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2024-06-26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共10篇)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篇1

[摘 要]本文在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高职西方经济学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必要性,并以“均衡价格理论”为例,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评价设计等4个方面分析了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最后,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24.19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且包括很多数学公式及计算,导致很多高职学生对此望而生畏,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和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教学目标。任务教学法强调理论的使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因此,西方经济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学设计围绕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而展开,教学内容隐含在教学内容中,教学活动的中心就是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通过对任务的分析与讨论,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需要涉及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互协作与自主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完成对知识的探索与构建。对学生来讲,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对教师来讲,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将更充满个性,教学效果将得到极大提高。高职西方经济学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以讲授为主,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高职教学中教学效果并不好。高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面对充满理论与数学计算公式的西方经济学,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很多学生反映西方经济学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因此,对高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经济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时,要能用经济思维方式去思考,树立正确的经济意识与全新的经济理念。任务驱动教学法正是实现这种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任务教学法以任务为核心,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主动探索、建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团队协作和探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也决定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可能性。首先,这门课程涉及的理论与内容均与我们日常生活事物密切相关。通过选取合适的经济现象作为任务来安排教学,让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其次,西方经济学这门课涉及税收、国债等财政学知识,又涉及货币发行、利率调整、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学知识,涉及创业、投资、营销等财务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知识,还涉及人口、就业等人口学、社会学知识。很多经济现象的分析都需要用到统计学和会计学的知识,学科的交叉现象很强。因此,一定的知识探索能力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发现、积累、建构知识。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诸多好处,一是可让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二是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得到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最后,任务驱动教学法解决了西方经济学难点较多,学生难以接受的问题,因为从任务出发,学生在合作与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主动探究、归纳知识,使得所学内容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难度。在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呢?本文以“均衡价格理论”为例来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

3.1 教学目标确定

高职西方经济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经济分析能力,并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去分析复杂的现实社会经济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在任务实施之前要对相关知识与理论进行简单介绍,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分析工具,此外,在目标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技能目标的提高,同时,态度目标的实现也不可忽视。根据上述要求,本文设计了“均衡价格理论”的目标。“均衡价格理论”主要围绕“价格的确定与变动”展开。因此,从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目标:理解均衡价格及均衡数量的含义;熟悉价格变动的各种情况并掌握供求定理;了解价格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技能目标:能根据供求变化预测价格和交易数量变化趋势;能根据价格变化判断其对市场的影响。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勤于动手动脑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注重团队协作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养成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习惯。

3.2 教学任务设计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篇2

一、《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现代高职课程设计思想,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每个任务步骤又细分为若干项目,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自己思考和教师的点拨,独立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中的任务既涵盖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蕴涵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任务作为驱动,以每个项目为目标进行教学,按照实际的工作顺序,完成教学任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熟悉工作流程,达到任务目标,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在传统《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由于未考虑高职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欠缺等特点,导致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在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明显。笔者认为,《经济学基础》课程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还应该是经济理念、经济思维素质的塑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意识和全新的经济理念,因此,对《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目标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分析能力,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其所学的经济学基本知识和原理去分析和判断实际的经济现象。根据“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经济学基础》教学应从原来的填鸭式课堂灌输转化为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展开,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课程目标设计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化,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利用经济学进行问题分析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分析工具和方法。其次要注重学生技能目标的提高,在具体任务设计中,不能直接将现成的方案告诉学生,而应在对学生讲透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将《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标设计如表1。

三、《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活动设计

“任务”、“项目”设计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设计中“任务”、“项目”的选择与编排非常关键。一方面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在进行任务和项目设计时要根据学科特点合理选择总教学任务,《经济学基础》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不变的,但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比如宏观部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化很大,因而对教学任务的选取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设计要能符合学生需要。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以上思路,本文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学分析”为主线来进行《经济学基础》教学活动设计。选择社会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子任务包括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和专题学习四个部分,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但详略得当。其中微观部分的供求定理及均衡分析、宏观部分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是本文设计的重点,分别占16个和12个课时,占整个课程设计的25%和18.5%,而其中的生产、成本、分配和通货膨胀基本上是一笔带过(见表2)。

从表2可以发现,《经济学基础》改革活动中主要强调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整个课程参考学时为64,其中实践课时几乎占了一半的比重。总的来说,由于《经济学基础》课程本身的特点导致教改难度大,项目驱动教学在实际运用中对教材选取、教学手段、教师职教理念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四、《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始终坚持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指导方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教材整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来进行理论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鼓励教师自编教材

现有高职《经济学基础》教材主要沿袭《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思想,内容几乎涉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所有视角。由于经济学有关理论本来就比较抽象,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学功底,比如微观部分的成本理论、宏观部分国民收入核算相关模型推导等等。由于严谨的数理推导使得高职学生对该门课程望而生畏,以至产生厌学情绪。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要用一学期约60个学时学完微观、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若教师不跳出现有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改革,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学任务之繁重可以想象。通过总结多年高职院校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本课程知识体系、技能体系结构,教师在上课时不要将西方经济学中的全部内容讲完,而应挑选其中重要的内容进行讲解。比如微观部分的供求理论一定要讲透,通过供求定理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简单经济学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总的说来,教师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要能根据需要进行自我调整,但至少要包含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和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宏观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等。同时对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侧重点,注意基础理论的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紧密衔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

学习经济学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或者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从目前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来看,由于该课程比较抽象,大多教师采用的仍然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讲授,学生采取全盘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师生沟通不多,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不高,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高职教育的要求相悖,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前述的《经济学基础》课程设计,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以及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在开始上课之前引用案例“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学分析”导入课程,在案例中要将一些后面用到的诸如需求、供给、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学术语有意识地按排在其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设问解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边听边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需求定理时,教师可以设问:影响保障性住房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中核心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保障房需求量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教师设问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对不同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分析。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的设计是否合理将对教学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的教学往往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输,产生这种现象和教师的自身素质息息相关。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高效精干、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学队伍是我们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首先,所有教师一定要具备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将“任务导向、项目驱动”运用于整个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材选择、教案编写、教学设计时始终坚持任务和项目相结合,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要通过构建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知识的融会与运用及动手能力。这些实践环节的设计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能使沉闷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变得活跃,教师要不断收集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对同一经济现象不同经济学家的观点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并提炼自己的观点,经常参加一些大型研讨会,以提高教师自身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金春良.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之我见[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7).

[3]胡建明.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任务驱动;高职语文;教学设计

由于对想要表达的事物缺乏相对深刻的自我认知,导致学生的表达往往会“词不达意”。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其实就是在暗示我们语文的学习的关键在于读书数量的积累,从中体悟语文的真谛,方能“下笔有神”。其实我们几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用到语文,几乎全部的学生都学习过相关的语文知识,对于语文或多或少都有了认识和了解。但我们都知道,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中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而真正的高职语文教育就是要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让他们的知识储备真正成为走上社会的技能,这对于高职的语文教育也提出了挑战。

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任务驱动”的方法。例如,语文相关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可以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三十多种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与相关的专题活动结合起来,设计角色扮演,让一位学生扮演活动负责人,策划一场具体的商业活动,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将策划完成。这样,就把语文学习置身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之中。这样的情境设计,可以让学生真正进入到他们的角色中去,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分工合作、活动策划撰写、活动总结等方面的工作。语文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如何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实践能使团队成员互相配合,在实际中完成学习和运用,转化为综合能力。

二、主要教学模式设计

在上面列举出的这几项工作任务中, 主要的流程如下:组建学习小组→制订操作计划→具体工作实践→后续工作总结。在整个任务流程中,由很多个有机的子任务组成,这些有机的子任务是教师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设计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状态,及时安排相应的应用文写作或口语表达训练任务。教学模式设计的具体方法如下:

1.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及意愿,自由组合,至少4人为一个小组。在完成分组工作后就可以采取竞选演讲的方式,选出小组中的组长,并安排一定的竞选演讲,以此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制订操作计划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求组队学生之间相互商讨,共同研究接下来整个任务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开发学生的协调能力。这一环节主要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明确任务操作步骤,并明确分工,锻炼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在此阶段,可以要求学生完成相应分工任务计划书的制作等。

3.组员间任务分工合作。学生自主分工合作是这个环节的关键之处,这要求学生对于自身能力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大家各取所长,相互配合,按照前一个环节中指定的步骤完成任务。分工合作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旁及时引导学生的任务走向。

4.最终任务全程总结回顾。每个学习团队在任务完成后都要进行全面的总结。针对小组在本次任务中的表现,检查小组任务分工的完成情况。同时自我评估,找出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以便查缺补漏,让学生将应用文写作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时的能力。当然,这个阶段也需要教师进行整理分析,帮助学生将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从而提高其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三、后续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俗话说“教学相长”,在“任务驱动”教学完成的同时,不仅仅要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也要注重后续评价体系的设计,这样可以全方位地评估“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是否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更多的优势,也可以更好地从一次教学活动中总结经验。因此,在教学评价环节中, 我们主要运用了多主体、多方面以及多层次的评价相结合的模式。

多主体指的是由完成任务的学生、指导老师以及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这三部分所组成的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主体。这些主体间的相互评价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对完成任务学生的客观评价。

多方面指的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分开评价,而不是笼统地评价全过程。

多层次指的是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任务完成与否,而是结合全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分析其表现的优势与不足。

四、结束语

正是由于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引进高职语文教学才显得十分必要。而且,通过具体的实践,更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任务驱动”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契合当下的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需求,真正让语文教育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转化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篇4

摘要:本科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以小、中、大型任务为核心,通过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三个实验教学层次和四种教学方法,完成一个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轻松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模型构建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实验;模式

一、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体系

任务驱动型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一些实际任务,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下,启发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习到隐含于任务背后的知识与理论,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二、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应用,使其掌握模型构建与应用的全过程,其最终实现方式是创新性实验,但创新性实验要求掌握系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学生操作难度较大,在进行创新性实验教学前必须掌握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这就需要以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基础,在完成这两者以后才可以实施。所以,结合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特点及建模要求,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必须分别采取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种实验方式,如图2所示。

三、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解释变量的选取,要保证解释变量间相对独立,即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教学模式首先采取验证性实验讲解检验与修正多重共线性的基本理论;然后,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经典案例引出综合性实验,重点突出对“数据诊断、模型设定与应用”等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和方法论的讲解和实际操作;最后,以创新性实验让学生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与应用的全过程操作,对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分析。

(一)通过验证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多重共线性基本理论知识和软件基本操作

验证性实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和基本软件。主要是先由教师提出与要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的“小型”任务;然后由学生思考为完成该任务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便是要讲授的理论知识;接着,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方法;最后由学生模拟教师练习软件操作,并验证基本理论知识。比如在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与修正中,首先给出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并提出“小型”任务——让学生观察估计结果存在的问题,并考虑如何解决。

已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1.50)(3.83)(0.16)(-0.49)(3.64)

R2=0.9261,F=100.25,DW=0.47,T=37(1978-),t0.025(32)=2.04

其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

Y——粮食产量(万吨)

X1——播种面积(千公顷)

X2——农业劳动力(万人)

X3——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X4——化肥施用量(万吨)

1.提出任务。对于这一任务,引导学生根据建模步骤得到模型结果后,要对其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在检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学生在完成检验任务后会发现模型存在的问题:R2和F值都很大,说明模型的线性拟合程度很好和总体线性关系显著成立;而检验自变量X2和X3显著性的t统计量却没有通过检验,X3的系数不符合经济意义。接着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总体线性关系成立说明各个自变量联合起来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强,而又有某个自变量的解释能力不强,说明很难区分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这应该是由于自变量间的相关性很强,才使得它们的作用难以区分,并容易导致回归系数不符合经济意义。那么这种现象就叫做多重共线性,而我们发现问题的这一过程就是检验多重共线性的方法。

2.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下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既然自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那么就可以只保留一部分自变量,关键问题是保留哪些?剔除哪些自变量呢?总体思路肯定是要保留解释能力强的自变量,那么就要对各个自变量的解释能力进行排序。因此,用因变量与每个自变量进行回归,按照回归方程R2的大小进行排序,就是按照自变量的解释能力由大到小排序,先用R2最大的自变量对因变量进行回归,在此基础上引入R2其次大的自变量,引入后如果R2变大,且两个自变量的t统计量都通过检验,则两个自变量都保留,如果R2变小,则不引入R2其次大的自變量,直接引入R2排第3的自变量,依据R2和t值的变化判断是否保留第3个自变量;以此类推,逐个引入其余自变量,最后可以确定最终需要保留的自变量,从而避免多重共线性。这一方法就是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的逐步回归法。以上述例题为例,逐步回归法的具体过程如表1所示,最终结果是保留X4和X1。

(二)通过综合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构建模型的`方法论

综合性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和经典案例,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掌握构建与分析计量经济模型的能力。仍然是先由教师提出一个能贯穿整个理论知识体系的“中型”任务;然后由学生思考如何去完成该任务;接着,教师分步骤讲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最后由学生模拟教师练习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全过程。

在本套实验教学体系中,该模式仍采用教师操作、学生模仿的教学形式,重点突出对“理论模型构建、模型应用”等计量经济学建模全过程的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对理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并掌握实验软件的系统操作。

比如,由教师提出一个“中型”任务:分析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因素,让学生思考如何完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生产函数理论选择“第二产业增加值”作为因变量,选择“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作为自变量,为了练习多重共线性还可以加入“第二产业R&D投入”作为自变量;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变量建立模型、估计模型并分析和解决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通过创新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模型构建与应用的全过程

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操作的教学形式。首先由教师提出一个“大型”任务——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然后由学生结合专业背景,自行选择要研究的问题,自行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撰写报告;最后由教师组织答辩、反馈意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模全过程与实验软件的操作。比如,老师让学生自选一个现实问题,结合经济学理论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分析和解决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家泉.基于科教融合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块设计与应用[J].高教学刊,(22):79-80.

[2]支小军,刘永萍.计量经济学“三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5):27-28.

[3]刘晓平.《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以青海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11):114-115.

[4]莫旋,何青.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6(29):207-208.

[5]李廣析,孔荫莹.浅析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6(15):72-73.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篇5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改善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进行演示操作,然后再让学生按照所演示的步骤进行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跟着课堂的脚步进行操作,但是,依旧有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时,老师可以在下一节以提问的方式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这种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等到所有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再进行总结,这样只需要老师引导即可。以此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紧张感,从而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1.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这种驱动方式的多样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搜索一些网站时,可以选择一些信息搜索的方法,进行目录的检索或者关键词的搜索,就像要搜索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可以先创建一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从网上先收集相关的材料,然后由学生自己担任课堂的主角展现一些风俗,比如民族舞蹈等,都可以作为搜索的关键词,从而找出情景所需的素材,展开相应的活动,创造更好的课堂氛围,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1.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篇6

邵祝燕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杭州 310053)

摘要:设计了多种适用于医学高职高专学生认知特征和学习规律的集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与医学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目的是为了增强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

关键词:任务驱动;医学;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Design and Practice “task-driven”teaching model of basic Computer in Medical Vocational colleges

Shao Zhuyan(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53, China)Abstract:Many related tasks were designed to integrate knowledge,skills and professionalism which should be applied to medical vocational students,we teach in the way of task-oriented teaching model.The purpose is to strengthen medical vocat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mprove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skills.Key words: The task drives;Medical science;Basic computer

医学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医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但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普遍还存在着以下弊端:理论课“满堂灌”,枯燥无味;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走上工作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差等。面对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近9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摸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探索,于2009年在我校逐步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1何为“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目标)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分析任务并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任务驱动方法的采用,使教学内容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方法的采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老套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若干个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建构[1]。2 任务的设计原则

对Excel、PowerPoint、Access、FrontPage、Internet教学内容分别设计为一个综合性任务,设计的原则是跟学生的医学工作相关的开放性任务,再把综合性任务分解成多个小的子任务,子任务的设计原则是包含大纲所要求的所有知识点,最后同学上交完成的任务。任务在设计上注重把能力的培养放在主要位置,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教师或同学获得帮助,另外安排一定时间,教师组织课堂及时交流、展示和讨论,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及时做出反馈、评价。例如:让学生制作一个与专业相关的网站,要求网页上设置有滚动字幕、背景图片及背景音乐等网页元素,设置相关的动态效果及超链接等,其它由学生自由发挥。在设计PowerPoint演示文稿任务的时候,给定综合任务及子任务要求,其它由学生自由发挥并组织小规模的班级PPT比赛等一些实践内容设计。

最后通过不断摸索总结研究设计得到一套适合于医学高职高专学生认知特征和学习规律的与医学相关的基于开放性典型工作任务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实践,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践 3.1 教学内容

对于要从事医院管理和医院临床等工作的学生来说,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最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学习并熟悉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各项基本功能,了解和熟悉现代化医院的业务运作流程是非常有必要的[2-4]。

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内容设计上除了Windows、Excel、PowerPoint、Access、FrontPage、Internet综合任务教学内容外,另外还增加了“基层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教学内容。根据我校自编教材《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教学中以浙江飞易特公司的1+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1HIS)为实验内容进行操作。该系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操作简便、快速,软件界面通俗易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医院成功实施。该系统俗称HIS系统,即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适用于中小医院、乡镇、私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通过该教学内容的安排,目标是使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实习和入职工作,缩短适应工作的实间,为医疗单位输送合格人才。3.2任务的具体设计及实践

以下以PowerPoint2003软件操作举例来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具体设计与实践:本操作软件的综合任务的设计是要求学生制作完成一个与自己医学专业相关主题的演示文稿,表1中列举了演示文稿的综合任务设计及分配的8个子任务,表2列出了综合任务中“动画设置”子任务的8个具体要求。表2中子任务的设计特点是根据教学大纲内容给出具体要求,但是具体每个学生可以选择设置不同的内容与效果,因此对于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开放性的演示文稿任务,最后每个同学交上来的作品都是唯一的,但都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保每个知识点的掌握。

表1 演示文稿“典型工作任务”设计 设计一个与自己医学专业相关主题的演示文稿,包括以下8个子任务:(附考核分数)一 创建演示文稿子任务(10分)二 幻灯片板式设计子任务(10分)三 幻灯片格式设置子任务(20分)

四 幻灯片中对象元素的插入操作子任务(10分)五 动画设置子任务(20分)

六 幻灯片切换效果设置子任务(10分)七 演示文稿超级链接设置子任务(10分)八 页面设置子任务(10分)

表2 演示文稿典型工作任务 “动画设置子任务”设计

五动画设置子任务设计 子任务的设计也具有开放性特点:(附考核分数)1.2.3.4.5.6.7.8.对任意一张图片设置“进入”动画效果(2分)对任意一张图片设置“强调”动画效果(2分)对任意一张图片设置“退出”动画效果(2分)

对任意一张图片设置“动作路径”动画效果,并设置动画出现的方向及速度(3分)

对其中一个动画效果设置动画的声音(3分)

对其中一个动画效果设置动画播放后的效果(3分)设置其中一个动画开始的方式(3分)

任选一张幻灯片设置任意一种动画方案(2分)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法往往对学生操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不够,不能全面测评学生的实践技能。基于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适合的考核方法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因此,我们采用“任务评价”的考核方法,即对每一章完成的任务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由三块内容组成:最终作品的考核、子任务的考核及学生互评,对于三个考核内容分别设定一定的比例,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对于最终作品的考核,考核方法为对额外完成的一些操作内容以及作品的整体性、美观性等进行考核。子任务的考核采用量化评价的方法进行考核,根据每一项完成的情况评定成绩。首先制定量表,定制的原则是根据“对评价起重要作用的要素”以及任务的重要性、难易度进行量化,例如表1中对于演示文稿的制作共分8个子任务,先对每个子任务进行考核分数分配(如表1),再对每个子任务的具体要求分配考核分数(如表2)。“任务评价”考核方法注重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操作能力的评价,重视考查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4 教学成效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每次评出优秀任务进行课堂展示,通过比较学生作品整体质量提高明显。(2)对我校笔者任教的2009级护理0949—0952班和药学0964—0967班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药学班作为试验组接受“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护理班作为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以浙江省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成绩的平均成绩、通过率及优秀率为对比项,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接受“任务驱动”教学的药学0964—0967班的通过率及优秀率明显要高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班组。表3 接受两种教学方式的计算机一级考试结果的比较

试验组(115人)对照组(121人)平均成绩 75.75 67.28

通过率 95.65% 80.67%

优秀率 19.13% 5.04%(3)对于接受任务驱动教学的115名学生做抽样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12份。其中93位同学更接受“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有19位同学选择传统的授课方式。98位同学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法更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以医学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每次学生完成任务后都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每个作品都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同学们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学成效明显。因此,该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计算机实践能力,更是努力为医疗系统培养合格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温超.基于任务驱动的大学《网页设计》课程“层次推进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6):594-597.[2]李包罗.医院管理学-信息管理分册[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埃森哲咨询公司.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R].2008.[4]王世伟,周怡.医学信息系统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附:

作者简介:邵祝燕(1977-),女,浙江杭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教学和科研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高职,任务驱动,保险概论,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本位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定义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 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 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 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其涉及哪些知识, 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因此,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倡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以及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保险概论》课堂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保险概论》课程是高职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大部分高职财经类专业开设的保险类课程有《保险概论》、《保险学概论》、《保险理论与实务》、《保险基础与实务》等, 课堂教学内容围绕知识本位展开, 主要由五大部分构成:风险与保险、保险基本原则、保险合同、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尽管在课堂授课过程中, 教师会运用大量的案例, 但这种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尝试大都是在理工类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 针对保险类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还不多。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应积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方法, 围绕具体的任务或问题, 把原来抽象的理论讲授转化为具体的任务来完成, 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按照构建主义理论,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建构过程, 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 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 应该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 转变为外在信息加工的主体。也就是说, 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主角, 教师是导演。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教师平时对学生加强训练。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对于这个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帮助的, 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用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以任务驱动的原则作为教学方法, 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能力考核,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学生通过完成教师根据课程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而设计的任务, 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

基于任务驱动的《保险概论》课堂教学设计

(一) 课程定位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所以通过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 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应职业的岗位能力并顺利地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因此, 《保险概论》课程是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它支撑的是保险公司基础工作岗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参加保险代理人职业资格考试。

(二) 课程内容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 注重实践”, 其核心是任务的安排, 而课堂所安排的任务则应来源于岗位的真实、典型工作任务。因此, 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分析保险职业的岗位能力。

保险职业的岗位及其岗位能力分析按照保险产品从研发到销售以及售后的工作过程, 保险公司的岗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研发类, 岗位主要有:保险产品开发、保险精算师、保险培训师;第二类为销售类, 岗位主要有: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营销员及客户经理;第三类为售后类, 岗位主要有:保险核保、契约管理、续期管理、客户服务及保险理赔。其中, 第一类岗位对员工学历的要求为本科或研究生以上, 第二类和第三类岗位对员工学历的要求为大专以上。所以, 高职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在保险公司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二类和第三类岗位上。第二类和第三类岗位要求具备的能力如图1所示。

基于任务驱动、能力本位的课堂教学内容由于客户服务环节的能力训练主要通过学生去企业实践完成, 展业环节的营销能力训练有后续课程金融产品营销支撑, 所以, 本课程课堂教学主要的能力训练集中在承保、订立合同以及理赔三个环节。根据保险公司招聘岗位的统计, 90%以上的招聘岗位是保险代理人, 因此, 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从保险代理人的角度在承保、订立合同及理赔三个环节布置、安排任务。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从能力本位出发, 从第一堂课开始到最后一堂课结束, 都将贯穿一个包括本课程主要能力点的大项目:以保险代理人的角色制定保险方案, 初步完成契约的受理、变更、退保及理赔等工作。在这个大的项目下, 课堂教学内容分成3个学习情境:初步完成契约的受理、变更、退保及理赔等工作;为个人制定人身保险方案;为企业或家庭制定财产保险方案。每一个学习情境又分别由4个任务组成 (见表1) 。

(三) 课程模式

基于任务驱动的《保险概论》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综合能力训练迁移模式, 即课上、课下两个任务双线并行, 教师指导、示范完成课上任务后布置课下任务, 课下任务与课上任务的知识点相同、能力点相同或提出更高能力要求, 最终根据课下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见图2) 。

(四) 课程考核

基于任务驱动的《保险概论》课堂教学的考核由30%的过程性考核、30%的阶段性考核及40%的综合性考核组成。其中, 过程性考核和阶段性考核将根据每次的课下任务完成情况, 由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及教师评分共同组成。

《保险概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不仅仅要“授之以鱼”, 更强调“授人以渔”, 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 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 教师要通过引导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及方向,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 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 激活学生思维状态, 传授学生思维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 进一步促成学生的意义建构,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总之,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下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是前提, 分析任务以形成一个个解决方案是关键, 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是重点, 最后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形成反馈信息是总结提高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统筹安排, 合理兼顾。

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中, 难免忽略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了克服这些弱点, 首先, 任务的提出要把握好, 注意从整体上统筹设计, 使任务与任务之间、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其次, 在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学习之后,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 以形成知识的系统性。这样, 在任务的实现过程中, 才能不断加深对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移伦, 姚和芳.浅谈课程教学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 .

[2]姜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资产负债表编制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11) .

[3]孙朝晖.任务驱动教学应把握好的几个环节[J].教育革新, 2007, (8) .

[4]赵洁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 2007, (3) .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 篇8

摘要:本文以会计经济业务核算内容繁简度为划分标准,将会计工作主体对象分为个体经营者、商业服务业企业、制造业企业三种类别,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对高职《基础会计》课程进行了设计,并要求依照知识技能渐进式组织模式对学生开展逐步深度互动式教学。

关键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高职基础会计课程设计

0引言

基础会计是一门高职会计专业入门课程,也是会计专业基础课。随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越发重要[1]。作为主要介绍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的基础理论课程,对于没有任何会计实践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学习该课程总觉得枯燥乏味,即使学完整个课程,也难以理解会计核算的具体流程,进而导致高职学生“重技能、强实践”特色流于形式化。因此,我们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重新设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实施流程。

1课程内容设计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其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引导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完成任务来举一反三,进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其主要实施流程结构是"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2]。

1.1项目设计

根据会计核算经济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笔者将《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设计成三个不同类型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核算项目模块。这三个主体的经济业务核算就作为三个项目,项目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项目一为个体经营者经济业务核算,项目二为商业服务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项目三为工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如此设计是为了符合学生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认知规律。在如此渐进式教学安排下,等学生做到项目三即制造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时,已经熟悉了会计业务核算基本方法和流程,对于制造业企业的经济业务核算学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

1.2任务设计

无论是哪一个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流程都是相同的。根据这一特点,笔者选取最基本的流程针对每一会计主体设计了相同的工作任务。任务一是编制会计凭证,任务二是登记会计账簿,任务三是编制会计报表。每一项目都必须完成这样的三个任务,在这样的重复练习中,学生自然就熟悉了会计的基本核算流程。当然每一个项目中任务的复杂程度是不同的。

2任务要求设计

每个项目模块教学任务名称虽然相同,但是学习深度与广度要求差别很大。任务要求及难度对比见表1。

2.1个体经营者经济业务核算任务教学设计

在开展项目一学习之前,学生毫无会计基础,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故需要在项目一中让他们了解基本的《会计基础》概念,如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借贷记账法等。在项目一中对于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不需要完整深入,只需能够支持他们完成项目任务即可。这样,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例如“资产”要素,学生只要能够知道案例中涉及到的哪些是会计主体的资产即可,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做到。学生感到任务不难解决,将易于激发自身学习兴趣,有利于后继教学项目任务模块的学习。项目一中的核算任务完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下核算流程。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到一些专业名词和术语,但无需深度阐释,可留待后继情境化教学项目模块教学中逐步解决。

由于个体经营者会计核算业务很简单,涉及的账户只有几个,教师可手把手教学生做账,同学们觉得新鲜有趣,易于掌握,如此可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商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任务教学设计

项目二选择商业企业为会计业务核算主体,企业会计工作比个体经营者要规范完整,而商业企业会计工作业务范畴主要涉及购销环节,比制造业企业简单。项目二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项目一中所学各会计基本概念名词。基于对项目一所学任务的具体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项目二业务复杂了,但任务形式还是熟悉的,学生并不会觉得很陌生。除了与项目二任务对应的各会计基本理论需要掌握外,项目二还要求学生熟悉各类原始凭证,并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等技巧。

在项目二中,项目一中已经做过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导进行,而之前没有做过的内容,教师仍需手把手教会学生。因为学生已有一些经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

项目二完成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会计业务核算的具体流程,也能区别整个会计业务核算过程中哪些是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哪些是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内容。由于商业服务业企业主要涉及购销业务,因此,会计核算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大多是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有了项目一学习培训基础,学生完成项目二任务也比较容易。

2.3制造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任务教学设计

制造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项目是三个项目中最复杂的,这类主体不仅包括购销业务,还有生产过程的核算。该项目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完全熟练掌握会计工作业务核算全过程。有了前两个项目的学习经验,这一项目中重点解决的是判断经济业务记到什么账户里,而和前两个项目相同的核算内容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例如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错账的更正方法则根据自己实际错误的情况灵活应用。这些操作教师都不再进行专门指导。教师在这一项目中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分析经济业务,以及指导解决核算中遇到的具体操作问题。

项目三任务完成过程中,因为业务复杂,涉及的账页种类多,学生能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并且也能体会到会计核算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

3小结与讨论

通过完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三个渐进式教学项目模块,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能切实感受到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细致、耐心和规范,真正理解会计核算要求的内涵。

在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岗位分工的会计场景教学研究”资金与政策支持下,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在12级会计专业四个班学生中,抽出一个班开展基于岗位分工的会计场景项目化教学实验。经过两年的项目化教学实施,教改班无论在会计基础课考试成绩还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都比非教改班有了显著提升。

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计理论的学习枯燥而乏味,加上高职学生不擅长理论学习,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教授方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学生刚学习会计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以购物发票为例让学生认识原始凭证,学生能够从会计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发票。另外,学生完成登账、编报的任务后,会令他们充满成就感,不知不觉中就有了学习兴趣。

②提高动手能力。由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是通过项目载体,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基础会计,学习中会遇到具体操作的问题。尤其是在项目三中,业务复杂,涉及的账页种类很多,学生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下怎样登记原材料明细账,日记账的对方科目栏怎样填写等。这些问题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下不会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学会怎样操作,进而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达到学习会计知识的同时也调高了动手能力。

③培养细致、耐心、规范的会计职业习惯。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都要求按照会计手工操作规范来进行。如果粗心导致记账错误,就需要运用规范的方法进行更正。学生在这样的操作中就会意识到要细致、耐心和规范。这正是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职业习惯。由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意识到细心、耐心的重要性,并促使自己养成这一良好的职业习惯。

4结语

与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不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需要在会计仿真实训室中进行,在管理层面还需推进落实有效制度保障,激发课程开发团队团结协作意识;在实施层面,需投入配备大量财务账册、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仪器设备及相关财务软件及开发适应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总之这些工作都需要在后继教学研究中逐步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孙志洁.《基础会计》课程模块教学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0(9):108-109.

[2]章卫芳.任务驱动型会计项目课程设计———以《基础会计》为例[J].职教论坛,2010(8):25-29.

[3]吴娜娜.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03).

基金项目:

安徽省2012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岗位分工的会计场景教学研究”(项目批号:2012jyxm649)。

作者简介:

林海燕(1976-),女,安徽临泉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西方经济学03任务2 篇9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6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概念连线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1.商品X和Y的价格按相同的比率上升,而收入不变,预算线()A.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B.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C.向左下方或右上方平行移动

D.不变动

2.整个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表明()A.需求增加 B.需求减少 C.价格提高 D.价格下降 3.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关系是()

A.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下降 B.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下降 C.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 D.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 4.完全垄断厂商定价的原则是()

A.利润最大化

B.社会福利最大化 C.消费者均衡 D.随心所欲 5.如果上游工厂污染了下游居民的饮水,按照科斯定理,()问题可妥善解决 A.不管产权是否明确,只要交易成本为零 B.不论产权是否明确,交易成本是否为零 C.只要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 D.只要产权明确,不管交易成本有多大 6.反映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称作()A.总成本曲线

B.生产函数 C.生产可能性曲线 D.成本函数 7.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

A.AVC >SMC中的那部分AVC曲线 B.AC > SMC中的那部分AC曲线 C.SMC≥AVC那部分SMC曲线 D.SMC≥AC那部分SMC曲线

8.对于一个不吃猪肉的人来说,猪肉的需求量和牛肉价格之间的交叉弹性是()A.0 B.负值 C.非弹性

D.弹性大小不一定 9.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达到长期均衡的条件是()A.P = MC

B.P =MC = AC C.P =MR=MC D.P=MR=AC 10.在长期中,下列成本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A.固定成本

B.机会成本 C.平均成本 D.隐成本 11.无数条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连接起来的曲线是()A.无差异曲线 B.消费可能线 C.收入消费曲线 D.生产扩展路线

12.假定A为自变量,B为因变量,弹性的数学表达式为()A.E=(ΔB/ΔA)·(A/B)B.E=(ΔA/ΔB)·(B/A)C.E=(ΔB/B)·(ΔA/A)D.E=(B/ΔB)·(A/ΔA)13.一种商品的价格弹性最大()A.面粉 B.大白菜 C.手表 D.化妆品

14.什么情况下应采取薄利多销政策()A.价格弹性小于1时 B.价格弹性大于1时 C.收入弹性大于1时 D.任何时候都应薄利多销 15.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

A.两种要素投入的比率

B.一种要素投入替代另一种要素投入的比率

C.一种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替代另一种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的比率

D.在保持原有产出不变的条件下用一种要素投入替代另一种要素投入的比率 16.供给的变动引起()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B.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C.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D.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17.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先增后减 18.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不同的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的曲线是()

A.无差异曲线 B.等成本曲线 C.等产量曲线 D.生产可能线

19.政府为了扶植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为此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A.增加农产品的税收 B.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C.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D.对农产品生产者给予补贴 20.完全垄断厂商在长期时均衡条件是()

A.MR=MC B.MR=SMC=LMC C.MR=SMC=LMC=SAC D.MR=SMC=LMC=SAC=LAC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1.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包括()A.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可以相交 B.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 C.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正斜率

D.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E.在坐标图上有许多条无差异曲线 2.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关系是()A.洛伦兹曲线的弯度越大基尼系数越大

B.洛伦兹曲线的弯度越大基尼系数越小

C.洛伦兹曲线的弯度越小基尼系数越小

D.洛伦兹曲线的弯度越小基尼系数越大 E.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没关系 3.价格歧视分为()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C.五级价格歧视

D.三级价格歧视

E.四级价格歧视

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A.是正的 B.是负的

C.具有递减的趋势

D.等于该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

E.是指消费者为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而需放弃另一种商品消费数量 5.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条件是()A.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B.扩大固定资本的存量

C.保持其他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不变,只改变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D.边际产量递减发生在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 E.以上说法都对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一家厂商就是一个行业。

A.错误 B.正确 2.在长期中无所谓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分。

A.错误 B.正确

3.生产者预期某商品未来价格要下降,就会减少该商品当前的供给。A.错误 B.正确 4.外部不经济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A.错误 B.正确

5.生产扩展路线是在不同生产规模下,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A.错误 B.正确 6.短期总成本曲线与长期总成本曲线都是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一条曲线。A.错误 B.正确 7.长期供应曲线是长期边际成本线的一部分,并且比短期供应曲线平坦。A.错误 B.正确

8.短期中的供给曲线就是整条MC线。

A.错误 B.正确 9.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不平等的面积也就越大,基尼系数越大。A.错误 B.正确 10.供给曲线右移表示生产者在每一种价格上提供更多的产品。A.错误 B.正确

四、概念连线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完全垄断:()

A.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B.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C.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D.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2.委托代理问题:()

A.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B.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C.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D.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E.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3.限制价格:()

A.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B.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C.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D.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E.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F.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G.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4.边际效用:()

A.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C.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E.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F.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5.短期成本:()

A.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B.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C.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D.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E.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F.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G.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6.总效用:()

A.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C.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E.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F.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7.逆向选择:()

A.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B.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C.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D.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E.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8.二级价格歧视:()

A.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B.是指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到不同的价格。

C.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D.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9.公共物品:()

A.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B.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C.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D.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10.需求:()

A.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B.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C.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D.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E.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电大西方经济学任务2-0001 篇10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6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概念连线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已知某吉芬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增加,则收入效应()A.不变 B.下降 C.增加 D.∝ 2.根据基尼系数的大小,比较下列三个国家中哪一个国家的分配最为平均()A.甲国的基尼系数为0.1 B.乙国的基尼系数为0.15 C.丙国的基尼系数为0.2 D.丁国的基尼系数为0.18 3.如果某厂商的产量为9单位时,总成本为95元,产量增加到10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0元,由此可知边际成本为()A.5元 B.15元 C.10元 D.20元

4.如果价格下降20%能使买者总支出增加2%,则该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A.富有弹性 B.具有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无法确定 5.某人的吸烟行为属()A.生产的外部经济 B.消费的外部经济 C.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D.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6.完全垄断厂商定价的原则是()A.利润最大化 B.社会福利最大化 C.消费者均衡 D.随心所欲 7.最需要进行广告宣传的市场是()A.完全竞争市场 B.完全垄断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 D.寡头垄断市场 8.当X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增加,收入效应也增加,则商品是()A.正常商品 B.低档商品 C.吉芬商品 D.独立商品 9.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如果技术不变,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一种投入要素如果过量使用()

A.最终会使总产量下降

B.会使边际产量减少,直到等于零时为止 C.最终会使总产量下降,但不会等于零

D.总产量能继续保持增长,不过增长的幅度会越来越小 10.根据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是()

A.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相切之点 B.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相交之点 C.离原点最远的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 D.离原点最近的预算线上的任何一点 11.如图所示,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A.3<L<8 B.5<L<8 C.3<L<5 D.0<L<5 12.当供求原理发生作用时,粮食减产在市场上的作用是()A.政府规定个人购买粮食的数量 B.粮食价格上升 C.粮食价格下降 D.粮食交易量增加 13.当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时,生产处于()A.劳动投入的第I阶段 B.劳动投入的第II阶段 C.劳动投入的第III阶段 D.资本投入的第I阶段

14.如果Y的价格上升,对替代品X的影响是()A.需求量增加 B.需求量减少 C.需求增加 D.需求减少 15.关于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不正确的是()A.在基数效用论下,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其价格之比 B.在基数效用论下,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之比 C.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均衡条件实质上是相同的

D.均衡状态下,消费者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必定大于减少的另一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减少量 16.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称为()A.一般准租金 B.经济租金 C.纯租金 D.地租 17.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是()A.MPA/PA < MPB/PB B.MPA/PA > MPB/PB C.MPA/PA = MPB/PB D.MPA=MPB 18.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时()A.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B.总产量仍处于上升阶段,还未达到最大值 C.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 D.边际产量等于零

19.下列因素中哪一种因素不会使需求曲线移动()A.消费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下降 C.其他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20.假设某歌唱演员的年薪为10万元,但若他从事其他职业,最多只能得到3万元,那么该歌唱演员所获得的经济地租为()A.10万元 B.7万元 C.3万元 D.不可确定

多选:1.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关系是()A.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上升 B.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下降 C.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 D.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上升 E.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下降 2.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A.派生需求 B.直接需求 C.直接产品的需求 D.终产品的需求 E.引致需求 3.下面属于正常商品的是()

A.消费者的收入增加80%时,某商品的需求量增加40% B.消费者的收入增加80%时,某商品的需求量增加90% C.已知某商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增加,收入效应减少 D.已知某商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增加,收入效应增加 E.消费者的收入增加80%,某商品的需求量减少20% 4.市场不能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因为()A.公共物品不具有竞争性 B.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 C.有的消费者不需要公共物品 D.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 E.消费者都想“免费搭车” 5.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降的区域()A.长期平均成本小于等于短期平均成本 B.无法确定

C.长期平均成本是短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的连线 D.短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在长期平均成本上 E.长期平均成本与各条短期平均成本相切于短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的左侧

判断:1.均衡价格就是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A.错误 B.正确 2.已知某吉芬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收入效应减少,替代效应也一定减少。A.错误 B.正确 3.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不平等的面积也就越大,基尼系数越大。A.错误 B.正确 4.点的需求曲线是表示一个寡头垄断企业当它要提价时,对手企业也同时提价。A.错误 B.正确 5.外部不经济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A.错误 B.正确 6.当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处于递减阶段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切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右端。A.错误 B.正确 7.如果企业没有超额利润,就不应该生产。A.错误 B.正确 8.在长期中无所谓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分。A.错误 B.正确 9.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一家厂商就是一个行业。A.错误 B.正确 10.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是指商品的价格和收入是确定的。A.错误 B.正确

概念连线:

1.完全竞争:()A

A.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B.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C.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D.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2.需求:()

A.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B.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C.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D.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E.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F.是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3.长期成本:()

A.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B.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C.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D.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E.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F.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G.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4.等产量曲线:()

A.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B.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C.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D.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E.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F.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G.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5.利润:()

A.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B.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C.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D.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E.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F.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6.均衡价格:()

A.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B.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C.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D.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E.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F.是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7.边际生产力:()

A.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B.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值P的乘积。

C.是指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者越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以替代闲暇。D.是指工资率提高,个人的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包括闲暇在内的正常需要相应增加。8.效用:()

A.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C.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E.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F.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9.基尼系数:()

A.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B.又称利息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率。C.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D.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10.三级价格歧视:()

A.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B.是指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到不同的价格。

C.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上一篇:文论专题课程教学大纲下一篇:论体育教学内容的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