。曾有人研究过,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中,排在第一位的能力都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占据首要地位。如何培养自学能力呢?最重要的是实践!自学能力中所含的每一种能力都必须自我实践,并且由教师给予科学指导,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 双快“研究与训练”课题结项总结报告[OL].语文教学-互联网.

[2] 高红粉[1]陈贵[2]、卞德.中学物理引导式教学课堂要素浅析[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2(12).

[3] 周龙飞.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硕博学位论文,2008.

[4]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与素质的培养[OL].技术总结-道客巴巴-互联网.

[5] 何国强.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方法的教育[OL].学术交流-罗辉物理名师工作室-互联网.

[6] 李建华.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及改革[J].中国教育与教学[J].2006.

[7] 第一节技能的实质与类型[OL].互联网.

[8] 张珏.终身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探索[J].中国教育文摘,

[9] 王庆霞.研发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OL].课题报告王-互联网.

[10]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OL]..艺术-道客巴巴-互联网.

[11] 第六章物理实验论[OL].大学课件-道客巴巴-互联网.

谈舞蹈教学与创编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4

从中小学反馈的信息表明,舞蹈教育虽没被纳入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正常轨道,但对于开展第二课堂,训练校内舞蹈队伍,丰富活跃学生的文娱活动,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演出及舞蹈比赛,很需要具有音乐知识同时又具有舞蹈教学能力、创编能力的人才。因此,在舞蹈教学中不能仅是单纯的传授技能,更要注重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

一、根据培养目标,精选相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针对性要强,要能体现舞蹈训练中的“教”与“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舞蹈教学中,要求老师不但会跳,还要会编,因此,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舞蹈风格种类要丰富多样,技能技巧难度适中即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进行形体基训,学习芭蕾舞以及中华民族民间舞。除此之外,还应学习现代舞,编舞基本技巧和中学生舞蹈。只有在广泛接触各种不同风格舞蹈,并对其有所了解和掌握,积累一定的舞蹈语汇,想象力才会丰富,创编起来才能融入贯通。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培养目标来选择,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如在第一学期基础训练中,除了基本功训练外,同时要学习风格不同的各种舞蹈组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合实际地精选好教材。在舞蹈教学中应以训练学生直、立、灵活、协调感觉为主,腰腿的软度和技能的练习为辅。实践证明,这样做使学不仅进行形体训练,又广泛接触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为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在第二学期教学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师要从各种民间舞的实用性上来进行综合选择,使其对以后编舞具有很强的使用性。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灵活性、协调性并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语汇,提高了表现力和鉴赏能力,为将来编、教舞蹈做好能力准备。

为了更好的巩固和加深学生学过的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原有的舞蹈基础上近一步提高,我在第二年开设舞蹈选修提高课,使一部分舞蹈基础好的学生在这一阶段进一步提高。扩展舞蹈教学内容,除了继续进行形体训练、中华民族民间舞和编舞技法课的学习外,外国代表性舞蹈,国际标准交舞以及爵士舞和现代舞均占一席之地,采取了这种扩大容量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能让学生有机会最大限度吸收各种不同风格舞蹈的精华,广收博采有利于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质量的人才。

二、达到舞蹈教学能力培养和创编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

学生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可以根据学生基本素质着重从舞蹈实践可行性角度考虑,确定几项必备能力作为舞蹈必修课教学过程中的未来舞蹈教学能力进行培养。从主要面向中小学从教的实际出发,音乐专业学生在舞蹈课学习时必须掌握基本能力是基本教学能力和编排舞蹈小节目能力。

下面我就这两方面最重要的能力培养,进一步阐述:

(一)基本教学能力培养

首先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舞蹈动作语言内涵的同时,培养教学口头表达能力,这主要通过课堂提高和课外社会实践锻炼手段。促进学习思考、反复实践至成熟。课堂提问内容主要是舞蹈基本动作的要领、作用、目的、舞蹈术语等,以加强学生对舞蹈技术动作,规格动作要领的技巧语言传授给学生,懂得让学生不照搬教科书上内容的情形下,用自己的流利动作要领按顺序步骤讲解下来,同时要让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是对正确地观察分析鉴赏舞蹈动作、纠正错误的动作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中可选择几个典型的动作进行实分析比较,辩别异同。例如在中国古典舞动作时,可把已学过的芭蕾舞的基本手位、脚位和代表性动作的“迎风展翅”(Arabesqe)和“鹤立式”(Attitade)典型的动作和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脚位和典型动作中的“顺风旗”“商羊脚”进行对比,可从两种手位、脚位、身体姿态、运动轨迹、内在气质、舞蹈风格上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芭蕾特点是“开、蹦、直、立”,舞姿长而舒展延伸,动作多表现在下肢,线条清新等,与之相比中国古典舞特点是“圆曲、圆弧”,还有回旋,舞姿婉转修长,上下身配合,线条曲折等,通过对不同风格认识更清晰,动作要领更准确,这样也就提高了自我纠错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舞蹈教学能力,同时充分利用课堂最后3—5分钟,对课堂学过的知识、动作技能、技巧让学生来进行总结。

(二)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舞蹈基本动作和人体规律之后,接着学习中华民族民间舞,这时可以有侧重地培养学生舞蹈想象能力和舞蹈编排能力,鼓励和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尝试改进发展已掌握的技能,使自己从舞蹈基本能力向舞蹈编排能力方面发展。

在教东北秧歌手绢花动作时,学生学会了“里绕花”这一主要绕花后,不要按一般规律那样接着就教“双绕花”、“交替花“等动作,而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编舞发展动作技法去延伸想象,去进行空间节奏,力度等变化的想象。结果产生出比教材中更新颖、更独特的绕花动作,如“上下绕,左右绕,前后绕,站、跑、跳、坐绕,还有翻滚、仰、俯绕”等,然后再将即兴创造出来的动作进行评议总结,与教材中的手位动作相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编舞创造能为。

在舞蹈整体组合教学时,结合讲授舞蹈构图和画面的基本规律进行教学,让一组人表演,另一组人进行观察评议,通过直观教学向学生讲解各种不同的舞蹈构图的动用和表现特点以及使用手,让学生明白舞蹈构图不在于有什么固定模式而在于运动中怎么变,在变化中寻找规律,在变化中创造美。

(三)改进考试方法,重视艺术实践,以利于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舞蹈考试是检验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考试可以采用课堂现场表演这一形式,同时也应进行笔试和口试,笔式可以考察学生对舞蹈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口试可以综合考察学生记忆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舞蹈评分期采取平时分和末考试分数两部分相结合的做法,有利检验学生综合舞蹈教学能力水平高低,激励他们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在改进考试方法的同时,必须抓编舞、艺术实践,适当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编排舞蹈,突出艺术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舞蹈创编实践,通过学习自己习作的排练检验对学过的舞蹈理论与技法的理解相应用。

我们可以抓住音乐专业优势,以音乐特有的形式与内涵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音乐所示的特定内容,进行编排舞蹈,让学生随着音乐即兴编舞,学会确立主题动作,进而变化和发展主题变化动作,并注意音乐色彩结构及音程关系,知道如何开头,如何使动作体现高潮,动作与音乐吻合或体现不同,如何设置结局等。通过舞蹈短句和舞蹈的习作,再编成相对稳定的舞蹈组合,最后发展成舞蹈小节目,使学生循续渐进掌握舞蹈方法,再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设想,提倡个性差别与审美的多样性,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全方位地提高舞蹈教学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5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呢?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能力谈几点我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探索能力及其培养

1、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2、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教会学生“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勤“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

3、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是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小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

4、鼓励学习创新,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数学实践能力及其培养

1、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2、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思维能力及其培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

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2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①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②设计多种练习形式。③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④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要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培养思维能力要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密切联系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思维活动的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注意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解题思路,结果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快的提高。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使学生都有用语言表达他们思维的训练机会,可以把指名发言、集体讨论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教师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注意帮助差生,鼓励差生发言,推动他们积极思维,以便促使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思维能力都取得较大的进步。

阅读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6

阅读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阶段, 思维活动则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阅读过程是一个高度提取、概括、抽象、评价的过程。在其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大脑的思维。没有思维活动的阅读不能叫阅读, 失去正常思维活动的人便无法进行阅读。

阅读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双向过程。通过阅读教学, 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反过来, 学生思维发展了, 又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循环反复, 螺旋上升。

课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材料, 总是能反映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分析的精辟、推理的周密、想象的新奇, 联想的丰富, 表达的机巧等。在教学中如果能自觉注意到这一点, 努力让学生把握作品语言所传递的作者的思维轨迹, 在寻找思维轨迹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引导学生去思考、辨析、探索、研讨, 自然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在现代阅读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通常只注重语言文字外在形式的讲解, 习惯于“解剖”教材, 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消极的阅读心态之中。于漪曾撰文指出:“一篇篇声情并茂的美文本是一栋栋或精巧或雄伟的楼宇, 却在教学中被分析得支离破碎, 味同嚼蜡, 学生思维的火花被无情地熄灭, 思维能力更无法得到培养。”叶老早就指出:“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 今日而言教育, 此一点首宜打破, 教师的任务“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于相机引导。”在启发引导中, “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从运其才智到领悟之源广开, 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长足的发展, 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

在阅读教学中, 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就是要求思维全面、开阔、深刻, 避免片面、狭隘、肤浅。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曾经把人的高级智力活动的过程分为五个方面:认识、记忆、发散式思维、聚敛式思维和评价。其中发散式思维就是能力。下面笔者就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联想能力谈点具体做法。

联想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关联, 由一个事物想到另外的事物。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客观世界并不是静止的, 而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 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或分析问题时, 就应顾及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鉴于此, 联想便有横向和纵向联想两大形式。在教材中体现作者联想思维的篇章俯拾即是、举手可摘。如散文《荷塘月色》, 作者在月下看到荷塘里的荷叶, 便马上与“亭亭的舞女的裙”联系起来作比喻, 看到零星的荷花, 又与“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联系起来作比喻。在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中, 作者为了突出梅雨潭绿的奇异, 可爱和醉人, 写道:“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柳, 脱不下鹅黄的底子, 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似乎又太浓太暗了。”且看作者的上述联想, 是通过不同事物的不同点来作陪衬的, 更增强了梅雨潭绿的奇异感, 诱发读者同作者一样去捕捉梅雨潭的色彩,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挚爱和追求。《白杨礼赞》作者在赞扬白杨树不平凡的同时, 马上联想到敌后在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联想到“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杨朔在《荔枝蜜》中一方面赞扬蜜蜂, 说它“对人无所求, 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它”是在酿蜜, 又是在酿造最甜的生活, 另一方面又联想到: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 高度地赞扬了新中国农民“为自己, 为别人, 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深受教益。如果说上述是横向联想的例子, 那么鲁迅的《故乡》则是一个展开纵向联想的典型。当“我”回到故乡, 母亲提及闰土时, “我”马上回忆起少年闰土的形象来, “他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劲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心里有无穷无尽希奇的事”, 并同“我”结下了浓厚的友谊, 但眼前的闰土呢?不仅外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而且精神上麻木、迟钝, 与“我”似乎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通过联想反映出闰土的这些变化, 不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给广大农民所造成的巨大的灾难吗?秦牧的《土地》更是浮想联翩, 联想频出, 既有横向联想、纵向联想, 又有因果联想、相关联想、相似联想。恰切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谈物理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物理学创新能力教学创新兴趣

创新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授创新的方法,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鉴于创新的重要性,本文着重阐述物理学与创新的关系,着重分析如何通过物理教学的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学的萌芽、产生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部创造、发展和发明的历史。人类历史上大部分的创造、创新都离不开物理学,物理学的发展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创新能力的涵义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运用人类已有的知识去进行创造、改造、组合、开发新的事物,其涵义比创造发明宽泛。创造发明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创新还包含将已有的事物予以重新组合,产生新效益,即创新包含真创造和类创造。例如:省力钳、千斤顶、电动机、充电垫的发明。显然:人类的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罕见的真创造中,也表现在常见的类创造中。创新能力不是极少数拥有天赋的人的专利,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一般的人,即使无法创造发明,只要不模仿,不抄袭,也能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便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表现。

二、物理学是创新的源泉之一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石,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其基本理论、科学方法和实验方法已广泛地渗透到其它学科和技术领域之中,并形成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地球物理,等等。空间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激光技术、现代医疗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与物理密不可分。因此,科技创新与物理学也是密不司分的。

三、物理教学关系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而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创新离不开物理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物理教育的核心。由于传统的物理教学偏离了这一核心,因此有必要对物理教学进行以下改革与创新。

1.借鉴物理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物理学是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是人类发明创造的结晶。显然,物理发展本身就是一座发明创造的博物馆,它能提供知识、智慧,为人类的创造、创新带来希望和启迪,其中还蕴涵着物理学家们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顽强毅力、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卓越的智慧、强烈的好奇心和自信心,等等。这些,既是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优良品质,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加强对物理发展史的介绍,通过介绍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高锟等物理学家的生平,有趣的发明创造事迹和人格魅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例如,一些定律的发现、产生与物理学家的好奇心及他们研究、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奥斯特发现电流产生磁场(电产生磁)的现象,善于思考的法拉第受到奥斯特这一发现的启发,应用逆向思维,提出磁能否产生电的课题,经过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最终宣告“转磁为电”的成功,同时揭示了电流和磁场的内在联系,创立了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此外,阿基米德因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而悟出浮力原理,牛顿因苹果落地突发奇想得出万有引力定律,高锟大胆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最终开创光纤时代等有趣的发明创造故事,都足以使学生领略到创新的无穷魅力。

2.注重基础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基础知识是创新能力的根基和前提,创新是基础知识的升华。物理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不能一味盯着考试成绩,教师也不能单纯地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要沉得住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理论基础,让学生弄清每一物理定律的来龙去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还要让学生知道定律的适用范围。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在运动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不能成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对于温度比较高,压强比较大的非理想气体也不成立,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恒,等等。因此,物理教学要摒去功利意识,要让学生懂得做学问不能心浮气躁,要扎扎实实,不急功近利。正如甘子钊院士所说:“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于真理的非功利的追求,但是,历史的发展将越来越有力地证明,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获,本世纪(20世纪)发生的主要源于物理学的进展和技术革命,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因此,物理教学的创新要从基础抓起。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因而创新物理教学就应运用一切教学手段,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物理世界充满着神奇和奥秘,要想进入这一世界,好奇心和兴趣是不可或缺的。传统教学过于侧重知识的传授,满足于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机械地认识和掌握知识,各项教学活动缺乏计划性、系统性、目的性,对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引导不足,教学中常常出项师生错位,重教轻学,填鸭式、一手包办的现象严重,学生常常只是机械地模仿,缺少动脑、动手的机会,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就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日渐丧失。显然,物理教学的方式、方法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使学生成为物理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在日常教学中,可将启发式、传授式、讨论式、发现式、问答式、举一反三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联合使用,只要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便是有效的方式。例如:讲电势能的概念时,可以类比讲授:电荷之间存在着电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电场力;而物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万有引力;电场力(库伦力)和万有引力的表达式相似,(引导学生思考),那么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和物体在万有引力场中的重力势能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然后得出结论:①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位置有关,同样电荷电势能的大小也与带电体所处电场的位置有关;②重力做多少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多少,重力做多少负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多少;同样,电场力做了多少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就减少多少,电场力做了多少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就增加多少。教学中尽量变换教学方式,使课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变被

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物理实验。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手段。物理世界充满神奇,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能呈现出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如海市蜃景、雨后天晴天空中出现的彩虹、透镜成像、钱毛管实验、电磁感应实验、光电效应实验,等等。生活中,无数神奇的自然现象就像谜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为此,实验不仅成为物理教学探索、创新不可或缺的渠道,检验物理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和手段,更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践能力的必要方法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催生学生创新的欲望,激发创新灵感。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定式思维,流于形式,只是简单操作练习,草草了事;实验器材、实验方法、记录方法都是按照教师安排好的规定动作去操作,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没有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怕损坏实验仪器,因而不主张甚至不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做自己想要做的实验,只能“照葫芦画瓢”。这样的实验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从兴趣和创新的角度出发,允许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标新立异,除规定动作外,自选动作,按自己的思路做自己想做的实验,去体验创新的快乐和魅力。总而言之,实验教学,要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物理教学要有问题意识,思维从问题开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问题意识就是创新意识,问题是创新的摇篮。教师没有问题意识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就不能明确;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有积极的思维、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标新立异,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方法,形成能力。

物理教学中的质疑,主要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实验中得到数据,而实验的理论解释、理论逻辑的推理等方面,甚至是从常识中提出的。教学中要适时地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著名学者多思多问、善思善问、推翻前人创立的定律或定势思维的案例。如伽俐略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思考,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错误观点以及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一千多年的定势思维,从而揭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惯性定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要培养和鼓励他们学会质疑,善于质疑,以培养和开发创新潜能。

物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 篇8

摘要:不同的教学环境下,受教育者所具有的语言能力也随之变化。教学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培养语言能力需要教学环境的支持。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学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教学环境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在教育过程中,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依赖于教学环境,语言能力是受教育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并且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教学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母语能力培养;第二语言能力培养

一、引言

教学环境对最终语言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健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言必然要依靠语言环境,处于语言环境之下,所学习到的语言是生动的,运用的语言技能是灵活的,否则学到的语言就是不生动的,死板的,语言学习者也体验不到语言的乐趣,降低了语言培养的学习动机。首先,从不同教学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的方面上看,大体上可分为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也称课堂教学环境,以及社会教育环境三大类。从以上三大教育环境来分析其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其次从语言的角度来讨论其与教学环境的关系。从第一语言学习角度来看,也就是母语学习与教学环境的关系;从第二语言来看,也就是外语学习与教学环境的关系。不同语言的学习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语言能力培养的程度也不同,但必须要承认的是,教学环境在其中也起着不同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多种教育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家庭教育环境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

人的发展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所谓语言的学习,大概基本分为听力学习,口语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这四大类。然而由于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同,语言学习者培养出的能力也不同。家庭环境教育对一个人的语言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语言学习者依附于教学环境,并培养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家庭教育环境中,所谓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一个人的语言感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将语言运用到生活中,达到一个很好的沟通效果。无论是学习母语或者是第二外语,语感都是语言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沟通也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家庭环境教育中,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于听力学习与口语学习,大多培养人的认知语言的能力,这就是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而家庭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生活中的基本沟通,依赖于家庭环境教育。成长于什么样的家庭,对于语言能力的培养程度也是大相径庭。语言环境真实客观存在,人们潜意识里认知并体会语言学习的重要之处。所以由于家庭教育环境不同,所接受的教育方法不同,则培养出人的语言能力也不同,但是必须承认一点,殊途同归,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环境教育。培养语言学习者对于语言的认知,培养他们对语言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环境。

(二)学校教学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

1.初级学校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

初级学校教学环境主要针对于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身处于学校环境的学生第一次切身感受较大的语言环境,所谓班级授课制,这也是我们所谓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了语言的基本教学。但每个班级人数多达几十人,班型过大也对培养语言能力产生了一些阻碍。所以课堂教学环境有其优点长处的同时也有短板和不足之处。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当然不懂得什么说话之道,但通过班级这个大环境下,他们学会了交际,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追寻语言的魅力,在学校的教学环境里,他们不再单纯关注谁考了一百分,更多的是,他们在茶余饭后,会观察为什么某个学生会深受老师的喜欢,为什么某个学生会收到同学的爱戴。时间久了,他们自然就会反思并发现问题之所在,那就是关于怎样拥有很好语言技能与交际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会通过观察甚至效仿,乃至将他们所积累的语言技能运用到生活与学习当中去,他们会渐渐意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的微妙之处,这种学校的教学环境即使不是影响语言能力培养的唯一因素,但也绝对是促使语言技能形成的催化剂。

2.中级学校环境教育对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

正式环境教育也就是学校环境教育,到了中级阶段,不再拘泥于培养基本沟通能力,而是在具有一定沟通能力的基础上,全面进行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这四种表达能力各有特色,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不断促进,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正如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提出“教学环境是一种能塑造和强化学生行为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分析教学环境在培养语言能力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有助于更好的探索教育规律,在培养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质量,从而更上一层楼。初中课堂语言环境条件下,不得不承认其对培养语言能力的益处,从教材的选择上,规定了语言培养的大致范围,规定了语言学习内容。课堂教学内容上,注重教材与实际结合,间接地决定了每节课所要培养哪一方面的语言技能,或听或说或读或写,也就是语言培养的方向性,强化课堂内外语言技能运用能力。此阶段的语言培养大多围绕应试而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多种关系,从而了解某一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交谈方式。随着语言教学者的自我专业素养越来越高,语言学习者不再满足于理解表层含义,因而由于教学环境的不断优化,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培养程度也不断提高,注重语言的概念性,在不断深化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诊断性总结检验方法,也就是在一定时间阶段,利用所处的学校教学环境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使语言教学多元化。对语言学习者进行言传身教,通过对语言教材的分析解读,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组织和设计语言交流活动,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语言认知和表达能力,其结果更多的体现在某测试结果上。在此教学环境下,语言学习者通过相互交流,促进语言沟通能力,在竞争的环境下,努力探索语言的奥秘。从而在此语言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更好的语言能力。

3.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

高等教育环境下,语言教学环境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有了明显的不同。与规章制度严格的课堂教学环境相比,随着供语言学习者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环境的作用愈发强大。处于高等教育环境的语言学习者以实践经验为主,结合基础语言理论知识,更能准确的运用语言,在此教学环境下,语言学习者会开始注重语言运用的场合,对象等,以及有能力清楚地区分日常用语和书面用语,意识到语言的实际运用不同于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合适的场合使用合乎时宜的语言,把握好运用语言的尺度,这就是语言技能的最高要求。在高等教育环境促使下,不断趋近于语言技能的最高要求。

三、社会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

社会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的教育性更是不可忽视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下,语言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培养语言能力,接触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语言是思想的寄托,通过语言交流,能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人类的思维和想法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使人们对语言产生不同的认知,经历一段时间对于环境的适应,形成一定的语言系统。利用语言技能来进行社会交往,从而发展语言并取得进步。不同教学环境也会带来多元化的语音语调问题。地域环境主要影响语言的发音问题,不同地域环境导致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把握有所不同,作用与生理和心理上,结果会导致所用语言的声调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会大相径庭。例如一个同样的单词,在不同地域所显示的重音或声调会有细微的差别。语言的传播也依赖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语言常常通过人口迁移来进行传播,这就形成了语言的区域性,较发达的城市往往更加具有语言的多样性,其语言的影响力也尤其较强大。文化背景对语言能力培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语言培养与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作为依托的环境下,文化素质较高的学习者对培养语言能力会有更深层次的看法,从而带动文化背景相对较弱的语言学习者,推动语言能力的发展。人类在语言能力的不断促进与提高中,增强了自身的语言素养,语言教学环境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四、教学环境与培养不同语言能力的关系

1.教学环境与母语(第一语言)培养的关系

随着现今社会教学手段越来越科技化,越来越发达。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不仅仅止步于言传身教,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新媒体来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第一语言的学习的优势在于我们身处在母语环境中,同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来学习并深化语言学习。在母语教学环境中锻炼语言能力,在学校管理中,母语的地位越来越高,通过对学习者的素质教育,使之成为具有文化底蕴的语言能力者。通过学校教学环境规范的教学系统,具有高素质的语言教学者使用正规的语言和文字,培养语言学习者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学设备的先进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言教学的水平,经济发达的环境下,语言学习者对于语言的认知、使用情况,也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2.教学环境与培养外语(第二语言)能力的关系

教学环境大体上分为自然教学环境以及课堂教学环境。第二语言能力越来越被重视,对于第二语言的培养也是从幼儿时期便开始,此时自然教学环境发挥了主要作用。自然教学环境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自然教学环境在于语言教学者会有目的的灌输语言观念以及思想,语言学习者们潜移默化的受到其影响,将第二语言看作是一个必要的学习目标;自然教学环境的消极作用在于,对于语言学习者,大多数所处的自然教学环境为母语环境,语言学习者对语言产生了母语思维,用学习母语的语言系统去对待学习第二外语,自然教学环境对第二外语学习产生了妨碍作用,也称消极作用。培养第二语言能力,自然教学环境的作用也可看作催化剂,创设语言环境,会加快培养语言能力。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语言描述的三模型》中提出“语言先天论”,其中定义了语言习得机制,即人类能够理解一种语言并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就是因为人类大脑内部存在一种天生的语言能力。而乔姆斯基理论的前提在于语言学习者处在语言环境中,即自然教育环境。可以看出任何语言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自然教育环境。课堂教学环境对语言培养能力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小觑。相比于自然教学环境,正式的课堂教学环境给语言增添了规范性、严谨性。语言学习者系统的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文化,正规的组织语言教学者通过对第二语言的发音、词汇、语法、句法等向语言学习者灌输纵向的语言学习系统。课堂教学环境也同样有弊端,课堂教学环境大多注重教材,即理论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用辨证的思维去看待自然教学环境与课堂教学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两种语言教学环境推动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锻炼语言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各项语言能力,两种语言教学环境相辅相成。

五、结束语

现今社会,教育环境与语言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需要辩证来看待,教育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目标语言所对应的教育环境积极地并促进语言能力地发展,与目标语言相悖的语言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就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同的教育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有不同方向的作用,家庭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等自然教育环境对听说影响作用比较大,锻炼语言的听说运用能力。学校教育环境也就是课堂教育环境主要针对于读写,对学生的读写以及理论知识加以锻炼深化。

【参考文献】

[1]张崇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获得[J].世界汉语教学,(10).

[2]田慧生.论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潜在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1993(10).

[3]吴增生.多元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4]戴曼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理论建设问题[J].国外语言学,(4).

上一篇:煤矿安全大排查大检查大督查情况汇报下一篇:分析形势树立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