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年轮记忆经典散文

2024-06-13

自行车的年轮记忆经典散文(通用10篇)

自行车的年轮记忆经典散文 篇1

我的故乡在清江边的土家山寨,系偏远贫穷的山区,且交通不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上小学时,村里才有了一条简易的公路,有几辆板车,连一辆自行车也没有,每年交公粮都是通过木船送到县里,如果是跟随长辈坐坐木船到一趟县城,就是莫大享受。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读初中时,学校离家有十几里路程,每到星期五放学回家,靠步行走羊肠小道,上山下山要三个多小时才能回到家,每次回家时天就黑了,幸好同学多不至于害怕。初中学校离公路不远,经常见到大货车、班车从公路上跑过,但最多的是手扶拖拉机,有时见有车在公路上维修,也要去围观一下,偶尔见到有人骑着自行车从我身旁飞驰而过,心里有说不出的羡慕,如果自己有一辆自行车该多好。

那年代初中、高中老师都拿国家工资,吃商品粮,可有自行车的人很少,住在附近的老师都是步行回家,因为大部分老师是妻子是农村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半编户”,放假后还要回家帮忙干农活,真盼有辆自行车呀。有时家里有急事,只好借一辆自行车骑回家。

我上大学时人们的生活开始好起来,有少数市内同学就有了自己的自行车,但自行车仍是紧俏商品,要凭票购买。那年代骑自行车出门可与现在开豪华轿车出行比美,回头率高。大学的时候,我认识了第一个有自行车的同学,他经常向我炫耀他的自行车,常故意搞怪,比如在人群中骑着车子冲到你的背后然后突然停下,吓唬你一下;当在你一个人发呆思考的时候,突然骑车在你背后悄悄跟着你;他经常在学校里会消失,消失很长时间之后,突然告诉你,他还在学校。毕业前一天我蹲在校园的马路上,他突然蹲在我的面前,吓我一大跳,然后他起身消失在人群中。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乡镇工作,记得当时单位还算客气,专门安排一位老同志拉着板车到小镇中心接我,我问他,单位有车吗?他苦笑着说,板车也只有一辆呢。那时单位很穷,住的土坯房,靠财政发点工资,哪有钱买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有自行车的人还是很少的,就别说摩托车了。那年月拥有自行车的主,不是工作多年,就是当地有点儿权势的人,想买上海、天津生产的名牌车或多或少与供销社有点儿关系。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几位老同事有自行车,与他们熟悉后时常借他们的车学骑,不到一周就学会了。

我工作四年后请一位在供销社的好友帮忙,出了近二百块钱买了一辆“飞鸽牌”的自行车,不知道当时有多高兴。记得那时结婚流行“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收录机),自行车就是其中之一。

在那时“飞鸽牌”的自行车也算是名牌,美观大方,结实耐用。那是我家当时最值钱的家产。每到休息时就会骑上新车到三十公里外给年迈外婆送去她喜欢吃的东西,以回报她的养育之恩。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乡下人开始富起来,明显的标志就是黑白电视机,自行车。那时几乎家家户户有自行车,男女老少会骑自行车。在乡间道路上,时常能看到过红白事的自行车队伍,场面十分壮观。

自行车虽说是人动车,但也是有风险的,不过那时年轻时胆子大。别人学自行车一般是先学上车,可我个子高,上车这动作是后学的,同事在后面掌着,先上车骑稳再说。记得骑车第一次上公路,见到前面来了汽车,心里就发慌,就倒在了公路边的臭水沟里。骑自行车最头痛的事情就是夏天的暴雨和冬天的雪,这样的天气骑车是最危险的事情了。一路上,只能踩着别人的自行车印迹缓慢前行。还有一次到乡下办事,因为是下坡,又不会用闸,车子越跑越快,差点摔到山下,那次真的是吓着了。记得我女儿和侄女几岁时,总是前后分别坐着,常带出去玩玩,后来侄女在途中受伤了,我就没敢再带她们。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乡的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自行车早已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回到家乡,只见大街小巷的`道路全被硬化,许多家庭门外停放着小客车、货车和摩托车,乡亲们下地劳作以骑摩托车为主,偶尔有骑电动车、自行车的,我不时和他们打着招呼。现在家乡有了高速、铁路,乡村交通网络早建成,家庭由自行车、摩托车,逐步变成小汽车;出远门,由乘坐长途汽车变成坐绿皮火车、新型空调列车、动车,然后是高铁。

如今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骑自行车的人大为减少,当然就难见到当年近百辆一起过红绿灯的壮观场面。不过最近好像又多了起来,前几天我看到附近的小广场上放有许多自行车,说是共享单车,时常见到成群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到乡下去游玩、观风景。只是目前自行车的功能有些变化,它由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保健用品。自行车是需氧运动,研究发现,经常骑自行车的人心胸开朗、精神愉快,它在改善微循环和心脏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减肥、防止高血压,减缓血管硬化,让你的身段更为匀称,比那些靠节食减肥的人身材更好,更迷人。我的一位好友是一个坚持骑自行车的人,虽然现在五十多岁了,还是骑车上班,他骑的是老式自行车,而且很破旧,我见到他时和他说笑,像您这样级别的人,要换个好车啦。他笑笑说,这车可以啊,一是可运动,二是不怕小偷,你说多好。奇特的是他骑自行车几十年如一日,更多的收获是多次体检,身体安然无恙。

小村记忆的经典散文 篇2

这些年,工作一再变动,先是从乡下到县城,再从县城到市里,愈走愈离生我养我的小山村愈远了,愈远思念就愈是浓烈,自己仿佛是那放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线的那头总牵挂着故乡的小山村......

山村是童年的摇篮,山村是记忆的珍宝,那里定格着永生无法复制的天真灿烂,那里珍藏着永远回不去童年时光。

故乡的小村时常令我矛盾纠结,想常回去看看嘛,又怕看到山村的衰微苍老,感伤岁月流逝,更怕触景生情,打开记忆的闸门。不回去吗!山村却时常入梦,搅得彻夜无眠。去年冬天,由于同村一个舅婆的八十大寿,表叔盛情邀请我参加老人家的寿筵。刚好那天是周末,我便回了我那大山脚下的小村庄。

故乡在一个大山脚下,四周是环抱的山峦,村前从前是一片宽宽的稻田,现在种上了成片的果树,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而亲切。故乡冬天的天空和田野一样,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灰黄的颜色,除了新建了许多砖混楼房以外,感觉和我记忆中的故乡冬天相比,多了些苍老,少了些生机,也许是这些年来我走过的地方多了,看到的世界大了、视野宽了的缘故吧?总感觉故乡的小村的变化无法与时代的节拍接轨。

进到村口,打开憋闷的车门,山野吹来的风,蕴含着泥土和草木的气味,给人十分振奋的清爽。下得车来,刚关上车门,一大群村民就远远地围了上来,在一堆脸蛋被冻得红朴朴的小屁孩的后面,我看到几张松树皮一样,皱里叭叽的老脸,蓬松的银发象一团白雪在风中飘动,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下雪时那田畦中面无表情的稻草人,我快步迎着飘动的白雪走过去:“舅婆,姨婆,你们好!”因为在村里按般辈排行,她们都是我的长辈。“树生回来了呀!”她们总是习惯叫我的乳名,因为我小时候,家里穷,营养不良,体质很差。五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差点见了阎王,祖母心疼我,怕我养不大,就找来一个算命先生为我算卦。先生说我是金命,五行缺木,于是叫我找个寄娘。在上下邻村找了好几个人,这些人见我那病歪歪的样子,怕折了她们的寿元,都不愿意认我做“寄仔”。无奈之下,祖母就找了村头那株两个人合抱不过的大松树做我的“寄娘”,于是为我取了个乳名叫“树生”。小时候,每逢过年和生日那天,都要带上贡品去我这个不能说话的寄娘那里磕头祭拜。那时,在我眼里,松树那高高挺拔的姿态,确实也曾令我钦佩和崇敬。遗憾的是,后来这棵树在农业学大寨时被开田造地毁掉了,否则,今天肯定是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

“你妈不回来吗?”一个牙己脱掉、嘴巴干瘪的老妇人挤到我身边问。她在村上与我祖母同辈,因此从小我就叫她舅婆!她家离我家老屋很近,小时候,我早晚都能见到她。记得她比母亲大一岁。在我的记忆中,她是一个走路生风、办事利索的干练女人。我依稀记得七十年代她还和母亲一起当过生产队的妇女突击队员,一天一晚人均插秧1.5亩(其实背后有很多幕后英雄帮忙,那是很多人合作的,有十来个人负责帮她们扯秧苗。),公社和县里的广播站都进行了报道。可如今,眼前的她,蹒跚的脚步、松树皮般刻满刀痕的脸、干瘪的.嘴,怎么也难和我记忆中的那风风火火、面色红润光鲜的女人相提并论。真是岁月无情哪!这密布褶皱的老脸如时间的刀,剜却着我心头的酸楚!

“你还记得吗!你小时候还吃过我的奶呃!”、“你也还吃我的奶呃!你小时饿,你奶奶总让我们给你喂奶!”舅婆和旁边几个老女人的话,引来了周围男女老少的一阵哄堂大笑和议论,说这话时,只见她们那干凹凹的嘴巴,还有那脸上松驰的肌肉抖动着,脸上泛起得意的神色,眼里闪动着英雄般的光亮。大概,在她们看来这是件值得夸耀的事吧?然而,笑归笑,她们的话,的确是真的。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刚过,根本没有听说奶粉这种高科技的玩艺,也根本无钱购买,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全是吃母乳长大的。我出生那年,全村共出生了21个小孩子,16个男的,5个女的。当时生产队出集体工,母亲时常是早上出去,晚上很晚才收工回家。于是当我饿了的时候,总是会大声哭叫。祖母心疼我,总是把我抱到村口路上等着。只要看到同村的还在哺乳期的妇人收工回来了,她总是那句话:“帮我喂下狗嵬先。”然后,也不管人家乐不乐意,就把我往那些女人的怀里塞,当我贪婪地躺在她们温暖的怀抱里吃饱喝足后,祖母才谢过人家,把我抱回家里去。

“是啊!是啊!我听我妈讲过,谢谢你们。来,来,来,请你们吃果子吧!”虽然对于她们在大庭广众面前说自己孩提时代的事情有些尴尬、羞赧。但面对这些真诚而慈祥的老脸,此时此刻,除了感动,便是感恩,我又能说些什么呢?

对于这些事情,小时候我一无所知,长大后家人们告诉我,我才知道,大概我至少是吃了二十多人的奶长大的。毫无疑问,她们都是我的奶娘。想当年她们是那么丰韵、富有活力,可如今却衰老了。这就是生我养育我的小山村,这些就是我那纯朴的父老乡亲。后来当我离开山村在外读书和工作后,每当听到《母亲》这首歌的时候,我都会联想到我的山村,想起那些曾经毫不吝惜地用奶水喂养我的女人们——我的乳母。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何况为人乎?因此,我的心中时常怀着无以回报的愧疚,感恩的情愫时常在撕咬着我的灵魂。

我把感恩的情怀化着人生道路上奋进的动力,时常鞭策自己要有情有义,好好做人,做个好人,用心回报社会。这些年来,我已形成习惯,每次回村都要去看望一下村上那些德高望重、年老体弱的长者,买些礼品或给些小钱让他们买买肉吃。每当村有中长者去逝时,只要知道了,只要是挤得出时间,我就一定赶回村中,亲自为他(她)们点上一柱香,烧上几张纸钱,送上一份虔诚的祈祷,以表心中的敬意。这些虽然是平凡的小事,但是村民们却都很在意,觉得我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每次回到山村,我都能感受到村民对我的赞赏和认同。

古人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总是竭尽所能为山村的人们尽些绵薄之力。这些年来,村里建蓝球场、村中进行道路改造、安装山泉自来水,铺水泥路等,为这些公益事业,我尽力而为,做了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也的确为村上解决了不少难题。现在,只要村上有事情找到我,我总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我想,这就是我对山村养育之恩的反哺和回馈吧!

窗花的记忆经典散文 篇3

过大年,贴窗花,窗花就是我的家,过家家,吹喇叭,腊月家家贴窗花依稀记得小的时候,和伙伴们在飘雪的腊月手拉着手围成一圈,在农家院里有过这样欢快的游戏。而那一刻,也正好是家长们爬在自家窗户上,踩着高凳贴窗花的时分呢。一到冬天,我们总会怀念雪花;一进腊月,我们也会很自然的想起窗花。

关与窗花的记忆由来已久。黄河两岸,秦晋之好,向来以河为界,划出信天游吟唱下的地道黄土风情以及别致的高原特色。窑洞上面的窗花便成了当地最具有过年特色的标志性写真。在金灿灿的黄土地上窗花以鲜红夺目的绚烂姿态润色着高原厚土的雄浑,装扮着晋西北大地的生灵,使的窗花在猎猎风沙中也用一种火红的姿色显影着苍生远古的容颜。滩上人家,瓦房居多;梁卯人家,窑洞居多,窗花却一视同仁以惯有的秉性几乎都张贴在擦拭干净的窗棱上,玻璃上,且,又多以红色剪纸为重,偶有粉色和绿色介入,混搭,煞是好看。纸质多为光亮如镜的电光纸(亦为有光纸),剪出的图案又多以动物作型,虎牛羊为数众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满满当当,都在树林里,花篮下的枝条藤蔓里隐约闪现着,害羞似的,又似跟人在玩捉迷藏的游戏,看上去,活力四射,令人叫绝称奇。陕北民间剪纸艺人众多,个个手艺了得,技术过硬。剪纸作品活灵活现,技巧娴熟,细腻,人物和动物刻画逼真立体,层次感、厚重感、形象感强烈,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喜鹊登梅、连年有余又多为过年剪纸贴窗户的基调。随着岁月的沉淀,更替,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自成一脉。在窗花上散发与体现着百姓对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美好祈愿的简单而又纯粹的守望。

如上窗花也随了流年的更替,适时应景剪一些本命年的属相动物图。恰逢兔年,总会有玉兔迎春的剪纸窗花;虎年,便有虎虎生威,龙年便有龙凤呈祥等等。偌大的窗明几净的玻璃上并不贴满窗花,但布局总是那么精确合理,有浑然天成之意,里里外外看上去总是令人欣喜万分。若是恰有逢了家中办喜,那更是双喜临门,喜上加喜,门楹上,窗玻璃上,便总会多出大大的一个喜喜字来,尔后在这喜喜字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都还免不了贴几幅小一点的陪衬装扮的剪纸窗花,也多为喜结连理、五子登科、幸福家庭等一些带字带图连在一起的窗花剪纸,远远看去,那么喜气逼人,令所有人无不眉开眼笑,腊月在这一刻显得更加妖娆,多姿了。

有时,窗花更要随了个人的喜好贴在窗棱上,贴出花中花的细腻精巧来。左右窗户上面,窗花图案还不许雷同,窗花帖得位置也要左右一致,遥相呼应,形成规整的对应,彼此并不争相攀比,却彼此似乎都在尽情的怒放与盛开着,彼此辉映,彼此繁茂,映照烘托,托起一个烂漫的腊月,托出一个幸福的人家过活。窗花,在这一刻更是对过美好生活的总结与展望,更是透过窗花,从窗花里隐隐的表达出人们对于新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寄托。

朦胧的记忆中,后来有了一种彩色的窗花,已不再是单一的颜色剪纸窗花了,品种自然繁多起来,颜色也很艳丽,乍看凌乱,细观却很讲究。颜色以粉、红、绿三色为主色调,以印刷品的形式蜂拥而至,多出自天津杨柳青画坊里弄,要的就是一个年的味道与神韵。这些蜡染,手工印制的窗花一夜间占领了市场先机,却总感觉在内心深处给人一种不可挽回的缺失痛楚。每每此时,越是怀念那剪纸下的.原生态窗花了。事实上,市场上后来还出现一类看上去粗枝大叶的窗花。这类窗花纸质并不看好,也属麻纸一类。也许这是窗花独到的性质所决定的用纸走向。窗花一块块剪下来,四四方方的贴在窗棱上面的方格里,尺寸几乎都是精心测量计算过似的,正好盖住方格窗棱,打了糨糊,把窗花先贴好,面朝外,背朝里,花色自然在院子里看着更是打眼,醒目。然后,还要在窗花的背面糊一层薄薄的糨糊,再拿整张的大幅麻纸贴一遍,这样才算大功告成。

每当这个时候,也多为忙碌一天到了晚上的华灯初上时分,暮色垂临之际,打亮屋内的灯火,站在院子里朝屋里看去,一副涣然一新喜迎新春的景象瞬间尽收眼底,顿觉神清气爽,好不痛快。

曾记得,西部作家郭文斌写过一篇短小唯美的散文《腊月,怀念一种花》,印象比较深刻,那其实也是对北方人民过大年,贴窗花最美好的抒情记叙。开篇就这样写道:腊月,在故乡,曾经是一种花盛开的季节。的确如此。每到冬天,一过腊月二十三,当灶马爷爷升天之后,有种花就开始悄然的登场,在家家户户的窗户上激情盛开,绚丽芬芳,过年的氛围也便在这花的衬托下越来越浓烈,越来越艳丽。年的味道一如鲁迅《祝福》里描写的那样,自是到了年关脚下,年味就浓了。年味浓了,明显之处首先便是觉得有一种花盛开的时分。这花,你说她没有生命,看上去,她却那么栩栩如生;你说她没有脉动,摸上去也是那么令你心潮澎湃。这花,不需要浇灌,也不需要裁剪,她自己生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也不继续生长,四季如一日,但也从不真正的枯萎。在民间这肥沃的土壤里,这花,一直被传承,一直被追认,也一直被看重,但这花,却在玻璃上呈现,在窗户上盛开,以各种喜人的姿态尽情绽放着,不骄不噪,不温不火,甚至,有点冷静旁观的神色,却在明亮的窗玻璃上默默盛开着,散发着她独有的气息和力量,昭示着人间的美好与喜悦。这,便是与过年紧密相连的窗花啊!

北方过年,腊月扫尘多在腊月二十三之后动手张罗。一般窗花重新贴好,窗户糊好,离除夕就更近了,年味也更浓了。爆竹也便开始零星的响了起来,有时候有了这样的带动,别处也跟着爆竹声声,渐次紧密,最后炸成一团,响作一片,人的心里却越加的掩饰不住过年的喜悦。

滩上窗花的追忆更多时候其实更是对作古多年的外婆的怀念;窑洞窗花的叙事,多半也为对奶奶剪纸手艺的深刻铭记。早年间,外婆也会剪纸,手艺却比不及奶奶。因此,每逢过年,外婆家窗户上面的窗花张贴得并不花团簇锦,却也掩饰不住窗花本身争奇斗艳的绚丽。那些窗花也多为乡邻剪纸能手们的手艺杰作;而奶奶家窗户上面的窗花皆是奶奶亲手所为。别人家的窗户上面也多为奶奶的杰作展示。也有刚过门的小媳妇迷上了奶奶的剪纸,对奶奶剪出的各种窗花甚是喜欢,主动张口索要,奶奶总是笑呵呵的大方相送,有求必应,若是手头没有,奶奶马上利索的下了地,翻箱倒柜找出剪刀和红纸盘腿坐在炕头麻利的剪了起来,你要什么她就给你剪什么,一剪,一刀,一剜,一扭,折叠好的红纸在奶奶手里也就一根烟的功夫,就变成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奔跑的小鹿,卖菜的大嫂,温顺的绵羊,喜悦的小鸟,等等,都可以瞬间在奶奶的手里变得活灵活现,大有摊开手掌就可以奔跑或飞起来的劲头,看着真叫人爱不释手。

逢了邻居小孩生日、满月、开锁,奶奶也会为别人家剪一些喜气的剪纸,贴在窗户上面,路人看了,不需要打招呼便可透过这些窗花知道主家办着什么样的喜事。剪纸,从来就没有人能难住奶奶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奶奶拒绝不给剪的时候,你推开奶奶的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时,奶奶保存的剪纸窗花也不少,发懒犯困的时分,知你要的件数不是很多,也会不紧不慢的从柜里取出一本厚厚的书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夹了厚厚的一沓她闲时剪下的窗花,随便拿一幅给你,你都喜不自禁,小心翼翼的收好,如获至宝,屁颠屁颠一晃三颤,小跑着带回家里去这些都是我对窗花,对剪纸,对奶奶过往的追忆之景,想来,现在的我依然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息。

奶奶这些窗花从不拿来进行交易,更没有拿到市场上买卖之一说。曾有人也这样跟奶奶提示过将之作为商品拿到市场上买卖成交,奶奶从来都婉言相拒,并没有跟任何人说出为何不主张如是而为的观念转折,依然一年又一年默默剪下来,剪出一个又一个葳蕤烂漫的春天,剪出一片又一片明媚的时光,默默的将左邻右舍的交情在剪纸中绵延,在窗花里彰显,以馈赠的形式将本色的情谊静静传送。这份真挚的乡情,在窗花中性格鲜明的表达出奶奶与众乡邻相处甚好的最好见证。

后来过年回乡,发现很多传承古老文明的窑洞窗户却作了现代翻新似的改装。整个窗户上面已经难得一见过去木匠精心打制得窗棱了,几乎全换成了清一色的大块双层玻璃,免去了腊月扫尘撕窗户纸,再贴新窗花、新窗户纸的工序。看着省了很多的麻烦,却又觉得这样的改良采光是好了,家里亮堂了,但窗花却在这样的改良中丧失了它原生态的美感与地位,最起码,让我们的审美难以瞬间接受,想来,依然免不了连连叹息。而这些玻璃也多为带花纹的玻璃,也有的弄成了铝合金门窗和蓝色玻璃和茶玻璃,怎么看,怎么感受都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心理上总觉有些冲突与碰撞,但又无法去做真正的纠正与补救。也许,时代的发展注定要将昔日的美好的传统丢弃,但这样大刀阔斧的改良却让我很难从内心里真正接受。也许根深蒂固的对于窗花与窑洞的辉映也只能成为美好的记忆永远的留存于脑海了,除此,我又能做什么样的呼吁与坚持呢?

时光荏苒,随着岁月的交替,若干年后的今天,窗花貌似正在悄然的淡出生活的舞台,而逐渐成为了一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收藏艺术品。在晋陕峡谷,黄河两岸等地,乃至在陕北信天游高歌的地方,窗花正以一种悄然走热的旅游商品和艺术品呈现着它独有的气息与风韵,传承着华夏文明的风骨,沿袭着黄河风情的韵律,同时,窗花也正以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扎根在璀璨的炎黄疆域,亮出一个浩然荡气的亘古与伟岸,彰显着古老文明一路走来的坚韧、厚重与博大!

最冷寒冬的记忆经典散文 篇4

网上不断传来许多地方经受“最冷寒冬”的消息,远到“怪兽级”暴风雪袭击美国,中到越南北部遇40年最冷的冬天,近到我们运城地区温度陡然下降至零下18度,有种一出门就感到寒风刺骨,围巾帽子根本抵御不了这寒潮来袭的劲头,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滴水成冰”。由于“滴水成冰”,从22日至25日我不得不暂时停止“天天散步”,“猫”在暖气房里度日。

滴水成冰,勾起了我对儿时寒冬的记忆。

那是几十年前,冬天很冷很冷。一天,我从学校放学回来,冻得我生鼻涕冷泪,一进家门,就霸占住了火炉。妈妈说:“这才头九,你就冷成了这个样子,到了三九四九可咋办呢?!”婶娘说:“头九二九,闭门死守;三九四九冻破石头。这才刚刚冷了个头头!”

天啊!到了三九四九,我可咋办呢?

谁知,真正到了三九四九,却成了我们孩子们的快乐天堂!记得吕家巷有个泊池,天愈冷泊池的水就冻得愈厚,赶三九天时,上一班同学陈桃存,从家里掂出一根铁扦来,在冰面上用力砸,砸啊砸,一直砸到一尺多才见水,他高兴地喊道:“已经冻实了,冻实了,可以滑冰了!”于是,我们就三三两两,大的小的,男的女的,便在泊池冰面上翩翩起舞,有的还做出各种各样的姿态,引来不少观阵的大爷大婶;有的因技术不熟,跌了个仰面朝天的也有之,往往会引来一阵哄笑;不过,有点是共同的,就是每个滑冰学生的脸蛋儿都像是才蒸出笼的.馒头那样热气腾腾地直往上冒气,红彤彤的小脸蛋上荡漾着掩不住的笑容,那才叫“乐”呢!

上羊村完小的那年冬天,也冷得够呛!一次星期天回家,半夜突然狂风怒吼,大雪纷飞,赶第二天上学时,雪竟下了有一、二尺厚。妈说:“这样大的雪,就不要去了吧?!”我说:“那怎么能行?你给我寻根木棍,拄着也得按时去。”就这样,我和几个同学踏雪出了村门。往四处一望,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没有远山,也没有近岭;没有麦地,也没有道路,我想找个“依托”,但找来找去,就是什么也找不到,找不到一个路标,找不到一堆干草,找不到一个坟头,找不到一条道路,有的尽是雪白白一片,刺得眼睛疼痛。万般无奈,我们几个只好凭着平时走学校的记忆和沿途村庄偶尔露出的“铮嵘”,深一脚浅一脚地,踩下这只脚,再拔出那只脚,慢慢地往前摸索。一路上,只能听见我们几个人踏雪的吱吱声和个人的喘气声,再就是看得见的从嘴里呼出去的一股股热气……。整整4个多小时,才走完了15里路。临到羊村村口时,还从崖上的坡顶一股脑儿滑溜到了坡底,就像平时溜滑滑一样。到学校后,两只脚都冻成了冰蛋儿,上身却汗流浃背,脸蛋儿就像熟透了的红苹果似的……

此后,再也没有遇到那么冷的寒冬,再也没有遇到下过一、二尺厚的大雪,直到冬季。20,从头九开始,天空就一直灰蒙蒙的――一种带着凄凉甚至绝望、让人很不情愿看到的那种灰色;高耸而森冷的建筑物之间,也仿佛夹着一层厚厚的雾气。于是,实际上距离不远的建筑物,却仿佛遥不可及。灰蒙中,陆续地飘着雪花,时停时续,虽说每次的雪不算太大,但时断时续,时间也拉得很长,还伴随着刺骨的寒风,刮到人们的脸上就像刀割似的,用不了一会儿,耳朵就会被吹得生疼生疼,有一种既麻木又疼痛的感觉,人们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今年真冷,几十年都没有这么冷过!”直到今日,我还保留着当时拍摄下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在我的南街老屋西房下拍的。西房是两层楼,楼顶上面的积雪被冬阳一晒,渐渐溶化,溶化了雪水慢慢地通过管道向下滴着,有些滴在电线上,而滴在电线上的水珠,竟一滴一滴地被冻成了“冰滴溜”,足足有一、二尺长,顶部的冰凌疙瘩足有几斤重;另一张是在我的寝室外面拍的,因为天气太冷,烟筒中会排出很少量的水,而这些水一经流到室外的烟筒口,就立即被冻成长长的冰凌柱,太长以后就会断掉下来,光烟筒中流出来的“冰滴溜”就盛了满满一大桶,可谓“寒冷之极也”!

快乐在自行车上飞扬的经典散文 篇5

岁月匆匆,不知不觉间,时光悄悄流走了许多。而那些大浪淘沙般留下来的记忆,却越来越珍贵。大街上层出不穷的轿车,丝毫掩盖不了心底对于自行车的怀念。那些有自行车相伴的日子,青春肆意挥洒,快乐纵情飞扬,生命轰然怒放。

当年上学的路,是顺着一条小河走的,小河一路上七拐八拐地流,路就需数次跨河方近便些。路是大卡车压出来的,一切自自然然。春季开河,雨季洪水,路就会被数次冲刷,反反复复经历泥泞、尘扬、平坦、坎坷。再加上春季穿过风沙,夏季淌过洪水,冬季滑过冰河,在这条路上行走的自行车,就不可避免地时而轻松前行,时而艰难跋涉,时而你骑车,偶尔车骑你,一切都不奇怪。至于摔跤,那更是家常便饭,不值一提。小孩子是最随遇而安的人,这些现在看起来的艰难险阻,不仅不会影响到他们愉快的心情,恰恰还留下了许多抹不掉的回忆,而且经过时光的润泽,那些回忆愈加美好珍贵。

那晚和老同学聊天,说到了天气,说到了结冰,很自然地想起了在冰上骑自行车的往事,免不了一通笑,接着便陷入了记忆的深处。

那是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阴沉沉的西天,一轮衰落的红日若隐若现,北风呼呼地吹着,地面上的残雪夹杂着尘土在低空中狂乱地飞舞,风、雪、尘争先恐后地钻入人的衣领、眼睛、口鼻。我们一行十几个人,分骑七八辆自行车,浩浩荡荡地去十多公里外的同学予则家参加他的订婚晚宴。一路上,欢歌笑语,恶劣的天气对我们的心情毫无负面作用,反倒似乎增加了欢乐的气氛。为了节约体力,为了好玩刺激,我们沿着结冰的河面一路滑行,同学们你追我赶,一会儿猛地转弯,玩个S形;一会儿故意靠近胆小的同伴,看着她紧张地躲避放声大笑;一会儿骑进夜晚从冰缝间溢出来的水里,冰水溅湿同伴一身……小河的冰面时而光滑如镜,一尘不染;时而兀地鼓起一个冰包,馒头一样还裂着花纹;时而浮起一滩夜里溢出的水,将冰未冰;时而冒出一块大石,让人不得不绕行。所以在这样的冰面上骑自行车,稍不留神,“叭叽”一声,摔个小跤,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每逢此时,摔倒的咧开嘴巴捂着屁股扶起自行车继续追赶,未摔倒的自然回头一顿笑。如果不幸摔歪了车把,同学们也很有经验很有办法,转到车头把前轮用双腿一夹,两手掰着车把一扭,一般都可以瞬间归位。哪怕是女生,在那种情况下也顾不得难为情了,照样红着脸吭哧吭哧地腿夹前轮扭车把,不然就会被同学们拉下一大截。一路上,摔跤的同学们前仆后继,哄笑声此起彼伏,快到予则家时,几乎每辆车都留下了摔跤的记录,唯独车技了得的凡刚。于是,一路领先的凡刚更加得意,时不时地回头放肆地嘲笑大家。同学们总结他之所以没摔,当然与车技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后座上带的不是人,而是一摞子碗碟,碗碟肯定比人轻又不会乱动,当然更有利于他控制自行车的平衡。谁也没料到的是,在这段路途上的故事将要接近尾声时突然来了个高潮。走在最前面得意洋洋的凡刚腾出一只手给我们指予则家,我们这伙人只有他曾经来过,“喏,到了,前面半坡上那排新房就是予则家。”话音未落,只听“叭”地一声,凡刚爬在了冰面上,自行车滑到他左边五六米远,而那些碗碟,如同乘了冰车,一路前行,直滑出二十几米远。同学们第一反应有点蒙,接着操心碗碟摔坏,那可是从镇子上的饭店借来要在晚宴上使用的呀。当发现一大摞子碗碟几乎完好无损时,同学们才仿佛炸开了锅,纷纷指着呲牙咧嘴直吸冷气、手捂着屁股一瘸一拐的凡刚,肆意地大笑,好像要把这一路上的累积全部都给倾倒出来似的。凡刚又好气又好笑,大声威胁,谁敢再笑,晚上灌醉他。笑归笑,同学们还是七手八脚地帮着他拾起散落的碗碟,帮他重新绑在自行车后座上。

学骑自行车无疑是一项高难度的技艺,尤其对于还不到自行车车把高的小孩子来说。但他们从不懂得什么叫做知难而退,就算还不会骑在自行车上追风,就算只能推着自行车奔跑,那也是一种极快意的享受。其实,对于只有两只轮子的自行车,能够推得稳稳当当也需要一种历练,一种技巧。推自行车推得娴熟了,就会脚痒痒地忍不住一只脚踩在脚蹬子上溜,起先歪歪扭扭不要紧,偶尔闪个踉跄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反复多次的练习后,一只脚站在脚蹬子上挺直腰杆向前越溜越远的快乐,还有一种脚不着地,加速前行的飘飘然。

溜自行车,无论技术多么高超,也只能是趁着惯性溜一截,如果想持续双脚离地在风中加速前行的快乐,还是要骑自行车。那时的自行车几乎都是二八自行车,高大、笨重,而小孩子腿不够长,坐在车座上根本够不着脚蹬。怎么办呢?这些难题在创意无穷的小孩子那里根本不成问题。他们可以将一只脚从大梁下钻进去,半蹲着身子钻洞洞骑;他们也可以跨在大梁上,站立着骑;他们还可以坐在车座上,半圈半圈地踩着骑。待到个头长到足够高,双脚足以够着自行车的脚蹬时,他们的车技一般都非常了得了。那个时候的男孩子,身体的疯长,车技的提高,总渴望后座上带着一个心仪的女孩子兜风。或者同学之间比试车技,比如坐在后座上把手伸得长长塌着个屁股骑,比如单手握车把骑,或者干脆两只手放开车把,全凭双腿控制自行车行进的方向,总之玩的就是心跳。

对于学骑自行车,似乎也与天赋、胆量或者运动平衡能力有一定的关系。有的人比划比划,稍作操练就学会了;而有的人则要学上很久很久。尤其一些女孩子,学骑自行车时,得有一个臂力较大的人在车后帮着给控制平衡,她骑得吃力,扶车的人更吃力;她骑得七扭八扭,扶车的人被甩得东倒西歪;万一她骑得顺畅了,快速前进一段,那扶车的人就得在后面跟着跑一段,上气不接下气;有时,看上去骑得很稳了,后面扶车的人悄悄放手,仿佛眨眼之间,她就突然地连车带人倒在了地上。真让人哭笑不得。所以肯于给她扶车的人,一定是关系不一般的人。

骑自行车,谁都少不了几个或温馨难忘或忍俊不禁的故事。

一日下午,学校因故提前放学,一时心血来潮,跟着同学去她数公里外的家里取干粮。两个女孩子,一路叽叽喳喳聊天,倒也行得快,且不觉得累。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班上那个令人有点惧怕的男生突然骑着自行车从身后冒出来。平日在班上,大家都比较拘束,再加上座位离得远,很少交流,然而在这旷无人烟的路上,好似鸟儿出了笼,人也一下子欢快了许多。他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也大大方方地回应。他放慢车速,歪着头看向我们,上车,我载你们一段路吧。我俩看看彼此,露出难色,搭顺车当然好,省时又省力,可一辆自行车,载两个女孩子,就得有一个坐在大梁上,谁好意思坐在一个男生的大梁上呢!于是,谢谢他的好意,拒绝。没想到他竟然固执得很,一再邀请我们上车,一再被我们拒绝,最后竟走下车来,推着车与我们并排走。弄得我俩也不知该说些什么,欢快转为了尴尬。我终于忍不了,答应了他的邀请。我答应的,自然我就只能坐大梁的位置了。他扶着车,我在他的注视下钻进他的臂弯里跳上大梁,稳稳当当坐好,他快推一段跨上车,缓缓骑行,女同学则追赶几步后,跃上后坐,车头略微打晃,自行车稳步前行。他的车技果然了得!在这并不平坦的河边小路上,前面一个女生,后面一个女生,居然也能骑得那么淡定从容。这可苦了我,我可没有那么好的定力,他由于用力,温热的鼻息如一股股滚烫的电流,肆无忌惮地钻入我的头发、衣领甚至耳朵。一路上,我屏着呼吸,猫着身子,一动也不敢动,我怕乱动会影响车子的平衡,更怕一不小心触碰到他的身。那段平日里并不遥远的路途在那个初夏的下午竟然变得那么漫长,我的头脑里一片混沌,仿佛梦游般,耳边只有风吹庄稼的唰唰声和小河流水的哗哗声,其余的,全是他的呼吸,他的气味,他的.若即若离的温热的怀抱。正在回想起来,那段短暂的路途应该是我人生中非常幸福的一刻,可当时并没有幸福的感觉,这是不是正合了李商隐那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独自一人走在返校的路上。突然一个骑自行车的高年级男生在身旁停下,邀我上车。这个人我早就认识,但没记得说过话。他如此热情地邀我搭车,我心里非常明白,是因为他喜欢我的姐姐。而我的姐姐非常保守,且似乎并不喜欢他,反正绝不允许别人尤其是我在她面前提起这个人。如果让姐姐知道我搭了他的车,不仅不会轻饶我,而且也会给她造成难堪。所以我拒绝,拒绝,谢谢他的好意。而他很执着,大有如果我不上车他就不走的意思。唉,恭敬不如从命,我屈服,我上车,行了吧。一路无语,默默前行。但我的心里一刻也没有消停,总想着如何两全其美解此困境。在行至能望到学校所在的镇子时,我果断地跳下车。不知怎么地,我下来时不是站在路面上,而是跪在了地上!一时慌张,赶紧爬起,站直,生怕被他发现。谁知河边的路湿,膝盖上两片扎眼的湿泥巴印子无情地暴露了我的窘态。神奇的是他竟然很快停下车,很快发现了我的狼狈相,他没有笑我,只是一脸茫然,怎么走得好好的,突然就掉下去了呢?他还颇为自责,以为是车子控制得不好,害我掉下去了。我说好了,就到这里吧,我走几步就到了,谢谢你。死活不肯再上他的车。他才满怀疑惑地离去。这事令我迷惑了很久,自觉下车无数次,从来没有失误过,怎么这次会如此狼狈?直到后来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惯性原理,才恍然大悟,从行进的车子上跳下来,不摔倒才怪呢。你看,没文化,多可怕,呵。

骑自行车总伴随着殷勤的维护保养,如果你偷懒,它马上让你骑得不爽。最多的维护项目自然是打气,拿个气筒,脚踩、腿夹,双手拉动活塞,鞠躬般吭哧吭哧半天方好。还有就是调刹车,车骑一段时间后总有刹车不灵的情况,刹车是控制车子的重要手段,所以一般都修得比较及时。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刚好有要事抽不出时间,偶尔偷懒拖延维修的时间,或者心怀侥幸,或者太过于相信自己的车技。不管什么原因吧,反正有一次教训不是一般的深刻,使我从此再也不敢对刹车不灵这样的小事心存一丝懈怠了。

记得那是一个春天的午后,由于午睡超时,赶着去上下午课,惺忪着睡眼跨上自行车飞一般地向学校驶去。出门没多久,是一段下坡的小路,小路偏窄,只能容两人侧身而过。要是在平时,每到此处,肯定是先刹车减速,然后慢慢溜着骑下去。但那天因为赶得急,竟然鬼使神差地选择了不减速,直接往下冲。冲上坡路,才意识到不巧这两天刹车不灵了,但为时已晚,后悔已经来不及。真是怕处偏有鬼,不早不晚,偏在这个时候自坡底迎面走上来一位大叔,一紧张,赶紧大喊,“没刹车!”谁知那大叔仿佛没听见,继续前行。眼看着越来越近,一边继续喊“没刹车”,一边扭动车把躲避大叔。此时,那大叔大概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也略显紧张地左躲右闪。说时迟,那时快,尽管急中生智,采取了双脚拖地的紧急刹车措施,还是不偏不倚地撞上了大叔!可撞哪儿不好呢?偏偏将前轮死死地卡在人家两腿之间!大叔黑着脸,瞪着眼,边后退边呵斥,哪有女孩子骑车这么流氓的?!天哪!我宁愿相信他说的是“鲁莽”,可分明真真切切地听到的是“流氓”两个字!想我一平日里矜持无比含蓄无比的如花少女,怎受得了如此羞辱?一瞬间脸红脖子粗,两眼干瞪无话可说!毕竟自己有错,还能说什么。只好埋着头,咕哝两声对不起,赶紧逃也似的走人!这事至今想起,仍觉得羞愧难挡,但又禁不住想笑。

独家记忆经典散文 篇6

在朋友的一再要求下,很认真的看完了陈小春的《独家记忆》MV。情节其实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新意,不过可能由于我是个很容易受感动的人吧,在看完MV之后,自己还是被深深的感动了。MV中的那些情节加上陈小春有些苍凉略带绝望的唱腔,蛮有味道的。整个情节以倒叙的手法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故事的开始,阳光明媚,到处充满生机,男主角(陈小春)和女主角(从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们很开心的笑,很幸福的拥抱,肆无忌惮的缠绵。但是某天女主角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个意外使她失忆了,她可能别的都记得,而唯独不记得那个曾经和她每天耳鬓厮磨的陈小春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可能慢慢知道男主角其实是她的男朋友,她可能也无奈的接受了这个现实,然而从她心里却又无法接受他。男主角和女主角还是住在一起,但是女主角却无法忍受男主角的一点点的亲近,就连坐在沙发上都要留出一个人的空隙,而这个沙发上他们曾经有过多少次快乐的相拥,男主角一直记得,可是女主角却什么也回忆不起了——同一个屋檐下的两个人却再也回不到相同的过去。于是,她只能对陈小春露出陌生而和善的笑容,但是那笑容只会让人感受到越来越远的距离。尽管男主角很用心地希望逗她开心,但是他始终无法走进女主角的心里,他们之间只有陌生,毫无信任的陌生。男主角也曾多次去问过医生女主角的情况,但医生的答复让陈小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可是他却从未放弃过。

就在某天,可能是男主角从医院回家的路上吧,发现女主角在阳台上和另外一个男生聊得开心,女主角不失发出一阵陈快乐的笑声,自她失忆后,那么纯真的笑容就从未再现过。那一刻男主角终于决定放手,因为他用尽所有努力仍无法走进她的世界,而她的世界根本不再需要他的介入,因为现在守着过去记忆的只有他一个人了。

男主角将记录两人过去甜蜜生活的DV留给女主角,或许是为了彻底告别这段感情,或许也是为了最后一丝希望吧,说不定女主角在看到这些甜蜜的过去时会突然记起他,记起那个一直疼她的男人。女主似乎也对DV充满了好奇,在她刚拿起DV看的时侯,又不知道是谁在呼唤她(其实我想应该就是那个和她聊得很开心的.男生了,只是画面上没交待出来),她毫不犹豫地将DV放下,转身走了,故事就到这里嘎然而止。

故事没有再继续,但我想我们都读懂了故事,至少这样的结局已将意味着最后剩下的只是悲剧,至少对陈小春来说这无疑只是悲剧。

在我们正常思维里面,花好月圆,皆大欢喜的才是结局。或许应该是女主角在看DV时,随着DV记录影像的再现,女主角可能会泪流满面的突然回忆起自己失去的那一段记忆,然后发了疯一样的奔到男主角身边,两个人流着泪,幸福的紧紧相拥。然而结局却并非尽随人意,女主角始终没有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她甚至连看DV的时间都未曾留给男主角,他们终究永远无法再聚首了。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吧,充满了荒诞不经的悲剧和不公,对于男主角陈小春来说这是绝对的不公,毫无预兆的突来之灾将他心爱的女人就这么在一夜之间变成陌生人。可是他又能怎么呢,生活充满了无奈,如他所唱的“对不起,谁也没有时光机器,已经结束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或许他可以和从前一样和她生活在一起,因为她至少还知道他是她的男朋友,因为至少他们还是住在同一间屋子里,因为至少他没有失去记忆——他的爱从未改变。

可是她却不一样了,她没有了记忆,没有了爱,在同一间屋子里和同一个男人相处时,她只有冷漠与逃避,她没有错,他也没有错,那么是谁错了?

是这段感情出了错,是月老手中的红线出了错。你还是你,而她已不再是她。

当他看到她在另一个男孩面前绽放出那久违的笑容时,是坚守初衷,抱守残缺,还是决然放手?我想这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他是爱她的,她曾经一直都是他的,但是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她不再开心,只有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时她却是真正快乐的。

其实她早已不再属于他。记忆和身体有时候是可以完全分裂的。

“我喜欢你,是我独家的记忆,谁也不行,从我这个身体中拉走你”。是的,谁也不行将她从他身边拉走,但有一个人却是例外——她可以!只有自己可以,因为快乐是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的,谁也无法代替。

或许未来的某天,女主角会看到DV,或许她永远都不会再看,这个疑问给了大家更多想像的空间。但我想无论看与不看结局终归一样了,因为她心中已完全没有往日的眷恋,已完全没有了爱,一个没有记忆的身体如何担得起那些满满的爱?

或许,“在我感情的封锁区,有关于你,绝口不提,没限期……”才是两个人最后的归宿吧。

记忆流成河经典散文 篇7

回忆是一点点流成的江河,我们只能沿着岸边走走时不时的回顾。将眼前的景色水面上的倒影,将新意坐收眼底。一切无不让人感叹。

一座浮桥的衰败,一座山曾经望海。时光总有它的痕迹不能这样或那样的就此消散。童年是最让人怀念的时光。

小时候,夏至的炎热从来不削大地的绿色,农村的鸟语花香。

那时候捡上一片花瓣都会嗅上好久,拾掇一个蝉蜕也会小心的收藏。

蝉的衣

一阵轻快的奔跑,我和我姐纵身来到一大片桔林,那条绿色的隧道。

当然,我们是闻着蝉声而来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夏蝉飞走时而遗忘的衣裳。

那些等待羽化的幼虫从地底下爬出便向着能够攀附的树梢,花草,往尽可能的高处奔赴。

整个夜晚,它们有足够多的时间绽放如重生。刚开始它们柔软是绿色,用不了多久就会深褐且坚硬。当晨曦第一道阳光撒下,(光明的.指引)煽动几下翅膀,就会飞走。

我们穿越桔林,绿荫掩盖了炎热,林中有的野草恣意,蚊虫蛇皮什么怪物没见过。遍地爬满的蝉蜕,才是我们要收割的“粮食”。

整个暑假。除了帮家里务农,我们大多时间都在寻找这些蝉的衣。这一副入药的空壳。

歌声的绝及当时的悦耳。那里的景象并没有多少改变一切还胜似以前。噢,多么柔软的草地,织蓝的天空可以忘记所有烦恼。而我一阵轻快的奔跑,任谁也追不上。

却如今夏风已去,寒蝉秋衣。

追忆之前休落泪,回忆刚踏上征途,而我们苦于望却止步。

谁能如此沉静,让我们身处一个四季常春的境内。

大槐树和织布机的记忆经典散文 篇8

我家有一棵高大的槐树,被移栽到大城市了,还有一架土织布机,因家人觉得过时没用了,就当柴火劈烧了。槐树和织布机的失去,使我每每回家,回到养育我的朱家大院,因看不见那高大的槐树,也看不见那架土织布机,好像家里少了什么,少年的记忆显得更加清晰了……

留在我手里有三个宝物。一个是扁子壶,一件红黄毛色的皮夾克。还有一双袖筒很长的军用手套。

扁子壶和皮夹克是母亲用一个洗净的编织袋装着拿来送给我的。那是在父亲逝世之后,当时我很奇怪,又不用,拿这来干什么?我问妻子,母亲送咱这两物品是什么意思?妻子说:“一生伴随!”听了妻子的话,我心里沉甸甸的,有一种酸痛的感觉,眼泪不由的滚落下来。想来这两件物品和父母风雨同舟几十年,是对已故去丈夫的思念和寄托,是他们坎坎坷坷艰难的人生记录!

扁子壶是爷爷传下来的,也是父母上地做活或出远门时必带的,用三块石头撑起,即可烧水泡馍吃。

皮夾克是大姐夫一次去青海做生意,回来送给父亲的,父亲很喜欢这个羊羔皮做的夾克,柔软暖和。大姐夫也是他喜欢的女婿之一。他稳厚,勤快,智慧,孝顺。记得有一次大姐夫做手术回家,父亲亲手杀鸡给送过去让补养身体。

那长筒手套是父亲最好的干弟兄的儿子送给的。老二经常出外骑自行车做事业怕手冻了就送给了二儿子,父亲无言的关爱伴随着儿子们成长。

说这么多也该原归正传了。

大槐树是八十多年前父亲亲手栽植,它含有厚重的历史,见证了朱家大院的繁荣。槐树:高大、苍劲、耸立、顽强、不屈不挠!

织布机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妈妈的爱物,是妈妈勤劳辛苦,踏踏实实为儿女织布做衣的见证物!织布机:它苍老笨重而有力,一直默默无闻的奉献,从不索取什么,见到它,好象见到妈妈的背影,见到了温暖,见到了幸福,见到了快乐……

九十多年前,爷爷早逝,婆婆改嫁。父亲十二岁,执拗的他带着妹妹坚决不跟妈妈走,他认为自己能养活妹妹,自己能给妹妹做饭。一年多的时间兄妹俩寄宿在邻村的一个叔叔家,放羊,打柴,这样才能解决兄妹俩吃喝问题。妈妈怎能舍得他俩,托人说话卖了老屋和破家什还有土地,来到妈妈改嫁的地方,淳化县季家。那时候,父亲只有十三岁,以打工的身份在季家放羊,打柴,长大成人后劳动种庄稼,所得报酬,用于以后成家立业。

父亲在季家成家了,有了第一个女儿,因思念故乡,更想回乡,他给女儿起名“回香”。

父亲终于走向回乡的路程,也没有什么家什,也没有留恋自己的母亲。他要自立,他要寻根。一条扁担一头挑着破烂什物,一头是女儿,妈妈背着点粮食跟在后边,他们回到了家乡——朱村。

古老的家乡接纳了他,在季家还有些打工的节余钱,赎回了曾经卖掉的老屋,置买了清峪河东边一个偌大的山坡,叫安家坡,虽是坡地,但很多平台,路是坡路,庄稼全靠人担肩扛。

父亲雄心勃勃,开始了他人生的伟大创业。他用二担麦子置办了今天的朱家大院。这是一块十多亩的平地,开挖了一个十五米四方大坑,又挖了四孔窑洞。在院畔上栽了槐树、椿树、杏树、桃树和柿子树木。

新家建成了,诞生了第二个孩子,就是大哥,起名为“回屋”,回到了新家。随后又是二姐,三姐,四姐,五姐的来临,二姐很小就送了人家。子女一多,这个家充满了勃勃生机。

人多了需要吃饭穿衣。父亲请来了村上年轻做木活最精细的赵木匠,打造一个织布机,用最好的木料,历时数月,才制作出来。从此,妈妈就成了这个织布机的主人!

织布机,从此在朱家大院奏起了乐曲,日日夜夜,风风雨雨,永不停息的演奏着,为儿女们歌唱,为新生活歌唱,为未来而歌唱。

槐树,还有那些果树也在拼命生长着,不几年也都郁郁葱葱,朱家大院被披上绿色。

一九六二年阴历二月初二,父亲的又一个儿子诞生了,起名叫小平。之后又有了第三个儿子有平。这时大哥已念完初小,本应上中学,队上急需一个会计和记工员,队长盯上了哥哥。

父亲在临解放前当过几天甲长,因没有给驻扎在小丘炮楼的白军送足粮食,他们追到朱村,将父亲吊在一棵大树上要烧死,多亏邻居一叫叔的人及时解救,最后多送了一担麦子才算有了条活命。此后父亲认为不能当官,当个平民百姓最好,书也不要读的太多,够用就行了,因此父亲就同意大哥回来,大哥再也没念书,当了队上的小会计。

大哥年轻很有朝气,他对无线电非常爱好,打算盘更是他的拿手绝活,队上事非常认真负责细心,人也勤快,队上人很是称赞,为此父亲也十分高兴。

全家人对父亲都十分敬畏,也不知是他不拘言笑,还是对我们过分严厉,我真有点怕他。父亲高个儿,做事干练果断,性格豪爽,气宇轩昂,好结交朋友,周围有一帮子人很喜欢跟他在一起。他们常常结伴,走北口贩棉花和食盐。当时陕甘宁三省盛产棉花,还有北边的食盐。父亲他们走小路,穿丛林,跋山涉水,从红区买来棉花,食盐,都是骡马驮,人背肩挑;他们下南口,赶着硬轱辘马车。三原、经阳、鲁桥、霸桥是他们必去的地方,卖了棉花食盐,拉回了粮食。被艰难生活磨练着的父亲,有着丰富的阅历,他被这帮难兄难弟都尊称他为大哥!

父亲一生最得意骄傲,最爱津津乐道的是大儿媳,我的嫂子。身体好,能劳动,轻重活拿得起放得下,这就是父亲选择儿媳的标准。大嫂姓杜,朱坊人氏。个子高高的,白皙瓜子脸上有一双明亮大眼晴,身材匀称,丰满;说话温和贤慧,笑容满面,从不知道什么是忧愁,无论脏活,苦活都不在她的`话下。

不久,哥嫂有了一双儿女,女儿叫英儿,儿子叫红儿。一个长得漂亮,一个长得结实,朱家上下都爱的不得了,父亲甜在心里,笑在脸上。

人口多了,日常支出成了父亲首要解决的问题,他和母亲养了牛、羊、猪。几分自留地边边角角都种上了植物,在院子里开了片地,种上了白菜、萝卜、豆角、西红柿、西葫芦等蔬菜;父亲浇水、施肥、悉心照料,菜也长得出奇的好,自己吃不完,卖了换些零用钱,补贴家用,父亲常笑哈哈的合不上嘴。

家里人口多,母亲的担子也更重了,喂养家畜家禽外,还得参加集体劳动,做饭洗衣,晚上加班织布。织布机又奏起了音乐……

说起父亲和我改嫁的奶奶到季家,难道季家对父亲不好吗?错,对奶奶来说虽是改嫁了,但落实好儿女生活是实质问题,过去的人也有一套处理办法,托人说话,做活顶工,孩子们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劳动吃饭,自养成人,既能得到母爱,又能活的尊严!

父亲在季家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叫季汉子,从小就是父亲的跟屁虫,虽然是异父兄弟,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至今谈过,还抱怨没有把他接回到朱家,他一个人没伴。

这种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谊传续到我们这一代。汉子叔父在世时,他健谈,大家风范的气质和父亲一样,历历在目。他们弟兄俩,你来我往,见了面,不知有多少话题,一谈就是几天几晚上……

叔父不但是家里的常客,固贤,移村,北塬这些叔叔也是。特别是岩窑的老伯和在黑龙江当兵的叔叔都是父亲的结拜弟兄!后来岩窑村大伯的儿子们也成了父亲的忘年交,成了我们年年都能见到的尊贵客人。黑龙江叔叔探亲回来,必来我家,一住就是好多天。小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盼着叔叔们来,能吃到甜咝咝的糖和晶莹剔透的葡萄,听他们谈古论今。村里好多和父亲同龄的人,我们叫叔,也是家里常客。我盖房打顶,很少回家帮忙,老父亲只走了几家叔叔提说了一下,来了好多人,叔叔的儿女们都来了!多大的号召力啊!这就是威望,威望是靠胆识和信誉,智慧和才干美德建立起来的。

父亲是最有孝心的人,他虽回到了故乡生活,也十分挂念自己的母亲。

二叔经常来,父亲经常去这自不必说。我们弟兄,姐姐嫂子也不知去多少趟看望奶奶,路途遥远,全靠步行。雨天,雪天道路泥泞,我们也爱去!那里有奶奶,有谈笑风生的二叔,又有一个可爱的异姓兄弟和另外四个姐妹们,好热闹嗨!

父亲常常把奶奶接回朱村住,从季村背下坡,过河,上坡后,再用架子车拉着奶奶回朱家,看看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和她的儿子和孙子们团聚。

没有什么好的布料,妈妈用织布机织出来的土布,给奶奶从里到外,冬夏春秋和换洗的衣服准备了一身又一身。奶奶是一个瘦小的老人,满头白发,脚特别小,旧社会裹过脚的,妈妈给做的鞋还绣了花,十分漂亮

那时也没有什么好吃的,除了挂面,自做的麻花,鸡蛋外,父亲托人从耀县捎回名吃“雪花糖”给奶奶,至今这个名礼品成了我们去淳化二叔那儿必拿的礼品,大哥非常看重。

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白糖和肉成了日常生活的紧俏货。夏天,天气炎热,鲜肉不好送,父亲就盯上了供销社食堂的腊汁肉,这个食堂也算国营的,在镇街西南边,很大,圆洞外是吃饭的桌子,里边是厨灶,村上一个姓袁的人在这当厨头,父亲找他,把腊肉用纸包好。父亲给奶奶送去。

一个暑假,父亲见我是家里的闲人,就将给奶奶买腊肉这差事交给我。回来,父说:“没多给你几毛钱,在食堂买一碗烩菜吃!”吹大话,他自己都舍不得吃。几次,父亲拿着包好的腊肉,对正在吃喝的公职人员,眼巴巴的多瞅几眼,你看他那可怜样……我都难为情。

大院场畔的树木已长成参天大树,果树上果儿已挂滿技头,这果树好象是父亲专为奶奶栽的,这果儿好象专为奶奶结的,鲜果儿不时的被父亲送到奶奶那里……

父亲是个务瓜的好手,他常常把自已作务的甜瓜,西瓜挑了又挑,选了又选,亲自送到奶奶那儿……

季家大院要修建了,二叔见朱家大院修建的这么好,看看自己破破烂烂的老屋。“也该整修整修了”父亲对二叔说。父亲带着哥哥嫂子亲自出动了,父亲规划,哥哥是泥水匠,叫了帮忙的,嫂子做饭就是一个月……瞧,这俩异兄弟!

朱家很穷,但在父亲精心谋划下,从没有饿过肚子,除了接济姐妹们外,不时接济困难人家,岩窑那个伯伯家,男儿多,吃食重,常常揭不开祸,父亲三斗五斗的给着。伯伯的儿子们到现在念念不忘,经常来看望父母……

听说本村的朱智家也揭不开祸了,他让大哥连夜晚送去了半袋粮食,看起来是半袋粮食,那口粮可是我们全家人的几个月口粮啊!

饭桌上,我们碗里的菜多了,面条少了,蒸馍全是杂面做的。我到现在不爱吃菜,被父亲种的菜吃伤了。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

朱家老二,老三长大了。一个比一个调皮玩劣。老二在玉米地里给光身子上涂满泥,爬到地里偷西瓜,老三也不甘示弱,骑着自行车,摘一个大西瓜骑车就跑,看瓜的河南老头那追得上!

老二常和嫂子闹摩擦,俩不说话,但每天早上,上学的热馍是非吃不可,就歪歪扭扭用纸条写着:不热馍,小心狗头!要不就给被窝里塞些酸枣刺……

大嫂心底善良勤劳。十七岁就进朱家做媳妇,和父母小姑小叔子们相处很好。早起打扫院落,给父母烧水泡茶,和父母做全家饭儿,和姐妹们一起上工,村里人都说是个好媳妇儿。

姐姐们出嫁后,嫂子有个缝纫机,家人和我的衣服全都她做。在学校里,队长娃穿着用尿素袋子做的裤子,虽然用黑颜料着了色,但前裆有“日本”俩字,屁股上“尿素”两字很明显。回家说起,嫂子夜晚赶活儿,用姐姐穿过的黑绒衫子改小给我穿,很合身,即防雨又好看,这衫子儿很给力,我可“秀”了一把。

上高中,哥俩都是背馍队长,她不做谁做,当然还有妈妈呢!

大哥是父亲的得力助手,后来父亲将当家这官儿交给了他,他就是朱家大院的撑门人了。

大哥性格急燥,和父亲一个样,眼里容不得半点沙粒,我俩一点小错他就大声呵斥,十分严厉。人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这活生生的就是第二个父母!我俩仍然敬重他,从他身上学了许多生产经验,生活常识,和做人道理。到现在,土地的事儿,父母事儿,孩子的事儿,亲朋的事儿,他大权独揽,我俩也没了牵挂,安心做事儿,这样关怀支持常常使我十分感动。

朱家老三高中毕了业,人生第一课就是卖豆腐。村里的同学,熟人很多,他能迈出这一步吗?

“卖……卖卖……卖豆腐”试着连喊几声,嗓子象睹住眼儿,很难喊出声,豆腐担子也沉重了,心也变得十分沉重,从此我就卖豆腐吗?

“卖……卖……卖!”(可能没人买吧,你看他那模样,还掉泪呢!)

“卖……卖……豆……”(卖啥子嘛)

“卖……卖豆”怎么也喊不出来。

“你咋不喊哩”随着一声呵斥,回头一看,父亲在后边跟着,脸色铁青,眼睛十分严厉。

“卖卖……卖豆腐……哇”他含着泪水终于喊出了声……

这一声惊天动地,是对人生的呼唤,是对人生的呐喊!壮呵!

这就是父亲,赶着,催着你走向人生!

母亲娘家是淳化县贵村刘氏家族。

我的母亲极为普通,极为平凡。平凡的让我对她的音容笑貌和她一生所做的一切似乎记不起来,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平凡和普通,使我搁放不下,一次又一次寻找一个母亲平凡中的闪光,平凡中的伟大!

对于母亲年轻的样子,我只有模糊的记忆,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正是“判黄判割”鸟儿提醒农民收割的时候,一大块麦田里,母亲弯腰在收割着麦子,我则到麦垄里找那高高的刺棘花,母亲不时的抬头看着我的举动,我掐了粉红色的花拿来戴在母亲头上,感到母亲漂亮极了,母亲高兴的笑了,笑的十分自豪!

再还是一个夏收季,这是最难忘的小时候的事情,全家人在场里碾打麦子,好象听姐姐说了饺子怎么回事,我哭着喊着跟妈妈要吃饺子,妈妈犯了难,用什么做馅啊?妈妈把哭着的我,抱回家。把那个空着油的罐罐晒在太阳下,在酸菜缸里捞出来少许酸菜用刀切碎了,在那晒油罐罐底沥了些油,烧熟后泼在切好的酸菜沫上做馅,擀了面皮,不一会饺子就做好了,这是我人生中吃的最香的一次饺子。

上中学了,常常背馍要到几十里外的中学上学,妈妈见我眼睛有些红,上学时将姐姐她拿的两包白糖塞进装馍的口袋里,说是降温泄火,又塞了几个煮熟的鸡蛋,当时家里只有两个鸡下鸡蛋呀。

母亲中等个儿,淳厚朴实,勤劳善良。母亲起早贪黑,除了纺线织布外,家务活全干了。那时是男主外,女主内,一个人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穿衣吃饭全靠她。

母亲的威望很高,左邻右舍大小事爱找她,小娃有个小病,谁的眼睛红了都爱找她,她有个银簪子,还有个拨火罐,虽是土办法儿,可有一定的效果。

邻家有个小伙子,叫安健。母亲离世的早,安健娶了媳妇,不久双眼失明了,生了个女儿,母亲常去给做针线活儿,帮忙给带孩子,大灾小病的全凭母亲指点,还将孙子不穿的小衣服送给她们,看他们日子过的恓惶,自己身上七块八块的零花钱也掏出给她们补贴,母亲成了这俩口的依赖。母亲说:年轻轻的眼瞎了,可怜啊!提起安健这个家,母亲常常流着泪儿。小伙也很有心,果园早熟的苹果,打的野兔儿做好端给母亲吃。母亲过世了,他早早的来叩拜,献了大花圈,哭的很伤心……

父母已离开了人世,我们活着的人应该记得他们的功德!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努力奋斗,开创末来,以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家训是什么?就是织布机和大槐树,象织布机那样踏实,象大槐树那样耸立。

家训是什么,是父辈们顽强不屈的信念,与自然与社会抗争的决心和毅力;和勤劳俭朴,与人为善的美德。

家训是什么,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

槐树啊!你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洗礼;十分高大、挺跋、壮阔,您象沉默无语的大山,岿然而立;树冠严严实实,密密匝匝,在你的荫凉下,朱家儿女们个个健壮的成长。

槐树啊!你象一把大伞,护育着朱家儿女;看到你,使人十分振奋,灵魂得到净化,生命得到延续。

大槐树,你虽移栽到大城市,你仍然奉献着,给城市带来了绿色风景。

织布机,你将生命的最后也燃烧起火焰,给了我们温暖。

岁月的年轮优美散文 篇9

我们做一件事,爱一个人,总会有所期待,期待一种自己渴望的结局。可现实有时很残酷,经常偏离预想的轨道,让我们在努力中失望,在怀想中成伤。我们都以为,结果是最重要的,可有时,它仅仅是事物的收尾方式罢了,我们更多的幸福与快乐,是点缀在我们前行的路上的,任何的终点,我们都要坦然地接受。

凡事都有两面性,优点和缺点也会相互转化。做事谨慎是好事,但是如果过于谨小慎微,就会让自己的胆子越来越小,眼睁睁看着机会从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溜走。做事情需要一股闯劲,很多问题都是需要边干边解决的,如果什么事都要等你计算清楚了才去做,那你计算出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后悔”。

成功的愉悦不在于成功本身,而在于追求成功的过程。就好比登山,山顶的风景是否美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登上山顶的梦想,然后沿着心灵的指引出发,一路上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也绝不退缩,一直坚持走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极限高度。这样,就已经足够。至于结果,已经不再重要。

昨天再美好,终究压缩成今天的回忆,我们再无奈,也阻挡不了时间匆忙的步履;今天再精彩,也会拼凑成明天的历史,我们再执着,也拒绝不了岁月赋予的伤痕。我们想念昨天,因为它融解了一切美好的向往,流逝了所有倾情的追求。过去已经定格,就让它尘封吧,努力书写今天,让明天的怀念多一些亮色。

我们很多的痛苦,不是已经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对未来期待的太多。比如做一件事,总想遵照自己的意愿,失之毫厘便觉得谬以千里;比如爱一个人,总想对方是自己渴望的模板,略有出入就认为格格不入。要知道,你不是世界的主宰,不必对外界和他人期望过高,否则,你就会在这个旋转的舞台上迷失自己。

世界如一个山坡,只要你没有站在顶点,就永远有人比你高,当你仰望久了,要适时向下看看,我们都是平凡人,不必有太多的卑微;当别人疏忽或者遗忘你的时候,无须悲观难过,大家都在一门心思往上爬,没有人可以一直陪着你;当你看到别人得意微笑的时候,亦不要羡慕嫉妒,他也有泪,只不过掩饰得比你好。

过去再优美,我们不能住进去;回忆童年可以是一种解压的方式,但是不可以做为逃避现实的借口。现在再困难,我们也能闯过去;你只要还活着就没有理由逃避现实困难,就要千方百计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未来再艰险,我们只能走进去;时刻都在心里认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始终坚信明天肯定会比今天更美好。

年轮精美散文 篇10

如若我只有20岁,我想未来的路,我希望活得更潇洒一点,回想着过去,觉得从前的自己那么悲伤,感觉天空不曾有阳光。

20岁的时候我都在干什么,是还在沾沾自喜自己还未老去,还是在那些迷途的路上不断循环上演悲伤,20岁的年华里我选择了让自己活得那么压抑,没有给自己的青春留下太多的愉悦,当意识到时间流逝的时候,却反而想要挣扎着在最后的时间里留下点什么。

时间总是在我不经意间逝去,还未等到我回头看看过去,那些时间早已悄然烟消云散,那些曾经打磨的时光,没有留下太多的记忆,原本可以在年华里留下不错的回忆,但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20岁的`青春就这样离去,不禁难过,即使在这段时光里背上行囊去过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怎么都觉得悲伤,因为总是知道这种孤单的旅行只是自己在假装坚强,哪怕一路看过那么多的绚丽风光,怎么都觉得看不见一米阳光,没有诗情画意的篇章,没有一个坚强的心来弥补来已过的伤。

我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更应该抓住时光,不那么伤,感谢你在人群中看见我,愿这是最圆满的结局,再已不想在反反复复中充满希望,最后只剩下那些誓言在是时间隧道里流窜。

也许20岁过后的年纪越发感伤,更加矫情做作的不知道方向,未来在哪好像更加迷惘,即使过了那么多个春夏秋冬,还是愿意奋不顾身,哪怕结局满身是伤,没有痛过的青春也许不叫青春,但谁知道呢,我还是愿意相信,可能这就是我要的最后,往往在不经意间才是最好的,尽管我害怕失去…

上一篇:交通运输局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工作总结下一篇:雅思寒假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