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答案

2024-06-07

古诗词阅读答案(共15篇)

古诗词阅读答案 篇1

(一)、诗歌鉴赏:(8分)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 【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 (4分)

13.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4分)

答案:

12.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4分)

1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古诗词阅读答案 篇2

以抒情类古诗词的阅读为例,笔者认为,这一“脔肉”可以选定为“抒情主人公”。

一、 探寻抒情主人公,明确抒情主体

所谓抒情主人公,就是指“能够直接代表诗人说话,在诗歌抒情中占主体位置的言说形象”,它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和寄托。但我们决不能就此断定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本人,因为作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抒情主人公则是文学世界中的形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是作者在更高的审美理想指导下抒发的作为艺术真实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所以,如果我们找准了抒情主人公,把握了抒情主人公的真正身份,就可以为理解全诗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确定抒情主人公并不难,大多数古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通过题目和内容即可明确。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以死明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民族英雄。

二、走进抒情主人公,品悟诗词意境

读词必须要入境。读诗也是如此。而最好的入境之法就是如演员演戏一般忘我地投入角色,设想自己即是抒情主人公,用抒情主人公的眼、耳、口、心去看、去听、去品味、去感受。例如,只有把自己想象成立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军人,才能感受出“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宏伟和“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悲壮。总之,走进抒情主人公,才能准确领会诗词中的真实情感。

其实,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过程就是读者一步步地走进抒情主人公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一首诗的意境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了。

例如,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可以做如下想象:

八月的秋风无情地撕咬着我的茅屋, 它是想在这软弱的茅屋前一显威风。可它哪里知道,这茅屋对我而言是多么地来之不易。天若有情天亦老! 我只能眼睁睁地望着那一根根茅草随风而去。挂在树梢上的、飘落在水塘里的,都已拿不回。雪上加霜的是,那一群顽童把掉落在地上的仅剩的干茅草也抱了去。可怜我身未老、心已衰,哪里还追得上那健步如飞的少年郎? 唉!罢了,罢了。

偏偏又是连夜的大雨接踵而至, 将我屋内淋遍,将我床头打湿,令我妻儿受苦。我本穷困潦倒,好不容易得此茅屋安生,却在今日遭此劫难,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对雨长叹,这天下的读书人,究竟还有多少如我这般?

倘若能有一间宽敞、牢固的大房子可以让天下贫寒之士不再颠沛流离,那该多好啊! 到那时,即使让我独受饥寒之苦又何妨呢?

漫漫长夜,此情此景,实难入眠……

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深刻地品悟这首诗的意境。

三、跳出抒情主人公,鉴赏创作艺术

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蕴含的思想情感,更在于作者高超的创作艺术。领略这种创作艺术,需要我们站在更高、更客观的角度,对作者的独到匠心做冷静的分析与思考。

对于抒情类古诗词,我们可以从抒情主人公出发,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作者塑造抒情主人公的方法有哪些。

创作手法的使用直接决定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情感抒发,得当的创作手法可以使人物性格鲜明,感情真挚而富有感染力。

以此方法进一步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对主人公的刻画细腻而生动,既有语言动作的刻画,也有神态心理的描摹;既有直抒胸臆的表达,也有寓情于景的含蓄。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自叹息”与“俱欢颜”的鲜明对比。一个“自”,传神地写出了主人公遭遇不幸后的孤独无助,暗示了世风的淡薄。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想到的依旧是“天下寒士”的生活状况,不是同病相怜的呻吟,而是一份诚挚的祈盼。正反对比之间,人物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是抒情主人公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如果说走进抒情主人公是为了感同身受,那么跳出抒情主人公就是为了“冷眼旁观”,排除掺杂着个人情感的主观因素,结合作者的人生际遇和价值追求,去揣摩抒情主人公被塑造出来的真正用意。

仍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诗中既有抒情主人公对自身颠沛流离、落魄困顿的哀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也有对自己人未老、身已衰的哀叹“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还有对社会动荡、时局不定的忧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更有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甚至是舍己为人、无怨无悔的壮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其中有愤、有怨、有悲、有忧、有祈盼、有决心,究竟哪些才是作者通过这首诗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跳出文本,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思想追求中去寻找答案。

做过一番调查研究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的生活遭遇并非独属于他个人的遭遇,而是那个战火纷飞、灾荒不断的时代里,老百姓普遍的生活状况。然而诗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关注的并不单单是他个人,而是千千万万如他一般在社会底层饱受煎熬的读书人,甚至是劳苦大众。所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才是他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根本追求。而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我们更可以看出一代诗圣的崇高与伟大。直到此时,抒情主人公被塑造出来的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

古诗词阅读训练 篇3

鹤冲天

□杜安世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

2.词的下阕重在写人,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词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 尽

□韩 偓①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②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晚唐时曾任翰林学士,后被贬,唐亡后流寓各地。此诗即作于寓居南安时。②断云:片片云朵。

1.诗中的哪些景物描写能体现出“春尽”?请简要分析。

答:

2.颈联中有一个字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请找出这个字,并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睦州四韵①

□杜 牧

州在钓台②边,溪山实可怜。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残春杜陵客③,中酒落花前。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任睦州刺史时所作,时已迁官外放多年。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县。②钓台:东汉名儒严子陵垂钓处,位于富春江畔。③杜陵客:杜牧自谓。杜牧家在长安万年县杜陵原。

1.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谈谈你对“溪山实可怜”一句的理解。

答:

2.尾联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古诗赤壁阅读答案 篇4

胜绝③,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释】①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②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③胜绝:美景超绝。

(1)词的上阕描写的梅花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结尾三句。(4分)

答案:

(1)(4分)答案示例:①晓天晴,寒风乍歇,一夜之间,寒威折减,梅花应时而开。(1分)②天高月淡、浮云掩映,衬托梅开之疏,“数枝雪”形容梅开之淡。(1分)③“雪”写梅花带雪而开、色泽晶莹洁白。(1分)④梅花有清疏淡雅之美,脉脉含情之意,含蓄蕴藉之味。(1分)

劝学古诗阅读答案 篇5

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 。

参考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是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弧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线),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用火烤让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再用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 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长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阅读答案 篇6

14.(2分)诗歌中表达色彩的词语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15.(3分)不能。因为前者明显直观,后者须稍加玩味。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意思对即可)

16.(3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意思对即可)

17.(3分)①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 ②运用多种色彩的组合 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意思对即可)

【拓展阅读:古诗句中表现色彩美的诗句】

宿灵岩寺

【唐】戴叔伦

凉风来殿角,赤日下天西。

和王郎中召看牡丹

【唐】姚合

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

蟹 【唐】唐彦谦

充盘煮熟堆琳琅,橙膏酱渫调堪尝。

送僧归漳州 【唐】吕温

溪寺黄橙熟,沙田紫芋肥。

偶作 【唐】杜牧

惊杀东邻绣床女,错将黄晕压檀花。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新春 【宋】陆游

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

感春 【唐】白居易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送程六 【唐】王昌龄

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脍橙荠。

思 【唐】白居易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 【唐】李白

畴昔紫芳意,已过黄发期。

菊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无题 【唐】李商隐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山行 【唐】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江下 【唐】杜荀鹤

自别家来生白发,为侵星起谒朱门。

马上晚吟 【唐】白居易

出早冒寒衣校薄,归迟侵黑酒全消。

拟醉 【唐】元稹

怜君城外遥相忆,冒雨冲泥黑地来。

丰乐亭游春 【宋】欧阳修

古诗词阅读应关注民俗 篇7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千古传颂, 但其中的“床”究竟是不是我们平日里所认为的坐具或卧具呢?非也。在古代的农村, 一般是聚族而居, 在打晒庄稼的禾场上, 一般都有公用的水井, 为了安全起见, 于水井四周围以栏杆或篱笆。这水井的“栏杆或篱笆”便是诗中所谓的“床”。每到黄昏, 月亮东升, 如在夏季, 便有老人在井边纳凉闲话。

二、了解民俗可以使我们更透彻地理解诗歌内容

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意境迷蒙动人。有人曾说:“这首诗的好处, 好在不讲出‘欲断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不说, 且叫你去领会。然而, “欲断魂”三字到底该如何“领会”?春雨的意象一般连接着清新、愉悦, 生命力, 此处却分明透出“行人”的黯然神伤。这正是古代村社生活的风俗所致。福建《建阳县志》中载:“请明日宜晴恶雨, 晴则麦熟棉花熟。”湖南《新天县志》中说:“是日宜晴, 俗云清明晴, 万物成。”又甘肃《宁州志》云:“清明前后, 夜雨无麦。”可见, 在农人心中, 最忌讳清明下雨, 认为下雨对农作物不利。若是对古代村社生活毫无了解, 自然无法领会诗中唐代农人“欲断魂”的心思:诗中的“欲断魂”与“祭祖”无关, 关乎民俗生活。再如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曾两度落第的孟郊看花时为何会有“春风得意”之感?依唐制, 在秋季举行进士科考试, 次年春天发榜, 新进士有雁塔题名、宴集曲江、杏园之殊。这时牡丹正开, 新进士策马赏花, 自然掩饰不住心中的狂喜。

三、关注民俗还可以从诗歌中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

如唐代诗人惯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诗情, 因此诗中往往透露当时的市井风俗。如刘驾《上巳日》:“上巳曲江滨, 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 此地皆相遇。”此时上巳日 (三月初三) 已演变为市民社会中单纯踏青春游的节日, 此诗不仅记录了都人上巳踊跃游春的繁华场面, 而且点染出市民人格中热爱生活, 肯定生命的昂扬气象。唐代以后, 诗歌的描写内容逐渐平民化, 由贵族阶层转到了市井生活, 市井风情在诗歌领域有了更丰富的展现。明代唐寅的《阊门即事》就以赞赏的口吻歌唱苏州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世间乐土是吴中, 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 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 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 画师应道画难工。”热闹的集市, 华丽的建筑。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流, 构成了一幅画图难工的市井图。

四、关注民俗能更深入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民间以天上月圆为佳节, 反映了人们希望团圆的心理。人们于秋高气爽、桂子飘香的中秋时节, 食月饼赏月光, 以示“天上月圆, 地上人圆”之意, 天文与人事相合。中秋佳节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 其丰富性可能仅次于春节。古典诗词以中秋为题的作品难以胜计。而了解了这点, 就能更完整地解读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 , 苏轼时任密州刺史, 中秋之日他举首望月, 不禁怀念起弟弟苏辙来, 中秋月圆, 是亲人团聚之日, 可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无法聚首, 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于是饮酒赏月之际, 词人浮想连翩, 挥笔写下这首传颂不衰的中秋词:“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本篇历来被推崇为中秋词的绝唱。

总之, 了解诗词中的民俗能够消除我们的误解, 使我们更透彻地理解诗歌内容, 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 从而更深入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因此, 诗词赏析应在对民俗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

摘要:民俗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 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我国的民俗源远流长, 内容丰富, 涉猎广泛, 趣味盎然, 它不仅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们日常生活, 同时也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反映甚多。搞好这方面教学, 无论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还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 陶冶文学情操,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 在诗歌赏析中应关注民俗。

关键词:阅读,古代诗歌,民俗

参考文献

[1]韩烈文.古诗教学的民俗视角[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01) .

古诗词阅读训练 篇8

送梓州高参军还京

卢照邻

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

北游君似智,南飞我异禽。

别路琴声断,秋山猿鸟吟。

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

【思想内容】

好友高参军北还,可喜可贺,一路上,纵然山高路险,他也会觉得“驿路开花处处新”;我南滞在此,形单影只,实在痴愚,即便有鸿鹄之志也是枉然。高参军将从我当年南游蜀地的来路还京,真为他提心吊胆:这一路上,风尘滚滚,关山重重,那数不清的峭壁悬崖,急流险滩,不知他如何跋涉?远了,远了,好友的车盖早已在视线之外,我还在离别的高坡上挂肚牵肠:什么时候该过三峡,什么时候能越秦岭,什么时候才安抵京洛,“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的蜀道将如何穿越,“又闻子规啼夜月”的空山野岭又怎样入眠……恍惚间,琴声似断,高参军已离我而去,难以再见;秋山俱寂,夜空那“杜鹃啼血猿哀鸣”的悲声格外刺耳,令人毛骨悚然……猛一惊,直面惜别时的童山青岩,不胜感慨,志同道合的你我,千山万水隔不断我们的情谊,期待着重逢的那一天。

【艺术特色】

卢照邻性格孤傲,卓尔不群,由于悲苦,本诗景幽情苦,词冷曲哀,凄切有余而旷达不足,但其拳拳之心,眷眷之意却表露无遗。

【阅读测试】

1、哪两句诗最能表达诗人对高参军北还的担心和思念?简述理由。

2、完成下列与“送别”相关的唐诗名句:

(1),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2)春草明年绿,。(王维:《山中送别》)

(3),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归目并随回雁尽,。(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参考答案】

1、五、六两句最能表达诗人担心和思念之情。琴声已断,知音难寻,这是实写;秋山空旷,猿鸟悲鸣,这是虚拟。诗人想象好友在高山峡谷中行进的艰难,寓苦情于幽景,蕴思念于哀词。

2、(1)挥手自兹去

(2)王孙归不归

(3)山回路转不见君

(4)愁肠正遇断猿时

二、

会稽郡楼雪霁

张 继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望霁华。

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

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睛落景斜。

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

【思想内容】

登高望远,饮酒赋诗,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之所好。胸中垒块、喜怒哀乐,遐思迩想之后,往往与眼前景物合而为一,物我两忘,从而进入一个奇妙的境界。

云开雪霁之时,诗人登上古郡城楼,近观远眺,玉砌银妆,洁白、秀美、静谧、邈远,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心灵因之净化,愉悦非常。但避难而到吴越之郡的诗人,欣喜之余,却有特别的感悟:不远处的卧龙山上,有春秋越大夫文种的坟茔,想当年,他为越国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到头来却被勾践赐剑自杀身亡;远眺处,夏禹陵墓之前,分明积雪聚玉,洁美无比,这位治水有功,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卒的古贤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与尊敬。换一个方位看,西施浣纱的水滨似有素绢白纱在眼前晃动,只可惜这位受命于国难之时的绝代佳人香销玉殒之后,还遭世人非议责难……诗人缘情写景,已入有我之境,感情极为复杂难状,集赞叹、仰慕、惋惜、悲凄于一墨,进而对安史之乱后避难江南的颠沛生活忧恐不已,对日渐衰微的唐王朝有所影射。所以,向晚时分,倍觉清冷,只好放下窗帘,无心再去欣赏那落日余辉下的“红装素裹”之景;此时红日渐隐,卧龙山风光与镜湖景色尚清晰可辨,令诗人悲欣交集。

【艺术特色】

这首七律,意象深微,清纯素雅;寓情于景,跌宕起伏,故其情与景、意与像完美结合,浑然莫辨。

【阅读测试】

1.用4個动宾短语概括全诗四联的内容,每句不超过5字,要求基本整齐划一。

2.举例说明诗人表达情感的手法。

【参考答案】

1.①赏雪霁——叹古贤——悲风厉——悦微明(动宾式)

②赏古郡雪霁——叹会稽圣贤——悲向晚风厉——悦湖山微明(动宾式)

③雪霁胜境——会稽名贤——晚风凄厉——落日悲欣(主谓式)

2.诗人综合使用了比喻、对偶、映衬、象征等手法表达了他悲欣交集的复杂感情。以颔联为例,“聚玉”、“飘纱”俱洁白、纯净,前者清晰可睹,后者似隐似现。两两相对,均有所指,且有所喻,诗人的赞叹、惋惜之情跃然纸上。

三、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思想内容】

“破额山前碧玉流”,有山有水,明净幽雅,为奉皇命巡视监察各州郡的曹侍御登场精心设计了一个绝妙的背景。柳公与曹公都在“水”的背景下交织着一场心灵的碰撞与煎熬。而正是眼前这纯净明澈的碧流,却把二人切分于两端,留下咫尺天涯之憾,这就有了“骚人遥驻木兰舟”之象。“遥驻”一词,语意双关,既“驻”且“注”。看来曹公此举实有难言之隐,须知,曹公所过的象县距柳州并不遥远,故此“遥”并非地理位置上的距离,而是政治上的间隔,是人为的鸿沟。此句为一伏笔。

“春风无限潇湘意”,在情感表达上为一跌,含蓄曲折地表达了柳公在政治上受迫害之意,同时又蕴含怀念故友之情。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只好以文言志,作诗述怀,令人感叹不已

【艺术特色】

本诗的妙处在于:既有对山水花木穷形尽相的描摹,也有他自己处境、情怀、人格的曲折反映,可给读者以多层面的艺术享受和冷峻的理性思考。情含景中,意在言外。诗句虽通俗易懂,却含蓄委婉,意蕴颇丰,诗情浓,画意美,令人难以穷尽。

【阅读测试】

1、“欲采蘋花不自由”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完成下列柳宗元诗文名句:

(1),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2)烟销日出不见人,。(《渔翁》)

(3),独钓寒江雪。(《江雪》)

(4)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________,________,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

【参考答案】

1、老友曹侍御过象县,不但不能尽地主之谊,与之对饮畅叙,甚至连“欲采蘋花”相赠也“不自由”,诗人矛盾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说“不自由”,也许拘于官守戒律而多有不便,也许因对方负有监察之责而避瓜田李下之嫌,也许心中悲苦不愿向友人表露……只好以诗酬答,曲折地表露了自己处境的困窘、内心的悲苦和对当朝的不满,希望老友理解。

2、(1)岭树重遮千里目

(2)欸乃一声山水绿

(3)孤舟蓑笠翁

(4)漱涤万物 牢笼百态

四、

赠别(其一)

杜 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思想内容】

诗人一生都在不停地寻觅情投意合的知己,可又极不情愿地重复着“相识—相知—相别”的三部曲,《赠别》为一典例。

芳龄二七的小歌女,体态轻盈,恍若仙子,其容貌演艺虽未及玩赏,然其娉娉袅袅之身姿已令人倾倒。早春二月的梢头豆蔻,花蕾初绽,仪态万方,其殷红暗香之风韵虽无从品味,但其随风摇曳的柔枝已让赏花人浮想联翩。春风十里的扬州街市,繁花似锦,歌舞升平,即使无缘尽观,而其丰饶怡人之景象已收眼底。扬州城里粉黛佳丽,浓妆艳抹,成百上千,其色艺俱佳者定不在少数,然较之“十三余”,则相形见绌,远远不如。

【艺术特色】

本诗用字平实,通俗易懂,但其韵味却悠远绵长。如首句状意中人,仅七字,且不正面描写,却能给人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娉娉袅袅”的姿态,“十三余”的芳龄,美人形象已跃然纸上,可感可知。又如“卷上珠帘总不如”句,究竟不如谁,谁不如,何处不如,均不言而喻。“卷上珠帘”亦大有讲究:不但使“总不如”有了依托,而且将昔日扬州的繁华作了渲染,从而奏众星拱月之效。

四句诗,一句一意象,蒙太奇般,似互不关联;但句句相承,浑然一体。全诗均紧扣一“春”:青春少女,初春豆蔻,春风十里,春光尽占;深蕴一“美”:少女姿态美,春花蓓蕾美,古城繁华美,众星拱月美。

【阅读测试】

1.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情思?

2.用一句话概括全诗的思想内容,不超过30字。

3.完成下列杜牧诗的名句:

①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赤壁》)

②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③江东子弟多才俊,________________。(《题乌江亭》)

【参考答案】

1.本诗集摹状、比喻、映衬、烘托等修辞手法于一体,极赞这扬州佳人的艳丽可人。全是围绕意中人的美貌着笔的。可以想见,与这位“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美人离别,其情感会有多么复杂微妙,难以名状,但诗人豪爽高朗、俊逸洒脱,以赞誉而表惜别之伤,有赠有别,一切尽在不言中,可谓空灵绝妙。

2.姿态优美如初春枝头含胎花般的小歌女,在扬州城里冠绝群芳。

3.①铜雀春深锁二乔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

③卷土重来未可知

【作者简介】

吴同和,湖南省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湖南科技学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诗词鉴赏,柳宗元研究,高考作文研究,师资培训,发表文章多篇。

马草行古诗词阅读题及答案 篇9

【清】朱彝尊

阴风萧萧边马鸣,健儿十万来空城。

角声呜呜满街道,县官张灯征马草。

阶前野老七十余,身上鞭扑无完肤。

里胥①扬扬出官署,未明已到田家去。

横行叫骂呼盘飧,阑牢四顾搜鸡豚。

归来输官③仍不足,挥金夜就倡楼宿。

【注释】

①里胥:里:指古代地方基层单位。有以二十五家为里者,有以八十户为里者。胥:泛指吏役。②飧(sūn):晚上的饭食。阑牢:家畜饲养圈。③输官:向官府缴纳。

【文学常识】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chàng),号竹垞,浙江嘉兴人。诗作有学者气,重才藻,求典雅。

【阅读训练】

1.开头两句“阴风萧萧边马鸣,健儿十万来空城”描绘了___的.景象。其中“健儿”“呜呜”辛辣地讽刺了__________。

2.第三句至第六句描绘了一幅________的图画。

3.第七句至第十句描绘了______横行乡里的丑剧,他们除了催缴马草之外,还_____。

4.清代诗人_______也写过同题诗《马草行》。

5.简析末尾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十万马兵闯入“空城”清兵如临大敌

2.县官连夜张灯逼征马草

3.里胥(乡吏)

从军行古诗阅读答案 篇10

从军行

[隋]明余庆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注]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曲解诗意。“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

2.示例: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大意如此,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共6分。)

小说阅读答题模板

谋篇布局的好处

情节-省去不必要交代,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紧凑简洁。形象-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有利于人物形象塑造。

主题-有利于主题表达和突出。-丰富读者的阅读感受。

双线索的好处

模板:指出线索,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考虑。

构思特色

结构-伏笔巧妙,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情节-一波三折。-结尾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开头、结尾妙处

主题-点明主旨,开篇点题。人物形象-(出现人物)突出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环境-(出现环境描写)渲染氛围,交代事件发生环境。结构-引出下文,(铺垫、对比)伏笔,设悬念。情感-奠定情感基调。内容-暗示故事结局。

题目

提纲挈领,统摄全文。(双关的手法)揭示背景。引起读者兴趣。揭示主题。表明作者情感态度。强化艺术张力……

人称使用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亲切真实,拉近与读者距离,便于抒情,产生共鸣。

第二人称:抒情性,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拉近距离。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客观理性,深入人物内心,显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

语言特色分析

-化用引用,充满文学性。-修辞手法,抒情性,生动性。-形象化词语运用与新颖的词语搭配。-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节奏感,韵律感。-叠词-色彩,画面。

方言使用:口语化、生活化、直白、诙谐幽默、质朴自然。

辛辣的语言,发人深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关于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这类的题目通常不难,先看选项凭自己的感觉圈出一些可能出错的地方,然后认真对照原文即可。关键是要认真读题找出关键词到底是让你找“符合”还是“不符合”的;如果是让你找某某的含义,一定要注意选项中叙述正确但是并不是讲其含义的内容,并把它排除掉;

如果说是让你找适合选文的标题的话,先从首尾两段入手,找出关键的内容,确定某几个选项,再从剩下来的内容中确定正确的答案;这类题型的最后一题大部分是概括类的,只要逐段逐段地找出关键语句最后再依据题目条件进行删改概括整合即可;

古诗词阅读训练(三) 篇11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3.前两句采用 手法,点名飞来峰上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要到边塞,山高路远,觉得自己好像是“ ”又似“ ”一般,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了幽微难言的愁苦之情。

2.诗中五、六两句传颂千古,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从意境、色彩、用词三方面来写)

相关链接:《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到像是见了这景的。”

3.结合诗句,谈一谈王维“诗中有画”在本诗中的体现。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奇观。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

,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和执着。

2.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 美、 美、 美、

美。

3.从文中找出几组近义词写在下面。

4.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为什么说这首诗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

5.这首诗具有怎样的风格?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作者的 生活。“真意”是指 。

2.诗中描写的景物具有 的特点。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和“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3.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不少于40字)

4.有评论者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富有“几何美”:烟直(竖线)、长河(横线)、日(圆),本诗中与此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写的是 。诗的前四句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2.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

含义:

3.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作者用“草木深”三字写景的理解。

八、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中写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的句子是什么?

2.请你赏析颔联中“遍”字的表达效果。

3.王维的诗歌称“诗中有画”,请你结合本诗谈谈此特点。

九、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沈之福之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罟(gǔ)师:渔人。临圻(qí):近岸之地,这里指江东。

1.诗歌写了哪些意象?呈现出的作者情感基调有什么变化呢?

高中古诗词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篇12

一探究式学习的含义

探究式学习, 指的是通过设置一个学术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发现、调查、搜集信息、讨论沟通等, 进而获得学习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成为探究过程中的主体。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自身阅读素养欠缺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角色之一, 在引导学生的学习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考的压力让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应试技巧及专业知识的提高, 而忽视了对古诗词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师自身阅读素养的欠缺, 是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阅读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教师在自身的审美素养不高的情况下, 难以给学生正确的古诗词阅读的引导与评价, 不能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阅读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阅读教学方法落后

新课改下, 高中语文逐渐加入了更多的古诗词内容, 目的是使学生们能有更高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古诗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很多教师即便已经意识到古诗词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但是却在具体的审美层次上有所困惑。表现在实际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上, 往往会采用固定的阅读模式, 对古诗词的领悟只是停留在考试的层面上, 缺乏对古诗词背后的情感以及文化的感悟。

3. 学生对古诗词阅读的认识不够

现代的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把握一首古诗词进而全面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的重要地位, 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教师以自己的角度来教育学生, 学生自我的认知体会少之又少, 使学生的古诗词审美能力大打折扣。学生对古诗词阅读会产生抵触心理, 也就谈不上对古诗词魅力的鉴赏。

三高中古诗词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1. 准确定义古诗词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要求古诗词的篇幅要短而精, 主要是通过古诗词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将新课改的要求误认为是要取消文言常识和文学常识的教学内容, 导致学生出现很多关于古诗词的常识性错误, 大大阻碍了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学生的辅助者, 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教学关系, 引领学生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享受阅读的魅力。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 应该在古诗词的阅读中植入探究性阅读的体验, 打破传统的教师“灌注法”, 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想法, 在古诗词的教学课堂上形成一种自由积极的阅读教学氛围。

2. 古诗词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的改进

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一直沿用重讲轻学的教学方法, 主观性地将阅读鉴赏的技巧和方法灌输给学生。在今天的古诗词阅读鉴赏中, 应该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 采取古诗词探究性阅读教学方式, 通过整体把握古诗词的意境来进行阅读。

3. 提高教师的探究性阅读鉴赏水平

在高中古诗词的教学中, 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古诗词阅读鉴赏素养而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 导致学生在对一些细节以及情感的把握上有所偏差。一定要切实提高教师对于古诗词的教学鉴赏能力, 通过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手段, 给古诗词阅读的内容引入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 让学生有兴趣发表对于古诗词的阅读感受, 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禁锢, 积极参与到古诗词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当中, 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提高古诗词方面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水平, 真正把握好古诗词的情感主线。只有教师的古诗词鉴赏阅读水平得以提高, 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词阅读的方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中古诗词阅读是困扰师生的教学难题, 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运用现代的古诗词探究性阅读手段吸引学生对于古诗词阅读的兴趣, 促使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独特的鉴赏素养, 全面提高古诗词阅读鉴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新明.高中古诗词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2]任迎春.关于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09

《自嘲》古诗阅读及答案 篇13

自 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下面对《自嘲》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华盖,指像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这里指好的命运。因为“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

B.“破帽”一联是对自己过去处世态度的第一重回顾。上句言不改故装,下句言不识艰险。这是自嘲的`第一方面:客观形势是“未敢翻身已碰头”,主观上却依然故我,不识艰险,不作相应策略之改变。

C.“躲进小楼”两句是全诗总结。诗人在检讨、回顾、剖析了自己过去的人生观、战斗姿态后表示对目前情况的自剖、自嘲。

D.诗中这些自嘲中的矛盾、悲哀和伤痛绝不说明鲁迅畏怯或偷懒,也不说明鲁迅后期作品稀少或不伟大,这些却也包含一位伟大人物严于审视自己的自谦、自叹,绝非自誉则可以确信。

2“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一联运用了哪种写作(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实际效果。

3如何理解“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中加粗的字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2.颔联以象征的手法抒怀言志,极富有幽默感。“闹市”,本是喻指敌人横行霸道的地方,而作者却能以“破帽遮颜”胜利穿过。“中流”,水深流急,异常危险,而作者却从容不迫,饮酒泛游,激流勇进,衬托出革命战士的英勇顽强,机智灵活。

古诗《瀑布联句》阅读答案 篇14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一、二句中,作者所描绘的瀑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3、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4、请简要分析千岩万壑不辞劳这句诗好在哪里?

5、这首诗通过写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参考答案:

1.作者所描绘的瀑布的主要特点:描写其高峻险远,瀑布从千岩万壑中飞奔而来。

2.千岩万壑中飞奔下来的瀑布,岂是小小的`溪流和山涧能留得住的?它终归要奔流入海,加入浩浩汤汤的无边大海中波涌浪。涛。同时表明诗人的观点,诗人非是小小的领域能满足,而是要加入宏大事业的兴建中来添砖加瓦。

3、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4.千、万体现岩石之多,也表现困难之多,比喻手法,体现出作者迎难而上的精神。

5.胸怀大志,勇于进取,不为险阻,志向远大。

赏析:

由唐代香严闲禅师(香严:今河南省淅川县香严寺)、李忱(唐宣宗)合作。是一首经典的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倍受鼓舞。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古诗词阅读答案 篇15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55首古诗词,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在古诗词阅读与鉴赏中,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入手,引导他们进行自育式学习,从而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或鉴赏时,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文体既是一种预期目标,也是一种美学规范,更是一种审美标准。因而,阅读鉴赏古诗词,我们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既具有形象生动、情态逼真等基本特点,又具有动态性、情感性、色彩感、立体感、音乐性的特征。简单地说,古诗词多是运用感性来承载理性的。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紧紧抓住古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意象、意境、意蕴四个点来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一旦学生具备了文体意识,教师再牢牢抓住以上四点对他们进行“一读(诵读)、二提(提炼)、三品(品味)、四赏(赏析)”训练,这种文体意识就会成为他们解读古诗词的有力帮手。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解读为例。

学完这两首古诗词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运用相同的步骤自学《迢迢牵牛星》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强化理解。

通过“一读、二提、三品、四赏”,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主地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解读古诗词,需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因为古诗词这种独特的文体可供解读的空间相当大。根据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每一位学生对于同一首古诗词都会有不同的阐释;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每一位学生也都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来理解同一首古诗词。因此,教师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应当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问一问。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异同点是什么?杜甫的“沉郁顿挫”与辛弃疾的“沉郁顿挫”有何区别?杜甫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风格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迢迢牵牛星》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蕴有何不同?……

学生问题意识的强烈与否,决定了他们解读古诗词程度的深浅。如果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平、当时的社会背景等,不断地提出问题,这样,既能提升质疑能力,也能提高审美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提炼意识

如果说文体意识让学生积淀了基本常识(自育式学习的开端),问题意识打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自育式学习的发展),那么,提炼意识则让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自育式学习的高潮)。因此,在让学生反复阅读一首古诗词并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适时地引领学生攫取诗歌中的闪光点、动情点、哲理点等,并作提炼式的鉴赏,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

1.提炼要有内容。

我们要引导学生提炼古诗词的诗(词)眼、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因为,这些都是学生阅读古诗词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2.提炼要有滋味。

我们要引导学生提炼古诗词在炼字、炼词、炼句、立意等方面的气韵、味道及深意。如果学生能于提炼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就是在有滋有味地品古诗词了。

3.提炼要有高度。

提炼要能独具慧眼,能于平淡中见神奇,与枯乏中见灵动。因为,“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不动声色”(周海亮语)。因此,我们需要设计多种语文活动来帮助学生锤炼慧眼。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段中的“呜呼”一叹,看似平庸,实则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委实不负后人对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评价。学生在阅读时,若能提炼出这样的认识———为人当如男子汉,虽境遇困顿,仍铁骨铮铮,为天下人谋幸福,境界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这,也就是自育式学习的根本目的。

上一篇:作文小学150字篇养吊兰下一篇:外侨办副主任科员述职报告